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时间:2019-05-13 22:1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3.“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参考答案: 1-5 DCBCD 6-10 CACAA 11-13 ABD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产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3.“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思想发展史 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合力”的一部分

6.“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参考答案: 1.ABC 2.ABCD 3.AB 4.ACD 5.CD 6.AB 7.ABD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 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6.什么是经济基础,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内涵? 简答题1、2、3、4、6参见教科书。

简答题5答案要点:回答时列举几个方面即可。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4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6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8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9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10时势造英雄等。

四、辨析题

1.经济基础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

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在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可能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4.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上层建筑。

5.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五、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一】“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人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

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材料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

根本区别。……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体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2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答案要点:(1材料一的观点是认为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是错误的。材料二的观点认为历史是客观精神决定的,英雄人物是代理人,同样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材料三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史观,将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建党八十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创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与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分不开的。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离不开人们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应当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立党之本,也是力量之源。

2.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一】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材料二】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三】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人类可以依靠自然科学会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1材料二与材料三在本质上是否相同?(2材料一与材料

二、材料三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3比较材料一、二、三,请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答案要点:(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材料一不同于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一是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 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A、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A

3、A

4、A

5、B

6、C

7、B

8、B

9、C

10、A 1 l、B

12、D、13、A

14、A

15、C

16、A

17、D

18、A

19、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八荣八耻”的“八荣”是()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B、崇尚科学、辛勤劳动 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4、“八荣八耻”的“八耻”是()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 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D、违法乱纪、骄奢淫逸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BCD

3、、BCD

4、ABC

5、BC

6、AB

7、ABC

8、CD

9、ABCD

10、ABCD

11、AB

12、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激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2页)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答案要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否能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2010年修订版)

绪论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

一、历史必然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

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 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

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 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教材 P26—

27、P29)2 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见下题)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 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人均 GDP 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思想。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第二章

1、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56)答:

1、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3、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答:

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3、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或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答:

1、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对真理的把握和真理的发展水平。人类所发现或创造出来的每一种新事物,都具有合于人类需要的某种价值。但价值具有主体性,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

2、人类的一切新发现或新创造,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扩大;当这些新事物因其利用价值脱离了真理的制约,成为人类不同个体或社会集团之间争夺的对象或进行各种斗争的武器时,就会加剧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对整个人类造成伤害,又似乎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起来。

3、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成功的实践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统一时,由此产生的新发现或新事物就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智慧生命”的力量;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违背时,人的生命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愚钝的物质力量”。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新事物价值的追求与评价,以坚持 真理标准为前提,在实现真理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人生的价值。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P58)

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因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区别于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坚持唯我主义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66-67)

答:

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 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6、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7、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 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8、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第三章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

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

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 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2、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

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 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自觉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答: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

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 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章

1、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 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答: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4、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 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来研究的,因而揭示了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这是资本的特殊性。而从辨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资本也不例外。事实上,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考察了“资本一般”问题。他指出:“资本一般,这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 的规定,或者说是使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2页。)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这种“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性”,即资本共性,可以概括为: 第一,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利用资本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和信用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或利息,这是资本和货币的本质区别。第二,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资本只有运动才能增殖。第三,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投资者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二者结合生产出新的产品,实现价值增殖。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够实现价值増殖,而运动是有条件的,即必须 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与继起性。首先,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也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这三部分应该各占多大比例,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技术水平和购销状况。只有这样,当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时,又有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使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其次,产业资本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这就是说,产业资本的三种 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换。不论哪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各自循环的哪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例如,当商品资本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时,就会出现商品积压,而货币资本短缺,就无法再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就不能继续进行。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上述两个条件,即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没有并存性,各种职能形式就不能相继转换,所以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同样,如果各种职能形式不能相继进行转化,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也将被破坏,所以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 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到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1907年、1914 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它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调节机制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了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 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这里,必须明确,随着调节机制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资产阶级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调节措施和手段,经济危机是克服不了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就资本主义的国体而言,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 削和压迫形式而已。就资本主义的政体而言,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制度。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在进行阶级统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是这种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是由于意识形态来自统治阶级的实践,与这种阶级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并已经内化为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进一步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并进而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

10、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1)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由于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会具有一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因此它在关于政治制度建设和实施的各种理论、观点、立场、方法等方面,都带有深刻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印记和阶级偏见,对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2)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大量的物 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或包含在意识形态中被保存下来的。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前,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由于它们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以及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因而其主要社会作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是进步的。

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作论证等作用,因而其社会作用就开始走向反面,逐渐地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当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也必须注意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它。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例如政治学说中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经济学说中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哲学思想中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法律理论中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等这些属于客观真理性的内容都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持鲜明的批判态度。

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答: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 赁或承包经营。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么?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 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 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6、有人说,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适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答: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经济全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 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自由发挥)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度;终身雇佣制度;职工持股计划;社会福利制度。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是: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 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 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8、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因素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的。

早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讲道:“人们的观点、观念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当人们谈到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 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1卷,第291—292页)这 里的“旧社会”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这里的“新社会”主要指社会主义社会;这里的“新社会的因素”,不仅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这里在原则上明确肯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形成社会主义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思想不是偶然提到的,在他们以后的著作中,还曾多次谈到。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内部,产生出一些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它们同时又是炸毁这个社会的地雷。”“如果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发现隐蔽地存在着无阶级社会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关系,那么一切炸毁的尝试都是唐•吉诃德的荒唐行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6页)这里说得很清楚,如果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没有产生社会主义因素,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运动就成了“荒唐行为”。

马克思在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第1卷中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2卷,第266页)这里明确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及其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化的观点,即“旧社会”内部“孕育着新社会”的因素,当然也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马克思在1871年写的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法兰西内战》一书讲到:“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并不是首先在头脑中构建起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具体是什么样子的所谓“理想”,然后根据自己绘出的 蓝图去“自觉地”建立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只是通过适当形式去解放“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因素。

马克思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说: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个体生产者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实际上已经以 一种集体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的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第130页)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指的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因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说:“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 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第925—926页)这里说的“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就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创造出来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因素。从以上的引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从现实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因素,如合作经济、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制度的广泛推行、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制度、三大差别的逐渐消失、征收高额累进税、资本社会化等为这个观点提供了佐证。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可以得出一系列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结论。第一,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由此就必然得出结论:一个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越高,它内部所孕育和形成的社会主义因素也就越多,它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就越近。因此,我们应该把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看作是人类历史的进步,看作是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准备条件,看作是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趋近。

第二,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我们就不应该,特别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就更不应该对资本主义持完全敌对的态度,就不应该有“恐资症”,就不应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而应该像邓小平说的那样,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第三,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就说明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共存于一个国家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共存于世界范围之中。不仅如此,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这两种社会制度,既 有对立和斗争,又有相互学习和借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二战后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与借鉴了现实社会主义的某些合理因素,恐怕不无关系。而现实社会主义也完全应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各国之间包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加速本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四,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而且这种因素积累的越多离社会主义就越近,那么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就既可能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也可能采取和平发展的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突出强调暴力革命的形式,但他们从来没有否定在条件许可时无产阶级用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看,暴力革命形式的可能性在减少,渐进的和平发展的形式的可能性在增长。

第五,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有助于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该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夸大了新旧社会制度的对立,违背了原理中的辩证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对“两个必然”的坚持,应认清其实质。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 拟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10、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资本主义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总是要经历一个长时期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更是长期而曲折的,这是因为:

第一,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在资本主义矛盾加深和激化的同时,资产阶级在不触动其根本制度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地进行的调整是私人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自我扬弃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可以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暂时的一定程度的缓解,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达到顶点的累积时间延长,从而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二,从世界范围来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的社会制度比旧的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应当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迄今为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不是脱胎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脱胎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这些国家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来建立自己的牢固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加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时间还比较短,新的经济体制还在建立和完善之中,这些决定了目前社会主义国家还不可 能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经历了数百年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大批科技人才,有素质较高的熟练劳动大军,这种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第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在某一国家的实现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形势的形成,而这些条件的成熟需要很长的酝酿和准备时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的状况必然会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的主观条件更是不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资本主义体系内。在资本主义体系中,有些是已经走上垄断阶段的帝国主义国家,有些是正在向垄断阶段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些是正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产阶级极力采取收买政策,培植工人贵族,瓦解工人运动。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垄断资产阶级攫取的利润大大膨胀起来。他们可以从巨额利润中拿出很小部分,搞“福利国家”;他们发行小额股票,实行“股权分散化”,从而大肆鼓吹“人民资本主义”。在企业内部,资本家以所谓“劳资合作”和吸收少数工人参加管理等办法来麻痹工人阶级。这些对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缓和国内的阶级矛 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革命条件成熟的不平衡、革命运动形势的高低潮相互交错,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第四,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曲折甚至是倒退。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对以往一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否定,这个否定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更加复杂、更艰巨。这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之上,生产力水平比资本主义低,而且,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探索和创造,这难免会走一些弯路,有时也会出现较大的失误。再加上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政策,也会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遭受暂时的挫折,出现暂时的倒退。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同以往的革命一样,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和曲折的发展过程。

总之,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它毕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达到空前的、惊人的高度,资本主义不仅在企业内部实现了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社会化,而且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一个统一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国际间分工协作日益发展,使生产国际化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产的社会化迫使资产阶级在资本属性范围内,对生产关系做局部调整,从个人资本发展到股份资本,发展到垄断资本,又从一般垄断资本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乃至国际垄断资本。但是资本的社会化、国际化只改变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资本关系内部已经没有调整和变更余地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完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么,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第六章

1、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 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 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因为:

1、中国、俄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是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是非洲式的落后。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政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都具备了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器比较强大,加之统治阶级利用让步、福利政策、将社会矛盾转嫁 到落后国家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影响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落后国家人民受国内外资本家双重剥削和压迫,革命要求更迫切;加之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与胜利。

3、生产力是发动革命的根本条件,但不是直接条件。

4、社会形态的更替在薄弱环节突破,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所以,考茨基将相对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畸形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 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答: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遭受的巨大挫折。

2、它发生的原因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二是这些国家的改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四个坚持。加上长期经济体制僵化,民主集中制受到损害,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思想僵化保守,党的执政能力下降,党群关系恶化,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等造成的结果。

3、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深刻地教育了各国人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生产力,不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会被人民所抛弃,社会主义也巩固不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必将矢志不渝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一定能走出低谷,经过曲折而迎来新的伟大复兴,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4.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是需要无产阶级长期奋斗的事业,也是需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事业。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需要在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强有力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能够结合实际条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是能够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的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无论任何时期,无产阶级事业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保证党始终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第七章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无论托马斯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还是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和欧文的“和谐公社”,它们都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理想社会形态,但是,在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未来社会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将其建 立在唯心史观之上。恩格斯曾经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十八世纪的启蒙学者一样,他们把对未来社会的 构想建立于所谓“永恒真理”、“永恒正义”和“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的理性原则之上。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把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牢牢地构筑于唯物史观的基地之上。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成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把未来理想社会看成是某些“天才人物”的创造发明,因而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现象。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是由未来的社会实践决定的,我们只能对未来的社会作大致的构想,而且这些构想也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却从主观愿望出发,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了一个极其细致详尽的蓝图,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样的蓝图“越 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一)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1)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从历史考察来看,共产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共产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共产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品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而国家又站在经济生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转移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从价值判断上来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共产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

(2)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综上所述:一方面,共产主义理想虽然远大,但是并不神秘。它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发展目标,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其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其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人类历史上,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源远流长。但历史证明,以往的任何阶级都不可能实现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理想。随着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和走上历史舞台,人类追求和实现美好理想社会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其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其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

1、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要实现这些目标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不可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制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表,也不可能为它的发展设计一个固定的模式。

2、共产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任何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间必然要经过激烈的复辟和反复辟的反复斗争。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用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和斗争。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也非一帆风顺,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朝进行了长达130多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也经过三次封建王朝复辟,用了86年,资产阶级政权才稳定了局面。从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出现,到1871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经过220多年的较量,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战 胜封建主义才成为定局。即使这样,至今某些国家仍然存在着封建制度。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 度尚且需要经历如此漫长的历史过程,新生的共产主义要同已高度发展和成熟的资本主义进行较量与斗争,取得彻底胜利,并最终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就必然更加复杂和艰巨,必然要经受多方面的挑战和严峻考验,这是不言而喻的。其次,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看,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现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可能有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不会迅速到来。共产主义制度首先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加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就需要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创造了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共产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次,从新生事物成长的规律看,曲折和反复总是不可避免的。凡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产生就十全十美,只有在发展中才能逐步自我完善。这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试验。在这一过程中,有成功,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挫折与失败,从而出现曲折和反复。共产主义事业同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也是螺旋型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共产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和反复是难以避免的。这就决定了共产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既然如此,作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其实现就必然是一个更加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必须批判共产主义渺茫论

有人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只是画了一张图画,将来的事情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来回答,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述,这是几十代人以后的事。这种悲观失望的渺茫论,是毫无革命志气,毫无客观根据的。它既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又不符合现实奋斗道路和丰硕成果,必须进行彻底批判。其实,伟大导师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就为人类描述了一个十分美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社会制度里,生产力极其发达,社会产品极其丰富,精神高度文明,生产关系比普通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国家和阶级已经消灭,即实行两个决裂(和私有制、私有观念决裂)人人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人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应当说,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述并非只是一张图画,而是很具体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因此,它唤起了全世界无产者的觉醒,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共产主义运动。至今连西方资本主义大学都在教授马克思主义课程,资产阶级学者都在研讨共产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起,就开始了这一伟大理想性的共产主义运动,经过9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使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已经雄踞于世界。其实,共产主义并不渺茫,共产主义就在我们身边。在白色恐怖下,在残酷的战争年月里,为了实践共产主义理想,有最早的党的领导人李大钊、夏明翰,和共产党员杨开慧、刘胡兰、江竹筠、毛泽民等为代表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英雄烈士;在战场上牺牲的有以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为代表的数不清的共产主义烈士。在和平建设时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王进喜那样革命加拼命的工人阶级代表;像焦玉禄、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好公朴;像雷锋那样一辈子做好事、永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好战士,雷锋仍然是今天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那个年代的孩子们从小就学习雷锋叔叔,向往那鲜艳的红领巾,唱着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曲,在红旗下成长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因为毛泽东缔造的党是光荣、正确、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儿童团、少先队开始就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们。等等。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这一观点割裂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首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项工作。其次,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柱;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力。忽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一,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真正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党和人民对大学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理想必须同社会理想相一致。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践履笃行,奋发有为,甘于奉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祖国、为人民创造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

第一节 单选题

1.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B)A.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B.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C.自由竟争限制了生产集中 D.生产集中消灭了自由竞争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A.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国家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银行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3.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A.实现了自我否定 B.发生了根本变化 C.仍无任何变化

D.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4.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C)。A.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 B.商品输出替代资本输出 C.垄断

D.资本输出竹代商品输出

5.少数资本家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行为是(D)A.联合 B.兼井 C.收购 D.垄断

6.金融资本是(D)。

A.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B.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C.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D.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资本

7.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实现方式是(B)。A.投资兴办企业 B.参与制 C.资本积累 D.暴力掠夺 8.金融资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A)。A.通过“参与制”实现 B.通过“代理制”实现 C.通过“个人联合”实现 D.通过“企业联合”实现

9.“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C)。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众多企业和银行机构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控企业和银行

14.资本主义进人到垄断阶段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B)。A.垄断消灭了竞争

B.垄断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C.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D.垄断缓和了竞争

1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大量过剩资本的根本原因是(A)。A.垄断资本必须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B.国内已无有利可得的投资场所 C.国内已无落后的生产部门需要投资 D.国内各部门投资已经饱和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D)。A.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B.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危机 C.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

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B)。A.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B.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C.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D.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

A.可以调节社会生产,但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的矛盾 B.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C.通过调节社会生产,克服了生产盲目性

D.通过各种福利政策使劳动者摆脱被剥削的地位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A.资本主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B.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社会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D.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投资实现全部资本国有化的垄断资本主义

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明(A)

A.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局部调整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代替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很快要代替资本主义国家 D.资本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C)A.国家协调私人垄断资本相互关系

B.各个私人垄断资本相互有机结合的总体 C.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

D.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互矛盾的体现

二、多项选择题

3.垄断时期由垄断本身产生的竞争包括(ABD)。A.垄断组织内部的竟争 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4.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BCD)。A.竟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

B.竟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C.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D.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5.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ABCD)。A.目的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 B.手段包括非经济方式 C.更加激烈

D.范圈不断扩展

6.金融资本(ACD)。

A.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居统治地位的资本 B.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产生

C.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溶合形成的资本 D.通过“参与制”在经济领域里进行统治

-------------------------

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改良政策(C)。

A.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 B.从根本上触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 C.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地位 D.改变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对立

2.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A)。A.个体资本所有制 B.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C.法人资本所有制 D.国家资本所有制

3.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是(B)。

A.国家法人资本所有制和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 B.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和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 C.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和个人法人资本所有制 D.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和私人法人资本所有制

4.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国家内(D)。A.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 B.所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了分离 C.个别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了分离 D.大企业内部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

5.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A)。A.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B.市场机制不再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替代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D.国家与市场共同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

6.“二战”后的经济危机(B)。A.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增强 B.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减弱 C.经济周期的长度增加

D.危机期间失业率大幅度提高

7.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

A.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B.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 C.从根本上适应了生产的社会化

D.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

8.法人资本所有制(C)。

A.是私人股份资本股东化的产物 B.是国家资本股东化的产物 C.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

D.是个人资本股东化的产物

9.“二战”后为了防止分配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冲突,保持社会稳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A)。A.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B.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终身雇佣制度 C.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D.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职工持股制度

10.“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是(C)。A.大股东 B.资本家

C.高级职业经理 D.中产阶级

11.实现生产资料的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发生分离的是(C)。A.个体资本所有制 B.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C.法人资本所有制 D.国家资本所有制

12.“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C)。A.资本占有的社会性提高了 B.资本占有的社会性减弱了

C.资本占有社会性的提高没有改变资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支配地位 D.资本占有社会性的提高改变了资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支配地位

13.法人资本所有制主要存在于(A)。

A.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B.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私人公司中 C.自由竟争时期的巨型公司中 D.垄断时期的巨型公司中

14.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C)。A.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资本所有制企业(ACD)。

A.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B.国家作为出资人不直接控制企业

C.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是其重要职能 D.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2.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ABCD)。A.大公司内部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B.高级职业经理人成为大公司的实际控制者 C.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D.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ABC)。

A.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 B.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C.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D.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5.“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包括(ABD)。A.职工参与决策制度 B.终身雇佣制度 C.职工控股计划 D.职工持股计划

6.通过职工持股计划(BCD)。A.职上控制了企业股份 B.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提高了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感 D.使很多企业摆脱了经营困境

7.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典型的工资制度有(AD)。A.“泰罗制” C.“参与制” B.“丰田制” D.“福特制”

8.关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投资300亿美元,参与“阿波罗”计划的共有2万多家企业,120多所大学的40多万人员。这一事例表明当代资本主义(ABD)。A.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高度社会化了

B.生产关系在不断为生产社会化作出调整 C.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D.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范围的调整

9.西方国家大型企业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后,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ACD)。A.一般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 B.仍然直接经营管理企业 C.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 D.成为食利者阶层的代表

11.“二战”后,在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发展进程中(BD)。A.资本改变了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 B.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 C.追逐剩余价值对资本积累的推动减轻了 D.资本改变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

12.国家所有制的主要特点(ABD)。A.国家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B.推行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 C.以利润为企业的核心目标

D.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国家政权问题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 D、议会斗争

19、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0、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2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2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3、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25、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2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27、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A、由谁来进行统治 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2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3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31、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

A、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

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3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B

4、A

5、C

6、C

7、D

8、A

9、B

10、D

11、C

12、C

13、B

14、D

15、D

16、A

17、:D

18、B

19、D 20、D

21、B

22、C

23、A

24、D

25、B

26、C

27、A

28、A

29、A 30、A

31、C

32、B)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个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A、南斯拉夫 B、罗马尼亚 C、奥地利 D、匈牙利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6、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A、苏联模式 B、南斯拉夫模式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7、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8、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夺取国家政权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9、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C、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10、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D、坚持改革开放

12、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A、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

B、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人社会主义 C、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D、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13、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 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 C、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 D、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

14、列宁指出的具备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A、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

B、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C、多数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 D、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有()A、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C、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16、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基本形式有()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文化斗争 D、思想斗争

18、《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A、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B、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 C、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9、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 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20、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21、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2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23、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24、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A、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25、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C、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D、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和平两种形式

26、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和平发展原则

2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A、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B、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的学说

C、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8、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

A、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国家

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而只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 C、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和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D、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条件

29、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A、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C、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D、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3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因为()

A、工人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B、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C、工人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 D、工人阶级最有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

31、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的领导

32、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有()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B、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C、国家开始消亡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3、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构想,如()A、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B、用合作社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C、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D、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34、社会主义民主是()

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3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A、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 B、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

C、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D

2、AC

3、CD

4、BD

5、ABCD

6、ABC

7、ABD

8、ABCD

9、BCD

10、ABC

11、ABD

12、ABCD

13、ABCD

14、ABC

15、ABCD

16、BCD

17、AB

18、ABCD

19、ABCD 20、ABC

21、AD

22、ABC

23、ABCD

24、ABD

25、BCD

26、BC

27、CD

28、BCD

29、ABCD 30、ABCD

31、ABCD

32、ABC

33、ABCD

34、ABCD

35、ABCD

三、辨析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他们许多天才的设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虽然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各种设计,但基本上出于主观上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善良愿望,而不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

2、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

3、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试验。[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观点上,科学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第二,在对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态度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依据,但也具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和弊端,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而民主社会主义从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目标,逐步发展为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进而把社会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选项中排除出去,最后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无可取代。

因此,民主社会主义既非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因为它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目标;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不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不承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它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在我国不能搞这种试验。

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出路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公有的,即社会主义的占有形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实现的客观规律。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但是,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5、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2l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材料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材料3]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摘自陶德林、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请回答: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2)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参考答案](1)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

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品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而国家又站在经济生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转移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从价值判断上来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社会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2)阿尔温·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这是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2、[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材料2]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页)请回答: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参考答案](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2)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经济原因,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所依靠的力量和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由于这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3、[材料1]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长了20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写道: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部领导权时,“俄国还和沙皇时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他在三十年后逝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靳辉明、谷源祥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材料2]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4页)[材料3]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3页)结合上面材料,回答两个问题:(1)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 [参考答案](1)首先,从根本制度层面上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一国范围内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1R~gT可观的历史成就: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当时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

其次,苏联模式又是存在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模式。

虽然斯大林模式的功过并存,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外部面l临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应该说是摆在苏联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他只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或者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从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立场都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应当明确,承认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然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5篇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自己整理了点马克思的答案共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5篇]

    绪论 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 目录 绪论 ************************** 1 第一章************************** 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一、历史必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以及答案(5篇)

    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世界,为人类造福。 (2)在认识大气运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定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根源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