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导学案(学生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生版)
第一课时
编者:王伟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2.掌握重点字词句,赏析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
一、预习案
(一)总结:豪放词与婉约词的特点
豪放派特点是。婉约派特点是。
(二)回顾: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 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例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把“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 的秋夜乡村气氛。
(三)链接:课文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四)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
气吞: 风流: 寻常: 草草: 赢得: 北顾: 可堪: 凭谁问: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赢得仓皇北顾 北:。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 4.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谋处()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二、探究案
(一)诵读课文 1.听录音(教师范读)。2.集体齐读。
(二)译读课文
1.参看课文注释,笔译课文。2.展示译文(朗读或板书)。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舞榭歌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风雨的吹打而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杂草树木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刘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那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是何等的威猛!元嘉年间,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兵北伐,想要像汉朝霍去病远征匈奴那样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欢庆成功,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败逃的下场。我登上山亭,向北遥望,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往事不堪回想,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拓跋焘(佛狸)的庙前,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二)课堂检测:分学习小组背默课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第二课时
编者:王伟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3.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一、预习案
(一)回顾:关于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 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例如:
《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用卢家莫愁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宗虚伪自私的爱情。
(二)自主探究: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答:上阙用了 两个典故,下阙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典故。(三)合作探究
1.分析第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答: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答:
3.分析第四个典故。
①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答:当时,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对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①
②
(四)总结归纳
1.齐声朗读课文。总结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大意
上阕怀念历史上曾经积极抗敌的英雄人物孙权、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总结归纳全词主旨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之作,作品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3.明确词作的艺术技巧
①最突出的艺术技巧是用典。②其次是。
(1)(2)(3)
三、作业案
1.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一片神鸦社鼓 D.大江东去
2.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3.比较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填空指出苏辛风格的异同。
4.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6.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6至8题。(7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答:
(3)作者在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2分)答:
第二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Ywbx4-2014-10-24
编写人:李赛
审核人:李晓凤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第二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2、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3、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知识链接】
一、课文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二、比较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填空指出苏辛风格的异同。
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 词风雄浑,境界博大。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总的来说,则是:苏词
清远旷达 ;辛词
豪放深沉。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Ywbx4-2014-10-24
编写人:李赛
审核人:李晓凤
拓跋焘()张浚()王玄谟()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 气吞: 风流: 寻常: 草草: 赢得: 北顾: 可堪: 凭谁问: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赢得仓皇北顾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关于用典
(一)所谓用典,就是引、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例如:《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马嵬》用卢家莫愁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宗虚伪自私的爱情。
(二)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答:上阙用了、两个典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合作探究】
(一)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以下探究题,意思对即可)1.分析第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3.分析第四个典故。
①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Ywbx4-2014-10-24
编写人:李赛
审核人:李晓凤
4.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达标检测】
1.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一片神鸦社 D.大江东去
2.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3、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6至8题。(7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Ywbx4-2014-10-24
编写人:李赛
审核人:李晓凤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答:
(3)作者在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2分)
答:
第三篇:《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定稿)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一、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方法与过程:1.诗词鉴赏“五看法”;2.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3.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二、课堂预习:
1、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号,时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擅长作词,与 并称“苏辛”,同属 词派代表词人。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
舞榭()
巷陌()
金戈()
元嘉()
狼居胥()
仓皇()可堪()
佛狸祠()
拓跋焘()张浚()
王玄谟()
3.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 寻常: 气吞:
草草:
风流: 赢得:
北顾:
可堪: 凭谁问:
4.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赢得仓皇北顾
北: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
5.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三、课堂探究
诗词五看
1,诗词鉴赏“五看法”是指看什么?
① ② ③ ④ ⑤
2,第①看,可以看出些什么?
3,第②看,可以看出些什么?
4,第③看,可以看出些什么?
5,第④看,可以看出些什么?
6,第⑤看,认真探究课后习题二。
辛词长于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 来比喻 今人、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富有文采,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例如,《锦瑟》引用了、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用 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宗虚伪自私的爱情。
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永遇乐》用了哪几个典故?
上阙用了、两个典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
四、问题再探究: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意思对即可。
1.分析第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3.分析第四个典故。
①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4.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五、易错提示:
1.齐声朗读课文。总结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大意 2.总结归纳,把握主旨 3.明确词作的艺术技巧
六、课堂练习:
1.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一片神鸦社鼓
D.大江东去
2.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3.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七、课堂要点清单: 1.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2.比较苏辛创作风格的不同。
八、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1至3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作者在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第四篇:《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抗金复国的、恢复中原的热切期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稼轩词的“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时安排:一课时 背景导入新课:
辛弃疾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来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览(京口即镇江),面对江山胜地,联系到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抵抗的现状,不由得想起在此建功立业的几个英雄人物,抒发了自己年事已高、壮志难酬的感慨。诵读感知课文: 诵读提示:
1.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英雄气概。
2.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字应读的响亮,稍作停顿。
3.句间和句中的停顿,应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研习品味用典: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6、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
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问题研讨:
本词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典故多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2、对比多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 3
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注意:“黍”读shǔ)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弃疾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 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总结全文。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学生背诵全词,把爱国热情熔铸到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
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辛词长于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的情思。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讥刺
借古抒怀 刘义隆——告诫 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 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 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
第五篇:《南乡子__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一、释题导入: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整体感知: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选自《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3、学习生字:
万兜鍪(dōu móu)..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明确:“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了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的很多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翻开中国的文学史,说到唐朝,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唐代的“诗”那么说到宋朝呢?对,是宋朝的词。在宋朝有一位大词人,他叫辛弃疾。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辛弃疾的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好,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词来走近南宋这位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二、读题,提出疑问
1、出示课题,齐读。
2、找题眼。(大写“怀”能用怀组词吗?)
过渡:登上京口的北固亭,词人在怀念谁?“怀”些什么呢?
三、读词,自主学习
1、请大家拿出你的课文纸,把这首词多读几遍。借助注把词读通,读顺,再读出节奏。(生自由读)
2、检查读词
3、合作读。
4、交流读懂的部分。
四、品词精讲点拨,解决问题 作者登高有怀,他“怀”的是什么呢? 交流:
1、“怀”英雄。(副板书:孙仲谋)交流孙权。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2、学习下阕
a、理解:万兜鍪。齐读。
b、理解坐断江南战未休。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权?
师小结:这“怀”是怀念的怀。(板书:念)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人呢?(孙权?)咱们继续学习。登上北固楼,作者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3、学习上阕
请大家默读词的上阕。交流汇报:
看到了滚滚长江奔腾东去
理解:满目风光北固楼。能描述一下这满眼的风光吗?(生叙述)小结过渡:这满眼风光如今早已不再。出示资料
如果你是南宋的统治者,你应该怎么做?
过渡:是啊!可当时的统治者早已不想再战。有诗为证。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就曾这样写道:
出示:(齐读)
激情读词
你读到了南宋统治者怎样的生活?这正是当局真实的写照。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孙权了吗?
A、激情读上阕
触景伤情,这怀里还有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忧伤,这份“怀”是“伤怀”的怀。(板书:伤)B、激情读下阕
小结:这“怀”是“怀才不遇”的感怀。(板书:感)
五、课外拓展,巩固提升 导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
今天,读罢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我想你一定对辛弃疾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一定读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板书: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