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眼中的“法治中国”

时间:2019-05-13 22:2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近平眼中的“法治中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近平眼中的“法治中国”》。

第一篇:习近平眼中的“法治中国”

习近平眼中的“法治中国”

事实上,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们从总书记几次讲话中摘录的一些片段,从中可以窥见总书记对法治建设的深入思考。

一、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二、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2、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3、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1、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要从源头上有效防治腐败,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剖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3、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中,方方面面的一把手比例不低。这说明,对一把手的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监督缺位、监督乏力,少数一把手习惯了凌驾于组织之上、凌驾于班子集体之上。“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如果权力没有约束,结果必然是这样。

4、在我们的一些干部中,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从上到下,违规占有多套住房的,违规占用公家车辆的,以各种形式侵占公共利益的,违规侵害群众利益的,明里暗里为亲属升官发财奔走的,以权枉法的,这样的干部不乏其人啊!这些特权现象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引起了群众极大不满。我们决不能见怪不怪啊!

5、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这种情况如不纠正,能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活力吗?我们党和国家还能生机勃勃向前发展吗?

四、老百姓无处伸冤,民间就会骚乱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实施,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2、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对执法司法状况,人民群众意见还比较多,社会各界反映还比较大,主要是不作为、乱作为特别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比较突出。

3、老百姓无处伸冤,民间就会骚乱。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

4、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干警缺乏应有的职业良知。许多案件,不需要多少法律专业知识,凭良知就能明断是非,但一些案件的处理就偏偏弄得是非界限很不清楚。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的职业良知,心中一点职业良知都没有,甚至连做人的良知都没有,那怎么可能做好工作呢?

5、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就是法治精神的真谛。如果不信仰法治,没有坚守法治的定力,面对权势、金钱、人情、关系,是抵不住诱惑、抗不住干扰的。

6、制度的生命力在执行,有了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就会形成“破窗效应”。比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律师同法官、检察官接触交往作出严格规定,严禁律师和法官私下会见,不能共同出入酒店、娱乐场所甚至同乘一部电梯。但是,我们的一些律师和法官、检察官相互勾结,充当“司法掮客”,老百姓说是“大盖帽,两头翘,吃了被告吃原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7、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公信力就无法树立。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涉及老百姓利益的案件,有多少需要保密的?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一般都要公开。

8、如果领导干部不遵守法律,怎么让群众遵守法律?对来自群众反映政法机关执法办案中存在问题的举告,党政领导干部可以依法按程序批转,但不得提出倾向性意见,更不能替政法机关拍板定案。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标准。

9、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我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广泛,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关系比较融洽,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但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现在,一个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到处找门路、托关系、请客送礼,不托人情、不找关系的是少数。过去讲“有理走遍天下”,现在有理的也到处找人。这从另一角度说明,老百姓要办点事多么不易,不打点打点,不融通融通,不意思意思,就办不成事!这种现象一定要扭转过来!

10、对司法机关尚未或正在办理的案件,媒体可以报道,但不要连篇累牍发表应该怎么判、判多少年等评论,防止形成“舆论审判”,以便为执法司法机关行使职权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五、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2、各级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决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要深入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3、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打造“透明”政府

十八大以来,在依法治国、职能转变、作风转变等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我国在打造“透明”政府上全面提速。权力公开、信息公开,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各级政府加大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公开力度,公开“权力清单”,“阳光行政”越来越成为一种新气象;

——政府预算决算、部门预算决算、“三公”经费、财政审计结果和整改等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阳光财政”日成趋势;

——各级政府通过各种媒体及时、权威、全面、准确发布政务信息,以“阳光问政”加强与百姓互动; “敢于公开、主动公开、充分公开,彰显出政府大力推进政府政务公开的信心、决心和勇气。让百姓看得到、看得懂、信得过,正是政府对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让权力受到有效监督,打造“责任”政府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现代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让监督的阳光照射到权力运行的每个角落,才能有效消除各种滥用、私用公权力的“腐败微生物”,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福利。

云南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张宪伟说,我国大多数行政执法监督行为有待通过法律形式进行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方式简单、程序滞后,都制约了行政执法监督功能的发挥。

马怀德认为,当前要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建立健全法治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对违法行政严厉问责。

“法治政府的标准是有限有为、透明公开、权责一致、便民高效。政府行使决策、执行、监督等各项权力均应符合这一标准。只有依法行政,才能做到法治政府,真正推进和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重头戏”。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将引领司法体制改革朝公正高效权威迈进,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彰显了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进步。

近年来,我国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司法人财物受制于地方,司法行政化问题突出,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直接影响司法公信力。要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还要靠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并从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推动司法体制改革。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级政法机关从一项项具体改革举措做起,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习近平强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习近平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习近平强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习近平指出,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生明,廉生威。”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要靠制度来保障,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习近平强调,我们的政法队伍主流是好的,是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能打硬仗、不怕牺牲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落实从优待警的政策措施,帮助干警解决实际困难。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习近平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法队伍的政治灵魂。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政法队伍建设第一位,不断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基础,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政法队伍要敢于担当,面对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坚决斗争,绝不能听之任之;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必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绝不能畏缩不前。要加强纪律教育,健全纪律执行机制,以铁的纪律带出一支铁的政法队伍。要提高干警本领,确保更好履行政法工作各项任务。要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习近平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强领导、协力推动、务求实效,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就做好2014年政法工作作出部署。他要求,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各项工作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信息应用、改进政法宣传舆论工作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和过硬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

第二篇:习近平眼中的“法治中国”

新华网北京10月22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信报道,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

事实上,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们从总书记几次讲话中摘录的一些片段,从中可以窥见总书记对法治建设的深入思考。

一、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二、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2、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3、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1、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要从源头上有效防治腐败,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剖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3、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中,方方面面的一把手比例不低。这说明,对一把手的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监督缺位、监督乏力,少数一把手习惯了凌驾于组织之上、凌驾于班子集体之上。“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如果权力没有约束,结果必然是这样。

4、在我们的一些干部中,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从上到下,违规占有多套住房的,违规占用公家车辆的,以各种形式侵占公共利益的,违规侵害群众利益的,明里暗里为亲属升官发财奔走的,以权枉法的,这样的干部不乏其人啊!这些特权现象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引起了群众极大不满。我们决不能见怪不怪啊!

5、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这种情况如不纠正,能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活力吗?我们党和国家还能生机勃勃向前发展吗?

四、老百姓无处伸冤,民间就会骚乱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实施,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2、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对执法司法状况,人民群众意见还比较多,社会各界反映还比较大,主要是不作为、乱作为特别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比较突出。

3、老百姓无处伸冤,民间就会骚乱。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

4、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干警缺乏应有的职业良知。许多案件,不需要多少法律专业知识,凭良知就能明断是非,但一些案件的处理就偏偏弄得是非界限很不清楚。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的职业良知,心中一点职业良知都没有,甚至连做人的良知都没有,那怎么可能做好工作呢?

5、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就是法治精神的真谛。如果不信仰法治,没有坚守法治的定力,面对权势、金钱、人情、关系,是抵不住诱惑、抗不住干扰的。

6、制度的生命力在执行,有了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就会形成“破窗效应”。比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律师同法官、检察官接触交往作出严格规定,严禁律师和法官私下会见,不能共同出入酒店、娱乐场所甚至同乘一部电梯。但是,我们的一些律师和法官、检察官相互勾结,充当“司法掮客”,老百姓说是“大盖帽,两头翘,吃了被告吃原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7、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公信力就无法树立。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涉及老百姓利益的案件,有多少需要保密的?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一般都要公开。

8、如果领导干部不遵守法律,怎么让群众遵守法律?对来自群众反映政法机关执法办案中存在问题的举告,党政领导干部可以依法按程序批转,但不得提出倾向性意见,更不能替政法机关拍板定案。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标准。

9、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我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广泛,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关系比较融洽,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但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现在,一个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到处找门路、托关系、请客送礼,不托人情、不找关系的是少数。过去讲“有理走遍天下”,现在有理的也到处找人。这从另一角度说明,老百姓要办点事多么不易,不打点打点,不融通融通,不意思意思,就办不成事!这种现象一定要扭转过来!

10、对司法机关尚未或正在办理的案件,媒体可以报道,但不要连篇累牍发表应该怎么判、判多少年等评论,防止形成“舆论审判”,以便为执法司法机关行使职权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五、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2、各级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决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要深入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三篇:眼中法治中国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学习中国法制

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在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直到近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才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不仅仅指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不仅仅指司法体制改革、依法行政等问题,而是涉及到党、人民在法治国家中的地位问题。会上提出了:(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问题,落实“党在法内”;(2)正确解决依法治国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不被颠覆;(3)全面解决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问题,推进人民当家作主落地;(4)全面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树立法治的权威;(5)全面推进改革“于法有据”的问题,保障改革不回潮。

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客观现实的存在,根本原因还是部分地方把党的领导凌驾于法治之上,把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就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习总书记的讲话如金石之音,振聋发聩、使人警醒。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取信于民,赢得人心,凝聚奋进的力量。

身为预备党员,自己不断被中国的法治进程中取得的成果鼓舞着。身在法制健全的国家中,作为一名研究生干部的我将学到的法治精神运用于指导实践过程中。在担任学院研会主席期间,我带领研究生干部从维护我院每个研究生的权益出发,制定了一套《研究生监考人员推选办法》,一举替代了以往的“人治”,实现了推选方案的制度化、推选过程的透明化。

该制度的建立过程是严格经历了民主意见采集、制度编制、民主讨论、民主表决、学院审批环节。在《研究生监考人员推选办法》的制定初期,我们广泛征求了研究生同学的意见,根据研究生的问题反馈提出了一套试行办法;在该制度建立的中期,我们做到了民主参与,一起讨论制度的修订;在完善制度后,并召开了研究生代表大会,并取得了一致表决通过的好结果,并得到了同学和学院领导的高度赞扬。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家肯定,关键在于该制度体现了人性化、客观化。不仅很大程度照顾到了贫困研究生的利益、激励了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还制定了公示及监督机制,使得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实现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性促进,保障了所有研究生的权益。

经历过这一次的制度建立过程,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制度维护方面,制度设计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必须动态完善。一方面要不断做好制度笼子的维护检修工作,对过去制定的已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制度,对那些已经出现漏洞的制度,或摒弃或修正、完善,保证制度笼子始终能关住权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度,通过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促进制度完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专门机构监督与社会监督的紧密结合。

第四篇:习近平中国梦、法治梦心得体会

法治梦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法治梦的轨迹、升华、内涵和实现的精彩讲座后,深刻认识到中国梦必须是法治梦。法治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立国理想,构筑起一个国家的治国大厦。国家和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法治提出如此广泛、如此迫切的要求和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经济、文化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而且应该在法律上、制度上证明自己的优越性,总书记致力于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是一个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沿着宪法所体现的民主、法治和尊重人权方向,让每个中国公民都感觉到公平、公正,感受到安全和尊严。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法治梦。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法治梦作为中国梦的坚强保障和动力,是对本届政府改革雄心和的良心的艰巨考验,是中国真正崛起和强大的起点和终点,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必须去做的真梦、大梦。让我们全体中国人一起努力,踏踏实实、锲而不舍、至死不渝的把中国梦、法治梦从千年梦、百年梦、当代梦变为现实,共筑法治梦。

第五篇:习近平眼中的环保短板

习近平眼中的环保短板

从海南三亚到云南洱海,从京津冀区域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时刻牵挂在总书记心中。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生态环境关系民生福祉,环境保护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总书记眼中,如何克服环保短板?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守住底线 扭正政绩观

2015年6月,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不仅是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全国各地的殷切希望。

这就是说,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速度,但绝不用生态赤字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

“底线”就是最低要求,是强制性的、不能逾越的“红线”。

如何守住底线?首先要扭正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唯GDP论”政绩观。

2013年9月,习近平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

没有疾言厉色,却是掷地有声。一语抓住了环保短板的“龙头”。长期以来,我们的生态环境陷入“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恶性循环,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唯GDP论”作祟。必须重塑政绩观。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转变发展理念,绿色既是理念又是举措,环保既是制约,更是新的发展契机。守住底线,底线起跑,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面治理、综合治理的宏观思路

抓住了龙头,就是抓住了“纲”,纲举目张。综合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环境问题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一条治理环境的宏观思路脉络。

法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可靠保障。

2013年5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建立环保合作机制,以大保护取代大开发。

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曾强调:“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2016年1月5日,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

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横向的区域合作和纵向的“源”“流”合作,形成一个全面治理、综合治理,一发动而全身动的有机整体。

坚持长期治理,方能久久为功。

2015年1月20日,在碧波荡漾的洱海边,总书记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语重心长地说,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15年11月30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他在讲话中提出的“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既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又可以看作是坚持对环境进行长期治理的总体设计。

宏观微观并举 对症下药

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在微观层面,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方法。

在谈到保障水安全的问题时,总书记提出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发展思路。习近平指出,在管理上,要基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区域空间发展布局,研究制定水环境水资源承载评价技术指南,开展水资源和水环境容量测算评估。

在城镇建设问题上,总书记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另外,还需要全社会增强水危机意识,节约用水,从每个人做起。

在2014年初考察北京时,总书记专门提到了雾霾治理,他指出:“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

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在保护耕地方面,总书记提出“藏粮于地”战略:在粮食供过于求时,采取轮作休耕使一部分土地来减少粮食生产数量,粮食紧缺时又将这些土地迅速用于生产粮食,通过耕地的增加或减少来维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实行土地休耕,虽然不生产粮食,但粮食生产能力还在,并且土地休耕后还可提高地力,实际上就等于把粮食生产能力储存在土地中。

习近平曾经这么分析“两山论”:“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三个阶段,三重境界,是认识的深化,更是思想的升华。

在总书记眼中,环保是亟待补齐的短板,也是能够产生新增长点 的发展机遇,环保也是生产力。

下载习近平眼中的“法治中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近平眼中的“法治中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眼中的法治(五篇范文)

    我眼中的法治 英语1104 邵嘉琪 2011017194 作为主修语言学的学生,在选修法学导论这一课程时并未考虑太多,只是单纯出于对法学的好奇和兴趣。而经过这将近一学期的学习,了解了一......

    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是这个历经沧桑,曾在世界无比耀眼后又在风雨中飘摇,在困难与曲折中自强不息,日益强大的中国。几千年来,无数的中国人为自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儿女而骄......

    演讲稿----眼中的中国

    我心中的祖国 7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7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11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再次迎来了她的辉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时的中国平穷落后,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

    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一棵小树苗,在经历风风雨雨后,总会成长起来,长出新的许多绿叶,而这棵小树苗,总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题记“惨淡愁云不消,烟雾弥漫各地”,我感觉用于描绘过去的中......

    习近平眼中的民生短板有哪些[范文大全]

    习近平眼中的民生短板有哪些? 2016年01月09日18:17 来源:新华网手机看新闻字号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唐斓)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补短板将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

    法学家眼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学家眼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破除了西方在法治理念上的话语霸权 李龙 武汉大学教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行动......

    中国梦-习近平

    为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奋斗 学习《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2013年12月03日06:50 来源: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

    习近平中国梦完整

    时代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