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

时间:2019-05-13 22:1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

第一篇: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

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1)2007-12-12 16:35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如何立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出发点?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最基本的方面。

(2)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就在于:

第一,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在客观事物普遍必然的联系与发展变化中,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这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容上是一致的,形式上更有中国特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二,它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基础,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实事求是作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关系的一种根本立场和正确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坚决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才产生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理论,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第三,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实践反复地证明着:凡是贯彻执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胜利发展,反之,就会遭受挫折。

试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条道路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把农民引导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中国农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革命的主力军。对农民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农民自愿地走合作化道路。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了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带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和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几个阶段。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定息”赎买的政策,采取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际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4、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政策。

5、区别对待中国的资产阶级,把对民族资本家的改造和对企业的改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本家的个人专长,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试论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的辩证关系,并试论三者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则不仅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反过来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总之,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实事求是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科学的理论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因此,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的要求。如果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群众路线就会成为空话。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反过来,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也无法做到实事求是。这样,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为什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呢?这主要是因为:

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表现。因此,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核心。

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和渗透于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中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不是解决具体的、个别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而是本质上、全局上、宏观上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是我们党指导革命和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根本的方法,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的各方面都是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具体应用。

3、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战胜各种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根本保证。总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掌握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就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否则,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甚至是背离毛泽东思想。

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及其后的一系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战争,完全打断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使中国近代社会最终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由于先进生产方式的出现,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由单一的封建社会变成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国由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变成一个形式上独立,实质上部分主权丧失的半殖民地。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于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签订基本形成。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近代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这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中国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为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中国有80%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是封建势力的主要掠夺对象和帝国主义者的主要压榨对象,因而,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最广大的动力。

2、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

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都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3、中国革命进行的长期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广大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是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想取得对他们战争的胜利,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首先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积蓄和发展力量,依靠农民,创建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最终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2)2007-12-12 16:37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体系?(简: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答要点)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这个科学的态度就是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绝不能用毛泽东在某一时间内和某一条件下对某一问题所说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观点,去代替对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性把握二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完整、准确的理解。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尤其要着重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分开来。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则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主要指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等“左”倾错误观点。这些错误理论观点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因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3、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客观的真理,科学的理论。它的基本原理,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必须坚持的。但是毛泽东思想也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只是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定要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而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毛泽东早在延安整风时就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具体到当前,就一定要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才能永葆毛泽东思想的青春和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就是对毛泽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试论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胜利发展,反之就遭受重大挫折。

2、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所谓群众路线,就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总结。群众路线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总之,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一切工作和一切组织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必须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3、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无产阶级革命是国际性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互相支持和援助,但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立足于本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这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各国的国情不一样,革命发展道路也不可能一样,需要各国共产党人从本国实际出发,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去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原则,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党际之间的关系。总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与毛泽东思想多方面的独创性理论一起,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毛泽东在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同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纲领,作为贯彻执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具体来说,毛泽东所指出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具有以下的特点:

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由各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伪地位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却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是过渡性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军队等将保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因此,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的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经过长期革命的检验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的。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国民党鼓吹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尊严和独立的。

3、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贫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此是最民主的文化。

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也是新式的、特殊的,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将引导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最终走向社会主义

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既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一个基本经验和基本特点。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

1、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来说,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是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派生的,因为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一种方式,其领导权问题必然是同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相一致。所以上述革命所需要的,自然只能是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2、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政党,党能够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预见运动发展的趋势,能够提出符合实际,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全体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团结在自己周围,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为实现革命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发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地位。

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3)2007-12-12 16:38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贡献和历史局限?

一、毛泽东率先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而且从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全方位的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内掀起了一股调查研究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的热潮,并在中共八大前后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取得一系列初步的但却是重要的理论成果。

二、这一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

2、这一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以新的内容丰富了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宝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这一探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这一探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

1、这一探索从总体上说,还没有摆脱苏联模式。

2、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时还出现了严重的背离。

3、这一探索中存在着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的发生

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历史地位和伟大

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主要就是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理论,即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才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们与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建立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个制度是个好制度,应当在实践中坚持并加以完善。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实践,在这两大实践过程中,分别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前者中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思想,为后者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前者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为后者所吸收,成为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前者的活的灵魂为后者所继承而得到继续发展。

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柱。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并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也是激励和形成中国革命精神的过程。毛泽东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所培育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等等,培育了几代中国人民,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

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对世界各国是普遍适用的,但它毕竟诞生于资本主义比较发展、现代生产力比较发达的欧洲,因而对东方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是不够的。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落后国家开辟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从严格意义上说,俄国仍具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传统。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中国革命胜利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它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它的正确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并孕育和启迪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总之,毛泽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理论指导作用。

人民军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因和内容?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即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理。

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因在于:

1、无产阶级的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古今中外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革命军队能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决定性因素。

2、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在长期农村环境中,不断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

3、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使军队在十分困难和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忠实地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

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我军的指导思想,教育全军,保证党在思想上的领导。

2、依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的正确,以及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保证党在政治上的领导。

3、在军队中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的组织,把支部建在连上,班排建立小组,保证党在组织上领导。

试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各明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原因及其意义?

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之所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因为: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完全的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没有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罢工的合法斗争权利,反动统治阶级凭借着强大的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而“工农武装割据”正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3、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的多次奋斗说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而广大农村却是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共产党人必须而且有可能首先占领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先进的巩固的阵地,使之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二、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历史意义在于:

1、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流血牺牲,千辛万苦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历史证明,沿着这条道路奋斗,革命形势就能够发展;背离这条道路,革命就会遭受挫折或失败。

2、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探索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独创性贡献。这条革命新道路的现实意义在于: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毛泽东领导人民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为什么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1、在我们党内,最本质的矛盾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因此,着重于党的思想建设,特别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和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

2、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是毛泽东提出的一项重要建党原则,是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具体体现。

3、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把坚持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

4、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因为理论建设是思想建设的基础;加强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

5、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

6、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形式

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4)2007-12-12 16:40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一,严格区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卖买,避免了暴力与流血冲突,从而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意义:

第一,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二,这个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是正确的,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和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第三,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哪些重要成果?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关系?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借鉴别国经验,努力摆脱苏联模式消极影响,率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提出了许多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例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思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矛盾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等等。

第二,上述这些思想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吸收,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第三,探索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也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思想主要有:

1、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

党从领导革命到领导建设,从战争环境到和平环境,从被压迫地位到执政地位,始终坚持要求全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这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

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共产党员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心二意的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与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紧密相联的,是通过党的优良作风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执政条件下,党中央及毛泽东等同志非常重视对党员进行党的优良作风的教育,特别是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和反对贪污腐化的教育。

3、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是保证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条件。

4、维持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内的团结问题,是党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为了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党必须更严格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5、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党的干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之,毛泽东等领导人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上述基本思想,原则上是正确的,对于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试述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

统一战线仍然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大法宝,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主要有:

1、是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毛泽东首倡、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国共产党认为。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都应对其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

2、共产党在加强自我批评和依靠群众监督来改正缺点错误的同时,也应善于从民主党派的监督批评中得到帮助,这就必须实行互相监督。

3、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的战线的组织形式。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等代表参加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具有代表的广泛性和存在时间的长期性的特点,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能够最广泛地联系和团结各方面人士,进行政治协商,实行互相监督,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

4、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结成尽可能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促进本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政策主张

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被逐步确立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意义?(论)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历史证明: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地发展;如果背离了这条道路,中国革命就会遭受挫折或失败(4分)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3分)

3、这一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这一理论及其实践,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简答

1.毛泽东思想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就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因而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2、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各方面经验所做的系统的总结,或者补充、丰富、发展了毛泽东论著中的许多观点,或者与毛泽东的某些观点交相辉映;此外,党中央集体总结革命经验、提出重大理论原则、制定重要政策,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文件和文献,也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是什么?

1、旧民主主义革命屡遭失败,资本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走不通。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领导阶级。这是转变的历史条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是转变的经济条件。

3、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这是转变的政治条件。

4、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这是转变的思想条件

2.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应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和新民主主义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什么? 1、1947年12月,在中共中央“十一月会议”上,毛泽东强调指出,在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二是必须坚定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2、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路线、政策的制定,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从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3.为什么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1、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联系着。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离不开政策,都是在为实行某种政策而斗争着。

2、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的体现。政策与策略正确与否,关系着党能否广泛而有效地团结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为实现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3、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政策和策略是为路线和战略任务服务的工具和手段。一个革命政党必须制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总路线、总任务和总政策,而如果不相应地制定出具体的政策和策略,革命的目标也是不能达到的。

4、政策和策略关系着革命政党能否统一全党的意志,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的力量。为了有准备地防止和纠正革命政党内部“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就必须时刻注意以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教育党员和干部,保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保持革命队伍的坚强有力和步调一致。

4.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

1、人民民主专政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另一方面是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二者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就是要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享有各项自由和民主权利。对敌人实行专政,就是对内镇压极少数敌对分子的反抗,对外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颠覆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只有在人民内部对绝大多数人民实行充分的民主,才能对极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也只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强有力的专政,才能够充分保障绝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

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1、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正确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步骤和方法,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改造之路。

2、主要经验是:

第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用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避免了暴力与流血冲突,从而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6.毛泽东提出的,我国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的是非标准是什么?

毛泽东提出的标准有六条:

1、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

2、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3、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

4、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

5、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

6、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

毛泽东强调,这6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

7.简述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经验?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有:

1、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首先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无产阶级要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要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要对同盟者进行政治教育,要率领同盟者进行坚决的对敌斗争并取得胜利,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同时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2、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阶级是最大的革命民主派,农民是土地革命的主力军,革命战争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也无法进行。要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必须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同时对农民进行教育引导。

3、在同资产阶级联盟中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意义重大。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同他们结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对他们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进行必要的斗争。在大资产阶级推行两面政策时,也应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与顽固派斗争的策略原则是什么?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与顽固派斗争的策略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

2、有理,就是自卫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体现了斗争的防御性;有利,就是胜利原则,不斗则已,斗则必胜,不打无计划无选择无准备无把握之仗,这体现了斗争的局部性;有节,就是休战原则,斗争必须要有节制,不可无止境地斗下去,要适可而止?,以免完全破裂统一战线,这体现了斗争的暂时性。

3、“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三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党的统一战线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具体环境中的灵活运用

9.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第一,五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三大改造的实践中也可以发现,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仍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以及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总想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孕育着“求纯”的倾向,不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0.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体和基础,工业化道路是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开始的。

(2)第一,毛泽东鉴于苏联在发展经济中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第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首先论述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把这三者关系上升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第三,毛泽东认为,由于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必要和必需的;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尤其更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因为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为工业提供粮食、原料、市场和积累资金,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第四,毛泽东提出,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在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重工业;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要将过去那种以重、轻、农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做法,改为以农、轻、重为序。

11.简述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基本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建党理论,其基本点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培养党的优良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尤为重视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他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全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1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

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存在,而且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颇大的作用,但它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

13.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1、1928年,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中,总结了井冈山和各地的斗争经验,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2、毛泽东指出:

第一,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形成的中国的特殊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备的客观条件。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客观条件。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07年4月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5 2007-6-11 15:45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简答

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的“人民”与“的人”概念?

1、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体系中,人民是主体,人民是国家政权的主人。“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那些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2、人民民主专政还包含了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敌人”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3、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就是要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享有各项自由和民主权利。对敌人实行专政,就是对内镇压极少数敌对分子的反抗,对外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颠覆

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1、1955年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总的来说是比较成功的。运动后期由于指导工作中产生了“左”的急躁情绪,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等弊端,以致在长时间内遗留下一些问题。

2、农业合作化运动成功的主要经验有:

第一,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这不仅是制止农村两极分化,解决国家工业化与小农经济之间矛盾的一种正确的办法,而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创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先实现合作化,、后实现机械化的经验。

第二,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地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的束缚,在当时既能避免农村生产力的破坏,又能使农民愿意接受,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第三,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指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简述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可能性?

1、马、恩、列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为我国实现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提供了理论依据。

2、我国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这就从政治上提供了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的保证。第3、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在我国仍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它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新生的

国家政权,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4、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割断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联系。在这些条件下,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就具有了现实的可能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同资产阶级联盟中应实行的正确政策是什么?

1、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它斗争的政治路线。中国共产党在同资产阶级联盟中,必须对其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意义重大。

2、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地强大,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重性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同他们结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对他们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要保持警惕,并进行必要的斗争。

3、在一部分大资产阶级推行两面政策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应与其建立一定程度上的暂时的联盟,也应该对其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顽固势力作斗争时,必须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提出了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和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专政的方法是用来解决敌我之间矛盾的;而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则要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

3、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其目的在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是对马列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开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道路,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的革命精神,在同这种错误倾向做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特殊困难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最早,做得最好,贡献最大。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了不懈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改变为具有中华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开端?

第一,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这时的世界已进入到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生的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又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性质,五四运动及其后的中国民主革命,不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第三,五四时期,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起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指导作用,他们所宣传和用以指导行动的理论武器不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有这些,使五四运动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秦朝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整个历史看,中国各民族友好相处和统一的时间长于割据的时间。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第二,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错的,早已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第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互相帮助、共同繁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十分广阔。汉族人口众多,文化技术先进,币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因此,各民族只有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繁荣和进步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同资产阶级联盟时,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来的。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其基本原因是:

1、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有革命性的一面,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同他们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

2、民族资产阶级又有同敌人相妥协的一面,对他们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警惕,并进行必要的斗争;

3、在一部分大资产阶级推行两面政策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应与其建立一定程度上的暂时联盟,同时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顽固势力作斗争,必须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什么?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制度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在社会主义时期,它实质上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来看,不仅有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而且包括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被专政的只是极少数敌人。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第三,从概念的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有它突出的优点。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相比,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确切地表示出了我国政权的民主性质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并成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这表明就三大改造这方面而言,我国已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过渡,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3)按照我们现在的认识,由于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社会生产力仍十分落后,科技水平也很低下,远未达到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水平。这表明:我国此时虽然已进入社会主义,但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07年4月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6 2007-6-11 15:46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简答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有力条件是什么?特殊困难是什么?

1、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一开始在主观上就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进行的,因而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没有受到欧洲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2、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由于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和彻底的革命性。

3、党的建设有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建立起完整的建党学说,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困难:

1、小资产阶级影响较严重

2、封建主义影响较严重

3、党的理论准备不足毛泽东阐明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两个革命各有自己。特定的任务,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但这两个革命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主要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政府和群众的矛盾等等,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和异常凶狠,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但是,围绕着武装斗争,开展其他形式的斗争也是非常必须的。没有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是以“—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产书的执政党建设问题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提出我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明确了执政党建设的客观依据。

第二,提出了学习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等新任务,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

第三,强调了务必防止骄傲情绪和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的问题,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与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陈云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是什么?

1、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2、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3、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方面,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即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因为理论建设是思想建设的基础。

另一方面,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

论述

怎样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生和毛泽东的一个创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

1、从领导力量和阶级基础上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也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2、从内容上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也是新型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而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3、从历史使命和基本任务上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过渡时期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又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综上所述,这样的政权实质上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来看,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仅存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而且存在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这几个阶级都享有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突出特点。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被专政的只是极少数敌对分子。

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合作和政治协商,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我国多党合做不同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一党的情况。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

3、从概念的表述看,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有它突出的优点。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相比,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在我国,工人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确切地表示出了我国政权的民主性质。

试论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1、近代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个国情下面,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进行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但旧民主主义革命屡次失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及政党。这个新的阶级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队伍成长壮大,到五四运动前,人数已达到200万。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人的罢工次数增加,斗争的内容。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3、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批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报刊;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和影响随着对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流派的斗争动胜利而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4、五四运动中,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开始到工人群众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点和特点是什么?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总结长期革命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优点。主要是: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能够充分发挥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由直接或间接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二是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由群众依法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这样,就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提供

切实的保障。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既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又使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既能保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把中央和地方结成一个统一、坚强的整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经和形式。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执政地位是通过对政权机关的领导来实现的。党对国家事务做出的重大决策,经过人大的充发讨论,可以更好地集中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使这些决策更加完善、周到,使党的主张变为国家的意志,更有利于使党的主张化为广大人民的自觉行为。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协商和表决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保证国家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民主协商和民主表决相结合,能克服单一的多数通过的民主决策机制的不足,在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的同时,又尊重和照顾少数人的合理意见和要求,不仅使少数人的意见得以充分表达,而且有利于不断地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这种满足多数和照顾少数相统一的政治,是真正完善的民主制度

怎样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这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趋势,毛泽东思想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事求是就像一条红线,连接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最基本的共同特征,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人和传播,就不可能产生和形成毛泽东思想;同样,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不可能产生和形成邓小平理论。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经过与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毛泽东思想成为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成为当代中国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3、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开放的学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趋势。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个开放的体系,它并没有结束对真理的认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创立和形成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不同时期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

为什么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

一、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根据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的定义,当然不包括毛泽东的失误,不包括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

2、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是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主要是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等“左”倾错误理论观点。这些错误理论观点,严重地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因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3、做这样的区别,有利于反对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态度,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在怎样对待毛泽东思想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态度:一种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一种是对毛泽东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采取“两个凡是”的态度,只是照抄照搬,甚至不愿意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都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二、《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采取了科学的态度,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功绩和错误,正确地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并郑重宣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地恢复毛泽东思想的科学面目,并运用它来纠正一切错误,把毛泽东思想继续推向前进,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继续向前发展

07年4月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7 2007-6-11 15:47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命题?

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命题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迅速地成长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组建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接过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2、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生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不能指导中国革命获得胜利。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发硬了历史的必然?

1953年底,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量中只占 26%左右,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同当时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外,工业布局不合理,许多工业部门还是空白;教育;科学、文化也很落后。一部中国近代史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要使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因落后而挨打,就必须加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使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当时工业不发达,国家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同时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这就在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发生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这种矛盾更加尖锐。从投机资本的猖狂活动以及资产阶级大搞“五毒”的事实来看,他们的不法行为确实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而这种经济上的矛盾又必然造成阶级关系的紧张和阶级矛盾的加剧。这样一来,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的客观要求。只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土改以后,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个体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又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农民由于生产规模狭小,势力单薄,有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需要农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资金和市场,农业只能靠互助合作来发展生产,满足工业化的要求。另外,农村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商业投机和高利贷日益活跃,雇工剥削、土地买卖、租佃有增无减,一些农民重又陷入贫苦的境地。要保证工农联盟的巩固,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对于手工业来说,手工业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占13%,约有工人1000多万,在供应城乡人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维持就业、活跃市场、增加出口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分散的手工业同样很落后,不能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通过合作化把手工业者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原则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实行了一系列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策略方针和原则,使统一战线得到了成功的运用。这些基本方针原则主要有:

一是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所谓独立自主,就是指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一方面要讲统一性,为结成联盟必须具有的共同的东西,统战各方都必须遵守。另一方面要讲独立性,不能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否则必然会牺牲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才能及时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自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是坚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在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时,总是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对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进行科学分析,将统一战线分为左、中、右三种势力,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区别对待。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适时地提出了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这样三个政治范畴,并确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三是坚持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

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主要的敌人,这就要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要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关键在于善于抓主要矛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斗争的矛头只能对准一个主要的敌人,凡属同这个主要敌人有矛盾的力量,都应争取,它们相互间的矛盾都要注意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会发生转化的,所以革命政党要“各个击破”,要适时改变斗争策略,以便集中力量,解决新的主要矛盾。

四是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而不是把自己降低到同盟者的水平,这就是原则性。同时,要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及时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实行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就要求在统一战线中,对同盟者作出必要的、有原则有条件的让步,同时要求善于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

如何立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出发点?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最基本的方面。

(2)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就在于:

第一,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在客观事物普遍必然的联系与发展变化中,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这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容上是一致的,形式上更有中国特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二,它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基础,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实事求是作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关系的一种根本立场和正确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坚决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才产生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理论,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第三,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实践反复地证明着:凡是贯彻执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胜利发展,反之,就会遭受挫折。

试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条道路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把农民引导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中国农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革命的主力军。对农民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农民自愿地走合作化道路。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了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带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和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几个阶段。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定息”赎买的政策,采取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际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4、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政策。

5、区别对待中国的资产阶级,把对民族资本家的改造和对企业的改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本家的个人专长,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试论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的辩证关系,并试论三者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则不仅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反过来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总之,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实事求是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科学的理论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因此,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的要求。如果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群众路线就会成为空话。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反过来,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也无法做到实事求是。这样,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

为什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呢?

这主要是因为:

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表现。因此,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核心。

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和渗透于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中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不是解决具体的、个别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而是本质上、全局上、宏观上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是我们党指导革命和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根本的方法,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的各方面都是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具体应用。

3、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战胜各种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根本保证。总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掌握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就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否则,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甚至是背离毛泽东思想。

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及其后的一系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战争,完全打断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使中国近代社会最终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由于先进生产方式的出现,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由单一的封建社会变成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国由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变成一个形式上独立,实质上部分主权丧失的半殖民地。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于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签订基本形成。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近代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这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中国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07年4月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8 2007-6-11 15:46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为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中国有80%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是封建势力的主要掠夺对象和帝国主义者的主要压榨对象,因而,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最广大的动力。

2、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

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都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3、中国革命进行的长期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广大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是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想取得对他们战争的胜利,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首先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积蓄和发展力量,依靠农民,创建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最终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体系?(简: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答要点)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这个科学的态度就是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绝不能用毛泽东在某一时间内和某一条件下对某一问题所说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观点,去代替对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性把握二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完整、准确的理解。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尤其要着重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分开来。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则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主要指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等“左”倾错误观点。这些错误理论观点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因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3、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客观的真理,科学的理论。它的基本原理,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必须坚持的。但是毛泽东思想也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只是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定要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而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毛泽东早在延安整风时就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具体到当前,就一定要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才能永葆毛泽东思想的青春和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就是对毛泽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试论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 ''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胜利发展,反之就遭受重大挫折。

2、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所谓群众路线,就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总结。群众路线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总之,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一切工作和一切组织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必须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3、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无产阶级革命是国际性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互相支持和援助,但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立足于本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这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各国的国情不一样,革命发展道路也不可能一样,需要各国共产党人从本国实际出发,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去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原则,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党际之间的关系。总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与毛泽东思想多方面的独创性理论一起,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毛泽东在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同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纲领,作为贯彻执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具体来说,毛泽东所指出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具有以下的特点:

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由各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伪地位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却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是过渡性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军队等将保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因此,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的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经过长期革命的检验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的。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国民党鼓吹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尊严和独立的。

3、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贫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此是最民主的文化。

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也是新式的、特殊的,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将引导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最终走向社会主义

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既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一个基本经验和基本特点。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

1、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来说,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是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派生的,因为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一种方式,其领导权问题必然是同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相一致。所以上述革命所需要的,自然只能是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2、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政党,党能够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预见运动发展的趋势,能够提出符合实际,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全体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团结在自己周围,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为实现革命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发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地位。

07年4月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9 2007-6-11 15:49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贡献和历史局限?

一、毛泽东率先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而且从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全方位的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内掀起了一股调查研究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的热潮,并在中共八大前后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取得一系列初步的但却是重要的理论成果。

二、这一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

2、这一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以新的内容丰富了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宝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这一探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这一探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

1、这一探索从总体上说,还没有摆脱苏联模式。

2、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时还出现了严重的背离。

3、这一探索中存在着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的发生 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历史地位和伟大

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主要就是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理论,即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才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们与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建立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个制度是个好制度,应当在实践中坚持并加以完善。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实践,在这两大实践过程中,分别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前者中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思想,为后者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前者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为后者所吸收,成为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前者的活的灵魂为后者所继承而得到继续发展。

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柱。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并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也是激励和形成中国革命精神的过程。毛泽东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所培育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等等,培育了几代中国人民,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

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对世界各国是普遍适用的,但它毕竟诞生于资本主义比较发展、现代生产力比较发达的欧洲,因而对东方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是不够的。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落后国家开辟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从严格意义上说,俄国仍具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传统。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中国革命胜利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它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它的正确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并孕育和启迪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总之,毛泽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理论指导作用。

人民军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因和内容?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即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理。

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因在于:

1、无产阶级的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古今中外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革命军队能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决定性因素。

2、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在长期农村环境中,不断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

3、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使军队在十分困难和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忠实地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

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我军的指导思想,教育全军,保证党在思想上的领导。

2、依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的正确,以及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保证党在政治上的领导。

3、在军队中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的组织,把支部建在连上,班排建立小组,保证党在组织上领导。

试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各明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原因及其意义?

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之所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因为: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完全的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没有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罢工的合法斗争权利,反动统治阶级凭借着强大的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而“工农武装割据”正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3、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的多次奋斗说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而广大农村却是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共产党人必须而且有可能首先占领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先进的巩固的阵地,使之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二、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历史意义在于:

1、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流血牺牲,千辛万苦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历史证明,沿着这条道路奋斗,革命形势就能够发展;背离这条道路,革命就会遭受挫折或失败。

2、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探索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独创性贡献。这条革命新道路的现实意义在于: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毛泽东领导人民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为什么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1、在我们党内,最本质的矛盾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因此,着重于党的思想建设,特别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和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

2、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是毛泽东提出的一项重要建党原则,是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具体体现。

3、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把坚持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

4、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因为理论建设是思想建设的基础;加强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

5、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

6、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形式

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一,严格区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卖买,避免了暴力与流血冲突,从而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意义:

第一,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二,这个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是正确的,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和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第三,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哪些重要成果?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关系?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借鉴别国经验,努力摆脱苏联模式消极影响,率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提出了许多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例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思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矛盾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等等。

第二,上述这些思想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吸收,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第三,探索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也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思想主要有:

1、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

党从领导革命到领导建设,从战争环境到和平环境,从被压迫地位到执政地位,始终坚持要求全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这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

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共产党员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心二意的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与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紧密相联的,是通过党的优良作风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执政条件下,党中央及毛泽东等同志非常重视对党员进行党的优良作风的教育,特别是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和反对贪污腐化的教育。

3、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是保证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条件。

4、维持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内的团结问题,是党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为了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党必须更严格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5、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党的干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之,毛泽东等领导人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上述基本思想,原则上是正确的,对于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试述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

统一战线仍然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大法宝,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主要有:

1、是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毛泽东首倡、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国共产党认为。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都应对其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

2、共产党在加强自我批评和依靠群众监督来改正缺点错误的同时,也应善于从民主党派的监督批评中得到帮助,这就必须实行互相监督。

3、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的战线的组织形式。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等代表参加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具有代表的广泛性和存在时间的长期性的特点,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能够最广泛地联系和团结各方面人士,进行政治协商,实行互相监督,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

4、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结成尽可能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促进本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政策主张

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被逐步确立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意义?(论)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历史证明: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地发展;如果背离了这条道路,中国革命就会遭受挫折或失败(4分)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3分)

3、这一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3分)

4、这一理论及其实践,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

毛概复习资料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具体化、实践特色)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理论化、民族特色)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民族化、时代特色)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历史进程和两次理论成果飞跃

(1)四个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两次理论成果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

(2)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6.【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

7.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1)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础、前提)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思想保证)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质、目的)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意义

(1)是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方针

(3)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0.【科学发展观】 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1.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

12.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14.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求真务实、解放思想、主观主义、形而上学、教条)

第三章

15.【近代中国国情】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1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

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导地位——共产主义思想)

1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依据: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相互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四章

2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及关系

“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第五章

2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2.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关系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初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基本途径: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领导、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根本保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6.三步走战略

(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七章

28.改革的性质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29.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3)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2.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

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第三篇:自考笔记-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1.为什么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答: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遗传的,而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完全是在一种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2.简答语言符号的特点。

答:(1)符号和语言,“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所指是给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也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完全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而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着的。(4)语言符号的离散特性和线性特性。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而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

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

答:组合关系体现在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横向关系。聚合关系是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有共同的特点,故能聚合归类。组合是横向的结构关系,聚合是归类规则,有了组合、聚合关系,便展现出了整个语言平面,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从组合关系中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表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地统一,不可分割。

4.解释“符号”

答:符号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5.解释“语言”

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6.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答: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口语,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

7.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8.解释“普通语言学”。

答: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它以一般语言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性、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

9.解释“应用语言学”。

答: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10.解释“传统语言学”。

答: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1.解释“内部语言”。

答:第一,内部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形式;第二,内部语言的交际对象是说话者本人,且没有出声。因此,内部语言是没有说出口的内心的话。第二章 语音

1.解释“语音”。

答: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2.解释“音高”。

答: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主要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

3.解释“音强”。

答: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决定于振幅的大小。

4.解释“音长”。

答: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

5.解释“音质”。

答:音质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征,它决定于声波的形式。

6.简答语音中最基本的要素。

答:从物理学角度看,语音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音质是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影响音质的三个因素有:(1)发音体不同;(2)发音方法不同;(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语音中的音质也取决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即(1)声带振动不振动,这是发音体方面的因素。(2)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这是发音方法方面的因素。(3)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

7.简答语音的本质属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语音的社会属性首先体现为:语音与语义的结合由社会约定俗成,离开了社会的约定俗成,就没有语言的产生,也就没有语音的存在。语音的社会属性还体现为语音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8.简答国际音标与音素之间的关系。

答:国际音标是由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用来标写世界上各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的标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可见,它与音素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9.简述元音分类的依据。

答:(1)可将元音按舌头起作用的部位分为舌面元音与舌尖元音两大类。(2)舌面元音内部又依舌位的高低或口腔的开闭分为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等;依舌位前后分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依唇形的圆展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3)舌尖元音内部又按舌尖的不同状态分为舌尖前元音、舌尖后元音和卷舌元音。(4)元音内部又可根据软腭升降的情况把它们分为口元音和鼻化元音两类。

10.解释“音位”

答: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11.论述音位的性质(特征)。

答:(1)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2)音位不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且是具有这种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3)音位是由一组彼此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4)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总是特定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

12.音位的划分。

答:音位从构成材料上看,可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来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包括利用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调位”、利用音强等方面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重位”和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的“时位”。

13.解释“音位变体”。

答: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14.简答“对立关系”与“互补”关系。

答: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对立关系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改变,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而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

15.简答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

答: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功能音类,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音位是用来概括反映一组音素的辨义作用的功能单位,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

16.解释“音位的区别特征”。

答: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相互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17.音位与音素的区别。

答:音位与音素的区别表现在:(1)划分角度不同。音素是从人类语音的音质上着眼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两个音若音质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2)划分范围不同。音素是从人类的语言所能用到的全部语音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则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18.解释“音节”。

答: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也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而成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

19.简答复元音与几个相连的单元音的区别。

答:复元音的几个成分同属于一个音节,发音时发音器官只有一次肌肉紧张;相连的单元音则各自分属于不同的音节,发音时有几个元音就有几次肌肉紧张;复元音是一个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连续滑动的,元音的音质是不间断地逐渐变化的,中间会产生一连串的过渡音。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彼此独立的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跳跃式的,元音的音质是突变的,中间没有过渡音。

20.解释“复辅音”。

答: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叫做“复辅音”。

21.解释“语流音变”。

答: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1)同化,语流中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和它相同或相近。(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4)脱落,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5)增音,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

22.解释“韵律特征”。

答: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以外的音高、音长、音强方面的变化。长短音、声调、轻重音、语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1)他们永远都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2)他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

23.解释“音渡”

答:人们在说话时,音位与音位、音节与音节连成一串,形成前后相连的连续语流,这些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连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连接方式,这些方式叫“音渡”或“音联”。

24.解释“二合元音”

答: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前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前响二合元音”,后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后响二合元音”。

25.解释“三合元音”。

答: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三合元音”。三合元音一般都是中间响两头弱,因而又叫“中响复元音”。

26.简答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特点。

答:(1)汉语普通话具备V、C-V、V-C、C-V-C这四种音节结构的基本类型,但是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不允许出现两个或几个辅音相连的辅音群。(2)普通话的闭音节中的收尾辅音-G只能是鼻音。(3)普通话音节中的元辅音最多不超过四个。

27.解释“时位”。

答:长短音也可以像元辅音那样起区别意义作用,所以可以把它们看作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时位”。第三章 语汇

1.解释“语汇”。

答: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语汇也可以叫词汇。语汇或词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集。它只能指一种语言中全部词和语的整体,而不能指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词或词语。

2.简答语汇的性质和特点。

答:(1)语言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语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语汇不断丰富的手段。(2)语汇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语汇的普遍性使得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而民族性则使得某种语言的语汇又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3)语汇在变化中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是统一的:活跃性使得语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增加和更替,这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变化的需要;但稳定性又使得语汇的基本成分和整体系统保持固定和平衡。

3.简答语汇的作用。

答:就语汇在每一种语言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都是先由一个个的词组成句子,再由句子组成段落、篇章的。所以,语汇在语言构成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没有语汇就没有语言。

4.解释“词”。

答: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5.解释“语”。

答:语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言片断。

6.解释“基本语汇”

答:基本语汇是语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它具有产生的历史长、使用的范围广和构词的能力强三大特点。

7.解释“一般语汇”。

答:语汇中除去基本语汇以外的那一部分即一般语汇,它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8.解释“惯用语”。

答: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惯用语多为三个字。

9.解释“成语”。

答:成语是汉语独有的而且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一般为四个字。

10.解释“歇后语”。

答: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指一种短小风趣、生动形象的语句,由两部分组成,一般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

11.论述一般语汇与基本语汇的关系。

答:语汇中基本语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语汇。一般语汇的特点是不为全民常用、使用范围窄、产生历史较短、构词能力较弱。一般语汇所包含的词的数量大大超过基本语汇的数量,内容也非常复杂。一般语汇对社会的变化很敏感,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反映在一般语汇中。一般说来,新词、古语词、外来词及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都属于一般语汇。基本语汇和一般语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语汇中大量的词都是在基本词的基础上构成的,反过来,一般语汇又不断地充实基本语汇。

12.简答汉语同音词产生的原因。

答:汉语同音词产生的原因是:(1)语音偶合,汉语汉字数量多,但汉语普通话音节数量少,会造成语音相同。(2)历史音变。在历史上本不同音的词,随着语音的发展演变成为同音。(3)词义分化造成。

13.简答同音词与同形词的关系。

答:同音词指语音相同的词,同形词指字形相同的词,它们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1)同音不同形;(2)同形不同音;(3)同音又同形。

14.简答单纯词与单音节词的关系。

答:单纯词与单音节词,不是相同的概念,它们的划分角度不同,单纯词是从语素角度划分出来的,是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单音节词是从音节角度划分出来的,是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

15.简答汉语语素的类别系统。

答:(1)把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即可以单用的语素。(2)把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不自由(黏着)语素”。自由语素指某种语素既可以单独形成词,有时又可以单独说出来。因为是虚词,所以永远不能单独说出来,这就是黏着语素。(3)把语素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定位语素指的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者总前置,或者总后置。不定位语素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它们既可以前置,又可以后置。(4)把语素分为“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实义语素就是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说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虚义语素就是一般不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素。

16.简答语素、音节与字符之间的关系。

答:语素、音节与字符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汉语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节形式,书面上用一个汉字记录,三者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般而言,一个语

素就是一个音节,一个汉字。但是语素、音节、汉字又属于不同的范畴,语素是语汇单位,音节是语音单位,字是文字单位,因此将三者合起来看,就不成简单的对应了。

17.解释“变性成词”。

答:指语素转变词性而形成另一类词。即某些成词语素在语法功能上本来只是动词性的,或名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同时形成了两种词性的词。

18.解释“变形成词”。

答:变形成词是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包括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两种。

19.解释“复合构词”。

答: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主要有陈述式、偏正式、支配式、并列式四种。

20.解释“附加构词”

答: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附加式合成词,即“派生词”。构成派生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词缀语素是不成词、粘着、定位和虚义的语素。按照词缀在词中的位置,派生词可分为三种:前缀式、后缀式和中缀式。

21.解释“重叠构词”。

答: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汉语的重叠词包括:(1)名词性重叠词。(2)副词性重叠词。(3)多重重叠词。重叠词重叠以后既增加某些语法意义,也不改变重叠词本身的词类。

22.简答后缀语素与词尾语素的区别。

答:后缀语素与词尾语素有共同点,他们都不能单独成词。但二者又有所区别:从表意功能的角度看,后缀一般可以表示附加性的词汇意义,这是一种词汇意义。而词尾只表语法意义,而不表示什么词汇意义。

23.简答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的形式和作用。

答:词根语素简称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主要词汇意义由它体现出来。词根语素都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与别的语素一起构成合成词时,也负载最主要的词汇意义。词缀语素又叫构词语素,构词语素位置固定,不作为词的主干部分,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的新词。词缀语素也有某种意义,但一般不如词根语素的意义实在,而往往是一种抽象的类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参与构造新词。

24.简答离合词和词组词。

答:离合词和词组词是形式上或人们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又接近词组的特殊的语汇单位。由于可以插入或扩展,所以它们有相当于一般词组的特征;但在未插入和扩展的情况下又跟一般双音节词的长度差不多,所以至少在插入和扩展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看作词,这就是所谓的“离合词”(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词)和“词组词”(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词)。第四章 语法

1.解释“语法”。

答:语法即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2.解释“递归”。

答:递归指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3.解释“语境”。

答:语境是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人和上下文等。

4.简答语法规则的抽象性表现。

答:语法规则作为人们说话时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具有高度抽象的性质。词语和句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因此不可能对每一个词语和句子都建立一条规则,于是就需要把各种现象加以归类。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说的爸械牡ノ弧⒔峁购凸叵档哪持掷嗟母爬ǎ?┤嗣窃谒祷笆庇纱思氨耍?岳嘞啻樱?谟筛髦掷啾鸸菇ǖ牡ノ弧⒔峁购屠嘞档目蚣苣谘〕鲆痪湟痪浜细竦幕袄础?

5.简答语法规则的递归性。

答:“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言中句子的格式和长度各不相同,而且抽象也不能使新的规则不断地衍生,这样就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重复使用的规则。语法规则的这种递归性质,使它成为一种简明的规则,帮助人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时举一反三,以繁驭简。

6.解释“历时语法”。

答: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的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及其规律。

7.解释“共时语法”。

答: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法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8.解释“个别语法”。

答:个别语法指的是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它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9.解释“句子”。

答:句子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10.解释“语法规律”。

答:语法规律指语法规则本身,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

11.解释“普遍语法”。

答:普遍语法指的是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语法机制。

12.解释“核心语法”。

答:核心语法又叫小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

13.解释“外围语法”。

答: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它研究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14.语法单位可分为哪几级?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答:语法单位可分为三级六种:第一级中语素组由语素组成,它们的功能是用来构词;第二级中词组由词组成,它们的功能是用来造句;第三级中句组是由句子组成,它们的功能是用来表达。各种语法单位相互之间具备不同的关系。一种是量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只是所含成分数量的增减,但性质和作用不变。另一种是质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表现为性质作用的差异,但成分数量未必变化。

15.解释“语法形式”。

答:语法形式是能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16.解释“语法手段”。

答: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叫做“语法手段”。

17.解释“词法范畴”。

答: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范畴。

18.解释“句法范畴”。

答:句法范畴是由结构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

19.简答词法手段的类别。

答:语法手段首先可以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其中词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类。词形变化又分为:(1)附加;(2)屈折;(3)异根;(4)零形式。词的轻重音是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词的重叠是指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的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20.简答句法手段的类别。

答:句法手段主要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语调四个小类。虚词就是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类选择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21.解释“语法范畴”,常见的词法范畴有哪些?

答: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做“语法范畴”。语法范畴可以分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词法范畴。词法范畴又分为“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类。常见的体词属性范畴有:(1)性;(2)数;(3)格;(4)有定和无定。常见的谓词属性范畴有:(1)时;(2)体;(3)态;(4)人称。

22.解释“词类”

答:词类就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3.解释“词组”。

答:特定的词类与词类的组合就构成了词组。

24.解释“向心词组”。

答: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

25.解释“离心词组”。

答: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

26.解释“不完全主谓句”。

答: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或者说需以来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就是不完全主谓句,或叫省略句。

27.为什么词和句子是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答:词和句子是最重要的语法单位。因为词和句子都既是基本单位,又是最终单位,它们可以把各种语法单位联系起来。词是造句的基本单位,句子则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从构词和造句看,词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又是造句的基本单位;从造句和表达看,句子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同时又是表达的基本单位。词和句子是既能联系低一级单位又能联系同级单位的语法单位。

28.简答划分词类的标准有哪些?

答:划分词类的标准有:(1)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即形态标准。(2)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即意义标准。(3)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即分布标准。功能分布的标准最具普遍性,而且是反映词类聚合关系本质的特征,是词类的本质属性。

29.解释“直接成分分析法”。

答: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就叫做“直接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必须依据两条原则:一是“成结构”,二是“有意义”。

30.解释“复句”及其判定标准。

答:复句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连接词连接,句子前后有较大停顿的句子。复句是复合句的意思。衡量复句的标准不是看有多少主谓结构或表达多少个意义,而是看句中有无停顿和关联词。第五章 语义

1.简答语言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答: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思想,就是所谓的“理性意义”,二是情感,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2.解释“语义”。

答: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3.解释“语言意义”

答:语言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表达的意义。

4.解释“语境意义”。

答:语境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知识背景等语境音素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5.解释“词义”。

答: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

6.解释“词的理性意义”。

答: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

7.解释“义素”。

答:义素是从义项中分析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

8.解释“义项”。

答: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9.简答义素和语素之间的区别。

答:义素和语素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单位。义素是对一个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后所得到的最小语义单位;语素则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义素是一种从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就不是一种自然语言的单位,义素不直接与语音相结合。语素不仅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有一定的读音,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语言的单位。

10.简答义素和义项之间的关系。

答:一个词可以同时有几个理性意义,其中一个意义在语言学上叫一个义项。现代语义学把分析音位的区别特征原理用于词义分析,把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就是义素。

11.简答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区别。

答:词的理性意义由于概括深度上的差别而分为两类:一种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通俗意义”;另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科学意义”。

12.简答义素分析的作用。

答:义素研究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义素分析可以清楚间接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2)义素分析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

13.解释“单义词”。

答:单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现象,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

14.解释“多义词”。

答:多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相互关联的几类对象,也就是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

15.解释“本义”。

答: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

16.解释“引申义”。

答:由本义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意义。

17.解释“同义词”。

答:同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18.解释“反义词”。

答:反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

19.解释“上位词、下位词”。

答: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的范围大,有些词所代表的范围小,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完全包容在前者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内,那么它们之间就具有上下位关系。其中所代表的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

20.简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关系。

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区别在于: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而同音词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

21.为什么多义词在交际中一般不会造成歧义?

答:一个词虽然可以有几个意义,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歧义。(1)词语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使用的,特定的上下文会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2)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环境中发生的,特定的交际环境也可以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

22.简答近义词之间的差别。

答:(1)词的理性意义。有的近义词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只是基本相同,但它们所指的范围不完全重合。有的近义词的词义所概括的对象虽然相同,但在强调的重点、方面或达到的程度都有所不同。(2)词的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有些是感情色彩不同;有些是语体色彩不同。

23.简答语义场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答:层次性是语义场的一个显著特点,事物本身的分类是有层次的,因而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场也就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若干较大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更大的语义场。系统性也是语义场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语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类属义划定的意义领域,被划分为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进行反映。系统中某个词语的意义会受到系统中其他词语的制约,系统中某个词义的变化或词语数量的增减,会导致意义领域的重新划分和分配,从而引起系统中其他词义的变化。语义场的系统性的特点反映出语言的词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24.解释“关系意义”

答:词语在组合时都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叫做关系意义,包括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

25.解释“语气意义”。

答: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

26.解释“述谓结构”

答:从语义结构上看,一个句子包括“情态”和“命题”两部分,情态包括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的意义,情态以外的部分即命题。一个命题在语义结构上可进一步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一个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谓词一般就是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27.解释“语义指向”。

答:句子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成分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

28.解释“歧义”。

答: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29.解释“变元”。

答:变元又称“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30.解释“语义角色”。

答: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

31.解释“蕴含”。

答:蕴含是句义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在一般情况下,蕴含的规律是含有下位概念或局部概念的句义蕴含有上位概念或整体概念的句义,而不是相反。这种蕴含关系通常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推知,而不必以来特殊的背景关系。用公式表示为甲乙。

32.解释“预设”。

答:预设是句义之间的一种关系,预设是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用公式表示为甲乙。

33.为什么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地位?

答: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决定的。因为谓词语义规定了述谓结构的内容,从而也就规定了句子的语义框架,有了这个语义框架,在用符合谓词语义要求的变元把这个框架填满,就产生了句子的命题。因此,在述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第六章 文字

1.解释“字符”

答:字符即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2.解释“他源文字”。

答:他源文字是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3.解释“复合字符”。

答: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或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

4.解释“表意文字”。

答:表意文字即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5.解释“意音文字”。

答:意音文字即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的文字。

6.所有的书写符号都是文字吗?

答:文字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如果不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即使表示一定意义,也不是文字。如红绿灯不直接与哪个语言单位对应,所以是一种符号,但不是语言符号,因而也不是文字。旗语、莫尔斯电报代码则不同,它们直接代表文字符号,可以说是文字的符号,所以是语言的符号。

7.什么是文字的作用?

答:文字的作用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1)从交际层次看,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克服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和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2)从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层次来看,文字是人们积累文化遗产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介。(3)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看,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8.现代汉语中的“文字”含有那些义项?

答:(1)书写或记录评议的符号,也说“字”或“字母”。如汉字,英文字母。(2)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语,如中文、英文等。(3)文章(多指形式方面)。

9.解释“楔形文字”。

答:楔形文字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民族用芦管在泥版上“压印”出来的文字。它们的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所以后人就叫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一种词语文字,同时也是意音文字。

10.简答“文字的创制”含义。

答:文字的创制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

11.简答文字改革的类型有哪些情况。

答:文字改革的类型有三种情况:(1)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2)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是字符类型变了,如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几个月内,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土耳其文全面替代了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旧土耳其文。(3)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如越南原来使用汉字作为他们的表意文字,现在改用拉丁字母的表音文字。第七章 语言和社会

1.为什么劳动创造了语言?

答:劳动在语言起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劳动使得语言的产生成为一种社会需要;(2)劳动发展了原始人的思维,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条件,同时劳动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有声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

2.语言为什么会发展变化?

答:语言的发展取决于两方面原因:(1)社会的发展,这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外部原因。社会的进步推动了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将引起语言的分化;社会的统一将带来语言的统一;社会的接触却可能造成语言的接触。(2)语言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它决定着语言发展的特殊方向。

3.简答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

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性质决定语言的演变发展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由于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不同,语言的发展演变是不平衡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发展的两大特点。“渐变性”是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用突变的方式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不平衡性”主要指在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

言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的。语汇的新陈代谢最快,语汇中的基本词汇却是不易变化,非常稳固的,一般词汇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灵敏反应和基本词汇的相对稳定是语言既要稳固又要发展这两方面要求的必然结果。语音和语法的发展演变是缓慢的。

4.解释“方言”。

答: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分支。

5.解释“亲属语言”。

答: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6.解释“社会方言”。

答: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就被称为“社会方言”。

7.解释“谱系分类”。

答: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相互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8.解释“隐语”。

答:当社会上出现了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隐秘团体之后,就有可能产生隐秘语言,也叫“隐语”。隐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有明显的排他性。

9.解释“共同语”。

答:共同语是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形式。

10.解释“基础方言”

答: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

11.解释“?锵窒蟆薄?

答: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即双语现象。

12.简答语言分化的产物。

答: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社会分化程度的深浅也直接决定着语言分化的程度。语言的分化首先表现为地域方言,即同一种语言的各种地方变体的产生上。地域方言是与社会的半分化状态相适应的。其次,语言的分化表现在有共同历史来源的亲属语言上。第三,同一种语言还可因社会的社群分化而呈现出种种特色,这就是社会方言。

13.简答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的关系。

答: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它和地域方言都属于全民语言的分支,但二者也有区别:(1)地域方言是以地域上的分布划定范围的,而社会方言是依据社会上的阶级、阶层、集团、职业、文化教养等因素进行划分的。(2)地域方言的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社会方言的特点基本上表现在一般词汇方面。(3)地域方言由于其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与共同语不同,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发展为独立的语言;社会方言只在一般词汇上有某些特点,没有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因此,它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独立的语言。

14.解释“借词”。

答:借词也叫外来词,它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5.解释“仿义词”。

答:仿义词是意译词的一种,它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注意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6.简答“意译词”。

答:意译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

17.解释“双语现象”。

答:双语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18.解释“语言转用”。

答: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9.解释“洋泾浜语”。

答:洋泾浜语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20.解释“克里奥耳语”。

答:克里奥耳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更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1.解释“语言规划”。

答: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被称之为“语言规划”。

22.简答语言规划的主要特点。

答:(1)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这种干预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来实施。(2)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

23.什么是语言规范化?

答: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共同语在使用和推广的过程中,本身也会不断发展变化,会经常产生一些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语言规范化就是要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第八章 语言和心理

1.简答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答: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人类生活所在的客观世界是基本一致的,人类的大脑机制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成果,所以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思维决定语言。

2.简答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关系。

答: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他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1)功能上说,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而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2)范畴上说,思维要用语言形式来进行,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句子、推理和复句等也不完全一一对应。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

3.什么是临界期?

答:临界期指,不管是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还是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是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但这些潜在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否则大脑的语言功能就会失效。

4.简答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

答: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认识:(1)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二是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

第九章 语言学的应用

1.解释“应用语言学”

答:应用语言学指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类似的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从母语对外语的干扰看,分支学科。

也表现在两方面:(1)外语学习中含有对母语的依赖

2.解释“第一语言教学”。

性和语境的破坏性。(2)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对外语

答:第一语言教学即母语语言教学,通常指在中的干扰。小学阶段进行的语文教学。

3.解释“第二语言教学”。

答: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指外语教学,另外还包括双语地区的语言教学和民族语言地区的标准语教学。

4.解释“中介语现象”。

答:中介语现象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建立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

5.解释“语言迁移现象”。

答: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会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这就是语言迁移现象,其中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6.解释“词典”。

答:词典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词典分为:(1)主要结实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知识,即所谓百科知识,这种类型的词典叫做知识词典或百科词典。(2)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也就是词语的语言知识,这种类型的词典叫做语言词典或语文词典。

7.为什么母语教学既有利于外语教学又干扰外语教学?

答:从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外语学习这一点看,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语言的内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外语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来的基础很快接受外语中类似的语言现象和规则;另一方面就语言的外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外语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很快理解外语中

第四篇:自考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

1、孔德 首先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认为人类理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因此认为社会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斯宾塞 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方面研究社会学。

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社会结构的原理)和生理学原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理)。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以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为依据,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2、马克思马克思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马克思注重社会调查,把实际材料作为理论研究的必要前提。

涂尔干 社会学年鉴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创立了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功能分析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历史分析则揭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

韦伯理解社会学(认为社会学以理解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社会行动类型分为: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活动;情感或情绪的行动;传统的行动。)理想类型科层制(权利、纪律、权威三者,权威为关键性概念 并将其分为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性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3、社会学的发展 起源于欧洲 在美国形成独立的学科。

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 :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1927)表现在:社会学课程逐步扩充;建立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学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中国社会问题;一批社会学译著出版发行)、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以后)。

第二章 社会学

1、要勾画出社会学的内容,三条途径:历史的途径、经验主义的途径、分析的途径。

2、社会学的特征为: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应用性。

3、社会学的功能:研究功能包括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教育功能包括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社会管理功能包括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社会批评功能。

4、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指的是 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象横、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5、社会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筹划阶段包括五项工作选题、建立研究假设、制定调查工具、组织人力、筹集研究经费;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分析资料分为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前者偏重定量分析,后者则偏重定性分析)。

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问卷调查(包括自填式和访问式两种类型)、实地研究、社会实验室研究(类型有实地试验、实验室试验、标准试验、准试验和双盲试验)、非介入性研究实验。

7、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是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实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是指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问卷调查和试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

8、两者的关系:①着重点不同。定性重“质”,定量重“量”②依据不同。定性依据为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定量依据为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③手段不同。定性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定量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④科学基础不同。定性一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定量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等⑤在研究所处的层次不同⑥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第三章 社会

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和无限丰富的。

2、基本特征:社会以人为主体;社会艺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社会一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来源于自然有不同于自然。

3、社会唯名论代表人物韦伯、社会唯实论代表人物涂尔干

4、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生命所在)。

5、社会是一种关系网 这种关系网就是人与社会全部的关系,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型的四个体系:角色人格体系(角色包含者人格,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三种因素,价值标准决定着角色行为的取向和目的,能力为角色的目的服务,气质是角色行为的心理动力影响角色行为式样的心理要素。)、价值规范体系(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是角色人格体系的核心要素)、权力制度体系(权力设置和维持秩序的功能是通过制度实现的,权力是人格化的,制度是非人格化的)、行为交换体系。

6、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人的社会关系是以一定生产关系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体系。可分为:初级和次级社会关系;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7、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速健全社主主义法治,用法律形式来保护已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8、社会结构使之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社会结构: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劳动者在生产中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式;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社会结构是具体地、历史地存在和发展的。

9、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自然资源使之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分为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特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资源潜力的无限性、自然资源的系统性、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性。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毛吞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

第四章文化

1、文化的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

2、文化的构成要素:物质形态要素、精神形态要素、语言符号要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3、文化的结构及功能:结构包括文化特性、文化集丛、文化规模。文化的功能包括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 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规范整合 是将社会规范内火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结构整合)、社会导向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维持民族团结和社

会秩序,而导向功能则推进社会进步)、反功能。

4、习俗是指历代相研究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模式。习俗植根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5、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6、法律的特征为公正性和强制性。功能为惩罚功能、威慑功能、教育功能。

7、宗教的功能: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8、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洽的过程。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把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接触与显示阶段、选择阶段、采纳融合阶段。文化采借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纳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9、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第五章 社会化

1、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核对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人的社会化作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2、社会化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社会稳定功能、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3、社会化的基本功能:生活技能社会化是指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活状态和改变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价值观社会化是指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住到价值观念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取的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状态的过程;行为社会化是指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角色社会化是指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社会化是阶级性和终生性的统一。

4、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是指“生物人”通过社会文教育,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继续社会化是指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使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分为两类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前者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播和教化过程,后者指年轻一代用知识影响前辈的过程。

5、社会化的条件: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对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是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大众传媒。)。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的根本途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

6、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现实结果,就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角色能力。社会化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六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构成社会互动的主要因素:必须要有两个或以上的互动主体;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社会互动的理论:符号互动理论;拟剧论和常人方法论。

第五篇:自考社会学概论笔记

自考《社会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sociology 一词最早在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他想建立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在中国,社会学最早以“群学”命名,取意于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家荀况的《王制》篇。该书阐述了三个层次的区别:一是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区别;二是动物与植物的区别;三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从而分析了人类之所以能结成一定的群体,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的原因。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重视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研究。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译为《群学肆言》。

涂尔干是最早提出建立道德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等分支社会学的社会学家。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把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它是和人、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它的形成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为不同的学科所研究。

之所以要有社会学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性研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因为社会关系是一综合体,不能孤立地为某一个学科研究某一个部分,必须进行综合性研究;第二是因为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研究容易产生片面性,造成失误,整体研究可以避免片面。第三是因为社会学研究具有开放性,它可以兼怍各学科之成果来得出结论。

以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为指导的社会学家是不能解释社会关系的实质和社会关系不断更替的真正原因的。

社会学的性质: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其研究范式是从生活出发,形成理论,再回到生活中去。

社会学的主要特征:一是整体性,即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角度考察、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二是综合性;三是广泛性;四是应用性。(简记:整综广应)

关于社会学在社会学科中的地位有三种观点:一是中心论,即把社会学的地位置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其创始人是孔德、斯宾塞;二是平列论,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处于平等位置;三是特殊论。

关于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二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的一分支;三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科学,前者对后者起指导作用,后者为前者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料。二者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不同。l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是由它研究的对象决定的。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反应在社会过程的各个方面。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即方法论、基本方法和具体技术与工具。

历史唯物进度表义第一次把社会学提到了科学的水平。

社会学的基本方法论有三种:一是实证主义方法论;二是非实证主义方法论;三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由孔德首先提出,后来得到斯宾塞引进生物进化观,涂尔干的进一步完善。其基本点是:第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第二,社会现象既然是有规律的,因而是可以被感知、被概括的;第三,社会学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或必须是什么;第四,自然科学的方法适合于社会研究。(简记:纯客观可感知是什么自然法)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要点是;第一,强调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绝对化;二是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物化现象;第三,在主张“价值中立”的同时,借助“价值关联”。

属于非实证主义的社会学说流派有:社会相互作用论;现象社会学;民俗方法论。首先在理论上向实证主义方法论提出挑战的,是德国生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W.狄尔泰。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是争论颇多的问题。韦伯同时提出二者比单纯主张价值中立有所进步,但是价值中立包含的以科学排斥价值的倾向并不因此而消除。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由马恩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点是:第一,以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作为理解人及其历史活动的出发点;第二,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第三,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社会关系的原始关系;第四,社会历史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五,研究社会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简记:历史社会主体是人原始关系自然过程矛盾分析)l 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社会时,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客观研究与主观研究相结合;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三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四是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相结合。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三:一是社会调查法;二是社会实验方法;三是社会统计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它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社会实验方法有简化和纯化社会复杂现象的作用。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根据社会调查的不同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根据社会调查的研究程度,可以分为探索性调查、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

社会实验方法是在已有社会理论或假设的引导下,按照实验设计的模型,有控制地设置某些条件和变量,直接观察、记录、分析这一研究对象前后变化的一套办法和程序。

社会统计方法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对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得来的数据资实进行定量分析的一套方法和技术。

社会统计的作用:一是简化资料,方便描述;二是检验样本调查的结论。社会统计的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三个基本环节。社会统计分为叙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大类。

统计学之父凯特勒把统计方法从自然科学领域推广到社会科学领域,为社会统计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包括:研究组织技术、社会测量技术、资料收集技术、资料整理技术、资料分析技术。

社会学研究工具分为文书性工具和器具性工具两种。第三节 社会学的功能

社会学的功能包括四个:一是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和规范性功能;二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三是社会批评功能;四是教育功能。(简记:描控批教)社会学的描述性功能是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预测性功能即揭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规范性功能是指确定预定目标及其达到的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四项功能依次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将会怎样、应该怎样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传统社会学研究注重描述性功能;现代社会学把规范性研究看作是自身的最终目的。社会学的教育功能包括:一是帮助公民了解自己;二是作好职业准备;三是做好日常决策;四是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

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社会学的社会批评功能是指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第二章 人的社会需要重要概念:

1、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2、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是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所谓社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产品。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综合文化三个部分。

3、优势需要重点掌握:

1、社会需要在社会中的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一般掌握:

1、社会需要的类型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之间的关系重要概念:

1、社会交往

2、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3、“镜中之我”社会角色角色扮演角色冲突重点掌握:

1、社会交往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3、符号相互作用论

4、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5、角色扮演的过程一般掌握;

1、社会交往的类型

2、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3、角色冲突的表现

4、集体行为的特点及成因

5、时尚的形成与功能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重要概念:

1、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心理上的断乳”个性重点掌握:

1、社会化的内容

2、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的关系

3、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般掌握:

1、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2、社会化的过程个性的特点

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家庭邻里家庭结构重点掌握:

1、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3、家庭的功能一般掌握:

1、社会群体的类型

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3、家庭的结构及类型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重要概念:

1、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狭义是指执行一定的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社会学中的社会组织是指狭义而言的。

2、社会组织的结构组织目标家长制 X理论与Y 理论重点掌握:

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2、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3、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4、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观点

5、“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管理设计的思想。认为工人是为挣钱来工厂做工。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把工人看成机器而遭到批判。“社会人”假设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认为工人不仅是为钱而来,而且具有多方面要求,并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给予基本关心,激发他们积极性,提高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有巨大影响。一般掌握:

1、社会组织的特征

2、组织过程的基本内容第七章 社区重要概念

3、试述城乡关系发展的阶段及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道路

4、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渐从农村分化出来。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要压迫,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第三阶段城乡差距。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两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帮助农村发展,同时采用鼓励城乡联合办厂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第八章 阶级与阶层重要概念:

1、社会分化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认可了的区别。原因是社会分工,因素含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

2、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职业分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问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3、社会阶级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的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来说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工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的也有分化。

3、社会分层的标准一般掌握:

1、社会分化的因素

1、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社会学研究中观的社会制度。

重点掌握:

1、社会制度的含义

2、社会制度要素

3、社会制度的功能一般掌握:

1、社会制度的特征

2、社会制度的类型第十章 社会控制重要概念:

1、社会控制社会舆论群体意识越轨行为重点掌握:

1、社会控制的功能

2、习俗与道德的作用、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异用

3、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一般掌握:

1、社会控制的类型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重要概念:

1、社会问题是指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问题。

2、就业贫穷重点掌握:

1、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2、我国人口问题表现、实质、危害及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

4、失业的功能一般掌握:

1、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

3、我国反贫穷实践,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工作社会发展乡村建设运动重点掌握:

1、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

二、维护社会稳定;

三、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四、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反功能: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另外又促使人们产生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2、社会工作的功能

3、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异同

4、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的方向一般掌握:

1、社会保障的特点和内容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重要概念:

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动。即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变动过程。其基本形式有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两种形式。

2、社会结构

3、社会流动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多指广义而言。

4、社会革命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2、“五德终始说”

3、社会进化论导源于生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的进化和生物进化一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积极到高级的直线式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进化论。新进化论把研究重点放到不同社会发展变化的模式上,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渐进的过程,可以借助文化的传播作跨越阶段的发展。但由于其援引自然进化论以解释社会现象,以至被帝国主义用来作为侵略弱小民族的理论依据,而遭到批判。

4、社会流动及类型一般掌握

1、社会变迁的原因

1、社会现代化“后工业社会”论

2、罗马俱乐部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机构,成立于一九六八年,由意大利企业家和英国科学家共同组成,其观点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各种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的重大问题,对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3、社会趋同论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一九六一年提出的。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正在逐步背离计划经济模式,而资本主义经济正在背离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模式,两种制度相互吸引有利因素,并变得越来越相似。重要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2、评述社会趋同论:这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的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他认为尽管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都体现着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的同样特征,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理论只看到社会的趋同,却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

3、评述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的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伸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

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新的分析观点。但它将其原因完全归于外因是不全面的。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也是很难做到。一般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2、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下载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多选汇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是(C)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刘少奇2.毛泽东初步......

    “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第一部分)

    如何立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出发点?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2013修订版) 书本架构: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到第四章:毛泽东思想部分,后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未涉及部分 第五章到第十二章:中......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为什么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2018)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1917 年俄国十......

    自考法学概论笔记总结大全

    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就是公民管理国家、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2.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

    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串讲资料(5篇)

    以下是全书重点内容: P4-5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及其产生的条件? P18-23 简述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 P58-59 中国革命为什么只能以长期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P62-63 毛泽东阐......

    自考毛泽东思想

    自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问答题汇总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