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味对联
奇妙的对联
一、(一)关于“对联常识”
1能够简单说出对对子的方法即可,如对仗、平仄等方面的要求。2(1)名词对得工整,以胡对孙,有谐“猢狲”之妙,“适”对“行”,“之”对“者”工整。考生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2)名词对得工整,以祖对孙,有合“祖孙”之妙。梁羽生在《名联谈趣》中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最佳,乃天造地设。(3)动词对得工整,以“退”对“行”。退之,是唐代韩愈的字。苏轼诗云:“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4)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人。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3子夜、春蚕
(二)关于“对联欣赏” 1
(1)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陈澧题钟山书院联)
(2)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为性情。(信江书院联)
(3)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张百熙题京师大学堂联)(4)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玉屏书院)
(5)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船山学社)(6)理本精深,看阶前双水合流,寻到源头方悟澈;学无止境,想宇后孤峰独秀,登来巅顶莫辞劳。(桂山书院)
2(1)眉山县三苏祠,苏洵、苏轼、苏辙;(2)韩城司马迁祠,司马迁。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1)韩潮学派百川会;公起文章八代衰。(衡阳韩文公祠联,韩愈)(2)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唐陶山题九江陶渊明祠联,陶渊明)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采石矶太白楼联,李白)
(4)枫叶四泣秋,枨触天涯千滴泪;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九江白太傅祠联,白居易)
3(1)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山西霍县韩信祠联,韩信)(2)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吴云樵题汤阴县岳飞墓,岳飞)4(1)白云黄鹤传千古;汉水长江会一楼。(贺捷题武昌黄鹤楼联)
(2)铁板铜琶,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黄州赤壁联)
(3)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来问津。(曾昭寅题桃花源联)(4)江枫渔火,胜地重来,与国清寺并起宗风,依旧钟声闻夜半;木屐桦冠,仰天狂笑,有寒山集独参妙谛,长留诗句在吴中。(苏州寒山寺联)(三)关于“对联作法” 1绝对,一般指只有一个好的出句或对句,而缺少另外和它对仗的一句。绝对也必须存在着对应的逻辑事物,才能对出。纪昀曾煞费苦心也没能对出其妻所出的绝对“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后来有人为增加此联的难度和情趣,又在句首添一“明”字,遂使之成为历经二百余年而未获佳偶的名副其实的绝对。1984年两位澳门楹联学会会员联合悬奖六千港元,为绝对求偶,尽管应征踊跃,但未发现匹配的妙对。获“鼓励奖”的有:“直臣罹铁网,官官子直令狐绹”“德门传礼记,篇篇敬德尉迟恭”等。“今世进士,尽是近视”中“今世”“进士”“尽是”“近视”都为同音。沈善增对下联:“往时王室,枉使忘食。”意思是说过去时代的王室,白白地让他们耗费民脂民膏。
2“一条大路通南北;两边小店卖东西。”是清代诗人宋湘所作,据说他在路过一个小镇时,在十字街的墙上题出上联:“一条大路通南北”。走后数日,仍无人能对,他便自己又对出了下联。作对联时,要注意对仗、平仄,书写与张贴时要按照传统和习惯去做。
(四)关于“课外延伸” 古诗文妙联选: 敏而好学;乐以忘忧。(联出《论语•公冶长》)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联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联出杜甫《望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联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联出王之涣《登鹳雀楼》)
先生抱才终大用;男儿立身须自强。(上联出韩愈《寄卢仝》,下联出李颀《缓歌行》)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演义》第37回)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水浒传》第29回)
二、关于对联的具体分类
《中国对联大辞典》把对联分为:白话联、文言联、短联、一字联、长联、名胜联、胜迹联、山水联、庙联、祠联、寺观联、庭宇联、廨宇联、衙署联、试院联、会馆联、学校联、戏台联、居室联、喜联、贺联、节日联、春联、婚联、寿联、祝联、自寿联、挽联、他挽联、自挽联、墓联、岁时联、干支联、元旦联、元宵联、端午联、七夕联、中秋联、重阳联、故事联、本事联、谐趣联、题赠联、格言联、行业联、商业联、杂题联、一般联、御题联、御联、应制联、时事联、文艺联、谜联、节气联、迎春联、述事联、抒情联、状景联、哲理联、评论联、装饰联、交际联、宣传联、会场联、广告联、游戏联、巧妙联、通用联、专用联等。
三、关于对联常识 楹联
游览我国的名胜古迹,人们会在各种殿堂庙宇和亭台楼阁的楹柱上看到左右两边字数相等、工整对仗的词句,这就是中国著名的楹联,又叫楹帖,俗称对联、对子。由于这些楹联写景状物生动帖切,抒情叙事寓意深远,往往给游客增添许多兴味。
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繁荣发达的唐诗之后,相传是由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首创的。当时有在门口挂桃符板压邪驱妖的风气,孟昶就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到了宋代,楹联已经盛行起来,文人学者纷纷以题联为趣。比如南宋学者朱熹不仅在自己的住所和读书处,而且在许多地方的府学、县学甚至个人住宅题联。他赠给漳州的一个读书人一副对联: 东墙倒,西墙倒,唯见家室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代还有个叫叶洪俞的文人,考中进士后,曾上书揭露官场腐败作风,上自宰相下至县官他都骂到了,文中句式相同,末尾都用“而已”二字,以表示他对腐败现象的鄙视,其中有“今之宰相,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宰相因此大怒,十年不肯提升他,为此他自题对联一副:
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已”十年间。
明太祖朱元璋喜欢舞文弄墨,常常自作春联。一年除夕,他突然下令南京城家家户户门前必须挂一副春联,并且微服察访,看看有哪一户不挂。在他的带动下,明代题联之风更加盛行。清康熙、乾隆年间,这种风习达于极盛。凡遇大典,楹联如林。如康熙皇帝六十寿辰,从大内(今故宫)经西直门至西苑路,搭起许多牌楼坛宇,每座都挂着为他歌功颂德的楹联。
楹联内容大体分写景、言志、记事三类。一般来说,山水名胜之地,写景楹联居多;住宅书房之处,以言志楹联为主,目的是表达主人的某种志向或愿望;宫殿祠庙和牌楼坛宇之所,则以记事楹联为多,其中又多歌功颂德之词。焦山自然庵风光秀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为之题联云: 山光扑面经新雨; 江水回头为晚潮。
明代东林党人曾在他们讲学的东林书院用一副对联表达其忧国忧民的心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至于记事楹联,或歌颂主人品格,或赞扬他的功绩,杭州岳飞庙前有一联云:
岳军振难撼威名,扫敌在指顾间,奉诏班师成遗恨;
秦贼施摧残毒计,加罪以莫须有,尽忠报国复何人!楹联的写法,格式繁多,主要有叠字、集句、问答、变音等。叠字格如苏州网师园一联: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集句格是集前人诗词文赋之句成联,如扬州平山堂楹联: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上联前二句,为范仲淹《岳阳楼记》句,后一句为欧阳修《醉翁亭记》句;下联前二句,为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句,后一句为苏轼《放鹤亭记》句。问答格或上联问下联答,或上下两联皆问,或上下两联中各有问答,湖南岳阳楼有一联甚妙: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变音格是利用汉字多音的特点造成同一个字在一联中的音调变化,如秦皇岛市姜女庙对联:
cháozhaozhaocháo
zhaocháozhao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三、六、八字读cháo,四、五、七、九字读zhāo;下联三、六、八字读zhǎng,四、五、七、九字读cháng。
楹联的字数,向无一定,从两个字到几百字的都有。但以七字至十五字的居多。清代以来兴长联之风,最长的当数四川江津县城楼现存的一副长联,多达1612字。现存著名长联是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写的,共182字。(选自《祖国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
四、参考书目
谷向阳主编《中国楹联大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苍舒《中国对联艺术》,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荣斌主编《中国名联辞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梁羽生著《名联谈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严昌选编《名胜楹联集锦》,岳麓书社2003年版
梁申威主编《中国书院对联》,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孙保龙编《古今对联丛谈》,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杨光治、李经纶编著《过目难忘对联》,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甘桁编著《奇联妙对》,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张器友、许厚今编著《千古名联》,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张鲁光编《中国名联选》,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廖福招、柳景瑞编著《名趣联欣赏与评点》,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尹贤著《对联写作指导》,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二篇:品味对联的文化魅力(最终版)
一、课题题目
本组课题为:品味对联的文化魅力
组长:许晓雄
指导老师:李林娟
成员:吴缙、林仪、陈胜倩、李余慧、许婷婷
二、背景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常青之树,从古至今,对联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总把新桃换旧符”,以此来增添喜庆的氛围。而当今社会,对联已不仅仅是增添气氛的工具,更是人们表达情意的媒介,它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为了弘扬对联文化,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纷纷举办。作为中学生,我们也深深地喜欢上它,并以此活动来让它发扬光大。
三、课题研究目的
加强对对联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的了解。了解对联的形式以及文字表达中的更深刻的内涵。传播相关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重活5000年的优秀文化,传承这一古老的常青之树。
四、研究过程
在此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分四个阶段进行,并分两学期完成。
在高二上学期,我们有两个阶段的任务。第一阶段在6——10周实施,即各成员收集春联并进行整理,通过查资料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过程及文字变大形势和如何创作对联。第二阶段时间为15——18周,在此期间,我们通过对学校学生及乡村居民的问卷调查,大
致上了解了人们对对联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学期弘扬对联文化做铺垫。
为完成上述活动,我们进行了七次活动。
但人们对对联还是存在很大兴趣,并且大多数人表示愿意接受对联列入语文教程以及
以创新的姓氏来增强自己对对联的了解。这也为我们下阶段进行宣传以及普及对联文化知识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在高二下学期,我们的任务氛围第三、第四阶段,在第3——6周实施,其主要内容为:将我们在上学期遇到的难题与老师及专家探讨,从而获得对对联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帮我们提高了活动的效率;第四阶段实施时间为7——9周,我们各自书写对此次轰动的感想文章,并进行宣传,然后总结这次活动。
在下学期中,我们进行了六次活动。
五、研究成果
1、精美春联以及图片
2、对联起源发展及文字表达形式等资料
3、六篇感想文章(属于各成员真实体会)
4、多份问卷调查表及其分析表,专家访谈记录表等
六、心得体会
此次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收益匪浅,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对联不仅有营造氛围的作用,还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及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内涵,了解了对联的基本形式,发展历程及其深刻内涵,使我们的文学功底大大提升;另一方面,这次活动也教会了我们很多道理,如“精确的分工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关键”、“团结力量大”、“尺有所成寸有所短,要取长补短”、“有志者,事竟成”、“礼貌使询问变得简单”等等,加深了与老师同学间的友谊,更深入的了解社会,有利于我们以后在社会中独立。
七、建议或倡议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有三点建议:①可以考虑将对联纳入语文教学中;②各地应多举办一些有关对联文化的活动,如征文、对联竞赛;③多向乡村居民宣传对联的文化内涵。
第三篇:品味对联艺术,激活语文教学
品味对联艺术 激活语文教学
红彦中学:张亚东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泱泱华夏艺术精粹,悠悠神州文明花魁。祖国文化灿若星汉,民族语言多如明珠。漫步语文世界,涉足学习艺园,在这繁花绿草当中,便可发现朵朵绚丽夺目的奇葩——华夏对联。它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它色彩斑斓,包罗万象,反映时代风貌,讴歌进步潮流,抑恶扬善,催人奋进,启迪智慧,娱悦身心。
对联,俗称“对子”、“楹联”。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追根溯源,该是古代诗词歌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句是最早的对联形式。宋代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句,都是对联的较早形式。对联源于新桃旧符;发展于晋代文学家陆云(陆士龙)和荀隐(荀鸣鹤)初次会面的脱口秀:“日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以及西蜀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盛行于宋而鼎盛于明清。
时值今朝,对联正成为最具民族风格和汉语特点的一种文学式样,以最简练的语言和最有效的表现手法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们心声。虽然文学史书上没有她,中小学语文教材不提她,但她应用最为广泛。无论庙堂宫院还是茅屋小店,无论名山大川还是舞榭歌台,无论婚丧嫁娶还是祝寿过年,时时处处都有她的身影,贴挂对联已是华夏一种永恒习俗。
④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C南阳卧龙岗)
A、巩义杜甫故居 B、汤阴岳飞庙 C、南阳卧龙岗 D、嵩山少林寺
面对各种对联考试形式,不少考生水平较低,因此开设有关对联活动课意义非凡。
1、华夏对联集锦。
对联人见人爱,我也不例外,因此我多形式、多渠道地搜寻对联,或上网购书,或走街串巷,或游览名胜古迹,或录抄祠堂墓联等等。回来后认真整理,分门别类地进行辑录、整理对联。就搜集的古今对联归类如下:
⑴节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新年)
默默无闻育出桃李满天下,济济有志造就栋梁兴中华
豪情不减一腔热血浇桃李,白发日增满腹文章颂春秋 ⑵婚联:恋爱自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桃花从面红相映,杨柳春风绿更多
⑶寿联:寿比肖伯纳,功追高尔基(叶挺贺郭沫若五十寿辰)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章太炎于西太后七十寿辰讽联)
⑾故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朱元璋志在吞并苏州)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刘伯温意为辅朱统天下)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杨溥求石县令免父役)
2、华夏名联赏析。
我们累了大量对联后,还需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和妙用,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里仅举一联的赏析方法,意在“抛砖”之妙用。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抱孤子,再重围,匹马单枪,长坂桥边,占数百千员上将,独我犹能保双全
赏析:这是副数字巧对联。上联写出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他毕生饱读兵法,戎马倥偬,帮助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巧借荆州,收取东西川,建立蜀汉,继而南征北战,抱着“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鞠躬尽瘁,东和北拒,屡出奇谋,庶竭忠心,志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下联写的是赵云匹马单枪,千里只身救后主,其英勇善战,一夫敌万,可谓骁勇虎威。上下联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堪称“绝对”。两人一文一武,如同刘备两羽翼,使蜀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有了“引玉”之效果。如下是我对山西韩信墓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赏析:
此联短短十字,概括了韩信主要生平。韩信未被重用时,是萧何月下追逐并竭力推荐得以拜将封侯;后韩信有图谋兴兵反叛之疑,诱
⑴按字数由少到多逐层训练,这样可让充分明白对联的特征和规律。
如:蚕吐丝—(),春回大地—(),松竹傲冬雪—(),养心莫如寡欲—(),风翻白浪花千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如果一时答不上,可降低难度,适时指导,择善而从,以便因材施教。
⑵一副对联就像一首浓缩的诗歌,因此对联具有诗一般的语言,文辞精炼,言简意丰。为了达此目的,可进行词语辨析比较法的训练。如:
轻风_____细柳(备选词:吹、拂、摇、扶)淡月_____梅花(备选词:照、泻、映、失)
通过斟酌字词,可达到遣词用句的准确性和写作对联技术的日臻完善。
⑶根据对联上下两联具有意思相反或相近的特点,可以巧用拆合法来指导学生写对联。这种方法,就是把现有的某一联拆成具体几个词,再运用相关、相似和相关的联想方式,筛选出与此联几个词相对的词语,再把这些词连缀成一句话。如“扫千年旧习”可拆成“扫—千年—旧习”,与“扫”相关词的“除、革、去、改、破、树、立、乘、展”等,与“千年”相关词有“万载、百岁、三秋、四时、一代、几辈”等,与“旧习”相关词有“陋俗、歪风、恶俗、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就可成“除百岁陋俗”“树一代新风”。
程序来诠释。几副对联就准确经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威德咸孚足千秋。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耕。
两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教师简洁将诸葛其人其事介绍清楚,从而有力地支撑起解读文本的巨大平台。
3、用对联印证课文内容。
《出师表》中6、7两节可看出“廿年经历不寻常,一表看来皆是血”。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日月可鉴,其豪情与侠义可惊天地泣鬼神。如教学中能巧用“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这副对联,就能很好地阐释课文内容,概括文段内涵,升格诸葛的人生价值和精神境界。
4、用对联来结课。
对联语言精练,意蕴深沉,用此作课堂结束语,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出师表》,我用了以下总结陈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如此忠心耿耿,以德报恩,虽“五丈原高,恨当年空陈二表”,但是“三分鼎峙,载先生名著千秋”。我们学习诸葛的深明大义、重情重义,最后让我们一起品读一副对联,牢记诸葛亮: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
以“甘做园丁为祖国添秀,愿为蜡烛照学生成长”为题记,这校文章就别具诗情画意,令人耳目一新,实在奇绝。行文叙述一位老师帮一学困生由厌学转向乐学的艰难历程,反映当代教师“愿做人梯育新秀,甘为孺子当黄牛”的中心思想。结尾段依然一副对联作结,堪称“豹尾”,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用,突出中心,深化中心。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2、关注对联这一人文景观,让其成为重要写作资源。就以“风景”为话题,我们可拟出《我眼中的龙虎山》题目,大多数人无非写到龙虎山一游,感叹山水之秀、林壑之美,亭阶之雅,只有小部分人能把山庄景致与灿烂历史联系起来。如果没有谢子长、贺晋年、贺吉祥、闫红彦、吴习智、李赤然、陈克功、贺毅、高维嵩这班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没有村孺皆知的传为佳话的瓦窑堡会议那瓦窑堡怎会得到红都的美誉呢?接着我们可逐一子解龙虎山各景点上的对联以展示其人文之美,历史内含。
望川亭:河山在望乾坤一气古今浮,城都当前烟火万家忧乐共
六山风雨作龙吟,三川秀色藏虎迹
将军亭:亭园春永驻花常吐艳柏常青,将军办长传利在人民功在国。故国无愧称江都 青山有幸伴将军
112-
第四篇:品味书香
品味书香,歌颂祖国
法国作家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说:“语言就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在汉唐等时期,我们祖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由于近代国家政治腐败,闭关自守,导致了国家国力衰微。1949年,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获得了民族的解放,邓小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绘制了宏伟的蓝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建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祖国变得更美好!看,我们以《诗经》关睢的歌喉;以屈原《橘颂》的音韵;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以京剧与秦腔、梆子与鼓词唱您历史恢宏岁月的辉煌,唱响您壮丽的山河亮丽的风景。我们以岳飞的一阕《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以鲁迅的一声《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屈的脊梁与骨气,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
“请讲普通话”一句多么质朴的语言,却道出了多少国人的心声。听,清脆的“中国”,从口中发出,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五十三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今年全国各族人民满怀喜悦,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生日;大江南北的中华儿女都在尽情高歌,为古老而年轻的祖国深深祝福!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望过去,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啊。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造就祖国的明天。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明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让祖国明天更美好。而获取知识最简单,也是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读书。书中不仅有野花的馨香,竹林的清香,山谷的幽香,而且还有桑梓之地的土香,以及依稀记得母亲身上的柔香,这些香味是很难觅到的,其实也不尽然,或许小窗旁边,或许路边灯下,悄悄翻开也许已经泛黄的书页。
是的,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知识,是它把中国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还使祖国从东亚病夫成为了东方雄狮、巨人!
祖国,我们赞美您,当五星红旗与太阳一起升起的时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祖国更光明的未来需要我们新一代用双手创造。
第五篇:品味书香
品味书香
我们读书,是为了学习知识,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了让自己具有更高的审美能力。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品味书香,品味书中的意义。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富有、多姿多彩?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飘溢着浓郁的清香,闪耀出无限的光辉?怎样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让生命增值?这是所有人一生都在追思的问题。有人认为是金钱,有人认为是玩乐。而我认为,是读书。合上一本书,闭起眼睛细细品味的时候,你的脑海中是否闪现了许多画面?你是否有许多感慨?那时的你,或惆怅感伤、或义愤填膺、或感叹唏嘘、或冷嘲热讽……当你有幸领略另一番人生,你一定品味出了一种独特的、溢于言表的感受。一本好书,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总能触动人们的心灵。也许,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我们比以前更加需要一份红袖添香的雅致,一份纳兰容若的恬淡,一份青梅煮酒的风趣,一份陋室闲读的清幽。每一本书,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品味一次书香,无疑是一段人生的旅程。有人说,我们不能度量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延伸生命的宽度。我想,这句话的意义便在于品味书香,领略不同的人生风采。
世界上总有那么多行色匆匆的人,他们大概是忘了,自己在喧嚣反复之中,也需要一丝书香的慰藉。别让自己变得那样劳碌奔波,记得给自己留一隅书香,抑或说——是留下最无欲无求的生命。
时光如水,夜色如墨,世界渐渐沉寂。请在那时细品书香,你感受到的,是桌上摊开的人生,是窗外流失的岁月。那夜幕下的你,不是过客,是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