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和美国领导人产生机制
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复杂,过程漫长。选举的主要程序包括预选、各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选出总统“选举人”、“选举人”成立选举人团投票表决正式选举总统和当选总统就职典礼等几个阶段。
预选是美国总统选举的第一阶段,通常从大选年的年初开始,到年中结束。预选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政党基层会议和直接预选。前者是指两党在各州自下而上,从选举点、县、选区到州逐级召开代表会议,最终选出本党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后者在形式上如同普选,一个州的两党选民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选出本党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这是大多数州目前采用的预选方式。
预选结束后,两党通常将分别在七、八月份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最终确定本党总统、副总统候选人,并讨论通过总统竞选纲领。
全国代表大会之后,总统竞选活动便正式拉开帷幕。这一过程一般要持续8至9周。在此期间,两党总统候选人将耗费巨资,穿梭于全国各地,进行广告大战、发表竞选演说、会见选民、召开记者招待会以及进行公开辩论。此外,候选人还将通过多种形式阐述对国内外事务的政策主张,以赢得选民信任,争取选票。
全国选民投票在选举年11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第一个星期二举行(2008年是11月4日),这一天被称为总统大选日。所有美国选民都到指定地点进行投票,在两个总统候选人之间作出选择(在同一张选票上选出各州的总统“选举人”)。一个(党的)总统候选人在一个州的选举中获得多数取胜,他就拥有这个州的全部总统“选举人”票,这就是全州统选制。全国选民投票日也叫总统大选日。由于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因此总统大选日的投票结果,产生的实际上是代表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538位“选举人”。另外,在总统大选日,选民还要在联邦范围内进行参议院和众议院选举。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选举人票的数量,体现州权平等原则,根据各州在国会的议员数量而定。例如,每个州都在国会有2名参议员和至少1名众议员,所以,任何州都至少有3票。但人口多的大州,除了这3票以外,众议员人数越多,选举人票数也就越多。196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批准华盛顿特区可以像州一样有总统选举人。这样,美国国会有100参议员(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435名众议员(任期两年,期满后全部改选),加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3票,总统选举人票总共为538票。一位候选人赢得的选举人票超过总数的一半(270张),即当选总统。
真正的总统选举是在12月第二个星期三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举行(2008年是12月15日)。届时,各州和哥伦比亚特区被推选出的“选举人”将前往各州的首府进行投票。获270张选票以上的候选人将当选总统,并于次年1月20日宣誓就职。就职典礼是美国总统选举的最后一道程序,只有到当选总统于次年1月20日手抚《圣经》,宣誓就职时,美国的总统选举才告结束。
在美国政治中,副总统不担任实际工作。他的公务是担任国会参议院主席,但这主要是礼仪性的,因为他只有在参议院表决时赞成票和反对票相等情况下才投票。副总统的日常工作通常根据总统的要求而定,一般无足轻重,如代表总统参加外国领导人的葬礼活动等。根据美国宪法,如果总统去世或失去工作能力,副总统接任总统职位。先当副总统是登上美国总统宝座的途径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有三位副总统在总统任期内接任总统职务。杜鲁门因罗斯福去世,约翰逊因肯尼迪遇剌,福特因尼克松下台而分别继任总统。此外,有几位副总统还当过总统候选人,其中包括尼克松、汉弗莱、蒙代尔和布什。
美国副总统不是由美国公众直接选出的,而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挑选并经两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统候选人在选择副总统候选人时首先要考虑此人的政治资历和条件,但主要看他在党内代表哪部分势力以便取得平衡,尽可能争取最大多数选民的支持。但大选结果不取决于总统候选人对副总统的选择,而是取决于总统候选人。1988年美国大选期间,许多美国人认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的竞选伙伴奎尔太年轻、不老练、不值得考虑,而认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的竞选伙伴本特森经验丰富、深孚众望。但大选结果,布什获胜当上了总统,奎尔自然也成为副总统。
副总统候选人通常是国会议员,但参议员被挑选为副总统候选人的机会较大。原因是参议员一旦当选副总统,就担任参议院主席,这可加强总统与参议院的联系。
另外,在总统大选日,选民还要在联邦范围内进行参议院和众议院选举。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有议员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院议员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后全部改选。
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更替和交接制度是每个国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封建王朝采用的是世袭制,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是普选制。作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领导人更替和交接制度呢?因为列宁去世早,这个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解决。斯大林上台后,大搞个人集权和个人崇拜,没人敢触及这个问题,致使苏共始终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的最高领导更新机制。到了上世纪80年代,苏共政治生活已经被称为“老人政治”。1982年11月,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逝世,安德罗波夫继任;15个月后,安德罗波夫逝世,契尔年科继任;短短一年之后,1985年3月,契尔年科逝世。
苏共的高层职务事实上的终身制,严重阻碍了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其后果就是斯大林之后苏共领导人的执政能力和领导素质呈现出明显的递减之势,造成庸人治国、病夫治国的局面。终身制也使苏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挑选、培养、锻炼和考验最高领导层的接班人,使得那些在党内缺乏足够威信、理论修养较差、领导水平不高,甚至怀有不正当目的的人通过投机、钻营,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党的各级领导大权。这些人往往在面临重大转折关头或社会经济政治危机时,意志软弱不坚定,无能、无力、无方,甚至加速和加重危机的爆发和到来。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成员,中国共产党十分注意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针对苏共及当时中国共产党存在的事实上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要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虽然中国此前从未明文规定过领导职务终身制,但实际情况是干部的任职一般不受年龄、健康、任期的限制。198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专门讨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问题。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同我们党一直没有妥善的退休解职办法也有关系。”他还尖锐地指出:“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一批年富力强的、有专业知识的干部。而没有这样一批干部,四个现代化就搞不起来。” 1982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退休制度的决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二线的制度。这项制度对担任高级领导职务干部的年龄界限作出了规定。同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几项决定》的通知。随后,全国人大对国家领导人的任职届数作出了均不得超过两届的明确规定。从中共十二大开始,党章做出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这个规定也适合于党的领袖,但党章本身并没有明文规定领袖任职的具体届数。尽管如此,从邓小平同志开始,党的最高领导职务终身制实际上被废除。在中共十六大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除胡锦涛外,全部退出中国最高领导层,以实际行动开创了党的领导人任职两届的先例,不仅在事实上确立了领导人“到年龄退休制”,还确立了“有限任期制”。在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主动提出不再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标志着中共领导人的更替制度又向前进了一步。应当说,中国的领导人更替制度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西方是定期的换人换党,中国是定期的换人但不换党。一个制度要想运转良好,不仅要具有灵活性,还要具有延续性。西方的制度有灵活性,但缺乏延续性,往往随着新政府的建立而出现大幅的改变。中国最高权力的更替实行的是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年龄限制、定期更替。其中“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年龄限制”则是中国独创,“定期更替”则是对西方制度的借鉴。这种模式综合了东西方制度的优点,避免了其缺点。
一党领导,可以避免委托代理风险并能制订长期的发展战略,全国选拔和长期培养可以在“产生成本”不高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选出最优秀、最有能力、最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避免西方民主制度的“只会选举、不会治国”的政治平庸化,年龄限制和定期更替则可以带来新的血液,避免政治强人和恋权恋栈的出现。
中共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每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由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中央委员会委员出缺,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递补。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每届中央委员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和中央领导人,在下届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继续主持党的日常工作,直到下届中央委员会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构的中央领导人为止。
第二篇:国家领导人产生机制比较分析 美国-古巴 演讲稿
国家(地区)领导人产生机制比较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来自14702班,代表第三组进行演讲。我们组成员的分工如下。我们收集近十个国家的资料,总计数万字,比较各方,最终选定美国与古巴作为分析对象。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后来团队的分工有序,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打磨作品。至于收获,最后来谈。
最近美国大选的话题热度不减,看一下案例:来自新浪网,美国大选是有钱人的游戏吗?探讨大选背后的利益集团。以及,奥巴马称将向古巴施压,古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来自于新华网。体现两国领导人的交锋。另外还有来自于央视新闻30分栏目的视频,都已发送至邮箱,时间有限不细说。接下来具体说说美国与古巴。
美国的主要政党是民主党和共和党。民主党为“左派”,共和党是“右派”。与民主党相较,共和党在社会议题上倾向保守主义,在经济上接近自由意志主义。这是竞选时的红州与蓝州,民主党为红,共和党为蓝。两党分别以驴、象为徽,两党竞争也被称为“驴象之争”。除两大党外,美国还存在一些较小的党派,如自由党、共产党等。而古巴共产党是古巴唯一合法政党。宪法规定古共是马蒂思想和马列主义先锋组织,是古巴社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力量。比起其它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古巴共产党更执著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统和计划经济模式。
接下来谈谈两国领导人产生制度的历史。美国现行总统选举制度于1788年第一次实行,其间曾有几次变化,但大体沿用至今。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首先必须是某政党领袖,接着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然后选举人团投票,若相同,则众议院投票选出。而古巴。1961年5月1日,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向狂热的人群喊道:“你们需要选举吗?”人群爆发出“不”的叫喊。卡斯特罗宣布不再通过选举产生官员。苏联剧变前,古巴仿照苏联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人民政权体制,并于1976年进行完善。根据1976年宪法,国务委员会主席由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五年。
接着我们来看两国最近一届领导人产生过程。首先是赢得2008年美国大选的奥巴马。第一步是党内初选。奥巴马与希拉里在民主党内均支持者众多,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奥巴马获胜,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之后,奥巴马开始在各州间进行竞选活动。最终奥巴马以349票大幅领先麦凯恩163票当选为美国第56任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裔总统。奥巴马有着独特的“阶级烙印”。他有一半黑人和穆斯林血统,但他的教育环境代表了殷实的上流白人文化。他还是典型的“环太平洋”产物,与美国政治上层主流的欧洲文化背景相距颇大。然后我们来看古巴。2011年4月,古巴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审议通过了劳尔的文件,选举产生了第六届中央委员会,菲德尔•卡斯特罗正式卸任古共中央第一书记,由劳尔•卡斯特罗接任。劳尔无疑是一名无产阶级者,继续哥哥的道路,致力于社会主义本土化,从不动摇科学社会主义。
美国与古巴领导人产生机制的相同点是产生的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也是武装部队总司令,具有实权。相较而言,美国的选举机制已较为成熟,而古巴还在探索之中。在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政,但两党在本质性议题上的立场相同,围绕资产阶级利益做出决策,实质是资产阶级政党“一党执政”,有一定的片面性。而古巴,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个发展中小国,其社会主义制度却能经受住美国长期的政治打压和经济封锁,并在苏联东欧地区社会主义国家“多米诺骨牌”式的剧变之后依然巩固,还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离不开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的努力。尽管卡斯特罗兄弟二人才华出众,这种“兄终弟及”的领导人接力方式仍然是不妥的。我们无法预测古巴会走向民主,还是堕入朝鲜“家天下”的魔咒,古巴亟需完善更加民主科学的政治制度。
1835年,法国青年托克维尔写道:“在美国,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美国。在那里,我寻找民主的形象本身,它的倾向、特点、偏见和激情,从而了解它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恐惧或希望。”在今天仍然适用。同样,研究古巴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着借鉴意义。
“世界很大,却可以用双手拥抱,世界艰深,却可以用一笑描写,世界奇异,却像祈祷中那些古老真理的回声。”通过研究国家领导人产生机制,我们应当以小见大。我们看到了专制走向民主这样的历史潮流、统一性,也看到了各国民主政治的多样性。我们意识到,要对世界多一些关怀,不说了如指掌,至少不至于茫然无知。
谢谢大家!
第三篇:美国民权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概况
Movement,States)美国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United States)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与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群众运动。战后头 10 年,美国黑人争取平等自由的运动只限于由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在法院进行 的斗争。1954 年 5 月 17 日,美国最高法院为改变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就布朗控诉托布卡教 育委员会一案作出判决:公立学校所实行的种族隔离教育是不平等的,违反《美利坚合众国宪 法第 14 条修正案》。1955 年 12 月 1 日,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城黑人罗莎·帕克斯夫人在公共 汽车上拒绝让座给白人,被捕入狱。在青年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全城 5 万黑人 团结一致,罢乘公共汽车达一年之久,终于迫使汽车公司取消种族隔离制。1957 年,金牧师 及其支持者组成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将运动深入到南部生活的各个领域。1958 年南方 21 个主 要城市组织集会,发动黑人争取公民权利。1960 年 2 月 1 日,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城 4 个 黑人大学生进入一餐馆,白人服务员命令他们走开,他们静坐不动。这一英勇行为立刻得到南 部广大黑人学生响应,发展为大规模静坐运动,迫使近200 个城市的餐馆取消隔离制。1961 年 5 月初,种族平等大会又开展自由乘客运动。不久,在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参与下,得到许 多白人支持,逐渐发展为全国性运动,迫使南部诸州取消州际公共汽车乘坐上的种族隔离制。1963 年 3 月,金牧师等人在南部种族隔离极严重的伯明翰组织示威游行,要求取消全城隔 离制。示威群众受到残酷镇压,但由于金牧师的坚持和美国联邦政府被迫进行干预,该城种 族隔离制全部被取消。伯明翰事件后,民权运动队伍迅速扩大。1963 年 8 月 28 日组织 25 万人(其中 1/4 为白人)向华盛顿进军,要求就业,要求“立即自由”。另外,有些城市黑人还开展以暴力对付暴力的 斗争。1964 年迫使林登·约翰逊总统签署了《民权法》。但南部诸州仍采用各种手法阻止黑人 选民登记。于是,金牧师等在种族主义非常猖獗的亚拉巴马州塞尔马市进行黑人选民登记运动,并于 1965 年 3 月冒着被殴打、杀害的危险由塞尔马向州首府蒙哥马利进军,最后参加人数达 15 万。在世界人民谴责面前,美国政府于同年 8 月要求国会通过了《选民登记法》。上述两法未能实际完全取消南部种族隔离与歧视制度,而北部事实上的种族歧视还有加剧 之势。1968 年 3 月,金牧师组织贫民进军(又称穷人运动),途经田纳西州 孟菲斯市时,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后来黑人领袖们发起的民族自决运动、黑人权力运动、
黑豹党运动以及 黑人群众自发的大规模城市骚动等,实际上都是以不同形式反对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制,特别是 就业歧视制度的民权运动的继续。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是现代非暴力运动的典型,在全世界被压迫阶级之中影响深远,它使人 们看到可以通过合法的群众运动获得民主权利的可能,也使人看到世界必将走向民主平等的趋 势。马丁·路德· 马丁 · 路德 · 金(Dr.Martin Luther King)马丁·路德·金(Dr.Martin Luther King),将“非暴力”(nonviolence)和“直接行动”(direct action)作为社会变革方法的最为突出的倡导者之一。1929 年 1 月 15 日,马丁·路 德 ·金 在 亚 特 兰 大(Atlanta)出生。他是牧师亚当·丹 尼 尔 ·威 廉 姆 斯(Rev.A.D.Williams)的外孙,威廉姆斯是 埃 比 尼 泽 浸 信 会(Ebenezer Baptist Church)的牧师 和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亚特兰大分会的发起人;他 是老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Sr.)的儿子,老 马 丁 ·路 德 ·金 继 承 父亲威廉姆斯成了埃比尼泽的牧师。金的家族发源于非洲裔 美国人的浸信会。在结束亚特兰大莫 尔浩司学院(Morehouse College)的学业后,金又在宾夕法尼
1
亚 州(Pennsylvania)的 克 劳 泽 神 学 院(Crozer Theological Seminary)和 波 士 顿(Boston University)大学就读,在学习中,他加深了对神学的认识并探究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在社会改革方面的非暴力策略 1954 年 马 丁 ·路 德 ·金 成 为 亚 拉 巴 马 州 蒙 哥 马 利 市 的 德 克 斯 特 大 街 浸 信 会 教 堂(Dexter Avenue Baptist Church)的一位牧师。1955 年 12 月 1 日,一位名叫做罗沙·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 公共汽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位,因而被蒙哥马利节警察当局的当地警员以违反公共汽车座位隔 离条令为由逮捕了她。马丁·路德·金立即组织了蒙哥马利罢车运动(蒙哥马利市政改进协会),号召全市近5 万名黑人对公共法进行长达 1 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决取消地方运输工具上的座 位隔离。从此他成为民权运动的领袖人物。1958 年他因流浪罪被逮捕。1963 年金组织了争取黑 人工作机会和自由权的华盛顿游行。1964 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他一生受到无数次的恐吓,曾十次被人以各种名义监禁,三次入狱,三次被行刺,第一 次被精神病人捅了一刀,第二次在教堂被扔进了炸弹。第三次 1968 年 4 月 4 日,他在旅馆的阳 台被一名种族分子开枪正中喉咙致死。其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 马尔科姆·X 马尔科姆 原名是马尔科姆·利特 州的奥巴哈市。他的母亲路 是一位家庭主妇,照顾着家(Earl Little)是基督教浸信 斯·加维的支持者。厄尔·利特 来
来自白种人优越论组织“黑 马尔科姆四岁前就迫使搬了 军团”的追杀,1929 年,他 烬。两年后,父亲厄尔的尸 当时马尔科姆年仅六岁。母 溃,被送进了一家精神病院。有的被送入孤儿院。马尔科姆是一位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中学毕业。他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律师,然而,一位倍受他爱戴的老师告诉他“律师职业对黑鬼来说只是一个梦想”。马尔科姆不得不面对现实。渐渐地对上学也失去了信心,并在十五岁时辍学,从此开始流浪街头,混迹于街头小混混当中,贩毒、吸毒、滥交、盗窃几乎无恶不作。二十岁时因“入室行窃”罪被逮捕,在监狱里度过了七年时光。入狱后,他试图使自己再受教育,因而学习了很多知识。也正是在监狱中这段自我反省的日子里,他加入了“伊 斯兰民族”组织,完全追随了伊利雅·穆罕 l 默德(Elijah Muhammed)。在 1952 年出狱时,他好像变了 一个人。麦尔坎·X Macolm X)麦尔坎·X(Macolm X ·X 尔,1925 年 5 月 19 日出生于内布拉斯加 易斯· 诺顿· 利特尔(Louis Norton Little)里的八个孩子。他的父亲厄尔·利特尔 教会的牧师,是黑人民族主义领袖马库 尔在公民权利问题上言辞激进,遭到了 色军团”(Black Legion)的死亡威胁。两次家。无论厄尔·利特尔怎样躲避“黑色 们在密歇根州兰辛市的家还是被焚为灰 体被发现横躺在小镇的查道车铁轨上,亲路易斯因丈夫的死于非命而精神崩 她的孩子们天各一方,有的被人收养,
2
(1925 年 5 月 19 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1965 年 2 月 21 日死于美国纽约市),原名麦尔坎·利托 麦尔坎· 麦尔坎 [1] [2](Malcolm Little 艾尔ElEl-Shabazz); Malcolm Little),又名艾尔-哈吉·马立克·艾尔-夏巴兹 El-Hajj Malik El-Shabazz 艾尔 哈吉·马立克·艾尔-夏巴兹(El 他是著名伊斯兰教教士、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导人物之一。批评人士认为他煽动散布暴力、仇恨、黑人 优越主义、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肯定人士则视他为非裔美国人权利的提倡者,以及对于美国白人对 黑人罪行的有力批判者。虽生为基督教牧师之子,早年的麦尔坎·利托对宗教失去信心,并加入黑帮,成为罪犯。入狱服刑期间,受到激进宗教组织伊斯兰国度(Nation of Islam)教士的感化,成为坚定的穆斯林,并发愤学习,于 狱中完成硕士学业。出狱后,麦尔坎·X 追随伊斯兰国度领袖以利亚·穆罕默德(Elijah Muhammad),成为该组织重要的传教士。他与教友贝蒂·狄恩·桑德斯(Betty Dean Sanders)结婚,育有六女。1963 年 11 月,由于对美国总统約翰·甘迺迪遇刺身亡事件的发言违反组织政策,麦尔坎·X 遭伊
斯兰 [3] 国度封口 90 日。随后,他与穆罕默德的矛盾浮上台面,终于翌年(1964 年)四月脱离伊斯兰国度。不久,麦尔坎·X 前往伊斯兰圣地麦加朝觐,并改奉逊尼派。此后,他抛弃激烈的黑白分离主张,成立 宗教性的穆斯林清真寺社团(Muslim Mosque, Inc.)以及政治性的非裔美国人团结组织(Organization of Afro-American Unity),并寻求与不同宗教、种族的民权运动人士合作。1965 年 2 月 21 日,此前 [4] 已饱受人身安全威胁的麦尔坎·X,于一场假纽约曼哈顿某舞厅举行,对非裔美国人团结组织约四百 名成员的演说中,被三名杀手分持霰弹枪及手枪刺杀身亡;当场及事后被逮捕并定罪的三人,均为伊斯 兰国度成员。接受非裔史观后,麦尔坎决定抛弃奴隶主赋予其家族的姓氏,代之以表示“未知”的代数符号 “X”,改称“麦尔坎·X”——他本人以此化名做为抗议黑人遭受当时美国体制不公义对待的标志。美国黑人民权领袖傑西 傑克遜 傑西.傑克遜 傑西 杰西·杰克逊 杰西·杰克逊 1941 年出生在 继马丁·路德·金之后又一位具有 世纪八十年代,杰克逊积极参与竞 人市长的产生,他还在 1984 年和 名。新快报讯在美国黑人心目中,显示,民权领袖杰西·杰克逊和美 要黑人领袖前两位,美国前国务卿 美国黑人民权领袖-本杰明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贫困家庭,他是 超凡魅力的黑人民权领袖和演说家。上个 选政治活动,曾经促成芝加哥市第一位黑 1988 年两次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 谁是最重要的黑人领袖?一项最新调查 国首位黑人女国务卿赖斯被评选为最重 鲍威尔则位列第三。胡克斯
1925 年生于便雅悯钩在田纳西州的孟菲斯-一个城市本杰明胡克斯于上周去世,享年 85 岁。他是 一位牧师,律师和“美国有色人种促进会”前任会长。2007 年,他获得“总统自由奖”。Benjamin L.Hooks Struggle on My brothers and sisters...I want you to know that the struggle that we will face through the remaining period of the eighties and on through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ll not be an easy resiliency which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us to survive slavery and vicious discrimination.We must never tire or become frustrated by difficulties.We must transform stumbling blocks into stepping stones and march on with the determination that we will make America a better nation...
3
Struggle on:We want more schoolhouses and less jail houses.Struggle on:We want morebooks and less weapons.Struggle on:We want more learning and less vice.Struggle on:We want more employment and less crime in our communities.Struggle on:We want more justice and less vengeance.Struggle on:We want more of pur children to graduate from high school able to read and write ,not more on unemployment
第四篇:美国历届国家领导人及任期
美国历届国家领导人及任期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89年-1797年 开国总统 2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联邦党 1797年-1801年人称“老亚当斯”,儿子是第6任美国总统,和儿子是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对父子档总统。3 托玛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民主共和党 1801年-1809年 4 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民主共和党 1809年-1817年 5 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民主共和党 1817年-1825年 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民主共和党 1825年-1829年人称“小亚当斯”,父亲是第2任美国总统,和父亲是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对父子档总统。安德鲁·杰克逊(Adrew Jackson)民主党 1829年-1837年 8 马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民主党 1837年-1841年 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辉格党 1841年 上任一个月后便死在任期内,其孙为第23任美国总统。10 约翰·泰勒(John Tyler)辉格党 1841年-1845年 第一个由副总统接任总统的人 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民主党 1845年-1849年 12 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辉格党 1849年-1850年 死于任内 13 米勒德·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辉格党 1850年-1853年 14 福兰克林·皮尔斯(Franklin Pierce)民主党 1853年-1857年 15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民主党 1857年-1861年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共和党 1861年-1865年 在任内被暗杀致死 安德鲁·约翰逊(Andrew Johnson)民主党 1865年-1869年 任内曾遭国会的弹劾动议,以一票之差没有通过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共和党 1869年-1877年 拉瑟福德·B·海斯(Rutherford B.Hays)共和党 1877年-1881年 詹姆斯·加菲尔德(James Garfield)共和党 1881年 上任半年后被暗杀,死于任内 切斯特·A·阿瑟(Chester A.Arthur)共和党 1881年-1885年 格罗弗·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民主党 1885年-1889年 23 本杰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共和党 1889年-1893年 祖父是第9任美国总统 格罗弗·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民主党 1893年-1897年曾经担任第22任美国总统,落选一届后再度竞选成功 25 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共和党 1897年-1901年 任内遇刺身亡 26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共和党 1901年-1909年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共和党 1909年-1913年 28 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民主党 1913年-1921年 29 沃伦·G·哈定(Warren G.Harding)共和党 1921年-1923年 在任内过世 30 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共和党 1923年-1929年 31 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共和党 1929年-1933年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民主党 1933年-1945年任期最长的美国总统,连任四届,最后于任内过世
哈利·S·杜鲁门(Harry S.Truman)民主党 1945年-1953年
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Dwight D.Eisenhower)共和党 1953年-1961年
约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民主党 1961年-1963年 任内被暗杀 36 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民主党 1963年-1969年
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共和党 1969年-1974年 任内因水门事件而辞职
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Ford)共和党 1974年-1977年 唯一一名未经选举就接任副总统,然后接任总统的人
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民主党 1977年-1981年 40 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共和党 1981年-1989年 41 乔治·H·W·布什(George H.W.Bush)共和党 1989年-1993年 其长子是第43任美国总统
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民主党 1993年-2001年 任内国会曾提起弹劾动议,但未获通过
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Bush)共和党 2001年-2009年 父亲是第41任美国总统
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民主党 2009年—2013年 第56届美国总统,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黑人总统
第五篇:美国教育领导人眼中的中国基础教育
美国教育领导人眼中的中国基础教育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铁道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合组织(OECD)在国际范围内开展了“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PISA),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基础教育的绩效水平不良,在美国国内受到普遍批评。于是,过去几年间,美国联邦教育部组织由教育、企业、投资及专业机构高层人士组成的高规格考察团,赴世界有关国家进行实地专项考察,并开展比较研究,以期获得对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2005年9月,应我国教育部邀请,美国教育代表团以中国教育发展经验为主题进行考察访问,形成研究报告。报告反映了美方代表团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基本评价,对于未来中美两国基础教育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合作将产生积极影响。现将报告的主要内容择要做一介绍。
一、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美方考察团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一样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基本消除了文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显著扩大了高等教育入学规模。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受益于中国政府领导人长期奉行了将教育作为帮助人民摆脱贫困、提高国民的技能水平以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发展战略。中国领导人深刻认识到:由于可耕地、水资源和能源有限,所以必须将沉重的人口负担通过教育转化为人力资源。“中国实现现代化最终还是取决于课堂学习”这一判断已经成为教育领导人、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的共识。
代表团认为,中国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中国着眼于教育的长期发展并制订了相应的规划。包括:大力推进普及教育,计划于2020年在全国范围普及12年义务教育;推进课程现代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广泛采用英语授课;建设100所一流大学和30所达到世界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发展以高校研发园区为基地的科技产品生产。
第二,中国教育领导人应用国际标准改进其教育体系。中国积极吸纳国外经验,无论是学前还是大学,只要是行之有效的实践,都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例如,中国借鉴引进了英国的督学制度;实行国际学历资格认证;哈佛大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被引入学校课堂进行实验。中国还投入巨资派教师、校长和管理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国外经验。
第三,为了培养学生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技能,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课程与教学现代化,努力改变注重死记硬背的传授式教学,而代之以合作探究、课堂讨论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
第四,中国非常重视数学和理科教育。实行简洁的国家课程标准与教材,以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教师有明确的学科专业分工,并参与各种在职专业研修活动;从小学3年级开始便有专任数学和科学教师授课,数学和科学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大学的入学考试也重视学生数学和理科成绩。美方在考察中发现,中国学生的数学与科学学习的成就水平不仅得益于合理的课程和合格的教师,还取决于全社会重视教育以及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文化价值观。
第五,中国学校的国际化程度远高于美国。中国现有1.1亿中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美国目前仅有5万学生学习汉语),学校开设了世界历史和地理课程;利用大众传媒提供广播与电视英语节目,出版英文刊物;许多学校与国外学校之间建立了校际关系,开展交流与合作;国家还鼓励大学生赴外留学(目前中国有6万名学生在美学习,而美国在华留学生仅有3千名)。中国所有这些举措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第六,中国通过加强重点中学的建设,为5-10%的中学生提供世界水平的中等教育。学生通过考试竞争入学,享受较为丰裕的教育资源,学习高难度学术课程(包括独立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参加课外艺术、音乐、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七,中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中国学生投入许多课余时间用于课程学习(美国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于2005年10月进行的关于中国教育的考察也表明,中国的中学生都有很高的学业成就焦虑,学习非常努力)。中国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为美国学生的两倍,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取得好成绩为家庭争光,并由此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中国人普遍信奉:仅靠天赋是不够的,惟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学业成功。
第八,教师在中国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年轻教师具有较为全面的学科基础知识,并得到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都能参加由骨干教师牵头进行的专业发展活动。此外,为了评价教师的专业水平,中国实行了职称评定与奖励制度。
第九,中国高度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确定了到2015年实现80%的3-6岁儿童享受三年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开展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来自西方的各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及“创造性”课程正在与本国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二、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城乡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他们援引世界银行2001年的数据指出,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70%以上的农村人口每天平均收入不足两美元。担负着8亿人口教育需求的农村学校没有足够的合格教师和办学设施,学生学业成就水平低下,高中、大学阶段的升学率不高。城乡之间人口在收入和教育方面的差距成为中国稳定发展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第二,升学考试的竞争。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有限,因此,只能借助考试选拔优秀学生升学。高考使得非考试科目不被重视。同时,有批评者还指出,应试制度过于注重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对于生僻事实的机械记忆,却不重视培养学生在急剧变革的经济社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报告还提到,中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启动了课程改革,但却遇到一定程度的阻力。第三,能力建设问题。中国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一个层面都面临能力建设问题。例如,实施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的政策面临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新课程倡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代之以探究式学习的主张,但是大多数教师还不知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这些理念。中国的大学每年培养出大量的工科毕业生,但是人才培养过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应用性实践环节。中等和高等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尚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业成就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课程改革举措遭遇抵制,以及伴随高标准考试而来的偏科现象等问题,在美国也是长期存在的事实。这些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教育制度方面的差异都使得两国之间的教育合作充满机遇。例如,美国需要向中国学习数学及科学的教学经验,而中国方面则表示赞赏美国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以及适应学生个体需求差异的制度。
三、对于美国教育领导人的政策建议
1.美国意欲保持世界领导地位,就必须尽快了解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贸易、政治、教育界的领导急需研究“为了适应21世纪一体化世界中的相互竞争与合作互动格局,美国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新技能,达到什么标准,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报告建议,美国应当扩大文化教育(包括中小学)对外交往的规模,增加赴国外留学生数量。为了帮助美国学生了解世界,应当开设世界历史、地理及国际经济课程,加大师生互访交流规模,增强美国学生的外语能力。
2.美国应当关注中国培养学生获得高水平数学、理科学业成就的成功经验。具体建议有:就中美课程设置、学习标准、教科书、学业成就评价、教学改进等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借助远程技术手段开展中美改进数学-科学学习的合作实验,举办重点学校,以提高数学和科学成就水平为目标,帮助美国学生在这些关键课程科目上达到世界水平;在中美学生之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校际合作。
3.按照国际标准重新设计美国的中学教育。许多美国学生对于现行中学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十分不满。为了提高美国中学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国际化程度,报告建议:在核心课程中加入世界历史、地理、文学和国际经济科目,将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作为基本学习目标和要求,毕业考试以及升学考试应当考察国际知识方面的内容,鼓励每所中学借助信息网络与外国学校和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
4.美国学校应大力推广汉语教学。报告认为,汉语已经成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容忽视的语言,忽视汉语学习将会给美国带来难以估价的损失。建议到2015年,全美中学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达到在校生总数的5%。报告还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包括:与中国教育部开展师资和教材交换项目,增加汉语授课的学校数量(从小学开始),针对当前中美教育交流中的突出障碍,培养大批合格的汉语师资,应用多媒体软件和远程学习技术(例如“乘风汉语”)扩大汉语的教学规模。
5.教育界领导人应积极了解国际市场及就业要求的变化,开展国际间的教育比较研究。具体措施有:开展美国与教育成就优异的国家间的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在培养未来教育管理者的培训课程中加大国际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内容,根据一些国家的成功实践选派优秀校长赴国外进行短期研修,中美部门机构之间在儿童早期发展、教师培训、领导能力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
四、美国代表团对华考察的主要结论
“尽管决定美国经济实力地位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教育,但是,美国作为一个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社会,需要与来自世界各国的机构、人员开展合作,而教育的价值则在于能够帮助美国公民获得这种国际合作的能力。
20世纪后半叶,美国借助普及中等和高等教育获得了人力资源优势。然而,如今各国也开始大力投资发展教育事业。美国应当就本国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实践体验设计大胆的发展愿景,以便帮助他们成为21世纪成功的劳动者和公民。为此目的,美国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受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研究美国教育制度与各主要国家教育制度的异同,透过国际学业测试成绩,深入研究别国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成功经验。
美国应当学习中国的经验用来改进本国的数学与科学教育,增强社会重视学习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中国也可以借鉴美国在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与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经验。美国必须借助正规课程、直接考察以及网络交流等方式,大幅度加强本国学生对于亚洲的知识以及亚洲语言的学习。目前,这些还是美国教育课程中极其薄弱的环节。”
报告最后强调,身处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美国惟有依据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准培养自己的年轻一代,才能保持领先地位。代表团认为,中国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影响力在21世纪将进一步强化。尽管中国在经济繁荣与政治自由要达到西方的标准还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一亚洲大国对于世界的开放,对于中美两国在21世纪建立更为和谐的关系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纽约州教育厅厅长理查德?米尔斯在考察后发表了意味深长的感言:“我们需要认识中国社会,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们才能够有所准备。我们需要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欢迎他们的和平发展,同时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
______________
*2006年元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道与北京125中学副校长郭鸿同志应美国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邀请,赴美国洛杉矶出席“全美教育年会”。他们向会议报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北京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革新项目情况,了解到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本文根据美国教育代表团于2005年9月来华考察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报告《中国教育及其对于美国教育的启示》(Education in China: Lessons for U.S.educators)(2006)摘译整理。此外,还参考了美国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主任Marc Tucker博士2005年完成的关于中国教育的考察报告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