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重新看到的西游记
我重新看到的《西游记》
可能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最近我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研究佛教从《西游记》入手无疑是最方便的。因为《西游记》是我们大家从小就耳熟能详的,里面讲的恰恰就是西行取经的故事。我不信佛,但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理解及对信佛之人的尊重。
我把《西游记》又看了两遍,感觉自己对这本书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本文所依主要是指原著,而并非各种版本的电视剧,虽然我最初接触《西游记》是从老版电视剧,里面的一切我几乎都喜欢。大家看过原著吗?
人生徒增岁月,岁月磨砺人生。
1、那些跑龙套的可爱小妖们
如精细鬼和伶俐虫
小妖们的形象大多天真活泼,跑跑腿巡巡山,或是负责烧水准备蒸唐僧和猪八戒。孙悟空一上门叫战肯定就是跑进去着急地喊“大王,祸事了,祸事了”(这也是小妖频率最高的台词)。感觉都和自己的老板关系不错,挺开心地为他们办事。
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自己本身也很憨厚,而其中两个小妖,更是整个《西游记》中最质朴天真的。一个叫精细鬼,一个叫伶俐虫。可这两个小妖既不精细,也不伶俐,被孙悟空骗了还帮他数钱。他们拿着红葫芦和玉净瓶去收压在山下的孙悟空(由此可见他们的老板金角大王对他们非常信任,敢于把宝贝交给两个小喽罗)。不成想孙悟空提前出来了,化装成一个道士,先是和他们搭讪,说要看一下他们的宝贝,两个小妖想都不想就递给他了(由此可见整个莲花洞都是淳朴善良之辈,不然哪会如此信任陌生人)。想必一方面是莲花洞平时民主惯了,精细鬼和伶俐虫敢于自作主张;一方面想必也是他们对于老板忠心耿耿,绝不放过替他们占便宜的机会。交换完毕之后还赌咒发誓:“我两件装人之宝,贴换你一件装天之宝,若有反悔,一年四季遭瘟。”妖品真的是没得说。等孙悟空走开后,他们喜滋滋地想装天时,孙悟空一收毫毛,葫芦不见了。这下他们急了,“怎的好,怎的好!当时大王将宝贝付与我们,教拿孙行者;今行者既不曾拿得,连宝贝都不见了。我们怎敢去回话?这一顿直直的打死了也!怎的好!怎的好!”一般这种情况,造成了公司重大损失,肯定是屁股一拍走了。但两个小妖居然敢回来,更想不到的是,老板居然就“罢了罢了”,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造化!造化!打也不曾打,骂也不曾骂,却就饶了”。看来这妖精的世界有时真比人的世界民主很多。那两个瓶子可是老板吃饭的家伙呀。
2、那些形形色色的大怪们
如正人君子黑熊怪
在《西游记》的妖精体系中,黑熊怪是孙悟空加入取经团队之后碰到的第一个对手。首先,在黑熊怪如何与取经团交恶的起因上,绝大部分妖精都是冲着唐僧去的,要么是中意他的肉,要么是中意他的童贞,但黑熊怪是看中了他们的财产。黑熊怪出场本身是想做好事的,观音院的金池长老看中了唐僧的宝贝袈裟,见财起意,想一把火烧死唐僧师徒。没想到孙悟空也不是省油的灯,借了一个避火罩将唐僧罩住,然后还助了一把风,火烧观音院。那黑熊怪作为金池长老的朋友,岂能坐视不管?“呀!这必是观音院里失了火,这些和尚好不小心!我看时,与他救一救来”。由此可见,这也是一位正人君子类型的。不过到达火灾现场时,偶尔发现了宝贝袈裟,同时看到屋顶上还有人在助风。也许一方面是看见和尚们都在救火没有性命之忧,另一方面看见有人在放风,心想这观音庙是不是准备烧了拆迁重建,因此也就断了救火的念头,拿了袈裟走人。而且说他偷袈裟也有些冤枉,因为后来他准备“佛衣会”,还给金池长老发了请柬。由此可见,他当时只当是捡了一个意外之财。从生活上说,与普通妖精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欺负山神土地用人打牙祭不同,这黑熊怪是一个很讲究生活格调的人。他也就与那些只知道吃人肉的妖精们不是一个级别,连孙悟空都感叹“这厮也是个脱垢离尘知命的怪物”。从武力上来说,孙悟空自己也承认,“我也硬不多儿,只战个手平”。要知道猴子可是极少这么自谦的,而且这黑熊怪没有金钢琢、阴阳瓶之类的超级武器,可是一招一式地和孙悟空打的。其实也就是从黑熊怪开始,孙悟空才知道五百年后已经不再是他的天下,关键时刻还得找上级,由此奠定了整个西行平妖的基调。
3、有后台有背景和没有的区别
西游记里面的妖怪,凡是有后台有背景的,像什么神仙的童子、坐骑一类的妖怪,如大鹏、黄袍怪、青牛等即便是在人间做了无数的坏事,到最后,只要领导一站出来,吆喝一下直接就把人带走了;而诸如白骨精一类的自学成材的土妖怪都必须被打死,太不公平了。真感觉没后台就是不行,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妖怪也一样。哎,这个话题太让人无奈,不多说了。
呵呵,相对的,其实孙悟空和唐僧也是有后台的,而且比所有妖怪的后台和背景都硬!君不看每次孙悟空打了败仗,不都从天庭或如来处搬来了救兵而化险为夷?这一点可能许多研究者没注意到过。
4、观世音在真假美猴王事件中的表现
在整个取经计划的协调过程中,观世音作为灵山驻天庭大使兼东方人间福利教育保障官兼妇幼保健咨询部主任,以其无比的亲和力和卓绝的外交手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六耳猕猴作战的过程中,观音和灵山驻地府总领事——地藏王菩萨并非真的认不出六耳猕猴。从吴承恩笔录的如来点评来看,六耳猕猴是与孙悟空具有相同实力的AAA级大BOSS,鉴于大闹天宫时的经验,两个老谋深算的菩萨都不敢保证图穷匕现后如何收场,因此有意把这个煮不烂的皮球踢到释尊的驾前。只有地藏王的宠物——“谛听”说破了其中的奥秘。
5、孙悟空的本事前后的差别咋那么大呢
孙悟空当年大闹天宫,天上的神仙几乎没有人能降伏得了他,后来只有如来佛祖把他制住了。孙悟空是多大本事啊!结果九九八十一劫难里,老是看到孙悟空向天上搬救兵,连几个凡间的妖怪也打不过,而这些妖怪常常是天上的神仙的坐骑„„
但是!同志们!我们看文学名著不是奔着这些毛病去的,我们是冲着人物的性格,情节的曲折,还有一路读下去酣畅淋漓的感觉。一部这么大的著作,没有毛病是不可能的。世界名著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人无完人,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地面面俱到。但你不可否认,西游记真的是一部了不起的经典巨作。
深入想去:正是孙悟空前后的巨大反差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辉伟大,更加丰满生动。
6、孙悟空形象的斗争精神
斗争性:他同妖怪斗争,大多数都是主动进攻,只要一听说妖怪扰乱人间,就决不放过。收伏八戒之后,他就对引路的高才说:“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几个,还有谢你处哩。”孙悟空还具有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和乐观精神。他视一切凶险为游戏,具有斗士举重若轻般的潇洒。大闹天宫他曾两次失败,却没有看到他乞哀告怜。在和妖怪的周旋中,他也曾三番几次遭灾受难,但又能于谈笑之中脱离困境。当然,有时遇到困难,他也曾流过眼泪,甚至痛哭过。但这一哭,却把孙悟空由神、由猴更拉向了人,同时也使人们更体味到取经的艰难。问题在于他哭过之后,不是从此意志消沉,而是以更大的努力和执着去继续斗争。
为事业奋斗的进取精神: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自始至终都带有率性而为的特征。他教小猴“逐日操演武艺”,决不是为大闹天宫做准备,而是一种“作耍”的游戏。第二次大闹天宫,他面对如来佛曾公然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的口号,但这个口号并不是深思熟虑之后提出的政治要求,只是“强者为尊该让我”的英雄壮举。所以,大闹天宫并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反抗天宫统治者的行动,而是随着矛盾冲突的加深,孙悟空的个性和神权世界势难并立,因而不能不斗。整个斗争过程,都表现了率性而为的特征,都表现了他酷爱自由、反抗束缚和无视权威的性格。
孙悟空从大闹天宫时的天不怕地不怕到取经时的对于佛教的服服帖帖,对于唐僧的忠诚,好像是差别很大,其实正说明他是个有情有义的美猴王,是个负责任的勇士。
7、《西游记》的民族精神
如果说大闹天宫是对神权社会率性而为的破坏性行为的话,那么,西天取经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建设性行为。取经是一项可以使人们摆脱苦难的事业,这是前代流传故事和吴承恩的共识。不过说实在的,历史上玄奘不远万里取回了经书,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真的好处?但人们仍然以敬佩的目光看待这位高僧,仍然以极大的热情传诵这个故事。
大闹天宫表现了对权威的反抗和争取个性自由的特征,但又是无目的的率性而为;西天取经表现了为事业奋斗的进取精神和为民除害的特征,是有目的的建设性行为。当我们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重新来审视孙悟空形象时,就不能不承认他的这种斗争精神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不容置疑,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但是,同样不容置疑,在我们的民族性格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弱点,有人称之为国民劣根性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不由自主地便养成了对家长和族长的绝对服从。由此升华,便是对皇帝的严格服从。这样,宗法制便渗透到国家的政治制度中,形成了专制君主“家天下”的国家政治结构模式。
皇帝习惯于把天下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百姓也习惯于对皇权的绝对肯定。这种思维成为一种定势,就自然地形成了奴性哲学。其具体表现就是:听天由命,因循守旧,人云亦云,逆来顺受,如云:“命里只有三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开枪先打出头鸟”、“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懦弱是立身之本,刚烈是招祸之根”、“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等等。
就是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包袱,国民在麻醉中生活,历史在蹒跚地前进。这不能不引起一切有识之士的沉思与探索,并力图冲破这历史的桎梏,去造就一种全新的民族性格。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正是这种沉思和探索的结果。在孙悟空整个形象里,很少能找到奴性的地方。他永不满足于眼前的现实,总把目光注视在未来,充满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追求意识。他傲视一切权威,甚至面对如来佛祖,也处处直呼其名,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
当孙悟空的个性特征深深地印入人们的内心,当孙悟空那一个个凝聚着斗争精神、斗争智慧的故事在人民群众中扎根之后,人们就不能不为其所感动,并不由自主地效法之,于是,便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民族个性。
总之,孙悟空的形象是对奴性哲学的反叛,是对压抑人性的社会现实的反击,是作者对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经过深刻反思,站在更高的高度,刻画出来的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为国民性格的转变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型、《西游记》中自由与秩序的辩证统一,是我们民族既能自由、民主地发展,又不至于走上内部动荡的的重要参照。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历经艰辛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成长历程也是中华民族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是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是从理性王国走向必然王国的过程。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的未来!
8、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
《西游记》对天宫神权系统乃至人间帝王的揭露和批判告诉我们,要使社会协调稳定地发展,必须给社会的统治者们戴上紧箍,以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纵观历史上的社会动荡,大都源自于统治者无限制地发展自己的私欲,滥用自己的权利,即所谓 “乱自上作”。《西游记》对统治者们滥用权利的描写触目皆是。沙僧只不过失手打碎了琉璃盏,就被玉皇大帝判处死刑,后虽免了死罪,却被打了八百下,贬到流沙河变成妖怪模样,“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但是官逼民反,孙悟空因受到欺骗而大闹了天宫,玉皇大帝差点丢掉了宝座甚至性命;那些沿路的国王大多数也由于自己的过失甚至几乎丧命亡国。
真希望当权者能认识到这一点。
9、孙悟空的悟性
取经队伍中悟空其实是悟性最高的,他也是唯一早已脱胎换骨领悟佛法真谛的,可以说其他三人是经历了层层磨难才达到成佛境界的,而悟空在戴上金箍从此跟定唐僧那一刻就已“悟”到了。且看他师徒对取经的谈话: 行者笑道:“早哩!早哩!正好不得到哩!”沙僧道:“师兄,我们到雷音有多少远?”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八戒道:“哥啊,要走几年才得到?”行者道:“这些路,若论二位贤弟,便十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若论师父走,莫想!莫想!”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可见悟空已是领悟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真理。世间人问佛在何处,其实佛即各人心间一泓清潭。
10、从《西游记》的妖怪系统分析当时的社会人情。
《西游记》中妖怪很多,可以做为恶势力的代表。当然,取经过程其实主要就是同这些恶势力做斗争,即八十一难。凭心而论,吴承恩时代的恶势力估计还是很讲原则的,所谓“盗亦有道”,他们要吃唐僧肉,多半会约上亲朋好友一起享用,很少独吃的,而且必定要等到他们到来,这也为孙悟空营救师父争取了时间,那些妖怪们则都没能如愿,许多命丧黄泉;当初次和孙悟空交锋失败后,小妖们常会鼓动主人:“过了这座山就不归大王管辖了”,事实上,整个《西游记》中还真就没有一个越界犯事的妖怪,妖怪们是讲求其共有的法度的。《西游记》中,大多数妖怪很多地方是很可爱的,相比,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那些尊贵体面的帝王所做呢?(不知大家看电视剧时注意没有,每次显玉皇大帝的镜头,几乎都是坐在龙书案前众仙女围着安详地吃着仙果,一听禀报就龙颜失色。)
11、《西游记》和四大名著其它几部的区别。
前两年,曾经见到某调查机构的统计,说是中国当今人们对这四大名著的喜欢程度,谈到《红楼梦》仍是第一,这当然没问题,让人也无话可说。但本文的《西游记》却排在最末,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并且愤愤不平。我估计,我们大家无论谁,从小最喜欢的故事无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可是人们现在很多倒不喜欢它了。我想大概是《红楼梦》讲男女之情,人们有七情六欲无可厚非;《三国演义》谈谋略,适合比对当今社会人际交往;《水浒传》重江湖义气,为江湖之人重视;最后这《西游记》可能属于“少儿读物”,不该再放上人们的桌头吧。
但是我要说,其实最该大家喜欢的还应该是这部《西游记》呀。它没有一点《红楼梦》的男女扭捏,它没有一点《三国演义》的尔虞我诈,它没有一点《水浒传》的打打杀杀暴力色彩,是最无邪和有趣的呀。事实上,这部书是四大名著中最没有悲剧结局的,我们看其他几部时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自始至终会有无形的压抑?再看《西游记》呢?是不是要阳光的多?
第二篇:我讲《西游记》
雷音寺如来佛巧辨假猴王
骊城学区第一小学 六年级一班 白欣怡
这天,唐僧师徒日夜赶路,此时天色已晚,四处也不见一户人家。
八戒肚子饿了,心情烦躁,便去赶马。孙悟空见了,拿棒一捅,白龙马就带着唐僧跑远了。悟空赶来时,看到一伙强盗把唐僧绑在树上,便把他们乱棍打死。
第二天他又打死了一些强盗,唐僧生气了,便念起了紧箍咒,把孙悟空赶走了。悟空到了观音菩萨那里,准备过几日在回去!
唐僧叫徒弟们去化斋取水,自己则被假悟空打昏,抢走了包袱。沙僧去 花果山找孙悟空评理,谁知“大师兄”却 翻脸不 认人,他只好去找观音想办法。到了观音那里,沙僧找到了真悟空。孙悟空听说有人冒充“齐天大圣”,一股火就冒了上来!他和 沙僧去找假猴王算账,两个猴王打得天混地暗,三天三夜后打到了 南海。观音暗念紧箍咒,可是两个悟空一齐喊疼,观音没了办法,他们便去找唐僧。
唐僧也分不出真假,他俩就打到阴曹地府,可连阎王和各路天兵天将也分不出来,他们就去找如来佛祖,如来认出其中一只时六耳猕猴,那猕猴一下慌了手脚,想变成蜜蜂逃出去。可这雷音寺可不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只见如来用一只金钵罩住了 那只猕猴,孙悟空马上举起金箍棒把猕猴打死。师徒四人又欢欢喜喜地取经去了!
第三篇:我读【西游记】
我读【西游记】
我喜欢读书。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们要多读书来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去感悟书本的真正含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可见读书也可以使人在精神上变得富有,在举止谈吐上变得富有文化与内涵。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父母也很支持我读书,认为可以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增加课外知识;尤其是名著一类,更是觉得对文学有很大帮助。
我与【西游记】的初次邂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那天下午,我去书店买书,无意中看到了独自在角落里毫不起眼的【西游记】。【西游记】的封面不大好看,没有吸引我,使我拿起它的理由源于它是四大名著之一。我看着看着,不禁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自身投入其中,这使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我随着人物的变化,情感也跟着变化。当看到“三打白骨精”中,唐僧因为一再的误会孙悟空而赶他走时,我为孙悟空愤愤不平;当看到唐僧被妖怪抓走时,我为他们感到着急,同时还对唐僧有一种自作自受的感受。诸如此类的还有许许多多。
看完书后,我迫切的给人物都做出了评价。一心向佛的是唐僧,他诚实善良、面容端庄,性情和善,书卷气极浓,佛经造诣极高。虽遇事有些耳软心活、优柔寡断,但一心求取真经的决心却始终未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一心向佛,最终取的真经。为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法力高超、性情急躁的是大名鼎鼎的孙悟空,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是唐僧的大徒弟,又名孙行者、悟空、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大到镇海神针,他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披荆斩棘,用尽神通,忠心耿耿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创造了不朽的功勋。贪吃懒惰、贪恋女色的是猪八戒,唐僧的二徒弟,原是天庭的天蓬元帅,因为醉酒调戏嫦娥而被贬下凡间,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在师父对悟空误解后,做些火上浇油的事。他的形象最贴近生活。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憨厚老实、任劳任怨的是沙僧,唐僧的三徒弟,原本是天庭的卷帘大将,因为不小心打碎了琉璃瓶而被贬下凡间,后跟随唐僧取经,一路西行忠心不
二、任劳任怨,也修成了正果。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白龙马,他原是西海龙王敖闰的三太子。龙王三太子纵火烧了殿上玉帝赐的明珠,触犯天条,犯下死罪,幸亏大慈大悲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幸免于难,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后来被观世音菩萨点化,锯角退鳞,变化成白龙马,皈依佛门,取经路上供唐僧坐骑,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终于修成正果,取经归来,被如来佛祖升为八部天龙马。
这是一部惹人深思的小说。吴承恩高超的写作技术,使得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性格鲜明,生动形象,如见其人,令人赞叹不已。
第一次看时,我还年纪小,只对那些人物打斗感兴趣,感觉十分热闹。那时的我常常幻想着能像孙悟空一样拥一双金睛火眼,扛着金箍棒,腾云驾雾去除暴安良。现在再看时,我学会了欣赏人物的性格,品味人物的情感,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从中获得一些感悟。尤其是孙悟空这个人物,它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不可能轻易就获得成功,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毅力,才能取得 最后的成功!作者吴承恩把一个敢于反抗命运,不向困难低头,敢做敢当,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孙悟空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孙悟空身上所具有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很多人所缺少的。
只要有坚强的毅力、不懈的努力,坚定的目标,就一定能找见成功之所在。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见到了成功,修成了正果。在这之前,唐僧几乎一路被抓,孙悟空几乎一路搏斗,猪八戒沙悟净一路牵马拿行李,师徒磨难重重。比起他们,我们在学习上、在生活上、在为人处事上遇到的那些困难又算什么呢?简直不值一提微不足道。我今后也应该像师徒四人一样,敢于向困难挑战,永不像困难低头。我们应该学习师徒四人顽强的毅力和他们不服输的精神。
中国古往今来有许多名篇和名著,为什么【西游记】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呢?我不止一次想过这个问题。众人被唐僧统统收为门徒一路往西求得真经成就大业,师徒四人一路走来遇到的种种困难,从面临到克服,其实都是一种考验,想想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家创业必须要经过很长的一段路,就象唐僧取经,一路走来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什么都有。而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不走邪魔歪道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也许,这就是他成为四大名著名著的原因吧。
【西游记】百读不厌,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像【西游记】这样的名篇名著。它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让我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让书的芬芳滋润我的心田,直至我乘上开往终点的航班,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四篇:我看西游记
我看《西游记》
--浅谈其与佛教的关系
姓名:**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学号:2014***
我看《西游记》
--浅谈其与佛教的关系
1佛教与《西游记》的主题
《西游记》的主题是近四百年西游学研究中最为纷繁复杂,持续时间最长,也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热点,主要有宗教主题说、游戏主题说和社会主题说等三种。近二十年来,学者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学者们向哲理和宗教的回归。宗教主题说中与佛教相关的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是“三教合流主题说”。佛教在“三教合流主题说”儒释道三者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比较多的学者认为三教归一“是以儒为主体,以释道为补充的整合,儒高于释,释高于道”。有的学者认为“吴承恩‘三教合流’的观点倾向于禅宗‘顿悟’和陆王心学的‘明心见性’”。二是从不同角度标举佛教主题说。有的研究者认为从“《西游记》的创作意识和描写实际看,其宗旨应该是:张扬佛法无边,救苦救难,劝化众生为善”。有的研究者提出“《西游记》的主题是佛教的‘禅门心法’”,并且详细辨析了作品中与之有关的释与儒道的关系、反佛教的现象、个性解放的倾向以及主题的多义性等问题。实际上,宗教主题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牵扯到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国文化发展史和民俗学史等不同领域知识的融汇和运用,尤其是佛教发展到元明清时期,可以说从整个中国佛教发展史看,此时它已经走下坡路。更有甚者,中国宗教信仰在此阶段的发展整体上也处于一个混乱状态,儒释道、民间宗教泥沙俱下,这必然影响到文人和市民的精神选择。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小说作品,《西游记》小说主题的复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精神选择的复杂性的表现。而我们目前研究《西游记》主题出现多元化的状态,可以说也是我们精神选择多样化的表现。
作品第十四回把佛教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化作六个人物形象,他们是“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以拦路贼的身份挡在悟空前行的路上,悟空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结果被孙悟空这只猴子尽皆打死,说明了出家人与“六贼”的关系,若要悟道,必除六贼。如来佛降服孙悟空这个情节,可说是“猴性终被佛性降”,只有真如才降得了心猿。南怀瑾说:“即以《西游记》而言,孙猴子代表此心,变化无穷......如来之手代表真如本体,无边无际......”如来佛降服孙悟空这个情节,可说是“猴性终被佛性降”,只有真如才降得了心猿。
经过一番实践的修证和理论的契入,孙悟空终于完成了由邪而正、由凡而圣、由猴而佛的修行历程,完成了孙悟空“无性--有性--无性”的回归,即禅宗所谓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修证次第。
2妖怪们与佛教
2.1“道家”牛魔王
作品中对道家人物的描写,大多充满贬义,作品中的许多妖怪都化为道士,不是想吃唐僧肉想得以长生,就是想与唐僧阴阳交配,成太乙真仙,或者是为了取得道教在国家的支配地位,给唐僧师徒制造麻烦。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束手无策,只好“特请如来救驾”。在玉皇大帝面前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却始终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孙悟空谁都不服,就只佩服如来:“其实如来多法力,果然智慧广无量。”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多是去请教如来。牛魔王是以道家人物的身份而出现在作品中,是孙悟空修行路上必须克服的魔障。作品把道家人物牛魔王称为旁门左道和魔头,把孙悟空与牛魔王的战斗称为“炼魔”、“涤垢”,表明了作者抑道扬佛的宗教倾向。此外,如来辨识六耳猕猴,暗示老君之牛,收服大鹏雕等等,都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品写了牛魔王的“贪”。牛魔王很贪名。他见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以后,就马上自称“平天大圣”。牛魔王还贪色、贪利。牛魔王本有妻子,因贪图玉面公主的百万家私,就抛下发妻,入赘于积雷山摩云洞玉面公主处。作品还写了牛魔王的“嗔”。牛王与悟空是结义兄弟,虽然悟空“害”了红孩,但牛王也已原谅了悟空:“害子之情,被你说过”,二人动手的唯一原因,是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铁扇公主不借,就欺负他的夫人和小妾。更不可忽视的是,作品写了牛魔王佛性未泯。师徒四人中,唐僧是佛性的代表,牛魔王虽然“平日以吃人为生”,但他从来没有打算吃唐僧肉,可见他没有泯灭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
作者在牛魔王形象的世俗层面上,赋予了他一个世俗人所具有的性格,写了他从魔到佛的过程。作者用牛魔王这一形象,对佛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观点做了形象的诠释。
禅宗与牛的关系极为密切,许多禅宗祖师经常用中国人常见的牛来阐明高深的禅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反映了禅宗祖师应机说法的大智慧。禅宗中的以牛说法,主要表现就是把心性的修证比作牧牛。《西游记》中的以牛说法,从牛魔王的出场到“情愿归顺佛家”,形成了一条草蛇灰线。我们循着这条灰线,来追寻作者以牛说法思想的轨迹。
佛教唯识宗认为,从修持的角度讲,宇宙万法中,“心法最胜”。“有为法中,此最胜故。造善造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此心也,所以先言。”《百法明门论解》中说“心法”也称“心王”,是精神活动的根本主体,为“心所”所依。“心所”是相应于“心法”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是“心王”的从属,是它的延伸作用。它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不能独立,与心一起才发生作用,故名“心所”。心不起时,“心所”不起。“心所”有众多种数,而皆各率其眷属,归属于每个心王之下。“心所”归心所有,是心的助伴。离开“心王”,“心所”不能单独生起。
南怀瑾说:“《西游记》是阐述修道的一部小说,其中的孙悟空,是表征努力改过,有意向善的人心。而牛魔王,是孙悟空的拜把兄弟,代表了到处乱跑,不易驯服的狂野之心。
2.2智慧的妖精--白骨精
第一,变化次数多,变化对象有讲究。相对于其他妖精而言,白骨精变了三次人形,在妖精中,他变人形的次数较多。白骨精变人形,除了次数多,选择变成什么样的人也很有讲究。虽然只有简短的三招,却招招奏效,如果不是孙悟空付出了让紧箍咒把脑袋勒成大葫芦并且被轰回老家花果山的沉重代价,善良的唐长老恐怕早就被这三招给拿下了。第二,变化策略的高超。白骨精使用“解尸法”,孙悟空的棍子打来时,她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唬得个唐僧战战兢兢,让唐僧更肯定了孙悟空确实打死了人。白骨精与其他妖精相比,与孙悟空直接进行的正面较量比较少,她是通过唐僧来打败孙悟空的。
悟空和白姑娘这一仗打得彻底干净,那些动不动就蹦出来求情的神仙在此役中一个都没有出现,是悟空和白骨精在一对一的交手,而上面没人的白姑娘根本不是悟空的对手,悟空从头到尾亲历亲为、苦苦鏖战。这一仗所暗示的正是吴承恩为官期间渴望的的一场干干净净、艰苦卓绝的经历。
在孙悟空消灭白骨精后,唐僧不但不欣喜,反而产生一种深沉的负罪感,认为他们师徒毁灭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甚至将孙悟空驱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作品把以家庭观念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寓含在白骨精所变化的一家人身上,使她成为与佛家理想境界相对应的世俗生活的代表。她几次变化,由清秀的少女,到白发老抠,后到念佛老翁,组成一个“美满的家庭”,这是世俗生活对佛家精神追求的一次撞击和诱惑。
首先,在佛家理性的追求上,白骨精故事体现了佛家理性与以家庭观念为主的社会伦理的矛盾。出家人要想修成“正果”,必须“外物”“外身”,抛舍家庭观念的影响,消除六根,灭绝一切可能之欲念。就这一角度,吴承恩对唐僧是持一定批判态度的;其次,在佛家理性的表现上,作者又讲究佛家与家庭伦理的融合。佛家并不否决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相反,对于天然形成的儿女之情,父母之情得以遵奉,正是佛家理想所在。对于情分之内的人的家庭观念与意识,是应该被肯定的。再说了,佛家求佛布道,正是为了天下“芸芸众生”都得普渡,使他们得以奉人伦,遵纲常过幸福生活,其所讲究的“我不人地狱,谁人地狱”,就是佛家理性奉献于社会伦理观念的一种显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唐僧重视那一家三口的幸福,并没有大错,反而应该赞赏,他具有博大之爱心,这是佛家精神之所在。
2.3与神佛有关妖魔形象塑造的意义
通过对塑造与神佛有关妖魔形象的原因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众妖魔形象的塑造也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现实意义的一方面集中体现在对明代中叶以后黑暗腐朽社会的讽刺与批判。而另一方面就是对佛教也进行了一些讽刺。虽然《西游记》整部作品以唐僧师徒前往西天获取真经为故事题材,但是其中也常有对佛教的揶揄讽刺之处。而这揶揄讽刺之处正是通过与神佛有关的妖魔形象的塑造得以体现出来。比如八百里狮驼山狮驼洞的三魔大鹏金翅雕。他作恶多端,五百年前吃了狮驼国的国王以及文武百官,满城大小男女也尽被他吃了干净,夺了狮驼国的江山。就是这样一个妖魔,却被写成是如来的母舅。当如来收服它的时候,它对如来竟直呼姓名说“如来,你怎么使大法力困住我也?”这样大胆的称呼描写,恐怕多少都会让读者感觉到对佛祖的不敬,而在这不敬的背后更是包含了对佛教的些许嘲讽。再看朱紫国国王,麒麟山獬豸洞赛太岁将朱紫国金圣宫娘娘用妖风卷走,使得朱紫国国王忧思成疾。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现在的国王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射伤了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的雄孔雀,并使雌孔雀也带箭归西了,于是菩萨便下令让他也拆凤三年。朱紫国国王的无心所为虽然伤害了菩萨的二子,但是作为佛家的宽容和慈悲在这里丝毫没有体现出来。相反,让我们看到的是菩萨们的极强的报复心理,慈悲为怀的信条被他们远远的抛在了身后。
3诸神形象的宗教意蕴
《西游记》的作者在总结前代宗教神并加以改造的过程中,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宗教神系统。这个宗教神系统,既不同于道教的神谱,又不同于佛教的神谱,更不是民间神的汇总,而是混合了三教,又被作者按照社会运转规则重新划分了等级的新的神灵系统。
吴承恩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风光旖旎的神的世界。但是作者对待神的态度又绝不是顶礼膜拜,而是不时让神灵表现出其世俗的特征,让其表现出可笑可鄙的一面。就是通过对神灵可笑、可鄙的表现的嘲讽,作品就达到了颠覆神的威灵,捍卫人的尊严的目的。
就连法力无边、地位尊崇的如来佛祖也不时被孙悟空加以嘲讽。小说第七十七回中孙悟空先是在如来佛祖面前捶胸顿足地控诉妖怪难以降服,后来当如来佛祖说自己认得妖怪时,又两次骂如来佛祖和妖精关系暧昧。
如来闻言道:“你且休恨,那妖精我认得他。”行者猛然失声道:“如来!我听见人讲说,那妖精与你有亲哩。”如来道:“这个刁猢狲!怎么个妖精与我有亲?”行者笑道:“不与你有亲,如何认得?”……行者闻言笑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如来道:“那怪须是我去,方可收得。”
在这段文字当中,孙悟空曾经两次提及如来佛祖与大鹏精的亲戚关系,在如来佛祖进行解释之后更是毫不留情的称其为“妖精的外甥”。作者正是通过作品中人物之口,使人和神进行沟通和对话,将神从高高在上的祭台上拉了下来,还原为可以调侃的对象。
神是人们观念中的、由于崇拜而产生的、由人创造的、具有人的意志和心理活动的、凌驾于人类之上并能够主宰和改变世界的超自然的力量。《西游记》作为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为我们描绘了庞大复杂但是运行规则类似于人间社会的神佛世界。在这个神佛的世界当中,作者塑造了许许多多形象各异的神灵形象,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法器、法力,让他们在《西游记》的故事当中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西游记》当中涉及的神灵众多,但是我们看起来却丝毫不觉得杂乱无章;同时,这些神灵还带有三教合一的色彩并融入了许多世俗化的特征。《西游记》的作者不仅将诸神按照民间习见的神谱进行了大致的归类,还根据故事情节本身的需要加入了自己的创造。《西游记》诸神形象当中还蕴涵了内容丰富的现实、哲学、宗教等方面的文化意蕴,并具有构建作品奇幻的艺术风格和真幻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作用。神灵考验的主题亦支撑起作品神幻框架。
第五篇:我谈《西游记》
《西游记》读后感
我对《西游记》中的人物的评价: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我最讨厌的是那个不分是非、顽固的唐僧。自己又没有本领,天天念经,还要总是被妖怪捉走,等孙悟空来救,无疑是加重了孙悟空的负担,再者是使得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更加困难。我记得他在三打白骨精那回,三次冤枉孙悟空,并且还要念紧箍咒,不管孙悟空的苦苦哀求留在师傅身旁保护师傅(如果是我早就一棍打死唐僧了,然后回到花果山做大王,自由自在多好!)。最后还要被妖精捉走,等孙悟空来救。完了之后在孙悟空识别了红孩儿、其他妖怪的变身迷惑下,还要执迷不悟,不是念紧箍咒就是赶孙悟空出师门。毕竟唐僧也是《西游记》中的主角,没有他也没有西游记的故事了。
当然我觉得猪八戒和沙和尚都比唐僧好多了,起码他们尊重孙悟空,也有一定的本领,毕竟孙悟空在制服他们的时候也没有少画工夫。我在书中读出的问题:
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时候是40多级,其他的神仙,妖怪都只有20来级,不过孙悟空有500年没有练功升级,等他出来,人家都是70,80级了,而且爆了不少好东西出来。孙悟空怎么打。也不知道如来拂祖怎么想的,竟然要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500年,孙悟空在那里受苦啊,如果用这500年来练功,我想孙悟空可以称霸天地了,这样在取经的路上如来佛祖还可以让一些更加厉害的妖怪来让孙悟空对付,还让小说的情节更加吸引人呢(后来佛祖因师徒四人没有经历81难,为求圆满而追加一难。还有在平顶山莲花洞,那两个童儿被孙悟空摆平后,太上老君过来说是这两个童儿是被观音借去的。很多妖怪都是天上某个神仙的什么仙童或者是神仙养的宠物,坐骑。还有路上的很多妖怪,并不是真想吃唐僧,抓住唐僧后总是找了个借口等孙悟空来救,否则唐僧早进他们的肚子了帮他们长命不死了。这说明什么?所有的妖怪还不是如来在后面指使?别人是这么说的。)!还要带着包袱唐僧。可怜的孙悟空!
孙悟空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虽然我们没有孙悟空那般神通,但是我们也要学习他善于分辨真假善恶,不要被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所迷惑。只有擦亮眼睛,明辩是非,才能撕破一切伪装的画皮。
办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绝非易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历了众多的险难。在我们每天的学习中,又何止9981难呢?每天我们都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都要勇敢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