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食品药品机构改革
关于食品药品机构改革
中央层面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方案有望年内出台。此次改革方案借鉴深圳基本模式并根据多地试点经验调整形成。方案模式基本为:
撤消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药监总局,组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挂“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和“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牌子,同时划入发展改革委反垄断执法职责、价格监督检查职责,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食盐监管职责,划入商务部反垄断审查职责、商贸领域行政执法职责。
在“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市场秩序监督管理局”、“反垄断局”3个二级局和“市场稽查局”1个直属局,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整合为“国家标准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
将原工商总局登记注册(营业执照)审批职责划入商务部,在商务部组建“商事登记局”;将原质检总局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职责划入海关总署,在海关总署组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将原质检总局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责划入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在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组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将原食药监总局药品监管职责、医疗器械监管职责划入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二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后
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后,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职能范围扩大到食品、农产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等,食品药品检测机构相应承担了与其职能相关的技术工作。面对新职能的挑战,2006年,成都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将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的与卫生执法相关的食品(含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职能划入成都市药品检验所,后又将成都市农业质量检测中心并入,组成了成都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
这种把食品、农产品、农业投入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划归药监系统的做法,整合了资源,构建了药品食品综合检测的新格局,减少了资源浪费,为打造技术面广、技术力量强的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创造了条件。整合后,成都市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了9000万元的财政经费支持,另址重建了检测中心,在仪器设备方面每年也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经过机构整合,当地政府更加重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同时,也消除了部门间利益保护主义,使决策、监督和执行能有效地开展,促进检测机构能力的提高。成都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极力寻求通过多种研究工作来扩展思路,提高检验技术,提高检测手段。中心开展的鱼腥草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为国家制定鱼腥草注射液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过敏试验方法研究和溶血与凝聚试验方法研究,为注射剂生物安全性试验方法提供了新思路。整合资源迎接新挑战
□成都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主任 蒲旭峰
为充分发挥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行政监管的技术支撑作用,近年来,武汉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全面加强能力建设,加强食品检测标准的研究,充分发挥在监管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为武汉市民的饮食安全保驾护航。
早在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时,我所就开始着手筹建食品(保健食品)检测参数扩项的准备工作,先后于2004年、2008年获得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2项食品(保健食品)检测参数批准,同时部分食品(保健食品)参数于2007年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实验室认可。我所还多次积极参加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组织的各项食品检测能力验证,均获得满意的检测结果。此外,我所有关技术人员结合食品检验工作开展食品检验方法的研究工作,在《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等国家食品检测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关食品检验的科研论文。
近几年,我所根据食品检测工作的需要,陆续招聘食品检测和微生物检测博士2名、硕士多名,充实加强食品检验技术力量。目前,我所的食品检测能力建设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已达到食品检测的技术要求和检测能力。
全面加强能力建设
□武汉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所长林幸华
药品检验是实施药品质量监督、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副省级城市药品检验所如何在药检机构中提升自身地位和作用,是当前比较严峻的现实。对此,我希望能通过食品药品检验技术协作交流会的形式,使大家在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的检验工作格局,切实为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药检系统优质资源共享,能有效实现药检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的作用,是提高检验资源利用效率和检验效益的重要途径。同时,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和一项有效措施。
近年来,通过与各副省级城市检验所和本省各地检验所交流学习,查找不足,我所添置了进口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大型精密仪器,检验检测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检验检测能力明显提高,能够承担起辖区内药品质量监督所需的大部分检验任务,全项检验能力达到70%以上。随着药品监管工作的深入发展,我所检验检测任务量逐年增加,每年都开展一些新的检验项目,使评价抽验、监督抽验工作齐头并进。自2002年以来,我所每年的检验量均达到4000批次,在省内药检所一直位居前列。构建药检系统资源共享格局
□南京市药品检验所所长 崔福春
为配合监管部门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能,哈尔滨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积极探索适合食品检验规律的食品业务管理模式,以适应食品、药品检验的不同需求。
我中心确定了食品检验能力规划方案,在起步阶段将餐饮环节卫生学内容列为重点,成立了食品参数认证组,用了两个月左右时间,完成了所有申报参数的检验工作。
结合食品检验起步阶段样本内容多、总量较少的特点,我中心提出了利用“一个检验平台,实现多种检验”的思路,实现了食品等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建立食品检验运行体系文件,及时修改《质量手册》,经过专家组的考核,通过食品检验参数1131项。
在通过食品参数认证工作后,我所及时开展针对食堂等单位的餐具及凉拌菜的微生物项目(总大肠菌群、致病菌等)检验工作,在锻炼技术队伍检验能力的同时,初步考核了食品检验体系的实际运行情况。
通过开展食品检验试运行,提高了食品检验水平及能力,为今后的食品监管工作积累了的经验。
探索食品业务管理模式
□哈尔滨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主任 何志一
近年来,长春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按照ISO/IEC17025认可准则的要求,建立了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注重内部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科学、准确、公正。
自成立以来,所领导班子就非常重视检验能力和科研能力建设,加大软硬件投入,目前,全所拥有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进口大型精密仪器55台套,能够开展药品检验参数153项、食品/保健食品115项、化妆品20项。
在做好监督检验工作的同时,我所积极鼓励业务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开发非标检验方法,起草国家药品标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目前,我所正在从纯粹的检验型机构向科研型检验机构转变。
打造科研型检验机构
□长春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所长 魏广英
近年来,杭州市药品检验所以“为民服务、科学监管、和谐药检”为宗旨,以“提升技术监督有效性、争当全省药检排头兵”为目标,提升服务水平,使杭州的药检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取得了较好成绩。
“十一五”期间,杭州市药品检验所共接受并通过了三次省计量认证,接受并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首次现场评审,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成为浙江省第一家通过实验室认可的地市级药检所,从而取得在药品、食品及保健食品、生活饮用水及饮用天然矿泉水、化妆品、药品包装材料、医疗器械、洁净区室环境等7个类别376项检测资质,检验检测能力名列全国市级药检所中前列。
随着承检范围的扩展,我所业务量增长迅速,每年的检测量增长超过20%以上。我所根据需要,及时开辟检验检测绿色通道,在应对汶川地震、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节假日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突出了技术监督的作用。
充分发挥技术监督作用
□杭州市药品检验所所长郭怡飚
近年来,大连市药品检验所大力推进药品检验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开拓和利用网络资源,成功实施了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促进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进一步提升了检验工作效能。
我所在LIMS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管理规范,在受理检品之前,均建立一个样品模板,对检品的检验项目、方法、检验依据进行详细的设置,并把模板分为检验方法模板和样品模板两个层次。检验方法模板的建立,引入了Starlims 10.3的ELN(电子化实验室记录本)功能在ELN里进行仪器采集、自动计算、编写公式等功能,在审核时,把一个检品的每个ELN合成一份PDF文档并可以打印,提高了审核的效率。另外,我所把仪器管理、标准物质管理、标准管理、偏离流程控制以及质量控制等与检验流程融合在一起,使大部分的仪器实现了数据自动采集。
经过近两年的运行,目前LIMS系统运行已比较稳定,满足了检验和质量控制的要求,并于2009年11月顺利通过了国家认可委和省计量的现场评审,基本实现了无纸化检验。信息化提升检验工作效能
□大连市药品检验所所长 门启鸣
近年来,宁波市药品检验所全面提升检验检测总体能力,扎实推进药品及医疗器械安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切实履行药品技术监督职能,努力践行科学监管理念。
在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方面,我所积极参与国家药品标准提高工作,今年首次承担了国家药品评价性抽验任务,以进一步完善药品标准。目前已初步摸索了薄荷和荆芥中薄荷脑和胡
薄荷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探索研究测定细辛中马兜铃酸A成分。我所今年还承担了国家药典委布置的21个化学药品标准提高工作。同时,我所积极开展验证比对工作,完成了国家认可委组织的水质总硬度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水分测定和冻干鱼粉中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残留量测定等工作。
通过开展这些工作,我所充分发挥了药品监管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保障了公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切实提升科学检测能力
□宁波市药品检验所所长 马静芬
为提升科学管理能力及工作效率,努力构建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检测实验室,近年来,深圳市药品检验所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确立了“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改进和创新工作手段及工作理念,利用5年时间打造涵盖检验业务流程、行政办公、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即大OA),提高对外服务、对内管理、沟通和监督的工作效能”的工作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所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管理和维护工作,先后投入430多万元用于添置、更新设备、改造网络建设,为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保证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以管理现代化促进信息化,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统筹协调,全面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能力”的思想指导下,我所成功打造了业务、行政、对外服务、内部交流、数据查询5个网络信息平台,使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深圳市药品检验所信息化发展迅速,检验工作也得到科学发展。
信息化助推检验科学发展
□深圳市药品检验所所长 鲁艺
近年来,西安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严抓质量体系维护工作,使检验工作的质量体系能够平稳正常地运行,为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依法实施药品安全监管职能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同时,针对前两年检验记录过于简单、缺少必要的检验信息以及检验科室记录格式不统一等缺陷,加强检验记录的规范书写,建立电子版检验记录格式工作,基本满足了药品监督抽验的需要。
从2007年起,我所主动申请参加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单位组织的实验室能力验证考核和实验室比对实验,均获得了满意结果,为开展新增检验职能储备了技术保障。
严抓质量体系建设
第三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经验做法
县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经验做法
**年,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创新发展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己任,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监管机构的要求,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在全省率先履行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职能,取得初步
成效。
一、按时按要求完成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
(一)调查摸底,掌握食品生产流通环节基本情况
2013年全国“两会”后,新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成立,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精神,昭通市永善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2013年4月29日,永善县第十五届人民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决定:调整充实食品安全委员会;将办公室从县卫生局调整到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全县的食品安全负总责;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履行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监管职能。
通过近半年的工作,基本摸清了县域内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基本情况。截至2013年10月底,县域内有食品生产企业121家,其中,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11家;食品流通企业2717家,其中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1965家;餐饮服务单位1252家(含学校食堂258家、建筑工地食堂97家),其中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932家;药械经营使用单位329家(含医疗机构 247家);保化品经营使用单位3001家,其中实行备案管理299家。履行新职后新增监管对象2838家。通过提前介入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不仅摸清了“家底”,锤炼了队伍,同时也为食药监体制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
当广大民众的目光还聚焦在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当下,农村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过期食品翻新登场、假冒伪劣食品扎堆横行,一些在城市里几乎无处遁形的问题食品,却在农村市场上明目张胆销售。究其原因,某种程度上确实与农村消费者消费水平不高、辨别能力差、维权意识不强甚至“图便宜”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监管缺失。为解决这一问题,昭通市永善县在本轮体制改革中坚持以乡镇为单元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所。为此,昭通市永善县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提前接手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的县,2013年12月5日,省局食品药品稽查专员高山、方海云、孙自彬一行专门到永善县调研“接手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职能后发现的困难与问题”,并向省局领导作了汇报。
(二)按时完成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整个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从上到下都步入改革进程中。2013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永善县成立了由县长戈昌武任组长,常务副县长李沅勇任常务副主任,组织部长、县政府3名副县长任副组长的机构改革领导小组;12月26日,机构改革领导组审议通过《永善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于2014年1月16日召开2014年全县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就机构改革和2014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1.组建新的永善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挂“永善县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作为永善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2014年1月26日起,原工商、质监负责的食品生产、流通监管职能交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工商局行政编制人员3人、质监局划转行政编制人员2人划转到县食药监局。
2.成立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隶属永善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属股所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3名。其中,卫生局疾控中心划转人员编制5名,新增编制8名,新增的人员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4年公开招聘到位。
3.成立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行政上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业务上接受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人员设置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的规定和昭编办〔2013〕54号文件要求,结合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实际,全县15个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人员,按照溪洛渡镇3名、桧溪镇3名、黄华镇3名、莲峰镇3名、大兴镇3名、伍寨乡2名、细沙乡2名、务基镇2名、水竹乡2名、茂林镇2名、墨翰乡2名、青胜乡2名、团结乡2名、马楠乡2名、码口镇2名的标准配备,乡镇工商所划转13名人员和编制分配到新组建的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县内调剂出22名人员编制充实到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各乡镇监管所加挂“食品药品快检中心”和“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牌子。在县食品药品稽查大队加挂“县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牌子。
4.设立村(社区)食品药品协管员。为消除乡村监管盲区,确保不留死角,在2013年4月,县人民政府就下发了《永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食品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聘用工作的通知》(永政办发〔2013〕75号),一个乡镇聘用一名食品药品协管员,一个村聘用一名食品药品信息员,共聘协管员15名,信息员142名。协管员属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员每月每人150元补助纳入财政预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后,乡镇已成立食品药品监管所,乡镇级不再聘用食品药品协管员。2014年,全县142个村(社区)共聘用食品药品协管员145名(有3个社区聘用2名)。所聘人员按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履行接受举报投诉、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
5.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机构正常运转。乡镇人民政府解决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办公场所,县财政解决筹建经费和工作经费。目前,县财政已安排出270万元资金,其中:80万元用于解决乡镇监管所办公条件,190万元用作15个乡镇监管所和县局新增职能工作经费。
目前,永善县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已顺利完成,实现了职能顺利移交、划转人员安置到位,县乡村监管队伍思想高度统一,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发展的初级目标。
二、全面履行辖区内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
一是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落实监管责任。县人民政府与15个乡镇、9个涉及部门签订2014年目标责任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15个乡镇的食品药品监管所签订目标责任书;
二是组织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村级食品药品协管员开展业务培训(村级协管员2013年县局集中培训过一次),提高履职能力;
三是按照“废、改、立”的原则,彻底清理食品药品行业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优化监管体制;
四是按照“零容忍、严执法”和“三个100%”要求,对辖区内所有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服务单位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进一步摸清家底,建好台账,查找食品药品领域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五是分片区组织开展食品药品行业从业人员(含农村自办宴席厨师)培训,提高行业自我发展能力和诚信意识;
六是继续推行农村自办宴席备案管理制度和农村厨师备案管理;
七是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获取执法资格,提高办案的能力和水平。
三、启动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
为确保外来客商和广大民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永善县于2013年11月申报的《永善县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于2013年12月通过省食安办组织的专家评审,建设资金150万元已到位。但由于永善县原有的检验检测基础薄弱,在硬整合的基础上添置150万元的设施设备还远达不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食品药品安全需要,为此,在上级立项投资永善县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再申报拟建永善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县人民政府将积极组织好发改、财政、建设、国土、环保等部门做好该项目的申报和筹建工作。
第四篇:江都食品药品监管局机构改革调查与思考
(作者:江都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党组书记张永权;联系电话:***)
推进改革履新职保障民生谱新篇
——江都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机构改革调查与思考
今年3月份,江都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完成了与卫生部门的职能交接、人员划转工作,开始承担餐饮、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职能,成为扬州全系统较早完成机构改革的县区局。经过几个月来的磨合和实践,目前各项工作基本步入正轨,餐饮及“保化”监管稳妥推进,初见成效。
一、基本情况
依据机构改革“三定”方案规定,江都局现设人秘科、药品综监科、药品稽查科、餐饮安全监管科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科5个行政科室,及行政服务科、医疗机构监管科2个挂牌科室,下设食品化妆品监督所和药品检验所2个全民事业单位,核定行政编制18个、行政附属2个、全民事业37个,行政编制较改革前减少2个,附属编保持不变,事业编增加29个。从江都市卫生监督所划入工作人员27名。
二、存在问题
随着人员划转的到位、新职能的行使,由于对新的工作领域、环境、职责缺乏充分的估计和考虑,相关准备不够充分完全,一些问题逐步显现。
(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讲,新进人员素质能满足岗位需要,但还集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平均年龄达44.8岁,远高出药监局人员,其中最大者59岁,40岁以上有22人,占划转人员总数的81.5%,年轻骨干力量缺乏,出现青黄不接现象。二是专业人员比例偏低。专业以行政管理、预防医学为主,法律、食品工程等相关专业只有5人,仅占划转人员的18.5%,对照省局相关规定要求,存在很大差 1
距。三是学历层次不高。划转的27人中,具有本科学历的7人、大专10人、高中(中专)8人、初中2人,本科学历仅占25.9%,学历层次明显偏低。四是作风建设不太到位。由于历史沿袭因素,部分新进人员存在精神面貌不佳、进取心不强等工作作风问题,对机关作息时间等管理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少数人员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在行,工作被动应付。
(二)执法保障缺乏力度。一是地方财政投入不够。随着执法领域的拓展,监管对象数量成倍增加,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导致车辆、经费等执法保障未能及时配套,开办费、公用经费、检验检测经费等均未能落实。二是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暂行的双轨工资制度,造成事业编制人员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药检所人员与新进人员相比较,学历、工龄、职称均相同者,前者工资比后者多2650元,是后者的2.5倍。三是镇村缺乏监管力量。机构改革后,农村地区监管相对人单位数量急剧增加,而农村地区又偏离执法力量集中的城区,在镇村尚没有专业执法力量的情况下,执法人员在城乡之间疲于奔波,难免顾此失彼,极易形成监管盲区。
(三)监管工作压力较大。一是原有工作基础薄弱。作为其中一块工作,餐饮和“保化”监管在原监管单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加之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等客观因素,造成工作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多数服务单位餐饮安全管理不够规范,违规现象较为普遍;监管制度、台账资料不健全,甚至缺失;监管考核标准、评价体系尚为空白等等。二是监管工作面广量大。餐饮、“保化”与群众日常消费密切相关,经营服务单位数量庞大,如江都市总人口108万,有大小餐饮单位(店)和“保化”生产经营企业近4000家,点多、线长、量大,要把众多单位按要求管理好,对监管部门是严峻的考验。三是餐饮监管条目繁多。相关法律法规从餐饮管理的10多方面提出了100多项要求,内容十分具体细化,对餐饮服务单位的制度订立、布局流程、餐具洗消、餐厨废弃物处置、添加剂管理等一条龙管理均有明确规定,事无巨细,任务繁重。
(四)法规体系不够健全。《食品安全法》虽已颁布,但在诸如食品摊
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省级层面尚未制定具体管理办法,造成部分餐饮监管的责任主体不明确,药监部门不便监管。此外,国家《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配套法规未能及时出台,《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尚在修订之中,即使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由于缺乏处罚依据和标准,不能对违法单位实施处罚,使得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于停滞状态,仅限于市场调查阶段。
三、主要工作
江都局自2010年9月份启动职能调整以来,便立足于抓早、争主动,一手抓“三定”方案的制定与落实,一手抓改革到位后各项工作的启动,保证了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得到有效落实。
(一)加强沟通协调。一是向上级机关多争取。该局从利于监管事业、部门和职工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多次向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请示汇报,尽可能地增加编制,增设科室,划转人员,为推进改革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二是与卫生部门多沟通。主要是在卫生监督所人员划转上达成一致意见,保证了划转人员及时到位,确保餐饮和“保化”监管工作不断线。三是和地方编办多联系。一方面,争取其支持,向党委政府建言;另一方面,借助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卫生部门协调,化解矛盾,增强共识。经多方努力,机构改革后,江都局增加行政科室1个、挂牌科室2个、下属事业单位1个,新增全民事业编制29个,保留原食品综合监督行政编制3个(原为5个)。
(二)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建立规章制度。把2011年确定为“制度建设年”,初步建立了行政许可、监督检查、抽样检验、餐饮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等工作制度,编制了涵盖法律法规、工作程序、监管标准等内容的监管手册,建立了全市大、中、小餐饮单位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单位分类管理规范、标准及考评体系。二是开展工作调研。集中2个月时间,对全市“四品一械”单位进行摸底,累计调查餐饮单位和“保化“企业1827家、药械单位716家,建立了监管电子档案和基础数据库,基本掌握了全
市餐饮服务业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三是强化教育宣传。推进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开展“业务培训年”、岗位大练兵等活动,鼓励创先争优,改进机关作风,提升执法人员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法规水平和监管业务、工作创新能力。加强社会公众和监管相对人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系列宣传活动,造浓餐饮安全监管工作氛围。四是规范管理。组建食品化妆品监督所法人机构,人员和财务纳入机关统一管理,财务实行监督所独立核算。参照药品行政执法的程序、标准等,规范餐饮监管执法行为,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实施说理式执法文书,固化行政处罚幅度,提高执法卷宗质量。
(三)强化监管工作。一是加强目标管理考核。以餐饮和“保化”监管现场科室为单位,逐一制定全年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标准、要求、序时、责任人和考核分值,年中组织自评,年底开展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评优挂钩,激发活力,催生动力,提升绩效。二是严格行政许可。坚持许可证发放程序和标准,强化发证现场勘查,对不符合申办或换证要求的坚决不予发证,切实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三是实施网格化监管。合理分组监管人员,划分执法区域,将全市分为3个片,实行科室包片、人员包点、定人定岗定责的监管模式,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四是强化执法检查。督促管理相对人单位加强软硬件建设,认真落实索证索票、进货查验等制度规定,优化操作间布局,改善场所卫生环境,加强从业人员管理与培训,严格餐厨废弃物管理,严厉打击无证无照、健康证不全、滥用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目前已立案30余起,给予行政警告单位100余家。同时,积极探索餐饮和“保化”企业电子监管,推进量化分级管理、诚信体系建设,启动餐饮安全示范创建工作,年内将打造餐饮安全示范镇2个、示范街4条、单位100家。五是开展“餐饮安全月”活动。7月1日起,利用1个月时间,在全市集中开展安全知识宣传、餐饮单位自查自纠、从业人员与执法人员培训、专项执法检查等6个分项活动,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分2个批次进行视察,全方位地掀起餐饮安全工作热潮。
四、有关思考
(一)政府重视是机构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机构改革对部门权力进行调整,必然触及相关利益,只有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才能保证改革顺利推进。药监部门由于下放时间不长、与地方联系不多,必须要通过向上级机关多汇报、请示,不失时机地宣传中央改革精神,才能使其思想上足够重视,认识到改革是贯彻《食品安全法》、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从而走出等一等、拖一拖的认识误区。江都局在此轮机构改革中主动出击,强力推动,多次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专题汇报,提交请示报告文件近10份,并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
(二)正确选人用人是机构改革成功的关键。人是事业兴旺的根本因素。在机构改革中,必须要树立人本理念,坚持正确的导向,把好选人用人关口。一方面,要严格坚持选人标准,按照利于监管事业发展的原则,用科学的标准、严格的程序来选拔监管人员,对思想、工作、作风等内容进行全方面的考察,注重合理搭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层次。另一方面,要坚持岗位需要、德才兼备的用人理念,做到因岗安人、人岗匹配,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目标,充分释放队伍的潜力。此次部门职能调整过程中,江都局打破局所分割限制,实行交叉任职,新进人员有两人担任行政科室科长职务,局机关同时选派具有工作经验的公务员担任监督所现场科室负责人。
(三)思想工作是推进机构改革的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转化和塑造人的思想、感情、心理、行为的重要作用。机构改革必然涉及人事调整、岗位安置、福利待遇等问题,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加强思想整治教育,坚持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领导干部多与职工交心交流,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化解矛盾,调和情绪,才能维护大局稳定,保证机构改革深入实施。江都局新进人员到岗就位后,因与机关、药检所人员收入差距较大,新单位工作量大、标准高、要求严,部分人员情绪低落,积极性受到挫伤,工作绩效不明显。针对这一情况,该局在多方面协调解决工资保障的同时,及时开展谈心活动,局党组逐一和新进人员谈话,有效化解了悲观情绪。
(四)实绩是检验机构改革成败的尺度。作为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一环,餐饮处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最末端,是确保吃得放心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整个监管链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构改革后,由药监部门负责餐监工作,既是上级的信任、法律赋予的职责,更是一种激励、鞭策和考验。监管蕴含着使命,履职意味着责任。我们唯有高标准、高定位地抓好餐饮和“保化”监管工作,认真排找问题与不足,积极借鉴以往经验,创造性地工作,落实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全力以赴,一着不让,努力比过去更为有效地履行职责,筑牢夯实监管防线,才能赢得地方党委、政府的认可,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赞誉,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五篇:机构改革总结
xx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
根据上级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部署和县委、县政府《关于xx县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本镇实际,自4月1日至4月10日,我镇机构改革工作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县编办的指导下,迅速启动,精心组织实施,周密安排,扎实平稳推进,于4月11日圆满地完成了我镇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xx县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我镇为一类乡镇,核定行政编制42名,财政拨款事业编45名。核定领导职数9名。结合我镇实际,党政工作机构设臵5个,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设臵6个。目前,行政编制实有31人,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实有37人。
二、主要作法
(一)领导组织到位
为确保我镇机构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马新华任组长的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改革工作。按照县编委的部署要求,我们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机构改革工作。同时,实行严格的领导责任制,明确工作责任,确保改革扎实推进。
(二)政策措施到位
前期筹备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改革信息,认真梳理分析乡镇政府及下属单位现行职能,了解乡镇机构设臵及人员队伍现状,找准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为理清工作思路、加快改革进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改革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宣传发动到位
4月1日,我镇召开了由镇机关全体干部参加的机构改革动员会,传达了3月30日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动员会议和《关于xx县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安排部署了我镇机构改革工作,并对改革进行了宣传动员,使机关干部明确了机构改革的方法、程序和工作要求,正确地引导了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支持机构改革工作。
(四)工作程序到位
我们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政策规定办事,做到坚持标准不走样、严格程序不变通。特别是在竞争上岗这一环节,坚持公开竞争,严格按照公布编制、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组织考察、聘用公示等程序进行,实行全程阳光操作,做到了政策、方案、过程和结果四公开,确保了改革顺利进行。
(五)自查总结到位
改革过程中,组织专门力量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自查总结,并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整改,保证了改革方案各项具体内容的贯彻落实。
三、取得成效
通过这次乡镇机构改革,我镇达到了“转变职能、优化机构设臵”的预期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转变了乡镇政府职能
按照上级要求,我们将政府职能明确进行了界定,着力履行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等四方面职能,整合了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职能,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县委提出的“四集中”要求,做好了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完善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优化了乡镇机构设置
改革中,我镇按照精简、统下,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设臵上报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并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机构设臵和人员编制数。党政工作机构设臵了党政办公室等5个综合性办公室,事业机构设臵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6大中心。通过机构改革,我镇行政和事业机构结构更趋优化。我镇为积极积极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点(社区服务中心),与县公共行政服务中心联网,建立健全县、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积极组织指导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以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服务和发展致富两大平台,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市场化服务和社区自愿服务三大服务体系,为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快捷方便实惠的服务。
(三)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
乡镇机关中层全面实行竞岗双选,我们按照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制定了科学的竞岗方案。通过竞争上岗,极大激发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队伍的活力,干部队伍结构得到明确改善。党政工作机构设臵5个综合性办公室,核定行政编制42名,现有31名,已调整充实到各办公室。财政拨款事业机构设臵6大中心,核定编制45名,其中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核定编制12名;财政管理中心,核定编制7名; 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核定编制10名;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核定编制4名;社区建设服务中心,核定编制6名;便民服务中心;核定编制6名。
(四)转变了乡镇机关作风
广大机关干部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拥护、支持和参与改革,干部思想由“管理农民”逐步转变为“服务农民”,为农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以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效促进了机关效能提升。
(五)提升了乡镇机构绩效
通过对综合办公室和事业站所的撤并整合、职能的调整和各岗位职责的明确,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协调意识得到了强化。镇领导兼任综合办公室主任,减少了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层次,使工作的布臵、指导、实施、推进更加顺畅有力,较好地减少了机构、岗位间的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机构改革后,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新的运行机制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1)镇域经济蓬勃发展。2011年1季度,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2亿元,同比增长17.8 %;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4.6亿元,完成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2.7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6.7%、40.8%。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82元,同比增长19.4 %。
(2)镇村面貌显著变化。蒙馆路标准示范段建设顺利实施,堽城段“发展大道、惠民大道和景观大道”的建设目标逐步实现,300米示范段建设全面完成,并将景观建设向南全覆盖;亨达路拓宽、集中供水等八项惠民工程已经开工;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规划建设了17个中心社区,已有7个启动建设,10个完成规划。
(3)社会事业全面开花。一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投资400多万元的中心校教学楼和北落小学教学楼已完成主体,另外,投资60多万元进行了教学用房维修;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势头可喜,在2010年我镇顺利通过省级文明镇复验的基础上,全镇新增县级文明单位4个;三是就业难题得到突破,2011年全镇新增各类就业310多人,培训技能人才520人;四是社会稳定工作保持良好局面,着力化解了一批信访老案、积案,及时有效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平安堽城建设”取得实效。
虽然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县委要求和人民群众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镇将借这次机构改革的东风,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程,不断为建立和完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打下基础。
xx镇政府
2011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