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时间:2019-05-13 22:2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第一篇: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摘要】依法治国是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国梦”的法律保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就是依照“宪法”治理国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就是要依宪执政,这里既体现了执政党对宪法的高度尊崇,以及党关于实现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初步蓝图;也体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总结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经验的前提下,依法治国不断得到完善和推进。

【关键词】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关系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1-078-02

作者简介:闫英丽,河南登封人,汉族,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里的“良法”是中国语境下的良法,与亚里士多德的良法有一定的区别。从依法治国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良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国人民代表提案,并由立法机关制定的符合中国国情民意的法律。这主要是由党的性质和党章宗旨以及我国的民主制度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的法律,才能更加具有科学性、符合国情民意,才具有发展和完善的空间。

一、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的历史

自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但是对法律并不重视,突出表现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的一系列讲话,例如说:“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多数人要养成习惯……民法、刑法那样多条文谁记得住?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并且在会议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大会的决议都是法,在毛泽东思想发展不够成熟的时期,我们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党中央并没有对法律以及法律的尊严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中国的十年文革的混乱局面。

邓小平时期,这个问题被逐步的认识并逐日提上解决的日程,他的一系列讲话逐步阐明法律的重要性,人民民主要保障,必须加强法律。要做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民主具有足够的客观性,即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大跃进文革等过去一系列的国家的磨难,和党内的领导思想和作风的偏差有不可磨灭的关联,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是更加值得党的领导人反思的。这里邓小平明确的指出制度问题,但是却隐约的提出了法律的规范作用,即制度可以使人变好也可以使人变坏,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制度是否具体有足够的权威。制度的权威性的提出就已经明确了法律对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江泽民时期,法律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制度上都得到了重视。

1999年3月我国在充分认识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将次方略庄严地记载在宪法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013年,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就是依宪执政。总之,法律的不断完善,法律权威的维护需要人民,为了人民。

二、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统一的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方略,也是加强、改善党的领导的治本之举。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二者统一于人民的利益,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方略,所以,依法治国的“法”必然体现党的利益与意志,而党的利益与意志与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一)共产党的性质及执政理念体现人民的利益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二个先锋队的论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论述,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论述等等,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为人民服务”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文艺座谈会议中,当时特指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党章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每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迫切需要”。1928年党的六届二中全会中毛泽东就明确的指出:“党所需要的党员的确是群众斗争中能积极为革命工作的先进分子”“在实际的斗争中,党员不仅是实际中的战斗员,而且必须是群众中的先锋分子”。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会议指出“要以好的作风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正面教育为主、批评和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分类指导和领导带头的原则,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沿着正确轨道健康深入推进,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等等都充分体现党作为模范先锋的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宗旨。

(二)依法治国的“法”体现人民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党章以及党的性质是在党的意志的引导下逐步具体化的,然后再以法律的形式上升为国家意志逐步规范化,但最终体现的是人民的利益。除了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日趋法律化之外,党的意志也通过有关法律的指定以法律的形式上升为国家的意志。这一过程主要涉及到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执政机关:政府;以及利益的受益者:广大人民群众。其具体路径的科学与民主性也充分的体现法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党通过一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会把其所代表的人民的核心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政府作为执政党的执行机关,是在党的意志的指引下所建立起来,所以在实施当政策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国家的意志转换为人民的具体行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因此,法律的制定是否具有科学性是依法治国这一方略进一步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良法”,“良”既要求法律的科学性,具体到社会主义国情民意中,良法要体现“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这里的良法就是要求把党的政策作为立法的根本指导政策,这就要求立法在发扬立法精神的前提下不与党的政策相抵触,最终实现党的政策方针成为具有国家强制性的规范。这里我们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语境下,党的政策的制定始终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自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也就意味着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法律和法规日趋完善。主要体现在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使人民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下,享受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法律的科学性与符合民意性离不开党对立法、司法和执法工作的领导。

(三)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体现人民的利益

依法治国,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阐发的观点一样“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建设。即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群众路线的指导下,充分保障发挥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就是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所以只有在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得到切实的实现,人民的利益才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2014.[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一、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二篇: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研究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朱晓丽

摘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关键词: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理论上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学习和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正确把握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这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体现了十八大精神,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党依然自始自终发挥着坚强的领导核心的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确保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这是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始终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这一点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绝不能含糊动摇。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反映了特定的经济基础,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法治,就是依照法律即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领导是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有序推进的重要保证。

(一)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两者根本一致、内在统一。首先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之中国梦。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国家治理形态,与特定社会制度相联系。法治是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法治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是党领导的旗帜,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旗帜,我们必须高举这面旗帜。其次,在方向上一致,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而社会主义法正体现了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保障人民民主,让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事物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因此,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持人民当家做主、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既是党领导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向。我们必须长期坚持。最后,在机制上是一致的,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即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又自觉在宪法法律内活动。同时,我们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党员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社会主义法治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能平等,任何人不管职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反宪法法律,都将受到严肃追究。因此广大党员不但要和全社会成员一体遵守法律,又要恪守更严格的党纪党规,这既是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施领导的机制、管党治党的机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机制,我们必须始终遵循、全面执行。

(二)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通过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首先争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又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领导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今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雄风正劲的带领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历史时期党始终发挥着根本性、全局性的领导作用,由此说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是历史确立的,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这是中国当前的本土现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党的领导可以使依法治国坚持正确的方向,有坚强的政治保障,这决定了中国的法治理想能否实现。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党,这是立论逻辑。是由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使然。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法治建设贯穿各个方面,贯穿始终。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揽全局,法治建设必然纳入党的领导范畴,领导视野,党领导中国法治建设无可争议。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八届四中全会致力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必须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逻辑起点与逻辑归宿。

二 如何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结合起来?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体现了十八大精神,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党依然自始自终发挥着坚强的领导核心的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确保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这是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始终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这一点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绝不能含糊动摇。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反映了特定的经济基础,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法治,就是依照法律即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领导是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有序推进的重要保证。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局性和系统性,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即要求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把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经济、文化、生态事业的管理都纳入法制化轨道;又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是一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和权利、履行义务和职责,这些都只能通过执政党来领导。在我国党居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位置,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全社会力量,才能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才能促进和保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的开展工作,带动全社会成员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繁重性和艰巨性,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是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文化的国家,不仅封建迷信思想和意识根深蒂固,而且亲朋好友同学乡党情结深厚,人治传统加上人情社会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桎楛和障碍,这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这就需要发挥党的独特优势特别是政治、组织和密切联系群众等优势,才能破除依法治国中的各种障碍,顺利实施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赋予了党治国理政的责任和使命。党章作为党内根本大法、管党治党的总章程,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员必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它以执政党的纲领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要把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有机统一。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李克强总理简单的一句话道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旗帜一旦举起,党就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党员干部必须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决不能打法律的“擦边球”、搞“越位”否则党怎么能够要求全社会遵守宪法和法律,又怎么能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捍卫宪法法律的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各级党组织必须转变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实现党和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依法治国。

(二)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加强党的领导,关键要做到《决定》中指出的:“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要做到这“三统一”“四善于”在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党领导立法,就是根据党和国家大局、人民群众的意愿提出立法建议,立人民需要的法。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要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引导立法机关把握立法方向,突出立法重点,使所立法律更加务实管用有效;突出党的工作重心,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行行政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等重点,适时制定、修改和完善各项法律,不断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2.坚持党保证执法

党保证执法,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工作体制。要深化政治立场、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教育,使执法者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宪法法律保持一致;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向宪法宣誓,确保公务员行为符合宪法法律精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行政机关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防止和克服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3.坚持党支持司法 党支持司法,就是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确保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继续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司法权运行机制;督促各级党政机关带头执行司法机关判决,切实纠正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机关办案问题,切实纠正当事人不服司法裁判反复向行政机关施压现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设人民信赖的人才队伍,使事关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岗位始终由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人担任。4.坚持党带头执法

党带头执法,就是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引导全社会信仰法治;带头以严格的党规党法管党治党,使全体党员都成为全社会守法的表率。要强化法律意识,强化法治思维,严格遵循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以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开展普法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保持对宪法法律的忠诚之心、敬畏之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触碰法律红线、不得逾越法律底线。

总之我们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地位不动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三篇:政治常识论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

政治常识论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示例1:从内涵角度

视角一: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具有普遍的效力和至上的权威。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因此,只有坚持党的政治领导,通过提出立法建议;坚持党的依法执政,才能团结亿万人民的行动和意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视角二: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和发挥力量的源泉。只有充分加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制定真正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社会主义法律;也才能,使社会主义法制得到自觉遵守、切实和严格监督,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视角三:国情出发,推动政治文明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而民主政治建设只能在法制的轨道上推进。依法治国是把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才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同时,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的落实。

示例2:从意义角度

视角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执政党、领导核心、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使党通过法定程序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才能使党依法执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带领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视角2: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才能保障人民的根本权利;同时,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使我国建设法制政府,更好地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法对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视角3:推动民主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必须法律化、制度化。而社会主义法制是体现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和制度〉其基本要求(四点)〉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更好的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人治走向法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同时,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为公民民主权利指明方向,扩大公民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视角4:国情出发,政治文明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而民主政治建设只能在法制的轨道上推进。依法治国是把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才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同时,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的落实。通过依法治国能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四篇:浅谈依法治国背后的医患关系

浅谈依法治国背后的医患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构建和谐社会又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医院内的医患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关系正在被平等互助关系所取代,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对医院维稳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人群:医师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之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者以为患者谋利益为己任,医务工作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为患者解除痛苦,捍卫生命,被施救的患者往往怀着感恩的心态对待治疗自己的医生。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相对滞后,再加上新药品、新医疗技术和新设备的引进使医疗费用大幅度上涨。虽然卫生主管部门已做了多方面努力,但仍然有很多患者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矛盾直接转化成医患冲突,医院成为冲突发生的前沿。近些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十分突出。医疗环境中存在一种现象,一方面,患者怨声载道,抱怨自己付了医药费却得不到相应的服务,甚至自身利益受到伤害;而另一方面,医生叫苦,自己在承担繁忙的临床工作的同时又要承担来自各方的压力。病人对医务人员不信任,医务人员对病人的信任度不高,现在医院存在着被医疗纠纷困扰的问题。

二、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目前正处于新旧观念更替的变革时期,各项政策措施没有配套,社会臵身于国家的不断变革中,必然要衍生出各种矛盾和冲突。

(一)从患者方面来看:

1、患者对个人健康越来越重视,且对医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然而并不知道治疗疾病的复杂性及医学科学的局限性;

2、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不够,或者说医患双方存在着不正常的沟通方式,常常成为激化矛盾的主要原因;

3、有些病会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如癌症、慢性病、长期不愈或对社会、政策等方面,患者产生不满、绝望心理,将会迁怒于医务人员。

(二)从医院方面看:

1、由于所从事的职业具有特殊性、科学性强、风险性高的特点,而收入相对低导致少数医务人员心理失衡,趁治病机会搞行业不正之风:“吃”“拿”“卡”“要”,药品制造商和经销商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损害了医务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以及患者的切身利益。

2、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够高,对患者冷、硬、推、顶,使患者产生不满心理,冲突、纠纷的发生不可避免;

3、医生的医疗水平存在高低,一旦在医疗过程中发生了差错,延误了病人的诊治时间,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病人生命,致使医患关系急剧恶化。

(三)其他方面:

社会舆论对医院的片面指责,媒体的炒作和错误的引导,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偏见,媒体成为了影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成为医患双方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催化剂;政府的政策、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和对医药卫生的财政投入也跟不上变革的需要等等都成为导致医患关系长期紧张的原因。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性:

最近几年来,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行业,而且已成为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一大因素。特别在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形势下,和谐的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是和谐社会组成的基本元素,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重要前提。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发展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问老百姓现在最怕什么?答案多半是怕得病。生病看医生,要花很多钱,小病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大病可能要几万甚至更多。“健康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福利之一,离开了医疗可及性及公平性,公民的生活满意度就会下降,容易成为对社会的不满者”,必将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是同盟军、统一战线,医患双方要相互鼓励,共同战胜疾病。“医”和“患”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对抗疾病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责任,只有医患双方共同配合,积极治疗,才能求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依法治国环境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意见: 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在当前依法治国的新局面下,就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谈几点认识:

(一)增进医患信任。医患之间本应是和谐的关系,医护人员对患者悉心诊治,患者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寄托于医生。作为利用专业知识为病人服务的医护人员,只有面对病人对他的信任,才能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才有信心去挑战高难度的治疗手段;作为怀着期待和希望的患者,只有交付出自己的信任,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治,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医生在诊治上更需要了解患者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重视心理指导和心理治疗;另一方面,医生工作劳累,竞争激烈,还要承受一定职业风险,加之患者和社会对医务人员要求愈来愈高,医生也希望患者和家属从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加强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它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医学观念,也有助于医患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医疗活动中医患角色的不对称,特别在医学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拥有上优劣势明显。同样,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患者,对医疗活动的理解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这些优劣势和差异要求影响了医患沟通。为此,作为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同时也应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每个医疗环节中的疑虑、对医疗服务的感觉以及医疗服务需求的关键点,及时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三)尊重医学科学。医疗行为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医学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患者自身也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医患双方都要遵循医学科学的客观规律。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学科学的方法、手段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决不能违背科学的客观规律;患者应充分信任医务人员,决不能隐瞒与病情有关的情况,或故意刁难医生。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死亡、残废和功能障碍等,并非是医务人员的过失所致,而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和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所致,完全属于意外情况。医疗意外的不可预见性,有时可能导致实际治疗效果与患者期望值之间出现偏差,造成一定程度的医学损害,医学损害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可逆性,一旦患者或家属对此种情况不能理解,不能以科学的、理智的态度看待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进程,无疑会迁怒于医生,引发医患矛盾。同时,医生也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自主权,让病人获取更多的医学信息,给病人更多的自主的机会,这是未来医患关系建立的立足点。

(四)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对于医院这样的特殊性质的窗口服务行业来说,医患关系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各个细节上,每个细节管理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医院需要从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加以强化。在软件建设上,医院要从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强对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和技巧的培训和提高服务标准等方面。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医学领域充满着许多未知数和变数,医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医学知识,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不断地学习,把握经验,认真探索未知领域,寻求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效方法,提高确诊率和各种急诊抢救的成功率。

(五)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以自己优质的医疗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诊。作为医务人员,要使病人真正放心,最主要的是医务人员要有一颗爱心。医生是以解除病人疾苦为职业的,必须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必须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善待所接诊的每一位病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医患互信,尊重患者,体贴患者,关爱患者,对病人进行人性化关怀;并注意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和谅解;认真对待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及时妥善的处理好已经出现的医疗纠纷。

(六)健全相关法规,创建良好社会氛围。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强化法制建设是调节、协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和医务,规范医患双方的行为,使医患双方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设立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措施,要强调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强化各种职责的法律责任,使各种法规和制度成为医院工作人员的行为依据。使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知法、懂法、守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七)增加经费投入,调整卫生资源配臵。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偿机制,支持医疗机构持续健康的发展;随着医改的正式实施,着力解决病房病床少,医疗设备落后、福利待遇低等问题,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宏观的调控。

(八)从多方面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培育可以分为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主观方面是从公民自身来说,要有意识地树立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平正义意识、责任和守法意识等,树立健全的公民意识;客观方面是从国家社会的外部环境保障而言的,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护市场主体的利益;二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规范公共权利的运作;三要依法治国,确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人员,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断培养法律意识,认识到当今医患矛盾的症结所在,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全面提高自身素养,一切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以实际行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医院稳定的医疗就医环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篇:***:坚持党领导检察工作

***讲话:坚持党领导检察工作

在纪念人民检察制度创立80周年座谈会 上的讲话

(2011年9 月23日)

***

今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座谈会,纪念我国人民检察制度创立80周年,很有意义。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为人民检察事业抛洒热血、英勇牺牲的英烈们表示深切的怀念!向为人民检察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国广大检察干警表示亲切的慰问!

人民检察制度诞生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了包括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在内的政权机构,这是我国人民检察制度的光辉起点。1946年,陕甘宁边区设立高等检察处,在推进人民检察体制建设上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1949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署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检察制度正式建立。十年“文革”中,各级检察机关先后被撤销,人民检察制度遭受严重破坏。197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重新设置,标志着我国检察机关恢复重建。1982年颁布的宪法,明确了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性质和地位,人民检察制度迎来了发展的美好春天。

8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检察制度历经风雨,在一代又一代检察干警的接续奋斗、薪火相传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为捍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维护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们党顺利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充分证明,人民检察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和法学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法治领域进行的伟大创举,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80年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关心、支持人民检察制度建设。毛泽东同志亲自提议将“人民检察署”改为“人民检察院”。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心下,人民检察院得以顺利恢复重建。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首批大法官、大检察官,要求大力加强法官和检察官队伍建设,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谙熟法律,知识广博,刚正不阿,执法如山。胡锦涛同志专门与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要求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而不懈努力。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是人民检察制度和人民检察事业得以蓬勃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当前,我国总的形势是好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实现,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对党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同时,要清醒看到,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正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繁重,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不断增长,对人民检察制度和检察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考验。全国检察机关要继续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反复学,联系检察工作实际学、联系检察队伍实际学,确保全体检察人员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用讲话精神指导和推动检察工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坚持和发展人民检察制度,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为什么要坚持、怎样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这些重大问题,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决抵制西方各种错误政治观点、法学观点的渗透和影响,始终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法治建设道路,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确保人民检察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二要始终坚持执法为民。我们的检察院是人民检察院,全体检察人员必须时刻牢记这“人民”二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优势,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作为检察工作的着力点,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促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社会治安、文明执法、反对腐败等突出问题,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使检察工作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三要始终坚持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法律监督是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神圣使命,也是我国检察制度区别于西方国家检察制度的重要标志。各级检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履行好各项法律监督职能,深入推进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科学配置检察职权,不断完善法律监督的范围、程序和措施,不断提高监督水平,努力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要始终重视检察队伍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关键在人,关键靠队伍。要坚持从严治检、廉洁从检,大力加强检察机关的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加强检察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素质能力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着力解决部分检察人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执法办案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检察队伍。各级党委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加强对检察工作的领导,支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努力为检察机关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执法环境。

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人民检察制度创立80周年为新的起点,奋发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不断开创人民检察事业新局面,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镇非党领导材料

    乡镇非党领导推荐材料 xxx同志,男,1978年10月4日生,xxx族,本县xxx镇人,现任xxx镇武装部副部长。xxx同志1996年12月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服役,1999年12月退伍,XX年9月经xxx县武装......

    蛇年党领导新年贺词

    新年肇始,气象更新。在满怀喜悦辞别旧岁,迎来2013年新的曙光之际,我藉***向全国**战线和广大企业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

    党领导的改善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

    依法治国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关系

    依法治国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关系 一、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关系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

    如何看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论文 论文题目:如何让看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姓名:房文杰 专业:公共管理层次:高起专批次:132 学号:w***8 摘要 理解法治和德治的深......

    浅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5篇材料)

    浅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摘要】“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

    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关系研究

    毛建平段明学(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检察院 重庆北碚400700联系电话:023-68867711 68862202)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政治文明建设历史性......

    依法治国

    人民日报社论: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