第一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近三年龙岩市中考文言文试题
(2009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10分)父子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饮,待我与他对立在此!”(冯梦龙《广笑府》)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1)遣子入城市肉()()(2)谓子曰()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2)汝姑持肉回陪客饮,待我与他对立在此!9.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什么道理?(3分)(2010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10分)于令仪诲人
曹州①于令仪者,市井人②也,长厚③不忤④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⑤,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⑥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摘自《渑水燕谈录》)【注释】①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②市井人:做生意的人。③长厚:为人忠厚。④忤:触犯。⑤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⑥十千:即一万铜钱。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如其欲与之()(2)既去()(3)盗大恐()(4)夜负十千以归()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9.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3分)
(2011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10分)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③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②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释】①息:呼吸。②术:方法。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行者解衣下田()(2)气竭汗雨()
(3)谓农夫曰()(4)行者服而退()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甚矣,农之惰也!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10.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分)
强化训练题
一、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19.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⑴屏人论事()
A.当门的小墙B.忍住C.退避D.除去 ⑵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A.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B.与“阴”相对C.外露的D.通“佯” 20.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大将军甚爱之
A.怅恨久之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C.小大之狱D.宋何罪之有 21.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2.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二、阅读下面文占文,完成20~22题。(8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选自《元史》有删改)【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三、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善回人主意(2)故中辍耳(3)外皆严装已毕(4)上尝得佳鹞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2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四、阮孝绪传(节选)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②,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③,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⑤之及?”竟获免。(节选自《南史选译•阮孝绪传》)[注释]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绵纩(kuá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③颠覆:指王晏遭杀身之祸一事。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坐:因事入罪。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闻者咸叹异之(2)不服绵纩词(3)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22.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2分)A.屡至其门B.故人不独亲其亲
C.安陵君其许寡人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www.xuekewang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24.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2分)
五、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www.xuekewang王 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音: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音: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六、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8.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楚庄王欲伐越B.此智之如目也 齐师伐我其家甚智其子
C.王之伐越,何也D.庄王乃止
无丝竹之乱耳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自见之谓明。
10.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2分)
七、林道人①诣谢公②。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⑤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⑥见!”(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②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④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⑤信:传信的人。⑥朝士:朝廷官员。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东阳时始总角()(2)再遣信令还()(3)而太傅留之()(4)谢公语同坐曰()
23.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3分)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24.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2分)
八、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乗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因起彷徨②尝暂寄人空宅住 15.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6.“雪夜访戴”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何可一日无此君”表达了古人怎样的理想和追求?(3分)
九、阅读刘向的《苏秦之楚》一文,完成8一11题。(14分)
第二篇:中考文言文训练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释 :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间:间隔)B.神弗福(福: 幸福)..
C.谢将休士也(谢:感谢)D.淳于髡谓齐王(谓:对„„说)..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无劳倦之苦B.先帝不以臣卑鄙何以战 ....
C.而擅其功 面山而居D.万钟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 ....
1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中曹刿认为鲁国打败齐国的关键就是靠军队的勇气,于是曹刿亲自驰骋疆场,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击败齐国。
B.甲文中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看法,生动阐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
术和掌握时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C.乙文中淳于髡通过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只有依靠强大的秦国和楚国,齐国才能避
免战争。
D.乙文中齐王虽然对强大的魏国有恐惧之心,但齐国的将士却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立功,大将田父表现尤为突出。
12.下列对两文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的语言精练明快生动,说理直接明了,开门见山,针对性强。
B.甲文主要是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乙文主要是写淳于髡
用讲故事的方法对齐王晓之以理,达到了劝阻齐王的目的,展示了淳于髡的聪明才
智。
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战争有关。甲文对战争场面进行了详写,而乙文则对战争场面进
行了略写。
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写法。语文试卷第4页(共14页)甲文中曹刿与鲁庄公作
对比,突出鲁庄公政治上的无能;乙文中淳于髡与齐王作对比,来烘托齐王的胆小。
达州市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13.将第三题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2)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
译文:
14. 你对甲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行简要作答。(3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
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B.固不可彻彻:变通 .
C.惧其不已也已:停止 .
D.无陇断焉垄断:阻隔 ..
7.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愚公移山“意志坚定”的一组是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也迂也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⑤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A.③④B.②⑤
C.②③D.①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愚公年老力衰,移山怎能成功;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什么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家孤儿“跳往助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
D.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分)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分)
公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日:“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日:“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
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
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日:“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日:“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日:“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日:“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敞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授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圣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于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于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待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7、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然胡不已乎(2)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子墨子九距之(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18翻译下列司子。(4分)
(1)胡不见我于王?(2)虽杀臣,不能绝也。
19请用“/’给下面句子划朗读停顿。前后句各划一处。(2分)
杀 所 不 足 而 争 所 有 余,不 可 谓 智
20选择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
A说公输盘不说B 义吾义固不杀人
请说之不辨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C然然胡不已乎D之 宋之地方五百里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21请概括公输盘的性格特点。(至少两个方面)(4分)
22请就公输盘的辩论技巧任找一点,说说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不躬不亲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可乎?”
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遮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纯棉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说苑·反制》)
注释:①桂之浆:桂花调制的汤。(2分)
23.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衣练紫之衣.
(2)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
24.请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
25.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这个短语是:
第三篇:中考文言文训练1
(一)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③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④。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⑤,以身任责,脱有触忤⑥,祸谴立至。主上⑦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若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⑧,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注释】①安世:即刘安世,宋代大臣。②除:被授予官职。③白母:禀告母亲。④在言路:指当谏官。⑤明目张胆:主持公道,敢作敢为。⑥触忤:触怒(皇帝)。⑦主上:皇帝。⑧蓄缩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倘居其官/不可久居 ..①
②B.或帝盛怒/或异二者之为 ..C.伺怒稍解/伺其欣悦 ..D.入白母曰/入则无法家拂士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他在职多年,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B.在职累了,神色严肃在早上,帮助公道。
C.在职的岁月累了,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D.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安世不想接受谏官这一官职任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刘安世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段简要谈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解析:A项,第一个“居”是“就任”的意思;第二个“居”是“停留”的意思。B项,第一个“或”是“有时”的意思;第二个“或”是“或许”的意思。C项,两个“伺”都是“等到”的意思。D项,第一个“入”是“回到家里”的意思;第二个“入”是“国内”的意思。
2.D 3.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刘安世担心做谏官不仅自己生命堪忧,也会连累家人。
4.开明大义,懂得国家大事。善于教育儿子,令人敬佩。[参考译文] 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起初被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主持公道,敢作敢为,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触怒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说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这就不对了。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安世)于是接受了官职。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当面指斥,在朝廷上谏争,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气稍解,再上前争辩。旁边陪侍的人在远观看,缩着头害怕得身上冒出冷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
(二)①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此去西南十里().(2)比次日().2.对画线句“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番人刚刚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集体到来了。
B.番人刚刚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突然(或快速)到来了。C.番人正是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集体到来了。
D.番人正是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突然(或快速)到来了。3.联系选文,分析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年 急 呼 某 参 将 领 飞 骑 三 百 往 西 南 密 林 中 搜 贼 果 尽 歼 焉。
答案:
1.(1)距离、相距。(2)等到。2.D 3.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于①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②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③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善于正确判断敌情,善于指挥部队作战。
4.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参考译文] 年羹尧镇守西安时,广泛寻求天下有才之士,用厚禄供养为幕僚。蒋衡应聘而来,年羹尧非常爱惜他的才学„„年羹尧征伐青海时,军营临时驻扎后,忽然传令说:“明天出兵,每人各带木板一块、草一捆。”军中上下不明白原因。等到第二天,遇到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阻碍。这个西南民族的人正是以此坑为天险,大意间不料大队敌军忽然压境。如此这般攻陷敌人的巢穴。又一次年羹尧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壶漏了三下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年羹尧匆忙唤来参将,带300快骑出营,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然尽数抓获。有人问原因,年羹尧说:“只一下就停下来,肯定不是风,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飞出,肯定有人惊扰它。这里距离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料想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
(三)中山恭王衮,建安二十一年封平乡侯。少好学,年十余岁能属文。每读书,文学左右常恐以精力为病,数谏止之,然性所乐,不能废也。二十二年,徙封东乡侯,其年又改封赞侯。黄初二年,进爵为公,官属皆贺,衮曰:“夫生深宫之中,不知稼穑之艰难,多骄逸之失。诸贤既庆其休,宜辅其阙。”每兄弟游娱,衮独覃思经典。文学防辅相与言曰:“受诏察公举错,有过当奏,及有善,亦宜以闻,不可匿其美也。”遂共表称陈衮美。衮闻之,大惊惧,责让文学曰:“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诸君乃以上闻,是适所以增其负累也。且如有善,何患不闻,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其戒慎如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二十》)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然性所乐
乐:____________ .(2)有过当奏
过:____________ .2.对画线句“且如有善,何患不闻,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并且如果有好处,何必担心别人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这对我可没有好处。
B.并且如果有善言善行,何必担心别人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不是对我好的人。
C.并且如果有善言善行,何必担心别人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这对我可没有好处。
D.并且如果有好处,何必担心别人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不是对我好的人。
3.结合内容分析,概括恭王衮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喜欢。(2)过失。2.C 3.①从身边的人担心他读书而损害精力看出他爱读书。②从“每兄弟游娱,衮独覃思经典”看出他爱思考。
③从他人上书陈述他的美德,他感到大惊,看出他戒慎,淡泊名利,将修身养性视作寻常行为自守。[参考译文] 中山恭王曹衮,建安二十一年(216)封为平乡侯。少年时喜好学习,十几岁时能写文章。每次读书,文学官和左右近侍常常恐怕他因为精力损害得病,屡次劝他停一下,但他性情喜欢读书,不能中止。建安二十二年(217),迁移封地,为东乡侯,当年又改封为赞侯。黄初二年(221),晋升爵位为公,官员属下都向他祝贺,曹衮说:“我生长在深宫之中,不知收种庄稼的艰难,有很多骄奢逸乐的过失。各位贤者已经庆贺了我的喜庆事,也应该辅助我弥补缺陷。”每次兄弟们游玩娱乐,曹衮独自深思经典。文学防辅们互相商议说:“我们接受诏令考察赞公的举止,有了过失应当奏闻,有好事,也应当奏闻,不能隐瞒他的美好啊!”于是一同上表称赞陈述曹衮的美好。曹衮知道了,极为惊惧,责备文学官说:“自己提高修养,坚守贞操,不过是普通人的行为罢了,但各位却报告给上面知道,这恰恰是为我增加负担和拖累。并且如果有善言善行,何必担心别人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这对我可没有好处。”他的警戒慎重就像这事一样。
(四)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①,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③而登焉。沙之色正黄④,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②尽却:全部退去。③童隶:书童仆役。④正黄:纯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临水之观,宜独往
宜:__________ .(2)其具是四美者与
是:__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天色没有小云,月亮如同白昼。
B.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C.天上没有云彩,月亮是白昼。D.天上没有细云,月光白白的。
3.第2段中的哪句话是具体描写中秋金沙堆的景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适合。(2)这。2.B 3.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4.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参考译文] 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它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水好像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阆风、瑶台、广寒宫这些仙境,即使未曾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第四篇:文言文专项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二)(时间:40分 满分:54分 命题:范依强审核:贾润)2014、4、4
一、范仲淹二岁而孤(共31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共10分)
①啖粥而读 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义:.
③食不给 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义:.
⑤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3分)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2分)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2分)
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3分)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共6分)
①;②;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2分)
6、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表明他发愤苦读的句子是“”。(3分)
二、郑人逃暑①(共10分)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译文】
郑国有个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注解】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èn):卧席。
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阅读训练: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徙衽以从阴()(2)其阴逾去()..
(3)反席于树下().
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齐人有好猎者(共13分)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唯)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家贫则无以。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逾)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译文】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相识的朋友。(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狗,可是家里没钱。于是别人对他说:“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猎人说:“为什么?”别人不说。猎人自己思考,岂不是我努力耕作获得的钱就可以买好狗了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全部都是这样。
【注解】①旷日:荒废时日。
1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4分)
(1)入则羞对其家室()(2)其所以不得之故()..
(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于是退而疾耕()...
1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1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1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3分)
美文欣赏:人生像什么
宋守文
人生像站在天平上,平衡的时候少,失衡的时候多。
人生像一条船,世界像大海,自身开船选好水流和方向;人生像一小溪,离不开溪水,又逃不过水下布满的礁石;人生像一条路,看起来很长,走到终点时发现原来很短。
人生像一盒火柴,严禁使用是愚蠢的,胡乱使用是危险的;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只能阅读一次。
人生像一首诗,有甜美的浪漫,也有严酷的现实;人生像一支歌,有高亢的欢愉,也有低旋的沉郁;人生就像爬楼梯,告诉自己:加把劲!一直向上行;人生像大舞台,有显赫的主角,也有无闻的配角。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为独领风骚的风云人物,但,可以成为自己的主角,演绎自己独特地人生。
人生就像江水,虽然一去不复返,但江水并没有消失;人生就像月亮,虽然不断圆和缺,但并没有增加或减少。人生宛如湖泊中荡漾的涟漪,平凡却不乏美丽动人;人生仿佛绿叶上滚动的露珠,渺小却不乏晶莹剔透。
人生像浪中行舟,如舟上艄公,篙篙需要点在实处,不可有一篙落虚。人生就像一辆正在行驶的列车,到每一个站,总要加油加水,才能保证自己跑得更快一点。
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遗憾的是,人生 4
还不如奕棋,失误了不但不能悔棋,也不肯再来一局。
人生宛如一条河,上游是童年,宛如美丽的小溪,清澈见底,欢歌笑语奔流而下;中游是中年,有瀑布有暗礁有曲折也有流畅;下游是老年,有污染有浑浊有沉淀,回归大海,有平静有辽阔有宽容也有博大。
人生如山,高低起伏不断,这样才能壮美;人生如浪,一浪接着一浪,这样才能前进;人生如钟,准确奏响时间,这样才有价值;人生如棋,要有远见卓识,这样才能胜利;人生如戏,扮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演绎成功。
如果人生像一道风景,那么只有在风霜雪雨的路上奋进,才能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如果人生像逆水行舟,那么只有在险滩密布中勇搏激流,才能感受到奋斗者的充实;如果人生像一种锻炼,那么只有把握每一次机遇和挑战,才能锻造美丽的人生。
课外积累:语素含义迥异的合成词
在一些双音节词中,两个语素看似意义相同,其实详加考证,却发现其在古代汉语中有着较大的差别,我们阅读文言文时不可不察。
衣裳:上衣称衣,下衣称裳。疾病:小病称病,大病称疾。
牙齿:槽牙称牙,门牙称齿。皮肤:兽皮称皮,人皮称肤。
贪婪:贪财称贪,贪食称婪。寻常:八尺称寻,辈寻称常。
沐浴:洗发称沐,洗身称浴。超越:跳过称超,爬过称越。
羁绊:系手称羁,系足称绊。吹嘘:出气急称吹,出气缓称嘘。
讴歌:多人合唱称讴,一人独唱称歌。诽谤:背后议论称诽,公开指责称谤。孤独:幼而无父称孤,劳而无子称独。
皮革:带毛的兽皮称皮,去毛的兽皮称革。
坟墓:筑土而高者称坟,穴地而平者称墓。
广袤:土地东西的长度称广,土地南北的长度称袤。
幽默成语
最宝贵的话-----金玉良言最高的人-----顶天立地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最大的嘴----气吞河山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最大的差别-----天壤之别
最大的变化-----天翻地覆 6
第五篇:初一文言文专项训练
文言文专项训练
〈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食〔〕长〔〕皆〔〕故〔〕遂〔〕子〔〕走〔〕 2。翻译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5>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4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 〈二〉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吐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①菱:即菱角。②仕:做官。] 1。解释加点词语啖〔〕并〔〕 或〔〕欲〔〕
2。翻译句子⑴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⑵其人自护其短
⑶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⑷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三〉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子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四〉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暴④,不复挺⑤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②輮:烤。③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④虽有槁暴:槁暴,太阳晒。⑤挺:挺直。⑥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五> 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①可以有得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义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的重要,这是因为。(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六〉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③昧行:摸黑走路。(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①问于师旷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④孰与昧行乎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七)《论语》二则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子欲居九夷⑧。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②启:开其意;开通他的思想。③悱:口欲言而未能的样子。④发:达其辞;使他表达出来。⑤隅:角。⑥反:还以相证的意思;反复类推。⑦复:再告。⑧九夷:东方少数民族。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A以〔〕B则〔〕C欲〔〕 D或〔〕 E之〔〕〔〕〔〕
2第一则中含有两个成语,一个是”不愤不启“,一个是” “。
4。翻译下列句子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B或曰:”陋,如之何?“ C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说说第一则的大意。〈八〉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1。解释文章加点的字 ⑴筑:⑵将:⑶亡:⑷智;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其邻人之父亦云 ⑵暮而果大亡其财
⑶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九〉《世说新语》二则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耶?”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孔文举有二子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十〉《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5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2)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门人益亲()(2)弟子孰为好学()(3)不贰过()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6、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十二〉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以剌刀攫其首 攫:
(2)蛇竟死
竟:
3、翻译下面句子。然审视殊无所见。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A、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B、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C、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D、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十三〉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 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1)一牛且数万斤。
(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十四〉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3)侄罔然而止。()4)执所书问曰:„„()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代词。1)皆讥笑之()2)诟其侄曰()3)汝胡不早问()4)致余忘之()
3、这则故事该责备的是谁?为什么?
<十五>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杨朱:人名。缁:黑色。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衣缁衣而反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D.予默然无以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衣素衣而出(穿)B.天雨(下雨)C.子无扑矣(孩子)D.子亦犹是也(好像)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十六〉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2、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3、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十七〉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解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十八〉《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达到)
B.邑人大姓(大户人家)
C.主人怪而问衡(奇怪)
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希望)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4.读了这则故事以后你有何感想?请把它写出来。(100字左右)〈十九〉《铁杵磨针》
唐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1.文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未成,弃去(离开)
B.逢老媪方磨铁杵(正在)
C.还卒业(返回)
D.太白感其意(感动)2.下面句子中的“之”指代错误的一项是()。
A.问之,曰:“欲作针。”(老媪)
B.学而时习之(学习)
C.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杜处士)D.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此正午牡丹也)〈二十〉《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比三日立市比肩继踵而在B.人莫之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愿子还大府召是儿,幼愿耳
D.去而顾之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一样的一项()。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而视之
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3.加点的字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愿子还而视之(huán)
B.臣请献一朝之贾(ɡǔ)
C.臣请献一朝之贾(zhāo)
D.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jǐng)4.省略的部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A.人莫与言(骏马)
B.(余)乃重修岳阳楼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
D.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5.对文章意思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A.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
B.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允诺给他一天的报酬。
C.伯乐其实并没有发表什么评论,他“还而视之,去而顾之”,无非是在暗示这匹马被自己看中了。
D.这匹马其实也算得上是一匹好马,但只有请到了伯乐,人们才意识到了,表明了人们迷信权威的社会现实。
〈二十一〉《多多益善》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君何如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多多而益善耳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C.此乃信之所以乃不知有汉
D.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2.下列通假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上常从容常通尝,曾经
B.诸将能不不通否,坏
C.何为为我禽禽通擒,擒获
D.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竟通尽,完 3.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和韩信有一次谈论各位将领的才能,他们的看法有些差别。
B.韩信的内心深处其实是认为自己的统兵才能要高过刘邦。
C.“上笑曰”中的“笑”,其实是冷笑,既表现了刘邦对韩信的回答的不满,也是在嘲笑韩信虽有统兵之能,却也不得不臣服于自己。
D.韩信最后的自圆其说,一方面是无可奈何的承认自己确实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刘邦,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随机应变的机智,避免了刘邦对自己的不满和猜忌。<二十二>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梦溪笔谈》从文中你能看出是谁得出了正午牡丹的结论吗?你能用现代汉语说一下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吗?
<原始石斧> 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而未尝亲见。元丰中,予居随州,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其一楔,信如所传。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然高州有电白县,乃是邻境,又何谓也?
作者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给答案,对于雷州和电白的得名原因,你怎么看?别忘记去查查资料,访问一下你的地理和历史老师哦。<陨石>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读懂这篇文章了吗?如果你读懂了就根据文章提出两个问题,并简要说明你提出问题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