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北京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

时间:2019-05-13 22:0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语文北京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语文北京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

第一篇:高考语文北京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

高考语文北京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 【试题一】2002年春季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8-9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9.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野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试题二】2002年夏季

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试题三】2003年夏季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6分)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试题四】2004年春季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6分)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最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试题五】2004年夏季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试题六】2005年春季

12.读下面的词,完成①—③题。(7分)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①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试题七】2005年夏季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试题八】2006年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试题九】2008年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试题十】2009年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试题十一]2010年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古

风(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① 徂晖:落日余晖。

②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 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试题十二]2011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2.(7分)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试题十三]2012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词》)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试题十四]2013年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古风(其十)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北京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 试题一 8.B 9.D 试题二 16.①BE 试题三 17.①B、E 试题四 17.①D②C 试题五

12.①C ②A 试题六 12.①B 试题七 12.(7分)①D ②C 试题八 12.①D、E 试题九 12.①A 试题十

12.①(2分)D 试题十一 13.①(3分)A 试题十二 12①B [试题十三]

10、①C ②DE [试题十四] 参考答案: 12.①B

第二篇:高考语文北京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辑录

高考语文北京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辑录

【试题一】2002年春季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8-9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9.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野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试题二】2002年夏季

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试题三】2003年夏季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6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试题四】2004年春季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6分)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最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试题五】2004年夏季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试题六】2005年春季

12.读下面的词,完成①—③题。(7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①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试题七】2005年夏季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试题八】2006年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试题九】2008年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试题十】2009年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

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试题十一]2010年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古 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

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

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 徂晖:落日余晖。②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 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试题十二]2011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试题十三]2012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词》)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

[试题十四]2013年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古风(其十)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

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试题十五]【2014北京卷】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12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下列诗句中寓有相同情感的两句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 《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C.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按: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春《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试题十六]【2015北京卷】(18分)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试题十六]2016年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8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

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2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北京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

试题一

8.B 9.D 试题二 16.①BE 试题三 17.①B、E 试题四

17.①D②C 试题五

12.①C

②A 试题六 12.①B 试题七

12.(7分)①D②C 试题八

12.①D、E 试题九 12.①A 试题十

12.①(2分)D 试题十一

13.①(3分)A 试题十二 12①B [试题十三]

10、①C②DE [试题十四] 12.①B ①B末照指余辉,“后世仰末照”指的是后世的人们依旧敬仰他的功绩。

[试题十五] 【2014北京卷】

14、①答案:C 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答案:BE 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2015北京卷】答案 16.C 【解析】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选项C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

17.①B 【解析】A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是蜂和蝉来写琴声;D用白玉和黄莺写琴声。

[试题十六]2016年

15.【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二句开头“往岁”二字点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往事,而末句的提到的“新月出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选项不正确。

16.【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古典诗歌的内容理解和表达技巧。B选项中,“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A选项中,“歌馆”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C选项中,“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选项中,“留酸软齿牙”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了视觉,并没有体现听觉。

17.【参考答案】相同点:都描写到了幽静偏远山环水绕的山村自然风光,村庄的地理位置都较偏远,或是“山重水复”或者“乱山深处”;村庄或是高柳茂林或是柳暗花明,清幽和恬静,表现作者对山村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西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风送禽语”和“苔侵墨痕”表现山村风光的幽静,《游山西村》除却自然风光外,更侧重描写山村的风土人情和风俗,通过对“萧鼓追随”的春社情景的描写和“衣冠简朴”的村民的描写,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作者的喜爱之情;《西村》通过“往岁”和“今夕”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换,《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今日之景,同时写景之外还蕴含哲理,表现出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典诗歌的内容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通过对两首诗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不同点和相同点。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1~2题。(11分)

渔 翁①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柳宗元谪居永州时著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写作主旨与本诗大致相同。

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3~4题。(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颂扬村民勤劳智慧之意俱在其中。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着墨不多,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

D.此诗整体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本诗可谓独树一帜。

E.同为晚唐诗坛名家的李商隐,其诗歌语言清丽,韵律和谐,和本诗风格相似。

4.前人评论此诗,谓之“全诗以山翁热情相邀收束,可谓戛然而止”。请结合全诗分析这种笔法的表达效果。(6分)

1.(5分)C E

(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2.(6分)《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1分)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2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3分)

评分标准:本题6分。答出形象特点,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答出感情,3分。

3.(5分)B

E

(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4.(6分)虽未写眼前景象,可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已经展现眼前(2分);虽未写作者心情,可面对如此宁静美好的环境,面对如此殷勤好客的人们,作者流连忘返的心情也已经不言而喻(2分)。如此写来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1分),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1分)。

第三篇:高考北京卷古诗鉴赏题选择题集锦详解

高考语文北京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辑录

【试题一】2002年春季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1-2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2.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野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试题二】2002年夏季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3题。(6分)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试题三】2003年夏季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4题。(6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试题四】2004年春季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5—6题。(6分)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5、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6、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最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试题五】2004年夏季

读下面的诗,完成7—8题。(4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7、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试题六】2005年春季

读下面的词,完成9题。(7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9、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试题七】2005年夏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0、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试题八】2006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12、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试题九】2008年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试题十】2009年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10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试题十一]2010年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题。(7分)

风(其三十九)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 徂晖:落日余晖。

②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 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试题十二]2011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题。

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6、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试题十三]2012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18、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词》)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

[试题十四]2013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试题十五]【2014北京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0—21题。(12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21、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下列诗句中寓有相同情感的两句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 《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C.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按:明,出题人有误)〃王象春《游曲江》

[试题十六]【2015北京卷】(18分)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2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23、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试题十六]2016年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4-25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2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2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5、‚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1~2题。(11分)

渔 翁①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26、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E.柳宗元谪居永州时著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写作主旨与本诗大致相同。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3~4题。(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二)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27、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颂扬村民勤劳智慧之意俱在其中。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着墨不多,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D.此诗整体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本诗可谓独树一帜。E.同为晚唐诗坛名家的李商隐,其诗歌语言清丽,韵律和谐,和本诗风格相似。

第四篇: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解析

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分析

三、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huī 《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0、• ①【答案】C •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 ②【答案】DE •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 • 由景及理例1:

• 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

•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 由景及理例2: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如此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的生命意义。

• 由景及理例3:

•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没有描写具体景色,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吗?宇宙间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立脚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由景及理例4: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两句朱子写江边停泊着一艘大战船,水不深,船搁浅,怎样也移不动;昨天夜里江边春水涨高了,只见那大船已如羽毛般轻轻飘浮在水面上;想到早先浅水时的想尽办法来推移战船,实在白费力气,看!现在水满了,那船不是在江心自由自在地行驶了吗?

朱子此诗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一方面可用来比喻悟道时豁然贯通的自在快乐,一方面也用来比喻行事在时势未到时的盲动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畅通无阻。

• 由景及理例5: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从今若得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第五篇:古诗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水平测试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选出对《登高》鉴赏错误一项:

A.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

B.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直接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C.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D.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2.选出对《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错误一项:

A.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B.“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C.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D.结尾句,苏轼难以从悲哀中超脱,遂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3.选出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错误一项:

A.上阕怀念孙权、刘义隆,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裕,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代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B.这首词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亲自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宿志难伸的愤慨。C.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运用典故来托古喻今,抒情言志。每个典故的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上半阕提供成功的范例,赞孙权重在创业,颂刘裕重在北伐。

D.这首词又从登临角度写望中所见所想的景物,使词的意境高远。

写景结合用典,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

4.选出对李清照《声声慢》鉴赏错误一项:

A.从“寻寻觅觅”开始,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B.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菊花凋零满地,早已无花可摘了。以哀景来写哀情,何等荒败,何等凄凉。

C.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D.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②。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

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7.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貌岸然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末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用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8.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成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9.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世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写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末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浪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栽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起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2.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着的“题”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杆,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5.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6.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言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末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待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17.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绥:应是rui字,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

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8-19题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泰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泰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9.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2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

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9.C(是评价古人)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12.B(自小错)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12.B(自小错)13.C(不十分明确—末必)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9.C(是评价古人)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12.B(自小错)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12.B(自小错)13.C(不十分明确—末必)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9.C(是评价古人)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12.B(自小错)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12.B(自小错)13.C(不十分明确—末必)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下载高考语文北京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语文北京卷古诗鉴赏题中的选择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9高考语文北京卷(大全)

    2009高考语文北京卷.txt爱情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这年头女孩们都在争做小“腰”精,谁还稀罕小“腹”婆呀?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博客首页 排行榜 点......

    高考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 鉴赏诗歌形象 1.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高考古诗鉴赏

    高考古诗鉴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

    2017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新题型(选择题+主观题)十四题

    2017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新题型(选择题+主观题)十四题 【试题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1-2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历届高考湖南卷古诗鉴赏题汇总

    历届高考湖南卷古诗鉴赏题汇总(2004-2010年)2010-09-08 8:36历届高考湖南卷古诗鉴赏题汇总(2004-2010年) 【2004】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 听邻家吹笙......

    2013-2017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

    (2017北京卷)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

    2009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范文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编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1207 更新时间:2009-10-9 22:16:53 文章来 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 J.Com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

    2018年高考语文-鉴赏+古诗填空

    2018年高考语文汇编——古诗词鉴赏 【2018年全国I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