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来源: 新华社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坚持遵循规律。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把握好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坚持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进而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
(一)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
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明确商业秘密和侵权行为界定,研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探索建立诉前保护制度。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
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二)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
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
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探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三)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 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多种渠道增加审评资源,优化流程,缩短周期,支持委托生产等新的组织模式发展。对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准入政策。
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四)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
改革产业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
强化产业技术政策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明确并逐步提高生产环节和市场准入的环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质量和安全指标及相关标准,形成统一权威、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加强产业技术政策、标准执行的过程监管。强化环保、质检、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五)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运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
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完善市场化的工业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劳动力成本变化与经济提质增效相适应。
三、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六)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话语权
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较大比例。
国家科技规划要聚焦战略需求,重点部署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领域研究,竞争类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和要素配置模式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
(七)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
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壮大技术交易市场。
优化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建立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探索在战略性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形成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向社会开放力度。
(八)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
统筹研究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调整目录管理方式,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重点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九)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
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研究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放宽民口企业和科研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采购范围。
四、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
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壮大创业投资规模
研究制定天使投资相关法规。按照税制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研究扩大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放宽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限制,并在试点基础上将享受投资抵扣政策的创业投资企业范围扩大到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
结合国有企业改革设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完善国有创投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研究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
完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规定,有效利用境外资本投向创新领域。研究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政策
(十一)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
加快创业板市场改革,健全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强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并购、交易等功能,规范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加强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
发挥沪深交易所股权质押融资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项目收益债,募集资金用于加大创新投入。
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探索和规范发展服务创新的互联网金融。
(十二)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
完善商业银行相关法律。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试点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实现投贷联动。
政策性银行在有关部门及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加快业务范围内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创新活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稳步发展民营银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支持面向中小企业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
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
五、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
(十三)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
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尽快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
(十四)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完善职务发明制度,推动修订专利法、公司法等相关内容,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健全职务发明的争议仲裁和法律救济制度。
修订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
(十五)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
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
建立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对在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权激励。
积极总结试点经验,抓紧确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条件和标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原则上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结合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研究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的政策。
六、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
(十六)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
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支持研究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
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尊重科学规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
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制度,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完善内部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
(十七)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
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强化绩效激励,合理补偿项目承担单位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应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创新价值。
(十八)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
强化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活动的分类考核。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
对公益性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定期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组织第三方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引导建立公益性研究机构依托国家资源服务行业创新机制。
(十九)深化转制科研院所改革
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方向,对于承担较多行业共性科研任务的转制科研院所,可组建成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市场经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
推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转制科研院所深化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整体上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
对于部分转制科研院所中基础研究能力较强的团队,在明确定位和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其回归公益,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其继续承担国家任务。
(二十)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
逐步实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原则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不再新办企业,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
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明确所属技术转移机构的功能定位,强化其知识产权申请、运营权责。
建立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统计和报告制度,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转化的,可由国家依法强制许可实施
七、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
围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二十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
分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科教结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增进教学与实践的融合。
鼓励高等学校以国际同类一流学科为参照,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扩大交流合作,稳步推进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
(二十二)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
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等学校新聘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促进人才双向自由流动。
(二十三)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
制定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的意见,加快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立法,规范和放宽技术型人才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条件,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活动方面,给予中国籍公民同等待遇。
加快制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给予工作许可便利,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及其随行家属给予签证和居留等便利。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国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取消来华工作许可的年龄限制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从事创新研究。
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外商投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和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
八、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加积极的策略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
(二十四)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对开展国际研发合作项目所需付汇,实行研发单位事先承诺,商务、科技、税务部门事后并联监管。
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进行分类管理,放宽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政策。
改革检验管理,对研发所需设备、样本及样品进行分类管理,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采用重点审核、抽检、免检等方式,提高审核效率。
(二十五)优化境外创新投资管理制度
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合力支持国内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强化技术贸易措施评价和风险预警机制。
研究通过国有重点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海外创新投资基金,外汇储备通过债权、股权等方式参与设立基金工作,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鼓励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创新类项目,改革投资信息披露制度,在相关部门确认不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前提下,按照中外企业商务谈判进展,适时披露有关信息。
(二十六)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制定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管理办法,按照对等开放、保障安全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全球性问题研究等领域,统筹考虑国家科研发展需求和战略目标,研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参与。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引导外资研发中心开展高附加值原创性研发活动,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
九、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 更好发挥政府推进创新的作用。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创新政策评估督查与绩效评价,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二十七)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
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强化军民融合创新。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
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组织开展创新政策清理,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
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见,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
(二十八)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
改进和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体现创新的经济价值。研究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分类考核,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
(二十九)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
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健全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决策机制,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
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科技管理事权和职能定位,建立责权统一的协同联动机制,提高行政效能。
(三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授权开展知识产权、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国际合作、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改革试验,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任务,认真抓好落实。有关方面要密切配合,分解改革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加强对创新文化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宣传改革经验、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精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坚持遵循规律。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把握好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坚持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进而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
(一)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
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明确商业秘密和侵权行为界定,研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探索建立诉前保护制度。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
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二)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
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
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探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三)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
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多种渠道增加审评资源,优化流程,缩短周期,支持委托生产等新的组织模式发展。对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准入政策。
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四)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
改革产业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
强化产业技术政策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明确并逐步提高生产环节和市场准入的环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质量和安全指标及相关标准,形成统一权威、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加强产业技术政策、标准执行的过程监管。强化环保、质检、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五)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运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
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完善市场化的工业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劳动力成本变化与经济提质增效相适应。
三、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六)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话语权
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较大比例。
国家科技规划要聚焦战略需求,重点部署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领域研究,竞争类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和要素配置模式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
(七)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
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壮大技术交易市场。
优化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建立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探索在战略性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形成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向社会开放力度。
(八)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
统筹研究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调整目录管理方式,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重点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九)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
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研究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放宽民口企业和科研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采购范围。
四、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
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壮大创业投资规模
研究制定天使投资相关法规。按照税制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研究扩大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放宽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限制,并在试点基础上将享受投资抵扣政策的创业投资企业范围扩大到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
结合国有企业改革设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完善国有创投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研究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
完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规定,有效利用境外资本投向创新领域。研究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政策。
(十一)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
加快创业板市场改革,健全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强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并购、交易等功能,规范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加强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
发挥沪深交易所股权质押融资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项目收益债,募集资金用于加大创新投入。
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探索和规范发展服务创新的互联网金融。
(十二)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
完善商业银行相关法律。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试点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实现投贷联动。
政策性银行在有关部门及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加快业务范围内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创新活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稳步发展民营银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支持面向中小企业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
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
五、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
(十三)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
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尽快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
(十四)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完善职务发明制度,推动修订专利法、公司法等相关内容,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健全职务发明的争议仲裁和法律救济制度。
修订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十五)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
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
建立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对在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权激励。
积极总结试点经验,抓紧确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条件和标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原则上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结合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研究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的政策。
六、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
(十六)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
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支持研究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
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尊重科学规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
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制度,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完善内部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
(十七)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
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强化绩效激励,合理补偿项目承担单位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应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创新价值。
(十八)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
强化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活动的分类考核。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
对公益性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定期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组织第三方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引导建立公益性研究机构依托国家资源服务行业创新机制。
(十九)深化转制科研院所改革
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方向,对于承担较多行业共性科研任务的转制科研院所,可组建成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市场经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
推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转制科研院所深化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整体上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
对于部分转制科研院所中基础研究能力较强的团队,在明确定位和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其回归公益,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其继续承担国家任务。
(二十)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
逐步实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原则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不再新办企业,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
建立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统计和报告制度,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转化的,可由国家依法强制许可实施。
七、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
围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二十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
分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科教结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增进教学与实践的融合。
鼓励高等学校以国际同类一流学科为参照,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扩大交流合作,稳步推进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
(二十二)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
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等学校新聘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促进人才双向自由流动。
(二十三)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
制定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的意见,加快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立法,规范和放宽技术型人才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条件,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活动方面,给予中国籍公民同等待遇。
加快制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给予工作许可便利,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及其随行家属给予签证和居留等便利。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国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取消来华工作许可的年龄限制。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从事创新研究。
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外商投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和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
八、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加积极的策略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
(二十四)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对开展国际研发合作项目所需付汇,实行研发单位事先承诺,商务、科技、税务部门事后并联监管。
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进行分类管理,放宽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政策。
改革检验管理,对研发所需设备、样本及样品进行分类管理,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采用重点审核、抽检、免检等方式,提高审核效率。
(二十五)优化境外创新投资管理制度
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合力支持国内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强化技术贸易措施评价和风险预警机制。
研究通过国有重点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海外创新投资基金,外汇储备通过债权、股权等方式参与设立基金工作,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鼓励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创新类项目,改革投资信息披露制度,在相关部门确认不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前提下,按照中外企业商务谈判进展,适时披露有关信息。
(二十六)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制定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管理办法,按照对等开放、保障安全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全球性问题研究等领域,统筹考虑国家科研发展需求和战略目标,研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参与。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引导外资研发中心开展高附加值原创性研发活动,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
九、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
更好发挥政府推进创新的作用。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创新政策评估督查与绩效评价,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二十七)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
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强化军民融合创新。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
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组织开展创新政策清理,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
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见,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
(二十八)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
改进和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体现创新的经济价值。研究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分类考核,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
(二十九)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
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健全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决策机制,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
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科技管理事权和职能定位,建立责权统一的协同联动机制,提高行政效能。
(三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授权开展知识产权、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国际合作、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改革试验,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任务,认真抓好落实。有关方面要密切配合,分解改革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加强对创新文化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宣传改革经验、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2016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6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单选题
1.近年来,我国()的总体水平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3分] A.研发人员 B.能源开发 C.科技
2.()问题与石油相似,关键是我国天然铀资源短缺。[3分] A.电能 B.核能 C.水能
3.()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3分] A.经济 B.科技 C.人才
4.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投入居世界第一位。[3分] A.研发经费 B.技术 C.研发人员
5.近年来,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的能力还不够强。[3分] A.科技创新 B.科研人员 C.研发经费
6.中国()产量几近全球一半。[3分] A.煤炭 B.原油 C.天然气
7.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3分] A.自主创新能力 B.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C.人才培养和使用
8.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30日在中关村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就曾明确指出()兴则民族兴,国家强。[3分] A.科技 B.经济 C.人才
9.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在于()。[3分] A.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B.人才培养和使用 C.自主创新能力
10.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3分] A.石油 B.天然气 C.核电
11.我国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A.经济 B.技术 C.生产力
12.()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3分] A.创新 B.调整 C.变革
13.核能问题与石油相似,关键是我国()资源短缺。[3分] A.原油 B.煤炭 C.天然铀
14.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需要依靠()。[3分] A.科技创新 B.科技保守 C.人才培养
15.()最终也将受到资源的制约,而且不可能满足中国对能源的需求。[3分] A.水电 B.核能 C.石油
二、多选题
16.2011年研发费超过500亿元的省市有:()总投入经费占全国经费投入总量的58.6%。A.江苏 B.广东 C.北京
D.山东,浙江和上海
17.我国对各类论文的资金投入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达到1/3的学科是:()。A.基础生命科学 B.临床医学 C.计算机数学 D.物理学
18.报告中提到中国科技创新投入的国际比较有哪些()。A.研发经费投入 B.科研人员投入 C.技术投入 D.设备投入
19.我们要推动新型()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镇化
D.农业现代化 20.中国的()资源丰富,需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开发成本。[5分 ] A.水电 B.页岩气 C.风能 D.太阳能
三、对错题
21.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开始超过美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只有1.77吨油当量,不到美国的1/4,日本的1/2。[3分] A.对 B.错
22.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万件,同比增长12.5%。其中,国外发明专利申请80.1万件,占总量的86.3%;国内发明专利申请12.7万件,占总量的13.7%。A.对 B.错
23.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上升。[3分] A.对 B.错
24.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3分] A.对 B.错
25.政府依靠对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低成本控制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已难以为继。A.对 B.错
26.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3分] A.对 B.错
27.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A.对 B.错
28.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3分] A.对 B.错
29.我国研发人员从2002年的103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288万人,年均增长12%,居世界第一位。[3分] A.对 B.错
30.中国只有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跻身创新型国家的行列。[3分] A.对 B.错 试卷名称:2016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仅适用于2016)
一、单选题
1.(A)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3分] A.创新 B.调整 C.变革
2.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A)消费国。[3分] A.石油 B.天然气 C.核电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A)。[3分] A.自主创新能力 B.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C.人才培养和使用
4.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需要依靠(A)。[3分] A.科技创新 B.科技保守 C.人才培养
5.中国已取代(C)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3分]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6.我国必须加快转变(A)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分] A.经济 B.技术 C.生产力
7.中国()产量几近全球一半。[3分] A.煤炭 B.原油 C.天然气
8.(C)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3分] A.经济 B.科技 C.人才
9.(C)最终也将受到资源的制约,而且不可能满足中国对能源的需求。[3分] A.水电 B.核能 C.石油
10.核能问题与石油相似,关键是我国(C)资源短缺。[3分] A.原油 B.煤炭 C.天然铀
11.近年来,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A)的能力还不够强。[3分] A.科技创新 B.科研人员 C.研发经费
12.目前中国()省份没有运行中的核电站。A.海南省 B.广东省 C.浙江省
13.()问题与石油相似,关键是我国天然铀资源短缺。[3分] A.电能 B.核能 C.水能
14.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投入居世界第一位。[3分] A.研发经费 B.技术 C.研发人员
15.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下降)。[3分] A.上升 B.下降 C.平稳
二、多选题
16.报告中提到中国科技创新投入的国际比较有哪些()。[5分 A.研发经费投入 B.科研人员投入 C.技术投入 D.设备投入
17.2011年研发费超过500亿元的省市有:()总投入经费占全国经费投入总量的58.6%。A.江苏 B.广东 C.北京
D.山东,浙江和上海
18.中国的()资源丰富,需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开发成本。[5分 A.水电 B.页岩气 C.风能 D.太阳能
19.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下降()。[5分 A.2011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只有7.9% B.201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只有7.8% C.201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降为7.7% D.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降为7.4% 20.我国()压力越来越大。[5分 A.人口 B.资源 C.环境 D.经济
三、对错题
21.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上升。[3分] A.对 B.错
2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3分] A.对 B.错
23.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3分] A.对 B.错
24.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3分] A.对 B.错
25.我国研发人员从2002年的103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288万人,年均增长12%,居世界第一位。[3分] A.对 B.错
26.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3分] A.对 B.错
27.中国只有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跻身创新型国家的行列。[3分] A.对 B.错
28.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开始超过美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只有1.77吨油当量,不到美国的1/4,日本的1/2。[3分] A.对 B.错
29.在日本等发达国家,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成本已分别降为水电的2倍和3倍以内。[3分] A.对 B.错
30.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万件,同比增长12.5%。其中,国外发明专利申请80.1万件,占总量的86.3%;国内发明专利申请12.7万件,占总量的13.7%。A.对 B.错
一、单选题
1.中国()产量几近全球一半。[3分] A.煤炭 B.原油 C.天然气
2.核能问题与石油相似,关键是我国()资源短缺。[3分] A.原油 B.煤炭 C.天然铀
3.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3分] A.上升 B.下降 C.平稳
4.()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3分] A.经济 B.科技 C.人才
5.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3分] A.天然气 B.煤炭 C.原油
6.目前中国()省份没有运行中的核电站。[3分] A.海南省 B.广东省 C.浙江省
7.我国对各类论文的资金投入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达到1/3的学科是()和临床医学。A.基础生命科学 B.物理学 C.化学
8.近年来,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的能力还不够强。[3分] A.科技创新 B.科研人员 C.研发经费
9.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3分] A.自主创新能力 B.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C.人才培养和使用
10.近年来,我国()的总体水平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3分] A.研发人员 B.能源开发 C.科技
11.()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3分] A.调整 B.创新 C.平稳
12.我国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A.经济 B.技术 C.生产力
13.()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3分] A.创新 B.调整 C.变革
14.中国的()资源非常丰富,关键是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来降低开发成本。[3分] A.水能 B.煤矿 C.页岩气
15.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3分] A.石油 B.天然气 C.核电
二、多选题
16.报告中提到中国科技创新投入的国际比较有哪些()。[5分 A.研发经费投入 B.科研人员投入 C.技术投入 D.设备投入
17.我国对各类论文的资金投入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达到1/3的学科是:()。[5分 A.基础生命科学 B.临床医学 C.计算机数学 D.物理学
18.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下降()。[5分 A.2011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只有7.9% B.201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只有7.8% C.201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降为7.7% D.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降为7.4% 19.我们要推动新型()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5分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镇化
D.农业现代化
20.中国的()资源丰富,需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开发成本。[5分 A.水电 B.页岩气 C.风能 D.太阳能
三、对错题
21.我国对各类论文的资金投入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达到1/3的学科是:物理学和化学。[3分] A.对 B.错 22.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上升。[3分] A.对 B.错
23.改革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分] A.对 B.错
24.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3分] A.对 B.错
25.中国只有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跻身创新型国家的行列。[3分] A.对 B.错
26.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开始超过美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只有1.77吨油当量,不到美国的1/4,日本的1/2。[3分] A.对 B.错
27.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3分] A.对 B.错
28.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万件,同比增长12.5%。其中,国外发明专利申请80.1万件,占总量的86.3%;国内发明专利申请12.7万件,占总量的13.7%。[3分] A.对 B.错
29.政府依靠对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低成本控制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已难以为继。A.对 B.错
30.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3分] A.对
第四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学习辅导]
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共长泾镇党校 谢劼
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 突破密切相关。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相互结合,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交叉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必须抓住和用好的机遇。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们转变全镇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
所以,强化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摆在突出位置,说明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度重视。这一战略是立足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和实际、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对当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时期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具有重要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乎我镇经济发展的全局。首先,我们应该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背景下来理解。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领导科技事业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其次,我们应该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科学发展观这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背景下来理解。第三,我们应该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来理解。我们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好科技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要围绕
1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研究全镇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与各企业各部门一起把各项重大任务落到实处。
改革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全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政策环境,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四是各村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五是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六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工作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的制高点。
二、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 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全镇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适当引进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充分发挥
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提高骨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四是促进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提升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三、进一步优化全镇创新环境。一是引进和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促 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二是促进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中,落实到各个方面,全面加强农业、民生、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科技工作,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三是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镇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在全镇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深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镇人民的创新活力。
四、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一是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外地和本镇企业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利用周边地区科技资源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二是注重围绕战略需求参与省市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鼓励企业发起和组织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到外地联系研发机构。三是促进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与关键环节。应始终坚持科技优先发展,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加强引进项目的前沿研究和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影响我镇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四是注重完善政府指导下的科技合作机制,提升科技合作水平,推进科技引进,加强民间科技合作。2013.1.17
第五篇: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
《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意见
在《意见》中,由科技局牵头的主要工作有:
二、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
(一)深化政府管理创新。
(第四页第二段)改革科技项目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由第三方专业机构管理、评估科研项目机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科技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和监管,重点放在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领域。(根据市里出台办法研究我区的办法)(二)改革财政科技资金管理。
(财政局会同科技局)调整优化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综合协调政府各部门科技投入专项资金,搭建起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项目投入管理和信息公开平台。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的政府投入,完善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逐步将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政策为主,支持方式主要为后补助及间接投入,且占比逐年提高。完善科技计划(专项)绩效评价机制,接受公众和审计监督。
完善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探索政府采购创新产品的具体方式。将企业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项目纳入政府采购适用范围,扩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比例。制定创新产品认定办法,对首次投放市场的创新产品实施政府采购
首购、订购政策,鼓励采取竞争性谈判和磋商以及单一来源采购等非招标方式购买创新产品和服务。
(三)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科技局牵头,我们区里没有这种情况)(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扩大企业在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和政策、标准;在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3。对接国家“创新百强”工程,积极争取省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支持骨干企业发挥技术创新核心作用,牵头成立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支持登记为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推动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
围绕全区工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开展协同攻关。支持企业建设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以试验验证为主要功能的创新平台,(对于新认定的国家、省创新平台,落实市里的奖励政策),开展科技成果中试、验证和转化活动,打通从科学研究到产业化之间的通道。
(五)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实施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主要加强事后监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承担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
(我们区里没有这种情况)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高校、科研院所不再新办企业,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对外转移扩散,充分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探索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建立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统计和报告制度。
三、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我们区里没有这种情况)(五)加大创新人才激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在政府设立并投资建设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职务发明成果转化收益要按不少于70%、不超出95%的比例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团队负责人有内部收益分配权;单位一年内未实施成果转化的,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拥有优先处置权。转化收益用于人员激励的部分,计入当年工资总额,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
科技成果转化后,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正职可获得一定的现金奖励,副职可获得一定的现金奖励或股权激励;其他领导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审批后可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兼职,获得一定的现金奖励或股权激励,但不得领取其它报酬。
四、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一)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全市统一的技术创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省级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交易市场的对接,积极培育网上技术市场等新型创新服务业态,探索社会化运营模式。大力扶持、规范发展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机构,培育一批中介机构品牌,鼓励报考专利代理人并在我市执业。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将科技服务及其支撑技术纳入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规定,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严格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落实优惠政策)
(二)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财政会同科技局)壮大创业投资规模。每年从市科技创新基金中设立不低于3000万元的天使基金,重点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创办企业,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商业模式新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民间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创新科技信贷模式,支持商业银行设立科技银行,开展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从科技创新资金中拿出5000万元设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科技银行或合作银行匹配不低于15倍的贷款授信额度,对科技型小微企业以优惠利率进行无抵押贷款;对产生的信贷风险,风险补偿资金池可给予单笔不高于10%的补偿。(建议区政府拿出一定资金)拓宽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金融办会同科技局)实施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强化专业化团队服务,推动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及其他板块上市融资。依托“新三板”、齐鲁股权交易所等,引导科技型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
开展融资。
(三)推进创新国际交流合作。
(商务局会同财政局、科技局)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以共建合作园、互设分基地、成立联合创投基金、建设海外研发孵化中心等多种方式走出去开展合作创新。对开展国际研发合作项目所需付汇,实行研发单位事先承诺,商务、科技、税务部门事后并联监管。对企业建设的海外孵化器、研发中心投入运营且有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的,优先给予经费支持。吸引国内外重点高校院所、研发机构来坊子设立研究院或技术转移中心,支持其升级为区域研发中心或开放式创新平台。支持外来研发机构参与我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承接政府科研项目,与相关单位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国际创新交流合作活动,实行有别于党政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出国审批制度。
(四)打造更多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
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加快财政投入的科研基础设施向创新创业中小企业开放,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促进创新资源高效利用。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孵化机构,支持有优势的民营科技企业搭建孵化器等创新平台。鼓励通过盘活闲置厂房、改造存量商业商务楼宇等资源,为创业企业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支持发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机构,鼓励开展创意创造活动。扶持发展更多创新创业社区。五、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
(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战略项目。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大数据及云计算等一批重点产业创新战略项目建设,带动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二)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集聚区。
结合提升市区等重大战略实施,推动(凤凰山高新技术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园、地理信息产业园等)园区,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各自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强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各街办、产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围绕推动创新、服务创新,改革政府治理方式,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