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2 23:2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动物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动物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动物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高级微生物学》双语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级微生物学

面向专业:全校 课程代码:

大纲执笔人:常维山 总学分:2

大纲审定人:柴同杰

一、课程教学的目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一门历史较短、发展较快、纵横交错和广泛联系实际的学科,具有内容覆盖面广和跨度大等特点。动物微生物本身是一个重要而独具特色的生物群体,它们不仅是一个研究生物学基本规律的理想材料,而且与动物及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微生物的应用已涉及到兽医学、医学、农业、工业、食品和生物技术等许多方面。这样都促使动物微生物学不断发展和日益受到重视,使微生物成为生物学的重要学科,并为人类的生活作出重要贡献。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较牢固的动物微生物学知识网络;使他们获得一个既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又有一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的综合知识;努力启发、引导和培养他们的科研及实际能力,使他们在本学科领域中能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好。本课程一般应安排在生物化学课程以后学习。

三、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Part Ⅰ Intrduction to Microbiology 1.The

History and Scope of Microbiology

The Discovery of Microorganisms The

Conflict over Spontaneous Generation The Role of Microorganisms in Disease

Recongn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organisms and Disease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quies for Studying Microbial Pathogens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and Microbial Ecology Members of the Microbial World

The Scope and Relevance of

Microbiology The Future of Microbiology 2.Eucaryotic Ce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 Over of Eucaryotic Cell Struture

The Cytoplasmic Matrix, Microfilaments, Intermediate Filaments, and Microtubules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The Golgi Apparatus

Lysosomes and Endocytosis

Eucaryotic Ribosomes

Mitochondria]

Chloroplasts

The Nucleus and Cell Division

Nuclear Structure

The Nucleous

Mitosis and Meiosis

External Cell Coverings

Cilia and Flagella

Comparison of Procaryotic and

Eucaryotic Cells Part Ⅱ Microbial Nutrition , Growth ,and Control

Microbial Nutrition

The Common Nutrient Requirements

Requirements for Carbon, Hydrogen,and Oxygen

Nutritional Types of Microorganisms

Requirements for Nitrigen,Phosphorus,and Sulfur

Growth Factors

Uptake of Nutrients by the Cell

Facilitated Diffusion

Active Transport

Group Translocation

Iron Uptake

Culture Media

Synthetic or Defined Midia

Complex Media

Types of Media

Isolation of Pure Cultures

The Spread

Plate and Streak Plate

The

Pour Plate

Colony Morphology and Growth

Microbial Growth

The

Growth Curve

Lag Phase

Exponential Phase

Death Phase

The Mathematics

of Growth Measurement of Microbial Growth

Measurement of Cell Numbers

Measurement of Cell Mass The Continuous Culture of Microorganisms

The

Chmostat

The

Turbidostat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Growth

Solutes and Water Activity

PH

Temperature

Oxygen Concerntration

Pressure

Radition Microbial Growth in Natual Environments

Growth Limitation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unting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egetative Procaryotes

Quorum Sensing and Microbial Population Control of Microorganisms by Physical and Chemical Agents

Definition of Frequently Used Terms

The Pattern of Microbial Death

Conditions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microbial Agent Activity

The Use of Physical Methods in Control

Heat

Low Temperature

Filtration

Radiation

The Use of Chemical Agents in Control

Phenolics

Alcohols

Halogens

Heavy

Metals

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

Aldehydes

Sterilizing

Gases

Evalu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 Effectiveness Part Ⅲ

Microbial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Genes : Structure , Replication ,and Mutation

DNA as Genitic Material

Nucleic Acid Structure

DNA Struture RNA Struture The Organization of DNA in Cells

DNA Repblication Patterns of DNA

Synthesis Mechanism of DNA Repblication

The Genetic Code Establishment of the Genetic Code Organization of the Code

Gene Structure Genes That Code for Protein Genes That Code for t RNA

and

rRNA

Mutations and Their Chemical Basis Mutations and Mutagenesis Spontaneous

Mutations Induce Mutations The Expression of Mutations

Detectation and Isolation of Mutants Mutants Detection Mutants

Selection Carcinogenicity

Testing

DNA Repair Excision Repair Removal of Lesions Postreplication

Repair Recombination Repair Genes: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DNA Transcription or RNA Synthesis

Transcription in Procaryotes

Transcription in Eucaryotes

Protein

Synthesis

Transfer RNA and Amino

Acid Activation

The Ribosome

Initiation

of Protein Synthesis

Elongation of the Polypeptide Chain

Termination of Protein Sythesis

Protein Folding

and Molecular Chaperones

Protein Splicing

Regulation of mRNA Synthesis

Induction and Repression

Negative Control

Positive Control

Attenuation

Global

Regulatory Systems

Catabolite

Repression

Regulation by Sigma Factors and Control of Sporlation

Antisense

RNA and

the Control of Porin Protein

Two—Component

Phosphorelay Systems

Control of the Cell Cycle Microbial Recombination and Plasmids

Bacterial Recombination: General Principles

Bacterial Plasmids

Fertility Factors

Resistance

Factors

Col

Plasmids

Other Types of Plasmids

Transposable

Elements

Bacterial

Conjugation

F+× F Mating

Hfr Conjugation

F’ Conjugation

DNA Transformation

Transduction

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Mapping

Genome

Recombination

and Genome Mapping in Viruses Part Ⅳ

The Viruses : Viruses of Eucaryotes

Classification of Animal Viruses

Reproduction of Animal Viruses

Adsorption of Virions

Penetration and Uncoating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in

DNA Viruses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in RNA Viruses

Synthesis

and Assembly

of Virus Capsids

Virion Release

Cytocidal Infections and Cell Damage

Persistent ,Latent ,and Slow Virus Infections

Viruses and Cancer

Plant Viruses

Virion Morphology

Plant Virus Taxonomy

Plant

Virus

Reproduction

Transmission

of Plant Viruses

Viruses of Fungi and Algae

Insect Viruses

Vioids and Prions

Part V Pathogenicity of Microorganisms

Host-Paracyte Relationships

Pathogenesis of Viral Diseases

Entry , Contact, and Primary Replication

Viral Spread and Cell Tropism

Cell Injury and Clinical Illness

Recovery from Infection

Virus Shedding

Pathogenesis of Bacterial Diseases

Maitaining a Reservoir of the Bacterial Pathogen

Transport of the Bacterial Pathogen to the Host

Attachment

and Colonization by the Bacterial Pathogen

Invasion of the Bacterial Pathogen

Growth and Multiplication of the Bacterial Pathogen

Leaving the Host

The Clonal Nature of Bacterial Pathogen

Regulation of Bacterial Virulence

Factors

Pathogenicity Islands

Toxigenicity

Microbial Mechnisms for Escaping

Host Defences

Evasion of Host Defenses by Viruses

Evasion of Host Defenses by Bacteria

四、课程考核要求

闭卷考试(英语出题,汉语答卷)。

使用自编课件。建议参考下列有关书籍:兽医微生物学(第三版),甘肃农大主编,农业出版社; MICROBIOLOGY(影印版),(5TH ,Edi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编号: 09003011 课程归属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制定时间:2007年7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学生应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上系统地了解微生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微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技术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技能要求

(1)掌握微生物学的制片、染色和观察技术。(2)掌握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方法。(3)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4)了解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适用专业和学时数

本大纲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总学时数81,其中理论学时数为54,实验学时数为27。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必须具备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4、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一)教材

(1)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2)沈萍等编著《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二)参考书

(1)沈萍著《普通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J.Nicklin etc《Microbiology》,科学出版社,1999。

5、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的理论课要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理论教学部分54学时。第一章 绪论(2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定义、微生物的类群和分类地位、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史、真原核微生物的区别、微生物对于人类的关系和重要性。

1、基本概念:微生物、微生物学。

2、教学重点: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概念、真原核微生物的区别。

3、教学难点:微生物的特点。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微生物学的分科和基本任务。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微生物学发展过程的五个时期及各时期的代表人物。第三节 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

生物分类的发展,目前生物分类的进展,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第四节 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似性,微生物的八大特点。第五节 真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真原核微生物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生理生化上的主要区别。第六节 微生物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从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发酵工业、农业,微生物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等多个方面阐述微生物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说明学习微生物学的重要性。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8学时)

1、基本内容:原核生物的概念、细菌的形态、大小与结构、细菌的繁殖,放线菌、蓝细菌和其他的原核微生物。

2、基本概念:原核、原核生物、间体、芽孢、鞭毛、荚膜。

3、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尤其是原核生物特有的结构。

4、教学难点:细胞壁的构造。第一节 免疫学的概念

细菌细胞的基本形态、细胞的大小和排列方式。第二节 细菌的细胞结构及功能

细菌的细胞壁与革兰氏染色反应、细胞膜和间体、细胞质与内含物、原核和质粒等一般结构;荚膜、鞭毛、芽孢等特殊构造;各细胞结构的功能。第三节 细菌的群体形态和繁殖

细菌的群体形态特征——菌落、菌苔和液体培养特征及其在细菌分类中的作用;菌落和菌苔的概念;细菌的繁殖方式。第四节 放线菌

放线菌的形态、基本结构;繁殖方式;放线菌的主要类群。第五节 蓝细菌

蓝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蓝细菌的繁殖。第六节 其他类群的微生物

枝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的基本特征,与其他原核生物的区别。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5学时)

1、基本内容:真菌的形态、结构,真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真菌的代表类群、真菌对于人类的影响和重要性。

2、基本概念:真菌、菌丝、菌丝体。

3、教学重点:真菌的特殊形态、真菌的繁殖和孢子类型。

4、教学难点:真菌的繁殖。第一节 真菌的形态、结构

真菌的一般形态结构和特殊构造。第二节 真菌的繁殖

真菌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及其特点;各类繁殖所形成的孢子类型。真菌的准性生殖。第三节 酵母菌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及生活史。第四节 真菌的代表类群

真菌各代表类群的形态结构,繁殖特点,生活史和生活环境,常见真菌在实际中的应用或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第四章 非细胞结构生物——病毒(4学时)

1、基本内容:病毒的定义、病毒的一般特征、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增殖、病毒的溶原性、亚病毒。

2、基本概念:病毒、病毒粒子、温和噬菌体、类病毒、朊病毒。

3、教学重点:病毒的一般形态特征;病毒的增殖。

4、教学难点:噬菌体的增殖过程。第一节 病毒的一般特征

病毒的定义;一般形态特征。第二节 病毒的分类

病毒的分类方法和病毒的主要类群。第三节 噬菌体的特性和复制方式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增殖方式和增殖过程;噬菌体与人类的关系。第四节 爱滋病毒

爱滋病毒的发现、爱滋病的发病特点,爱滋病毒对人类的危害。第五节 亚病毒

亚病毒的种类和特点。亚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4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培养基。

2、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病毒、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四种方式、培养基。

3、教学重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培养基。

4、教学难点: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第一节 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素、矿质元素和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光能异养型微生物、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和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的概念,各类型微生物的生理特点。第三节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四种方式(被动运输、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和运输的特点。

第四节 培养基

培养基的概念;培养基的配制过程;培养基的种类;配制培养基的原则。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6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的类型、己糖的分解代谢、特殊物质的分解代谢、代谢的调节

2、基本概念:产生ATP的三种方式,能量代谢的三种方式。

3、教学重点: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4、教学难点: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ATP产生的三种方式(基质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微生物能量代谢的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作用)。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己糖代谢的四条途径(EMP、HMP、ED和TCA)及其特点。第三节 微生物的特殊合成代谢

生物固氮作用的机制;肽聚糖大分子的合成。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酶活性调节和酶合成调节的类型和机制;微生物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5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测定、生长曲线、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基本概念:代时、生长曲线、光修复、暗修复。

3、教学重点: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4、教学难点: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一节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生长的定义;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测定方法。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的定义;生长曲线的绘制方法;生长曲线的四个时期及不同时期微生物细胞特点;生长曲线对于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氧气、PH值、水份、渗透压、辐射线和化学药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高温灭菌的原理及方法;消毒和灭菌的概念。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基因重组(6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2、基本概念:基因突变、转导、转化、接合。

3、教学重点:基因重组。

4、教学难点:基因重组。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转化、噬菌体感染和植物病毒的重建等三个经典实验;遗传物质存在的部位和方式。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突变率;基因突变的机制;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第三节 基因重组(原核生物和真菌)

原核生物基因重组——转化、转导、接合及原生质体融合。第四节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基因工程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第五节 菌种保藏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菌种的保藏。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5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基本概念:微生物区系、极端环境微生物、微生物间的八种关系、生物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3、教学重点: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4、教学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的作用。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微生物在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中的分布;极端环境微生物。第二节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间的八种相互关系。

第三节 微生物与动物和植物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与动物的互生、共生和寄生关系;微生物与植物的互生、共生和寄生关系。第四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自然界碳素、氮素、磷素和硫素等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第十章 免疫血清学(6学时)

1、基本内容:传染与传染病、影响传染的因素、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2、基本概念:传染、传染病、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抗原、免疫球蛋白。

3、教学重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反应。

4、教学难点:抗原抗体反应。第一节 传染与免疫

传染与传染病;影响传染的因素。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方式——屏障结构、吞噬作用、炎症反应等。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其作用和免疫分子(抗原、抗体)及其作用。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现代免疫学技术等。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3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分类单元、种的定义、微生物的命名、原核微生物的分类和分类纲要纲要、真核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和分类纲要、微生物的鉴定。

2、基本概念:种、亚种、菌株、分类、命名、鉴定。

3、教学重点:物种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和鉴定。

4、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物种的概念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物种的定义;亚种以下的分类单元。第二节 微生物的命名

微生物的命名方法和命名原则。第三节 原核生物的分类纲要

原核生物常用的分类系统。第四节 真核生物的分类纲要

真菌的代表性分类系统。第五节 微生物的鉴定

原核微生物的鉴定方法(传统的分类鉴定方法和现代的分类鉴定方法)。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7学时)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观察(3学时)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反应(3学时)实验三 细菌的芽孢染色(2学时)

实验四 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3学时)实验五 微生物细胞数量的测定(3学时)实验六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4学时)实验七 微生物的纯系分离(3学时)

实验八 真菌形态及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2学时)实验九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4学时)

第三篇: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大纲

绪论(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

2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二、主要内容: 1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2 微生物学及其主要分枝 3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三、讲授重点:

微生物学的任务和内容,微生物发展史。

四、讲授难点: 微生物的特点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6学时)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及其它主要特征。2了解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蓝细菌的主要特征。

二、主要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繁殖方式、菌落特征;细菌分类及其代表类群 2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菌落特征;放线菌的代表类群 3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的一般结构和特性。

三、讲授重点:

细菌细胞的特点、细胞壁结构与革兰氏染色原理。

四、讲授难点:

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5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霉菌、酵母菌和蕈菌的概念和基本形态结构; 2较熟练掌握真菌的繁殖方式、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3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4了解五个亚门真菌的分类方法及其代表菌

二、主要内容

1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2酵母菌的繁殖方式、生活史和菌落特征; 3霉菌的形态结构; 4霉菌的繁殖及孢子类型; 5 霉菌的菌落; 6蕈菌(大型真菌)7常见真菌代表菌属

三、讲授重点: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菌落特征、繁殖方式。

四、讲授难点:

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亚门真菌的分类方法。

第三章 病毒(4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的一般属性和类群。

2熟练掌握病毒的种类、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过程、溶源性。3熟练掌握噬菌体形态和结构以及噬菌体的类型

二、主要内容

1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2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方式; 3噬菌体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 4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

三、讲授重点:

病毒的定义、基本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各类病毒的宿主。噬菌体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四、讲授难点:

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粒子种类;病毒的类群。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4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功用、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掌握物质运输的方式和机理; 3掌握培养基的种类与配制原则;

二、主要内容

1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4培养基的配制和种类。

三、讲授重点:

微生物的营养特点,营养类型和吸收营养的机制。

四、讲授难点: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种类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3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呼吸和能量代谢;呼吸基质和能源;呼吸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作用;发酵作用。2掌握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方式;

二、主要内容

1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2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间的联系; 3微生物代谢调节

三、讲授重点: 微生物的呼吸和发酵。

四、讲授难点:

微生物代谢调节:酶合成的调节和酶功能的调节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6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纯培养的基本步骤和技术;

2熟练掌握细菌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规律,单细胞微生物一次培养生长曲线; 3掌握微生物生长测定的方法;

4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二、主要内容

1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4微生物培养法; 5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三、讲授重点:

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微生物生长的规律及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四、讲授难点: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6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掌握微生物突变体的主要类型;

3掌握基因突变、微生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二、主要内容

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3基因重组; 4基因工程;

三、讲授重点: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主要方式和特点,基因工程原理。

四、讲授难点:

细菌的基因重组方式。微生物诱变育种方法。

第八章 菌种的保藏(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菌种衰退的原因;

2掌握菌种保藏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二、主要内容: 1菌种的衰退和复壮; 2菌种的保藏;

三、讲授重点: 菌种保藏的基本方法

四、授难点: 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3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以及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 2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3掌握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一般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3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三、讲授重点: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一般方法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4小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传染与免疫的机制; 2掌握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二、主要内容: 1有关免疫的基本概念 2 免疫系统 3抗原 4抗体 5细胞因子 6补体 7免疫应答 8细胞免疫 9体液免疫 10血清学试验技术

三、讲授重点: 抗原与抗体概念,血清学技术。

四、讲授难点:

机体的免疫反应,血清学技术。

第四篇:《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微生物的概念。

(二)掌握微生物的分类。

(三)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学习目的。

(四)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二)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方式。

(三)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

(四)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五)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六)熟悉细菌的分类、命名、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壁: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G+和G-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细菌L型的形成;细胞膜:胞膜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细胞膜形成特有的中介体,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细胞质:核蛋白体、质粒与异染颗粒;核质。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概念与功能;鞭毛:鞭毛的概念、数量、部位、化学组成、功能及致病性;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芽胞与医学的关系。

(四)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化学组成。

(五)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

(六)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和气体环境。

(七)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八)细菌的分类原则: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法。

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地位、分类、命名。

(二)掌握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三)掌握病毒的增殖过程。了解病毒干扰现象。

(四)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三)病毒的增殖: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五)病毒的分类。

真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教学内容]

(一)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形态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孢子、菌丝;培养特性;抵抗力。

(三)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五)防治原则。

细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

(二)掌握内毒素、外毒素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三)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四)了解感染的类型。掌握以下概念: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一)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概念。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三)细菌性感染的传播:感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的概念。

病毒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熟悉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教学内容]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及途径: 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的概念。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性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真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教学内容] 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抗感染免疫 [目的要求]

(一)了解抗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二)掌握吞噬作用中吞噬过程和杀伤机制。

(三)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粘膜免疫的机制。

(四)掌握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抗胞内菌感染免疫和抗病毒免疫的特点。

(五)了解抗真菌感染免疫的特点。[教学内容]

(一)抗感染免疫机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二)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

(三)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四)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作用,细胞免疫的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

(五)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NK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病毒免疫时间。

(六)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毒力、抗原性及耐药性变异。

(二)掌握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掌握细菌变异机制。

(四)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用途。[教学内容]

(一)遗传与变异原理。

(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的变异,毒力的变异,耐药性变异;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四)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五)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二)了解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防治。

(三)掌握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

(四)掌握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与生理作用。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机会性感染。

(四)医院内感染。

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常用的物理灭菌器械种类和方法。

(二)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

(一)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紫外线、辐射、滤过除菌、超声波、干燥和低温抑菌法等。

(三)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微波的杀菌原理及应用。

(四)化学消毒灭菌法:许多化学药物能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

(五)消毒剂的种类与作用。

(六)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酸碱度及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二)了解病毒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三)了解真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四)了解常用疫苗及类毒素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五)了解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六)了解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一)细菌学诊断;病原菌检测;常用于细菌学诊断的免疫学技术;血清学诊断。

(二)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病毒的分离鉴定: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三)真菌学诊断。

(四)特异性预防与治疗;人工主动免疫:死疫苗,活疫苗,新型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治疗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其他免疫制剂。

(五)感染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治疗,抗菌药物的种类,药物的主要作用。病毒感染的治疗,抗病毒化学制剂,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的应用。

(六)真菌的治疗。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耐药性的种类和产生机理。

(二)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性耐药,获得性耐药,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化脓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球菌的种类。

(二)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测及防治。

[教学内容]

(一)化脓性球菌概述,引起化脓性感染细菌的种类。

(二)葡萄球菌属: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酶类和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所致疾病的类型(侵袭性与毒素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三)链球菌属:链球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有细胞壁成分(LTA、M蛋白)、外毒素类(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S和O)及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所致疾病分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性三类;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抗“O”试验。

(四)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生化反应(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五)奈瑟菌属:奈瑟菌属概述;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脑脊液/分泌物等)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脑膜炎多糖疫苗。

肠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一)了解肠道感染细菌的分类。

(二)掌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三)了解沙门菌属的分类。

(四)掌握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

(五)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六)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埃希菌属: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胃肠炎的种类;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肠毒素检查,卫生细菌学检查。

(二)志贺菌属: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内毒素、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类型;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及时送检,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耐药性问题,疫苗应用。

(三)沙门菌属:沙门菌属的分类,致病沙门菌血清型;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细胞免疫);微生物学检查:根据不同病程采取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肥达反应;防治原则。

(四)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抗原构造与分型,O-1群(包括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O139群,抵抗力;致病性:霍乱肠毒素的毒性作用、致病机理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直接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

(五)副溶血性弧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嗜盐性、生长快)、抵抗力,所致疾病、防治。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厌氧菌的种类。

(二)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三)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

(四)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微生物检查和防治。[教学内容]

(一)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条件、破伤风痉挛毒素特点及致病机制;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引起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确诊、分离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防治原则:及时清创处理,抗生素、抗毒素。

(三)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芽胞特点),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及致病特点),所致疾病。

(四)无芽胞厌氧菌 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和分布。致病性: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厌氧培养。防治原则:抗厌氧菌药物。

呼吸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分枝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二)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三)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熟悉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

(五)熟悉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六)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

(七)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白喉棒状杆菌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在致病与防治中作用。

[教学内容]

(一)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变异性(BCG及耐药性变异)。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说明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属有菌免疫;O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应用)。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有意义;浓缩集菌提高检出率;分离培养;动物试验。防治:BCG、抗痨药物。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

(三)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四)白喉棒状杆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菌体形态、Albert染色、异染颗粒)、培养(吕氏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产生条件、作用机制)。所致疾病;免疫性:Shick试验。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培养及毒力鉴定。防治原则: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抗毒素、抗生素。

(五)嗜肺军团菌的形态;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六)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菌苗预防。

(七)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所致疾病;免疫性;卫星现象;特异性预防。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主要种类及代表菌。

(二)熟悉布氏菌属、炭疽芽胞杆菌和鼠疫耶氏菌的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布氏菌属: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特征、抵抗力;致病物质、炭疽临床类型。

(三)耶尔森菌属:鼠疫耶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临床类型;免疫性;菌苗预防;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与假结核耶氏杆菌的致病性。

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放线菌的通性。

(二)熟悉衣氏放线菌对人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通性。

(二)放线菌: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硫磺样颗粒。

(三)诺卡菌:致病性。

螺旋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螺旋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生物学特性。

(二)掌握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三)熟悉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概述:分布、种类。

(二)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与所致 疾病;免疫性;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梅毒螺旋体: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免疫性;检查方法;预防原则。支原体和脲原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支原体的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

(三)掌握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二)肺炎支原体: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 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脲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立克次体的形态、培养和传播媒介等特点。

(三)掌握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和检查方法。[教学内容]

(一)概述、共同特点与分类。

(二)普氏立克次体:形态染色、抗原构造、培养特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与致病机 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染源、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四)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衣原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衣原体的形态、培养、繁殖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三)掌握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和共同特征。

(二)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形态染色、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变异、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肺炎衣原体:感染途径、所致疾病和免疫性。

呼吸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

(二)熟悉流感病毒的防治原则: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和变异,致病性,病毒分离和鉴定。[教学内容]

(一)流感病毒: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变异和意义;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防治原则。(三)麻疹病毒:结构和H、F蛋白;致病性;与SSPE关系;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四)腮腺炎病毒:致病性;特异性疫苗预防。(五)呼吸道合胞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六)腺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和免疫性。(七)其他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

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二)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四)掌握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熟悉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

(四)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五)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HAV、HCV、HDV和HEV核酸类型,掌握HBV的基因结构、复制方式。

(二)掌握HAV、HBV的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HCV、HDV和HEV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三)掌握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四)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教学内容]

(一)肝炎病毒的种类。

(二)HAV:形态结构与抵抗力,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主要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

(三)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抗原组成;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机制;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预防原则。

(四)HCV:形态结构;临床感染特点,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HDV:形态结构与感染方式。

(六)HEV:形态结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七)庚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八)TT型肝炎病毒致病性。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共同特点。

(二)了解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基因结构。

(三)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特点。

(五)了解汉坦病毒的型别。

(六)掌握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复制方式。

(七)掌握汉坦病毒的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黄病毒属与甲病毒属的主要种类及共同特性。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储存宿主、传染源、传播方式);致病性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登革病毒传播途径;致病特性(免疫促进作用)。

(四)森林脑炎病毒传播媒介、储存宿主。

(五)人类主要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六)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复制方式,培养特性,汉坦病毒分型;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

(七)新疆出血热病毒致病性。

(八)埃波拉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特点;预防原则。

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人类疱疹病毒种类。

(二)掌握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三)掌握单纯疱疹病毒种类、主要包膜蛋白功能;传播途径;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特性;了解疱疹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四)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特性。

(五)掌握巨细胞病毒复制的时相性、传播方式;了解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方式。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六)掌握EB病毒的特异性抗原;两种感染形式;了解EB病毒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复制、感染类型)。

(二)单纯疱疹病毒:DNA结构、包膜蛋白功能、培养特性;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的特性;防治原则。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感染特性。

(四)巨细胞病毒:核酸结构、局灶病变特点、复制时相性;传播途径、感染特点(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输血感染、接触感染);CMV致癌潜能;预防原则。

(五)EB病毒:特异性抗原;感染细胞、感染方式、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六)简介人疱疹病毒6,7,8型。

反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二)掌握HIV的形态结构、复制方式、抵抗力;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了解HIV的结构基因、免疫性。

(三)了解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病毒复制,病毒的变异与受体,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病毒及其组分检测);防治原则。

(三)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其他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的形态与基因结构。

(二)掌握狂犬病病毒的感染途径、防治原则。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三)了解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病毒:形态结构,培养;感染途径;微生物学检查法(内基小体,抗原检测);防治原则。

(二)乳头瘤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与宫颈癌的关系。

(三)人类微小病毒B19简介。

朊粒 [目的要求]

(一)掌握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

(二)掌握Prion病的特点。

(三)了解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教学内容]

(一)Prion 的发现及简介。

(二)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PrPSC的复制。

(三)Prion病的特点。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

(四)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一)熟悉常见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

(二)掌握皮肤癣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菌落特点。

[教学内容]

(一)皮肤癣真菌: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

深部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熟悉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白假丝酵母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新生隐球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五篇:《微生物学》教学大纲(新编)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为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建立起较深刻的微生物的生物学观点,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在工、农、医、环保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生命活动规律以及本学科的发展前沿、研究的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1.以阐明微生物的五大生物学规律(即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为主线,从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去讲清概念、理顺脉络、阐述规律、突出“三点”(重点、难点和“生长点”),并努力联系实际。

2.重视历史、追踪前沿,以现代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把多而杂的的内容转化成少而精的知识,建立新的、优化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体系。

3.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 教学质量。

4.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查阅资料、讨论及实验等相结合,随时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本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和考核方式 学分:3; 学时:54;考核方式:笔试。学时分配:

绪论 2学时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8学时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3学时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6学时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2学时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7学时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学时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8学时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4学时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4学时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2学时

四、本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

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0年

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年

Brock T D,Madigan M T,Martinko J M,Parker J.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7th ed.New Jersey,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94 Madigan M T,Martinko J M,Parker J.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9th ed.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0 科学、生命科学、微生物学通报等

五、讲授内容 绪论

(一)什么是微生物(二)微生物的主要类型和特点(三)微生物学的地位、任务及分科(四)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五)二十一世纪微生物学的展望(六)微生物学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掌握微生物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应用, 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及前沿。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细菌

(二)放线菌

(三)蓝细菌

(四)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本章重点和难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组成和结构,了解古细菌的细胞壁;放线菌菌丝体的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实验观察细菌、放线菌的菌落形态及繁殖方式;了解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生活特性。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酵母菌

(二)丝状真菌—霉菌

本章重点和难点:结合实验观察和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细胞结构、繁殖方式,比较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菌落特征和繁殖方式;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一)病毒

(二)亚病毒

(三)毒与实践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病毒的化学成分、形态构造及增殖过程;了解亚病毒的成分及本质;朊病毒发现的意义及其启示;掌握三大类微生物的异同点。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一)微生物的营养要素

(二)营养类型

(三)营养物质的运输方式

(四)培养基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及营养类型,并能举例说明;结合实验了解四大类微生物培养基的制作和要求;了解培养基的的种类。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一)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二)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三)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四)微生物的代谢调控和发酵生产

本章重点和难点:能量代谢、生物固氮和肽聚糖合成为重点内容。掌握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途径;化能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产还原力以及CO2的固定;光能营养微生物的产能方式;了解微生物的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一)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二)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三)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四)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掌握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的方法及特点;结合实验掌握纯培养的方法并了解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理化因素、控制措施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二)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三)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四)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本章重点和难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育种为重点和难点。掌握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方式;掌握真核生物的特殊的遗传系统即异核现象和准性生殖;掌握基因突变的特点及诱变育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菌种衰退、复壮和保藏等方面的知识。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二)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三)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四)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及其与动物、植物和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微生物在碳素、氮素等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了解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及微生物学方法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一)传染

(二)非特异性免疫

(三)特异性免疫

本章重点和难点:了解细菌性传染的机理以及抗传染免疫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非特异性免疫 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组成;了解特异性免疫的免疫系统即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一)通用分类单元

(二)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种”、“菌株”等名词的概念;了解有关学名的知识,并要求掌握熟记一些最基本的微生物学名;了解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和现代方法。

下载《动物微生物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动物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必修课 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 主编姓名:晏辉钧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江丽芳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

    药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药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绪 论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概述 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到,须借助光......

    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大纲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第一部分 绪论 细菌学概论(理论学时:4学时) 1.教学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2)细菌的营养......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6版)

    《医学基础》教学考试大纲 《医学基础(本)》教学考试大纲(52学时) (微生物学部分,16学时),(免疫学部分,16学时),(解剖生理学,20学时) (微生物学部分,16学时) 绪论 1、掌握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五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考试《医学微生物学》大纲 (代码:2805)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 考试性质 《医学微生物学》是华中科技大学100102免疫学、1004Z1卫生检验与检疫等相关专......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前 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

    《高级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高级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SeniorMedicalMicrobiology课程编码:27A11713学分:1.5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24其中讲课:24实验或实践:0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推荐教材:龙北国......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教 材]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周正任主编) [教学内容] 绪 论 [教学时数] 1学时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 [要 求] 1、熟悉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