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看了《恰同学少年》之后,我感触颇多,该剧以1913年到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求学生涯为主线,展现了20世纪初以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等为代表的一批风华正茂的优秀青年的学习生活,也激发了我对理想的追求的决心和勇气,体会到革命先辈的精神境界和奋斗
历程,引起我对人生的思考。
新生们在上第一节课时,老师就一一问他的学生们你的志向是什么,同学们有的很骄傲地说出自己地理想,老师就给予鼓励和支持;而有些腼腆的学生则不愿开口,老师就说:‘不管你的理想是什么,只要为人民服务,都是高尚的。’老师的理想是培养一代又一代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有志青年。这样优秀的老师,这样有志气的青年,怎能不让人感动呢。是的,人如果没有了理想就没有了方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都应有为理想奋斗的勇气。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无限启示,告诉我们应该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既而立足世间。伟人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作文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因“过于张扬”而被阿老师批评,但他心系祖国和改变旧中国现状的伟大理想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也得到了教师们的钦佩。伟人的少年时代乐观而不畏寒苦,假期无处可去就住在山上的亭中也仍然达观,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山雨而叫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正如他经常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乐观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反观自身,恐怕许多人都有愧于心,生活在改革开放,物资丰富的新社会,我们物质上充裕,却难免精神上缺乏,衣食无忧的我们无需为明天的生活发愁,却反而常常失去理想,更缺乏社会责任感。虚荣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失去奋斗的目标与动力而沉溺于网络的人也比比皆是;怠于努力而寄未来的希望与歪门邪道的也大有所在。虽然生活中少有如剧中刘俊卿之辈,但刘俊卿却是当代学生精神弊病的集中写照,他所代表的思想问题不得不让人警醒。
看《恰同学少年》反思当代教育,让我们学生思考怎样读书,让老师思考怎样育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青年的毛泽东不是‘‘完人’’,他也有年轻气盛容易冲动等缺点,但他从不掩饰自己,而且知错就改。他的老师一次又一次帮他纠正自己,并给予他充分的理解与肯定,他才得以顺利的完成了5年学业。而当今许多青年却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上学,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学生的大多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的,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人生,用双手创造劳动。
毛泽东说过‘‘青年是早上八,九点中的太阳’’.在青年时代,借鉴《恰同学少年》这部优秀题材剧的启迪,青云直上,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奋斗价值。
第二篇:观《恰同学少年》后有感
莫让年华付水流
——观《恰同学少年》后有感
“一个人如果只有物质的享受,天天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而没有精神上的追求,这样的人生也没有多少价值可言。生活在现代,物质生活很丰富,如果不时刻在物质上磨练自己、在精神上充实自己,那么很容易被世俗同化,最终也会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题记
在杨昌济给毛泽东等上的第一堂修身课上,板仓先生说道:“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己身之道德不修养,情操不陶冶,私欲不约束,你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 i
反观当今社会,作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是什么呢?我们的年华都被虚耗在哪里了呢?有人的宿舍脏乱差,几个月未曾打扫;有人因为食堂饭菜不合口味就全部倒掉;有人为了游戏而颠倒白天黑夜,分不清虚幻现实孰轻孰重;有人在自习室谈情说爱而不顾别的同学还在上自习;有人为了评奖评优而不惜伤害同学之间的友谊;也有人为了一句玩笑话对室友形同陌路甚至痛下杀手„„
我们不仅要问当今大学生的素质何在,修养何在呢?也许从客观上说,学校没有开教大学生修身的课程是造成如此现象的一个原因。但是,难道缺乏了学校的引导,我们大学生个人就没有实际能力去改变自身的素养了么?答案不言而喻。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观原因也有很多,也许是我们大学生尚未认识到错误,但我觉得其更大一部分学生的原因只有一个懒字。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要认为修身是我们根本无法触及到的。其实修身可以从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养成早起早睡的习惯;多多参加锻炼身体磨炼意志的活动;从言语行为上约束自己;对别人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古今凡是有大成就者无不是如此,无论是达观好动寿自长的苏东坡,还是冷水沐浴、勤学苦研的毛泽东,都是天将降大任之人。
然而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板仓老师告诉我们两个字:立志。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则心自纯洁。
而对于剧中出现的几个关键人物,在他们风华正茂的年纪里,他们修身以求治国齐天下。他们在最好的年纪里未辜负最好的年华,像一朵朵鲜红的木棉,绽放出最炫目的光芒。
在剧中,主人公毛泽东的出场就非同凡响,他倒立于屋内,啃书。任屋外战乱纷争,他自岿然不动。他在书店呆上一天,水米不进,最后用身上仅有的钱买了烧饼准备充饥,却又将大半烧饼送给了前来乞食的女孩。
他的勤奋、博学、睿智,以及一种会传染的豪情壮志加上“万家忧乐总关心”的胸怀,他的一生注定不平凡。正如导师杨昌济所说:“有些人就像像一团雄雄的烈火,像一道惊天的闪电,光芒耀眼,不顾一切,能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
蔡和森的文笔和毛泽东不分伯仲,但两个人的文章却是不同风格,一个气势磅礴,一个以平见奇。蔡和森给人的一贯形象就是低调,总是低头做事,实事求是,不会意气用事,在任何时候都显得那么理智,因此有他在行事颇为冲动的毛泽东身边分析,使得很多贸然的大事得到了很好地解决。然而也是由于他的不果决,使得他只可为将而不能当帅。
萧子升,从他经常穿着的长褂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读书人。他学识出众,而且潜心学问,但他缺乏一种气概,一种热血青年应有的野性。他认为那些不温和的互斗和纷争终归是没有结果的。他的温良谦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却不适和那个**纷争的年代。他适合做一个与世无争的隐士,潜心学问,开坛授业,实现他教书育人的理想,就像一根蜡烛,光芒虽然没有烈火闪电那般壮美,但却温暖祥和,明亮一方天地。再说到剧中主要的两个女性角色:陶斯咏的内心是如此的细腻却又有些怯懦。长沙吿危,她不顾一切,前去找毛泽东。“斯咏,你怎么来了?”“我是怕你…..我是怕你们大家出事。”这一句在肚子里绕了千百回的话,最终还是没能将她的心意带到。逼降溃军后,所有人都欢呼雀跃,奔跑下山,享受胜利。而她却只是站在原地,安静地笑着看着心上人。也许和剧中其他几个人物比起来,她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但对这个恍若是那个时代的大多女性的代表的女子而言,心上人志向的实现,便成了她的最大心愿。
同样是一位富家小姐,向警予的个性却跟斯咏天差地别。她活泼开朗,爱恨分明,敢想敢做。她坚信男女平等,女人一样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一样可以为万夫雄。她总说有一天要超过蔡和森,毫不含糊。她自己的事就由自己做主,追求平等自由。相信此女若是个男儿郎,定当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添下更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毛泽东的这段话,可谓是亲身体验之所感啊!他愿意去斗,又能在这斗之中获得无穷的快乐,都是因为他胸有大志。他想要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他不惧怕狂风暴雨坚持锻炼;他想要博览群书,所以他珍惜着一分一秒专心读书;他想要克服困难,所以他大胆游学绝不放弃......但是,我们要知道,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向警予这些人,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他们那时的年纪与我们相差无几,只是他们心中的志向比我们大罢了。你想要做,就可以做到,不过首先,你得像他们一样有一个远大的抱负。
方维夏老师曾这样启发毛泽东:“杜工部的诗,之所以光照千古,正因为满篇忧患之中,读来催生一股催人奋进的激昂,视天下为己任的气概。正如古城墙,封锁坚固数百年,却也挡不住这青草落地发芽,于沉闷中勃发出一道不屈的生机。”
我想就是因为我们如今的大学生缺乏这种对社会对国家应有的关注、缺乏在更高层次上的远大抱负理想,而只注意个人的利益私欲才会造成如今的低迷现象。现实是非常残酷的,很多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然而人可以现实,但绝不能浮躁,我们进入大学的真正目的不只是为了以后找个体面的好工作赚更多的钱,更重要的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不要认为这是虚的空幻的,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先辈做到了呢。相信自己并且充实自己,大学才能真正成为个人精神得到升华的一座辉煌殿堂;锻炼自己并且完善自己,最好的时光最好的年华才不会白白虚度付水流。
我很喜欢剧中的板仓先生,因为他说的话往往都蕴含着极大的哲理:“其实人的感情呢,是分不了那么清楚的。理想、信念、抱负和感情不是一刀切开变成几回事,而是都混合在一起的。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信念,就会需要什么样的感情。”
有良师,必有优生,正因有了老师的启发,才有了蔡和森如此崇高的理想:“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和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题呢? ”
好一句“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
再观现在的我们,同样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我们更幸运,能拥有更光亮的教室,更优秀的师资,以及更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在这幸运背后却又藏了多少的不幸运。在我们的大学课堂上逃课睡觉玩手机全是正常现象,甚至有大学不逃课是不正常的思想。如此现状,叫我们面对那些前辈如何能不脸红!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生,齐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即使到现在,仍然是正确的,少年,是中国的希望。但是看过这部电视剧,我不得不承认,不论是思想的深度,勇气,还是吃苦耐劳,甚至是智慧,我们都比不上先辈。但是,这不该打击到我们的自信,也许我们还有些娇气,有些懒惰,但是我们的思想是端正的,我们是有能力的,我们也是愿意付出的。要想负责起中国的未来,让中国傲然自立,青年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实在是还有太多的路要走。在革命先辈的榜样作用下,相信我们定能辨明是非,提高自我,履行责任,修身养德,明志高远,承担起学生不变的责任,让那青春、让那最好的年华绝不付水东流!
啊,年轻的朋友,青春的脚步,似行云水流,生活的道路靠我们探求,探求,莫叹息,莫停留,拨动那爱情的心弦,扬起那希望的风帆,乘风华正茂,莫让年华付水流。
青春的心愿在太空遨游,青春的旋律回响在心头,攀登那巍峨的山峰,穿越那茫茫的丛林,阳光灿烂,莫叹息,莫停留,要思考,要奋斗,莫让年华付水流,付水流!ii iii 文中带有引号的部分均引自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台词有部分删改,另有一段引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文中最后一段诗歌引自纪录片《莫让年华付水流》主题曲歌词,有部分删改
第三篇: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在抒发我观看《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的感悟之前,请允许我先呈述我观看的过程:《恰同学少年》一共23集,我共分两次看完,并且都是在深夜不受任何打扰的情况下全神贯注地观看。我深深地被影片主人公——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激情和朝气以及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所吸引。虽然两次我都看到凌晨四五点,但我没有丝毫的倦意,反而越来越有激情。
《恰同学少年》中令我感触最深,触动我心弦就是那对在影片中形成鲜明对比,给观众视觉造成极大反差的青年毛泽东和刘俊卿。
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影片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蔡和生、陶斯咏、向警予等就是梁启超先生所称颂的优秀少年。他们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激励人心,忧国忧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使人钦佩,勇于破旧立新的精神令人折服。毛泽东是个极富活力与气魄的活力少年,当自己的作文遭到不公正对待时,他敢于据理力争,甚至顶撞老师(当然我不提倡学生顶撞老师,而是要有胆量做正直的事,而不是人气吞声);一句“我偏要和老天作对,看谁犟得厉害!”喊得多有气魄。同时,大气磅礴的他又不乏沉着冷静,当外人打架斗殴吵得不可开交时他能够聚精会神地读书写字,真正做到了“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青年学生的他深入军阀营中谈判时表现得镇定自若,临危不惧,不得不令人佩服;最让我折服的就是他的胸襟广纳天下,心系祖国和人民。
而与毛泽东形成鲜明对比的刘俊卿是最悲剧性的人物了。或许他的本性并不坏,但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强大的的社会压力下,加之由于家庭贫困而急于摆脱这种命运的念头驱使下,他成了一个反面例子;爱慕虚荣,自私自利,做事唯利是图,首鼠两端。最终他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败类,落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他是一个处处都充满矛盾的人,就如在对待年迈的父亲这件事来说,一方面他上学为的是升官发财,改变家庭贫困的局面,他说过这么一句话:“爸,等我光宗耀祖后,你再也不用给别人倒茶了,我要让别人给你倒茶,让别人服务你。”这似乎是个很孝顺的儿子;另一方面在细节上他又表现得是个十足的“不孝子”.对他人他不敢承认他的父亲是个卖臭豆腐的,反而介绍说是雇来的挑夫(这是对父亲多么大的打击!);甚至把一个星期积累下来的脏衣服留给体弱多病的父亲„„看到这些场景,作为观众我的怒火在上升,有种想揍他的冲动。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才自古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简短而气势昂扬的校歌响彻在当年湖南一师的上空,深深地振奋了上个世纪早期旧中国一大批有志青年的社会理想:“以天下为己任,怀揣国家与人民,从青年做起,用教育拯救中国。”
看完剧情跌宕起伏,富有教育意义的《恰同学少年》,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到了同样身为“大学生”的自己,想到了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通过剧情中湖南一师中的热血青年与当代大学生的对比,我觉得当代大学生没有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优秀青年的昂扬斗志和用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有染上了刘俊卿那种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恶习。我们该反思了!
毛泽东所处的那个时代国家积贫积弱,物质极度匮乏,而那一代的青年大学生们却能够做到精神饱满,激情豪迈,勇于承担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社会责任;而生活在物质生活充裕,养尊处优的当代大学生却在物欲横流,利益熏心的社会环境下迷失了自我,成了现代版的“刘俊卿”。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一生的事业,想想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做到了吗?就从最基本的“修身”说起吧。时代在变,我们也应与时俱进,“修身”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遵守古代圣贤推崇的“三纲五常”等封建教条。但“孝”这一德之本,道之源我们又做到了吗?“修身”也要求我们的行为举止合乎现代礼仪规范,而事实却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我们——大学生只中的行为比比皆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出口成“脏”„„
看完《恰同学少年》这部影剧之后,我希望广大的当代大学生们都应好好反省,当然也包括我自身。应当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为榜样,青年人就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活出精气神!从修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做一个真正的大学生,胸怀天下,不要活在以私利为中心的狭小片地中。
让我们大声喊出:“美哉,我中国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
第四篇: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在妈妈的推荐下,我下了《恰同学少年》,看完以后颇有感受:
首先是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孔昭绶先生作为校长,以教书育人为目标,将经世致用的理论输入毛泽东、蔡和森等稚嫩学子的脑中,要用教育来开启尚未开化的民智,用教育来唤醒沉睡中的中国。其间,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一批着名的中国教育家革命家任教于一师,“欲栽大木驻长天”,他们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培养了这样一批中国的栋梁,毛泽东他们在一师打下了深厚的学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了自己的思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获得了初始的社会经验。这些教师可以为了一个学生的偏科,由校长组织讨论,并引发对教育方式、培养人才的思索;他们可以为了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向教育司提议并更改校规,试问在当今的教育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教育产业化”的思想,使得教育的目的出现偏差,老师被工资奖金升学率领导牵着走,学校对学生划分三六九等。那么何为师,何为教?
其次,就是毛泽东、蔡和森、萧子生等人的成长,他们身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北洋政府,护法战争„„正是在这样的国乱民荒中,毛泽东他们立志要强国,强民,以国家的兴亡为己任,他们要用知识来改变贫困落后的中国。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责任感与使命感,我认为这是一代伟人成长起来的关键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一个“匹夫”二字,使多少人望而却步。当有了改变社会的理想,又怎么会在意生活中琐碎的鸡毛蒜皮呢?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宏伟的理想,贫困似乎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他们的眼中信仰比生命更重要,就像高尔基所言: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
但他们毕竟还是一群孩子,他们也有过迷茫和彷徨,有过苦楚和辛酸。当他们面对袁世凯恶行、当他们面对儿女私情和理想抱负的矛盾、当他们面对权和利与信仰理想的碰撞时,是老师的开导和启迪、是朋友的搀扶与鼓励,让他们认识到:纵使是千年的古城壁,依然会有植物爬满石缝间,未来是美好的„„
再有就是剧中塑造的其他一些鲜明的人物:城防营营长张自忠、普通警察警察郭亮、商会老爷陶翁、卖臭豆腐刘三爹„„他们的深明大义,让我觉得中国之所以没有灭亡,正是一位有了这样一群伟大的人。少爷王子鹏,也打破了人们对纨绔子弟的印象,他从一个软弱无能的少爷,变成一个敢于吃苦、敢于搏斗的新青年。菜和森的妈妈,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依然爽朗的朗诵着普希金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这部创下央视收视纪录的红色励志电视剧,真的是让人获益良多,大家也不妨亲自去感受一下伟人的成长历程。去找找自己的榜样。
最后,就以梁启超的话共勉吧: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地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残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业,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第五篇: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恰同学少年是讲述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经历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对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子有良好的教育意义。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成为伟人,但我们可以学习伟人身上优秀品质,使自己趋向完美。
学习的启示。杨昌济教授主张大学要做好修学储能工作,既要踏踏实实的学习知识,又要储备能力,提升说话办事能力,修学储能要均衡发展。读书要博采众长,先博后渊,只有博采百家之长,才能提炼出更新的观点。喜欢社会科学的,要广泛涉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不要囿之一隅。即使确定了理想的职业,也不要囿之一隅。学习知识是分门别类学的,具体运用时是综合性的,要运用各种知识来解决问题。当众诵读是训练注意力的好方法,这是闹中取静啊,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蕴。互帮互助是学习的好方法,竞争也是。互帮互助和竞争也是做人的原则。在竞争中生存,在生存中竞争。人在社会关系中生存,需要各种利益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这就需要与他人发生关系,需要与他人合作。人的社会性就说明人天然具有竞争性与合作性。竞争性与合作性是人的社会性的基本标志。人与人之间没有竞争性与合作性,那么社会性就无从体现。
生活上的启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有奋斗精神。个人奋斗原则在坚忍,坚如磐石,坚定不移,矢志不渝,韧如蒲苇,百折不挠,柔而坚韧。坚忍也就是方圆相济,刚柔并济。要时刻注重提高精神境界,不可过分注重物质享受。人需要物质财富,更需要精神财富,在当前物欲横流的形势下,各种物质诱惑时时出现,作为大学生一定要提高精神境界,增强抵抗诱惑的能力,使自己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不要对社会有害。生活上亦要乐于助人,助人为乐。我们要关心家人,体谅家人,时常给家人打个电话,让家人知道你是牵
挂她们的。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父母的钱都是流血流汗挣来的,不可肆意挥霍。勤俭节约既是对父母的体谅,又是修身之本。人人生而平等,平等原则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人与人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之所以会产生这个怪胎,是因为这个怪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具备产生这个怪胎的条件,“孔圣人”把这个怪胎神圣化,作为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基础。共和国时期这种封建制度不存在了,但是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因此在共和国的天空阴魂不散,依然影响着人们。我相信,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最终会在共和国真实地确立,永驻人们的心间。而不是仅仅存在于纸上。大道理还是要讲的,大道理是社会的一面旗帜,是指引社会前进的明灯,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我认为大道理就是所谓的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思想,和有积极意义的社会道德(传统美德)。大道理下出人才,毛泽东和蔡和森等正是在这种这种大道理下成长起来的。人生需要自以为是。适度的自以为是是自信,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自以为是是懦弱,是人云亦云,是随波逐流;过度自以为是是自负,是固执己见,是冥顽不灵。要知错就改。勇敢的承认错误,诚恳的承认错误,勇敢的承担责任,主动的承担责任,不可以争功诿过。在生活上要善于求助他人,求助于他人是对他人能力的肯定,是对他人价值的肯定。生活中要多读书,善读书。读书时要思考,一边读一边思考,可圈点国画一些重点内容,写一些批注。这种读书方法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的读书方法,应该是好的,应该是值得借鉴的。
以上是我观看恰同学少年的感受,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