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
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
由于新生儿各个系统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对处于生命垂危状态或具有潜在威胁生命疾病的新生儿的护理,显得尤其重要。
(一)评估高危因素
1、母亲疾病史:孕母有严重疾患,包括心,肺,肝,肾疾病,血液病,糖尿病,结核病,内分泌疾病,遗传性疾病,感染如胃肠道或尿路感染,传染性疾病,有吸烟、吸毒或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或性传播病史等。
2、孕母高危因素:如年龄超过40岁或小于16岁;有妊娠并发症如高血压、心 脏病、肺部疾病、糖尿病、贫血、血小板减少;胎盘早剥出血;羊膜早破和感染。
3、分娩过程高危因素:如早产或过期产,急产或滞产,胎位不正,先露异常,羊水粪染,脐带过长(大于70cm)或过短(小于30cm),脐带受压,剖宫产、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剂或止痛药物史。
4、胎儿及新生儿高危因素:如窒息、多胎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胎儿心率或心律异常,宫内感染和严重先天畸形等。
(二)护理常规
1、执行一般新生儿护理常规。
2、置于远红外辐射台或长颈鹿暖箱中保暖,腋温保持在36.5℃-37.5℃.3﹑呼吸道管理
(1)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舒适体位 头稍后仰或偏向一侧,肩下垫软枕,避免颈部弯曲,保持气 道平直。
(3)合理用氧,监测吸入氧浓度,早产儿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8%—92%,以 减少ROP、BPD的发生。
(4)积极纠正呼吸衰竭,对于Ⅰ型呼衰,有自主呼吸的患儿给予闭塞式持续 气道正压给氧(CPAP),选择大小适宜的鼻塞,注意保护鼻部及上唇皮 肤,防止压伤;用CPAP病情加重,可采用常频机械通气,做好气管导 管的有效固定,及时倾倒冷凝水,保持气路通畅,密切观察胸廓起伏情 况,注意有无肺出血倾向等,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5)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4、保持气道固定通畅
a)胃管 每次注奶前保证胃管在胃内,同时观察有无残存的奶量。b)气管导管 气管导管理想位置为支气管隆突以上1-2cm或胸片X片中
第2胸椎水平。在平常护理中,可结合吸痰过程、胸片了解和判断气 管导管顶端位置、通畅度及是否移位。
c)PICC 可以为危重患儿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营养支持,管道护理是其关 键,详情 参PICC操作规程。
d)胸腔闭式引流管 其目的引出胸腔内的液体、气体,重建胸膜腔内负 压,使肺复张,以及平平衡胸膜腔内压力,避免纵膈移位。严格无菌 技术,保持无菌引流,每日更换无菌引流瓶一次,并记录24小时引 1/14页
流量,颜色,性状等。
5、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危重患儿给予无创持续心率、呼吸、血压监测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对于病情极危重的患儿可采取侵入式外周动脉或脐动脉插管持续监测血压和血流动力学,采取不同措施,确保患儿平均动脉压稳定,以维持重要器官功能
8、心理护理 因新生儿中心是全托无陪伴病区,患儿进入抢救室后,家属往往表现出焦急,犹郁的情绪,我们应耐心向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对患儿家属的反复提问要耐心倾听、解释、减轻其心理负担。早产儿护理常规
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活产婴儿,又称未成熟儿。出生体重多在2500克以下,身长小于47cm。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者为低出生体重儿,其中小于1500克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克者为超低体重儿。保暖、喂养、维持正常呼吸、预防感染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护理早产儿的关键。一病情评估
1、了解患儿孕周,根据患儿外表特征,如头、毛发、囟门、耳部、皮肤、胎脂】
乳腺、跖纹、外生殖器(男婴阴囊皱褶少。睾丸未降,女婴大阴唇不能覆盖小阴唇)等判断胎儿胎龄。
2、了解患儿基础体温、出生体重日龄等 二护理常规
1、执行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保暖
(1)维持室内温度24-26℃,环境相对湿度55%-65%,维持适中温度(见表 1): 箱或辐射台保暖。
(1)喂养开始时间:目前多主张早期、足量喂养。体重在1500克以上,无 青紫、窒息及呕吐症状者,于生后2小时开始试喂养等渗(5%)糖水,无吐呛者可开始喂奶:危重,异常分娩,呼吸<35或>60次/分,体 重在1500克以下,有青紫症状者可适当延缓喂奶时间,由静脉补充营 养。如有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产伤儿延迟3天开奶,待生理盐水洗胃清亮,大便隐血转阴后酌情开奶。
(2)喂奶间隔时间:出生体重<1000克者,每小时喂奶一次:1000-1500 克者,每1.5小时喂奶一次:2000克以上者每3小时喂奶一次。(3)喂养方法:
首选母乳,若无母乳,应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未强化人乳生长速率缓慢,需补充母乳强化剂。
1)吸吮及吞咽反射良好者,可直接喂母乳或奶瓶喂养。2)有吞咽能力,但吸吮力弱者可用滴管滴喂。
3)若吸吮及吞咽反射差,但胃肠功能正常者,可采用硅胶管鼻饲喂 养,注奶前须回抽胃内容物,了解胃排空情况,酌情调整注入奶量。鼻饲喂养是否耐受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观察胃残留量:正常残留量0~2ml/kg,超过正常值应减 量或停喂养一次:胃残留量>正常值或>喂养量的50%或 合并腹胀是检测喂养不耐受的重要指标。
3/14页
第二,观察腹胀:间断检测腹围,固定测量部位、时间,腹围 增加1.5cm,应减量或停喂一次。
第三,呕吐、腹胀胃残余量增加、血便或大便隐血阳性提示 NEC,应暂时停止喂养。
第四,极低体重儿胃排空时间较长,鼻饲喂奶后出现气急等症 状可采用空肠喂养法。
4、维持正常呼吸
(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鼻吸气体位(颈肩部垫高2-3cm),奶后取右 侧卧位: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防止呕吐窒息;有窒息者即用气管 插管或导管吸出粘液及羊水,并及时吸氧。
(2)給氧:勿常规使用,仅在患儿出现青紫及呼吸困难症状时才吸氧,不宜长期持续使用,监测吸入氧浓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8%~93% 之间。
(3)患儿发生呼吸暂停时,应先弹足底,托背等刺激呼吸,如不缓解立 即給氧或用面罩加压给氧使其恢复自主呼吸,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5、预防感染:是早产儿护理中极为重要的一项,须做好早产儿室的日常清洁消毒工作。
(1)环境要求:病区独立,室内应湿室清扫,每日动态消毒机循环空气消毒,监测空气培养,禁止探望,定时通风。
(2)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工作应集中进行,减少侵袭性操作。护理前后严格洗手,解除患儿必须洗手戴手套,每日更换吸氧吸痰装置,每日用1:80的84消毒液擦拭使用中的仪器,护理人员定期做鼻咽试子培养,感染带菌者应调离早产儿室工作。
(3)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注意腋下、颈部、耳后、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每日行脐部护理、口腔护理、臀部护理等,勤翻身更换体位,体重在2000g以下者,每日用温水床上擦浴,2000g以上者若病情允许,可每日行温水浴,注意观察有无眼分泌物,有无鹅口疮、皮疹、脐炎及黄疸等,及时修剪指甲,保护四肢,防止抓伤。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防止低血糖的发生:遵医嘱按时完成补液量,并用输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2)勤巡视:每30分巡视患儿一次,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暂停、呕吐、窒息等症状: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护患儿生命体征和氧饱和度,并设定报警参数及有效报警提示音,根据氧饱和度及呼吸情况调节氧流量,改变用氧方式。
(3)预防出血: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观察脐部,口腔黏膜及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有颅内出血者应减少搬动,动作轻柔。
(4)预防高胆红素血症:避免缺氧、酸中毒、低血糖、低蛋白血症、感染及药物等诱因,定期检测胆红素,及时给与光疗、酶诱导剂、白蛋白等防止胆红素脑病:黄疸较严重可发张为胆红素脑病者应进行换血疗法。
(5)每日测体重:观察患儿生长及营养情况:如有水肿者应严格控制液体量,并监测心率、呼吸及肝脏情况。防止发生心衰及肺水肿:对体重持续不增或减轻者应寻找原因,检查有无感染病调整营养。
7、运用“发展性照顾”模式,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展。(1)铺垫鸟巢,模拟子宫环境。4/14页
(2)保持病区环境安静,减少噪音。
(3)在暖箱上遮盖避光布,减少灯光刺激。
(4)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必要操作集中进行。早产儿用氧规范
早产儿因其肺组织发育不成熟以及各种呼吸系统病易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常需要长时间吸氧,而用氧过程中又有诸多规范及注意事项,以防止出现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一)早产儿给氧指片及治疗目标
1、早产儿给氧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中度以上)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02)<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02)<85%者。
2、治疗的目标:维持Pa02 50~80mmHg;或TcS02 85%-~92%。治疗及呼吸支持方式
(二)、氧疗及呼吸支持方式
1、斗罩、面罩吸氧或改良鼻导管吸氧
(1)有轻度呼吸窘迫的患儿,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开始时可试用40%左右的氧,10-20分钟后根据Pa02或TcS02调整。需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40%)才能维持Pa02稳定时,应考虑采用辅助呼吸。(2)导管给氧,氧流量一般为05-1.5L/min左右。(3)罩给氧,氧流量一般6-8L/min。
2、鼻塞持续气道正压给氧(ncPAP)
(1)早期应用可减少机械通气的需求。压力2~6cmH20,流量3-5L/min。应用装有空气、氧气混合器的CPAP装置,以便调整氧浓度,避免纯氧吸入。
3、机械通气
临床上表现重度呼吸窘迫,吸入氧浓度(Fi02)>0.5时,Pa02<50mmHg、PC02>60或有其他机械通气指征时需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三)给氧原则
1、生后复苏这些紧急状态下,可以给予100% 的氧。如果在复苏后需要持续给氧,则应加温、加湿、并调节供氧浓度。吸入氧浓度必须以氧浓度计持续监测,或者至少每小时监测一次,以最低的氧浓度维持适当的动脉氧分压。
2、正确掌握氧疗指征。
(1)要避免无指征时的预防用氧、吸高沈度氧(一般不超过40%)及避免用鼻管尤其是双鼻管吸氧。
(2)根据疾病考虑不同用氧方式,除急诊外,均须加温湿化,以利分泌物排出。
3、对于<32周早产儿,为了避免过度给氧,可选择。
(1)在复苏时使用空氧混合器(Blender),和脉博血氧饱和度监测仪
(2)如果开始使用正压通气,可使用从空气到100%的氧,没有任何研究证明开始时使用什么特定的氧浓度是合理的。(3)逐渐提高或降低氧浓度,使血红蛋白氧合逐渐增加至90%。
(4)如果心率没有迅速增加至>100次/分,则需改善通气策略,用100%氧。(5)如果没有空氧混合器和脉博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也没有足够时间将孕妇转送,可按足月儿来给氧复苏。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复苏时短时间给100%氧可以导致早产儿损害。
(五)停氧指针
氧疗后病情稳定,缺氧及C02潴留改善,心率较前减慢,呼吸较前平稳,呼吸空气30min后,Pa02>70mmHg、PaC02<50mmhg,即可停止氧疗。停氧前应逐渐降低Fi02,早产儿Pa02>70mmHg、TcS02>95%先减少氧流量,观察病情平稳,再逐渐撤除。
(六)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氧疗指证,对临床上无紫钳、无呼吸窘迫、Pa02或TcS02正常者不必夕阳。对早产儿呼吸暂停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必要时间断吸氧。
2、氧疗过程中,应密切检测Fi02、Pa02、TcS02。在不同的呼吸支持水平,都应以最低的氧浓度维持Pa02 50-80mmhg,TcS02 85-92%,,在机械通气时,注意加温、加湿,以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加湿器的温度一般选于32-340C,湿化器必须用无菌蒸馏水。当患儿病情好转、血气改善后,及时降浓度逐步进步,以免波动过大。
3、如果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原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4、对早产儿尤以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5、凡经过氧疗,执行卫生部指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轿正胎龄32-34周时进行眼科RoR筛查,以防引起视网膜病变,及早发现,早治疗。
6、密切监测,观察紫钳、呼吸装态、呼吸节律、心率及精神状态,同时结合血氧及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气,及时调整。尤其VLBWI氧疗时必须进行持续血氧或氧饱和度监测,若吸氧后病情改善,神志好转,呼吸幅度加大,频率减慢,呼吸困难好转,心率减慢10次/min以上,说明有效。反之,说明氧疗不当,最好立即作血气分析,以明确诊断,并注意有无氧量浓度过高、过度通气等原因产生呼吸抵制,并采取相应措施。6/14页
新生儿窒息与复苏护理常规 窒息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凡是使血氧饱和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可引起窒息,各种影响母体与胎儿间血液循环气体交换的原因都会造成胎儿呼吸窘迫。
(一)病情评估
1、了解产妇妊娠史、羊水性状,有无宫内缺氧引起胎心、胎动增快和减慢,甚至停止。
2、Apgar评分情况。
(二)护理常规
1、执行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高危孕妇有胎儿窘迫,估计娩出时有窒息可能者,应准备负压吸引器、氧气、面罩、复苏囊及气管插管所需喉镜、气管导管等急救物资。
3、病儿一旦发生窒息,立即进行复苏。(1)复苏程序
A(Airway):建立畅通的呼吸道
置保暖处:保暖:摆好体位:鼻吸气位;擦干全身:擦干羊水;吸净粘液:应彻底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负压50-80mmHg(0.006-0。010Mpa)、吸痰时间≤5-1’’。B(breathing):建立呼吸 触觉刺激:吸净分沁物后如无呼吸给予触觉刺激,可用手拍打或用手指轻弹新生儿足底或摩擦背部;复苏器加压压给氧;无自主呼吸、心率<100次/分、持续性青紫或喘息样呼吸者,频率40~60次/分,氧氧流量5-10升/分,胸廊起伏好,呼吸比1:2;气管插管加压给氧:无自主呼吸或面罩加压给氧无效者。
指征:气管插管正压通30秒后心率<60次/分;方法:①按压点:新生儿胸骨体下1/3(两乳头连线下方);②手法:环抱法和双指法;③、按压频率;胸外按压90次/min;正压呼吸30次/min;④按压深度胸廓下陷;胸廓前后径1/3;⑤按压与通气之比:3:1。D(drug):药物治疗,纠正酸中毒。①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②静脉或气管内注入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③纠酸
4产前4-6小时母亲应用吗啡类麻醉或镇静剂者,用5%碳酸氢钠3-5ml/kg;○ 予纳络酮0.1mg/kg,静脉或气管内注入。E(evaluation);评价
每完成一个步骤,应予以评价,以决定下一步骤的操作。(2)复苏后监护
持续床旁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病儿生命体征及SPO2,观察患儿面色,皮肤及甲床颜色的变化,以及神经反射、意识、瞳孔、肌张力、抽搐、吸吮力、颅内压及大小便等情况,并作好记录。
3、家庭支持:耐心讲解病情;帮助家长树立信心。7/14页
新生儿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N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多见于早产儿,是由于肺胞壁缺乏表面活性物质所致。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临床表现为:出生时可正常,但在生后6-12小时内即出现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时胸廓凹陷,鼻翼扇动,肌张力低下,呼吸暂停,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一)病情评估
1、了解患儿胎龄、日龄、出生体重、基础体温等。
2、生后有无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青紫、口吐白沫。
3、母亲是否患有糖尿病,产前是否使用地塞米松等。
(二)护理常规
1、执行早产儿及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保暖
(1)维持室内温度24-260C,环境相对湿度55%-65%,维持患儿适中温度。(2)对体温不升,体温较低者,应缓慢复温,根据胎龄、日龄、出生体重选择暖箱或辐射台保暖。
3、置胃管,常规留取胃液,做胃液泡沫振荡实验。
4、保持呼吸道通畅(1)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2)取舒适卧位,头稍后仰,颈下垫软枕,保持气道平直。(3)避免物品阻挡口鼻腔或按压期胸部。
5、合理用氧,监测吸入氧浓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7-95%之间。
(1)头罩用氧:氧流量>5L/分,防止CO2潴留在头罩内。病情好转后可逐步转为暖箱 吸氧。避免用氧过量导致氧中毒及视网膜病变。
(2)鼻塞CPAP辅助通气:维持PEEP4-5cmH20,选择大小适宜的鼻塞,制作保护垫,注意保护鼻部及上唇皮肤,防止压伤;每1-2小时候定时松解鼻塞,观察鼻中隔,上唇局部皮肤颜色变化,以防坏死。及时倾倒次凝水,保持气路通畅。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迅速,避免损伤口、鼻腔粘膜。(3)机械通气:用CPAP后病情加重,保持呼吸机正常运转,气管插管固定良好,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及时倾倒冷凝水,保持气路通畅。
6、遵医嘱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7、PS运用护理
(1)早期给药:每次10mg/kg左右;如Fi02>0.4或MAP>8cmH20,应重复给药,间隔时间约10-12小时。
(2)PS溶解方法:PS应冷藏低温保存,药房取回后,放于手心或预热好辐射台上让其复温蓬松,取无菌注射用水1.5-2ml注入瓶内,松开针头与空针乳头连接处解除瓶内压力,便于溶解。取下针头,将药物稳妥放于药物振荡器上,振荡数分钟直到药物完全学溶解。
(3)给药方法:用PS前先彻底清量呼吸道;将溶解好的PS经从气管导管侧面穿刺缓慢注入,分仰卧位、左、右侧位均等注入,同时借助机械正压通气使PS充分扩散至肺泡。
(4)给药后6小时内尽量不吸痰。
8、严密观察病情:持续24小时心电监护,观察患儿体温、面色、呼吸、心率、肌张力、大小便、胸廓起伏情况,注意有无肺出血倾向。随时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定期对患儿进行评估,密切关注检查化验结果,做好护理记录,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9、预防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防治肺部感染。
10、保证营养供给:必要时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
11、行机械通气的患儿按呼吸护理常规。人工气道护理常规
人工气道是在患儿自身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使患儿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一种技术方法。呼吸机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它能改善通气、换气功能,缓解呼吸肌疲劳,降低呼吸功和氧耗量,然而机械通气又是一项复杂且有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措施,使用不当会产生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医护人员需正确使用及进行相关护理。
(一)病情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意识状态。
2、评估气管导管型号、气道通畅与否(包括气道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及量)、肺部情况以及呼吸机完好情况。
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定,报警设定;观察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同步,呼吸机运转情况。
4、观察患者的氧合状况,包括血氧饱和度水平,血气分析的指标变化。
5、观察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变化,做好撤机评估。
6、随时观察导管固定情况及长外露长度。
7、评估湿化效果、正确把握吸痰时机。
(二)护理常规
1、执行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导管选择及插入深度
(1)气管导管的选择:新生儿气管插管的型号估算法:内径(mm)=体重
插管意外滑出。
3、气管导管的固定(1)固定方法
将两条约1.5cm宽的胶布从中间剪开(末端2cm不剪开),剪开的两条胶布 一宽一窄,未剪开这一端贴于患儿面部;将剪开的宽胶布固定于下颌皮肤,9/14页
将窄胶布绕导管成螺旋式的缠绕后固定在导管上,再反方向同理固定另一条胶布。
(2)日常维护:
标明插入深度(无刻度时应标明外露长度);对神志不清,躁动者应给与约束或使用镇静;过长外露的导管应该剪掉,以减少死腔,口腔外保留长度以<4cm为宜;预防皮肤压伤。
(二)呼吸机常见报警及矗立方法 1 2
6
1、保持正确体位
(1)颈肩部垫一小软枕,使头部稍后仰,减轻导管对咽、喉的压迫,使气道自然伸展,气流畅通
(2)床头抬高30-40°保持半卧位有效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及误吸,每天在此角度上定时侧向翻身40-60°,适当俯卧位。(3)适当固定头部及约束肢体,但避免不适及烦躁
2、保持最佳通气状态(1)保持气流通道畅通
1、导管固定牢固,随时检查并记录导管插入深度,防止过深,过浅或脱○ 管。
2、呼吸机管路连接正确,观察有无漏气及管道扭曲折叠。○
3、掌握适宜的吸痰时机和正确的吸痰方法,彻底清理呼吸道。○(2)保持人机协调性好
1、机械通气治疗患儿应安静,无挣扎,在排除呼吸机,管路及气道是否○ 堵塞等原因后可适当镇静,缓解疼痛和烦躁,减轻机械通气带来的不适等。
2、严密观察,正确评估患儿病情,如自主呼吸,血气等适当修改呼吸机○ 参数,促进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同步。(3)作好机械通气监测
1、病人生命体征监测,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胃肠及肝肾功能监测,○ 保证水,电解质,营养平衡。
2、呼吸功能监测,观察气道压,潮气量,SP02及呼气末C02监测,正确○ 采集血气标本(血气不追求正常值,维持对患者最有利水平),综合评估通气氧
11/14页
合及酸碱状态,同时听诊肺部呼吸音判断气道是否通畅,观察痰液颜色,性状及量,胸部物理治疗,促进排痰和呼吸功能恢复。
3、呼吸机监测,呼吸机功能,设置,管道连接,导线及传感器有无松动,○ 气道湿化与加温情况,呼吸机报警及时回应,查找原因,排除故障。
3、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1)正确洗手,严格无菌操作,如吸痰及穿刺等(2)插管吸痰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
(3)半卧位,管饲喂养超过幽门,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作好口腔护理,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及咽部细菌定植
1、湿化液应为无菌注射用水,及时清理冷凝水防止反流入气道,积水杯○ 置于呼吸回路最低水平;
2、进行胸部扣击,翻身拍背,适当体位引流,彻底清理呼吸道; ○
3、采用密闭式吸痰,适时更换呼吸机管路; ○
4、尽量避免有创通气,提倡无创通气; ○
5、创造撤机条件,评估把握撤机时机,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
6、加强翻身,骨突处进行保护,防压疮。○ 新生儿休克护理常规
新生儿休克(shock)是指机体受到任何急重症损害导致生命重要器官的微循环灌流量不足,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及心输出量减少,组织中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降低到细胞可以耐受的临界水平以下,并发生代谢产物积聚,细胞结构和功能损害,最终导致脏器功能不全。新生儿休克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重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死率仍高达50%。新生儿休克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进展快,容易延误诊治,应予重视。
(一)病情评估
1、首先确定是否存在在休克状态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2、高危新生儿仔细观察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同时监测血压和脉博。
3、微特环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颜色苍白或出现花纹、肢端发凉、肢端与肛门的温度差>10C(正常<0.5)、皮肤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一旦怀颖休克要及时监测血压,如足月儿收缩压<50mmHg,早产儿收缩压(40mmHg为低血压,同时脉压差减小。
4、休克早期血压可以正常,血压下降已属中晚期表现。12/14页
甚慢为>4S。四肢温度:发凉为凉至肘膝关节以下,发冷为凉至肘膝关节以上。新生儿休克评分:轻度为5分,中度为6-8分,重度为9~10分。[1]
(二)护理常规[2]
1、执行新生一般护理常规。
2、吸氧,维持有效的通气功能,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3、保持患儿安静及休克体位(头脚抬高15-200,中间凹的体位),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4、扩容补液,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后胶,见尿补钾)。必要时置中心静脉导管。
5、遵医嘱及时正确给药,使用血管活血药物时应严防药液渗漏。
6、监测脉博、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意识、瞳孔的变化。
7、注意皮肤色泽及肢端温度。如面色苍常表示有大出血,口辱或指甲发钳说明微循环血流不足或淤滞,当胸前或腹壁有出血时,提示有DIC出现,如四肢劂冷表示休克加重应保温。
8、保证营养供给,准确记录出入量,尤其是尿量如果连续8小时<1ml/kg/h应立即报告医生。
9、尽快消除休克原因。
10、安抚家属。
新生儿气胸护理常规
新生儿气胸是指肺部疾病使肺泡及小支气管破裂形成气胸。一般常见于肺部感染,肺出血以及肺组织萎陷。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气急、双侧或单侧胸廓饱满,呼吸音模糊、不对称或消失。a)病情评估
1.了解患儿胸片结果。
2.评估患儿呼吸、面色、心率、血氧饱和度监测、呼吸音等。b)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2.取半卧位,头罩给氧,用80%-100%氧吸入,机械通气应选用压力型通 气方式,低压力严重者应使用高频通气治疗。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保 证呼吸道通畅。
3.协助医生根据胸片情况进行胸穿抽气,严密观察患儿双侧胸廓起伏情 况,面色及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
4.胸穿抽气后呼吸困难改善不明显者,医生立即行胸穿并安置胸腔闭式 引流管,加强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1)保持管道密闭和无菌:操作前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密封,胸壁伤口引 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 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2)体位: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3)维持引流通畅 13/14页
①. 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出口平面60cm。保持水封瓶长玻璃管 没入水中3-4cm并直立。引流瓶不可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
②. 定时挤压引流管,30~60分钟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
挤压方法为: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一般水柱波动范围为4-6CM,水柱波动反应死腔的大小和胸膜腔内负压的大小。入水柱无波动,病人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症状,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立即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管,促使引流通畅。
3、分娩过程高危因素:如早产或过期产,急产或滞产,胎位不正,先露异常,羊水粪染,脐带过长(大于70cm)或过短(小于30cm),脐带受压,剖宫产、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剂或止痛药物史。
4、胎儿及新生儿高危因素:如窒息、多胎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胎儿心率或心律异常,宫内感染和严重先天畸形等 二,新生儿的急救
1、窒息新生儿的表现
a.肌张力低下。b.呼吸抑制 c.心动过缓 d.低血压 e.呼吸急促 f.紫绀
第二篇: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
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
新生儿危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了重大发现,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为中心的地区性新生儿医疗救护网和转运系统的建立,保证了危重儿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危重新生儿包括:
(一)需要进行呼吸管理的新生儿,如急慢性呼吸衰竭、需要氧疗、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者。
(二)重症休克。
(三)反复惊厥。
(四)重度窒息。
(五)极低出生体重儿。
(六)某些外科手术后,如先天性心脏病、膈疝、食管气管瘘等。
(七)其他多器官功能衰竭。多种生理功能受影响以及需全静脉营养、换血者、严重心律失常、重症败血症、脱水、酸中毒等。
一般护理
1.绝对卧床,根据病情摆放合适的体位,不能在血压不稳的情况下随意搬动患儿。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分泌物,避免误吸,防止舌后坠。定时为患儿翻身、叩背,防止坠积性肺炎。
3.专人看护,心电监护,重点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详细记录。
4.保证患儿足够的摄入量,根据病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吸收的流质饮食或遵医嘱补液,做好胃肠营养及鼻饲的护理。5.每日为患儿清洁口腔2次。
6.保护眼睛,必要时按医嘱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眼睑不能闭合着,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
7.每日为患儿晨间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无异味,必要时每2小时为患儿翻身1次,预防压疮。
8.观察排便情况,便秘者使用缓泻剂或灌肠,观察大便的颜色和形状。注意观察尿量、颜色、性质等。必要时可留置尿管,做好会阴部护理。9.加强防护,躁动时适当约束,避免坠床或碰伤。
10.保持各肢体处于功能位,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开始功能锻炼。
11.病室环境干净整洁,温度、湿度适宜,定时给予通风换气,加强对患儿的保温。
专科护理
1.入院前的准备
预热暖箱或辐射式保暖床,检查抢救单元各种设备是否运转正常。
2.入院前的措施
需要紧急处理的患儿应立即抢救(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脐动脉插管给药等)。不需要紧急处理或经过紧急处理后的患儿,医生立即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和安排各种化验和辅助检查。首次化验检查应包括:血、尿、粪常规,体检肝功能、急诊生化八项、凝血指标、血型、血气分析等。其他化验根据临床需要,胸部X线摄片作为常规检查,必要时做心电图及超声检
3.4.5.6.7.8.9.查。与此同时,护士做常规护理,包括称体重、插胃管排出胃内容物,连接各种监护仪器,确认仪器运转正常并开启报警器,使处于工作状态。在以上处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儿对各种操作的耐受程度,以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以后的护理并注意保暖和供养。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输入液体和药物。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抢救。
严格执行医嘱,详细记录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泌尿和代谢
称体重,每日一次或数次。计入量,包括所有静脉和口服入量,每小时一次,并每小时进行累计总结。记出量,包括尿量和其他损失量,每小时一次,并每小时进行累计总结。测尿比重、尿糖、蛋白及渗透压。测血清钾、钠、氯、钙和渗透压,每日至少一次。
呼吸和心血管系统
监护仪持续监护心率、心电图、呼吸频率、呼吸暂停。每2小时需听、数和记心率、呼吸一次。血压不稳定者需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密切监测血压情况,每小时记录一次,必要时随时记录。或者无创血压监测,根据患儿情况1-2h监测记录1次,病情稳定者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时间。置中心静脉导管测压者,每2小时测量,并记录1次。需呼吸管理者,每2-4小时做吸痰、物理治疗一次,并记录分泌物的形状、颜色和量。呼吸机辅助通气患儿,每一小时检查、记录呼吸机各参数一次。一般观察包括皮肤、末梢循环、肢端温度、胸廓运动、用呼吸机者自主呼吸是否对抗呼吸机,每4-6小时记录1次,发现异常随时记录。肺部病变者,紧急期每日做床边X摄片1次。
神经系统
观察意识、反应、瞳孔、肌张力,每4小时记录1次。测头围,每日或隔日1次。
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
急性期每日做全血常规检查,注意血小板和红细胞压积情况。观察腹部情况、有无呕吐,注意观察呕吐情况,呕吐物及大便的性质、颜色、量。鼻饲前检查胃残留物容量。
健康教育
1.2.3.4.向患儿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预防与急救知识。鼓励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根据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家庭护理,指导家属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注意保暖,喂养,衣服选用保温性、吸湿性、通气性较好且质地柔软而容易洗涤的棉布,做好生活护理。
第三篇: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
2016.5 由于新生儿各个系统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对处于生命垂危状态或具有潜在威胁生命疾病的新生儿的护理,显得尤其重要。
(一)评估高危因素
1、母亲疾病史:孕母有严重疾患,包括心,肺,肝,肾疾病,血液病,糖尿病,结核病,内分泌疾病,遗传性疾病,感染如胃肠道或尿路感染,传染性疾病,有吸烟、吸毒或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或性传播病史等。
2、孕母高危因素:如年龄超过40岁或小于16岁;有妊娠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病、糖尿病、贫血、血小板减少;胎盘早剥出血;羊膜早破和感染。
3、分娩过程高危因素:如早产或过期产,急产或滞产,胎位不正,先露异常,羊水粪染,脐带过长(大于70cm)或过短(小于30cm),脐带受压,剖宫产、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剂或止痛药物史。
4、胎儿及新生儿高危因素:如窒息、多胎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胎儿心率或心律异常,宫内感染和严重先天畸形等。
(二)护理常规
1、执行一般新生儿护理常规。
2、置于远红外辐射台或暖箱中保暖,腋温保持在36.5℃-37.5℃.3﹑呼吸道管理
(1)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2)舒适体位
头稍后仰或偏向一侧,肩下垫软枕,避免颈部弯曲,保持气道平直。(3)合理用氧,监测吸入氧浓度,早产儿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8%—92%,以减少ROP、BPD的发生。
(4)积极纠正呼吸衰竭,对于Ⅰ型呼衰,有自主呼吸的患儿给予闭塞式持续气道正压给氧(CPAP),选择大小适宜的鼻塞,注意保护鼻部及上唇皮肤,防止压伤;用CPAP病情加重,可采用常频机械通气,做好气管导管的有效固定,及时倾倒冷凝水,保持气路通畅,密切观察胸廓起伏情况,注意有无肺出血倾向等,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5)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4、保持气道固定通畅 a)胃管
每次注奶前保证胃管在胃内,同时观察有无残存的奶量。b)气管导管
气管导管理想位置为支气管隆突以上1-2cm或胸片X片中第2胸椎水平。在平常护理中,可结合吸痰过程、胸片了解和判断气管导管顶端位置、通畅度及是否移位。c)PICC 可以为危重患儿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营养支持,管道护理是其关键,详情参PICC操作规程。d)胸腔闭式引流管
其目的引出胸腔内的液体、气体,重建胸膜腔内负压,使肺复张,以及平平衡胸膜腔内压力,避免纵膈移位。严格无菌技术,保持无菌引流,每日更换无菌引流瓶一次,并记录24小时引流量,颜色,性状等。
5、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危重患儿给予无创持续心率、呼吸、血压监测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对于病情极危重的患儿可采取侵入式外周动脉或脐动脉插管持续监测血压和血流动力学,采取不同措施,确保患儿平均动脉压稳定,以维持重要器官功能
(2)危重新生儿容易发生内环境紊乱,及时监测电解质和血气分析可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高危新生儿需每天监测血糖,尿量,体重,记录24小时出入量。
6、保证营养供给,必要时鼻饲或静脉营养。
7、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新生儿中心消毒隔离制度
(1)环境要求:病区独立,室内湿式清扫,每日动态消毒机循环空气消毒,监测空气培养。禁止探望,定时通风换气。
(2)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护理前后严格洗手(六步洗手法),接触患儿必须戴手套;听诊器,软尺等应一人一物,不得混拿混放。(3)如有多重耐药患儿,将患者单独置于隔离病室,床旁张贴“接触隔离标识”以示警示,并指定专人护理,其余人员不得进入隔离室。
8、心理护理 因新生儿中心是全托无陪伴病区,患儿进入抢救室后,家属往往表现出焦急,犹郁的情绪,我们应耐心向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对患儿家属的反复提问要耐心倾听、解释、减轻其心理负担。
第四篇:危重新生儿护理1
第一节 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
新生儿危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了重大发展,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为中心的地区性新生儿医疗救护网和转运系统的建立,保证了危重儿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
危重新生儿包括:
(一)需要进行呼吸管理的新生儿,如急慢性呼吸衰竭、需要氧疗、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者。
(二)重症休克。
(三)反复惊厥。
(四)重度窒息。
(五)极低出生体重儿。
(六)某些外科手术后,如先天性心脏病、膈疝、食管气管瘘等。
(七)其他多器官功能衰竭、多种生理功能受影响以及需全静脉营养、换血者、严重心律失常、重症败血症、脱水、酸中毒等。
【一般护理】
(一)绝对卧床,根据病情摆放合适的体位,不能在血压不稳的情况下随意搬动患儿。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分泌物,避免误吸,防止舌后坠。定时为患儿翻身、叩背,防止坠积性肺炎。
(三)专人看护,心电监测,重点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详细记录。
(四)保证患儿足够的摄入量,根据病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易吸收的流质饮食或遵医嘱补液,做好胃肠营养及鼻饲的护理。
(五)每日为患儿清洁口腔2次。
(六)保护眼睛,必要时按医嘱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眼睑不能闭合者,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
(七)每日为患儿晨间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无异味,必要时每2小时为患儿翻身1次,预防压疮。
(八)观察排便情况,便秘若使用缓泻剂或灌肠,观察大便的颜色和性状。注意观察尿量、颜色、性状等,必要时可留置尿管,做好会阴部护理。
(九)加强防护,躁动时适当约束,避免坠床或碰伤。
(十)保持各肢体处于功能位,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开始功能锻炼。
(十一)病室环境干净整洁,温度、湿度适宜,定时给予通风换气,加强对患儿的保温。
【专科护理】
(一)入院前的准备
预热暖箱或辐射式保暖床,检查抢救单元各种设备是否运转正常。
(二)入院时的措施
需要紧急处理的患儿应立即抢救(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给药等)。不需要紧急处理或经过紧急处理后的患儿,医生立即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和安排各种化验和辅助检查。首次化验检查应包括:血、尿、粪常规,体检肝功能、急诊生化八项、凝血指标、血型、血气分析等。其他化验根据临床需要,胸部X线摄片作为常规检查,必要时做心电图及超声波检查。与此同时,护士做常规护理,包括称体重、插胃管排出胃内容物,连接各种监护仪器,确认仪器运转正常并开启报警器,使处于工作状态;在以上处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儿对各种操作的耐受程度,以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以后的护理并注意保暖和供氧。
(三)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输入液体和药物。
(四)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抢救。
(五)严格执行医嘱,详细记录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六)泌尿和代谢
1.称体重,每日1次或数次。
2.记入量,包括所有静脉和口服入量,每小时1次,并每小时进行累计总结。3.记出量,包括尿量和其他损失量,每小时1次,并每小时进行累计总结。4.测尿比重、尿糖、蛋白及渗透压。
5.测血清钾、钠、氯、钙和渗透压,每日至少1次。
6.测血糖,每日1次或数次,必要时测胆红素、肌酐尿素氮,特殊化验遵医嘱。7.每2~4小时测体温和暖箱温度1次。
(七)呼吸和心血管系统 1.监护仪持续监护心率、心电图、呼吸频率、呼吸暂停。每2小时需听、数和记心率、呼吸1次。
2.血压不稳定者需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密切监测血压情况,每小时记录1次,必要时随时记录。
3.置中心静脉导管测压者,每2小时测量,并记录1次。
4.需呼吸管理者,每2~4小时做吸痰、物理治疗1次,并记录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
5.呼吸机辅助通气患儿,每1小时检查、记录呼吸机各参数1次。
6.一般观察包括皮肤、末梢循环、肢端温度、胸廓运动、用呼吸机者自主呼吸是否对抗呼吸机,每4~6小时记录1次,发现异常随时记录。
(八)神经系统
1.观察意识、反应、瞳孔、肌张力,每4小时记录1次。2.测头围,每日或隔日1次。
(九)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
急性期每日做全血常规检查,注意血小板和红细胞压积情况,观察腹部情况、有无呕吐,注意观察呕吐情况,呕吐物及大便的性质、颜色、量。鼻饲前检查胃残留物容量。
【健康教育】
(一)向患儿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
(二)鼓励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三)根据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家庭护理,指导家属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四)注意保暖,喂养,衣服选用保温性、吸湿性、通气性较好且质地柔软而容易洗涤的棉布,做好生活护理。
第五篇:新生儿护理常规(范文)
新生儿一般护理护理常规
1.环境要求: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室温要求22-24℃、湿度55-60%。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消毒液拖地),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已安装空气净化装置的每天自动消毒3次)空气培养每月1次。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血压、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根据病情做适当的卫生处置。填写病历上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在腕部、踝部系上写有姓名、性别和床号的“手表带”“脚链”。立即通知医生接收新病人。对危重者及时配合抢救。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试验和标本的收集,完成护理记录。
3.日常清洁护理:
口腔护理:每日2次(早班、中班各一次,2%碳酸氢钠液清洁口腔),禁食病人每天3次(夜班增加1次),鹅口疮者每天2-3次制霉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脐带脱落者每天洗澡,病危者暂停。
脐部护理:脐带未脱落前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脐部每日用双氧水、聚维酮碘清洁早晚各一次,脐部新鲜者覆盖无菌纱布。
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红霉素软膏涂敷,预防红臀,遇红臀者根据轻重给予制霉菌素+湿润烧伤膏或派瑞松软膏涂敷,并增加换尿布次数或置远红外辐射台暴露臀部。
4.注意保暖: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遇低温及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各种操作,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采用婴儿配方奶粉q3h喂养,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回,及时发现吐奶,及时处理。
6.预防感染: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洗手或快速消毒洗手液搽手(洗手时间>15秒)。减少探望,必需探望经同意穿隔离衣入内。所用毛巾、衣服、床单均需消毒后再用。
7.普通婴儿床新生儿测生命体征每日4次(6am、10am、4pm、10pm),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每天6次)。暖箱内或远红外辐射床婴儿每天测生命体征6次(2am、6am、10am、2pm、6pm、10pm),经常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抢救。(第一次体温测量为肛温,以后测量背部皮肤温度)。
8.出院病儿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结账收据确认无误方可让家长抱回,并给家长带上出院指导。病床按规定作终末消毒处理。
早产儿护理常规
1.环境要求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室温须24-26℃左右。入院处理同新生儿,更需强调保暖,最好在辐射床上更衣、体检。
2.日常生活护理基本同新生儿,体重不足2500g者,洗澡应酌情。注意保暖,维持体温恒定,体重不足2000g者应置于暖箱中,根据胎龄、体重、日龄选择合适的箱温,使体温维持在36.5℃左右,抱离暖箱一定要用温暖包被包裹。
3.喂养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喂养需耐心、根据情况采用不同方式喂养。(1)有吸吮、吞咽能力者,直接喂哺或奶瓶喂养;(2)能吞咽但无吸吮力者用滴服喂养;(3)无吞咽、吸吮能力者及胎龄<34周早产儿或呼吸急促者均应胃管喂养。喂养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4.5.6.7.8.呛奶、窒息、呼吸困难、发绀,发生时应立即停喂,吸出奶液,氧气吸入;(4)观察对喂养的耐受程度,如有无腹胀、呕吐、胃内残留等。发生者说明不能耐受喂养,需静脉高营养。
供氧,应根据需要。目的为维持正常氧分压,可采用导管、面罩、头罩,但要随时调整吸氧浓度使氧分压维持在50mmHg-80mmHg。及时停氧,避免造成氧中毒。
卧位,可采用平卧、侧卧和俯卧位,每2-3小时更换体位,不论何种卧位都需保持气道通畅。
预防感染,同新生儿。带菌者及有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注意隔离。
每周一、三、五晨空腹称体重一次,发现重量低于原来体重20-30g或长时间不增加者应报告医生。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暖箱中的病儿q4h监测生命体征,并同时记录暖箱、辐射床的温度,随时调整箱温。
新生儿重症监护常规
1.新病儿住院后由床边护士按监护室入院录要求测量并记录各种数据。病儿安置在辐射床上,根据病情提供各种生命脏器功能状态的监护。
2.入室后即刻用试纸法测血糖,发现结果>7mmol/L或<2.2mmol/L者及时告知医生并按医嘱处理、监测。3.尽快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要求用药或输液,q4h记录液体进量。进行24小时床边监护,常规q2h测TPR,特殊病人按医嘱。
4.及时完成一切治疗与护理,准确记录病情及出入量,入量包括静脉补液及经口摄入奶、水。出量包括尿、大便、呕吐、胃肠引流及抽血量。每晨统计24小时出入量并登记在体温单上。
5.使用呼吸机时常规插胃管并使开放。加强呼吸道护理,q2h记录呼吸机参数,数据变化时及时记录。
6.对接受氧疗者,所有管道及湿化器每24小时更换。
7.按时按量喂养,胃管喂养时忌快速推入,每次喂奶前应回抽胃内残留量,如>1/5喂入奶量时与医生联系。
8.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病儿口腔、五官、全身皮肤清洁,床单位整洁。每晨空腹测体重一次。
9.及时留取大小便标本送验。
新生儿肺炎和/或胎粪吸入性肺炎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严重窒息、胎粪吸入者按重症监护常规。(1)观察生命体征和呼吸困难、缺氧程度。(2)观察病儿的意识和对外反应。
(3)观察吃奶情况和全身各脏器功能变化。适当抬高头肩部,使气道通畅,重症病人安置在辐射床,便于观察和抢救。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能吸吮者耐心抱起喂养,重症暂禁食以静脉内高营养补充。
2.治疗与护理:
(1)根据病情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和对症治疗。
(2)供给温湿化氧气,维持正常的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給氧方法依病情而定,可采用导管法、头罩法,甚至机械通气。
(3)给病儿以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避免低温和高热。(4)做好呼吸道护理,必要时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协助排痰,使呼吸道通畅。
3.严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气胸、中毒性脑病、DIC等发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密切观察黄疸的进展和消退情况,监测经皮胆红素,了解胆红素值,注意观察其他伴随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及早发现核黄疸。
供给足够的热卡和水分,能吸吮者及早足量喂奶,保持大便通畅,不能进食者由静脉补充液体和热卡。
2.治疗与护理:
(1)治疗黄疸需采用综合疗法、标本兼治。(2)兰光疗法,具体详见光疗常规。
(3)杜绝一切能加重黄疸的因素存在,避免发生低氧、低温、低血糖,酸中毒等。(4)仔细观察病情,协助寻找黄疸原因并及时对因处理。
(5)加强皮肤、粘膜、脐带、臀部护理,保证皮肤、粘膜完整性,减少损伤,防止局部感染。
(6)如需进行换血者,及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病情观察:
(1)观察体温及其生命体征变化。
(2)观察神志、面色、全身皮肤有无新的感染灶或出血点。(3)观察黄疸的进展和消退情况。
(4)观察有无两眼凝视、尖叫、惊厥、前囟紧张等神经系统症状。体温不升或早产儿可进暖箱以保持体温正常,高热惊厥者及时物理降温。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水分,有吸吮能力者可经口喂养,无吸吮能力者可给鼻饲或由静脉供给。2.治疗与护理:
(1)在未使用抗生素前先抽血培养。
(2)根据细菌种类或临床表现选择有效抗生素。(3)保证静脉通路通畅,按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4)对局部病灶进行消毒,清创处理。
(5)加强皮肤、粘膜清洁处理,防止损伤和感染。(6)积极对症处理,如吸氧、止痉、光疗。
新生儿持续肺高压护理常规 1.按重症监护常规护理。
常规心肺、血压、血气监护。置病儿于辐射床,给予中性环境温度,使体温维持正常。急性期病情不稳定时禁食,以静脉供给热卡和水分,液体均速输入,常规监测血糖,不使发生低血糖。病情稳定后酌情给予经口或胃管喂养。
(1)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心脏功能变化及血压改变。(2)注意观察周围循环和尿量变化。(3)注意观察意识和全身青紫状况改变。2.治疗与护理:(1)高氧、高频过度通气和扩张肺血管,维持有效循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
(2)使用呼吸机时必须保证持续氧气供应,不能任意中断。吸痰,更换氧气时都应皮囊加压给氧,使压力、频率尽量与呼吸机一致。
(3)保证静脉通畅,按时正确使用各种药物,并随时注意液体速度,局部有无渗出及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4)及时纠正低血糖、低血钙,酸中毒等代谢失常。
(5)各种操作集中进行,减少不必要刺激,使病人安静,降低氧耗。随时注意气漏的发生。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或重症监护常规 病情观察:
(1)监测生命体征、周围循环及尿量。
(2)观察面色、神志、意识障碍程度、血气分析、红细胞压积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与肢体活动情况。
(3)观察颅内高压的进展情况。取头高足低位,抬高床头30°,保持头正中位,尽量不搬动病儿头部,绝对静卧。酌情延缓开奶时间,轻症者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耐心喂养,喂奶时切忌抱起,重者禁食予静脉内补充热卡及水分,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治疗与护理:
(1)采用对症疗法以保护脑功能不受或少受损害。
(2)供氧,可采用不同方式給氧,保持PaO2和PaCO2在正常范围,必要时给人工机械呼吸。
(3)保持气道通畅,有分泌物采用粗导管,低负压快速吸引,每次吸引不超过5秒。(4)保持静脉通畅,正确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止痉、脱水药物和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保证充分的脑血管灌注。
(5)颅内出血病儿可加用维生素K,维生素C及止血药物。注意脑疝、呼吸衰竭的并发症发生。
肺透明膜病护理常规
1.按早产儿护理常规和重症监护常规。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心音及杂音变化,观察呼吸困难和缺氧程度变化。观察意识和对外界反应,观察血气的动态变化。病人安置在辐射床,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中性温度),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
病情进展期不能经口喂养,遵医嘱静脉补液,保证热卡水分摄入。病情好转后,可给鼻饲喂养或经口喂养,病程长,不能耐受喂养者可给静脉内高营养、输血或血浆。2.治疗与护理:纠正缺氧、酸碱失衡和预防感染是治疗的重要环节。(1)心肺监护、血气监测,备好各类急救物品。
(2)提供足够氧气,保证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内。RDS病人一般都需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内使用“固尔苏”,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随时调整吸入氧浓度和压力。
(3)保持气道通畅,q2h翻身、拍背,q4h吸痰。动作轻快,气管内吸引每次<10秒,吸引前后充分供氧。
(4)控制液体速度,合理安排用药、补液、保证液体24小时均速输入。(5)记录24小时出入量。(6)做好保护性隔离。3.并发症观察:严密观察心音、心率、心律和杂音的改变,早期发现动脉导管开放。使用呼吸机的病儿注意心功能不全和气压伤的发生。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或早产儿护理常规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对外界反应情况,观察硬肿程度、范围、皮肤色泽、四肢活动情况,观察吸吮、胃纳和尿量变化,以及重要脏器功能。根据体温情况选择保暖方式,但必须保证室温恒定。
保证足够的热卡及水分供给,能吸吮者,母乳或奶瓶喂养,面颊硬肿和无吸吮者滴喂或鼻饲,重危者暂禁食由静脉补充。2.治疗与护理:
(1)复温是治疗硬肿症的关键,要遵循逐渐复温的原则,使体温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可采用各种不同的复温方式,复温过程中密切注意体温、呼吸、尿量变化。
(2)保证静脉通畅,按医嘱用药,纠酸,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要求<5ml/kg*h,最好用输液泵均速输入。寒冷冬天液体先放在温暖室内然后再用。
(3)遇呼吸困难、微弱、皮肤发绀者及时用氧。
(4)经常翻身,防止体位性水肿、局部皮肤受压和坠积性肺炎发生。(5)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皮肤破损或感染。(6)记录尿量,必要时记24小时出入量。
(7)备好吸引器,遇肺出血时立即吸引,保持气道通畅。密切注意肺出血、心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
新生儿破伤风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或重症监护常规。
密切观察惊厥发生的次数,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观察镇静止痉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全身其他症状如水肿、硬肿、消瘦、反应差等。
置病儿于安静、光线稍暗房间,绝对卧床休息,头肩部稍抬高,治疗、护理、操作集中在镇静剂发生最大效应时进行,动作轻快,减少不必要刺激,以免诱发抽痉。床旁备必要的急救物品,如氧气、复苏用物、吸引用物。供给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痉挛减轻后尽早鼻饲喂养或用棉签协助经口喂养,由少量开始增加,喂奶时要格外细致、耐心、避免发生窒息。2.治疗与护理:
(1)尽早使用TAT。
(2)正确使用止痉、镇静药物,使病儿处于稍给刺激肌张力增高,但不抽痉为理想。(3)保持静脉通畅,均速输液满足基础代谢需要及抢救用药。
(4)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使五官、面部、全身皮肤清洁不发生破损、按时翻身。皮肤受压部位应用软垫或棉圈。
(5)脐部每天用双氧水或P:P溶液清洁,涂以碘酊或其他抗厌氧菌药液,改变脐部缺氧环境。
(6)及时对症护理,如吸氧、吸痰,物理降温。
(7)恢复期病儿多抱,并按摩四肢,多洗温水澡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