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ppt.Convertor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授课教师: 张建成教授
所属院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邮
箱:
电
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是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54学时,3学分
把握一个主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贯穿一条主线: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突出一个重点: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为什么具有哲学思维传统的国家(德、美、英)等科学创新能力都比较强?
为什么大多著名学者有大成就都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
为什么革命领袖都重视哲学?(马、恩、列、毛、陈云等。毛胜蒋不是军事力量的胜利,而是思想路线的胜利)
为什么大多数历史时代都与大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相联系?
人的体力不如牛、马、驴,为什么人能战胜自然?因为人有思想。(李瑞环:哲学会给你干事的方向、思路、方法。)独特价值:
——因逻辑分析而言行有条理; ——因反思活动而思想深刻; ——因博大视野而胸怀全局; ——因辩证思维而头脑灵活; ——因憧憬理想而满怀希望; ——因高度概括而精神丰富; ——因理想信念而品格坚毅; ——因追求智慧而生活豁达。功能: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利于树立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有利于提高道德素养,提升精神境界; ——有利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决策方式的转
变,增强分析矛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的教学要求与考核 教学要求:
课前认真阅读并熟悉本教材; 建议做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 完成必要作业参加课外实践。
课程成绩=考试成绩×80%+平时成绩× 20% 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80%平时实践表现成绩占20%平时成绩衡量指标:
学习态度表现(出勤率、发言率、是否作笔记)课程作业情况(能否结合现实、有无独到见解)读书笔记活动(阅读参考文献、参加课外活动)课程考核:
读书笔记的基本格式 阅读篇名: 简要背景: 主要内容: 典型观点: 评论体会:
在多次公众媒体伟人评选中: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引起的思考
马克思高居榜首,得票率高于分别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第一次: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
第二次:1999年英国路透社评选
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名列第一的是爱因斯坦。与马克思并列第二的是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牛顿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并列第四。第三次: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 评选最伟大的哲学家
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休谟得票率为 12.6 %,远远落在其后。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进前 20 名。第四次:2005年德国评选最伟大人物
在德国《图片报》和国家第二电视台携手主办的评选中,马克思被评为“德国最伟大人物”。可以说,近年来,“马克思热”遍布全欧洲。
„„
*这些评选结果,发生在苏联东欧出现历史巨变十年后。
一种预言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学说,却得到资本主义国家公众的广泛认可; 一种被它的敌人攻击、挖苦、甚至宣告灭亡的学说,却能如此深刻、长久、生动地影响着人们的 思想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这是为什么?
请看西方人自己的答案:
*评选栏目主持人布拉格说:马克思似乎对全世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
*马克思当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
*路透社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英国公众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内容。上述答案引起的思考是:
说明西方人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说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是正确的;说明科学的理论是能够征服人心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是永葆青春活力的!
熊彼特说:
“大多数智力或想象力的创作,经历短的不过饭后一个小时,长 的达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就永远
消失了。但有一些创作却不是这样。它们遭受几度沉没,复又出现,它们不是作为文化遗产中不可辨认的成分而出现,而是穿着自己的服装,带着人们能看到的、摸到的自己的瘢痕而出现。这些创作,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创作——这个把伟大与生命力联结在一起的称谓不会不恰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疑这伟大一词适合马克思的理论。”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
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
质与特点
四、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一直就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特别是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实践的发展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总会有些人以维护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出来横加指责,争执不休。
*恩格斯:“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年前你(指保·拉法格——引者注)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从创立者的角度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不能把某些人的虚构、附加的东西强加给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为何以马克思命名?
*恩格斯:“„„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列宁强调,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体系”,而不是马克思言论的总和。但不能仅仅从创立者的角度理解;
不能把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起来。马克思主义虽然是马克思创立,但并非只属于他个人。如果说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早就终止了。(1883年马克思去世、1895年恩格斯去世)
正确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思想,而是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一大批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即马克思、恩格斯身后马克思主义100多年的丰富和发展也包容在内。
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进一步解读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关于工人运动的科学,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列宁继承和发展并推进到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以及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为他们后续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总称。(其中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具有基础的根本的意义,基本观点是在基本立场的基础上运用基本方法得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涉及哪些“基本”问题? 基本立场:
人类解放立场、无产阶级立场 基本观点: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基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和逻辑相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1、工业革命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内在矛盾的显现(经济社会条件)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视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1831~1834年)◆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年)◆ 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等上历史舞台,把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1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
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 核”——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黑格尔—Hegel 1770—1831 费尔巴哈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2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课本第8页)亚当. 斯密
1723—1790 大卫.李嘉图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3 ◆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很多,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家的基本观点。视频: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 视频:共产党宣言的诞生2
(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列宁
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多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视频: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点击即可进入)
(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特征
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寓于一定的理论内容之中,而一定的理论总要展现出某种品格。◆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性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具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标榜自己思想的阶级性,宣称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具有自觉的实践性 毛泽东曾经说过:“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要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鲜明的阶级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实践 前提 条件
四、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四、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发展是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地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升华新的范畴,形成新的理论。
四、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绪 论
基本原理的展开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课的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课的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基本原理的展开与应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社会主义
★本课的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示意图 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 经济
政治
文化
科技
自然界
……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结构中的地位 政治 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 哲学 马克思 主义 科学
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
核心、纲领
理论基础
否定其逻辑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
■马克思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拼盘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犹如一整块钢铁,是肢解不了的。谁想去掉它的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谁就必然离开客观真理。
思考题:
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列宁:《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本章结束
第二篇: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19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饿《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2010年真题)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答案】A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即马克思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2009年真题)
A.理论联系实际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与时俱进
【答案】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党的这一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把实事求是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此,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只是实事求是,不包括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故只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所有理论的精髓,不能选A、B、D选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选项。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2003年真题)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答案】D本题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哲学领域的最大贡献就是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不可能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
A、B、C贯穿于整个哲学发展的始终,即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之前就已经存在,因而是错误的。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是(c)A.工人罢工 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固有予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起义 D.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7.(b)..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实事求是 C.阶级性 D.科学性 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新陈代谢 B.科学性与革命性 C.合逻辑性 D.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一)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 2.C 3.A 4.A 5.C 6.B 7.A 8.C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abc)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文艺复兴 2.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bc)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3.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B)A.斯密 B.李嘉图 C.马歇尔 D.萨缪尔森 4.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费希特
5.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CD)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BCD)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9.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ABCD)
A.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 B.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 C.防止和反对实用主义 D.防止和反对经验主义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BC 2.BC 3.AB 4.ABC 5.BCD 6.BCD 7.CD 8.BCD 9.ABCD 10.ABC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
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第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第二,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还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上来加以回答。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这一判断是错误的,因为: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反映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客观真理。真理只存在适用范围和条件的问题,而不存在所谓过时的问题。
第二,从现实情况看,尽管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人类解放的任务尚未完成,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存在过时的问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旗帜。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它的自我批判性、开放性必然使它随着时代、条件、国情的改变而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会过时,但这并不排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事物所发表的个别观点、结论、提法需要修改和补充。“过时论”者常常借口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结论不再适应现实情况,或者抓住马克思主义原理应用于实际中所出现的某些失误和偏差,而从整体上、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这是完全错误的。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2.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但是它们又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完备而严密的有机整体。
第一,从体系结构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会失去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理论前提;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范畴和原理就会失去理论支撑;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
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会失去理论归宿。
第二,从本质特征上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因为它自始至终都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观察和思考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实际上它自身就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真理。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共同逻辑起点和理论归宿,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第三,从发展历程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情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们又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自我补充、完善和发展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又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它从诞生以来,就表现为一个过程统一体。
第四,在当代,破坏、割裂和肢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否定其逻辑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它的三个主要思想来源的“简单相加”,把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看成是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理论拼盘”,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另一种是否定其历史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立起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对立论”。这些观点和看法都是错误的。
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就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给出了整个物质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一种用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对各国工人斗争经验的总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观点都渗透和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它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其根本利益与自身解放同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完全一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
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密不可分的。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把他们的理论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学说。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仅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某些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脱离实际而发生失误。因此,要根据实践的变化,去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正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实践、认识、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而创新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才会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论断,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其次,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材料三:
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
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五)材料分析题参考答案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以及采取行动的指南,我们不应当把它看成包容一切学科的知识总库,它也不提供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它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它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品质,不要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可以各取所需的词语和生搬硬套的条文,不要把原理当作标签任意贴到各种事物上去,而是要理论联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随着时代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去认识,去解决。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某些形式。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第四,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样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第四篇: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以及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关于研究、指导和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7)04-0009-03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以及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关于研究、指导和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是对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
一、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任何思想、任何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既离不开对当代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离不开对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的吸取和借鉴,它之所以能产生和形成,能存在和发展,总是植根于一定时代的“土壤”,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理论前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关于发展的学说,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给人们提供了思考、研究和实现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成为社会理论家、思想家和学者们对社会发展理论进行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创新的新的逻辑起点,成为发展新思想的重要理论源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创立了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它不仅更新了发展的观念和战略性思维,而且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基本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对自己时代内容的体现,对自己时代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反映。它的产生形成必须适应自己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自己时代的人们对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理论武器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当代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中心聚焦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上。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在近二十年的建设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曾偏离过正确的发展轨道,给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以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失去了发展的良机,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步入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轨道。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建设,基本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中的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抗御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然而,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解决好这些突出矛盾,如何抓住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战略机遇,如何才能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新时代赋予我党的历史使命,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就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就此应运而生。
(三)当代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内部因素是促使其产生形成的依据,外部因素是推动其产生形成的条件。科学发展观的产生不仅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等基本国情有密切的关系,且与当代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是促其产生的催化剂。从国际总体局势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能的。当前,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对话合作意愿不断加强,国际战略形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稳定的基本态势。这一国际形势为各国的发展都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但同时当代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也为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世界安全、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以及国际秩序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延缓或阻碍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为解决矛盾,克服困难,抓住良机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迎接挑战,各国纷纷调整本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和途径,大胆进行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顺应时代潮流,科学发展观就在这样的“土壤”中萌芽并逐渐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体系的新拓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系统全面深入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 么、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基本问题,在发展的价值取向、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以及精神实质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本质特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价值取向。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久,并对这一理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论断,不仅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且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这个自由联合体的前提。人必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具有从事多种劳动的本领。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党中央提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并举的良好格局。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经济基础地位的同时,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城乡之间的关系,中国和外国之间的关系,做好“五个统筹”,推进经济社会以及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从全局上科学统筹好事关发展的各方面矛盾关系,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发展是目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重速度,更重质量、重效益,要把速度、质量、效益辩证地统一起来,不可轻视或忽视任何一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各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注重交流合作,相互借鉴,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的新飞跃
20世纪初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已形成了三大创新理论成果。第一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第二大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大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跨入21世纪新阶段,着眼适应时代发展和履行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党的指导思想也随之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发展为主题,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深刻分析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地阐述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创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科学指南,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不仅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内容,把以人为本和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性观念和要求纳入科学发展的范畴,强调社会运行规律与自然运行规律的统一与协调,强调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既是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又是解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科学方法。它不仅为指导和实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为解决世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为世界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在认识、驾驭和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人的主体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篇:浅谈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 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 历史 主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是在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 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一个“ 自然 历史过程”,它要求把握发展的层次性、相关性、综合性、系统性、总体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最终决定力量。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政治 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和上层建筑;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有机体同步发展,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属并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伴随“经济一政治一文化”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形成新型社会关系;走向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既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的观点。以人为本的核心深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统筹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和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同时,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以及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主要矛盾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矛盾,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平总结 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江泽民同志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同时又针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倾向,强调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能持续的发展,强调发展必须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同时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要求。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并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这里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指社会的个别集团,也不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生活在当代中国的所有公民,“以人为本”落脚点在于使全体人民共同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这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理念相一致的。“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了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的统一,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思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 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历来重视人的全面 发展 问题。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即人的全面发展,是他们终身思考并为之探索和奋斗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为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它明晰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是我党治党治国理念的又一次提升,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融合,与“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高度统一。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协调观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主线客观协调的发展观,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 自然 历史 过程,它包含两方意思,一方面是协调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协调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形成 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通过协调使社会保持在一种有机合理状态。这种状态应该是能够最大限度地适于人的创造性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发现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发现了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社会有机体论,而且从中引出社会革命的理论和以社会形态变革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发展 规律 理论。他们的理论着眼点其实不在于社会的稳定,而在于打破这种稳定,通过革命创造一个新的合理的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系统,在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协调概念,协调发展,就是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科学发展观把协调发展与全面、可持续发展一起纳入当代社会发展体系,形成当代社会发展的完整模式。协调发展观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从横向联系看,第一,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全面发展。但是,只抓经济增长,不但不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经济增长也难以持久。第二,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与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扫除发展的障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三,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把自然生态纳人社会发展范畴,它立足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统筹兼顾,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这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这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二是从纵向联系看,它不仅考虑当代人的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发展需要。把人类及其社会的未来发展纳入现实发展规划,从人类整体利益的长远发展来制定目标,来实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及其社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问题,更是一个人及其社会本身的可持续存在与发展的问题,这是人类理性的一次跃进。
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整体发展观念和协调发展观念,它体现了全面发展和总体发展的实质、内容和意义。协调是一个贯穿社会全面发展过程始终的因素,在客观上是使社会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更加合理、和谐的状态,使和平与发展真正成为现实,而不只是人的一种理想和诉求。
总之,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指导思想,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又指导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必将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