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1.全球海陆分布有哪些特点?
A.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外,其他大陆都是北宽南窄)B.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亚洲和澳洲,欧洲和非洲,南北美)
C.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运河断续相连(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巴拿马运河)
D.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
2.对比分析世界大陆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主要特征。
(1)大陆地形
A.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B.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C.地形结构因洲而异(2)海底地形
A.深度大,高差大(高差大于陆地,因为陆地削高填低)B.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 C.洋脊贯穿四大洋
3.运用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等有关地壳运动的特点,解释全球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的演化。
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可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的运移
4.世界有哪些气候带和气候型?简述它们的分布、主要特点及成因。
(一)陆地低纬度气候
主要受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控制,全年高温,有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分布:35到55度的东亚地区,包括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
特点:冬季受温带大陆性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温差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温差小,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
植被土壤:阔叶林、针叶林,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D.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又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 分布: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南美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
特点: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加上四周山地阻隔,湿润的海洋性气团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气候特点;南美的此类气候区西风经过安第斯山脉后下沉,绝热增温,干燥少雨,沿岸的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
植被土壤: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自然景观为各种荒漠,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E.亚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北美大陆东部25到55度,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
特点:冬夏季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少,降水分配也比亚热带季风区均匀,因为所处的大陆面积和海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后者突出,故不能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植被土壤: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F.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亚热带的亚洲东部,主要包括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以北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
特点: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行西北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受低气压控制,盛行东南风,降水较多
植被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G亚热带夏干气候:又称地中海气候
分布:南北纬30到40度的大陆西岸,包括地中海地区、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
特点: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季节性交替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因此,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植被土壤: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褐色土。H.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与亚热带大陆内部。包括伊朗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等 特点: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植被土壤: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A.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又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分布:北纬50到70度之间,大陆西岸则60到70度之间。包括北亚大部分地区、欧洲北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
特点: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 B.极地长寒气候:又称苔原气候
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到75度
律性,表现为大气湿度、降水等因素自海岸向内陆递减及其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的东西变异。经向地带性是因海陆分布、山脉南北走向等因素而造成的。D.垂直地带性亦称“垂直带性”,一般指高山地区自然地理现象随高度递变而呈现的规律性。高山垂直递变现象的产生同温度向上迅速减低、降水与湿度在一定限度内向上增加有关。在不同的地理地带中,垂直带有不同的表现图式。在同一地理地带内,因山体大小、坡向、高度、距海远近等的不同,垂直带的表现图式也不尽相同。
3.什么是地域分异规律?
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各种分异现象的理性认识
第三章:全球海洋
1.解释洋流的成因
A.梯度流: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的 B.风海流:风对海面的摩擦作用而产生的
C.补偿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所形成的海流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
1.气候
(1)强烈的大陆性气候:主要表现为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多数地区大陆度均在50%以上。
(2)季风气候典型:由于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东、南分别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陆间巨大的热力性质差异及其季节变化或迭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从而形成了强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和类型最复杂的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冷干燥。
(3)气候类型的复杂性:除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气候类型在亚洲均有分布。
(4)各气候要素变化的具有极端性:这既是大陆性的反映,也是其气候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如亚洲具有世界上少见的冷、热、湿和干燥的极端地区。2.水资源:
(1)径流丰富(2)河流输沙量大(3)内流区面积广大(4)水系结构多呈放射状 3.地形
(1)中高周低,山脉组合形式成群成带;
(2)亚洲中部高耸且多崇山峻岭和高原,四周低下,多中低山、丘陵和平原;(3)山脉结构多成群成带,且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紧密结合。
4.生物多样性 A.植物 B.动物(1)植物种类多(1)动物种类多(2)生态植被类型多样(生态群落)(2)亚洲的动物以大陆型动物为主。(3)森林覆盖率较小(3)特有动物少。
(4)亚洲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
线为界将地形分为东西两部分:(1)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形较为单一。(2)西部山地平原交错,地形比较复杂。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欧洲的南部和北欧的冰岛是世界上火山众多、地震频繁的地区之一。(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曾是大陆冰川中心,阿尔卑斯山脉是山地冰川中心,因此欧洲的冰川地貌特征明显,特别是北欧)
(三)气候特征 温带气候占优势,海洋性显著。欧洲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500~1 000 mm之间,降水量由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其中,高大山脉的西部迎风坡是降水丰沛区,平原及半岛内陆是降水稀少区。年温差小,冬季一般在-15 ℃以上,夏季在15~20 ℃之间。气候类型区分布的地带性特征突出。
气候区分布成因:(1)地带性特征比较突出,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地形特征决定的。
(2)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区的分布,主要是受到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洋流、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四)河流与湖泊
1、河流 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通航条件好,通航里程长,多国际性大河。
以北部垄岗-瓦尔代-喀尔巴阡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达卢西亚山脉为界分为北冰洋-大西洋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两大流域。主要为雨水补给、雪水补给和冰川补给三种类型。
2.湖泊 湖泊广布,以北欧和阿尔卑斯地区分布比较集中。这种分布特征与欧洲湖泊的形成主要受第四纪冰川作用有关。具体可分为三个湖泊分布集中区:
①芬诺斯堪的亚湖区;②东欧-中欧平原北部湖区;③阿尔卑斯山地湖区(山区湖泊大多是河流的上源)。湖泊类型: 主要为冰川湖,还有构造湖、喀斯特漏斗湖、泻湖、火口湖、牛轭湖以及综合成因湖泊等。
第八章:非洲
1.为什么说非洲是个古老的高原大陆?
这主要是由它的地体发育史和地形特征决定的。A.古老的大陆
按照大陆漂移说,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核心部分。大体在中生代初,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中上新世现代非洲大陆轮廓基本形成。
大陆主体以极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岩为基础,在太古代经过频繁的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变质作用,在古生代以前全部夷平,形成一个坚硬稳定的整体。自古生代以来,它的地质发展有较大的区域差异。进入第四纪,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都在减弱,局部地区仍在持续进行。B.高原大陆
非洲大陆经过多次地壳运动的抬升,现今平均高度达750 m。台地和高原所占比例远大于世界其他各洲,有“高原大陆”之称。整个大陆地势较为平坦,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大致以刚果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北部边缘一线为界,分成两大部分:
(1)低非洲 非洲西北半部,多为平均海拔500 m以下的低高原和台地。
(2)高非洲 非洲东南半部,多为平均海拔1 000 m以上的高原,较高大的山脉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带。
非洲东部有世界大陆上最大的裂谷带,全长约等于赤道的1/6,被称为“地球表面最大的伤疤”。沿裂谷带形成了一系列的谷底和湖泊。
非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均与高原地形密切相关。非洲与地球上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在自然带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原大陆这一特点决定的。
综上可知,非洲是个古老的高原大陆。
3.试分析美洲地域分异的基本特征。
(一)纬向地带性
在北美洲的高纬度地带和南美洲的低纬度地带,因处大陆东西最宽处,且地势起伏比较和缓,因而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均呈现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纬向地带性分异特征,如高纬度的极地冰原带、极地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及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等。
(二)非纬向地带性
美洲大陆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使美洲地理环境具有突出的非纬向地带性结构。
(三)从美洲全局来看
落基山-安第斯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地面平展,虽有高原、山地,但其高度和宽度显著逊于西部山地,对地理环境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干扰不大,因此各个不同类型区基本上都体现了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即使在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突出的西部地区,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也是显见的;山间高原部分,大致由高纬度的寒湿型逐渐过渡到低纬度的热干型,山地垂直带谱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纬度。当然,在以纬向地带性结构为主的东部地区,也有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的表现,尤其是在北美大陆中、纬度地带以及南美大陆的中高纬度地带。
综上所述,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的特征,是相互渗透的,它们共同交织成美洲地理环境结构模式。据此,可以把美洲划分为六个自然地理大区,即北美极地岛屿区、北美东部区、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区、中美区、南美东部区和西部区。
第十章:大洋洲
1.大洋洲有何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A.大洋洲的范围
狭义的大洋洲与广义的大洋
大洋洲通常指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地跨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的大陆和岛屿。狭义的大洋洲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伊里安岛);美拉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广义的大洋洲除上述地区外还包括太平洋东南部的岛屿。B.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1、大洋洲地理环境的对比性:
(1)洲的范围与陆地面积的对比性——陆地面积最小
(2)大陆和岛屿环境的对比性——干热的大陆、温湿的岛屿。(3)独立的动物地理区(古老性和特有性)
2、大陆地理环境独特性:(1)干旱区相对面积最大。(2)古老的生物界。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具有半环状。
2.澳大利亚大陆地形有何基本特征?
地形基本特征
1.地势低平:澳大利亚大陆平均海拔350 m,略高于欧洲。与其他大陆相比,澳大利亚大陆高山区面积的比例最小。全大陆没有超过2 300 m的山峰,也没有很低的洼地,是一个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的大陆。2.地形结构呈纵向排列: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形结构,从西向东可分三个南北纵列的地带:西部是侵蚀高原,中部为沉积平原,东部是褶皱、断块山地。
3.风成地貌分布较广:澳大利亚中西部是广阔的低高原,地表广泛分布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在这里,由于受盛行风向影响,形成许多平行排列的沙垄(在西部多呈东西向,在中部多呈西北-东南向)。沙垄是澳大利亚沙漠最典型的地貌形态。
011-
第二篇:世界自然地理
世界自然地理
一、世界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概况: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3)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陆地概况:
(1)大陆:面积大于澳大利亚(亚欧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2)岛屿:面积小于澳大利亚(格陵兰岛)
(3)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阿拉伯半岛)
(4)大洲:大陆与它周围岛屿的总称(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5)大洲的分界: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
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分界线:白令海峡
⑤欧—北美分界线:丹麦海峡
⑥南美南极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⑦欧——非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3.海洋情况:
(1)海:海洋的边缘部分
(2)洋:海洋的中心部分
(3)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大洋:
①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
②大西洋:形状如同“S”
③印度洋:
④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
(5)相对位置: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
二、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
(1)成因: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
②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2)实例:①青藏高原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②台湾海底的森林和古河道遗迹
③东非大裂谷的扩张
④地中海的面积缩小
2.大陆漂移假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3.板块构造学说:
(1)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火山、地震带: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
(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
(1)张裂运动:地表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
(2)挤压运动:地表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消失(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三、世界的地形
四、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与气候:
(1)天气: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3)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4)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2.气温与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测量:①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测量
②温度计放置离地面1.5米处
③日平均气温一般取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
(2)气温的变化:
①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
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
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3)气温分布规律:
①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相比,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③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摄氏度/100米
(4)等温线:
①定义: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
②特点:
(I)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II)等温线呈封闭形状
(5)等温线判断:
①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②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③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④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⑤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⑥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
(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3.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
(2)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
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日降水量。
(3)降水分布规律:
赤道多雨,两极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少雨、东岸多雨;
中纬地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妞妞只活到一岁半,而离开我已经快三年了。妞妞活着时喜欢玩书,抓到随便一本书便会快乐地喊叫:“妞妞的书!”这声音一直在头脑里盘旋,叮嘱作者写出了这本真正属于她——至少是关于她——的书。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记述了一个仅拥有562天生命的小女孩——妞妞。因为妈妈在怀孕5个月时接受了大量X光照射,妞妞刚出生不到一个月就被确诊患有绝症。当父母终于下定决心,要给妞妞作手术时,已经来不及了。任何治疗都无法挽回妞妞的生命了。然而,妞妞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抛弃她,或是消极的等待亲生骨肉一点点死去,他们像养育健康小孩一样细心的呵护她,直到她停止呼吸的那一刻。
作者周国平是一位哲学家,而在这本书中,他却用极为细腻的笔法,记录下了他与爱女妞妞共同生活的562个日日夜夜。在日记般的记录中间,还穿插着他由此得出的对人生的感悟,隐隐透露出他哲学家的风范。
书中,作者把他对妞妞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微如一字,一词,大至一段,一篇,直至整本书,无处不充斥着他对妞妞的爱。妞妞刚出生时,她的眼睛还没被发现长有肿瘤。作者第一次见到她时,就形容“她双眼微睁,细长的眼线很美,眼珠不停地左右转动。她明明是在看!不过,那目光是超然的,无所执着的。”随后,妞妞被接回了家,她的一个小动作,一连串笑声,或是一声模糊不清的咿呀学语,都能引发作者一连串惊喜,写下一大段感想。这本书,无疑是一位父亲能送给女儿的最好的祭礼。
其间穿插的一系列的人生感悟,有些看似跟妞妞完全没有关系,谈及凡夫俗子,付出与报酬,永恒,神秘等等,但倘若你用心读他的一字一句,就会发现这些人生感悟不是空穴来风,每一段都与妞妞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每一段都是由妞妞所引发,由妞妞所启迪。例如在札记之二中的《命运之感》一篇,就是作者由其女儿悲惨的命运而引发对命运的感叹。他觉得他和妞妞终会再相遇,而妞妞“来这世上匆匆一行”,也许“只是为了认一认爸爸,为那永恒的相聚未雨绸缪”。可以说,是妞妞短暂的一生带给他对人生的更深一层理解。人在世上不妨去追求种种幸福,但不要忘了最重要的幸福就在你身边,那就是平凡的亲情。人在遭受苦难时诚然 可以去寻求别人的帮助和安慰,但不要忘了唯一一样东西能使你真正承受苦难,那就是你自己的坚忍。一个人懂得珍惜属于自己的那份情亲,有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苦难,乃是人生的两项成就。
妞妞的生命是短暂的,短暂到她还来不及对这个人世产生留恋之感,就已经离去。她甚至都不知道她的疼痛是由肿瘤引起的。但这离去对于父母来说却无疑是致命的,痛失爱女的痛苦,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然而,周国平(作者)不但承受下来了,而且还用他的笔,记录下了妞妞短暂的一生,让妞妞的生命得到了永恒。
这本书,连作者本身都坦言,是一本无法归类的书。它不是小说,没有虚构的情节;它不是报告文学,其主角只是一个仅仅活到一岁半的婴儿,并无值得报告的事迹;它更不是一本哲学书,因为融入了作者太多的感情。就让我们把它当作一本记录作者生命中一段特殊历程的日记,一段有一个可爱的女儿陪伴的可歌可泣的心灵历程。希望看过这本书的人们都能从中体会到,能健康快乐的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而又难得的事。为了妞妞,请珍惜我们现有的生活。因为,活着,便是快乐。
第三篇: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 课程讲稿 1
第1节亚洲概述 亚洲:全称 “亚细亚洲”Asia,即“太阳升起的地方”
亚洲大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相距各约8000公里,辽阔的空间范围,增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区域差异,为各地理要素的演化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特殊空间条件。
在海陆相关位置方面,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有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它们的边缘海,从东、南、北三个方面围绕亚洲大陆,在小亚细亚还滨临地中海和黑海,这种临海的位置和漫长的海岸,对亚洲气候类型分布、自然资源、海上交通等都有重要影响。尤其世界面积最大陆地亚欧大陆与面积最大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紧密邻接,由于海陆冷却和增温的条件不同,以及海陆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遂引起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有典型的季风气候。亚洲西与欧洲接壤,与大西洋相距遥远,因此亚洲大陆不能得到更多的大西洋气流的影响。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4400万km,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29.4%,非洲次之。
2、内陆广阔、大陆主体略呈梯形的大陆轮廓
2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大陆轮廓也与其他洲不同,既有支离破碎的海岸肢节,也有距海遥远的广阔内陆,由内地到海岸最大距离,可达2500公里以上。亚洲如把波斯湾北端阿拉伯河口、乌拉尔山脉北端拜达腊茨湾、西伯利亚东北部科累马河口和我国珠江口,用直线相连接,则略成一个梯形,亚洲大陆在此梯形之内的躯干部分,约占全洲总面积75.7%,梯形以外大陆沿海、半岛与岛屿等比较曲折的近海部分,仅占亚洲面积24.3%。
南: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322万km2)
第二大半岛:印度半岛(209万km2)
第三大半岛:中南半岛(200 万km)。
东:堪察加半岛:37万km2,朝鲜半岛:21.4万 km西:土耳其半岛:(小亚细亚半岛)52.5万km2
北:泰梅尔半岛:40万km,亚马尔半岛:12万km
亚洲半岛的总面积:933万km2,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半岛总面积的62.2%,占洲总面积的21.2%
亚洲虽然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和群岛,但总的说来,缺少深入大陆内部的内海和海湾,只是大陆边缘部分受到海水不同程度浸漫。面积规模庞大,大陆轮廓完整,使亚洲的地理环境,具有一个巨大的空间,这对亚洲自然地理主要特征的形成(如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各地理要素特征的极端性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显而易见,亚洲大陆所以打上典型季风性和典型大陆性的印记,与亚洲大陆地理位置、广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等密不可分。
• 海域复杂多样
• 边缘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北部湾、泰国湾、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红海,黑海、地中海
2世界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1.1万km2)
世界最大的海:大洋洲的珊瑚海(479.1万km2)
• 海峡:马六甲海峡(长980 km,宽5.4 km)、台湾海峡、土耳其海峡、白令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 •
小结
• 整体性:
起止位置的恰到好处,是全球最大的陆地自然综合体。
• 差异性:
大陆性强烈,季风性典型。
跨纬度、经度都最大,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是典型。
一、基本特征
1、地势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950m,高原、山地占3/4,具有面积最大的高高原:230~250万km2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喜马拉雅山脉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8000以上的高峰有12座,耸立在我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经我国测绘工作者精确测量,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基准的高程为8844.43米(已扣除覆雪深度),为全球第一高峰。
2、地势起伏极端:高差大,亚洲地势不但最高,而且起伏高差极大。一方面亚洲具有世界最高的高原、山脉和高峰;另一方面也具有世界著名的平原和洼地,如西西伯利亚平原东西1500公里,南北2300公里大部分地面海拔在米以下;死海地沟是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死海水面低于地中海面392米。死海湖底低于地中海面792米,亚洲不仅陆地上起伏极端,大陆东缘的弧形列岛与太平洋接触的海底部分,也表现出起伏的极端,一方面弧形列岛多由较高的年轻褶皱山地构成,但其外侧则伴生有极深的海沟,亚洲最高山峰与邻近海域最深海沟之间,高低相差约20公里。
3地形结构中高周低,山脉组合形式成群成带
第一条山带位于连接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东西隆起带,大致以帕米尔 山结和亚美尼亚山结为枢纽,向东西两侧伸延出一系列高大山脉,在隆起带北侧主要有高加索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与祁连山脉;在隆起带南侧主要有托罗斯山脉、扎格罗斯山脉、苏来曼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第二条山带位于亚洲中东部,夹持于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与中西伯利亚高原之间,由一系列走向北西和北东的山脉组成向南凸出的弧形山群,也有呈近东西向展布的。主要山脉在西部有萨彦岭、杭爱山、阿尔泰山、天等;在东部有雅布洛诺夫山、外兴安岭和阴山等。第三条山带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于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构造上属于新华夏系隆起带,最东的一列包括西太平洋岛弧上的若干山脉;第二列为锡霍特山脉及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南沿海诸山脉;第三列包括朱格朱尔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4大陆东缘有独特的岛弧带
亚洲大陆濒太平洋边缘,自北而南具有一系列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岛,例如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等,它们形成亚洲东部的双重海岸,并围成许多边缘海。
二、形成原因
1、构造地形的地质背景:六个区域:
南亚大陆区,包括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
南亚陆间区,以帕米尔为界分为西段与东段,西段北界与俄罗斯地块相接,东段北界 为昆仑秦岭山系,在中轴大陆中朝地块和塔里木地块以南;
中轴大陆区,介于南亚陆间区与北亚陆间区之间的东西向延伸的古地块,其主体由西
部的塔里木地块和东部的中朝地块组成,中朝地块包括中国的华北、东北南部和朝鲜北部;
北亚陆间区,是复杂的海槽(或地槽)与中间地块相间出现的地区,自西向东包括西部的乌拉尔南段、中亚天山西段和哈萨克斯坦,中部的阿尔泰、萨彦岭、天山东段,东部的蒙古中东部、我国内蒙古和兴安岭等地;
北亚大陆区,即西伯利亚地块;
环太平洋区,指亚洲大陆濒太平洋带,自楚科奇半岛至海南岛、北部湾以及由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库页岛)、日本群岛至东南亚弧形岛群的广大地区。所谓大陆区是指这一地区在地史上大部或一部分时期属于地块大陆,在绝大部分时期构造上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地层以稳定沉积类型为主,很少见有不整合和火山活动。与此相反,陆间区是介于相对稳定的大陆区之间的构造上比较活跃的地区,陆间区内既有相对稳定的中小型地块,又有分割这些地块的沉降海槽,在地史上某些阶段常有剧烈的地壳变动,包括褶皱、差异升降和普遍的海底及陆上火山喷发活动。
2、不同阶段构造运动的作用:
(1)前寒武纪:出现最初的古老地块
(2)贝加尔运动:中国扬子地块形成,西伯利亚南缘形成贝加尔褶皱带
(3)加里东运动:使古陆向南扩展,形成萨彦岭等。
(4)海西运动:影响广泛,形成有乌拉尔山脉,哈萨克丘陵的主体,阿尔泰山、大兴安岭、秦岭、西西伯利亚平原等。使陆地向南扩大,将北亚古陆与中轴古陆连在了一起。
(5)印支运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至中南半岛,特提斯海、沿海岛屿(特别日本的本洲岛)成为陆地。
(6)燕山运动:土耳其半岛北部、伊朗高原的北部,向南扩展,青藏高原隆起,中南半岛基本形成,苏联远东山地也是燕山运动时形成(苏联称太平洋运动)。
(7)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 影响土耳其半岛、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对形成亚洲的陆地影响非常大。沿海岛屿(环太平洋区域)形成当今水平。
新构造运动;第四纪以来三大事件:新构造运动、冰川、气候的干燥化。亚洲主要是陆地的升降变化。
亚洲的地表形态既受内力作用控制,又受外力作用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表组成物质,对地形的影响也不同。东南亚和我国南部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气候潮湿,化学风化强烈,广泛发育了深厚的红色风化壳,河网密,地表径流强,地面蚀低率很大(爪哇每年可达3毫米),河流成为塑造流域地形的主要营力,形成各种流水地貌。北亚大部及中低纬的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地温常处于零度或负温,土层上部常发生周期性冻融,使岩石遭受破坏,冻土层发生变形,形成石河、石海、冰丘和热融沉陷等冻土地貌。亚洲中部广大内陆和西南亚,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大,物理风化盛行,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地区塑造地形的主要营力,形成各种风沙地貌。中南半岛和我国云贵高原、广西地区具有深厚的二叠纪和三叠纪的石灰岩地层,在温暖多雨条件下,进行化学溶蚀过程,使可溶性岩石遭到破坏和改造,形成各种岩溶地貌。亚洲比较干燥的中纬地带如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苏联西伯利亚南部和中亚等地有深厚黄土分布,在流水和风力交互作用下,形成各种类型的侵蚀沟和各种沟间地貌(塬、梁、峁、坪等)。第四纪大冰期时,由于亚洲北部气候比欧洲干燥,故亚洲大陆冰川覆盖的范围,不如欧洲广泛,仅限于北纬60°以北和叶尼塞河以西的亚洲西北部。亚洲许多位于中低纬的高山,在雪线以上有永久积雪,形成山地冰川,如萨彦岭、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帕米尔山汇、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大高加索山脉以及堪察加半岛上万平方公里,是地的高山,都有现代冰川。青藏高原及环绕高原的高山,共有现代冰川约8.5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中低纬地区最强大的冰川作用中心,这里在新地质时期的强烈隆升,为冰川发育提供了地势基础,而现代冰川的发育,又是高原隆升的见证。在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亚洲各种类型的地形在地区分布上,形成不同的区域组合。
三、地貌类型的区域组合:
1、以平原为主的北部
2、以台地为主的南部
3、以山脉和高原为主的中部
4、以华夏向山地和平原为主的东部
5、海岸类型及其组合 •
1、以平原为主的北部:
• • • • • • 东:勒拿河
南:贝加尔湖→阿尔泰山的西北→天山 伊朗高原北→里海
西:乌拉尔山
北:海岸线。是五个区中地势最低的地区。
分四亚区:
(1)西西伯利亚平原: a.乌拉尔山脉哈萨克丘陵 叶尼塞河为界 b.主要特色:是该区中海拔最低的亚区,海拔100~200 m,面积200万km 2,居世界第三,有很大一部分是沼泽(80万km 2),水分最多。c.成因:古生代以来成陆,下沉为主,10~15mm/年,森林在退缩,退缩速度100 km 2 /年,以后将越来越低,环境湿润。《《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全程课件 全程课件 19 •(2)土兰平原: a界线:里海,哈萨克丘陵伊朗高原帕米尔为界。b特点:150万km 2,海拔100~300m,西低东高,风沙地貌为主,水份少。主要沙漠:卡拉库姆沙漠(28.5万km 2)克齐尔库姻沙漠(23.4万km 2)。c成因:古生代成陆,海水退出晚。
(3)哈萨克丘陵 a界线:北:西西伯利亚平原 南:土兰平原,东:阿尔泰山。b特点:平均海拔300~400m,面积15万km 2,古老的受侵蚀的丘陵,草原景观为主,盐沼分布多。c成因:海西运动(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形成,风化剥蚀严重,稳定之中有上升。《《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全程课件 全程课件 20 •(4)中西伯利亚高原: a.界线: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南为贝加尔湖。b.特点:面积:150万km 2,海拔500~700m,受河流侵蚀影响强烈,切割严重,针叶林景观为主。c.成因:是该区最古老的亚区。2.中部山地高原区
东界:朱格朱尔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广西十万大山
南界:十万大山—横断山南端—喜马拉雅山—伊朗高原南部—土耳其半岛南特色:是亚洲五大地形区中海拔最高的区,也是活动性最强的区。
• •(1)山地:
帕米尔高原(山结)东:三列:第一列:天山(东西)阿尔泰山(西北—东南)萨彦岭 雅布洛诺夫山脉 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朱格朱尔山脉,上扬斯克山脉,契尔斯基山脉 楚科奇山脉 科里亚克山脉 斯列定内山脉第二列:昆仑山 阿尔金山 祁连山 秦岭第三列:喜马拉雅山脉 横断山脉 十万大山帕米尔山结西:两列:第一列:兴都库什山脉 科彼特山脉厄尔布尔士第二列:苏米曼山脉、扎格罗斯山脉 亚美尼亚山脉、高加索山脉—厄尔布鲁士(5642m)。亚美尼亚山结西,土耳其半岛:克罗卢山脉 南:托罗斯山脉。
• 特点: a.海拔高度大,大部分>2500m。b.有众多的山地冰川分布(中国境内有 45300条冰川)山地川,总面积5.87万km 2,中国最长的冰川;乔戈里峰北侧苏音格提,长42 km,亚洲最长的冰川:费德钦科,长77 km。c.中部山地的垂直带谱:基带荒漠带—草原—森林草原丛—冰雪。
(2)高原:高原的分布受山脉分布的限制安纳托利亚高原(土耳其高原)—亚美尼亚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特色: a.高度大 b.形成较晚 c.现代环境类型多样 • • •
3、南部半岛高原区
特色:半岛居多,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环境对比性强烈,一部分是干旱区,一部分是湿润区。
(1)阿拉伯半岛:面积:322万km 2平均海拔900m左右。地形:从西南向东北倾斜,以干旱的荒漠地貌为主,东南哈杜尔舒艾卜山(3760m)是半岛最高处南:•
• • •
• 鲁卜哈利沙漠最干旱(56万 km 2),内夫得沙漠(面积13万km 2)达赫纳沙漠两河平原:即新月型沃地(美索不达米亚):面积:12万km 2,海拔200~500m,南部地区大部分为沼泽,构造为山前凹陷。
•(2)印度半岛:半岛面积209万km 2 德干高原:(约40万km 2)平均海拔600m,西高东低,地貌以流水地貌为主,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西高止山:1000~1500m,东高止山:500~600m。
马尔瓦高原:主要是熔岩高原(白垩纪火山活动地形成的)
印度—恒河平原:两个平原间的分水岭240米。恒河平原:面积50万km 2 左右,海拔大部分200m以下,10米以下的地区占孟加拉国国土面积的1/10,恒河口三角洲的面积为6.5万km 2,是世界著名的三角洲。恒河平原成因:基底是冈瓦纳的一部分,凹陷作用非常强烈。
印度河平原:面积26万km 2,长1200 km,宽大500 km,水份缺乏,有塔尔沙漠(20万km 2),并继续扩展0.8 km/年。
• • • •(3)中南半岛:面积:200万km 2,北高南低,“鸟爪状半岛”地貌,主要是岩溶地貌。高原:
掸邦高原:中南半岛最大的高原,约18万km 2。
呵叻高原:15万km 2,会芬高原:山脉:那加山脉(印度—缅甸)若开山脉 他念他翁山脉 长山山脉河流:伊洛瓦底江 萨尔温江 湄公河 • •
4、东部平原丘陵区:东北平原:35万km 2 华北平原:31万km 2 长江中下游平原:20万km 2 辽东丘陵华南丘陵
(五)海岸类型及其组合
亚洲大陆海岸线长,海岸类型复杂,各类海岸的地域分布与大地构造有密切联系。太平洋型海岸
这种海岸被一系列深海沟所围绕,具有极复杂的海岸线外形,这里有很多岛弧和边缘海,形成大陆东缘的“双重”海岸。外围岛弧海岸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属于褶皱类型的海岸,它的生成属于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而成的碰撞海岸,表现为海岸线与构造线平行、山地濒临海岸、大陆架狭窄等特点。大陆边缘海岸的南北各段,各有不同的特征。苏联远东海岸,由与海岸平行的山脉构成,缺乏海岸平原,与外围海岸同属一个类型。我国大陆具有弧状海岸轮廓,其中杭州湾以北多为冲积海岸,沿海以平原居多。由于各大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沿海岸一带不断沉积,使海岸逐渐外伸,沿岸形成广大沙滩和沙洲,冲积海岸沿岸不见岩岛,缺乏天然港湾,沿岸浅滩有碍航行,但海滨沼泽地盛产芦苇,沿岸地势平坦,又宜晒盐,海岸陆地逐渐外伸,可提供围垦滩涂。解放后我国在自然条件缺乏港湾的沙岸上,已人工建成了塘沽新港。我国南部,山地逼近海岸,由于构造影响和海浪侵蚀结果,海岸非常曲折,港湾岛屿很多,因为山脉走向一般都和海岸斜交,有些地区由于陆地沉降,河口形成三角湾,如钱塘江口的杭州湾。
北冰洋型海岸
这里海岸地形的发育过程与大陆的升降运动相联系。北冰洋沿岸有宽600公里的大陆架,沿岸岛屿属于大陆岛。北部海岸以奥列尼奥克河口为界,还可分为两种达不同类型。西段主要为沉降海岸,在河流入海处形成许多海河湾,如鄂毕湾、叶尼塞湾、哈坦加湾等,此种海河湾式海岸,系由于大陆剧烈沉降而成,鄂毕湾即为世界上最长的河口港,这里从河口到北冰洋岸有600公里长的海河湾。太梅尔半岛沿岸,因曾受冰川作用的影响,形成峡湾型海岸。奥列尼奥克河以东的海岸,是多河口三角洲海岸,如勒拿河、雅那河等河口,都形成了三角洲。
印度洋岸型海岸
这种海岸的形成,主要由于板块拉伸的结果,所以也叫拖曳海岸,它的基本特征是海岸线与构造线平行和斜交,高原、丘陵或平原邻接海岸,由于断层作用,沿海有较陡的崖壁,海岸线比较平直。第四纪由于张裂而形成的红海海岸,是印度洋海岸特征的缩影。
亚洲的地中海和黑海海岸 黑海海岸为与沿岸山脉走向平行的纵海岸;爱琴海东岸则为与沿岸山脉走向垂直的横海岸。
1、特点:矿产资源丰富,石油:波斯湾贮量占世界60%,沙特阿拉伯占世界的1/4。
煤:亚洲贮量占世界57%,北美洲占世界29%。
我国矿产资源的丰度(单位面积上矿产资源的贮量),是世界陆地平均丰度的1.54倍。
锡:亚洲占世界2/3。
2.亚洲矿产资源与古构造的关系:
三块古陆:以贵重的稀有金属为主:金、金刚石、铀矿,还有变质铁矿。
南亚陆间区和环太平洋地区:中生代和新生代褶皱地区,矿产:石油、天然气。
3.主要矿产资源:
(1)石油(温带):分布:中部山脉的西侧、南侧:波斯湾,北侧:西西伯利亚平原 东部: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
(2)煤炭:我国:山西(煤海),陕西(铜川、神府煤田)
(3)锡矿(主要在热带):中南半岛,印尼(占15.7%)、泰国、马来西亚、缅甸等。
亚洲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文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了复杂的气候。从洲内各地区气候特征的组合和洲际各大陆气候特征的对比,反映出亚洲气候具有几个明显的特性,即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对大陆性气候的形成来说,大陆面积巨大、轮廓形态完整、离海遥远的广阔内陆等起主要作用;对季风性气候的形成来说,世界最大的洲,东临世界最大的洋,这种海陆分布引起的热力因素是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对气候的复杂性来说,面积规模大、地理纬度广、高原山地多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基本特点:
1.大陆性强烈:亚洲的大陆性是世界最强的。
最低气温:-71℃(东西伯利亚奥伊米亚康),除南极洲外居各大陆第一。
最高气温:60℃(伊朗卡伦河下游),约旦河谷温度54℃,巴基斯坦印度河下游达杜温度可达55℃,新疆吐鲁番 49.6℃。
非洲绝对高温达63℃,亚洲仅次于非洲,居第二位。年较差:106.7℃(上扬斯克,低温-70℃,高温36.7℃),居世界第一,平均年较差:我国49.4℃,西安28℃,新疆阜康-42.6~41.6℃。
大陆度:以年较差确定,以上扬斯克的大陆度定为100,大于50为大陆性,小于50为海洋性。
亚洲平均大陆度59,北美洲48;欧洲38;北非53;南非36: 澳大利亚35;南美洲29。陕西汉中53;关中60~66;榆林70。
降水的极值:
极多值:印度乞拉朋齐降水世界第一,年降水量极端值可达26461.2mm,年平均降水量11500mm(西安市年降水量580~600mm)
极少值:吐鲁番托克逊:年降水0.5mm。(世界降水量最少处:南美洲阿里卡为零)。亚洲干旱区的面积达1/3。
2、季风性典型:
季风:由海陆热量差异引起的,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变化的风叫季风。夏、冬季风向变化至少有120°,1月和7 月的盛行风风向占40%以上,1月或7月里至少有1个月的合成风速至少达到3米。
亚洲季风区占1/3,跨49个纬度,形成温带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界线:朱格朱尔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念青唐古拉山— 卡奇湾—线以东地区即亚洲季风分布区。(东南沿海岛屿除外)。
由海陆热力差异叠加了行星风系的影响,变化多端,灾害性天气多:台风、炎热、水灾、干旱等。
3、气候带俱全,气候型复杂
二、气候成因:
1、海陆位置:海:亚洲与四大洋相连,受其影响,形成了沿边的气候类型。陆:亚洲具有最长的陆地边界线,亚洲中西部是欧亚、非大陆的中部,气候干旱。
2、经纬位置:特点:跨纬度多,跨92个纬度,决定了气候类型多,热量差异大,跨经度164°17′,形成沿海与内陆的区别,形成干旱和湿润的差异。亚洲起止纬度决定了热量差异大,气候类型多。亚洲大块陆地在温带,冬季才能形成大面积冷高压,夏季大块陆地才能形成大面积的热低压,才使亚洲季风性气候典型。
3、地形的影响:亚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对季风气候有加强影响,使东亚冬季风来势猛,夏季风来势慢、弱。青藏高原对加强季风气候也有作用:热力因素,动力因素。
4、气压与风系:中心位置、分布范围、中心强度、主要影响:
(1)冬季1月:冬季影响亚洲的主要气压中心:
I、西伯利亚高压(蒙古高压):位于蒙古境内,气压值:1036mb~1050mb,最强时可达1075mb,最极端值可达1083.8mb,影响范围:南北两条1015mb线之内。主导方向:顺时针。北部地区以西南风为主,东北部地区以西北风为主,东南部以北风为主,南部(印度半岛:热带气团)以东北风为主,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以东北风为主。陆地: a变性极地气团,b.冰洋气团(干冷,来自北冰洋),c.极地西伯利亚气团d.陆地变性极地西伯利亚气团(中南半岛)海洋: a.到达日本的: 冷海变性极地西伯利亚气团,b.广东华南:暖海变性极地西伯利亚气团。
Ⅱ、夏威夷高压:中心位置:W130°,N30°,我国很难受其影响,中心气压值1020mb,影响马来群岛的冬季主导气流:东北风,主要影响:赤道气团(高温、多湿)中南半岛一部分。马来群岛的全部)(气团中的极地指温带,寒带则为冰洋气团)
Ⅲ、冬季气团对亚洲气候的影响:冰洋气团干冷,使亚洲北部气候干冷,变性极地气团影响不大;极地西伯利亚气团受高压控制气温下降,蒙古及我国一部分非常干冷,很少降雨;陆地变性极地西伯利亚气团只是温度升高稍有变性,湿度仍很小,降雨少,热带气团水分少,也很少产生降雨,较大。总特点:亚洲冬季干冷。冷海变性极地西伯利亚气团:较湿,日本冬季降水较多,全年变化不大;暖海变性极地西伯利亚气团变暖更湿,降雨多;赤道气团:冬季降水不太少,中南半岛居过渡性,马来群岛冬季降水也较多。
(2)夏季7月
Ⅰ、印度低压(亚洲低压):中心位置:印度塔尔沙漠附近,气压值997(994)mb,是世界最低的大陆热低压。影响范围:1009mb线以内,实际上完全控制了夏季亚洲大陆。
Ⅱ、夏威夷高压:中心位置:(较冬季西北移)W150° N40°,靠亚洲最近,对亚洲产生影响气压值:1027mb。夏季亚洲主导风向:气流多向亚洲内部流动,以大陆为中心,逆时针汇聚。
北部:冰洋气团影响,但影响范围强度有限。东部:受夏威夷高压影响,亚洲东北部主要偏东风。中国东北平原:南风,(东南沿海)。南部沿海:主导风向:南风。南部半岛西南季风。阿拉伯半岛:偏南风。夏季7月的主要气团活动: a.北部:冰洋气团,b.我国华北沿海,温带地区:极地太平洋气候,c.华南:热带太平洋气团,d.中南:印度半岛、马来群岛:赤道气团,e.阿拉伯半岛、伊朗:热带大陆气团。
Ⅲ、夏季气团对亚洲气候的影响:夏季亚洲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暖湿条件好,因此夏季亚洲降水多。亚洲南部受赤道气团影响,降水更多,中南半岛冬、夏降水差别不大;伊朗高压、阿拉伯半岛的风来自非洲,较干旱,伊朗高原降水主要在冬季,温带干旱区距海洋远,受山地影响,降水夏季较少。(3)赤道辐合带赤道辐合带即行星风系(10°N~10°S)由于印度低压的存在,行星风系到此突然速度加快,所以使南亚夏季风来势猛。
5.洋流的影响:对亚洲影响最大的洋流是黑潮(太平洋),亚洲东部沿海从南至北向的洋流(世界上最大的暖流是北大西洋暖流,黑潮居第二位)。
三、亚洲的气候特征:
1、气温:
(1)1月气温:最低温度-46℃,最高温度25℃线,呈环状,纬向地带性明显,南部呈锯齿状(海陆热力差异)气温梯度大:71℃。
0℃等温线向南凸出,凸出最大的地方在中国的陕西附近(中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冷国家),这是由于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15℃等温线与0℃等温线相似。
最冷处(-46℃形成闭合线——寒极),是世界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地方,而两边受海影响,气温较高。亚洲寒极没有在高压中心(蒙古)而在奥伊米亚康,原因在于:纬度高,极圈附近;地形——两边是山,中间是盆地,向北开口,冰洋气团可不断进入,东面山地阻挡了太平洋气团。此外海拔也较高,位于偏东位置,很难受到大西洋的影响,处于暖、湿的西风气流末梢;离太平洋较近,受到千岛寒流的影响。
(2)7月气温
特点:
a.高温中心位于南部,闭合等温线34℃,原因:纬度低;下垫面是沙漠,夏季高温(沙漠物质热容量较小);副高控制下的大陆气团的影响;海陆位置的作用。
b.低温出现在北部沿海,温度值为5℃,说明夏季亚洲大陆普遍高温。
c.等温线基本上是纬向平行的,但是有的地方出现弯曲,是因为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20℃等温线的弯曲受千岛寒流影响。
d.温差20多℃,夏季温差较小,较均一。
2、降水:
多雨区:
赤道地区,东南岛屿区(原因:位于赤道附近)其它零星多雨区(地形雨和季风影响):西高止山,中南半岛的孟加拉湾,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乞拉朋齐(受地形抬升阻挡和西南季风影响)
少雨区:
南部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副高影响,纬度位置作用)中部温带干旱区(内陆因素,距海洋较远)。远东山地(地带性因素,极地为少雨区)分布趋势:东南沿海多,西北部较少。500mm雨量线:与季风气候的西界大致差不多,朱格朱尔山脉——大兴安岭东麓——青藏高原南缘——印度西部。降水的变率大:(原因:大陆性,季风性)。若降水变率25%~30%以上,该地的降水量则不稳定(撤哈拉40~60%)。
3、气候区:
(1)冰原气候:范围:亚洲大陆上没有冰原气候,北部岛屿处有分布,面积3.7万km 2(新地岛);冷月大部分在-30℃左右,热月最高温-0.5℃;年降水量150~200 mm。
(2)苔原气候:界限:南界:7月10℃等温线以北,冬季温度可达-30℃,夏季温度10℃以内(0~10℃),冬季特别长,可达8个月,夏季只有2个月,降水量在250 mm以下。
(3)亚寒带大陆性气候(针叶林气候)南界:7月20℃等温线以北,10℃等温线以南,年降水量300 mm线以北,(贝加尔湖—— 斯塔诺夫山脉——哈萨克丘陵)面积700万 km 2 ;气温冬季一般-15℃~-30℃,极端情况更低(奥伊米亚康);东部降雨少(300~400mm)西部可达300~600mm,主要因为受西风影响。暖季2~3个月左右,寒季可达 6~8个月(原苏联大部分领土位于此带,苏联 30%位于苔原气候区,47%的土地是永冻土,75%的地区冬季可达-40℃以下)。(4)温带季风气候:南界:冬季0℃等温线 西界:500 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四季分明,冬长夏短,1月大部分在0℃以下,7 月可达20~25℃;年降水量500~700 mm(夏季雨量占 60~70%)。
(5)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界:我国南岭(回归线附近,冬季15℃等温线)西界;青藏高原;四季分明,冬夏长度差异不大,冬季温度> 2℃,夏季可达34℃;降水1000mm左右(冬雨可达10%),降水主要形式是梅雨。
(6)热带季风气候:西界:500mm等降水量线—喜马拉雅山 北界:回归线附近南界:2500mm雨量线。特点:干湿两季,常年温度大部分在18℃以上,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mm左右。
(7)赤道雨林气候马来半岛一部分和马来群岛全部。特点:没有干季,雨量大部分>2500mm,年均温24~28℃。印尼茂物一年有332日是雷雨日“雷都”;印尼中部土隆加贡每天降雨时间非常准时,每天下午两场雨(3点一场,5点30分一场)。
(8)温带草原气候(半干旱)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南部,以250mm等降水线为其西界和南界,东界以500mm降水线为界。特点:冬季大部分<0℃(-5℃~-20℃),7月温度>20℃,年雨量250~500mm。《《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全程课件 全程课件 71
(9)温带干旱气候:范围:土兰平原,我国新疆大部分,甘肃北部,蒙古等。特点:温差大,冬季温度<-15℃,夏季>30℃,雨量大部分小于200mm。
(10)亚热带干旱气候:范围:伊朗高原,土耳其半岛的大部分,降水西部多,东部少(受地中海气候影响)以冬雨为主。“伊朗型”气候:降雨冬季为主,海拔高,温度不算太高(凉夏)。(11)热带干旱气候:范围:阿拉伯半岛主体和塔尔沙漠。最低温度一般不少于15℃,最热可达30~40℃,降水大部分在冬季。塔尔沙漠形成原因:地处回归线附近,干燥气候从阿拉伯半岛来还未十分变性便到达塔尔沙漠。
(12)地中海式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土耳其半岛西部和地中海沿岸东界雨量500mm,冬季>3℃,夏季22~28℃ 年降水量500~1000mm(13)山地气候:主要是青藏高原及高大山地。
一、基本特点:
1、径流丰富:
年径流总量12850km 3,占世界径流总量的33.6%。陆地面积占29.4%。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占世界的40.9%,开采量占世界 36.9%,所以亚洲水力资源非常丰富(与地形起伏大、落差大有关)。
从单位面积所有的水量和人均占有的水量看,亚洲水资源量并不很丰富。产水能力:3.27 km 3 /万km 2。(南美:6.54 km 3 /万km 2,北美3.38 km 3 /万km 2)
亚洲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700m 3,世界平均水平:12900m。
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300m 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1/5。2004年为2040m 3。
2、河流输沙量大:
世界每年由河流排入海洋的泥沙有150亿吨,亚洲为60 亿吨(居第一位),南美洲、大洋洲20~30亿吨(居第二位)。
世界十条含泥沙量大的河流中,亚洲占七条:黄河(16亿吨),恒河(14.5亿吨),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7.3亿吨),长江(5亿吨),印度河(4.4亿吨),伊洛瓦底江(3亿吨),湄公河(1.7亿吨)。
其它三条: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科罗拉多河。原因:地形、山地多、落差大,有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降水集中。
3、内流区面积广大
内流区面积1367万km 2,占亚洲面积的1/3,仅小于澳大利亚,与非洲相同。多客河。
4、亚洲水系结构呈放射状
亚洲地形中部高,水系多从中部向四边流,呈放射状。拥有五大流域:北冰洋流域,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大西洋流域,内陆流域(居世界第一)。
分水岭:
(1)北冰洋流域(占亚洲面积的27%):楚科奇山脉— —朱格朱尔山脉——斯塔诺夫山脉——蒙古(乌兰巴托)——萨彦岭——哈萨克丘陵——土尔盖高原——乌拉尔山脉。
(2)太平洋流域(占22.2%)楚科奇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黄河北边——青海湖南——唐古拉山脉向东——萨尔温江和澜沧江向东——马来半岛。
(3)印度洋流域:(占17.5%)唐古拉山脉向西——冈底斯山脉向西——帕米尔高原 ——伊朗高原南缘——扎格罗斯山脉——亚美尼亚高原— —两河流域的上游——苏伊士运河。
(4)大西洋流域:(占2.4%,也叫地中海流域)。亚美尼亚高原向北——高加索山脉(主要包括土耳其半岛)。
(5)内流区:中间(占30.9%)
二.五大流域:
1、北冰洋流域:
主要特点:
(1)大部分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地,向北注入北冰洋。
(2)河水形成以春夏季的冰雪融化为主。
(3)冰期长,大部分河流有6~9个月的结冰期,凌汛多,北部多为沼泽湿地。
(4)河流流量大,面积大,是原苏联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占原苏联水资源的80%,通航的里程有10万多km。
主要河流:鄂毕河 叶尼塞河 勒拿河
2、太平洋流域:
主要特点:
(1)河流由西向东注入太平洋。
(2)径流补给以雨水补给占主要地位(主要在7、8月份,占40%以上),河流流量有季节变化。
(3)秦淮以北地区,冬季结冰,有凌汛现象。
(4)大部分河流落差可达几千米,水力资源非常丰富。
主要河流:长江 黄河黑龙江 湄公河
3、印度洋流域:
主要特点:
(1)东部发源于青藏高原南侧,受季风影响大,以降水补给为主。
(2)西部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流经干旱区,春季水位最高(雪水)夏季水位最低(蒸发多)。
(3)大部分河流流域面积非常小。
主要河流: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恒河、印度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恒河受海水顶托作用强烈,海洋沿河口上溯可达500 km,受海洋影响,可达8万多km 2(孟加拉国)。
4、地中海流域:
主要特点:
河流短小,注入地中海,冬季降雨为主。
主要河流:
克泽尔河(长1180 km,流域面积7.7万km 2,河口流量 133 m 3,河道在土耳其境内呈“U”形。
萨卡里亚河(长820 km,流域面积5.5万km 2,河口流量 257 m 3)。
5、内陆流域:
主要特点:
(1)径流来源以冰雪水为主,春夏为主要汛期。
(2)大部分河流有头无尾,注入沙漠。
(3)河道不固定,河流可在沙漠中摆荡,宽度可达几十公里,如塔里木河南北宽度可达40~70 km。
主要河流:
阿姆河(土兰平原)锡尔河、塔里木河、约旦河、赫尔曼德河。
阿姆河:长2600 km,发源于帕米尔高原,流域面积 46.5万km 2,流量1330m 3 /s
卡拉库姆运河1448 km,已建成 1千多公里,灌溉面积830万公顷,是目前最大的运河,(京杭运河历史上1700多km)。
锡尔河:长2991 km,流域面积21.9万km,发源于天山,河口流量430m 3 /s。
塔里木河:发源喀拉昆仑山北侧,长2179 km,流域面积19.80万km 2,河口流量1540m 3 /s,注入台特马湖。
约旦河:长320 km,注入死海,流域面积1.6万km 2,河口流量37m 3 /s,大部分河段在海平面下。
赫尔曼德河:在伊朗高原,长1600 km,流域面积50万 km 2,注入萨巴里湖。
三.亚洲的湖泊:
湖泊分类:构造(断陷、火山),降水(泻湖、沙漠湖),气温(冻融、冰川)
1、分布规律:(5个区)
北亚区:大部分与气候的变化有关(冻融湖)
中亚区:海迹湖,沙漠湖。
干旱地区多湖泊的原因:干旱区河流径流量较小,在干旱区不能形成大的径流,没有力量穿越干旱区;流量随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其穿越能力更小,构造成因。
青藏高原湖区:与冰川活动有关,大部分为冰蚀湖和冰渍湖。
季风区:大部分是古代的河道和海湾形成;洞庭湖,太湖,洞里萨湖(柬甫寨)
西亚区:干旱的沙漠湖为主,还有构造湖也多(亚美尼亚高原)。
2、各具特色的湖泊——主要湖泊介绍
(1)里海:面积:37万km 2,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湖泊,占世界湖泊总
第四篇:2012《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1、1867年议会改革
19世纪英国议会进行的第二次选举制的重大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虽然为工业资产阶级开辟了执掌政权的道路,但广大的中、下层人民仍然没有选举权。60年代初,争取第二次选举改革的广泛的群众运动在英国展开并逐渐高涨。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了德比内阁提出的改革方案,并于8月15日成为法律。方案规定,取消46个“衰败选区”,把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降低了选举的资格限制,扩大选民范围。通过这次改革,选民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城镇选区的公民除寄宿工人外都取得了选举权,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但农业工人和不住在城镇选区的产业工人,包括绝大部分矿工,以及妇女,都没有选举权,劳动群众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普选权仍远未实现。
2、葛底斯堡战役
美国内战期间的一场转折性的战役。1863年7月1日,米德将军率领北军波托马克集团军8.8万人与李将军指挥的南军弗吉尼亚集团军7.5万人在葛底斯堡进行战斗。经过三天的激战,南军伤亡2.8万人,北军伤亡2.3万人,北军取得此次战役的胜利。这是南北开战以来北军取得的最令人欢欣鼓舞的一大胜利。这一战后,南军一蹶不振,完全失去了进攻力,战争主动权从此完全操在北军手中。
3、红衫军
亦称“千人志愿军”,是意大利统一运动中加里波第组织的志愿军。因身着红衫而得名。1860年4月西西里爆发反西班牙波旁王朝统治的起义,加里波第在皮埃蒙特招募志愿军,参加者一半来自自由职业者和知识分子家庭,一半是工匠和工人,具有相当浓厚的民主派色彩。5月5日红衫军从热那亚出发,11日在西西里的马尔萨拉登陆,与当地起义人民会合,7月解放西西里。8月渡海在梅里朵登陆,向首都那不勒斯进发。9月初国王斐迪南二世出逃,那不勒斯解放。此后遂成为加里波第所统率的军队的泛称。
4、热月政变
法国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派专政的政变。因发生在共和二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1794年6月弗勒吕斯战役胜利后,外患逐渐消除,雅各宾派内部矛盾日益加剧,资产阶级不能继续容忍罗伯斯庇尔派的恐怖政策。丹东派余党联合平原派,在热月9日的国民公会上发动政变,罗伯斯庇尔等人被捕,10日被送上断头台。后热月党废除《嫌疑犯法》和《牧月法令》,召回被流放的吉伦特派分子,改组革命法庭,缩小救国委员会权力,清洗各级革命委员会,封闭雅各宾俱乐部,实行贸易自由等措施。热月政变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政权。
第二部分
简答题
1、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联系与异同
⑴联系:①独立战争对南方的奴隶制进行妥协,删除《独立宣言》中谴责奴隶贸易的文字,建立了一个由
工商业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共同掌握的政权,为南北战争埋下祸根。
②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直到南北战争期间颁布《宅地法》,才基本上按资本主义原则,解决了土地问题。
③南北战争是独立战争的延续与深入,完成了反英斗争未能完成的解放黑人人身自由的任务。④《独立宣言》中根据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人民有权力建立新政府,建立在最能保证人民的安 全和幸福的原则上,其政权组织的形式也要以此为依归”,这为南北战争南方的独立提供一定 的合法性,他们认为奴隶制是最能保证南方人民幸福的。
⑵相同:①两者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南北战争被称为美国“第二次革命”。
②两者的作用都是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阻碍,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
⑶不同:①背景不同。独立战争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而南北战争时已经过渡到机
器工业阶段。
②任务不同。独立战争面临的是殖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任务;而南北战争面临的是扫除本国 腐朽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的任务。
③动力不同。独立战争的革命动力是手工业工人、农民,商业资产阶级以及南部种植园主是领导 阶级;南北战争的革命动力是代表新的生产力的产业工人、渴望获得解放的黑人以及手工业者、农民,领导阶级是工业资产阶级。
④对象不同。独立战争的对象是英国侵略者及其在美国的代理人;南北战争的对象是原来领导阶 级之一的南部种植园奴隶主。
⑤结果不同。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美国的民族解放;南北战争使美国废除了 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⑴相同:①两次改革都是在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各资本主义国家入侵,面临内外交迫的危机下实行的。
②两国都已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为资产阶级改革提供一定经济前提。③两次改革性质上都是统治阶级采取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④两次改革都在政治制度、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提出了重大的措施。⑤两次改革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不同:①戊戌变法时中国处于大一统的天下,封建势力没有分化,具有一种特殊的稳定性,缺少明治维
新前政治分裂割据的这一客观的社会条件。
②戊戌变法没有像明治维新那样的各种实力条件,既无兵力,又无根据地可据守,只是争取到一 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顽固派过于强大,因此政策不能像明治维新那样大力推行。③变革手段上,明治维新是由倒幕派通过国内战争,先夺取政权,然后再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 戊戌变法却混淆了革命与改革的界限,在没有实权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改革。
④戊戌变法采取脱离人民、敌视人民的斗争路线,而明治维新却依靠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为主力 推翻封建统治。
⑤列强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客观上为明治维新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且英国为打破幕府限制 自由贸易的障碍还援助倒幕派,但英日对戊戌变法的干涉没有达到明治维新时的程度,并且列 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⑥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股政治力 量,而且不断扩大,但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⑦改革进程上,明治维新在建立新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得到贯彻执行,而戊戌 变法在无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许多重要措施无法贯彻下去。
⑧结果上,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地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跻身列强之中,而中国在戊戌变法 后仍然继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继续饱受列强的凌辱。
3、比较德国、意大利两国统一运动的异同
⑴相同:①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的发展,都是促成两国统一运动兴起的根源。
②两国都是在一个中心封建王朝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民族统一的。③两国都是通过王朝战争和对外战争的途径完成统一任务的。
④两国都有一位人物在统一运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德国是俾斯麦,意大利是加富尔。⑤两国在统一过程中都曾运用了外交手段稳定法国,阻止其干涉统一运动。⑥两国都有一个共同敌手奥地利。
⑦两国统一的结果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妥协的政权。
⑵不同:①任务不同。德国统一的任务是反对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而意大利分裂的原因除了封建邦
国割据外,还遭到以奥地利为主的外国势力的侵略,因此其统一任务除反对封建割据外,首要 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德国统一运动并不具备此特点。
②领导成分不同。德国坚持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的主要是普鲁士的容克地主,领导人是狂热的君 主主义者俾斯麦,资产阶级软弱无力;而意大利的资产阶级却发挥较大作用,自由派的贵族和 大资产阶级在统一道路中结成了比较稳固的联盟。
③人民群众作用不同。德国统一运动没有出现声势浩大的“自下而上”的人民起义,“自上而下” 的道路占绝对优势;而意大利统一运动始终贯穿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道路的斗 争,致使不能排除以加里波第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自下而上”统一意大利的争议性。
第三部分
材料题
1、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外交政策
英国早期借助支持海盗抢夺西班牙的行为来获取利益。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17世纪末,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诱发了英荷战争。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又击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地位。至19世纪中叶,英国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位,其外交政策转为侵占尽可能多的殖民地,保住已有的殖民地。因此,一方面它加强对海外殖民地的侵略,对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竭力进行镇压,同时在欧洲维持其“均势原则”,反对德国、意大利的统一事业,反对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的民族解放斗争。另一方面,英国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实行“光荣孤立”政策,不同其他列强缔结联盟以免受牵累。同时,它害怕别的国家强大起来摆脱它的控制并与它争夺世界市场,竭力保持现状,甚至愿意使别的国家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如南北战争时一直支持南方的奴隶主。直到20世纪初英德矛盾日益尖锐,才放弃“光荣孤立”政策,陆续与日本、法国、俄国结盟。
从杰斐逊执政起,美国进入大规模领土扩张时期。在1812年的美英战争中,美国向北扩张的企图受挫,因而把扩张的矛头指向拉丁美洲。可是,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1823年门罗总统提出了史称“门罗主义”的外交政策,宣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1898年,美国挑起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夺取了菲律宾,侵占了古巴。美国另一扩张矛盾是亚洲太平洋地区。为了插足中国,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目的在于首先获得跟其它列强平等的侵略机会和权利,以进一步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排挤他国。进入20世纪后,美国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进行对外侵略,以武力干涉和经济上的奴役互相配合,逐步控制圣多明各、海地、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的财政,实际上把这些国家变为附属国,把加勒比海变为美国的“内湖”。
在路易十三时代,法国红衣主教黎世留把打击西班牙和德国作为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到了路易十四
时代,法国积极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不断将势力扩张到印度、加拿大和路易斯安娜、马达加斯加等地。在同英国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斗争中,法国遭到了挫折。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英国抱着敌视法国革命的态度,法国由此对外战争开始。到了热月政变后,一些政治投机分子和野心家趁机活跃,法国对外战争的性质由保卫革命果实逐渐走向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道路,特别是第一帝国时期。到了第二帝国建立后,外交政策名为谋求和平,实际上是积极从事对外侵略扩张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加紧抢占殖民地。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局势稳定下来,法国再一次加紧地推行殖民扩张的外交政策,把突尼斯、刚果、摩洛哥、越南等霸占为殖民地,此时殖民地的总面积已仅次于英国,比德、美、日的总和还多。同时,法国的另一外交政策是积极准备对德国进行“报复”战争,陆续和俄、英签订军事同盟协约,形成与德、奥、意对立的帝国主义战争集团。
德国最初的外交政策是“大陆政策”,也就是强调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同时,为了想在法国实力未恢复之前一举将其击溃,俾斯麦在1873年与俄国、奥匈帝国建立了“三皇同盟”。1882年又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目的是共同反对法国和俄国。8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政策”使德国资产阶级不满,他们不甘心在殖民掠夺方面落后于其他列强。1888年新即位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不愿再受首相俾斯麦的控制,迫使俾斯麦于1890年辞职。此后,威廉二世推出新的外交政策,即“世界政策”,积极展开同英、法、俄等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此后,英德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德法、德俄之间的矛盾也很尖锐。
2、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欧洲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后期的自由主义思潮。前两个已经耳熟能详,就不作介绍了,这里只介绍自由主义思潮中的几个代表思想。
功利主义。近代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是边沁。他强调,人的全部活动、道德和立法的活动都只能依据一个原则,即功利。他解释说,功利就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力争有利的东西而避免有害的东西。因此,他明确立法的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由此,他抨击英国当时的君主立宪制度。他指出贵族议员世袭的上院只代表少数人利益。他还认为立法者最应该关切的是保护公民的安全和私有财产,此外不应再干预其他方面。因为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都在“求乐避苦”,即按功利原则处世。
自由学说。以边沁思想继承者自居的穆勒,是19世纪中叶最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抛弃了边沁不加区别地强调追求“快乐”的论断,认为快乐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他主张,理性的、有道德情操的快乐比仅仅是感官上的快乐要更高尚,更有价值。因此,当一个人追求快乐时,应该平等地顾及到一切人的利益。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价值是穆勒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他还认为,自由包括思想、言论、信仰、志趣、贸易、经营、联合、个性发展、追求幸福等各个方面。其中,他十分强调思想、言论自由。基于这些见解,穆勒主张建立真正“民主制”,既能满足多数人要求,又能保护少数有教养者利益和意见的代议制政府。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产生于18、19世纪之交。它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利保持和发扬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且在政治上建立统一的民族主权国家。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民族主义真正产生。拿破仑以战争方式将法国这种“民族国家”的形象传给了欧洲,唤醒或激起了各地区的,民族意识。1808年普鲁士发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提出成为一个民族的根本在于民族精神。后来,民族主义很快成为遍及欧洲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处在俄国、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压迫下的各民族,以及处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状态下的各民族,都纷纷举起民族主义旗帜,在欧洲形成了民族民主主义运动的高潮。
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借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及行为准则,从而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不断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向前发展,最终目标是一种理想的静止状态。一旦达到这种状态,社会进化停止了,人便会自动4
地做他应该做的事,而政府就会变成多余的东西而自行消失,人将得到最大的幸福。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这种理想境界,也是生存竞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他解释说,人们的素质不同,强者富有竞争力,善于适应环境,因而能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和有产者,弱者由于无能及懒惰而丧失竞争力,只能变成贫穷的劳动者。他还认为,人类社会是个有组织的社会,为了确保人类自然选择的顺利进行,政府应保障人们的政治自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缺陷,表现把自然科学的进化论不加变通地应用于人类社会,把人类社会的未来说成是一种静止状态完全是唯心主义的臆测。
3、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雾月政变以后,拿破仑鉴于国内的混乱局势,曾向英、俄、奥三国君主建议停战,但遭到拒绝。在必须仓促应战的条件下,他于1800年5月远征驻意大利的奥军主力,最终战败奥地利,促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的瓦解。俄国退出了同盟,普鲁士保持了中立,英国被完全陷于孤立。正当拿破仑准备集中力量打击英国时,英国议和了,并于1802年3月签订了亚眠和约。1803年5月,英国再次对法宣战。1804年8月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10月,法国与西班牙的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加角全军覆没,拿破仑失去了渡海攻打英国的可能。但他陆上的进军并未受阻,11月攻下维也纳,12月与奥地利签订普列斯堡和约,使得俄军逃回本国,奥地利割地赔款,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1806年9月,第四次反法同盟形成,后来普鲁士也加入其中。法军连连取胜,11月攻入华沙,次年又占领普鲁士全境,最后在1807年7月先后与俄、普签订提尔西特和约,第四次反法同盟被击败。
根据提尔西特和约规定,普鲁士大片领土被法国占领,人口从1000万降到493万。和约表明,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已完全变为霸权主义了。在此之前,几次战争主要是由反法同盟方面挑起的,企图扑灭法国革命。尽管拿破仑有着很强的霸权主义野心,但是其战争在客观上仍具有反干涉的性质。第四次反法同盟被击败和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使以后的法国对外战争失去了反干涉的性质,完全变为侵略目的了。欧洲大陆上已没有堪称法国敌手的国家,倒是拿破仑在扮演欧洲的主宰并力图建立一个大陆体系。
1812年,拿破仑统率60万大军进攻俄国,并于9月占领了莫斯科。由于适逢冬天,法军没有足够的衣服食物,又没有在莫斯科掠回足够资源,不得不于10月后撤。这时俄国人民到处组织游击队和民军,配合正规军打击法军,使得60万大军最后只剩下两三万人。拿破仑退回法国后,反法同盟跟踪追击,于1813年10月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3年3月攻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客观上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农民的解放,是有它积极的一方面的。但是后期的对外战争变为了侵略战争,侵略和奴役其他国家和民族,结果正如梯也尔在《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一书中所评价的“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最终导致他个人的失败。
第五篇: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路德教】:
16世纪由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创立的新教。1529年,由马丁·路德创立于德国。其思想主要包括:①因信称义,认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救。②强调《圣经》的最高权威。③人人皆祭司,主张教徒平等。④简化宗教仪式,建设廉洁教会。1546年,德国新教与天主教诸侯国发生战争。1553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合约,确定“教随国定”的原则。至此,路德教派新教得到了正式承认。
【英国国教】:
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会。又称安立甘宗。1534年,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1563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纲》,规定了英国国教的教义。英国国教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清教徒 更是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加尔文教】:
16世纪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创立的新教。16世界30年代中期,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转移到日内瓦,领袖是约翰·加尔文。加尔文神学思想的核心是预定论。加尔文的圣礼体现了廉俭和平等的思想。圣礼只保留洗礼和圣餐礼两种。加尔文教教会神职人员大量减少,只设长老、牧师、教师、执事四职。1541年,加尔文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日内瓦神权共和国。加尔文教的教义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法国的胡格诺教派、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徒,都是加尔文派的教徒。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结果】
沃姆斯敕令:1521年4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城帝国会议上颁布的一项敕令,主旨在于反对宗教改革的倡导者马丁.路德及其教义。路德本人也应召与会,双方进行了两小时辩论。教皇利奥十世宣布开除路德教籍的敕令,要求帝国把路德置于法律保护之外,静止传播路德的说教;路德据理力争,拒不悔恨,后避入萨克森选侯腓特烈的瓦特堡。
奥格斯堡合约:1529年帝国会议在斯拜尔召开,重申了沃姆斯会议反对异端的禁令,路德派诸侯拒绝接受该决定。1546年爆发了路德派诸侯国与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国之间的战争。1555年,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合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1552年以前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均应由其继续占有。路德派得到了正式承认,它主要分布于德国北部,南部仍为天主教国家。合约的签订暂时中止了新、旧诸侯之间的战争,进一步扩大了诸侯的权势,也加重了德国的分裂局面。
【《南特敕令》】:
1598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颁布的宗教法令。主要内容为: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并且有权担任国家官职;为了保证胡格诺贵族的权利,敕令又允许他们维持两万五千人的兵力和保留若干个城堡。巴黎高等法院由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教徒担任法官,共同处理宗教争端。南特敕令使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在欧洲开创了宗教宽容先例,但遭到了罗马教皇与天主教会的激烈反对。【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家。1564年出生在沃里克郡。一生中从事喜剧活动长达23年,创作戏剧37部、十四行诗154收、长诗2首,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等。其中《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被誉为“莎氏四大悲剧”。其中《哈姆雷特》最为著名,作者在此剧中寄托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想。莎士比亚的著作对后来的戏剧和文学有持久的影响。
【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雕刻家。1475年出生于佛罗伦萨。主要作品有雕刻《哀悼基督》、《大卫》、《摩西》、美第奇家族陵墓雕像群;其壁画《创世纪》《末日审判》被称为世界上最宏伟的艺术作品;建筑设计: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圆顶等。其作品中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达芬奇、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根枝请愿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民群众要求废除主教制的运动。1640年,英国许多群众签名,要求把主教、主持牧师以及教士大会等“连根带枝”一齐废除。国会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形成了关于废除主教职务、主张教权与王权脱离而从属于国会的“根枝法案”。经过激烈大讨论,该法案虽然在下院以微弱优势获得通过,但却被上院拒绝。直到1646年1月主教制才被废除。
【长老派】
英国清教徒中的一派。它反对英国国教的主教制,提出以选举产生的长老来取代国王任命的主教。即由长老组成宗教会议,管理教会,故被称为“长老会”教派。
随着反封建斗争的日益激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长老会逐渐演变成政治派别。其倾向温和,反映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的态度,在国会中最初与独立派联合共同向王权作斗争。
革命初期,长老派掌握国会的领导权,着手进行对封建制度的改造,颁布了一系列反封建法令,保障工商业发展;在宗教政策上,废除主教制,以长老会取代国教。
但由于其经济政策的排他性和主张向国王妥协,1647、1648年,先后两次被激进的独立派清洗出国会。
【独立派】
独立派是英国革命中清教徒的一个派别。主张每一个宗教团体都独立自治,按照大多数教徒的意见管理。
英国革命期间,该教派逐渐演变为政治派别,它代表了中等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态度较激进。在革命初期,独立派与长老派联合,利用国会共同与国王作斗争。
独立派领袖人物为克伦威尔,由于其在军事上的胜利,从而使独立派在国会中的地位大为加强。独立派主张建立共和国,后在各个问题上与长老派的分歧加剧。在长老派掌权时,独立派和平等派联合行动。1644年通过的《自抑法》,迫使长老派的势力撤出军队,独立派掌握军队指挥权。
1648年进行的普莱德清洗,将长老派彻底清洗出国会,独立派掌握了国会的领导权。并在平等派的推动下,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取得了内战的胜利。1649年,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独立派执掌政权,把革命推向了高峰。其间:①坚决打击王党分子的复辟活动,镇压平等派、掘土派的起义②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③并积极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颁布《航海条例》④又在英荷战争中打败荷兰。1653年,独立派建立以克伦威尔为“护国主”的军事独裁体制。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独立派日趋衰落,不复存在。
【平等派】
英国革命中的激进民主派。成员有中小店主、手艺匠、帮工、学徒以及公簿持有农等。领袖为J.李尔本。平等派的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说和自然权利说。平等派主张:①未来的国家应该是共和国;废除王权和上议院;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享有最高权力②扩大选举权③消灭专卖权和垄断,实行自由贸易④减轻赋税,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和关税⑤将被圈占的土地归还农民。第一次内战期间,平等派的思想已在伦敦和其他一些地区传播。1646年,李尔本起草的《千万公民抗议书》,标志着平等派成为一个独立地政治派别。平等派与独立派联合共同对抗长老派。1648年第二次内战起,独立派、平等派重新联合,击败王党。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平等派继续为实现他们的理想与克伦威尔等新当权者作斗争。当年春,平等派的士兵在伦敦和牛津郡发动起义,均遭到镇压。平等派对于1646年至1649年间的英国革命有巨大推动作用,其人民主权和自然权利等学说对后世的民主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李尔本】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平等派的领导人,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家。1638年因为散发反对主教制的小册子被监禁。
内战开始后,李尔本参加议会军。“新模范军”成立时,他因拒绝承认“庄严的同盟与圣约”被解职。1645年8月,李尔本因批评议会和军队领导人,再次被捕入狱。1647年8月获释。随后,李尔本和他的同道者们拟订了平等派的纲领性文献《人民公约》。1649年因抨击共和国当权者,第三次被捕。数万人签名要求释放他。法庭不得不宣判他无罪。1652年1月,克伦威尔惧怕他的影响,把他驱逐出国。1653年4月回国后又遭监禁。1655年获释。1657年8月卒。
他主张:①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属于人民;人人都享有天赋的权利。②在政治上应消灭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实行成年男子普选权③在经济上取消垄断专卖权、什一税④同时实行宗教宽容、言论自由等。著有《英国的天赋权利》、《人民公约》、《揭露英国的新枷锁》等。
【掘土派】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无地或少地农民的空想社会主义派别,又称真正平等派。领导人是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掘土派运动始于1649年4月,在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的领导下,掘土派占领萨里郡圣•乔治山上的公用地和荒地。由于地主和军队的镇压,到1651年,掘土派运动失败。1652年,温斯坦来发表《自由法典》。详细阐述了掘土派的主张,阐述了掘土派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包括:①认为土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②人们生活在公社里,共同劳动,共同吃饭③不主张用暴力实现以上目的。掘土派反映了英国社会最贫穷阶层的思想和愿望。但是英国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掘土派的理论没有社会基础,因此不可能实现。但它依然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辉格党】
1679-1681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政治派别。辉格源于爱尔兰语,意为盗马贼。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问题,议会内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一些议员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将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排斥在继承权之外,他们被政敌称为“辉格派”。辉格党主要代表金融资本家、大商人及一部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辉格派后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合并,成为英国自由党的前身。
【托利党】
1679-1681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政治派别。“托利”起源于爱尔兰语,意为不法之徒。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问题,议会内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一些议员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将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排斥在继承权之外,而另一些议员反对《排斥法案》,主张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他们被政敌称为称为“托利派”托利党主要代表大土地所有者和英国国教高层僧侣的利益。托利党后发展成为英国的保守党。
【大觉醒运动】
18世纪30—40年代北美殖民地的新教复兴运动。“大觉醒运动”是一场大规模反对宗教专制、争取信仰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发起者以宗教复兴为旗帜,把矛头对准宗教压迫的净胜支柱——官方教会的教义,以“灵魂自由”为口号,宣传民主平等、信仰自由、人民主权和反暴政的革命思想。大觉醒运动猛烈地冲击了殖民地的官方教会,使北美殖民地人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加强。
【本杰明.富兰克林】:
美国著名学者、政论家,资产阶级民主代表人之一。坚持殖民地利益,反对英国殖民政策,创建了第一个北美反奴组织。1775年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1776年任驻法大使,提出了奥尔巴尼联盟计划,争取法国的支持。1787年参加制宪会议。1752年用风筝吸引闪电实验,发明避雷针。创建了北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医院、大学。主要著作:《论自由与必然性》、《关于人类人口及各国人口的增长》、《自传》等。
【托马斯.杰斐逊】:
美国第三任总统,民主共和党的创始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奠基人,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相信理性,主张建立人民广泛参政的民主共和国,要求实行普选制。主持起草了《独立宣言》,1793年建立了民主共和党,号召反对汉密尔顿的联邦党推行的反民主政策。1800年和1804年两度当选为总统,1803年购买路易斯安那,使美国领土扩大一倍。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巩固民主制的社会基础,倡导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出版自由、贸易自由,限制政府职能,扩大各州权利。卸任后致力于科学和教育事业,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
【《联邦宪法》】:
1787年制定并通过的美国联邦宪法。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获胜。1787年9月17日由全国制宪会议通过宪法,称为《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通称1787年宪法,共7条。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联邦政府权利大大增强,宪法包含了许多民主因素,调和了中央与地方、各州之间的矛盾,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789~1972年先后补充27条修正案。1787年宪法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为资本主义各国宪法提供了蓝本。
【网球场宣言】
法国大革命前夕国民议会代表提出的革命纲领。1789年6月20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因反对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封闭了会场。于是国民议会代表在一个网球场集会,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在主席巴伊带领下,代表们庄严宣誓:不制定出一部王国宪法并使宪法得以实施,议会决不解散。网球场宣誓标志着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纲领的形成,就是将法国改造成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法治国家,以便借此推行各种符合理性的改革。
【巴贝夫平等派运动】:
1796年5月11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巴贝夫领导的革命。1796年2月,巴贝夫等人转入地下活动,组织起平等派,理想是建立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律共有的大国民公社,坚持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农业共产主义;坚持以暴力夺取政权,建立革命专政。1796年5月11日发动武装起义。因叛徒格里泽尔告密,督政府将其破坏,巴贝夫及其战友被判处死刑,其余人被释放。30年后,邦纳罗蒂出版了《为平等而密谋》一书,全面论述了巴贝夫学说。
【雅各宾派】: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激进派,主要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罗伯斯庇尔等人为主要领袖。1793年6月上台执政。执政期间,雅各宾派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从根本摧毁了封建制度;击退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巩固了大革命地成果。执政后期雅各宾派内部发生分裂,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忿激派、丹东派等派别,自身势力大大削弱。1794年热月政变后,雅各宾派地政治活动基本完结,1799年最终被解散。
【吉伦特派】:
法国大革命中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吉伦特派成员主张重农主义与经济自由原则,主要是与西部和南部工商业资产阶级有比较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律师。1792年8月,吉伦特派开始掌权。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国,但认为法国革命应当止步,恢复秩序。1793年,法国局势恶化,前线吃紧,物资缺乏,物价飞涨,市民要求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吉伦特派则坚持自由经济原则,不愿对经济进行干涉。吉伦特派逐渐失去民心,1793年被雅各宾派取代。
【忿激派】
忿激派:也译疯人派,法国大革命时期,代表城乡劳动群众利益的激进派。领导人有雅克•卢等人,在1792年底限价运动高潮中出现,他们要求政治平等、公民权平等与社会,主张全面限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征购粮食统一管理供应,救济贫苦人和义勇军家属,严厉惩办投机商人,以恐怖手段打击反革命分子。曾积极参加巴黎人民起义,支持雅各宾派战胜吉伦特派。雅各宾专政建立后,因抨击雅各宾宪法于1793年遭到镇压。
【君主立宪派】法国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派别。1791年7月16日,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因在斐扬派修道院举行集会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哀士、拉法耶特、巴伊等,他们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民主共和制。大革命初期一度当政,制定了废除封建特权、没收和拍卖教会财产、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等一系列反封建政策,制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宪法,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君主制度,君主立宪派随之消亡。
【《人权宣言》】
全名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宣言开宗明义指出“人在权利上是生来并永远平等的”,并受启蒙思想指导,在美国的《独立宣言》的指导和影响下产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制宪会议颁布的纲领性文件。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人权宣言》确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在动员和团结法国人民参加发封建斗争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务专条》】
1801年,拿破仑一世与罗马教皇在巴黎签订的宗教协议。拿破仑一世宣布:天主教是“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可公开举行宗教仪式,教皇承认法国永远取消什一税;主教由第一执政任命,教皇授职;本堂神甫由主教任命,教士薪俸有法国政府支付,教皇不以任何方式干扰教会财产的购买者。但波拿巴并没有承认天主教是国教,后来还承认新教和犹太教、发布天主教信仰组织法。这样的宗教政策是将天主教改造为新政权工具的重要步骤,它对缓和矛盾、促进稳定很有积极作用,也受到了人们的拥护。
二.论述、简答题
【地理大发现的原因、条件、人物、后果】 背景: 动因:
1.经济动因:①东西方贸易的需要。14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价格飞涨,商人渴望另辟商路。
②对黄金的追求。欧洲商品货币关系日益发展,货币成了普遍的交换手段,黄金是最贵重的交换手段。重商主义的兴盛。
③《马可•波罗行记》(东方见闻录)记述了东方的富庶昌明,让欧洲人想到东方实现黄金梦。2.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基督教的普救主义,以博爱人类为宗旨。
3.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和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海外冒险事业的思想动力。条件:
①航海技术的改进。载重量变大,罗盘针传入欧洲,三角帆的运用,航海图的进步。②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从甲板上的短兵相接过渡到大炮轰击敌舰,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是处于海外扩张期间的西欧在海上占了优势,从而有可能控制联结各大洲的海洋。③商业上的进步:采用复式薄记(一次交易在总账中记两次,一方为贷方,一方为借方);银行业和信贷业的发展(储存、借贷、汇兑);观念上的改变(温和的可以接受的高利贷行为);股份公司的出现(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离)
④专制政府的支持。(16世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支持英国海盗事业)葡萄牙和西班牙海上探险发达的原因:
①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让他们先天地倾向于海外发展。②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③宗教热情强烈。人物:
1487年,迪亚斯沿非洲西海岸航行时向南飘去,发现好望角。
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来到东方的航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巴哈马群岛),四次远征,西属西印度群岛普遍地建立起来。
教皇子午线的划定:葡萄牙和西班牙划分的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其中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和《萨拉戈萨条约》,揭开了欧洲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序幕。
1519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渡过大西洋到达南美,穿过海峡向西北前进到达菲律宾,经过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返回西班牙。
影响:
地理大发现是标志资本主义时代开端的划时代大事,使世界历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它打破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隔离状态,扩大了世界各民族间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成为人类开始把世界联系为一体迈出的第一步;
它直接诱发了价格革命、商业革命和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广阔天地,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主义的崩溃,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商业革命】
①世界市场的扩大。原来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非美洲之间的贸易发展。②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市场的扩大使得新的产品出现在国际市场。美洲特产传播到亚欧大陆。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③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④开阔了人类的眼界。整个地球变得清楚,接近真实的世界地图制成。
⑤价格革命。美洲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推动中欧的“再版农奴制”)
【文艺复兴】 意大利:
早期:文学创作:但丁《神曲》、彼特拉克十四行抒情诗《歌集》、薄伽丘短篇小说《十日谈》 艺术:乔托《圣母像》
建筑:费利波•布鲁内列斯齐、列昂•阿尔贝蒂
全盛时期:艺术: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米开朗基罗《大卫》、《摩西》、《创世纪》、《末日的审判》
拉斐尔《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教义论争》 提香《圣母升天》
政治思想: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康帕内拉《太阳城》 西欧诸国: 伊拉斯谟《愚颂》
人文主义作家:乔叟(英)《坎特伯雷故事集》
莎士比亚(英.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李尔王》和他的十四行诗
拉伯雷(法)《巨人传》 塞万提斯(西班牙)《唐吉诃德》
政治思想家:博丹(法)《国家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科学:
天文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开普勒(轨道焦点)
伽利略(观察银河、金星的周期性盈亏)
其他自然科学:维萨里(解破学)、赛维塔斯(心肺血液循环)、吉尔伯特(磁体)、雷文胡克(精细胞、单细胞有机体)、欧几里得(几何学)
科学思想家:布鲁诺(宇宙无限性和统一性、物质的不可创造性)弗兰西斯•培根(近代归纳法、二重真理)笛卡尔《方法论》、《哲学原理》
【宗教改革】 背景:
①天主教会实行精神统治,宣扬教会在拯救灵魂上的作用,出现反教会的“异端分子”,虽然都被镇压,但为宗教改革做了准备。
②西欧各国天主教会受罗马教廷支配,教皇肆意干涉个国内政,各国为建立完全独立的民主教会同罗马教会进行斗争。
③教会的腐败与搜刮,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
【启蒙运动】 代表人物: 自然科学:
艾萨克•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避雷针;
约翰•雷《植物的历史》《昆虫的历史》; 李纳乌斯(植物学); [法]布封《植物学》。启蒙思想家: 霍布士《论政体》,洛克(重农学派)《人类悟性说》(最早); 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反对君主专制”);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狄德罗《百科全书》; 魁奈《经济表》
【美国革命】 背景:
①内涵与范围:起源于法英战争,结束于1789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②政治思想:启蒙运动提升了哲学思想的地位,用观察和独立理性思考取代传统权威的观点。科学革命带来的成就对人的日常生活与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出版品和传播速度的增加,让人可以展开全新的交流与讨论。洛克等早期思想家的作品成为了孟德斯鸠等的分析研究对象。③宗教潮流:美国的“大觉醒”是先前在欧洲发生的宗教复兴的延伸。认为个人意识和经验 才是宗教经验中最有价值的地方,而不是教会所传布的资讯。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特点:
①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居民大多是英国的国民,其中也有不少爱尔兰人、法国人等; ②殖民地存在着不同的经济成分,既有资本主义制度,又有前资本主义的半封建的租佃制和奴隶制度,在前资本主义制度中,还有白人契约奴制和黑人契约奴制;(中部殖民地,为维护租佃制,实行《长子继承法》)
(白人契约奴的来源:欠债无力偿还者、缺少到美国的路费而卖身为奴隶、拐骗来的乞丐和儿童、英国的罪犯;黑人契约奴比白人低得多,分布在中、北部,较少,一般是家奴)③与北美殖民地上复杂的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也十分复杂; ④为了管理北美殖民地,英国制订了一系列的统治机构。(设立管理殖民地的贸易局、派驻北美总督及官员)
⑤在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结构中逐渐生长了民主因素。
结果:约克镇战役标志了北美战场上的战争的结束。1781年美国派出富兰克林、约翰·杰伊和约翰·亚当斯三人前往议和。他们没有按照大陆会议给予的指示行事,也没有遵守《美法同盟条约》的规定。他们单独与英国议和,并且坚持要求扩大美国疆土。结果英国承认以密西西比河作为美国的西部边界,以北纬31度作为南部边界。但是他们未能争取到与英国港口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力。1783年9月3日,英美两国在巴黎签订了和约。
【法国大革命】 背景:
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第三等级的崛起
2.专制王朝危机的加深:①法国专制王朝和贵族等级的腐朽;②路易十六改革(任命财政总监)
3.思想背景: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是大革命的爆发的准备条件。阶段:
①君主立宪派时期 ②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③雅各宾派统治时期
【英国工业革命】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A.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原因: ①西欧的海外扩张为欧洲工业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②海外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欧手工工场的发展 ③西欧的海外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④地理大发现后260余年的西欧对海外的殖民掠夺培养了发财的狂热和唯利是图的精神,这种心态,是触发工业革命的精神上的动因。B.前提:
①中世纪时羊毛工业发展,引起地区间的分工,商品货币关系深入农村;将社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直接生产者转化为工资劳动者的过程的进行;圈地运动的开展 ②对殖民地的侵略在英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③英国很早出现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国内市场形成较早发展较快;行会制度比较薄弱,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可以顺利发展
④交通运输发达,四面环海,公路网遍布,运河贯穿全国。
⑤手工工场的发展(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为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生产创造了条件。2.工业革命的过程:
①棉纺织业中的机器发明。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为提高生产率以满足市场需求,迫切要求技术革新。1733年发明飞梭,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9年克伦普顿发明水力纺纱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②采煤业、冶铁业中的技术革新和瓦特的蒸汽机。搅刚法等技术改造使得英国本土的铁的生产提高,瓦特不断改进提高蒸汽机的效能,发明了能用做发动机的“万能蒸汽机”,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控制。
【美国工业革命】 1.条件
国内:①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丰富;②殖民地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 ③没有经过封建社会,旧的行会传统和习惯势力微弱,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推广; ④经过第一次独立战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国外: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周边条件好,使得美国保持和平安定较少遭受战争破坏; ②美国打着中立国的旗号,利用欧洲战争,发战争财。资金来源: ①奴隶贸易;
②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 ③西部土地投机;
④联邦政府偿还国债的政策(独立战争期间各州政府发公债,战后贬值劳动人命不得不低价出售,购买者多为从事投机的政客和商人,后按照票面偿还公债); ⑤潜在的广阔国内市场(西部开发);
⑥外国的移民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的自有劳动力。2.进程及有利因素
进程:1789年斯莱特仿制英国水力纺纱机成功并建立美国第一家纺纱厂,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二次独立战争后,美国摆脱了对英国的经济依赖,工业革命全面展开;19世纪30-50年代,棉纺织工业率先使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后其他工业部门也普遍使用,轻工业初步实现机械化;1834年起,采用热风炉和无烟煤炼铁,引进英国搅炼法,蒸汽机普遍推广,冶铁业出现重大技术进步。
有利因素:①较早实行专利制度,制定《专利法》,各项发明不断涌现;
②采用推广了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机器零部件可以通用互换,降低了机器生产成本; ③1861年内战(名解P239)时实行战时通货膨胀政策,战时还扩大了政府订货; ④内战胜利消灭了南方奴隶制度,资产阶级独掌国家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保护关税、建立国民银行制度统一币制等)。
⑤西进运动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加上地理环境适合机械化大农业生产,推动了美国农业的机械化
⑥受西进运动影响,东部制造业西移,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加速工业化进程。
特点:①美国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创造性的加以改造,迅速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机器; ②与“西进运动”(名解P238)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1814年美国同英国之间的战争。美国独立后,英国仍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干涉美国,并在边界地区骚扰。1812年6月战争爆发,英国因为拿破仑战争吃紧,无暇兼顾同美国的战争,12月双方签订《根特合约》停战,美国彻底摆脱了对英国的经济依赖。
【德国工业革命】 背景: ①16世纪以来的农奴再版制和连绵的战争使得德国经济处于落后状态。
②长期政治分裂,无力海外殖民扩张,资金主要来自国内掠夺。同时国家分裂使德国市场问题尖锐。特点:
①以铁路建筑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革命处于领先地位 ②工业中心较早的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③国家政权积极干预。利于政府发挥智力作用。
【俄国工业革命】 背景
①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统治下艰难形成。②工厂手工业和农村手工业奠定国内技术基础。
③资金主要来自于商业利润和对“边区殖民地”人民的掠夺。
④税收制度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手段,沙皇在征收商品税方面实行“包税制”。⑤政府将一部分税款直接投资于国有企业和铁路建设。⑥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特点:
①由于技术落后,资本原始积累不足,外国资本和技术在俄国工业革命中起重要作用。②发展极不平衡。
③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和技术落后。④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不及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