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宝的免疫学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何方 综述
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号 102611001 【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导致SLE患者组织损伤的基本原因是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这些抗体的产生起源于复杂的机制,几乎涉及免疫系统的各个环节。性激素也能促进其形成。免疫系统的多种要素均可能成为狼疮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主要阐述了SLE的发病机制的进展。【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
【Abstrac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which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is hot point in our research,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Pathogenic authoantibodies are the primary cause of tissue damage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The production of these antibodies arises by means of complex mechanisms involving every key facet of the immune system.All the key components of the immune system are involved in the underiying mechanisms of the disease.The sex hormone can also promote the SLE production.Many different elements of the system are potential targets for therapeutic drugs in patients with lupus.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se mechanisms resently.【Key words】 SLE;Immunological mechanism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其产生起因于复杂的机制,一直是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阐述SLE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
SLE的患病率因人群而异,全球平均患病率约为12-39∕10万,北欧大约40∕10万,黑人中患病率约为100∕10万。女性患者占约90%,在更年期前阶段为9∶1,儿童及老人为3∶1,目前,SLE患者的生存期已从50年代50%的4年生存率提高至80%的15年生存率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
(一)遗传
研究已经证明SLE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其易感性是由多个遗传基因决定的。目前已知与本病有关的遗传基因包括雌激素受体基因(ER)、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HLA)、肿瘤坏死因子(TNF)、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G-CSF)、Fcr受体(FcrR)、C反应蛋白(CRP)等【2】。(二)环境因素
一项最新的临床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病前环境因素有塑料、电子、铝材、美容产品、铝锡合金等,被调查的6个家系13例患者中5个家系内SLE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的一致性较未同住者高,抗核抗体谱的一致性也较未同住者高。由此可见上述物质可能与本病的发病过程,其中居住环境也可能影响
SLE的表型【3】。许多药物可引起狼疮的一种变异体, 称之为药物诱导性狼疮。常见的药物有: 普鲁卡因、肼苯哒嗪、奎纳定等。药物诱导性狼疮患者常出现关节的临床表现与症状, 而肾损害和神经系统症状特征较少出现;病毒感染与狼疮发病有关, 狼疮发病早期或疾病发作时患者常表现有病毒感染样症状。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 99%的狼疮患者血清中检测到抗 EBV抗体, 100%的患者血清中检测到 EBV DNA, 病例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紫外线是与狼疮最具有显著相关性的环境因素之一, 美国风湿病学会将光敏性皮疹作为此类疾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三)雌激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综合症和风湿性关节炎等)一样女性(尤其是生殖期女性)居多。本病在长期使用避孕药和女性孕期更容易发病【4】。这一现象提示:雌激素可能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或者位于X染色体的基因可能对其发病有重要作用。但是一项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患有SLE的绝经期女性患者接受雌激素和孕酮联合治疗治疗组仅有轻至中度的疾病恶化发生风险,其风险度仅为对照组的1.34倍【5】。另一项狼疮患者的激素(如脱氢异雄(甾)酮)治疗试验结果也颇令人失望。因此,性激素究竟是如何促进狼疮的发生,目前机制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异常】(一)致病性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也可以出现在健康个体而不引起机体损害,并且它们有可能起着保护性作用。SLE患者体内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具有特殊的致病性能。
① 以IgG型抗体为主,与自身抗原有很高亲和力。一项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与狼疮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IgG-AECA的阳性率在SLE活动期组、SLE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53.8﹪、24.0﹪、0,3组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活动组高于SLE缓解期组。SLE患者血清IgG-AECA及滴度水平可能在SLE的病情活动中起重要作用。IgG-AECA的滴度水平在经治疗后的缓解期患者低于SLE活动期患者,可作为评估治疗效果及判断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4】。
② 抗血小板抗体及抗红细胞抗体。自身抗体街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破坏是狼疮患者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Pujol等对90例患者的56份血清进行抗血小板检测发现,90例患者中有29例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与抗血小板抗体的出现具有显著相关性。
③ 与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主要有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和抗α-肌动蛋白抗体。血清抗ds-DNA抗体是狼疮中研究最多的一种自身抗体,早在1967年即发现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组织中有抗ds-DNA抗体,它们与患者组织和细胞中的ds-DNA结合。血清中ds-DNA抗体水平可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但并非所有患者如此。那些具有高滴度的抗ds-DNA抗体但并不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中,80﹪患者5年内会出现疾病活动性增高的临床症状【6】。细胞外的ds-DNA主要以核小体的形式出现,核小体是细胞凋亡时释放的染色体片段。抗ds-DNA和抗核小体抗体与肾组织蛋白有交叉反应,因此,它们对肾组织细胞有直接得人病理损害作用。目前认为α-辅肌动蛋白对于维系肾脏足细胞(podocyte,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组成成分)的功能至关重要。
④ 抗-NMDA(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或酯)受体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狼
疮中有可能具有重要作用。NMDA是神经元释放的一种兴奋性氨基酸。Kawal与其合作者研究发现,将狼疮患者含有抗DNA和NMDA受体抗体的血清经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可引起小鼠认知能力减弱以及海马趾损伤。同时,他们还在脑狼疮患者的脑组织中发现抗-NMDA的受体抗体【7】。
(二)致病性免疫复合物
SLE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多种自身抗体和大量致病性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es,CIC),CIC的出现会激活补体并沉积于毛细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以及其他血管外组织中造成炎症反应和免疫病理损伤。研究已经证明用聚乙二醇(PEG)沉淀法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认为CIC值可作为SLE的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的重要依据【8】。另外用ELISA法定量检测SLE患者血清中的CIC,结果SLE患者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血清CIC可作为SLE判断及评价活动性的有用指标【9】。
(三)淋巴细胞的作用
人和小鼠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研究报道,狼疮患者和狼疮倾向小鼠体内的调节T细胞数量和/或功能下降【10.11】。与健康对照或非活动性狼疮患者相比,活动性狼疮患者体内的调节T细胞对辅助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能力减少。Kang等发现他们以往鉴定出的一些免疫遗传组蛋白肽能够促进狼疮倾向小鼠调节T细胞的法语和延迟肾炎的发展【12】。
(四)细胞因子的作用
SLE中存在Th1/Th2细胞因子的不平衡,文献[13-15]报道SLE患者中存在Th1型细胞因子相对减少或绝对减少,而Th2型细胞因子相对或绝对表达增加。在一次新研究中发现SLE患者P35的表达降低,提示IL-12在SLE患者中表达降低。由于IL-12在Th1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结果提示SLE患者中Th1功能下调,而Th2功能上调【16】。文献[17]报道SLE患者中IL-12的表达水平增加,而且IL-12表达水平的患者IFN-γ表达也增加,这和上述研究得到的结论不一致,也许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SLE患者的IL-12表达水平。
研究表明,SLE未经治疗的患者P40、P19表达增加,尽管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已经治疗的SLE患者P40、P19的表达明显降低,提示IL-23对治疗有反应。本研究中也发现SLE活动期患者的P40、P19高表达,提示IL-23和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也许可以作为SLE患者的缓解指标之一。
干扰素-γ(IFN-γ)属于Th1型细胞因子,它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产生,其主要是通过激活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而调节免疫反应。同时IFN-γ可诱导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增加自身抗原的提呈,并可能通过上调CD40的表达和激活狼疮患者的细胞免疫引发肾炎【18】。
活动性狼疮患者的血清干扰素-α水平升高。研究表明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13种干扰素调节基因的表达上调,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在狼疮倾向的NZB/WF1小鼠试验中,从幼年开始给予α-干扰素的小鼠比未接触组发生肾炎的时间早15-20周【19】。抗干扰素制剂有可能成为狼疮患者的另一个抗细胞因子制剂。
TNF-α在狼疮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一个研究小组表明TNF-α和可溶性抑制剂(TNF-可溶性受体75KDa)之间平衡的改变有利于对活动性狼疮的抑制作用。该项研究支持了低TNF-α活性与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增加有相关性的观点。与此相反,Aringer等报道,6例狼疮患者在给予抗TNF-α抗体制剂后,其中具有关节炎的3例患者的关节肿胀消肿,具有狼疮性肾炎的4例患者的尿蛋白量减
少了60﹪【20】。
狼疮患者血清IL-10水平升高,与疾病活动性相关。IL-10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中包括多克隆B细胞亚群的刺激作用。阻断该细胞因子的作用可减少病理性自身抗体的产生。在一项公开性试验中,对6例患者每日给予20mg鼠抗IL-10抗体进行了21天的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的皮肤和关节症状得到改善,并且症状的改善在随后6个月的跟踪随访过程中一直持续存在。结论
导致SLE患者组织损伤的基本原因是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这些抗体的产生起源于复杂的机制,几乎涉及免疫系统的各个环节。SLE患者患病的因素牵涉很多方面因素。免疫系统的多种要素均可能成为狼疮治疗的潜在靶点,另外在这些有关因素中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亮点,如性激素是如何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产生。
参 考 文 献
[1]邹红云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年第18卷第4期144-147 [2]云宇光,刘庆平,陈阿梅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年第16卷第4期120-122 [3]唐旭华,章星琪 家族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环境因素分析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年6月第17卷第3期193-200 [4]张双欣,邵福灵 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与狼疮疾病活动的相关性 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第24卷第4期558-560 [5]Buyon JP,PetriM A,Kim MY,etal The effect of combined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on disease activ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randomized trial[J].Ann Interm Med,2005,142:953-62 [6]Ng KP,Manson JJ,Rahman A,Isenberg DA.Association of tinucleosome antibodies with disease flare in serologically active clinically quiescent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2006,55:900-904 [7]KowalC,Degiorgio LA,Lee JY,etal Human lupus antoantibodies againstst NMDA receptors mediate cognitive impaiment[J].Proc Natl A cad SciU S A,2006,103:19854-19859.[8]楼鼎秀,徐春仙,曹红娣,赵咏桔,杭玮霖 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观察中的地位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1994-2000 [9]梁淑慧,李翠,刘志辉,朱海龙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年第16卷第01期 MHGN ,Januanry 2010,Voi16 No.01 [10]Mudd PA,Teague BN,Farris AD.Regulatory T cells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Scand J Immunol ,2006,64:211-218 [11]Valencia X,Yarboro C,Illei G,Lipsky PE.Deficient CD4+ CD25(high)T regulatory cel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J Immunol,2007,178:2579-2588
[12]KangH-K,MichaelsMA,Berner BR,Datta SK.Very low-dose tolerance with nucleosomal peptides controls lupus and induces potent regulatory T-cell subsets[J].J Immunol,2005,174:3247-3255 [13]王晓栋,黎莉,沈南,等。Th1/Th2失衡在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6:316-319 [14]Funauchi M,Ikoma S,Enomoto H,Etal.Decreased Th1-like and increased Th2-like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cand J R heumatol,1998,27;219-224 [15]Amel-Kashipaz M R,Huggins M L,Lanyon P,etal.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balance between type 1 and type 2 cytokine-producing CD8(-)and CD8(+)T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utoimmun,2001,17:155-163 [16]黄新芳,占一凡,华晶,等。白细胞介素-23和白细胞介素-12亚单位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表达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6年4月第4期193-195 [17]Tokano Y,Morimoto S,Kaneko H,etal.Levels of IL-12 in the sera of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relation to Th1-and Th2-derived cytokines.Clin Exp Immunol,1999,116:169-173 [18]Uhm W S, Na K,Song G W, Jung S S,Lee T,Park M H,etal.Cytokine balance in kindey tissue from lupus nephritis patients [J].Rheumatology(Oxford),2003,42:935-938.[19]Mathian A, etal.IFN-alpha induces early lethal lupus in preauto-immune(New Zealand Black x New Zealand White)F1 but not in BALB/c mice[J].J Immunol ,2005,174:2499-2506.[20]A ringer M, et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blockad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 open –label study {J}.A rthritis Rheum,2004,50:3161-3169.
第二篇:检索小宝的免疫学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何方
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号 102611001 【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导致SLE患者组织损伤的基本原因是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这些抗体的产生起源于复杂的机制,几乎涉及免疫系统的各个环节。性激素也能促进其形成。免疫系统的多种要素均可能成为狼疮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主要阐述了SLE的发病机制的进展。【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
【Abstrac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which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is hot point in our research,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Pathogenic authoantibodies are the primary cause of tissue damage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The production of these antibodies arises by means of complex mechanisms involving every key facet of the immune system.All the key components of the immune system are involved in the underiying mechanisms of the disease.The sex hormone can also promote the SLE production.Many different elements of the system are potential targets for therapeutic drugs in patients with lupus.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se mechanisms resently.【Key words】 SLE;Immunological mechanism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其产生起因于复杂的机制,一直是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阐述SLE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
SLE的患病率因人群而异,全球平均患病率约为12-39∕10万,北欧大约40∕10万,黑人中患病率约为100∕10万。女性患者占约90%,在更年期前阶段为9∶1,儿童及老人为3∶1,目前,SLE患者的生存期已从50年代50%的4年生存率提高至80%的15年生存率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
(一)遗传
研究已经证明SLE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其易感性是由多个遗传基因决定的。目前已知与本病有关的遗传基因包括雌激素受体基因(ER)、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HLA)、肿瘤坏死因子(TNF)、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G-CSF)、Fcr受体(FcrR)、C反应蛋白(CRP)等【2】。(二)环境因素
一项最新的临床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病前环境因素有塑料、电子、铝材、美容产品、铝锡合金等,被调查的6个家系13例患者中5个家系内SLE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的一致性较未同住者高,抗核抗体谱的一致性也较未同住者高。由此可见上述物质可能与本病的发病过程,其中居住环境也可能影响
SLE的表型【3】。许多药物可引起狼疮的一种变异体, 称之为药物诱导性狼疮。常见的药物有: 普鲁卡因、肼苯哒嗪、奎纳定等。药物诱导性狼疮患者常出现和关节的临床表现与症状, 而肾损害和神经系统症状特征较少出现;病毒感染与狼疮发病有关, 狼疮发病早期或疾病发作时患者常表现有病毒感染样症状。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 99%的狼疮患者血清中检测到抗 EBV抗体, 100%的患者血清中检测到 EBV DNA, 病例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紫外线是与狼疮最具有显著相关性的环境因素之一, 美国风湿病学会将光敏性皮疹作为此类疾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三)雌激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综合症和风湿性关节炎等)一样女性(尤其是生殖期女性)居多。本病在长期使用避孕药和女性孕期更容易发病【4】。这一现象提示:雌激素可能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或者位于X染色体的基因可能对其发病有重要作用。但是一项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患有SLE的绝经期女性患者接受雌激素和孕酮联合治疗治疗组仅有轻至中度的疾病恶化发生风险,其风险度仅为对照组的1.34倍【5】。另一项狼疮患者的激素(如脱氢异雄(甾)酮)治疗试验结果也颇令人失望。因此,性激素究竟是如何促进狼疮的发生,目前机制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自身抗原的来源】
核小体来源于细胞凋亡后释放的细胞碎片。细胞凋亡时, 细胞内容物在频死的细胞表面形成小囊泡。正常情况下掩埋于细胞内的抗原成分此时暴露于这些泡的表面, 因此它们就有可能激发免疫反应的发生。这些暴露抗原包括核小体、Ro62、La和阴离子磷脂。这些抗原的自身抗体常常出现于狼疮患者体内狼疮患者对细胞凋亡残骸的清除能力异常[6]。体外实验发现, 狼疮患者吞噬细胞的凋亡产物吞噬能力远远低于健康者的吞噬细胞。C1q在吞噬过程中也有一定作用, C1q主要通过与凋亡细胞残骸结合,然后被具有 C1q受体的巨噬细胞吞噬。因此,补体的缺陷可能是狼疮患者“废物处理”不佳的重要原因。C1q、C2、C4的同型缺乏(homozygous deficiency)是非常罕见的, 但这些遗传因素中任何一种出现都将是狼疮的一个强烈诱发病因。C1q基因敲除小鼠发生了狼疮样肾脏疾病, 在肾组织活检标本中发现有多种凋亡片段的出现。Dav is及其合作者发现 1例 C2缺陷的狼疮患者体内免疫复合物经脾清除减少, 患者在输入新鲜冷冻血浆 C2水平恢复后免疫复合物清除功能恢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异常】(一)致病性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也可以出现在健康个体而不引起机体损害,并且它们有可能起着保护性作用。SLE患者体内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具有特殊的致病性能。
① 以IgG型抗体为主,与自身抗原有很高亲和力。一项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与狼疮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IgG-AECA的阳性率在SLE活动期组、SLE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53.8﹪、24.0﹪、0,3组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活动组高于SLE缓解期组。SLE患者血清IgG-AECA及滴度水平可能在SLE的病情活动中起重要作用。IgG-AECA的滴度水平在经治疗后的缓解期患者低于SLE活动期患者,可作为评估治疗效果及判断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4】。
② 抗血小板抗体及抗红细胞抗体。自身抗体街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破坏是狼疮患者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Pujol等对90例患者的
56份血清进行抗血小板检测发现,90例患者中有29例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与抗血小板抗体的出现具有显著相关性。
③ 与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主要有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和抗α-肌动蛋白抗体。血清抗ds-DNA抗体是狼疮中研究最多的一种自身抗体,早在1967年即发现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组织中有抗ds-DNA抗体,它们与患者组织和细胞中的ds-DNA结合。血清中ds-DNA抗体水平可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但并非所有患者如此。那些具有高滴度的抗ds-DNA抗体但并不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中,80﹪患者5年内会出现疾病活动性增高的临床症状【7】。细胞外的ds-DNA主要以核小体的形式出现,核小体是细胞凋亡时释放的染色体片段。抗ds-DNA和抗核小体抗体与肾组织蛋白有交叉反应,因此,它们对肾组织细胞有直接得人病理损害作用。目前认为α-辅肌动蛋白对于维系肾脏足细胞(podocyte,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组成成分)的功能至关重要。
④ 抗-NMDA(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或酯)受体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狼疮中有可能具有重要作用。NMDA是神经元释放的一种兴奋性氨基酸。Kawal与其合作者研究发现,将狼疮患者含有抗DNA和NMDA受体抗体的血清经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可引起小鼠认知能力减弱以及海马趾损伤。同时,他们还在脑狼疮患者的脑组织中发现抗-NMDA的受体抗体【8】。
(二)致病性免疫复合物
SLE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多种自身抗体和大量致病性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es,CIC),CIC的出现会激活补体并沉积于毛细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以及其他血管外组织中造成炎症反应和免疫病理损伤。研究已经证明用聚乙二醇(PEG)沉淀法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认为CIC值可作为SLE的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的重要依据【9】。另外用ELISA法定量检测SLE患者血清中的CIC,结果SLE患者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血清CIC可作为SLE判断及评价活动性的有用指标【10】。
(三)淋巴细胞的作用
自身抗体也可出现于健康个体而不引起机体损害, 并且它们有可能起着保护性作用。狼疮患者体内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具有特殊的致病性能。临床和小鼠动物实验研究均表明, 与 ds-DNA 具有高亲和力的 IgG抗体与组织损伤的相关 性强于 Ig M 或低亲和力 IgG 抗体。这些高亲和力抗体的产生是一种抗原驱使的过程。表面免疫球蛋白与抗原的亲和力越高, 细胞受到的刺激作用越强, 增殖作用越强。当刺激性抗原出现时, 有一种持续性选择性压力促使 B细胞分泌针对该种抗原的免疫球蛋白。一般来说,这种抗原驱动的过程仅发生于正在被 T细胞或抗原刺激的 B细胞, 这个过程被称为T细胞辅助。
T细胞辅助的概念对于认识狼疮发病机制非常重要。T细胞活化需双信号刺激, 第一信号来自 TCR 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结合, 第二信号来自协同刺激分子, 即抗原递呈细胞上的协同刺激分子与 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 合。协同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信号在 T细胞活化中具有重要作用。CD4-CD40L和 CD28-B7等均是提供 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对。协同刺激作用的阻滞剂能够抑制各种依赖于 T细胞辅助的免疫应答。抗 CD40L和CTLA特异性辅助 T细胞受到刺激后能够辅助那些对来自于核小体的抗原表位具有反应性的 B细胞。这样, B细胞和 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高亲和力病理性自身抗体的产生。核小体既携带有 T细胞表位也携带B细胞表位, 抗核小体抗体在狼疮患者体内具有致病性作用。
人和小鼠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研究报道,狼疮患者和狼疮倾向小鼠体内的调节T细胞数量和/或功能下降【11.12】。与健康对照或非活动性狼疮患者相比,活动性狼疮患者体内的调节T细胞对辅助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能力减少。Kang等发现他们以往鉴定出的一些免疫遗传组蛋白肽能够促进狼疮倾向小鼠调节T细胞的法语和延迟肾炎的发展【13】。
(四)细胞因子的作用
SLE中存在Th1/Th2细胞因子的不平衡,文献[14-16]报道SLE患者中存在Th1型细胞因子相对减少或绝对减少,而Th2型细胞因子相对或绝对表达增加。在一次新研究中发现SLE患者P35的表达降低,提示IL-12在SLE患者中表达降低。由于IL-12在Th1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结果提示SLE患者中Th1功能下调,而Th2功能上调【17】。文献[18]报道SLE患者中IL-12的表达水平增加,而且IL-12表达水平的患者IFN-γ表达也增加,这和上述研究得到的结论不一致,也许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SLE患者的IL-12表达水平。研究表明,SLE未经治疗的患者P40、P19表达增加,尽管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已经治疗的SLE患者P40、P19的表达明显降低,提示IL-23对治疗有反应。本研究中也发现SLE活动期患者的P40、P19高表达,提示IL-23和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也许可以作为SLE患者的缓解指标之一。
干扰素-γ(IFN-γ)属于Th1型细胞因子,它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产生,其主要是通过激活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而调节免疫反应。同时IFN-γ可诱导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增加自身抗原的提呈,并可能通过上调CD40的表达和激活狼疮患者的细胞免疫引发肾炎【19】。
活动性狼疮患者的血清干扰素-α水平升高。研究表明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13种干扰素调节基因的表达上调,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在狼疮倾向的NZB/WF1小鼠试验中,从幼年开始给予α-干扰素的小鼠比未接触组发生肾炎的时间早15-20周【20】。抗干扰素制剂有可能成为狼疮患者的另一个抗细胞因子制剂。
TNF-α在狼疮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TNF-对狼疮患者中可能具有保护性作用, 因为发现具有狼疮倾向的NZB /W F1小鼠在给予 TNF-治疗后其狼疮的发展延迟,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一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使用抗TNF-抗体治疗后, 患者体内产生了抗 ds-DNA 抗体, 少数患者甚至发生了狼疮。一个
研究小组表明TNF-α和可溶性抑制剂(TNF-可溶性受体75KDa)之间平衡的改变有利于对活动性狼疮的抑制作用。该项研究支持了低TNF-α活性与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增加有相关性的观点。与此相反,Aringer等报道,6例狼疮患者在给予抗TNF-α抗体制剂后,其中具有关节炎的3例患者的关节肿胀消肿,具有狼疮性肾炎的4例患者的尿蛋白量减少了60﹪【21】。
狼疮患者血清IL-10水平升高,与疾病活动性相关。IL-10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中包括多克隆B细胞亚群的刺激作用。阻断该细胞因子的作用可减少病理性自身抗体的产生。在一项公开性试验中,对6例患者每日给予20mg鼠抗IL-10抗体进行了21天的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的皮肤和关节症状得到改善,并且症状的改善在随后6个月的跟踪随访过程中一直持续存在。
B淋巴细胞刺激剂是 TNF配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它可以促进 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存活。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以及狼疮等疾病中 B淋巴细胞刺激剂的循环水平进行测定发现, 狼疮患者和狼疮倾向的小鼠体内 B淋巴细胞 刺激剂过度表达。Stohl等报道, 50%以上的活动性狼疮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可溶性 B淋巴细胞刺激剂水平增高。B淋巴细胞刺激剂水平与血清抗 ds-DNA 抗体水平具有相关性, 在 9例用高剂量皮质醇治疗的患者, B淋巴细 胞刺激剂水平减少。淋巴细胞刺激剂水平的增高可能与狼疮活动性增加有相关性, 因此, 抗淋巴细胞刺激剂制剂的使用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结论
导致SLE患者组织损伤的基本原因是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这些抗体的产生起源于复杂的机制,几乎涉及免疫系统的各个环节。SLE患者患病的因素牵涉很多方面因素。免疫系统的多种要素均可能成为狼疮治疗的潜在靶点,另外在这些有关因素中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亮点,如性激素是如何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产生。
参 考 文 献
[1]邹红云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年第18卷第4期144-147 [2]云宇光,刘庆平,陈阿梅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年第16卷第4期120-122 [3]唐旭华,章星琪 家族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环境因素分析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年6月第17卷第3期193-200 [4]张双欣,邵福灵 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与狼疮疾病活动的相关性 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第24卷第4期558-560 [5]Buyon JP,PetriM A,Kim MY,etal The effect of combined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on disease activ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randomized trial[J].Ann Interm Med,2005,142:953-62 [6] Munoz LE,Gaip lUS,Franz S,etal.SLE-adisease of clearance defi ciency?[J].Rheumatology(Oxford),2005,44:1101-1107.[7]Ng KP,Manson JJ,Rahman A,Isenberg DA.Association of tinucleosome antibodies with disease flare in serologically active clinically quiescent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2006,55:900-904
[8]KowalC,Degiorgio LA,Lee JY,etal Human lupus antoantibodies againstst NMDA receptors mediate cognitive impaiment[J].Proc Natl A cad SciU S A,2006,103:19854-19859.[9]楼鼎秀,徐春仙,曹红娣,赵咏桔,杭玮霖 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观察中的地位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1994-2000 [10]梁淑慧,李翠,刘志辉,朱海龙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年第16卷第01期 MHGN ,Januanry 2010,Voi16 No.01 [11]Mudd PA,Teague BN,Farris AD.Regulatory T cells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Scand J Immunol ,2006,64:211-218 [12]Valencia X,Yarboro C,Illei G,Lipsky PE.Deficient CD4+ CD25(high)T regulatory cel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J Immunol,2007,178:2579-2588 [13]KangH-K,MichaelsMA,Berner BR,Datta SK.Very low-dose tolerance with nucleosomal peptides controls lupus and induces potent regulatory T-cell subsets[J].J Immunol,2005,174:3247-3255 [14]王晓栋,黎莉,沈南,等。Th1/Th2失衡在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6:316-319 [15]Funauchi M,Ikoma S,Enomoto H,Etal.Decreased Th1-like and increased Th2-like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cand J R heumatol,1998,27;219-224 [16]Amel-Kashipaz M R,Huggins M L,Lanyon P,etal.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balance between type 1 and type 2 cytokine-producing CD8(-)and CD8(+)T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utoimmun,2001,17:155-163 [17]黄新芳,占一凡,华晶,等。白细胞介素-23和白细胞介素-12亚单位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表达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6年4月第4期193-195 [18]Tokano Y,Morimoto S,Kaneko H,etal.Levels of IL-12 in the sera of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relation to Th1-and Th2-derived cytokines.Clin Exp Immunol,1999,116:169-173 [19]Uhm W S, Na K,Song G W, Jung S S,Lee T,Park M H,etal.Cytokine balance in kindey tissue from lupus nephritis patients [J].Rheumatology(Oxford),2003,42:935-938.[20]Mathian A, etal.IFN-alpha induces early lethal lupus in preauto-immune(New Zealand Black x New Zealand White)F1 but not in BALB/c mice[J].J Immunol ,2005,174:2499-2506.[21]A ringer M, et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blockad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 open –label study {J}.A rthritis Rheum,2004,50:3161-3169.
第三篇:演讲稿-小宝
(脱稿说)今天我要演讲的是小宝王一鸣。他是全球最小的迈克尔杰克逊的模仿者,他5岁的时候就登上了11年春晚的舞台。他是一个舞蹈天才儿童。
(开始念稿)小宝,2006年出生,是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Q版迈克尔”,相关舞蹈网络视频点击超过千万,跻身国内一线童星行列。小宝以其惊人的舞蹈天赋,和活泼机灵的表演方式著名,参加各种比赛取得可喜成绩,并成功担任很多明星及综艺节目的特邀嘉宾,拥有大批粉丝,成为娱乐圈备受瞩目的天才儿童。年仅4岁的他是Micheal Jackson御用编舞老师Pete的关门弟子,萧亚轩演唱会的表演嘉宾,是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Allen show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座上宾。
他其实是一个早产儿,因为小宝妈妈患有严重的妊娠(shen)高血压,所以妈妈怀孕七个月的时候,被迫施行剖宫产手术。小宝刚出生时体重只有两斤八两,用小宝爸爸的话说是一个透明的小东西,他几乎不能相信眼前这个小东西就是自己的儿子。刚出生时的小宝身体非常虚弱,医生都没有把握这个孩子是否能存活下来,然而老天爷很眷顾这个刚来到世间的小生命,经过医院的精心呵护,小宝渐渐脱离了危险,一天天好转起来。一个月后小宝终于出院了,临出院时医生嘱咐,这样的孩子一定要加强锻炼,否则不能保证日后是一个健康的宝宝。小宝回到家后,妈妈就经常给他听音乐。每当音乐响起,还是婴儿的小宝好像能听懂一样,眼睛总是亮亮的。为了能给儿子保命,小宝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多蹦蹦跳跳,每当音乐响起,小宝都会跟随着音乐律动起来。到小宝两岁时,他表现出了超常的舞蹈天赋。
小宝参加完河北卫视的节目之后,他带病坚持在台上表演的画面总萦绕在妈妈眼前,小宝妈妈决心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儿子。为了让儿子能有更好的发展,她和小宝爸爸商量之后,决心带儿子去北京闯荡。虽然这个决定遭到周围很多人的不理解,但此时的小宝父母不顾任何反对,他们下了狠心,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培养自己的孩子……小宝刚到北京学舞的日子里,一家人的生活异常艰辛,爸爸依然在老家挣钱养活全家,而妈妈只身一人带着小宝在北京租房子学舞。最初学舞的日子,因为老师太喜欢可爱的小宝,对这个孩子并没有严格要求,于是爸爸妈妈商量后决定,请求舞蹈老师像教20岁的大人一样严格要求小宝。有一次小宝因为不敢和老师请假,上课的时候居然尿湿了裤子。此时的小宝一边哭一边呼喊妈妈,妈妈看到儿子满头大汗,上衣被汗水浸湿,下身的裤子被尿浸湿,非常的心疼。
小宝酷爱街舞,三岁时已经表现出了超常的艺术天赋。为了培养儿子跳舞,小宝爸妈不惜一切代价,决定花每节课300美金的天价,请迈克尔杰克逊的老师为儿子单独辅导。让小宝父母没有想到的是,杰克逊的老师拒绝了,因为他认为三岁的中国小男孩跳美国的街舞,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然而在杰克逊的老师课间仅有的五分钟休息时间里,小宝突然跑到老师面前表演了一段街舞。看过小宝的表演,杰克逊的老师目瞪口呆,他简直不能相信眼前这个孩子的舞技如此惊人。于是老师和小宝互动起来。两个人一个说英语,一个说中文,虽然他们彼此语言不通,但是奇妙地交流着。小宝还送给老师他最喜欢的棒棒糖。此情此景,让一旁的小宝父母感动得泪流满面,他们为了孩子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肯定。
2010年初,小宝在爸爸的陪同下前往大洋彼岸的洛杉矶,接受了美国CBS电视台金牌脱口秀节目《The Ellen Show》的专访。该节目曾采访过美国总统奥巴马、歌星布兰妮等名人。小宝受邀参加的节目一经播出,不仅让众多海外观众认识了小宝,同时也引起了他们对小宝的浓厚兴趣,纷纷赞叹中国小宝的可爱与舞蹈天赋,仿若杰克逊附体一样的舞王风范。小宝的视频在网络上的点击率已经突破上百万。随后小宝作为世界上杰克逊的最小模仿者,受到了全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
他年纪这么小就拥有的这一切,在别人看来可能他是很有天分,很有运气,但成功与努力是成正比的,他辛苦练舞的身影我们看不到。我敬佩他的努力与执着。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怎样走该更好,想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我们走的每一步都要清清楚楚,要活得明白一点。小宝是我特别想让大家去了解的,谢谢大家!
第四篇:免疫学名词解释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8、半抗原(hapten): 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大多数多糖、类脂、某些药物。半抗原+载体(蛋白质)→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epitope):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功能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10、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s):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能被B细胞或抗体识别,可直接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无需APC加工递呈和MHC类分子。
11、顺序决定簇(sequential determinant);线性决定簇(linear determinants):一段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所形成的决定簇,位于分子表面或分子内部,主要被T细胞识别;有些也能被B细胞识别。需经历APC加工递呈,并与MHC类分子结合后,才能被抗原受体识别。
12、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g,TD-Ag):1)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抗原,由B细胞表位(半抗原)及T细胞表位(载体)构成;2)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3)可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4)可产生免疫记忆,需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抗原物质。
13、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g,TI-Ag):1)绝大多数为多糖类物质;2)含有多个重复排列的B细胞表位;3)抗体主要是IgM;4)不引起细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胞免疫应答;5)不产生免疫记忆,无需T细胞辅助便能产生抗体。
14、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s,TSA):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即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抗原。
15、肿瘤相关性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s,TAA):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细胞上也存在;只是正常细胞中微量表达,细胞癌变时,其含量明显增高。
16、异嗜性抗原(hetreophilic Ag):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意义(1)引起某些病理反应(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
17、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 存在于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18、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由于存在共同抗原造成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簇的不同抗原发生反应,此称为交叉反应。
19、超抗原(Superantigens):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大量T或B细胞克隆(5-20%),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可分为:T细胞超抗原,B细胞超抗原和TCRγδT 超抗原。
20、佐剂(Adjuvants):指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21、抗体(Antibody):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存在形式: B细胞膜上的膜型抗原受体;分泌进入体液,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分泌型抗体。
22、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包括:具有免疫活性的正常抗体;没有抗体活性的异常免疫球蛋白。抗体一定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
23、决定簇互补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VL、VH的超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变区受链内二硫键作用而折叠成特定的空间构型,供抗原决定簇互补结合,故将超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24、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xicity,ADCC):当IgG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的FcγR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的释放,发挥ADCC作用,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2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b):第一代抗体指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抗原物质中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多种抗体混合物。如:免疫血清(含多种特异性、抗体)。实际意义(1)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2)临床诊断。
26、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b):第二代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其特点:具有高度均一性。
27、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 engineering Ab):第三代抗体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抗体,称为基因工程抗体。
28、同种型(isotype):指同一物种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的抗原特异性结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存在于Ig的CH、CL区。
29、同种异型(Allotype):指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Ig在抗原性上的差异。同种异型抗原决定簇存在于Ig的CH1、CL区的特定部位。
30、独特型(idiotype):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 V区的抗原特异性各不相同,其超变区各自具备的独特抗原决定簇结构,称为抗体的独特型。独特型决定簇存在于Ig的超变区。
31、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体液或细胞表面的一组糖蛋白,正常以酶原的形式存在,被抗体或微生物等激活物激活后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片段,不仅在固有免疫中发挥作用,而且参入适应性免疫。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32、攻膜复合体(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在补体活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溶细胞效应的复合物---由C5b、C6、C7、C8、C9组成的贯穿靶细胞膜,内径约11nm的跨膜通道,即C5b6789。
33、调理作用(opsonization):通过抗体或补体的介导而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现象。包括抗体的调理作用和补体的调理作用。具有调理作用的成分:抗体的Fc段、C3b、C4b。
34、细胞因子(Cytokines,CKs):由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组高活性、多功能、低分子量多肽,主要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
35、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 IL):由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所分泌的介导并调节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在炎症反应中起作用的重要细胞因子。
36、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一类由病毒感染细胞或活化T细胞分泌的,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和调节免疫应答作用的糖蛋白。可分为Ⅰ型干扰素:IFN-、IFN-;Ⅱ型干扰素:IFN-。
37、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CSF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38、细胞黏附分子(AMs)(cell adhesion molecules, CAMs):分布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识别、激活和移行的糖蛋白,是免疫应答、炎症、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39、CD分子(CD molecule;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是指血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不同阶段以及活化及失活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40、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指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大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所编码的分子在免疫应答、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参入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41、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布在人体所有有核细胞表面,首先发现于白细胞表面,且白细胞是进行此类抗原研究的最适宜材料来源。
42、HLA复合体(HLA complex):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编码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43、单元(体)型遗传(Haplotype):指HLA以紧密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作为一个单位遗传给下一代。
44、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指在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上某两个基因出现在同一条单元型上的频率与期望值之间有显著差异的现象。
45、MHC高度多态性(MHC Polymorphism):一群体概念,指一随机婚配的人群中,在一特定基因座位上以稳定频率出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因产物,包括复等位基因和共显性表达。
46、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的相互作用,这一现象称为MHC限制性。例如在抗原提呈过程中,Th细胞的TCR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复合物,CD4分子识别MHC Ⅱ类分子。
47、病原体相关分子识别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某些病原体或衰老细胞表面能被固有免疫系统识别的高度保守和特异的分子结构。PAMP数量有限,但在病原微生物分布广泛。如,甘露糖,LPS、磷脂等。
48、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固有免疫细胞表面能够识别某些病原体或衰老细胞表面高度保守特异分子结构的受体。如,甘露糖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受体、Toll样受体、清道夫受体等。
49、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RL是一种信号转导的膜分子,因其胞外区与果蝇的Toll蛋白同源,故名为Toll样受体。它表达于不同免疫细胞表面,不同的TLR识别的配体不同,包括细菌细胞壁成分,非甲基化CpG、dsRNA等病原体特有成分,TLRs在机体对LPS的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50、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某些分子胞浆区有含酪氨酸易于被PTK作用而发生磷酸化的特定基序,称为ITAM,可引起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传递细胞活化信号。如与TCR或BCR非共价键相连的CD3分子或Igα/β。
51、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ion motif,ITIM):某些分子胞浆区可活化SHP和SHIP磷酸酶,将酪氨酸激酶催化的磷酸基去除的特定序列称ITIM,产生抑制性信号,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负调节)。如与B7结合的CTLA-4。
52、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Ag以抗原肽-MHC复合物形式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专职APC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等。
53、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s):指细胞产生的自身固有蛋白质、胞内寄生病毒或其它病原体产生的蛋白质、细胞恶性转化后产生的突变蛋白,即肿瘤抗原等由细胞内产生的蛋白质抗原,在有核细胞内加工,由MHCⅠ分子递呈。
54、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s):外源性抗原指细胞摄入的各种病原体和疫苗、在吞噬体和内体中生长的病原体、摄入的自身蛋白等由细胞外进入细胞的蛋白质抗原经抗原递呈细胞内加工,由MHCⅡ分子递呈。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55、CLIP(Class Ⅱ-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peptide):Ⅱ类分子相关的不变链多肽,Ⅰi链中81位至104位氨基酸残基的肽段结构,能与所有MHCⅡ类分子抗原结合槽相结合。
56、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receptor,TCR):是T细胞表面特征性标记,与一组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复合物,TCR由两条不同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主要识别特异性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57、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ptor,BCR):是B细胞表面特征性标记,其组成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与CD79а/CD79β二聚体组成复合物,是B细胞的抗原识别和信号转导的结构。
58、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T、B细胞均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故称免疫活性细胞。
59、同种型排斥(isotypic exclusion):一个B细胞中,κ链基因和λ链基因只有其中的一种能够表达,使得一个B细胞只能表达κ或λ链中的一种。60、等位排斥(allelic exclusion):Ig 基因重排时,两条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中只有一个能表达,使得一个B细胞只能表达一种轻链和一种重链。61、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在初次免疫应答后期和再次免疫应答分裂中的生发中心母细胞的每次细胞分裂中,IgV区基因易发生随机点突变,导致B细胞产生突变的Ig分子,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CDR的核苷酸序列最容易发生突变。Ig基因的体细胞高频突变与Ig基因重排导致了体液免疫应答的多样性。
62、抗体清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生发中心的B细胞经体细胞高频突变后,其中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才能有效地结合抗原,并在抗原特异性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Th细胞辅助下增殖,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此为抗体亲和力成熟。
63、Ig同种型转换(Class switch或isotype switching):B淋巴细胞完成IgV基因重排后的子代细胞,在抗原的诱导和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节下,其IgV基因表达不变,而C基因的表达从一种类型转变到另—种类型,进而导致Ig类型的改变,称为Ig同种型转换,也叫做Ig类别转换,如从IgM到IgG的转变。64、阴性选择(negative selection): 胸腺表面的TCR分子能与基质细胞表面的抗原多肽-自身MHC分子复合物呈高亲和力结合的细胞发生凋亡,而TCR与基质细胞表面自身肽-MHC分子低亲和力结合的胸腺细胞则存活成熟,从而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获得自身耐受称为阴性选择。
65、阳性选择(positive selection):在胸腺皮质层,有些T细胞的TCR分子能与基质细胞的自身MHC分子结合,这些细胞就得到刺激、存活、增殖并继续分化,那些TCR不能与自身肽MHC分子结合的胸腺细胞就发生凋亡,从而获得自身MHC限制性,称为阳性选择。
66、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s): APC和T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在细胞与细胞接触部位形成的多种跨膜分子聚合的一个特殊结构,称T细胞突触,又称为免疫突触。此结构有助于增强TCR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的亲和力、促进T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的相互作用等。TCR和肽-MHC位于中心,CD2,CD58和B7,CD28位于内层,LFA-1,ICAM-1位于外围,CD45位于最外层。
67、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由B细胞介导,其终末分化的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为主要效应分子的免疫应答。
68、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包括由TH1经活化巨噬细胞而诱导炎症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及CD8+CTL通过表达或分泌细胞毒物质杀伤携带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特异性细胞免疫在清除胞内病原体,抗肿瘤和排斥异体移植物中具有重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要作用。
69、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可产生正常免疫应答。是正常的机体免疫功能表现,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70、耐受原(Tolerogens):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
71、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在胚胎期未成熟T、B淋巴细胞在中枢淋巴器官遇到自身抗原形成的耐受称为中枢耐受。
72、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成熟淋巴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遇到自身抗原或非己抗原形成的耐受称为外周耐受。
73、克隆排除(Clonal deletion):在胚胎发育中,机体存在针对不同抗原的T、B淋巴细胞克隆,凡是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克隆通过阴性选择或BCR交联产生抑制信号,从而被排除或被抑制,因而出生后机体对这些抗原产生自身耐受。74、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由于缺乏协同刺激信号等原因(如缺乏B7),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不能完全活化,再有足够的抗原信号刺激时,无能的T、B淋巴细胞仍不能活化。
75、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外周某些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与相应组织特异性抗原并存,既不导致自身免疫应答,也不导致克隆无能和克隆清除的现象。
76、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 出现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77、变态反应(allergy):Ⅰ型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其特征是①发生快,消退也快;②通常使机体出现功能性紊乱,不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③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78、变应原(allergen):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
79、直接识别(Direct recognition):不需要抗原的加工过程,受者T细胞直接识别供者APC细胞表面完整的同种异型MHC分子。
80、间接识别(Indirect recognition):受者T识别由受者APC加工、自身MHC提呈的供者MHC分子(抗原)。
81、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由供者移植物中的特异免疫活性细胞识别宿主的组织抗原而发生排斥反应,损伤宿主,主要见于骨髓移植。
82、抗原调变(antigenic modulation):宿主对肿瘤 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可导致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减少或丢失,使肿瘤细胞不易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从而逃避免疫攻击。
83、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AICD):指活化T细胞高表达的Fas与Fasl结合,可导致自身和旁邻活化T细胞凋亡,从而对免疫应答进行负性调节并维持自身耐受。
immunity,immunologic defense,immune homeostasis,immunologic surveillance,lymphocyte homing,lymphocyte recirculation,antigen(Ag),Immunogenicity,Immunoreactivity,hapten,antigenic determinant(epitope),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s,sequential determinant(linear determinants),thymus dependent Ag(TD-Ag),thymus independent Ag(TI-Ag),tumor specific antigens(TSA),tumor associated antigens(TAA),hetreophilic Ag,common antigen,cross reaction,superantigens,adjuvants,antibody,immunoglobulin,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s),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xicity(ADCC),polyclonal Ab,monoclonal Ab,genetic engineering Ab,isotype,allotype,idiotype,complement system,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opsonization,cytokines(CKs),interleukin(IL),interferons(IFNs),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cell adhesion molecules(AMs,CAMs),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molecule),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HLA complex,haplotype,linkage disequilibrium,MHC polymorphism,MHC restriction,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Toll Like receptor,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ion motif(ITIM),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endogenous antigens,exogenous antigens,Class Ⅱ-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peptide(CLIP),T cell receptor(TCR),B cell receptor(BCR),immunocompetent cell(ICC),isotypic exclusion,allelic exclusion,Somatic hypermutation,affinity maturation,class switch,isotype switching,negative selection,positive selection,immunological synapses,humoral immunity,cellular immunity,immunological tolerance,tolerogens,central tolerance,Peripheral tolerance,clonal deletion,clonal anergy,Immunological ignorance,Hypersensitivity,allergy,allergen,direct recognition,indirect recognition,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antigenic modulation,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AICD)
第五篇:免疫学教学大纲
《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特点和规律,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本课程属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医学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医学基础学科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范的学科之一。
免疫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了解免疫学的新进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整体思维意识,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预防、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免疫学应用研究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可致免疫性疾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
二、免疫学科的形成及发展
第三节 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一、免疫学理论研究
二、免疫学应用研究
三、21世纪的免疫学
第二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二、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第一节 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骨髓
二、胸腺
第二节 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淋巴结 二脾 三粘膜免疫系统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一、淋巴细胞归巢·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二、抗原的种类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二、特异性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四、其他分类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二、佐剂
三、丝裂原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四、单克隆抗体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二、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三、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Ig V区的功能
二、Ig C区的功能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一、IgG
二、IgM
三、IgA
四、IgD
五、IgE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
第五章 补体系统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补体的激活途径
二、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第一节概述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二、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
四、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细胞因子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二、细胞因子的受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受体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五节 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的生物制品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
二、粘附分子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第一节 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
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第二节 粘附分子
一、整合素家族
二、选择素家族
三、粘附分子的功能
第三节 CD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二、MHC的多态性
三、HLA与临床医学 第一节 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一、经典的MHC 1类和II类基因
二、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
三、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第二节 MHC的多态性
一、多态性的基本概念
二、连锁不平衡和单元型
三、HLA多态性的产生及其意义
第三节 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一、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二、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 第四节 HLA与临床医学
一、HLA与器官移植
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三、HLA和疾病关联
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第五节MHC的生物学功能
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二、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第九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二、T淋巴细胞亚群
三、T淋巴细胞功能 第一节 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TCR-CD3复合物
二、CD4分子和CD8分子
三、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四、丝裂原结合分子
五、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T淋巴细胞亚群
一、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二、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
三、CD4+T细胞和CD8+T细胞
四、Th、CTI和Tr细胞 第三节 T淋巴细胞功能
一、CD4+辅助性T细胞(CD4+Th细胞)的功能
二、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三、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二、B细胞的亚群
三、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一节 B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及其作用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二、辅助受体
三、协同刺激分子
四、丝裂原的膜结合分子
五、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B细胞的亚群
第三节 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二、临床常见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防治原则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二、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
和机制
三、临床常见疾病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的型Ⅳ超敏反应
第十二章 免疫缺陷病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四、补体系统缺陷
五、吞噬细胞缺陷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第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人工主动免疫
二、人工被动免疫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第一节 免疫预防
一、疫苗的基本要求
二、人工主动免疫
三、人工被动免疫
四、佐剂
五、计划免疫
六、新型疫苗及其发展
七、疫苗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治疗
一、分子治疗
二、细胞治疗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
一、多克隆抗体制备 2学时
实验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BsAg检测)(选做项目)2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教学总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24学时,实验课教学4学时。理论教学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4版教材为教学参考书,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完有机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三学年。
六、教学参考书
1、陈慰峰,《医学免疫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8月。
2、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3、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4、蔡美英,《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