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眼中的民生短板有哪些
习近平眼中的民生短板有哪些?
2016年01月09日18:17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唐斓)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补短板将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这也正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点。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在习近平的心目中,民生短板到底有哪些?又该如何补齐?
促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2015年4月28日)
2015年10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5年第三季度人社工作进展情况时指出,2015年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9万人。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目前部分劳动者就业质量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是脆弱就业群体和不稳定就业群体占比大;总体劳动报酬水平仍然偏低,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问题仍然突出。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此外,建议还强调,要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
保脱贫: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提高扶贫实效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
——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此外,要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习近平明确,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强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2013年9月30日)
我国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写进了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但直到2012年才得以实现。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保持在4%以上。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此外,要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涨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习近平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2015年11月23日)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6日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4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超过国际公认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
社科院数据显示,2012年城乡居民高收入家庭(最高20%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43797.5元,而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1587.7元,两极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相差20多倍。此外,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收入最高20%家庭的收入是最低20%家庭的19倍。这两个数据都表明,中国家庭收入差距明显已成为不可忽略的社会问题。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同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重健康: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加快建设健康中国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习近平在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调研时指出(2014年12月13日)
尽管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上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还不尽人意。存在着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同时,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助养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
“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习近平在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时表示(2013年12月28日)
根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称,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2012年扩大为19个。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此外,要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第二篇:习近平眼中的环保短板
习近平眼中的环保短板
从海南三亚到云南洱海,从京津冀区域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时刻牵挂在总书记心中。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生态环境关系民生福祉,环境保护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总书记眼中,如何克服环保短板?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守住底线 扭正政绩观
2015年6月,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不仅是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全国各地的殷切希望。
这就是说,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速度,但绝不用生态赤字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
“底线”就是最低要求,是强制性的、不能逾越的“红线”。
如何守住底线?首先要扭正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唯GDP论”政绩观。
2013年9月,习近平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
没有疾言厉色,却是掷地有声。一语抓住了环保短板的“龙头”。长期以来,我们的生态环境陷入“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恶性循环,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唯GDP论”作祟。必须重塑政绩观。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转变发展理念,绿色既是理念又是举措,环保既是制约,更是新的发展契机。守住底线,底线起跑,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面治理、综合治理的宏观思路
抓住了龙头,就是抓住了“纲”,纲举目张。综合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环境问题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一条治理环境的宏观思路脉络。
法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可靠保障。
2013年5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建立环保合作机制,以大保护取代大开发。
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曾强调:“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2016年1月5日,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
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横向的区域合作和纵向的“源”“流”合作,形成一个全面治理、综合治理,一发动而全身动的有机整体。
坚持长期治理,方能久久为功。
2015年1月20日,在碧波荡漾的洱海边,总书记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语重心长地说,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15年11月30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他在讲话中提出的“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既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又可以看作是坚持对环境进行长期治理的总体设计。
宏观微观并举 对症下药
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在微观层面,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方法。
在谈到保障水安全的问题时,总书记提出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发展思路。习近平指出,在管理上,要基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区域空间发展布局,研究制定水环境水资源承载评价技术指南,开展水资源和水环境容量测算评估。
在城镇建设问题上,总书记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另外,还需要全社会增强水危机意识,节约用水,从每个人做起。
在2014年初考察北京时,总书记专门提到了雾霾治理,他指出:“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
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在保护耕地方面,总书记提出“藏粮于地”战略:在粮食供过于求时,采取轮作休耕使一部分土地来减少粮食生产数量,粮食紧缺时又将这些土地迅速用于生产粮食,通过耕地的增加或减少来维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实行土地休耕,虽然不生产粮食,但粮食生产能力还在,并且土地休耕后还可提高地力,实际上就等于把粮食生产能力储存在土地中。
习近平曾经这么分析“两山论”:“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三个阶段,三重境界,是认识的深化,更是思想的升华。
在总书记眼中,环保是亟待补齐的短板,也是能够产生新增长点 的发展机遇,环保也是生产力。
第三篇:真抓实干补齐民生短板
真抓实干补齐民生短板
——总书记指示推进“厕所革命”引发热烈反响
本报记者
《 人民日报 》(2017年11月29日 01 版)
近日,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三年来第二次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干部群众反响热烈,大家认为,倡导推进“厕所革命”,体现了总书记对百姓民生、城乡文明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的务实作风,为新时代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大动力。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柯家村,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居住在太湖边上,以水为邻,伴水而生。江南水乡农村地区,厕所除了茅厕,还有木制的马桶。“一到夏天,茅厕臭气熏天,极不卫生。而用马桶,则要到河道里去洗,污染了太湖。”说起“厕所革命”,村民凌春燕一个劲儿地点赞,“现在好了,家里装了抽水马桶,用完按钮一按,水一冲,方便又干净。”
“‘厕所革命’作为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补上了农村建设的短板。”苏州市水利局局长王国荣说,苏州从2015年启动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每年投入超30亿元,以不少于1000个村庄近10万农户的速度推进,同步开展96个撤并乡镇污水治理。
“现在上厕所,冬天不冷,夏天不臭!”家住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的李龙植告诉记者,上了快一辈子的旱厕,没想到如今能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光东村是和龙市旱厕改造试点,政府已经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20余万元。
“厕所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说,厕所是许多疾病之源,在全国特别是在农村掀起一场“厕所革命”非常必要。
中国疾控中心改水中心主任陶勇认为,推进“厕所革命”,要将其纳入健康城市的考核指标,作为健康中国的一项战略来抓。
“厕所好坏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不是一件小事。总书记要求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切中肯綮。”11月28日,从报纸上看到总书记倡导推进“厕所革命”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胡平江博士竖起了大拇指。胡平江曾在全国各地进行多次田野调查,他认为,城市公厕脏、乱、差、偏、少,农村厕所卫生条件差是个老大难问题。“厕所革命”从景区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延伸到偏远农村,必将给人们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第五空间”是由北京环卫集团推出的新一代生态公厕,其含义为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网络空间之外的第五个公共空间,其标识也从过去的“WC”改成“5”。从今年4月开始,北京通州新城将建设1000座新一代生态公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同创新生态设计中心主任武洲说,中国需要来一场“厕所革命”,用技术创新改变厕所面貌。
自2015年至2017年,广西在全区建设2000座旅游厕所,实现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甘霖说,近年来,广西将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作为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重要考核指标,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广西将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开展“厕所革命”。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海南早已启动“厕所革命”。“总书记强调,抓‘厕所革命’是提升旅游业品质的务实之举。确实,解决好‘出口’问题很重要。”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认为,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景区管理人文关怀的一杆“标尺”。
用钉钉子精神推动厕所革命
近年来,河北省平泉市在农村地区改造传统旱厕,推行“双瓮式”厕所,干净卫生。可在王土房乡,改厕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别看是政府出钱改厕,老百姓觉得原来厕所虽然脏,但能用,改厕还得重新挖,麻烦。”很多村民并不支持。为了让群众认识到改厕好处,乡干部何占永给村民开了好几次大会宣讲政策,还画了卡通图介绍新式厕所的结构优点。何占永首先找了几个村民,让他们先“改着试试”。结果,第一批改厕村民用上新厕所后赞不绝口。如今,村民思想观念都转了过来,对改厕非常积极。“要说秘诀,那就是像总书记说的,发扬了钉钉子精神。”何占永说。
湖北省十堰市旅游局副局长潘春钦说,“厕所革命”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而且是一场文明革新,需要持续推进、常抓不懈。潘春钦介绍,为保护水质,推进旅游业发展,两年多来,十堰市在各风景区及周边游客聚集区新建、改建旅游公厕200多座,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解决管理难题。今年初,十堰获评“2016年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目前正在将“厕所革命”推向农村。
“总书记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我们的脱贫攻坚也要把改善贫困群众卫生条件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海南省扶贫办计划统计处处长裴兴旺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广西桂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丽华表示,小厕所牵涉大民生,桂林是最早掀起“厕所革命”的城市之一,接下来将组织各有关职能部门全面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用实际行动说话,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地推进解决群众身边的民生问题。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委书记王军表示,巴马将把“厕所革命”与当前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抓好贫困地区改厕、改厨、改电、改水、改路等民生工作,久久为功,把一件件民生实事持续不断抓好抓实。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极大激发了全国旅游战线和社会各界人士扎实工作、开拓奋进的热情和干劲,赋予了我们推进“厕所革命”和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信心。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厕所革命”的成绩是初步的,厕所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厕所质量、管理服务、科技应用、如厕文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下一步,我们要切实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厕所革命”从景区拓展到全域、从城市拓展到乡村、从东部拓展到中西部、从数量增加拓展到质量提升,深入推进厕所文明行动,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如厕风尚。
第四篇:哪些民生短板亟待补齐
哪些民生短板亟待补齐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住房和房价、教育、医疗、环境、就业及贫困问题是当前民生热点和发展短板,为此,要以“以人为本”的核心,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加大公共投入,以更好的制度设计,从根本上解决各种民生问题。
【关键词】民生 住房 医疗 教育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但由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困难以及对民生重视力度仍不够等原因,民生短板在我国一直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民生问题会随着民众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而有所强化,需积极响应社会公众的民生关切,深入分析民生诉求的特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民生诉求的主要领域及社会舆情特点
第一,住房保障及房价问题,特别是年轻人的住房或租房问题值得关注,房价问题也是社会广为关注的重要内容。随着房价及租房价格的居高不下,住房保障问题将会日益突出。这给年轻的一代带来非常大的经济压力,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很多年轻人无法购置住房,而在短期内,有可能很难承受较高的租房支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需要进一步重视,该目标是否实现会被广泛关注。
第二,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短板逐渐显现,而民众的需要和关切不断强化。教育具有公共特征,相比而言,目前国内的小学、初中及大学教育更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社会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但幼儿教育目前很大部分归属于私人投资领域,公立幼儿园非常有限。幼儿阶段的教育随着人口政策的变化以及更多婴儿的出生,供需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并且幼儿由于本身的脆弱特性,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另外,高中教育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也是一个问题,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对教育的质量要求会相应提高,优质高中将是民众期望所在。因而,教育方面,建立更多的幼儿园、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将会是民生诉求的重点。
第三,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增加,人口预期寿命在延长,医疗资源紧张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凸显。客观上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医疗品质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整体紧张,而且资源分配并不合理,即使是在大医院医生的基本权利也难以得到保障,而病人的医疗费用不断增加,医患矛盾时有发生,公众的关切也在增加。
第四,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被公众所广泛关注,而且也将持续被关注。我国环境保护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的压力会不断凸显。同时,群众对于空气治理、食品安全等问题的需求将会不断强化。在这种情况下,富裕人群的移民倾向有可能会延续。
第五,就业问题将会进一步显现,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会是艰巨的任务。随着新增适龄劳动力的增加,岗位增加的幅度有所下降,就业压力有可能会有所加强。特别是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下降,就业更为困难。毕业生的去向,特别是大中城市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会被社会广泛关注,来自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毕业生可能更难留在大中城市。
第六,扶贫攻坚问题是关注的焦点,而贫困人口和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保障及其出路是问题的关键。政策层面,各级政府对扶贫问题非常重视,投入资金也很多。但由于一系列客观原因,在短期内仍然难以实质性改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在信息化时代,少数特困群体的状况更容易引发关注,因而在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民众对贫困群体的基本保障问题会不断加以关注,同时会寄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帮扶。积极应对社会公众对民生诉求的对策建议
第一,增加民生方面的投入,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变原先单一重视产出的目标,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到“以人为本”的民生改善之上,社会发展最终要落到民众的基本社会福利之中。在各级政府考核时,应逐步体现民众的“满意度”和民生等指标。
第二,实质性解决高房价和住房问题。房地产税一直受到社会极大的关注,而背后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房价和住房问题。社会居民需要得到居住权和住房保障,因而采取更多的制度化措施,实质性解决住房问题。需要扩大土地供给,减少土地的垄断,不断增加房屋数量将是问题的关键,大量土地能够有更多的渠道用于居民的住房建设;同时,增加租赁房屋的建设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房租压力;还应采取更多的措施,减少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减少房地产开发商和房屋中介在中间环节的层层加价;在金融货币层面,适度控制货币供应的增加,通过适时运用税收等手段,减少住房的投资属性。
第三,加大公立幼儿园的建设,同时,逐步推进将高中阶段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幼儿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权利难以自我维护,需要严格的公共监管,因而不适合大规模商业化运作。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应承担更多的公共投入,同时,幼儿托管教育问题会随着更多的二胎政策的实施而变得更为突出,因而需要提前应对。应该考虑培养幼师,提高从业人员门槛及其待遇。同时,也要减少私人资本的过多介入,防止个别资本方通过压缩成本等方式从中谋取高额的利润,侵害教育主体的利益。在高中教育方面,由于中国的发展水平已经到了新的高度,可以将高中阶段逐步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不能简单地认为,原先的义务教育划分仍然适用于当前的发展水平。教育具有人力资本投入特性,因而国家应根据社会发展程度,适时适当地增加教育投入。
第四,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范畴,切实提高医生的工资收入标准和水平。增加政府对公共医疗资源的投入,增加医院的数量和服务场所及面积。培养更多合格医生,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医生职业的吸引力。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体现以医生为本的导向,改变原先医生“绩效工资”的模式,显现医疗的公共特性。同时,加强监督,引入更多的第三方力量,减少“过度治疗”等倾向。
第五,采取更多促进就业的措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信息服务,减少户口等制度层面的障碍;同时,也要鼓励适合的毕业生创新创业等;吸引部分毕业生投身到国防建设之中。对于社会层面的失业人群,给予相应的失业救济,辅以一定的再就业帮扶措施。
第六,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立足长远,改变资源环境的低定价局面,不断加强环保执法。减少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隐性阻挠,并且需要鼓励当地群众参与监督,对存在的问题需要坚决整改到位;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对于为了一己私利,制售不合格食品,危害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行为,要严厉惩处。同时,根据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适当提高相应的安全标准。
第七,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对特殊人群进行直接救助。要以贫困地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有的地区扶贫可以更多以有计划的补贴为主,有的地区则可以采取产业扶贫的措施。应深度考察分析,因地制宜。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钟春平:《“以人为本”的服务业目标改革与市场化模式选择》,《经济纵横》,2015年第4期。
责编/谷漩 美编/于珊
第五篇:中国崛起要补上民生的短板
中国崛起要补上民生的短板
民生问题现在正在成为制约中国崛起的瓶颈。近日来,鹤岗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南方不少城市的天然气短缺问题,广州的垃圾围城,各地的水电气提价,武汉大学知名学者病危遭解聘,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线,再次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现在的发展问题。
从中国现在的地位来看,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现实。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外贸,体育等诸多领域里的指标都已经名列世界前茅,或者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有的甚至实现了世界第一的久违梦想。但是,于个人衣食住行相关的民生问题,却依然落后,有的还处于世界下游水平。
比如,据中外一些机构评估,目前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仅列世界第81位,还处于中等社会的发展水平;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排在第129位置;中国医药卫生水平排在世界第144位,医疗公平性全球倒数第四;工业安全生产指标则比发达国家差几倍到几十倍。。等等
这就像个木桶,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在于最长板而在于最短板。决定中国崛起最终是否成功,不仅仅在于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强大,更在于这些民生问题的解决,在于老百姓是否有普遍的生活稳定态。
民生问题说穿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问题,表明以人为本的观念没有完全融入我们企业机制,社会肌理,道德规范,和政府机制。现在民生问题的突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旧有的民生问题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而得到合理的解决;二是随着发展的加速,新的民生问题在不断的出现。新旧两类问题纠缠在一起。民生问题的落后,大多数国民处在不稳定的生活的焦虑和不确定感中。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基本生存底线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的难题,正在减弱国民能够分享到的国家发展红利,也冲击着支撑中国发展的基石。
强调民生问题,当然不是说中国社会已经遇到了什么大灾大难,更不是百姓流离失所,穷的叮当响。相反,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中国老百姓的整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们解决民生问题可以凭借的手段和资源也比以前更多。但是在中国发展赢得世界赞誉的同时,我们对民生问题也要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对于中国这么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在改善民生问题的方面,永远都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必须牢牢地记住中国未来能否真正的成为一个强国,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补上民生问题这个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