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时间:2019-05-13 23:2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教学反思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第一篇: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篇一:>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过去的生物教学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一为地完成大纲任务,这样的做法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和学习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基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操作呢?

1、观察是前提,活动是载体,体验是归宿。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感受,就不能表现出那么高的激情,就没有想参与的冲动,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大胆创设观察的素材。学生不是封闭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念需要相互的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弥补,所以参与是教学的核心。身体活动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广泛提供活动的空间。有活动就有体验,体验是自然生成的,教师是无法代替的,所以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有规范的肢体表达。只有让学生去大胆的尝试,才会有亲身的体验,有了体验才会有新的追求,有了追求才会有创新。多方位的营造体验的氛围。

2、联系生活,关注学生的需求。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和追求,充分了解学生,增加师生交流的频度,增进师生接触的密度,关注学生的需求,力争去满足她们,激励她们,帮助她们达到目标。

3、师生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尽情表达。

过去的教学是单一的信息交流,学生只有听教师的,现在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学生要全员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也可以是老师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真正接受到生物教学的全过程。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学法。

学生的学并不等于弱化教师的教,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的指导、调控是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前提,如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激励,这都应是教师主导的。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不讲学习形式不等于不渗透学习方法,只不过不是强加给学生的,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自我生成生物学习的策略,这是学生自我建构的,符合生物教学规律的。

篇二: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经过七年级生物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生物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才,而是为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基础。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而又贴近生活的例来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学。例如:讲授生物细胞分裂时,将物细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将植物细胞的分裂比作垒墙,以体现二者的区别。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由于是首次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对教材了解研究不够,使我这一学期的教学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在讲光合作用这一节时,课时的安排就很让我头疼。核心内容当然是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但是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的确需要一番统筹和安排。课后我对教学思路做了一番整理,觉得还是以光合作用的反应视为主线来安排要好一些。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又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的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还要紧扣课程标准。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绝对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其他的解释。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老师,我要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篇三: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2.理解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含义。

能力目标:1.正确分析昆虫的发育类型。

2.通过探究果蝇的发育概述变态发育的过程。

3.根据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解决生产中的一些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昆虫与人类生产的关系,关注生物科技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不完全变态发育、变态发育的特点。

2.对蝗灾的认识及应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家蚕和蝗虫生殖发育的短片、家蚕生活史贴图。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

学生:收集有关家蚕与蝗虫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在我们脚下的土壤中,生活着蝼蛄、蚯蚓、鼹鼠等动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昆虫的世界,看看自己是否能从中找出一些问题来。

(教师播放有关昆虫多样性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追问:你如何判断它们都属于昆虫?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史:

请各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家蚕的资料。

师:作适当的评价。(同学们收集的资料真丰富)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的短片后,现在请同学思考下面问题:

1、家蚕是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的?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2、家蚕的一生经过哪几个时期?比较每个时期各有什么特征?

3、你们知道这种发育是什么发育吗?什么是完全变态发育?举例说出其他与家蚕生殖发育相似的昆虫。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请哪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好吗?

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板书: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

1.定义——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着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2.例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

教师:我国养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最早的养蚕应该追溯到黄帝的妻子——了,她是第一个学着开始养蚕、丝的人。自公元551年养蚕技术开始传到欧洲,在此以后的1000多年里,大量的中国丝织品西运,由此便形成了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所以说,小小的蚕不仅同文明紧密相连,同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蚕还经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试文。唐朝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蚕的默默吐丝行为赞扬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人。不过,请同学们对此诗句稍作改动,因为蚕虽然丝吐尽了,但并未死亡,只是化为蛹了,所以古人说法是错误的。

二、蝗虫的生殖和发育史:自然界中还有一些昆虫的发育过程与家蚕的发育是不一样的,比如蝗虫、螳螂等。请大家看几张图片。(蝗虫肆虐草原、庄稼的真实照片)

师:请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简要介绍你们组收集的资料。

师:通过收集资料和小组交流,我们已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现在请各小组讨论以下思考题:

1、蝗虫的一生经过哪几个时期?

2、什么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举例说出其他与蝗虫生殖发育相似的昆虫。

3、蝗虫是农业害虫,当蝗虫大量生殖、集群和迁飞时,大面积危害农作物,这称为“蝗灾”。若要消灭蝗虫,你认为什么最佳时期?为什么?

教师:像蝗虫这样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我们称之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板书:

二、其他昆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

1.定义——个体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的发育过程

2例如:蟋蟀、螳螂等

师:同学们归纳比较一下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列出表格。

师:引导学生小组互评并相互补充完整

教师:通过对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哪位同学告诉大家“态”指什么意思?

教师:非常好,理解了“态”的含义,对于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就更容易理解。课前,我们所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了解了吗?

[课堂小结,作业练习,结束新课]

教师:我们这节课主要以家蚕和蝗虫为例,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昆虫是以有性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它的发育过程可根据形态的变化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有些昆虫对人类农业生产是有害的,而有的则是有利,也促进了中外文明史的发展

学生:刚才画面上出现了辛勤的蜜蜂,飞舞的蜻蜓、蝴蝶,还有蚊子、苍蝇„„我觉得它们都属于昆虫。

学生:它们和蝗虫一样,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2对翅膀。这些都属于昆虫的主要特征。

学生:纷纷展示并作介绍。

学生: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阶段是需要我们喂养的。

学生:家蚕是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雄蛾和雌蛾通过交尾使卵受精,最终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学生: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阶段是需要我们喂养的。

学生:有很多动物都和家蚕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一样,比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昆虫。

学生: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它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性都很大,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比如幼虫身体柔软具有体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而成虫有三对足,两对翅,不取食,几乎不能飞。

应该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学生:观看,感到震惊。

学生:各小组代表争先恐后地发言。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

学生:蝗虫的发育和家蚕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现蜕皮现象,共蜕皮5次。发育过程中,只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经过蛹期。

学生:和蝗虫的发育过程类似的还有蟋蟀、螳螂、蝈蝈等。

学生:小组讨论,列表比较并组间交流。

学生:通过对此,我认为“态”指的是形态。在蚕的发育过程中,幼虫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而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改变的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的“长相“相似。

学生讨论怎样利用有益昆虫,怎样消灭有害昆虫。

第二篇:生物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命的诞生,主要分为三大步,分别是?第一步?那么原始生命又是怎样进化成现在的人类呢?我们没有人能够亲自经历生物进化几十亿年的历史,所以就需要去寻找证据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进化。那大家想想可以找哪些证据?

二、新课教学

(一)化石

老师:那什么是化石呢?他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经过长时间的泥沙掩埋而渐渐石化变成石头,成为化石。

老师对照图片讲解化石的种类,包括琥珀化石。

老师:那我们要怎么根据化石来了解生物的进化呢?大家地理课应该学过,不同年代的地层,他的形态是不一样的,而每一个年代的地层里出现的生物化石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进化顺序的方法。老师展示不同地质年代化石模式图

突发事件:正在我讲课时,有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说:“生物老师就是位于古老地层中的低等生物”。我当时虽然很生气但并没有立马训斥,而将那名学生叫了起来告诉他:“首先,你作为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这样说老师,不论是否恶意,对老师来说都是一种侮辱。其次,请问我有按这种进化顺序给你们排序吗?这个成绩好是高等生物,那个差一点排个爬行类,那个不好好学属于最低等的生物。没有吧,因为在我眼里你们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平等的生物”,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甚至让我有些出乎意料。反思:初中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有时候不知轻重,不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该说,分不清玩笑和恶言的区别。所以老师不能太较真,以硬碰硬的方法处理。相反,顺势而行,并将专业知识融入到课堂管理中,不要只针对个人,侧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不仅能将矛盾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学生讨论:人们是如何根据马的化石推断出马的进化历程的?

(二)其他方法

老师:除了化石,我们还能通过什么方法研究生物的进化呢?大家看课本60页第二段。

学生比较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特征,得出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老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组成生物体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胚胎学,解剖学等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生物进化的历程。

三、师生互动

老师:科学家根据生物进化的亲缘关系,用生物的进化树形象而简明的表示生物进化的主要过程。

学生:拿着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生物纸条和吸铁石,贴在在黑板的进化树上,并说明生物的进化历程。其他同学纠正,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生物进化的历程都遵循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规律。

第三篇:生物教学案例

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两个班级进行教学,相互比较,看看哪种方法学生乐学、掌握知识最快、最灵活,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现举两个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课题:探究实验——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

实验班级:七年级(1)班

实验材料和用具:馒头、鸡蛋清、花生、菜油、碘酒、烧杯、滤纸、载玻片、玻璃棒、热水、面包、头发、羊毛线等。

分组:3人一组。

教师:人的生长和生活离不开营养物质和能量,我们一日三餐就是为了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些探究实验从中找到答案。首先,大家来共同阅读课本46页的实验方法1和提示1的内容。学生:认真阅读相关知识。

教师:请各小组严格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和步骤完成第一个实验。学生:各小组仿造课本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很少指导)

(发现有些小组的同学没有互相配合,只一个同学在那里单独操作,其余两个同学根本不去动手,只漫不经心的观察,教师指点才勉强操作一下。还有的小组用碘酒太多,实验桌上到处都是碘酒。大部分小组做的还很规范,实验效果良好。)教师:通过实验大家鉴定出馒头中含有何种营养成分? 学生:淀粉。

教师:对,下面请大家再按照课本的方法

2、方法

3、提示2、3完成下面两个实验。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方法和步骤,各小组仿造课本方法完成实验。

(教师巡视)

教师:通过实验大家鉴定出鸡蛋清、花生中分别含有何种营养成分? 学生:蛋白质和脂肪。

教师:很好。通过大家所做的实验,鉴定出了食物中的三种营养成分,除此以外,食物中还含有水、无机盐、维生素等成分(如果有的同学感兴趣可在课外进行验证)。

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步骤和方法,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整个实验过程。案例分析:本案例学生虽然通过实验验证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根据课本上的方法和步骤机械的操作,得出结论,缺乏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同学之间的和作交流意识。这种探究实验课只是抓住了探究的形式和外壳,却“丢掉”了探究的实质与灵魂——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第四篇:生物教学案例范文

七年级上册(鲁教版)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第一节《病毒》

山东省博兴实验中学

韩爱兰

案例背景: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我们生物组围绕“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我有幸在2004年11月迎接山东省教学示范校验收中执教了《病毒》一节课。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下,一是通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查阅整合资料、走访调查、研究交流,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二是通过课堂上设计的一些资料分析、空间想象、动动脑、身边生物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乐于探究,突出了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及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参与各种活动,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节课也因为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成功且富有实效的组织开展而得到高度的评价。

教学准备:

1、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探索,并且具有了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材上来看,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结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动物之后,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应该能按要求完成预设的各种活动。

2、教学目标的预设:

①知识目标:能够识别病毒,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②能力目标:能够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上查询的有关资料信息;初步学会运用生物知识观察分析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③情感目标:主动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主动关注有关病毒的科研新成果,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从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3、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生命活动以及怎样正确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4、制作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直观性实用性强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环境,同时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所需资料。

教学过程实录:

授课班级:初一(10)班 人数:57人

授课时间:2004年11月8日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主动发现课外知识信息,丰富自己的头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在欣赏的同时,注意在这首歌曲中包含了哪些生物学信息。视频:《阳光路上》 生1:2003年春天,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一种可怕的疾病------非典型肺炎,它的传播速度之快、流行面积之广令人惊叹。生2:引起非典的罪魁祸首是SASE病毒。

生3: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击非典,最终取得胜利。

课件:生命的渴望(艾滋病患者图片。资料:60%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被称为世界头号瘟疫的艾滋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据统计,在2003一年的时间里,全球就有300万人死于艾滋病,500万人新感染艾滋病。1918年—1919年的流行性感冒,全球有5亿人患病,2千万人死亡。)

师:病毒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病毒神秘的面纱。

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信息的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病毒的发现 师:科学探究的道路往往是漫长而又充满坎坷的,那么病毒的发现过程是怎样的呢?听说咱们班很多同学故事讲得不错,请同学们结合阅读资料一准备三分钟,以故事的形式把这一精彩的历史再现给大家。教师提供资料一:病毒的发现

课件:精彩再现(图示伊万诺夫斯基、正常叶与病叶的对比、电子显微镜)师:哪个同学想体验一下故事大王的感觉? 生:争当故事大王:病毒的发现。师:通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发现病毒的时间和人。

生:我还知道了病毒的特性:传染性、稳定性、滤过性。

师:一直到20世纪,随着电子显微镜的使用,科学家们才真正认识到了病毒的“庐山真面目”,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呢? 生1:病毒非常的小。

生2: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组促作用。

争当故事大王的活动带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病毒的形态结构

师: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病毒,说明病毒的个体非常小,究竟有多小呢?

课件:空间想象(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粒小米粒大小,3万个病毒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只能用纳米来计量,1纳米=一百万分之一毫米,病毒的大小在10—300纳米之间。也就是说,在一个针尖大小的地方能容纳100万个病毒。)

请发挥你的想象力,试着用类比的方法用身边熟悉的两个事物比较病毒与细胞的大小。生:假如一个病毒像乒乓球那么大的话,一个细胞就像一个摩天大厦。师:那么病毒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观察图片、结合课本得出答案。课件:观察与思考(病毒的形态结构图表)

生:病毒的基本形态有三种:球型、杆型、蝌蚪型。生:病毒的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师:病毒的结构与细胞相比有什么特点?你能推测一下它的营养方式吗? 生:没有细胞结构。没有叶绿体,所以营养方式是异养。课件:观察思考(病毒的结晶状态图片)

师:病毒通过化学方法能提纯成结晶状态。结晶的病毒在试管里就像普通的化学药品,看不出任何的生物特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病毒的营养方式是寄生。

空间想象的设计,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推测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找到了自信。

三、病毒的生命活动

课件:噬菌体的结构图(文字: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尾的外部都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头的内部含有遗传物质。)

师:从病毒的结构来看,它是一类特殊的生物。它寄生在其它的生物体上是怎样进行生命活动的呢?我们就以噬菌体侵染细菌为例来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增值。课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动画)

师:通过观察动画,请你完整说出这一过程。

生: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是:吸附-----入侵----复制----合成----释放。师:讨论一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结果是:噬菌体通过复制数量增多,细菌由于营养物质被利用而死亡。师:一种病毒只能寄生在一种生物细胞内,这说明病毒还具有什么特性呢? 生:病毒的寄生还具有专一性。

师:学以致用是一种提高,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小组讨论得出答案。课件:动动脑(1、制药厂最怕噬菌体把培养液内的有用细菌全部“吃”光,造成生产上的严重损失。

2、波兰科学家斯蒂芬·斯洛佩克,用噬菌体治疗100多例慢性抗药性细菌感染者,结果清除了87%的感染。利用痢疾杆菌噬菌体防治痢疾、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防治烧伤感染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生:

1、培养液中一旦有噬菌体侵入,噬菌体就会进入细菌的细胞,利用细菌体内的营养物质增值而导致细菌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大量的死亡,造成生产上的严重损失。生:

2、科学家利用噬菌体的专一性,杀死致病菌使病人获得康复。

动画的设计,形象地展示了病毒的生命活动,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实现了难点的突破;动动脑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实现了活学活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病毒的种类

师:请你分析下面的图片资料,说出它们各自寄生的部位,并试着进行分类。课件:资料分析(各种各样的病毒图片)

生:病毒按照寄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三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五、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师:我们布置了各个小组搜集的有关资料,请各小组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实物投影:学生分组展示搜集到的资料。①死神的象征----病毒的危害,分三个小组。②“职业杀手”也能为我所用----有关病毒的科研进展及成果,分五个小组。

师: “谈毒色变”是大多数人的反应,你通过搜集资料,应该怎样正确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生1:病毒非常的可怕,给我们的经济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损失。生2:病毒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生3:病毒作为一种生物,也是我们生物圈中的一分子,生态平衡的维持也有病毒的功劳。生4:病毒性疾病流行过程中,人的抵抗力会得到提高,可以使人作为一种生物在进化上越来越高等。

师: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摆布下,病毒已大大改善了它的形象。它们可能成为药物、基因和疫苗的理想释放系统,在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大放光彩。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还学会了看待问题,应该用一分为二的眼光。

师:在1980年以前,谁也没有预料到艾滋病的危害竟是如此之大,也没有人能预料到埃博拉病毒会通过猴子带到美国-----新的病毒性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有哪些呢?请你阅读资料,开阔视野。教师提供资料二:新病毒性疾病出现、流行的原因 师:通过阅读,你想说些什么? 生:环境因素是新病毒性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环境条件的改变是由于工业化社会使人口膨胀、森林破坏、环境污染等造成的。

生:人类如果不按照生态规律办事,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大自然将无情的对我们进行报复。

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

收集资料有利于学生学会制定计划,学会选择信息,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对生物信息的感知性和关注程度;开阔视野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渗透。

六、生物探究

师:生物探究的过程往往是充满诱惑与新奇的,它能激发我们学习的兴趣。看下面的探究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呢?

课件:身边生物探究(姜素椿教授“我以我身斗非典”)

师:姜素椿教授的病是怎么痊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非典病人的体内一定有一种抵抗非典病毒的物质,所以它的血清能治愈姜教授的病。师:患过病的人不再患病,是因为人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体内会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病毒的物质---抗体。人康复后,抗体仍然存留体内,当同样的病毒入侵的时候,抗体会把病毒杀死,人不再患病。

生:接种疫苗就是根据这个道理,使人在不生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

生:非典期间,没有研制出疫苗,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非典病毒的特性。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必须真正弄懂病毒的特性才能够防止它、利用它。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请你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或上网查阅资料,探究下面几个问题。课件:课外探究(1、你知道还有比病毒更小的生物吗?

2、你知道有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多少种吗?

3、“基因工程”你知道多少?)

生物探究的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实际引入科学,再回到现实生活,创造性地渗透了STS教育。附:相关资料

1、学生搜集的资料:

①死神的象征----病毒的危害,分三个小组。

第一小组:天花、麻疹、腮腺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艾滋病都是常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性疾病。10世纪,仅在墨西哥,因爆发天花而造成300万人死亡。猪瘟、鸡瘟、口蹄疫等是发展畜牧业的严重障碍。蚕脓病、蜜蜂瘫痪病是养蚕和养蜂生产中最重要的病毒性昆虫疾病。番茄花叶病、水稻黄矮病、大白菜孤丁病等植物病毒病能够严重的威胁农业生产,例如广东省某县1965年水稻黄矮病的大流行就减产50多万公斤。

第二小组:埃博拉是最可怕的感染性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与造成艾滋病的HIV病毒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的杀人速度比艾滋病快得多。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给自己判了死刑。埃博拉杀人纪录:1976年埃博拉病毒在苏丹造成117人丧生,在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夺去了280条人命。1979年在苏丹,22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而不治身亡。1994—1995年刚果再次爆发埃博拉疫情,据官方公布数字,共有244人丧生。2000年埃博拉病毒在乌干达幽灵重现,造成71人死亡。电影《恐怖地带》就是根据世纪绝症重现乌干达而编剧的。

第三小组:在1843年到1847年间由于气候异常,致使欧洲发生大面积的马铃薯病毒病,毁灭了近六分之五的马铃薯。当时的爱尔兰800万人口中就有100万人直接饿死或间接病死。

②“职业杀手”也能为我所用----有关病毒的科研进展及成果,分五个小组。

第一小组:利用有些噬菌体来杀死病菌。利用痢疾杆菌噬菌体防治痢疾、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防治烧伤感染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利用病毒治疗传染病也会成为可行。

第二小组:在防治遗传病上可能发挥的作用。遗传病一直被人们视作绝症,而病毒在它们的生活周期中,能把自身遗传物质DNA,插入感染细胞的染色体上。人类只要利用这个特点,在除去有害基因的前提下将需要的基因,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运载入患病细胞的染色体上,就有可能弥补遗传缺陷,使病变细胞恢复正常。

第三小组:病毒还有可能把药物释放到人体的特定细胞中。不同病毒只能感染不同细胞。病毒能在细胞表面获得一个立足点。病毒一旦与受体结合,就有可能顺利地进入细胞。有人利用这个特点将某些病毒的内容物抽空,将毒药充填进去。当病毒包膜与特定细胞结合后,就有可能释放毒药,专一地杀死该细胞,而治愈某些顽症。所以学者把它称之为小巧玲珑的“药物导弹”。例如利用痘病毒灭鼠、利用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防治多种农业害虫,被人们喻之为“病毒杀虫剂”。比起化学农药来要清洁安全得多。

第四小组:一苗多效,将很快地成为事实。直至今天人类还没有找到对付病毒的特效药。接种则是人工激活免疫系统的主要办法。接种疫苗,就是把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注射到人的体内,使人在不生病的情况下获得免疫。例如接种痘苗后可有效地预防天花。如果将编码某些蛋白质的基因插入痘苗病毒的基因组中,那么就有可能获得同时预防两种甚至多种疾病的疫苗。

第五小组:对于了解细胞基因活动过程、进行基因工程研究大有帮助。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已经能让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来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例如,通过它们可以把任何植物的目的基因导入合适的受体系统中,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工程植株”。

2、开阔视野----新病毒疾病出现、流行的原因。

近20年发现了许多新的病毒性疾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病毒病,以及最近香港地区出现了人患上的禽流感等。每一次新的病毒性疾病的出现都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慌。新的病毒性疾病在现代社会出现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有哪些呢?

1.病毒基因组的变异。病毒基因组的变异能导致其表型发生一些改变,使本来不感染人的病毒具有致病性。

2.生态环境改变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环境因素才是新病毒性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所谓那些新出现的病毒其实在一些动物宿主中早已存在,它们只有偶然的机会才能感染人。但是,一旦环境条件改变就可能流行。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A、人类进入新的动物栖息地后暴露在新的病毒病原体面前,使得病毒能很快从动物宿主传播给人。例如在修建巴拿马运河时发生的丛林热。是由于敏感人群进入热带雨林砍伐时接触黄热病毒的传播媒介而引起的。

B、环境污染能影响病毒的传播。如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使传播媒介—蚊子的抗性增加。全球性温室效应带来了新的降雨格局,大量水洼为蚊媒提供了理想的孳生场所。气候的变暖加快了媒介昆虫的生长,从而扩大了病毒的分布范围,这也能使病毒的毒力加强。如伊蚊本来生活在海拔1 000 m以下地区,但由于气温升高,在南美一些国家的海拔2000米地区也出现了伊蚊。C、某些偏僻的地方对新进入的病毒尤其敏感。汉坦病毒最初只是流行于亚、非地区,然而1993年在美国西南部地区出现。现在研究表明由于潮湿的冬天带来了大量啮齿动物的食物,啮齿动物数目的增加引起病毒数量的增多。

3.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一方面能影响生态环境,导致新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而另一方面活动的本身也有助于病毒的流行。

A、全球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得病毒的传播更为广泛、迅速。如来自于非洲的猪瘟病毒通过猪的长途运输很快在葡萄牙,西班牙流行。1989年从菲律宾运往美国的猴中检测到埃博拉病毒。以上证据表明野生动物的运输能使病毒出现在以前未曾出现的地方,尤其是进入高敏感人群后能暴发大流行。

B、许多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正由于人的社会活动而得以大规模流行。如艾滋病通过血制品污染、吸毒、同性恋、性行为等方式的传播。

C、农业活动的改变曾导致引起人肾出血热综合症病毒的流行。这是由于农民改种玉米后为Junin病毒的天然宿主(一种叫做Calomys muaculinus的小鼠)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这种小鼠的增加也使得病毒的数量迅速增长。

3、生物探究-------姜素椿“我以我身斗非典”

七十四岁的传染病专家姜素椿教授2003年3月7日晚在参与抢救“非典”患者时,不幸被感染。为了找到治疗“非典”的有效途径,他执意坚持要在自己身上做试验。他说:“我年龄大了,能够赶上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为降伏疫魔做点贡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愿为治疗非典趟出一条路子!”院领导考虑到他年岁已大,极力劝姜素椿撤离一线救治工作。他坚持说:“我最大的兴趣就是搞临床,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建议医院,用非典型肺炎恢复期血清治疗重症患者,得到了院领导的认可。

相关专家经多次研究,决定采纳他的建议。随后派人到广东寻找“非典”患者恢复期血清。血清找到后,经过五家医院安全性检查,专家反复论证,3月22日把血清注射到姜教授的身上。注射“非典”患者康复后血清后,配合其它药物治疗,姜素椿的病情恢复得比较好、也比较快,住院二十三天即康复出院。经过研究,科研人员发现曾经感染了非典的病人最起码在半年内不会再受感染,而且这些康复病人的血清有中和病毒的作用,也就是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可以用于救治非典危重病人。

教后体会与思考:

这节课中,学生的出色表现,充分证明了学生的潜力,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我不再担心学生的活动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却担心由于我们不能及时解放自己的思想而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进行课改,要走进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探究性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在合作中培养责任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做到:

1、重视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实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提高。评价的方式注意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让学生充满自信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顺利提高各种能力。

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生活中可利用的知识信息资源丰富多彩,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获取资料的方法和信息,如相关网站。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而且能让学生正确利用众多的信息资源,激发学习的兴趣;让研究性学习成为一个自觉的活动,并且有机的融入教学中,这样就使学生的活动由“被动接受型”变为“主动研究型”。

3、利用学科优势,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识。

第五篇:八年级生物教学案例与反思

《社会行为》—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 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多半主动学习能力差,但都很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事 物充满好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熟悉,但又不能科学地解释,因此对本节内容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材及内容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之下。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依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

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结合探究实验说明),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讨论为主,并渗透启发式和配以多媒体放映通过设疑导学、点拨导议、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学习方法

本节的重点是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时,老师要在课前搜集有关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通过与 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深刻领悟社会行为的特征,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的学习,通过探究“蚂蚁的通讯” 和播放有关录象资料来掌握.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师准备:从网上搜集有关社会行为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借鉴苏教版中的flash和录像等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知识。

2、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蚂蚁通讯的资料以及动物之间信息交流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蚂蚁群体生活片段

教师:看到了什么动物?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学生回答:蚂蚁、它们进行群体生活

教师:大家能不能说出自己所知的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呢? 学生:能。蜜蜂、大象等

多媒体展示蚂蚁生活图片分析蚂蚁的生活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讨论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概念。

(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营群体生活的动物还有猴、狒狒、象、鹿等。它们 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多媒体展示蜜蜂、白蚁和狒狒群体生活图片,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这些动物都有哪些成员组成?分工一样吗?对动物生存和繁衍有什么意义?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让学生展示成果,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分值奖励。

教师出示多媒体展示:社会行为的特征 v 形成一定的组织 v 有明确的分工:如白蚁 v 有的还形成等级:如狒狒,狮子

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获取食物、防御敌害、战胜天敌等)教师: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个体之间是怎样相互交流信息的?你知道动物有哪些信息交流的方式?

学生: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教师:回答正确

通过举例黑长尾猴发现蛇发出叫声、蜜蜂的舞蹈、鹰的录象资料和蚂蚁的通讯来进一步分析。

通过探究蚂蚁的通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屏幕展示通讯的概念:

v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叫通讯。

(学生根据课本提示分组讨论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教师进行总结,屏幕显示如下: 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作出假设:假设蚂蚁之间是靠气味进行信息交流的。

请根据假设,参考课本的资料制定实验计划,并完善它。制订并实施计划做好记录:学生阅读课本的实验内容,并进行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制定探究的方案写在纸上。

教师在屏幕上投射:制定计划时要注意的问题,并巡视,及时进行指导。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饲养蚂蚁应注意为蚂蚁提供一定的空间和造穴营巢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根据不同食性的蚂蚁,提供不同的食物,肉食性的提供昆虫的尸体、肉块等,草食性的提供种子、茎、叶等,杂食性的提供种子、肉渣等。

预期结果:四人小组将预计会观察到的现象写在报告纸上。得出结论:

学生甲组:实验方案预期结果:工蚁出来后,只在纸片上来回爬动,却找不到食物,重新将纸片按原位置摆放好。工蚁很快就沿着纸片过去找到了食物。说明侦察蚁在纸片上留下了气味,蚂蚁是靠气味进行联络的。学生乙组:实验方案预期结果:喷洒香水(也可以用其他有气味的东西)时,蚂蚁可能乱成一团,待香水味散去,蚂蚁可能恢复队伍。表达与交流

组织各探究小组汇报交流。交流时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和少数的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激励,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群体中信息交流在社会行为中有什么意义呢 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p41 学生回答:寻找食物、躲避敌害、战胜天敌等。

教师:应用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农业生产上如何应用呢? 学生:防治害虫 教师:屏幕显示: 应用: 蝶蛾类昆虫的雌虫,体表的腺体能分泌吸引雄虫的物质——性外激素。• 作用:交配,繁殖后代 • 农业应用:干扰、控制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七、板书设计

社会行为的概念: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社会行为的特征: 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八、作业的布置

依照本节课的安排,完成导学稿中的当堂检测栏目。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唤发生机和活力”。当然,也一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将努力改正,使我在今后的教学能够做得更好。

下载生物教学反思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教学反思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在生物课的教学中,使每节课设计都能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

    生物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反思 ——名师研修与提高 瑞昌一中杜林森 2014.11 生物教学的目的,就是‘老师学会教’与‘学生要学会学’的有机结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学生爱戴......

    生物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课例探究学习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时间比较紧凑。学生活跃,积极参与,如果基础较好,过程顺利。到晓园中学进行异地公开课,由于学生学习进度不同,不能连贯,如能再多点时间关注......

    生物教学反思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教学反思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是《基因工程》专题的第一节内容,下接《基因工程操作程序》、《基因工程的应用》等。这三节内容是本专题的核......

    生物教学反思

    2011年5月高考辅导班生物学科郜宇 关于《细胞工程》一课的反思 《细胞工程》是一节复习课,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工程的步骤和意义。教学方法为对比法,将过程相似的......

    生物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姜滟俨教学反思 我从事生物教学近十年,对生物教学有着深刻地感受: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

    生物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反思1 我积累了一点点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它的教学确实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我想在这里谈谈对生物教学方法的反思。生物课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

    生物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反思 殷物关 通过两年多的教改的不断深化,我对生物学科的教学进行了很多反思。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