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资料(完全版)

时间:2019-05-13 22:3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复习资料(完全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复习资料(完全版)》。

第一篇:高中地理复习资料(完全版)

地理复习资料[[完全版]]!!

一、自然地理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和天体系统。(1)天体。

1)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所有天体都是物质的,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有各自的特点。除以上自然天体外,还有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

2)恒性。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它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质量巨大、能自己发光发热的球状天体。主要组成成分是氢和氦。

3)星云。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它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成分是氢。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4)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人们把天球分为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叫做星座。根据国际上规定,全天共分成88个星座。每个恒星都有它所属于的一个星座,星座中所包括的主要亮星,构成各自独特的图形。如大熊星座的七颗亮星构成勺子形(中国称其为北斗七星)。(2)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是宇宙间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而形成的系统。2)天体系统的层次表: 太阳

地球———月球 太阳系 行星和卫星 其他八大行星和卫星 小行星 银河系 彗星 流星体(陨星)总星系 行星际物质

恒星世界(包括其他恒星、星云;星际物质)河外星系

2.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

1)太阳概况。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球状天体,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即一个天文单位。太阳的半径约为700 000千米,是地球半径的109倍多。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太阳的平均密度是地球平均密度的1/4。太阳的质量为地球质量的33万多倍。太阳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8倍。

2)太阳的外部结构。太阳的大气结构即为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的周期:11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当太阳上的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短波无线电通信受阻甚至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可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产生极光。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被地球磁场捕获,与两极地区上空的高层大气相撞而产生的发光现象。

4)太阳能量的来源。在太阳中心的高温(1 500万度)、高压(2.5×1016 帕)条件下,产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在此过程中太阳要消耗一部分质量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2)太阳系及其成员。

1)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

2)太阳系的其他成员。①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不发光,质量比太阳小得多。太阳系目前已知的九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②小行星:太阳系中沿椭圆轨道绕日运行的小天体。众多小行星运行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形成小行星带。③卫星:绕行星公转的天体。水星和金星无卫星,土星的卫星最多。④彗星:沿扁长轨道绕日运行、质量很小的云雾状天体。它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质升华形成彗发,其气体和微小尘埃受太阳风排斥,在背向太阳的一方形成彗尾,彗星接近太阳时彗尾变长,远离太阳时彗尾变短。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为76年。⑤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埃和固体小块。沿相同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叫流星群。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称为流星现象。在短时间内天空中出现大量的流星,叫流星雨。它在天空中出现时,是从天空中的某一点辐射出来,这点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流星雨以辐射点所在的星座命名,如仙女座流星雨、狮子座流星雨等。没有燃尽而落到地面的流星体叫陨星。其中,石质陨星叫陨石;铁质陨星和陨铁。⑥行星际物质:分布于行星际空间的极其稀薄的气体和极少量的尘埃。(3)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1)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时: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为共面性;公转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即为同向性;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即为近圆性。

2)九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分类比较表(表2—1)。表2—1 项目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包括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质量和体积 小 大 中等(冥王星除外)平均密度 大 小 中等 表面温度 较高 低 最低

化学组成 中心为金属元素 氢、氦、氖 氢、甲烷 卫星多少 少或无 多 较多或有 有无光环 无 有 有(冥王星除外)

(4)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经过漫长的大气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随地表温度的逐渐降低,水汽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海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海洋中。从恒星际空间来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太阳的稳定又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从行星际空间来看,行星际空间的稳定与安全,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3.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 378.1千米;极半径为6 356.8千米。(2)地球仪。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赤道:地面上距离南北两极各有90°的大圆。地球赤道面过地心,垂直于地轴,是纬度的起算面。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

4)纬线与纬度。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纬线。(地球上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正圆),也叫纬线圈。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纬度,是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给纬线标有的度数。一个地点的纬度,是指该地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赤道是0°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为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为代号。北纬、南纬各有90°,北极为90°N,南极为90°S。一个纬度间的距离即1纬距约为111km。下表是几条特殊的纬线(表9—2)。表9—2 几条特殊的纬线 名称 度数 意义

北回归线 23°26′N 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线、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 南回归线 23°26′S 太阳直射点的最南界线、热带与南温带的分界线

北极圈 66°34′N 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北温带与北寒带的分界线 南极圈 66°34′S 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南温带与南寒带的分界线

5)经线与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地球上一切通过地轴平面的同地面相割而成的正圆,称为“经线圈”。经度,是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给经线标有的度数。实际上经度是两条经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国际上规定,把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中心线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由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经度各分为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为代号。

6)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这两条相对的经线将地球分成东、西两半球。从20°W向东,过0°经线到160°E,为东半球;从20°W向西,过180°经线到160°E,为西半球。

8)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低纬度:纬度0°~30°。中纬度:纬度30°~60°。高纬度:纬度60°~90°。

9)经纬网及其意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的网格,就是经纬网。建立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4.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概况。

1)自转运动。①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沿纬线自西向东的运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顺时针方向。②地球自转的周期,指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间隔。由于所选的参照点不同,地球自转的周期也不同。恒星日: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即天空中某一颗恒星连续两次经过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太阳日:一天24小时,地球自转360°59′所用的时间,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表9—3是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比较。表9—3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比较 项目 恒星日 太阳日

参照物 除太阳外的天空中的某一颗恒星 太阳 自转角度 360° 360°59′

时间间隔 23小时56分4秒 24小时

反映周期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昼夜交替的周期

③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地球上的一点,围绕地轴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除地球的南北两极点无角速度外,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大约每小时转15°,每当分钟转过1°。线速度:地表上的某一点在单位时间内移过的弧长(距离)。赤道纬线圈最长,自转线速度最快(1 670千米/小时),到南北纬60°,自转线速度缩小为赤道处的一半。到南、北极点自转线速度为零。

2)公转运动。①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是自西向东的逆时针运行。②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在椭圆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③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沿公转轨道运行一周的时间为一个回归年,时间为365日5日48分46秒。④地球公转的速度。角速度: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大约每日东进1°。线速度: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平均30千米/秒。每年的一月初,地球运行到近日点,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快;每年的七月初,地球运行到远日点,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慢。(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黄赤交角的现在值为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决定了在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是23°26′S,即南回归线。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每年的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地球自转时,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称为晨昏线(圈)。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晨昏线的特点: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始终平分赤道。晨昏线(圈)的判读: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对面的直线为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对面的直线为晨线。二分日时,晨昏线与地轴重合,全球各纬度的地区昼夜等长;二至日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2)产生东、西方向上的时间差。①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地方时的判读: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在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6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方时为18点。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其他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②时区和区时。时区: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东西经度各为7.5°度的范围作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然后每隔15°为一个时区。零时区以东的时区为东时区,分为东一区———东十一区;零时区以西的时区为西时区,分为西十一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7.5个经度,即各为半个时区,故将两者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零时区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区时: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时刻叫区时。区时也叫标准时。每一时区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这种时间成为这个时区的区时。在区时上,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如:当东八区是12点时,东十区是14点;西二区是2点。即东八区比西二区早10个小时,比东十区晚2个小时。时区和区时的计算:a.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者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为该地所在的时区。b.求时区差:若两地都在同一侧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所得的差即为时区差;若两地不在同一侧时区,即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加,所得的和即为时区差。简言之:同侧时区相减、异侧时区相加。c.求区时:在时差上,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若已知区时的地点在东,所求地点在西,则用已知区时减去两地的区时差;若以知区时的地点在西,所求地点在东,则用已知区时加上两地是时区差,即东加西减。所以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比较西的时区区时要早,简言之:时刻上是东早西晚。③北京时间。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我国领土辽阔,东西跨了62个经度,分属五个时区。但现在全国(除新疆采用东六区的区时,称乌鲁木齐时间外)都采用“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比北京(116°19′E)的地方时早约15分钟。④日界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地球上各处因东西位置不同,日出时刻不是同一瞬间,而是有早晚的差异。在海上航行的人,如果迎着太阳向东航行,绕地球一周后,会发现多过了一天;如果背着太阳向西航行,绕地球一周后,会发现少过了一天。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将经度180°的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因此,作为180°经线的两侧日期不同,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比东侧的西十二区早一天。由于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所以在日界线两侧的东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开始的地方,也是一天结束的地方,故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日界线并不是完全同180°经线重合,因为要避免经过陆地,实际上有两处向东凸出。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会产生与初始运动方向发生偏向的现象。偏向的规律是:北半球向右(运动方向的右)偏;南半球向左(运动方向的左)偏。纬度越高,偏向越明显,赤道上无偏向。

3)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分力指向地球的赤道,使地球的物质由赤道向两极运动,使地球形成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旋转椭球体。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于地面的交角(既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②太阳高度的变化:由于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复运动,使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发生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是随纬度的不同和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处,向南北两方降低。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的两方降低。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一年内,除了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以外,正午太阳高度都以所在半球的夏至日为最高,以冬至日为最低。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以南的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的最小值。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的最小值。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地带,每年太阳直射两次。除赤道每年有两次最小值外,其他地区每年有一次最小值。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高;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一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H=90°-IΦ-δI式中的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所以,某地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的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处纬度差值的绝对值。

5)昼夜长短的变化。①晨昏线: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是地球上的大圈。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线为晨线,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线为昏线。②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昼弧和夜弧的长短表示昼、夜的长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③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同一时间,昼夜长短因纬度而异;同一地点,昼夜长短因季节而异。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纬度相同的各地昼夜长短相同;纬度不同的各地昼夜长短不同。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见“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表”(表9—4)。

6)四季更替。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各地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就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四季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从天文含义看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表9—4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表 日期 北半球 南半球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昼夜长短相等 昼夜长短相等

春分日后至夏至日前 昼长于夜;昼渐长,夜渐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昼范围由北极向南扩展。昼短于夜;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极夜范围由南极向北扩展。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昼长夜短,是一年中昼最长的一天;纬度越高昼越长;是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北极圈上及其以北为极昼。昼短夜长,是一年中昼最短的一天;纬度越高昼越短;是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南极圈上及其以南为极夜。

夏至日后至秋分日前 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开始向北缩小。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夜范围由南极圈开始向南缩小。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昼夜长短相等 昼夜长短相等

秋分日后至冬至日前 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夜范围由北极开始向南扩大。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范围由南极开始向北扩大。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是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北极圈上及其以北为极夜。昼长夜短;是一年中昼最长的一天;纬度越高昼越长;是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南极圈上及其以南为极昼。

冬至日后至春分日前 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纬度越高,昼越短;极夜范围由北极圈开始,向北缩小。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范围由南极圈开始,向南缩小。我国传统上的四季划分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来划分春、夏、秋、冬四季。西方国家划分四季 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起点。北温带的国家划分四季 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气候统计工作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划分为冬季。

7)地球上五带的划分。根据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回归线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的纬度范围;寒带:位于极圈和极点之间、有极昼或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温带:位于回归线和极圈之间,该范围内既无阳光直射现象,也无极昼和极夜现象。

(二)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见表9—5)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约占干洁空气容积的99%。

表9—5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大气组成 作用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冲淡氧气,减弱氧化等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有氧化和助燃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使地球上生物免于伤害。水汽 成云至雨的必要条件;对气温有调节作用。尘埃 成云至雨的必要条件;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2)大气的结构(垂直分层,见表9—6)。

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表9—6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大气分层 高度位置 主要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备注

对流层 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其高度因纬度而异,8~18千米高度。1.气温随高度增加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1.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3.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能见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距地22~27千米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2.垂直对流运动强烈。该层有“高空对流层”之称。热层 中间层顶到500千米高度。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外层 热层顶以上 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又称为“散逸层”

电离层距地面60~800千米高度范围的大气,因受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大气中的氧和氮分子被分散为离子,大气处于电离状态,这一范围被称做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有利于地面长距离短波无线电通迅。2.大气的热状况。

(1)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意义。

1)太阳辐射和太阳常数: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其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由于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0.4~0.76微米),约占总能量的50%。因而也被称为“短波辐射”。2)太阳辐射强度及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强度:在1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上,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做太阳辐射强度。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强度就越大。此外,天空中的云量、云层的厚度、海拔高度等都对太阳辐射强度有影响。(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时,其中的一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如果把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作为100%,其中仅有约19%被大气直接吸收。大气将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用于自身增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可透过大气直接射到地面上来。

2)散射作用:当太阳光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此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这就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当太阳辐射遇到空气分子时,将发生有选择性的散射。由于空气分子的直径较小,这时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当太阳辐射遇到微小尘埃时,将发生无选择性的散射。由于尘埃颗粒直径较大,这时可见光各波长的光都能被散射,散射光看上去是白光。因而当大气中尘埃、烟雾较多时,天空呈白色。

3)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可把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削弱了太阳辐射,这就是反射作用。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三种方式中,反射作用最重要,其次是散射作用,最后是吸收作用。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再加上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平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约为47%,均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释放辐射能量,这就是地面辐射。由于地面辐射的波长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相对于太阳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也被叫做“长波辐射”。

2)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差,但是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据观测,地面辐射的75%~95%都被贴近地面的大气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因而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3)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这就是大气辐射,它属于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射到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时,可以大大增强大气逆辐射。

4)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75%~95%)截留在大气中。通过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4)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内气温的高低变化,称为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日出以后,随着太阳高度角增大,太阳辐射逐渐增强,正午12时,太阳辐射达到一天中最高值。随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这一过程中,地面温度随着吸收太阳辐射而升高,地面辐射也逐渐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气温也随之不断上升。正午12时过后,虽然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仍比因地面辐射失去的能量多,地面温度继续升高。下午1时左右,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开始少于地面辐射失去的能量时,即当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由于地面增温后,再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段时间,故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此时正是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能量等于因大气辐射失去的能量,即大气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继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地面辐射不断减弱,气温也随之下降,到日出前后,气温达到最低值。地面温度和气温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热量收支状况,即热量的盈亏状况。

2)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之内气温的高低变化,称为气温的年变化。一年内,月平均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年较差。通过气温年较差,可以反映出气温年变化的幅度(表9—7)。表9—7 气温最高月份 气温最低月份

北半球陆地7月1月 北半球海洋8月2月(5)气温的水平分布。

1)气温水平分布的影响因素:影响气温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

2)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①全球范围内,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②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③北半球,1月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则相反。④全球的最冷和最热的极端值均出现在大陆上;7月世界最热的地方位于北纬20°~30°的大陆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为世界炎热中心;1月北半球寒冷中心位于西伯利亚。世界极端最低温值出现在南极大陆。3.大气运动。(1)大气运动概况。

1)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异是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造成高低纬之间的热量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造成空气密度的分布不均,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最终导致了大气的水平运动,产生了风。

2)等压线图: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做等压线。人们通常用多根等压线来表示水平方向上气压高低的变化,这样的等压线图也被称做“气压场”。气压分布的五种基本形式:高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高压脊与脊线: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由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高压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脊线。低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低压槽与槽线:在等压线分布图上,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低压槽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槽线。鞍型气压区或鞍型场:简称鞍,是指两个高气压和两个低气压交错相对的中间区域。

3)水平气压梯度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由于气压高低不同,地区之间就出现了气压差。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称为水平气压梯度。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就大,反之则小。由于水平气压梯度的存在,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4)风的形成: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由此产生了风。由于地球自转,凡地表的水平运动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因此风的运动不仅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推动,还必须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参与,若是近地面的风还要同时考虑近地摩擦力的影响。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开始阶段,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风开始运动的一瞬间,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垂直于等压线。此时地转偏向力开始对风施加影响了,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在它的参与下,风向将发生偏转。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达到平衡状态时,即合力为零时,空气质点作惯性运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高空平直等压线气压场情况下,这样的风是实际存在着的。②近地面的风向:近地面大气平直等压线气压场中,风的运动方向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合力的方向。摩擦力始终与风的运动方向相反。当三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空气质点作惯性运动,此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③地面到高空风向的变化:近地面摩擦力的影响可达距地面1 500米左右的高空,并且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而从地面到高空,随高度的增加北半球的风向逐渐右偏,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来越小,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此同时,风速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加大。

(2)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气旋与反气旋: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经常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气旋:是对应于气压场中的低压中心而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反气旋:是对应于气压场中的高压中心而出现的大规模的气流运动。

3)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流得到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和水平衡。①三圈环流: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组成。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由低纬到高纬它们是:赤道低压带———赤道两侧的信风辐合上升形成。南北半球的信风带———副高与赤道低压带之间存在的水平气压梯度,促使近地面气流流向低纬地区,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简称副高,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流到南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集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高。南北半球的西风带———副高向更高纬度发送的一支气流,逐渐偏转成偏西风,形成了中纬度西风带。北半球风向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形成锋面,较暖的西风气流大规模上升,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从极地高压带发出的气流,运动中偏转为偏东风。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极地地区终年寒冷,空气变得冷而重,下沉聚集在近地面,使气压升高而形成。②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的位置也随之移动。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带来的明显影响是:为赤道两侧的信风进入对面的半球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受到北移的赤道低压吸引进入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成为南亚夏季风的重要成因。使某些地区受到性质完全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的交替控制,造成气候上明显的季节变化。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大陆比海洋增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由此地面对大气环流施加了影响。北半球,由于陆地面积广,这种影响更明显,在1月和7月的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气压带明显断裂成块状。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④季风环流: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方向或接近相反方向变化,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季风环流最明显的地区是东亚和南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被切断成块状,冬夏间大陆与海洋上的气压中心随季节而改变,从而产生了季风现象。东亚地区位于世界面积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海洋面积最大的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明显,季风环流也最典型。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不仅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风带与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更是南亚季风环流产生的主要原因。4.大气降水。(1)水汽的凝结。

1)饱和空气和过饱和空气。空气容纳水汽量的多少,是随气温而变化的。在一定温度下,当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的水汽时,就成为饱和空气。如果水汽再增加,或者降低气温,这时空气就会成为过饱和空气,水汽就会凝结成液态水。

2)水汽的凝结条件:①过饱和空气。在自然界中,空气上升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主要方式。②凝结核。吸湿性强,可促使水汽在它表面凝结的微粒,如大气中的烟尘、灰尘等,叫做凝结核。

3)水汽的凝结物。①水汽在高空的凝结物:雨、雪、雹等。②水汽在近地面、地面的凝结物:霜、露、雾淞、雾等。(2)降水的形成。降水,即自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水,如雨、雪、雹等。

1)云滴增大的过程。云滴增大的过程主要指云滴凝结(凝华)增长,同时还有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合并增长的过程。

2)雨、雪、雹的形成。云滴增大到能够降落到地面上不致被蒸发掉,在降落过程中,由于云体和云下层中温度不同,就能形成雨、雪、雹等不同形式的降水。大气降水的必要条件:大气中有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有促使空气作大规模上升运动的力。

(3)降水的类型。依据造成空气上升运动的成因,可把降水分成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和台风雨四种类型。(表9—8)表9—8 降水的四种类型

降水类型 空气上升原因 降水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对流雨 湿热空气强烈受热上升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有风暴、雷电 赤道附近地区,夏季的中纬度大陆地区 地形雨 暖湿空气前进受地形阻挡上升 降水强度较大,雨时较长 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 冷暖气流相遇,暖湿空气被抬升 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 中纬度地区

台风雨 暖湿空气围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 强度大,多暴雨,伴有狂风、雷电 低纬度大陆东部(4)降水的世界分布。

1)赤道多雨带: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地区,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年降水量一般在2 000毫米左右,多对流雨。

2)副热带少雨带:分布在南北纬15°~30°的大陆内部及西岸,这里常年在副高和信风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3)温带多雨带:分布于温带大陆西岸和东岸。年降水量在500~1 000毫米左右。4)极地少雨带:位于南北极地地区,在极地高气压带的控制下,全年盛行下沉气流,年降水量不超过300毫米,是全世界降水量最少的地带。但是由于低温,蒸发量少于降水量,这里仍属于湿润地区。5.天气与气候。(1)概念。

1)天气:是指大气物理状况(温度、湿度、气压等)在短时间内的具体表现。是由影响大气物理状态短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2)气候:是指一个地方的大气物理状况在长时间内的综合表现。是由影响大气物理状态长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3)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天气是气候在某段时间内的具体表现,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概括。(2)影响天气的因素。

1)气团及其对天气的影响。①气团。在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称为气团。气团形成后,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它就会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与沿途地区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使气团的性质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气团的变性。②气团分类。第一,热力分类:依据气团的温度与它到达地区的气温对比,将气团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第二,地理分类:依据气团形成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的性质,可将气团分为冰洋气团、极地大陆气团、极地海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③气团对天气的影响。在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广大地区内,大气物理状况稳定,天气单调;当气团发生更替时,天气随之变化;在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交界地带,天气变化最剧烈。④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是形成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的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多风。夏季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是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上的赤道气团。源于太平洋副高的热带海洋气团,以东南气流的方式进入我国。单纯在它的控制下,空气湿度大,但降水较少,甚至发生干旱现象。只有与极地大陆气团相遇,形成锋面,才能产生大量降水。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之间形成的锋面活动,对我国夏季的降水有着重要的意义。赤道气团源于印度洋,以西南气流的形式进入我国,给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水汽。(3)形成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形成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它在太阳辐射对气候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着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各不相同。

3)由于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地面状况主要包括地面性质,地表形态(坡向、海拔高度等)、海陆面积、轮廓特点、海陆分布,以及洋流等。

(4)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见表9—9)。表9—9 气候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点 气候成因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 终年高温多雨,年均温26℃左右,年降水量2000mm以上,为均雨型 常年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全年高温,依降水多少分干湿两季,年降水量750~1000mm之间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夏半年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形成湿季;冬半年在信风带控制下,形成干季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地区 常年高温干旱,年降水量不足125mm 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 热带 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东南亚和南亚最显著 全年高温,年均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1500~2000mm左右,依降水分为旱雨季。风向随季节有明显转变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北纬25°~35°之间亚欧大陆东岸 冬季盛行偏北风,温和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 亚欧大陆与太平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干燥;年降水量300~1000mm左右 受副高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终年湿润,冬雨较多。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mm左右 终年受西风影响;锋面气旋活动频繁

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40°N~60°N之间大陆内部大致在35°N~55°N之间亚欧大陆东岸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终年干旱少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年降水量一般在500~600mm左右 距海洋较远,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亚欧大陆与太平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 亚寒带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北极圈附近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降水少,集中在夏季 寒带 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 全年皆冬,最热月气温不超过5℃;降水少,多云雾

寒带 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陆地区 全年酷寒,月均温均在0℃以下,降水稀少。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 山地高原地区 气温、湿度、风力等随高度增加变化明显

6.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1)台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的称为台风或飓风,是由热带气旋强烈发展而成。在西北太平洋上形成的称台风,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形成的称飓风。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亚洲东部、南部和北美洲东海岸国家受灾频繁。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2)暴雨洪涝。连续性的暴雨和短时间的大暴雨会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

1)降雨的等级:24小时降雨量是50~99.9mm,为暴雨;100~249.9mm为大暴雨;不小于250mm为特大暴雨。我国的暴雨除西部沙漠地区外,普遍存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2)暴雨的形成条件:需要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较长时间。3)发生地区:全球范围普遍发生。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4)预防措施:利用气象卫星的监控,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并结合防洪措施。

(3)干旱。因长时间降水偏少或无降水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干旱是一个突出性的世界问题。

(4)寒潮。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为寒潮。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目前,除了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提醒有关部门作好防风、防寒的准备外,对寒潮仍无有效的防御方法。7.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同时,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强,造成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排入大气的氯氟烃,严重破坏臭氧层。臭氧减少,射向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会危及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渔业造成破坏。并因氯氟烃也是温室气体而引起温室效应,可能导致世界气候变暖。

(3)排入大气的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目前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酸雨的形成主要由于燃烧石油、天然气和煤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我国的酸雨主要来自燃烧煤释放出的二氧化硫(约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酸雨以硫酸型酸雨为主。酸雨区集中在东南部地区,占我国面积的40%。酸雨会造成水体、土壤酸化,影响生物生长繁殖;危害森林;腐蚀建筑物;危及人体健康等危害。

(4)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人们日常集中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每天要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人为热量,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通常,城市的年均气温比郊区高出0.5~1℃。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三)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叫水循环。(2)按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大类。

1)海陆间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它使陆地水得到补充,使水资源得以再生。2)内陆循环:陆地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3)海上内循环:海洋与海洋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3)水循环的意义。

1)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2)水在运动中夹带溶解物质和泥沙而使物质迁移;3)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2.水平衡原理。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各区域的水平衡方程式:外流区域-R0 全球:P0 =E0(用P0 代表多年平均降水量、E0 代表蒸发量,R0 代表径流量)3.海洋水。(1)海水的盐度。

1)海水的盐度。1千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叫海水的盐度。

2)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的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在红海,盐度超过40‰,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在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10‰。3)影响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的因素。①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层盐度最高;赤道附近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稍低。②洋流。暖流的海水盐度较高,寒流的海水盐度较低;在同纬度地带,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

(2)海水的温度。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和变化规律: 1)太阳辐射的影响,同一海区的水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海区水温随纬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2)受洋流的影响,暖流流经的海区较同纬度的海区水温偏高;寒流流经的海区较同纬度的海区水温偏低。

3)受深度的影响,同一海区水温因深度的改变而变化。一般1 000米以上变化幅度较大,1 000米以下水温变化很小。(3)洋流。

1)洋流。海洋表层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又叫海流。

2)洋流的成因。形成洋流的主要因素是稳定的定向风,其次是海水密度的差异及海水的补偿作用等。此外,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和岛屿的分布等,都能改变洋流的方向。

3)洋流按成因不同,可以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等类型。①风海流。盛行风长期作用于海面所形成的稳定洋流叫风海流。风吹过海面时,风对海面的摩擦力以及风对海浪迎风面施加的压力,迫使海水向前移动。表面海水一旦开始流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马上发生作用。表面海水在风力、地转偏向力和下层海水的摩擦力以及风对海浪迎风面施加的压力,迫使海水向前移动,便形成风海流。表面海水在风力、地转偏向力和下层海水的摩擦力取得平衡时,海流处于稳定状态,以相等的速度向前流动,此时的海流就是风海流。②密度流。由于各海区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同,造成海水密度水平方向上不均匀分布引起等压面倾斜而产生的海流,称为密度流。③补偿流。海水具有连续性和不可压缩性的特点,某一海区的海水因风力或密度差异等原因流走后,相邻海区的海水就流来补充,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有水平的与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可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①在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这种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②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也有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③南极大陆的外围,陆地很少,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向东

0 =E0 +R0 内流区域

0 =E0 海洋

0 =E0 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全球热量平衡的影响。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热量的输送与交换,影响气候的形成与分布。②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洋流能散布生物的孢子、卵、幼体和许多成长的个体。洋流的分布与渔场的分布关系密切。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洋流能带走污染物,加快净化速度;同时也污染了别的海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④对航海事业的影响:海轮顺洋流流向航行速度快,可节省燃料。4.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海洋资源的类型及人类开发和利用状况。

1)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种类型。

2)开发和利用。①海洋化学资源。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②海洋生物资源。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 000多种鱼类。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③海底矿产资源。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海滨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资源。④海洋能源资源。海水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

(2)海洋空间利用: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3)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

1)海洋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海洋运输从近海到远海,人类开辟了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入世界任何海域。

2)海洋通信通过海底电缆可以联系世界各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4)围海造陆: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形成人工岛。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5.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1)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自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在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2)海洋生态破坏:人类的生产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3)海洋权益:国际社会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6.陆地水。

(1)河流水(表9—10)。表9—10 五种河流补给类型比较表

补给类型 水源 补给季节 补给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我国)

雨水补给 雨水 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 时间集中;不连续;水量变化大。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的年际变化。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为主。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积雪融水 春季 有时间性;有不连续;水量比较稳定。气温的高低;积雪的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山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补给 积雪和冰川融水 春季和夏季;主要在夏季 有时间性;随气温升高补给增多,有明显的日、年变化;水量较稳定。气温的高低与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的多少。

西北和青藏地区湖泊水补给 湖泊水 全年 较稳定;对径流有调节作用。取决于湖泊和河流相互的位置;湖泊水的多少。普遍 地下水给补 地下水 全年 稳定;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多少;地下水与河流的水位相互位置的关系。普遍(2)冰川(表9—11)。表9—11 冰川类型比较表 类型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形成原因 因纬度高、气温低 因地势高、气温低

主要特点 面积大、厚度大、呈盾形 面积小、厚度小、呈条舌状

主要分布地区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亚洲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一些高山地区的山岭上部(3)地下水。

1)地下水的来源。①大气降水降落到地表以后,其中一部分渗透到地下的土层和岩石空隙里,形成地下水。②在干旱的沙漠地区,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结成地下水。③岩浆在地壳中上升时,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分异出来的氢气和氧气,直接结合成温度较高的热水。

2)含水层和隔水层。①含水层。透水性能很好的岩层和土层,地下水容易进入空隙,使空隙充满水并且容易从空隙渗出的岩层和土层就是含水层。②隔水层。透水性能差的岩层和土层,由于空隙小,地下水很不容易从这一层渗透过去,形成隔水层。3)潜水与承压水(表9—12)。表9—12 地

下水类型 潜水 承压水

定义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补给方式 主要由潜水分布区的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 在补给区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转化为潜水补给

地下水运动 具有自由水面,潜水从地热高处向低处渗流 受静水压力,具有承压水位。承压水从补给区经承压区向排泄区流动 天然排泄方式 垂直排泄和水平排泄 在排泄区转化为潜水,出露为泉或地表水 埋藏深浅 埋藏较浅 埋藏较深

水质和水量 水量不稳定,水体易受污染,水质一般较差 水量比较稳定,水体不易受污染,水质一般较好 循环周期 较短 较长

(四)地壳和地壳变动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人们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2)地壳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1)地壳。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壳的厚度不均,其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6千米。

2)地幔。地幔位于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地幔为固体物质,主要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地幔又有上地幔和下地幔之分。上地幔比较复杂,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而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圈),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发源地之一。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3)地核。从古登堡面至地球的核心是地核。地核又可分成外核和内核两个部分。地下2 900千米~5 000千米深处为外核。外核的物质接近液体,横波不能通过。5 000千米以下的深部是内核,内核的物质为固态。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以铁镍为主,并含少量较轻元素。2.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1)地壳的化学组成。地壳中有90多种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的含量,约占地壳总重量的97.1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约占四分之一强。

(2)地壳的结构。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硅铝层,下层叫硅镁层。硅铝层的成分主要是硅、铝,这层的化学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质与花岗岩极为相似,所以又叫花岗岩层。硅镁层中的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这层的化学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质与玄武岩相似,所以又叫玄武岩层。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普遍存在。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3)矿物。地壳中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4)岩石。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做岩石。岩石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5)矿产和矿床。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一些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就是矿产。在一定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称为矿床。矿床按成因可分为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三大类。

(6)地壳物质的循环。地壳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到流水、风、冰川、海浪等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3.地壳运动。

(1)地壳的变化和地质作用。地壳自形成以来,本身的物质与能量不断地发生循环和转化,使地壳结构及其表面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地表形态,仅是地壳漫长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镜头。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外力作用的比较见表9—13。表9—13 内外力作用的比较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一般说来,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它们总是同时从相反“方向”改变着地表形态。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把高处削低,把低处填平。使起伏不平的地表趋于平坦。

(2)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按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表9—14)。表9—14 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的比较 分类 岩层运动方向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 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运动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或弯曲变形,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升降运动 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运动 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拗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3)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它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有褶皱和断层。1)褶皱。岩层受力发生弯曲变形,一个弯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即波状弯曲变形,叫做褶皱。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即背斜与向斜(表9—15)。表9—15 背斜与向斜比较表

褶曲类型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形(构造与地形一致)地形(地形倒置)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岸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成山岭 成谷地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成谷地 成山岭

2)断层。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在自然界,断层的分布不是孤立的,在一个地区常出现多个断层,并以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比较常见的组合类型有地垒和地堑(表9—16)。表9—16 地垒和地堑比较表 类型 含义 地表形态 举例

地垒 两条或两条以上性质相似的断层大致平行分布,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称为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 我国的庐山、泰山等

地堑 两条或两条以上性质相似的断层大致平行分布,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的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称为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我国陕西的渭河平原和山西的汾河谷地 4.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1)大陆漂移说。

1)基本内容。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2)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轮廓相吻合 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与非洲大陆大致吻合,南美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格陵兰岛都可拼合起来。地质构造相似 大西洋两岸的地质构造、地层大致相似。古气候、古生物相似 南美洲、非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等地的古气候、古生物很相似,但在中生代以后则显著不同。这证明这些大陆过去曾连在一起,后来才逐渐分开。另外,还有古地磁方面的证据等。(2)海底扩张学说。

1)基本内容。6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它是“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2)海底扩张学说的证据。5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底岸石年龄,发现海底岩石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且岩石离海岭(又叫大洋中脊)愈近,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3)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内容。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岸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划分为若干小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面俯冲的地方,常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北美洲西部海岸山脉等。当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则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2)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现在人们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分布以及矿产的形成和分布等。5.地球内能的释放:地热、火山、地震。(1)地热。

1)地热资源及其分布。地球内部有巨大的热能。地热最经常的释放形式是地热流。分散的地热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就成为可利用的地热资源。地热资源分布不均,绝大多数分布在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地热能的利用。地热是一种取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尤其重要,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能源。目前,地热已被用于采暖、育种、温室、发电等方面。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在利用地热资源。冰岛的首都雷克雅未克因全部用地热采暖而被称为“无烟城市”。(2)火山。

1)火山的构造。地球内部岩浆喷出地表,在地面堆积成的山称为火山。典型的火山外形是一种锥形山丘,叫做火山锥。火山锥的顶部有圆洼形的火山口,口下有“通道”(火山管道)与地球内部的岸浆库相通,是岩浆喷出的通道。2)火山的分类。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为三类:一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叫做活火山;二是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叫做死火山;三是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的火山,有时又突然喷发,这叫做休眠火山。(3)地震。

1)地震的发生。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其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岩层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地震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又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2)震级和烈度。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一般说来,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地面受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地区烈度可能不同。因为烈度大小同震级、震中距离远近等有直接关系,还同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

3)地震的分布规律。从世界范围看,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板块交界的地带。6.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表9—17)表9—17 表现形式 概念 方式 对地表的影响

风化作用 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产生的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侵蚀作用 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风蚀;流水的机械侵蚀、化学溶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V形谷地面趋于破碎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喀斯特地貌等冰斗、角峰、U形谷等破坏海岸,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

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风力搬运、流水搬运、冰川搬运 干旱、半干旱地区、海滨地区风力搬运作用强烈,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搬运作用大

沉积作用 岩石风化和侵蚀的产物在外力搬运途中,由于风速和流速的降低、冰川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物质的逐渐沉积 流水沉积、风力沉积、冰川沉积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丘、沙漠等

固结成岩作用 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

(2)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很大影响,而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表形态。如果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则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等是趋利避害的措施。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对地表形态的破坏就会产生消极有害作用。7.地壳的演化。

(1)地层与化石。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时代的地层。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呈水平状态。在地层倾斜甚至层序颠倒、缺失时,可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化石是经过地质作用石化而保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2)地壳的演化(见表9—18)。表9—18 代 距今年代(亿年)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 地表状况 生物进化阶段动物界 生物进化阶段植物界 形成的矿产 新生代第四纪 现在~0.7亿年 趋于稳定 第四纪冰期出现,海面下降 出现了人类 子植物繁盛 石油 新生代第三纪 现在~0.7亿年 喜马拉雅运动 与现代接近哺乳运动 被子植物繁盛 石油

中生代 0.7亿年~2.5亿年 环太平地壳运动剧烈 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 1.爬行运行盛行———恐龙2.出现了始祖鸟 裸子植物繁盛 金属矿石油煤炭 古生代2.5亿年~6亿年 地壳升降运动剧烈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已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成陆地 后期:两栖类中期:脊椎动物———鱼类;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三叶虫、珊瑚等)蕨类植物繁盛 煤炭 元古代 6亿年~25亿年 地壳运动剧烈 海洋占绝对优势,晚期出现了若干大片陆地 原始生物时代(海生藻类、海绵等)太古代 25亿年以前 岩浆活动剧烈、火山活动频繁 海洋广阔,没有宽广的大陆,只有一些火山岛 最原始生命体形成 铁矿

(五)地球上的生物圈和自然带 1.生物与地理环境。

(1)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20多千米。绝大部分生物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里,这一范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1)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周围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中。2)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3)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受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所制约。生物在陆地上出现以后,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生物的出现,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从赤道到两极、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都不均匀,这就为不同地区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光照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水分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很大。提供营养的无机盐类,只有成分水溶液才能从土壤中输入植物体内。由于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它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例如:铁芒萁指示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则指示盐碱性土壤环境;骆驼刺反映干旱环境;芦苇反映了水湿环境。2.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1)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界的任何部分,只要其中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就叫做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可算是整个地球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①非生物环境。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等环境。是由生物以外的一切无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如光、热、氧、二氧化碳、水、各类无机盐和氨基酸等组成。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和空间。②生产者。主要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它能合成有机物并转化、固定太阳能。③消费者。指各种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来生活,以食物链的形式传递物质和能量。④分解者。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其作用在于分解有机残体并归还给环境。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其他因素,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

3)食物链与食物网。不同生物之间围绕着食物所发生联系的途径,好象是一个由食物组成的链条,叫做食物链。在一个大范围的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各种食物链彼此联系,交错成网,形成复杂的食物网。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食物链的起点是绿色植物,传递的第一环节是植食动物,接下来是肉食动物,在动物中传递,遵循“弱肉强食”的原则。也可以说,食物链是由“食”与“被食”的关系所组成,用“被食者”→“食者”。食物链必须环环相扣,才能使能量和物质顺利地流动、转移。生态系统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其运动的实质是进行着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初来自太阳能,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转移给各级消费者。②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时,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体组成部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把一部分能量输出到生态系统外。另一方面,动物死亡后,被分解者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也转化为热能散失到环境中。这些输出到生态系统外的能量和散失到环境中的能量,都不能被生态系统重新利用。因此,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③能量在沿食物链的营养级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断沿着生产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的食物链逐级流动。食物链上的每个环节可视为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上的生物都要把从前一个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的大部分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繁殖,约10%~20%的能量可流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因此,前一级的能量只能维持后一级少数生物的需要,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目就越少。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呈金字塔型的营养级关系。④能量流动“十分之一”法则的实践意义。为了充分利用植物固定的能量,改善人类的营养状况,要尽量建立能量消耗少的食物链。其途径有:尽量缩短食物链。因为食物链越长,所得越少,故缩短食物链,可提高产量。培养固定能量效率高的农畜和作物新品种。

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营养物质的生物循环。营养元素(碳、氢、氧、氮、磷等)首先是以矿物质的形式被植物从周围空气和土壤中吸收,然后以有机分子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生物体死后再由分解者把生物遗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并把它们归还到环境中去,重新被生物所利用,完成营养物质的生物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流动、周而复始,从而维持着生物圈营养物质的收支平衡。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系统中生产、消费和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叫做生态平衡。表现: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特点:由于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故生态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不平衡状态是常见的、绝对的,自然界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不断实现新的平衡。生态系统总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推动着自身的变化和发展。

4)人类活动与生态平衡。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不断地施加影响和干预,它既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可以削弱甚至破坏生态平衡。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打破平衡并非是一件坏事,人类应当运用自己的智慧,依据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不断建立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新的生态平衡。3.自然带。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区域分异。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综合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是,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地域分异。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且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带状的分布,这叫做自然带。各自然带有规律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2)陆地上的自然带(表9—19)。表9—19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低纬度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象,孔雀 砖红壤性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长颈鹿,羚羊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沙漠狐 荒漠土

中纬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阿尔卑斯山羊,(tiɑn)鹿 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猕猴,灵猫 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松鼠,黑熊 棕壤,褐土

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双峰驼,子午沙鼠 荒漠土

高纬度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 寒带苔原带 寒带苔原气候 苔原 驯鹿,北极狐 冰沼土 极地冰原带 寒带冰原气候 冰雪裸地 北极熊,海豹 未发育(3)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1)地带性分布规律。①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的特点,叫做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它实际上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纬度地带性在高、低纬度表现较为显著。②经度地带性。在中纬地区,从大陆滨海地区往内陆方向显示出各自然地带的逐渐更替,大体与经线相平行伸展成条带状,叫做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同时也是在一定的温度条件基础上进行的。③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山地垂直地带性。它主要是在地势、海拔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垂直地带性下的自然带带谱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其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山地的海拔高度。一般情况下,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的带谱就越全。2)非地带性因素及其影响。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分布规律,叫做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二、人文地理

(一)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 1.自然资源的分类(表9—20)。表9—20 分类标准 自然资源

按形态分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按性质分 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不可更新资源)2.土地资源(表9—21)。

3.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储量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其中固体冰川约占淡水总储量的68.69%,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人类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还难以利用。液体形式的淡水水体,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也很小。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 9 000立方千米。

从各大洲水资源的分布来看,年径流量亚洲最多,其次为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从人均径流量的角度看,全世界河流径流总量按人平均,每人约合 10 000立方米。在各大洲中,大洋洲人均径流量最多,其次为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表9—21 我国土地资源表

特点 土地资源国情 利用和保护

构成方面 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土地辽阔,耕地、林地、草场、荒漠、滩涂都有大面积的分布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 我国山区占土地面积2/3;平地占1/3;平原多为耕地仅占10%多一些 数量方面 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较多 53 736亿平方米,居世界前列

④人均占有数量较少 我国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数的1/3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当前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

分布方面 ⑤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资源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草原多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山地;森林多集中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 生产力方面 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季风区平原广阔,开发历史悠久,土壤肥沃;季风区南、北差异显著;西北多贫瘠的荒漠,也有局部肥沃的绿洲,青藏地区地势高,垂直差异显著 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安排农、林、牧、渔、矿各业生产,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土地生产优势。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环境多方面的效益。

我国的水资源。江河年径流量约有27 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我国人均径流量为2 24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径流量的22.4%,比许多国家都少。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从空间分布来看: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从时间分配来看;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变率大。目前,人类面临空前的水资源危机。据估计,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的问题。

4.森林资源。整个历时时期,世界森林资源处于减少的过程中。在历史的早期,有人居住的陆地上约2/3是茂密的森林,其面积约90亿公顷,到1992年森林面积已减至38.6亿公顷,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不含南极洲)约为30%。森林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现有森林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美洲、亚洲北部和东南部及非洲赤道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还在继续,尤其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我国森林资源特点:①宜林地区广,森林树种丰富。森林资源量和人工林面积居世界前列。宜林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1/4以上。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等分布广泛,乔木有 2 000多种。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保护和经营管理好现有森林②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1998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低的国家之一③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见我国森林资源分布表),而西北、黄河下游的晋、冀、豫地区森林资源极少,西北一些省区覆盖率不及1% 确定了到2005年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4%,2050年达到26%以上的奋斗目标和重点造林区(见我国防护林体系表)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我国森林资源国情:①人口众多,需求量大②林业工作方面重采伐,轻抚育③滥伐林木、毁林开荒④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每个公民每年应义务植树3~5棵。我国森林资源分布特点: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集中了全国林木蓄积量的1/3以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林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1/4以上,西南横断山地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东南林区,主要是人工林和次生林,东南部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我国防护林体系特点:“三北”防护林体系,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从新疆到黑龙江跨13个省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涵养水源、保护水土、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沿海防护林体系,缓解台风、海啸、暴雨的侵袭;太行山绿化工程体系,涵养水源、保护水土,改善华北平原的农业生产及京津唐地区的水源条件;平原绿化工程体系,保护农田。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体系,涵养水源、保护水土、治理水患、改善黄河中下游生态环境。5.草场资源及其利用保护。

1)草场资源类型。草场资源既包括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也包括高山草甸和河漫滩草甸。草原和草甸都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同时又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2)世界的草场资源。世界上的草场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0%。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有面积广阔的热带草原;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中国、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蒙古等国都是草场资源丰富的国家。

3)我国的草场资源。我国草场资源丰富,全国各类草场面积达4亿公顷,居世界第2位。目前,可利用的草场面积有3亿公顷,为耕地面积的3倍。草场是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对发展蓄牧业、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环境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和价值。全国草场按照地区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区: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和南方的草山区。

4)我国草场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牧区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养畜,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天然草场的单位面积产草量逐年下降,草场退化。草场的沙化和碱化面积也在增加,使草场载畜量越来越少。对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保护天然草场,禁止乱垦、滥挖、滥牧,实行划区管理,定期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②加快人工草场建设,采取措施加强建设“草、水、林、机(械化)”配套的人工草场。

6.自然保护区。当前地球上各种生物资源正不断遭到破坏,为保护生物多样化和各种生态系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有21个自然保护区参加了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它们是: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广东鼎湖山、贵州梵净山、福建武夷山、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湖北神农架、新疆博格达峰、江苏盐城、云南西双版纳等。

7.矿产资源。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矿产资源有80多种,其中产值大、在国际市场上占重要地位的非能源矿产有铁、铜、铝土、锌、镍、磷酸盐、铅、锡、锰和黄金等。这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采,发展中国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要依赖矿产资源的出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消费了全球大部分矿产资源,而且从掠夺和加工这些资源中牟取暴利,并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长期依附他们。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南美等是世界铁矿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西欧等是世界铁矿主要消费国家和地区。

(二)能源和能源利用 1.煤、石油能源特点比较

我国矿产资源特点:①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 已发现矿产资源160多种,探明储量150多种,储量居世界首位的有钨、锑、锌、钒、钛、稀土。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锡、钼、煤、汞、磷等。我国矿业开发总规模居世界第三位。②矿产资源形势严峻 我国人均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6种支柱性矿产探明储量不足。认真执行“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要对各种矿产资源精打细算地合理开发利用;切实加强地质勘查工作。③某些重要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 我国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但含铁30%左右的贫矿多,含铁50%左右的富矿少。④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 三大伴生矿:四川攀枝花、内蒙古白云鄂博、甘肃金昌 坚决制止破坏性的开采;防止采富弃贫;加强采矿、选矿、冶炼技术的研究。⑤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铁矿:辽宁、冀东、川西多,西北少磷:川、滇、黔、湘、鄂多,北方少煤:晋、内蒙古、新、黔多,东南少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建立区域性矿产基地。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建有色金属矿产基地,内蒙古稀土工业基地,湖北、河南、贵州建磷矿基地。2.水能。

(1)水能的特点。优点:最突出是清洁、可再生;其次,水电站投产后,发电成本低、综合收益大。缺点:筑坝拦水淹没农田、迁移居民,投资大,工期长;发电量受气候影响大。

(2)水能的分布和利用。水能蕴藏量居前五位的国家是: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瑞士、法国可开发水能的利用率都已超过95%。意大利、德国水能利用率在80%左右。利用率60%~70%的有日本、挪威、瑞典。利用率在40%~60%的有奥地利、埃及、美国、加拿大等。俄罗斯开发利用不足20%。我国水能60%以上集中在西南地区,其次是中南和西北。我国的水能开发利用率不足10%,是水能开发潜力巨大的国家。3.核能。

(1)特点。能量巨大,运输量小,地区适应性强,是核能最明显的特点。其中能量巨大是核能最突出的特点。建设核电站周期长,技术要求高,但运行后,发电成本低。目前,世界各国核电成本一般是火电的50%~85%。核电站是清洁、相对污染小的电站。但是,核废料不易处理。(2)分布。到1996年,世界建有核电站443座。到1991年底,主要国家拥有的核电站数如下:

美国 法国 原苏联 日本 英国 加拿大 瑞典;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核能发电最多的国家:美国。核电比重量大的国家:法国。中国的核电站: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岭澳、江苏连云港。4.太阳能。

(1)太阳能的特点。优点: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能源。缺点:能量分散、不易利用和贮存。

(2)太阳能的分布。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能资源特别丰富。(3)太阳能的利用:前景广阔,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电池等。5.沼气。

沼气是以植物体为主的有机物发酵的产物,主要成分是甲烷,充分燃烧后,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环境意义:(1)清洁能源。

(2)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粮食增产。

(3)减少对树木的砍伐,保护林木生长,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之一。6.世界及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

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共同点是:煤炭比重逐渐下降,石油天然气的比重逐渐增加。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不同点是:目前世界能源消费量最多的是石油,而我国则是煤炭。

7.能源生产和消费在地区的不平衡。

(1)世界能源主要输出地区:非洲、拉丁美洲、中东。

(2)世界能源主要输入地区:美国、日本等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少数发达国家除外)。

8.我国能源主要分布地区。煤炭:华北(山西、内蒙古)、东北。水能:西南、中南、西北。石油:东北、华北、西北(新疆)。天然气:西南(四川)、西北(新疆)。9.我国能源主要输入地区为华东(上海)、华南。

10.我国能源开发的现状和前景。目前国家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1)煤炭基地

省区:山西 内蒙古 陕西河北 河南 山东 安徽 江苏 黑龙江 辽宁 贵州煤矿大同平朔西山阳泉 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东胜 准格尔 神府开峰滦峰平顶山 兖州淮北、淮南徐州 鸡西、鹤岗、双鸭山 阜新、抚顺、铁法 六盘水(2)石油、天然气基地

五大油田:大庆、辽河、华北、中原、胜利 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主要油田:克拉玛依、塔中天然气 四川盆地(自贡、江油)、塔里木盆地、陕甘宁(3)电站

三峡、葛洲坝 湖北二滩 四川龚嘴 四川乌江渡 贵州安康 陕西丹江口 湖北隔河岩 湖北五强溪 湖南东江 龙羊峡 青海李家峡 青海刘家峡 甘肃三门峡 河南、山西交界小浪底 天生桥 广西龙滩 广西岩滩 红水河 白山 吉林丰满 吉林水口 福建新安江 日月潭

(三)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1.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三种类型

类型 代表性国家 农业国情特点 农业机械 农业技术 经营方式

地多人少型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国土面积广大,农业劳动力不足 高度机械化,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发展,甚至采用飞机作业 大量采用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力 农牧业并重,农场规模很大,农产品大量出口

地少人多型 日本 国土面积狭小,地形复杂,人口众多 多使用小型、灵便的农业机械,机械化水平高 侧重生物技术和水利化发展,精耕细作,单位面积投入劳力多,亩产高 以耕作业为主,畜牧业发展较快,农场规模小,大量进口农产品

地少人少型 英国、法国、丹麦、德国等 国土面积较小,耕地和农业劳动力都不足 机械化水平高,广泛采用机械作业 重视生物技术,集约化较高,单产比较高 重视乳肉畜牧业发展,一般畜牧业产值大于耕作业,农场规模一般 2.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四种类型

类型 代表性国家或地区 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

新垦区 阿根廷、巴西等国 开发历史短,人少地多,发展速度快,机械化水平较高,农畜产品出口较多

传统稻米产区 东亚和南亚产稻国 开发历史久,人多地少,精耕细作,传统经验丰富,现代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较低,多为“劳动密集型”农业 热带企业化种植园区 中美、南美北部、东南亚、中非和西非等国

热带经济作物产区 有规模较大的企业化种植园,采用一些先进工具和技术,产品商品率高,但受外国资本控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原始农业区 非洲、南美、太平洋诸岛的热带雨林和北极地区 人烟稀少,少数居民从事原始的狩猎活动,或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 3.三大粮食作物 小麦 稻米 玉米

特性 耐寒耐旱、适应性强 喜温喜湿,高产作物 旱粮、高产作物

自然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

分布地区 主要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 东亚、南亚、东南亚 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美国的产量占世界一半

4.粮食生产的不平衡。总量:亚洲产量最大,北美洲、欧洲次之。年产量大于一亿吨的有: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人均量:北美洲、大洋洲最多。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年人均产量 1 500千克左右。世界商品粮产区:北美洲和大洋洲的温带草原区。世界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5.主要商品性农产品基地。

(1)三大粮食主产区:河南、河北、山东。

(2)五大商品棉基地: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江汉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下游滨海和沿江平原、南疆。(3)两类油料作物:花生的重要性居首位,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油菜是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有“北移南迁”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4)两类糖料作物:甘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主要分布在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六省。甜菜生长期短,耐盐碱干旱,喜温凉,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省区。

(5)三大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6.畜牧业。

(1)农区畜牧业:养猪业和耕作业结合,主要在四川盆地、湖南等省。

(2)城郊畜牧业:以奶牛饲养和养鸡业为主,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发展的乳畜业。(3)四大牧区

牧区 畜牧类型 优良畜种

内蒙古自治区 草原畜牧业 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山地畜牧业 伊犁马、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 青海省 河源畜牧业 河曲马

西藏自治区 高寒畜牧业 藏马、藏绵羊、牦牛

(四)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1.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的趋向。

由于新的科技成就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使人类利用自然、开发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工业可以利用的原料、燃料种类不断增加,从而扩大了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业生产的地域范围。因而,在新的原、燃料基地,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例如:英国的阿伯丁、美国的休斯敦、中国的大庆、金昌、贵阳等地。大型传统工业消耗的资源、能源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收效慢,产品又多属于“重厚长大”型,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趋于缓慢。新兴工业的企业规模多以中小型为主,因其省资源、省能源、省劳力、省空间,产品又具有“轻薄短小”的特点,得到蓬勃的发展。一个地区工业分布达到一定密度和规模,即呈现“饱和状态”时,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布局逐步趋向于分散。例如:日本的工业向其国土南北两端扩展;美国的工业由东北部向南部和西部扩散;俄罗斯的工业向乌拉尔山以东扩展;德国工业由北向南扩展;以及世界许多大工业城市周围出现工业卫星城镇;部分工业发达国家在劳动力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建厂,都是工业由集中转向分散的趋向。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布局方式不再仅仅依靠资源开发和运输条件决定,许多新兴工业的布局越来越取决于人才和高速交通。因此,工业布局在“煤铁复合体型”、“临海型”的格局基础上,出现了“临空型”的布局方式。布局主导因素 布局条件 企业特点 典型工业区

煤铁复合体型 煤矿和铁矿 附近有丰富的煤、铁矿;交通条件好 以重工业为主;企业规模大 英格兰中南部、美国五大湖-宾夕法尼亚、德国鲁尔区、乌克兰克里沃罗格-顿巴斯

临海型 廉价便利的海运 优良的港口;超级油轮、巨型货船、集装箱运输 原料和市场均依赖国外 日本福山、意大利塔兰托

临空型 科技和人才 科技发达;现代高速交通;环境洁净 以中小型为主;实行清洁生产 美国硅谷、日本九州南部、德国慕尼黑、英国苏格兰地区 2.德国鲁尔工业区。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传统工业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自19世纪中叶形成以后,鲁尔工业区依托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发达的水陆交通、充沛的水源、广阔的市场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重工业,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经济开始衰落。其中以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衰落最为明显。从20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经过整治后的鲁尔工业区,不仅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协调,工业布局比较合理,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而且改变了重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地区。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工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大西洋沿岸的北段和五大湖南岸地区,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重型机械、化工、电力、汽车、飞机发动机、炼油、造船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工业发展呈现“饱和状态”,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一度发展比较缓慢,大批工业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扩散。近年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大力调整工业结构,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强技术改造,并将新的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企业管理,大大促进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美国硅谷工业区。

硅谷工业区位于美国旧金山市东南,是世界上第一个高技术工业区。这里集中了 8 000多家高科技公司(其中电子工业公司就有3 000多家),是美国乃至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心。硅谷的每一项重要发明,都会影响到全世界电子工业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电子工业更新换代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几乎都出自硅谷。

5.中国的钢铁工业和纺织工业布局。

在钢铁工业方面,我国一方面在沿海地区加强和发展了鞍(山)本(溪)、京津唐、上海等老钢铁基地,一方面在内地新建和扩建了包头、太原、武汉、重庆、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在纺织工业方面,除加强了上海、天津、青岛、无锡等老基地的生产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在接近棉花产地和消费市场的广大内地,建立了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武汉、成都、乌鲁木齐等棉纺织工业中心。此外,在接近羊毛产地的乌鲁木齐、银川、西宁、林芝等地,建立了新的毛纺织工业中心。

6.中国的主要工业基地。

(1)沪宁杭工业基地:以上海为中心,拥有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南京等工业城市,是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5,以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等工业为主。该基地中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今后将继续使机械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2)京津唐工业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10,以钢铁、机械、轻纺、化工等工业为主。该基地范围内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今后的重点应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和精细化工方面。该基地存在着水源不足的问题。

(3)辽中南工业基地:以沈阳、大连为中心,拥有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等工业城市,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该基地的能源、水源供应不足。今后应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适当限制某些耗能大、当地又缺乏原料资源的工业的发展。

(4)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是我国主要的轻工业基地。该基地主要是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引进境外和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业和制造业。7.中国的主要工业地带。

(1)东部沿海工业带:包括我国沿海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和经济开放区(辽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珠江三角洲、广西沿海)。该工业带对外联系便利,是我国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外向型企业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地带。但常规能源的严重紧缺,是长期制约该工业带发展的主要问题。

(2)长江沿岸工业带:包括以沪宁杭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工业基地,以贵州乌江水电站为中心的矿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该工业带内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3)陇海—兰新工业带:该地带东起连云港,向西有徐州的煤炭工业、郑州的轻纺工业、洛阳的机械工业、西安的飞机制造工业、兰州的石化工业和新疆境内的石油工业等。陇海—兰新铁路是从西欧通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最近便的陆上通道,工业发展的前景广阔。

(五)人口和城市 1.世界人口的增长。自地球上出现人类以来,在最初的二三百万年间,人口的发展非常缓慢。18世纪产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人口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更是迅速增长。1999年,世界人口已达60亿。20世纪70年代,由于许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球上有明显的不同。近几十年来,欧洲、北美洲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的国家人口已停止增长或有所减少。但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2.我国人口的增长。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人口有 12.953 3亿人。1949年以前我国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迅速增长。70年代以来,国家提倡的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到2000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0.7%,比80年代末下降了4个千分点。3.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从大洲来看,亚洲人口最多,占一半以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合占世界人口的70%以上。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亚(中国东部、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亚、西欧和美国的东北部。世界人烟稀少的地区是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以及亚马逊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

4.我国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地区差异显著。其分布的情况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少。若自黑龙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腾冲连一条直线,则这条线以东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以西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人们称黑河—腾冲为我国“人口地理界线”。据1990年统计,我国北部、西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个省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约9人,江苏、山东、河南、台湾等省则高达500人以上。5.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世界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二是大城市不断涌现,出现了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大城市,如东京、墨西哥城等。形成规模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如: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波士顿—华盛顿,德国鲁尔区,日本东京—横滨、大阪—神户等。6.我国城市的发展。在东部地区,无论是城市密度,还是城市化水平,均高于西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现代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已经形成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等城市密集区。形成众多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如北京、天津、沈阳、大连、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哈尔滨、青岛、昆明、杭州、郑州、长沙、包头、乌鲁木齐等。城市大都集中于交通干线,构成了我国城市分布的基本格局。

(六)人类和环境 1.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环境为人类提供营养物质,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环境具有容纳、清除和改变代谢产物的能力。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通过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两者的统一,人类才能与环境协调发展。2.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空气、水、土壤等发生了对人体、动植物和其他一些物体有害的变化,称为污染。污染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污染、光污染、热污染、食品污染等。

(2)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恶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主要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灭绝加速等。

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的压力。(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4.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的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1)公平性原则: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2)持续性原则:地球面积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

3)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3)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三、世界地理

(一)世界地理概况 1.世界海陆面积。

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的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29%。2.七大洲。

在地球上,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陆地向海洋中突出的部分称为半岛。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合称为大洲。地球上的陆地被分为七个大洲,按其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从分布上看,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其中亚洲和欧洲共同占有着一块大陆,即亚欧大陆。北美洲和南美洲分布在西半球。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部。亚洲与欧洲是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一线为界。亚洲与非洲是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北美洲和南美洲是以巴拿马运河为界。此外,亚洲与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非洲与欧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亚洲与欧洲之间的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之间的曼德海峡、北美洲与欧洲之间的丹麦海峡、南美洲与南极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等,也都是重要的大洲分界线。3.四大洋。

大洋是指世界海洋的主体部分。海是指大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大致隔开。海峡是指连接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世界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按其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从分布上看,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之间。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之间。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之间。北冰洋处在地球的最北部,位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之间。4.世界地形。

(1)陆地地形。地形是指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世界陆地的地形可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五种基本类型。山地的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较大,坡度较陡,多呈脉状分布。平原的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开阔,起伏较小。高原的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顶部比较宽阔平缓,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周围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相对比较平缓。丘陵的相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2)海底地形。海底地形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三部分。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坡度较小。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向大洋底过渡的部分,坡度较大,深度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大洋底的深度在几千米以上,地形复杂,主要有海岭、海沟、洋盆等。5.世界人种。世界上的居民,根据皮肤、毛发、眼睛等体态特征,可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皮肤呈淡黄色或棕黑色,头发黑直,眼珠黑色,面庞扁平,体毛中等,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南、北美洲的部分地区。白色人种皮肤较白,头发微曲,多为黄色或浅棕色,眼珠蓝灰色,鼻梁高,体毛较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非洲北部、亚洲南部和西部。黑色人种皮肤呈黑色,头发黑而卷曲,眼珠黑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及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区。6.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有180多个国家,另外还有30多个地区。国界是用来划分国家间各自行使主权范围的界线。国界线和领海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为领土。按照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现象等地理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可将世界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等十三个地区。

(二)世界地理分区 1.亚洲

(1)亚洲概述。

1)位置。亚洲位于东半球东北部,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亚的西北部濒临地中海和黑海。地中海和黑海属于大西洋。

2)海陆。亚洲面积约4 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0%,是世界第一大洲。亚洲的半岛和岛屿众多,是世界上半岛面积最大、岛屿面积第二的大洲。亚洲南部有三大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半岛。亚洲东缘有岛弧群,包括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和马来群岛等。马来群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

3)地形。亚洲的地形多种多样,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它们约占全洲面积的四分之三。亚洲平均海拔约950米,仅次于南极洲,居世界第二。亚洲地势起伏大。既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米),又有全球最低的洼地———死海(湖南低于海平面400米)。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一系列高大山脉,主要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喜马拉雅山脉是全球最雄伟高大的山系,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世界第三极”之称。这些山脉间分布着若干高原和盆地,主要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贫地等。此外,还有西亚的阿拉伯高原、北亚的中西伯利亚高原、南亚的德干高原等。在山地和高原的外侧,分布有大平原:中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亚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亚的西西伯利亚平原等。4)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分布。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主要分布区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马来群岛和马来半岛南部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高温少雨 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河平原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分早、雨两季 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中国秦淮以南和日本南部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中国秦淮以北和日本北部、朝鲜、韩国和俄罗斯远东 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量少,气温年较差和旧较差大 亚洲中部和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爽 亚洲北部 极地气候 终年严寒 西伯利亚北部和北冰洋岛屿

高山气候 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及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5.主要河流、湖泊。

亚洲许多大河多发源于中部高山地带,呈放射状向四面流出。流入太平洋的大河有: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大河有: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大河有:鄂毕河、叶尼赛河、勒拿河等。长江长6 300千米,是亚洲第一长河,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是世界第三大河。亚洲中西部内陆地区有内流河:锡尔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等。亚洲的湖泊分布较广泛,有北亚、中亚、西亚、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湖群等五大湖区。里海是世界第一大湖和最大的咸水湖,死海是世界最低的湖泊,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最大深度1 620米)。(2)东亚。东亚是指亚洲的东部地区,位于太平洋的西侧。东亚的五个国家及其首都见表。国家 中国 蒙古 朝鲜 韩国 日本 首都 北京 乌兰巴托平壤 汉城 东京

目前,东亚东部地区是东亚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日本、韩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经济增长迅速,先后成为工业化国家。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的沿海地区分布着许多世界著名工业地带、工业区和经济特区,其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并销往世界各地。(3)东南亚。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东南亚的10个国家及其首都见表。国家 越南 老挝 柬埔寨 泰国 缅甸 马来西亚 新加坡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文莱 首都 河内 万象 金边 曼谷 仰光 吉隆坡 新加坡 马尼拉 雅加达 斯里巴加湾

东南亚地处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马来半岛与苏门达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这一“路口”的咽喉要地,是从欧洲、非洲到东亚和东南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东南亚地形多山。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分布,河流下游为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沿海为平原,多火山地震。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使东南亚成为世界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中南半岛各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区是世界著名稻米产区。柚木、楠木等名贵木材主要产于缅甸和泰国。东南亚矿产资源以锡和石油最重要。东南亚各国多以一两种农产品或矿产品的出口为经济支柱,对国外市场有严重依赖性。目前,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多数国家的基础工业仍较薄弱。新加坡首先成为工业化国家,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也先后建立了出口加工工业。东南亚人口稠密,绝大多数是黄色人种。泰国、缅甸居民多信奉佛教,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菲律宾的居民多信奉天主教。东南亚是华侨和外籍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他们为东南亚的开发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4)南亚。南亚是指喜马拉雅山脉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广大地区。南亚的8个国家及其首都见表。国家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尼泊尔 锡金 不丹 斯里兰卡 马尔代夫 首都 新德里 伊斯兰堡 达卡 加德满都 甘托克 廷布 科伦坡 马累

此外,还有印巴分治的克什米尔地区。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印度、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居民多信奉印度教和佛教,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南亚地形自北向南依次分为山地、平原和高原三部分。南亚北依喜马拉雅山脉,南临印度洋。喜马拉雅山脉使南亚与亚洲腹地相隔,形成一个地域广阔、相对独立的地区,有“南亚次大陆”之称。北部山地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一部分,山地垂直变化异常显著。中部平原由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土壤肥沃。德干高原位于印度半岛的南部,有肥沃的黑土,矿产丰富。南亚三大河流见表9—42。三大河流 发源地 流经地区 注入海洋

印度河 中国西藏 克什米尔地区和巴基斯坦 阿拉伯海 恒河 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印度和孟加拉国 孟加拉湾

布拉马普特拉河 中国西藏 中国、印度和孟加拉国 孟加拉湾

每年3~5月,西南季风未到来之前,热浪袭人,农田干枯;6~9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缓解旱情,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炎热少雨。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乞拉朋齐北靠喜马拉雅山脉,南临恒河三角洲,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使乞拉朋齐有世界“雨极”之称;南亚西北部受地形阻挡,西南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加上植被破坏,形成沙漠。南亚旱涝灾害频繁。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南亚人民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5)中亚。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中亚的5个国家及首都见表。国家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首都 阿斯塔纳 比什凯克 杜尚别 塔什干 阿什哈巴德

中亚自古以来就是亚欧间重要的交通要道,连接我国与欧洲之间的古丝绸之路通过中亚的塔什干等地。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铁路在阿拉山口与我国兰新铁路衔接,形成亚欧大陆间的第二条通道。中亚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西部和北部是广阔的平原,包括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东北就是广阔的丘陵,主要有哈萨克丘陵。中亚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河流多为内流河,主要有阿姆河和锡尔河。湖泊也多为内流湖,主要有里海、咸海。干旱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农业比较发达。水稻主要分布于灌溉条件良好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沿岸一带;小麦主要分布于北部;棉花分布在中南部。乌兹别克斯坦以盛产棉花著名,有“白金之国”之称。中亚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区。中亚草场资源丰富,各国畜牧业以养羊为主。中亚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重要矿产有铜、铁、铅、锌、铬等,非金属矿中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也极其可观。这些矿产品大量输出。采矿业在中亚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有钢铁工业、机械制造工业、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等。

(6)西亚。西亚位于亚洲西南部。它位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连接地带,濒临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黑海和里海,故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西面有苏伊士运河,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大大缩短了西欧地区到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沿岸地区的航程;北面有土耳其海峡,是黑海地区通向地中海的门户;南面有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主要石油运输通道。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石油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3。石油带以波斯湾为中心,向北延伸到伊拉克北部、叙利亚东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向东南延伸到阿曼。主要产油国有: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部分通过油管输送到地中海和红海沿岸港口,再由油轮输出;大部分由波斯湾的港口装上油轮,经过非洲南端,或经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运往西欧和北美;往东运往日本。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巨型油轮则要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西亚以阿拉伯民族为主。通常把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称为阿拉伯国家。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的发祥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被称为伊斯兰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看成是圣城。阿拉伯人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以色列国中的居民多信奉犹太教,黎巴嫩、亚美尼亚等国信奉基督教的居民较多。西亚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燥炎热,沙漠广布。北部高原上有许多天然牧场。畜牧业在许多国家占有重要地位。两河流域是西亚重要的农耕区,灌溉农业发达且历史悠久,主要种植小麦、大麦、水稻、玉米、棉花和枣椰树等。2.非洲。

(1)非洲概述。1)位置、面积和海陆轮廓。非洲位于东半球西南部,亚欧大陆西南面,地跨南北两半球,赤道横贯中部,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隔苏伊士运河和红海与亚洲为邻。面积约3 0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大洲。非洲海岸线比较平直,海湾、岛屿和半岛很少。大陆西面的几内亚湾,是非洲最大的海湾。东面的马达加斯加岛,是非洲最大的岛屿。索马里半岛是非洲最大的半岛。

2)地形 非洲大陆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被称为高原大陆。山地分布在大陆边缘,西北部有阿特拉斯山脉,东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脉,大陆周围有狭窄的沿海平原。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大陆的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自北向南分布着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东非高原上的乞力马扎罗山(“赤道雪山”),海拔5 895米,是非洲的最高峰。大陆的中部和北部地势较低,中部有著名的刚果盆地。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西起大西洋岸,东到红海之滨,面积77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沙漠。非洲广泛分布着由地质作用所形成大断裂,最著名的是东非裂谷带,它南起赞比西河口以南,北抵红海,再由红海延伸到西亚,全长6 000多千米。宽50~80千米,它的两侧悬崖高耸,沿裂谷分布着许多火山,谷底是一连串形状狭长的湖泊。

3)气候。非洲的气候具有气温高、干燥地区广和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三个显著特征。①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②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明显的湿季和干季。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由于地势较高,气温较低,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③热带沙漠气候:从热带草原气候区再往南和往北,到南、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沙漠分布很广。④地中海气候:分布在非洲大陆的南北两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4)主要河流和湖泊。非洲有尼罗河、刚果河(扎伊尔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四大河流。尼罗河全长6 6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流程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东非高原,上游叫白尼罗河,与最大支流青尼罗河会合后才叫尼罗河。青尼罗河的水来自热带草原地区,湿季水量增大,使尼罗河下游河道容纳不下,造成泛滥。历史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给两岸和河口三角洲淤积了肥沃的土壤。埃及阿斯旺水坝建成后,上述定期泛滥已不再发生。刚果河主要流经刚果(金)、刚果(布)等国注入大西洋它流经赤道多雨地区,支流多,水量大(年径流量仅次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二位),又多急流瀑布,是世界上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尼日尔河、赞比西河也发源于赤道附近的多雨地区,水量都很丰富。尼日尔河注入大西洋,赞比西河注入印度洋。赞比西河多瀑布、急流、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维多利亚瀑布)是世界最大瀑布之一。非洲的湖泊基本上都分布在东部。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它仅次于苏必利尔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东非大裂谷内的坦噶尼喀湖,仅次于亚洲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二深水湖。

5)丰富的自然资源。非洲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集中、便于开采、黄金和金刚石产量居世界首位,铬、钴、钛、钽、锗、锂和金钢石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绝大部分,黄金、白金、铀、铝土、铜、锡及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也很大。非洲有“世界原料库”之称。非洲的矿产主要集中分布于以下地区和国家。①撒哈拉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②阿特拉斯区———世界三大磷酸盐产地之一。摩洛哥磷酸盐储量最多,是著名的磷酸盐生产国。③西非区主要有铁矿和铝土矿。利比里亚的铁矿最著名,几内亚铝土矿储量居世界首位。④几内亚湾沿岸区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尼日利亚有较大油田,是非洲主要产油国之一。⑤刚果盆地外环区非洲主要金属矿分布区。刚果(金)和赞比亚有一条“铜矿带”,以储量大、品位高著名于世。刚果(金)金刚石产量居世界第一位。⑥南部非洲区主要有金、铀、金刚石和多种稀有金属。南非黄金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非洲生物资源也很丰富。森林和草原十分广阔。森林以热带森林占绝对优势,林内有许多名贵树种。非洲是咖啡、枣椰、油棕和香蕉的故乡,还是世界咖啡、可可、油棕、剑麻、丁香、花生、棉花、天然橡胶、阿拉伯树胶、栓皮栎的重要产地。非洲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尤多珍奇、特有的动物。如:非洲象、斑马等。非洲水力资源极丰富。非洲大河众多,径流量大,多急流瀑布,理论水力资源量仅次于亚洲居世界第二位。

6)非洲的居民和人口。非洲居民种族构成复杂,黑、白、黄三大人种都有,但以黑种人为主。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黑人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属于白人范围的阿拉伯人,分布于撒哈拉沙漠及以北地区。此外,南部非洲还有欧洲白人移民及其后裔。非洲黄种人不多,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非洲土地辽阔,人口约6亿,密度不大,但分布极不平衡。尼罗河沿岸及尼罗河三角洲、地中海沿岸、东非和南非局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近几十年来,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居各洲之首。人口增长过快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

(2)北非概况。北非包括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五国。北非的东、北、西三面,分别濒临红海、地中海和大西洋,这个地区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处在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重要国际航线上。沿岸有塞得港、亚历山大、的黎波里、阿尔及尔、卡萨布兰卡等港口。

(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概况。本区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东北临红海,面积约占非洲总面积的4/5,包括尼日利亚、科特迪瓦、苏丹、埃塞俄比亚、刚果(金)、赞比亚、南非等40多个国家。本区经济属于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非洲许多国家在这种买与卖的过程中,不断使财富流失,现在,本区许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国家,也在努力发展民族工业,振兴本国经济。

(4)南非。南非位于南非高原南部,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3 000多万,大部分是黑人。南非的矿产资源很丰富。黄金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南非也是世界上金刚石、铀和锰的重要产地。南非是非洲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主要工业部门有采矿、冶金和机械制造。南非好望角在非洲大陆西南端。目前,绕道好望角的航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线之一,很多运送石油的超级油轮从这里经过。西方国家把这条航线称为“海上生命线”。主要城市:比勒陀利亚———首都。开普敦———南非最大的港口。约翰内斯堡———金矿开采和机械制造工业中心。

(三)欧洲

1.欧洲概况欧洲地处北纬36~71°之间。

是亚欧大陆伸向大西洋的大半岛。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大陆相隔。

(1)海陆轮廓。欧洲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多半岛、岛屿、边缘海、内海和海峡。主要半岛有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主要岛屿有大西洋的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地中海的西西里岛、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主要边缘海有巴伦支海、挪威海和北海。主要内海有白海、波罗的海、地中海和黑海。主要海峡有西南部的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东南有土耳其海峡。

(2)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欧洲的主要地形特点是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仅约300米,是世界最低的大洲。有东欧平原、中欧平原和西欧平原。欧洲地形另一个特点是山地分列南北两侧。北部是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欧洲地形的第三个特征是冰川广布。北欧以冰蚀地形为主。南部阿尔卑斯山脉也主要为冰川地形。东欧和中欧主要是冰川堆积地形。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海岸峡湾、东侧的湖泊均为冰川作用形成。

(3)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分布。欧洲以温带气候为主,海洋性显著。欧洲地区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北部沿海地区是极地苔原气候,自西向东大陆性逐渐增强。

(4)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伏尔加河发源于东欧平原向南注入黑海,全长3 600千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陆河。多瑙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向东流入黑海,全长2 850千米,是欧洲第二长河,也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航运价值大。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向北流入北海,全长1 360千米,流经欧洲重要工业区,也是一条重要国际性河流。欧洲著名的运河有: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多瑙河———莱茵河运河,基尔运河等。欧洲湖泊众多,欧洲西部的湖泊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侧。

(5)区域划分。欧洲包括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两大部分。欧洲西部又可分为北欧、西欧、中欧和南欧四部分。(6)居民。居民以白种人为主,是世界上白种人的主要分布地区。

(7)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洲国际性经济组织,成立于1957年,有15个成员国,它们是:爱尔兰、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奥地利、芬兰、瑞典。它们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当前欧盟已发展成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苏联解体后,欧盟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更为重要,其工业生产在世界上比重虽然低于美国,但是出口贸易和黄金外汇储备都远远高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也高于美国。欧洲联盟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现已成为国际上一支重要经济力量。欧盟是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统一货币为欧元。2.英国。

英国位于大西洋中的不列颠群岛上。领土包括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北部及附近众多的小岛。大不列颠岛分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有穿过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和欧洲大陆相通。

(1)气候类型及特点。英国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隆水量分配比较均匀。

(2)矿产资源及分布。英国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煤主要分布于苏格兰中部、威尔士南部和英格兰中部;铁矿主要分布于英格兰中部;北海大陆架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

(3)工业生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工业发达,汽车、飞机、电子、化工等工业部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或重要地位,汽车、飞机、电子工业主要分布于伦敦、伯明翰等地。阿伯丁是石油工业中心。

(4)农业生产。农业在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农产品一直需进口。西部乳畜业较发达,种植业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等。(5)主要城市。首都伦敦,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海港。利物浦。3.法国。

法国西北隔海与英国相望,西临大西洋,东南临地中海,其他三面连接陆地。

(1)地形。法国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部为巴黎盆地,中南部为中央高原,东南部有高耸的阿尔卑斯山,西南部有比利牛斯山。

(2)气候类型及特点。法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年隆水量分配较均匀;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东南部和南部山区具有山地气候特征。(3)河流。主要河流有塞纳河和罗讷河。

(4)工业生产。法国主要工业区有:巴黎盆地和塞纳河下游综合性工业区;东北部阿尔萨斯和洛林工业区;北部工业区;罗讷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工业区。主要工业中心:法国主要的工业中心有里尔、敦刻尔克、马赛、福斯。

(5)农业生产。法国农业发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法国农业产值和小麦产量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是欧洲粮食出口最多的国家,是欧洲最大的农牧产品出口国。小麦、甜菜、马铃薯等农作物主要分布在巴黎盆地及以北地区;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出产葡萄;西部大西洋沿岸和南部高原主要生产肉类和奶制品。(6)主要城市。首都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城市。马赛,是法国最大的港口。4.德国。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中部是日德兰半岛,北临丹麦。连通欧洲东西部和南北部的铁路都经过这里,有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之称。(1)地形。德国地势是南高北低,南部是高原山地,中部是丘陵,北部是平原。(2)气候特点。德国气候具有从西欧海洋性气候向东欧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点。

(3)河流。德国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莱茵河、易北河、威悉河、多瑙河等。各大河之间有运河相连,形成方便的水运网,在航运上有重要意义。(4)矿产资源及分布。德国有丰富的煤和钾盐资源,主要分布于德国东部。工业所需的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主要依赖进口。

(5)工业生产。德国是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以重工业为主。德国西北部的鲁尔区是世界上重要的传统工业区之一,是煤炭、钢铁、化学工业集中分布地区,西南部的萨尔工业区,煤炭储量大,钢铁和机械工业发达。鲁尔区的环境污染曾经非常严重,经过长期治理,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清洁工业区。德国新兴工业逐步向南部的慕尼黑和斯图加特发展,慕尼黑是南部的主要工业中心,以宇航、飞机制造、微电子等工业为主。

(6)主要城市。首都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是全国最大城市,是电力、化学、机械和精密仪器工业中心。汉堡位于易北河口区,是全国最大港口,欧洲第二大港,选船中心和商业中心。法兰克福位于莱茵河支流美菌河畔,是德国最大航空港。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工业发达,是新兴工业中心。5.意大利。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领土以亚平宁半岛为主,还包括西西里岛和撒丁岛两大岛屿。

(1)地形。意大利山地面积广大,主要有亚平宁山脉,北部边缘为阿尔卑斯山,境内多火山(如著名的维苏威火山)。阿尔卑斯山脉以南为肥沃的波河平原。(2)气候类型及特点。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年温差大;其余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3)河流。主要河流为波河及其支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南坡,水能蕴藏丰富。

(4)工业生产。工业发达,但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米兰、都灵、热那亚的三角工业区。都灵汽车工业发达,米兰是重要化学工业基地,热那亚造船工业历史悠久。南部沿海城市塔兰托,建立了大型钢铁厂。

(5)农业生产。波河平原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占全国一半以上,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水稻和蚕丝等。(6)主要城市。首都罗马是世界名城。威尼斯是著名“水城”。6.俄罗斯。

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洲,西濒波罗的海,东临太平洋,北靠北冰洋。面积1 71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约有1.5亿人口,100多个民族,俄罗斯族占人口的81%。

(1)地形。俄罗斯地形以平坦辽阔的平原为主,高原面积也较大。地势东高西低。主要山脉有乌拉尔山、高加索山和西伯利亚边境的山地。乌拉尔山以西为东欧平原、向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

(2)气候。俄罗斯土地辽阔,各地气候有较大差异。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年温差较大。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属极地气候,终年低温严寒。西部东欧平原,受大西洋西风气流的影响,气候较为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巨大影响,冬季极为寒冷。黑海沿岸地区属地中海气候。

(3)河流、湖泊。俄罗斯境内河流和湖泊众多。主要河流有: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水量居欧洲首位,在航运上具有重要意义。叶尼塞河发源于南部山地,向北注入北冰洋,水力资源丰富。此外还有鄂毕河和勒拿河也注入北冰洋。贝加尔湖位于西伯利亚南部,最大水深达1 600多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黑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泊。

(4)资源。俄罗斯具有丰富的矿产、森林和水力资源,自然资源的自给程度高。矿产中煤、石油、天然气、铁矿、有色金属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5)工业生产。俄罗斯的工业基础较好,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化学、宇航、核工业等。俄罗斯工业主要分布于欧洲部分,有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和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均为以钢铁、机械、纺织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向东,乌拉尔工业区是以钢铁、机械为主的重工业区;再向东,新西伯利亚工业区,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6)农业生产。农业不稳定。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麻等。谷物需大量进口。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南部顿河流域为主要农业带。(7)交通和城市。以铁路运输为主。东部有著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境内河流封冻期长,通航期短。首都莫斯科,全国最大城市。圣彼得堡,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是太平洋沿岸海港。摩尔曼斯克为北冰洋沿岸不冻港。伊尔库茨克为铁路枢纽。

(四)北美洲 1.北美洲概述。

(1)位置。本区位于西半球的北部、美洲的北部。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分开。绝大部分位于中高纬度,最北的岛屿超过80°N,最南大约在70°N,大陆南北跨65个纬度,北有北极圈通过,南有北回归线通过。从海陆位置看,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2)范围。本区包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以及属于丹麦的格陵兰岛、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等国家和地区。(3)海陆轮廓。大陆轮廓北宽南窄,北部、东部和西部的北段海岸比较曲折,多岛屿和海湾,南半部海岸较平直。

(4)中美地峡。指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之间的一段狭长陆地,有“美洲大陆桥之称”。为了开辟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便捷航线,在此开凿了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也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5)居民组成。居民来自世界很多国家,其中欧洲移民占80%以上。英裔和法裔人数较多,还有来自亚洲、非洲、南美洲移民和后裔。当地原来的居民主要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6)地形。

1)地形特征: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是北美洲地形的基本特点,东西高,中间低。

2)地形分布:①西部高山区。由几条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组成,是美洲科迪勒拉山脉的北段。主要山脉有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②中部平原区。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湾沿岸,地势平坦,称为中央大平原。平原内部分为三大部分:北部多湖泊、南部为密西西比河平原、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大平原。③东部高原、山地区。由加拿大境内的拉布拉多高原和美国境内的阿巴拉契亚山组成。(7)河流和湖泊。

1)密西西比河。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该河干流发源于苏比利尔湖西面的伊塔斯特喀湖,自北向南纵贯美国中部的平原,注入墨西哥湾。

2)五大湖。五大湖是北美洲大陆中部五个相连的湖泊的总称。自东向西依次有苏比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除密歇根湖属美国外,其余均属美国和加拿大共有。五大湖中的苏比利尔湖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安大略湖最深。五大湖之间有水道相通,五大湖的水从安大略湖经圣劳伦斯河向东北注入大西洋。

(8)气候类型及分布。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美洲的纬度位置和北宽南窄、东西高,中间低的海陆轮廓及地形特征,对气候类型的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使北美洲有多种气候类型。跨越寒、温、热三带的纬度位置,使北美洲具有寒、温、热带的气候类型。中部大平原南北贯通,冬季冷空气直驱南下、夏季南部海洋的暖湿气流可深入北部,造成北美地区冬夏温差大,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部高大的山系,阻挡了来自太平洋温和湿润的西风,使山前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山间的盆地和高原,随着降水的减少,则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出现温带大陆和温带草原气候。东部低缓的山地对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阻挡不明显,随着离海洋渐远,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由东南沿海的亚热带湿润气候过渡到温带大陆气候。2.加拿大。

加拿大的面积为997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二位。人口密度不足3人/平方千米,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加拿大地处高纬度地区,1/3的国土在北极圈以内,气候寒冷。境内80%的土地分布着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冰原和湖泊,这里无人或很少有人居住。全国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南部,以圣劳伦斯河沿岸密度最大。加拿大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第三大矿产国。森林资源丰富,森林总面积361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世界森林面积的9%,人均约12.4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6%。水资源丰富,河湖众多,水能资源蕴藏量大,水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70%。海洋水产资源丰富:东西两岸水域有辽阔的渔场,东部纽芬兰岛附近由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相交汇,形成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纽芬兰渔场。加拿大是工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既是世界上重要的工业国,同时又拥有大规模的发达的农业。加拿大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产量高、出口比重大,出口额占出口产品总额的1/5,是世界第三大矿产资源生产国。拉布拉多半岛上的优质铁矿,闻名世界。有加拿大的“矿藏宝库”之称的劳伦高地埋藏着许多金属矿藏。除采矿业外,加拿大还利用本国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木材加工、纸浆、造纸等工业,纸浆和新闻纸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制造业以汽车和飞机制造业最为重要。加拿大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和圣劳伦斯河河谷地区,多伦多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金融中心,蒙特利尔是第二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国土辽阔,耕地面积广。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肉类和乳品的出口国。小麦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农产品和外销商品,小麦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在落基山脉东侧平原南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所产小麦大部分输出到国外,出口量仅次于美国。畜牧业也很发达,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和东南部。小麦、肉、乳和水产品大量出口。首都渥太华,位于圣劳伦斯河支流渥太华河下游南岸,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重要的铁路枢纽和河港。温哥华位于西部太平洋沿岸,是加拿大的第三大城市和华人最多的城市。3.美国。

美国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简称,领土大部分位于北美洲中部。还包括北美洲西北角、濒临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也是美国领土。全国面积937.3万平方千米,共有50个洲和一个首都华盛顿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美国人口有2.72亿人,80%的人口是欧洲白种人移民的后裔。有色人种居民有黑人、印地安人等。黑人占全国人口的11%,印地安人是美洲的原有居民。华人和华侨也不少。美国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农业高度发达,工农业生产部门齐全,自动化、专门化程度高技术先进,品种多,产量大。美国是输出工农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煤炭、钢铁、汽车、化学纤维、飞机、电子计算机等);工业品大量进出口,大量出口大型计算机、航空产品、原子能工业设备和技术等,大量进口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能源)和轻工业产品。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它生产的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烟草、乳肉等居世界的前列,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粮食乃农产品大量出口,成为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热带经济作物,主要是咖啡、可可、香蕉、天然橡胶等。美国的农业特点是:现代化程度高及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和区域化;农产品极为丰富;劳动生产率高。纽约,位于哈得孙河的河口,是美国的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商港,也是全国的金融中心。市中心的华尔街是总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集中的地方。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市中心。华盛顿,美国的首都,位于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侧,距大西洋沿岸160千米。是美国的政治中心。全市只有印刷业和少数的食品工业。

(五)南美洲 1.南美洲概述。

(1)位置和范围。南美洲位于西半球的南部,赤道横贯北部,介于北纬12°和南纬56°之间。南美洲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西北角与中美地峡相连,南隔德雷克海峡同南极洲相望。以巴拿马运河与北美洲分开。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地峡最窄处,这里陆地仅宽70千米。运河长81.3千米,最宽处304米,最窄处152米,深13.5~26.5米。运河通过巴拿马国家的中部,它是世界重要的海上通道,它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使船只不必绕道南美洲南端,大大缩短了南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航程。

(2)国家和居民。南美洲包括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南美洲的居民,主要由混血种人、印地安人、白种人和黑种人构成。白种人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的后裔,黑种人是被欧洲殖民者从非洲作为奴隶贩运来的。南美洲的地形分为三部分,西部的安第斯山脉、东侧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安第斯山脉 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南段,纵贯南美大陆的西部,南北延伸约9 000千米,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山脉。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亚马孙平原 位于南美洲北部,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脉,东临大西洋。该平原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平原地势低平,分布着世界最大的一片原始热带雨林。巴西高原 位于南纬5°~30°的大陆东部、亚马孙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之间。大部分海拔在600~900米之间,面积5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3)河流。亚马孙河 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中段的东麓,向东注入大西洋,全长6 400多千米。上游多急流瀑布,中下游宽阔低平。由于地处赤道多雨带,水量极大,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占世界河流入海水量的1/6。流域面积达7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水系具有非常优越的航运条件,干流与各大支流下游直接通航,构成一个庞大的水道系统。整个水系可供通航的河道总长达2.5万千米。

(4)气候特点和分布。气候特点 全洲约2/3位于热带,除山地外,大部分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0~26℃之间。周围海洋广阔,大西洋水汽可以深入内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呈现出以湿热为主的气候特征。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于亚马孙平原以及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北部的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的南部。以上两种气候类型在南美洲分布最广。受非地带性因素———地形起伏的影响,在安第斯山脉南端的东西两侧出现不同的气候类型,西侧受西风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温带海洋气候;东侧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山区随高度升高,气候出现明显的垂直变化。

(5)自然资源。南美洲是自然资源富饶的大洲。矿产资源:南美洲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其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水力资源: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的河流上,水能资源约占世界的20%。高原上的许多峡谷,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在巴西和巴拉圭两国交界的巴拉那河上,两国建立了目前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水产资源:在秘鲁沿岸有世界著名的渔场———秘鲁渔场。动植物资源: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4。安第斯山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带十分完整。名贵木材有红木、檀香木、巴西木、花梨木等,热带经济作物有咖啡、可可、天然橡胶、金鸡纳等。面积广大的草原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巴西。

巴西位于南美洲的中部和东部,赤道和南回归线分别穿过巴西的北部和南部。巴西东临大西洋,面积854.7万平方千米,几乎是南美洲的一半。人口1.73亿多,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全国90%的人口居住在东部和东南部的沿海地带,其中东南部人口特别稠密。巴西绝大部分国土位于热带,北部亚马孙平原占国土面积的1/3,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是占国土面积2/3的巴西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亚马孙河流经巴西的北部,流域内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储量占世界森林总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是世界生物资源的宝库。南部的巴西高原是水能资源、铁、锰等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过去,农业和矿业是巴西的经济支柱,工业相当落后。近二三十年来,巴西的工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超过了农业和工矿业。巴西的铁矿储量丰富,质量优良,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现代工业方面,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巴西的农牧业产品在出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其中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在巴西国民经济及国际市场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巴西是世界上咖啡、蔗糖、可可、大豆等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国。农产品产量占世界首位的有咖啡、甘蔗、香蕉、剑麻,其中咖啡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占世界首位,位于世界前列的有大豆、可可、柑橘、玉米等。巴西利亚,巴西的首都,位于内陆的巴西高原上,是一座新建的城市。原首都是沿海的城市里约热内卢,为了将该城市的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分开,为了带动和开发内地的经济发展,于1956年将首都从大西洋沿岸的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高原的巴西利亚。圣保罗,是人口超过1 000万的特大城市,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也是南美洲最大城市。里约热内卢 人口超过1 000万的特大城市,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商港。

(六)大洋洲 1.大洋洲概述。

(1)位置和范围。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以及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三大群岛共一万多个岛屿,大洋洲陆地面积约9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2)岛屿类型及成因。类型 形成原因 主要特征 岛屿

大陆岛 原是大陆一部分,后因地层陷落或海面上升,同大陆分离而成。面积较大,地势较高,多分布在距大陆较近的海域

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美拉尼西亚部分岛屿火山岛 海底火山喷发物逐渐堆积、露出海面而形成岛屿。一般海拔较高,地势陡峭险峻 波利尼西亚部分岛屿,如夏威夷群岛

珊瑚岛 热带海洋中,珊瑚的遗体堆积成珊瑚礁,由于地壳上升或海面下降,珊瑚礁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面积不大,地势低平,多呈环状,中间为泻湖,周围有缺口与海洋相通 密克罗尼西亚大部分岛屿、波利尼西亚的部分岛屿 2.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世界上惟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它介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附近一些岛屿。面积约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六大国。人口1 700多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约2人,地广人稀是该国的显著特点。澳大利亚的居民,绝大部分是英国移民后裔,其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广大的中部和西部内陆人口稀少。

(1)地形。澳大利亚是地势低平的大陆,可分为三个南北纵列的地形区。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侧,有一列南北延伸2 000多千米的珊瑚礁,称为大堡礁。(2)气候。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广布。

(3)古老的动植物。澳大利亚有很多古老的动植物。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演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特有种。植物种有3/4是特有种,如著名的桉树;特有的动物种有袋鼠、鸸鹋、鸭嘴兽等。

(4)矿产资源。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锰、煤、铀、铝土矿等。铁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储量大,品位高,距海近,运输方便。煤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与西南部,悉尼盆地煤田是南半球最大煤田。铀分布于北部达尔文东南地区。(5)经济概况。

分析的项目 农牧业 工矿业 经济特征

发展早晚 较早(二战以前)较晚(二战以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工矿业出口收入超过农牧业)主要部门 养羊业、养牛业、小麦种植 采矿、冶金、机械、化学、纺织

出口产品 羊毛(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小麦(世界五大小麦出口国之一)肉类“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铁矿石(是世界出口铁矿最多的国家之一)、煤炭(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坐在矿车里的国家”

(6)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政治中心。悉尼———最大的工业中心、港口城市。

(七)南极洲 1.地理位置。

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几乎完全在南极圈以内,是地球上位置最南、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和兼跨东西两半球的大洲。它包括南极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包围。面积约1 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洲。2.自然环境。

(1)地形、地势。南极洲平均海拔2 350米,是世界各大洲中最高的一洲,最高点文森山海拔5140米,南极洲是世界最大的冰库,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 2 000多米,在南极大陆的冰层下面有各种不同的地形,在罗斯海与威德尔海之间有一条低于海平面的低地,它从地形上把大陆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南极洲基本上位于东半球,是一个隆起的高原,海岸线较平直;西南极洲位于西半球,分布着若干条褶皱山脉,海岸曲折,有若干半岛和许多岛屿。(2)气候。

1)气候类型及特点。南极洲属冰原气候。“酷寒”,世界上最寒冷的一洲。全洲年平均气温为-25℃,比北极低12℃,内陆地区甚至低达-56℃。绝对最低气温为-94.5℃。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是南极洲的暖季。“干燥”,世界上最干燥的大洲。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仅55mm,极点附近仅3mm,但有长期积存的冰雪,故有“白色沙漠”之称。“烈风”,世界上风暴最多、风力最大的一洲。平均风速为17~18m/s,最大风速达100m/s。南极洲有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极昼和极夜出现的时间和北极地区正好相反。

2)气候形成原因。南极洲来酷气候形成的原因:①纬度最高,得到太阳光热最少;②平均海拔最高,高达 2 350米以上;③冰雪覆盖,吸收太阳光热少;④形成强大高压中心,降水很少,风力强大。3.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南极洲陆地面积有95%为冰层所覆盖,冰层体积约占全球冰的总体积的90%。如果全部融化,全球海面将升高60米~70米。南极大陆的冰盖呈盾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冰体从大陆中部向边缘移动,或形成冰岸,或落入海中,形成大小不一的冰山,在海上漂浮。据统计,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上的冰山大约有1万多立方千米。

(2)矿产资源。南极洲具有世界最大的铁矿和煤矿。此外,还有铜、锰、石油、天然气、铀、钍等多种矿产资源,在靠近印度洋的沿岸有露天铁矿,其中在查尔斯王子山脉发现有巨大的铁矿脉。在维多利亚地有储量很大的煤田。

(3)生物资源。南极洲因气候严寒,植物很难生长,偶尔见到一些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但是,南极洲附近海域生物资源较丰富。磷虾是数量最大的生物资源,其总量达数十亿吨之多,磷虾富含营养物质。海兽中主要有海豹、海狮和海豚等。南极海域还有20多种鲸。由于无计划捕杀,海豹和鲸都迅速减少,因此必须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南极大陆海岸和岛屿附近还有鸟类,以企鹅为最多。企鹅是南极洲的特有动物和象征。4.南极科学考察。

南极洲是世界上惟一没有污染的大陆,南极洲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到目前为止,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站。1985年12月,中国考察队在南极洲南极半岛尖端附近的乔治王岛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并在水文、气象和生物学方面对南极洲及其附近的南大洋进行了科学考察。1988年,中国又在南极大陆印度洋沿岸建立了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中山站。“南极条约”:1959年12月,若干国家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并签订了“南极条约”。1983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这个条约。南极条约规定,南极洲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南极洲进行一切军事活动,核爆炸,处理放射性物质。

四、中国地理

(一)中国地理总论 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地理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是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的海陆位置有利于和众多的国家交往。来自海洋的湿润空气,使我国东部地区雨量充沛,水资源也比较丰富。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大部分领土位于北温带,小部分领土位于热带。我国的纬度位置对气候有很大影响,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南方部分地区长夏无冬,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2)疆域。

1)领土的四端及面积。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N多);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附近);我国面积广大,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与整个欧洲差不多。

2)濒临的海洋。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台湾岛以东,直接濒临太平洋海区。我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1海里=1.825千米)。被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在我国领海范围之内,是我国的内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只有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这三个海都是太平洋靠近亚洲大陆的边缘海。海上岛屿众多,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台湾岛,其次是海南岛。

3)疆界及领国(表)。我国的陆上疆界长达22 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 18 000多千米。我国与15个国家相邻,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表

陆上领国 东邻 朝鲜

东北和北邻 俄罗斯、蒙古西邻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和南邻 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国家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2)行政区域的划分。我国划分为三级行政区,有特殊需要时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三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自治洲、市)乡(民族乡、镇)特别行政区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香港和澳门设立了特别行政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见表9—47)。表9—47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 湖南省 湘 长沙 天津市 津 天津 广东省 粤 广州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山西省 晋 太原 海南省 琼 海口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辽宁省 辽 沈阳 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吉林省 吉 长春 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上海市 沪 上海 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江苏省 苏 南京 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浙江省 浙 杭州 青海省 青 西宁

安徽省 皖 合肥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福建省 闽 福州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江西省 赣 南昌 台湾省 台 台北 山东省 鲁 济南 重庆市 渝 重庆

河南省 豫 郑州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香港 湖北省 鄂 武汉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 澳门 2.中国的民族。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在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 1 500多万人。人口在400万以上的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

(2)民族的分布。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在边疆地区,汉族多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地区。各民族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3.中国的地形。(1)地形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五种地形兼备。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是个多山的国家。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地形多种多样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显著特征之一。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表)。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是我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表

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 名称及各阶梯间的界线平均海拔高度(米)主要地形类型第一级阶梯4 000米以上

高原界线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1 000~2 000米 盆地、高原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 丘陵、平原 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了近海的大陆架。我国大陆架包括渤海和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我国的地势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河流在阶梯的过渡地带形成了巨大落差,水能资源丰富。(2)各种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①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③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④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位于我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它是由几列平行山脉组成的一条巨大山系,东西绵延长达 2 400千米,平均海拔 6 000多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这些山脉纵横交织,构成我国地形分布的“骨架”,把我国分成若干个地形区。

2)四大高原的分布和特点。①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占我国总面积的1/4,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 4 000米以上,又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高原四周和内部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脉。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高原海拔很高,内部的山脉一般相对高度不大,“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②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是我国第二大高原,海拔1 000~1 500米,地面坦荡,有些地方是茫茫草原,有些地方是干燥的戈壁、沙漠。③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祈连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海拔1 000~ 2 000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黄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水土流失严重。高原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④云贵高原:分布在云南省东部及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海拔1 000~2 0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原上石灰岩广布,石灰岸被流水不断地溶解侵蚀,形成石芽、石林、峰林、溶洞等奇特的喀斯特地形。高原上峰岭众多,地表崎岖,有些小型山间盆地,当地人称为“坝子”,地势平坦,成为高原上主要的耕作区。

3)四大盆地的分布和特点。①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周围被天山、昆仑山等高大山脉包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盆地内部比较平坦,沙漠和戈壁广布,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②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底部地势东高西低,向西敞开。盆地内部沙漠广布。③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盆底海拔在3 000米左右,是内陆高原盆地,也是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盆地内部戈壁和沙漠广布,东部多盐湖。④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地周围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多低山,丘陵广布。西北部的成都平原地势较平坦。盆地内部分布有紫色岩石和紫色土壤,有“紫色盆地”之称。

4)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①东北平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地面辽阔坦荡,广泛分布着肥沃的黑土。②华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濒临渤海和黄海,主要由黄河、淮河和海河等河流的泥沙冲积而成,又称黄淮海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③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向东至海滨,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地势比华北平原还低,有些地方海拔不足5米,河网纵横,湖泊众多,号称“水乡泽国”。

5)主要丘陵。我国丘陵众多,分布广泛。东部地区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江南丘陵等。有些丘陵被辟为茶园梯田,有些丘陵是著名的旅游胜地。(3)我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1)主要地震带的分布。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衔接处附近,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新疆、甘肃和宁夏。

2)火山的分布。我国已知的火山有600多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南部、东北地区、台湾、海南岛等地。这些火山近几百年来仍在活动的很少。我国大陆地区最近一次喷发的火山是1951年5月27日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中的卡尔达西火山。4.中国的气候(1)气温分布。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①现象:冬季,我国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大,是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征。黑龙江北部的漠河,1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下,是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②成因:第一,纬度位置的影响———阳光直射南半球,我国大多地处北温带,获得的热量较少,同时,我国南北纬度相差达50°,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别显著,造成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低,且南北气温差异大。第二,冬季风的影响———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常有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吹来,北方地区受其影响大,加剧了北方严寒并使南北气温的差异增大。

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①现象:夏季,我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这是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主要特征。新疆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高达32℃,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②成因:夏季,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我国各地获得热量普遍增多,加上北方虽纬度较高,白昼又较长,获得的光热相对较多,缩短了与南方的气温差距,因而全国普遍高温。(2)降水。

1)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模。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

2)降水量的时间分配特征。①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季节分配特征: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雨集中于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②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年际变化规律:我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地说,多雨区比少雨区年际变化小;沿海比内陆年际变化小;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3)成因。第一,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发源于西太平洋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我国大陆上,成为我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此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黄梅成熟季节,因此被称为梅雨天气。

7、8月夏季风推进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北、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多。9月,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我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第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习惯上,我们称之为非季风区,而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3)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主要气候特征。①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我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这是由于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此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很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较强,表现为: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故被称为大陆性季风气候。②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大,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再加上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故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广大地区为季风气候区,水热配合好(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热量丰富,水分不足;青藏高原属于高寒气候,水热资源不足。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复杂多样的气候,丰富的气候资源,使得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很丰富;夏季高温,使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的农作物在我国种植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的国家偏高;夏季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但由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水热资源的变率越大,易形成各种灾害性天气,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4)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寒潮、暴雨、洪涝以及干旱。5.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内流区和外流区。流域是指河流的集水区域。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被称为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被称为外流区;最终未注入海洋的河流是内流河,内流河的流域被称为内流区。我国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较接近于200mm年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该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河流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表)。表

地区 代表河流 水量 汛期 水位变化 冰期 含沙量 东北 黑龙江、松花江 较小 短 大 长 小秦岭—淮河以北 黄河、海河 小 短 大 有 大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 大 长 小 无 小西南山区 怒江、澜沧江 大 较长 小 无 小

(3)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区域的河流,地处非季风区,大气降水很少,河水多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流量一般较小,多为季节河。夏季,冰雪消融期河水增多,流量较大;冬季,河水断流。内流河的流量大小,流程长度与气温高低及冰雪消融量关系密切。绝大多数内流河长度不超过300千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全长2 137千米,其水量不及珠江的1/30。

(4)主要湖泊。我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 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 2 800多个,湖泊分布不均,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属于淡水湖,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内流区域的湖泊多为咸水湖,西部以青藏高原上的湖泊最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海拔最高的湖泊是纳木错。(5)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开发利用的对比表(表)。表

源流概况 长江 黄河 源头 唐古拉山 巴颜喀拉山 注入海洋 东海 渤海

流经省区 青、藏、川、渝、云、鄂、湘、赣、皖、苏、沪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长度6300km 5500km 流域面积 180万km2 75万km2 年径流量 10000亿m3 480亿m3 地位 世界第三长河、我国第一大河 我国第二长河

主要支流 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 汾河、渭河 上、中、下游分界线 宜昌、湖口 河口、旧孟津

开发利用 水力 巨大的水能:在干支流建设多座大型水利工程,如:葛洲坝、三峡等 上中游的梯级开发(龙羊峡、李家峡等)及下游小浪底工程等 航运 东西交通大动脉,“黄金水道”

灌溉 灌溉面积广,占全流域耕地总面积的60%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塞外江南)主要危害 洪涝灾害 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改道 治理措施 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重点治理荆江河段;上游植树造林 修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6)珠江。珠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河流,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支流水系,其最长支流西江发源于云南东部,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入南海,全长2 210千米,流域面积44.25万平方千米。珠江的水文特征是:流量大,年平均径流量达3 500亿立方米,约相当于黄河的7倍,占全国径流总量的13%,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汛期长,因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全年汛期在半年以上;含沙量小,流域内植被茂密,河流泥沙含量特别小,是我国泥沙含量最低的河流之一。珠江航运非常便利。干支流通航里程达 12 000多千米,居全国第二位。是两广地区交通的大动脉。

(7)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西江上游的红水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水利枢纽有:天生桥、鲁布革、岩滩、大化等。

(8)京杭运河。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纵贯京津两市和冀、鲁、苏、浙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1 801千米。目前,济宁以南的江苏、浙江两省境内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土运输线。同时,它还发挥灌溉、防洪、排涝等综合作用。6.海洋。

(1)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东部自北而南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省东岸还直接与太平洋相邻。海区东西横跨32个的经度,南北纵贯44个纬度,总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中国近海海洋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1)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①近海渔场广大,水产丰富。我国近海渔场面积广阔,占世界海洋渔场面积的23.7%,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海洋鱼类生产力较高的海区。据统计,中国海域共有鱼类种类约 2 0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约300种。带鱼、大小黄鱼、墨鱼、对虾等水产品产量极为丰富。②我国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我国浅海区面积广阔,阳光充足,且陆地江河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为鱼类的大量繁衍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另外,我国大陆近海又是从低纬北上暖流和从中高纬南下的寒流所带来的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交汇滞留的海域,因此渔业资源丰富。③主要渔场。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是多种经济鱼类回游的必经之处,每年有小黄鱼、墨鱼、带鱼等几次大鱼汛,其中以夏季的墨鱼汛和冬季的带鱼汛产量最大。

2)主要盐场。我国海岸线漫长,有很多地势平坦的泥质海滩,气候适宜,适于晒盐。北起辽东半岛,南到海南岛,盐场断续分布,尤以渤海、黄海沿岸产盐最多。海盐产量1 000多万吨,居世界首位,既满足了我国人民的食用盐,还可满足工业用盐和出口的需要。主要的盐场有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场、海南岛西南的莺歌海盐场和台湾西海岸的布袋盐场。

3)主要油气资源。现代海洋开发中最令世人瞩目的是海洋石油业。在我国近海大陆架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了300多个可供勘探的沉积盆地及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这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南部、东海、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和台湾附近海域。上述油气盆地已开发出一批高产油气井,且储量可观,前景看好。(2)海洋环境保护。1)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①通过海水淡化等方法的实施,海洋水体的广泛利用,海洋将对缓解全球水资源危机,特别是对沿海地区水危机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②随着海洋中丰富的食物资源和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人类未来重要的食物来源和“大药库”。③随着陆地矿产资源的减少和开采成本的增加,海洋采矿在经济上将会显示出其越来越大的优越性。④随着对海洋中的海洋势能(潮汐)、动能(波浪、海流)、热能(海水温差)等可再生性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巨大的能源宝库,并减轻由于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而带来的污染。⑤由于海洋可以吸收大量导致温室效应的CO2 气体,并对气温还有巨大的调节作用,所以海洋将起到缓解全球环境危机的作用。

2)海洋环境问题。①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特点及危害。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污染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例如耕种、运输和工业生产活动等;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是海岸污染物质的来源。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有机物污染和生活污染、放射性污染,而最重要的、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海上石油的泄漏污染。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广、持续期长、扩散范围广、防治困难、治污技术与治理费用高。污染可直接损伤海洋生物,间接危及人体健康,影响海水质量,妨碍人类活动。可以说,海洋环境污染是一种完全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灾害。②海洋生态破坏。造成海洋生态破坏主要原因是沿海工程建设不当、不合理围垦、过度捕捞及自然环境变化等。③海洋灾害。第一,赤潮。赤潮是海洋表层红藻等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一种现象。造成赤潮出现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海洋污染。主要污染源有陆上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富含营养盐的农田、养殖厂的排水和陆地垃圾,海上船舶排放的废油和船舶事故的溢油等。二是没有节制的网箱养鱼、滩涂开发和围海养殖等。赤潮的最大危害是对海洋渔业的破坏,特别是对网箱养鱼的影响,使鱼大量死亡。其次还会使海滨浴场失去旅游价值或传染各种疾病。目前,当赤潮发生后人们尚没有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现在一般采取的应急措施有三种:一是当预知赤潮来临时,立刻将网箱鱼排施到海水水质较好的地方;二是沉箱入海,使鱼避开海面的赤潮袭击;三是药物灭杀,用高岭土、石灰石等杀菌物质杀灭快速繁殖的藻类。第二,海水入侵。地下水位与海平面持平或低于海平面是造成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海水入侵会使沿海内陆地带的地下水质氯离子含量严重超标,不能用于农业、工业生产和人畜饮用;使大片良田碱化,农业减产或绝收,造成巨大损失。

3)维护海洋环境的对策。①加快我国的海洋国土立法,使海洋国土依法进行有序管理。国家应尽快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并实行主权管理。要制定相关法律使海洋资源不因人为的随意开发而遭破坏。②组织一支统一、强有利的海上执法队伍,保卫国家海洋权利。③加速培养一批海洋科技人才队伍,推动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④禁止过度捕捞,做到捕养结合,防止海洋污染。7.中国的交通业、商业和旅游业。(1)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1)主要铁路干线。南北铁路干线主要有:京哈线(北京—哈尔滨)、哈大线(哈尔滨—大连)、京沪线(北京—上海)、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香港九龙)、同蒲线(大同—太原段)、太集线(太原—焦作)、焦柳线(焦作—柳州)、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等。东西铁路干线主要有: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陇海线(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阿拉山口)、沪杭线(上海—杭州)、浙赣线(杭州—株洲)、湘黔线(株洲—贵阳)、贵昆线(贵阳—昆明)、南昆线(南宁—昆明)等。大秦线(大同—秦皇岛)和正在建设中的朔骅线(朔州—黄骅)是我国西煤东运的铁路干线。另外,正在建设的铁路还有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等。

2)主要铁路枢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铁路干线交会的铁路枢纽主要有北京、沈阳、哈尔滨、郑州、兰州、株洲、上海等。(2)内河航运。

1)我国主要的内河航道及河港。我国具有发展水运的优越条件:外流区广、河湖众多;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大海,水量丰富可以河海连运;支流航道多为南北方向,便于广大流域内的货物流通。内河航道是以江河航道为运输线。航运比较发达的航道有长江航道、京杭运河航道、珠江航道及松花江航道。①长江航道及重要河港。长江航道,干流纵贯东西,众多的支流南北分布,是我国通航里程最长的河流;每年的客、货运量占国内内河运输量70%,成为我国内河运输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是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②京杭运河航道。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北起北京的通州镇,南到浙江的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全长1 800千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现在,黄河以北的运河绝大部分河段已不通航,黄河以南从山东济宁至江南的航运,因向南运煤、向北运工业品而日益发展。它的货运量仅次于长江,居内河运输的第二位。运河沿岸的主要港口有杭州、苏州、扬州、济宁。③珠江航道及重要河港。珠江航道常年的通航里程仅次于长江。西江是珠江水系的主干。珠江水系是华南水运的大动脉,广州、梧州是珠江水运的中心。④松花江航道及重要河港。松花江是黑龙江水系的最大支流,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水运干线。冬季,河流冰期长达三个月以上,属于季节性通航河道。哈尔滨是松花江上最大的河港。(3)海洋运输。

1)沿海航线及主要海港。沿海航线有北方沿海航线和南方沿海航线之分。北方沿海航线以大连、上海为中心,包括通往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宁波等港口的许多航线。南方沿海航线以广州为中心,包括通往厦门、汕头、湛江、海口等港口的许多航线。

2)远洋航线及主要海港。我国远洋航线以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宁波、广州、湛江等沿海开放城市为进出口岸,同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港口有航运联系。我国运洋航线分为东行、西行、南行、北行航线。

(4)公路运输。我国公路分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国道连接了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绝大部分50万人口的城市。东部地区公路比较多,构成稠密的公路网。在西部山区、高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公路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青藏高原冬季严寒,地形复杂,修筑铁路极为困难。为了改变那里交通不便的状况,修筑了青藏公路(西宁—拉萨)、滇藏公路(下关—芒康)、新藏公路(叶城—普兰)、川藏公路(成都—拉萨)。在经济发达地区,高速公路发展很快,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沈阳—大连线、北京—天津—塘沽线、广州—深圳线等。

(5)航空运输。目前,我国共开通国际航线80多条,通往30多个国家的重要城市。国内航线近700条,特别是新疆和西藏,由于对外交通极不顺畅,则优先发展民航事业。国内航空网在地域布局上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网络覆盖面广阔;二是形成具有层次性多中心的辐射网。重要的航空运输港有北京、上海、广州,年旅客吞吐量大于1 000万人。

(6)旅游业。旅游业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等特点,被称为“无烟工业”。同时,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服务、文化等行业的发展。1)自然旅游资源(表)。表

类别 主要旅游景点

名山 五岳: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秀水 长江三峡、杭州西湖、江苏太湖、云南滇池、台湾日月潭等 森林景观 广东鼎湖山、四川九寨沟等 旅游气候 吉林雾淞、昆明—“春城”等 温泉瀑布 陕西华清池温泉、贵州黄果树瀑布等 奇峰异洞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

阳光海滩 河北北戴河、山东青岛、海南亚龙湾等 2)人文旅游资源(表)。类别 主要旅游景点

文化遗址 中国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 古代陵墓 陕西秦陵、北京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等

古窟寺院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乐山大佛、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等。园林艺术 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江苏苏州园林等

著名工程建筑群 万里长城、北京故宫、四川都江堰、京杭运河、南京长江大桥等 革命纪念地 北京天安门、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湖南韶山等 民族风情 白族“三月街”、蒙古族“那达慕”、傣族泼水节等 3)我国十大旅游胜地。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黄山、杭州西湖、日月潭

(二)中国区域地理 1.北方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本区纬度跨度是30°N~53°31′N。东北地区主体纬度跨度是40°N~53°31′N,拥有我国的最北点,纬度位置较高。本区北起大兴安岭、长城;南到秦岭—淮河;西至青藏高原;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和宁夏的东南部,以及江苏、安徽北部。(2)地形。

1)东北地区的地形主要是山地和平原。山地包括: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这些山地呈半环型,自西、北、东三面,环抱着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由三部分组成:北部的三江平原、中部的松嫩平原和南部的辽河平原。其中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是我国黑土地集中分布区。在辽宁省境内还分布有辽东丘陵。2)华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以太行山脉为界,太行山脉以东为平原和丘陵,以西是高原和山地。有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山东丘陵三个主要地形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常被称为“黄土地”。黄土高原内部的汾渭谷地是黄土高原上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后经河流冲积而成的谷地,为晋陕两省经济发达区。山东省境内丘陵低山广布。山地分布在鲁中、鲁南地区,多为海拔 1 000米以下的低山,其中的东岳泰山海拔1 524米,为地垒山。山东半岛上分布有山东丘陵。(3)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1)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纬度高,又紧邻亚洲北部的冬季风源地,冬季漫长严寒、多积雪;夏季短促,温暖而多雨。大兴安岭北部冬季成为寒冷中心。

2)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地区气候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长、春秋短;冬季低温干燥;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晴朗。年降水量400~600mm。(4)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

1)本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①有利方面:本区相对于南方区,平原面积更广,有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东北的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的土壤肥沃,耕地后备资源较多。华北平原的冲积土则对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北方区的水热条件比南方区并不占优势,但夏季高温多雨,水热配合较好,农作物可两年三熟和一年一熟。②不利的影响: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农作物易造冻害,产量不稳定。华北地区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春旱、夏涝、水土流失和土地盐碱化。华北春旱的影响比较普遍。春季和夏初,华北地面增温快,蒸发旺盛,而降水稀少,河流处于枯水期水量不足,而易形成春旱。

7、8月是华北地区的多雨季节,但多暴雨,且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降雨多时,河流水位猛涨,泥沙俱下,黄河和海河水系下游河道淤堵严重,排洪不畅,易造成洪涝灾害。降雨少时,则引发流域内的普遍干旱,有时还会产生蝗灾。黄土高原等地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被流水冲走的泥沙使华北地区的河流进入平原后,往往形成地上河景观;河流水下渗,常使平原地势低洼地区地下水位偏高,再加上旱涝灾害频发,使土地容易盐碱化,人工引水漫灌更易加重盐碱化。华北平原、汾渭谷地都有土壤盐碱化现象。所以发展节水灌溉,是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课题。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旱涝灾害,以及河流改道等因素是造成华北地区耕地多中低产田的主要原因。

2)北方区的农业生产。北方地区是我国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主要产区。本区的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本区主要经济作物:东北地区有大豆、甜菜等,产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华北地区主要有棉花和花生等。棉花种植普遍,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和黄淮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北方地区还是我国的“温带果园”,是苹果、葡萄、梨、桃、杏等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区,其中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苹果的产量很大。

(5)工业。北方区拥有山西能源基地;大庆、胜利、华北等油田;以及冀东和辽宁的铁矿;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同时,区内有稠密的铁路、公路网与沿海的港口相连,实施海陆联运,交通便利。北方区内有京津唐和辽中南等老工业基地,并沿交通线在内地形成了众多的工业中心,形成了京津唐、辽中南城市密集区,人口众多,第二和第三产业发达,加上内联东北和华北腹地的农业区,具有广阔的市场。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部门:本区工业部门以机械、煤炭、石油、化工和纺织工业为主。

1)东北地区:以沈阳,鞍山等城市为中心的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沈阳: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的核心之一,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机械工业中心。大连、鞍山、辽阳、抚顺是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的工业城市,大连的化工和造船、鞍山的钢铁工业、抚顺煤炭工业、辽阳的化工工业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东北铁路网沿线的其他重要工业中心有:哈尔滨———机电工业;长春———汽车工业;大庆———石油工业等。2)华北地区。京津唐工业基地:拥有首都钢铁、燕山石油化工、天津制碱、开滦煤矿、唐山钢铁等工业。属于陇海—兰新线沿线工业地带的有:徐州———煤炭工业;郑州———棉纺;洛阳———机械制造;西安———飞机和彩色显像管制造;兰州———石油化工和机械工业等。其他工业中心有:山西太原———钢铁;石家庄、青岛———棉纺织工业等。2.南方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人口和民族。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部和南部面临东海和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本区的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等四省。本地区民族众多,其中少数民族主要有苗、彝、布依、侗、傣、白族、高山族等,聚居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湖南西部和台湾。广东、福建和海南是我国的“侨乡”。

(2)地形。本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东部有长江中下游等平原和东南丘陵,西部有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3)气候。本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为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4)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群所在地),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耕作地区和淡水鱼产区,是久已闻名的“鱼米之乡”。由于热量充足,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此外,棉花、油菜、甘薯、多种淡水鱼的产量也很大。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适宜植桑养蚕,还是我国蚕丝的主要产区。

2)四川盆地。气候温暖,霜雪少见,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盆底分布有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为“紫色盆地”。这些岩石经过风化而成的土壤为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四川盆地的西北部有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盆地的中部和西部的丘陵多被修成梯田。四川是全国主要的粮、棉、油菜、甘蔗、柑橘的重要产区。

3)江南丘陵。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四季分明。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其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江南丘陵上广泛分布有红壤,它酸性大,缺乏有机质,不利耕种,是一种低产土壤。改良红壤的有效方法是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和种植适宜在红壤中生长的茶树、油菜、杉木和马尾松等林木。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在红壤丘陵区发展了这些经济林木,并用以保持水土。在以上主要农业区的开发建设当中,应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毁林开荒和乱采乱挖,防治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5)资源与工业。本区资源丰富。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德兴、大冶、东川的铜,大余的钨,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铜仁的汞,平果的铝,个旧的锡,攀枝花、马鞍山、大冶、石碌、綦江的铁,湘、滇、黔的磷等;水力资源丰富,长江、珠江干支流上水电站数不胜数,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将大大提高我国水电在能源中的比重。本区突出的工业特色有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它们都是在当地的资源优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区主要的工业地带和工业基地有: 1)长江沿岸工业地带。自东向西有:以沪宁杭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中南京的石化、杭州的轻纺工业较为突出;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工业;以攀枝花、六盘水地区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此外,还有贵阳的炼铝工业,湘、赣地区的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2)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主要以广州、宁波等沿海开放城市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为中心,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6)城市与交通。

1)本区交通便利,华中、华南地区铁路网密集;长江、珠江水运发达,并可实现江海联运。为加快大西南的经济建设,兴建了南昆铁路,它东起南宁,西至昆明,北接红果,连接广西、贵州、云南三省,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它对于开发大西南的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全国最大城市———上海。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处,居我国大陆沿海的中间位置。它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商业中心和重要出口基地,今后将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为了发展上海经济,国家决定开发黄浦江以东地区,使浦东新区成为外向型经济的新兴地区。

(7)宝岛台湾。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它位于我国大陆东部的海洋中,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临太平洋,北临东海,南临南海。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约有2/3为山地。西部有较宽广的平原,东部山岭直抵太平洋岸。岛上河流短急,水能蕴藏量大,最长河流为浊水溪。日月潭是本岛最大的湖泊,附近建有日月潭水电站。台湾岛风光绮丽,物产丰富。台湾是我国重要的林区,樟树最为著名,樟脑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台西平原土壤肥沃,盛产稻谷和甘蔗。台湾享有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乡”的美名,四季鲜果不断。此外,台湾的地下矿藏丰富,多水产资源,是我国优良的渔场。也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近几十年来,台湾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对外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台湾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台北是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市,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和最大海港。

(8)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东侧,毗邻深圳市。它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对外贸易是本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香港是世界上进出口船舶最多的商港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港和国际信息中心之一。香港的旅游业也很发达。被誉为“东方明珠”和“购物者的天堂”。于1997年7月1日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9)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岸,毗邻广东省珠海市,东临珠江口同香港相望。它由澳门半岛和附近的两个小岛组成。澳门长期是一个消费性城市,以赌博业和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澳门目前经济的发展,与祖国大陆的支持和香港的联系,有着密切关系。于1999年12月20日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3.西北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本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2)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本区地形主要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内蒙古高原,地表比较平坦,风蚀作用比较显著;西部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地面起伏强烈,高大的山脉顶部多终年积雪,盆地内多沙漠、戈壁。

2)气候。本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的年、日较差都较大,年降水量较少,且自东向西递减。

3)自然景观。受降水量变化的影响,本区的自然景观,由东向西表现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半荒漠———荒漠。4)河流。本区河流稀少,绝大部分为内陆河。主要的外流河有黄河、额尔齐斯河;主要内流河有塔里木河等。(3)农、牧业生产特点。

1)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的广大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制成品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支柱。著名牲畜有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蒙古马、内蒙细毛羊;宁夏的滩羊;新疆的伊犁马、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等。

2)灌溉农业。本区地处暖温带和中温带,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但由于气候干燥,农作物生长困难。然而,在有水源的地区仍可以发展灌溉农业。如: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引黄河水进行灌溉,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绿洲,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也成为主要的粮棉产区,特别是新疆南部的绿洲地区,因盛产长绒棉而成为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之一。(4)保护草场,治理沙漠。本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分布。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不合理的开发,过度开垦土地资源和超载放牧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沙漠面积的扩大和草场的严重退化,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为了防止沙漠扩大和草场退化,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已成为本区的重要任务。(5)主要工、矿业。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有色金属和油气等资源。本区利用矿产和农畜产品发展了工业。如:包头的冶金工业;玉门和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业;金昌的有色金属冶炼;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的轻纺及食品工业比较突出。4.青藏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范围: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西部。

(2)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青藏高原海拔高,大多在海拔4 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在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高大的山脉,山脉顶部雪峰连绵,冰川纵横。冰雪融水汇成了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我国著名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都发源于青藏高原。这里湖泊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湖区,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第二大咸水湖———纳木错。青藏地区的气候属于高山气候,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很大。这里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

(3)农牧业生产特点。

1)河谷农业。本地区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在一些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有利于发展耕作业。如: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的湟水谷地等。主要种植青稞、小麦和豌豆等。2)高寒牧区。这里有大面积的高寒草原,特别在河湖沿岸牧草尤为丰美。青海和西藏均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以牦牛、藏绵羊为主。(4)能源和矿产资源。

1)太阳能。本区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是我国太阳能资源量充足的地区。

2)地热。本地区是我国大陆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汽田,现已建成发电站。3)水能。在雅鲁藏布江和黄河等河流的峡谷地段,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但目前开发甚少。

4)矿产资源。青海省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矿藏丰富,煤、石油、铅锌、盐都在开采利用。察尔汗盐湖附近建起了我国最大的钾肥厂。

(5)交通与城市。目前人民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先后修筑了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和中尼公路;修建了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的北段,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从格尔木到拉萨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也已动工;开辟了拉萨通往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定期航班。

第二篇:第一轮高考复习资料完全整理

第一轮高考复习资料完全整理

来源:私立教育网 2015-10-29 09:18:08 高考第一轮复习的四项基本学习任务

一、全面、系统地复习所有的知识点。

1、全面:覆盖高考中所有知识点;

2、系统:完全掌握知识点,并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

二、完成记忆任务。所需记忆的知识,在第一轮复习时必须“一次到位”,决不可把记忆任务推到第二轮复习。

三、掌握高考各科的知识结构。

1、记忆、理解各单元知识结构图(表);

2、本单元知识能“单元过关”。

四、着力培养初步的综合能力和学科能力。复习时配合大量低档综合题,搭配小部分是中档综合题。高考冲刺

高考第一轮复习七种方法

一、地毯式扫荡

分清复习的主次之分,高考第一轮复习以基础知识点未核心,应该暂时放弃超过自己能力且费时间的题和事,先打牢基础(而后有的是时间解决),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直到烂熟于胸。尽可能做到全面无遗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

二、融会贯通

逐章逐节,以课本的目录为框架,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建立树状知识结构,分清脉络。追求从单个知识点到局部,再到全局,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三、知识的运用

掌握知识点终究知识基础,高考也不可能是默写定义定理,考的还是对知识的运用。这个唯一的方法就是在掌握知识点后多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一轮复习以大量低档题为主,少量中档题为辅,难度大的题丢掉。

四、查缺补漏

通过反复复习,大量做题,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注:一般复习至少三遍以上)

五、750*80%基础=600=本一线

复习时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首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六“题不二错”

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从成功中得到的少,都是这个意思。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做完题只是完成了一半任务,另一半任务:

1、通览全卷看都考到哪些知识点;

2、答案与标准答案还有哪些差距;

3、做错题的原因;

4、哪些题型或解题思路值得今后借鉴。

高考复习

高考第一轮复习五大禁忌

一、忌急于求成

高三的复习是一个连续而且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一轮复习阶段,学习的重心是基础复习。很多尤其是学习优秀的学生,一心只想做高考题,好高骛远,结果非常的惨烈。一轮复习是毅力的比拼,只有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才会练就扎实的功底。我建议高三考生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的揣摩每个知识点,弄清每一个原理。只有这样,一轮复习才能显出他的成效。

二、忌心浮气躁

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心浮气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平时复习觉得没有问题,题目也能做,发现考试就是拿不了高分,甚至考试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还要简单!这主要是因为:

(1)对复习的知识点缺乏系统的理解,解题时缺乏思维层次结构 一轮复习着重对基础知识点的挖掘,老师一定都会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如果不重视对知识点的系统化分析,不能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构架,自然在解题时就不能拥有整体的构思,也不能深入理解高考典型题型的思维方法。(2)复习的时候心不够静 心不静则思维不清晰,思维不清晰则复习没有效率。当看了一个晚上的书之后发现自己晚上都不知道干了什么的时候肯定会感觉很郁闷,于是一个晚上的时间也就这么过去了,觉得没有什么收获。建议大家在开始一个学科的复习之前先静下心认真想一想接下来需要复习那一块,需要做多少的事情,然后认真的去做,同时需要很高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三、忌毫无计划

没有计划的高考复习一定是低效的,这在每年浩浩荡荡的复习大军中有着无数失败的教训。高三学习任务繁重、杂乱,每一个高三学生都要给自己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划,根据自身的学习成绩以爱好个性选择一个大学,在各个阶段给自己制定阶段性学习计划。

四、忌盲目做题

上面说过,一轮复习非常具有针对性,对于所有知识点的地毯式轰炸,要做到不缺不漏。因此,仅靠做题一定达不到一轮复习应该具有的效果。盲目做题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在概念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教材上最清晰的概念与原理,注重对知识点运用方法的总结。

五、忌以偏概全

一轮复习是全面系统的复习,切勿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全面细致,把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精力放在一些难题怪题上,花费大量得精力,浪费时间,最后打击信心。同时,有些学生只注重知识的背诵,单个题型的总结,缺乏专题性的反思,思维框架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概括,从而导致不能高效的经过一轮复习。

第三篇:【文科高考复习资料】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汇总,建议保存(定稿)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文科高考复习资料】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

点汇总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多数学生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定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现象。为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见的学生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较如下: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11.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1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16.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印度详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b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2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乔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1.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3.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4.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尸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二沼气;煤与煤气、天然气与液化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5.大农业与小农业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2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及映出某地农业生产 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7.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29.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

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30.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也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贷源。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内容!]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第四篇:大学生常用应用文写作简答考试复习资料,完全手稿精心整理

什么市行政公文,行政公文有什么特点

行政公文,即公务文书,他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形式法定主权所制作的文件;特点是法定性规范性程序性时效性工具性真实性

公文格式可分为哪些部分

眉首部分:公文份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主体部分:标题,题注,主送机关,正文,发至极限,附件,发文机关,成文时间,印章。版记部分: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印发日期和印数,附注,页码

通知的作用

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事项,任免人员,发布党内法规。

转发行通知和批转性通知的区别

转发性通知适用于转发上级,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性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如某下级机关的一件经上级机关认可后用通知批转给其他下级机关贯彻执行,在标题中要注明批转两字,转发性可以层层转发,批转性只能转发一次

会议通知一般要写清哪些事项

要写明开会的原因,目的,名称,通知,对象,会议时间,地点,需要准备的材料。通报适用于哪些方面

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表彰先进

通报与通知的区别

通知都具有传达和告知的作用,都属于告晓行公文,但是通报又可以用于表扬和批评,因此它又属于奖励和告诫行公文。

通报的要求

1反复调查研究,选好典型材料2内容真实准确,不可虚构夸张3议论分析合理,评论分寸得当4抓住写作时机,及时通报行文5注意表彰性通报与嘉奖令和表彰性决定的区别 报告和请示的区别

1目的不同2内容不同3时间不同4规则不同5对象不同,结语不同

请示的规则

1行文语气诚恳谦恭2明确主题3一文一事4单头请示5不越级请示6不抄送下级 批复有哪些特点

1权威性2针对性3被动型4指示性

对于下级机关的报告上级机关可以用批复回复么,为什么

可以,在下级机关呈送公文上面签署意见是批,有针对的作出答复谓之复,下级机关请示上级机关必须批复,对于不相隶属机关商洽工作,询问问题,请求批复则只能用复函 什么是函,函具有怎样的作用

函是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问题和答复问题,或者享有关部门请求批准事项所使用的公文;主要作用为在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使用,有时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询问问题,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询问具体事项报送统计表或一些简单的物件,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一般性问题等

致函和复函的常用结尾语

特此函复

会议纪要的作用

是择要反应会议精神和情况的纪实性和指导性公文

会议纪要和会议记录的区别

会议纪要是在会议记录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写成的写会议纪要注意的问题

1参加会议作好记录2掌握尽可能多的材料3实事求是,确保其实4归纳整理,去粗取精,突出重点5条理清楚,概括说理

会议纪要有哪些类型

1决定性会议纪要2协作性会已经要3报告性会议纪要4周知性会议纪要

计划主体部分要写清什么内容

前言:说明制定计划的目的和意图与根据理由

主体:确定要完成什么内容,完成哪些指标,做哪些是,质量数量和时间上的要求

结尾:执行计划的注意事项,需要说明的问题,要提出的要求,发出号召,希望,和激励士气等

什么是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是任职者向上级领导机关,主管部门或大群众陈述自己在担任某种领导职务的一定时期内依法履行岗位和职责,实现责任目标情况的文书

述职报告的正文一般包括哪几部分

导语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写述职报告一般要注意哪些问题

1要充分反映出自己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的问题2要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3要抓住重点突出个性

简报具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简快新准;汇报作用,知道作用,交流作用

总结的正文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前言:总结的目的,根据,背景,时间,内容

主体:基本情况,主要的经验,问题和教训,今后的打算

结尾:因文而异,不拘一格

调查报告与总结有哪些不同

一是总结可以是日常任何工作的分析和概括,而调查报告所反应问题的情况与情况一般要求是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二是总结只限于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范畴,目的在于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找出自己的经验不足,所以常用第一人称来写,厄调查报告的对象完全被局限与本单位本部门,常常是针对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或情况,因此多用第三人称 调查报告一般有哪几部分构成标题前言主体结尾落款

经济合同的结构一般应具有哪些项目

1标题:即合同名称,应标明合同性质2立合同人

3正文:首部,首部是表述合同基本事项的定义部分;主体,表述合同主要内容和条件部分;尾部,包括合同文字及效力,合同文本份数,合同的有效期,合同未尽事宜和协商方法以及合同的生效条件

4签署:双方单位的全称,双方法定代表签名,署名签订合同年月日及地点

经济合同的基本条款

1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住所2标的3数量和质量4价款和酬金5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6违约责任坏人解决争议的方法7解决争议

为什么说真实性是商业广告生存和有效的基础

广告将各种商品推到消费者面前让其选择,最终依靠的不是广告的刺激强度,而是产品的实力,打的火热的广告大战实质上是商品质量与商品对消费者的适应程度的竞争,产品的真实程度直接决定了最终的发展

完整的广告文案有哪几部分组成广告文案包括广告语,标题,正文,随文四个部分组成 合同和协议的异同

合同与协议虽然有其共同之处,但两者也有其明显区别。合同的特点是明确、详细、具体,并规定有违约责任;而协议的特点是没有具体标的、简单、概括、原则,不涉及违约责任。从其区别角度来说,协议是签订合同的基础,合同又是协议的具体化。

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大学毕业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和研究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 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包括哪些环节

1先要围绕着论题去占有和选择材料2要对研究对象的外延材料占有3在有材料的基础上要选择材料4选择论文的类型5要拟订论文的写作提纲

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应考虑哪些因素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2论据翔实,具有确证性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型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

求职信有什么特点

自荐性针对性真实性独特性

写作客体的构成凡写作主题面对的一切写作对象,无论主观、客观、精神、物质 都可以作为写作客体出现在写作生活中。常见分类①对象化的自然景观②群体化的社会生活③个体化的人生状态④外在化的精神产品

写作载体

以有规律的语言文字来承载写作的意图,内用,传递信息的表达系统。包括体制、结构、格式、语言等方面的构成因素

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既文章的内部组织与构造。涉及文章的层次、段落与语段,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要求:完整统一 自然严谨

文章的结构应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内在联系。

文章结构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并且应富于变化以适应不同题材的特点

过度的作用

过渡用于文章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

例如内容由一层意思转换成另一层意思时需要用过渡;

论述问题有总到分,由分到总时需要用过渡

主题作用

①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具体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

②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影响这文章的生命和价值

③主题是材料取舍的标准,调整材料先后顺序

④主题制约着题目并决定了文章的结构以及表达方式

应用文主要表达方式

叙述议论说明

第五篇:it用法完全归纳

it用法完全归纳

一、it 作人称代词的用法

1.指事物

作为人称代词,it 可以除人以外的一切事物或动物。如: I dropped my watch and it broke.我把手表掉在地上摔坏了。

It’s hard work, but I enjoy it.工作很辛苦,可是我乐意干。

“Where is the dog?” “It’s in the bedroom.” “狗在哪?”“在卧室里”。

2.指人

it 指人主要用于指不性别不明的婴儿或用于确认某人的身份。如:

Is it a boy or a girl? 是男孩还是女孩?

There is a knock on the door.It must be the postman.有人在敲门,一定是邮递员。

【说明】在答语中,常用来指本人,如说 It’s me。

3.代替某些代词

代词 it 还可用于代替指示代词this, that 以及复合不定代词 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等。

如:

“What’s this?” “It’s a new machine.”

“这是什么?”“是一种新机器”。

Nothing is wrong, is it? 没出什么问题,是吗?

二、it 作非人称代词的用法

1.基本用法

it 作非人称代词的用法,主要用于指时间、距离、价值、天气、气候及温度等自然现象。

如:

It’s too late to go there now.现在去那儿已经太迟了。

It rained all day yesterday.昨天下了一天的雨。

It can get very hot here.这里有时会很热。

2.用于某些句型

It’s time for sth.该做某事了。

It’s time to do sth.该做某事的时候了。

It’s time for sb to do sth.某人该干某事了。

It’s(about / high)time + that-从句.某人该做某事了。(从句谓语用过去式,有时也用“should+动词原形”)It’s first(second)time + that-从句.某人第几次干某事。(从句谓语用现在完成时)

It’s + 时间段 + since-从句.自从„„有一段时间了。

It’s + 时间段 + before-从句.过多长的时间才„„

三、it用作形式主语

1.基本用法

当不定式、动名词、从句等复杂成分用作句子主语时,为保持句子平衡,通常把真正的主语放在句末,而在句首使用形式主语it。

如:

It’s very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is.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It’s hard work climbing mountains.爬山是费劲的事。

It’s unknown when he will come.他什么时候来还不知道。

2.用作形式主语的的重要句型

(1)It + be + adj.for(of)sb to do sth 某人做某事„„

It is hard for him to make up his mind.他很难下定决心。

It was foolish of her to say such a thing.她说那样的话,真是太蠢了。

【说明】介词 of 与 for 的区别是:of 用于指某人的性格、属性、特征等,介词for表示对象,意为“对„„来说”

(2)It takes sb + 时间段 + to do sth.某人做某事花了„„时间

It takes years to master a new language.要花多年的时间才能掌握一门新的语言。

【说明】此句型可以有以下多变种变体:It took me an hour to write the letter.=The letter took me an hour(to write).=I took an hour to write the letter.我写这封信花了一个小时。

(3)It is up to sb to do sth.该由某人做某事

It’s up to you to to make the choice.得由你来作选择。

(4)it look(seem, appear, happen, occur)that [as if]„ 似乎„„

It seemed as though he didn’t recognize me.他似乎没认出我来。

It happened that I was out when he called.他打电话时我碰巧不在家。

(5)It is(was)被强调部分+ that(who)+ 句子其他部分.此结构强调的成分仅限于主语,宾语和状语.It is from the sun that we get light and heat.It was not until I had read your letter that I understood the true state of affairs.典型例题

1)It was last night ___ I saw the comet(彗星).A.the time B.when C.that D.which

答案C.强调句的结构是:It +be +强调部分 + that(who)+ 主谓句.强调句的连词只有两个,that和who.当强调的部分是人,且为句子的主语时,才用 “who”,其余用that.原句:My father did the experiment in the lab yesterday evening.强调主语:It was my father who did the experiment in the lab yesterday evening.强调宾语:It was the experiment that my father did in the lab yesterday evening.强调时间:It was yesterday evening that my father did the experiment in the lab.(注意不用when)

强调地点:It was in the lab that my father did the experiment yesterday evening.四、it用作形式宾语

1.基本用法

当不定式、动名词、从句等复杂成分用作宾语且其后跟有宾语补足语时,通常会在宾语补足语前使用形式宾语,而将真正的宾语移至句末。其基本结构为“动词+it+宾语补足语+不定式(动名词或从句)”。

如:

I find it difficult to do the job well.我发现做好这件事不容易。

I think it best that you should stay here.我认为你最好住这儿。

We think it no use complaining.我们认为抱怨是没有用的。

2.用作形式宾语的几个特殊结构(1)动词+ it + that-从句。如:

I like it that you came.你来了,我很高兴。

I take it(that)he will come on time.我认为他会准时来的。

You can put it that it was arranged before.你可以说这是以前安排的。

【说明】能用于此结构的动词不多,常见的有take it for granted, bring it to sb’s attention, owe it to sb 等。It 的用法练习

一.单项选择。

1.Was it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_____he died?

A.that

B.while

C.in which

D.then 2.Is ____ necessary to take off our shoes when we enter the lab?

A.everyone

B.this

C.her

D.it

3.Is ____ possible to fly to the moon in a spaceship?

A.now

B.that

C.it

D.man

4.I don’t think ___ possible to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 without much memory work.A.this

B.that

C.its

D.it

5.She heard of a terrible noise, ___ brought her heart into her mouth.A.it

B.which

C.this

D.that

6.Alic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from her boss, ____ came as a surprise.A.it

B.that

C.which

D.he

7.Does ____ matter if he can’t finish the job on time?

A.this

B.that

C.he

D.it

(补充定语从句中which还有一种特殊用法,它可以引导从句修饰前面的整个主句,代替主句所表示的整体概念或部分概念。在这种从句中,which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或表语,多数情况下意思是与and this 相似,例如:

He succeeded in the competition, which made his parents very happy.)

8.Tom’s mother kept telling him that he should work harder, but ____ didn’t help.A.he

B.which

C.she

D.it

9.The weather turned out to be very good, ___ was more than we could expect.A.what

B.which

C.that

D.it

10.____is a fact that English is being accepted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A.There

B.This

C.That

D.It

12.It was about 600 years ago___the first clock with a face and an hour hand was made.A.that

B.until

C.before

D.when

13.I hate ____ when people talk with their mouths full.A.it

B.that

C.these

D.them

14.It was only when I reread his poems recently____ I began to appreciate their beauty.A.until

B.that

C.then

D.so

15.It is the ability to do the job ____ matters not where you come from or what you are.A.one

B.that

C.what

D.it

16.It ____ you that ____ to blame.A.is;is

B.is;are

C.are;are

D.are;is

17.Was_____that I saw last night at the concert?

A.it you

B.not you

C.you

D.that you

18.____ electricity plays such an important part in our life?

A.Why is it that

B.Why is it

C.Why it is that

D.Why is that

19.It was ____ he said _____ disappointed me.A.what;what

B.that;that

C.what;that

D.that;what

20.It was in the lab ___ was taken charge of by Professor Harris ___ they did the experiment.A.which;that

B.that;what

C.whom;that

D.which;where

1-5ADCDB

6-10CDDBD

11-15DAABB

16-20BAACA

下载高中地理复习资料(完全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复习资料(完全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完全

    物理电气信息学院网络工程网络安全论文 防火墙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网络中的应用 专 业:网络工程 姓 名: 学 号: 任课老师: 网络工程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图书馆网络在高校图书文献资......

    完全原创——个人总结

    年度个人总结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转眼2016年的日历已翻过最后一页,2017年的日历展开在我面前。 根据个人职业规划,我于2016年10月从上一家单位离职,来到了期望已久的**公司。......

    现代文完全知识点

    现代文知识点一:一般题型1、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这句话…………,请你鉴赏(品评)一下这句话。答题方法:①用了……的修辞手法②展现思维过程③一般作用④......

    英语口语完全攻略

    英语口语完全攻略口语完全攻略 起步篇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最自然的过程, 就象我们从小学母语一样. 所以学英语也该先从听,说入手. 关于听力, ”听力完全攻略”已说得很好......

    交通完全征文

    文章标题:交通完全征文-法庭**睡梦中。“法官,您给评评理。有我在,他们还乱穿马路,您说让我情何以堪呀?”“斑马线,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这样吧,干脆,我宣判,把你撤了,你也省事,节约资......

    相亲完全手册

    相亲完全手册 相亲成功法则 亲一般流程:相亲见面——交往——恋爱——结婚; 相亲成功的标准:结婚; 一、目的  男女双方相亲目的明确:以结婚为前提迚行交往、恋爱; 现在很多人出杢......

    完全平方教案

    完全平方公式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意义,准确掌握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 2.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推导公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4.培......

    高中地理内容分析

    高中地理内容分析 必修一 内容上以自然地理为主(44.87%,35分),本册以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和第二章为重点难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重点:地球的运动(也是比较难的一块内容),会以多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