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论文大赛[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22:5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生问题论文大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生问题论文大赛》。

第一篇:民生问题论文大赛

关于城市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一、目前农民工的医保状况一是农民工参保意识不强。由于农民工特点是流动性强,打工的地点不固定,加之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比较年轻,而且身体健壮,因此,他们往往只顾眼前,不看长远。二是农民工工资待遇偏低。出来打工的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又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多数只能从事城里人不爱干,又脏又累的简单劳动,收入较低。在工资不高的情况下,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一家老小的生存问题。三是农民工缺乏参保知识。农民工基本生活在一、目前农民工的医保状况

一是农民工参保意识不强。由于农民工特点是流动性强,打工的地点不固定,加之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比较年轻,而且身体健壮,因此,他们往往只顾眼前,不看长远。

二是农民工工资待遇偏低。出来打工的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又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多数只能从事城里人不爱干,又脏又累的简单劳动,收入较低。在工资不高的情况下,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一家老小的生存问题。

三是农民工缺乏参保知识。农民工基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多数只顾挣钱,不关心政治,也没有学习的习惯和条件,思想保守闭塞,至于什么叫医疗保险?医保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怎样才能参加医疗保险?他们多数都不了解。

四是农民工参保起步较晚。即使有些农民工有了参保欲望,但随着全国农民工医疗保险的逐步展开,我市2006年才启动农民工医保工程。至于参保程序和途径好多农民工不熟悉,他们对缴费数额也觉得缺乏承受能力,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农民工医保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不到位。当前,农民工医疗保险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种保障制度中间的断层。在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快速稳步发展的同时,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出现了政策空缺,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游离于三个险种,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

二是农民工医保参保资格不确定。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医疗保险参保资格与户籍和就业状态一致,导致大量农民工被排斥在医保之外。

三是对农民工医保不够重视。就目前情况看,农民工的医疗保险从上到下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也没有形成规模。

四是现行医保体系不完善。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始尝试将农民工医疗保障就地纳入城市社保范围,但各地政策均不相同,无法满足农民工流动性的需求,社会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流动存在尖锐矛盾。

三、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对策

一要加强宣传教育。首先必须让农民工懂得医疗保险知识,知道医疗保险对个人和社会的益处。为此,还要加大社区的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广告、画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并安排专人深入工地,利用农民工休息时间发宣传材料,讲解有关问题,针对农民工思想实际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农民工深切感受到自己身上的政治责任。而且通过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参保和督促氛围,推动农民工医疗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要完善政策法规。要想将大量的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首先必须想办法改善他们的经济条件,通过政策法规解决农民工工资过低问题,加大执法查处力度,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要加强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和法规的研究,从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制定和完善符合农民工实际的参保政策和法规,给农民工更多的关注和福利,为农民工参保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证。

三要区别不同情况。作为保障对象的农民工,规模巨大且构成复杂,鉴于农民工身份和职业的特殊性,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可以分为不同种类,采取不同模式。可以参照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如城镇社会医疗保险纳入模式;农村医疗保险纳入模式和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纳入模式。也可以根据我市实际有所创新。

一、目前农民工的医保状况

一是农民工参保意识不强。由于农民工特点是流动性强,打工的地点不固定,加之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比较年轻,而且身体健壮,因此,他们往往只顾眼前,不看长远。

二是农民工工资待遇偏低。出来打工的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又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多数只能从事城里人不爱干,又脏又累的简单劳动,收入较低。在工资不高的情况下,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一家老小的生存问题。

三是农民工缺乏参保知识。农民工基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多数只顾挣钱,不关心政治,也没有学习的习惯和条件,思想保守闭塞,至于什么叫医疗保险?医保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怎样才能参加医疗保险?他们多数都不了解。

四是农民工参保起步较晚。即使有些农民工有了参保欲望,但随着全国农民工医疗保险的逐步展开,我市2006年才启动农民工医保工程。至于参保程序和途径好多农民工不熟悉,他们对缴费数额也觉得缺乏承受能力,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农民工医保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不到位。当前,农民工医疗保险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种保障制度中间的断层。在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快速稳步发展的同时,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出现了政策空缺,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游离于三个险种,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

二是农民工医保参保资格不确定。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医疗保险参保资格与户籍和就业状态一致,导致大量农民工被排斥在医保之外。

三是对农民工医保不够重视。就目前情况看,农民工的医疗保险从上到下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也没有形成规模。

四是现行医保体系不完善。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始尝试将农民工医疗保障就地纳入城市社保范围,但各地政策均不相同,无法满足农民工流动性的需求,社会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流动存在尖锐矛盾。

三、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对策

一要加强宣传教育。首先必须让农民工懂得医疗保险知识,知道医疗保险对个人和社会的益处。为此,还要加大社区的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广告、画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并安排专人深入工地,利用农民工休息时间发宣传材料,讲解有关问题,针对农民工思想实际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农民工深切感受到自己身上的政治责任。而且通过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参保和督促氛围,推动农民工医疗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要完善政策法规。要想将大量的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首先必须想办法改善他们的经济条件,通过政策法规解决农民工工资过低问题,加大执法查处力度,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要加强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和法规的研究,从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制定和完善符合农民工实际的参保政策和法规,给农民工更多的关注和福利,为农民工参保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证。

三要区别不同情况。作为保障对象的农民工,规模巨大且构成复杂,鉴于农民工身份和职业的特殊性,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可以分为不同种类,采取不同模式。可以参照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如城镇社会医疗保险纳入模式;农村医疗保险纳入模式和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纳入模式。也可以根据我市实际有所创新。

一、人的素质全面提升是解决2010年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的基础

解决2010年中国百姓关注的抑制通胀、增加收入、增强消费信心、出口回暖、破解住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看病贵、看病难、社保履盖率低、出行难等十大民生问题的关键是发展。而一切发展则有赖于各级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其影响力是由人的综合素质决定的。人的综合素质是由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素质等构成,它是人们在改造主客世界的长期实践中不断的、渐进的提升过程,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党的历史、科学文化、专业技能及社会实践的学习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党中央十分重视党的各级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提出了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要求。这是适应党和国家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创新发展能力,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抓住了通过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矛盾。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证明:只有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才能在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国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的解决。而各级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则对整个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导向及推动作用。所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在此基础上全体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则为解决2010年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乃至为今后深入解决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奠牢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是解决2010年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影响2010年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的因素很多,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按照系统思维的方法来思考处理,又要抓住主要矛盾推进其它问题的解决。因此,笔者认为解决2010年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的根本途径是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只有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才能促进这一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1、抑制通胀需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中实现。

2010年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之首是通货膨胀会来吗,怎样实现对通胀的抑制?2009我国采取增加投入,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办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扼制了经济的下滑。要在此基础上解决长期发展、抑制通胀的问题,最核心的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其着力点在企业及广大的农村。而企业及农村要适应发展方式的转变,除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宏观调控政策及增加投入等外因条件外,就内因条件而言,首要的就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此,习近平同志最近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干部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要“着力提高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并强调:“围绕科学发展选准干部、配强班子、聚集人才、建设队伍,从干部和人才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为此,在各级党政机关,应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通过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知识和国家法律法规、党的历史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教育,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机关建设中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领导力、执行力及服务基层的能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的保证。在企业,则应按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大力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以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则应按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基层干部、基层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产业专门技能的培训,以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及科技含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见,抑制通胀的关键在发展,推进发展的核心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转变则有赖于各级领导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抑制通胀需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中实现。

2、增加收入,增强消费信心需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中实现。

收入能增加吗,消费信心从哪里来?这是2010年中国百姓关注的又一民生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使人民得到了空前的实惠。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由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还面临各种困难,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及贫富差距不同程度扩大的原因,收入能增加吗?消费的信心从何而来?这成为时下中国百姓十分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同样在发展,在于通过增加投入及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扩大内需和外需来拉动发展。而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要依赖更多的增加投入及扩大外需来拉动发展显然是不具备条件的,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及产品附加值,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及拉动内需来解决。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加大分配结构调整、税收政策调整力度的同时,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上入手来解决。为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党政领导及企业、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创新思维及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带领群众来适应这一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在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劳动者在增强危机意识及自我提升的必要性、紧迫性意识,进而确立学习与素质提升是个人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的观念,以形成不断提升自我的内生动力的同时,通过基本素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转移等方面的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劳动者基本生存能力及发展能力培训,使其不断提高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在不断增加收入及个人消费信心的不断增强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可见,中国百姓收入的增加,消费信心的进一步增强在发展,发展有赖于领导干部及广大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增加收入,增强消费信心需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中实现。

3、解决上学难、就业难,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也需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中实现。发展教育是公平之基,扩大就业是民生之本、改善医疗卫生是富国之策。所以,解决上学难,就业难,看病贵、看病难是较长一个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及百姓关注的突出问题。尽管这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教育的投入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推进“两基”工作和素质教育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政策导向拓展就业渠道,在扶持各类企业通过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及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和组织农民工合理流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在加大对医疗事业发展的投入及推进医疗改革方面取得了新成效,人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但是,上学难,就业难,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仍成为时下中国百姓普遍关注的又一民生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同样在发展,在普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上。为此,就需在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卫生的投入及扶持企业扩大就业渠道的同时,通过加大对干部及劳动者的培训,提高教育、卫生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工作水平,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水平。为此,在教育发展方面,要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通过提高教育管理者及教师的水平解决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导向促进优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在解决教育公平中,在解决学生负担过重抑制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回答并解决钱学森同志在世时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问题,并以这一问题的解决推动教育在服务并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提高贡献率的问题。在扩大就业方面,要在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及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各类企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及各类人才领办创办、发展各类企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以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调整教育结构,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引人职业教育工作的力度,加大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力度,普遍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在适应企业对人才及劳动者素质需求中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以形成高素质劳动者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发展推动劳动者就业渠道的不断拓展这一良性循环的局面。在医疗卫生发展方面,要在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及医改的进一步推进,使“公立”医院真正“公立”起来,承担起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职能作用的同时,通过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的培训及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及专业技能培训,解决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按照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求,通过政策导向实现对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基层医院、社区医院的建设,以形成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把病人留在基层,让群众就近就医,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和社区,大病不出县、市,以充分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可见,解决上学难、上学贵,就业难,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仍在发展,发展有赖于领导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解决上学难、上学贵,就业难,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也需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中实现。

4、解决出行难问题需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中实现。

交通运输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要发展交通要先行这以成为共识。所以,解决出行难问题自然已成为中国百姓关注的又一民生问题。尽管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在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业投入,交通运输设施不断改善的同时,按照宜水则水,宜路则路,宜铁则铁的工作思路,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使百姓得到了较大的实惠。但是,城市道路拥堵的问题仍然成为困挠各级政府及百姓的突出问题。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一是汽车保有量快速提高。二是道路建设滞后,规划不够合理。三是公交系统不够完善,轨道交通仅在起步。四是新驾驶员过多,造成道路通过能力降低。五是非机动车及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硬件及交通管理和民众遵守交通规则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这一软件两个方面着手来解决。因此,需在政府进一加大投入改善道路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教育提高各级干部及全体社会公民综合素质,提高干部、群众乘座公交的出行率,增强干部群众的遵规守纪意识,为缓解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创造必不可少的内因条件。可见,有效地解决百姓关注的城市交通拥堵及出行难的问题仍靠发展,靠各级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靠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业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基础上,政府对交通运输业投入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及全体干部、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升作支撑。因此,解决出行难问题乃需在提高各级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中实现。

2010年中国百姓关注的出口能否回暖、住房难能否有效解决、社会保障履盖率能否进一步提高等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全依赖于发展,说到底全依赖于各级领导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基础上卓有成效的推动发展。因此,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在发展,推动发展之基在各级领导干部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三、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抓好学习型校园建设,推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

解决中国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在发展,发展重点在各级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提升。党校则承担着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任务。为此,党校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职能作用,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抓好学习型校园建设。

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及工委关于“省级机关党校要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为契机抓好学习型校园建设”的要求,是完成工委赋予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服务机关党建工作的需要;是促进党校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党校自身建设,提升自我并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是促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化、创新发展的需要;是充分发挥党校职能作用实现党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党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内生动力及根本。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应着眼“落实”认真抓好以下工作:

1、抓好宣传动员,推进工作落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要用“灌输”的方法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中央、省委及工委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有关文件精神要求,重点解决认识为什么要抓这项工作,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应怎么着力抓好这项工作,开展这项工作与服务中心推进党校工作取得新成效的关系是什么,与党校发展及个人自身价值体现、个人发展的内在关系是什么,以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每一位同志主动参与的自觉性,为推进工作奠牢思想基础。

2、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推进工作落实。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是推进工作落实的前题。因此,要按照省委及工委的要求,结合党校的工作及队伍建设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明确开展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步骤,具体措施,目标管理,成果运用,以推进工作的稳步开展及全面落实。

3、精心组织实施,推进工作落实。细节决定成效,精心组织好工作的全面展开是推进工作落实的保证。因此,要根据工作计划要求,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校园工作与“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主题教育、党日活动、考察调研、参观学习、专题研讨、学习交流、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创新、服务创新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各党支部(处室)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校园中的基础性作用,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的同时,学校认真抓好各个工作环节的组织领导及过程性督促指导工作,及时总结发现典型经验并宣传推广以促进面上工作,在全校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浓厚氛围,以推进工作的全面落实。

4、进一步端正学风,推进工作落实。

学风关系成败,进一步端正学风是推进工作落实的关键。因此,结合党校实际,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校园及自己工作职能的要求,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和氛围,形成优良的学风、清新的文风、过硬的校风,树立党校人良好的形象;要把组织学习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用以促学上狠下功夫,不但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同志及自己的服务对象学习,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增强党性锻炼、党性修养的内力,在全面提升自我,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上取得显著成效,以推进工作的全面落实。

5、建立激励机制,推进工作落实。

激励机制形成导向,建立激励机制是推进工作落实的必要手段。因此,要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校园建设工作与工委及学校各项管理,党支部(处室)及干部、教师工作实绩考核,推优、表彰奖励,干部选拔任用、教师职称晋级结合起来,形成综合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以明确的导向促进党支部(处室)及全体干部教师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为推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奠牢基础。

(二)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推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党校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尊重和研究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针对干部成长的特点和需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这一规定总结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及党校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尊重和研究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从而不断推进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命题,对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具有久远的指导意义。

从干部成长规律看,干部成长一般都经历成长期、成熟期、成就期、淡出期这么一个发展过程。伴随干部成长全过程的是干部自身不断学习、实践历练及组织对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从解决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理论功底着眼,到干部真抓实干务实作风的养成及执行力、领导力提升,执政本领提高的升华,再到按干部履行岗位职责要求不断开辟发展的新境界,政治责任感、使命感的进一步强化这一渐进的过程,反映了干部成长全过程所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及必备的素质,决定了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终生性。

从党校教育规律看,党校教育是由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领导下的各级党校,按照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成长需要所进行的着眼于对学员的思想、理论、观念、党性修养的培养和知识素养的提高所进行的教育过程。从根据形势任务及不同层次学员的要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优化党校教学布局及教育资源,到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再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民主管理、科学管理、从严管理,切实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反映了党校办学特色,决定了党校姓党、教党、学党、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质的规定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要求。因此,只有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才能满足干部对教育培训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促进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改革深化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优势,以推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在工委的领导下,在领导的精力及学校各项工作上,尽快实现由党校学历教育向干部培训轮训工作上的全面转变,认真总结我们过去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正确处理好若干方面的关系,在不断完善办学思路中进行新的创新,精心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1、在培训班次的设置及教学内容上,正确处理好党校特色与满足干部多样化需求的关系,在处科班上创精品,在开设多种班次上求规模,推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

2、在教学形式上,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按照形式服从于内容的要求,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推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

3、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正确处理好运用本校、本地资源与校外、省外优秀资源的关系,在充分利用党校教学资源的同时,发掘校外、省外优秀教学资源为我所用,推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

4、在教学管理上,正确处理好从严管理与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关系,形成三者的相互促进及有机结合,推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

5、在党校系统内部,正确处理好争取上级党校的指导与加强和同级党校的相互交流协作关系,形成上下互动、左右协同,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一盘棋格局,推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

6、在服务中心工作上,正确处理好教学与调研、科研的关系,形成教学拉动调研、科研,调研、科研促进教学深化的有机结合,在服务省级机关及基层党建工作中有所作为的格局,推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

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及省委的要求,在工委的领导下,抓好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工作,党校的职能作用必将得到充分发挥,必将为省级机关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我省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党和国家及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做出党校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2010民生问题论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民生问题

古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不禁让我想起战国时的一个故事,故事梗概是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赵国赵太后问齐国使者:“贵国人民生活可好?”对曰好,赵太后再问:“贵国今年可是大丰收?”对曰是,赵太后最后才问:“贵国国君可好?”齐国使者对赵太后最后才问本国国君大为不悦,赵太后说道:“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故如次问。”齐国使者听后颇是服气。这实际上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原文如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实际上,翻开中国历史典籍就会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尚书·五子之歌》中所说的,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则提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等议论,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当然,中国历史诚于鲁迅所说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很少受到过真正的重视,反而,民不聊生似乎成了中国历史的一种常态,官本位的文化更是积淀得深厚,且异常深厚。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民生问题才真正受到关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是毛泽东同志倡导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但遗憾的是“文革”等政治**和计划经济对生产力的束缚,国家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获得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效在计划经济时代也并不很大,所以,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依然是共同贫困的局面。

简单的说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随着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腾飞,那中国的民生现状又如何呢?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2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将国人共同贫穷的时代变成了历史,大多数城乡居民迈进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如人均GDP从1990年的1634元上升到2003年的9073元,首次超过1000美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台阶;人均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9年的1374元上升到2003年的84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602元上升到2622元;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89年的54.8%下降到2003年的45.6%,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54.5%下降到37.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89年的5196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03618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从461元增长到8018元。可见,中国民生进行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因为前一个时期解决的民生问题,主要是初级阶段的初级民生问题,主要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衣食之忧,属物质生活甚至是食物保障方面。而现在民生问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跟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现时代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对每一个国民而言,没有教育机会就不可能接受现代文明,也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甚至合格的劳动者;教育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正决定着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及生活质量,教育已成为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同时,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就是要让每一个劳动者、每一个家庭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来源,而失业、就业不足或就业不充分,既是社会问题,更是家庭与个人的严重问题,失业带来的往往是家庭生活的危机与困境。收入分配决定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渠道与生活来源,除了就业获取收入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上还有多种收入渠道,收入分配是针对整个社会财富的,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不仅能够推进效率与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公平、进步与和谐。

从教育看,它已经成为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但在现实中,还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够、义务教育的福利性保障不够、受教育的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

从就业看,现在,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800万人,需要再就业的人员500多万人,而乡村需要转移的是一支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它不是静态的1.5亿,而是动态的、持续的。

从收入分配看,尽管说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的收入在上涨,但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尤其是这几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从社会保障看,像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老年人、残疾人的福利享受,等等很多只是形同虚设。特别这几年闹得比较凶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人均GDP从1000~3000美元这一时期是一个多事之秋,顺利度过这一临界点,经济社会将会步入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轨道;否则,便有可能出现“拉美化”的局面。中国现在也处于这一阶段,处于矛盾多发期,因此改善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重中之重,因此民生问题成为两会焦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要重点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

一、纠正教育不公的几点对策(一)切实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二)坚决限制和缩小教育差距。(三)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四)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五)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六)切实解决屡禁不止的乱收费问题。

三、缓解就业矛盾、调控收入差距的几点措施(一)积极扩大就业,缓解失业状况。(三)突出智力扶贫,拓宽就业门路。(四)打破垄断,减少行业收入差距。(五)进一步深化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能越来越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真诚的希望这能付诸实践,我们翘首以待中国越变越好。普遍受惠的时代已经过去,利益分割的时代已经到来;单纯依靠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共同贫穷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促使全体国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时代已经到来;边走边看的时代已经过去,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时代已经到来;矫枉过正的时代已经过去,理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被动对外开放的时代已经过去,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并积极争取在国际上发挥大国作用的时代已经到来。

第三篇:农村民生问题的论文

农村民生问题

【摘要】:简单介绍中国农村民生问题: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及如何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关键词】:农村 民生问题 发展 改善

民生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是民生的基本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国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1】。农村是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作为重点。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生活,让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1日讯(记者 佟明彪)十二五规划更加关注民生,尤其是农民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民生问题【2】。

发展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对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改变农民生存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应作为改善农村民生问题的治本之策。把重点放在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上,加大农村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大石山旱片综合治理、灌区建设和改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以及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中小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农村公路网提质改造工程,深入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着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因而是改善农村民生的必然要求。拓宽农业内部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效益农业和特色产品,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完善县、乡、村科技服务网络和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发挥科技对增收的作用。积极为农民就业广开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必须把农村教育当作改善农村民生之基来抓。优化教育投资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并提高实效,切实改变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及农村中小学校舍简陋、设备落后、师资缺乏、队伍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等状况,不断完善农村学生资助制度及贫困学生助学救助体系,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农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

建立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的健康,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必须把农村医疗当作改善农村民生之急来抓。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提高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消除医疗保障覆盖盲区和盲点,建立和完善覆盖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社会保障,是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农村社保当作改善农村民生之依来抓。要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覆盖全区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好困难群体参保难的问题。扶贫开发是解决贫困地区民生问题的现实途径,必须把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应尽之责抓紧抓好。抓紧研究制定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境地区、库区矿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和方案,积极向国家争取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全力实施特殊类型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可通过采取集中投入政策、加大补助力度、制定库区移民长效机制、下放审批权限、支持发展特色经济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措施,开展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好贫困地区群众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3】。

解决了农村民生问题,才能更好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人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http://wenku.baidu.com/view/91dc3923192e45361066f5f8.html,浅谈“两会”热点之民生问题

【2】http://news.sina.com.cn/o/2011-03-21/162122154200.shtml,“十二五”农村民生问题待解 发展重点社保体系

【3】http://,重点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第四篇:毛概论文民生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民生问题。在当前民生被频繁提及、甚至有些听觉疲劳的时候,民生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民生问题如此重要,我们又该如何解决民生问题。以下我将浅谈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理解。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对民生的看法由浅到深。首先,民生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第二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第三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重视民生贯穿古今,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战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形成“贞观之治”;唐玄宗“选贤任能”、“大力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发展科举,广聚学者”,形成“开元盛世”;中期的杨炎“两税法”相对减轻农民负担。北宋的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明代1581年,“一条鞭法”相对减轻农民负担。清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摊丁入亩”,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对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忽视民生对国家和社会有着致命的作用,商纣王大建宫殿苑囿,“炮烙之刑”残害百姓,导致商朝灭亡。周厉王贪财好利,残害剥削百姓,引发“国人暴动”。秦始皇: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引发农民起义。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灭亡。明朝后期加派“三饷”,引发陕北起义。这些农民起义给当时的统治提了一个警醒,甚至改朝换代,亦验证了“水能覆舟”之作用。

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古至今,民生和民心素来密不可分。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生所在,党心所系,政之所行。民生不仅是百姓的生活问题,更是执政者安身立命的根基。

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民生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轻视不得,忽略不得,淡忘不得。改善民生不但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还要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不但是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还要追求社会公平。凡是民生解决得好的地方,社会就和谐;反之,社会就动荡。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几乎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工作的成效,既是衡量执政党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的标准,也是衡量执政党对人民群众是否真有感情的标准。”这是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09年7月在湖南省民生问题座谈会上强调的一句话。

胡总书记在2012年新年贺辞中指出,要“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全国“两会”期间,他又反复强调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表明,我们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关注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社会结构调整加快,各种新的民生诉求不断涌现,那么,应该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呢?

民生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第一,发展经济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途径,改善民生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目的,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不积极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实际意义。要使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人口就业,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

第二,深化改革是重视民生的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中重视民生,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而使改革和发展获得一种强大的动力。加大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科教文卫、城乡公用设施等建设,不仅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也改善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维护公平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公平与公正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要在实现公平公正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问题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倾听群众呼声,畅通民主渠道促进和谐。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

关注民生必须增强民本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解忧于民,取信于民。第一,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真正从思想上贴近群众。第二,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才能汲取到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关注民生既重“心入”,又重“身入”。第三,在生活上关心群众。要认真关注好和及时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基本问题和紧迫问题,多给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身边事、生活事,促进和谐。第四,在工作上服务群众。高效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必须有效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等主体服务者的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广大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在实践和基层中高效服务群众,致力发展经济,积极建功立业

改善民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之必需,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繁荣昌盛,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

第五篇:形势论文--中国民生问题

中国民生问题————论文

材料一 两会召开前夕,“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这三大民生问题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的强烈共鸣。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政协委员纷纷就此建言献策。

材料二(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破解民生难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更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和热议的话题。相关调查显示,人们对两会的关注点表现出与百姓切身利益越来越紧密相关的特点,一些诸如“控制房价过快增长,解决住房难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疗改革”“上学难与教育公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保障公共卫生,让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等民生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材料三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今年的工作中要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热点链接】

1.2007政府工作报告六大民生新亮点

①农村学生受益全免政策 ②农村人也能享受低保

③农民将享有良好医疗 ④确保困难群众居有其所

⑤农民工医疗保障受重视 ⑥师范教育从收费到免费

2.相关调查显示,人们对两会的关注点表现出与百姓切身利益越来越紧密相关的特点,一些诸如“控制房价过快增长,解决住房难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疗改革”“上学难与教育公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保障公共卫生,让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等民生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问题解答】

1.我们国家存在哪些“民生问题”?(哪些民生问题备受关注)

教育(上学难);医疗(看病难);住房(买房难);交通(行路难);社会保障(医报、社保);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环境污染问题)。

2.是什么导致了“民生问题”?(产生“民生问题”的原因)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

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国家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了(将要采取)哪些措施?

免除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建设覆盖城乡的新型医疗合作体系;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还百姓碧水蓝天的生活空间;等等。

5.武汉市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办了哪些实事)

为广大市民办理医保和社保;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取缔违章占道;社区883计划(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对城乡贫困群众实施医疗保障和救助;开展城区 “零就业”家庭就业社保援助;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生活条件;综合治理冒黑烟的烟囱、餐饮油烟扰民点;实施公交、出租车使用清洁燃料改造;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免杂费,对农村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补助;中心城区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补助课本费;打击抢劫、盗窃等违法犯罪现象;等等。

6.为什么要解决“民生问题”?(即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必要性、重要性、作用)或者: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体现或说明了什么?

民生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这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这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体现;这是改革、发展、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这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需要。

7.如何解决“民生问题”?(请你为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出点子、提建议)

宏观方面(国家、政府怎么做)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府部门要做到依法行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和体制,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党和政府应该了解群众心声,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8.民生问题与其它热点问题相联系(略)

全科论文中心http://

“民生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民生问题主要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定、教育和人才公平、社会公正.只有解决好以上五大民生问题,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 和谐社会, 民生, 公平, 公正,民生问题 和谐社会 政府改革 善治

浅议民生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构成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引航舵手,文化建设是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环境保障。这四大建设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在以往的党代会报告中都曾有过多次表述,这次将社会建设作为党代会报告的独立部分进行系统地阐述,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还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我们不难看到:党和国家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

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把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一贯作风。所以,在新形势下认真思考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民生问题为根本

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近些年来民生问题成为热点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这实质上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第一个,民生问题突显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用锦涛同志讲的话就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经济建设这条腿比较长,迈的步子很大,经济建设成就很大;但是社会建设的腿比较短,取得的成就小。但是社会建设关系到更多的是民生问题。现在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造成了教育、医疗、住房、医疗保障、就业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越来越多,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民生问题的突出也反映出我国社会已经基本确立和普及了以人为本,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和理念。如果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普及,那么民生问题不会成为社会问题,甚至当更严重的民生问题出现了,社会、社会大众对它也会漠不关心、视而不见的。正是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了社会公平,这样民生问题就凸显出来。

第三个,民生问题的突出同我国现在已经具备了解决一些最紧迫的民生问题的条件有关。因为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往往是相关的。一个问题的存在不一定被大家重视,当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基本具备了,大家才会十分关心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0332.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是2002年的1.5倍,跃居世界第四位;国家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2003年至2006年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9.7%,有2002年的18903.6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60.2亿元,这充分说明我们国家具备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条件。国力显著增强的情况下老百姓期望党和政府更好解决最紧迫的民生问题是很自然的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矛盾是始终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当今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阶段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民生问题就是其表现之一,这可以看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忽视放任这些矛盾的存在势必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或者更为严重的后果。中共中央反复强调要进一步加大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力度,要认真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因为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邓小平当年讲过一句话,中国的问题最主要是稳定。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稳定。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从另外一个

角度来讲,民生问题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解决不好民生问题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我们一切无从谈起,包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包括和谐社会建设。一个不稳定的社会,肯定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稳定是和谐社会很重要的特征。正因为这样,党的十六大报告里面把和谐和稳定是并提的,并且在谈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强调要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在谈到维护社会稳定时强调完全改革和发展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以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把和谐和稳定两者是并提,现在十七大报告突出民生问题应该说在人们预料之中,发自民意,符合民意,顺应时代社会的要求,反映出我党执政的高度自觉意识。

三、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期间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自主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等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特别是关于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的重要讲话,丰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又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些方针的提出,反映了党和国家将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亮点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建设任务呢?我认为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关键。必须树立以下四方面的意识:

第一,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绝不能有任何动摇。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为什么?从根本讲,生产发展了我们手上的东西就多了,那么我们在解决、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主动得多。所以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必须发展。

第二,要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认真化解社会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现在利益矛盾很多,怎么来化解利益矛盾,必须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来化解社会矛盾。

第三,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一个社会要稳定,一定要有一个稳定的中心,也就是社会整合的中心。要整合社会,谁来整合?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和国情出发,能够整合社会中心的只有我们党,那么就要提高整合社会关系,特别是整合社会阶层关系的能力,这样有效整合社会,促进各种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首先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包括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包括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也包括把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落到实处,让老百姓感觉到党是我们社会的中心、我们社会的支柱。

第四个,要维护社会稳定确实还要建立健全我们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要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要运用法律的力量、社会的力量等等,来有效的控制社会。

具体而言就是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 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城乡居民无饥寒。

二 是巩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成果,特别要落实好2007年9月起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书本费的政策,并着手研究城镇免费义务教育问题。第一个是确确实实必须加大投入。我们国家的教育经费这些年增加比较快,但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低。我们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要里面提出了,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要占到GDP的4%。4%是什么概念?就是当时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计划到2000年达到4%,实际上2000年没有达到,后来推迟到2005年,但是我们还是没有达到。200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只占GDP的2.79%,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列,投入太少。同期世界平均是4.4%,我们是2.79%。在当年邓小平就讲,宁可牺牲点速度,也要把教育搞上去。哪怕经济增长速度慢一点,也要把教育搞上去。教育投入上不去,我们的教育就发展不起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甚至基本的经济制度我们都不可能确立。第二,我们一定要适度调整教育投入的使用结构,教育投入这样多,怎么样使用是另外一回事。一方面我们看到我们的教育还是精英教育,不是平民教育,所以高等教育经费远远多于基础教育,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底层的人们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太少。这也就是为什么在2002年,我们国家中小学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辍学达到一千万人。另外一方面,我们这样有限的教育经费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投入使用不公平,是失衡的。这样导

致了老百姓非常不满的教育不公平问题。2002年我们全社会各项教育投入费用5800亿,这5800亿怎么分配?从城乡来讲,77%的教育经费被用于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而占60%人口的农村只得到23%的教育经费,所以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学生失学的问题。现在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现在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在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金制度,在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等,这些都是为了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三 是解决好农民“看病难”问题。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老百姓反映非常强烈的,问题比较突出。卫生部曾经在2003年组织过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这个调查结果很能说明问题。调查结果发现,48.9%的人得病了应该到医院看病,而没有去看病。29.6%的人应该住院而没有住院。这就反映了现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本状况,老百姓很不满意。目前就是要落实好“一村一站一万元”政策,使农民小病不出村;对全省乡镇卫生院按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提高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四 是解决好公平正义问题。像公平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总要求,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要求里面公平正义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说一个和谐的社会肯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如果不公平正义,这个社会肯定和谐不了。关于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讲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它实际上也是我们设计社会的基本制度的原则,也是各个社会阶层、各个群体良性互动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则,不遵守这个规则我们就会出现问题。在处理公平正义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点,我们在讨论分配公平的时候,不能离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因为我们讨论公平问题更多讲收入分配的公平,分配的公平我们抽象谈是不行的,要同生产力发展水平联系起来,因为生产是决定分配的。那么在其他领域的公平问题上也是一样的,经济的公平、文化的公平,政治权利的公平,公平是多方面的。公平的问题不管是哪方面的,我们都要从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能够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物质条件结合起来谈。第二点,公平本身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可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种公平,但是现在我们往往讲公平的 时候讲到的都是要追求结果公平。公平包括三个环节,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公平问题,重点应该放在确保起点公平,努力做到过程公平,至于结果公平我们现在很难做到。第三点,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我们党要把公平正义这个原则贯彻到社会结构 中,贯彻到制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各项重大决策上面,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要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在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前提下把社会公平正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推翻新的“三座大山”即“教育乱收费、医疗花费多、住房价格高”,使群众能读得起书、看得起 病、住得起房。时下大学学杂费之高令人咋舌,中小学乱收费犹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看一次普通感冒得花近百元,割一根阑尾需要3000元,生一个小孩需要4000元,并非虚构故事。一户农民刚脱贫,只要一人上大学或害大病,就马上返贫,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房价也好似断线的风筝,大约是成本价的若干倍。由于天价的住房与普通百姓的可支配收入不成比例,百姓无法安居。可是按七部委的房地产新政,房地产商有病,普通买卖房者吃药。如规定5%的营业税,不管是购房者还是自住者,不论是二年之内新买的商品房,还是已经入 住多年的集资房、房改房,也不论是50平方米还是100平方米,不论富裕的东南沿海,还是贫穷的中西部,一律征收。这种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搞得二手房市场一片萧条,这种宏观调控能持续多久?

————解决外语在教育、人事制度中高高在上、一票否决的问题,还外语本来定位,把广大莘莘学子、青少年、社会精英从外语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国当前的教育、人事制度把外语抬到了吓人的高度,不管是搞中医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还是研究唐诗、宋词、甲骨文,不管专业能力,也不管对本职工作是否有帮助,只要升学、就业、评职称、考研、读博士,如果英语不合格就“没门”。以致每个适龄的中国人都在为外语而疯狂,好像学不学好外语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学习语言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语言环境,二是年龄。一个英国学生,从小到大,不需要费多大力气,英语即可掌握,因为用它交流、用它思维,不需要死记硬背。中国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这种环境和条件,要过关必须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对外语的要求不能绝对化。丁俊晖没有上学,打斯诺克台球,打出了世界冠军,田家英初中毕业却成为毛泽东满意的秘书,怎么能用外语衡量一个人?

————落实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统一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目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比全国其他省市特别是一些人口大省明显

偏低。这是教育资源的显著分配不公。根据党的政策,国家每年拿出一定的招生指标,照顾老、少、边、穷地区,这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享受到良好义务教育资源的北京却得到降分录取照顾却令人匪夷所思。建议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或进入211工程的100所大学,实行统一出题、统一录取分数线。这样既能体现公平,也可保证大学新生的质量,还将维护北大、清华的声誉,彻底割断大学录取分数线与户口的脐带。————统一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退休金标准,使企业单位退休职工也能老有所养。

————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实行纪检部门垂直管理,监察、审计部门划归同级人大管理,并推广异地办案制。

————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内设部门的中层干部,实行任期制,任期一到,就地免职,待遇取消,开始新一轮竞聘。

改善民生,要把加快建设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重要保障。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要将五大基本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各类职工,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到城乡所有居民,使更多农民享有基本的养老保障。要建立群众利益保障机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有效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这就需要各级在实践上推动这项工作尽快提高水平。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下载民生问题论文大赛[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生问题论文大赛[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民生问题的政治小论文

    关于民生问题的政治小论文我们党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一高度来对待,改善民生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

    民生问题

    反思XX问题 民生是民本的首要选择,是社会和谐的首要基础,是执政的首要取向。但是,近年来民生问题却日益突出,XX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当前,XX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XX......

    民生问题

    民 生 问 题 研 究 论 文 陈莉唐琼周蕊 刘莹琪 对于民生问题的界定有一个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具体民生政策的制......

    民生问题

    2013高考政治热点:逐渐解决民生问题 一、【热点综述】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改善部分中等......

    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

    民生问题.doc

    含义: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

    民生问题

    以民生为抓手 打造民生检察 ——学习党的十七大关于民生问题点滴体会党的报告是党的一份政治宣言,它表明了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向。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始终把基......

    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分析(时政论文)

    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分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久治安。而近阶段,国家对这一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