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组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历史学科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新授课实施方案
高效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中介,以教师的引导,以思维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的课堂形式,我组想在新授课方面实施“以案导学,以趣导行,以问导思,以智导评,以练导教”的导型课。
首先,是“以案导学”,指课前预习要目标明确,教师要根据主要的学习目标,从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个维度综合考虑,发挥学案的最大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要体现层次性,让好的学生吃得好,让中等学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下。要把基本知识点和基本能力点体现清楚,要适量,不可贪多求全,要适时,要注意与课的衔接,不能太早,也不可太迟。掌握好上课的时间,安排学案的完成,要适度,控制难度,让学生学有所获,也应学有所惑。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注意督促和检查,并发现学生的问题。也指在课堂中组织各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作用,让学生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其次,是“以趣导行”,课堂的导入环节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省时高效。可采用的方法:故事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图片导入,导言导入,有章节就直入主题。就是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发挥声光电的作用,还原历史原来的真相,让学生在耳闻目睹的学习情境中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也要求教师以阳光的心情,赏识的态度,积极营造严肃活泼的和谐课堂氛围,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亲师而信道,积极主动地进入课堂中。
再次,“以问导思”,指要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课本的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鼓励学生对学案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未涉及到的内容要进行补充、丰富、完善。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敢于否定书本中既成的事实和结论。更设计课堂的主要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问题的设计我们的要求是: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各种问题设置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准绳,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不能过大过空。来源于个人的自我设计,或已成型的高考典型题,或借鉴专家的设计等。
紧接着的一步是“以智导评”,指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学生课堂学习成果是否有效,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质量高低,面对学生课堂上的各种回答,教师不能牵强附会地以答案否定学生,也不能不切实际地完全肯定,而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回答,能迅速捕捉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分析学生思维的优劣,耐心得给予引导,在思维的对撞中让学生顿悟,让学生对问题有准确而深入的认识。这是教学机智的集中体现,课堂的有效生成就看一个教师这方面的功夫了。
“以练导固”是完成教学环节的最后一步,意思是要通过训练来巩固学习成果。练习题设计的设计要遵循:具有针对性,形式灵活多样;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紧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巩固和提高;习题内容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原则。同时根据高考的命题方向来设计,达到高效巩固。课后的训练,布置的作业要求要有所区别,对于普通班学生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重点班和合作班在注重双基的基础上要以能力提高为主。
我们组的新授课突出一个“导”字,立足学科本位,以学生为本,以引导为辅,为学生创造高效学习的新型课堂。
讲评课的实施方案
讲评课的种类很多:可以讲练习、讲作业,还可以讲各种类型的考试题,但绝对不是对答案课,而是通过讲评,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重点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讲评课中的主体作用,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制定实施方案:
讲评课要把握三个环节:
课前认真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是上好一节讲评课的关键,要做到分析试卷、统计成绩、把握学情等,找出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错误知识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备课内容,对症下药。
优化讲评过程。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让他们依据教材知识,找出每道试题考查的考点,然后让学生自主分析错误的原因,教师针对错点、疑点和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重点点拨,精讲前后知识的联系,突出解题思路和方法技巧的指导,如:选择题讲如何审清题干中的限定项;材料题讲如何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注重知识面的辐射,让学生在错点上举一反三,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错点知识纠正后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以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知识消化。最后再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理清失分点,把纠正后的正确解题思路写在究错本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讲评课要突出四个关键字:讲、评、练、思。一讲概念,讲易混淆的知识点,讲解题方法技巧,尤其是主观性材料解析题讲评,要求学生做到审题的“三审五定”;二评学生答题存在的共性问题,评试题所考查的知识或能力层次;三练就是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和知识面拓展训练;四思就是让学生做到讲后反思自己在考试中的得与失,反思老师讲评后的启示,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讲评要要重视四个原则:一是问题要有针对性;二是知识要有辐射性;三是方法要有指导性;四是对学生要有激励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讲评课的目的。
复习课的实施方案
在新课改理念下,复习课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重要,它可以为高考服务。但切忌不能把它上成一节重复课(炒冷饭),如何上好复习课,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制定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1、目标性:教师在课前要了解课标和考试说明,把握重点、难点、考点,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复习目标和复习的方法。
2、主体性:对学生在学习中遗漏的知识点,教师通过设置新情境、新材料,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并进行口头表述,凡是学生搞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提问回答讨论结果,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系统性:历史知识注重主干性、整体性及学科综合性;针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要在学生把握“双基知识”的基础上,把零碎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通过纵横联系的方式,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如复习必修三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专题时,可以把中外近代思想解放史进行横向联系,找出共性特点及规律,也可从纵向比较,说明思想解放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现状相联系,得出认识:中国人在救亡图存中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培养学生学科综合能力。
4、及时性:针对学生在新授课中不懂的疑点和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复习,及时矫正。
二、基本要求:
1、根据课标和学情,编写复习导学案,针对疑点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2、教师重点讲因果联系,找规律,寻方法;
3、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训练,加深基础,培养能力;
4、让学生自主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知识体系,以利于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
5、复习课的方法要灵活多样,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目的。
三、基本步骤:一节复习课基本上需要五步:学生自主学习,处理问题→疑点难点问题,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梳理知识,形成完整体系→运用典型材料,培养高考的四种能力→反馈总结,升华知识,提高认识。
第二篇: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高效课堂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实 施 方 案
安定区张湾中心学校
张万成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
近年来,我校的语文课外阅读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形势仍不容乐观。我们对我校近年来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题海战役”依然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尽管我校制定了“午间阅读制度”、“课外阅读制度”、“图书室阅读制度”等,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依然没有形成,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肤浅盲目,流于形式,学生的图书来源较窄,学校图书室的利用率很低。加之我们部分教师迫于教学质量的压力,认为课外阅读挤占了学生做作业的时间,耗时多而收效微,对课外阅读产生排斥甚至抵触情绪,对学生课外阅读中缺乏方法指导、技能培训、习惯培养等。不少教师还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成绩没有明显的帮助,甚至认为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因此认为没有必要购买课外读物,即使购买,也只是一些与考试有关的辅导资料、参考书或试题集锦等,缺乏了教师必要的重视和指导,自然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难以得到有益的指导,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小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即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此外,由于缺少指导,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忽略其它方面,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这样,导致学生浅层次的“放羊式”的课外阅读,使原本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变得索然无味,其效果大打折扣。这样一来,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综合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提出《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1、“课外阅读”——指学生自学扩展知识,吸取智力营养很有价值的活动,指对课本以外的所有相对完整文章的阅读。
2、课外阅读效果不是简单要求学生会背诵“好词、好句、好段”的阅读积累,而是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积累,这样的积累是经过心智、感官加工的语音、图像、情景、事件的综合体,是具有人文内涵与个体心理体验语言材料和多层面的语感经验,自然既牢固又利于实现运用的迁移。
3、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点引导。
三、研究内容:
(一)各学段课外阅读的内容及实施要求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因此我校此课题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实施原则,对不同学段的课外阅读做了以下要求:
1、小学低年段(注音读物)
⑴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词。
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⑷积累一定的成语、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2、小学中年段
⑴阅读著名童话、寓言、故事。
⑵阅读浅显的科技文章,儿童报刊、人物传记、历史名著。
⑶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
⑷会做摘录笔记。总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
3、小学高年段
⑴扩大阅读面,开始阅读文学名著。
⑵开始写阅读欣赏笔记,两年总字数不少于1万字。
⑶背诵优秀诗文60篇。
⑷两年内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二)课外阅读与学科教学有机渗透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看,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要提倡语文生活化,让语文走进学生,触及学生生活阅历。触动学生情感琴弦,触发学生思维飞跃。让生活走进语文,用语文的眼光发现生活,留意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各种机遇,从生活中汲取生活营养,课外阅读是延伸语文生活化的支点,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正确处理好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课外阅读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渗透,使学生能进行有效阅读,从而提高写作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机整合是此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实现语文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提供引导,我们课外阅读研究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内外有机结合。语文课上,要抓住要点,传授方法,指导自读,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旨在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丰富课余生活,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
(2)教授课外读书方法。阅读能力主要得益于精读。逐字逐句,精研细读,遇到不懂之处勤查工具书或虚心向人请教,弄懂后再往下读。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作为教师还应教会学生略读、浏览、选读、摘读等等,并做好阅读笔记、资料摘抄等相关资料。阅读初期小学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后,以上几种方法方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部分精读或摘读。这样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3)推荐好书促其好读。要重视利用晨读、课外阅读课、班队课、思品课等,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读物。
(4)重视习惯养成,常抓不懈。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我们不但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而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辅导。
三、课外阅读应遵循的原则
1、联系性原则。
课外阅读虽然有别于课堂学习,但两者是相辅相承的,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上,就要根据课本,联系课堂上的所学知识,同时联系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针对性原则。
小学生学习态度、心理状况各不相同,因此,要想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效果,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就要立足实际,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外读物。
3、兴趣性原则。
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阅读兴趣各有所不同。依据家访、问卷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课外阅读的兴趣,即便是兴趣,也只是喜欢读作文指导方面的书籍,这带有明显应试教育的痕迹。其次是喜欢读图文并茂的故事性强的、杂文、幻想的书籍。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直接关系。结合此种情况我们给予学生定期指导,让学生学会整理,选择真正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书籍,培养其健康的心理,为一生的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4、渐进性原则。
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应根据不同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推荐文学作品时,应根据少年心理多推荐童话、寓言、神州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推荐古今文学名著,也可是摘编本,缩写本,节选本,释本,注释本等。
四、开展课外阅读系列读书活动。
1、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各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制定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班级读书计划,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各班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读书计划,班主任要认真督促检查,确保计划得到落实。同时,为了确保书源,鼓励学生将家中的藏书变为“行走的书”,学校将与新华书店读书俱乐部建立交流平台,以书为媒介,广交书友。
2、保证课外阅读时间
(1)注重校内向校外延伸,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2)规定优秀诗文诵背时间和课外阅读时间。(3)每周规定一节或两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4)语文教师布置学生有关课外阅读的作业,如读背一篇文章或一首古诗。和家长一起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3、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
(1)各年级各班图书角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书籍,总数不少于100本。
(2)图书质量要有保证,所陈列书籍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益于其成长,书籍类别丰富。(3)对班级图书角的管理,须有健全的制度保证。各班向学校借阅的图书除加强爱书教育外,还应严格管理,学期末还书时,严重损坏图书或遗失一本则赔偿该本书或同价格的一本书。
4、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1)语文教师要上好每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指导课不能上成课内阅读课,应着眼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诵读、鉴赏、比较、评价、探究等阅读方法。各位语文教师应根据四种基本课型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指导。(2)要加强课外阅读记录和读书笔记的检查,指导学生认真完成课外阅读记录及读书笔记,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在检查中要以鼓励为主,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树立榜样,确保课外阅读落在实处。
5、加强阅读交流。(1)创造“六条途径”
听,即听广播。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设“校园之声诗文小广播”,由学生主持、播音,其内容以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名人趣闻轶事等。
看,即通过设立校报《一小文韵》、宣传栏、班级板报、校园网、图展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佳作佳句。
抄,即让学生做办手抄报、制诗文集等。
写,即让学生做好有关课外阅读的作业,利用好《课外阅读积累》、《阅读日记》本。
演,即让学生在“演”中记忆、“演”感悟、“演”中陶情。
赛,即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
(2)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里开展好书推荐的活动,可以利用阅读课及辅导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3)举行“营造书香校园,享受读书快乐”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名著欣赏讲座、名著阅读交流、读书征文比赛等。
(4)设立课外书阅读的阶梯式“段位”评比,基本的要求如达到各年级每学期所要达到的阅读量。学生的阅读量要在学生的读书记载上予以记录。各班级也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读书评价的方法,评价班级的“读书大王”、“读书小名星”等。
五、基本策略
1、激发兴趣策略。要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首先学生必须有兴趣去阅读,有了兴趣就会想方设法去读,爱读乐读了,就会有效果。而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办法。
2、“四个落实”策略。
(1)时间落实。要求对学生统一指导的时间和自由阅读的时间都要落到实处,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2)指导落实。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及兴趣,教师帮助它们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方案。
(3)检查落实。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
(4)活动落实。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3、学校与家庭合作策略。加强与家长交流。召开与阅读相关的家长座谈会,使家长们认识到阅读对学生一生的重要作用,了解当前的教育形式,尤其新课改的内容。要舍得投资,多督促,多支持孩子的阅读,要积极配合学校抓好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4、培养爱护书刊,不在书上随便涂画;不迷信书籍,敢于对阅读作品质疑问难;乐于作阅读交流,交流中既能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又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等阅读品质。善于通过广泛阅读解决在阅读中碰到的问题。
六、预期研究成果
以这次课题研究为契机,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形成一套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模式,使学生与书成为朋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通过阅读扩大视野、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形成涵养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健全健康的人格。同时产生显性实验成果--调查报告,课题研究报告,有关教师的优秀论文、案例、反思,学生的活动体会等。
七、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5——2008.9)
先前调研,收集资料,组织理论学习,培训实验教师、制定子课题方案,制定学校图书室管理办法,各班成立班级图书角,并制定班级图书角管理办法。(二)研究阶段(2008.9——2009.7)
根据课题研究操作措施和做法,按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课外阅读活动。课题组教师撰写经验论文,编撰课题论文集,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三)总结阶段(2009.7——2010.3)
完善资料收集,全面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第三篇: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高效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好的提问设计能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中学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教师提问浅显、琐碎、平淡无奇,对内容只是一味地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形不成问题情境,形不成认知冲突,形不成认识矛盾,也就形不成学习动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与学生是互动关系,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取决于双方的和谐。教师必须提高提问的技巧,把握提问的时机,掌握提问的分寸,考虑提问的层次,优化提问的方法,多提问一些开放性问题,只有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才能使高效课堂得以实现。
二、课题的界定
(一)提问的界定:什么是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就是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或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探索完成的任务。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因此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
(二)高效的课堂提问艺术: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的知识的过程。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指挥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以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等实现自主建构。在课堂中,特别是“情境创设”,“合作学习”等环节,教师若能把握提问的艺术性和有效性,必将较圆满地完成最终的意义建构。
2.创造性学习理论
课堂教学是一个活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感觉到创造的需要,他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再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问题解决理论
思维始于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效提问不仅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且把它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尝试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4、课堂教学提问的类型:著名教育家特内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创设了“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按照学生的思维类型和水平的不同,把教学提问分成由低到高的六个水平,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5、高效课堂的提问艺术:就是教师通过对提问问题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一)从教师角度研究
1、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2、研究高效课堂提问遵循的原则。
3、研究高效课堂教师提问的艺术。
4、研究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
(二)从学生角度研究
1、研究学生提问的情感氛围。
2、研究学生提问的思维氛围。
3、研究激发学生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二)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不但教师观念转变并认识到位,而且促进教师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
3、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成果材料。
五、研究的方法
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并综合运用调查法、案例研究法。
1、该课题研究重点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课题组成员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引导全体教师进行研讨,指出哪些课堂提问是有效的,哪些课堂提问是无效的,并采取相应策略,从而达到高效课堂。
2、文献法研究法。课题组要从杂志上,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同时侧重理论专著的研究,为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寻找理论与实践创新。
3、调查法。首先对教师课堂提问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通过分析找出原因,采取措施。
4、案例研究法。一是研究教师个人课堂提问教学行为案例,分析有效教师个人特征;二是研究能够体现师生协作或教师团队协作的教学行为案例,重点研究能使学生得到显著进步的案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依据。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年5月——2009年9月)
1、成立课题小组,组长由陈修玉老师担任,组员主要有吴永方、唐海宏、肖金山、陈荣、林锋、何栋。
2、确定课题研究,设计制定研究方案,规划课题研究措施,分工落实。
3、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兴趣,收集信息,召开课题论证会。
4、准备课题研究的理论材料、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发动课题研究,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培训,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并开始初步的研究活动。
(二)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1年5月)
1、全面调查了解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现状;(调查报告)
2、进行系统的理论文献研究;(收集整理文献)
3、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
4、立足课堂切实研究。(教学案例文本等)
(三)总结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
1、收集研究成果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形成最后成果。
2、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交流。
3、接受课题专家的全面评估和验收。
六、其他
我校虽然资金有限,但学校会保证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支持本课题的研究。研究经费主要用于购买资料及设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奖励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成绩突出者。
2009年5月 洋梓中学课题组
第四篇: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金佛坪中心小学“352”高效课堂模式实施方案
我校在 “把方法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改思想指导下,开创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富有活力,充满生机的“352”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找到了新的基点。
一、“352”高效课堂实施的背景与意义
1.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互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是高效的课堂,要求体现诱思探究的教学思想,提高信息量、思维量和训练量。
2.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升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仍有许多教师课堂效率不高,为提高考试成绩,采取“题内损失题外补”的做法,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牺牲本该属于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时间,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3.目前,许多教师对高效课堂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课堂形式与内容自然比较落后满堂灌仍很盛行。在一些具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上,学生反应虽然比较热烈,参与意识也比较强,教师课堂提问人次也相当多。但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多很集中,有的学生的发言竟然达四、五次之多,但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这样的 课堂不能算是高效的。如果说发展,也只能说部分同学获得了发展。基于上述现状,并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352”高效课堂的理论支撑
1.它符合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如新课程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2.符合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3.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4.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5.变“勉强”教育为主动学习;6.更加符合 “最近发展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等理论。
三、“352”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教师的“三导”: 一是导学,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二是导思,教师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掌握学习方法、规律,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三是导练,老师要根据重点、难点、学生层次精选题目,当堂训练、反馈、补偿,提高目标达成度。
课堂五环节:目标定向——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拨提升——达标测评。
学生“两动”:一是学生主动学习,二是师生、生生互动学习。
1、时间划分:30%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50%的时间学生讨论展示+20%的时间教师点拨,当堂检测。
2、环节划分:预习、展示、测评。
3、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4、三种利器:又称“学习三宝”——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5、教学抓手:“一案三单”即导学案、问题生成单、问题训练单、问题巩固单。
四、实施“352”高效课堂的准备
1.多媒体展示台,供课堂学生展示使用。2.分组:
按照“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原则进行编组,注意以下方面:
男女比例分配要适中;学生性格搭配要互补;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要结合好;
座位的安排要合理;阶段性随机调整。小组内的基本机构人员设置
(1)正、副组长各一名:正组长主抓全面工作,副组长侧重于纪律、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2)人人是组内科代表:根据学生各科成绩的不同,设置组内科代表,每人负责1-2科的作业收交工作。
五、“352” 高效课堂的实施
(一)关于导学案 1.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第一、“导学案”要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导学案”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导学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第四、“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第五、“导学案”与一般教案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练习,更不能直接照搬教辅资料。
第六、“导学案”的编写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2.“导学案”的备课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集体备课:教研组长提前一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2)提前发放学案: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一、二年级上课前5分钟发。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3)课后反馈: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 备课和课堂改正。
(二)关于课堂探究、展示、点评、点拨、反思: 1.以“导学案”为载体,灵活应用:
不管上什么课,都离不开探究,但不能把它作为步骤来死板硬套,要灵活运用,首先要弄清这个问题有没有探究的价值,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来灵活运用,如新授课的教学流程,学(自学)——研(合作交流)——展(展示反馈)——教(精讲点拨)——达(当堂达成);复习课教学流程;知识梳理——反馈整合——巩固拓展,教师针对不同课型、根据学情组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展示分为:组内组织的“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组内“小展示”由组长负责,班内“大展示”由教师负责。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对展示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
2、展示要求:展示的准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给学生提供最大的学习动力。
1)书面展示各小组同时进行,展示要围绕学习目标。2)展示可提前公布内容,但不能公布由谁展示。
3)口头展示要指定不同层次同学进行,不指名但分层,要脱稿展示。
4)展示要展示重点难点、规律方法,也要展示问题、疑难。5)展示结束都要有掌声鼓励。
3、点评要求:点评的准备和对知识方法的归类拓展是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1)由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拓展,点评时要关注达标和结论生成过程,每个学生点评结束都要问一句“同学们都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还有补充吗?”鼓掌表示赞同。
2)老师、学生要在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3)即时评价时,一评知识,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过程方法、肢体语言、声音宏亮、语言表达,每节课都要有学习班长对学习小组的总结性评价,一定要评出最佳表现个人和学习小组。
2.课堂展示点评应注意的问题
1)展示要有侧重,什么问题该A展示,什么问题该B展示,什么问题该C展示,由哪层学生来点评,这个教师在备课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设计好。
2)展示人和点评人要准备好,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要特别给予特别关注
3)展示的问题的量。提前备好哪些问题应该是口头展示,哪些问题应该是黑板展示,但是一节课是有限制的,容量不能太大,展示的问题不能过多,要保证一节课能处理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把握好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备课的深度;并且要求教师在批改学生学案的时候统计好错题及知识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
4)学生展示和点评时一定要脱离材料,这要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并对立姿、体态语言、说话的语气规范都要有要求,如点评结束时要说:“有问题的同学请提出来”“谢谢”等。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8月—9月)
1、学习宣传,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2、加强培训,调查学情,制定方案。
(二)实践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8月)
1、继续将教师培训、提高作为主要任务,加大力度学习借鉴名校经验,内化吸收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2、广泛开展专题研讨,校本研训活动。
3、组织观摩交流活动。
4、将“352”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做精,做大,做强。
(三)全面推进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1、认真总结一年来的探索实践经验,发扬优点,矫正不足,形成课改整体评价。
2、在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各学科的主流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有明显的改观。
(四)总结提升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1、广泛深入开展特色教学模式展示、学术研讨、校际交流、论文评选等活动。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教学模式。
2、完善提高。建立高效课堂的长效机制。
第五篇: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嘉禾乡小学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执行《普洱市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 构建高效课堂》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新课标为依托,以课改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优秀教学经验为借鉴,以课堂为主阵地,深化校本教研,规范教学行为,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要求
1、努力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堂,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坚决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努力使课堂达到“轻负、优质、高效”。
3.实现师生角色转变,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使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确保课堂教学高效。
三、具体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构建高效课堂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高效课堂开展活动取得实效,中心校成立构建高效课堂工作领导小组,各校成立相应的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高效课堂的生命是以学生为主体,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的手段是师生、生生的互动,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高效课堂的发展动力是教师的不断反思与创新。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最显著的特征:1.民主课堂,即更多地赋予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潜能;2.和谐课堂,即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课堂;3.开放课堂,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向社会生活延伸。4.活力课堂,即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切实推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现实要求。
(三)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配合意识都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高效课堂实施之前一定要加强师生的培训工作。教师的培训可以在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通过教师教学理论的自学,提高专业素养,为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二是通过专家讲座、观摩名师精品课等方式进行培训,为高效课堂的准确实施奠定行动基础。三是通过网络教研,实现大范围的校际联动,为高效课堂实施提供研究平台。四是通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增强教师们的自觉约束意识。
作业,努力提高作业的科学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营造文化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充分利用楼道、走廊、橱窗等空间,宣传高效课堂的理念,特别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增强学习信心,强化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和科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借利用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4年1月—3月)
1.各校召开高效课堂启动会,学习传达《普洱市深化课程改革 构建高效课堂》的指导意见。
2、分析本校课堂教学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3.拟定 “嘉禾乡小学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和“各学科高效课堂模式”。
(二)理论培训阶段(2014年3月 —4月)
1.学习“实施方案和操作模式”
2、外派学习交流活动。
3、有关高效课堂理论培训。
4、每位老师交一篇“高效课堂”理论学习心得。
(三)课堂实践研讨阶段(2014年5月 —7月)
1、各校开展高效课堂研讨示范课活动。
2、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同构”教学研讨活动。
3、征集“高效课堂”教学故事、教学反思活动。
(四)全面推进阶段(2014年9月—11月)
1、拟定2014年秋季学期“构建高效课堂”活动计划。
2、按计划全面组织实施。
3、全乡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六)总结反思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
1、征集“高效课堂”论文和优秀案例。
2、召开专题会,总结和反思高效课堂构建活动的开展情况。
3、形成长效机制。在总结、反思、研讨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实施方案和操作模式,进一步明确方向和目标,制定出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和措施,实现高效课堂常态化,形成创建工作长效机制。不管构建高效课堂道路坎坷、问题重重,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向课堂教学要效益,为提高我乡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奋斗!
嘉禾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