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A卷)

时间:2019-05-13 22:1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A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A卷)》。

第一篇: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A卷)

材料1 :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蒋泽敏文选第三卷》

材料2: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互敬涛 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材料3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嘉宝温 2009年2月,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演讲

问题1 这三段话涉及的哲学原理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0分)

问题2 试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多方面谈你对“和谐”的理解。(10分)

(1)这三则材料体现了事物差异性的普遍存在

材料1中

“君子和而不同”。这里所说的“和”,不是单

一、雷同,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包含着不同或差异,是建立在不同或差异的基础之上的。“君子”之“和”,讲求对话、兼容,从善如流.和而不同,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事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材料2中讲的是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能以一个孤立的人谈与自然地关系.材料3中谈到了不同阶级的和谐,其中包括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结构性,也就是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相对持久、稳定的联系模式。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而且一切处于统一体中的事物,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依存,都是对立的同一。就对立的双方来讲,它们总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联结、互相转化,在这个基础上构成对立的统一体。

(2)1民族和谐就是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合作,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共同奋斗。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民族和谐的内涵也是与时俱进,不仅要求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合作,文化上的交流,而且要求思想观念一致和情感上的认同,真正实现民族的大团结

2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利益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政治基础;各国共同繁荣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经济基础;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构建调整国家之间利益和关系使之实现和谐的国际机制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根本途径;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表现是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3古往今来,生态恶化,既由天灾,也因人祸。从实践中特别是从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中,我们应当得出结论: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正确理解自然,合理改造和利用自然,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人与人的和谐一样,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真正维护自然生态文明。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看到全体人民的长远的根本利益,同时兼顾整个社会中不同人群的不同利益,通过民主和法制,科学有序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切实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使经济和环境双赢的路子。

二、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0分)分数 评卷人

材料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费尔巴哈说:“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

(1)材料1 坚持的是何种认识路线?(10分)

(2)材料2与材料3 在认识论上有何种区别?

(1)材料1中中国古代哲人提出的“生而知之”、“良知”、“良能”的思想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表现形式,坚持的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孟子的话继承和发

挥了材料1孔子的“生而知之”说,有不学而能,不学而虑的“良能”,“良知”;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即从天上掉下来的。后者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虽然他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蛋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两者都是错误的。

(2)材料2的观点属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仅仅就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应。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的泥潭。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引入认识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材料3强调在人与自然的改造和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中,人既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自己的认识能力。

时间是认识的基础,他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知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认为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是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的一生产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是自己的感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处,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

三、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30分)分数 评卷人

材料1: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材料2 : 由于人们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控制能力的提高,纳米科技发展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2000年10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这为中国21世纪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的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定会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

——摘自:《科学》

材料3: 生态方面:人类的繁衍,使地球不堪重负,破坏性的开采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几近枯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在 2001年被迫全民移居新西兰。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摘自金鑫:《世界问题报告》

材料 4: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摘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材料5: 约翰•克里要做美国“环保总统”。克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同布什大相径庭。2003年 10月20日,克里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发表演讲时公开宣称:“今天我郑重承诺,我将成为一名'真正的保护环境的总统'。我们将恢复美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贫困和疾病传播方面的领导作用。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这里的风和水、污染和公害都没有边界。” ——摘自:中国环保网

材料 6: 只有实行高技术产业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能源,才能以新资源和能源,以及开发出的新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在经济管理的效率问题。 ——摘自:可持续发展小词

请回答:

(1)阅读材料 1、2,分析这两段材料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为什么说“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10分)

(2)结合材料 2 和材料 3,请判断“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这个观点。(10分)

(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阐述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三。

答 :(1)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②指出了科学技术是进步的力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

高人的认识能力,并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各国都很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的原因。

③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从材料2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发展与进步,材料3又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给环境带来的破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问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土壤过分流失,土地荒漠化扩展,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等)突出,但不能将这些问题看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全球问题”是人和人关系的失调以及人和自然的冲突,他体现了科学和价值之间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而引起的,他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科学技术能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

(3)①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②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推进节能、水、地、材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推广清洁、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第二,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等生态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第三,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鼓励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第四,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切实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要积极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培育有实力的环保企业,促进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把饮用水安全作为重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卷

山东政法学院2009—2010学年第2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B)A.唯物论和辩证法 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命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C)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3.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之处在于割裂了(D)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5.上层建筑结构中的核心是C A.国家元首 B.意识形态 C.国家政权 D.政治法律思想

6被马克思誉为“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是(B)A.阶级斗争 B.革命 C.改革 D.科学

7.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8.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雇佣劳动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A)A.自动化生产线作为不变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B.自动化生产线作为劳动资料不参与财富创造

C.自动化生产线作为固定资本其价值逐渐转移 D.自动化生产线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共同源泉 9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C)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农业资本

10.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结论这一著名论断的依据是B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D.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11~2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1、下面对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有()

A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现在不适应新时代 B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物 D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12、黑格尔说过:“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割下来,虽名叫做手,实已不是手了。”这说明(ACD)

A.部分不能脱离整体,整体统帅部分 B.个性不能离开共性,个性包含着共性 C.构成事物系统的要素,不能分散的存在 D.手的意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13.2009年全球发生了H1N1流感,经过科研人员连续攻关,最终生产了疫苗,相信疫情终究会得到控制。这一事实充分体现的哲学原理有ACD A.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B.规律都是可以认识、把握与改造的 C.人的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 D.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14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 A.认识主体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15.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是BC A.没有研究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的物质根源

C.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D.忽视了历史人物的社会作用

16.“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的话,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7.某人在原始森林中采参,因为运气好,只花了半天时间就采到一颗大人参,这颗人参在市场上买了很高的价钱。这说明(BD)

A.商品的价格不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量的多少,只和商品的用途的大小有关 B.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而商品是按社会价值出售的 C.商品的供不应求是导致价格高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D.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不能降低商品的社会价值量 18.对资本理解正确的有AB A.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C.是一种运动D.是一个历史范畴 19.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ABC 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D.资本主义国家为推动世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20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化的原因在于ABC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时代和实践的发展

三、分析题:21~2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1题:

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

材料2 :195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方针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报告会,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向知识界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这个方针作了全面的阐述。

他强调:“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我们主张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领域中的表现。——摘自人民网党史频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材料3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材料4:“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 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我们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同时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绝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 摘自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3,运用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来论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哲学根据。(2)结合材料3与材料4,运用辩证否定观的思想来阐明我们对待外国文化的的正确态度。22题:

材料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孟子》《荀子》

材料2:“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梁启超《钦冰室合集》

材料3:历史不是个人随易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材料4: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4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摘自《十七大报告》

材料5: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 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材料1反映出什么思想,有什么局限?

材料2和材料3有什么思想倾向,其本质是什么?

材料4和材料5的阐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观点?新时期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23题:阅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的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2)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3)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具体分析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24题:

材料1:相对于西欧国家而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不长,从1861农奴制改革算起至1917年十月革命,这中间只有50多年的时间。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俄国未经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而先于西方进入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发生后,第二国际的理论权威和孟什维克的理论家纷纷指责它缺乏必要的生产力基础,搞早了,搞糟了。其中以考茨基的言论最为为尖锐,他攻击布什维克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无非是一种想要超越或者用法令来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的大规模试验而已”,就像“一个怀孕妇女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考茨基的“早产论”一出台,列宁等人在理论上进行了有力批判。而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凯歌高奏,则从实践上宣告“早产论”的破产。摘自弗罗洛夫:《共产党论社会进步的前景》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对此西方思想界的保守派纷纷著书重新审视西方“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福山在书中提出:自由民主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和文化,成为唯一一贯的政治憧憬对象。——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 材料3: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材料4: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结合材料回答:

(1)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早产论”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试卷A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D 5C 6B 7A 8A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1ABCD

12ACD

13ACD

14ABCD

15BC

16AB

17BD

18ABCD 19ABC

20ABC

三材料分析题

21(1)真理和谬误是既对立又统一辩证关系: 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事物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保持一致。谬误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事物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的错误认识,是主观与客观保持不一致。在特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和谬误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再次,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最后,真理和谬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超出这个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3分

我们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一个自觉运用真理发展的规律,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通过自由讨论,而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方针。2分

(2)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3分

对外国思想文化应该有选择的吸收,正确的态度是吸取先进的,拒绝落后的,有选择的引进。我们既反对崇洋媚外,又反对盲目排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予以坚决的批判。2分

22(1)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局限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以维护和改善统治阶级的的统治为目的 2分(2)材料2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观点,材料3反映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观点,它们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2分

(3)材料4至7对“民生”问题的阐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4分

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分 23 7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生产要素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3分

(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揭示了价值创造和财富创造的区别。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即抽象财富。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的的人与自然关系,后者经济活动的的社会生产关系。4分

(3)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就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上看,以生产资料形成存在的资本是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是可变资本,这种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就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即c:v(c/v).。3分(1)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那种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5分

(2)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5分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2020-2021-1

题 目: 论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之影响

学 号: 20319102

姓 名: 蔡倩

班 级: 19工程管理1班

任课老师: 王鑫

完成时间: 2021。1.19

成 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要求(本页共参考非打印)

论文题目及内容:期末考试为一篇论文。论文自拟题目为: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联系实际分析新冠疫情对中国当前经济的影响,题目自拟。(字数1500字左右)

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杜绝抄袭。

请各班班长把本班所有同学的电子版论文收齐,统一于2021-1-19日前联系各自任课教师上交。

版面要求:论文用统一封面。宋体,小四。双面打印。

1.5倍行距。

论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之影响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学会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去客观辩证地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我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述。

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来分析,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是一分为二的。显然易见的,疫情主要对经济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负面影响,在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尤为突出。在消费方面,短期内疫情高发的时间里,居民的生活消费和交通需求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对服务业中的餐饮、零售、娱乐等和交通运输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投资方面,房地产业因受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其销售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人们也受疫情后对就业、消费的因素影响,理财的欲望大大降低。在外贸出口方面,各国在疫情下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的放缓,购买力也大大下降,从而可能减少对我国的进口。旅游业受到多国对中国人口和物流的限制,加上人们对新冠疫情的心理因素,旅游经济也发展缓慢。疫情停工期间,企业仍需承担租金、员工工资及五险一金等,复工后,由于企业复工较晚,复工的不全面和员工的到岗率低,企业的生产力下降,并且出于防控措施的需要,企业的生产率也在降低,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业当然也是疫情的受害者,疫情停工期间,企业仍需承担租金、员工工资及五险一金等,复工后,由于企业复工较晚,复工的不全面和员工的到岗率低,企业的生产力下降,并且出于防控措施的需要,企业的生产率也在降低,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实体企业的经济受伤害影响程度更大,人们万众一心,听从国家规定,减少不必要的外出,这无疑对实体经济造成直接的冲击。

不可否认,疫情同时带来了许多的机遇,疫情只会短暂限制人们的消费,但疫情不会降低人们出去消费的热情,等到疫情防控取得胜利,人们被压制的消费需求也将反弹,带动经济的极大回升。中国经济虽然遭受巨大的冲击,但是中国在疫情中的表现也展现出来中国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显著的制度优势,因此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萧条是短暂的。首先,在疫情期间,有许多行业有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比如口罩、消毒液、手套、体温仪等防疫物品的制造业有明显的经济提升,对医药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关于传染疾病的防控能力无疑有着较大的提升,而中国又作为全球供应链最强的国家,外贸出口恢复也将很快恢复发展。其次,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疫情也将催生新的商业格局,适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零售形式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河马生鲜、叮咚买菜等。不仅促进了远程办公、信息化管理等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线上教育的开展、无人配送的开发等新的商业模式都因受到疫情的启发而在逐步发展当中。再者,疫情作为一种压力,它为政府机构的透明管理、积极实施措施有有着激励作用,而一个好的政府管理模式不仅会赢得人们的信赖,还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益处,信息化明确了资金的动向,可以减少贪腐;远程办公信息化,可以减轻交通压力,可以缓解人口集中的压力和就业压力。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对比各国,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恢复了生产,这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通过大量生产防疫物品,优化产业结构在深入中国制造可靠、安全观念的同时,恢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疫情的发展必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从长远和大局看,它只是中国积极发展快车行进路上的小颠簸,我们要从颠簸造成的变化中,理性和科学地分析、应对变化,并主动谋求变化,善于在变化中把握带来的新的机遇,从而把“危”转为“机”。中央政府针对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缓慢发展制定了关于租金、社保、税收等一系列的财政和经济政策。此外,做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寒冷的黑夜必将过去,经济的停滞必将过去,白昼的光明定会到来,未来的经济也必将会有新的发展。

第四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代码 B11090002

(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The Principles of Marxist

(三)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

(四)总学时与学分:54

(五)考核方式:考试

(六)相关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等院校本科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具体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50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

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选用教材:

国家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教学参考书: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四节、《致约·布洛赫的信》。

3、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国家与革命》

4、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十大关系》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6、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主要讲授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超过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2、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思考题:

1、如何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

2、联系实际,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讲授内容

通过本整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 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2、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这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2、世界的普遍联系

3、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辩证法中的地位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4、质变与量变、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三、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3、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1、意识的本质

2、意识的作用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统一 教学时数:1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联系与发展

2、对立统一规律 难点:

1、世界物质性

2、否定之否定规律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科学的实践概念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认识的能动反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2、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

1、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

2、真理的一元性

3、真理的发展是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过程

4、真理与谬误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三、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

1、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2、真理及其特性

3、价值认识及其特点

4、价值认识的功能及其价值观

5、价值与真理的辨证统一

6、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时数:9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认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

2、真理与价值 难点: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绝对性性与相对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科学内涵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原理的意义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4、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2、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2、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2、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3、从必然与自由、必然与偶然的辨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 教学时数:9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发展动力

3、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难点:

1、社会形态

2、评价历史人物 思考题

1、联系实际,论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2、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的萌芽

2、资本的原始积累

3、资本主义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2、商品及其货币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商品化与雇佣劳动制度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1、所有制和所有权

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的本质与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4、剩余价值的分配

5、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四、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

1、时间节约规律

2、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

3、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和职能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来源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特点和本质 教学时数:5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价值规律

2、剩余价值规律 难点: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如何理解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及其发展?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本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形成

2、生产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5、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实质

2、垄断资本的国际统治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经济全球化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1、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教学时数:5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生产集中与垄断

2、全球化 难点: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2、垄断与竞争 思考题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论

2、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

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初期探索

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确立

2、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3、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1、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

2、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进一步认识和概括

二、经济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2、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新的辉煌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

3、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

2、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 难点:

1、一国论与多国论

2、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

2、联系实际,论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意义。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1、立足历史规律科学预见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若干特点

3、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的方向和原则,而不做空想的详尽描绘

4、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二、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宏伟蓝图

1、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3、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

4、阶级、国家消亡,社会实现高度和谐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1、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2、西方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3、近现代世界工人阶级和先进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2、当代资本主义是衰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跳过社会主义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教学时数:3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难点:

1、“两个决不会”

2、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思考题

1、论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其意义。

2、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心得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盖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这门课的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深层次的改变,再次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在这里就把我对这门课的感悟与体会讲一讲以谋求思想上的进一步升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各种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仅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的总和。在掌握经济基础这个概念时,切不可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相混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全面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一定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的支配作用,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既要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二者

相互排斥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相统一的一面;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性质的认识上,既要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要掌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客观过程的问题上,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等。简言之,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记住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记住基本概念的定义,要记住基本原理包括的要点。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思考问题。如果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没有记住任何概念和原理,怎么能够思考问题呢?这与没有记住数学的公理、公式无法解数学试题一样。所以要学好马克思主义不是要不要记忆的问题,而是如何记忆的问题。我们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

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定要以弄清理论为前提,不要离开理论罗列一大堆实际问题。学习理论,把它束之高阁,不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再好的理论也是无用的;但是离开理论,只罗列实际问题,就事论事,不作理论分析,也不算是理论联系实际。只讲理论,不讲实际,是理论脱离实际的一种表现;只讲实际,不讲理论,则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另一种表现。这两种倾向我们都要防止和反对。

马克思主义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既要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重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英雄史观,正确阐述了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地方就在于,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利益的根本性和整体性。中国共产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毛泽东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观价值,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少年毛泽东在探讨如何改造中国和世界问题时,就很注意砥砺品行。在这方面给他影响最大的是杨昌济老师。杨昌济讲授伦理学,虽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一个秉公正直、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对毛泽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当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他出色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在整个革命过程中,更加重视哲学的伦理功能。他倡导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真谛,也是最崇高的道德价值。这种道德价值观指导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活动,出现了无数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应当应用这一哲学的伦理力量去感染、陶冶、培养青年人;应当充分展现革命领袖的人格魅力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从哲学上加以升华,将理论学习与修养相结合,帮助大学生解决品德端正的问题。

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理想,是符合历史规律性的理想。但是这种美好理想的实现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自发实现,相反,它需要人们自觉地为之奋斗。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不外在于人们的活动,而是体现在人们的实践之中;历史的必然性并不会一帆风顺地实现,而是常常要走一条曲折之路。社会主义实践的复杂性以及艰巨性,更加需要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要引导学生正确反思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正如邓小平所高瞻远瞩指出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现在“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来指导和谐社会的实践,就要求我们要正视并充分尊重社会群体对各自利益的追求,通过正确的途径把对利益的追求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层动力。我们要尊重社会群体对于自身利益的正当追求,并且要给与群众切实的利益。对群众利益的安排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又快又好,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成果,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

青年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有人和兴旺发达。大学生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树立崇高信仰;养成良好的道德,掌握科学的思维,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

在当代,随着世界对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交往与合作将会更加频繁和紧密。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努力实现党的宗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秀传统和作风,在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

下载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A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A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心得 无法否认的一个现象是:在大学里,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不喜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因在于什么?或许是原理的枯燥,或许是对政治的不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题 1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 后的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重点:1---4章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选]

    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感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新中国第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主编为艾思奇。也是一本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编写的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主要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 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梳理与心得 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班级:土木C105 小组成员: 陈益心 (107053) 丁轩(107054) 郭泉熙 (107058) 胡睿(107060) 苗向超 (107066) 宋连峰 (10706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通过这一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掌握了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学会了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思想深度也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