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
《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
《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
陪伴,是一种温暖,因为它意味着有人把世界最珍贵的时间给了你;
陪伴,更是一种力量,因为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这是我观看2月25日央视播出的《朗读者》后,写下的感触良多的一段话。
而这一期的《朗读者》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要数郑渊洁父子了。
郑渊洁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童话大王”。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父亲郑洪升是密不可分。
郑渊洁上小学时,有一次因改变了老师出的作文题,写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被老师羞辱,他则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从而被学校开除。父亲看了他写的“检查”后,则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父亲则开始了对郑渊洁的“家教”模式。
还有一次,父亲半夜偷偷给儿子钢笔灌完钢笔水,被儿子发现。父子俩聊了许久。最后父亲问,“你一个人能把《童话大王》写多少年?”郑渊洁回答,“只要你和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它写下去。”而父亲则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父亲的陪伴和对儿子的鼓励,由此可见一斑。而父爱之深沉,也令人为之动容。
这不禁让我感同身受。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XX年12月14日的下午5点多,我踏上了去往福建的列车,离开了生活了21年的家乡和父母。殊不知,这一次分别让我整整两年再也没见过我的父母。
因为,这是开往福建的军列。我要去部队服役了。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被父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我从小也没出过远门,求学之路:小学在村里,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里,大学在市里,我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我到部队后往家里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情不自禁地哭了。这并不是因为受不了训练的苦与累,而是十分想家、想父母。
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来到了XX年11月。当时的我纠结于留队还是退伍。打电话给家里,父亲说,“敏敏,我知道你不是怕苦,如果想家,就回来吧!”
就这样,XX年12月,我毅然选择退伍,回到了一所农村小学当老师。
现在,我已参加工作6年。我也非常满足于这样“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下班,我都会回家。我知道,不管多晚,总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在等我;我也知道,不管多晚,总有人在等我回家,那就是我至亲的人。
有人说,再多轰轰烈烈的誓言,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陪伴。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
在第二期《朗读者》中,郑渊洁、杨乃斌,蒋雯丽、林兆铭、乔榛,讲述他们人生中不一样的“陪伴”。字字句句虽平铺直叙,不喧哗,却掷地有声。
这次仍然看的周末版、央视三套的重播。是我的发小,“毅”所发感言提醒的我。她周六准时看首播。上周主题是“遇见”、是启迪人们找一回“初心”。本周主题是“陪伴”。通过现场真实人物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同故事,诠释怎样才是“陪伴”,和关于人生不一样的“陪伴”。引起观众内心诸多认同与共鸣,我俩聊了好大一会儿。
感动与感慨交织:人生要面对许多坎坷和艰难,要面对不同命运、不同的决择。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他们无偿的付出与劳苦、是夜以继日的温情陪伴。从他们身上看到人性的向善与美好。面对儿子郑渊洁的的辍学,父亲没有责骂,平静地说:“没关系,我来教你。”郑渊洁:“父亲”的涵义,是榜样
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和贝塔、大灰狼罗克……“童话大王”郑渊洁笔下的角色们曾陪伴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但学生时代的他却并非“乖孩子”,还曾被老师开除。此后他的父亲郑洪升便在家教导他。父亲的言传身教,让郑渊洁从小对文字和看书产生了向往之心。现场我们一起倾听了“童话大王”是怎样炼成的的过程。
蒋雯丽,中国内地优秀女演员。她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从XX年开始担任预防艾滋病宣传员,至今已有十五年之久。对于艾滋病患儿,蒋雯丽毅然决然地把他领回家,陪伴其长大,一陪就是十五年。“与他们相处中,我意识到了他们的敏感和脆弱。但是他们似乎又比别人更坚强不屈”,蒋雯丽如是说。
无论是《瓦尔登湖》,还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些与动物不期而遇、而后又相互陪伴的故事令人神往也似乎遥不可及。现实中,这样的人却真实存在着。林兆明,18岁开始就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他独自一个人照顾300多个动物,陪伴野生动物,那种寂寞与枯燥、孤独与辛苦,简直难以想象。
“没有妻子,我根本活不到今天。”乔榛一直这样说。“我生病那时,她暗自神伤,在我面前却强颜欢笑。我看到她这样,也很心酸。”今晚,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他将携妻子来到《朗读者》,讲述彼此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陪伴。乔榛说:“我的命,都是国妹给的。。”接着,夫妻二人深情朗读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真情朗读、打动全场观众,掌声不时响起。而后已面对七次生死的乔榛,首次搭档董卿再现《叶塞尼亚》配音。
一篇好文,一个好故事,一次真诚的分享。朗读,也是一种享受。这个栏目最大的亮点就是、让人们从中发现文字的魅力,且又不枯燥无味,结合其背后的故事,比起自己去读、去搜、会更有感染力。而且以董卿的文字功底与文学修养,确实把控得恰如其分,彰显此栏目与众不同的新意。
我觉得: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而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在一片搞笑或相亲类节目充斥各大卫视的今天,《朗读者》栏目无疑是一股清流,《诗词大会》见证了董卿的文字功底,《朗读者》无疑会更上一个台阶!
这一期的《朗读者》请来的嘉宾们带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感动。
长大成人后知晓人情世故的我们仿佛已经很少被感动,即使被感动也会让它戛然而止,因为怕受伤。长大后,我们的感情越来越稀薄,也越来越珍贵,不肯也不敢轻易付出,也不再期待收获。也往往少了对某些事某些人的执着。缺失了感动与执着的长大,是否真的快乐。
喜欢董卿在节目里念的一首孤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这句诗让我想起安妮宝贝在《蔷薇岛屿》里的一段话: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
我想这就是两个人陪伴最好的姿态吧!
第二篇:《朗读者》陪伴观后感
《朗读者》陪伴观后感
长大成人滋味
最黑的黑是背叛
最痛的痛是原谅
最爱的爱是陪伴
----陪伴
《朗读者》陪伴观后感 篇1 这一期的《朗读者》请来的嘉宾们带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感动。
长大成人后知晓人情世故的我们仿佛已经很少被感动,即使被感动也会让它戛然而止,因为怕受伤。长大后,我们的感情越来越稀薄,也越来越珍贵,不肯也不敢轻易付出,也不再期待收获。也往往少了对某些事某些人的执着。缺失了感动与执着的长大,是否真的快乐。
喜欢董卿在节目里念的一首孤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这句诗让我想起安妮宝贝在《蔷薇岛屿》里的一段话: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
我想这就是两个人陪伴最好的姿态吧!《朗读者》陪伴观后感 篇2 陪伴,是一种温暖,因为它意味着有人把世界最珍贵的时间给了你;
陪伴,更是一种力量,因为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这是我观看2月25日央视播出的《朗读者》后,写下的感触良多的一段话。
而这一期的《朗读者》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要数郑渊洁父子了。
郑渊洁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童话大王”。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父亲郑洪升是密不可分。
郑渊洁上小学时,有一次因改变了老师出的作文题,写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被老师羞辱,他则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从而被学校开除。父亲看了他写的“检查”后,则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父亲则开始了对郑渊洁的“家教”模式。
还有一次,父亲半夜偷偷给儿子钢笔灌完钢笔水,被儿子发现。父子俩聊了许久。最后父亲问,“你一个人能把《童话大王》写多少年?”郑渊洁回答,“只要你和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它写下去。”而父亲则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父亲的陪伴和对儿子的鼓励,由此可见一斑。而父爱之深沉,也令人为之动容。
这不禁让我感同身受。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XX年12月14日的下午5点多,我踏上了去往福建的列车,离开了生活了21年的家乡和父母。殊不知,这一次分别让我整整两年再也没见过我的父母。
因为,这是开往福建的军列。我要去部队服役了。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被父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我从小也没出过远门,求学之路:小学在村里,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里,大学在市里,我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我到部队后往家里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情不自禁地哭了。这并不是因为受不了训练的苦与累,而是十分想家、想父母。
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来到了XX年11月。当时的我纠结于留队还是退伍。打电话给家里,父亲说,“敏敏,我知道你不是怕苦,如果想家,就回来吧!”
就这样,XX年12月,我毅然选择退伍,回到了一所农村小学当老师。
现在,我已参加工作6年。我也非常满足于这样“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下班,我都会回家。我知道,不管多晚,总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在等我;我也知道,不管多晚,总有人在等我回家,那就是我至亲的人。
有人说,再多轰轰烈烈的誓言,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陪伴。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朗读者》陪伴观后感 篇3 自从看完《朗读者》第一期,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档节目,并对下一期充满了期待。昨天晚上散步归来,早早坐在电视机,静候央视一套即将播出的《朗读者》第二期。二十点零五分,伴随着青年钢琴家吴牧野的琴声,主持人董卿一袭白裙,款款走来,以顾城的诗句开场:“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引出了昨天《朗读者》的主题“陪伴”,而嘉宾们选择的朗读内容背后都有精彩的人生故事。
1.“我的爸爸虽然是一只羊,但他是一个男子汉,他知道怎么爱我。我要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爸爸。”郑渊洁《父与子》
“童话大王”郑渊洁邀请86岁的父亲郑洪升一同上台,朗读自己写的《父与子》。
这是郑渊洁写给儿子郑亚旗的,郑渊洁属羊,郑亚旗属猪: “我是羊,我生了一头小猪,我感到幸福和惬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羊只能生羊,马只能生马,那该成什么样子了?我爱我的小猪儿子。如果他是鸡或是蛇或是兔或是老鼠,我一样爱他,一样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我是他爸爸。”
《父与子》一文也同样适用于郑渊洁和父亲郑洪升。郑渊洁回忆,他把老师的作文题目改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因为调皮被学校开除,而郑洪升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
在虎妈狼爸的传统中,郑洪升却甘愿当一只羊。也正是父亲的影响,使得郑渊洁热爱读书,成为独树一帜的童话大王。
2.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冰心《不为什么》。
“同桌妈妈”陶艳波用16年的光阴陪伴失去听力的儿子杨乃斌一起上课,陶妈妈记录下每个知识点,回家一遍遍讲解。后来,杨乃斌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他在现场朗读冰心的《不为什么》。
3.艾滋病的孩子更需要人们的关爱与陪伴,著名演员蒋雯丽朗读林清玄的《百合花开》,直抵观众心灵最柔软的那根弦。
4.林兆铭工作在野生动物救护中心,5年的时间只有他一人坚持在这里陪伴这些动物。这些受伤的动物有一些能康复,回归大自然,有一些则因伤势过重很快离世,在陪伴中林兆铭每天都在感受着喜悦与失去的悲伤。他朗读美国作家梭罗的自然主义名著《瓦尔登湖》选段,献给他的动物朋友们。
这段出自《瓦尔登湖》的其中一章《冬天的禽兽》,用的是徐迟翻译的版本。
5.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裴多菲《我愿是激流》
配音演员乔榛从1985年开始7次面对生死,妻子唐国妹一路陪伴,并给予他康复的力量。乔榛与妻子共同朗读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他们俩声情并茂的朗读,脉脉含情的眼神,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第三篇:《朗读者》第二期
《朗读者》第二期:陪伴,是人性光辉迸发的奇迹
“草 在结它的种子,风 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
如果你可以选择拥有一种超能力 你希望是什么呢?
中年人说:“希望能掌控时间,多些时间陪家人和朋友。” 老人们说:“让自己身体倍棒,更好地陪伴在彼此身边。”
孩子们说:“我想要很多超能力,这样当没人陪着我的时候,我就不害怕啦。“
不喧哗,自有声,在第二期《朗读者》中,蒋雯丽、郑渊洁、乔榛,林兆铭,杨乃斌 讲述他们人生中不一样的“陪伴”。
《朗读者》第二期,主题便是《陪伴》
1、乔榛:我的命,都是国妹给的
著名表演艺术家乔榛的声音曾陪伴我们走进许多经典影视作品,《魂断蓝桥》、《廊桥遗梦》、《安娜·卡列尼娜》、《加里森敢死队》、《哈利波特》等影视剧中都有他出色的配音。
但或许您不知道的是,从1985年开始十几年间,乔榛曾三次被确诊癌症。“没有妻子,我根本活不到今天。”乔榛一直这样说。“我生病那时,她暗自神伤,在我面前却强颜欢笑。我看到她这样,也很心酸。”今晚,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他携妻子来到《朗读者》,讲述彼此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陪伴。
乔榛,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
他说《老人与海》里有句文字一直陪伴着他,“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八零年以来,他七次和跟死神狭路相逢,光癌症就四次,其间又是心梗又是脑梗。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他,讲述了自己支撑下来的原因,除了信念,还有他那不离不弃的妻子唐国妹,对他全身心的呵护与精心地照顾。妻子的相濡以沫,携手奋战,让病魔一次次被击败,他反复这样说:
"没有妻子,我根本活不到今天。”
他深情地携着妻子唐国妹朗读了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董卿特邀了青年钢琴演奏家吴牧野先生弹奏了节目主旋律。
这是多么生动感人的夫妻之间爱的故事啊!
节目完了,我的心还沉浸其中,正在融化。
是啊!书中的文字是无声的,看到他们与情感交融,并以朗读的形式展现陪伴及爱的力量的时候,谁的心不会被融化?
环顾四周,86岁的母亲在,近90岁高龄的公公在,患过重大疾病痊愈的爱人在,亲亲的兄弟姐妹在,活泼可爱的儿女绕膝在;厚爱的亲戚、朋友、同事同伴在......。
2、蒋雯丽:我陪伴艾滋病患儿长大
蒋雯丽,中国内地优秀女演员。她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从2002年开始担任预防艾滋病宣传员,至今已有十五年之久。
“与他们相处中,我意识到了他们的敏感和脆弱。但是他们似乎又比别人更坚强不屈”,蒋雯丽如是说。十五年的真心陪伴,她分享了哪些背后的故事?
朗读者,蒋雯丽,中国知名影视演员。
她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从2002年开始担任预防艾滋病宣传员,至今已经有15年之久。她曾经把艾滋病孤儿小武带回家里,和儿子同吃同住,睡上下铺......节目中,她始终微笑着给大家分享,这些年来和艾滋病儿童相处的感受。她说:
“与他们相处中,我意思到了他们的敏感和脆弱。但是,他们似乎又比别人更坚强不屈。”
“他们最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平等对待和真心相伴。”
最后,她朗读了林玄青的散文《百合花开》,送给了所有的艾滋病儿童。
看到这里,我感慨蒋雯丽的德艺双馨,我羞愧自己的无知胆小。原来的我,对艾滋病的恐惧与抵触那么强烈,是该修正一下自己那错误的微观了。
3、郑渊洁:“父亲”的涵义,是榜样
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和贝塔、大灰狼罗克……“童话大王”郑渊洁笔下的角色们曾陪伴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但学生时代的他却并非“乖孩子”,还曾被老师开除。此后他的父亲郑洪升便在家教导他。父亲的言传身教,让郑渊洁从小对文字和看书产生了向往之心。让我们一起倾听“童话大王”是怎样炼成的?
朗读者,郑渊洁和父亲。
郑渊洁,现代作家、童话大王。
他小时候,因为调皮不知一次被学校开除,他的父亲郑洪升总是对儿子说:
“儿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
父亲几十年如一日,早上4点钟起床搞学习、写微博,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儿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让郑渊洁从小对读书和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父亲这样对他说:
“你写多久,我们就活多久。”
郑渊洁说:“父母这种默默的陪伴,是支撑我一生努力创作的力量。”
父子俩生动地朗读了郑渊洁自己的作品《父与子》。
我记住了其中的一句话,也提醒大家记一下:“打骂孩子的爸爸妈妈,是懦夫,不管孩子是什么,都要爱孩子。孩子是你生的,如果你不满意,就打自己吧。”
4、杨乃斌母子:16年的陪读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时候失聪了。但是母亲不想让他去聋哑学校,而是希望他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习成长。所以整整16年,杨乃斌的母亲都带着一个小板凳,坐在儿子的课桌旁陪他上学,将老师的讲授通过唇语再转述给他。杨乃斌虽然听不见,但他却通过朗读,把对母亲的感激与爱大声说出来。
杨乃斌,是这期节目中最令我感动的朗读者。
她有个特、特、特伟大的妈妈。
杨乃斌出生后8个月,因一次高烧致使他双耳失聪。为了能够让孩子像健全人一样成长,他的母亲陶艳波从他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小学、中学、大学,整整陪读了16年。母亲总是搬个小板凳坐在杨乃斌的身边,每天艰难地将老师讲授的知识通过唇语传授给他。杨乃斌虽然听不见,但是,他能大声朗读出对母亲爱的陪伴的感激。他说:
“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献给我的母亲,如果不是她16年的陪伴,可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所有人都想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她还一直坚持,一直鼓励我。”
他们母子,曾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人物。现在的杨乃斌已经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目前正在天津市残联工作。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当属母爱!
5、林兆铭:一个人的动物园
不论是《瓦尔登湖》,还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些与动物不期而遇、而后又相互陪伴的故事令人神往也似乎遥不可及。现实中,这样的人却真实存在着。
林兆铭,18岁开始就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一个人怎样照顾300多个动物?为什么,他独自陪伴着它们?
林兆铭,天然野生动物园里的保护员。
18岁开始,一个人独自照顾300多只野生动物,这些小伙伴里有蟒蛇、梅花鹿、猴子、鹦鹉......他把那些动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喂养,看护。一个月有可能才回家一次,用寂寞的人生去和各种动物们相伴。他最喜欢鹦鹉,因为鹦鹉会跟他说话。他常常会为不幸的动物们的离世而哭泣,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居然又难过的低下了头,哽咽了一会才抬起了头,半边脸还在不停的抽搐。
他说:“不管是动物还是人,它都喜欢被爱,被关照吧。”
“这些动物们就是我的朋友、家人,他们让我每天都生活得很充实,不感到孤单。”
他朗读的文章是梭罗的《瓦尔登湖》选段,用以献给他的那些可爱的动物们。
这个故事,居然使我泪奔了。
陪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陪伴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是的,陪伴是最温暖的爱,最长情的告白!
这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最最幸福的人!
第四篇:《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
二战后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迈克患上了猩红热,他坐车到很远的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迈克有一次在路上病发,汉娜将他送回家,两人开始渐渐交谈起来。病好的迈克,回到了汉娜所居住的房间,而两颗同样寂寞的心,此刻交汇在了一起,15岁的迈克和35岁的汉娜发生了一段惊世骇俗的忘年恋,此后汉娜总是让迈克为她朗读,在迈克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迈克满16岁之前的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最不能忘怀短暂时光。相爱容易,相处太难。汉娜最后离开了迈克。而迈克再一次看见汉娜是在对二战战犯的审判席上。汉娜作为主要战犯被判终身监禁。在汉娜终于特例获释时,长大的迈克再也没有当年的激情。而冷漠的迈克也让此时白发苍苍的汉娜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在监狱上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人性都是善良的,然而战争会扭曲这一切。当当年那个善良的少妇汉娜坐在审判庭上的时候,想必不光是迈克,所有的观众都会感到惊讶,那样一个善良的人,居然会是一个放火烧死300人的纳粹战犯。当汉娜坦然的承认她做过这一切的时候,她显得是那样的可怕。汉娜真的变了吗?不!她依然是当初那个汉娜,仔细的观众可以发现汉娜是唯一一个诚实回答法官的问题的人,然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一切?答案就是战争。因为战争,汉娜成为了无情的女看守;因为战争,汉娜把在毒气室和焚尸室每天不间断的杀戮看成了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就如同每个人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直至到法庭上汉娜也这样反问道法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战争泯灭了像汉娜一样所有善良的人。战争不光摧毁着物质,更可怕的是他摧毁了人的心灵。
观看完本片,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由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汉娜。汉
娜悲剧的一生让我唏嘘不已,首先汉娜是一个非常有自尊的一个女性,在法庭审判中,要强的汉娜为了不让别人看出自己是文盲,她毫不犹豫的承认了本来不该自己一个人承担的罪行。而多年后,迈克冷漠的态度让汉娜觉得自己关于迈克还一直爱着自己想法是那样的可笑,觉得迈克寄给自己他朗读的磁带给自己带来的感动是那样的不真实,她选择用自己的生命维护着那残留的自尊。第二,汉娜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从开始她敢爱上一个比自己小20岁的迈克开始,从那个老板对迈克说希望你妈妈会喜欢,然后勇敢地接受迈克的吻开始,她就是那样鲜活地敢爱;从她开始认为自己和迈克不合适的时候,她毫不留恋地离开;从最后她认为迈克不再爱自己,她毫不犹豫地选择死亡的时候,她又是那样鲜活地敢恨。行到后段,迈克开始给汉娜寄出他所朗读的作品磁带,当迈克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从录音机中缓缓流淌出来的时候,不光是汉娜我也是双眼噙着泪水,这一刻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重合到了一起。可能在汉娜的思维中又回到了那个美丽的夏天,每天匆匆赶来的迈克深情地在为他朗读着带小狗女人,为他朗读着荷马史诗中的故事,而此刻,时过境迁,汉娜已经成为阶下囚,而迈克也早已是一个女儿的爸爸。但是那熟悉的声音却又将两个人连在了一起。有了迈克的鼓励,汉娜仿佛找到了生活的希望,文盲的她通过迈克的录音开始吃力的学习一个个单词,最后竟然可以写出一些简单的句子,这不能不说也是爱情创造的一个小小的奇迹吧。然而好景不常,迈克后来再也没有寄给汉娜磁带,而她无数次地询问都石沉大海,汉娜也放弃继续下去的希望,或许她和迈克都知道他们都已经回不去那个夏天了,这辈子他们只能注定相爱,不能厮守。
还记得迈克的导师在上课时讲过这样一句话——保密是西方文学中的核心,是由不同原因,而有着不同个性的人塑造,有的邪恶,有的高尚,从而导致他们
不愿公开。而这句话的出现刚好是在迈克询问汉娜名字的时候,这或许有意无意的地想向我们传达什么,而这句话也暗示了两人今后的命运。很显然,当时的迈克根本就没有在意他导师所讲的,他那时只是想早点下课,早一点见到汉娜。如果若干年后的迈克还能记起,不知是怎样地感叹。命运其实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而我们大多数人和迈克一样,都忽视了它的存在,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遗憾,但或许就是有这种遗憾,我们的人生才显得丰富多彩。
本片在拍摄技巧上,并没有使用什么花哨的镜头语言,全片都是以一种很朴实的叙述性镜头来进行。不过朴实不代表没有亮点,在一开头,导演用主观镜头拍摄那一列列车驶过,在回到过去以客观镜头拍摄坐在列车的迈克,给人一种现在与过去交织的感觉,让人感觉处理的十分巧妙。在音乐背景的使用上,导演选择的是一些很舒缓的音乐,不仅和本片主题相契合,更是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氛围中。在色调的运用上,导演选择的是一种偏暖色调,我认为这样选择的理由同音乐的使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的来说,《朗读者》是一部看完后让人深思的一部电影,你或许为汉娜和迈克的感情惋惜,或许为汉娜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可理喻,或许会为迈克的最后的绝情感到失望,但是我想说的是它无关善恶,有关爱情。
第五篇: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
这部影片的大致内容讲的是1958年,德国西部的一个小城镇,打算步行回家的15岁少年迈克尔突发急病,在街边晕倒,正巧赶上在电车上做票务员的汉娜路过,她将迈克尔送回了家。彻底康复之后,迈克尔决定亲自登门拜访汉娜,谢谢她的好心相助,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自己竟然会和这个虽然已经36岁、却不失性感迷人的女士开始了一场激情四射的肉欲缠绵,从此以后,两人发展出一段偷偷摸摸的地下恋情。迈克尔发现,汉娜虽然并不识字,却特别喜欢听他朗读小说或名著……每当迈克尔为她读完文学作品之后,两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性爱的海洋中不能自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汉娜也意识到自己是真的迷恋着迈克尔那异常让人沉醉的嗓音。然而,3个月之后,汉娜却突然失踪了,她带走了自己的行李,没有给迈克尔留下只字片语,让百思不得其解的他一个人心碎难过。差不多过去了8年的时间,这个时候的迈克尔已经是一个法律系的高材生了,当他和几个同学去法庭旁听对纳粹战犯的审讯时,惊讶地发现汉娜又重新走回到他的生命中,只是这一次,她是站在法庭的被告席里.当汉娜的过去在法庭上被一点一点地揭露出来时,迈克尔惊讶地发现了一个被埋藏得很深的秘密,极有可能影响他们两个人的生活轨迹。不过迈克尔并没有冒险与她相认,而是默默地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见证着这一切的发生。时间再度飞逝,当汉娜为自己的罪行服完将近30年的刑期之后,已经垂垂老矣,曾经青涩的迈克尔如今也变成了一个忧伤且孤独的中年男子,悲哀地缅怀着自己那无疾而终的初恋情怀。
这是部值得推荐的好片子,从一开始就能让人进入电影的境界内。特别是后半部分,真是让人感动不已,虽然男女主角未在一起,但身体的分离反而却让他们在情感上走的更进。其实他们都没有错!她因为年龄的缘故把爱深埋心底离开迈克尔,最终因为自尊而身陷牢狱。之后她在爱的鼓励下她学会写字和阅读。少年的他也因来自社会的重压经历几番痛苦的挣扎后,最终在法庭选择沉默。现代社会中的婚姻和爱情是多么现实和苍白无力,即经不起诱惑又经不起打击。
男女主角间充满着遗憾的感情,可以说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爱上了对的人。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有太多的约束,让人与人之间无法真诚相对,每个人都不愿意可又不能不为了在乎他人的看法而活着,处处戴着面具。笑着,哭着,甚至连爱着都是这么的言不由衷。
影片最终的结局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汉娜的结局应该就是最好的结局,如果成功出狱,和男主角和20年未见的外界如何相处?最后虽然自杀,但
是她得到了内心的平静,从出狱前安详的擦拭身体,洗去‘罪恶’就可以看出;而从她爱惜书本,脱去鞋子站在书本上,其内心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的升华。而最后男主角带着自己的女儿去看汉娜的墓地的时候,指着汉娜的墓碑告诉女儿: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男主角最后讲述的故事其实是在告诉女儿:忘年之爱是可以理解值得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