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问题解读[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22:4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问题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问题解读》。

第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问题解读

姓 名:徐 露 学 号:2012085 Z0118 班 级:报关1班

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问题解读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9日召开会议,讨论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据新华社电 【审议文件】

提请审议稿党内外已征求意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

会议认为,这次征求意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和党的十八大代表对文件稿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要逐条研究、认真吸收,集中全党和各方面智慧制定好文件,使之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改革思路】

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会议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改革目标】

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保障】

提高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

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投身改革事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贡献。

【改革步骤】

条件成熟的改革要尽快推出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坚持深化改革、标本兼治,着力推进相关改革,条件成熟的要尽快推出,需要研究探索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加以推进。

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习近平

■ 释疑 三中全会主要干什么?

将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总体部署

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习近平表示,大家都很关注中国改革进程,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总体部署。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活力。此次改革的思路是什么?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

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在湖北调研时指出,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0月7日,习近平在印尼巴厘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的演讲。他表示,“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我们认识到,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是因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习近平指出,“当前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在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动力从何而来,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

习近平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习近平表示,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改革主要涉及哪些领域?

报道称,将改革八个重点领域,包括土地改革三大突破口

日前,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详尽的改革“路线图”。

公开信息显示,负责方案制定的国研中心课题组由该中心主任李伟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国研中心多位资深专家参与写作。

所谓“383”方案,是指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深层次体制和政策弊端,为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今后几年必须在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报告强调,新一轮改革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措施是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三位一体”改革。

报告认为,“三位一体”改革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此必须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

报告具体提出了涉及上述八大领域的三大改革突破口: 一是放开准入,引入外部投资者,加强竞争;

二是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设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 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交易。

除了为改革制定“路线图”,报告还给出了改革的“时间表”,建议将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即2013年至2014年的近期改革、2015年至2017年的中期改革和2018年至2020年的远期改革。综合新华社中新社报道

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大看点——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

副主任杨伟民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韩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等,并对改革做出系统部署。

先行公开的三中全会公报勾勒了怎样的改革路线图?诸多新提法、新亮点、新举措背后,释放出哪些重要改革信号?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参与《决定》起草组工作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一个主题六条主线”锁定改革大方向

杨伟民: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6次三中全会都不同。尽管前几次三中全会也都聚焦改革,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这次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确定这样的主题,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适应,也与当前改革形势相适应,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总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会提出了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着6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经济领域改革为例,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味着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土地制度、宏观调控等所有经济领域的改革,都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主线来展开和推进。全会提出的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火车头”牵引作用

杨伟民:虽然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但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这也是《决定》起草过程中非常注意把握的重要原则。《决定》确定的15个方面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1个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生态文明体制,占了所有改革任务的近一半。

之所以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是因为当前中国存在的最突出最根本问题还是发展问题。中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下一步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风险,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也在变化,只有加快经济领域改革才能释放更多发展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革时间表”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杨伟民: 对于改革举措,社会上总有人担心难以落实到位。此次全会通过一些有力举措向外界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改革的决心,狠抓落实确保改革“不放空炮”。

一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落实。当前改革已到调整利益格局的攻坚期,仅靠一个部门推动全方位改革是很难的,需要一个高层次机构来把握大局做决策,统筹协调各方面,凝聚改革共识,落实监督检查,防止改革“放空炮”。

二是鲜明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这意味着剩下的7年时间必须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一时间表为各部门和地方设定了改革最后的边界和底线,表明这些改革任务是可检查、可评估、可落实的。

历经半年多时间起草,千锤百炼后的《决定》可谓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大约2万字左右的篇幅、15个领域60项具体任务,每一句话都是改革,或者是一个改革方向、或者一个改革目标、或者一个改革举措,落实下去都会对该领域发展和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影响,有些甚至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参与《决定》的起草和修改,记忆深刻的是两点重要原则:一是起草时只写改革,特别是写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二是修改时,但凡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的,除非有特别充足理由,一般不修改。增加的改革任务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听到很多参会人员说没想到,很意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改革决心和勇气。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杨伟民:公报将过去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的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也是未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其未来影响将不亚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为什么要改?一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过去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但都不能最大限度提高市场效率。此次两字之变,抓住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意味着在配置资源问题上,其他力量如政府,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只能是市场。

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当下大家都在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公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明确了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和路线图。未来所有经济领域改革都要以“是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标尺。今年推动的一些改革,包括上半年经济增速下滑,外界都期待政府出手,但并没有动,就体现了要依靠市场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

三是抓住了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虽然30多年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经济体制在很多方面很不完善,核心问题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干预太多。产能过剩、城市病严重、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保护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多有关。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

清楚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

杨伟民: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但作用的内涵不同。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作用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

同时,只有界定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责越位、缺位、不到位并存的问题。《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

能和作用,可概括为5项职能、20个字: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此外,相对于中共十六大,此次全会没有提经济调节,因为这一概念过于宽泛,给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留下空间较大,也与市场决定配置资源相矛盾。

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目标

杨伟民:全会公报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目标,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和提法。过去我们说建设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的,而新目标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

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报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体现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的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这是民主的一种表现。公报提出的“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一个成熟的社会制度必须依靠法律。公报在不同领域列举了需要完善的制度,表明未来国家治理方式将是法治的,不再是简单命令式或单纯靠行政手段进行。

界定中央和地方事权成财税体制改革重点

杨伟民: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点明财税体制作为国家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历经近20年分税制改革,财税体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如稀缺资源缺乏税制保护、税制不能更好发挥调节收入差距作用、地方缺乏税源只能靠卖地方式筹资„„要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对财税体制改革进行总体设计,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

外界关注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问题,中央是收事权还是放财权,全会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意味着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将会更加明确界定,并根据事权确定大体支出责任,实现财力和事权关系的总体平衡,在这一过程中今后应减少任意设置专项转移支付。

“不分老大、老二” 更加公平地对待各种所有制经济

杨伟民: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障碍、玻璃门,根子在于我们从思想上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地位。全会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的一大突破和创新,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

一是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我们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作为补充,后来承认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加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前提。十五大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没有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起讲。这次放在一起讲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鲜明,表明二者没有老大、老二之分。

二是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准入、依法监管等各方面,都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

三是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此外,《决定》在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改革方面也有很多新思路、新任务,下一步必将掀起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二波高潮。

首次系统阐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杨伟民:当前中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背后有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的深层面制度原因。在这一问题上,政府不是干预太多了,而是干预太少了,不是政府越位而是远没有到位。

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

源头严防的制度,就是在源头上防止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包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等若干制度;

过程严管的制度,就是在发展和开发过程中,建立一套制度约束地方和企业行为,包括划定生态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充分发挥税收和价格的杠杆作用;

后果严惩的制度,就是要建立严格损害责任赔偿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行为,过去的处罚很多是象征性的,无法弥补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的长期损害。今后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地方领导要终身追究责任,对企业要严厉惩罚,让地方大员付出乌纱帽的代价,让企业付出真金白银,使之今后不敢再破坏生态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最终要让全体人民受益

杨伟民:全会明确提出,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指导思想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最终必须让全体人民受益。

目前《决定》关于深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改革举措并没有全文公布,很多人都在期盼。我国现行体制中确实有一些不公平、不平等的制度,如自然垄断行业,需要调整利益关系,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其他领域的资本进入。对于如何分好发展的蛋糕,公报已经明确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改革思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和进军号角。当前形势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引领国家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克服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权威读本阐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17个新名词

中新社北京11月25日电习近平、刘云山、张高丽三位政治局常委参与编写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近期陆续送到读者手中。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该书,对中国改革新部署中的17个新名词作了解释。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既可以在资本市场融资(发股票),又可以买卖股权产权。这将使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通过投资实业拥有股权,由出资人监管。

——负面清单:政府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清单以外充分开放,即“法无禁止即可为”,企业只要依法定程序注册登记,就可以开展投资经营活动。

——准入前国民待遇:将国民待遇延伸至投资准入阶段。在企业设立、取得、扩大等阶段,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均可获得不低于给予本国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待遇。

——普惠金融: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和完善市场机制,让边远贫穷地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也能获得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知识产权法院:建立专门法院负责审理涉及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等知识产权类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旨在保证案件质量和司法公正。

——自由贸易园(港)区:不仅限于海关货物,而是已延伸至贸易、投资、金融、航运、税收等多个领域,市场高度开放、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贸易投资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在自由贸易港区,外国船只可自由进出,各类行政手续皆可免除。

——绿地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的两种主要模式之一,能够直接促进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境外投资者在中国绿地投资的三种形式。

——国债收益率曲线:该曲线的形状变化与经济运行情况密切相关,能迅速准确地反映市场预期,可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存款保险制度:保证储户存款不因投保机构的倒闭、破产受损。该制度建立后,存款安全将得到更好保证,银行挤兑现象也可有效避免。此外,该制度还将有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财务报表以及附注,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债务风险、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以及财政中长期可持续能力等。这意味着地方债将不再是“一笔糊涂账”。

——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给支出预算加上“硬约束”,以更好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用非法程序或者非法方法取得的证据,依法不能被采用。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行为,将得到有效抑制。

——特殊管理股制度:可有效防止恶意收购,并使创始人股东保有最大决策权和控制权。——学分转换:不同教育的学分记录可进行认定和转换。学习者凭借转换后的累积学分,即可申请相应学历文凭和学位证书;非学历证书、实践经历按比例也将可以折合为相应学分。

——精算平衡:政府可通过包括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养老金计发和调整办法、提高缴费率在内的种种手段,实现一定周期内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平衡。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反映某一时间点上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凭借此表,可为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奠定基础。

三中全会的五大亮点与三大关系

詹国枢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媒体纷纷解读。此次全会,新意不少,笔者以为,其最为突出者,有五大亮点,而要将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须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三大关系。

亮点1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

此次全会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会全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的提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

全面,而非局部,预示着改革将横向铺开,不再留下死角。发展和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领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既相互制约,亦相互促进。在某一特定时期,单一领域的改革或可立见成效,但为长远计,各个关联领域的整体推进、全面改革,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深化,而非浅进,预示着改革将纵深推进,不再遇难辄止。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刚开始,一般总是选择“应改”且“好改”的领域下手,剩下有些难啃的“骨头”,不妨向后搁置。正因此,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越容易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瓶颈,而所面临的利益博弈,也会越来越激烈。一味拖延,迟疑不决,只会丧失改革时机。也正因此,此番改革,可谓背水一战,不留退路。

全面深化,强调了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说明十八大后开启的新一轮改革,已不再是单兵突进,也不再是倚轻倚重,而是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几乎所有关键领域的全面纵深展开。

亮点2

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坊间即有议论和揣测,既然要全面推进改革,需不需要设立一个统领改革诸多事项、类似过去体改委那样的专门机构?

会议公报给了人们预期外的惊喜,不但成立专门机构,而且是级别非常高、超越国务院一般部门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公报明确指出,改革领导小组具有四项职能,即,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作为级别如此之高的中央改革领导小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是题中应有之义,而“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则进一步将其职能由“搞设计”拓展到了“抓落实”,这样一种创新设计,在过去也是从未有过的。

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再一次表明本届党中央全力推进各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也表明此番改革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领导小组成立后,可以改变原来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脱节的局面,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改革将统筹考虑,全面推进。

亮点3

市场经济“形成制度体系”

自1993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二十年间,此一体制已经在逐步推进中初具雏形,但是,何时才能形成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呢?

三中全会给出了明确时间表:2020年。

一年前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经济发展目标。

此次三中全会则明确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一制度体系目标。此一目标,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呼应,也与国务院今年3月末公布的政府职能转变时间表相吻合。

由此也为人们给出了一个全新概念,小康社会既有经济发展指标,也有制度建设指标,包括完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生态制度等,只有二者结合,小康社会的基础才更加扎实,更加牢靠。

可以想见,到2020年,小康社会与市场经济将双双携手,齐头并进,无疑,中国将实实在在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亮点4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三十五年来中国的改革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场从“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迈进的伟大变革。市场化的取向是明确还是弱化,是加快还是减缓,往往成为人们衡量这场变革是前进还是后退的一个标尺。

让广大民众欣慰也让诸多学者惊喜的是,三中全会将中国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又往前推进了一步,甚至是一大步,这就是公报所表述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我们知道,过去对此一向的提法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此一提法,最先出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后来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均提到“进一步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只一词之改,大有深意存焉,它既表明了新一届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也预示着在接下来的改革中,政府职能将进一步在转变中提高服务功能,简政放权将成为下一轮政府改革的主旋律。

亮点5

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三中全会召开前,人们对“土地改革”议论颇多,也抱有较大预期。全会公报发表,5000字中并未提及“土地改革”,但是,公报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此一提法,字面表述虽不一样,但实际也是“土地改革”的一部分,在观念和体制上已有很大突破。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在城市是国有土地,农村是集体所有制土地,二者处于相对隔绝的两个市场,农村土地不能进入市场直接交易。

正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以极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获得农村建设用地,转手后又用城市建设的市场价格售出。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热衷于“以地生财”、“以地套现”,使得农民被动上楼,被城镇化。

在现阶段,广大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土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将会改变农村建设用地和城市不能公平同权问题。这一问题导致不少地方在农村征地过程中损害农民应有的财产权利,这样的不良倾向,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其背后的含义十分明确,就是要改变集体土地先通过地方政府征地,然后进入市场的状态。

接下来的改革,很可能就是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这在短时间内虽不会完全实现,但收缩政府征地范围,最终将达到同地同权同价的目标。

从全国来看,安徽已经先行一步,在20个县进行改革试点,预计在2016年前,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可能出台全国统一的农村建设用地改革的方案,以实现土地流转,此项改革,很可能融入城镇化改革进程之中。

细读全会公报,亮点还有很多,如,首次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首次提出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首次提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但笔者以为,就全面深化改革而言,上述五大亮点,最为突出,亦最值得寄予厚望。

把握和处理好三大关系

三中全会闭幕以后,各地即要转入对于全会精神的学习、领会和落实,笔者以为,要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须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三大关系。

其一,务虚与务实。

仔细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公报,你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即,全会公报和随即公布的中央各项改革决定,在处理务虚和务实问题上,非常一致。公报和决议,均以务虚为主,主要提出大的方针战略,指出总的改革走向。对于在此走向前提下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办法,一般并不涉及。

细心的读者发现,此次三中全会公报中,同样没有提及户籍改革等城镇化相关的制度改革,也没有就人们关心的房价和股市问题发表具体意见,这是因为,作为一次全会,其使命更多是务虚,提出宏观原则,指出总的方向,而不会细微到出台具体政策。此番公报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暗示,房价股市之类具体事情,且让市场去解决吧。

其二,渐变与突变。

中国改革,多年来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之路。其基本方法是,凡是推出一项改革,大都有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考虑。

从横向看,先不全面推开,只在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待试点总结出经验教训后,再将经验尽可能放大、推广,而将教训尽可能减小、归零。

从纵向看,刚开始,推进的速度不是太猛,进展不会太快,先从表层进入,层层深入、递进,遇到难点和一时啃不下来的“硬骨头”,则先放一边,另作它议。

如此“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已被三十五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是明智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明乎此,我们在把握改革的节奏上,就应该心中有数,注意把握度,既不要在横向上铺得太宽,十个指头摁蚂蚁,一时顾不过来,又不要在纵向上冲得太猛,一个心眼单兵突进,首尾难以兼顾。

其三,顶层与基层。

改革到底需不需要顶层设计?是从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三中全会前曾引起一番争论。

其实答案是明确的。任何改革,只要涉及全局性,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必须是有项层设计的。至于顶层设计的思路从何而来?无一例外,又都是从基层实践中来。

正因此,强调顶层设计,并不等于否定基层的改革实践,而且,只有符合基层改革实践、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顶层设计,也才是真正有全面指导意义的设计。否则,看上去再完美、再符合逻辑和理论,这样的顶层设计也是空中楼阁,中看而不中用。

同样道理,当中央有关改革的顶层设计出台后,接下来必须做而且更加重要的即是要有基层实践的配合与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有总体目标有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了,下一步具体怎么走?如何全面,怎样深化?最终还得以落实在基层为检验标准。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三十五个年头,一次又一次三中全会,一次次带给人民希望、信心和力量。人们有理由好奇且满怀感情地憧憬着,再过五年、十年,我们的祖国将是一番什么景像?

三中全会公报要点提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提出要深化财税改革和军队改革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如何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共16个部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是指导中国改革发展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本社从21日起开设“新华社信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专栏,对《决定》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行解读。(编者按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第三篇: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

解读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近5000字,全面回答了深化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调动起各个方面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学生必须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总体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三、改革重点

(一)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设立两大机构

/ 10

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统筹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一,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因此,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第二,建立高层次、有权威的改革协调机制和工作机构。这是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攻坚克难的重要举措。

2、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安全部的职责是不一样的,也可以理解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国家安全部的上级部门,它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解放军总参二部三部、总政的联络部、外交部、外宣办等部门,全部揉并在一起,成立一个大的国家安全委员会。

目前,世界上设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还有美国、巴西、智利、南非、土耳其、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其职能是负责协调涉及国家安全、外交的重大战略政策,同时向国家元首提供涉及国家安全的建议,是跨部的协调机构,其成员来自军事、外交、情报、执法等事涉国家安全的机构高层。

四、改革要点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发展

全会公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个方面是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既强调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也强调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际上强调的是共同发展,让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1、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 10

2、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3、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4、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关键是要在搞活微观经济的基础上搞好宏观管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效能,建设现代政府。

1、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我们最大限度地放权,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这次转变职能,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

2、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经济领域简政放权的同时,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责必须加强。

3、要优化必要的行政审批程序。政府转型要有个过程,不该审批的不再审批,该审批的则要把关审好。由于多种原因,像钢铁、水泥等行业上项目都是需要审批的,但多年来恰恰没有管住管好,以致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相比之下,家电、服装等行业早已走上市场化轨道,不用政府审批,靠市场优胜劣汰,没有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4、要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转变职能、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后,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管宏观,管好那些最该管的事。

5、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本身就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政府职能,推动改革发展,建设现代政府。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1、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这不仅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源头上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措施。

/ 10

2、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各级政府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一般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力补助。

3、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要按照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和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继续做好各项税制改革工作。

4、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益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分配作用,推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五)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决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决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要素、商品与服务在不同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的国家必须尽可能充分地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建立健全适合开放型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组织机构和法律法规,涵盖组织体制、程序体制、管理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

(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基层民主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的制度

/ 10

(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1、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2、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九)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十一)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1、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3、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5、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十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 10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2、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3、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5、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十三)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生态保护红线 资源有偿使用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1、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依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

2、健全完善文职人员制度。完善兵役制度、士官制度、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配套政策。

3、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法规制度。

4、健全军费管理制度,建立需求牵引规划、规划主导资源配置机制。

(十五)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打破干部部门化。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 10 五、七大新意

(一)改革总目标的设置上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间表。

(二)对市场角色的全新定位

公报中,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更加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其中隐含的强调信号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做市场仲裁者的地位,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除非市场失灵,政府理应管住“闲不住的手”。

(三)对法治的高度强调

在建设什么样的政府上,公报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在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上,公报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操作路径。核心上向社会让渡可以放手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合力。而公报中对司法体制改革使用的“依法、独立、公正”三个词,也预示了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四)对民生领域改革的高度关切

在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的态度,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既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改革的创新。比如,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可以展望,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五)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的坦率表述

公报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六)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 10

公报指出,“通过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为处理好央地关系,提高科学调控水平指出了路径。

(七)对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空前强调

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继承,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括性的、方向性的论述。这是改变中国面貌的又一个重要关键节点。新,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视野和路径,也表明着中国的未来。

五、重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今天开幕了。历经35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中国领导层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核心改革框架,指导未来10年决策。这次会议将是1978年邓小平让中国踏上经济改革开放之路以来最重要的三中全会。

(一)突围利益固化的藩篱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新一轮改革首先需要“破障”。尽管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半年里,国务院先后3次下发文件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221项。

人们都关注改革、期盼改革,但改革动力何来?

(二)凝聚改革共识,实现公平正义

改革遭遇瓶颈期,关键是要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强改革信心,最大能量释放制度红利。

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在哪里?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改革历程,前35年是“做大蛋糕”,今后应当在此基础上“分好蛋糕”。一项媒体调查中,近六成的人最期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平正义”,位列榜首。由此可见,推进公平正义不仅是现阶段改革重要的民意基础,也是改革的重要目标。

/ 10

公平正义体现在方方面面。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经济领域,所有市场主体应不问“公”“私”,实现公平竞争;社会领域,人人都应该是依靠规则而不是依靠关系;司法领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更要落实到每一起案件中。人们期望,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平准则”为改革凝聚更大的力量。

(三)整体推进加重点突破,改革全面提速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近些年来,经济领域改革较多,而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一头重一头轻”的问题日益突出。

实际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确定今后改革方向,整体推进全方位改革、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自然在情理之中。

回过头来,改革要整体推进,但不是齐头并进,而是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有序推进,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要实现突破。

人民网开展的“你最关心哪些改革关键词”的网络调查中,收入分配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医药卫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得票数位居前列。这些领域改革如何突破,人们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回应。

(四)冲破经济转型中的社会束缚,释放发展活力

改革激发活力,活力推动发展。今后的中国要长期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依旧需要通过改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一些领域束缚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不少,在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创业难、创新难中都有体现。一位企业家直言:“跑个项目,我连政府部门的收件员、预审员都得打一遍交道,期待政府职能转变再加力!” 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从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从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到月收入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暂免征收营业税,从上海自贸区揭牌到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从市场到企业、从经济到社会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无疑都将激发更大的发展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如何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开出“药方”,进一步突破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

/ 10

/ 10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12日闭幕,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决定》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此次会议的重点就是深化改革。事实也是如此,全会公报中“改革”一词出现了59次。纵观公报全文,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其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点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具体包括建设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财税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开放性经济新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法制中国、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改革、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下面就其中四个方面谈一下我的收获:

一、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

我们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研究过市场和政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政府是看得见的手在进行宏观调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决定经济规律,而我们所想搞清楚的是政府和市场谁是最为道德、最为有效呢?很长时间以来,自由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最重要的就是“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都认为背后“看不见的手”——经济规律在起作用。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金融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进行国家干预,通过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进行调控和干预,政府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凸显,于是出现了凯恩斯主义,就是“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者结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两只手如何有序的使用,我认为应该是“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中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而政府这只手在干什么呢?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管理和调控的范围、力度超过了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其结果就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势必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以投资和出口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旧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使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宏观经济失衡等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二是由于各级政府手里掌握太多太大的资源配置权力,造成了权力寻租的庞大基础,也使腐败蔓延,难于遏制。虽然市场化经济在快速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但在能源资源、公共事业、环保收费等领域,都是由政府来做价格和投资的决定,价格不合理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转变政府职能问题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我们需要明确的知道什么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怎样才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一大创新,从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转变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正当干预,这涉及到政府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如何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事情,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必须下决心放手那些不应该管或者管不好的事情、改善应当管又没有管或者没管好的情况,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决定》说得很清楚,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政府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也就是说,政府主要就是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我们建造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基本职责不是自己干多少事,而是管好自己的手,做应当去做的事。改革就是改革政府自己,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要严格限制政府权力,权力要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权力的运营必须严格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

这样经过市场化改革、价格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但由于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较多,但是中国存在事权和财权不对应的问题,导致地方政府盲目投资,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地方债务大幅度增加。因此,税制改革是政府的重要着力点。《决定》指出:要完善税收制度,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这些改革与老百姓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目前,我国个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例约6%,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多在30%以上。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已经必须将将公平正义纳入税制结构设计的考量视野,而且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矛盾和贫富差距矛盾已经一再地挑战中国社会稳定发展大局,在稳定税负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直接税对现行税制结构作有增有减的调整显然是必要的。个税改革后,富人阶层的税负可能有所增加,这符合《决定》中“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方向。这一改革有利于减小贫富差距,大家知道,贫富差距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未来没有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社会将会平和很多。正如最近大家讨论很热烈的是否征收遗产税的问题,我认为征收适当比例的遗产税是可行的,类似于“劫贫济富”的说法,这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大侠风范。

另外增值税等间接税的税率降低,间接税暗含在商品价格中,主要承担者是普通消费者,其税负降低是对百姓的一大利好。税制改革中对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的调整,可以引导居民的消费方向,形成健康、绿色的消费模式。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决定以来,困扰房地产税开征的因素主要是两个:既得利益格局和税收征管机制。上述的两大障碍,一直困扰着房地产税在中国的实施进程。倘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不仅开征房地产税的规划将持续停留于“纸上谈兵”状态,而且,因以房地产税为代表的财产税的缺失而带来的中国税制体系的不完善,也

将持续地阻碍社会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甚至会危及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有序发展。考虑到这一切,《决定》提出了以“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的新思路。其目的就在于,在依法治国、依法治税的框架内,求解开征房地产税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难题,让房地产税尽快落户中国。

三、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总书记在全中国烧起了一股反腐倡廉的大火。随之而来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改革目标: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不得不说,腐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小到村长,大至局长,被揪出的贪官所贪污受贿的数额之大令人震惊,试想这些钱拿来做民生工程,那么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将会大大提高。因此腐败是能够威胁党和国家的敌人。建设廉洁政治无疑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只有“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才能体现党中央防治腐败的信心,才能让人民群众看到中央反腐的决心。只有让人民群众看到清澈透明的政府,而不是给人一种看不清、摸不透的感觉,人民才会信任政府。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和“变革”,农民都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但是他们的牺牲与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对等的利益。城乡二元经济差距的日益扩大,让农民更加渴望惠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梦享“共同富裕”的生活,盼望更为新颖的“免除农业税”等惠民新政的涌现。这就需要我们破解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城乡二元医疗体制、城乡二元保障体制、城乡二元就业体制以及城乡二元投资体制。《公报》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

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未来的改革进程中,应该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力,促进公平正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让乡下人更好地融入城市,让城里人更好地去乡下投资。期待未来的城乡成为一体。

三中全会会议公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新的亮点、新的突破。公报一方面表现了整体全面推进的特点,注意各项改革之间的相互呼应。另外,各方面改革的重点是比较明确。既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同时也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希望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全体人民惠及这一改革的成果。

第五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专家:制度化了 地方改革创新才不是“一阵风”

2013年12月02日 07: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广州网上发布行政权力清单‛、‚陕西高陵官员上电视晒房‛、‚安徽宿州书记市长带头登报承诺杜绝红包‛……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兴起了一波新的廉政改革尝试。

这些新的尝试究竟能否遏制腐败?它们有没有全国推广的可操作性?它们是否只是‚一阵风‛?中国青年报记者访问专家探究:地方廉政创新,成色几何?

六成创新集中在‚廉政建设‛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被公开报道的17条地方改革新尝试中,廉政方面的有11条,占到六成以上。此外有4地推出户籍制度改革举措,两地作出信访制度改革。

目前廉政的新探索,包括广东、河南、广西、陕西、安徽、浙江、青海、湖南8个省份,涵盖政务公开、官员财产信息公开、严管三公经费、舆论监督、公共服务领域向社会开放等内容。

其中,最‚多管齐下‛的当属广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第二天,广东省纪委重申‚公务通信不得挟带贺卡‛,9天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发文要求铁路建设融资向社会投资者开放。

创新,不只是省级自上而下的。11月20日,佛山市引入第三方评估新闻发布工作;紧接着的21日,广州市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各部门网站,开通了‚广州市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专栏。这个专栏里公布了包含387项行政审批职权、3138项行政处罚职权的‚行政权力清单‛,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政治学教授肖滨认为,广州市的举措具有示范效应。‚广州在优化审批程序之后,进一步公开行政权力清单,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是可以向全国推广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周志忍表示,在约束政府部门的自由裁量权方面,广州的尝试并非全国首创。

他介绍,早在2010年,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已下发《北京市城管执法 —1—

系统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一览表(草案)》,‚避免了同案不同罚的现象发生‛。

最有‚服务精神‛的,当属广西多部门陆续废除‚学习不对外办公‛制度这一条新举措。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反腐专家何增科介绍,不对外办公在全国很普遍,‚但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在工作的时间不正常办公,显然不合适。内部学习不应当占用给公众服务的时间,所以,广西的举措符合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

他认为,广西各部门率先迈出这一步,值得推广。‚这个推广起来并不困难,政治学习时间应该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

走向更公开的不只广东、广西,还有湖南的纪检部门。

‚@三湘风纪向广大网友问声好!‛11月20日9时,湖南省纪委省监察厅正式开通官方微博,湖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建国发出第一条微博向网友问好。网友‚一粒小种子‛写下期待:‚让民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这种公开的姿态,得到了学者的认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何兵认为:‚信息公开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如果信息公开不到位,那政府信誉就会出问题,面临公众的谴责。‛

一些廉政举措,则被专家指出了不足之处。

对于安徽宿州书记、市长带头登报拒绝红包的举措,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认为,当地领导的‚道德示范意义大过推广价值‛。

他分析:‚因为这种公开示范缺乏实际监督,只是自我道德的一种标榜、要求,能否达成这一承诺,完全靠个人的道德约束。‛

对于青海‚省级领导换公车需选择国产品牌‛的新规定,何增科认为:‚提倡用国产车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应该鼓励。但同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避免对已有公车的浪费,再去采购。‛

电视晒官员财产,能推广吗

并非所有公开尝试,都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直接‚催生‛的。

比如河南周口市的‚电视问政‛,已试运行了近一年,网友就在近期为其叫好。‚每两周一期,周四晚播出,每次35分钟。‛这个时间被不少周口市民牢记。今年1月以来,已有16名市直单位的‚一把手‛接受这样的‚现场直播‛。其中,不乏一把 —2—

手‚被问得直冒汗‛的情况。

而陕西高陵县的做法告诉人们,电视不只可以用来‚问政‛,还可以用来‚晒房‛。11月11日,高陵县纪委下发通知,全县19名党政‚一把手‛依次在电视、网络上,面向全县30万人,介绍廉洁自律及配偶子女基本情况。同时,监督投诉热线也被公布,群众可以监督和举报。

‚此举完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何增科表示,‚会议中也提出,对新起任的领导干部个人事项信息公开进行试点‛。

早在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就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首批55名官员进行财产申报试点。

但从阿勒泰到之后陆陆续续试点的浙江慈溪、湖南浏阳、宁夏银川和青铜峡,虽然各地具体操作有较大差异,但结果却非常相似——未能继续推广。

对比此次陕西省高陵县推出的新举措,周志忍认为,比此前其他地区的试点有三点进步:‚一是公开范围扩大了,包括了官员配偶、子女的信息;二是公开的渠道不一样,通过电视公开述廉,更能引起大家关注;三是影响受众范围也扩大了,不会读报、上网的百姓也可以看到。‛

但学者们也指出了电视‚晒房‛的局限性。

‚与国外采用官员填写公用报表的方式相比,电视公开官员的信息是否真实、全面,观众无法核查,老百姓没办法拿着视频去查。‛周志忍说。

他建议,老百姓可以申请官员签字的电子版信息材料,这样便于追查、留底。‚官员信息公开,如果能统一表格、模板,让老百姓知道,可以通过什么渠道、什么理由去查询,更具实效。‛

何增科提出,除了‚比较有轰动效应‛的电视亮相外,各地还可以尝试其他公开方式,‚比如在政府网站或政府公报上公开‛。‚政务公开如果和个人利益、家庭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信息公开就有抵触心理,这是人之常情,但也恰恰需要加大力度。‛

周志忍还提出,‚涉及人数少‛也是电视公开官员财产信息的局限性。

他认为,在一个县级单位,具有独立审批权的干部都应该信息公开,‚最少也有一两百人‛。‚而高陵县仅选出19名干部,可能让老百姓认为其他官员有问题,不敢公开信息,这样对增加政府公信力并无好处。‛

学者们认为,‚电视公开官员财产信息‛的方式并不能普遍适用。

—3—

肖滨指出:‚在有限范围里,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有一定优点,但要推广到地级市等更大范围,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周志忍举例:‚一个县级班子,副处级以上干部有20多个,科长、局长人数更多。‛

王文章则质疑,电视公开只是‚作秀而已‛。

‚如果没有制度化,就几个官员公布财产的话,那有多少意义?老百姓见多了试点,也很可能不相信。‛王文章说。

网络严控‚三公经费‛,能持久吗

同样,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人们才再次关注浙江乐清市的‚三公网络监督平台‛。从今年8月以来,这个平台包含的是该市‚三公‛——公务接待、公费外出、公车节假日报备和运行定位的申报、审核、审批、监督,每个干部都要报上菜单、账目明细。它还和公车的GPS定位系统相连,是否违规用车,也随时可查。

何增科认为,举措的意义在于‚它给官员发出了信号,起到了威慑作用,提供了监督官员的一个新渠道‛。

‚现在有很多社会热心人士密切关注政府上网的信息,对每一笔政府支出流向是否合理,会提出判断。如果政府愿意自己公开信息,就表明了自己的一种态度,愿意接受社会的检验和公评。如果公开的信息经受住了公众和社会的检验,那么,政府会赢得老百姓更多信任,有助于形成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王文章还表示,‚三公‛信息公开得有一个前提——‚公开得要彻底、细致、具体化‛。

‚现在有的政府部门采取比较模糊的方法,只给出大概数,老百姓不知道三公经费具体怎么花的。而像乐清这样,把每天的吃喝、几个人参与,都发到网上,方便群众更好监督‛。

周志忍则明确表态,‚我不认为这套制度能持久。‛

他举了一个例子:四川省巴中市白庙乡是第一个搞‚三公‛经费全部公开试点的。‚吃一顿饭、抽一盒烟,接待谁都有,但是搞不下去了,原因是整个大环境,上一级的人来考察,也不敢吃饭,连一根烟都不抽。地方是很廉洁,但是大环境不是这样,没人愿意去公开消费的地方,最后改革试点也无果而终。‛

肖滨则认为,这符合网络公开的大方向,存在推广可能。‚网络公开可以随时查到,与电视不同,有助于民众对政府‘三公’经费的监督,这个推广空间更大。虽然不能 —4—

设想一个举措就能遏制腐败到什么程度,公开总比不公开好。‛

周志忍介绍,5年前,内蒙古某县也在搞‚三公‛经费改革,他认识其中一名领导。‚改革初始一两个月,大家都觉得如释重负,没有必要迎来送往,喝酒接待‛。但三四个月后,就出现问题了,‚由于不接待,很多职能部门不愿意来,就没有人缘、人气和关系,一些额外资金和项目审批就批不下来‛。

最后坚持了八九个月,‚不仅仅是额外灵活申请的项目资金申请不下来,明确规定给当地的资金也拿不下来,有关部门一直拖延不给。‛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最后县常委开会说:‘这一年损失比较大,我们要加大接待力度,把损失补回来’,于是,马上恢复得比过去更加厉害。‛周志忍说。

制度化了,地方改革创新才不是‚一阵风‛

学者们在受访时表示,‚三公‛信息公开、官员财产信息公开的方向是正确的,地方也进行了不少‚大胆的尝试‛,而下一步就是‚制度化‛。

‚现在官员信息公开还不是法定义务,哪些人要公开,不公开需承担什么责任,都应该具体规定。‛何兵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周志忍也表示:‚公开的渠道是次要的,关键是‘公开官员财产配偶信息’能不能作为一个制度留下来,如果是为了争改革的‘风头’,过几年就没有了,这样的作用不是很大。‛

周志忍认为,现在‚三公‛经费公开问题在于‚是靠一阵风‛。‚有些地方抽一包烟都公布,有些就马马虎虎,最后往往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坚持不下去了‛。

对于各地试点很难持久的现象,王文章认为是‚普遍存在‛的。‚改革涉及利益群体,他们会抵制、反抗。比如,对上面的规定做一些变通,打折扣地执行,变相地消极拖延等,想当然地为自己捞利益。但我们要从制度上把这种私欲控制住,让他不可能钻空子,才是一个好的改革方向。‛

因此,学者普遍认为,公开‚三公‛经费应该走向法治。

‚有了由下至上的探索之后,应该由上至下出台具体实施政策,明文规定统一模板,分级别公开,公开哪些信息,隐瞒信息受到什么处罚等等,才能真正走向落实。‛周志忍说。

‚首先政府得有决心,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还应建立健全《预算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的配合机制,明确规定‘三公’经费必须公开。‛王文章说。

最后,何增科的一席话,对今后的改革活力给予了期望:‚35年改革开放,出现一 —5—

个比较让人担心的现象,就是改革的动力在衰减。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在国家层面上,改革更加焕发活力,各个地方也都积极推动政府创新。各地政府的创新,对于增加社会活力是很有帮助的。‛

—6—

下载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问题解读[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问题解读[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报告摘要】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汇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汇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报告摘要】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三中全会《决定》高频词:“制度”以183次居榜首 人民网北京11月15日电 (田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今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更能推动改革 内容概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12日闭幕,会议通过公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等。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

    全方位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

    全方位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 核心提示: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2日下午在北京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解读 ——党支部书记培训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全面提高我校党建工作科学文化水平。11月13日下午,在我校第一教学楼1109教室举行了十八届三......

    十八届三中全会亮点解读

    我眼中的“决定”亮点 王旭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共六十条,条条有深意,更待来落实。粗读一遍,让我这个身处江湖之远的人眼前为之......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政府

    《决定》指出: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关键字:政府职能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指出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