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册集

时间:2019-05-13 22:1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册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册集》。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册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B、辩证思维的方法 C、实用主义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C)。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C)。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D)。

A、运动的绝对性

B、本质的可知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客观实在性

12、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B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1

C、都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4、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D)。A、客观性

B、有限性

C、可知性

D、相对性

15、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A)。

A、庸俗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16、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1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19、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

A、人的心灵活动的反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2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A)。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B、个人知识都来自直接实践 C、没有必要学习间接经验

D、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学到知识

2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

D、实践观点

25、真理是(C)。

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

2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实践具有(D)。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自觉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7、“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8、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B)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2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0、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是(D)。A、阶级和阶级斗争史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1、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A)。A、物质生产发展史

B、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史 C、理性思维发展史

D、思想关系发展史

32、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D)。A、社会的上层建筑

B、人口因素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3、社会形态是(D)。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34、经济基础是(D)。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C、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B)。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面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历史的原动力

3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C)。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37、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阶级斗争

B、社会基本矛盾

C、科学技术

D、精神文明

38、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B)。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39、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C)。A、复杂劳动决定的 B、具体劳动决定的 C、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抽象劳动决定的 40、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B)。A、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

B、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C、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D、两种不同的劳动

4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B)。

A、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C、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D、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时间来决定

4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D)。

A、等价交换

B、价格与价值经常相符合

C、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

4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D)。

A、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B、把劳动力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C、保存生产资料价值 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4、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D)。A、商品价值 B、剩余价值

C、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4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

A、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 B、资本各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同的作用 C、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D、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

46、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D)。

A、资本

B、社会劳动

C、货币

D、剩余价值

47、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是(B)。A、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C、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48、垄断的形成是(B)。

A、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B、自由竞争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C、资本集中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D、资本集聚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49、垄断利润是(C)。

A、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平均利润 B、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全部利润 C、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D、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50、垄断价格是指(D)。

A、按商品价值制定的价格 B、按商品生产价格制定的价格 C、垄断组织制定以保证平均利润的价格 D、垄断组织制定以保证垄断利润的价格

51、金融资本是(D)。

A、垄断的银行资本 B、垄断的工业资本; C、垄断的产业资本、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资本

5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对国民经济统治的基本方式是(D)。

DA、人事参与 B、人事进入 C、进入制 D、参与制

53、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B、凯恩斯理论被广泛理解和运用的结果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作用加强的结果 D、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

54、当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C)。A、经济与合作组织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欧洲联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55、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空想平均主义的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56、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57、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58、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D)。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59、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D)。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60、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61、“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C)。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62、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D)。A、消灭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63、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在联合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64、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科学社会主义

E、马克思主义法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CD)。A、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E、法国启蒙思想

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E)。A、辩证法

C、唯物史观

E、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E)。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好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E、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5、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AD)。

A、根本属性

B、普遍状态

C、主观形式

D、存在方式

E、唯一特性

6、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BCD)。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意识的本质是(AD)。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绝对观念”的产物 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E、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

8、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ABE)。

A、心静自然凉

B、审时度势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E、运筹帷握

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B)。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哲学

B、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劳动价值论 D、阶级斗争学说 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E、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0、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E)。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1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E)。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DE)。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1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ACE)。

A、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联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E、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关系

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E)。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BE)。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E、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17、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AC)。

A、唯理论

B、诡辩论

C、经验论

D、反映论

E、宿命论

1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ABCDE)。

A、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D、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无止境的接近 E、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19、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AD)。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E、不可知论

6、做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说明(DE)。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作为行动的依据 C、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20、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ABCDE)。

A、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

B、发挥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

D、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E、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21、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理解为(CDE)。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E、真理体现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实践是(BCDE)

A、认识的主体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E、认识的来源

23、真理和谬误是(ABCE)

A、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B、相比较而存在的 C、相斗争而发展的D、没有本质区别的 E、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24、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BDE)。A、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B、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C、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E、发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5、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ABCD)。

A、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发展的自然前提

B、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C、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

D、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6、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动态系统,其基本结构有(CDE)。

A、家庭结构

B、民族结构

C、社会意识结构

D、社会物质经济结构

E、社会政治结构

27、生产工具是(AC)。

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B、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C、凝结着科学技术的成果

D、生产力中唯一起作用的要素 E、经济基础中的决定要素

28、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表现在(BCD)。

A、社会意识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D、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有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式有鲜明的阶级性 E、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是统治与被统治的社会关系的反映。

29、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ACE)。A、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原理 C、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 D、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都必须遵从的观点

E、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 3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BCE)。

A、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因

B、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C、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E、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31、生产力对社会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A、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前提和基础 B、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 C、生产力的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D、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E、生产力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唯一起作用的力量

32、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它(ABC)。

A、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排除对立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D、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

3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BCE)。

A、杰出人物对创造历史没有作用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者 E、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4、商品价值是(ABCDE)。

A、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由抽象劳动形成的D、交换价值的基础 E、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35、商品价值量是(CD)。

A、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决定的B、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C、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同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E、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36、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ABCDE)。

A、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B、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水平C、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

D、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E、自然条件的优劣

3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主要包括(ABCE)。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的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劳动者的其他生活费用 E、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38、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最基本方法有(CD)。A、内含扩大再生产 B、外延扩大再生产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E、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39、超额剩余价值是(ABDE)。

A、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由于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

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E、企业中存在的一种暂时现象 40、资本积累(ACDE)。

A、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B、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C、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D、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E、源泉是剩余价值

41、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表现是(ACE)。A、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B、剩余价值率的降低 C、年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D、预付资本量的增加 E、预付资本量的节省

42、垄断的条件下竞争的形式有(ABCD)。

A、非垄断企业之间竞争

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D、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E、垄断组织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43、垄断是(CDE)。

A、帝国主义经济的实质 B、帝国主义经济的基础 C、帝国主义最本质的经济特征 D、生产集中的必然结果 E、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44、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有(ABCDE)。A、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比例关系

B、调节国民经济产业结构 C、调节劳资关系

D、“反危机”和保持经济增长 E、防止通货膨胀和保证“充分就业”

45、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的主要方式有(ABCD)。A、实施宏观财政支出

B、实施宏观货币政策 C、实施社会福利政策

D、采用法律和行政手段 E、实行“经济计划化”

46、经济全球化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ABCDE)。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金融的全球化

D、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E、分工的全球化

47、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AB)。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C、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E、找到了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48、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BCD)。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E、实行计划经济

49、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AB)。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E、经济制度不同

50、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ABCD)。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C、帝国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E、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特例

51、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BD)。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C、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D、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革命和和平两种形式 E、暴力是不得已的手段和最后的选择

52、社会主义民主是(ABCDE)。

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E、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53、下列选项种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ABC)。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E、共产主义是一种理论空想

54、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的社会状态有(ABCD)。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E、共产主义社会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 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8、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 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0、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1、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1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每个生产者都被固定在某一生产领域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的产品并非自己消费而是供他人和社会消费,因而其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私有制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成为私人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都是生产者自己的事情,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总根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14、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它才转化为资本;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货币才能买到这种商品并利用这种商品带来剩余价值。

15、简述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6、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

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资本主义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1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体表现在: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生产力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了;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国有垄断资本,即国家作为垄断资本家的总代表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即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18、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从垄断资本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观点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的实力雄厚,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计划管理,也在相当程度上克服或抑制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并为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节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19、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四、论述题:

1、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统一性;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2、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3、试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4、试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重大意义。

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5、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重大意义。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6、试论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7、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8、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9、论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 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10、为什么说垄断价格出现未否定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其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产品价格。它包括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两种基本形式。

垄断价格出现未否定价值规律,表现在: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1、怎样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I生。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12、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13、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取得革命胜利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经济义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

14、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

第一节 单选题

1.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B)A.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B.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C.自由竟争限制了生产集中 D.生产集中消灭了自由竞争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A.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国家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银行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3.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A.实现了自我否定 B.发生了根本变化 C.仍无任何变化

D.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4.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C)。A.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 B.商品输出替代资本输出 C.垄断

D.资本输出竹代商品输出

5.少数资本家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行为是(D)A.联合 B.兼井 C.收购 D.垄断

6.金融资本是(D)。

A.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B.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C.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D.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资本

7.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实现方式是(B)。A.投资兴办企业 B.参与制 C.资本积累 D.暴力掠夺 8.金融资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A)。A.通过“参与制”实现 B.通过“代理制”实现 C.通过“个人联合”实现 D.通过“企业联合”实现

9.“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C)。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众多企业和银行机构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控企业和银行

14.资本主义进人到垄断阶段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B)。A.垄断消灭了竞争

B.垄断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C.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D.垄断缓和了竞争

1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大量过剩资本的根本原因是(A)。A.垄断资本必须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B.国内已无有利可得的投资场所 C.国内已无落后的生产部门需要投资 D.国内各部门投资已经饱和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D)。A.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B.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危机 C.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

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B)。A.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B.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C.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D.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

A.可以调节社会生产,但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的矛盾 B.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C.通过调节社会生产,克服了生产盲目性

D.通过各种福利政策使劳动者摆脱被剥削的地位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A.资本主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B.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社会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D.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投资实现全部资本国有化的垄断资本主义

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明(A)

A.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局部调整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代替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很快要代替资本主义国家 D.资本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C)A.国家协调私人垄断资本相互关系

B.各个私人垄断资本相互有机结合的总体 C.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

D.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互矛盾的体现

二、多项选择题

3.垄断时期由垄断本身产生的竞争包括(ABD)。A.垄断组织内部的竟争 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4.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BCD)。A.竟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

B.竟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C.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D.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5.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ABCD)。A.目的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 B.手段包括非经济方式 C.更加激烈

D.范圈不断扩展

6.金融资本(ACD)。

A.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居统治地位的资本 B.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产生

C.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溶合形成的资本 D.通过“参与制”在经济领域里进行统治

-------------------------

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改良政策(C)。

A.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 B.从根本上触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 C.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地位 D.改变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对立

2.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A)。A.个体资本所有制 B.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C.法人资本所有制 D.国家资本所有制

3.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是(B)。

A.国家法人资本所有制和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 B.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和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 C.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和个人法人资本所有制 D.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和私人法人资本所有制

4.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国家内(D)。A.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 B.所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了分离 C.个别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了分离 D.大企业内部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

5.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A)。A.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B.市场机制不再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替代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D.国家与市场共同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

6.“二战”后的经济危机(B)。A.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增强 B.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减弱 C.经济周期的长度增加

D.危机期间失业率大幅度提高

7.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

A.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B.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 C.从根本上适应了生产的社会化

D.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

8.法人资本所有制(C)。

A.是私人股份资本股东化的产物 B.是国家资本股东化的产物 C.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

D.是个人资本股东化的产物

9.“二战”后为了防止分配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冲突,保持社会稳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A)。A.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B.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终身雇佣制度 C.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D.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职工持股制度

10.“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是(C)。A.大股东 B.资本家

C.高级职业经理 D.中产阶级

11.实现生产资料的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发生分离的是(C)。A.个体资本所有制 B.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C.法人资本所有制 D.国家资本所有制

12.“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C)。A.资本占有的社会性提高了 B.资本占有的社会性减弱了

C.资本占有社会性的提高没有改变资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支配地位 D.资本占有社会性的提高改变了资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支配地位

13.法人资本所有制主要存在于(A)。

A.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B.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私人公司中 C.自由竟争时期的巨型公司中 D.垄断时期的巨型公司中

14.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C)。A.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资本所有制企业(ACD)。

A.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B.国家作为出资人不直接控制企业

C.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是其重要职能 D.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2.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ABCD)。A.大公司内部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B.高级职业经理人成为大公司的实际控制者 C.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D.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ABC)。

A.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 B.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C.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D.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5.“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包括(ABD)。A.职工参与决策制度 B.终身雇佣制度 C.职工控股计划 D.职工持股计划

6.通过职工持股计划(BCD)。A.职上控制了企业股份 B.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提高了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感 D.使很多企业摆脱了经营困境

7.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典型的工资制度有(AD)。A.“泰罗制” C.“参与制” B.“丰田制” D.“福特制”

8.关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投资300亿美元,参与“阿波罗”计划的共有2万多家企业,120多所大学的40多万人员。这一事例表明当代资本主义(ABD)。A.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高度社会化了

B.生产关系在不断为生产社会化作出调整 C.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D.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范围的调整

9.西方国家大型企业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后,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ACD)。A.一般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 B.仍然直接经营管理企业 C.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 D.成为食利者阶层的代表

11.“二战”后,在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发展进程中(BD)。A.资本改变了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 B.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 C.追逐剩余价值对资本积累的推动减轻了 D.资本改变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

12.国家所有制的主要特点(ABD)。A.国家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B.推行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 C.以利润为企业的核心目标

D.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 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A、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A

3、A

4、A

5、B

6、C

7、B

8、B

9、C

10、A 1 l、B

12、D、13、A

14、A

15、C

16、A

17、D

18、A

19、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八荣八耻”的“八荣”是()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B、崇尚科学、辛勤劳动 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4、“八荣八耻”的“八耻”是()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 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D、违法乱纪、骄奢淫逸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BCD

3、、BCD

4、ABC

5、BC

6、AB

7、ABC

8、CD

9、ABCD

10、ABCD

11、AB

12、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激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2页)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答案要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否能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定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根源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二、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三、论述题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结合中国实际状况,谈谈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列宁:《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节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基础》,《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毛泽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辨析题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存在就是被感知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4、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错误的反映。

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7、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8、白马非马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明,所有的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0、和则生物,同则不继。

11、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12、正确的意识有其客观原型,而错误的意识则是主观自生的。

13、辨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二、简答题

1、马克思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

6、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

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3.试论矛盾同一性 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何重要意义?

5、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在当前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1872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9.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有关章节,《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0.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1.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2.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辨析题

1、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是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4、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5、有用就是真理。

6、实践出真知。

7、认识开始于经验。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唯理论、经验论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第2章,1、4、5、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辨析题

1、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时势造英雄。

4、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为什么说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论述题

1.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2.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3.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及其根本利益”这一思想的认识。

6、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正确对待领袖人物的看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辨析题: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例。

4.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5.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有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

6.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何在?

4、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4.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1、2、3、4,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1,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3,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4,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2、3、4,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第十六章《可变资本的周转》,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Ⅰ、Ⅱ、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第二章《利润率》,第三章《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第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第十六章《商品经营资本》,第十九章《货币经营资本》,第二十一章《生息资本》,第三十八章《级差地租:概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三编社会主义,二、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辨析题

1.垄断价格的出现意味着价值规律作用的消失。

2.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3.经济全球化也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要求的科学结论。

二、简答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

三、问答题:

1.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如何理解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3.3、.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如何理解这些新变化? 参考文献 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三章3,第四章4,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江泽民:《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发言》,《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9月8日。

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十五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第二 十七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辨析题

1、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必定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简述题:

1、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说明正确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重要意义。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8.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9.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 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辨析题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2、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二、简述题:

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三、论述题:

1、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2.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2010年修订版)

绪论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

一、历史必然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

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 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

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 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教材 P26—

27、P29)2 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见下题)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 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人均 GDP 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思想。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第二章

1、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56)答:

1、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3、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答:

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3、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或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答:

1、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对真理的把握和真理的发展水平。人类所发现或创造出来的每一种新事物,都具有合于人类需要的某种价值。但价值具有主体性,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

2、人类的一切新发现或新创造,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扩大;当这些新事物因其利用价值脱离了真理的制约,成为人类不同个体或社会集团之间争夺的对象或进行各种斗争的武器时,就会加剧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对整个人类造成伤害,又似乎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起来。

3、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成功的实践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统一时,由此产生的新发现或新事物就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智慧生命”的力量;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违背时,人的生命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愚钝的物质力量”。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新事物价值的追求与评价,以坚持 真理标准为前提,在实现真理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人生的价值。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P58)

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因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区别于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坚持唯我主义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66-67)

答:

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 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6、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7、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 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8、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第三章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

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

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 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2、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

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 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自觉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答: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

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 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章

1、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 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答: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4、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 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来研究的,因而揭示了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这是资本的特殊性。而从辨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资本也不例外。事实上,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考察了“资本一般”问题。他指出:“资本一般,这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 的规定,或者说是使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2页。)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这种“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性”,即资本共性,可以概括为: 第一,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利用资本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和信用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或利息,这是资本和货币的本质区别。第二,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资本只有运动才能增殖。第三,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投资者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二者结合生产出新的产品,实现价值增殖。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够实现价值増殖,而运动是有条件的,即必须 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与继起性。首先,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也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这三部分应该各占多大比例,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技术水平和购销状况。只有这样,当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时,又有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使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其次,产业资本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这就是说,产业资本的三种 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换。不论哪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各自循环的哪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例如,当商品资本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时,就会出现商品积压,而货币资本短缺,就无法再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就不能继续进行。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上述两个条件,即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没有并存性,各种职能形式就不能相继转换,所以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同样,如果各种职能形式不能相继进行转化,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也将被破坏,所以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 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到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1907年、1914 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它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调节机制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了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 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这里,必须明确,随着调节机制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资产阶级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调节措施和手段,经济危机是克服不了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就资本主义的国体而言,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 削和压迫形式而已。就资本主义的政体而言,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制度。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在进行阶级统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是这种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是由于意识形态来自统治阶级的实践,与这种阶级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并已经内化为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进一步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并进而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

10、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1)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由于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会具有一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因此它在关于政治制度建设和实施的各种理论、观点、立场、方法等方面,都带有深刻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印记和阶级偏见,对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2)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大量的物 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或包含在意识形态中被保存下来的。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前,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由于它们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以及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因而其主要社会作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是进步的。

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作论证等作用,因而其社会作用就开始走向反面,逐渐地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当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也必须注意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它。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例如政治学说中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经济学说中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哲学思想中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法律理论中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等这些属于客观真理性的内容都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持鲜明的批判态度。

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答: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 赁或承包经营。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么?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 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 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6、有人说,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适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答: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经济全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 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自由发挥)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度;终身雇佣制度;职工持股计划;社会福利制度。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是: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 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 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8、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因素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的。

早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讲道:“人们的观点、观念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当人们谈到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 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1卷,第291—292页)这 里的“旧社会”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这里的“新社会”主要指社会主义社会;这里的“新社会的因素”,不仅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这里在原则上明确肯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形成社会主义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思想不是偶然提到的,在他们以后的著作中,还曾多次谈到。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内部,产生出一些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它们同时又是炸毁这个社会的地雷。”“如果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发现隐蔽地存在着无阶级社会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关系,那么一切炸毁的尝试都是唐•吉诃德的荒唐行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6页)这里说得很清楚,如果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没有产生社会主义因素,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运动就成了“荒唐行为”。

马克思在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第1卷中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2卷,第266页)这里明确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及其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化的观点,即“旧社会”内部“孕育着新社会”的因素,当然也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马克思在1871年写的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法兰西内战》一书讲到:“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并不是首先在头脑中构建起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具体是什么样子的所谓“理想”,然后根据自己绘出的 蓝图去“自觉地”建立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只是通过适当形式去解放“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因素。

马克思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说: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个体生产者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实际上已经以 一种集体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的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第130页)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指的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因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说:“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 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第925—926页)这里说的“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就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创造出来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因素。从以上的引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从现实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因素,如合作经济、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制度的广泛推行、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制度、三大差别的逐渐消失、征收高额累进税、资本社会化等为这个观点提供了佐证。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可以得出一系列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结论。第一,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由此就必然得出结论:一个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越高,它内部所孕育和形成的社会主义因素也就越多,它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就越近。因此,我们应该把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看作是人类历史的进步,看作是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准备条件,看作是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趋近。

第二,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我们就不应该,特别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就更不应该对资本主义持完全敌对的态度,就不应该有“恐资症”,就不应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而应该像邓小平说的那样,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第三,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就说明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共存于一个国家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共存于世界范围之中。不仅如此,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这两种社会制度,既 有对立和斗争,又有相互学习和借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二战后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与借鉴了现实社会主义的某些合理因素,恐怕不无关系。而现实社会主义也完全应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各国之间包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加速本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四,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而且这种因素积累的越多离社会主义就越近,那么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就既可能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也可能采取和平发展的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突出强调暴力革命的形式,但他们从来没有否定在条件许可时无产阶级用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看,暴力革命形式的可能性在减少,渐进的和平发展的形式的可能性在增长。

第五,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有助于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该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夸大了新旧社会制度的对立,违背了原理中的辩证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对“两个必然”的坚持,应认清其实质。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 拟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10、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资本主义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总是要经历一个长时期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更是长期而曲折的,这是因为:

第一,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在资本主义矛盾加深和激化的同时,资产阶级在不触动其根本制度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地进行的调整是私人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自我扬弃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可以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暂时的一定程度的缓解,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达到顶点的累积时间延长,从而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二,从世界范围来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的社会制度比旧的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应当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迄今为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不是脱胎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脱胎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这些国家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来建立自己的牢固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加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时间还比较短,新的经济体制还在建立和完善之中,这些决定了目前社会主义国家还不可 能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经历了数百年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大批科技人才,有素质较高的熟练劳动大军,这种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第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在某一国家的实现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形势的形成,而这些条件的成熟需要很长的酝酿和准备时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的状况必然会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的主观条件更是不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资本主义体系内。在资本主义体系中,有些是已经走上垄断阶段的帝国主义国家,有些是正在向垄断阶段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些是正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产阶级极力采取收买政策,培植工人贵族,瓦解工人运动。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垄断资产阶级攫取的利润大大膨胀起来。他们可以从巨额利润中拿出很小部分,搞“福利国家”;他们发行小额股票,实行“股权分散化”,从而大肆鼓吹“人民资本主义”。在企业内部,资本家以所谓“劳资合作”和吸收少数工人参加管理等办法来麻痹工人阶级。这些对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缓和国内的阶级矛 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革命条件成熟的不平衡、革命运动形势的高低潮相互交错,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第四,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曲折甚至是倒退。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对以往一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否定,这个否定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更加复杂、更艰巨。这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之上,生产力水平比资本主义低,而且,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探索和创造,这难免会走一些弯路,有时也会出现较大的失误。再加上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政策,也会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遭受暂时的挫折,出现暂时的倒退。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同以往的革命一样,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和曲折的发展过程。

总之,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它毕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达到空前的、惊人的高度,资本主义不仅在企业内部实现了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社会化,而且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一个统一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国际间分工协作日益发展,使生产国际化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产的社会化迫使资产阶级在资本属性范围内,对生产关系做局部调整,从个人资本发展到股份资本,发展到垄断资本,又从一般垄断资本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乃至国际垄断资本。但是资本的社会化、国际化只改变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资本关系内部已经没有调整和变更余地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完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么,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第六章

1、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 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 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因为:

1、中国、俄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是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是非洲式的落后。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政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都具备了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器比较强大,加之统治阶级利用让步、福利政策、将社会矛盾转嫁 到落后国家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影响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落后国家人民受国内外资本家双重剥削和压迫,革命要求更迫切;加之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与胜利。

3、生产力是发动革命的根本条件,但不是直接条件。

4、社会形态的更替在薄弱环节突破,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所以,考茨基将相对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畸形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 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答: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遭受的巨大挫折。

2、它发生的原因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二是这些国家的改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四个坚持。加上长期经济体制僵化,民主集中制受到损害,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思想僵化保守,党的执政能力下降,党群关系恶化,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等造成的结果。

3、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深刻地教育了各国人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生产力,不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会被人民所抛弃,社会主义也巩固不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必将矢志不渝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一定能走出低谷,经过曲折而迎来新的伟大复兴,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4.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是需要无产阶级长期奋斗的事业,也是需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事业。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需要在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强有力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能够结合实际条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是能够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的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无论任何时期,无产阶级事业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保证党始终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第七章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无论托马斯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还是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和欧文的“和谐公社”,它们都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理想社会形态,但是,在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未来社会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将其建 立在唯心史观之上。恩格斯曾经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十八世纪的启蒙学者一样,他们把对未来社会的 构想建立于所谓“永恒真理”、“永恒正义”和“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的理性原则之上。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把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牢牢地构筑于唯物史观的基地之上。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成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把未来理想社会看成是某些“天才人物”的创造发明,因而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现象。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是由未来的社会实践决定的,我们只能对未来的社会作大致的构想,而且这些构想也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却从主观愿望出发,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了一个极其细致详尽的蓝图,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样的蓝图“越 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一)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1)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从历史考察来看,共产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共产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共产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品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而国家又站在经济生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转移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从价值判断上来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共产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

(2)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综上所述:一方面,共产主义理想虽然远大,但是并不神秘。它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发展目标,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其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其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人类历史上,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源远流长。但历史证明,以往的任何阶级都不可能实现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理想。随着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和走上历史舞台,人类追求和实现美好理想社会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其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其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

1、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要实现这些目标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不可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制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表,也不可能为它的发展设计一个固定的模式。

2、共产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任何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间必然要经过激烈的复辟和反复辟的反复斗争。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用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和斗争。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也非一帆风顺,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朝进行了长达130多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也经过三次封建王朝复辟,用了86年,资产阶级政权才稳定了局面。从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出现,到1871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经过220多年的较量,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战 胜封建主义才成为定局。即使这样,至今某些国家仍然存在着封建制度。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 度尚且需要经历如此漫长的历史过程,新生的共产主义要同已高度发展和成熟的资本主义进行较量与斗争,取得彻底胜利,并最终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就必然更加复杂和艰巨,必然要经受多方面的挑战和严峻考验,这是不言而喻的。其次,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看,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现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可能有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不会迅速到来。共产主义制度首先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加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就需要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创造了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共产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次,从新生事物成长的规律看,曲折和反复总是不可避免的。凡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产生就十全十美,只有在发展中才能逐步自我完善。这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试验。在这一过程中,有成功,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挫折与失败,从而出现曲折和反复。共产主义事业同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也是螺旋型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共产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和反复是难以避免的。这就决定了共产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既然如此,作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其实现就必然是一个更加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必须批判共产主义渺茫论

有人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只是画了一张图画,将来的事情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来回答,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述,这是几十代人以后的事。这种悲观失望的渺茫论,是毫无革命志气,毫无客观根据的。它既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又不符合现实奋斗道路和丰硕成果,必须进行彻底批判。其实,伟大导师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就为人类描述了一个十分美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社会制度里,生产力极其发达,社会产品极其丰富,精神高度文明,生产关系比普通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国家和阶级已经消灭,即实行两个决裂(和私有制、私有观念决裂)人人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人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应当说,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述并非只是一张图画,而是很具体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因此,它唤起了全世界无产者的觉醒,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共产主义运动。至今连西方资本主义大学都在教授马克思主义课程,资产阶级学者都在研讨共产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起,就开始了这一伟大理想性的共产主义运动,经过9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使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已经雄踞于世界。其实,共产主义并不渺茫,共产主义就在我们身边。在白色恐怖下,在残酷的战争年月里,为了实践共产主义理想,有最早的党的领导人李大钊、夏明翰,和共产党员杨开慧、刘胡兰、江竹筠、毛泽民等为代表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英雄烈士;在战场上牺牲的有以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为代表的数不清的共产主义烈士。在和平建设时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王进喜那样革命加拼命的工人阶级代表;像焦玉禄、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好公朴;像雷锋那样一辈子做好事、永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好战士,雷锋仍然是今天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那个年代的孩子们从小就学习雷锋叔叔,向往那鲜艳的红领巾,唱着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曲,在红旗下成长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因为毛泽东缔造的党是光荣、正确、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儿童团、少先队开始就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们。等等。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这一观点割裂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首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项工作。其次,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柱;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力。忽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一,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真正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党和人民对大学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理想必须同社会理想相一致。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践履笃行,奋发有为,甘于奉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祖国、为人民创造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册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册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最终五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2、美苏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_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后习题目录 绪论 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部分习题

    1.8 1.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出版的著作不包括(《反杜林论》)。 2.下面不是恩格斯代表著作的是(《哥达纲领批判》)。 3.恩格斯在经济、精神和创作上都对马克思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重点:1---4章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选]

    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感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新中国第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主编为艾思奇。也是一本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编写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