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19事件观后感
“九一八事变”纪录片观后感 2011年10月30日,我们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的实践课上,观看了“九一八事变”的纪录片。从之前对九一八大案略有所知到深入了解,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血泪史,一个国家的永远无法磨灭的耻辱!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而这一阴谋在日本的大地震以及经济危机造成的国内恐慌和混乱的引导下,终于爆发了。日本希望通过霸占东北来转移国内人民的注意力,缓和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日本妄图利用张作霖侵占东北的计划失败后,日本炸毁了张作霖所乘坐的列车,张作霖重伤不治身亡,他的儿子张学良接替他的职位后,于1928年12月宣布易帜。张家父子爱国的愿望却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破灭。正是因为南京政府的一味退让,帮助日军用极少的人力物力轻易地攻陷沈阳,继而导致了整个东北的沦陷。
日本占领东北后,在我国的土地上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制造了无数惨案,千千万万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无家可归。东北大量资金、武器、木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运到日本,帮助他们再去杀害更多的中国人。日军在东北建设了731细菌部队,用几千名中国人做活体实验,制造出的生化武器更是对中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日军为了抵抗苏联建设了军事防线,在建设时抓捕了大量中国人做劳工,在非人的待遇下强迫他们高强度地工作,有人反抗就进行杀害,用活人喂狼狗,为了保密,他们将剩余的3000多名劳工赶入山洞,将洞口封死,至今还未找到他们的尸骨。无数的妇女被日军蹂躏,连孩子和孕妇也被无情杀害······他们的恶行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和伤害。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战。多年以后,生活得更加幸福无忧的孩子,是否还能记得那段历史?是否还会为曾经的耻辱与伤痛愤慨伤心?是否能够感受到那些经历过家破人亡、战火纷飞的那些老人们眼中泪水的重量?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中国人永远不要忘记这一份耻辱、这一份伤痛,永
远不要忘记,曾经有千千万万中国人死在日本的残暴之下,有千千万万中国人为了新中国洒尽了一腔热血,永远不要忘记——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在新世纪努力学习、自强不息,为了建设一个更强大的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篇二:马加爵案例观后感
观马加爵事件后的深思
因为要写观后感,所以一直和朋友讨论着马加爵,几乎都说他该死、心理变态、神经并脑不好、杀人狂魔„„我无法理解他们的看法,只能拼命的说马加爵不坏,却不从从时间的本质上来看待问题,对于马加爵我感到的是痛心,看着他的遗书,鼻子会酸,看着他述说他的没钱买鞋子的情况我很震撼„„ 其实在我刚开始了解这个案件的时候也被他蓄谋良久,残忍杀害三位同床室友,事后又留下血手印,逃离而去的手段而震撼,潜意识像许多人认为那样他就是一个心理极不健康的变态,是杀人狂魔。但是在后来跟深入的了解后,我发现案件本身并不像媒体所呈现的那么简单,而我之于他的态度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作为一名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用跟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事件,分析事件背后潜在的社会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看马加爵的成长:出生贫寒,成绩一贯优异,顺利考入重点大学,满心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一个“人穷志不穷”的农村青少年俨然在我们眼前。再看看他的家庭背景:极度穷困,父母皆为文盲,但对教育很是重视,对马加爵寄予厚望。
我国政府的确是一直在致力于教育的公平化,贫苦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会提纲的教育真的有机会改写自己的命运吗?但是事实上像马加爵这样出于农村的学生,明显地处于弱势群体,在进入学校后,往往容易遭受同学的歧视,嘲笑。所以单靠政府制度上的规范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我们全社会人共同的努力。
再从学校方面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之处,教书是为了育人。学校本该是书香气息浓厚的地方,但是当下大学真的是这样么?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以及复旦大学投毒案等不都是发生在大学?不都是出自大学生之手么?当今大学往往智育成为重点,德育则显得
呆板单调而不被重视。而从这事件我们可以得出学校在教育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时,万万不能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心理健康。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刻。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应该为我们的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不是各种“土豪跟我做朋友”的拜金主义、功利实用的思想充斥和享乐、虚无、快餐式的生活态度。
而从马加爵个人方面来讲,他一直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问题,他总是认为大家都在鄙视他,嘲笑他。这种情况可能确实存在,但是也是因为他自身有一种自卑感存在。他虽然有通过学习玩电脑游戏等来拉近与同学的距离,希望以此来得到同学的尊重,但是这恰恰也是他认知的偏差。游戏玩的好,人家就尊重你吗?钱多人家就会尊重你么?我只想说赢得他人尊重的途径很多,但以上两种绝不是。而且他如此冲动的行为,破灭的是4个家庭。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识品质,获得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像马加爵那样因为冲动而断送自己的一生。也可以适当的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马加爵的做法是违背法律的,但在很多人看来他又是值得同情的。然而法律的制裁是容不得一点虚假的。唯愿生者吸取教训,死者安息。篇三:警示教育片观后感500字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500字(转载于:819事件观后感)警示教育片>观后感500字
(一)近日,太平煤矿下发了《关于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的通知》,组织全矿干部职工集中观看《违章作业害人害己》警示教育片。我作为一名一线职工,认真观看了警示教育片《违章作业害人害己》,并参加了本工区以学规程、析案例、反违章、除隐患、保安全、促生产为题开展的安全大讨论活动,对警示教育片中的三起事故记忆深刻。三起不同的煤矿事故,三个不同的违章行为,却造成了相同的事故后果——伤亡事故的发生,令人痛惜,发人深思。三个典型的煤矿事故案例,告诫我们必须要时刻牢记违章就是违法,违法必受惩处.据安徽煤矿安监局对2000年以来发生的819起>安全生产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70%以上的事故都是因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造成的。《违章作业害人害己》就是由安徽煤矿安监局结合2015年典型事故案例制作而成,由国家煤矿安监局统一下发并要求全国煤矿企业组织学习的警示教育片,分别讲述了刘桥一矿12.15较大运输事故、丁集煤矿1.4运输事故和刘庄煤矿3.31机电事故等典型事故案例,这三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都是违章作业。警示教育片中,相关责任人声泪俱下的话语令人警醒——只要工作中‘三违’行为不除,下一个伤亡的人可能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如果不想失去这份工作,更不想失去生命,请工友们一定要牢记,工作中千万不要‘三违’。真实典型的事故案例、血与泪的诉说再次为我们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
观看完警示教育片,我们每一名员工都应该好好反思,工作中一定要遵章作业,远离三违,做好自保、互保和联保工作,努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做一名安全文明的矿工,绝不让事故发生,绝不让悲剧重演。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500字
(二)近日,澄合王村煤矿组织副科级以上管理干部,在该矿二楼会议室集中观看了《违章作业害人害己》安全警示教育片,片中通过刘桥一矿、丁集煤矿和刘庄煤矿,三个煤矿职工因三违而引发的伤亡事故案例,再一次给我们说明安全生产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三起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违章操作,为什么违章事件屡禁不止呢?往往是违章人认为控制力强,对作业环境和条件变化能够掌握,偶尔几次违章都没有出过事,就把潜在的危险抛之脑后。一旦环境、设备、人员发生变化,就很可能引发事故。这类情形在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员工中较多见;二是在单位安全生产形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些职工的安全思想和警惕性就会不自觉地松懈下来,在操作中很容易产生轻视心理,不严格按规程办事,时间一长就养成习惯性违章;三是有的职工脑子活,为了抢时间赶工作进度,图省时省劲,投机取巧,简化操作过程、减少施工工序等,置安全措施于不顾;四是有些职工认为自己熟悉工作环境和作业程序,只要把握主要的操作规程即可,作业时粗枝大叶、不拘小节,他们往往对看得见的危险比较警觉,对暂时没有发生危险恶果的潜伏危险掉以轻心。
回想起《违章作业害人害己》三起事故悲惨场景,我心中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我只想给所有矿工朋友说两句话:工友们,每当你走向岗位,肩上承担着亲人的等待;工作中一定要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好自保、互保和联保工作,努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规章制度不应成为障碍,是它给了你最多的关爱,警钟长鸣,幸福长在。篇四:大事件观后感
观《大事件》有感 电影《大事件》讲述了了香港某地区发生枪战,在悍匪逃跑时一警察因为举手投降被媒体爆料并引起了社会上的哗然,引起市民对警察的信任危机,警察在要抓捕罪犯的同时还需要重新在民众心里树起安全的形象,警察的公共关系科承受力巨大压力。通过本电影让我们了解到警察要怎么样借助公共关系学的原理使警察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更和谐。
首先,警察通过直播交战情况,人员撤离和对人员送午饭等场景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警察的行动,让民众感到警察工作的实际性,才会让民众更加了解到警察的工作,通过打感情牌来表现出警察也是有感情的,来告诉广大的民众,警察也是人,也有感情,警察工作也是有危险性的,从而使人们更加体谅警察的工作。
另一方面,警察在直播的时候也剪切掉一部分撤退的视频,从而表现在公共关系中有一定的虚假成分,恰当的虚假成分也许对安抚民心有一定作用,但是大量的虚假成分也是现在很多公关部门存在的问题,所以导致了民众对公关部门的怀疑。综合上面的总结,我认为警察要利用公共关系来加强和民众之间的联系,保证警察工作的真实性,透明性和公开性,使民众看到警察的工作,看到实际行动从而增强对其的信任感,同时在其中必须遵守真实的原则,讲求实效,不光做表面功夫,否则也会失去民众对其的信任。所以可知,把握公共关系学的原理对于公共关系部门有重要作用,要恰当地利用公共关系学来维护和民众之间的关系与维护社会稳定。篇五:虐童事件观后感,读后感
关于幼儿教师虐童事件的感想 大二班:朱雪梅
最近经常在报刊上、电视上、网上看到幼儿老师虐待小朋友的新闻,知道此事后我园 园领导及时召开了研讨会议,专门组织全园老师学习几起幼儿教师虐待小朋友的幼儿园视频,我简直不能相信这件事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哪能张狂到如此地步?这起悲剧不仅在伤害孩子们的身体、伤害家长的内心,更在毫无休止地败坏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作为教师,我感到耻辱。在这些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问题首先出在教师的身上。身为老师,应该做到爱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遗憾的是,一些老师缺乏起码的耐心,更不要说爱心了,他们一看到孩子不顺眼就恶语相加,学生要不听话就暴跳如雷,甚至饱以老拳。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也许会做出一些令你头痛不已的事。但这也不完全是孩子们的错。“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连我们成人都不可避免的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们十全十美呢?哪一个人不是在不断的犯错和改正错误中逐渐成熟的呢?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宽容、理解自己的学生和身边的人,要用自己的爱去感化、教育每一个孩子。人与人应该将心比心,更何况那些粗暴、简单的教育手段不仅不能让人心服口服,反而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将会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后果。
俗话说“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说明教育离不开爱。孩子们走进幼儿园,就像一条涓涓的小溪流进了欢乐的海洋,从此由家庭迈向了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当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交给老师的时候,就是把一份责任交给了老师,好比是接力棒已经传到了老师的手中,我们只有努力的、安全的、怀着一颗母性的爱心把孩子平安 的交回家长的手中,才算是接力赛的赢者。教书是为了育人,然而没有师德,又何谈“师道”的尊严和存在的意义呢?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我们就得明确自己的责任。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纯洁的,调皮的孩子也不列外,我们要允许孩子犯一些错误。作为老师,就应该找到切入点,多赏识和关爱他们,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有的老师可能性子比较急,脾气有点暴躁,但是,既然已经是一名老师了,就要对得起这个称呼与这份职业。全国优秀教师林崇德教授说过:“师爱比母爱更崇高、更无私、更伟大,是爱让教师事业心责任感的体现,是师德的核心。”我们要爱护孩子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做一个服众的威而有信的老师,更应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爱我们的孩子,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爱教育事业,不在于你从中收获了多少,而在于你为孩子付出了多少。我们就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呵护孩子们的心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情绪、态度,分分秒秒提醒自己要用爱心去面对所有的孩子。也许我们是有很多委屈,但我们面对的是不谙世事的孩子,我们得对他们的未来负责。
爱,是教师的天职;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一个有爱心的教师是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学生的。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只要你用爱心去对待他们,你会得到爱的回报的。如果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或是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学生该是多么快乐,我们的学校该是多么美好,那将是一种何等和谐的社会。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让我们用爱心播下花的种子,然后再用十倍爱心去浇水锄草,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会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通过这种虐童行为,也让我深受启发,同时提醒自己在今后工作中无论遇到孩子多调皮不听话或老师情绪失控时,老师也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得做出有失教师师德的行为,一定要杜绝类似这样事情的发生。《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大二班:朱雪梅
《老师的力量》,第一眼看见这本书的时候,我竟然有那么一点点心动!在阅读这件事上,我属于典型的“外貌协会”。一个吸引我的书名就可以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现阶段的我,总会有那么点怀疑自我,茫然若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似乎早已经不属于我了!可是,即便早已心如止水,为什么还是会时不时地隐隐感到不安呢?看完《老师的力量》,我的这种忐忑平缓了不少,眼前的疑惑也似乎明朗了些。
《老师的力量》一书收录了文化名家追忆恩师、怀念学生时代的文章近四十篇。文章的作者五花八门,各自的回忆也是相去甚远。但是,读着他们的小学生活,眼前影动着他们的老师身影,我渐渐开始反思对照。诚然,他们那个年代的学习环境和现在截然不同,但是,不管是哪个人,但凡他有过求学的经历,这一生中总有那么几位老师是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正如书中所言:“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有何老师的特殊因缘,以及故事。”经年累月之后,难忘的不见得是老师的名和姓,更多的是这个老师带给他们这一生的影响。这里分享几位名家的故事。
一、有力量的老师泯灭学生反叛的意识
流沙河,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作家和学者。他在《吾爱吾师》一文中回忆了两位老师。第一位老师姓钟,是个胖胖的喜欢打学生手心的老师。这位老师惩罚学生时总是嘻嘻而笑,不显怒容,但是鞭子抽打手心却非常狠。被打过一次手心的流沙河原本非常喜欢在上课时 折纸船,画三英战吕布,还喜欢玩蟋蟀,但是在钟老师的课堂上,他却端端正正,专心聆听。除了手心怕挨鞭子以外,流沙河更多地是被钟老师的一手板画所吸引。1943年秋,流沙河就读的金渊小学开设了世界地理课,而这位钟老师,他在黑板上随手就能画出一幅幅的亚洲地图、欧洲地图、非洲地图、北美洲地图、南美洲地图等,然后让学生临摹在练习本上。就这样,画地图取
代了原先画关公,画吕布,画高射炮打飞机的兴趣,作者后来还特意去买了一册袖珍世界地图,周末就在家里画着玩,结果世界地图他画得又快又好。而就在画地图的日子里,流沙河也泯灭了反叛意识,开始专心投入钟老师的课堂。时至今日,这位文化老人还能熟练说出各国的轮廓形状。意大利是一条腿在踢一个扁球;澳大利亚是一只螃蟹没有腿脚;南美洲是象头拖着长鼻子,鼻尖是麦哲伦驾船绕过的合恩角......当别人赞他“下知地理”的时候,他总会感激地想起钟老师,那是一种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情感!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傻傻地想:我们的品德教学中也常有涉及到地理知识的内容。无奈,我就做不到随手板画地图。往远了想,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时候,我们自己先掌握到位了么?如果老师自身的力量不够强大,那么能给予学生支持的力量又能有多少呢?当学生离开课堂,离开校园,我们老师所给予他的力量还能剩多少?不禁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我们到底能给学生剩下些什么?》而雷夫在中国演讲时也曾经提到这样一句话:我关注的是一个学生10年后能用得着的素质。相比而言,当我们为某个阶段的考试或检查而疲于应付时,是不是目光太短浅了些呢?
二、有力量的老师让学生离开后依然常常“饮水思源” 雷夫在分享他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时,曾经把学生的学习程度分成了五种不同的梯度。事实上,读下来,但凡受益于有力量的老师的学生,他们在成年后往往饮水思源,这也是雷夫的五个阶梯中最高的一层。当老师教育的力量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力量时,那么这种力量就会伴随生命主体延续一生。梁实秋记忆中的周老师教学非常认真负责,对于习字尤其注意。而对周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周老师对于他们作“修身”的教育。纽扣是否扣好,头发是否梳齐,说话的腔调,走路的姿势,乃至笔记本子是否折角卷角等,无一不加指点。而这些细节的关注,也让梁实秋自此养成了好习惯。看到梁实秋对周老师回忆的时候,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初中班主任----一个个头比我们初中生高不了多少,眼神杀伤力却超强的女老师,柴老师。有那么一次,我 们班的男生竞相将自己的头发梳成了中分,看上去活脱脱一个个汉奸。我们女生纷纷嘲笑,但是男生们却不以为然。然后,所有梳中分头发的男生都被班主任请去了办公室。走出教室时,男生们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回来时,个个像落败而归的公鸡。我至今记得,我的同桌的头发是以一片纷乱的景象回归大家视线里的。可以想见,我们那个个头小却很有力量的班主任是怎样用手直接挫败那些难看的发型的。再看班里其他男生,无一例外。而至此以后,班里再没有男生在发型这个问题上犯过纠结。班主任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发型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就应该有个学生的样。每个人在每个特定的阶段,就应该演绎好这个阶段的特定角色!当我成为一名老师,当我带自己的第一届学生时,我也时刻提醒他们:学生就应该有个学生的样!什么时候也别忘了自己的身份!我是这样提醒我的学生的,而我的老师当年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有力量的老师总是有着种种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演绎了一个“师者”应有的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是一句口号,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可以沉浸为一种力量。
第二篇:老人跌倒事件观后感
老人跌倒事件观后感
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道德层面的滑坡也同样飞速。人们也更习惯于围观与漠视,并非都是冷血,怕的是好心没好报,救人反被人诬,而被冤枉、被反诬的滋味不好受,更会因此而陷入身心疲惫的麻烦泥淖中。
当今社会接二连三地出现老人跌倒,众人围观,无人上前搀扶的事件。这都源于一些类似案件的发生,例如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等,使得众人对于老人跌倒这事的漠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社会道德风气起到了一种负面作用。
南京彭宇案发生于2006年11月20日上午,65岁的徐寿兰老太太在公交车站跌倒受伤后,被彭宇扶起,并在老人请求下将其送到医院。结果老人说自己是被彭宇所撞,彭宇坚决否认,后来,老人把彭宇告上法庭。经四次审理后,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裁定彭宇补偿原告百分之四十的损失,即四万五千多元。彭宇提起上诉,但在二审期间达成和解协议,申请撤回上诉。据悉,该案和解的结果是彭宇承担了10%的责任,赔偿1万余元。
然而并非所有的老人都是以此来讹诈的,他们是真的跌倒,却惨遭无人搀扶,最终酿成悲剧。2011年9月3日,武汉一名88岁老人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市场摔倒,围观者无一人上前扶起老人,一个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事后记者采访围观群众时问到为何无人愿意伸出双手扶起老人时,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一样的,因为大家都害怕惹麻烦,怕被赖上,害怕自己成为第二个“彭宇”。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而且当今社会也在宣传学习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如果被被帮助的人反咬一口,诬陷自己是行恶之人,恐怕很多人都会缩回原本伸出的双手,这是主要原因。第二是因为法律的局限性,法律不能保护助人为乐之人,使之惨遭讹诈。第三社会舆论反响的剧烈,各媒体争相报道该种案件,更使一些人在面对这种事时,即使道德感再怎么强,道德冲动再怎么激烈,都可能被自己的理性警告而收敛进内心。第四是社会上存在很多不良的风气,很多人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于是就有人想出了利用大家的同情心去诈骗,导致有善心的人们都不怎么信任那些摔倒的老人,害怕麻烦上身。
为了解决这问题,我们也应学习其他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制定相关法律。对于“见义勇为”和“见死不救”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和支持民众做好事,对于被援助者事后反咬施救者这种行为进行严惩,消除做好事者的顾虑,让原本应该伸出的双手更坚定地援助他人。对于类似“彭宇案”这种应法理优先兼顾人情,灵活运用法律,这样才能增加人们做好事的信心与激情。近期我国卫生部还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国家也应做好宣传中华传统美德,抓紧教育,从小学教育起,努力杜绝不良作风。
对于我们应该做好一些准备措施,为自己提供保障,关键是保存
证据。因此在街道和主要通道上装置更多摄像头也是必要的,我们也可以自己或让他人摄像下来,或及时报警或通知家属,这样就能很好地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还有发现老人摔倒时,最好叫上一两个帮手,共同帮助扶起老人,或是大喊一声“有人摔倒了”,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善心,只要我们人人奉献一点爱去助人为乐,那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不要让老人绝望,我真心希望往后的日子里会出现这样一番景象,老人跌倒,众人相扶,好一派和谐之景。和谐,永远的主题。
周勤
国贸(1)班1131050148
第三篇:叙利亚事件观后感
叙利亚事件观后感 我们都知道叙利亚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悠久古老的历史与文明,以及极富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所有这一切都给这个国家创造了丰富的旅游资源。阿拉伯古书曾经写道:“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空中,大马士革与之齐名”。叙利亚是中东一些国家出入地中海的走廊,陆、海、空运输比较发达。拥有著名的考古遗址,避暑胜地。这些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大批旅游者。
近日,叙利亚在国际新闻中的点击率迅速攀升,成为继伊拉克局势、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之后的中东地区第四大热点话题。事情的起因是关于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害报告的出台。该报告指出,有证据显示,叙利亚和黎巴嫩的高级官员与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害案有关。
这将叙利亚推到了极为不利的境地。一直对叙利亚虎视眈眈的美国当即纠集英法向联合国提出对叙利亚进行制裁的草案。布什还声称,对叙利亚动武是最后的选择。结合此前美国进入叙利亚进行军事行动并与叙利亚军队发生冲突的报道,一时之间,这份调查报告会否成为美国“解放”伊拉克之后,继续“解决”叙利亚的号角,成为国际各界关心的焦点。
美国向叙利亚步步进逼,既有历史的恩怨,也有现实的考量。
从历史上来看,叙利亚同美国一直不睦的症结在于以色列。以色列国的创始人本-古里安曾经说:“没有埃及,以色列不会面临战争;没有叙利亚,以色列不会实现和平。”就领土、人口和经济实力而言,叙利亚算不上地区大国。但是,叙利亚凭借对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支持,在阿以和谈中拥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美国力图通过推动阿以和平进程,来实现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但作为该地区有影响力的国家,叙利亚因为戈兰高地回归的问题,不肯与以色列谈和,从而成为美国的眼中钉。美叙交恶除了历史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伊拉克战争的因素。美国驻伊拉克大使哈利勒扎德12日称,叙利亚已经成为伊拉克恐怖分子重
要的训练中心,大量外国武装分子在该国接受训练后穿过叙伊边界进入伊拉克,并对美伊重要目标发动袭击。哈利勒扎德还声称,叙利亚政府对其境内的恐怖训练营视而不见。
伊拉克主要战事已经结束两年多,虽然恐怖袭击频仍,但伊拉克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安全部队,而布什在目前情况下,仍顶住压力在伊拉克屯驻十几万大兵,不能不让人猜想,他有另外“值得付出”的目标。或者换句话说,伊拉克之后,下一个倒霉的目标是谁?
然而,美国近来虽然加大了对叙利亚的外交攻势,赖斯甚至发出了动武的威胁,但布什政府目前可以说是内外交困,对外行动能力受到不少限制,在对叙利亚动武问题上会格外慎重,近期内不大可能轻举妄动。
一方面,由于驻伊美军分散了美国军队的兵力,美国短期内很难从伊拉克完全抽身,美国对叙利亚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的可能性不大。但分析人士同时称,对于叙利亚境内的恐怖训练营或其它重要目标,美国及其盟国的军队则很可能会使用空军进行空中打击,这是叙利亚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另一方面,阿萨德及其父亲所代表的叙利亚政府是叙利亚的唯一合法政府,有利于团结这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国家。如果该政权下台,内战有可能一触即发。到那时,尽管美军能够占领叙利亚的国土,但极有可能陷入今天伊拉克这样的混乱局面,从而更难从中东这个泥潭中脱身。
此外,国际舆论也是美国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在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和俄罗斯已经明确表态,坚决反对制裁叙利亚,反对将哈里里案政治化。而中东各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在美国侵占伊拉克之后不久,就将矛头对准叙利亚的做法,也有唇亡齿寒之感,必然成为反对对叙利亚动武的一支重要力量。我觉得我们其时也应多多关注一下实事,看来弱小的国家还是的加强自己的力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不然就要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叙利亚事件,其实也是在告诫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实力,在世界之林中不致处于低势地位。
第四篇:踩踏事件观后感600字
每年的新生入学,以及新学期开始,教师讲授的第一课应该是生存和安全教育课,并应该进行危险情况下逃生安全的演练和训练,每个班级也不需要花太长时间。同时,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要经常向学生讲授安全知识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踩踏事件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踩踏事件观后感1
这起踩踏事件一发生,医务人员及时赶往育才中学的事发现场进行救助。医务人员迅速把伤员送往医院进行救护。记者到现场后,展开了调查,发现这起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前面有人做恶作剧,挡住楼梯口,结果有人摔倒时,那些人后面一排学生说前面有人摔倒了,可后面的还以为前面的又在捉弄人,一股劲的往前冲,结果悲剧发生了……
看完这则报道,我心潮起伏:为什么有人要做恶作剧,挡住楼梯口?为什么后面的不信任前面的学生?为什么那些下楼的学生感觉脚下不对劲的时候不停下来?为什么那些摔倒的同学不赶快站起来?这几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解决。其实,这场事故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下楼时猛跑,不注意脚下,不注意前面有没有摔倒的,这些都是学生们自己的过错。学校、老师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可是学生却把这些话当作耳旁风,没有把它当回事,这才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我们要吸取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下楼梯靠右行,不要互相推挤,也不要急速奔跑,不在危险的场所娱乐,提高安全意识,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那些死了孩子的家长悲痛万分,恨那些踩死她儿女的学生,恨学校管理漏洞。这是在此次事故失去孩子的家长共同的心声。那他们的同学们呢?记者调查后,气得我们全班同学恨不得当场揍他们一顿。记者问一个同学:“同学死了伤不伤心?”那个学生答道:“不伤心。”记者问第二个同学:“同学死了难不难过?”那个学生想了想,竟说:“不难过。”说这些就算了,可他们两个竟然有一点笑容,真是气死人了,每个人都应该要敬畏生命,强化他们的爱的教育,爱自己,爱他人,爱动物,爱自然,爱世界。
踩踏事件观后感2
说一个初中和高中一起2113上的学校,学5261校是住宿的,教学楼有3个楼梯4102口,其中一1653个离宿舍很近,那天刚好在下雨,放了学同学们都想从离宿舍近的楼梯走,所以有好多同学往那个楼梯走,可有几个顽皮的小男孩把道口挡住了,那个楼梯口只有3至4平方米宽,可是有好多人往那挤,所以导致了8人死亡,26人受伤,所以导致了这次踩踏事件。
听到了班主任叶老师讲,我的观后感是,那几个顽皮的小男孩做的事太坏了,真淘气把口挡住,这样做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在其中有一个初一的同学,他看到那楼梯很挤,准备往其它楼梯走,可是那层教学楼有5层,而他的教室在1楼,当时一楼和二楼之间太拥挤了,突然从上一楼的同学往下挤,他无奈的被挤到了人群。是因为后来太多人了,他被挤到,十几人踩在他身上,都没空气了,不能呼吸了,突然在一丝丝细缝有空气,得以没死,要不然就是第九位死的人了。那些同学可能觉得好玩就挤,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楼梯道上有是有写请往左是吗?他们都不按着来,这些表现了请靠左走是有用的。
听到这里,我觉得平时应该多搞搞下楼梯的知识,让老师多讲讲下楼梯的知识。如果偶然发生了的话,有的同学因为指导一下,以发生危险,从这件事后,我明白了,如果下楼梯时人太挤,应该往其它楼梯下,不要觉得好玩就往里面挤,这样做可能会发生严重后果。也不要把楼梯口挡住,不要让别人走。因该按顺序走。
踩踏事件观后感3
我心潮起伏:为什么有人要做恶作剧,挡住楼梯口?为什么后面的不信任前面的学生?为什么那些下楼的学生感觉脚下不对劲的时候不停下来?为什么那些摔倒的同学不赶快站起来?这几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解决。其实,这场事故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下楼时猛跑,不注意脚下,不注意前面有没有摔倒的,这些都是学生们自己的过错。学校、老师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可是学生却把这些话当作耳旁风,没有把它当回事,这才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我们要吸取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下楼梯靠右行,不要互相推挤,也不要急速奔跑,不在危险的场所娱乐,提高安全意识,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那些死了孩子的家长悲痛万分,恨那些踩死她儿女的学生,恨学校管理漏洞。这是在此次事故失去孩子的家长共同的心声。那他们的同学们呢?记者调查后,气得我们全班同学恨不得当场揍他们一顿。记者问一个同学:“同学死了伤不伤心?”那个学生答道:“不伤心。”记者问第二个同学:“同学死了难不难过?”那个学生想了想,竟说:“不难过。”说这些就算了,可他们两个竟然有一点笑容,真是气死人了,每个人都应该要敬畏生命,强化他们的爱的教育,爱自己,爱他人,爱动物,爱自然,爱世界。这场踩踏事故是一个血的教训,能辨别学生心灵是善良还是丑恶的踩踏事件观后感4
没一起事故都有其“偶然”性,可当一场场事故几乎以相同情节一再上演时,这背后是否存在必然的因素。湘乡育才学校踩踏事故中,虽有四个楼梯口通向一层。因为当天晚上下雨,52个班的学生因避雨,几乎都选择位于教学楼与同学们的宿舍最近的一个楼梯口,导致大量人流度聚集。一场雨就导致同学们下楼秩序大乱,教学楼的规划设计是不是需要反思?不仅是湘乡育才中学,我们所有的中小学教舍的设计,教师、校长及学校领导是否都把恶劣天气等偶然因素考虑进去,对我们学生安全做了无微不至的防护,这显然是学校的领导和市领导特别需要关注的事。
针对预防学生们拥挤,特别是我们中小学生,要格外的注意。防止踩踏事故的再次发生,管理就需从学生们的实际出发。在跑操,集合等上下楼梯活动中,不能强调快速、整齐,适当错开时间。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要将安全工作的各项职责层层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担负起对我们中小学生的安全管理尽到应尽的责任。每一个校领导也都要对师生负起安全责任。保证我们在校时的安全。
在多起校园踩踏事故中,学生下楼时突然跌倒往往成为事故的导火索。可是同学们下楼时为什么容易磕到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不小心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客观因素。是不是因为楼梯台阶不防滑,台阶宽度过窄,高度过陡,楼梯间的灯光不够明亮,显然,仅仅这一个个细节,还得请组织专家去做专门的调查和论证。除了楼梯扶手、照明设备、安全出口等硬件因素之外,学校的管理制度也是需要检讨的。
我们学生的安全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全社会所关注。这些年来,国家对我们中小学生的安全格外重视。但是,为什么还有类似的校园踩踏事故发生,这对我们中小学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景何其惨烈,老师们,要在教学楼楼梯间设置指示,警示标志;告诫学生上下楼梯相互礼让,靠右行走,遵守秩序,注意安全
踩踏事件观后感5
悲剧,有很多时候是可以避免的,为什么悲剧总是在不断地上演?暴露出的不仅仅是安全隐患,更暴露出一些人员和部门在思想意识上和管理上的疏漏和不到位。昆明明通小学的踩踏事件再一次揭示出我们的所谓意想不到的悲剧又发生了。
从新闻披露的一些内容我们得知,小学生午睡休息的地方其上下楼梯很窄,宽度为一米多一些,不巧又被人在过道上放置了一块大海绵,结果被一涌而下的学生拽倒,从而导致海绵垫将学生覆盖,以及随后涌来学生纷纷踩踏,导致六人死亡;同时,新闻报告了每个班午睡的孩子有四十、五十个,尽管有的报道还说了每个班都有一个老师负责管理,这似乎也表明了教师不存在责任的问题。那么除了楼梯窄和大海绵堆放的客观问题之外,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
我想与下面几个问题有关。第一,我们是否意识到存在着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他们就是一群特殊的群体,这种特殊性在于,他们是小学生,他们依然是弱者,他们依然是幼者。他们非常缺乏对环境是否安全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他们也十分缺乏对自我的保护能力。第二,我们是否意识到特殊群体所处的环境就是特殊环境。目前可能还没有特殊环境这个定义,不过我在这里就给定义了。
特殊环境不独只是那些处于危险的水、火、电、有毒等危险环境和特殊的工作环境,而是应该将孩子、尤其是群体孩子所处的环境定义为特殊环境。许多西方国家为了加强小学生的安全管理,就给孩子带特殊颜色的帽子、配备耐冲击的校车等就是这个原因,让人们注意、留心他们!因此,面对特殊群体所处的环境,就更应该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和社会时刻保持警惕。第三,从教师和学校的层面来讲,教师和学校是否一直关注着这些特殊群体呢?是否意识到特殊群体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的认知和防范管理呢?我们就不得而知。
踩踏事件观后感5篇600字
第五篇: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观后感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观后感》
巴林银行倒闭的背后原因何在?表表外业务究竟是好还是坏?表外业务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较为宏观的了解和分析。
巴林银行的倒闭直观上是操作员的操作失误带来的巨额负债造成的,但是操作的失误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呢?关于这个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表外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了,银行的表外业务是一种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可能转换成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巴林银行在新加坡分公司的负债就最终转化为了实有负债,体现在了资产负债表中,然而负债数额如此巨大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造成的,金融衍生产品是以保证金进行交易的,交易所用的资金只需满足基础资产价值的某个百分比即可进行交易,起初里森(致使巴林倒闭的交易员)作为期货的经纪人本应只赚取佣金收入,风险由客户承担,而最终由于盲目自信和对错误的掩盖导致其利用巴林银行的88888账户进行期货买卖,将风险有自身承担,一方面成功将带来巨大收益因为减少了中间的经纪人环节,另一方面,一旦亏损将自负盈亏(例如:里森看涨日本期货市场,如果与里森预期一致,那么巴林银行将赚取巨大的差价,然而天不遂人愿,日本神户大地震是日经指数狂跌,巴林银行就要在到期时按原来交易价格进行交易,损失无疑也是巨大的)并且里森没有及时止损这也是巴林银行倒闭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看到,包括承诺类业务、担保类业务、委托代理类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等业务的表外业务,既有为银行赚取利润的巨大潜力,同时当监管不严,或操作不当时导致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灾难性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界定表外业务的优劣,但是如果注意以下几点,那么表外业务将与传统业务相得益彰:
1.将交易和清算等有利害关系的基本工作进行有效的隔离
如果里森只负责清算或交易部门,如同本来被赋予的职责一样,那么他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也就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2.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急机制,以便于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的止损
巴林集团如果在1995年2月之前能够及时采取行动,那么他们还有可能避免崩溃。截至1995年1月底,即使已发生重大损失,这些损失毕竟也只是最终损失的1/4。
3.管理层需对所经营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时刻具有忧患意识
在巴林银行事件中公司的高管并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而只注意到了账面上的盈利,却未发现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
以上三点是我对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一些看法,总的来说,随着表外业务市场的迅速发展,与表外业务相关的风险案件也不断出现,涉案规模不断扩张,因此,信息的披露与高度的监管应随之受到监管当局、投资者、管理者的重视,只有将发展与监管有效的结合,表外业务的发展才能健康,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为社会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