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商登记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工商登记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摘 要:从2013年开始,全国经济陷入低迷发展时期,这届国家领导人,在发展国家经济这块更不容易,为促进国家经济继续稳步向前良好发展运行,尤其是国家总理李克强,无论出国访问还是国内视察工作的主要目都是促进经济发展,“三证合一”的政策是废除不必要的国家制度,鼓励大众创业把障碍降到最低限度,降低企业经营中投入的制度成本。同时2014年3月1日 按照国务院部署,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我国全面实施,新版营业执照正式启用,工商登记制度其他改革也将逐步展开。被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正式上线,当日系统的访问量达18879次。由此企业工商改革正式启动,“三证合一”改革年内实现。所谓“三证合一”是将工商、税务、质检的“三证三号”合并为“一证一号”。
关键词:商事登记;信息公开;商事主体;监督体系;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20号文件中要求,由工商总局、中央编办牵头负责,简化手续,缩短时限,鼓励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今年将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三证合一”。
一、三证合一的好处
所谓“三证合一”就是: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三证合一的好处不只是三个证当一个证用,更是对企业设立登记变更办事流程的简化,让企业经营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企业经营上,剔除不必要的繁琐审批程序。更有个利好的消息是,目前工商系统正准备研发试行网上办理审批系统,让企业从网上办事窗口提交材料,从企业看到审批结果进行修改或者审批通过后再去审批窗口拿审批好的文件,更是避免了一次次跑审批的麻烦,进一步方便企业工作,目前网上审批企业工商执照年检工作就减去了企业现场审批的舟车劳顿的麻烦,企业执照管理人员只要按要求在网上上报好企业当年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运营等情况,工商部门进行网上检查。这样既方便了企业也提高了工商审批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利于企业发展
国务院多次强调要简政放权,为企业创造宽松的经营外部环境。中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国家酝酿已久,国家进行工商登记改革的目的是减少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和分散办公模式,最重要的改革是将以前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度改为认缴登记制度,还有放宽一系列其他的登记条件,比如:一个地可以登记多家公司;多项工商改革措施、目的都是为了方便企业经营和成立新的企业,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利于大众创业,更好的释放市场活力,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控经济。各项利好政策大大降低企业投资的资金压力和经营门槛,并减少经营成本,现在想创业的年轻人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应该把握住这次机遇。但是现在的政策更体现了诚信经营的重要性,要想企业有未来就必须诚信守法经营。
三、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好处
国家工商登记机关对登记在册的企业信息在公示系统进行公示,保证企业交易的安全性和提高企业之间交易时效,自从有了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我们企业每次和陌生企业签合同协议之前都查询一下对方企业情况,真的遇到过有问题企业,为企业避免了几次损失。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不但为为社会公众查询企业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时更方便国家工商部门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按存续企业的总数进行抽查,有问题企业就会进入异常企业名录,到时就不会有那个企业会愿意与有问题的企业进行签合同及合作项目。这样就是从根本上警示所有企业必须诚信经营,对建立一个良好的诚信经营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国家改革的目的是让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来调节市场经济,改变政策经济,以后一个企业想发展好了,以后企业领导者主要把精力放在经营管理和诚信交易。
四、国家重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在岗职工也是面临下岗的危险,国家整体就业态势不是很好,所以国家当前的国情倡导我们由以前就业时代向全民创业的时代转变、中国制造也正向中国创造转变。可能新的下岗潮正要来临,时势造英雄,新的机遇带来新的挑战,这也是从去年开始国家开始进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原因,李克强总理每次视察工商局、银行都是督促快速改革有利于创业。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创业的好政策,大力扶植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中国制造和创造业,每次出国访问都是向出访国推销中国产品,目的是让中国工业走出去,走向世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国家登记制度改革简化以后,让创业者可以少一部分精力和创业成本花费在一些不必要制度上,可以释放更多的生产力和精力用在生产经营上,所以说国家国情和国家政策促使中国工商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因。
五、目前三证合一的进展
目前,“三证合一”成为国家工商部门2015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表示,2015年将在“三证统发”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一照三号(即三证合一)”,目前,“三证合一”改革正在全国部分省市试点,受到全国企业普遍欢迎和点赞。截至6月10日,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试点,覆盖率为93.55%,其中26个省(区、市)实施“一照三号”,天津、江苏、辽宁、黑龙江、上海、福建、河南、海南、甘肃9个省(市)为全省范围内开展“三证合一”,其他20个省(区、市)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例如:江苏的一个企业以前用20多天办好的三个证书,现在只用三天就拿到载有一个号码的营业执照,集合了以前三证的号码,省去好多的精力物力,可以说三证合力的试点和试行工作,已经证明国家的这项政策是大大有利与民的,百姓利益高于一切。百姓的福祉就是最高的法律。与政府自身的利益诉求相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需求是第一位的。政府机构改革只有融入释放市场活力、挖掘制度创新红利的经济体制改革洪流之中才有社会价值。
2015年6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2015年年底必须确保全国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
<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国务院于2010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七大产业,即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阶段分析
根据李媛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需求、投资、市场规模这四个方面对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产业周期阶段进行的具体分析,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处于形成阶段;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则基本处于成长阶段。具体分析如表3.1。
表3.1
影响因素 节能环保 生物 高端设备制造业 新材料 新能源汽车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
技术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熟 成长 成长 形成
需求 形成 成长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长 成长
投资 成长 成长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长 成长
市场规模 成长 成长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长 成长
总结 成长 成长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长 成长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1、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金融支持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处于形成阶段,目前以研发创新为主,产业规模不大,但增长潜力较大,需要更有力的投入和政府扶植政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完善财政补贴政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存在技术不成熟、生产规模小、单位成本高的问题,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范围。(2)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在调整和完善新能源汽车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过程中,应坚持以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的原则。(3)加大政府采购的力度:政府应制定鼓励优先购置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条款,同时,应出台更为明确的实施标准和操作细则,依照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的原则,积极支持单位优先采购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并逐年提高采购量。(4)拓宽新能源汽车融资渠道:在金融政策方面,鼓励建立以政府信用、投融资实体为平台,以新能源汽车企业债券发行为手段的创新性金融信贷体系。新能源汽车厂商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境内外上市、吸纳民间资本和自有资金积累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2、其他六大产业的金融支持
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这六个产业目前处于成长阶段。这是由研发向产业化转换的关键时期,产业化取得一定进展,在关键技术创新方面也有一定突破。主要有以下金融支持策略:(1)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首先,加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的资金投放。其次,商业银行可针对企业不同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再次,商业银行对重点企业可采取银团贷款模式加大信贷支持。然后,积极创新担保方式,完善产业贷款担保机制。最后,加强对产业的信贷风险防范。(2)建立专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的政策性金融组织。第一,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第二,创建政策性投资开发专业公司。第三,创建政策性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3)组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产业投资基金。(4)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引导作用,拓宽融资渠道。首先,充分利用主板市场融资,优先支持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上市融资。其次,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优先核准符合发展要求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发行债券。再次,建立相关产业源创业板市场。最后,加快发展与产业技术开发相关的风险投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5)推进与产业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实现产业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综上,我国应根据格个产业在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金融支持策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树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培育研究[D].南开大学,2012.33-55.[2]陈爱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3]张家睿.美国风险投资与技术进步、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4.[4]史丹,夏晓华.新能源产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7):23-43.[5]姜棱炜.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融资模式及其效率评价[D].南开大学,2013.34-39.[6]吴军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23-39.[7]陈柳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6):30-34.[8]刘洪昌,闫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及其政策取向[J].现代经济探讨,2013(1):60-63.
第二篇:改革商事登记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商事登记制度 激发市场活力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列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改革,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改革现行工商登记制度,推进实施以“宽进严管”为主要特征的商事登记,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激发市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也将极大的促进工商机关职能转变、工作转型、重点转移。为即将推行的改革做好准备。
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势在必行。工商人员应了解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明确改革后将实行“宽进严管”,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并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保障市场主体平等、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宽松准入环境,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经过了多年的理论研讨,并已经在深圳、珠海等地进行了先行试点,在全国全面推行势在必行。
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引发工商机关职能转变。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进行,工商机关职能也将发生重大转变。过去,在对商事主体市场准入管理上,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思想和做法长期存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前置审批事项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促进工商机关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从“把关审批型”向“注册备案型”转变,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营者,提供规范、统一的商事登记,优化登记服务。
三、加强和改进工商机关的作风建设,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转变职能与改进作风的关系,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过程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使改革的步骤、措施符合市场经营主体的愿望和利益,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登记注册“窗口”单位作风建设,严肃纪律、依法行政、热情服务,巩固和完善“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制”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增强登记注册工作透明度,发挥登记注册统计汇总信息对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发展的参考作用,通过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为地方政府、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充分释放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红利,以实际成效取信于人民群众。
四、加强日常监管,营造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探索和完善适应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要求的日常监管模式,做到“放权”不“放任”,实现登记注册、日常监管、行政执法、年检验照的有机统一,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通报、联动执法、协同监管机制,实现对市场经营主体的全方位、无缝隙监管,监督商事主体遵守核准登记事项,依法自主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使商事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轨道上运行,避免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他人知识产权的侵害,保障公平竞争。大力推进商务诚信建设,落实征信措施,依法规范采集市场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推动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根据市场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将企业守法诚信、行业风险、区域重要程度、动态警示等情况纳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指标体系,实现内联应用,科学实施市场巡查、质量监测等工作,有效提升对商事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管效能,维护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
五、商事登记改革绝不仅仅是简化了登记流程,放宽了门槛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门槛降低以后配套监督政策的制定。在充满了活力的市场,缺乏的并不是企业数量,而是一些创新型的、能够引领产业升级的企业,企业将更加专注于生产、制造本身,而不再被以往繁琐的登记制度卡在门外;而一些相对低端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更希望政府的监管模式发生质的变化,抓好监管体系的重新构建,为产业转型升级构筑起一道严管的防线。
而这些仅仅依靠市场监管部门一己之力显然不够。商事登记改革只是令企业尽快进入市场,但是否合法地进入市场这才是改革的关键,这就需要所有职能部门联合起来监管。此外,还应该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将消防验收、环境评估、卫生审计等职能逐渐转移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同时强化行业组织发挥自律作用,推动行业规范,对政府监管形成有效补充。
第三篇:激发市场活力心得体会
激发市场活力心得 体会
2020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具体部署。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激发与增强市场活力。
保护和培育市场主体,助力市场主体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助力市场主体发展,首先需要保护市场主体。一般情况下,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但面对突发重大灾害或公共事件,就需要出台必要政策保护市场主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推出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直接惠及各类市场主体。助力市场主体发展,还要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针对性有效性,使广大市场主体充满活力、日益发展壮大。
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构建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促进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商品市场创新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市场体系,与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相互作用,共同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和市场逐步形成发展合力。今后,需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充分发
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营造公平竞争氛围。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加强产权激励,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政府服务。
第四篇:深化改革全面激发市场活力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我国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与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都直接依赖于重大改革的突破;利益失衡的矛盾突出,改革需要在调整重大利益关系上取得进展;转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全面增强。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正在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研究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向人们释放以更大决心和魄力推进全面改革的重要信息。
35年的改革实践表明,政府与市场关系牵动、影响改革全局。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得好,不仅能够保证经济健康发展,还能够带来社会和谐与政治清明。相反,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好,会给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等带来多方面的困难。当前我国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在于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和深度介入微观经济活动。这就给新阶段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在经济生活领域,是坚持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还是实行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毫无疑问,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以市场化改革为最大红利。从人类发展历史看,任何其他工具都不能取代市场机制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地位。我国改革开放35年最重要的经验是“培育市场、解放市场、发展市场”,通过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创造出计划经济时代无法比拟的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率。当前,尽管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个市场体系,但这个体系还远未完善,还带有行政主导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缺陷。土地、水、电、油、金融等资源要素配置还有着比较严格的行政管制,环境产权交易等市场体系远未建立起来。然而,正如35年前我们没有预期到今天的发展一样,未来5到10年深化市场化改革能够释放出的红利,很有可能远远超过我们当前的预期。
努力实现市场化改革的全新突破。未来几年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加快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打破资源、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新双轨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就是要全面打破垄断,拓展社会资本更大的制度空间;就是要以公益性为重点调整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发挥其在社会保障、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战略性产业稳定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就是要更多地借助社会力量,发挥其在形成公平有序市场秩序中的作用。
把政府转型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在政府转型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十分困难的,推进市场化改革步履艰难。政府职能重心如果继续放在做大总量、扩大投资上,改变投资主导就难有实质突破;如果不改变以经济总量为导向、以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和干部考核为约束激励机制、以政府主导和地方政府间竞争为突出特点的体制机制,就很难走出产能过剩、土地财政、债务风险等治理困局;如果不改变政府自身利益倾向,“有形之手”就会产生干预资源配置的内在冲动。新阶段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就是要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大政府放权力度,简政放权,从制度上约束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就是要尽快通过财税、土地制度等改革,有效理顺中央地方关系,实现事权与财力匹配,改变竞争性地方政府增长模式及相关的体制机制;就是要在制度上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上的基本职能,在干部绩效考核上,改变“以GDp论英雄”,切实把公共服务实现度和群众满意度作为干部评价、考核、奖励和问责的重要标准。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年7月5日
第五篇:坚持改革创新充分激发活力
市工商局2016年工作总结暨2017年工作计划
201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工商局的正确领导下,市工商局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坚持做到“五个突出”,争当“五个表率”,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徐少华常务副省长、邹铭常委等省领导对我局在全国率先打造网上审批中心,推行集约化、标准化服务管理模式,为全省改革探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市委吕业升书记、梁维东市长高度肯定我们商事制度改革取得的突出成绩,先后5次对我局工作进行批示。省工商局凌锋局长专程到我局调研,充分肯定了我局各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对我们敢于改革、敢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予以了高度评价。
一、2016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全力推进文明创建“补短板、促提升”,工作成果深受各界认同。全系统上下积极履行牵头全市集贸市场文明创建、户外广告整治和公益广告氛围提升的职责,研究制定全市集贸市场文明创建督导方案和全市工商系统文明创建工作方案,坚持试点先行,以横沥等镇为试点,在镇委、镇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成功打造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文明创建示范点,并以点带面指导督促各镇街开展整治提升。全市33个镇街全部完成集贸市场示范点文明创建,211个市场顺利改为摆卖区,已整治达标的集贸市场273个,动员广告企业利用自有媒体资源发布公益广告5.4万平方米,全系统办公大楼及登记注册大厅共发布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创建公益宣传画1505张,共2031.6平方米,营造了浓厚的文明创建宣传氛围。我们的文明创建工作得到了省委慎海雄常委、市委吕业升书记等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二)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市场活力和改革红利充分释放。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国率先推行“全程电子化+审批中心”工商登记改革,全面实施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企业简易注销,全力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7.4万户,其中企业8.2万户,分别同比增长41.3%、49.7%。全市市场主体总量首次突破80万大关,达到84.1万户,其中,企业32.9万户,个体户51.1万户,市场主体总量和新增量、企业总量和新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全市共受理网上登记业务25.2万宗,占全市同期同类型业务87.5%,累计减少群众往返57.7万人次,平均每天减少约2711人次,全程电子化已成为工商登记注册的重要渠道。在2016中国智慧政府发展年会上,我局“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管理系统”成功入选第二届中国“互联网+政务”50强优秀实践案例,是我市唯一一个入选的案例。省工商局、省社科院联合课题组评估显示,东莞市开办企业便利度居全省第二、地级市第一。
(三)着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新型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2 — 牵头编制《东莞市市场监管现代化“十三五”规划》,科学绘就我市市场监管现代化发展蓝图。科学设定“市场规范指数”,纳入镇街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内容,推动各部门、各镇街落实后续监管职责。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东莞市企业信息公示和信用约束管理暂行办法》,率先制定企业信息公示和信用约束管理“两张清单”,着力优化东莞市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依托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累计推送信息38.1万条,收到反馈信息67.6万条(次),反馈率超过100%。全市2015企业年报率为92.56%,比2014提高2.7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二,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我市企业活跃度高,存续状况总体良好,市场秩序整体运行平稳。国家工商总局组织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到我局开展现场教学,省政府在我市召开全省商改后续监管工作推进会,推广我市商改后续监管经验。
(四)积极拓展服务内涵,工商服务品牌深入人心。深入实施登记规划和专业指导,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全市个体户升级为企业1039户,有限公司转为股份公司124户,新登记私营集团47户,累计帮助201户企业在境内外和新三板上市。大力推进股权质押登记和动产抵押登记,帮助企业融资解困,办理股权出质登记659宗,动产抵押登记853宗,涉及担保数额1001.7亿元。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全市累计有效注册商标15.2万件,— 3 — 其中中国驰名商标76件,广东省著名商标287件,居全省前列。积极推进“守重”企业公示活动,公示广东省“守重”企业1576户,推荐国家级“守重”企业20户。深化消费维权服务站建设,试点创建网上消费维权服务站2家,全市现有消费维权服务站541家,全系统累计调解消费投诉16839宗,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587万元。调整优化个私协会组织架构,全市33个镇街全部完成个私协分会合并成立独立法人资格协会工作。全面铺开“小个专”党建工作,全市新组建“小个专”党支部131个,改设工商分局党总支30个,全市累计有“小个专”党支部173个,工商分局党总支33个。省工商局凌锋局长、市委白涛常委视察调研我市“小个专”党建工作,对我市“小个专”党建工作的创新性、有效性给予了充分肯定。
(五)坚持民生保障导向,市场竞争环境明显优化。积极探索新型监管执法模式,以手机销售行业为试点,开发企业“诚信通”信息查询系统,选取7个镇街推广使用。开展涉众金融领域及非法集资专项整治和风险排查专项行动,排查相关企业392户,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涉嫌违法线索,协助公安部门成功破获“4•25”专案。强力整治无照经营,全系统清理无照经营12783户,立案查处1638宗。着力开展打击商标侵权专项整治,立案查处商标违法案件450宗。开展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9项广告专项整治行动,查处违法广告案件174宗。积极推进“无传销城市” — 4 — 创建,清查涉传窝点23个,全市打传工作总体形势平稳可控。全面强化网络市场规范治理,处理网络投诉举报1085宗,登记入库网络经营主体近4万户,推广红盾电子标识1461个,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总量和红盾电子标识推广数居全省地级市之首。全系统累计查办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3670宗,罚没金额2137.2万元,全市市场经营秩序更加规范有序。
(六)突出内部管理规范,干部队伍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有力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党组班子,党组书记、局长,局领导主体责任清单和纪检组监督责任清单,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分批开展谈话提醒活动,促进“两个责任”落到实处。重新修订权责清单,制定我局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听证办法,规范重大行政决策行为。探索组建东莞工商人才库,设立五类人才,着力提升队伍素质。建成东莞工商65年历史电子展览馆,编印东莞工商65年图册,拍摄《前行》历史纪录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东莞工商65年发展历程,进一步增强了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严格落实办公用房清理整改,有序推进公车改革,完善财务资产管理,夯实全系统基础保障。积极开展纪律作风和行政效能督察,持续优化工作作风,我局从2013年1月份起连续48个月在全市行政审批电子监测绩效测评中名列第一。
二、2017年工作计划
2017年,市工商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试验任务和“放管服”改革要求,抓好主职主业,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不断提升综合履职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创新、服务、法治、文化、廉洁“六型工商”,为东莞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一)加快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着力打造“智慧型”工商。贯彻全市市场监管现代化“十三五”规划,构建起市场监管体系协同创新平台,推进“智慧监管、信用监管、协同监管”三大工程,在全国商事制度改革中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全省、全国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经验。
打造市场监管体系协同创新平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紧紧围绕建设科学市场监管体系核心目标,在政府主导下,依托市“两建”办,构筑市场监管协同创新平台,以跨界整合协作的协同创新理念,引入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团队,深入开展对市场监管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为市场监管协同创新的新型智库;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全方位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着力突破体制、机制、信息等壁垒,实现市场监管工作的跨界协同治理,打造出一个理论创新、协同作战、科学调 — 6 — 度的综合平台,建立起市场监管协同创新的系统框架。今年,首要借助新型智库的资源,结合东莞实践,对科学市场监管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争取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市政府文件出台《东莞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实施方案》,以市政府名义召开全市性工作会议,动员部署全面推进科学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选取厚街、横沥、大朗、道滘镇为试点,探索先行经验,成熟后全市推广;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在现有市场规范指数、商改后续监管督查考评、“两建”综合考核等基础上,探索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对各镇街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成效进行客观评估。
推进智慧监管工程。推动网格化综合监管。对接市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将市场主体地址信息、开业经营、证照办理情况核查以及年报、亮照等基础监管事项纳入“智网工程”,实现基层市场协管队伍和网格管理员队伍的整合,促进市场监管和社会服务管理的有机融合。实施移动巡查监管。推动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和“智网工程”指挥调度系统的数据对接,后续监管任务自动推送到基层网格员手机客户端,通过客户端进行信息采集,实时上传、共享检查结果,跟踪督促问题整改,移交案件线索,实现后续监管的全域网格化和全程信息化。探索企业自治监管。推广厚街经验,组建企业自治网格,以专业市场为切入点,按照“部门指导、社区监管、物业自治”的协同共管原则,明确部门、社
— 7 — 区及专业市场开办方职责分工,探索将专业市场场内市场主体的信息采集、日常巡查、隐患处置等工作,交由物业公司实施,打造部门、社区、社会主体多元共治的示范样板。
推进信用监管工程。贯彻实施《东莞市企业信息公示和信用约束管理暂行办法》,构建以“一个办法+两张清单+两个系统”为核心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组织编制“两张清单”。完善我局企业信息公示、信用约束管理“两张清单”,发挥市企业信用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各部门全面梳理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两张清单”,通过市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企业信息归集公示。以市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载体,抓好涉企信息的归集共享,把涉企信息及时、完整、准确、规范归集到同一企业名下,开通工商机读档案资料网上打印服务。探索“移动互联网+信用查询”方式,加快开发公示系统移动端,将企业信用查询功能嵌入微信“城市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信用查询渠道。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依托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信用联合惩戒模块,实现对经营异常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息的推送共享、动态更新和约束反馈,在日常监管和行政服务中予以限制或禁止,打造“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示范工程。探索在重点领域建立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打造“信息化+备忘录”的联合惩戒模式。
推进协同监管工程。推进跨界协同治理。以市场监管体系协 — 8 — 同创新平台为支撑,持续推进市场监管的跨界协同治理,突破体制机制壁垒,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市、镇、村三级的纵向协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内外协同,重点行业的监管协同,专项任务的执法协同,实现市场监管工作的共治和善治。升级改造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充分发挥系统的商改后续监管支撑作用,完善系统线索移交处理、结果反馈、报表统计、短信提醒以及增设账户功能,系统记录部门监管工作情况和监管结果,辅助部门提高智能化、联动化监管水平。厘清部门监管职责。按照行业监管分工原则,争取市政府支持,明晰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夯实镇街党委、政府“清无”的属地责任,明确由政府牵头“清无”工作,加大“清无”工作力度。依法查处有证无照以及不涉及许可的一般经营项目的无照经营行为,防止出现无照经营集中区域。加强前后端监管衔接。严格落实“双告知”机制,登记窗口在办理登记注册时,指导申请人参考执行目录中的经营范围用语填报申请资料,市场监管办加强与42个监管部门的工作衔接,许可行业登记信息按照关键字及时推送各后续监管部门。
(二)持续深化前端准入改革,着力打造“创新型”工商。完善“全程电子化+审批中心”工商登记改革模式。加快推动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联合商业银行发放具备金融功能的电子营业执照,拓宽市场主体身份认证渠道。探索经营范围自主智能申报,建立经营范围规范用语数据库,提高在线申请通过率、后置审批事项
— 9 — 推送准确率和登记审批效率。拓宽全程电子化业务覆盖范围,争取在2017年下半年上线运行个体工商户全程电子化业务,进一步提升前端准入便利化水平。建立冒用身份信息事前预警制度。搭建冒用身份信息预警系统,对在线申报信息不实或者无法查实的有关人员,实行现场签名确认。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限制冒用人和被冒用人办理相关业务。积极推动省工商局建立全省工商系统冒用身份信息预警名单库,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互认,防范骗取登记的不法行为。简化外商投资审批手续。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行业,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由审批改为备案管理,进一步提升外资准入开放度和便利度。探索扩大我市集群注册登记范围,允许港澳创新、创业人才以集群注册的方式在我市成立外商投资企业,进一步增强我市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深化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完善市场主体快速退出机制,扩大企业简易注销改革适应范围,对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适用简易注销程序。对符合特定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实行主动注销,释放长期被占用闲置的名称字号和经营场所等工商登记资源,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三)深度融入全市发展大局,着力打造“服务型”工商。加强数据分析运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将全系统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利用工商数据资源优势,研究和挖掘工商数据规律、趋势动态,形成专题分析报告,服务党委、— 10 — 政府决策。完善重点企业行政指导和服务机制。建立大型企业、驰名著名商标企业、纳税大户等重点企业户籍库,推行“市局领导分片挂钩、基层分局领导包干”的工作机制,以基层分局为载体,实施“点对点、精准式”行政指导,为企业提供政策分析、商标规划、商业秘密保护、合同行政指导、信用风险研判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营造“亲商、稳商”发展环境。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对入选全市“倍增计划”名单的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其创建自有品牌。以横沥、麻涌镇为试点,着力打造“品牌强镇”,形成试点经验后在全市推广。加大商标培育保护力度,推动企业开展商标注册,通过商标运用、品牌输出、商标许可等模式,引导企业“走出去”;充分发挥商标预警保护系统和市商标品牌发展保护促进会的功能作用,帮助企业维权。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指导督促镇街建立集贸市场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强“流动摊贩安置摆卖区” 整治规范,打造集贸市场长效管理示范镇街。深入开展广告专项整治行动,发挥广告协会作用,引导广告企业积极发布公益广告,营造浓厚的文明氛围。结合“友善之城”、“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等活动,打造分局示范窗口,落实门前“四包”,推动全系统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提升消费维权效能。指导行业协会完善协会消费维权服务站建设,推广网上消费维权服务站,每个镇街选择1—2个已推广使用红盾电子标识的网站作为建站对象,健全全市消费维权体系。推广应用企业“诚信通”
— 11 — 信息查询系统,全年全市推广使用不少于1000户。加强消费投诉数据分析,每季度发布消费提示和警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12315与12345平台的对接机制,规范投诉举报办理程序。深入推进“诉转案”工作,认真核查每宗消费投诉违法线索,对违法行为及时查处,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扎实推进“小个专”党建工作。依托全市智慧党建系统,开发“小个专”党建功能模块,实现“小个专”党建信息化、规范化运行。发挥个私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动员会员企业组建党组织,搭建交流服务平台。按照“五个一”标准铺开“小个专”样板支部建设,各分局至少建成1个样板支部,以点带面提升“小个专”党建工作水平。创新“小个专”党建活动载体,组织“小个专”党组织开展“三亮”(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创业讲座、外出学习交流等,丰富党员活动和组织生活,激发带头引领作用,助推全市“小个专”稳定持续发展。
(四)稳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着力打造“法治型”工商。加强重点行业治理。开展流通领域手机行业专项整治,重点查处一批大案要案,铲除一批非法窝点,巩固扩大行业整治成果。开展汽车及配件销售行业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利用格式合同、制假售假等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净化汽车行业市场环境。以沐足、美容美体行业为重点,落实规定检查频率,规范娱乐服务行业经营秩序。突出重点领域整治。整治虚假地址登记,协调银行等部门解决取证难等问题,严厉打击以虚假材料骗取工商登 — 12 — 记行为。抓好涉众金融及非法集资领域风险防控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宣传排查,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涉嫌违法线索。牵头做好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和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重点打击互联网、食品等领域商标侵权行为。加强重点领域广告监测,严厉查处虚假违法广告行为。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自动归集处理网络投诉举报信息,运用大数据提升网络市场治理水平。强化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抓好涉传投诉举报的处理和日常清理排查,依法有效处置涉传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优化市场主体年报工作。上线应用手机年报系统,大力宣传“东莞工商”微信公众号“报告”功能,提升年报便利化水平。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履行年报公示义务,依法对未年报企业进行联合惩戒和立案查处,提高市场主体年报积极性,确保企业年报率保持全省前列。推行“双随机”抽查。应用省局“双随机”抽查系统开展抽查工作,除投诉举报、大数据监测、上级转办交办以及沐足、美容美体等重点行业市场主体采取定向检查外,其余日常执法检查实现检查对象、分局检查人员“双随机”,进一步完善邮寄信函抽查,实现市场监管精准、公平和高效。规范行政决策和市场监管执法行为。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及听证办法等工作制度,提升公众参与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决策行为,提高行政决策质量和效率。完善市场监管执法程序和制度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检查监督,降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被确认违法率,有效防范执法
— 13 — 办案风险。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贯彻实施政务公开负面清单制度,依法积极稳妥完善政务公开工作,研究制定政务公开负面清单,细化明确不予公开范围,对负面清单以外的政府信息,原则上都要依法依规予以公开,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不断提升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五)深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文化型”工商。拓宽人才发展渠道。充分发挥属地管理优势,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将工商队伍发展纳入全市一盘棋,争取对外输出优秀干部,拓宽发展渠道。积极吸收外单位人才,继续通过转任与招录相结合,在全省、全市范围内择优开展选调,充实干部队伍力量。争取市编委支持,设置网上审批中心机构,核定人员编制,有效规范队伍编制管理,保障队伍发展稳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干部队伍学习交流,继续推行基层股级干部和业务骨干到市局科室跟班学习制度。组织业务科室对口开展专题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组织干部职工赴高校参加学习,适时开展户外拓展活动、心理调适讲座等活动,增加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机会,有效开阔队伍视野,增强生机。优化正向激励引领。科学制定量化考核体系,适当降低考核指标,突出全局性重点工作,给予基层分局更多自主发挥空间,实现履行职责和服务发展双赢。充分发挥工商学会作用,组织举办业务研讨会,开展主题征文比赛,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提高队伍学术研究水平。推进新录 — 14 — 用公务员导师制,建立培养规划,定期指导检查,推动新公务员健康快速成长。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深化机关、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扎实做好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夯实党建工作基础保障。坚持以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继续开展送温暖活动,及时慰问生病、住院、生育等干部职工,把组织对干部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营造全系统共同愿景。大力加强工商文化建设,通过共同学习交流、走访座谈、专题研讨等方式,了解掌握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追求,总结形成独具东莞工商系统特色的共同价值目标和共同愿景,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举办羽毛球、篮球、书画、歌唱等各类文体比赛,扎实做好“最美工商人”、“身边好人”等展示活动,着力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六)全面从严落实主体责任,着力打造“廉洁型”工商。开展谈话提醒活动。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党员干部谈话提醒活动,及时排查、化解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切实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深化党风廉政教育。举办领导干部三纪教育培训班,组织开展廉政文化微电影拍摄、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活动,结合纪律学习月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纪党规、观看廉政教育专题片,强化警示教育,筑牢廉洁从政思想防线。严格规范内务管理。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出台制度规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降低内部采购风险。修订资产管理规定,完
— 15 — 善资产管理配套措施,实现资产精细化管理。制定全系统办公用房管理制度,修订建筑物修缮办法,完善办公用房信息化系统数据,促进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组织第二批达标分局开展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复查,举办档案员业务培训,加强档案工作监督指导,确保顺利通过复审。强化日常监督检查。组织窗口政风行风暗访调查,开展登记审批效能网上督察,提升窗口服务效能,改进窗口工作作风。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督察暗访,组织执法办案效能督察回访,努力降低履职风险。开展节假日值班纪律督察,确保节日期间全系统政令畅通。支持纪检组监督执纪问责。配合派驻纪检组落实监督责任,开展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人、财、物管理,全面强化权力运行和队伍作风纪律监督。选取2—3个基层分局开展驻点巡查,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基层矛盾风险。加大信访及办案工作力度,严查违法违纪问题,并在全系统通报,做到以惩促防,以案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