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义5篇

时间:2019-05-14 00:4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义》。

第一篇:论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义

(1)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2)运用科学技术作用的双重性原理,写一篇论文,说明当前解决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应具备的哲学理念,说明我们当前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谈谈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论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义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并且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同样具有两重性。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的干涉能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现代技术对自然平衡的干涉已经超过了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承受范围,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这种平衡的改变明显的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从而引起了所谓“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主要包括了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

一、造成“全球性问题”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充分说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呢?

(一)科学技术的运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在研究和应用时,会引起多种不同的变化,有的变化对我们有利,有的变化对我们有害。好像是一块硬币的两面,由于目的不同,科学与技术既可以造福也可以闯祸。例如,原子能技术即可用来建造核电站,也可以用来制造核武器;网络可以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又可以给社会造成很大麻烦,现在网络是许多恋人认识的媒介,又是许多家庭出现问题的原因。

(二)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负作用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 从认识规律上讲,我们对技术应用负面作用的认识是一个过程,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才能达到对事物正反两方面的深刻认识。一项新技术究竟有什么负作用,这些负面作用在什么具体条件下会出现,技术创新者和应用者在一段时间里都不很清楚,对要滞后很长时期才出现的恶果,更难做出准确的预言。例如,对使用DDT的评估就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开始人们发现利用它可以消灭害虫,提高农业产量,主张推广;后来才发现,开始使用这种农药又威胁生态环境,不仅大量的生物死亡,甚至终生生活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含有农药TTD。TTD通过食物链已经影响到所有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

(三)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错误政策是造成科学技术负作用的根本原因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所带来的生态问题还不是很严重。尽管如此,马克思、恩格斯以哲人特有的敏锐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运用的后果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特别是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具体分析了当时英国环境污染发生的过程、类型、状况、危害和根源。例如磨工由于长时间的在有大量灰尘状的、极细微的、有尖锐棱角的金属屑弥漫的空气中工作,从而不可避免的要吸到肺里去,干磨工平均很难活到35岁。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分析了造成环境问题的认识根源,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它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指出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提高工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彻底消灭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变革现存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尽管已经离开我们100多年了,但他们的观点对我们认识和解决今天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解决“全球性问题”应具备的哲学理念

我认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要反对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盲目悲观主义,片面夸大了科学技术的弊端;第二种观点是盲目乐观主义,片面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两种观点都不能正确评价和分析科学技术的作用,均不能对实际起到正确的引导。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我们不能将这些问题看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后果。想用取消科学技术的方式解决“全球性问题”,像老子认为的那样,人类回到结绳记事的状态中去,即是不合理也是不现实的。

“全球性问题”的本质是人和人之间的失调以及人和自然的冲突,它体现“全球性问题”了科学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我们应该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三、解决“全球性问题”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一剂良方。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全球和谐打开了认识的视野;为人类反思自身发展、探索人的全面发展之路,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目标,更体现了一种方法。尽管全球不同国家间政治制度、发展层次、文化传统迥异,但和谐的理念和方法,对其他国家如何研究社会问题、解决社会冲突、化解社会风险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对各国共同探讨全球性争端,解决全球性矛盾,促进全球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全球和谐,拓宽了认识的思路。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把着眼点放在人身上,不是囿于人权的抽象概念,而是强调根据国情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等基本人权的基础上,尊重和保障人们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诸方面的具体利益,逐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化对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看,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三种资源要素的可持续性:一是物质资源,即自然、环境等资源;二是人文资源,即知识、信息、思想、道德、文化等资源;三是政治资源,即良好的民主政治、健全的法律体系、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坚强的领导核心等资源。这是一个至今为止尚未解决好的世界性难题。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这“三种资源”的可持续性与“三大基本问题”紧密相连,从理论和实践上很好地解决了发展三大要素的可持续性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一剂良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才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彻底解决“全球性问题”。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的全球合理性

论科学发展观的全球合理性

摘 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观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逐步符合人类发展的要求。2007年我党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在全球具有合理性,符合全人类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人类发展 发展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它具有普遍的真理性和指导意义。

一、全球发展形势催生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世界、敏锐把握当前国际发展形势、科学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当代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具体体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1.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今世界潮流的积极回应

当今世界,全球化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人类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全球化一方面实现了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全球范围生产要素的转移,加快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但另一方面全球化又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加深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整套市场规则体系,总体上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它们把重要的国际经济、金融组织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并利用这些组织优势,攫取了全球化的大部分利益,而把全球化的成本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使富国越富,贫国越贫。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增长。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科学判断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基础上,为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世界的和谐提出来的。

与此同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当前,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但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重要力量,极少数大国和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行为越来越不得人心,多极化进程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注定失败。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科学判断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提出来的,表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决心,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

2.科学发展观是对全球发展经验的理性反思

二战后,发展经济成为许多国家的首要任务。为了战后重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一些国家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动荡加剧等问题,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一些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失业率上升,贫困人口剧增,贫富差距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腐败现象突出,社会矛盾激化,高楼大厦崛地而起着,同时存在着大片的贫民窟,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呈现出强烈的反差,结果导致不但经济不能持续增长,整个社会反而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告诉世人,以牺牲自然的生态平衡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来发展经济,人类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而对历史教训进行的深刻反思和经验总结。

3.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发展观念的辩证扬弃

人类的发展观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早期的发展观反映了工业革命的要求,强调物质生产资料的增长,把经济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到上世纪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等于发展的模式产生了怀疑。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的环境科普报告《寂静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工业化产品安全问题的争论,提出了人类应慎重审视自身创造的产品对人类自身是否产生危害的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把经济增长、城市化同人口和资源等环境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性的生态、人口、粮食、环境、资源等问题,警告人类经济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相协调。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1992年,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里约宣言》和《2 1世纪行动议程》,做出了关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2000年联合国召开世界首脑会议制定了以发展和消除贫困为主题的千年发展目标,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6?25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人类发展观的演变历程表明,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符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也是对人类发展观念的辩证扬弃和理论升华。

二、科学发展观的全球合趋势价值取向

简单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全球合趋势价值取向是指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以及基本要求等在全球范围内符合人类发展的总趋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升华,它透射着宽广的世界眼光,汲取了全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反映了人类向理想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蕴含着普遍的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其根本着眼点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满足人的需要,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满足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对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的需要。二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既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要提高人的心身素质。三是全面发挥人的才能。它强调尊重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创造个性和权利;依靠人就是使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社会发展动力;为了人就是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主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取向,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辩证统一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从价值取向讲,要求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际与国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良性互动状态。它要求发展既要激发个人奋斗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有效率地运行,推动社会进步和繁荣,同时又要重视公平、合理、正义等价值标准,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具体而言,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倡导发展的高效竞争与机会均等内在统一的价值取向,机会均等包括竞争起点、过程以及获取收入机会的平等。二是强调发展的主观紧迫性和客观规律性内在统一的价值取向,要求发展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人类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符合自然的价值规律。三是主张纵向持续发展和横向协调发展内在统一的价值取向,要推进纵向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横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发展不仅要造福当代,也要造福子孙后代。

科学发展观立足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类社会关怀地球家园、善待自然以及人类对自身发展的理性思考,其核心在于正确规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两大基本关系,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得以持续进行,这是从长远的角度、未来的角度把握发展。科学发展观认为,应以持续和长远的获利作为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任何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计未来损害的所谓发展,都应被视为非科学、非理性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既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当前的生产生活不应对保持或改善未来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

三、科学发展观的普遍指导意义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全球的发展趋势,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全球最大的执政党、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对全球、对人类负责的态度,它在全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大自然孕育并哺育了人类,人既不能存在于自然之外,更不能高居于自然之上。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耗竭任何地球上的资源,都不可能是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免费午餐。100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警告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作为自然之子,保护自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人类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2.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坚持本国发展与全球发展的协调统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持久和平是各国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世界持久和平的物质基础。世界和平、国家发展、民族合作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之所在。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孤立的环境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各个国家要想获得自身的发展。要想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使本国融入世界,努力与其他各国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在此基础上应对共同挑战,形成发展共识,深化共同利益,促进国际经济朝着共赢互惠的方向发展,在发展中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和人类共同繁荣。

人类必须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地球村中的一员,面临着共同的全球性问题,各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在发展中所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等问题是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想从个体利益出发,以剥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使别人受害而不损害自己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破坏了别人的生存发展权,其实也在破坏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各国都应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友好合作,构建和谐世界,是克服全球经济发展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和国际局势紧张冲突的最佳选择。科学发展观在充分尊重国家、地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注重互相合作、相互协调、求同存异,用人类主体意识来丰富、完善和提升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以谋求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冬生、黄兴华.《科学发展观的多维视角》[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林辉基.《科学发展观?和谐世界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第三篇:论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当前民生问题的指导意义

论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当前民生问题的指导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当前我国的民生现状隐藏着很多不稳定因素,因此,要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生计问题。就我国目前而言,民生问题突出表现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所以,民生问题在我国今天,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民生问题,古已有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更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共产党人十分重视民生问题,更是我党的立党宗旨和执政理念所决定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指出:“党的十七大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这样,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具有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也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可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

1. 改善民生与民生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向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与理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党三代领导集体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科学发展观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是民生问题解决的具体行动指南。2. 发展“第一要义”:民生改善与民生发展的根本途径

科学发展观中,发展是第一要义。民生问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和遇到的,本身即是发展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发展的重要矛盾。发展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创造条件。

3. 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方法原则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为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提供物质前提、法治保障、思想条件、社会基础;只有坚持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减少民忧,化解民争,促进民富,实现和谐;只有坚持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条件下源源不息,永续发展。

4.六项任务:民生问题的着力抓手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个人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存境况、追求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和途径。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是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社会条件,是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

5.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保障条件

民生改善和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民生改善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要充分重视政府在民生改善和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完善民生权利的保障制度,政府要在民生问题解决中切实担负起主导角色。

政府在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中要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提供完善的民生改善与发展的制度保障;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角色;真正落实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制度安排,改变部门利益主导公共政策制定的状况。

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在统筹发展中着力改善民生。

1.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曾经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解决关切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为政府的支民、惠民政策提供经济基石。

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绝对值虽然较高,但人均量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增长方式还是以粗放型为主,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这些都极大程度地影响着相关民生的有效缓解。

因此,我们要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保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使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连续地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尽最大努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人民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

2.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和政府。以往党和政府的发展框架中唯经济论,政府实践中忽视社会均衡发展,是导致当前民生问题显性化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政府运作过程相应制度层面的缺陷,导致民生矛盾凸显。如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政绩评估制度等等。因此,政府必须转变观念,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一体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统筹发展中,才能化解民生冲突。

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思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目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层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因此,我们党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思路。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就必须为那些在改革中承受牺牲的弱势群体在失业、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保障体系,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安定民生,体现社会公正的原则,也是为了给改革铺平道路。一味地让改革成本的承担者增强承受能力,却不让他们分享改革成果,不但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会把改革引入死胡同,甚至引发社会危机。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更加明显。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国人民要紧密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民心向之,民力凝之。只有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定信心推进改革与发展,才能克服时艰,开创发展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 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J].求是,2009-01-0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97:88.[4]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91:1 031.[5] 肖陆军.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民生型政府[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6] 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J].求是,2005(1).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和冲突易发多发,无论是依法治国的方略或社会主义和谐的本质属性都对法治建设及法律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前法律监督工作存在着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地方,如监督观念陈旧落后、监督方式途径简单机械片面、监督效果体现不明显、监督能力不足等,这些因素制约着法律监督工作的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检察机关必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工作的深刻指导意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法律监督的具体实践中。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法律监督理念。检察机关的宗旨是“立检为公、执法为民”,这与科学发展观是内在契合的。要做好法律监督工作,首先要把法律监督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认识到发展是第一要义,法律监督工作是为发展这个大局服务的,时时虑发展。其次要把法律监督工作体现在具体的执法行动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检察机关执法也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不能搞官僚主义,不能有特权思想和霸道作风,而是要用平等尊重的态度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处处为人民。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进监督方式机制。过去受主客观条件限制,检察机关在监督方式途径上,存在重打击轻预防、重实体轻程序等一些不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要注重统筹兼顾,建立协调全面的监督机制,要积极响应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积极探索刑事和解、检调对接等机制,重视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检查反思监督工作。应当把发展与和谐作为法律监督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效果,作为衡量法律监督工作的最高标准,借开展回头看、案件评查等活动之机反思、检查自身工作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将科学发展观落到了实处。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从实践来看,现有检察队伍存在专业水平不高、监督能力不足、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等一些问题,甚至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应当积极构建一个风清气正的监督环境,并通过业务培训、岗位练兵等活动提高检察干警的监督能力,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高素质监督队伍,为法律监督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驾护航。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当前民生问题的指导意义

论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当前民生问题的指导意义

摘要:关注民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民生;指导意义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在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百姓在发展中受益。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关注民生问题摆在十分突出、十分重要的位置,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指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各种新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这样,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具有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也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2.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民生决定民心,民心决定国运。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持续向纵深推进,我国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民生问题日渐突出,贫富差距也呈扩大趋势,而差距的扩大又带来了新的民生问题。人民群众对于

民生的诉求也日益强烈。我们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要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关键就在于解决民生问题。只有着力改善民生,才能取得群众的支持,凝聚群众的智慧,进而获得改革发展的力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化解民生问题,就是要着力改善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无疑民生问题是最关切人民利益的大事,能否妥善处理和解决民生问题,直接决定着能否持续推进社会科学发展。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在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上推进。

3.要在科学发展的统领下,积极改善民生现状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民生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而最终只能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离开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既不可能,更不现实,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保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同时,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

平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和政府。以往党和政府的发展框架中唯经济论,实践中忽视社会均衡发展,是导致当前民生问题显性化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政府运作过程相应制度层面的缺陷,导致民生矛盾凸显。因此,政府必须转变观念,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统筹发展中,才能化解民生冲突,推进社会科学可持续快速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思路。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还需要我们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为那些在改革中承受牺牲的弱势群体在失业、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面临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形势,全国人民要紧密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深入学习、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信心、推进改革与发展,才能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李志萍.关注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J].理论月刊,2009(12).[4]黄海菲.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民生问题[J].学理论,2009(9).5

下载论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科学发展观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毛概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 对邓小平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08级汉语言文学班 高敬宜 00859006 指导老师:王晓政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思想是一脉......

    科学发展观论

    申论金典语句----论科学发展观 1、忽视科学吃苦头,盲目发展栽跟斗2、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展的指明灯,是小康社会的探照灯,是生态环境的节能灯,是人民幸福的聚光灯。3、又好又快的......

    论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以为,要想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应搞好“五个结合”: 一是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经之路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30年,无论是经济体系、对外贸易,还是科技创新、国防力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

    论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论科学发展观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实践报告(论文) 系别:管理工程系班级:09电子商务1班学号:姓名:日期:2011/5/23 论科学发展观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气候压力日趋......

    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的意义(合集5篇)

    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最新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的意义的思想汇报-精品[定稿]

    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的意义的思想汇报尊敬的外语学院英语第三学生党支部: 大学生是成长的群体、发展的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机遇期。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