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动工具产业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
电动工具是全社会最广泛使用的五金工具,电动工具因为其结构轻盈、携带使用利便、出产效率较高、能耗低等特点,已从产业上广泛使用发展到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电动工具市场发展迅猛。据介绍,近年来,电动工具行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国内电动工具市场,国产电动工具的销售数量已占到总销量的90%,而各种进口品牌产品则只占10%的市场份额。国外电动工具市场,我国制造比例不断扩大,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电动工具产品出口国和全球电动工具生产基地,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技术含量高、机能要求严格的产业用专业电动工具在欧美国家仍有较大的潜伏市场。目前在经济发达区域的产业国家,例如欧洲地区的德国、英国、荷兰、法国等国,北美区域的美国、加拿大,亚洲区域的日本等国家在家庭功课中使用电动工具十分普遍,约占总产量的50%~70%左右,我国电动工具产品在上述国家和地区家用电动工具产品市场中已据有很大份额,但我国出产的产业用专业抽屉式模具架电动工具对上述地区的出口量却不大。产业用专业电动工具技术含量高,安全、电磁兼容机能要求严格,且对机能、工作效率、可靠性、耐用性都有划定,价格是同类DIY工具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各种专业电动工具在国际上都有闻名的品牌,如喜利得、博世、麦太保的电锤,百得的电钻,牧田的电刨等木工工具、世纪的圆锯等。
分析指出,我国电动工具出口量已占世界电动工具销售的85%,但出口金额仅占总销售额的40%左右,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电动工具制造业尚未在国际市场上创立自己的品牌,尤其是产业用专业电动工具,一般采用定牌出产(OEM),加上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不规范,使出口价格越来越低。例如,2001年电动工具出口均匀价格为12。72美元/台,而三资企业的出口均匀价为18。74美元/台,进口的电动工具均价为45。94美元/台。所以我国在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开发产业用电动工具产品,创立自国际知名品牌后,必将能扩展市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国家是我国家用(DIY)电动工具的潜伏目标市场。电动工具在经济欠发达,或比较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家庭中应用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水平的进步,家庭日用电动工具将会逐步增多。
例如亚洲区域,我国销往亚洲国家的电动工具市场份额逐年在增长,2003年与2002年比较,增长了2。6个百分比。因此,家用电动工具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国家的潜伏市场非常巨大。
据分析,我国电动工具市场正日趋成熟,品牌意识和品牌效应将凸显。未来几年内,国产电动工具所占份额将会进一步提高,随着电动工具市场需求的不断升温,将推动我国相关
企业中的生产经营向利好方向发展,行业前景可期。
不过,尽管我国电动工具龙门架生产厂家行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也面临以下因素挑战:
1、与国际市场上高水平相比、我国电动工具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较低,产品功能单一。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亟须扩大中高端市场份额,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由于我国电动工具行业准入门槛低,在自主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培育等方面投入力度较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工具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还远远不够,国际营销网络也尚未有效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须进一步加强。
3、外贸出口正面临严峻形势,钢材(包括硅钢片)、铜(漆包线等铜制品)、铝合金、镁合金、工程塑料等生产电动工具的主要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使电动工具生产成本继续攀升,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出口效益。随着工业陶瓷、高性能软磁铁、塑封新材料在新产品上应用,预计今后低碳环保新材料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
4、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对电动工具外贸出口有一定冲击,我国电动工具行业要取得外贸出口新成绩,还有许多困难有待克服。
5、我国电动工具出口大国的地位正日益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发展中国家技术与管理水平目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较低,给我国电动工具行业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6、国际国内市场对电动工具品质和品牌更加挑剔,无论是电动工具经销商,还是广大直接用户,都非常重视电动工具的质量和品牌。因此,市场向好品质、好品牌电动工具的倾斜度加大。
这是一种进步,说明电动工具市场日趋成熟。正因为这样,国内电动工具市场的品牌意识和品牌效应更为突出,许多电动工具经销商,特别是稍有实力和规模的电动工具经销商,都对经销好品牌电动工具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近日,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对产自中国的五金电动工具产品发出消费者警告。国内五金工具生产和出口商对此应予高度重视。
世界各国对本国市场上的阁楼式货架电动工具的要求正日益变得严格,欧盟为五金电动工具制定了专门的60745-1标准,其目的是对进入欧洲市场的电动工具产品进行技术规范,从而减少或避免电动工具可能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
欧洲还推出了电器认证法令。相关企业出口到欧盟的所有规格和系列的电动工具产品,出口前就必须通过欧盟电器指令认证并加施标记,即将到期的产品要及时申请认证。
另外,在电动工具的检测期间,企业需要提前做好有关准备工作。企业更需积累应对经验,涉及的产品将根据欧盟的规定做相应地调整,否则将会被市场淘汰。
第二篇:中药饮片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药饮片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布时间:2008-11-12
编辑:总会信息部 信息化处
来源:中药饮片网
中药饮片是中医药产业链条中最能代表中医药,也是最脆弱、最关键的战略环节。我作为中药饮片行业的一名从业者、管理者,现就中药饮片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谈一下我的感受和期望:
1.制约和影响中药饮片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中药饮片在市场上无序竞争,生产者信心不足
相比于中成药生产,目前中药饮片的生产仍处于较为原始和不规范状态。由于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和“前店后厂”的传统经营方式,中药饮片厂普遍企业规模小、生产管理落后,中草药生产采集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状态,医院药房、药材公司也常去市场进药,手工作坊式生产,集贸市场式交易和规范的GMP生产企业同场竞技,造成规范生产者信心缺失。
中药饮片的整体消费人群下降,一方面归于中医遭遇整体危机,其二饮片质量堪忧直接影响消费者信心。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炮制工艺不过关,等级混淆,产地不清,掺杂现象,包装储藏不达标,种植过程中农药、重金属残留等等。国外药品检测机构一直在提高相应的技术壁垒及技术指标。尽管近年来中药的出口总额一直以20%的幅度上升,但单个企业的业务量及利润却在下滑。
产业政策导向不力,缺乏宏观调控的统筹协调。以最基本的中药饮片定价为例,2004年以前是政府定价,2005年政府提出最高限价,直到2006年才调整为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市场定价。而饮片是一个季节特征非常强的产品,供需和价格的调整不是一个硬性的价格标准能控制的。
(2)行业标准混乱,缺乏品牌产品,产业没有旗舰企业。
就中药炮制标准而言,国家有国家的《药典》和《中药炮制规范》,各地方也有自己的标准,有的产品国家的标准和地方标准不同,各地的炮制标准又不统一,相同的药材有多种炮制方法,有的甚至相互矛盾,这无疑使中药饮片质量难以有效控制。标准的不统一也给国内饮片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甚致一些地方禁止其他地区生产企业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饮片正常流通和饮片行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各自为阵、互不往来;行业缺乏必要的相对统一和协调,真正意义上的中药饮片名品、名牌、名企还没有形成,致使国内外厂商难分好坏,严重影响我国中药饮片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和健康发展。此外,现有的这些饮片炮制规范多数是从药物的性状、气味、形态等方面来描述,真正从中药作用机制定性定量来测量的很少,标准研究滞后,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饮片炮制技术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处于严重缺失状态,这也使饮片进入国际市场遭遇双重标准和苛刻的准入制度。
(3)中医药教育体系严重落后,中药饮片基础研究后继乏人
目前我国的中药炮制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已经严重匮乏,对最具有中药特色中药炮制,人才断档的危机已经凸现。而我国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并未意识到这种紧迫感。以某中医药大学为例,70年代中药系的课程中中药炮制占据了70%的课时,另外还有临床实习的时间;而现在中药炮制课程只占不到50%的课程,也取消了实习的时间。尽管中药饮片的传统优势在我国,但科技队伍力量薄弱,人才外流严重,炮制专业人员锐减,甚至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新技术、新方法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中药饮片规模生产中尚未得到足够的应用,人才的缺乏使炮制标准基础研究成为一纸空文,也使企业面对国际市场越来越高的产品质量标准束手无策。更令人痛心的是随着外资的进入和行业保护的不重视,中医药的瑰宝——饮片炮制技术大量泄密已不是什么新闻。人才、技术和标准,已成为制约整个中药饮片行业发展的瓶颈。
2.中药饮片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几年,国家连续出台GMP认证等一系列产业政策,表达了政府对医药行业进行规范化、实效化推进的良好愿望和决心,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医药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快速增长的宏观经济带来的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成为中国医药产业成长的根本动力,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来看,“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就中药饮片行业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药饮片行业总产值172.92亿元,同比增长25.25%;今年一季度全国中药饮片实现总产值43.1亿元,同比增长24.2%,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饮片行业仍是医药产业的薄弱环节,生产企业水平参差不齐,通过GMP的企业仍占少数,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效益不好,生产工艺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更但不上技术开发和创新。随着国家《关于加强中药饮片包装监督管理的通知》、《中药饮片GMP认证(2008年1月1日前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和《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品种目录》等一系列中药饮片规范化管理措施的实施,到2007年底,会有相当一部分作坊式的小企业无法如期通过GMP认证,这些企业退出将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面临较好的市场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未来2,3年内,中药饮片企业将重新洗牌。
国家对中药产业的高度重视,消费者对天然药物的青睐,国际市场出口的大幅度增加,中药饮片产业的增长成为现实,构建行业规范标准已不是梦想。因此,团结起来,抓住机遇,遏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增加出口、创造效益是行业的一致呼声和愿望。
中药饮片行业分会的成立代表着行业自救、自律、自强组织的形成,也代表着我们加强行业政策研究、寻求政府支持,搭建与国家各部门沟通平台的形成,也代表着我们加强行业标准研究,打造行业名牌,培育行业旗舰发展方向的形成,更代表着有梦想、有希望、有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共同的组织已经落成。我们深知发展之路困难重重,分会工作之路刚刚开始,但我坚信,我们分会在各主管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医保进出口商会的直接领导下,在我们饮片行业的各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保进出口商会中药饮片行业分会一定会在促进行业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篇: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健康,包含两个层面内容:一是指与人体健康相关的产品,如保健食品、药妆、功能性日用品等;二是包括体检、疾病康复、社区教育等的医疗服务。
大健康,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关注着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的对生命过程全面呵护的全局性理念。
大健康,追求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提倡科学的健康生活和正确的健康消费。生活小细节,关乎大健康,家家人人需要大健康,希望大健康理念普及寻常百姓家,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大健康产业范畴,涉及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目前特定指保健品、化妆品和家用健康器械产业,主要包含保健营养食品、生物制药、天然美容与化妆品、医疗器械与健康器材、卫生健康用品以及健康咨询和信息服务等细分产业。
国家对全民大健康的投入,是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投资,健康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蕴涵无限前景。近年来,政府积极引导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在新一轮城镇化规划中,有望带动居民大健康消费水平的提升。按照相关规划,到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的产值增长100倍,需达到GDP的10%,约四万亿元。
从目前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看是问题与机遇并存,未来面临问题:
一、在我国人口基数偏大的大健康市场,伴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和老龄化的到来,人们对大健康的需求会不断的攀升,因此潜在的市场规模随着需求会更加庞大。然而,目前的消费群体,仍然受限于中老年及病患者。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不断开拓健康市场。
二、城市居民的健康观念也正在转变,从原先以治病为主,转变到以预防为先,或两者并重。这样就势必应运发展健康管理咨询、服务等新兴产业,当然需要探索其发展方式,同时传统的健康产业也需要思考如何进行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三、大健康产业链在我国各个环节上显得比较分散,这里面就蕴含着大量的资源整合机遇。市场的竞争力正在由产业运营优势向资本运营优势转变,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势必需要寻找相应的资金、资源、技术和渠道等方方面面的有效结合途径。
四、纵观我国大健康产业,就会发现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十分严重,特别是研发和技术创新不足。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亟需发挥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力量,需要引进较发达国家低成本研发的优势。
五、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商业模式比较单一和落后,势必成为制约发展的桎梏。产业的发展必须闯出一种以“设计+推广产品+技术+服务+信息”的创新商业模式。
六、我国大健康产业法规不完善,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横行,标准和信息滞后等等,造成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目前,在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如何确保
网址:www.xiexiebang.com
食品安全这方面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大健康产业必须本着“规范、安全”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发展。
目前,我国大健康产品始终难敌海外进口的健康产品竞争。海外的健康产品可以7%品种,就能占领到国内4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们应当看到众多的海外优秀优质的健康产品,出于种种原因,尚未进入我国市场,这不利于发展我国大健康产业,随着国际化进程加速,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尽快与全球产业链对接。
第四篇:“家庭医生”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
“家庭医生”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医学行业中,有一种医生非常特殊,他们很少坐堂门诊,而是穿梭于各个社区之间,在家里为患者诊断。这样的医生,在美国被称为“家庭医生”,在英国则叫“全科医生”,两者本质上都是直接为所在社区的居民服务,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但是在中国,“家庭医生”要想普及,还需漫漫长路要走。
日前,为了大力深化医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国各地都开始施行各种措施,力求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其中对于家庭医生的支持就是一个方法。家庭医生是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主体,在城市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为主体,在农村以村卫生站的乡村医生为主体,其服务方式包括预约服务、随访服务、双向转诊、健康咨询等。
但是目前的问题在于,我国的家庭医生制度才刚刚起步。大部分患者都不知道或者不信任家庭医生的服务质量。很多人认为,只有做不了专科的医生才会去做家庭医生。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国外对家庭医生的专业性要求相当高,全科医生是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资历深、收入高,是在金字塔的塔尖儿上。因此,要想改变国内的家庭医生的状态,还需要政府和医院以及医学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
其实,家庭医生的未来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从调查可见,很多人都希望可以在家庭或者社区中就享受三甲医院的专家待遇。不过,家庭医生类人才普遍缺乏,全科医学教育的相对落后等现实问题,使得家庭医生要走进社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家庭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科医生,而现在全科医生不多,因为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全科医生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
如何发展全科医生,是让全科医生担当起家庭医生的责任,做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这必然是一个趋势,也将真正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惠及百姓。然而,只有解决全科医生的待遇、居民的信任等问题,家庭医生这样的好制度才不会流于空谈。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第五篇:2012中国LED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2中国LED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2年,在国内产能大量释放、全球市场需求增速减缓、政府补助政策仍未清晰的多重压力下,中国LED产业必然进入行业格局重整和竞争模式转变的新阶段。
首先,2012年上游产能逐步释放,外延芯片价格压力仍将持续,国产化率稳步提升,国内外竞争加剧波及大功率芯片。
2011年,国内的MOCVD总数达到720台,按目前各公司调整后的设备引进计划,预计2012年MOCVD的安装量将维持在300台左右的水平。2011年,国内企业芯片营收增长30%,达到65亿元,但远远不及MOCVD设备106%的增速,这也反映出国内芯片产能未能充分发挥,2012年外延芯片价格压力仍将持续。
2011年,国内GaN芯片产能增长达到12000kk/月,但产能利用不足50%,全年产量仅为710亿颗,但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同时,国内芯片已经通过小芯片集成的方式在照明应用取得突破;大功率照明芯片20%的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但随着研发创新和产品品质的提升,总体趋势是国内芯片占有率小幅提高,国外芯片价格有望突破6000RMB/K。
尽管2011年末LED市场增量放缓,但仍有来自日本和台湾地区的上游项目入驻中国大陆,这也造成2012年国内LED外延芯片领域竞争趋势加剧,在国际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动荡的形势下,国内上游产业投资将趋谨慎。
其次,2012年封装领域,优质企业将整合更多行业资源,产品结构向高亮LED、SMD LED集中,总体市场保持增量减利趋势,上下游合作整合成为封装企业突围的新模式。
2011年,以国星光电、瑞丰光电、鸿利光电为首的LED封装企业陆续发力、纷纷入市,2012年资本与封装企业的合作将更加紧密与活跃。
2011年,我国LED封装产业整体规模达到285亿元,较2010年的250亿元增长14%,产量则由2010年的1335亿只增加到1820亿只,增长36%。2012年,国内封装产量依然会保持30%以上的增长,但由于利润率受到上下游成本与需求的挤压,造成总体产值增长不会超过20%。
从产品结构来看,高亮LED产值达到265亿元,占LED封装总销售额的90%以上;SMD LED封装增长最为明显,已经成为LED封装的主流产品,2012年,SMD和高亮LED所占比例仍将有有较大提升。
LED封装企业作为产业链中间环节,往往需要承受来自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的竞争压力,尽管2011年的资本介入增加了部分LED封装企业的竞争筹码,然而,整合突围仍然是落在封装企业肩头的一副重担。据笔者获悉,目前一些封装企业已经展开了与国内传统照明大厂的合作,共同投资、合作建厂的模式或许会成为这条突围路上的新尝试。
再有,2012年LED应用领域将保持较快增长,照明、景观、背光仍是拉动增长的三驾马车,LED照明应用热点进一步从户外照明转向室内,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内政策引导将成为决定LED照明增长速度的关键要素。LED照明应用竞争格局存在诸多变数,具有资金、规模、技术、品牌和市场渠道优势的企业成为产业整合的主体。
2011年,我国LED应用领域整体规模达到1210亿元,整体增长率达到34%,是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增长最快的环节。其中,照明应用的增长非常明显,整体份额已经占到整个应用的25%,成为市场份额最大的应用领域,背光、景观等应用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据“十城万盏”试点城市调研统计,目前37个试点城市已实施的示范工程超过2000项,应用的LED灯具超过420万盏,年节电超过4亿度。2012年,LED户外照明将逐步实现从政府引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过渡,鉴于“十城万盏”的示范作用,目前国内众多城市正在加大LED路灯(含隧道灯)的替换安装量,加之国内每年200万盏的新增安装量,给户外照明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拓展机会。
2011年,虽然业内一致期待的LED产品补贴政策迟迟未能出台,但LED室内照明市场应用前景已经得到认可。2012年,LED补贴政策全面出台只是时间问题,我们有理由期待在2012年4月25-27日Green Lighting盛会举办期间会有相关信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