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领导的决定
【发布单位】80802
【发布文号】黑发[1991]10号 【发布日期】1991-08-02 【生效日期】1991-08-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领导的决定
(1991年8月2日黑发〔1991〕10号)
九十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时期。当前,控制人口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非抓紧不可的地步。根据国家人口计划指标要求,我省今后十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必须控制在11.70‰以内,计划生育率必须在现有的水平上提高11─15个百分点,实现这个目标相当艰巨。在人口出生高峰峰顶时期,能否实现我省人口计划生育,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否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中发〔1991〕9号,以下简称《决定》)和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精神,确保我省国民经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目标的实现。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对度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一、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各级党政领导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定》和江泽民、李鹏同志的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来。要充分认识到人口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强烈的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克服“畏难、松劲”情绪,防止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行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完成本地区人口计划的责任。党政第一把手是执行人口计划的主要责任者,必须亲自抓,并且要负总责;主管领导要具体负责,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要继续推行和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统计部门要负责对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党委和政府要根据检查的数据考核各地人口目标责任的落实情况。要把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好坏,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完成好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于没有完成计划生育目标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在评选先进、表彰奖励、晋级提干时,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权”。
二、二、纳入日程,形成制度
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计划生育工作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把人口计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研究计划生育工作的例会制度。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后每年要研究
一、两次计划生育工作,至少有一次向市、地主要负责同志部署计划生育工作;市、地一级每年要适时讨论研究计划生育工作;县、乡一级在经常抓计划生育工作的前提下,随时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分析研究人口形势,总结部署工作,帮助解决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三、建立组织,齐抓共管
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党委和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的各方面都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主动参与计划生育工作,把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作为责无旁代的任务。省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要讨论制定《各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职责分工的规定》,各地、各部门要做到各尽其职,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各地每年都要对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总结,切实把各部门责任制落到实处。真正形成全党动手。全民动员,人人重视计划生育,人人为控制人口增长做贡献的局面。
四、四、稳定政策,依法管理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现行政策和法规,做到不摇摆,不松动,不改变,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继续深入贯彻执行《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贯彻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有关规章制度。要增强各级干部的执法意识,健全执法程序,依法管理,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纠。搞好行政诉讼案件的复议应诉,做到依法行政,加强对病残儿鉴定、二胎生育指标发放、计划外生育费使用等工作的领导,杜绝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省里每年要进行一次执行《条例》情况的检查,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政策不落实、执法不严格等问题。
五、五、抓好后进,促进转化
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农村是计划生育的重点和难点,县、乡两级还约有20%的后进面,个别县的多胎率高达20%左右。这些后进地区不仅扯了全省计划生育工作的后腿,而且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后进、薄弱的县、乡、村实行重点管理,做好后进转化工作。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动手,明确分工,分片包点,促进转化。对那些处于失控、半失控状态的村屯以及多胎率高的县、乡,要定出计划,限期改变面貌,愈期不能改变后进面貌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六、六、加强宣传,依靠群众
计划生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要认真贯彻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三为主”方针。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条渠道,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基础知识。各级党校、干校、团校及各类高、中等学校要把基本国情、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做为一项教学内容,把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纳入普法教育和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之中。宣传、文化、新闻和广播电视等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关于加强计划生育舆论宣传的通知》(中宣发文〔1991〕6号)精神,大力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舆论宣传工作。工会、妇联、共青团要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中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计划生育协会,是协助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给予积极支持,更好地发挥组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七、七、增加投入,保证工作
省委、省政府决定,“八五”期间将全省人均计划生育事业费由目前的一点一五元逐年递增到二点一五元,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级计划、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按照“八五”期间计划生育事业费年递增率为15%的要求,逐年增加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加快县、乡、村服务网络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其宣传、技术、药具、培训“四服务”的作用,保证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各种控制人口增长有效措施的落实。
八、八、充实队伍,健全机构
要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队伍建设,确保新形势下从严从紧控制人口工作的需要。要选派政治素质好、懂业务、事业心强的得力干部,充实加强计划生育部门的领导班子。为了稳定计划生育干部队伍,要按黑政发〔1989〕144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解决乡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机构、编制问题和村级服务人员的报酬问题。对已经聘任的符合条件的乡(镇)计划生育助理,要经过严格的政治、业务素质的考核,逐步按有关规定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应当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理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做计划生育干部的坚强后盾,支持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侵犯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人身财产权利的案件,要依法严肃处理。
九、九、服从全局,政策配套
各地、各部门在制定各项社会经济政策时,要服从控制人口增长这个全局,要与计划生育政策相协调、相配套。凡是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抵触、相违背的,要随时纠正。要把扶贫工作与计划生育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发展养老保险事业,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各有关部门要在制止违法婚姻、早婚早育,实行优生、优育、优教,控制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等方面恪尽职守,采取措施,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实现
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实现“双降”目标的意见
(2011年6月30日)
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贵州人口总量已严重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问题在贵州具有特殊重要性。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及省委十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继续降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作为主要目标,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人口问题事关全省“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口总量大、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贫困人口多,是贵州的基本省情和面临的突出矛盾。人口问题是最大的发展问题,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扶贫开发的成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期间要上“三个大台阶”(即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实现生产总值翻番和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的目标,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同时必须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均占有水平。各级党委、政府务必把思想统一到人口问题事关全省“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高度上来,深刻认识人口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人口计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发展经济、社会管理、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一起抓,加强战略研究,加强政策统筹,加强工作协调,加强任务落实,进一步抓紧抓好人口计生工作。
2.全省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全省少生1700多万人,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十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一五”继续保持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省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省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人口数量、素质不适应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新要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未富先老”问题进一步凸显。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必须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制约,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和社会进步。
3.当前人口计生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是:有的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对人口计生工作认识、重视不够,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落实,“一票否决”执行不力;工作问效、问责措施不到位,执行政策不严,财政投入不足,基层干部队伍不稳定,部门综合治理责任不落实;有的地方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对政策外生育、早婚早育控制不力,重点难点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工作发展严重滞后;对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管理缺乏有效措施;农村群众普遍存在生育二孩、生男孩的观念,公共民生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衔接、兼容不够,“少生多受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仍是“天下第一难事”,决不能盲目乐观、麻痹松懈。人口计生工作的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十二五”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奋斗目标
4.“十二五”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奋斗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要求和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把继续降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作为全省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从依法管理、利益导向、强化监督、综合施治等方面,全面加大人口计生工作力度,坚持工作目标从高、控制指标从低、依法管理从严、利益导向从优,确保实现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双降”目标,同时落实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其他各项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创造相适应的人口环境。到2015年,全省人口控制预期目标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3‰、6‰以内,工作目标从严下达执行;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取得明显成效;切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与合理分布。
三、坚持依法管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5.加大依法治理生育秩序的力度。全面贯彻落实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和政策,创新人口计生工作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流动人口,坚决控制政策外生育,大幅度减少早婚早育。凡违法生育的,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在法规政策规定期限内未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停止工作、停发工资,直到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为止,其间停发的工资不予补发;公民不按法规政策规定自觉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或者出租房屋不执行房东登记报告制度的,不得享受各项优惠奖补政策,直到落实为止,其间停发的补助不予补发。共产党员违法生育的,一律开除党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违法生育的,予以开除;党员干部违反计划生育其他政策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公民违法生育的,不得报考国家公务员、不得竞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担任村(居)民委员会负责人,已担任村(居)民委员会负责人的,责令其辞职;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违法生育的,其企业不得评为先进、模范企业;社会公众人物违法生育的,公开曝光和依法处理;出现违法生育的单位,当年不得评为先进,其主要领导人不得晋级、晋职。
6.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务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人对人、面对面、心连心、手拉手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加大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群众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少生快富等新型婚育观念。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避免因计划生育执法不当引发的恶性案件和其它严重违法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做群众工作的优势和在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全面推行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实现群众计划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7.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全程管理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加强对已婚育龄群众婚姻、怀孕、生育、节育各个阶段的服务管理。全面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加大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力度。继续巩固和创建国家级、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面推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快计划生育新技术应用推广,为育龄群众提供先进、安全、有效的避孕节育方法。
8.建立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特别是以政策外生育为目的的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大力提高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建立完善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和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协作配合、以现居住地为主管理的责任机制,形成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工作格局,促进建立“信息互通、管理互补、服务互动、责任共担”的省际协作机制,加快实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和管理同等化。公安、工商、建设、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和社区、企业、用工单位要加大对流入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力度。
四、加大利益导向,引导群众少生快富
9.少生育、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实行计划生育,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应当从政策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和优惠。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各类优先优惠政策,积极创新特惠政策,加快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保障、救助、优惠“四项制度”,优先优厚解决计划生育家庭优生优育、生产致富、子女成才、抵御风险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民生问题,让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使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
10.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一是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奖励费从100元至500元,提高到500元至1000元;独生子女保健费从每月不低于5元,提高到每月不低于10元。二是农村放弃政策内二孩生育家庭一次性奖励6000元。三是农村已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独生子女家庭和计划生育二女家庭,从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次年起,夫妻双方每人每年领取不低于300元的节育奖励金,直至年满60周岁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接为止。
11.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保障制度。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计划生育二女家庭,一是夫妻双方年满60周岁,每人每年领取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从720元提高到不低于1200元;二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每年给予不低于70元的缴费补贴,年满60周岁后,基础养老金月补贴不低于120元,由人口计生部门代缴,委托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代发,由各级财政承担;三是低保家庭成员在其享受基本保障金的基础上,每年按照不低于当地农村低保保障标准20%的比例增发补助;四是家庭成员在原有免缴需要由个人缴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基础上,减免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部分的50%,由县级人民政府代缴和承担;五是夫妻年满60周岁后,优先入住老年公寓或敬老院,并给予每人年均不低于3000元的补贴;六是在城镇工作一定年限且有稳定收入的,可申请租赁或者购买工作地保障性住房并给予优先照顾。对城镇独生子女家庭,一是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夫妻双方年满60周岁,每人每年领取不低于1200元的奖励扶助金;二是符合所在地租赁或者购买保障性住房条件的,给予优先照顾。
12.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家庭救助制度。独生子女伤残或者死亡的家庭夫妻双方和节育并发症对象,特别扶助金从每人每年领取1200元,提高到不低于2000元。独生子女死亡的,一次性发放抚慰金3万元;独生子女伤残等级3级及以上的,一次性发放抚慰金2万元;独生子女伤残等级4级及以下的,一次性发放抚慰金1万元。
13.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惠制度。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计划生育二女家庭,一是危房改造优先优惠。二是子女学前教育入学优先、适度减免费用,高中教育优先享受国家助学金每年不低于1500元;子女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应给予一次性奖励;女孩考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报考省内院校时给予加10分的照顾,参加全省中考时给予加10分的照顾。三是扶贫开发提供的资金和物资在帮扶标准基础上提高不低于30%;种粮、农机、牲畜繁育、家电下乡等在基本直接补贴标准上提高不低于30%;饮水安全工程免入户材料费和安装费。四是划拨宅基地、征地拆迁补偿、分配集体资产和福利时增加一人份额优惠。五是“农转非”后可继续承包原有土地,五年之内仍然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
14.做好公共民生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衔接兼容。各级各相关部门在制定重大公共民生普惠政策前,要事先征求人口计生部门的意见,国家有政策规定的,应及时通报人口计生部门。在实施重大公共民生普惠政策时,对政策外生育户暂缓或者降低标准。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计划生育二女家庭在普惠政策标准基础上提高比例部分,按普惠政策资金既有来源渠道筹措解决。各级各相关部门重大公共民生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
策的衔接兼容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对直属部门的目标绩效考核以及人口计生综合治理目标考核。各级制定的计划生育奖励、保障、救助和优惠标准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
五、强化责任监督,严格执行“一票否决”
15.强化党政领导责任制。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对人口计生重点难点问题要亲自调查研究,对事关人口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要亲自部署安排,对人口计生有关重大政策措施要亲自督促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定期研究人口计生工作,着重解决人口计生部门领导班子建设、队伍建设、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实际问题。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省人口计生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人口计生工作。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年底要将本地人口计生工作情况向上一级党委、政府作专题报告。要层层签订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人口计生“一票否决”制度,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到位。对因工作不力导致人口计生目标任务未完成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要把履行人口计生工作职责的情况作为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凡已被“一票否决”的,其党政主要负责人、人口计生工作分管负责人一年内不能提拔重用;列为后备干部的,取消其后备干部资格。对完成人口计生责任目标的各级党委、政府要予以表彰奖励。
16.实施分类指导、重点管理。根据全省各县(市、区、特区)工作基础和工作水平差异,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每年按照影响“双降”目标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确定15个左右的县作为省级重点管理县。重点管理县名单应及时通报省、市两级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行署)人事部门。对重点管理县,省、市两级要加大指导和帮助力度;市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和人口计生工作分管负责人要挂牌攻坚,分解责任,督促落实。重点管理县要采取超常规的政策措施,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在重点管理期间,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人口计生工作分管负责人的提拔任用,要分别征求省、市两级人口计生部门的意见;省、市两级人口计生部门也要及时向组织部门书面通报管理考核情况,提出相关建议。同时建立市(州、地)、县(市、区、特区)人口计生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动态综合排名制度。每年排名全省最后一位的市(州、地)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在全省大会上作表态发言;对排名全省后五位的县(市、区、特区)实行“黄牌警告”,连续两年被“黄牌警告”的,其党政主要负责人、人口计生工作分管负责人两年内不得提拔重用。
17.建立完善分线考核机制。每党政线人口计生责任目标执行情况,由上一级党委、政府明确督查机构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组织实施考核,督查机构可以委托专业调查队伍对人口控制主体指标进行抽样调查;对人口计生部门线责任目标执行情况,由上一级人口计生部门组织实施考核,主要考核人口计生业务管理目标完成情况。党政线、人口计生部门线考核同步组织实施,分别进行评价,其考核结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要在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人口计生部门备案。
18.建立完善定期督查和追踪审查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强化定期督查通报,确保人口计生重大决策措施落到实处;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对影响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双降”的主要工作措施,特别是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政策外生育的控制情况,要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工作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和督促指导。各级党委、政府对下一级党委、政府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的情况,每三年组织进行一次评估,倒查前两年人口控制主体指标完成情况,对实际未完成人口控制主体指标的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人口计生工作分管负责人,追踪执行“一票否决”。
六、加强综合施治,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19.明确相关部门综合治理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制定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纳入相关部门综合治理的主要职责范围。编制部门要注重稳定并加强人口计生机构队伍;财
政部门要切实保障人口计生事业经费投入;宣传、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强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公安部门要对阻碍计划生育的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人民法院要依法及时受理涉及计划生育的各类案件,加大依法强制执行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力度;卫生部门要配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评工作;民政部门要加强婚姻登记管理,积极做好婚姻法律法规宣传,减少早婚现象的发生;民族、宗教部门要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和宗教人士实行计划生育的宣传引导;教育部门要把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党委直属工委、发展与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科技、粮食、工商、建设、司法、药监、统计、工会、共青团、妇联、党校、农业银行等部门和群众团体要结合自身职能,切实履行人口计生综合治理职责。
20.严格实行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要与相关部门层层签订人口计生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每年由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参与,对各级各相关部门落实人口计生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情况实施考核;其考核结果要予以通报,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对直属部门的目标绩效考核,所占分值不得低于10%。各级各相关部门在制定重大经济社会政策措施前,要开展对人口发展影响的综合评估,并征求人口计生部门的意见,确保制定的各项政策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公安、卫生、药监、人口计生等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强化法律、宣传、服务、经济等措施,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力度。
21.加强人口计生机构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人口计生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工作队伍建设。在各项改革中,要确保人口计生机构、人员稳定。要重视加强人口计生部门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要选好配强一把手。各级党委在调整人口计生部门领导班子时,要事先征求上一级人口计生部门的意见。尽快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人口计生执法督查机构队伍。乡镇(街道)要按照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一定比例配备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切实解决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混编、混岗问题。对缺编、工作必需的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可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予以解决。乡级计划生育协会应配备专职副会长和专职工作人员。
22.切实解决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待遇。加大对人口计生干部选拔任用和轮岗交流的力度。对在县级人口计生局主要负责人岗位上任职5年以上、连续3年工作考核名列全省前列的,或者在县、乡人口计生行政管理岗位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在评先选优、提拔使用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各级党代表或者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中,一般要有人口计生系统的代表。乡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属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其技术服务人员应当纳入适用国家对西部地区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倾斜政策范围,并根据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情况,及时调整确定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解决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问题。村级计划生育专职人员的报酬不得低于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的报酬,并为其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根据工作需要,切实解决好育龄妇女小组长的报酬。
23.加大人口计生投入保障力度。健全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稳定增长、分类保障、分级负担、城乡统筹的人口计生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基层网络阵地队伍建设、人口计生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经费的落实。各级财政投入人口计生事业费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逐年递增。到“十二五”期末,各级保障人口计生事业的人均财政投入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人均水平。同时,征收的社会抚养费必须全部用于人口计生事业;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10%要用于人口计生事业。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建立加快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融资平台,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向人口福利事业捐助。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口计生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振士气、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全力确保“双降”目标的实现,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和富民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继续发扬自我加压、负重奋进的担当精神,不甘落后、勇于赶超的进取精神,克难攻坚、强势推进的拼搏精神,坚持既定目标不动摇,坚持成功做法不动摇,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始终咬住“双降”目标不放松,奋力推动我省人口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赵克志
第三篇: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最终版)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有关企业:
煤矿安全是全省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煤矿安全工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定完善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安全生产责任,建立了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得到加强,深入开展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实施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攻坚战,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省煤矿安全状况总体趋向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但是,目前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部分地方和煤矿存在安全意识不强、责任不落实、投入不足等问题和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尽快实现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特作如下决定: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充分认识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煤炭产业是我省重要基础产业,强化煤炭安全生产,提高煤矿安全保障水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煤矿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煤矿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要求,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采取更加严密的管理、更加科学的方法、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抓好、抓实、抓出实效。
2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略要求,进一步强化煤矿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努力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确保我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
3工作目标:进一步整顿规范煤炭开采秩序,严厉打击煤矿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和越层越界开采行为,严防无证非法煤矿死灰复燃,发现一处,坚决取缔炸封一处;深入推进煤矿瓦斯集中整治,确保不突破国家下达我省的煤矿瓦斯事故、死亡人数指标,全力以赴减少死亡人数;加快煤矿整顿关闭和整合工作,到2010年,全省煤矿控制在1000家左右,生产总规模达到年产18亿吨,煤炭总产量超过15亿吨;加强煤矿基础管理,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坚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到2010年百万吨死亡率降到3以下。
二、强化管理,进一步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4依法建矿、依法管矿。煤矿企业必须依法从事煤炭生产活动,严禁无证非法生产。未依法取得办矿核准和相关审批手续,不得进行矿井建设和开采煤炭资源。证照不全、过期或存在重大隐患的,不得组织生产或建设。要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公告关闭煤矿按有关规定关闭到位,并建立巡回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已关闭煤矿进行检查,保证已关闭煤矿关实、关死,防止死灰复燃。对无证非法采煤窝点,发现一处,坚决打击取缔炸封一处。
5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和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和完善各岗位人员责任考核制度,严格奖惩、严格制止煤矿“三违”行为。坚持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要确保井下每班至少有1名矿级管理人员在现场带班。
6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煤矿企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建立安全会议制度、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安全技术审批制度、矿用设备器材使用管理制度、矿井主要灾害预防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制度、安全与经济利益挂钩制度、入井人员管理制度、安全举报制度、管理人员下井及带班制度、安全操作管理制度、企业认为需要制定的其它制度。
7建立和完善安全投入长效机制。煤矿企业必须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投入,严格执行国家煤炭生产安全费、煤矿维简费、风险抵押金提取、使用、管理的规定,提足用好生产安全费、维简费、折旧费等安全资金,做好安全风险抵押金的存储,逐步提高煤矿安全装备和管理水平,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大中型煤矿安全费用的提取标准为,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自燃发火严重和涌水量大的矿井吨煤不低于8元;我省列入国家重点监控的国有煤矿企业吨煤不低于15元;低瓦斯矿井吨煤不低于5元。小型煤矿安全费用的提取标准为,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自燃发火严重和涌水量大的矿井吨煤不低于10元;低瓦斯矿井吨煤不低于6元。维简费按吨煤105元提取。煤矿企业每年要制定生产安全专项资金的提取和使用计划,安全资金要设立专用帐户,做到专款专用、专项核算。提取的安全费用必须用于安全生产,重点用于“一通三防”和隐患防治等。
8全面深入持久开展煤矿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煤矿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由矿长组织实施隐患排查,明确隐患整改期限和质量要求。对发现的隐患要分类定级,制定措施,做到“项目、资金、设备材料、责任人、进度”五落实,确保排除隐患。瓦斯隐患排查要做到适时排查、适时治理,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9强化煤矿全员安全培训工作。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对所有从业人员实行全员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提高煤矿企业员工安全意识,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必须接受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加强对农民工和新招矿工的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小时,必须签订新、老矿工师徒合同并严格落实。
三、加强领导,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10加强对煤矿安全工作的领导。各地政府要把煤矿安全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遵义市、黔西南自治州等重点产煤市(州、地)和生产能力100万吨/年以上的重点产煤县(市、区)人民政府(地区行署)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市、区、特区)分管煤矿安全生产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暂行)》(黔组发〔2006〕4号)等有关文件的要求尽快配备到位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市(州、地)每季度至少1次,县(市、区)每月至少1次;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市(州、地)每年至少2次、县(市、区)每年至少4次;督促煤矿企业做好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排查实行“编号登记、挂牌督办、限期整改、专人负责、复查销号”制度;坚持政府领导干部分工联系煤矿制度,帮助、督促解决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加强煤矿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各地政府要明确煤矿安全监管部门,配齐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特别是煤矿安全监管专业人员,充实经费、装备。要坚持派驻驻矿督查员制度,做好驻矿督查员管理工作,提高驻矿督查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驻矿督查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上岗工作资格,切实履行安全责任。由省安全监管局(贵州煤监局)会同省煤管局等部门制定驻矿督查员培训管理办法。
12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监察。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大监察执法工作力度,制定监察预案,明确监察的具体内容、监察方式、监察力量安排、处理措施,组织开展好对煤矿的重点监察、定期监察和专项监察工作。对监察执法、检查中发现和上级部门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要委派专人负责督促整改,监督煤矿在隐患排除前不得生产。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习培训,促进各级监察工作人员牢固掌握开展本职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履职能力。
13完善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制度、煤矿安全监管工作计划制度、安全隐患督促整改跟踪落实制度、安全监管档案制度、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信息通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安全检查联合执法工作制度、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制度、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学习制度等,保证煤矿安全监管工作规范和有序。
1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监管、监察中发现煤矿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严肃处理。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不依法履行职责,不及时查处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5加大煤矿安全投入。省人民政府每年安排上亿元引导资金用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各地政府应根据辖区内煤矿的状况,按人均1-2元安排相应配套资金,引导煤矿改善安全环境和条件,提高安全装备水平。督促煤矿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维简费、折旧费等费用。凡属煤矿自行提取和使用的,政府不得收取,也不得收取其它费用。
各级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煤炭各种费用使用管理的审计。
16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技术改造。针对我省煤矿特别是小煤矿安全基础差,技术管理薄弱的实际情况,煤矿企业要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改进采煤方法,增强煤矿“一通三防”、水害防治等技术保障能力,提高煤矿基础管理水平。要积极培育和发展面向煤矿的安全技术服务体系,组建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服务中心、煤矿防突技术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帮助煤矿解决安全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夯实安全基础。
17积极开展省属国有煤矿帮扶地方小煤矿试点工作。充分利用省属国有煤矿企业的技术优势,帮助、扶持地方一些生产规模较大、有一定发展后劲的小煤矿加强、提高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实现管理强矿。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小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支持鼓励省属国有煤炭企业收购、控股、托管、整合地方小煤矿,深化帮扶工作成效。由省安全监管局(贵州煤监局)会同省煤管局、省工商局、省法制办等单位制定具体试点办法,按程序报批后实施。
四、整治薄弱环节,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
18全面落实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措施。积极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煤矿生产各环节、各岗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质量责任制,符合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要求,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努力构建本质安全煤矿。煤矿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和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配齐配全矿级有关管理人员,建立以安全矿长为核心的安全生产指挥体系、以技术矿长(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以生产矿长为主的生产调度管理体系、以机电矿长为主的机电运输管理体系。同时,加快三条生命保障线建设,按规定安装通信设施、压风系统、防尘供水系统。
19防止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大中型煤矿一个生产水平不得布置三个及以上采区、四个及以上采煤工作面同时生产;二个生产水平同时生产的,不得布置四个及以上采区、五个及以上采煤工作面同时生产;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不得布置三个及以上采煤工作面和五个及以上掘进工作面;小型煤矿只准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二个掘进工作面同时生产。规范煤矿生产用工管理,原则上生产能力45万吨/年以上煤矿每个采区同时作业的采掘人员每小班不得超过100人,生产能力30万吨/年以下的不得超过50人。特殊情况确需增加采区作业人数的,煤矿企业应制定专门的安全措施报省煤管局批准,报省安全监管局(贵州煤监局)备案。
20加强矿井通风管理。矿井的开拓部署及采掘布置要确保通风系统合理,矿井必须有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所有通风构筑物的质量必须符合要求,并保障通风系统的稳定可靠;矿井供风量必须满足所有采掘工作面及硐室的风量需求,严禁超通风能力生产;局部通风机安设位置要合理,杜绝循环通风;临时停工的地点,不得停风,否则必须切断电源,设置栅栏,揭示警标,禁止人员入内;杜绝无风、微风和瓦斯超限作业。有关部门要严肃查处煤矿瓦斯超限和超通风能力生产违法行为。
21加强矿井综合防灭火措施。开采容易自燃或自燃煤层时,必须编制防止煤层自燃发火专项设计,建立完善自燃发火预测预报等管理制度,配齐防灭火的设备和材料,完善防灭火系统,采取综合预防煤层自燃发火措施。开采容易自燃或自燃煤层的矿井,应设置专用回风巷,集中运输大巷、专用回风巷和总回风巷应布置在岩层内或不易自燃煤层内;布置在容易自燃或自燃煤层内的必须采用砌碹或锚喷支护。要加强矿井电气设备及汽油、机油等易燃物资管理,防止外因火灾的发生。凡未采取综合防灭火措施或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必须停产整顿。
22加强矿井水患防治。定期组织对矿区内老窑及上部采空区的积水情况和周边河流、湖泊等水文情况调查,完善有关水文资料。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在每一采区、每一煤层首采工作面掘进施工前及在含水层承压区和浸蚀基准面下进行采掘活动都必须编制专门的探放水设计,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规定。凡未按规定编制探放水设计或探放水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必须停产整顿。
23加强矿井综合防尘措施。矿井必须建立完善的防尘供水系统,防尘供水系统不完善的采掘工作面不得生产。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煤层的矿井,必须有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措施。必须及时清除巷道中的浮煤,清扫或冲洗沉积煤尘。
24加强矿井机电运输管理。要建立设备定期查验、监测、维护、保养和检修制度,按期对设备进行效检和维修,确保设备完好;做好对供电线路、设备的检查、维护和预防性试验工作,确保矿井供电安全;完善斜巷提升跑车防护装置和防跑车装置;严格胶带输送机的管理,所选用的胶带必须是阻燃胶带,胶带输送机必须按《煤矿
安全规程》规定安装防滑保护,堆煤保护、温度保护等保护装置,否则不得运行;加强对机械运送人员设备和设施的管理,提升机、乘人装置等安全保护装置不齐全、安全设施不完好的一律不得运行。生产能力6万吨/年以上矿井必须实现双回路电源供电。
25逐步推行专用回风井。高瓦斯和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小煤矿应推行布置专用回风井(同时具备特殊情况下人员升井功能),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稳定和人员在新鲜风流中通行;新核准或批准的新建、改扩建、资源整合矿井中的高瓦斯和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必须布置专用回风井。
26强制推行壁式采煤法。小煤矿必须采用壁式采煤方法,采煤工作面必须形成全风压通风系统,至少保持两个畅通的安全出口,一个通到进风巷道,另一个通到回风巷道。
27积极推进支护方式改革。小煤矿应当积极推行支护方式改革,巷道应推广使用锚杆、锚喷、锚网、锚索、砌碹或金属支架等支护;采煤工作面应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悬移顶梁液压支架或综采液压支架等稳定性和可靠性较高的支护;新建矿井的巷道禁止采用木支护,采煤工作面禁止采用木支护和金属摩擦支柱支护;新开工的改扩建和资源整合矿井的采煤工作面禁止采用木支护,并且必须在2009年底之前淘汰金属摩擦支柱支护;采煤工作面采用木支护的生产矿井,要抓紧进行整改,并且必须在2008年底之前淘汰木支护。开采急倾斜煤层应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俯伪斜长壁采煤法、倾斜长壁采煤法、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等正规采煤方法。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顶及收尾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的回采工作面,控顶距离和悬顶距离超过规定的,必须停止采煤,进行处理。掘进工作面空顶距离超过规定的和未按要求使用前探支护等临时支护的不得进行掘进施工。
五、加大力度,继续深化煤矿瓦斯专项治理和煤矿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
28落实瓦斯治理方针。严格执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十二字方针,把实现瓦斯先抽后采与实现矿井瓦斯全方位监测监控、坚持采掘工作面以风定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超前治理消除突出。
29着力抓好煤与瓦斯突出的管理与防治。凡在采掘过程中,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现象的矿井必须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管理;凡在突出区域、突出危险区域开采的,必须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管理;凡与突出矿井相邻且开采相同煤层的矿井须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管理。上述按突出矿井管理的煤矿必须与突出矿井同样建立完善防突管理的有关制度,设置专门的防突管理机构,严格落实有关防突的安全防护措施:一是建立完善防突的各类安全防护设施,如防突风门、压风自救系统等;二是放炮前必须切断放炮地点采掘工作面回风流中的一切电源;三是实行远距离放炮,人员必须撤至防突风门以外进风流中的避难硐室内或井口。按突出矿井管理的煤矿要逐步建立完善防突管理的全面工作体系,防突专项设计,区域性防突措施、局部防突措施的制定,瓦斯抽采效果等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防突细则》及《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等有关规定和要求。
30加大瓦斯抽采力度。坚持多措并举、应抽尽抽、抽采平衡的原则,把煤矿瓦斯先抽后采落到实处。到2008年底所有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建立和完善瓦斯抽放系统,同时还必须建立专门的瓦斯抽放管理机构,配齐相应人员,完善管理制度。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应实施抽放的必须确保瓦斯抽放系统正常运行,采掘工作面瓦斯抽采效果必须符合《煤矿瓦斯抽采指标》的有关规定,否则不得组织生产。
31进一步完善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数字矿山。所有矿井必须确保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正常运行,否则必须停产整顿;积极推广在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及以上的煤矿装备井下人员位置监测与管理系统。凡属省要求矿井安全监测监控实现县级联网的重点产煤县(市、区),在要求的时限内必须完成,否则将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责任。
32积极推进煤矿瓦斯综合利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全监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对煤层气(煤矿瓦斯)和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有关扶持政策的通知》(黔府办发〔2007〕118号)精神,切实把国家对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的有关优惠政策落到实处。通过“以用促抽”、“以抽促采”,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煤矿安全工作。
33探索地面瓦斯抽采等多渠道治理瓦斯新途径。我省煤炭赋存条件和地质构造复杂,瓦斯抽采难度大,要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采用先进设备,提高瓦斯抽采和利用率,努力探索多渠道治理瓦斯新途径。各有关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要大力支持、配合贵州省煤层气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地面瓦斯抽采和瓦斯综合利用工作。
34继续执行并完善省属煤矿瓦斯治理督导。贵州省煤矿瓦斯集中整治领导小组继续派驻督导组进驻各省属国有煤矿企业,对省属国有煤矿企业瓦斯治理工作进行督导。
35加快资源整合进程。各地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督促、帮助整合煤矿抓紧做好资源整合的后续工作,尽快编制和上报方案,并协助煤矿解决在资源整合中出现的问题,争取使绝大部分煤矿在今年年底以前进入建设阶段;对已经批准安全设施设计、进入实施阶段煤矿,要监督其严格按设计施工,遵守煤矿建设项目的的有关规定,防止边建设边组织生产。
36严格煤矿关闭标准。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82号),对整合煤矿要先关闭和整合;对已公告关闭的煤矿,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必须严格按照《特别规定》规定的关闭煤矿的“五条标准”组织实施关闭,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对已公告关闭煤矿的证照暂扣和吊(注)销情况、剩余民用爆炸物品及停止供电情况进行认真清理和落实。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其死灰复燃、违法生产。
37深入推进煤矿整顿关闭。未完成关闭指标任务的地方要积极采取措施,尽快完成。要认真清理未列入资源整合、也未列入扩界扩能、生产能力经复核仍为3万吨/年的煤矿,做好关闭的前期准备工作,严格按照国办发〔2006〕82号规定的时限和要求实施关闭。
六、提高水平,加快煤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38加强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设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工作。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要尽快充实人员,配备装备及设施。各市(州、地)要按照充实力量、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整合资源、提高效能的要求,做好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建设,增强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和协调能力。在加大投入建设全省现有13个煤矿救援物资储备站,加快建设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心。按照事故灾害性质、特点合理配备储备物资种类、增加储备量。加强应急救援储备物资管理、维护保养和演练工作,不断增强应急救援储备物资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保障作用。39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与管理。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煤矿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或扩大。加强应急预案的备案、评估和动态管理,督促煤矿企业按规定要求认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做到应急预案有用管用,应急预案应报同级安全监管部门备案。未编制应急预案的煤矿企业,不得组织生产。煤矿企业应制定因山洪爆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具体应急预案。40加强矿山救护队建设。煤矿应设立矿山救护队,不具备单独设立矿山救护队条件的煤矿企业,应指定兼职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救护队,否则,不得生产。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以上(含30万吨)的煤矿企业,必须建立矿山救护队;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以下、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的煤矿要与矿山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同时必须建立辅助救护队,救护队员不得少于9人,并按规定配备救护装备和器材。矿山救护队为煤矿实施事故救援和提供救援技术服务,实行有偿服务。矿山救护队必须对所服务的煤矿企业进行预防性安全检查,熟悉矿井情况,并提出隐患整改意见和建议,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41做好事故应急救援和善后工作。煤矿发生安全事故后,相关政府、部门要按规定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及时赶赴事故现场,认真组织实施事故救援、善后工作,最大限度帮助企业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要建立健全事故现场救援工作管理制度,规范现场救援组织指挥,充分发挥专家和救护队伍的作用。要高度重视救援过程中施救人员的安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次生事故发生。事故应急处置要做到反应灵敏、响应迅速、组织有力、救援有效。要及时组织做好善后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七、严格执法,加大事故查处力度
42从严查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特别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发生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查处。对不认真履职责、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以及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责任人员,都要依法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43完善煤矿安全生产问责制度。对以下情况由省人民政府问责。一是对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超过省下达的全年控制指标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有关厅(局)主要负责人进行行政问责;二是对一年内发生两起重大事故或一起特别重大事故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主要负责人进行行政问责;三是对三个月内发生两起较大事故或一年内发生一起重大事故的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行政问责。
44加大对事故处理意见的跟踪落实。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落实经批复的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意见。拖延或者拒绝落实的,对政府或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45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宣传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和经验;对忽视安全生产、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典型要予以通报曝光,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事故处理情况,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大力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氛围。
请各县级人民政府将本决定发至辖区内乡(镇)人民政府和所有煤矿企业。
二○○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主题词:能源煤炭决定
第四篇: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范文
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发号)精神,进一步提高新时期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确保全区年远景规划目标的实现,特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人口与计划
生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人口问题是关系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是实现全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能否解决好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对党和国家、对群众利益、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不懈地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抓紧抓好,确保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的实现。
当前,我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九十年代,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十年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区称号,实现了“三为主”的工作目标。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生育水平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再生产类型基本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为全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在未来多年里,我区的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目前的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传统生育观念的深刻影响使部分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差距还将长期存在,低生育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反弹压力;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管理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好范文版权所有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在工作思路、管理体制、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前瞻性研究,加快改革和创新步伐。
未来年是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上水平的关键时期,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抓紧抓好。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对人口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认识不足,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关键认识不足,对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巨大压力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认识不足,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比降低生育水平的工作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认识不足,对进一步提高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切实解决这些认识问题,克服盲目乐观和松懈麻痹情绪是十分必要的。
今后年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为指导,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好范文版权所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全面开展优质服务,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强化综合治理力度,不断提高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在全市率先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为全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主要任务目标是:年均人口出生率不超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计划生育率、节育措施落实率分别保持在、以上,人口质量有明显提高,人口结构得到改善,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为实现全区人口零增长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带动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仍然是我们今后较长时期重大而艰苦的任务。未来多年里,我区仍然面临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压力进一步加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稳定目前低生育水平工作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应当看到,由于我区大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任何政策的偏差、工作的失误以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率的回升。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稳定低生育水平。
(一)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指以生殖健康为重点,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使育龄夫妇享受生殖保健服务。它以服务为中心,以育龄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育龄夫妇人人享有基本生殖保健服务为目标,把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与保护育龄群众实际利益统一起来,代表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方向。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积极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带动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提高。
(二)进一步
深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要以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相结合,进一步深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基础知识、科普知识的宣传,在加强国情国策法规教育的同时,不断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计划生育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各级计划生育机构的服务水平。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计划生育部门是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综合管理部门。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健全服务网络,改善服务条件,规范服务标准,扩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各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配套建设。要积极稳妥地推行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提高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率、及时率和有效率,降低节育手术并发症和人流比,保护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要认真贯彻《山东省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规定》,保证出生人口性别比在合理范围之内。
(四)认真抓好优生优育工作,努力提高人口出生质量。计划生育和卫生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对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等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搞好孕期保健服务,强化优生监测和指导,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综合措施,实行齐抓共管与综合治理。计划生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协助党委和政府组织、协调、督促各部门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组织、宣传、计划、财政、统计、卫生、教育、科技、劳动、民政、公安、工商、农业、城建、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结合自身职能制定和完善具体的政策措施,在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作为协助党委、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更好地组织群众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一)坚持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要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力争在年前逐步形成以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法为依据,以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为主体,地方政府和部门规章为配套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体系,使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要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的学法、用法、守法意识。继续实行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行为有奖举报制度,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透明度,注重发挥群众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严格实行依法生育,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群众满意率。
(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要积极建立区指导、乡负责、村自治、户落实的工作机制,继续大力开展“三为主”合格村、模范村建设,结合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村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义务纳入《村民自治章程》,制定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切实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用三五年的时间实现村民自治,逐步建立起计划生育村级负责制。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协会建设。计划生育从根本上讲是一项群众性工作,要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和“三结合”工作,推动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要加强基层协会的组织建设,做到选一个好会长、建一个好理事会、有一支好队伍,并将组织、任务、活动、服务和工作条件落实到位。
(三)强化属地管理,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流入地、流出地双向管理,以流入地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水平。要积极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城市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强化街道、居委会的责任,加快属地化管理步伐。将计划生育纳入城市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提高城市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发挥城市示范、带头、幅射作用。要落实好法定代表人责任制,促使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同承担起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对下岗职工的管理,加强对未婚青年的法制教育,消除计划外生育的漏洞。
(四)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加大对农村独女户和双女户的奖励扶持政策。积极发展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事业,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推进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民政等部门要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救助政策,对计划生育的贫困户给予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积极开办多种形式的计划生育保险,逐步建立养老、子女安康、节育手术安全等保障制度。
四、大力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领导是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始终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生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把解决人口问题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切实做到亲自抓、负总责。在一些综合性会议上要强调部署计划生育工作,下基层检查工作时要过问计划生育工作。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把邓小平理论和中央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列入重要的学习内容。
(一)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和计划生育部门目标责任分线考核,认真落实重点管理、离职审计、追踪奖惩、一票否决制度。要把领导干部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的情况作为选拔、奖惩的重要内容和条件,任期内逐年考核,离任时进行审计,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党员干部要严肃查处,干部超生的,一律给予政纪处分,不能担任领导职务;党员超生的给予党纪处分。
(二)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和行风建设,树立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在各级机构改革中,要确保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的稳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通过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切实提高计生队伍的整体素质。乡镇要按照省政府《关于乡镇计划生育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意见》的精神,按万分之三的比例,配备热爱计划生育工作,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中专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村计生主任要按照热爱计划生育工作和年轻化、知识化、女同志、有能力、责任心强的标准选配好。村级计划生育专职人员待遇统一由乡镇统筹发放,实行工作任务与工作待遇挂钩,切实做到职责、任务、待遇三落实。要注重解决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实际问题,各级选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考虑计划生育方面的人选;评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要有一定比例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代表,各级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津贴按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要重视和加强计划生育系统的行风建设,积极开展宗旨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搭车收费现象,做到文明执法、秉公执法,树立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三)加大对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属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投入。计划生育经费要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逐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计划生育事业费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到今年末,各级财政投入计划生育事业费要确保达到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人均元的标准。征收的二胎社会抚养费要全部用于计划生育事业。乡统筹、村提留费中用于计划生育事业的部分要保证拔付到位。暂住人口管理费的要足额拔付计生部门用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全面提高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作出贡献。
第五篇: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税工作的决定
【发布单位】82302
【发布文号】云发[2000]15号 【发布日期】2000-06-21 【生效日期】2000-06-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强财税工作的决定
(云发〔2000〕15号2000年6月2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加强财税工作,确保财政收支持续稳定增长,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云南财政,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作如下决定。
一、一、高度重视财税工作,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云南财政
1、充分认识新时期财税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财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政府行政的重要物质基础,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政治范畴。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离开经济就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经济发展,财政才能发展。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税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振兴财政,是保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雄厚的财政实力,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优势产业、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省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在财税工作中也集中地反映出来:财源结构单一,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受到严峻挑战,地县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减缓;财政包揽过多,支出结构不合理;各级各部门对财政支出的需求旺盛,收支矛盾非常尖锐。加之有的部门勤俭节约观念淡漠,铺张浪费现象突出,财经纪律松驰,财经秩序混乱,财政收入流失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财政职能的发挥。为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实现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保证全省经济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高度重视财税工作,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明确任务,克服困难,努力增收节支,开源节流,以财税工作的新突破,促进云南经济的大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2、财税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经过努力,逐步使地方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实现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通过深化财税改革,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强化支出管理,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建立起稳固、平衡、强大的云南财政,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3、财税工作要遵循的原则。
--顾全大局原则。各级各部门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强化大局意识,站在全省的角度认识财税问题,开展财税工作,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局部服从整体。
--效率公平原则。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发展与增加财政收入的关系,通过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体制在财政增收上;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确保各级政府履行职能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实现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依法理财原则。严格执行财税法规,维护财税法规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量入为出原则。财政支出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不能脱离财力可能搞超前建设、超前消费;各级财政安排预算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在保证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上,量力而行搞建设,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二、二、加快经济发展,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4、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各级政府要用足够的精力抓好发展经济、培育税源的工作。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运用财税杠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实施好“中国西部大开发云南行动计划”,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科技教育等重点工程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云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财政增收后劲。
5、加快财源培植,打牢财政增收基础。下大力气巩固老财源,特别要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巩固和发展“两烟”支柱财源,发挥“两烟”整体优势,提高质量,开拓市场,提高效益,增加税收。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竞争的能力。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营运质量和效益,为财政增收奠定基础。要重视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立足优势,大力培植新财源。积极支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通过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6、注重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增长对财政的贡献率。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各部门、各行业都要苦练内功,强化管理,实现以提高效益为核心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完善对经济增长的考核办法,按照经济增长看效益、效益增长看税利的标准来衡量经济运行质量。财税部门要积极制定培养财源和涵养税源的政策措施,引导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
7、挖潜堵漏,应收尽收。坚持“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严格依法治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征税、从严治税,既不能有税不收,也不能收过头税,寅吃卯粮。严禁各种形式的“包税”,坚决杜绝以缓代欠、代缓代免、越权减免和收人情税、关系税等行为。到期的减免税政策,必须按期恢复征税。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对隐瞒税源、有税不收,属于地方收入的,原则上哪一级查出的税款入哪一级金库。加大清欠工作力度,依法清理和收缴欠税,从严控制新欠。加大打击偷税、逃税、骗税、抗税的力度,防止税收流失。积极做好税费改革工作,强税弱费,扩大税基,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三、三、调整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
8、严格按政府职能界定财政支出范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资金要逐步转移到保障公共支出需要上来,切实解决财政支出“越位”和“缺位”的问题。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支出要实现“四个保障”“一个体现”,即:一是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即党政机关运转支出;二是保障公共安全,即公检法司、武装警察、安全等支出;三是保障公共事业,即农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防灾减灾、扶贫等补助支出;四是保障公共工程和公益性服务补助支出;五是体现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生产性支出。
9、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政府履行职能。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集中财力把政府该办的事办好,能通过市场筹资以及可以由企业和社会办的事,财政资金要逐步退出。逐步减少财政对营利性、经营性领域的直接投资,财政生产性建设资金久要是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有利环境,以及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需要政府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经营性事业单位要推向市场,停止财政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根据其组织收入的能力,分别实行定额拨款或部分补助;逐步减少各项政策性补贴。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实现“四个保障”和“一个体现”,切实提高财政对社会公共需要的保障程度。
10、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各种经济组织和事业单位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统筹,自觉缴纳社会保险费。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增加社会保障补助资金的预算安排。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社会保险费用的征集,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坚持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规范的基金收缴和支付制度,严格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计划管理,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的及时、足额发放。
四、四、强化管理,严格依法理财治税
11、严格税收减免权限。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超越权限制定、更改、调整、变通执行税收政策法规。各地区自行制定的先征后返政策一律停止执行,凡拒不纠正并继续擅自保留的,相应扣减对该地区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各部门起草的文件,凡涉及减免财税收入问题的,必须先征求财税部门意见,才能逐级报省委、省政府审批,以确保依法执行收入预算。
12、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必须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相协调的原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同时兼顾省、地、县各级的利益,调动各级政府办事和理财的积极性。加快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改进和完善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办法,逐步减少专项补助。
改革预算编制和管理办法。强化预算编制,全面推行零基预算,积极探索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格预算管理,规范预算追加程序,健全和完善预算审核、编制、执行、监督制度,硬化预算约束。所有单位申请使用财政资金,必须按预算程序办理,严格执行法定程序批准的支出预算。各部门上报政府的请示、报告,凡涉及增加预算支出的,须先征求财政部门的意见。改革财政资金拨付和支出报帐制度,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13、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反对讲排场、摆阔气、比享乐的奢靡之风,严禁违反规定建盖、装修楼堂馆所和购买小汽车。要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资金,把钱用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行政事业经费管理。从严控制“人、车、会、话”支出,坚决压缩财政供养人员,清理辞退超编和临时人员,控制人员经费过快增长。人员经费实行财政工资专户发放办法,公用经费在县(市)级逐步实行财务核算集中管理,在乡镇全面推行财务“零户统管”。积极推行公务用车、会议费的货币化改革,控制公用经费支出。运用财税政策,促进事业布局调整,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规模效益,杜绝浪费。
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专项资金安排要以法律、法规和党委、政府的决定为依据,本着节约的原则安排。数额较大的专项资金安排,要认真论证或实行听证制度。专项资金按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和法人责任制,积极推行项目资金报帐制。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明确规定的外,不得将专项资金实行有偿使用。除中央要求配套的项目外,未经省政府批准,任何部门不得要求各地配套资金,各级也不安排配套资金。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的跟踪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和发挥效益。
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各级各部门购置属于政府采购范围内的商品和劳务必须实行政府采购,财政拨款的服务和工程项目要逐步纳入政府采购。有条件开展政府采购的地州市县,要尽快建立机构,开展工作。没有条件或自己组织采购成本过高的,可委托省或地州市集中采购。要强化政府采购制度建设,严格采购程序,规范采购行为,接受社会监督。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擅自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14、建立奖惩机制。对地州市实行收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对县级财政实行收入上台阶奖,充分调动地州市县增收的积极性。继续完善经费包干管理办法,建立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制度和财政资金使用目标责任制,将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与部门的工作目标任务挂钩,明确部门(单位)管理使用财政资金的责任。对既完成工作任务又节约支出的给予奖励;对管理不力、造成损失浪费、工作任务完不成的,要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惩罚。财政、审计等部门要严格管理和监督各单位的经费开支,对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财政资金的,财政部门要相应核减其经费预算,有关部门要追究相关领导及当事人的责任。
15、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积极推行综合财政预算。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必须按规定全部上缴同级财政,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推进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预算外收入,逐步从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和按一定比例统筹过渡到纳入国库集中收付,建立综合财政预算制度,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使用。
16、加强政府债务监管,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政府债务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严格审批权限和程序,申请使用政府性外债,必须征求财政部门意见并报经省政府批准。省级各部门及地、州、市、县政府无权自行举借外债。经省政府批准举借的政府性外债,坚持“谁举债、谁负责,谁使用、谁归还”的原则,到期不能归还的,由省财政通过预算或银行强制扣还。政府职责内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使用外债的配套资金和偿债资金,一律从各级各部门的预算盘子中支付。除世行、亚行项目借款和省政府统借的外国政府贷款外,各级财政不得对其他借款提供担保或反担保。
17、加强财税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把一些重要的财税改革措施和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加大财税执法力度,保障财税法规的全面、正确贯彻落实。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以“科技兴税”为突破口,大力实施“金税工程”,推进征管现代化进程,强化税源监控,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建立税收征管质量监督机制,规范管理,量化责任,硬化考核。深入、持久地开展财税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扩大财税干部和公民、法人的财税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强化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健全和完善预算执行监督体系。对一切财政支出,特别是重点支出,要实行从核定预算,拨付资金,到安排使用全过程的监管,真正做到哪里有财政资金,哪里就有监督,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积极推行会计委派制试点,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委派财务总监。加强对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企业财务监督社会化体系和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经管理。建立健全财税系统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财税工作行政复议制度,建立和推行财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促进依法理财,提高财税管理水平。
严肃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和事。严格执行廉政规定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处罚力度,建立处理事与处理人、行政处罚与法律处罚、内部通报与新闻曝光相结合的惩处机制。
五、五、加强领导,为财税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18、切实加强对财税工作的领导。财税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加强财税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熟悉和模范执行财税政策和财税法规,学会运用财税杠杆调控和管理经济,提高领导和驾驭财税工作的能力。要加强对财税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财税改革和加强管理,支持财税部门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及时研究帮助解决财税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财税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把财税工作目标纳入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19、严格执行财税法规政策。各级财税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切实做好各项财税工作。各级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必须遵守财税政策法规和财经纪律,各部门无权自行制定涉及财政收支的政策规定,出台行政性收费政策,以及规定某项支出占财政收支的比例,不得随意乱开减收增支的口子、提高开支标准、挪用财政资金。要积极支持、配合税务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公安、司法、工商等部门要依法从严查处税收违法案件和阻碍税务人员依法行政的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新闻单位要加强对税法和税收征管政策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努力创造鼓励公平竞争和守法经营的税收环境。
20、加强财税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各级财税部门要高度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和廉政勤政建设,加强财税干部的交流,建立健全财税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广大财税干部要努力提高学理论、学法律、学科技、学业务的自觉性,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复杂形势和局面的能力,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发扬爱岗敬业和开拓进取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认识和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以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人民理好财、管好家。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