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报告中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中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概括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新党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献,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既有建党九十多年来党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又有十六大以来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论断、新概括,丰富了党的理论宝库,是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的重点。经过这一段的学习,我认为有二十个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要认真把握好。
一、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三次与时俱进,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指明了道路,也为我们陕西富民强省的目标实现指明了方向。
二、向世人昭示了党的旗帜和方向。报告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扬了党的旗帜和民族之魂,这既是历史得出的坚定结论,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报告论述了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和追求,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一定要坚定信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三、“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报告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提出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总结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握“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而且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一起,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和宝贵财富,成为管全局、管方向、管长远的重大理论成果,必将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自觉,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恒心,满怀豪情地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
四、再次重申“两个百年”的目标愿景。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作了重申。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这两个百年目标,是要强调,当前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全党上下必须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可以说,这两个百年的目标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五、“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构成党和国家战略新布局。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由“四位一体”完善成为“五位一体”,分别对应着全国各族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是我们今后工作实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六、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而且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番”,使小康社会目标更加明确、时间更加具体。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是质的飞跃,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惠及十三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七、强调“转变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新的关键抉择”。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抉择,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先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主题主线的重大战略意义又作了强调和阐释,再次表明贯彻主题主线不是一个局部性问题,也不仅仅是对经济工作的要求,而是影响改革开放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这对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有力的推动。
八、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指向,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报告强调,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必须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明确了各个领域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并再次重申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别是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一并部署,明确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
九、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思想。此前的党代会基本都提到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内容,并要求做到协调发展,这次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即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对“四化”相互关系的深刻分析,也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
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报告指出,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十一、指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报告强调,要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些都为我们用新思维、新理念推动“三农”工作,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
十二、明确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报告强调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突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这是我们党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任务。
十三、分层次提出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作了明确的表述,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层次的要求和概括,进一步凝聚了社会共识、引领了社会思潮,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四、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形成社会管理体系。报告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立足点,对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并部署了教育、就业、增加收入、社会保障体系、人民健康水平、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具体任务。而且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之中,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彰显了社会公平的紧迫性和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
十五、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思想。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路,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要努力实现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报告提出的“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等等,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
十六、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强调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的深刻阐述。
十七、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报告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一国两制”方针的科学内涵,明确提出了港澳工作的总体要求,即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使港澳同胞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这一新思想、新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一国两制”实践及其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发展。
十八、进一步宣告了中国和平崛起、包容发展的理念。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这一建设和谐世界的新主张,是党中央汲取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精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时代特征和矛盾运动规律,准确把握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变化特点,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新探索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
十九、对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有了新把握。报告对今后一个阶段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在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把党的纯洁性纳入党的建设主线之中;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提出要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党性教育这个核心、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充分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报告要求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表明了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要求的自觉、深刻。
二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部署的新突破。报告在广大群众关心的反腐倡廉的安排部署中,提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要求,清正、清廉、清明这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是实现政治清明的前提和基础,唯有清明政治的根本机制、体制,才会造就清正干部,打造清廉政府。这一提法,是对新形势下反腐败体系建设的思路和目标,是对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总结和新要求。
第二篇: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这是十八大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亮点,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过程中,有过多次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把毛泽东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是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在党的旗帜上,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如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加以细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则有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行动指南,第二次是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行动指南,第三次是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行动指南。
报告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反映了十年来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和人民的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四个“必须更加自觉”
报告对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要求,指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提出了四个“更加自觉”,一是“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三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四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四个“更加自觉”,不仅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核心内涵的认识,而且彰显了党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紧迫性的强调,必将使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未来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这一高度概括,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这一精神实质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之中,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解放思想的要求,勇于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体现了实事求是的要求,不断探索,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现了求真务实的要求,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八个坚持
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正确指引。党的十八大对各项工作的谋划和部署都是遵循和体现这些基本要求的。抓住了这些基本要求,就能更好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第三篇:十八大报告的28个新思想
十八大报告的28个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
十八大报告在主题、框架、布局和逻辑结构等方面都有突破,在观点、内容上更有许多创新。我根据对报告的研读,提炼出28个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
1.科学阐释了大会主题,为今后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个表述是对十七大报告主题概括的提升。十八大报告的新概括,一是体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连续性,为我们党和国家明确了前进方向;二是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表明了党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心。
2.四个“依然”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报告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里用四个“依然”表明了问题的严峻性、严重性,反映了我们党清醒的认识、求实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自信。
3.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在理论上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4.科学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报告指出:“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十七大报告是把这四点作为内涵加以表述的,而十八大报告则是从贯彻落实的角度加以强调的。
5.科学阐释了“道路”、“体系”、“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胡锦涛同志去年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这次是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的。这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论述、最成型的理论。
6.科学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依据、布局、任务。
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只有从这个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7.科学阐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改,意义极深、极远,这是质的飞跃。十七大报告的表述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可见,十八大报告“建成”的表述是在十七大报告“建设”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是对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描绘。
8.首次明确提出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
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二〇年翻一番。”这两个指标十年翻番,意义非同一般。从统计数字看,十六大以来,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报告提出的两个倍增计划是百姓热切期盼的“中国好声音”。9.科学阐释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为此,就要做到“四个着力”,即“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在这个基础上,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四个任务。特别是在第一个任务“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两个“更”字极为重要,有重大指导意义。
10.科学阐释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报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要成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把战略基点抓好抓实,以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11.科学明确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个表述与十七大报告的论述有所不同——十七大报告并没有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一个新理论、新对策、新战略。
12.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七项任务。
细读讲话,“民主”一词出现69次。十八大报告在阐释五个布局及其改革时,政治建设这部分立题颇新,并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以界定,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充分肯定,是对政治体制改革带有指导意义的阐述。13.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三个“更加注重”。
十八大报告在坚持十七大报告确立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更加注重”的对策选择。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十八大报告对制度建设格外注重,我国许多资源过剩,唯有制度资源稀缺,特别是政治制度的不完善,这就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解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4.把人大与政协工作作为政治建设头两个重要任务来阐释。
十七大报告中是把人大工作与人民政治协商放在一起加以阐述的,而十八大则把人大工作与人民政协工作分开,作为两个问题加以阐述,这是一个创新。这里有许多关于人大建设的新举措,都是在十七大报告中没有提到的。报告明确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党代会报告中这是首次提出。十七大报告是这样描述的:“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可以说,这是从工作层面的阐释,而十八大是在制度层面加以论述。
15.首次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
从发展过程来看,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七大把“文化软实力”写入报告,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个“关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性保证。
16.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段论述深化并超越了十七大报告及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阐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
17.科学阐释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十七大首次把社会建设写进党代会报告,并把民生难题,即“五个所”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但并没有提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而十八大报告对此做了明确的论述。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既体现了十八大后要推进全面改革的要求,又反映了我国社会体制改革滞后的客观现状。这些年在拆迁、维稳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表明我国必须进行社会体制改革,以此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和谐、祥和的社会环境。
18.科学提出了不同于十七大的社会管理体制。
报告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段论述有两处创新:一是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二是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16字社会管理格局改为20字,并不再用社会管理格局来界定。十七大的表述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十八大报告又加上“法治保障”四个字,并称为社会管理体制。
19.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这个提法是创新式的概括。报告指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把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提出来,凸显了基本制度的重要性、权威性,使解决民生难题有了制度的支持和依托。
20.绿色发展成为我党执政的理念。
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段话不但思想深刻,而且表述生动,表明“绿色发展”已是我们党的自觉行为。
21.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有两处提到“生态文明制度”。第一处在第三部分建设“两型社会”时提出过,系统论述是在第八部分。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制度建设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和制度安排。有了制度保障,才能实现生态文明,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
22.科学阐释并明确了我国国防的战略构想和目标。
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这段论述与十七大报告关于国防和军事的论述相比有三个特点:一是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二是明确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力争在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三是明确了我国要进军海洋。
23.科学阐释了我们党构建和谐世界的“三要三不要”原则。
报告指出:“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对于国内来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世界来说是建设和谐世界,以此来面对和解决不安宁的世界,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24.科学阐释了今后五年党的建设新要求。
报告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表述是对十七大关于党建思路的提升。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党建的落脚点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十八大报告是通过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25.科学总结提升了党建的主线。
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一段充满新意的论述。对党建主线的三个内容是新的表述,十七大报告仅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而十八大报告在这个基础上加进了纯洁性建设。
26.科学阐释了十八大后党建“八个要”的任务。
这些任务有的是首次提出来的,有的是过去虽然讲述了但没有上升到党代会报告的高度。如第一个“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如第二个“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提出来,等等。
27.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16次使用反腐败概念。
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背景下,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最后落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以取得反腐倡廉的新胜利。
28.首次对全党提出了“四个意识”及“四个始终”的要求。
报告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是对全党提出的新要求、新希望、新责任、新使命,只要我们党和每个党员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导)
第四篇: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学习解读
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学习解读
主题和主线
十八大报告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报告从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高度,开宗明义地阐析了主题和主线的基本内涵,回应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问题。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四个更加自觉”,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道路”的全面阐述
综合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报告来看,十八大报告首次从核心、依据和立足点,到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与根本要求,再到总体布局、目标和任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即: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核心与组织保证),立足基本国情(总依据和立足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总布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总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任务)。这个全新的重大阐述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亦深刻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三个自信
报告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涵以及三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了深刻阐述,指出道路是 “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自信,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以这面旗帜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就是要一以贯之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从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前一时期,理论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或“道路”的论析颇多。报告第一次阐明了“三总”内涵,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必须认清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仍然属于初级阶段的范畴,一是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三是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一切工作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出发,以此作为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们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全面落实好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破浪前行的总航向和宏伟蓝图。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在给人民带来越来越多的福祉,中华民族正在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报告在提出到2021年“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还首次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目标。五个目标要求和两个“翻一番”的具体目标,必将极大地激励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学习解读
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学习解读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高屋建瓴,思想深刻、求真务实,是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新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涵、新境界的集中体现和表述,为我们党更好地肩负起人民重托和历史使命,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准确地领会报告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本报邀请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琪教授对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作出解读,文章分两部分刊出。
主题和主线
十八大报告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报告从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高度,开宗明义地阐析了主题和主线的基本内涵,回应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问题。
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四个更加自觉”,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道路”的全面阐述
综合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报告来看,十八大报告首次从核心、依据和立足点,到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与根本要求,再到总体布局、目标和任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核心与组织保证),立足基本国情(总依据和立足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总布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总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任务)。这个全新的重大阐述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亦深刻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三个自信
报告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涵以及三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了深刻阐述,指出道路是 “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自信,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以这面旗帜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就是要一以贯之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从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前一时期,理论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或“道路”的论析颇多。报告第一次阐明了“三总”内涵,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必须认清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仍然属于初级阶段的范畴,一是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三是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一切工作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出发,以此作为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们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全面落实好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破浪前行的总航向和宏伟蓝图。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在给人民带来越来越多的福祉,中华民族正在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报告在提出到2021年“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还首次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目标。五个目标要求和两个“翻一番”的具体目标,必将极大地激励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