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3 01:0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大纲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第一部分 绪论 细菌学概论(理论学时:4学时)

1.教学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2)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代谢(3)细菌的感染、致病性、检查方法

2.基本要求

(1)掌握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2)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3)了解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代谢产物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与生长繁殖 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2)难点

细菌细胞壁结构、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二)第二部分 消毒和灭菌、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学时:4学时)

1.教学内容

(1)消毒与灭菌的有关理论和方法(2)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3)噬菌体

(4)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2.基本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了解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干烤、高压蒸汽、紫外线灭菌法;了解化学消毒灭菌法。

(2)了解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掌握质粒的基本概念,了解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消毒与灭菌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高压蒸汽的原理和方法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突变(2)难点

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方法(转化、接合、转导)

(三)第三部分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理论学时:8学时)

1.教学内容

(1)病原性球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病原性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3)弧菌、厌氧性细菌、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4)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基本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了解生化反应、分类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掌握链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分类,了解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掌握肠道杆菌的共性;掌握埃希菌属的生化反应、致病性和卫生细菌学检查;掌握志贺菌属的致病性;掌握沙门菌属的抗原构造、分型、致病性和肥达试验;了解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4)掌握结核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与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5)了解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掌握致病性和防治原则。(6)了解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掌握致病途径;掌握梅毒螺旋体的致病途径。

(7)掌握支原体的培养特性,掌握主要病原性支原体;掌握衣原体的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了解培养特性和抵抗力,掌握主要病原性衣原性;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掌握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各种致病性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方法、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2)难点

各种致病性细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四)第四部分 真菌学、病毒学概论、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理论学时:6学时)1.教学内容

(1)真菌学概论和主要病原性真菌(2)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3)病毒的增殖、病毒的人工培养、干扰素。(4)病毒的感染方式与致病机制。(5)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

2.基本要求

(1)掌握主要的病原性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2)掌握病毒的重要特征、了解病毒的大小和形态,掌握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了解病毒的分类。

(3)掌握病毒的增殖方式及复制周期,了解前病毒及顿挫感染。(4)了解病毒的干扰现象,掌握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机制。(5)了解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抗病毒的化学治疗剂。(6)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的特征和致病性(2)难点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五)第五部分 免疫学绪论、抗原、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理论学时:4学时)1.教学内容

(1)免疫学的发展及研究内容(2)抗原的概念、特异性及分类(3)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2.基本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了解构成抗原的条件;掌握抗原的特异性、了解交叉反应;掌握半抗原、完全抗原、天然抗原及人工抗原;掌握TD-Ag与TI-Ag的区别;了解医学上重要的抗原。(2)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了解免疫器官的组成。(3)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抗原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难点

抗原的特异性、TD-Ag与TI-Ag的区别、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六)第六部分 补体系统、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理论学时:4学时)1.教学内容

(1)补体系统的组成、激活途径、生物学功能(2)细胞因子的特性和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受体(3)HLA抗原及功能

2.基本要求

(1)掌握补体系统的组成、激活途径、了解补体的受体(2)掌握细胞因子的特性和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受体(3)了解人类HLA复合体,掌握HLA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生物学功能 人类HLA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2)难点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人类HLA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

(七)第七部分 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理论学时:4学时)

1.教学内容

(1)抗原递呈、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2)免疫耐受

(3)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2.基本要求

(1)掌握免疫应答的机制(2)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3)了解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抗原递呈、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2)难点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护理、口腔等专科使用)汕头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研室 二00二年五月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大纲

本教学大纲根据张卓然主编的全国医学专科学校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四版,参考原大纲修改而成。供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口腔专科学生(三年制)学习参考。

大纲中各章节内容均分掌握、熟悉与了解三级。凡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直线为标记;凡要求熟悉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虚线为标记;不加标记者为一般了解内容。

绪 论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

微生物的概念和种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我国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现状。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基础

概述:免疫的概念及三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

免疫功能的获得方式: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第一章 抗原

抗原的概念及两种性能(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抗原的分类:完全抗原与不完全抗原(半抗原)的概念。胸腺依赖抗原(TdAg)及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内源性抗原(自身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等(异种抗原、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变应原与耐受原。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异物性、大分子物质、一定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抗原结合价及交叉反应的概念。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与类毒素、动物血清(对人体的两重性)、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红细胞血型抗原、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与变应原。佐剂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章 抗 体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区、水解片段及意义。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免疫功能。

抗体的多样性与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免疫球蛋白异常及其意义。

第三章 补体系统

补体的概念、组成、命名与理化特性。

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经典激活途径与替代激活途径以及二条激活途径比较。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

血清补体的检测及异常。

第四章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的概念与分类。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法氏囊、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的共性:分化抗原及分化群的概念、膜受体、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及其共同特性。

淋巴细胞:T细胞的分化、亚群及其功能、T细胞的主要受体(TCR、IL2R、IgFc-R、有丝分裂原受体和SRBC受体)。B细胞的分化、受体(抗原受体、FcrR、C3R)和功能。单核吞噬细胞表面标志、功能,第三群淋巴细胞:NK细胞、LAK细胞的特点和免疫功能。ADCC的概念。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组织相容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概念。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I、MHC-Ⅱ类抗原)的分布、结构与功能。HLA的遗传特征:单元型遗传、高度多态性,连锁不平衡。

HLA与疾病:与疾病相关的HLA;MHC-Ⅱ类抗原异常表达与疾病相关。HLA的鉴定。

第六章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及效果。

免疫应答的过程:感应阶段;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免疫应答中细胞的激活(双信号)。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即体液免疫:概念、基本过程(抗原递呈细胞提呈抗原、Th激活、B细 胞的激活与分化、抗体产生及发挥效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与再次应答)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即细胞免疫:概念、基本过程(提呈抗原、T细胞的激活分化、Td与Tc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的方式)。淋巴因子的概念、主要淋巴因子的功能。细胞免疫的实际意义。

免疫应答的调节:抗原的调节、抗体的反馈调节(独特型与抗独特型网络调节),免疫细胞的调节和细胞因子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间相互调节。

免疫耐受:概念,形成原因(抗原与机体状况),耐受状态的消除。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免疫缺陷的区别。

第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变应原的概念。超敏反应的分型。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参与反应的物质(变应原、抗体、细胞和介质及其作用);发病机理、特点及临床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皮肤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或细胞毒型):发病机理、特点及临床常见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药物变态反应性血细胞减少症)。刺激型超敏反应。

Ⅲ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发病机理、特点及临床常见疾病(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全身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休克样反应、Arthus氏现象等)。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发病机理、特点及临床常见疾病(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

超敏反应的免疫学诊断及防治原则:问过敏史、皮肤试验、寻找并避免接触变应原。脱敏注射和减敏疗法。抗过敏治疗和急救等对症治疗。

第八章 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一般特征。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B缺、T缺、B.T联合缺陷,吞噬细胞缺陷病,补体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AIDS,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免疫缺陷病。

自身免疫病:基本特征,发病机制。

常见自身免疫病,治疗原则。

第九章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免疫学诊断: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应用原则和常用种类。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与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沉淀反应(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和应用。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或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T细胞总数测定(E花环试验、T细胞特异性抗原检测);T细胞亚群测定;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原理和应用。

体内免疫检测:抗原抗体反应的皮肤试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的皮肤试验。免疫学防治:人工免疫概念及种类。人工自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生物制品(菌苗或疫苗、类毒素)的应用,新疫苗的研制。

免疫学治疗: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生物制品(抗毒素、抗菌和抗病毒血清、丙种球蛋白、特异性人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应用。过继免疫疗法常用制剂及用途。免疫增强剂及免疫抑制剂。

第二篇 细菌学基础

第十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大小及测量单位。

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革兰氏阳性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胞膜及中介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胞质内超微结构(质粒、核蛋白体和异染颗粒)。核质的功能。

细菌特殊结构:芽胞、荚膜、鞭毛、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各种特殊结构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细菌形态检查法: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悬滴法或压片法);染色标本检查法(细胞染色的基本原理,单染色法、鉴别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原理及实际意义。抗酸染色法。

第十一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

细菌的化学组成

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营养物质、酸硷度、温度和气体。专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对氧气的不同需要。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长的原因。细菌繁殖(个体与群体)的方式、速度与生长曲线。

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及意义。常用培养基的种类与用途。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落的概念)。

细菌新陈代谢的产物:分解代谢产物及其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靛基质试验和硫化氢试验)在细菌鉴定上的意义;合成代谢产物(毒素和侵袭性酶、热原质、抗生素、细菌素、色素、维生素等)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

细菌的分类、命名原则:细菌属、种、型及株的概念。细菌的拉丁文双名法。

第十二章 消毒灭菌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空气、水、土壤中细菌的分布及其意义。

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正常人体各部位常见细菌。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意义;条件致病菌的概念及其致病条件。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概念及其在医疗实践上的意义。

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操作的概念。

物理消毒灭菌法:常用热力灭菌法种类。干热灭菌法(焚烧、干烤)、湿热灭菌法(煮沸法、流动蒸气法、间歇灭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应用与比较。电磁波射线灭菌(紫外线的消毒作用、电离辐射)。滤过除菌法。

化学消毒法:消毒剂、防腐剂的概念;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用途,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第十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细菌性状变异的现象:形态结构的变异(L型变异及特殊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

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的染色体、质粒。噬菌体的概念、性状,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和前噬菌体);噬菌体在遗传物质转移中的作用。

遗传型变异的机理: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和重组(转化、转导、接合和溶原性转换)的概念和区别。质粒与细菌耐药性变异的关系。

细菌变异在诊断、治疗、预防和基因工程方面的实际意义。

第十四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传染或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的概念。

细菌的致病性及毒力的概念,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

侵袭力的概念,细胞的侵袭过程。菌毛、荚膜及菌体表面结构,侵袭性酶类(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SIgA酶等)在致病上的意义。

毒素:内外毒素性质、致病作用及主要区别。外毒素的分子结构及其作用机理(以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霍乱肠毒素为代表)。

细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数量、侵入门户的关系。

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及感染的途径。

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注意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的区别)、带菌状态和带菌者。

机体的抗菌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吞噬细胞(种类、吞噬和杀菌过程、吞噬作用的结果)、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微生物物质(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干扰素)。

特异性免疫: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对外毒素的免疫特点。

第三篇 细菌学

第十五章 球菌

化脓性球菌的种类。

一、葡萄球菌属

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抵抗力。SPA的性质及应用。主要的致病物质(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剥脱性毒素、杀白细胞素和肠毒素)与所致疾病(侵袭性疾病与毒素性疾病)。注意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意义(葡萄球菌性肠炎、医院内感染及交叉感染)。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依据)。防治原则(类毒素及自身菌苗的应用)。

二、链球菌属

形态染色与培养,溶血性、抗原结构与细菌的分类分型。主要致病物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链球菌溶血素、猩红热毒素和M蛋白质)及所致疾病(化脓性炎症、猩红热及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甲型链球菌致病条件及所致疾病。D族、B族链球菌的致病性。抗O试验的原理和意义。防治原则。

三、肺炎球菌

形态染色、培养与分型。致病物质(荚膜与致病力的关系)及所致疾病。

四、奈氏菌属

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要求及抵抗力。主要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与菌毛)及所致疾病(流脑)。标本采集和送检的注意事项,快速诊断法。防治原则。

淋球菌:形态染色。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淋病)。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快速诊断法。防治原则。

第十六章 肠道杆菌

主要种类及共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抵抗力、抗原构造。

一、大肠杆菌(埃希菌属)

生化反应特点(对糖类的发酵能力)。致病条件、致病物质(定居因子与肠毒素)与致病的关系。引起腹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卫生细菌学检查(大肠菌群检出的意义)。

二、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形态、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与分群、分型。抵抗力与变异性。主要致病因素(菌毛、内毒素和外毒素)及菌痢的临床类型。微生物检查法(取材注意事项、分离培养与鉴定、快速诊断)。防治原则(选敏感抗菌药)。

三、沙门菌属

主要的致病菌种类。生化反应、培养。抗原构造与血清学分类。主要致病因素(侵袭力、内毒素与肠毒素)。感染类型(伤寒与副伤寒、食物中毒、慢性肠炎、败血症)。伤寒与副伤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致病的基本过程。免疫特点(体液抗体与细胞免疫)。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种类及其与病程的关系,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肥达氏试验的原理、用途和结果分析。带菌者在伤寒流行上的意义与检查。

四、克雷伯菌属

形态。条件致病性。

五、变形杆菌属

形态、动力、培养与生化特点,与立克次体的抗原关系。条件致病性。

第十七章 孤菌属

特性及主要致病菌。

一、霍乱弧菌:两种生物型(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的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特性和生化特点。抵抗力。抗原结构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检查法(标本的采集与分离培养、快速诊断)。特异性预防。

二、副溶血性弧菌:形态染色、嗜盐特性。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食物中毒)。

第十八章 厌氧性细菌

厌氧菌的分类。

一、厌氧芽胞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属)共性。

破伤风杆菌:形态、染色,厌氧培养,抵抗力。厌氧创伤感染的条件,痉挛毒素的致病作用、临床表现。免疫特点。特异性防治(抗毒素与类毒素的应用)。

产气荚膜杆菌:形态、培养与生化特点。致病物质(侵袭性酶及肠毒素等)。致病条件及所致疾病(气性坏疸、食物中毒、坏死性肠炎)。特异性防治。

肉毒杆菌:生物学特性。肉毒毒素的致病作用,引起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毒素检查及其意义。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分枝杆菌属与放线菌

共性与分类。

一、结核杆菌:形态、染色(抗酸染色法的原理、方法与用途)、培养特点,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其实际意义。变异性(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免疫性与变态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判断与用途)。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与分离培养)。卡介苗的应用。

二、麻风杆菌:形态特点,临床分型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的取材,染色镜检,麻风菌试验的原理和意义。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 动物源性细菌

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及病原菌的种类。

一、布氏杆菌属:分类,对动物与人类的传染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的取材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和意义。病畜管理及疫苗接种在预防上的作用。

二、耶尔森菌属

鼠疫杆菌:典型形态与多形性。内毒素、外毒素及荚膜侵袭力的致病作用,传染方式及临床类型。取材及诊断依据,预防措施。

三、芽胞杆菌属

炭疽杆菌:形态染色、排列特点及培养。致病因素、传染方式及临床类型。特异性预防。

第二十一章 其它致病菌

共性及种类。

一、棒状杆菌属

白喉杆菌:形态、染色(异染颗粒)排列特点及培养特性。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机理。传染源、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免疫性(锡克试验的原理、结果及判断)。微生物学检查(取材、涂片染色在诊断上的意义;分离培养与毒力鉴定)。特异性防治(类毒素和抗毒素的应用)。

二、嗜血杆菌属

流行性感冒杆菌:形态染色、培养要求(卫星现象)。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三、鲍特菌属

百日咳杆菌:形态染色、营养要求。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的取材。特异性预防。

四、假单胞菌属

绿脓杆菌:形态、色素及培养特点。条件致病性,致病物质及致病特点。

五、弯曲菌属

空肠弯曲菌: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主要致病物质、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

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六、军团菌属

嗜肺军团菌: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五章 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一、支原体 概念

特征: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与培养。

人类主要致病性支原体: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所致疾病。

二、立克次体 概念

主要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染色与培养、抗原与外斐氏反应的关系。致病性:普氏及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免疫性。血清学诊断(外斐氏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三、衣原体 概念

共同特征。繁殖周期与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

致病性:沙眼衣原体的传播方式及所致疾病;鹦鹉热衣原体及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

四、螺旋体

概念。致病性螺旋体的种类及特点。

钩端螺旋体:形态与培养,抗原与常见血清型、抵抗力。致病性(人畜共患病),传染源、传播途径与临床常见病。免疫性。钩端螺旋体的检查与血清学诊断。防治原则。

梅毒螺旋体:形态与培养。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

回归热螺旋体及莱姆氏螺旋体的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

第四篇 真菌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 真菌概述、病原性真菌

真菌的概念及对人致病的种类。

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单细胞及多细胞真菌),繁殖方式、培养特性与菌落类型。

致病性(多种方式致病)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主要病原性真菌:深部感染真菌(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形态培养,致病条件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浅部感染真菌(皮肤癣菌)的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

第五篇 病毒学

第二十八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的概念、基本特点。

病毒的形态、大小与测量单位。

病毒的结构:核酸、衣壳(病毒衣壳的构型)、包膜。

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核酸、蛋白质、脂类和糖类及其功能。

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方式及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释放)。缺陷病毒与完整病毒颗粒的区别。

病毒的干扰现象:概念、类型、机理及意义。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抗生素的耐受性,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病毒的遗传变异:突变、基因重组、表型混合。

第二十九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感染方式与途径: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

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和持续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迟发感染)。

病毒的致病机理: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杀细胞效应、细胞膜的变化、包涵体形成、细胞转化);病毒引起的免疫应答导致宿主细胞损伤。

抗病毒免疫: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中和抗体的概念、作用机理,三类免疫球蛋白的作用);细胞免疫的保护作用;干扰素的作用(干扰素的概念、种类,抗病毒作用机理及生物学活性)。免疫性的持续时间(终生免疫、短暂免疫)。

第三十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病毒感染的检查法:病毒标本的采集和保存运送的注意事项。病毒的分离培养法(鸡胚接种、动物接种和组织培养),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指标(细胞病变效应CPE、红细胞吸附现象)。病毒血清学鉴定和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试验)和原理。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核酸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

病毒感染的防治:特异性预防(人工自动免疫及人工被动免疫常用制剂及实际应用)。干扰素与中草药的应用。

第三十一章 呼吸道病毒

常见的病毒种类。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结构、抗原构造与分型,表面抗原的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抗原漂移与抗原转变),红细胞凝集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及结果判断。防治原则。

二、麻疹病毒:形态结构及培养特点。传染方式与感染特点、所致疾病、SSPE与麻疹病毒感染的关系。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

三、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四、风疹病毒: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垂直传播与先天性畸形的关系。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

第三十二章 肠道病毒

常见肠道病毒的种类、共同特性。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形态结构、培养及分型。传播途径与病毒在体内播散、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诱发麻痹的因素。中和抗体和局部SIgA在免疫中的重要意义。特异性预防(灭活疫苗及减毒活疫苗的优缺点及使用注意事项,丙种球蛋白的作用)。

二、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分型、致病性(感染致病特点)及免疫性。

三、人类轮状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与婴幼儿、成人腹泻的关系)。病毒感染的诊断。

第三十三章 肝炎病毒

人类肝炎病毒的主要种类及所致疾病。

一、甲型肝炎病毒(小RNA病毒科):形态、结构,培养特点及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病毒学及免疫学检查。防治(丙种球蛋白作用)。

二、乙型肝炎病毒(嗜肝DNA病毒科):形态结构(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抵抗力。抗原成分(三大抗原抗体系统与前S抗原)。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病理损害)免疫性(抗体和细胞免疫的保护作用)。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病毒学及免疫学检查(三大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特异性预防(乙肝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

三、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核酸类型。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特异性诊断和预防。

四、丁型肝炎病毒:核酸类型。传播途径及感染特点(共同感染与重叠感染)。特异性诊断。各型肝炎病毒比较。

第三十四章 虫媒病毒

常见种类及共同特性。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媒介、储存宿主和流行季节)。致病性与免疫性。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及鉴定依据,免疫学诊断。特异性预防。

二、登革病毒:形态、结构、血清型别。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致病机理与免疫病理反应。病毒学和免疫学检查。

第三十五章 出血热病毒

一、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形态、结构及培养特性。传染源(带病毒宿主动物),流行季节,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病毒学与免疫学检查。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的形态结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所致疾病与免疫性。

第三十六章 疱疹病毒

与人类有关疱疹病毒种类与共性。

一、EB病毒:EB病毒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鼻咽癌的关系。特异性抗体(VCA-IgA、EA-IgA)及嗜异性抗体的检测在诊断上的意义。

二、巨细胞病毒:培养特性。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先天性感染。尿中包涵体检查及血清CMV-IgM检查的意义。

三、单纯疱疹病毒:血清型别:HSV-

1、HSV-2的传播途径、感染特点与感染类型(原发感染、隐伏与再发感染),先天性感染与致畸,病毒感染与致癌关系。

四、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与再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免疫性。

第三十七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概念和主要分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毒学特性。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病毒感染和致病特点,所致疾病(艾滋病)及损伤CD4细胞的机理。病毒学及免疫学检查。防治原则。

人类嗜T细胞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病毒学检查。

第三十八章 其它病毒及朊粒

一、狂犬病病毒:形态结构、内基氏包涵体的特点和意义。传染源与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疫苗接种及注意事项。

二、人乳头瘤病毒的概念及所致疾病。

三、朊粒的概念及所致疾病

第三篇:免疫学教学大纲

《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特点和规律,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本课程属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医学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医学基础学科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范的学科之一。

免疫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了解免疫学的新进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整体思维意识,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预防、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免疫学应用研究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可致免疫性疾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

二、免疫学科的形成及发展

第三节 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一、免疫学理论研究

二、免疫学应用研究

三、21世纪的免疫学

第二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二、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第一节 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骨髓

二、胸腺

第二节 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淋巴结 二脾 三粘膜免疫系统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一、淋巴细胞归巢·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二、抗原的种类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二、特异性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四、其他分类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二、佐剂

三、丝裂原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四、单克隆抗体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二、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三、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Ig V区的功能

二、Ig C区的功能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一、IgG

二、IgM

三、IgA

四、IgD

五、IgE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

第五章 补体系统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补体的激活途径

二、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第一节概述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二、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

四、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细胞因子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二、细胞因子的受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受体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五节 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的生物制品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

二、粘附分子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第一节 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

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第二节 粘附分子

一、整合素家族

二、选择素家族

三、粘附分子的功能

第三节 CD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二、MHC的多态性

三、HLA与临床医学 第一节 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一、经典的MHC 1类和II类基因

二、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

三、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第二节 MHC的多态性

一、多态性的基本概念

二、连锁不平衡和单元型

三、HLA多态性的产生及其意义

第三节 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一、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二、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 第四节 HLA与临床医学

一、HLA与器官移植

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三、HLA和疾病关联

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第五节MHC的生物学功能

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二、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第九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二、T淋巴细胞亚群

三、T淋巴细胞功能 第一节 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TCR-CD3复合物

二、CD4分子和CD8分子

三、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四、丝裂原结合分子

五、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T淋巴细胞亚群

一、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二、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

三、CD4+T细胞和CD8+T细胞

四、Th、CTI和Tr细胞 第三节 T淋巴细胞功能

一、CD4+辅助性T细胞(CD4+Th细胞)的功能

二、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三、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二、B细胞的亚群

三、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一节 B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及其作用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二、辅助受体

三、协同刺激分子

四、丝裂原的膜结合分子

五、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B细胞的亚群

第三节 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二、临床常见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防治原则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二、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

和机制

三、临床常见疾病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的型Ⅳ超敏反应

第十二章 免疫缺陷病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四、补体系统缺陷

五、吞噬细胞缺陷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第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人工主动免疫

二、人工被动免疫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第一节 免疫预防

一、疫苗的基本要求

二、人工主动免疫

三、人工被动免疫

四、佐剂

五、计划免疫

六、新型疫苗及其发展

七、疫苗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治疗

一、分子治疗

二、细胞治疗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

一、多克隆抗体制备 2学时

实验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BsAg检测)(选做项目)2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教学总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24学时,实验课教学4学时。理论教学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4版教材为教学参考书,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完有机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三学年。

六、教学参考书

1、陈慰峰,《医学免疫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8月。

2、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3、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4、蔡美英,《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第四篇: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编号: 09003011 课程归属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制定时间:2007年7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学生应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上系统地了解微生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微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技术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技能要求

(1)掌握微生物学的制片、染色和观察技术。(2)掌握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方法。(3)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4)了解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适用专业和学时数

本大纲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总学时数81,其中理论学时数为54,实验学时数为27。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必须具备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4、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一)教材

(1)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2)沈萍等编著《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二)参考书

(1)沈萍著《普通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J.Nicklin etc《Microbiology》,科学出版社,1999。

5、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的理论课要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理论教学部分54学时。第一章 绪论(2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定义、微生物的类群和分类地位、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史、真原核微生物的区别、微生物对于人类的关系和重要性。

1、基本概念:微生物、微生物学。

2、教学重点: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概念、真原核微生物的区别。

3、教学难点:微生物的特点。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微生物学的分科和基本任务。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微生物学发展过程的五个时期及各时期的代表人物。第三节 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

生物分类的发展,目前生物分类的进展,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第四节 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似性,微生物的八大特点。第五节 真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真原核微生物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生理生化上的主要区别。第六节 微生物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从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发酵工业、农业,微生物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等多个方面阐述微生物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说明学习微生物学的重要性。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8学时)

1、基本内容:原核生物的概念、细菌的形态、大小与结构、细菌的繁殖,放线菌、蓝细菌和其他的原核微生物。

2、基本概念:原核、原核生物、间体、芽孢、鞭毛、荚膜。

3、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尤其是原核生物特有的结构。

4、教学难点:细胞壁的构造。第一节 免疫学的概念

细菌细胞的基本形态、细胞的大小和排列方式。第二节 细菌的细胞结构及功能

细菌的细胞壁与革兰氏染色反应、细胞膜和间体、细胞质与内含物、原核和质粒等一般结构;荚膜、鞭毛、芽孢等特殊构造;各细胞结构的功能。第三节 细菌的群体形态和繁殖

细菌的群体形态特征——菌落、菌苔和液体培养特征及其在细菌分类中的作用;菌落和菌苔的概念;细菌的繁殖方式。第四节 放线菌

放线菌的形态、基本结构;繁殖方式;放线菌的主要类群。第五节 蓝细菌

蓝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蓝细菌的繁殖。第六节 其他类群的微生物

枝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的基本特征,与其他原核生物的区别。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5学时)

1、基本内容:真菌的形态、结构,真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真菌的代表类群、真菌对于人类的影响和重要性。

2、基本概念:真菌、菌丝、菌丝体。

3、教学重点:真菌的特殊形态、真菌的繁殖和孢子类型。

4、教学难点:真菌的繁殖。第一节 真菌的形态、结构

真菌的一般形态结构和特殊构造。第二节 真菌的繁殖

真菌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及其特点;各类繁殖所形成的孢子类型。真菌的准性生殖。第三节 酵母菌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及生活史。第四节 真菌的代表类群

真菌各代表类群的形态结构,繁殖特点,生活史和生活环境,常见真菌在实际中的应用或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第四章 非细胞结构生物——病毒(4学时)

1、基本内容:病毒的定义、病毒的一般特征、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增殖、病毒的溶原性、亚病毒。

2、基本概念:病毒、病毒粒子、温和噬菌体、类病毒、朊病毒。

3、教学重点:病毒的一般形态特征;病毒的增殖。

4、教学难点:噬菌体的增殖过程。第一节 病毒的一般特征

病毒的定义;一般形态特征。第二节 病毒的分类

病毒的分类方法和病毒的主要类群。第三节 噬菌体的特性和复制方式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增殖方式和增殖过程;噬菌体与人类的关系。第四节 爱滋病毒

爱滋病毒的发现、爱滋病的发病特点,爱滋病毒对人类的危害。第五节 亚病毒

亚病毒的种类和特点。亚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4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培养基。

2、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病毒、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四种方式、培养基。

3、教学重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培养基。

4、教学难点: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第一节 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素、矿质元素和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光能异养型微生物、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和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的概念,各类型微生物的生理特点。第三节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四种方式(被动运输、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和运输的特点。

第四节 培养基

培养基的概念;培养基的配制过程;培养基的种类;配制培养基的原则。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6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的类型、己糖的分解代谢、特殊物质的分解代谢、代谢的调节

2、基本概念:产生ATP的三种方式,能量代谢的三种方式。

3、教学重点: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4、教学难点: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ATP产生的三种方式(基质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微生物能量代谢的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作用)。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己糖代谢的四条途径(EMP、HMP、ED和TCA)及其特点。第三节 微生物的特殊合成代谢

生物固氮作用的机制;肽聚糖大分子的合成。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酶活性调节和酶合成调节的类型和机制;微生物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5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测定、生长曲线、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基本概念:代时、生长曲线、光修复、暗修复。

3、教学重点: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4、教学难点: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一节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生长的定义;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测定方法。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的定义;生长曲线的绘制方法;生长曲线的四个时期及不同时期微生物细胞特点;生长曲线对于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氧气、PH值、水份、渗透压、辐射线和化学药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高温灭菌的原理及方法;消毒和灭菌的概念。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基因重组(6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2、基本概念:基因突变、转导、转化、接合。

3、教学重点:基因重组。

4、教学难点:基因重组。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转化、噬菌体感染和植物病毒的重建等三个经典实验;遗传物质存在的部位和方式。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突变率;基因突变的机制;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第三节 基因重组(原核生物和真菌)

原核生物基因重组——转化、转导、接合及原生质体融合。第四节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基因工程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第五节 菌种保藏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菌种的保藏。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5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基本概念:微生物区系、极端环境微生物、微生物间的八种关系、生物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3、教学重点: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4、教学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的作用。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微生物在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中的分布;极端环境微生物。第二节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间的八种相互关系。

第三节 微生物与动物和植物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与动物的互生、共生和寄生关系;微生物与植物的互生、共生和寄生关系。第四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自然界碳素、氮素、磷素和硫素等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第十章 免疫血清学(6学时)

1、基本内容:传染与传染病、影响传染的因素、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2、基本概念:传染、传染病、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抗原、免疫球蛋白。

3、教学重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反应。

4、教学难点:抗原抗体反应。第一节 传染与免疫

传染与传染病;影响传染的因素。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方式——屏障结构、吞噬作用、炎症反应等。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其作用和免疫分子(抗原、抗体)及其作用。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现代免疫学技术等。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3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分类单元、种的定义、微生物的命名、原核微生物的分类和分类纲要纲要、真核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和分类纲要、微生物的鉴定。

2、基本概念:种、亚种、菌株、分类、命名、鉴定。

3、教学重点:物种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和鉴定。

4、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物种的概念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物种的定义;亚种以下的分类单元。第二节 微生物的命名

微生物的命名方法和命名原则。第三节 原核生物的分类纲要

原核生物常用的分类系统。第四节 真核生物的分类纲要

真菌的代表性分类系统。第五节 微生物的鉴定

原核微生物的鉴定方法(传统的分类鉴定方法和现代的分类鉴定方法)。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7学时)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观察(3学时)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反应(3学时)实验三 细菌的芽孢染色(2学时)

实验四 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3学时)实验五 微生物细胞数量的测定(3学时)实验六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4学时)实验七 微生物的纯系分离(3学时)

实验八 真菌形态及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2学时)实验九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4学时)

第五篇: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大纲

绪论(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

2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二、主要内容: 1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2 微生物学及其主要分枝 3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三、讲授重点:

微生物学的任务和内容,微生物发展史。

四、讲授难点: 微生物的特点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6学时)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及其它主要特征。2了解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蓝细菌的主要特征。

二、主要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繁殖方式、菌落特征;细菌分类及其代表类群 2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菌落特征;放线菌的代表类群 3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的一般结构和特性。

三、讲授重点:

细菌细胞的特点、细胞壁结构与革兰氏染色原理。

四、讲授难点:

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5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霉菌、酵母菌和蕈菌的概念和基本形态结构; 2较熟练掌握真菌的繁殖方式、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3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4了解五个亚门真菌的分类方法及其代表菌

二、主要内容

1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2酵母菌的繁殖方式、生活史和菌落特征; 3霉菌的形态结构; 4霉菌的繁殖及孢子类型; 5 霉菌的菌落; 6蕈菌(大型真菌)7常见真菌代表菌属

三、讲授重点: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菌落特征、繁殖方式。

四、讲授难点:

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亚门真菌的分类方法。

第三章 病毒(4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的一般属性和类群。

2熟练掌握病毒的种类、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过程、溶源性。3熟练掌握噬菌体形态和结构以及噬菌体的类型

二、主要内容

1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2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方式; 3噬菌体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 4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

三、讲授重点:

病毒的定义、基本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各类病毒的宿主。噬菌体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四、讲授难点:

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粒子种类;病毒的类群。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4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功用、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掌握物质运输的方式和机理; 3掌握培养基的种类与配制原则;

二、主要内容

1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4培养基的配制和种类。

三、讲授重点:

微生物的营养特点,营养类型和吸收营养的机制。

四、讲授难点: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种类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3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呼吸和能量代谢;呼吸基质和能源;呼吸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作用;发酵作用。2掌握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方式;

二、主要内容

1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2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间的联系; 3微生物代谢调节

三、讲授重点: 微生物的呼吸和发酵。

四、讲授难点:

微生物代谢调节:酶合成的调节和酶功能的调节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6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纯培养的基本步骤和技术;

2熟练掌握细菌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规律,单细胞微生物一次培养生长曲线; 3掌握微生物生长测定的方法;

4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二、主要内容

1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4微生物培养法; 5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三、讲授重点:

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微生物生长的规律及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四、讲授难点: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6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掌握微生物突变体的主要类型;

3掌握基因突变、微生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二、主要内容

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3基因重组; 4基因工程;

三、讲授重点: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主要方式和特点,基因工程原理。

四、讲授难点:

细菌的基因重组方式。微生物诱变育种方法。

第八章 菌种的保藏(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菌种衰退的原因;

2掌握菌种保藏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二、主要内容: 1菌种的衰退和复壮; 2菌种的保藏;

三、讲授重点: 菌种保藏的基本方法

四、授难点: 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3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以及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 2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3掌握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一般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3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三、讲授重点: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一般方法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4小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传染与免疫的机制; 2掌握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二、主要内容: 1有关免疫的基本概念 2 免疫系统 3抗原 4抗体 5细胞因子 6补体 7免疫应答 8细胞免疫 9体液免疫 10血清学试验技术

三、讲授重点: 抗原与抗体概念,血清学技术。

四、讲授难点:

机体的免疫反应,血清学技术。

下载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大纲[范文模版]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第一部分 绪论 细菌学概论(理论学时:4学时) 2.基本要求 (1)掌握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

    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供卫生检验专业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免疫学检验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是卫生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免疫学检......

    食品免疫学教学大纲

    《食品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食品免疫学 英文名称: Food Immunology 课程编号: 107C2004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单向琼脂扩散测定待测血清Ig含量 [实验材料]:1%离子琼脂、白喉类毒素、白喉抗毒素、载玻片、毛细吸管......

    《动物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高级微生物学》双语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级微生物学面向专业:全校 课程代码:大纲执笔人:常维山 总学分:2 大纲审定人:柴同杰一、课程教学的目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微生物的概念。 (二)掌握微生物的分类。 (三)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学习目的。 (四)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新编)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为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建立起较深刻的微生物的生物学观点,并加强理论......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必修课 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 主编姓名:晏辉钧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江丽芳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