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出师表
中考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
《出师表>》阅览题
命题人:袁秀斌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者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字孔明,政治家、军事家。这篇表文是他写给后主刘禅的。
二、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2)以光先帝遗德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悉以咨之
(5)以遗陛下(6)攘除奸凶
(7)以彰其咎(8)深入不毛
(9)中道崩殂(10)引喻失义
(11)陟罚臧否(12)志虑忠纯
(13)悉以咨之(14)性行淑均
(15)猥自枉屈(16)庶竭驽钝
(17)斟酌损益(18)等之慢
(19)咨诹善道(20)卑鄙
(21)三顾(22)损
(23)陟(24)臧
(25)良实(26)平明
(27)毛(28)阙
(29)恢宏(30)裨
三、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两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9段)表文的结束语。
回答问题
1.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
什么意图?
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希望后主效仿先帝,(以先帝为榜样)亲贤远佞。
2.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是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
(1)积极献言,提出三点建议。(2)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3)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4))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准备。
3.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的心血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这、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4.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是什么?反复陈说的是那一条?为什么?
(1)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2)是亲贤远佞
(3)因为刘禅平日宠信宦官一类的小人,如果任其发展,在诸葛亮远离国都的情况下,忠谏之路可能被堵塞,内外可能异法。所以能否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关键在于刘禅能否亲贤远佞。只有亲贤远佞,才能使国内政治修明,诸葛亮安心的北上伐魏,完成先帝遗愿。
5.作者写此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清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的出师伐魏的计划得以实现,为什么还要追述当年刘备礼贤下三顾茅庐的一段经历呢?
诸葛亮本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但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使其备受感动,为了报答献帝的深恩,才效忠陛下,为了完成先帝遗愿才兴兵北伐。同时,也借此让后主意识到创业艰难维艰,希望后主能够振作,有所作为。
6.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什么?(在表文中,作者向后主提出了怎样得请求和愿望?)请求出师伐魏,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点建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上伐魏的计划得以实现。表达对蜀汉的忠诚和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定意志。
7.文章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条件个有利的主观的目的是什么?
让刘禅意识到创业艰难,形势危急,不要贪图安逸享乐,要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治理好国家。给刘禅增添信心,也为后文提出三项建议做铺垫。
8.本文既是为出师而写的表文,为什么要把重点放在向后主提出建议和举荐贤臣上?(本文既是为出师而写的表文,可内容却是谈论大政方针,是否脱离主题?)(文题是出师,但文中却一句军事方略都未提及,那么作者把重点放在了哪里,为什么?)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修明政治,却与出师密切相关。因为诸葛亮北上伐魏,必须得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而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所以作者反复陈述说就是希望刘禅能励精图治,治好国家,使国内政治修明,免除他北伐的后顾之忧。
9.作者在文中回顾三顾茅庐,与先帝共患难的历史及白帝托孤等往事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回忆追随先帝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称颂先帝的品德,为刘禅树立效仿的榜样。表明自己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无比信任的感激,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表明创业艰难,出师是为了实现先帝遗愿,以此阐明出师的理由,这样既能打动君主,有能说服对出师持不同意见的人。
10.文中十三次提到先帝,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得思想感情?(表示我国古代一种特殊文体,动之以情是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此篇表文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情感?)
有对先帝大业未成而不幸去世的惋惜遗憾;有对先帝恢弘的气度和知遇之恩的称颂与感激,有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和兴复汉室的决心;也有殷切的希望,希望刘禅能以先帝为榜样,接受自己的建议,亲贤远佞,治好国家。
11.本文是表中名篇,你认为此文千百年来受人称赞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表现出诸葛亮的忠心耿耿,知恩图报的美德,他高尚的人格,恳切的心情,良苦的用心,在文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令人钦佩敬仰。加上文章的形式优美,散结合,语言纯朴,感情真挚,读来朗朗上口,催人泪下。
12.诸葛亮在文中自序本志:“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后来还是“受任于败军之际”,这是否矛盾?(作者自叙本志“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却出山做官并成为一代名相,对此你怎么看?)(作者在向后主进言之际,转而自叙本志,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不矛盾,诸葛亮自序本志,表明自己无意于功名利禄,但为了报答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才一生追随刘备,并不是为了贪图富贵,而是为了帮助刘备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他后来出师北上伐魏也是如此。
诸葛亮是怎样阐述出师的理由?
诸葛亮自叙自己的身份,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
次北伐的决心,其问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两句话是体现了作者的宁静淡泊之志,体现了他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也是他自谦之词。后者是诸葛亮追随先帝,尽忠职守,鞠躬尽瘁的写照,表达了他效忠先帝的一片赤诚。
15.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报先帝,忠陛下” 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报先帝,忠陛下”具体说
一、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式,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备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二、第二部分寓情于事,在叙述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三、第三部分,“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言辞恳切,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的集中体现。
16.诸葛亮在文中提出的三项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意义?
他提出的三项建议在当时对内政的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有重要意义,尤其能够使国内政治清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上伐魏的计划得以实现。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现在的领导人只有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执法公正、公平,任人唯贤,这样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17.学习了这篇表文,你能从作者身上学习到什么品质?
从诸葛亮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知恩图报,忠心耿耿的高尚情操,敢于担当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18.“表以陈情”举例说明本文情辞恳切的语言特点。
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议论,叙事中又带有强烈抒情色彩,例如,文中多次提到“先帝”,感激与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又回顾了“三顾茅庐”和“托孤”的往事,称颂与忠诚之心,跃然之上。尤其是向刘禅提出建议和举荐时,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怀,爱护之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的开导,希望以情理打动后主,都体现了言辞恳切的特点。
19.作者在谈论形式,任务你,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中蕴涵着对后主怎样得期望?
希望后主居安思危,亲贤远佞,治理好国家。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意志,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
20.文中所写的“不效则治臣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品质和愿望?
表现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定信心,也希望后主能从严治国。
21.联系全文中情节评价刘备的为人
“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危难之际委诸葛亮以重任等,可以看出刘备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有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质。
22.如何理解第6段是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23.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今天,我们仍要以德服人,对生活中的缺点要防微杜渐,及时的改正,要不断的积累善行,形成高尚的人格。
24.透过文章记叙的内容,请你用自己的话勾勒出作者人生的几次重要经历。
作者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事?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三件大事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25.冯玉祥将军曾写下著名的句子“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读完文章后,清谈一谈“成大事”指的是什么、小心谨慎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成大事指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6.27.本文最打动你的是怎样一种情感?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28.“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文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什么,白居易曾说“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你是如何理解诸葛亮的忠义之心的?
29.“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这句话体现了诸葛亮在治国方面的什么思想?
严明赏罚、不徇私情的思想
30.作者反复陈说“亲贤臣,远小人”这项建议,殷切地希望后主能做到这一点,他是怎样启发后主认识此项建议的重要性的?(作者回忆先帝对两汉历史的评价,有何用意?)从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出发,通过回忆先帝对两汉历史的评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发后主刘禅,只有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31.后主昏庸,“正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为免后顾之忧,诸葛亮就纳谏,法制和用人这三方面提出建议,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方面的建议,并结合文章分析,其中诸葛亮用心最多的内容是什么。
(1)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2)诸葛亮特别强调了第三条,不仅分军政两方面举荐忠臣良将,而且以先汉兴隆的经验和后主的颓唐教训为证,强调亲贤远佞是兴国之本。
32.水镜先生曾叹:“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诸葛亮写就出师前的表文也不免感慨万千。文章结尾“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中蕴含作者那些复杂的情感?
如:回顾先帝的知遇之恩,无限感激;想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非常思念;忆及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程,更添伤感;思量先帝所托之事,尤感艰辛;刘禅暗弱,忧心忡忡等。
第二篇:中考考点复习课内文言文
中考考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部分
(一)重点实词举例
1、典型的通假字
是知也(知同智,聪明)(《〈论语〉十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的古字,愉快)(《〈论语〉十则》).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属于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岳阳楼记》)
必勿使反(反通“返”,回来)(《触龙说赵太后》).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通“饲”,喂养)(《马说》).
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鱼我所欲也》).
2、典型的词类活用
父利其然也(以„„为有利可图)(《伤仲永》).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陋室铭》).
汗牛塞屋(使„„流汗)(《黄生借书说》).
公将鼓之(击鼓)(《曹刿论战》).
尉果笞广(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牙一样)(《小石潭记》)..
法皆斩(按照法律)(《陈涉世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小石潭记》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智子疑邻》).
3、典型的古今异义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口技》).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桃花源记》)..
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捕蛇者说》).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出师表》)..
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曹刿论战》)..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影响)(《墨池记》).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孟子>二章》)..
4、其他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死而不学则殆(疑惑)(《〈论语〉十则》).
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狼》).
期行(约定)(《陈太丘与友期》).
环谒(拜访)(《伤仲永》).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桃花源记》).
薄暮冥冥(迫近)(《岳阳楼记》).
树林阴翳(遮盖)(《醉翁亭记》).
恣君之所使之(任凭)(《触龙说赵太后》).
使人索扁鹊(寻找)(《扁鹊见蔡桓公》).
(二)重点虚词)
2、课下注释中特别注释的虚词举例;
其恕乎(大概、也许)(《〈论语〉十则》).
乃至(才)(《陈太丘与友期》).
卒于鲁也传之(终于)(《为学》).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两小儿辨日》).
盖以诱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狼》).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种情况下)(《口技》)..
虽人有百手(即使)(《口技》).
遂迷(终于)(《桃花源记》).
菊之爱,宜乎众矣(应当)(《爱莲说》).
形诸梦(之于)(《黄生借书说》).
生固幸而遇予乎(固然、本来)(《黄生借书说》).
虽不能察(即使)(《曹刿论战》).
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邹忌讽齐王纳谏》).
且焉置土石(况且;哪里)..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木兰诗》).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邹忌讽齐王纳谏》).
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曾不若孀妻弱子(简直、竟然)(《愚公移山》).
第三篇:中考文言文《出师表》复习教案
《出师表》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
3、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
4、了解诸葛亮及《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
二、重点难点:
1、实词的准确翻译和虚词的用法
2、重点句子的熟练翻译
3、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理解及现实意义。
三、复习时间:
四、复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五、复习过程:
(一)教师明确本课复习重点
(二)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三)学生合作复习,解决疑问,教师点拨。
(四)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教师点拨:
(一)、解题: 1.“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的文体。《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2.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着作有:《三国志》、《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于公元234年 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二)学生背诵课文(三识记重点字词
1、中道崩殂(帝王之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时候)
3、追先帝之殊遇(追念)(特别的知遇,指刘备的信任)
4、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菲薄,轻视)
5、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比喻。义,适宜恰当)6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7、付有司论其刑赏(给予,交付)(罚)
8、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彰显、显示)
9、简拔以遗陛下(选拔)
10、性行淑均(淑,善)(均,公平、平均)
11、晓畅军事(明晓、精通)
12、躬耕于南阳(亲自)
13、不求闻达(显达,有名望)
14、猥自枉屈(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15、寄臣以大事(托付)
16、夙夜忧叹(早,早晨)
17、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的势力)
18、斟酌损益(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19、以彰其咎(表明)(过失)20、察纳雅言(接收)(正确)
(四)辨别古今词义
例句 古 义 今 义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店铺开业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极为憎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陋 言行恶劣 由是感激 感动奋发 深刻的谢 晓畅军事 通晓,熟悉 明白通达 临表涕零 眼泪 鼻涕
(五)一词多义
益:有所广益(好处)斟酌损益(增加)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效:恐托付不效(奏效)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 则治臣之罪(实现)道:中道崩殂(途)得道多助(施行仁政)咨诹善道(方法)鄙:肉食者鄙(目光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蜀之鄙有二(边 境)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举:众举宠为督(推选)孙叔敖举于海(选拔)举大计(实行)死则举大名(显示)之:⑴危急存亡之秋也(的)⑵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⑶欲报之于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⑷以塞忠谏之路也(的)⑸悉以咨之(代他们,即郭攸之费袆董允等)⑹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⑺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他们,代侍中、尚书)于: 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⑵欲报之于陛下(到)⑶试用于昔日(在)⑷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⑸躬耕于南阳(在)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在)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⑻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
⑼还于旧都(到)(六)翻译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5)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8)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0)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1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七)理解与问答填空:
1、文中回顾了 三顾茅庐 和 临崩托孤 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
2、《出师表》中的成语有: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 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6、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9、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0、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
11、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臣以当世之事。
12、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3、《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4、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5、《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 有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阵图、三气周瑜。
1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7、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 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18、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喻后主刘禅要 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同时也表达了他 报先帝、忠陛下、兴复汉室的决心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八)课文拓展
1、诸葛亮这位着名的历史人物,大 家比较熟悉。你知道的有关诸葛亮的哪些歇后语?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作事--------干干净净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娶丑妻----------为事业着想
2、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着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请结合本文所学说一说现实社会的政治官员应该是怎样的。(同桌课堂讨论)? ·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
请结合本文所学议一议现实社会官员应该是怎样的!(同桌课堂讨论)
3、诸葛亮提出的“开张圣听”的主张,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第四篇:备战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出师表》答案
备战中考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出师表》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出师表》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刘禅(姓名)的一篇表文。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他写这篇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全文的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cú)疲弊()不懈()陛下()恢弘(hóng)忠谏()菲薄(fěi)(bó)
陟(zhì)臧否(zāng)(pǐ)攸(yōu)费祎()以遗(wèi)陛下裨补(bì)猥(wěi)自枉(wǎng)屈
夙(sù)庶(shù)竭驽(nǔ)钝咎(jiù)咨诹(zī)(zōu)昭(zhāo)遗诏(zhào)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2、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3、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4、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涕:眼泪。今:鼻涕。
6、布衣:平民。今:布做的衣服。
7、秋:时。今: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四.一词多义:
1、益:有所广益(好处)斟酌损益(增加)
2、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3、效: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
4、行:性行淑均(品行)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军队)
5、为:俱为一体(判断动词,是)举宠为督(动词,做、当)
6、能: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能力)必能使行阵和睦(能够)
7、道:中道崩殂(道路)咨诹善道(方法)
8、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判定)每与臣论此事(议论,谈论)
五.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必得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疏漏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六.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动用,意思是发扬扩大
2、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3、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4、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5、深入不毛毛:名词用作动词,长苗,长庄稼。
七.理解性默写
1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
法也”一致。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
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0、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2、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4、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5、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6、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7、“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18、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
19、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竟的统一大业。”
八.课文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指明危机,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时刻,希望刘禅“思危”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即“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由此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四、五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第三、四段举荐贤臣,五段首句从正反两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
教训;次句引先帝故事,说明“亲小人”必将导致亡国;末句举荐贤臣,说明“亲贤臣”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六段: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先自叙本志(淡泊名利,无意功名),次叙先帝“三顾茅庐”
一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并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首句述白帝城托孤事;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
行动;再转说目前情况,提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末句补说出师手国内政事的安排,启发后主亲贤纳谏。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明全篇主旨。
第八段:归纳各方面的责任。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也向后主提出“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希望。
第九段:表文结束语。
九.相关链接:
(一)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二)《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卦阵、三气周瑜
㈢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
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
(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
(5)收二川:诸葛亮收复的蜀国两处根据地:东川、西川
(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⑺五丈原:诸葛亮出征时病死的地方
⑻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死时,点燃了四十九盏长明灯,祭神灵以求延续阳寿
㈣诸葛亮名言: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课外拓展
1、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要点:(答任意一点)
(1)、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 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
(2)、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2、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1)、为了解除后顾之忧(2)为了汉室之隆
3、你觉得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这条“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答案要点:无论是国家干部的选拔,还是公司人员的任用,只有知人善任,任人为贤,才能使国家强盛,公司持续发展。“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6、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更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严明赏罚),领导干部要善于听
取群众意见(广开言路),激励先进,惩治腐败,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
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汇编《出师表》
(2012年广西桂林)
文言文阅读。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题。(共12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臣本布衣()②由是感激()③深入不毛()④夙夜忧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2分)
①躬耕于南阳()②还于旧都()..
③以告先帝之灵()④咨臣以当世之事()..
3.翻译句子。(4分)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哪两件事?(2分).
5.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2分)
1.(2分,每小题0.5分)①平民,百姓②感动,激动,感慨③草木④早晚
2.(2分,每小题0.5分)①在②到③来④拿
3.(4分)①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2分)。②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文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2分)。
4.(2分)①五月渡泸,平定南方;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5.(2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来回答即可。(概括诸葛亮精神1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得1分)
(2012年长沙市)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 1
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躬耕于南阳()(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遂许先帝以驱驰()(4)斟酌损益()...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2分)
1.(1)在(2)拜访(3)奔走效劳(4)“除去”或“减少”(每小题1分)
2.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共2分,关键词“苟全”“闻达”1分;句式1分)
3.(1)先帝三顾茅庐;(2)先帝临危委重任;(3)先帝临崩寄大事。(共2分,答对两点即给满分,若只笼统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则只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