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克强:靠改革的最大红利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李克强:靠改革的最大红利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摘自:宏观经济新华网2013-08-19 22:59
新华网北京8月19日电 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兰州主持召开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
李克强指出,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是本届政府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为此,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当前国际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凸显。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转型期,需要着力提高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从根本上说,这还是要靠着力释放改革的最大红利,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此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要善于运用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和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总体思路,在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胀上限的合理区间内,坚持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力是改革攻坚,着力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当经济运行滑向下限或逼近上限时,要按照既稳当前、更利长远的原则,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调整结构的措施,统筹施策,精准发力,使经济避免大的波动,保持平稳运行。
第二篇:改革商事登记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商事登记制度 激发市场活力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列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改革,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改革现行工商登记制度,推进实施以“宽进严管”为主要特征的商事登记,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激发市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也将极大的促进工商机关职能转变、工作转型、重点转移。为即将推行的改革做好准备。
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势在必行。工商人员应了解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明确改革后将实行“宽进严管”,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并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保障市场主体平等、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宽松准入环境,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经过了多年的理论研讨,并已经在深圳、珠海等地进行了先行试点,在全国全面推行势在必行。
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引发工商机关职能转变。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进行,工商机关职能也将发生重大转变。过去,在对商事主体市场准入管理上,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思想和做法长期存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前置审批事项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促进工商机关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从“把关审批型”向“注册备案型”转变,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营者,提供规范、统一的商事登记,优化登记服务。
三、加强和改进工商机关的作风建设,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转变职能与改进作风的关系,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过程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使改革的步骤、措施符合市场经营主体的愿望和利益,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登记注册“窗口”单位作风建设,严肃纪律、依法行政、热情服务,巩固和完善“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制”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增强登记注册工作透明度,发挥登记注册统计汇总信息对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发展的参考作用,通过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为地方政府、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充分释放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红利,以实际成效取信于人民群众。
四、加强日常监管,营造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探索和完善适应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要求的日常监管模式,做到“放权”不“放任”,实现登记注册、日常监管、行政执法、年检验照的有机统一,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通报、联动执法、协同监管机制,实现对市场经营主体的全方位、无缝隙监管,监督商事主体遵守核准登记事项,依法自主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使商事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轨道上运行,避免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他人知识产权的侵害,保障公平竞争。大力推进商务诚信建设,落实征信措施,依法规范采集市场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推动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根据市场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将企业守法诚信、行业风险、区域重要程度、动态警示等情况纳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指标体系,实现内联应用,科学实施市场巡查、质量监测等工作,有效提升对商事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管效能,维护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
五、商事登记改革绝不仅仅是简化了登记流程,放宽了门槛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门槛降低以后配套监督政策的制定。在充满了活力的市场,缺乏的并不是企业数量,而是一些创新型的、能够引领产业升级的企业,企业将更加专注于生产、制造本身,而不再被以往繁琐的登记制度卡在门外;而一些相对低端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更希望政府的监管模式发生质的变化,抓好监管体系的重新构建,为产业转型升级构筑起一道严管的防线。
而这些仅仅依靠市场监管部门一己之力显然不够。商事登记改革只是令企业尽快进入市场,但是否合法地进入市场这才是改革的关键,这就需要所有职能部门联合起来监管。此外,还应该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将消防验收、环境评估、卫生审计等职能逐渐转移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同时强化行业组织发挥自律作用,推动行业规范,对政府监管形成有效补充。
第三篇:2012年11月23日李克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李克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和辽宁省、湖南省及成都市、上海浦东新区政府负责人介绍了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情况。
改革经验: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李克强表示,我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甜头已经尝到。改革的成果:经济发展,社会开放开明,百姓生活质量提升,城镇环境逐步优化生态化,体制机制市场化„„
在新的起点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但也要看到,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国企垄断,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社会组织薄弱,社会公平正义有待加强建设,政府服务管理机制亟待优化„„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改革实践:试点改革是一种好做法
李克强说,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在过去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共识,也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我国国情复杂,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可先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并有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这是一种好做法。
国务院已批准的11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要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评估风险,继续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两型”社会、推动新型工业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财税金融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当好改革实验的“侦察兵”、“先遣队”,为改革攻坚提供新鲜经验和实践标杆。
改革方向: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
李克强强调,深化改革,千头万绪,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积极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找准了突破口,就会事半功倍。东中西部地区情况不同,突破口也要因地制宜。
要更加尊重规律,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这也是改革的方向。
改革难点:调整利益格局
李克强说,现阶段推进改革不仅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要触动利益。如果利益格局固化了,经济社会发展就缺乏活力。
调整利益格局,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作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同时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凝聚共识,减少改革的阻力。
改革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当然,有些改革可能会有局部的、短期的阵痛,但从全局看、长远看,受益会更大、更持久,最终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改革路径:试点经验法规化
李克强强调,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体制改革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推进改革要依法行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改革程序,成熟的改革经验可按程序上升到法规和法律,用法制巩固改革成果。改革要有灵活度,鼓励先行先试,在法律框架内的要大胆
推进,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可给试验区更多授权。这样的改革试验虽然是渐进推进的,但步子会更坚实,可以避免大的波折。
李克强最后说,我们身上肩负着发展和改革的重任,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依靠集体智慧和人民的力量,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第四篇:工商登记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工商登记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摘 要:从2013年开始,全国经济陷入低迷发展时期,这届国家领导人,在发展国家经济这块更不容易,为促进国家经济继续稳步向前良好发展运行,尤其是国家总理李克强,无论出国访问还是国内视察工作的主要目都是促进经济发展,“三证合一”的政策是废除不必要的国家制度,鼓励大众创业把障碍降到最低限度,降低企业经营中投入的制度成本。同时2014年3月1日 按照国务院部署,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我国全面实施,新版营业执照正式启用,工商登记制度其他改革也将逐步展开。被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正式上线,当日系统的访问量达18879次。由此企业工商改革正式启动,“三证合一”改革年内实现。所谓“三证合一”是将工商、税务、质检的“三证三号”合并为“一证一号”。
关键词:商事登记;信息公开;商事主体;监督体系;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20号文件中要求,由工商总局、中央编办牵头负责,简化手续,缩短时限,鼓励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今年将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三证合一”。
一、三证合一的好处
所谓“三证合一”就是: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三证合一的好处不只是三个证当一个证用,更是对企业设立登记变更办事流程的简化,让企业经营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企业经营上,剔除不必要的繁琐审批程序。更有个利好的消息是,目前工商系统正准备研发试行网上办理审批系统,让企业从网上办事窗口提交材料,从企业看到审批结果进行修改或者审批通过后再去审批窗口拿审批好的文件,更是避免了一次次跑审批的麻烦,进一步方便企业工作,目前网上审批企业工商执照年检工作就减去了企业现场审批的舟车劳顿的麻烦,企业执照管理人员只要按要求在网上上报好企业当年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运营等情况,工商部门进行网上检查。这样既方便了企业也提高了工商审批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利于企业发展
国务院多次强调要简政放权,为企业创造宽松的经营外部环境。中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国家酝酿已久,国家进行工商登记改革的目的是减少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和分散办公模式,最重要的改革是将以前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度改为认缴登记制度,还有放宽一系列其他的登记条件,比如:一个地可以登记多家公司;多项工商改革措施、目的都是为了方便企业经营和成立新的企业,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利于大众创业,更好的释放市场活力,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控经济。各项利好政策大大降低企业投资的资金压力和经营门槛,并减少经营成本,现在想创业的年轻人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应该把握住这次机遇。但是现在的政策更体现了诚信经营的重要性,要想企业有未来就必须诚信守法经营。
三、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好处
国家工商登记机关对登记在册的企业信息在公示系统进行公示,保证企业交易的安全性和提高企业之间交易时效,自从有了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我们企业每次和陌生企业签合同协议之前都查询一下对方企业情况,真的遇到过有问题企业,为企业避免了几次损失。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不但为为社会公众查询企业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时更方便国家工商部门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按存续企业的总数进行抽查,有问题企业就会进入异常企业名录,到时就不会有那个企业会愿意与有问题的企业进行签合同及合作项目。这样就是从根本上警示所有企业必须诚信经营,对建立一个良好的诚信经营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国家改革的目的是让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来调节市场经济,改变政策经济,以后一个企业想发展好了,以后企业领导者主要把精力放在经营管理和诚信交易。
四、国家重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在岗职工也是面临下岗的危险,国家整体就业态势不是很好,所以国家当前的国情倡导我们由以前就业时代向全民创业的时代转变、中国制造也正向中国创造转变。可能新的下岗潮正要来临,时势造英雄,新的机遇带来新的挑战,这也是从去年开始国家开始进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原因,李克强总理每次视察工商局、银行都是督促快速改革有利于创业。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创业的好政策,大力扶植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中国制造和创造业,每次出国访问都是向出访国推销中国产品,目的是让中国工业走出去,走向世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国家登记制度改革简化以后,让创业者可以少一部分精力和创业成本花费在一些不必要制度上,可以释放更多的生产力和精力用在生产经营上,所以说国家国情和国家政策促使中国工商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因。
五、目前三证合一的进展
目前,“三证合一”成为国家工商部门2015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表示,2015年将在“三证统发”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一照三号(即三证合一)”,目前,“三证合一”改革正在全国部分省市试点,受到全国企业普遍欢迎和点赞。截至6月10日,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试点,覆盖率为93.55%,其中26个省(区、市)实施“一照三号”,天津、江苏、辽宁、黑龙江、上海、福建、河南、海南、甘肃9个省(市)为全省范围内开展“三证合一”,其他20个省(区、市)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例如:江苏的一个企业以前用20多天办好的三个证书,现在只用三天就拿到载有一个号码的营业执照,集合了以前三证的号码,省去好多的精力物力,可以说三证合力的试点和试行工作,已经证明国家的这项政策是大大有利与民的,百姓利益高于一切。百姓的福祉就是最高的法律。与政府自身的利益诉求相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需求是第一位的。政府机构改革只有融入释放市场活力、挖掘制度创新红利的经济体制改革洪流之中才有社会价值。
2015年6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2015年年底必须确保全国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
<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国务院于2010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七大产业,即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阶段分析
根据李媛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需求、投资、市场规模这四个方面对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产业周期阶段进行的具体分析,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处于形成阶段;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则基本处于成长阶段。具体分析如表3.1。
表3.1
影响因素 节能环保 生物 高端设备制造业 新材料 新能源汽车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
技术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熟 成长 成长 形成
需求 形成 成长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长 成长
投资 成长 成长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长 成长
市场规模 成长 成长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长 成长
总结 成长 成长 成长 成长 形成 成长 成长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1、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金融支持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处于形成阶段,目前以研发创新为主,产业规模不大,但增长潜力较大,需要更有力的投入和政府扶植政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完善财政补贴政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存在技术不成熟、生产规模小、单位成本高的问题,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范围。(2)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在调整和完善新能源汽车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过程中,应坚持以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的原则。(3)加大政府采购的力度:政府应制定鼓励优先购置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条款,同时,应出台更为明确的实施标准和操作细则,依照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的原则,积极支持单位优先采购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并逐年提高采购量。(4)拓宽新能源汽车融资渠道:在金融政策方面,鼓励建立以政府信用、投融资实体为平台,以新能源汽车企业债券发行为手段的创新性金融信贷体系。新能源汽车厂商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境内外上市、吸纳民间资本和自有资金积累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2、其他六大产业的金融支持
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这六个产业目前处于成长阶段。这是由研发向产业化转换的关键时期,产业化取得一定进展,在关键技术创新方面也有一定突破。主要有以下金融支持策略:(1)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首先,加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的资金投放。其次,商业银行可针对企业不同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再次,商业银行对重点企业可采取银团贷款模式加大信贷支持。然后,积极创新担保方式,完善产业贷款担保机制。最后,加强对产业的信贷风险防范。(2)建立专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的政策性金融组织。第一,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第二,创建政策性投资开发专业公司。第三,创建政策性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3)组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产业投资基金。(4)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引导作用,拓宽融资渠道。首先,充分利用主板市场融资,优先支持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上市融资。其次,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优先核准符合发展要求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发行债券。再次,建立相关产业源创业板市场。最后,加快发展与产业技术开发相关的风险投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5)推进与产业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实现产业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综上,我国应根据格个产业在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金融支持策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树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培育研究[D].南开大学,2012.33-55.[2]陈爱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3]张家睿.美国风险投资与技术进步、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4.[4]史丹,夏晓华.新能源产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7):23-43.[5]姜棱炜.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融资模式及其效率评价[D].南开大学,2013.34-39.[6]吴军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23-39.[7]陈柳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6):30-34.[8]刘洪昌,闫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及其政策取向[J].现代经济探讨,2013(1):60-63.
第五篇:激发市场活力心得体会
激发市场活力心得 体会
2020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具体部署。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激发与增强市场活力。
保护和培育市场主体,助力市场主体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助力市场主体发展,首先需要保护市场主体。一般情况下,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但面对突发重大灾害或公共事件,就需要出台必要政策保护市场主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推出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直接惠及各类市场主体。助力市场主体发展,还要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针对性有效性,使广大市场主体充满活力、日益发展壮大。
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构建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促进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商品市场创新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市场体系,与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相互作用,共同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和市场逐步形成发展合力。今后,需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充分发
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营造公平竞争氛围。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加强产权激励,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政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