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危害研究性学习报告5篇

时间:2019-05-13 22:2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危害研究性学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危害研究性学习报告》。

第一篇: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危害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危害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案例背景

现代电子产品方便、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对于中学生而言,手机已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娱乐工具。但手机也在逐渐的“侵略”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像“手机依赖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中学生中有明显增长趋势。手机普及带来的另一个明显副作用是近视发病率大幅上升。据中华眼科网统计:全国近视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30%,城市近视人口比率达33%。其中,中学生为50%。统计数字显示全国近视眼发病人数中青少年达到1.8亿。手机对于中学生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二、研究目的

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基本方法,探究中学生使用手机问题根源,发展过程,以及解决方法。

三、研究内容

1、手机依赖症简单自测

2、中学生使用手机成瘾原因及分类

3、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

4、如何帮助中学生摆脱过度使用手机习惯

5、研究性学习报告总结

一、手机依赖症简单自测 美国《赫芬顿邮报》载文,盘点出“手机依赖症的13个信号”,如果你有超过一半的症状,说明有潜在的手机依赖症。

1.视力模糊。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模糊和干眼症。

2.没有安全感。一旦手机没在身边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3.频繁发短信。无论学习还是闲暇时,总爱使用手机频繁收发电子邮件或短信,甚至给近在身边的人发。

4.头痛。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引起头痛、疲劳乏力,甚至会导致“老痴”(短时记忆丧失等)。

5.方向感差。到任何地方都离不开地图定位,不会记路。

6.手机放枕边。研究发现,手机离身体太近容易导致入睡困难,影响睡眠质量。

7.总听见手机振动声。手机明明静音,有时甚至压根没带手机,却感觉它仿佛在响或振动,这就说明你已经因沉迷于手机而产生幻觉了。

8.上厕所带着手机。无论是上厕所还是进卧室,手机24小时不离身。

9.拇指病。长时间使用手机上网或发短信等,手指就会痉挛疼痛,医学上称为拇指腱鞘炎。

10.不喜欢眼神交流。总爱使用手机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眼神接触减少,甚至与他人目光接触时产生异样感。

11.与亲朋聚会减少。与亲朋3个月没聊天,只是通过社交网站了解对方一切情况。

12.记不住电话号码。依赖手机的存储功能,当电话没电或不在身边时,记不清熟人的电话号码。

13.弯腰驼背。长时间使用手机的坏习惯容易导致弓腰驼背等不良姿势。

二、中学生使用手机成瘾原因

精神病学家诺拉·沃尔科发现,从大脑机能的角度探讨,首先要提到我们大脑中一个叫做“享乐区”(hedonicregion)的区域。当此区域发生反应时,就会产生我们常说的快感。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对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上瘾。沃尔科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无论是我们使用手机,还是看见自己成绩单上得了“A”时,大脑都会释放一种名为“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而这种大脑化学物就是让我们感觉“快感”和“兴奋”的原始物质。当兴奋一直持续时,身体就会习以为常。当兴奋中断,即停止使用手机,身体就会不适应,通过一系列反应让你接着使用手机。

从另一方面分析,不仅是手机,一切电子产品都有“即时反馈”的特点。大巴尔的摩医学中心儿科医师蒂莫西·多兰说,触屏电子设备对青少年有很大吸引力,“他们用手指一碰就会触发反应,这会令他们感到惊喜”。看似幼稚的惊喜心理却会让大脑会更加倾向于这种反应方式,这同时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手机成瘾分为5种类型:

娱乐性手机成瘾症:此类成瘾者沉迷于手机娱乐,以玩各类手机游戏、以及观看视频节目为主的一种类型。

情感性手机成瘾症:此类成瘾者把全部的情感和精力投入到时聊天、短信、以及电话聊天中,以谋求一种情感安慰。

时尚性手机成瘾症:此类成瘾者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在关注手机、购买手机等活动中,追求手机使用的时尚性。

信息性手机成瘾症:此类成瘾者通过手机上网功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搜索和收集与自己工作、学习无关的信息上,造成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强迫行为性手机成瘾症:此类成瘾者不可自控的随时关注手机,例如几分钟就检查一次手机是否正常或者有电话漏接、短信漏掉、手机是否遗失等。

三、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

1、辐射危害:

手机长期的辐射对学生的身体发育不利.伦敦大学研究人类脑神经及细胞的盖尔教授撰文指出,让正常的白鼠连续接受4小时频率范围与手机辐射近似的无线电波辐射后,白鼠的脑细胞,DNA结构均有被破坏的迹象.有研究表明,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要脆弱,更容易受辐射影响.事实证明,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频繁玩手机游戏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聋,达到85分贝就有可能损害听力.2、信息危害:

手机短信与网络是一个缺乏行为规范且隐秘性很高的“灰色地带”,淫秽色情信息通过此蔓延到了青少年中间。北京海淀区法院法官尚秀云指出,由于手机传播隐蔽性强,不易被察觉,青少年学生长期接触黄色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上不健康的阅读快感。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的心理学家格伦威尔森称,在80例临床实验中,在工作中经常用手机发短信上网的人IQ(智商)会降低10%,相当于一整天没有睡觉,而抽大麻后也只会下降4%左右。

3、心理依赖:

焦虑、抑郁、恐惧。患者必须每天将手机带在身边,隔几分钟就去看看手机是否有新信息或新电话。别人的手机响了也会急忙去看看自己的手机。如果无法使用手机,就表现出焦虑不安,无法集中精力,害怕失去和外界的联系。

4、影响学习、影响他人和集体

高中生自控能力较差,当他们对课堂内容感觉枯燥乏味时,就会用手机玩游戏、发短信,甚至通话,课堂纪律及听课质量受到影响。高中学生频繁使用手机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和干扰他人的学习、生活。

5、视力下降

据中华眼科网统计:全国近视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30%,城市近视人口比率达33%。其中,中学生为50%。统计数字显示全国近视眼发病人数中青少年达到1.8亿,过度使用手机是罪魁祸首。

四、如何帮助中学生摆脱过度使用手机习惯

1、将重心从手机上转移

对于青少年,可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尝试着离手机远一点。

2、我能经常感到满足

所有的依赖症的根本原因都是“没有满足感”,如果不能知道自己感到满足是一种怎样的状态,那么你就总是处于不满足的状态。因此你需要经常告诉自己,我对这样的状况感到满足,我知道当自己感到满足时是怎样的状态。

3、转移注意力

有意识地把手机放到一边,通过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能够不用手机完成的事情,尽量不用手机,等我们慢慢戒除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它自然就会回归“工具”的角色。

4、多读书看报和运动

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 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外出散步、健身等。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5、把手机装在口袋里

拿在手上会让人们时刻意识到手机的存在,一旦离开,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不妨放在口袋里,调一个响亮些的铃声,这样既可以避免漏接电话,也可以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五、研究性学习报告总结

在此次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撰稿过程中,我相较于第一次报告时在审题,取 材,撰稿,定稿等步骤更加得心应手,对于资料与资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更加清晰。通过此次报告,我个人也了解了有关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的危 害,对于我自己在生活与学习上也有了一定的帮助。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学会分析与思考。它打破了以往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我希望以后这样的机会还能有,更加促进我们全面发展。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我学到了很多无法在课堂上学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与同学增进了友谊,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激发了潜能,增长了热情。总的来说,本次活动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高涨的态度,迎接一个另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 1)韩登亮、齐志斐 《青少年手机成因现状分析》

• 2)杜立操、熊少青,《青少年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四川教育学报 》第25卷 第七期,2009年7月

• 3)刘素娟、闽凤,《当代青少年短信使用状况的分析》,《思想理论教育》,2008,09

第二篇: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

带手机影响学习用手机上课发短信,下课打电话,用电话来胡扯影响学习,学生群体的手机利用率很高。通过家中电话,还要受到家人限制与盘问,甚至是偷听,而手机则完全避免了这些,手机短信则更是使用便捷、价格低廉,在学生人群中相当风靡,不少同学都是“键坛高手”。

对于中学生拥有并带手机上学,我是持反对意见的。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极强,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同学盲目追求时尚。而一部分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一味地加以满足。有的同学上午丢了手机,下午就又买了一个,这样的“经济实力”令人瞠目结舌。一些同学跟父母说带手机是为了通讯方便,乍一听很有道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人大附中、4中、首师大附中等京城名校纷纷作出口头和书面要求,不提倡中学生进校带手机。

北京名校不提倡中学生带手机的理由主要有三:一是不安全。首师大校长石彦伦认为,手机是贵重物品,孩子带手机上学很惹事。上体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容易丢失,给老师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一些不法分子见手机起意,专抢中学生手机,有的还伤了孩子。孩子之间因打手机和发短信息不当,也引起了不少纠纷。

二是影响学习。人大附中在给家长的通知中明确写上上学不许带手机的字样。许多学校的任课老师反映,有的学生上课接手机,影响自己也影响老师和同学。有的学生偷偷发短信,压根儿不注意听讲。已经发现多名学生因迷恋发手机短信成绩下降。

三是引发攀比心理。刚刚考上某名校的高一新生,非让妈妈掏4000多元买了一个彩屏手机,这已是他上中学以来换的第五个手机了。只要手机新款一出来,总有许多中学生缠着父母买。给孩子买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不给孩子买吧,怕同学瞧不起孩子,难为了家长,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京城名校校长和教师普遍认为,校园可用IC卡电话,同学有急事告诉家人还是很方便的。目前中学生应该对手机说“不”,希望家长配合。等手机像笔那样普遍用起来时,再让手机进中学校园不迟。

中学生不应该带手机,理由主要有三方面:

一、短信闲聊,贻误学业;

二、不良信息,污染心灵;

三、助长奢侈浪费和盲目攀比之风。

首先我们看一下短信闲聊。家长为什么给我们配手机?目的无非是便于我们与家里联系,但大多数同学却用它闲聊,特别是个别同学竟异想天开用于考试作弊。

其次,我在这儿向同学们疾呼:不良信息当严防。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部分同学相互转发那些黄段子,一些露骨的字句,让人看了脸红,怎么能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呢?特别是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有的人经常上网订阅类似“激情男女”等内容,只要在网页上输入手机号和密码,选择订阅,24小时后手机将每周接到两条有关两性内容的信息。精力的迁移,使有的同学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最后,对于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中学生,用手机绝对是一种高消费,而且它又属贵重物品,上体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很容易丢失,再买新的又加重家长的负担。况且有的人好胜心理严重,看到别人有新手机,心里就会有一种不平衡感,就想买更好的手机,长此以往,奢靡攀比之风愈加难绝。

近来很多同学把手机带进教室,不是为了与家人联系方便,而是为了听歌曲、上网,并且在上课前还大声播放歌曲,甚至个别同学在课堂上还玩手机。

这严重违反了父母的初衷 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也影响其他同学。个别同学玩手机带有很大的攀比心理 应该好好管管!

手机本来是个好东西,但是学生时代正是学习的时间段,尤其是中学阶段,自制力很弱,容易受到诱惑,而网络上的许多内容是这个阶段不易看的十个手机,九个听歌曲玩游戏,而且还有很多都是在课堂上玩。

这可是贵重物品,极易被窃。管理起来也有难度。

l 觉得还是不要佩带比较好,好多同学佩带后,上课就老是玩,他不烦我还烦呢!

l 我认为中学生可以带手机。手机之所以出现,不就是为了人们通讯和联系的方便、快捷的吗?学生带手机和在校园里设公用电话亭、IC电话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当然,我们不否认,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也有的同学因为玩手机而影响学习,这就是同学们的个人自制能力和约束力的问题了,其实,这些自制能力和约束力差的同学,就是不玩手机,他也会玩别的东西的,而且大部分的同学,上课期间都是自觉的关了手机的。也许同学刚拿到手机时,会觉的新鲜而整天摆弄手机,事实证明,很大的一部分同学,在手机的新鲜感消失后,就让手机真正的恢复了通讯功能。其实这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生带不带手机根本就不能算上是一个问题,手机只是通讯工具而已。就象前几年,学生拥有IC电话卡一样。

l 中学生还是不带手机好,这与我们实际上的应试教育国情有关。中学生在学校学习是很辛苦的,容不得分散注意力。且不说现代手机的多功能,只说通讯功能:上课关手机是否都做到?如果打在振动位置,收到一个短信总会看一下吧?也许还影响到旁边人。再说了学生要手机通讯有什么大作用?如果真有事情,可以用公用电话跟家长联系的。如果上了大学,配手机配电脑我就赞成了。毕竟大学学习没有中学紧张,再说小孩自制力也应该提高了。l 这个应该是不能限制的,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需要信息交流就是可以的,少年儿童,大人小孩子应该一律平等呀,但是要看他用手机干什么.和什么人交流,或者根本是就是装面子,或者没钱就送当铺了,或者是抱着电话谈恋爱,那就不好了,主要是和家长监管和教育有关,和手机无关,难道便泌就要怪马桶或者卖马桶的或者生产者么?(本人和手机行业电信行业无任何联系)l 任何事情和现象,首先要审示其积极有益的一面,不能只盯其弊害,再说,事物都有其利害的两面性.l 关于中学生用手机问题,我以为10分可以.认为弊大于利的,往往是成人定向思维造成的认识,如果站在中学生的角度,特别是站在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是完全有益的.l 不要总是臆想如果怎么怎么样,就会怎么怎么样,譬如:家长最担心的是,如果荒了学业怎么办?如果用手机谈恋爱怎么办?等等,那要都这么想,人们的心里永无安宁.有人用刀杀了人,于是把所有的刀全部没收,如果有人用绳子上了吊,国家规定不允许生产和编织绳束.....我们不要上街了,如果广告牌掉下来怎么办? 现在的未成年人真可怜,真悲苦,社会恶性竞争罪难逃,害了孩子也苦了父母.l 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条件允许配个也无妨(有时老师拖堂,天黑了孩子还没回家。家长心急如焚:孩子有个手机该多好啊!)。把它用在学习上的自然不会用它来聊天,用它来聊天的你不给他(她)手机他(她)也照样聊。没见过有的男同学,上课扔纸条给女同学约会的吗?手机只是通讯工具而已,本身没有节制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可用,只要需要谁都可以用。

l 对于自制能力和约束力差的同学,就是不玩手机,他也会玩别的东西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有争议,不能因为它不利的一面而来禁止它。学校本来就是教育的园地,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教学生书本知识,更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当然家长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如果整个社会都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那么这个话题就不用在此讨论了,学生佩带手机如同穿件漂亮的衣服一样正常!

l 16。呵呵~做为学生来讲~最好是不要佩带好~。但有条件的家庭给子女配置~!l 也未尝不可。根据家庭的的需要和经济情况吧!

l 不应该,肯定总是想发短信。你想想我们成年人无聊的时候都会发发短信,玩玩俄罗斯方块。学生一天到晚那么累,那么压抑,肯定会玩。除非--------没有应试教育

l 我不赞成中学生带手机.

l 孩子上学的主要的事是学习,手机不是上课的铅笔盒非要不可的.

l 大人的自觉性都不是那么好,何况孩子!有了手机能安心只用于同父母联系吗?

l 孩子到了学校能有多在事好联系呢?真的有什么事,学校电话也是很方便,老师不都有手机吗?

一位老师的意见:手机本无害,关键如何使用。孩子之所以有手机,情况不外乎有二:有条件的家庭,父母给买的;另一情况是亲戚送的。家长给孩子佩带手机,原因主要是便与孩子与家里联系,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孩子用手机干什么呢?有手机的孩子哪一个又没发过短信呢?有手机的孩子又有多少自制力较强的呢?他们已不局限于和家里联系;更多的是利用手机做些无聊的事。最新研究显示:手机辐射危害超过预计 日前,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手机释放的电磁辐射对脑细胞的影响比以往估计高出两成。此项研究由西班牙马德里孔普卢滕塞大学应用物理学系进行。其负责人塞巴斯蒂安教授指出,现有方法得出的数据低估了辐射对人体组织的影响。据估计,电磁辐射的遗害会不断累积,在10至15年后,很可能出现更多因手机普及而导致的癌症案件。日前,在瑞士结束的至今为止欧洲最大型的手机辐射测试中,根据测试者———瑞士科技学院公布的结果,目前在欧洲销售的28种品牌的手机中释放出辐射量最高的手机为爱立信T28s,最低为诺基亚8850,最高辐射量为最低者6倍。这次瑞士所做的测试被众多专家认为较以往的调查准确。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曹宏威表示,这次瑞士对手机的辐射研究,比过去各国进行的同类型测试准确度高,比较有参考价值。但曹宏威又表示,国际间对于手机释放出辐射是否会危害人体,以及辐射影响程度仍未有定论,所有的测试研究成果只能作为消费者的参考。据专家透露,为手机用户提供一个“绝对安全”的持手机方式是不可能的,而且,手机天线顶端与耳机之间的距离过长或是过短都会增加辐射量。手机用户惟一的应付办法就是尽量少用手机或缩短打手机的时间,在打电话时尽可能地将手机远离身体。如何降低手机辐射危害 如今手机已经很普遍,而关于手机辐射的危害也被人们所重视。我市有关专家认为,手机的确能产生较强的电磁辐射,提醒市民在享受手机带来的方便快捷时,也应该学些小技巧降低手机辐射所带来的危害。专家建议市民在手机接通的最初几秒钟里,最好不要马上贴耳接听,因为在手机呼出时与网络最初取得联系的几秒钟内电磁辐射最强;在信号不好的地方,如果能拉出手机天线,这样不仅可以改善通话质量,使手机在比较低的功率水平上工作,因为功率越低,电磁辐射强度越低;尽量长话短说,减少每一次的通话时间,如果一次通话时间较长,建议中间停一下,分成两次以上交谈;使用手机耳机更好,因为使用耳机可有效降低辐射危害,如身边有其他电话可用还是少用手机为妙。当你常持手机的一侧头部或面部感到有些发热、发烫时,建议立即停止通话,并用热水擦洗这一部位,再用手掌来回按摩几次,以增加受伤害部位的血液流量,促使受伤害组织愈合。别放枕头边据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的赵玉峰教授介绍,手机辐射对人的头部危害较大,它会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机能性障碍,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和脱发等症状,有的人面部还会有刺激感。莫挂在胸前 许多女孩子喜欢把手机挂在胸前,但是研究表明,手机挂在胸前,会对心脏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即使在辐射较小的待机状态下,手机周围的电磁波辐射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放在裤袋会杀精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匈牙利科学家发现,经常携带和使用手机的男性的精子数目可减少多达30%。有医学专家指出,手机若常挂在人体的腰部或腹部旁,其收发信号时产生的电磁波将辐射到人体内的精子或卵子,这可能会影响使用者的生育机能。当使用者在办公室、家中或车上时,最好把手机摆在一边。外出时可以把手机放在皮包里,这样离身体较远。使用耳机来接听手机也能有效减少手机辐射的影响。

危害源与中学生内心。从手机本身而言没有危害,现在手机功能的增多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类的生活。不要总说什么电脑,手机,等等对中学生的危害。就拿手机来说,能发短,能上QQ,支持的功能太多了,如果它可以防碍中学生正常学习,成为中学生游戏,娱乐。和通讯的工具的话那根源在与他们自己,手机只是方便他们通讯的一个道具而已,即使没有手机就不会有别的吗?他们不会用别的方法吗? 我想在学校尤其是中学生,教育以学做人为本,学校就应该是先学做人后学知识,本来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最好地方。现在学校都不允许中学生带手机,这是强制性的办法,治标不治本,长久以来我看到的是更多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效果并不好。我想教师和学校的引导才识最重要的。如果要说危害那么我想真正对中学生产生危害的是学校,是教师的不负责任。如果正确引导中学生,在加一定的强制管理的话那么手机也可以成为中学生正常时常生活中的工具。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及对策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作为通讯工具手机的普及,手机已逐渐成为中学生的新宠.近几年来,只要你稍加留意,随处可以看到一些中学生拿着手机侃侃而谈.老师在课堂上听见学生的手机声已经不是新鲜事.笔者所教的班级共56人,在2002年新生入校时只有两个学生有手机,到2003年增加10人,到2004年有手机的同学已经达23人.这与发达地区学生使用手机情况(广州,北京等地学生拥有手机已经超过了76%,重点中学超过90%.)相比比例相对较小,但发展速度已经相当快了.那么, 中学生用手机一般都做什么 调查统计:与家 联系占38.55%,发短信占52.17%,玩游戏19.13%,上网8.99%,闲聊44.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手机的使用一方面给学生与家人,老师,同学的联系提供了方便,但手机短信,玩游戏和闲聊等给学生带来的危害却是巨大的,已经引起全社会的观注.一,使用手机对学生的危害

1.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近年来各类考试学生用手机作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2004年6月我校期末考试发现个别学生用手机作弊;2004年高考在湖北潜江,石首,南漳都发生了利用手机舞弊的事,再如电白高考舞弊案等.随着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增强,利用手机作弊现象日益增多.而且做得越来越巧妙,如将耳机绑在袖子里,考试时将手靠近耳机佯装思考,实质在听通过手机传来的答案.女生则更方便了,有的干脆将耳机戴在耳朵上再用长发遮住,监考老师很难发现.此外,学生打手机说谎也是司空见惯的事.特别是部分厌学的学生,明明在网吧玩游戏,他却谎称在学校复习功课.有的学生还以短信方式捉弄老师同学等.无论是作弊,说谎还是发虚假短信都是不诚信的表现,如不及时制止和加以正确引导,会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带来严重危害.2,手机短信的不良信息危害学生心理健康

继网络之后,近两年在中学生中又出现一个新宠――手机短信.手机短信,是通讯领域的科技创新,为人们相互交流信息,传递情感提供了快捷而简便的现代手段.然而,这又是一个缺乏行为规范且隐秘性很高的“灰色地带”,人们在享受自由交流的同时,私欲放纵和道德失范等人性的弱点也由此显露.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黄色信息满天飞,以往多在成年人中流传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通过手机短信蔓延到了未成年人中间.眼看着众多稚嫩的心灵受此污染,已有媒体惊呼“谁来杀短信黄毒”,却又都苦于缺乏有力的对策.据调查约有79%的学生说他们用来进行“文字调情”.有74%的学生每周发送10多条信息,44%的学生发送20多条信息.北京海淀区法院法官尚秀云指出,由于手机短信隐蔽性强,不易被察觉,青少年学生长期接触黄色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上不健康的阅读快感.短信过多,会使人心理紊乱,如果手机交流取代了直接交流,会使他们不能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懂得尊重别人.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的心理学家格伦?威尔森称,在80例临床实验中,在工作中经常发短信的人IQ(智商)会降低10%,相当于一整天没有睡觉,而抽大麻后也只会下降4%左右.而且,短信内容一般都未经过滤,正处在“似懂非懂”阶段的中学生很容易被不健康内容吸引误入歧途.此外,青少年使用手机还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3.扰乱课堂纪律

课堂上经常会有手机铃声响起,学生发短信,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信息,打乱课堂秩序的现象已不偶然.4,手机辐射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手机长期的辐射对学生的身体发育也不利.伦敦大学研究人类脑神经及细胞的盖尔教授撰文指出,让正常的白鼠连续接受4小时频率范围与手机辐射近似的无线电波辐射后,白鼠的脑细胞,DNA结构均有被破坏的迹象.有研究表明,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兰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梁宣梅说,现在有很多青少年都在使用手机,以为这对身体没多大影响.其实,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要脆弱,所以更容易受辐射影响.事实证明,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频繁玩手机游戏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聋,达到85分贝就有可能损害听力.5,引发安全问题,由于手机品牌众多,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难以辩别,再加上使用不当(雷雨天使用,长时间玩电游等),手机爆炸伤人的事时有发生.在一些地方,不法分子利用学生防范意识弱,反抗能力较小,专抢学生的手机.2005年4月22日下午,湘潭县一中高二学生朱磊在校园内行走时,被突如其来的雷电击中后当场身亡.事后,经法医鉴定,雷击竟然是由朱磊随身携带的小灵通引来的.2004年7月,一位16岁的加利福尼亚少女因手机突然在衣服口袋中爆炸导致二度烧伤的严重后果.(《中国经济时报》2004/07/29)

6,手机费用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具有关统计表明,学生使用手机的费用每年最低也在500元以上.二,学生佩带手机的原因

学生佩带手机究其根本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某种程度上为了方便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二是部分学生追求时尚,攀比成风;三是个别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把兴趣转移到利用手机来玩游戏,发短信等.三,对策

手机渐入校园和课堂,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如何对学生佩带手机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呢 我认为只堵不疏是不行的,只靠学校老师的教育而没有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也是不行的.1,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正人先己”,教育要先从教师做起,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例如,在上课期间教师不开手机或不带手机进教室,不轻信虚假短信,不发内容不健康的短信等.2,学校要制订相应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为“校园手机族”戴上“金箍咒”.例如禁止在上课期间或图书馆使用手机,一经发现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要采取一些处罚措施,对用手机作弊的行为要严厉制止等.上海市建平中学是国内最早针对学生使用手机问题采取管理措施的学校.北京的人大附中,四中,首师大附中等京城名校纷纷作出口头和书面要求,不提倡中学生进校带手机.2003年12月1日,湖南师大附中推行“校园文明规约”,提倡学生不要把手机带入学校.2004年以来我校也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地点作了明确规定.在我所带的班还写进班级公约并纳入学生的德育考核.3,学校应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思想上真正实现转变,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作为学校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佩带手机的危害,使学生从自身提高认识,从根本上解决同题.本人曾以“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在班上展开讨论,正反双方都从网上,报刊和现实生活中搜集了大量资料和素材,讨论非常激烈.活动结束时同学的口号是:别让手机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拒绝不良信息,做文明公民!

4,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师生共同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手机的性能和对人体的危害,教学生尽量让手机远离腰,腹部,不要将手机挂在腰上或放在衣服口袋里.雷雨天尽量不使用.外出时可以把手机放在书包里,这样离身体较远.使用耳机来接听手机也减少手机辐射的影

响.至于手机引起的犯罪问题,要教学生别给陌生人回信,不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不轻信虚假短信,不发内容不健康的短信等.5,学校要与家长配合.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对手机辐射危害人体健康知知甚少,对学生用手机多数时间是发短信和玩游戏,他们也是半信半疑,而对打手机说谎更显几分无奈.因此,作为学校和老师要通过一些活动让家长充分认识学生佩带手机的危害,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如限制话费,必要时调取通话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老师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等.6,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措施,明确对用手机考试作弊这种行为的处罚手段,彻底杜绝利用手机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也让学校和教师”有法可依“.7,社会舆论也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只要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学生佩带手机所带来消极因素就会漫漫改变.8,政府应尽快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黄志坚教授说”目前,影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为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二为“望子成龙”中的重心失误,三为文化市场上的审美错位,四是网络,短信的监管乏力“.现有法律对不良电子信息危害的行为,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目前仅能根据治安管理条例,对发送淫秽黄色手机短信的行为进行处罚,这样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因此,建议政府应尽快完善立法,各有关部门要依法治理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远程通信工具和群发通信传播有害信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引发安全问题,由于手机品牌众多,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难以辩别,再加上使用不当(雷雨天使用,长时间玩电游等),手机爆炸伤人的事时有发生.在一些地方,不法分子利用学生防范意识弱,反抗能力较小,专抢学生的手机.2005年4月22日下午,湘潭县一中高二学生朱磊在校园内行走时,被突如其来的雷电击中后当场身亡.事后,经法医鉴定,雷击竟然是由朱磊随身携带的小灵通引来的.2004年7月,一位16岁的加利福尼亚少女因手机突然在衣服口袋中爆炸导致二度烧伤的严重后果.(《中国经济时报》2004/07/29)

6,手机费用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具有关统计表明,学生使用手机的费用每年最低也在500元以上.二,学生佩带手机的原因

学生佩带手机究其根本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某种程度上为了方便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二是部分学生追求时尚,攀比成风;三是个别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把兴趣转移到利用手机来玩游戏,发短信等.三,对策

手机渐入校园和课堂,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如何对学生佩带手机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呢 我认为只堵不疏是不行的,只靠学校老师的教育而没有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也是不行的.1,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正人先己“,教育要先从教师做起,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例如,在上课期间教师不开手机或不带手机进教室,不轻信虚假短信,不发内容不健康的短信等.2,学校要制订相应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为”校园手机族“戴上”金箍咒“.例如禁止在上课期间或图书馆使用手机,一经发现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要采取一些处罚措施,对用手机作弊的行为要严厉制止等.上海市建平中学是国内最早针对学生使用手机问题采取管理措施的学校.北京的人大附中,四中,首师大附中等京城名校纷纷作出口头和书面要求,不提倡中学生进校带手机.2003年12月1日,湖南师大附中推行”校园文明规约",提倡学生不要把手机带入学校.2004年以来我校也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地点作了明确规定.在我所带的班还写进班级公约并纳入学生的德育考核.

第三篇: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

同学们,我今天想说的是关于手机的问题,手机是一个好东西,是21世纪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一项重大发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作为通讯工具的普及,手机已成为中学生的新宠。有一些同学,为了得到一部自己心爱的手机,通常采用三种方法:1,让父母买给一部,美其名曰,好和父母联系。2,家长不买,就骗父母说学校要交什么钱。3,自己小心经营,舍不得吃,舍不得喝,饿的黄皮寡瘦,把自己的伙食费一元一元的积攒起来。

同学们,手机买来了,殊不知,危险也就尾随在你身边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使用手机。有同学就会问了,我用的很好呀:可以打电话,可以发短信,可以听歌,看电影,可以聊QQ,种菜,收菜,上网查资料,玩游戏,不是我说,寸老师,我们会玩的你可能听都没听过。是呀,有些同学每天机不离手,爬在桌上,床上,脊椎变弯了,每天盯着这小小的屏幕,眼睛近视了,镜片的厚度在一寸一寸的增加。自己的身体搞垮了,自己的学业荒废了,自己的光阴虚度了,自己的前途耽误了。而这些都还不是最严重的,我查了一些资料,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1、引发安全问题: 2009年4月22日下午,湘潭县一中高二学生朱磊在校园内行走时,被突如其来的雷电击中后当场身亡。事后,经法医鉴定,雷击竟然是朱磊同学正在用手 机发短信造成的。

2、了解手机的性能和对人体的危害,尽量让手机远离腰、腹部,不要将手机挂在腰上或放在衣服口袋里。雷雨天尽量不使用。外出时可以把手机放在书包里,减少手机辐射的影响。

3,手机辐射影响学生身体健康,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的心理学家威尔森报道:经常发短信的人IQ(智商)会降低10%。伦敦大学研究人类脑神经及细胞的盖尔教授指出:让正常的白鼠连续接受1小时的手机辐射后,白鼠的脑细胞,DNA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兰州中西医院的梁宣梅教授说: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要脆弱,所以更容易受辐射伤害。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事实也证明: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睡眠失调,内分泌失调等症状。

4、不使用的手机基本没有辐射,但正在使用的手机的辐射就比较强并且辐射范围在4---5米。也就是说,你在宿舍玩手机,整个宿舍的舍友你都伤害了,你在教室玩,半个教室的同学都跟着你倒霉。

北京的人大附中,四中,首都师大附中等纷纷做出口头和书面要求,提倡中学生进校不带手机。如何才能杜绝中学生的手机吗?靠家长的要求,靠老师的严厉批评吗?不是,问题的关键是自己,这颗毒瘤的根源在于同学们。终上所述:中学生用手机,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提倡学生不要把手机带入学校。我希望以前玩手机的同学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要影响你,更不要伤害你的同学和挚友。我也希望同学们做好监督员,让手机在教学区处于休眠状态,让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在我们周围发生。

第四篇: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及对策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及对策

一.使用手机对学生的危害

1.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近年来各类考试学生用手机作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2004年6月我校期末考试发现个别学生用手机作弊;2004年高考在湖北潜江,石首,南漳都发生了利用手机舞弊的事,再如电白高考舞弊案等.随着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增强,利用手机作弊现象日益增多.而且做得越来越巧妙,如将耳机绑在袖子里,考试时将手靠近耳机佯装思考,实质在听通过手机传来的答案.女生则更方便了,有的干脆将耳机戴在耳朵上再用长发遮住,监考老师很难发现.此外,学生打手机说谎也是司空见惯的事.特别是部分厌学的学生,明明在网吧玩游戏,他却谎称在学校复习功课.有的学生还以短信方式捉弄老师同学等.无论是作弊,说谎还是发虚假短信都是不诚信的表现,如不及时制止和加以正确引导,会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带来严重危害.2.手机短信的不良信息危害学生心理健康

继网络之后,近两年在中学生中又出现一个新宠――手机短信.手机短信,是通讯领域的科技创新,为人们相互交流信息,传递情感提供了快捷而简便的现代手段.然而,这又是一个缺乏行为规范且隐秘性很高的“灰色地带”,人们在享受自由交流的同时,私欲放纵和道德失范等人性的弱点也由此显露.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黄色信息满天飞,以往多在成年人中流传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通过手机短信蔓延到了未成年人中间.眼看着众多稚嫩的心灵受此污染,已有媒体惊呼“谁来杀短信黄毒”,却又都苦于缺乏有力的对策.据调查约有79%的学生说他们用来进行“文字调情”.有74%的学生每周发送10多条信息,44%的学生发送20多条信息.北京海淀区法院法官尚秀云指出,由于手机短信隐蔽性强,不易被察觉,青少年学生长期接触黄色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上不健康的阅读快感.短信过多,会使人心理紊乱,如果手机交流取代了直接交流,会使他们不能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懂得尊重别人.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的心理学家格伦?威尔森称,在80例临床实验中,在工作中经常发短信的人IQ(智商)会降低10%,相当于一整天没有睡觉,而抽大麻后也只会下降4%左右.而且,短信内容一般都未经过滤,正处在“似懂非懂”阶段的中学生很容易被不健康内容吸引误入歧途.此外,青少年使用手机还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3.扰乱课堂纪律

课堂上经常会有手机铃声响起,学生发短信,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信息,打乱课堂秩序的现象已不偶然.4,手机辐射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手机长期的辐射对学生的身体发育也不利.伦敦大学研究人类脑神经及细胞的盖尔教授撰文指出,让正常的白鼠连续接受4小时频率范围与手机辐射近似的无线电波辐射后,白鼠的脑细胞,DNA结构均有被破坏的迹象.有研究表明,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兰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梁宣梅说,现在有很多青少年都在使用手机,以为这对身体没多大影响.其实,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要脆弱,所以更容易受辐射影响.事实证明,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频繁玩手机游戏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聋,达到85分贝就有可能损害听力.5,引发安全问题,由于手机品牌众多,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难以辩别,再加上使用不当(雷雨天使用,长时间玩电游等),手机爆炸伤人的事时有发生.在一些地方,不法分子利用学生防范意识弱,反抗能力较小,专抢学生的手机.2005年4月22日下午,湘潭县一中高二学生朱磊在校园内行走时,被突如其来的雷电击中后当场身亡.事后,经法医鉴定,雷击竟然是由朱磊随身携带的小灵通引来的.2004年7月,一位16岁的加利福尼亚少女因手机突然在衣服口袋中爆炸导致二度烧伤的严重后果.(《中国经济时报》2004/07/29)

6,手机费用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具有关统计表明,学生使用手机的费用每年最低也在500元以上.二,学生佩带手机的原因

学生佩带手机究其根本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某种程度上为了方便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二是部分学生追求时尚,攀比成风;三是个别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把兴趣转移到利用手机来玩游戏,发短信等.三,对策

手机渐入校园和课堂,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如何对学生佩带手机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呢 我认为只堵不疏是不行的,只靠学校老师的教育而没有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也是不行的.1,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正人先己”,教育要先从教师做起,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例如,在上课期间教师不开手机或不带手机进教室,不轻信虚假短信,不发内容不健康的短信等.2,学校要制订相应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为“校园手机族”戴上“金箍咒”.例如禁止在上课期间或图书馆使用手机,一经发现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要采取一些处罚措施,对用手机作弊的行为要严厉制止等.上海市建平中学是国内最早针对学生使用手机问题采取管理措施的学校.北京的人大附中,四中,首师大附中等京城名校纷纷作出口头和书面要求,不提倡中学生进校带手机.2003年12月1日,湖南师大附中推行“校园文明规约”,提倡学生不要把手机带入学校.2004年以来我校也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地点作了明确规定.在我所带的班还写进班级公约并纳入学生的德育考核.3,学校应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思想上真正实现转变,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作为学校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佩带手机的危害,使学生从自身提高认识,从根本上解决同题.本人曾以“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在班上展开讨论,正反双方都从网上,报刊和现实生活中搜集了大量资料和素材,讨论非常激烈.活动结束时同学的口号是:别让手机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拒绝不良信息,做文明公民!

4,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师生共同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手机的性能和对人体的危害,教学生尽量让手机远离腰,腹部,不要将手机挂在腰上或放在衣服口袋里.雷雨天尽量不使用.外出时可以把手机放在书包里,这样离身体较远.使用耳机来接听手机也减少手机辐射的影响.至于手机引起的犯罪问题,要教学生别给陌生人回信,不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不轻信虚假短信,不发内容不健康的短信等.5,学校要与家长配合.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对手机辐射危害人体健康知知甚少,对学生用手机多数时间是发短信和玩游戏,他们也是半信半疑,而对打手机说谎更显几分无奈.因此,作为学校和老师要通过一些活动让家长充分认识学生佩带手机的危害,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如限制话费,必要时调取通话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老师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等.6,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措施,明确对用手机考试作弊这种行为的处罚手段,彻底杜绝利用手机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也让学校和教师”有法可依“.7,社会舆论也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只要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学生佩带手机所带来消极因素就会漫漫改变.8,政府应尽快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黄志坚教授说”目前,影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为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二为“望子成龙”中的重心失误,三为文化市场上的审美错位,四是网络,短信的监管乏力".现有法律对不良电子信息危害的行为,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目前仅能根据治安管理条例,对发送淫秽黄色手机短信的行为进行处罚,这样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因此,建议政府应尽快完善立法,各有关部门要依法治理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远程通信工具和群发通信传播有害信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学生早恋的危害及预防

有人说,早恋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不仅如此,早恋还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认清早恋的危害,时刻敲响警钟,对于青少年防微杜渐,避免产生不当的恋情是很有帮助的。

一般认为,早恋从以下几个方面危害青少年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

1.影响学习和生活 有的中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两个人志同道合,谈恋爱不会影响学习”,或者认为:“相爱产生动力,促进两人学习”,这些都是极不客观的。实际上,早恋者往往以恋爱为中心,以对方为航向,感情为对方所牵制,学习没有不分心,成绩没有不下降的,许多早恋者两人交往虽然很隐蔽,之所以最终还是被家长、老师发现,主要的原因就是学习成绩下滑引起家长的注意,追问之下,道出实情。

2.早恋更容易使人受到伤害 青少年态度还不稳定,恋爱中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上不成熟、脆弱且耐受力差,容易在感情的波折中受到伤害。有的青少年因早恋受挫怀疑人生,怀疑是否有真正的爱情,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投下阴影,影响成年后的婚姻生活。3.早恋者容易出现性过失 青少年性意识萌发,对异性欲望强烈,容易激动,感情难以自控,行为容易冲动,容易凭一时兴致而不计行为后果,从而出现一些越轨行为,如未婚性行为、未婚先孕。这些行为一旦出现,会让当事者羞于见人,担惊受怕,即使当时不觉得怎样,但日后给她们造成的挫折感、自卑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对成年后感情生活的影响,往往也是难以弥补的。在一个对性犯罪罪犯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首次出现性罪错的年龄在15—19岁之间者男性占50。1%,女性占71.9%。反过来讲,青少年时的性罪错与他们日后走向犯罪道路有着不容否定的关系。

4.“早恋”极难成功 由于早恋的盲目性和不成熟性使早恋者极少走向婚姻的殿堂。父母、学校的干预,两人感情的裂痕,升学、转学、工作等太多的因素都使早恋这个不健康的婴孩中途夭折。据王友平对大中学生的调查,有恋爱史的学生中,有42.9%的人调查时已中断恋爱关系,有30.2%的人表面上虽然保持恋爱关系,但心中明白分手是迟早的事,仍然保持恋爱关系的仅占26.9%。即使早恋走向婚姻,这种婚姻的牢靠性也值得怀疑,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在离婚案件中,男子在23岁之前结婚的占的比例最高,而其中又以19岁结婚者为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别人的现状想到自己的结局,早恋者快悬崖勒马,亡羊补牢。

早恋是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的少男少女所产生的过早恋爱的现象,一般发生于20岁之前。这个时期,由于年令局限、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而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有位作家说过,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

处理好自身的早恋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处理: 第一、要认识到早恋的危害,用理智战胜感情

早恋最直接的危害是严重干扰学习。由于整日整夜满脑子想着自己喜欢的那个异性,因此,会使你没心思去学习,也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上课注意力就难以集中。由于没有认真听讲,因此,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

有人说:事业的引力,爱情的驱力,歧视与压迫的反作用力,是人生的三大动力。因此,早恋处理得好,可以产生“合动力”。有关统计材料表明,那些在中学时代就耳鬓厮磨、如胶似漆地恋着的,大都是学业荒废,爱情失败,甚至有的由“爱得深”变为“恨得深”。相反,那些把爱深深埋在心底一心向学的青少年,多数不仅事业有成,而且能够赢得爱神的青睐。因此,青少年要把眼光放得远一点,要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感情。毅力的真谛是战胜自己,你能战胜自己,便会摆脱早恋。

第二,要注意心理卫生

不看不适宜的报刊杂志、影视节目,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多看一些伟人的传记,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有些青少年早恋或者单恋,喜欢夸大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认为对方的一言一行都与自己有关,甚至是受自己影响的。对方成绩下降,挨了老师批评,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因此,替对方难过;对方近日精神不振或者瘦了,认为这是因为对方想念自己的缘故,因此,自己很感动。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自作多情”。青少年在这种对异性的想念和思念中,除了使学习下降外,还能得到什么呢!

第三,要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

每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会开始关注异性同学,并希望了解他们,与他们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青少年对异性的依恋并不是有些家长和老师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件丢人和见不得人的事。这与道德品质无多大关系。绝大多数青少年都“早恋” 或“单恋”过一个自己很喜欢的异性。关键是青少年如何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不要过分地敏感,不要以为异性对你好一点就是爱上了,也不要动不动就向人家表达爱。

第四,要多参加集体活动,不要与异性单独交往

通过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能获得同学们的帮助和友谊。同时,这样做,能分散你早恋的注意力,减轻你的烦恼。也能使你头脑冷静下来思考,淡化你对你喜欢的异性的强烈情感。现在没有早恋,也许不久就会早恋,因此,应尽量避免同异性同学单独交往,因为受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爱”的火焰,随时都会被异性点燃,到那时,你就是想让它熄灭,也都难以做到。

第五,要设法摆脱早恋

当有人向你表示爱意或求爱时,当你对异性萌生爱意时,可采取如下方法 ①转移法: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去,用探求知识的乐趣来取代不成熟的感情; ②冷处理法:逐步疏远彼此的关系,以冷却灼热的恋情;

③搁置法:即中止恋情,使双方的心扉不向对方开启,而保持着纯洁的、珍贵的友谊。谈恋爱的年龄早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现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是否早恋要以下面两个特点来划定。其一是生活上的自立程度。一些少年,稚气十足,生活和经济尚在父母督促和庇荫下,还处在学习文化技能的紧张阶段,对社会了解的还甚少,就迫不及待地谈恋爱,可谓为时过早。似乎十八、九岁的工人谈恋爱,人们容易接受,如果十八、九岁的学生谈恋爱就不同了。这就是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社会职业方面来考虑的。其二是谈恋爱的年龄和法定最低年龄之间的差距,如果已经达到或接近法定最低婚龄,就可不算早恋;如果和法定最低婚龄还差很远,就应视为早恋。因为法定最低婚龄是根据青少年 的身体、心理发育而规定的。有以上两个标准来衡量,那么高中及高中以下的学生谈恋爱,应该算是早恋。因为他们在经济上尚示独立,他们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立;他们的年龄还离法定的最低婚龄相差很远;当然他们的心理上也很不成熟。这样一个身心都正在成长中的女孩子,如果谈恋爱将出现很多问题。

(1)影响学习,磨灭理想。每个青年都有自己的理想,宏伟的抱负,都渴望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材,甚至是栋梁之材;任何理想、抱负的实现都离不开勤奋努力,学习知识。

十七、八岁的青春少女,正是为各方面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的最佳时期,可谓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少女,充满了青春活力,精力旺盛,思想活跃,记忆力强,对于新生事物极为敏 感,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因此,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全力以赴,专心致志的刻苦学习,为将来建设祖国、攀登科学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应该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努力培养和磨炼自己的意志,塑造美好的心灵,为造福人类,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好一切准备。如果这个时期被恋爱问题纠缠,必定分散学习精力,浪费大好时光,这无异于置一生远大前途而不顾。这种所谓的爱情,极可能葬送了青少年的才能、事业和前途,待到以后追悔莫及。

(2)对青少年的心理成熟极为不利。青少年早恋,自知会受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的责备和议论,因而就要躲躲藏藏,远离人群,长此下去,影响了与同学、家人的关系。同时,她们的思想上会产生很多负担,影响了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的甚至会改变性格,本来活泼、天真的女孩,就会变得孤僻、冷淡,在心理上出现超年龄的现象,对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3)草率地对待恋爱,会酿成终生苦果。爱情之所以被称为人的终身大事,意味着它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可是青少年由于涉世不深、阅历不足,生活经验欠缺,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感情胜过理智。因此,在辨别人和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草率行事,一时感情冲动,压过理智,与异性确立了爱情关系,以后伴随着心理上的变化、发展、成熟,可能会对对方产生不满,进而冷却或是中断彼此间的感情。这种情况,会引起青少年失望的情绪,使之消沉、甚至形成心理障碍,从而影响青少年的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

(4)出现过火行为,引发犯罪。青少年早恋,大多是由于感情的冲动或是出于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这种神秘感、好奇心使他们盲目地效仿成人。当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感情上的冲动构成合力时,十分脆弱的理智防线就会被冲垮。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过火行为,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造成青少年心灵上的创伤。如果同时受到黄色书刊或教唆犯的的引诱,就极可能走向道德败坏或违法犯罪。据调查,青少年犯罪里,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过早恋。某省调查表明,在犯罪原因一项里,与追求性刺激有关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2%。爱情之花是圣洁的,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正确理解她,懂得珍稀她的人,才能栽培并以真诚之水使之永远盛开。对于青少年来说,在爱情生长的土壤还不具备的时候,最明智的办法是筑好防线,集中精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拒绝接受和传播爱情的种子。

谈中学生上网的心理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一、中学生上网的心理原因

1、好奇心理。青少年思维活跃,对新奇事物接受较快,随着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学生也对网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位从农村到城里上学的同学这样谈到:“电脑到底都能干什么,有什么好处,听许多同学说看过什么《共和国之辉》、《反恐精英》、《大话西游记》、《第一次亲密接触》,他们谈的津津乐道,我也有去玩一玩的想法,这样不自觉就加入到网民的行列,而且越陷越深。”青年人爱上网,上网的最大诱惑在于能在虚拟时空中探索未知领域、展现自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热衷于探索一切挑战性的问题,甚至行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

2、攀比心理。据从部分上网的学生调查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具备上网件的条件和能力,城区学生比农村学生多,男生比女生熟练程度高,这主要是因为城区学校初中开过信息技术课,而且距街道近,玩的机会多。上高中后,上网成为一种“面子”,没摸过电脑,不会上网被认为是“老土”。这样以来,更多的农村学为了争“面子”而上网,以致最后竟越陷越深。

3、寻求心理。因学生负担过重,课业压力太大,部分控制能力的同学饭后课余,星期天去网吧消遣、聊天、听音乐、玩网络游戏,只是为了娱乐、调节生活。有一位接受调查的男同学说,网络给了他放松心境的机会,进行娱乐的更大空间,每每同聊友一叙天地,同游戏仇敌杀上一场,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但大多数经常上网的同学,因学习基础太差,每次考试、分班,自尊心受到伤害,尤其在英语、数学科目差距太大,对自已的学业失去了信心,经常请病假、逃学,甚至通宵达旦的上网,寻求心理上的满足。

4、自闭心理。部分上网的中学生认为自已与父母缺乏了解、信任,父母管得太严、干涉过多。即使家中有电脑也不愿意在家中上网。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因子女在中考时成绩太差,到社会上又年龄太小,硬把子女送到学校,只是为了长身体、混日子,对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这些学生除成绩差外,又不参与班集体、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和同学难以沟通,认为交友太难,产生孤独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平凡且无奈,而在网络的虚拟时空中,能表达自己最真实的心态,可以潇洒无羁,没有人逼迫,那是一种欢快的感觉。他们任意地装扮、美化自已,以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要。他们的人格表现出二重性:一方面是现实自我,另一方面是虚拟自我。现实和网络之间矛盾又进一步使他们依恋上网,逃避现实,这样就形成了现实生活中的自闭症。

基于以上种种心理原因,网络在中学生中,有很大的市场,很强的吸引力。

二、中学生上网造成的危害

1、视力下降。现在的中学生,从小就在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安排下,除正常的学习外,星期天还要学习琴棋书画,参加补课班,负担更重,已经有许多同学视力达不到正常水平。现在又长时间上网,面对一个极小而又色彩多变的屏幕,强光对眼睛长时间的刺激,导致视力下降。一位学生在他的上网感受中这样写道:“上几小时网后,眼睛极度疲劳,看东西也恍忽不清,长此下去,眼睛就像被安上了一层厚厚的窗户”。

2、成绩下降。有人说,青少年只要上网就会上瘾——上网就是落网。信息网络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翔实的文字材料,悦耳的音乐旋律,精美的图画,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魅力无穷的网络游戏,青少年就更难以抗拒其诱惑,青少年好奇心强,自我控制力不强,长时间与网络相处,极易在情感上形成对信息网络的依恋,他们可以不看书,但一定要看碟,因为看书要思考,看碟上网是休闲。可以暂时摆脱学习的压力,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结。

3、产生各种疾病。一方面是长期上网,有时达十几个小时,网吧里烟雾缭绕,空气不畅。另一方面,靠平时省吃俭用节约的生活费去上网,身体需用的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各种疾病,王某同学谈到他上网感受时这们说:“长时间上网,造成腰痛腿酸,头晕眼花,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网吧就像毒品一样,摧残我们的生命。”

4、人际关系紧张。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责任感不强,亲情关系较冷漠,部分上网的学生,由于长时间上网,学习受到影响。在教室里如坐针毡,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脾气开始暴燥,逃避人际交往,对他人、班里的事漠不关心,个人主义压过集体主义,自由胜过纪律。

5、造成不良行为。网吧大都有“一条龙”服务,在那里的食品、有饮料,甚至还提供通霄上网的服务,这导致了部分中学生把网吧当成了自己的“家”,整天都泡在网吧里。每次上网少则几元,多则10-20元,时间一长,省吃俭用的钱根本不够。这些经常上网的学生就以各种借口向家长要钱,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有求必应。有的向同学、亲朋借钱,有的向网吧老板赊帐,有的干脆偷父母或别人的钱。借钱不还,于是就产生打架、闹事,更有甚者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某同学连续三次偷一个加油站,后被判刑七年,还有2002年“五一”节,还有某同学偷取母亲银行存款两万元去北京会网友,使家长、学校领导、班主任手忙脚乱,到处找人。

心理专家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正处在发育高峰期,他们敏感而脆弱,往往用幻想代替现实,而网络的虚拟性便迎合了孩子们的这种心理。

医学专家认为:青少年网虫常出现交际能力困难、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孤独焦虑、食欲不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等不良反应,沉溺于网吧不能自拔者甚至会厌恶现实生活,走上不归路。

专家的话道出了青少年网虫迅速增多的原因和沉溺于网吧的危害。教育和挽救那些沉迷于网吧中的青少年刻不容缓。

三、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三管齐下

青少年上网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

1、对学生的建议 许多学生抱怨上网的时间不足或家长不同意自己上网,其实是没能看到自己或家庭的某些原因:或是成绩不理想,或是有其它的原因。

学习毕竟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对象,在这个现代知识经济社会,没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是难以有出头之日的,不,因该说是难以生存的。除非你以后的专业是网络,但那毕竟是以后的事,再说绝大部分同学的网络水平都很低,而且没有太多的网络潜力。虽然说上网是现代学生的标志,但过分沉迷于网络则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在学习与上网之间,我们应该学会平衡二者的关系,不走极端,视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应上网而影响学习、生活,同时也不要抱紧书本知识,要懂得使用网络去放眼世界,获取信息。

遨游网络世界,要学会正确分辨是非真假,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更不要被不健康思想入侵自己的头脑;网络毕竟是一种工具,不要过分崇拜,不要太寄希望于网络,要实在过自己的现实生活。而对于没有条件上网的学生,不要过分要求,毕竟网络不是生活必需品。

2、对家长的建议

学生上网本是一件好事,望家长们能以平常心态看待这种新型科技的事物。网络其实就像是十几二十年前的电视机,不能以其会影响小孩学习而加以否定,更不要谈“网”色变,说什么报纸上说有孩子死在网吧之类的话,给孩子一个轻松而有节制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成长,放眼未来。可能的话,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上网,给孩子一个合适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可以在家里上网的机会,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方便的上网空间,同时更是可以监督小孩上网,毕竟这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也不能任由孩子为所欲为,要指导孩子,适度限制孩子,教导孩子,让孩子自觉安排学习同上网的时间。

对于无法购臵电脑或无法在家中上网的家庭,父母应该理解孩子外出上网的原因,适当给予帮助,当然条件是孩子必须遵守学生上网的规则。对于自己孩子因为上网而导致同父母关系愈加疏远者,我们建议父母应该自身去融入孩子的网络生活,告诉孩子自己也是网络的一分子,一起在家上网或到网吧上网,这样让孩子同父母的关系愈加深厚。

3、对学校的建议

互联网的发展使对中学生的教育工作呈现新的特点,学校教育应该是网上育人与网下育人相结合,以促进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然而在我们的这里,学校方面并不注重学生的上网条件,因为每个学校都以本校的升学率为重,其实这是很不该的。上网已成为衡量中学生是否是现代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掌握网络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到了大学,上网已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学习生活,总不能等到那时才去学习掌握吧。因此,学校应该是新科技的传播者。应引导学生上网,认识新世界,告诉学生这是很重要的课程,是以后踏进现代社会的通行证之一。

实行完善“校校通”的网络建设。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都在实行这种网络建设,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同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每个学校都应该有可以让学生上网的设施,特别是对于内宿的学生,这点显得尤其重要。

4、对社会的建议

在网吧方面,我们希望经营者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学生的利益,经营者应该按照政府的规定,合法经营,适当限制中学生上网,坚决不为中学生提供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服务。另外拒绝为逃课的学生提供服务,同时应该劝阻学生不要通宵上网。

而对于埋没良心的经营者,我们则寄希望于政府,愿政府方面能尽快合理完善关于网吧的经营准则,鼓励合法网吧的开设,取缔非法网吧的经营。

同时,政府方面也应该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制定周密的网络服务的法则,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中学生利用网络犯罪或进行获取不良内容的行为的发生;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中学生工作者;尽可能多的开展各类社会活动,如举行制作爱国网站等的活动形式,促使中学生提高自己的网络水平,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培育自己的爱国思想,让更多的中学生参与到网络中来吧。

第五篇: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十大危害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十大危害

在人们进入信息化社会时,手机逐渐成为中学生的新宠,现在学校内使用手机有越演越烈之势。要想管理好学生带手机的问题,学校与家长要形成合力,要了解使用手机的利与弊,并共同管理好学生的使用手机情况。学生带手机,我们归纳起来是“一利十弊”。一利是方便了家长与学生的联系,但弊更加明显,可概括为十弊:

1、频繁用机,损身又害心。手机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波实现其功能的。手科学家明确指出,频繁而长时间地使用手机,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使人的记忆力丧失,睡眠紊乱,心理烦躁,头痛等。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很多身体机能还不健全,手机辐射危害学生发育,影响身体健康,造成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的明显下降,听觉受损,免疫功能失调。

2、考试作弊,冲击考风学风。在学业成绩检测时,有的学生通过手机舞弊,弄虚作假,欺骗家长,欺骗老师。造成课上精力分散,学习不用功,课堂受到干扰,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的影响。

3、黄色泛滥,不利成人成才。手机上网、QQ聊天、网络游戏、电子书等功能,以及不良短信,手机黄、赌、毒,毒害青少年。黄色信息、黄色网站等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来讲,怀有十分强的好奇之心,危害极大,严重影响青年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4、破坏校纪,影响教与学。学生使用手机晚上躲在被窝里收发短信,看小说,玩游戏,深夜不睡,手机成为娱乐品,干扰他人休息,降低学习效率,扰乱教学秩序,影响自己听课效率,蔑视教师劳动。

5、亲情疏远,教育虚无飘渺。家长由于工作繁忙,依靠手机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样减少了对学生直接地面对面地教育机会,减少了家长与老师直接地交流与沟通。家庭教育实际上由实变虚,由直接到间接,由亲近到疏远。家庭教育不到位,出现了漏洞。

6、乱交朋友,情感纠纷不断。手机是学生交往、联系的重要工具。学生配备手机后,交际范围迅速扩大。有些学生不仅在校内交往频繁,而且与社会上很多人也有关联。有时校外的朋友一声呼唤,学生便谎称有病请假。有的学生之间交往不规范、不注意,往往引起一些是非,制造一些事端。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障碍。

7、配带手机,学生安全无保障。一些学生在回家路上玩手机,不注意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有的学生在路上玩手机,给一些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他们见机起意,专门针对学生,学生往往被骗、被打、被抢。寄宿生的手机有时放在寝室内,稍不注意,就可能被他人拿走。不管怎样,配带手机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安全得不到保障。个别学生还利用手机纠集同学和社会闲散人员打架,严重违法违纪。

8、手机消费,加重家庭负担。中学生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消费,也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大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培养。许多不符合中学生身份的思潮通过手机蜂拥而入,手机黄、赌、毒,也增加学生家长心理负担。

9、炫耀攀比,助长享乐思想。课余时间比手机好坏,助长学生的攀比之风,出现享乐思想。在中学生中,配带手机已司空见惯。有手机的学生到处炫耀,相互攀比,看谁的手机档次高。部分学生便产生了怨恨和报复心理,轻则厌学、违纪,重则违法犯罪

10、分散注意力,学业成绩直线下降。调查发现,配有手机的学生,大多数在上课有玩手机的习惯对手机十分牵挂与着迷。有很多学生上课经常收到短信。短信内容带有挑逗性,有的是黄色的,学生看后心里难以平静,情绪波动很大。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学习。手机的使用加速中学生社会化,不利于中学生成长,手机成为中学生男女生交往过密的帮凶,严重影响学业。

下载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危害研究性学习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危害研究性学习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十大危害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十大危害学生带手机,归纳起来是“一利十弊”。一利是方便了家长与学生的联系,但弊更加明显,可概括为十弊: 一、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学生用手机作弊、说谎......

    中学生使用手机十大危害(推荐阅读)

    中学生使用手机十大危害 一、影响学习、影响他人和集体 高中生自控能力较差,当他们对课堂内容感觉枯燥乏味时,就会用手机玩游戏、发短信,甚至通话,课堂纪律及听课质量受到影响。......

    研究性学习报告——中学生的手机生活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机的普及率开始升高,且使用者范围也开始扩张,还记得前几年,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且,还是大人们的事而已,大......

    中学生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十大危害

    中学生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十大危害1、频繁用机,损身又害心。手机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波实现其功能的。手机传送的电波,或多或少地要被人体吸收,从而可能改变人体组织。科学家对手机......

    中学生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十大危害(范文模版)

    中学生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十大危害 1、频繁用机,损身又害心。手机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波实现其功能的。手机传送的电波,或多或少地要被人体吸收,从而可能改变人体组织。科学家对手机......

    关于手机使用的研究性学习总结

    手机对学生的利与弊 课题组成员: XXX,XXX,XXX,XXX,XXX,…… 组长:XXX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机的普及率开始提高,且使用者范围也开始扩张。还记得前几年,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

    中学生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危害(共五则)

    尊敬的各位学生家长,你们好: 中学生佩带手机有“百害而无一利”。有很多学生把手机带在身上,并带到课堂上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实在有悖我们的初衷。今天通过此文再次阐明中学生佩......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及对策-班级管理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及对策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作为通讯工具手机的普及,手机已逐渐成为中学生的新宠。近几年来,只要你稍加留意,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