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学复习资料(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推荐)
财政学复习资料(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2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6消费的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将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 7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或界定不当
8庇古税:通过使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9公共选择: 指人们通过整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0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
1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12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偿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受益者得到财政的转移资金后也不需要返还给政府
13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14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15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 16财政补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财政分配,向特定的企业或私人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17支付能力原则: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18税收收入效应:对消费者表现为国家征税之后会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对生产者表现为政府课税之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因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而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19税收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20次优税收: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
21宏观税收负担:亦称总体税负,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集中的收入总额。22公平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23债务负担率:是指当年国债累积余额占GDP的比例 24债务依存度:反映的是当年国债发型额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25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26国债的挤出效应: 在政府的财政赤字,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减少非政府部门资金的供给,并形成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从而引起非政府部门投资减少的现象
27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分别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28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预算收支指标的安排,根据当年政府预算政策要求,财力状况和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重新核定,而不考虑该指标以前年度收支的状况或基数。
29绩效预算:强调预算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政府部门按所完成的各项职能进行预算,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即干多少事拨多少钱。
30用脚投票:居民在不同辖区间的迁移体现了对不同公共产品的偏好。假定居民具有迁移的完全自由,那么在竞争性的地方辖区之间,居民出于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动机,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所征收的税收之间的最佳组合,选择他们最喜欢的社区,并接受和维护该辖区地方政府的管理。
二、简答题
1、简述公共产品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具有公共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特征:消费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2、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
(2)农业是同时面临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弱势产业
(3)农业内部积累不能满足农业投资要求的客观需求
(4)农业支出项目很多具备正的“外部效应”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3、分析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1)定义:财政通过参与财力分配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能(2)主要内容:
①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②调节社会资源在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③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3)机制和手段:
①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确立财政收支GDP的合理比重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④通过税收政策、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和公债等手段,引导并促进民间投资,吸引高水平外资和强化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4、分析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1)定义: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2)主要内容:①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
②调节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
(3)主要机制和手段主要:①规范工资制度
②加强税收调节
③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5、所得课税的主要特征
(1)税负相对公平
(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
(4)课税有弹性
6、政府预算原则
定义:政府确定预算形式和编制预算的指导思想与准则
主要原则:①公开性
②完整性
③可靠性
④统一性
⑤年度性
7、简要分析基础产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
①基础设施生产的规模经济性
②资本成本比维护成本和经营成本大得多
③项目建成之前有很大一部分成本须投入(沉没成本高)
④行业的进入和退出成本很高
⑤建设和回收期长
8、简述公共选择的方法论
公共选择定义: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和机制
方法论的三要素: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交易政治观
9、简述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
(1)现收现付制: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
(2)完全基金制: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的基金,建立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的资金的需要
(3)部分基金制:当期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受保人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储备基金,以满足未来保障的需要
10、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要素
(1)经济发展水平(2)经济结构因素(3)分配制度与政策(4)价格因素(5)财政政策因素
11、什么是税制
税制就是税收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府的税收组成体系及各种征管法令、制度的总称
12、财政补贴的积极效应
(1)财政补贴的含义:①它是政府无偿支出,具有转移性支出的性质;
②财政补贴与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2)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意义:①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②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3)正确运用财政补贴:①必须正确认识财政补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②财政补贴的运用必须与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
13、次优税收的目标
(1)内在优化税收目标:通过税收自身内部的政策和制度的优化设计,实现税收的超额负担和效率损失尽可能的小;(2)外在优化税收目标:在市场失效和政策干预导致扭曲的情况下,通过税收手段弥补市场缺陷,校正扭曲,谋求效率损失最小;
14、公共定价的含义及定价政策内容
定义: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定价政策:(1)纯公共定价: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2)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的价格
15、简述拉弗曲线
该曲线在于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或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对于说明税率与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1)高税率不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一定需要高税收(2)取得同样多的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3)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有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是可能的;
16、简述“瓦格纳法则”
定义: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GDP的比重也不断提高
因素:(1)政治因素:国家职能扩张→政府职能的内在质量提高→财政支出扩大,(2)经济因素:工业化→扩大的市场与市场主体间的关系日趋复杂→要求建立有关的司法和行政制度→财政支出增长,城市化和人口密度问题→外溢性→必须政府解决。(3)此外,把对于教育、文化、娱乐、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增长将快于GDP的增长;
17、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2)垄断(3)不完全竞争(4)外部性(5)公共产品(6)收入分配不公平(7)经济波动
18、政府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定义:除税收和政府债务收入以外的财政收入,是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资金 具体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型基金等;
通常不包括公共债务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政府间转移支付收入;
19、简要分析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特征与功能
特征:(1)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2)参与上的强制性(3)制度上的立法性(4)受益程度的约束性(5)分配上的互济性 功能:(1)公平分配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社会补偿功能(4)调节投融资功能(5)平衡需求功能(6)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20、财产课税的特征、功能及作用
财产课税是对所有以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
(1)课税比较公平(2)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3)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4)对社会财富的存量课税
作为现代国家的三大税收体系之一,部分的弥补了商品课税和所有课税的不足,成为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筹集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分配等方面仍然发挥着其他税系无法取代的作用
21、简述税制的构成要素
主要要素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课税标准、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附加和加成、起征点和免税额、违章处理等。其中,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是最基本要素
22、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有何不同
(1)两者的作用不同。(2)对政策效益约束不同。(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约束不同。
23、简述蒂布特模型的基本原理
P250
24、简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要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 ②政治因素,体现在政局是否稳定和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两个方面 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
25、简述国债的功能与作用 P206
(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运行
26、决定国债期限的因素有哪些
27、简述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
定义: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也称自动稳定器,指财政的某些制度性安排能够自动促进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无须借助外力就可以直接产生控制的效果
主要表现:(1)税收的自动稳定功能(2)转移支付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
自动稳定器是保证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第一道防线,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熨平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却无法完全消除宏观经济波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28、简述我国政府预算的原则
公开性,完整性,可靠性,统一性,年度性
29、社会保障的特征 1)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 2)参与上的强制性 3)制度上的立法性 4)受益程度的约束性
5)分配上的互济性
论述:
1、财政资源配置的职能
答题要点:
①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参与财力分配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②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⒈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⒉调节社会资源在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⒊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③资源配置的机制与手段:⒈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确立财政收支GDP的合理比重。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⒊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⒋通过税收政策、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和公债等手段,引导并促进民间投资,吸引高水平外资和强化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⒌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基尼系数 答题要点: ①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②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各国普遍使用的公平收入分配的指标是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0.3~0.4之间被视为合理区间。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当前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③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手段:⒈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⒉调节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
④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和机制:⒈规范工作制度。
⒉加强税收制度。
⒊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3、税收的重要作用——税赋转移和归宿的一般规律 答题要点: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②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③课税范围宽广的税种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税种难以转嫁。④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⑤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三、材料题
1、教材上对我国国债规模的分析(负担率论,程度)
答题要点:①国债规模总量指标。
一、当年新发行的国债规模。
二、历年累计的国债规模,即国债余额。
三、当年到期需要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②国债规模检测指标。
一、国债借债率;
二、国债负担率;
三、国债偿债率=(当年国债余额/当年GDP)×100%;四,国债依存度。
③对我国国债国模的评析(P208)
⒈从国债负担率看,我国国债负担率维持在20%左右,变动幅度不大。这一指标的国际警戒线一般为60%,从该指标看,我国还存在较大的发债空间。
⒉从国际依存度看,国际上一般以20%为国债依存度的警戒线。除2008年我国国债依存度13.7%在警戒线内外,其余年份均超过国际警戒线,表明我国财政支出过分依赖国债收入,财政处于脆弱的状态,并对未来发展构成潜在的危险。
⒊总体判断。上述评析反映了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财政集中度过低,财政收入的基础 薄弱。今后国债发行规模的过大应建立在增强国家财政汲取国民收入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保持较大的国债规模,又减轻中央财政的债务负担。
2、我国进一步发国债是否会有风险?
答题要点:与上题类似。(笔者坚信题1题2属于你死我活的关系)
3、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发展城保还是农保)
答题要点:①从城乡上分,我国在城市建立了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在农村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二是辅助社会保险项目。
③农民工虽然其产生和发展来看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但是民工作为工作生活在城市中的一部分,始终把农民工列为一个特殊群体会增加农民工融入社会特别是融入社会的难度。所以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的设置需要走一个中间道路和过渡路线。2009年8月新农保政策的出台为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体系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时机。政府应该在大力发展城保的同时兼顾农保,同时做好两者的衔接和过渡工作。
4、三农问题、发达国家支持三农的异同 答题要点:缺材料,无解。
5、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我国支持三农的财政措施及其可行性。
答题要点:①财政支出,也称政府支出或预算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需要而进行的各项开支,包括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内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②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不同,将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财政支持农业发展属于经济建设费。
③支持措施:在财政支农投入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可行性略(吹吧)
6、个人所得税免税额的分析(2000 合理吗)
答题要点:①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②个人所得税的作用: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⒉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⒊有利于建立税收内在稳定器。
③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属于分类所得税,即对纳税人取得的不同所得采取分项定律、分项扣除、分项征收的模式。以上为基本概念,至于对2000额度的合理性讨论,自己从社会贫富差距角度、调动劳动积极性角度、保障低收入人群角度以及联系当下物价上涨过快,工资水平增长速度滞后的角度谈。
7、谈谈对民生财政的理解
第二篇: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2.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利益
3.公共物品: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4.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一些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
5.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6.财政: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活动,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
陷、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7.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及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民总收入,是一个分配过程。
8.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9.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或融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10.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通常按财政计算,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故名赤字。
11.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12.公共生产: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13.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
14.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15.公共选择:指人民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
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16.购买性支出: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
服务支出。17.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地单方面的转移。
18.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19.BOT投资方式:它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
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20.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21.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22.税收: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及其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分配过程,是一种
特殊的以国家为主题的分配关系。
23.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纳税人通过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
者的一种经济现象。24.国债: 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或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5.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是通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对比来计量
26.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反映国家和政府的收支范围、方向和政策,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
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
27.国债负担率:只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它着眼于国债的存量,反映国债累积量相对于周年经济总规模的比例关系。
28.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各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的经济发展情况加
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29.零基预算: 指计划财政的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
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各项支出的基数。
30.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也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31.赤字政策:指国家有意识的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需求的增长。
32.结构性赤字:只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的赤字,也成为充分就业赤字。
33.周期性赤字:是指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而产生和增减的赤字。
34..政府干预失效(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干预非但没有弥补市场失灵和客克服市场缺陷,而是干预了正常的市场规则,降低了市场效率。
35..预算外资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负率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36.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数额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37.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也称为纳税主体。
第三篇:财政学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
1.财政: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
2.公共财政:是为市场
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是社会公众或人民大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3.混合经济:公共经济
与私人经济的有机混合体。
4.市场失效:虽然满足
充分竞争这一条件,市场机制就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仍存在若干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正常发挥作用的现象。5.帕累托效率(帕累托
最优):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除非以他人处境的变差为代价,当一个社会对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已不可能使某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好,则此时社会资源配置处于最佳效率状态中。帕累托改善:在同样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人的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他人的处境变差,则此时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就提高了。6.公共产品:具有共同
消费性质的服务。7.外溢性:人们的行为
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
8.财政职能:政府应当
履行的经济职责和任务。
9.囚徒困境:从个人利
益出发的两个独立行动的当事人,是如何注定不会相互合作,并将给双方带来极大损失的负和博弈。10.公共选择:人们通过
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1.经纪人假设:现实中的人是利己地、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或利益最大化的。
12.多数同意规则:一项
决策须经半数以上人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13.投票悖论:虽然单个
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14.寻租:在政府管制行为下人为产生的租金的追求。15.政府失效:政府行为或财政决策过程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或在公平和稳定职能上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16.购买性支出:政府为了执行各种政府职能,用于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17.瓦格纳法则: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增长了。18.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根据政府确定的政策目标,提出若干实现政策目标的项目,详列各项目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效益,通过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投资项目的分析方法。19.国防支出:政府用于现役部队及国防后备力量、国防动员等方面的支出。20.社会保障:政府向丧失劳动力、失去就业机会、收入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以及其它原因而面临困难的公民,给予货币或实物形式的帮助,以保障社会成员能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活动。社会保险:以立法为形式,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以确保社会公民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风险时,获得基本生活需要和健康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21.财政补贴: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需要,向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或事项提供的无偿补助。22.税收: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纳而取得的收入。23.纳税人:享有相应权利并按税法的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征税对象:对什么事物和什么活动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税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24.税收中性:除非有特殊的政策目的,否则,税收的课征以不妨碍经济的自由运作为目标,传统营业税因易造成产业垂直整合、不利于专业分工等缺点。25.税收负担:政府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直接经济利益从而使其承受经济负担。26.拉弗曲线:阐明了税率、税收收入和国民产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更全面、更直观地认识税收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并告诉我们最优税率应该是既能使政府获得实现其职能的预期收入,又能使经济实现预期产出的税率。27.税收的公平原则:主要包括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受益原则:课税是依纳税人受益的多少而定的。纳税能力原则:以支付能力作为征税依据。28.税负转嫁: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将所纳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行为及过程。29.税负归宿: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30.税收超额负担: 31.公共企业:受政府直接控制,旨在实现特定公共目标的经济实体。32.公共企业赤字:一国财政对公共企业的投入与来自公共企业的收入之间的差额为负值时 33.公共规制: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个人以及其他利益主体的活动进行干预的行为。34.政府预算: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35.复式预算:在预算内,讲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内,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36.项目预算:以预算支出的若干特定目标为
核心,采用分项排列的方法,依次列出特定目标的预算资金,由拨款机构加以拨付的预算管理方法。绩效预算: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标准、以业绩评价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方法。37.增量预算:政府预算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预算的基础上,按新的预算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预算。零基预算:对所有的财政收支完全不考虑
以前的水平,重新以零为起点而编制的预算。38.政府决算:经法定程序批准的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政府预算执行效果的总结,是预算管理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39.财政赤字:财政活动完成时出现的赤字,这是实际的真实的财政赤字。赤字财政:编制预算时安排的赤字,这是计划中的赤字。40.公债: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依据借贷原则,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方式而取得的收入。41.债务依存度:当年的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财政支出靠债务收入来安排的程度。42.公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它反映公债还本付息对国民经济总体所造成的负担。43.李嘉图等价定理:不论政府是以征税来获得收入,还是以公债来获取收入,其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即其经济效应是无差别的。44.财政体制:为了处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规定政府各科层组织应承担的职责及其相应的财权财力所形成的制度。
第四篇:苏州大学资本论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资本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实体: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2抽象劳动: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3商品流通: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训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6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并因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
7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
8不变资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
9成本价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本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10可变资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称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转化为可变量。因此,马克思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简称可变资本。
11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12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称为使用价值。
13绝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绝对剩余价值。
14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作资本积累。
15商品的形态变化: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因素同时就是商品占有者的交易行为,一种是卖,把商品转成货币,一种是买,把货币换成商品,这两种行为的统一就是:为买而卖。
二、简答题
1交换价值的第一个定义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2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体
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体,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3相对过剩人口经常具有的三种形式
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
4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一个物可以使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通过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
资本论1
5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
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是劳动力的承担者即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他的生命过程的那个商品量的价值,也就是维持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6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
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
1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2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7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端即两极;这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
8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9等价形式的谜
等价形式恰恰在于:商品体例如上衣这个物本身就表现价值,因而天然就具有价值形式。当然,只是在商品麻布把商品上衣当作等价物的价值关系中,才是这样。
10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
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
11为什么只是关心生产交换价值的资本家,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正比,而商品价值的降低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因为同一过程使商品便宜,并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提高,所以就揭示了一个谜:为什么只是关心生产交换价值的资本家,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
12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特点
因为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是观念的,所以要表现商品的价值,也可以仅仅想象的或观念的金
1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14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
15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必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资本论2
第五篇: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概念 购买性支出
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动。如经济建设支出、文教支出、行政管理、国防支出等。政府性基金
是指为支持某项公益事业发展,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具有强制性、非补偿性特点。
包括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扩张性财政政策
是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等同于财政赤字政策。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增加公债发行等方法扩大需求。分税制
是国家在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政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
瓦格纳法则
p37 是解释一国经济发展与财政支出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规模不断扩大。
政治原因: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关系复杂化——政府职能扩大——增加财政支出 经济原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人口居住密集——产生拥挤和外溢——政府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和干预。
教育、娱乐、保健、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政府支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不断增加,并随着及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提高从公共需求的角度解释了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预测了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历史趋势。复式预算 p249 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表格来反映的一种预算形式,它既能反映财政预算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又能全面反映资金性质和收支结构。经济发展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提出的:财政支出的增长与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密切的关系;用经济发展阶段论的观点解释财政支出的原因。不但解释了财政支出增长这一规律,也阐述了财政支出结构得到变化。将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中期阶段、成熟阶段。财政支出分为三类支出: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基尼系数
表示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的指数。(0—1)0.2以下:绝对公平0.2-0.3:比较公平0.3-0.4: 较为合理 0.4-0.5:差距较大0.5以上:差距很大 公债负担
是人们增加纳税而减少个人消费福利而承受的牺牲,是由于公债抽走了部分社会发展自己能而使得社会事业得不到发展而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由于公债负担转移使得上下两代人之间的收益和负担的不公平。可从债务人负担、纳税人负担、代际负担、认购人负担角度理解。税收原则
是政府税制设计、税收执法中 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税务行政管理状况好坏、税收政策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一般有公平原则、效率原则。财政职能
是由财政本质所决定的财政所固有的功能和职责,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包括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增长。企业年金
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组成部分。源自于自由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是一种属于企业雇主自愿建立的员工福利计划。企业年金,即由企业退休金计划提供的养老金。其实质是以延期支付方式存在的职工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或者是职工分享企业利润的一部分。财政转移性支付
是相对于政府购买性支出而言的。政府把一部分财政资金通过单方面、无偿的转移,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再分配的活动。转移性支出是财政的再分配职能体现。在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比重高;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性支出比例低。转移性支出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二、问题:
1、什么是政府融资平台?关注它有何意义?
政府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为了融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所组建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通常简称城投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地方政府所划拨的土地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重点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
意义:首先, 融资平台贷款的出现和发展解决了政府建设资金与当期财政收入的不匹配;其次, 融资平台贷款是银行业务发展的良好平台;最后,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平滑经济波动采用的逆周期手段的有效措施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满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在引导社会资本流动方向、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社会投融资体系完善等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在迅速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意图,对于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资金需求,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将发挥有利作用,组织实施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使经济形势保持稳定。同时,地方政府利用这些平台迅速启动了内需,增加了就业,保持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在政策导向和银行盈利的驱动下,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纷纷成为各家银行争抢的对象,融资平台贷款激增成为今年银行贷款迅猛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银行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业务的扩张和效益的增长。
(由于作为投融资平台的这些地方公司具有的特殊政府背景,一方面使其比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和发行城投债,但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城投公司具有政府担保性质,实质上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隐形财政债务。)
2、如何国债的挤出效应
含义:政府发行国债,会减少民间的资金供应;同时形成资金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导致民间投资减少的现象.(两种情形: 民间资金减少;市场利率上升)
挤出效应在经济增长比较繁荣的时期比较明显;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发行国债,挤出效应不明显。挤出效应一般发生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3、我国现阶段财政包括哪些预算?p248
1、从政府级次: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2、编制形式: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3、从计划指标的确定方法: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4、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角度:正式预算和临时预算;
5、从预算内容的分合:总预算和部门预算、单位预算
4、解释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政府如何矫正外部负效应
p2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正外部效应: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
效益﹤成本负外部效应: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效益﹥成本
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其结果会远离帕累托效率的状况。无论正的外部效应,还是负的外部效应,都不是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负的外部效应下,行为主体承担的成本小于其收益,造成负的外部效应行为过度;
正的外部效应下,行为主体的收益小于成本,成本无法收回,导致该行为小于社会最优的需求规模。
措施:
1、外部性的私人对策:①道德约束:把外部成本“内部化;②企业合并:通过将不同类型的经营结合在一起的形式,使外部性内部化;③明确产权和谈判:科斯定理:产权一旦确立,私人经济主体就能有效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从而无须政府的介入和干预。
2、外部性的公共对策:①征税;②补贴;③政府管制:指政府依据有关的法规,通过许可、禁止等手段,对私人经济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
5、简述公债的经济效应与政策效应。P223 经济效应: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或者结果.国债投资挤出效应、国债发行的货币效应、经济增长效应。
公债的投资效应: 政府发行公债,为政府投资支出的扩张提供支撑;
挤出效应:政府发行国债,会减少民间的资金供应;同时形成资金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导致民间投资减少的现象.(两种情形: 民间资金减少;市场利率上升)
挤出效应在经济增长比较繁荣的时期比较明显;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发行国债,挤出效应不明显。挤出效应一般发生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公债的货币信用效应:即国债发行对一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公债发行是否引起货币供给的增加,取决于发行对象:(1)对居民、非银行机构(2)对商业银行(3)对中央银行。公债的政策效应:发行公债的规模,体现政府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加大公债发行规模。刺激有效需求或增加供给来促进GDP 增长,短期内,结论是肯定的,但是,长期的影响取决于赤字的大小和负效应。
6、怎样理解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必要性。P33 性质:是相对于政府购买性支出而言的。政府把一部分财政资金通过单方面、无偿的转移,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再分配的活动。转移性支出是财政的再分配职能体现。在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比重高;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性支出比例低。转移性支出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利息支出、税式支出
必要性:显示了政府在平等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标的实现。
1、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日趋扩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缓解“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实现社会公平是财政分配的重要职能;
2、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强化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3、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正确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使地方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合理的转移支付可使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严肃税法,提高税收的征收管理水平,真正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从而配合中央政府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7、影响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因素 p131
8、欧债危机的实质、衡量指标。我国财政的风险表现和评价。P303
231 实质:财政赤字(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经济现象。)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衡量指标: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借债率; 国债偿债率;财政赤字率(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GDP×100%、国债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 / 当年GDP ×100%(一般控制在5%-10%)、债务依存度= 当年国债发行额 / 中央财政支出 ×100%)
表现与评价:我国存在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的问题。中国的政府债务规模,不仅仅是国债规模,还有政府隐性债务。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估算: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客)也认为,去年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规模,已经超过了地方政府全年的总财政收入。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要警惕中国财政领域存在的大量结构性风险,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地方财政恶化问题。
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
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分别占比62.62%、21.80%、15.58%。专家提出警示,地方财政头顶已悬“堰塞湖”,需引起高度警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尹中卿警示说,如果地方债务风险爆发,许多项目难免会半途而废,地方政府融资链条面临断裂,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停顿。
9、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P9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保险(核心)、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保障性住房)
“目前,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补充保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需求。”
10、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有哪些? + P306
1、债务融资:是指政府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向公众融资,筹集社会资金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
2、货币融资(向中央银行透支):又称赤字货币化,是指政府利用其拥有货币发行垄断权,通过创造货币方式而弥补财政赤字。法律制度对该方式一般予以限制。
11、公共产品为什么需要政府提供?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提供? P3 p11 原因:公共产品是指具有社会公共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或不完全竞争性)。由于非排他性(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因此产生“免费搭车现象”;由于非竞争性,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产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者服务。由于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征,导致市场对具有共同消费特征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分为: 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
方式:纯公共产品,财政提供; 准公共产品,混合提供,即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p11
12、简述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 p230 制约国债规模的一些因素:(1)社会应债能力
(2)财政还债能力(3)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果
13、简述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工具。P315
317 财政政策含义:p310
目标:
1、物价水平相对稳定
2、收入的合理分配
3、经济适度增长
4、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不同时期政策目标的选择、程度深浅、目标平衡之间存在差异。)政策目标数量的合理选择; 目标偏好的校正。
工具:
1、税收(宏观税率;税种与税率;税收优惠与税收惩罚)
2、公共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3、赤字
4、国债
5、政府投资
14、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实质、我国分税制的内容。P264 概念:是处理一国财政体系中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各级政府预算收支范围以及管理职权划分和相互间的制衡关系。
是国家预算在编制、执行、决算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导环境。实质:p265 分税制:p271
15、我国现行国债品种、国债的发行方式、国债二级市场的构成。P226 品种:
1、按公债记载的形式(凭证式—记账式—票券式)
2、按举债主体
3、按借债地域
4、按借款期限
5、按流通性 发行方式:p233 主要有几种形式:固定收益出售(适用于可转让中长期国债发行)、公募招标(中短期国债)承购包销、直接销售(特殊类型的机构)、组合方式、行政摊派(市场不发达)我国目前的国债的发行方式是定向发售、承购包销、招标发行并存
总的变化趋势是不断趋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发行方式,逐步走向规范化与市场化。国债二级市场的构成:交易所、柜台交易、银行间债券市场
p237
16、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我国税制存在哪些问题?我国实行结构性减税的内容、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平体现在哪些方面?财政应采取什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
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 p327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税制存在的问题:
一、税费错位,比例失调,税种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建立强大国家财政和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
二、税负结构不合理,公平税负仍有较大差距,不适应平等竞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
三、调节经济的税收内在调控机制有欠缺,不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快速发展经济的要求 ;
四、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税收内在调控机制有欠缺,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五、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内在调控机制有欠缺,不适应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 ;
六、现行税制不适应经济科技全球化和世界税制改革趋势的要求 ;
七、税收征管和法制化仍欠健全,不适应效率、透明的要求
我国实行结构性减税的内容: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
从改革开放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分步实施了改革农村税费,完善货物和劳务税制、所得税制、财产税制等一系列税制改革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几经变革,目前,我国共有19个税种,17个税种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实际16个),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由国务院决定从2000年起暂停征收;
分配不公平体现:
1、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悬殊,垄断行业收入畸高;
2、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大约3:1);
3、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悬殊(高收入:低收入
约40倍)
措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社会保障开支;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坚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缩小低收入者比重;要打击非法收入,限制垄断收入;提倡社会的第三次分配
17、我国财政“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应该包括哪些?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环保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依法理财和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促进民生改善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大力支持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国家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对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主题,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1、继续增加教育经费,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
2、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
3、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力度,推进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建设、农村危房、城市棚户区改造
4、支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的局面纳入保障范围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田水利建设、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6、支持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7、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用财经纪律约束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计算
国债负担率 p231 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GDPX100%=(财政支出—财政收入)/GDPX100%(欧盟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宏观税负水平
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期间内税收收入占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税收的总体负担水平的重要指标。社会保险的缴纳和计算 p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