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政策复习(修改)
Z公共政策复习整理
1.概念: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公共政策的分类一)
元政策或为总政策:对其他政策产生指导、规范、统摄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具有价值性、方向性、程序性。——可持续发展战略 如:① 价值性——“民主”、“自由”、“公正”
② 方向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③ 程序性——民主集中制
基本政策: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战略性的政策。后缀一般为XX“基本政策” 具体政策:解决社会某方面问题的具体政策或实质政策。具有十分明确的针对性。——于基本政策之后的政策
2.社会问题、政策问题、公众议程、政策议程关系
① 公共政策议程的类型 二分法:
公众议程(System Agenda,系统议程)
正式议程(Governmental Agenda,政府议程)
② 政策作用归纳:
1.导向作用: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
2.管制作用:为避免社会良性运行的因素出现,而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理的职能。3.调控作用:通过政策对公共管理中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所发挥的作用。4.分配作用:体现政策具有利益分配的功能。
相关案例: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2009]2498号)规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社会零售药店及其他药品生产经营单位经营基本药物,其销售价格不得超过附表所列价格。所列价格自2009年10月22日起执行。
2.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 〔2013〕6号。要求各地要把落实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
3.为提倡绿色消费,自2008年6月1日起中国政府禁止商家提供免费塑料袋。
4.2012年2月8日,共青团中央《关于联合开展“保护母亲河——2012年度青少年植树行动”的通知》。5.为保证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交通正常运行和空气质量良好,履行申办奥运会时的承诺,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对本市机动车采取临时交通管理措施》,决定在2008年7月1日至9月20日期间,对本市机动车(含临时号牌车辆)采取临时交通管理措施。
6.2011年2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自20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350元,相当于90号汽油全国平均零售价每升上调0.26元,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上调0.3元,涨幅为4.5%。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17号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可根据城市人民政府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和政策要求,进一步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税务、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密切配合,对出售自有住房按规定应征收的个人所得税,通过税收征管、房屋登记等历史信息能核实房屋原值的,应依法严格按转让所得的20%计征。
3.公共政策的特征——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① 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② 特征: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合法性、普遍性、稳定性、层次性、多样性、价值选择性
4.含义: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渐进模型、博弈模型、精英模型、参与模型 ① 理性模型:决策者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所作出最优的决策选择。P327 ② 有限理性: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
③ 渐进模型:新政策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④ 博弈模型:在多名主体参与情境下,决策主体如何进行决策,以获得最大化效用,以及如何实现不同决策主体之间的决策均衡。
⑤ 精英模型: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意见被忽视),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精英才能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其价值观念、利益、兴趣和喜好对政策影响大)。
⑥ 参与模型:
5.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各子系统作用
决策子系统: 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具有权威性、主导性。作用:
1、确认政策问题;
2、明确政策目标;
3、组织政策方案设计;
4、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咨询子系统:“思想库”、“智囊团”,协助中枢子系统提供政策信息、科学知识和备择方案。信息子系统: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问题发现,目标确立,方案拟制、评估和抉择,方案执行的监督和控制,方案的修正完善都依赖于信息 执行子系统:公共政策系统和环境直接作用的实践环节,也是将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政策效果。作用:
1、政策方案实施前的准备;
2、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
3、总统执行情况。
反馈子系统:作用:
1、为决策子系统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决策制定)
2、客观、准确、迅速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政策适时调整和完整(决策修改)
3、反馈信息是现实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决策控制)评估子系统:作用:
1、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和效率;
2、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依据;
3、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
监控子系统:是最政策制定或执行过程实践监督、反馈和纠正的一个特殊子系统。
作用:
1、监督检查公共政策主体的决策权力是否合法(是否拥有法定的决策权)
2、决策内容是否合法;
3、决策程序是否合法(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6.何种问题(诉求)能够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 1)存在确认的客观性
2)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提出者、支持者)3)形成明显的政策需求
4)消除建立过程中的障碍(社会偏见和现行程序)
7.公共政策问题确认
政策问题确认的含义:指对于政策问题的觉察、界定和描述的过程。(鸵鸟政策&空城计)
8.公民参与的不同层次
自主性参与:公众自己决定参与政策,知道什么,怎么做
主动性参与:专家、官员等决策者与公众共同分析问题,共同决策
适应性参与:专家、官员等决策者接受公众关于政策的意见,但如何做由专家、官员决策 诱惑性参与:专家、官员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同时用奖、惩方法鼓励公众参与 被动性参与:专家、官员通过媒体告之公众怎么做
9.指出政策参与主体
案例:2007年厦门PX事件
PX是英文P-Xylene的缩写,中文名为“对二甲苯”,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对眼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2004年2月厦门PX项目经国务院立项,2005年7月通过项目环评,该项目投资总额108亿元人民币。2006年11月17日,PX项目在厦门市海沧南部工业区动工。距离市中心7公里,距离拥有5000名学生的厦门外国语学校和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4公里。项目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海沧区人口超过10万,居民区与厂区最近处不足1.5公里。
赵玉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2006年11月,赵玉芬从厦门本地的媒体上看到一则PX项目开工的新闻。“由于PX是对二甲苯化学名的缩写,当时我也没有一下子意识到。后来,才清楚是对二甲苯。”
2006年12月,赵玉芬、田中群、田昭武、唐崇悌、黄本立、徐洵6位院士联名写信给厦门市领导,从专业的角度力陈项目的弊端。还面对面与厦门市主要领导座谈,未能取得进展。
2007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
根据初步估算,即使这个项目采用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环保生产设备和工艺,每年将有大约600吨的化学物质不可避免地泄漏到大气中。
2007年5月底,厦门网民通过邮件、QQ、MSN收到了反对PX项目的信息,号召市民于六月一日通过“散步”的方式表达对该项目的意见。
6月1日,近万名厦门人走上街头“散步”,表达对PX项目的反对意见。之后市政府组织召开了有人大、政协、企业界的人士、街道办事处、市民代表参加的座谈。
2007年6月1日,厦门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开向广大市民群众包括新闻界的朋友征求意见和建议。截至2007年6月3日中午12点整,共收到意见和建议1557条。
12月8日晚,厦门市政府主办的厦门网开设“倾听民声科学决策-厦门市重点区域(海仓南部地区)环评报告网络公众参与活动”,让网民投票,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投票者反对PX项目。10日,被中止的投票网页消失。
12月10日、12日厦门民间环保组织绿十字组织座谈会。提出了13条反对意见。
12月11日晚,厦门PX项目区域环评公众座谈会,100名参会的代表和100名候补代表通过公开随机抽号产生。12月13、14日座谈会在厦门宾馆召开。
12月15日,福建省政府召开所有省委常委参加的专项会议,决定迁建厦门海沧PX项目,预选地为漳州市漳浦县的古雷半岛。
10.专家参与决策
11.政策议程类型 ① 二分法
公众议程(System Agenda,系统议程)
正式议程(Governmental Agenda,政府议程)② 三分法
根据政策诉求的主体,政策议程可以分为三种: 1)外在创始型(Outside Initiation Model):政府体系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过问题解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进入政府议程 2)政治动员型(Mobilization Model):政治领袖主动提出政策意向,使其进入政府议程。政治目的:追求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政策方案的执行
3)内在创始型(Inside Initiation Model)
③ 六分法
12.政策执行的手段
① 行政手段 ② 法律手段 ③ 经济手段 ④ 思想教育手段 ⑤ 技术手段
13.约翰·金登观点:
问题流(Problem Stream)政策流(Policy Stream)政治流(Political Stream)
14.政策主体分类:核心主体、官方主体、权威主体有哪些?(分类二见9)
公共政策内涵: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准则。包含三方面:社会公共权威、特定情境、政策目标
行政执行机关:
(1)含义(2)对决策的影响:参与决策、消极对抗、技术性与复杂性、政策边界的模糊性
政策群:是指在公共权威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群体。
政策链:
是指公共权威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执行的含义:
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内容:
公共政策的输入:它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某种方式(要求、支持)影响公共政策的结果。
公共政策的转化:政治系统将复杂多变的要求转变成公共政策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输出:政治系统推行公共政策或采取行动,向环境输出公共产品。
公共政策评价的含义:
• 广义:是指对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分析和评判;
• 狭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 意义:政策评估在于获取信息,作为政策调整、终结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案例:厦门PX事件; 孙志刚事件演进过程,或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问题怎样进入政策?试用多源理论、权力距理论解释。
孙志刚事件与政策问题
1)问题达到紧张程度并且不能再被忽略 2)通过实践的个别特性使得事件被放大
3)具有激发情感的方面,或由于其所涉及到人们的价值利益而引起媒体关注 4)问题在当下很流行,有广泛影响
5)在社会中产生了权利及其合法性的疑问
熟悉掌握
1.政策群 2.政策链 4.元政策
5.公共政策评价 6.政策执行 7.公共政策 8.理性模型 9.博弈模型 10.政策议程
11.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作用 12.政策议程类型 13.政策规划的过程
第二篇:公共政策 复习大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公共政策》复习大纲
一、单选题
1.根据政策协调社会和人们之间关系的不同影响,公共政策可分为()。A.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B.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C.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 D.人口政策、环保政策、治安政策、社会保障政策 2.现代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是()。A.德洛尔的《政策科学进展》
B.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 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 C.林德布洛姆的《政策分析》 D.安德森的《公共决策》
3.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得到详尽论证,使政策科学趋于完善而形成的传统被称为()A.拉斯韦尔-拉纳传统 B.拉斯韦尔-德洛尔传统 C.德洛尔-林德布洛姆传统 D.林德布洛姆-安德森传统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A.拉斯韦尔 B.西蒙 C.伊斯顿 D.戴伊
5.“政策是领袖按自己的偏好作选择,而政府不过是执行领袖们做出选择的机构;政策是自上而下由领袖提出并自下而上产生于群众的要求。”这种公共政策研究途径是()。A.系统途径 B.过程途径 C.团体途径 D.精英途径
6.在政策环境当中,被作为一国或地区的政府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的因素是()。A.国际环境 B.制度或体制 C.民族关系 D.社会经济状况
7.在政策系统中,高度融合并且可以实现相互转化的是()。A.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 B.政策主体和政策环境 C.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
D.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
8.在政策系统的子系统中,()是政策系统的核心。A.决断子系统 B.咨询子系统 C.执行子系统 D.监控子系统
9.在政策系统的子系统中,()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实践环节。A.决断子系统 B.咨询子系统 C.执行子系统 D.监控子系统 10.西方国家政策失误的一个重要根源是()。
A.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党派之间政策主张出现矛盾 B.总统在进行立法和政策领导方面的权威过于强大 C.迎合选民需要的政策倾向导致了出现“短视效应” D.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原则行事
11.非官方政策主体中,基于某种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态度或者是某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组织被称为()。
A.非政府组织 B.大众传媒 C.思想库 D.利益集团 12.美国政府的政策效能主要取决于()。A.总统 B.议会 C.法院 D.行政机关
13.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公共政策遵循()的群众路线。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为人民服务 D.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4.西方国家所谓的“第四种权力”是指()。A.立法权 B.行政权 C.司法权 D.大众传媒
15.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商关系,这种排列组合方式被称为()。A.纵向结构 B.横向结构 C.矩形结构 D.功能结构 16.美国的公共决策体制是()。A.总统-议会制 B.内阁-议会制 C.委员会-议会制 D.总统-部长制
17.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最大特点是()。A.党政合一 B.三权分立 C.议行合一 D.高度自治
18.宣布在多数票投票规则下,投票悖论无法避免,公共决策无法保证民主性的定理是()。A.帕累托定理 B.博尔达定理 C.孔多塞定理 D.阿罗不可能定理
19.英国公共决策体制的主要决策方式是()。A.总统-议会制 B.内阁-议会制 C.委员会-议会制 D.总统-部长制
20.研究途径从政策工具本身转向政策系统、政策网络、决策系统和执行过程的是()。A.工具主义 B.过程主义 C.权变主义 D.建构主义
21.能够克服免费提供公共服务所导致的对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并且客观上也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市()。
A.民营化 B.用者付费 C.合同外包 D.内部市场
22.创造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但是存在不公平的市场化政策工具是()。A.民营化 B.权力下放 C.放松管制 D.产权交易
23.充分激发个人积极性和主动性,成效更是立竿见影,尤其适用于地方政府的工商管理技术政策工具是(A.战略管理技术 B.绩效管理技术 C.顾客导向技术 D.目标管理技术 24.以顾客满意作为政府机构的考察量度的工商管理技术政策工具是()。A.全面质量管理技术 B.标杆管理技术 C.顾客导向技术 D.企业流程再造技术
25.最具有创新性的社会化政策工具是()。A.社区治理 B.志愿者服务 C.公私伙伴关系 D.决策听证制度
26.属于行动程序并且具体、明确,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这一()。
A.政府议程 B.系统议程 C.外部议程 D.内部议程 27.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是()。A.政治领袖 B.政治组织 C.代议制 D.大众传播媒介
28.在当代多数国家中,建立政策议程的最主要、最正式的途径是()。A.选举制 B.全民公决 C.代议制 D.大众传播媒介
29.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被称之为()。A.政策制定 B.政策建议 C.方案择优 D.方案规划 30.政策执行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A.政策宣传 B.物质准备 C.政策试验 D.政策分解
31.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属于()。A.政策执行 B.政策制定 C.政策过程 D.政策变通 32.政策执行中最基本的原则要求是()。A.坚持政策的原则性 B.灵活运用政策 C.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D.解决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矛盾 33.政策变通在行政学中也被称为()。A.行政自由 B.自由裁量 C.政策裁量 D.行政自由裁量
34.按照政策对社会与人们之间关系的影响,可以将公共政策划分为()。A.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B.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C.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 D.人口政策,环保政策,治安政策,社会保障政策 35.西方政策失误以及政府失败的一个重要根源是()。A.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党派之间政策主张出现矛盾 B.总统在进行立法和政策领导方面的权威过于强大 C.迎合选民需要的政策倾向导致了出现“短视效应” D.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原则行事
36.基于某种共同利益或者是某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社会组织被称为()。A.非政府组织 B.大众传媒 C.思想库 D.利益集团 37.政策评估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判断。A.利益 B.价值 C.事实 D.可行性 38.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所做的分析。A.效果 B.过程 C.方案 D.目标
39.主要任务是判断预定的政策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以及项目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目标的实现的政策评估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 B.附带效果模式 C.无目标模式 D.综合模式
40.在政策评估过程的准备阶段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是()。A.确定评估对象 B.制定评估方案 C.挑选和培训人员 D.综合分析政策信息 41.按照政策监控的时间分布分类,政策监控可以分为()。A.政策制定监控,政策执行监控,政策评估监控和政策终结监控 B.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 C.自我监控,逐级监控和越级监控
D.立法政策监控,行政政策监控,司法政策监控 42.按照政策监控的层次分类,政策监控可以分为()。A.制定监控,执行监控,评估监控和终结监控 B.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 C.自我监控,逐级监控和越级监控
D.立法政策监控,行政政策监控,司法政策监控 43.政策控制最为主要的一种形式是()。A.间接控制 B.直接控制 C.前馈控制 D.反馈控制
44.听取和审议预算是()进行政策监控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A.行政机关 B.司法机关 C.立法机关 D.社会舆论
45.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政策终结的真实原因是()。A.财政困难 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行政管理理论的变化 D.政策系统自我更新的特性
46.政策终结中阻力最大的终结类型是()。A.计划的终结 B.政策的终结 C.功能的终结 D.组织的终结
47.政策终结中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的终结是指()。A.计划的终结 B.政策的终结 C.功能的终结 D.组织的终结
48.政策终结中的(),就是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渐地减少政策的功能,降低政策的效力,减少政策的投入的控制与宣传。
A.分解 B.替代 C.废止 D.缩减 49.政策分析过程的首要步骤是()。A.问题界定 B.方案搜寻 C.结果评估 D.未来预测
50.在政策问题界定过程中,勾勒问题边界的目的是为了考虑政策问题的()。A.动态性 B.关联性 C.主观性 D.客观性
51.“我们能够做什么”是指公共政策分析中的()。A.价值分析 B.可行性分析 C.超理性分析 D.创造性分析
52.在备选方案的搜寻和发现阶段中,通过会议产生创造性思维得出政策方案的方法是(A.文献评论法 B.头脑风暴法 C.快速调查法 D.类比法
53.在经济学中,指各个微观主体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术语是()。A.平均人 B.理性人 C.社会人 D.行政人
54.“有限理性”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A.卡尔·马克思 B.马克斯·韦伯 C.林德布洛姆 D.赫伯特·西蒙
55.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56.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A.秘书 B.助手 C.领导者 D.外脑 5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A.权力 B.利益 C.关系 D.制度
58.在政策环境当中,政府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是()。A.国际环境 B.制度或体制 C.民族关系)。D.社会经济状况
59.比较来看,更加贴近现实政治生活的政策思维模式是()。A.理性主义 B.有限理性主义 C.非理性主义 D.渐进主义
60.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二、多选题
61.政策法律化与政策合法化的关系是()。A.政策法律化是政策合法化的一种普遍形式 B.政策法律化是政策合法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C.政策合法化的政策处于执行阶段而不是制定阶段 D.政策法律化的政策处于执行阶段而不是制定阶段 62.政策科学的基本特征是()。
A.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
B.政策科学是一门以行动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政策科学不仅是描述性学科,而且是一门规范性学科 D.政策科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63.团体途径的基本观点是()。
A.将公共政策看作利益集团之间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妥协的产物
B.利益集团是由某些具有共同的立场、观点、态度和利益的个人所构成的集合体或组织;它向其他社会团体并向政府反映它的利益和要求
C.利益集团架通个人与政府之间联系的桥梁
D.政治系统通过确立集团之间的游戏规则、协调各种冲突的利益、以公共政策加以干预等来处理各种利益集64.政策系统是由()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A.政策主体 B.政策客体 C.政策环境 D.政治家
65.根据西方学者对于政策内涵的表述,政策的主要含义有()。A.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和规划 B.政策是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过程
C.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不是自发或盲目性的行为 D.政策是对社会所做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66.政策的本质是()。
A.政治家个人的意志反映,是政治家个人对社会的看法和期望
B.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C.政策作为执政党、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工具或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D.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67.政策的基本功能有()。A.导向功能 B.控制功能 C.协调功能 D.象征功能 68.政策客体包括()。
A.社会问题 B.目标团体 C.人民群众 D.政策本身 69.所谓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A.立法机关 B.执政党 C.行政机关 D.利益集团
70.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政策的基本特征是()。A.具体性 B.权威性 C.补充性 D.强制性
71.我国官方政策主体相比西方国家,在主体的内容上、地位上和作用上具有的优点有()。
A.在我国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家机关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真实代表;而西方的国家机器及利益以及利益集团利益的代言人
B.中国共产党直接对政策过程起核心领导作用,其他民主党派也积极参与政策过程之中;而在西方,政党必后才能对国家或政府政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C.我国党和政府在政策过程中指导思想和工作相一致,所以它们的职能和起作用的方式也是一致的 D.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政策执行和监控的制约机构,人民政府是我国的政策制定主要机关 72.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民决定或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主要途径有()。A.直接投票决定公共政策
B.选出自己的代表者制定或修改并执行公共政策
C.使用各种威胁性方式(如请愿、示威游行、罢工、罢课等)去反对某些政策 D.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 73.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有()。A.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的相对独立性 B.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 C.研究人员构成的多学科性 D.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 74.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有()。A.决策者 B.决策权力 C.决策程序 D.决策规则和方式
75.议会制是最适合于资本主义的决策体制。但它没有真正实现主权在民的真实原因是(A.代议制民主存在缺陷
B.一般公民不具备科学判断的能力
C.议会制是间接民主模式,议员不代表人民的意志 D.选举规则的局限
76.投票规则中的全体一致规则的决策缺点有()。A.多数人的意见强加给少数人 B.要达成一致,决策成本过高 C.虽然全体一致,但决策结果未必可靠 D.会鼓励策略行为,使决策结果不科学 77.需求显示过程的作用在于()。A.鼓励投票者正是表达自己偏好
B.保证投票者的偏好次序都是“单峰值”的 C.避免人为增加决策成本,提高了决策效率 D.减少“策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78.我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在结构上进行的调整主要是()。A.在横向结构上,一方面越来越趋向于决策与执行的相对分离 B.在纵向结构上,分权成为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趋向 C.信息咨询部门和政策分析部门越来越受到重视 D.地方获得更多的决策权,中央的权威被削弱
79.决策者采用各种手段来控制自己的决策权力。最常见的手段是()。A.说服 B.威胁)。C.欺骗 D.交换
80.在我国,利益团体和作为个人的公民拥有的公共决策权力可以定性为()。A.正式公共决策权力 B.权威公共决策权力 C.非正式公共决策权力 D.非权威公共决策权力
81.在全体一致规则的条件下,人们来争取自己所偏好的方案的胜出的策略行为有()。A.讨价还价 B.弃权 C.改变偏好 D.投否决票 82.政策工具从类别上可以分为()。A.市场化工具 B.工商管理技术 C.战略管理技术 D.社会化手段 83.市场化工具包括()。A.民营化 B.用者付费 C.分权与权力下放 D.产权交易
84.可以使政府获得更多财政资金来源的市场化政策工具有()。A.民营化 B.用者付费 C.放松管制 D.合同外包 85.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包括()。A.政策目标 B.工具的特性 C.工具应用的背景 D.意识形态
86.问题要想成为或达到系统议程的程度,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问题必须在社会上流传并受到广泛注意,或者至少也必须为公众所感觉 B.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采取行动的必要
C.公众普遍认为,这个问题是某个政府机关权限范围内的事务,而且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 D.政策制定者注意和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列入议事日程 87.综合评估模式的优点是()。A.民主 B.客观 C.完整 D.全面 88.政策监督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A.建立必要的制度.法规,明确职责 B.监督者与监督对象之间应保持时时沟通 C.在机构设置上保持监督机构的独立性 D.对监督对象有影响权
89.西方政策监控机制的特点有:()A.分权与制衡原则
B.社会舆论在政策监控中起着显著作用 C.司法审查对公共政策的有效监控
D.中央政府权力的扩张与政策监控手段的更新 90.政策终结的三个本质特征是:()A.法律性 B.强制性 C.更替性 D.灵活性 91.政策终结的基本作用表现在()。A.节省政策资源 B.提高政策绩效 C.避免政策僵化 D.优化政策
92.对政策方案进行筛选时可以选择的标准包括(A.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B.是否符合全面利益
C.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衡量 D.是否具备可行性
93.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基本经验有()。A.注重政策宣传 B.重视政策实验
C.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 D.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 94.政策终结的方式有()。)。A.合并 B.替代 C.革新 D.分解 95.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应当包括()。A.政策制定 B.政策执行 C.政策评估 D.政策终结
三、判断题(对的选A,错的选B)96.政策是一系列法律的总称。()
97.政策客体就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98.政策系统的运行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等环节所组成的过程,这些环节构期。()
99.政策的象征功能是指政策仅具有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后果,主要发挥象征性作用。()
100.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系统()
101.在我国,国务院是我国的政策制定及立法的主要机关,也是政策执行和监控的制约机构。()102.政府部门制定出的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特征:具体性和补充性。()
103.利益团体的目的在于建立、维持、增进共同利益和共同态度所蕴含的行为模式;其职责是履行利益聚合功能成员的利益作为最高目标。()
104.大众传播媒介对政策制定的作用极为显著。()
105.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有:(1)决策权力;(2)决策程序。()
106.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度小,其纵向结构就呈尖型形态。在这种尖型形态的纵向结构中,权力集中,控制有力执行。()
107.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其纵向结构就呈扁型形态。在这种扁型形态的纵向结构便于下级决策组织因地制但是由于分权过大,则可能政令不行,削弱最高决策的权威性。()
108.在市场化条件下,中央将在一定权限内给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以使地方因地制宜对本地区进行管理。中央制定以提高决策权。()
109.我国以往公共决策体制的尖型纵向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向扁型的纵向结构发展。()110.公民、大众传播媒介等政策活动者拥有非正式的决策权力或非权威的决策权力。()
111.官方的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行政管理机构和法院拥有正式的或权威的公共决策权力。(112.我国其他的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对我国的公共决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决策权力分或缺的部分。()
113.在我国,利益团体和作为个人的公民拥有正式的或权威的公共决策权力。()
114.与西方相比,我国人民群众所拥有的非正式决策权力,在实质上更加真实、广泛和协调。()115.西方的代议制民主真正实现了主权在民。()116.人民代表大会制较之西方的代议制决策体制有很大的优越性。()
117.所谓全体一致规则(unanimityrule),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118.在我国,决策方式的改进应主要集中在对投票机制的坚持、发展与完善上。()
119.社会化手段是指政府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基础上来实现政策目标,如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私伙伴关系等。()
120.用者付费是指政府对某种物品、服务或行为确定“价格”,由使用者或行为者支付这种费用,其主要目的是入。()
121.管制所需的信息较少,容易实施管理,成本较低,效果具有直接性,适应于作为实施政策的工具。(122.调节性政策与限制与约束加之于个人和团体的行动有关,它减少那些受调节者的自由和权利,如征收个人收()
123.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24.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125.集权制是指决策权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只能根据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体制。126.美国的行政权由总统掌握,这也是一种首长制。()
127.议会制是建立在西方人民主权论和代议制理论基础上的决策体制()128.公共决策体制就是政治-行政体制。()
129.全体一致规则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130.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这一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131.民营化是为了弥补政府的预算缺口,实现对公共部门资源的再分配。()132.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属于自我调节性政策。()
13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134.官方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135.决策权力则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自己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
136.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自主权,上级机关无权加以干涉的一种决策体制。()137.过半数规则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才通过的规则。()138.民营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能够流向使用效率更高的部门。()139.政策效率是政策执行后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140.渐进主义模式把政策制定看作是对过去的政策进行变革和创新的过程。()141.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
142.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地位和作用。()
一、单选题 1.A 6.D 11.D 16.A 21.B 26.A 31.D 36.D 41.B 46.D 51.B 56.D
二、多选题61.B D 66.B C D 71.A B 76.B D 81.A B 86.A B C 91.A B C
三、判断题96.B 101.B 106.A 111.A 116.A 121.B 126.A 131.B 136.A 141.A 2.B 3.B 7.A 8.A 12.A 13.B 17.C 18.D 22.D 23.B 27.B 28.C 32.C 33.D 37.B 38.A 42.C 43.D 47.A 48.D 52.B 53.B 57.B
58.D
62.B C 63.B C D 67.A B C D 68.A B 72.A B C D 73.A B C D 77.A C 78.A B C 82.B D 83.B C D 87.B C D 88.A B C D 92.A B C D
93.A B C D
对的选A,错的选B)97.B 98.A 102.A 103.A 107.A 108.B 112.A 113.B 117.A 118.B 122.A 123.A 127.A 128.A 132.B 133.B 137.A 138.A 142.A
4.A 9.C 14.D 19.B 24.C 29.D 34.A 39.A 44.C 49.A 54.D 59.D
64.A B C 69.A B C 74.B C D 79.A B D 84.A B 89.A B C D 94.A B C D
99.A 104.A 109.A 114.A 119.A 124.A 129.A 134.A 139.B
5.D 10.C 15.B 20.D 25.B 30.A 35.C 40.B 45.D 50.B 55.D 60.A
65.B C D 70.B D 75.A C 80.B D 85.B C D 90.B C D 95.A B C D
100.A 105.B 110.A 115.B 120.B 125.A 130.A 135.B 140.A
(
第三篇: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范文]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公共政策
2、目标群体
3、过失性社会问题
4、结构性社会问题
5、公众议程
6、政府议程
7、批判性理论
8、从众效应
9、政策执行
10、政策终结
11、政治社会化
12、心理冲突
13、风险转移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标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3、目标群体为什么会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
4、渐进模型的特点有哪些?
5、公共政策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6、为什么大众传媒能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政策主体?
7、小组意识具有哪些特征?
8、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有哪些?
9、政策执行具有哪些特征?
10、简述政策规划的程序。
1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12、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3、政策终结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14、简述政策规划的程序。
15、简述公共政策的功能。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社会问题?结合现实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2、试述政策规划的程序。
3、试述政策方案评估的基本内容?
4、如何有效实施政策终结?
5、试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6、试述精英理论的基本观点
7、试述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
8、试述政策评估的基本功能
9、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有哪些?
10、试分析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
11、试述政策执行的基本特征
第四篇:公共政策复习小结
一、简述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
(1)以主权者身份,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 直接行使用个人的权力;(2)通过代议形式,推选代表参与政策制定,间接行使个权力;(3)使用威胁手段,如请愿、示威、罢工等活动;(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借助团体力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游说等手段,影响政策导向;(6)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
二、简述决策过程中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1)趋避冲突,是指既想达到某个目标又不想付出代价,而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因 而内心产生矛盾的情况。(2)双趋冲突,指两个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3)双避冲突,是指因对两种同样不利的结果必须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
三.简述政策终结所针对的情况。
政策终结一般针对以下四种情况:
(1)已经实现了政策的既定目标。(2)发现政策背离了政策目标。
(3)发现政策完全是多余的或无效的。(4)发现政策的实施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四、简述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政策执行中需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要明确既定目标,执行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为抉择,明确既定目标是对执行的 最基本要求。
(2)实施反馈控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必须重视反馈 控制,保持应变能力。
(3)在摸索中前进;对于复杂的、无先例可循的工作,只能在执行中摸索实现目标的 有效途径,并运用管理学的反馈控制原理不断地对目标进行修正,使实施方案逐步完善;
(4)注意政策整合;各政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政策之间整合不好,就会引发新 的问题政策本身成为问题的根源,因此加强政策整合是很重要的。
五、简述政策主体中的官方决策者。
(1)立法机关。(2)行政决策机关。(3)行政执行机关。(4)法院。
六、简述政策评估主体的构成。
(1)政策决策者和执行者。(2)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3)政策的目标群体。
七、.简述小组意识的特征。
(1)一致性思维。(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3)极端化的盲目情绪。
(4)对群体的过分自信。(5)很强的群体凝聚力。(6)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八、简述政策终结的地位和作用。
作用:1.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 2.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 3.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
地位: 1.宣告了旧政策的结束 2.预示着新政策的启动
九、简述政策执行群体中的个体互补包括的内容。
(1)知识互补。(2)能力互补。(3)年龄互补。(4)性别互补。(5)个性互补。
十.简述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
(1)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2)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与范围。
(3)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十.简要回答公共政策议程本质。
公共政策议程实质是列入政府或其他社会主体讨论的问题清单。公共政策议程是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政府与社会之间存在特定的互动,人们要争夺公共官员的注意力,官员也要对问题进行筛选列表。公共政策议程在政策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首先,公共政策议程是政策过程的第一环节;其次,公共政策议程是政府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配置的基础。因此,研究公共政策的人与制定公共政策的组织都需要认真讨论与解决与公共政策议程相关的问题。
十一、.简要回答政策终止的主要作用。
第一,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及时地终止失效或无效的政策,就可以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配备到新政策实施上去,让有限政策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公共管理部门要对社会公共领域实施最有效的管理,使公众的利益得到最公正的调节,不可能指望通过一两个政策的实施就能实现这一目的。它必须运用政策运行的周期性特征,不断地将绩效变得低下的旧政策适时地淘汰、更换、废止,让新的政策发挥出效能。通过政策的这种周期性的循环,可以保持较高的政策绩效。
第三,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只有将无效的、过时的政策,通过废止、合并、分解、缩短,才能使政策系统不断地优化,从而更能与环境相适应,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6.福莱特思想在行政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什么?第一,为早期正统行政管理理论向行为主义行政学说的转变架起了桥梁。第二,系统深入研究了行政管理中人的问题。第三提出了全新的行政管理观念。第四,理论观点有待系统化。
论述题
1.试述政策评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制定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活动,政策目标的确定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预测性,因此现实中一些原则性很强、目标非常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的政 策,就很难进行评估。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由于政策的影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有些因素难以 测定或根本无法测定,这就给政策评估带来了许多障碍。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政策资源的混合指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混合 在一起,当测定某项政策的效益时就会遇到麻烦,政策重叠是指针对相同的政策问题,各种 不同机构和部门制定的政策交织一起,很难指出某项政策和实际效果。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由于政策问题涉及许多因素,常常是一个问题中包含着许多 其它问题,各问题之间关系交错,因此分析政策效果时就无法得到清晰的判定。
(5)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当政策评估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对政策主体不利的影响时,来自政策主体的反对会很强烈。
2.试述政策规划的过程。
政策规划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目标不仅是政府方案设计和择优的基础依据,同时也是政策执行的指导方针,并且为政策评估提供了参照标准。
(2)政策方案的设计;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方案后 果及其效应的准确估计,二是对方案实施细节的详尽规定。
(3)政策方案的评估;政策的方案的评估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测性评估,二 是可行性评估。
(4)政策方案的选择;即在对政策方案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择优的过程,该过程中 运用不同的择案规则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3、论述公共政策决策的要素。(1)目标要素
任何公共政策都是针对一定的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执行的,因此在决策活动中,必须要明确政策目标,而这种以确定的政策目标展开公共决策的决策意识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则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决策目标的确定对随之产生的政策议程、政策选择、政策执行以及物质配备与保障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由于政策领域是极为广泛复杂的,因而政策目标应立基于公共利益的保障和发展,为公共福利的增进服务。(2)主体要素
政策主体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一般而言,政策主体要素包括官方政策活动者与非官方政策活动者,他们对于公共议程的发展、政府议程的推进、决策信息的分析把握、政策方案的设计与选择、政策工具的鉴别以及再决策等公共政策活动均具有重大影响。公共决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政策主体通过政治过程决定资源在不同公共物品之间的配置或决定全社会价值、利益在不同阶层、团体或个人之间的分配。(3)工具要素
政策工具又称治理工具或政策工具。作为公共管理方法和技术论域,其核心是关注如何将政策意图转变未管理行为,将政策理想转变为政策现实。基本的政府工具或政策工具可以分为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三类。其中,市场化工具包括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域放松管制、合同外包、内部市场等;工商技术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目标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和企业流程再造技术等;社会化手段则包括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4)信息要素
决策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是否到位关系导决策的成败。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共决策需要对决策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递等活动准确、高效、快捷,保证决策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迅捷性是成功决策的根本要素。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类信息高度膨胀,其中不乏非精确性、错误、失真的信息。公共决策者应对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进行适度选择,对公共决策信息的公共价值进行分析,进而在数字化智能处理基础上实现公共决策信息的最优选择途径。
4、论述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能够引导人们行为和事务发展方向。从发挥效力的形式看,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分为直接导向功能和间接导向功能。从作用的结果形式来看,公共政策导向功能分为正导向功能和负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统一思想。第二,确立目标。第三,因势利导。(2)制约功能
公共政策的制约功能是指政策能够对作用对象的行为与事务发展失范的控制和约束。制约功能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制约、禁止政策制定者所不希望的行为发生。公共政策制约功能是一种消极性功能。政策制约功能是公共政策规范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公共政策制约功能可以分为硬性制约功能和软性制约功能。
(3)管理功能
公共政策的管理功能是指政策在其运行过程中应承担和可能承担的基本政策任务。其核心问题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政策主客体服从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共政策的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以及协调职能上。(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是指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来的价值或体现这部分价值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分配的能力和作用。公共政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它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调控各种社会关系及其整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机制,它需要回答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为什么分配、需不需要再分配等一系列政策对象所关心的问题。(5)动力功能
公共政策的动力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符号象征对国家管理和社会改造所具有的促进和推动的能力和作用。公共政策组合物质的、精神的、动力的各种要素,利用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创造出各种物质的或精神的新产品与行为,以不断地调整社会关系和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政策的物质动力主要是政策利用物质刺激、奖金激励等手段所表现出来的效力;政策的精神动力主要是政策利用精神信仰、精神激励等手段所表现出来的效力;政策的信息动力主要是政策利用大众传媒等各种信息杠杆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效力。(6)准法律功能
公共政策的准法律功能是指政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起到了指导、补充甚至替代法律的功能。政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一样,是对作用对象的观念和行为进行的约束和限定的规范形式。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制定和实施法律,都必然地要以一定的政策作指导;任何法律由于不可能对现实生活做出尽善尽美的规定而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以政策作补充;当法律出现缺位或过时时又要以政策作为替代。
5.试述精英模型的基本观点。
(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 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 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3)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者的精英阶层,该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 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4)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 的一致性。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远远大 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第五篇:自考公共政策复习纲要(模版)
自考公共政策复习记录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政策科学产生时间、三大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贡献:1.初级阶段:1951年(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治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该书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指出“政策科学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解决那些结构和关系都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工具。”2.第二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德洛尔著《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政策科学构想》,主要贡献:①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区②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③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④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3.学科的近期发展阶段的进展:①课题选择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②方法论上的非科学化趋向③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公共政策学的特点:创立者拉斯韦尔揭示了公共政策学的特点(界定):①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②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③它是一门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④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⑤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⑥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公共政策学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上取得的成就:①方法论的多样性②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③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④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相对于具体科学和传统思维方式来说,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②决策科学的形成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行为科学的宗旨就是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利于达到群体和组织预期的目的④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影响: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吸收学者参政,实行政策咨询。其结果,政策分析、政策咨询、政策评估开始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应运而生,催化了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第二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的定义: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2、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这门学科在内容上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4、具有鲜明的功利性。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也就是由公共组织、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制定的政策。
公共政策构成要素:
1、政策主体系统。
2、政策支持系统。
3、反馈系统。
公共政策学的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3、政策一般
公共政策学概念的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公共政策学中广为传播的模型主要有:
1、理性主义模型。
2、渐进主义模型。
3、规范最佳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
4、政治系统模型。
5、机构一制度模型。
6、集团模型。
7、精英模型。
上下来去决策模型 是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
构建决策模型须借助于两种资源:第一是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理论;第二是公共政策的经验认识
科学的第一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第二个品格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所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的、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其内涵包括: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第二,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第三,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第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第六,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公共政策的横向结构是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三种形式构成。
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是由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
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元政策:又叫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基本政策: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部门政策: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政治性、阶级性、权威性、普遍性、预见性、目标取向性、稳定性与变动性
政策与理论的关系: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依据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
政策与实践的关系: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政策、实践、理论三者的关系:理论和政策同属观念形态,其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社会实践。但政策比理论更接近于实践,对实践的依赖更直接,与实践衔接更紧密。政策的理念依据是理论,政策的事实依据是客观事物,而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公共政策的四种功能: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引导功能,分配功能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是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二是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现实政策情形的认识;三是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迅速了解政策执行情况与后果,及时做出延续、调整还是终结某项政策的决定;四是大众传媒可通过影响政策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使他们通过选举投票、施加压力、游行示威、直接或间接抵制来持或反对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四章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间接主体: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2)客体:(a)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b)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1)信息子系统: 2)咨询子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功能和作用:(a)提供预测研究;(b)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c)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d)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e)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
决策子系统:是中枢系统。基本特征:权威性和主导性。功能和作用:(a)确认政策问题;(b)明确政策目标;(c)组织政策方案设计;(d)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
执行子系统的功能:(a)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b)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c)总结执行情况。
评估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a)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b)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c)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
监控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a)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b)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c)反馈执行情况。
反馈子系统的功能:(a)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b)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根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c)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
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 1)国情与国策; 2)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3)国际环境(国际格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趋势)特点:(a)高度复杂性(b)巨大差异性(c)历史变异性。
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a)国家纵向组织机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b)国家横向组织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着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国家能力、治理能力、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1)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2)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挑战。3)政府能力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a)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b)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c)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d)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2)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
3)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4)公共决策体制及其类型
5)决策者的素质与公共政策
政治结构与公共政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1)作为政策对象的公民。2)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
公民影响公共决策的途径:(a)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问题,如宪法的修订等,采取全民公决的投票方式,直接进行决定。(b)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公民自己选出的代表或制定、修改执行公共政策。(c)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反对某些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d)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集团的力量去影响政策。(e)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去影响政策结果。(f)某些公民还可以通过其知识活动为决策过程提供思想指导。(g)某些公民通过政治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1)公共利益的聚合与综合: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2)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
政策周期包括: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终结。
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1)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分析 2)政策决定——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 3)政策实施——政策执行、政策结果、政策修正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政策过程的理性化2)政策过程的专业化3)政策过程的科学化4)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公共选择的民主规则。
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 公共问题范围最大.公共政策问题范围最小.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 :1.客观的社会事实;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1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看;2.从客观和主观的视角看.公共问题的分析方法:(1).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包括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和边界估计.(2).多角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系统的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问题办法的分析方法,包括个人角度,组织角度,技术角度.(3).类别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 类,包括五项原则,即实质的相关性,穷尽性,相互排斥性,一致性和层次分明性.(4).原因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5).类比分析法,是旨在从类似的问题确认中推导出某种问题的成因,特质与类别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人的类比,直接类比,符号类比和想象类比.(6).头脑风暴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包括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和意见排序几个阶段.(7).假设分析法,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理论假设创造性的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包括确定厉害关系人,呈现假设,评比假设,汇集假设,综合假设几个阶段.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它包括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系统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本质上是由较抽象的项目组成,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所体现出来的都是众说纷纭的特点。政府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本质上是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1)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受到密切注意;(2)至少也必须为社会大众所察觉,大多数人均认为有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3)这些问题必须是人们共同认为属于政府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应于适当注意的.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首先,与上述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其次,社群的价值规范和制度程序上的限制;最后,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有一定关系.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 1)外在创始模型;(2)动员模型;(3)内在创始模型.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特征:(1)问题的针对性(2)未来的预期性.:
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政策方案评估与择优的标准:(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的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的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的小.预测性评估的步骤 :方案调查 — 详细研究 — 进一步的分析— 试验性证实。预测性评估的依据理论假说,价值体系和分析方法.预测性评估的方法 德尔菲法 , 时间序列分析法 , 投入-产出分析法
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和原则 :意义: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方法: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
政策合法化: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是政策目标协调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是整个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统一协调的具体保障.决策过程的合法化:法定的决策程序在政策合法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行政系统决策程序 :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政策。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作用:1.政策执行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志3.政策执行结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政策执行的原则:1.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2.既要创造性地实施政策,又要正确地把握政策界限。
怎样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 1.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2.摸清实际情况。3.上情、下情有机结合。
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先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 :1.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2.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3.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
政策执行手段种类及作用 : 1.行政手段,该手段容易做到协调统一,令行禁止;特别是解决一些特殊的、紧迫的、爆发性的问题,保证政策的顺利实行。2.法律手段,只有运用该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3.经济手段,运用改手段能充分调动人们执行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政策的效力,使目标得以实现。4.思想引导手段,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地采取某种行为,即节省人力物力且效果牢固而持久。
政策执行偏差地表现形式: 1.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残缺式政策执行4.替代式政策执行5.观望式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 1)执行者的认识缺陷;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3)执行者的管理缺陷;4)执行准备不充分;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2)政策质量低劣;3)政策环境的变化;4)利益集团的压力;5)政治资源的不足;6)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1)政策问题的性质;2)政策问题的质量;3)执行机关的效能;4)政策对象的情况;5)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再哪些方面:1)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2)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3)问题产生需要调解的行为量的大小。
衡量政策质量高低主要因素:1)政策的可行性程度;2)政策的合理性程度;3)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和组织。
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应怎样:1)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2)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3)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4)较高的管理水平。
公共政策对象: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
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一下特点:1)政策规定性;2)一定的能动性;3)受动性;4)主观差异性。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心理环境。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政策评估的作用: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3)政策评估是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的认识基础;4)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5)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公共政策评估分类:从活动形式上分正式评估、非正式评估。从评估机构在活动中的地位分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分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政策效果的内涵包括:1)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2)政策非预期影响;3)与政策行为相关的环境的变化;4)投入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政策评估三个阶段: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实施阶段和评估总结阶段。政策评估既要设立价值标准,也须设立实事标准。政策评估实事标准包括:1)政策效率;2)政策效能;3)政策效益;4)回应的充分性;5)执行力。
政策评估价值标准包括: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健康发展;3)社会公正。政策评估系统五个要素: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或取不易;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过程对比法: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评估采取前后的分析方法。
前后分析方法包括:“始-终”、“始-中”对比及“有-无”对比。“始-终”对比分析进一步划分为:1)“前-后”对比法;2)“投射-实施后”对比法;3)“控制对象-试验对象”对比法;
价值分析: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
价值分析法的内涵: 1)价值分析法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或取政策方案所能达到的最大功能;2)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3)价值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充分调动政策研究、制定、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尽可能地提高政策的价值功能。
公共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的和称,它由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等功能活动所组成。政策监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使预定的政策效果最大化。
政策监控的主要表现形式: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5)利益集团对政党的监控。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政策监督是指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总结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政策监督由那几个方面构成: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2)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3)纪检、检查部门;4)审计、统计部门;5)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
政策监督的内容:1)对政策制定的监督;2)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3)对政策评估活动的监督。
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行为。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可以比较预期政策绩效与实际政策绩效之间的差距并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制定纠偏措施务求接近于达到乃至完全达到既定政策目标。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政策均衡及其特征: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的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足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其特征有如下几点:①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②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③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④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政策的持续及其原因: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有如下几点:①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②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③目标具有长期性。④执政者的长期稳定。
政策调整的含义:政策调整是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对实施中的政策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补充、删减和修正。原因:①决策者的价值取向。②政策环境。③政策资源。内容:基本内容有政策补充、政策修正、政策终结。具体内容有主体调整、客体调整、目标调整、方案调整及关系调 整。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渐进性的。
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结不但意味着旧政策的结束,而且象征着新政策的开始。导致政策终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也已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应该予以终止;二是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继续执行将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必须予以终止。类型有功能、组织、政策、计划。方式有替代、合并、分解、缩减。政策终结的作用:①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②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③政策终结可以避免政策僵化。④政策终结可以促进政策优化。策略:①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②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④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⑤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⑥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影响政策终结的力量与因素:影响政策终结的力量和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政策终结的力量包括反对政策者、明智领导者、锐意改革者和政策评估者。二是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包括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受益者。
政策周期是指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三种类型为①阶段性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了一个周期;还表明新政策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了适应新情况对原政策加以修改或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②功能性政策周期,主要针对政策的执行阶段而言,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执行的政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阶段,执行的政策的主流起着积极作用,但支流已经在发生副作用;第三阶段,政策的主流开始发挥副作用,可能有部分支流起着积极作用;第四阶段,执行的整个政策都在发挥着副作用,说明这时的政策应该予以终结而代之以新政策。③反复性政策周期,反复性政策周期是就一系列政策循环而言,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样或相似的政策过程有规律的反复出现。反复性政策周期的存在从客观上说是由于政策主题或客体的周期性更迭变化。
政策周期研究的意义:(1)政策周期研究是完善政策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2)政策周期研究是促进公共政策决策科学化的需要。(3)政策周期研究是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需要。(4)政策周期研究是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分析和预测
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1.从组织功能看,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这是其首要特征.2.从人员及其知识结构来看,是由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和前政治活动家,高级公务员组成的智囊型的群体.3.从体制构成来看,实行学科分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4.从组织运行来看,坚持研究.教学.开发.三位一体.5.从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来看,尤其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6.从组织环境来看,必须尽可能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宗旨: 改进政策制定,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最终目标.1.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为决策者拟制评估备选方案.3.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4.构建分析模型和相关理论,发现公共政策过程中诸因素这间的因果联系或相关性.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就其性质分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种类型.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一是直线型,二是职能型,三是直线参谋型.四是双重领导型.公共政策组织的作用:最主要的职能和作用是为决策者或掌权者服务,一方面是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间接起到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具体作用如下:1.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2.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3.提供有关政策结果的信息.4.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5.可以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和观点.政策分析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和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问题的解决,是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社会过程.意义:1.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2.减少决策失误.3.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4.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政策分析的要素:问题.目标.方案.模型.评估标准.实施效果.环境.信息八个标准.政策分析的原则:民主化,系统性,协调性,多样性,分合,预期性六大原则.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要处理好应然与必然,宏观与微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现实与未来这四大基本关系.系统分析的定义:是一种根据公共政策客观具有的系统特征,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以及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货决策分析方法.特征:把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系统;重视所给定系统与外部系统以及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忽视对非计量因素的研究.内容: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和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三个方面.作用:帮助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促使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使人们能够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引导分析人员从不同角度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有助于分析人员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现代定性分析方法的种类: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超理性分析,创造性分析,辨证分析方法五种.可行性分析的内容:1.经济上的可行性;2.政治上的可行性;3.行政上的可行性;4.法律上的可行性;5.技术上的可行性.公共政策预测的含义:就是公共政策研究人员运用预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已有的信息对未来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的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对未来产生影响的过程.公共政策预测的必要性:1.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误;2.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3.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公共政策预测的分类:1.按时间尺度,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测;2.按方法不同,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3.按功能和性质不同,分为目标性预测和探索性预测;4.按涉及范围,分为宏观,中观,微观政策预测.预测的方法:.1趋势外推法;2.专家评估法;3.模型预测法;4.动态分析法.公共政策咨询指的是咨询人员根据政策主体或对象的需要,以专门的知识,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和评估,客观地,独立地提供最佳的或几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为咨询者提供服务的活动.包括决策咨询和政策信息咨询.其作用是:1.帮助决策者准确地判断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2.帮助决策者科学地择定政策方案,并对政策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3.有效地保证政策效果,减少政策失误.决策咨询的必要性:1.充当决策者参谋和助手.2.充分发挥各种专家的作用,统观全局,增强政策应变能力.3.适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决策的需要.4.公共决策民主化的需要.功能:研究咨询,参与决策,政策协调,培训人才的功能.特点:综合性,法制化,公共性,时效性,相对独立性五个特点.信息咨询的原则:准确全面,客观公正,最小努力,优势放大原则.功能:社会大脑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决策支持功能.程序:主要包括政策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利用和反馈五大步骤。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
1、《战国策》;
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
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 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3)历史唯物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本质,更加深入地认识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本质关系等问题。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
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2、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
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4、公共选择理论(35)创始人是布坎南。该理论假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以此为起点研究集体决策;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环保等政治和政策问题。
5、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7、1983年孟繁森在《理论研讨》杂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8、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指出决策须由硬结构和软结构组成。9、1997年初北京大学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宁骚教授任所长,这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所。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跨科学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它的显著特征是:可检验、可验证性(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跨科学或多学科交叉、渗透性(理论上的)和功利性等。
现有的公共政策动态分析模型有:公共政策过程分析模型(西方国家,以美国的经验为依据)和上下来去模型(中国基于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而形成)
2、学科概念内涵: 研究对象——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政策。研究方法——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的程序和方法。研究内容——政策系统;政策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与政策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目的——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和概念体系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
1、公共组织的类型: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非强制型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2、公共政策学研究公共政策时的三个方面(角度):公共政策;政策系统;政策过程。
3、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的主要区别:各类组织的决策。
4、公共行政学与行政决策学的主要区别:行政组织的决策。
5、公共政策学与立法学的区别: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律和行政法律性规范文件的活动。
6、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的三个层次:具体的个别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一般。
7、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主体系统(三个子系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间接主体);政策支持系统(四个子系统——信息、监控、咨询、评估);反馈系统。
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公共权力机关
8、在研究政策系统时,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9、政策过程的含义: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
10、决策行为和政策过程的关系: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
公共政策概念系统的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概念;边际概念。
第三节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药师寺泰藏以钟比喻公共政策学的科学特征,以云比喻公共政策学的艺术特征。
1、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的三大层次: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第一层次);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理论模型(第二层次);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程序与技术性方法(第三层次)。
2、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第一层次):(1)经验主义(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和主要观点:认识起源于感觉;应从个别、特殊事务出发;无从得出共同理性和普遍必然性;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2)理性主义(代表人物迪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主要观点:认识来源于理性直观;把一般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肯定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蔑视和遍地归纳法作为人类认识工具所起的作用;真理的标准就是真理本身)(3)逻辑经验主义(代表人物{石里克、卡尔纳普(逻辑实证主义核心人物和奠基人)}、罗素、威特根斯坦[逻辑经验主义先驱]和主要观点:经验证实原则(根本原则);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科学主义的科学观;)(4)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量子力学),普里高津(混沌理论),吴琼恩,库巴(自然主义)。)(5)辩证唯物主义(两大特点:全面性和实践性。)
培根的“四假相”:种族的假相;洞穴的假相;市场的假相;剧场的假相。
3、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系统与过程理论模型:(1)理性主义模型(定义:“理性人”的特征;理性人的理性主义决策过程;理性主义模型的缺陷;西蒙的修正;理性优化模型);(2)渐进主义 模型(代表人物:林德布洛姆;含义;两大命题;若干假设;缺陷)(3)规范最佳模型(代表人物:德洛尔;四项假设前提;特点—开放和兼容)(4)混合扫描模型(代表人物:艾齐奥尼;定义)(5)政治系统模型(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政治系统方法的创始人:伊斯顿;特点:最具解释力、最具普适性的模型)(6)机构—制度模型(特点:应用最广泛、最缺乏理论色彩的决策模型;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关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特征:合法性、普遍性、强制性)(7)集团模型(代表人物戴维。杜鲁门;莱瑟姆;假设;命题分解)(8)精英模型(现代精英政治理论的创始人:莫斯卡;帕雷托;米歇尔斯;熊彼得;拉斯韦尔。命题)(9)“上下来去”模型(特征:容纳性和开放性;亚模型“决策认识的真理性模型;群众—领导性模型;民主——集中性模型;个别——一般性模型。)
4、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程序与技术性方法(第三层次)华莱士“科学环模型”。研究过程是: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
西蒙提出了决策有限理性:最佳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完全理性化;满意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有限理性化。
公共政策是联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二者的至关重要的桥梁。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
1、兰德公司的4W决策思考模式。即: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采取哪条行动路线?前景如何?是一种适合于人所有个体和群体的思考模式。
决策的五个基本要素: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结果。
2、艾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拉斯韦尔、卡普兰(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伊斯顿、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某事的行为)对公共政策所下的定义。
3、公共政策的含义。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4、公共政策定义所揭示的内涵特征。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政策的一般特征。第二、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第三、公共政策是有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得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第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第六、公共政策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政策与决策的不同:政策是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决策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政策为决策和决定提供一定原则。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构成和结构
1、国家、政府、公共政策的关系:国家在本质上是讲公众的权力变成了支配公众的权利;政府是国家主权的管理者和行使者;政府是国家的中枢系统;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
2、政府利益(政府自利性)的含义:即:指政府系统自身需求的满足。
3、政府过程的含义:即是指某一特定的时间横断面上政府活动的逻辑顺序。也就是说是政府动作的程序,其中心流程是政策过程。113页
4、G.A.阿尔蒙德的政府过程逻辑顺序: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反馈。
公共政策是政府系统输出的主要产品。
5、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6、美国公共政策形式构成中的横向结构的特点: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114
横向结构形式 美国最为典型,有: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美国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政党政策不是公共政策;最高法院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美国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
7、美国总统决策的主要类型: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立法;防务政策。115
8、美国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司法审查、推翻先前的判决、司法命令。117
10、中国公共政策形式构成的横向结构特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工程的运行。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
(2)政策过程具有两大特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工程的运行。118
(3)政策横向结构由三部分构成: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
(4)不存在司法决策。
1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转变为公共政策的形式:
(1)直接形式——公报和讲话;
(2)间接形式——联名发布政策方案;提出政策创议;政府决策以党的政策原则为指导
12、中国人大决策的主要形式:宪法、基本法律、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人大决定。共5种。
13、中国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共5种。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文件是政策性文件,而不是法规。
14、国家结构的含义: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正式的、稳定的关系。128
15、单一制国家政策结构特点。被划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基本层级。128
16、联邦制国家政策结构特点:被划分为联邦政府或中央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三个层级。129
人大的四项职能: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17、中国和美国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比较:
中国—
(1)中国是单一制、基本政策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2)中国地方政府一般由省、市、县、乡四级构成,各级地方政策都必须以中央政策为指导,同时又存在着阶梯式的等级关系;
(3)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在单一制的框架内仍然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4)中央政策具有宏观性,地方政策具有中观性,基层政策具有微观性。
美国—
(1)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中央政策和州政策之间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与被服从关系;
(2)州与地方关系具有单一制性质,州政策与地方政策之间存在着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与被服从关系。
(3)广泛实行地方自治,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基层政策。134
18、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
(1)以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关系划分: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2)将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从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角度划分:战略、策略、战术。137
(3)依政策的社会内容进行划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
(4)其他按照内容的分类:(共11种)143
以一项政策谋求达到的目标数量为标准划分: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以政策主体决策时有无现行规范可遵循进行划分: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以同一政策的始创或调整为标准划分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
内容构成 以政策结果的可预测性为标准划分确定政策与不确定政策、风险性政策与竞争性政策。
以政策主体希望的行为选择的范围为标准划分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
以政策主体是否行为为标准划分积极性政策与消极性政策;
以面向未来还是面向现实为标准划分能动性政策与被动性政策;
以政策协调社会生活的方式为标准划分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再分配政策。
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划分:是指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划分: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和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
19、公共政策的结构:
(1)含义——指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时空上的排列、组合的方式及各要素间互动的相对稳定方式,是政策系统构成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程序。147
(2)类型——塔形结构:链形结构;圈形结构;网状结构;矩阵结构;群落结构。
20、研究政策结构的必要性;合理的政策结构对于任何单项政策实现理想的政策目标、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合理的政策结构的标准:结构的有序化(政策协调分布、相辅相成,有利于发挥政策的整体效果);有效的分级控制(环环相扣、层层衔接,政策运行机制运转自如);严格的组合秩序(配套运作;弥补缺口;统筹安排,严格管理)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1、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2、近代社会以来公共政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
(2)公共政策形成中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
(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
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现代政策科学的始作俑者是:拉斯韦尔。
3、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4、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七个):政治性;阶级性;权威性(是公共政策的两个本质性规定);普遍性;目标取向(公共政策的灵魂);稳定性与变动性;预见性。155
5、政策与理论的关系: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或桥梁。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159
6、政策与实践的关系: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161
7、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第四章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第一节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环境
1、公共政策的主体——直接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的规划、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直接生产者。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组织以及某些领袖人物。
3、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等方式,合法地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且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组织和个人。主要有压力集团、在野党和选民。
在野党是指没有执掌或没有参与执掌国家权力,因而其政策纲领、政策主张不能成为公共政策。
民众往往蒹具公共政策主体与客体双重角色。
4、公共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政治问题(事)及其发生作用的对象(人)。
5、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的联系和区别:社会问题涉及相当多社会成员或影响较大时转化成为公共问题,公共问题属于政府范围并能进入政策议程时转化为政策问题。169
6、公共政策系统由哪七个部分构成?:由信息、咨询、决策、执行、评估、监控、反馈七个子系统组成。
信息系统是公共政策中的一个基础子系统,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咨询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辅助系统。决策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执行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与环境直接作用的实践环节。监控子系统是公共决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
7、“霍布森斯选择”源于一个故事,1913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斯将其所贩运的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条件是只允许挑选离门口最近的那匹马,这个条件实际上是不让顾客挑选,所以后人讽刺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为“霍布森斯选择”。173
8、咨询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1、提供预测研究;
2、帮助决策系统发现问题;
3、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论证;
4、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
5、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评估。17
9、决策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确认政策问题;明确政策目标;组织政策方案设计;负责被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173
10、执行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1、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
2、有效的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
3、总结执行情况。174
11、评估子系统在公共组织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
评估子系统的五大要素:政策评估人员;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
12、监控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一是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并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二是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包括执行子系统是否执行政策、执行如何,以纠正执行偏差,惩罚执行不利。三是反馈执行情况。
13、反馈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第一、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第二、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根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作出的调整和补充。第三、反馈子系统阐述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已达到预期目的的最佳手段。
14、七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七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15、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由哪些环节构成?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效能。
16、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有哪些特点?一是高度复杂性;二是巨大差异性;三是历史变异性。正确认识政策环境,有助于决策者做出准确地判断、实现政策优化。
综合国力是一国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由人口、经济、军事、政治、历史文化、自然资源里大部分组成的多种实力的复合体。
公共利益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
第二节 公共权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如何?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称,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身意志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国家结构决定着公共政策的层次、结构及其效力范围。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和公共政策的关系?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的两重性(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两重性(阶级性和社会性)185——186
3、国家能力与公共政策:国家能力是指由社会抽取能力、社会规范能力、社会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成。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
4、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治理能力是指现代民族国家的政府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组织管理公共事务,指导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是对公共政策的挑战。
5、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6、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一是决定了公共政策主体范围;二是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三是决定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
7、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规定了决策权的纵向分布形态,进而影响到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
8、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政府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决定权的横向分布形态,政府体制不同,政府的决定权相应也有所不同。
9、公共决策体制与公共政策:
10、决策者素质与公共政策:一是决策者的价值观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二是决策者的品质影响公共政策的性质;三是决策者的智能水平与公共政策水平成正比;四是决策者的性格和风格影响公共政策的风格。
11、立法机关与公共政策:至少形式上是公共政策最重要的制定者。
12、行政机关与公共政策:行政机关不仅有权根据基本国策和基本法制定具体的政策法规,而且还向有一定的行政裁量权。
13、执政党与公共政策:在实行两党制的国家里,政党首先借助于公共权力才能够与公共政策现实地发生联系,政党的主张和要求转化为公共政策,只有那些在大选中获胜、取得国家政权的政党才能成为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其政治纲领和主张才能转变为公共政策。在实行一党制国家里,政党是公共政策的主导性力量。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唯一合法的执政党以及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者,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上都发挥主导性作用,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而是参政党,特们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参与国家大事情的讨论与决定。
公共决策体制根据决策者数目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根据决策权使用特点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第三节 公民与公共政策
1、公民在公共政策中的双重身份:即作为政策主体之一,也是政策对象。201
2、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一是以国家主权身份,对一些重大问题,采取通过公民投拍哦方式,直接进行决定。二是用间接的方式即公民自己选出代表,或制定、或修改、或执行公共政策。三是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修订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订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程。第四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定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第五对政策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影响政策结果。203
3、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如何?①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②现实利益和未来利益。③形式利益和内容利益。
4、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的关系如何?①宽范围的利益和宽范围的代价。②利益范围广而代价范围窄。③利益范围窄而代价范围宽。④利益范围窄和代价范围窄。
第四节 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一)、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是怎样的?(三个阶段、若干环节)政策问题的形成阶段:
1、政策问题;
2、政策议程;
3、政策分析;政策决定阶段:
4、政策选择;
5、政策决定;
6、政策宣示;政策实施阶段:
7、政策执行;
8、政策结果;
9、政策修正。
2、政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
3、政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一是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二是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三是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四是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够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4、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含义:就是决策者及其他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事实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预测、判断和抉择。
5、政策过程民主化的含义: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6、公共选择的民主原则主要有哪些?全体一致原则;过半数规则以及各过半数规则的变异规则。民主集中制原则;(215)
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内容和属性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
1、何谓公共政策问题(参见169页)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构成要素)有哪些?——客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被察觉;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严重冲突性;出现相关的团体和组织活动;进入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政策行动。来源:www.xiexiebang.com
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哪些?219关联性;主观性和人为性;历史性和动态性。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提出与分析
1、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有哪些?政治领袖;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民意代表;大众传媒;各类政策研究组织;政府部门本身。(选择)224
2、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界定)含义:公共政策问题分析指的是对现实与人们利益期望等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满和政策需求等,进行界定性的分析。其目的在于弄清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为政府及有关组织决策议程作准备。3、7个公共政策问题分析方法:边界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类别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假设分析法。伦理分析法。定义。
4、类别分析时的注意事项:实质的相关性;穷尽性;相互排斥性;一致性;层次分明性。(228)
5、头脑风暴法的实施阶段: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意见排序。(231)
6、假设分析法的基本步骤:确定利害关系人;呈现假设;评比假设;汇集假设;综合假设。(232)
7、其他一些名词解释:来源:www.xiexiebang.com
流行迷思就是那些足以导致人们对一知半解的事件妄下定论的对一般性事实的曲解以及只得到部分证明的选择性认知。分为:自然的迷思;邪恶的迷思;内在的迷思。(222);
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222);
可能原因:是指一切有可能促成某种问题得以产生的因素。
合理原因: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或直接的经验为基础所探查出的问题成因。
可行原因:是合理原因中实际起作用的原因。(229)
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社会变革;体制转型。
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价值观的更新和人们期望目标的改变。
第三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1、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主体——有关公共组织和政府。
2、政策议程: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系统议程(公众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府议程(正式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实质性议程:是指认定哪些影响深远和潜在意义重大的政策问题的议程
抽象性议程:指一些政策问题虽然属象征性的,但也会引起社会和决策者政治上的关注的议程。
3、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主要区别(235):抽象——具体;提出——认定;众说纷纭、未必涉及解决方案——确定、涉及解决方案
4、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障碍有哪些?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其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发动。第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
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一是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政策问题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二是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没有察觉其严重性;三是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四是不符合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五是表达方式不当。(237——239)
5、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要经过哪些阶段?四个阶段:创始、说明、扩散、进入。(239)
6、三种政策议程构建模式(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外在创始模型(是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动员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内在创始模型(属政府因解决春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
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第一节 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1、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环节有哪些?——确定目标、规划方案、政策抉择和合法化。
2、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3、公共政策目标的两大特征:问题的针对性;未来的预测性。
4、政策目标的分类:政策元目标[公平、效率、自由、安全]和次目标;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及其他的政策目标;
5、确定政策目标的两个意义(244):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6、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245):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系统协调;明确具体;伦理考量。
第二节 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1、政策规划(政策构建)的含义: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2、政策规划的特征(249):针对未来;强调目的;重视行动;突出过程和着眼整体。(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3、单一主体的政策规划和多元主体的政策规划的含义和利弊比较(250—251)
单一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构来源:www.examda.co
多元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利益集团
单体主体模式——优点:能把握全局。缺点:公正、科学难以保证;缺乏民主性。
多元主体模式——优点:公正、科学、民主。缺点:可能 失之于片面。
4、听证制度的含义:核心要求是政府在作决策方案时要听取有关专家、有关管理主体、有关利益代表和公众的意见,以利于政策规划和抉择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和规范化。
5、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紧扣政策目标;规划多重方案;方案彼此独立;方案要有创新;方案切实可行。
政策方案评估:是对各项政策方案效果的预测性分析和比较。
政策方案择优:是在评估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主要方法有: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1、何谓公共政策的抉择?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靠量的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
2、随着政策指定过程的推进,相关的政策参与者(越多,还是越少?)越趋减少
3、公共政策抉择的主题主要有哪些?国家元首;行政首长;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等等。(选择)
4、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264):一是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二是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三是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四是注意按规定的制度和程序进行决策。
5、何谓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政策内容合法化;决策过程合法化;有关政策法律化。
6、何谓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7、何谓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
8、何谓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西方国家奉行的审议议案程序有:一读、二读、三读程序。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第一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意义、原则与模型
1、政策执行的含义: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2、政策执行的规定性和特点:目标导向;内容务实、灵活实施、时间上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执行对于政策过程的重要性(简答题):实现目标的途径;检验方案的标准;后续政策的依据。
4、政策执行的原则:
总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具体原则:计划周密;执行准确;灵活创新;全局与局部兼顾。
5、政策执行中如何贯彻准确原则:①执行机关和人员要正确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精神,完整把握其内容实质;②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歪曲,不能搞土政策,使政策走样。③要准确地掌握反馈信息,不断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加以解决。
6、政策变通的含义——在政策执行中,将原则性、时效性和灵活性辨证地统一起来,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政策。
7、如何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注意三点;①掌握政策的精神实质;②摸清实际情况;③将上情与下情有机结合。
8、政策执行理论的分类:
行动理论的观点;组织理论的观点;因果理论的观点;管理理论的观点;交易理论的观点;系统理论的观点
9、公共政策执行的六种理论模型。
(1)过程模型(史密斯模型):提出政策执行主要涉及四大变量(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关、政策对象、环境因素);描绘了这四大变量之间的关系。
(2)互适模型(麦克拉夫林):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相互调适的过程;有效的政策执行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
(3)循环模型(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政策执行分为拟定纲领、分配资源、监督执行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该贯彻合法、理性、共识的原则。
(4)博弈模型(巴德克):政策执行是一种游戏;它包含6个特点(竞赛者、利害关系、竞赛资源、竞赛规则、信息沟通、结果的不确定);参与竞赛者是完全理性人。
(5)系统模型(霍恩—米特模型):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来自系统本身和系统环境;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必须重视五个重要变量(政策目标、政策资源、执行者的属性、执行方式、系统环境)。
(6)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受多种变量影响的动态过程;将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追溯到了政策问题。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手段
1、政策执行过程的主要环节及其功能。①政策宣传。②政策分解。③物质准备。④组织准备。⑤政策实验。⑥全面实施。
2、制定政策执行计划应该遵循哪些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适应性原则。③全面性原则。④一致性原则。
3、政策执行的组织主内阶段主要有哪些工作?①确定政策执行机构。②选人用人。③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目标责任制;检查监督制度;奖励处罚制度)。
4、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含义: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和修正。
5、政策执行再决策的规定性(特点):过程中;政策微调;同一政策问题;部分中断。
6、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有哪些?①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②政策环境的变化。③人们认识的深化。④政策偏差的产生。⑤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7、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分类及各自的含义:
按照发生阶段——现场再决策和反馈再决策。
按照问题的出现是否惯常和政策的效果是否确定——常规再决策和非常规再决策。
按照再决策与原决策的后果在方向和目标上是否一致——突破型再决策和跟踪型再决策。
8、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原则:①实事求是的原则。②时效原则。③信息原则。④民主原则。⑤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的原则。⑥宣传解释原则。⑦动态原则。(293—295)
9、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①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②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③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注意第3点)
10、政策执行资源的含义——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11、政策执行资源的意义——公共资源的数量和种类是有效执行政策的条件,也是检验政策执行效果的标准。
12、政策执行资源主要有哪些?①经费和人力。②信息。③权威。④执行保护。296
13、政策执行手段的含义——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的总和。(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引导手段)
14、行政手段的含义:是指依靠行政组织权威,采用行政命令、知识、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特点是:①权威性。②强制性。③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15、法律手段的含义: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法令、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特点是:①权威性。②强制性。③稳定性。④规范性。
16、经济手段的含义:指根据客观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特点是:①间接性。②有偿性。③关联性。
17、思想引导手段的含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引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常用的手段有:①制造舆论。②说服教育。③协商对话。④批评与表扬。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纠正
1、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2、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①象征性政策执行(不务实或阳奉阴违)。②附加式政策执行(土政策)。③残缺式政策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④替代性政策执行(挂羊头,卖狗肉)。⑤观望式政策执行(软拖)。⑥照搬式政策执行(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执行。呆板执行)。
3、政策偏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2)主观原因①执行者的认知缺陷。②执行者的利益驱使。③执行者的管理缺陷。④执行准备不充分
(3)客观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复杂性。②政策质量低劣。③政策环境的变化。④利益集团的压力⑤政策资源不足。⑥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6点
4、我国政策执行偏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305——环境、体制、文化
(1)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
(2)领导体制的缺陷
(3)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5、政策执行矫正的含义: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6、政策执行矫正的对象:政策本身。政策执行组织。③政策目标群体。
7、矫正的途径:①政策修正。②政策增删。政策更新。
8、矫正的方法(综合治理):①完善管理体制。②提高执行人员素质。③科学诊断问题。④及时跟踪评估。⑤强化监督控制。⑥加强舆论宣传。⑦采取相应强制措施。还有要采取防范和矫正相结合的方法。306
第四节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的质量;执行机关的效能;政策对象的情况;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1、政策问题的性质对政策的有效执行有哪些影响?308
(1)问题范围的大小会影响执行的难易;
(2)问题的复杂程度会影响执行的难易;
(3)由问题产生的调节行为数量的大小会影响执行的难易。
2、政策本身的质量优劣对政策执行有何影响?309
(1)政策的可行性程度;(2)政策的合理性程度;(3)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3、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含义: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任何组织。
4、怎样的执行者才是合格的和高素质的?。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较高的管理水平。
5、公共政策对象的含义:即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着。
6、公共政策对象的特点(4点):政策规定性;一定的能动性;受动性;主观差异性。
7、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有何影响?313.一是表现在数量上,数量越多,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其次政策对象的类型越多,就越难以约束政策对象;三是政策对象的调节和变化地幅度。(数量、类型、幅度)
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环境:
1、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生物因素;宇宙因素);
2、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政治文化、民众的支持与大众传媒、国内政局与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心理承受力就是一系列变革对社会造成的心理震荡幅度,以及民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程度。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用途和主体
1、评估的含义: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去判断某一系统的状态或质量,判断的核心问题在于确定该系统的好坏、优劣等价值。(317)
2、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319)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持续,考察整个政策过程,对政策的效率、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3、政策评估的积极目的——把握政策活动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实际关系;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4、政策评估的消极目的:①以“情况不同,尚在调查评估”为借口,推迟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②企图通过评估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以便推卸工作失误的责任;③把政策评估作为炫耀工作业绩,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手段;④以政策评估达到追加预算、增拨经费的目的;⑤选择某些表现光线的政策环节进行评估,借以掩饰政策在整体上的失败或者严重错误;⑥选择某些次要的、直接性的政策要素造成的不良效果进行评估,企图借此从整体上攻击并要求废纸某项政策。320
5、政策评估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①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②是决定政策取向的依据(政策延续、政策革新、政策终结);③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④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⑤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6、试举例说明公共政策评估者(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不同,其对政策评估的动机和期待也不同。
社会成员——确定公正和能力
政府——证明能力和诚意
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受益者——发现缺陷、提高质量
政策反对者、受损者和受益较少者——证明错误、重新分配
7、不同政策评估主体在进行政策评估活动时的特点
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了解全貌、评估结论容易被采纳。容易受到固有观念和利益的束缚,同时因为往往缺乏评估专业训练,所以影响评估质量。
专业机构和人员——机构系统内部的评估者和受托者:评估结论易受重视。但是容易受到牵制和暗示,而影响评估质量。独立观察者和研究者:不带偏见,但是材料困难,结论不易受重视。
政策对象——体会真切、简单快捷。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8、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324)①非正式评估与正式评估②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③事前评估、执行评估、事后评估
9、非正式评估的含义: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势、评估内容不做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人们依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对政策加以评说。优点:简便易行、方式灵活。缺点:结论粗糙,甚至以偏概全,有时客观公正。
10、正式评估的含义:指事先制订出完整的评估方案,并有确定的评估者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目标所作的评估。优点:评估过程标准化,评估方案科学化,评估结论客观全面。缺点:要求评估条件较为苛刻。
11、内部评估的含义:由公共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估者所进行的评估。优点:有利于评估的开展,有利于评估结果真正发挥作用。缺点:有可能在评估中夸大成绩、掩饰失误,评估容易走向片面,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技术要求高。
12、外部评估的含义:是由公共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优点:能够较公正的进行评估,能够提高评估质量。缺点:容易迎合委托人的意愿,出现不是对政策本身或社会效益负责的现象。(326)
非公共机构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
(1)受委托进行的评估。
(2)投资或立法机构所组织的评估
(3)其他外部评估者自己组织的评估
13、事前评估的含义:是在政策执行前所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内容有:①对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②对政策可行性的预测。③对政策效果的预测。
14、执行评估的含义:是对政策执行行为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评价。重点是对执行条件和执行能力的评估。方法有:①观察法。②文献分析法。③调查法。
15、事后评估(政策效果评估)的含义:是政策执行完成厚度政策效果的评估。
16、政策效果的含义:就是政策执行后对政策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328)
17、政策效果评估(事后评估)的主要内容:①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②政策非预期影响。③与政策行为相关的环境变化。④投入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329)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标准和影响因素
1、科学的政策评估包括哪三个阶段?:①评估准备阶段。②评估实施阶段。③评估总结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①政策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准备评估条件。②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政策作出评估。③评估总结阶段的任务: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
2、政策评估标准的含义:是依据政策目标设立的可供比较的指标或准则。有价值标准和实事标准。
3、何谓政策的事实评估:是一般由数量、比率、统计结果来建立的评估,是以某一特定事物或既成事实为标准评估。它反映事物共性与个性或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4、何谓政策的价值评估:建立在伦理、道德、文化、礼仪、政治、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的评估,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价值上所造成的影响。
5、政策评估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政策评估既是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事实判断的过程,因此既要有价值标准,也要有事实标准;价值判断必须与事实判断为基础;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设立的原则不同。
6、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主要有哪些?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能。③政策效益。④回应的充分性。⑤执行力。
7、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政策效能即某一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比例。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政策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政策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他投入某一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8、在评估政策效益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①要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②要注意分析绩效的充分性。③注意分析绩效的整体效应。④要注意公共政策的全部效益。332
9、价值标准大致包含哪些方面?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健康发展。③社会公正。
10、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①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②政策影响的广泛性。③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④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⑤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⑥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⑦政策所需经费获取不已。⑧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11、何谓政策资源的混合?指的是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纠结在一起,分不清某项资源的支出到底是属于对那一项政策的投入,或每一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336
12、何谓政策的重叠?指的是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订执行各自政策,于是各种不同的政策的效果混杂在一起,很难将某项政策的实际效果从总体变化中分出来。336
13、政策主体有关人员的抵制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①倾向于尽量不做评估。②对政策过程的独占心理驱使他们反对他人介入,以免影响这个过程按照既定计划和规范进行。③人们潜意识里对自己及自己选择的行为方案有所偏好,而不愿意接受他人批评,组织总是习惯于一如既往的运行不喜欢变革,而评估往往意味着或伴随着批评和变革。
第三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1、评估方法的分类:①经验分析方法和演绎推理方法。②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③传统的分析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常见的有:①过程对比法。②价值分析法。
2、过程对比法的含义:是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特点有:①动态性和全面性。②是一种分析思路的对比分析。
3、过程对比法主要包含哪些方法?①始—终对比分析。②始——中对比分析。③有与无对比分析
4、始——终对比分析的定义:政策评估者为了考察某一项政策的效果,对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的各种情况对比,以此来确定某一项政策效果的方法。构成是:① “前—后”对比法;② “投射—逝世后”对比法;③“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分析法。
5、前—后对比法的含义:就是将政策对象在政策实施前可以衡量出的状态与他接受政策作用后可以衡量出的状态之间进行对比,从中测出政策效果,进而据此对政策的价值做出判断。优点:政策前后变化一目了然。缺点:无法将评估政策的“纯效果”与该项政策以外的因素产生的效果分离开来。
6、投射—实施后对比法的含义:是将政策执行前的趋向县投射到政策执行后的某一点上,并将所得到的投影与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政策的效果图。优点:结果更加精确。缺点:政策执行前以外环境的数据资料难以收集。
7、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法的含义:是社会实验法在政策评估的具体运用。
8、始—中对比分析的含义:指的是在政策执行中的某一点上将政策执行的情况与执行前的情况进行比较、评估的一种方法。注意事项—特别注意政策效率周期规律的影响。
9、政策正效力运动过程一般分为哪些阶段?①政策效力低效期;②政策效力增效期—高效期,③政策效力递减期。
10、有—无政策对比分析的含义:是在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这两个时间点上,分别就采取某一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前后对比,然后再对两次比较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被评估的那项政策的效果。优点:能够比较有效的将被评估政策的“纯效果”从政策执行后产生的总效果中分离出来。
11、价值分析的含义: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最大功能。以及内涵:①目的是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功能;②核心是功能分析,③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12、价值分析的基本步骤①选择对象;②功能分析;③改进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监控
1、政策监控的含义:是指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进行,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必须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监督和控制。
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一种消极的形式。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纵向监控。
2、政策监控的内涵:①政策监控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大众传媒、利益集团及政党和公民。②政策监控客体:是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包括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承担各项功能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③政策监控目的。
3、政策监控机制是指在政策监控实践中,政策监控的各个子系统,特别是政策监控主体的构成及其互动方式和规则,形成的一个总体。
4、政策监控的主要功能①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保证政策内容尽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保证政策贯彻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误解、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④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便及时地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
5、公共政策监督是指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终结等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6、我国目前政策监督系统的构成: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②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③纪检监察部门。④审计、统计部门。⑤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
7、政策监督的三个步骤①建立必要的制度、法规,明确监督职责。②监督政策系统的运行情况。③对违背、残缺现行政策的行为手段予以惩处,纠正政策偏差。
8、公共政策控制的含义: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9、政策控制的程序: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10、政策控制的分类:①预先控制;②同步控制;③反馈控制。或者①目标控制;②界限控制;③效力控制;④效应控制。及其各自的定义
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的方向和实质所在。
政策控制的方法:①矩阵控制法;②例外导向控制法。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变动
1、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354
2、政策均衡的特征:①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②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③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④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3、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有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
4、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①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②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③目标具有长期性;④执政者的长期稳定。
5、政策持续的积极效果:①政策的持续有助于将决策者的思想贯彻到底,从而取得实效。②政策的持续有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③政策的持续可以有效地降低政府的成本。
6、政策持续的消极结果—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得以执行,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和障碍。
7、政策变动的两种类型:①断裂型。②渐进调整型。
8、断裂型政策变动的含义:意味着原政策的中断或终止,它可能被废除,也可能通过创新,使原政策的部分或全部终结。
9、政策调整的含义:是指对实施过程中的政策作出某些必要的补充或删减,修订或修改,调整或更新,使其更加完善和科学。
10、政策调整的基本内容:①主题调整。②客体调整。③目标调整。④方案调整。⑤关系调整。
11、政策调整中的突出因素主要有:①决策者的价值去向。②政策环境。③政策资源。
12、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渐进性的。
13、绝大多数政策变动遵循渐进调整路线的原因:①利益钢性的限制。②现行政策的制约。③公共意志的趋中。④变革成本的约束。⑤人类理性的局限。⑥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二节 政策终结
1、政策终结的含义: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2、政策终结对象的分类:①功能。②组织。③政策。④计划。
在政策终结的所有对象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
3、政策终结的主要方式:①政策替代(指的是用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所满足的各种需求基本不变);②政策合并(指的是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并 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期他的政策中去。③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行成一项新政策。);④政策缩减(指的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
4、政策终结的作用:节省资源;提高绩效;避免僵化;促进优化(政策人员的优化和政策组织的优化「是公共政策优化的核心内容」。
5、政策终结与否取决于各种社会力量较量的结果?其中推动政策终结得力量:①反对政策者;②明知领导者;③锐意改革者;④政策评估者。阻碍政策终结者:①政策制定者。②政策执行者。③政策受益者。
6、克服阻力、顺利完成终结的策略主要有哪些?——①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②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④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④试探试点先行,避免矛盾激化;⑤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第三节 政策周期
1、政策周期的含义——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
2、政策周期的类型:①阶段性政策周期(有美国琼斯首先提出)。②功能性政策周期。③反复性政策周期。
3、阶段性政策周期的内涵——就政策过程而言,政策包含一个由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几个阶段构成的周期;新的政策是原有政策的延续。
4、功能性政策周期——就政策的执行阶段而言,任何政策都有其功能性的生命周期:第一阶段,整体发挥积极作用;第二阶段,主流发挥积极作用,支流发挥消极作用;第三阶段,主流产生消极作用,支流发挥积极作用;第四阶段,整体发挥消极作用。
5、反复性政策周期——就政策循环而言,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样或相似的政策过程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6、影响政策周期长短的因素主要有哪些?——①目标、②环境、③难易、④政策质量。
7、政策周期研究的意义。①政策周期研究是完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需要。②政策研究是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的需要。③政策周期是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需要。④政策周期研究是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及其运用 第一节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
1、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①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首要特征)。②是智囊型群体。③实行科学分类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④坚持研究、教学、开发三位一体,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并重。⑤坚持实事求是。⑥尽可能的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2、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最终目标:是改进政策制定、实现公共决策地科学化和民主化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宗旨是:①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确定目标。②为决策者拟制、评估被选政策方案。③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④构建分析模型和相关理论,发现公共决策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或相关性。
3、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①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美国:白宫办公厅、总统顾问及委员会。德国:联邦总理府、联邦情报局和联邦新闻局。中国:政策研究室]特点:是不仅提供咨询意见,还拥有部分决策权利。②半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布鲁吉斯学会:美国民主党的影子内阁。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美国共和党的政策研究机构].③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兰德公司].4、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最重要职能是为决策者或掌权者服务。一方面是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间接起到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
具体作用是:①作为咨询性参谋机构,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②作为知识的积累和创造者,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③作为评估性机构,提供有关政策结果的信息。④作为人才成长、储备机 构,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⑤作为宣传性机构,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和观点。
政策研究组织在工作研究中表现出的特点:①立足现实,着眼未来。②价值取向上的科学祈求。③研究成果的文本化。④研究方法上的多元化。⑤跨科学研究。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分析和预测
1、政策分析的含义: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和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问题的解决,是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范围:①政策内容。②政策问题的形成。③政策规划及政策的合法化。④政策的执行与结果等。目的在于寻找解决公共问题的适当方案。
2、政策分析总体意义——认定政策问题、拟订政策方案、建立评估标准、权衡政策方案、设计执行计划、评估政策执行,以避免失误。
职业政策分析的根本特点:身份上地独立性和价值取向上的科学诉求。
3、政策分析意义的具体表现:①通过整合和科技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②减少决策失误。③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④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4、政策分析的要素①问题。②目标。③方案。④模型。⑤评估标准。⑥实施效果。⑦环境。⑧信息。
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分析过程的中心任务。政策效益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政策分析的原则①民主化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协调原则。④多样性原则。⑤分合原则。⑥预测性原则。
6、关于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模式(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认为政策分析常见的形式是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2)沃尔夫分析模式[从政策过程和步骤的角度讨论基本模式](3)邓恩分析模式[从政策信息的转化过程去分析,认为政策分析是解决:事实、价值、规范]
7、在政策分析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①应然和实然的关系。②宏观和微观的关系。③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关系。④现实与未来的关系。
8、何谓系统分析?是一种根据公共政策客观具有的系统特征,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以及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政策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有何特点?①是一个整体系统。②整体效应不断有序变化。③引入现代应用数学。
9、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政策分析的环境分析。②政策分析的结构分析。③政策分析的目标分。
10、系统分析有何作用?①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比较。②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主义政策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③强调并突出政策分析人员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是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④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⑤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11、何谓定性分析方法?是指人们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综合运用逻辑思维,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的分析、判断,进行政策分析和决策的一种技术方法。它有何优点:①定性分析弥补了定量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②定性方法通用性大。③定性方法有利于调动专家、智囊团的积极性,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局限性有:①决策方案可能不够准确和具体;②往往制约人们的政策选择的理性程度。
12、何谓价值分析?是研究人员考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及价值规范并确定价值准则的分析过程和方法。
价值分析有何作用?①可以确定衡量和评价政策方案的基本价值准则。②可以了解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与趋向,确立新的价值准则。③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指导人们对政策做出新的选择。
13、何谓可行性分析?是指对政策方案是否具有接受河北贯彻的可能性的分析,包括以下内容:①经济上的可行性。②政治上的可行性。③行政上的可行性。④法律上的可行性。⑤技术上的可行性。
14、创造性分析方法的种类:①个人判断法。②头脑风暴法。③德菲尔法。④脚本写作。⑤运筹博弈。⑥辩证分析法。
15、个人判断法的含义:是指依靠专家个人对政策问题及其所处环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政策方案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等作出自己的判断的一种创造性政策分方法。
16、头脑风暴法的含义:是一种常用的专家会议法。它有助于查明问题,并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的方法。是由美国的奥斯本首先提出。
17、德尔菲法的含义:是指采取函询调查的形式,分别向专家提出问题,在相互不见面的情况下发表意见,交流信息,而后将他们的答复意见加以整理、综合。
18、脚本写作法的含义:就是准备脚本的过程,它通过对从现在到未来的某段时间内假定要发生的时间的逻辑顺序予以排列来编写脚本。脚本写作的特点:①以一系列假设为基础。②任何脚本只能描述一种可能的前景。
19、博弈和运筹博弈(对策论)的含义:是研究多人决策问题的理论,现代博弈论的诞生是美国诺伊曼和摩根斯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问世。是由参与人的模拟活动,博弈的剧中人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相互影响,从而模拟个人、团体或社会经济部门的抉择行为。
20、辨证分析方法主要包含哪些种类?①两面思维方法。②模糊分析法;③灵活变通的分析法(蜕变型政策分析法、流变型政策分析法、出奇制胜性分析法)(415)
21、何谓定量分析方法?他强调尽可能使用科学的方法及理性分析,为科学认识的客观性、真理性、可检验性而努力。
22、何谓公共政策预测?:就是政策研究人员运用预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已有的信息,对未来各个政策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的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对未来产生影响的过程。
23、公共政策预测的必要性:①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误。②可以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
24、公共政策预测的分类:①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测。②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③目标性预测和探索性预测。④宏观政策预测和中观政策预测和微观政策预测。
25、公共政策预测的内容(简答):①公共政策实施的总体环境和具体条件预测。②公共政策的绩效预测。③公共政策实施的社会心理因素预测。④对政策系统内的各部分的互动、配套和协调情况进行预测。
公共政策的预测步骤:①确定政策预测目标。②进行政策环境的现状调查。③确定公共政策的合理结构。④选择政策预测方法。⑤对政策预测结果进行论证。预测方法:①趋势外推法。②专家评估法。③模型预测法。④动态分析法。
第三节 公共政策咨询
1、公共政策咨询的含义:是指咨询人员根据政策主体或对象的需要,以其专门知识,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和评估,客观地、独立地提供最佳的或几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为咨询者提供服务的活动。公共政策咨询的种类有:①决策咨询;②政策信息咨询。
2、开展公共政策咨询的意义:①帮助决策者准确地判断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②帮助决策者科学地择定政策方案,并对政策方案的事实进行监控。③有效地保证政策效果,减少决策失误。
3、决策咨询的功能:①研究咨询功能。②参与决策功能。③政策协调功。④人才开发功能。
4、决策咨询的特点:①综合性。②法治性。③公共性。④时效性。⑤相对独立性。
5、开展政策信息咨询时应该掌握的基本原则:①准确全面原则。②客观公正原则。③最小努力原则。④优势放大原则。
6、政策信息咨询的功能:①社会大脑功能。②信息传播功能。③决策支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