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

时间:2019-05-13 03:2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

第一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

——浅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理论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及其立场和方法问题

王克念

(新疆奎屯833022)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科学的充满时代精神的理念做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目标所在,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统领作用,尤其要准确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是全方位的、是丰富的。要解决长期积累的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核心是要解决好发展的目的、思路、途径和手段。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立场和方法的转变。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立场和方法”;必须提高干部素质和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和谐作为基本价值准则。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立场和方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过去没有讲过的“新话”。它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又一次新的飞跃。

一、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提出,源于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它涉及我国党和政府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从本质上讲,它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阐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难免受到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不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就是形成错误的世界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确立,在正确性上无容置疑。但科学的发展观的提出,必然具有一定的特殊价值和特殊精神,这一点需要深入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认识这个规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全面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加深了对“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认识,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必须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把“发展”立论和定位于“建设”,重视“建设”,重在“建设”,把搞好“建设”看成是重中之重。这里“建设”二字不仅是指经济建设,它更强调的是制度体制创新和建设。这一立论和定位,将带来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升华。在对科学发展观探索中,人们曾用“抓革命,促生产”、“抓改革,促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等理念指导发展,想一揽子解决“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发展得好 1

坏”等诸多问题。实践证明以上理念都有局限性,都未触及到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的本质内涵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发展是在一定体制和制度保障下的发展,制度和体制保障重在破旧立新,“破旧”是手段,“立新”是根本。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关注体制建设和体制保障,我们才算找到了科学发展观的“中枢”、“立足点”和“起始点”。关于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新精神。总体上讲,科学发展观涉及到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所有基本问题,它倡导创新发展观念、倡导开拓发展思路、倡导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等。它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是全方位的、是丰富的。要解决长期积累的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核心是要解决好发展的目的、思路、途径和手段。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要立足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要立足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要立足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要立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要立足于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由此而来,科学发展观使“求真务实”的理念升华,倡导“尊重发展、尊重科学”。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但求真务实在实践中往往陷入“就事论事”的误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长期的宏伟建设工程,局面复杂,不可避免地“就事论事”的理念常常会占“上风”,成为发展的支配思想。而新的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发展的科学性上,再一次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要求是对“就事论事”谋发展理念的否定,取而代之的新理念将是“尊重发展、尊重科学”。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立场和方法的转变。

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科学发展观作为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然会对社会行为主体的各个层面产生冲击和影响。它要求社会行为主体都要积极的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它要求全国上下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领会新观点新精神,其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人们在发展的立场和方法上要有一个新的转变。

所谓立场,通常是指阶级立场。在当今,“立场”概念进一步泛化了。现实中讲到“立场”时,一方面它要求行为人要站在国家利益、民族大业、长远观点、全局观点、整体利益、可持续发展立场上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一方面它还反对部分社会行为人,站在个人利益、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地方利益、短期行为、狭窄的政绩观的立场上,讲利益、讲发展、讲政绩。两种不同的立场源于不同的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生活中,有一部分同志认为,在科学发展观上只存在不同观点之争、不存在立场问题,很显然这样的看法是十分错误的。所谓观点,它就是从哪个角度看问题,用什么思想、什么原理作指导去观察事物。我们说一定的观点源于行为主体所处的立场,立场不一样,评价与反映客观事物的结果就会是大相径庭。所谓方法它的本质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基础上的、总结了各门具体科学的积极成果。审视方法的价值,要运用和依靠方法论。发展的方法在本源上从属于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就是重在立场和方法的转变。

提出“关于发展立场和方法的转变”,往往会引起一部分同志的“抱怨”。笔者在下面经常听到:他们说在立场上已经树立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观念上已经确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行为上赞成并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决定,积极地工作,致力于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难道还要转变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吗?抱怨可以理解,但是从面对未来、面对现代化建设、面对世界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和发展环境时,审时度势,“发展立场和方法”的转变则是必须为之的事,而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事。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未来的发展任务和发展环境来看,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立场和方法”,这是实践原因。第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决定》指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几十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很显然新的发展阶段上,各个方面的需求更加全面多样化,过去提不出来的许多问题,今后都会提出来,过去提出来解决不了的问题,今后都会要求解决。任务是全新的,传统的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念,需要相应的转变。第二,体制环境的变化。体制改革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历史性进步的同时,市场经济固有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体制创新,它都需要我们在发展的立场和方法上有相应的转变。第三,我国经济29年来的高速度增长,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同时在发展中也激活了多种社会矛盾。例如,城乡及地区间发展不协调、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失业人员增多,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同群体间利益冲突增多等。这些都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笔者以为,新的科学发展观正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因此,要把积留下来的矛盾解决好,必须转变发展的立场和方法。第四,世界潮流。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而且是富有特色的重要的一部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的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和文明发展的应负责任。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在相当时期内会给我们以“压力”,惟有积极实现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转变,才能趋利避害。关于发展的“立场和方法”的转变具有紧迫性。

二是提高干部素质和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发展方面的原因,这是理论准备方面的原因。今天,一个十分重要的国情是,经过29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战略的新阶段。新阶段上,与战略机遇并存的同时,具有战略实施带来的重重挑战,包括战略风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问题或矛盾中的任何一个,就其规模效应及严重性来说都是“世界之最”。因此,身负重大责任的各级干部,都应当具有“以小看大”,尤其需要具有面对复杂发展局面的深刻洞察力和战略大思路。这也是我们倡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原因。在对基层“党建问题”调研中,我们看到相当多的领导干部平时是靠上级文件来指导工作的,工作目标就是迎合各项指标的达标,说起来取得了政绩。为了完成一定的“战略性”指标不惜自然资源的浪费,不惜国家资产流失、不惜劳民忧民伤民,总之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在短期内出政绩”。追究造成以上发展理念的原因,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好的领导干部想发展、谋发展,但是由于对发展科学观的理论准备不足,结果形成了想发展、怕发展,为发展所累、为发展所伤。因此,今天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并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非常及时和英明的,是十分具有鲜明针对性的。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发展的能力,在我国发展中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尽快促使各级干部站到正确的科学发观的立场上是十分重要的。

三、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和谐作为基本价值准则。

中国是世界现代化的后来者,我国真正把发展作为生存的主题也只是改革开放以来这

29年多的时间。这一阶段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在发展过程中如前所述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解决这些在前进中出现的新矛盾和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分析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可以说从价值的角度为发展确立了方向。

科学发展观超越传统发展观的要点在于“科学”,科学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传统发展观的主要问题是以物为本,用经济发展代替了社会全面发展,用单纯的GDP增长代替人的幸福指数,其结果是违背了发展的初衷,因为人并不是物质上满足就没有问题了。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改变以前发展过程中背离人的东西回到人实际需要的根本上来。所谓“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的界定是:“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和谐作为基本价值准则。和谐是一种关系范畴,它体现了人生存的价值。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物。现实的人都处在一种各种关系之中,其中涉及人生存根本问题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包括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三大关系。只有关系和谐人类才能更好的生存,任何一个方面关系紧张、失衡都可能危及到人的生存。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就是要把发展始终置于服务于人的生存目的之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为了发展必须认识和改造自然,把自然物改造成对人的生存有利的形式,但这种改造又是有限度的,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的“精神无机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大自然的守护者,人不是高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还有尊严的要求,不然即使他周围全是面包,人也是不满足和不幸福的。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人从自然中获得了物质财富,从社会中获得了尊严,还必须从自身得到乐趣,即自我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是人追求的最高生存境界,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设想的为了共产主义就是——“在那里,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向共产主义的现实决策和措施;在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在现阶段就是要做好“五个统筹”;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坚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和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共同发展,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生存状态。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2、《理论前言》2007年9期“建立科学的经济利益观”魏杰;“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周德群

作者简介:

王克念,籍贯:山东、1957年4月19日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奎屯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社会经济。联系电话:***——6886199

第二篇: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工作新飞跃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工作新飞跃——涪陵区司法局先进单位事迹材料

涪陵区司法局 2009年5月31日

(点击:1953)

涪陵区司法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突出维护社会稳定职能,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司法部、市司法局关于加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履行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法律宣传职能,业务工作开展活跃,在普法依法治理、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国家司法考试、社区矫正等各项工作中锐意改革、大胆实践、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和完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经验,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建设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涪陵区委、区政府、市司法局、国家司法部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评为全国“一五”普法先进工作集体、全国“三五”、“四五”普法工作先进区(县)、“五五”普法中期督导先进集体,被中央宣传部、国家司法部等14个部委评为全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被国家司部评为全国第三届法律援助先进集体、全国“公证队伍教育规范树形象”活动先进集体,被国家司部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模范县区司法局”、并荣记集体一等功一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法律援助工作先进单位,被市综治委授予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先进集体;被市司法局评为基层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执法工作先进单位、法制理论调研工作先进单位、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司法行政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被市人事局、市司法局评为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获市司法局综合目标考核优胜单位,被市司法局授予“三好领导班子”、并荣记集体三等功一次;连续三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人民满意单位”,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三期、四期三峡移民帮促先进单位,被区文明委被为最佳文明单位,被区政府评为卫生先进单位、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

一、狠抓班子建设,带出一流队伍

只有一流的队伍,才能干出一流的业绩。涪陵区司法局党组十分注重班子和队伍建设,以钢班子带出铁队伍,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是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涪陵区司法局领导班子“一班人”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注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组一班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自觉做到“四带头”,即带头参加学习、带头廉洁自律、带头求真务实、带头拼搏争先。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的,班子成员率先做到;要求干部职工不做的,班子成员绝对不做。班子成员能够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帮助基层排忧解难。尤其是针对新形势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年年有新突破、年年有新发展,多项工作都走在全市前列。

二是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制定了司法行政队伍中长期培训规划和培训计划,每年选派机关、司法所长干部参加政法干部培训,坚持每周四政治学习和每月司法所长例会制度,以会代训,对干部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训教育、法律知识、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等。自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以来,全系统共参加各类培训400余人次,培训率达100%。通过开展“三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风建设年活动”、“公正执法树形象活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机关工作人员和基层队伍出现了精神面貌新、业务素质高、作风优良的势头,在去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涌跃捐款和交纳特殊党费共7万余元。全局干部职工从未出现过任何违法违纪现象。

三是从严要求严格管理。近几年来,涪陵区司法局以开展各种教育整顿活动为载体,严格队伍管理,以各种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组织全系统认真学xxx市、区领导重要讲话,深刻查摆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工作作风、机关纪律待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重点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整改。同时,强化外部监督,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上门征求意见等形式,征求相关部门、下属单位、服务对象及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整改。通过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司法行政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树立了以人为本、热情服务的整体形象,在区委、区政府开展的行风评议中均名列前茅,群众的满意率在93%以上,全系统没有发生任何违法违规案件。

二、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基层司法所及人民调解是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司法行政的基础工作。多年以来,涪陵区司法局将此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规范了基层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基础建设和功能发挥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是狠抓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对司法所实行了收编管理、开展了竞争上岗,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强基层基础设施的规范化建设,调整充实、教育培训好队伍,加强工作管理和指导,提高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水平。在认真规划和利用好国家建设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投入140余万元,加强了司法所硬件建设。为26个乡镇(街道)司法所配备了满足工作需要的微机、传真机、通讯工具等,实现了办公自动化。20个司法所通过市司法局检查验收,被命名为“规范化司法所”。

二是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区形成了以乡镇(街道)调委会为主导,村(居)、企(事)业单位调委会为基础,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为补充的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筑牢了第一道防线。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案例分析、参加基层法庭案件旁听、现场制作调解协议书等形式,分级组织对6174名人民调解员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和考试,提高了调解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做到了“小纠纷不出社,重大纠纷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乡镇”。加强了对纠纷调解台帐管理,首次发放人民调解补贴17万元。建立了大调解机制,积极探索五位一体的调解工作机制,稳步推进诉调对接工作。注重加强联防联调,与武隆县等周边区县联合成立了联防联调工作领导小组,增福、同乐、珍溪等乡镇同友邻区县的乡镇建立了联防联调工作制度,促进了“边区”的稳定。近年来,围绕区委、区政府玫坚“3151”、建设“五个涪陵”工作大局,各级调解组织在服务中心、旧城改造、移民拆迁等调解工作中,先后成功调处移民纠纷17件,拆迁纠纷32件,促进了中心工作的顺利推进。仅2008年,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民间纠纷9311件、调解成功9189件、成功率达98.6%,防止民间纠纷引起自杀22件37人,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136件 293人。

三是积极探索,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纵深发展。按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育亮点、形成特点”的工作思路,大胆探索,狠抓落实,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迈出新的步伐。成立了全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社区矫正工作意见》,稳步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目前,全区社区矫正试点单位达到15个,占全区乡镇总数的57.7%。区乡两级还完善了矫正工作制度,结合实际制定了《涪陵区社区服刑人员分时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建立了“接收、管理、教育、帮扶”等配套制度,编印了《矫正对象守则》、《矫正工作手册》等,加强了矫正对象的管理教育工作,全区255名社区矫正对象无重新违法犯罪。

四是狠抓安置帮教工作,巩固了教育改造成果。涪陵区把安置帮教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以“大伟联正摩托车配件厂”为依托,建立了安置帮教工作实体。对确有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采取帮教措施,从经济上、生活上给予关照,安其身、暖其心,收到了好的效果。2008年,全区新接茬刑释解教人员395人,得到安置的有363人,安置率为91.9%,有390名刑释解教人员得到帮教,帮教率为98.73%。

三、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全面推进民主法治进程

自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以来,涪陵区司法局充分发挥普法牵头部门的作用,全面落实和实施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区进程,促进了全区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普法责任。成立了由区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区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各单位及每个村、企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配有专人负责普法工作,在全区形成了上下贯通,配合联动的互动网络。普法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实行重大普法活动追加经费,保障普法活动开展。及时制定《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层层签订责任书,每年年初印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每年年底实行检查考核,将普法依治理工作纳入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切实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到位、考核到位、奖惩到位。

二是创新形式,广泛开展普法活动。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法律八进”活动,把法制宣传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监所、中介组织和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努力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受众面的全覆盖。重点抓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这个普法“龙头”,着力抓了农民和农民工这个普法“大头”,突出抓了青少年这个普法“源头”,扎实抓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这个普法“重头”。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6.26”禁毒宣传、”12.4”法制宣传日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干部、青少年法制警示教育基地和禁毒警示教育基地为平台,以举办法律咨询、培训班、法制讲座、学习用法演讲赛、法律知识竞赛、法制黑板报比赛、法制文艺节目演出、学法用法考试、新提任领导干部法制理论知识考试等有效形式,围绕中心,贴近群众,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在全区营造出浓厚的法制氛围,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是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理。以创建“法治区县”、“百千万普法示范工程”、“民主法治村(社区)”、“诚信守法企业”、“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平安涪陵”和创建学法用法示范机关、依法行政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为切入点,全面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目前,全区80%以上的村、50%以上的社区达到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标准。

四、加大规范管理力度,全面提升法律服务水平

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诚信建设为重点,结合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年检注册,严肃查处违法违纪办案,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面规范法律服务业,引导法律服务人员积极拓宽法律服务业务领域,主动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的各个领域。

律师管理更加规范。深入开展了律师队伍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和律师事务所规范建设年活动,加强了制度建设,从合伙主体、收案行为、收费分配、内部管理、党建工作等方面对律师事务所进行规范,进一步解决了律师事务所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了律师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提高了律师事务所自律性管理的能力;建立了案件质量评估体系,对法律服务卷宗质量进行调卷检查;建立健全投诉查处制度,落实专人查处。以人为本,为法律服务工作者解除后顾之忧,全区10个律师事务所、19个法律服务所为执业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办理了医疗、意外伤亡和养老保险,7个律师事务所设立了工会,以维护律师合法权益,营造律师事务所良好的执业环境,推动了律师业务的稳步增长。到2008年止,我区律师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326家,业务收费从2002年的171万元递增到2000万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服务。同时,积极参与信访稳定工作,每周一、三、五安排律师到区政府信访接待室,配合区委、区政府领导接待处理涉法信访案件,全力维护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全区社会稳定。律协涪陵区分会还注重加强法律服务自身文化建设,举办了“八一红歌晚会”,选送的舞蹈《七月火把节》在重庆市律师新春联欢晚会上获得二等奖;组织全区律师积极开展“热心社会公益,真情回报社会”活动,通过与困难群众“一帮一”结对帮扶、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抗震救灾爱心捐款、办理法律援助、编印《农民工法律实用手册》、发放帮扶明信片等一系列活动,为民办实事,全区律师的社会责任不断提高,律师的社会地位和公认度日益提升。峡阳律师事务所、天亿律师事务所被评为区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单位,天亿律师事务所被共青团涪陵区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有4名律师受到司法部表彰;有重庆市“十佳”女律师和优秀律师各1人;有区“三八”红旗手1人、区级科技拔尖人才2人。

公证工作稳步增长。一是广泛开展《公证法》宣传,积极开展“一法三规”的公证岗位培训活动。二是牢牢抓住公证质量管理不松手,确保在全市公证质量的优胜地位。三是积极推进公证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全市首批开通电子公证办理系统,提高了办证水平,严格了自律、监督机制。四是充分发挥服务、沟通、证明、监督的职能作用,积极为中心工作服务,尤其是城市拆迁工作中采取了七大措施助推“阳光拆迁”。直辖十多年来,公证执业规范,没有乱收费等违纪违规行为发生,没有因公证员过错导致的上访、投诉、对外赔偿事件发生。

法律援助深入推进。以“法律援助系百姓,扶贫帮困暖人心”服务品牌为抓手,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一是健全网络体系。在各乡镇、街道、残联、总工会、妇联、共青团委、消委、武装部和老龄委等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区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法律援助网站,简化程序,便民利民,各乡镇还可通过区局OA办公系统直接申办法律援助,实现了应援尽援。二是加强指导监督。按照“四统一”原则,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案件受理、案件指派、案件质量管理、档案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三是广泛宣传。先后在龙桥、李渡、珍溪、白涛等农民工集中的工业园区、建筑工地设立法律援助宣传站,解答法律咨询,发放宣传资料,扩大了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力。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伯逐年增加,近三年,全区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500件,有力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浅谈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 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 历史 主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是在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 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一个“ 自然 历史过程”,它要求把握发展的层次性、相关性、综合性、系统性、总体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最终决定力量。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政治 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和上层建筑;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有机体同步发展,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属并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伴随“经济一政治一文化”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形成新型社会关系;走向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既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的观点。以人为本的核心深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统筹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和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同时,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以及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主要矛盾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矛盾,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平总结 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江泽民同志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同时又针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倾向,强调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能持续的发展,强调发展必须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同时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要求。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并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这里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指社会的个别集团,也不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生活在当代中国的所有公民,“以人为本”落脚点在于使全体人民共同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这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理念相一致的。“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了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的统一,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思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 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历来重视人的全面 发展 问题。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即人的全面发展,是他们终身思考并为之探索和奋斗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为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它明晰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是我党治党治国理念的又一次提升,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融合,与“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高度统一。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协调观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主线客观协调的发展观,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 自然 历史 过程,它包含两方意思,一方面是协调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协调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形成 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通过协调使社会保持在一种有机合理状态。这种状态应该是能够最大限度地适于人的创造性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发现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发现了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社会有机体论,而且从中引出社会革命的理论和以社会形态变革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发展 规律 理论。他们的理论着眼点其实不在于社会的稳定,而在于打破这种稳定,通过革命创造一个新的合理的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系统,在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协调概念,协调发展,就是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科学发展观把协调发展与全面、可持续发展一起纳入当代社会发展体系,形成当代社会发展的完整模式。协调发展观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从横向联系看,第一,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全面发展。但是,只抓经济增长,不但不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经济增长也难以持久。第二,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与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扫除发展的障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三,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把自然生态纳人社会发展范畴,它立足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统筹兼顾,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这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这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二是从纵向联系看,它不仅考虑当代人的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发展需要。把人类及其社会的未来发展纳入现实发展规划,从人类整体利益的长远发展来制定目标,来实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及其社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问题,更是一个人及其社会本身的可持续存在与发展的问题,这是人类理性的一次跃进。

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整体发展观念和协调发展观念,它体现了全面发展和总体发展的实质、内容和意义。协调是一个贯穿社会全面发展过程始终的因素,在客观上是使社会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更加合理、和谐的状态,使和平与发展真正成为现实,而不只是人的一种理想和诉求。

总之,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指导思想,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又指导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必将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理论支持。

第四篇:浅谈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持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而科学发展观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体现。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入手,简要分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观点,对“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 以人为本

一、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在于它具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共同特点和基本特征

首先,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理念,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次,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社会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刻总结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成败得失,合理吸收世界上研究发展问题的积极成果,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再次,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是推动我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从科学体系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才能准确把握它的实质,才能确立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二、科学发展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

对于科学发展观当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作了深刻阐述。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生态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显然,这里讲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发展目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是相一致的。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科学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经济的发展总是同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第一次使我们对发展的要求从整体上有了一个全面、系统、准确认识和把握。“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相协调”。强调协调发展,始终把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看成一个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的整体,重点解决好发展中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关系,要从执政兴国的大局出发,统筹各个方面的发展。

可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它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把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归宿,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成果,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十七大和十八大又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顺应党心、民心,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潮流,党章的修改,必将指导党的工作打开新局面,创造新境界。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形成的理论创新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这些理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从不同方面和领域展开,彼此相互联系,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观点一脉相承,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各方面尽快发展与整体协调发展相统一,坚持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统一,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不仅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运用,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既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途径,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不能停滞。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近年来,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领会十八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取得新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理论武器。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上,深入阐述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既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淑兰.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

[2]胡朝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范文模版)

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2012年11月12日 07:2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十八大】

简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报告深刻阐明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思考更深刻,认识更彻底,指导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连日来,党的十八大代表纷纷表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科学发展,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

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代表表示,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科技、人才资源,推动人才创新创业。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新疆吐鲁番地区行署专员伊力汗·奥斯曼代表对十八大报告中这“三个发展”感触尤深。吐鲁番地区正以“低碳、节能、绿色、宜居”为主题,全力推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暨自治区和谐生态城区和城乡一体化吐鲁番示范区”建设。

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报告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八大代表将目光聚焦民生领域。安徽省安庆市委书记朱读稳代表表示,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1.3%,进城务工农民达2.53亿人,“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这不仅关乎“三农”的发展,更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要素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力度。

中国银行江苏南通开发区支行营业部副主任蔡淑娟代表这些年亲眼目睹城市居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大多数人的钱袋子在这十年间鼓了起来。”蔡淑娟同时呼吁:人民群众虽然经济上有很大改善,但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还有很多新期待,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持续加强民生保障工作。

科学发展,必须加大统筹兼顾力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入阐释了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十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交通运输部规划院院长李兴华代表曾参与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建设工作,国家高速公路网沟通都市、服务城乡,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动脉。李兴华表示,在科学发展旗帜下,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力的基础条件。未来,相信交通运输业将继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服务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化、扶贫攻坚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为高质量完成“十二五”目标做出新贡献。

江苏国信集团董事长董启彬代表则从企业的角度理解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内涵。企业由突破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之路,转向既重企业规模扩张又重企业资产质量改善、既重经济效益增长又重社会效益提高、既重企业自身壮大又重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内涵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

从十七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四位一体,发展到党的十八大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内涵在不断深化。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描述铿锵有力。

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毛小兵代表表示,科学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样关系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生态文明尤其重要。“我们要吸取一些地方的教训,不走拼资源、耗能源的老路,而要走又好又快的新路!”

走绿色发展道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峰代表表示,企业一定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改进节能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人民网记者申琳、杨明方、孙秀艳、张志峰、马跃峰、钱伟)

下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