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岸一家亲3 六1班(推荐)
两岸一家亲3
昆明市晋宁区二街小学 六1班 韩明江
两岸同胞一家亲。
在祖国东海,有一座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那里风山(景)秀美、四季如春,它与大陆与台湾相隔,它们同望明月,两岸同胞同是炎黄,是手足情深的一家人。
台湾在400年前被外国侵略者占用过两次土地,第一次是荷兰侵略者占用,成为了荷兰人的殖民地,到了后来,郑成功率领部队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回了台湾,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945年,中国人民一同战胜大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国民党败退台湾。
台湾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跟我们中国一样,他们也和我们的常食是根茎相连的。桌上常见:面条、米饭、小笼包……台湾人同样也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他们过春节也一样耍龙灯;过端午节也一样吃粽子、赛龙舟;过中秋节也一样赏月、吃月饼、放孔明灯……不愧是两岸同胞一家亲,都洋溢着我们浓浓的传统文化。在台湾的大街小巷上,都能看见我们熟悉的汉字,听到熟悉的汉语。台湾同样也用孔子庙,庙里奉祀我国中(古)代的圣贤。这也更加说明同胞文化同根,生活同宗,就算哪个国家有无穷的力量也分割不了我们一家人,也断绝不了我们之间的情感。最后,通过党的政策,在我们两岸人民共同的努力下,从隔绝到交流,从陌生到亲友。两岸海会达成了“三通”协议,我们人民的交往会迈向新的阶段。
第二篇:《长江两岸》文档
《采茶舞曲》教案
长葛市二中王婷
来源:人音版第14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听茶歌,读茶诗,唱茶曲三个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通过聆听茶歌,体会江南民歌的特点及地域性。
2、技能目标:通过用方言对歌曲《采茶舞曲》的重新演绎,让学生了解方言对民歌风格形成的作用,提高其演唱兴趣。
3、情感目标:感受江南民歌艺术的魅力,以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
[教具]
1、电子琴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第一环节:听茶歌
欣赏《古丈茶歌》,感受画面中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气息。“茶山”、“采茶”、“茶歌”都离不了一个“茶”字,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切入标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在外国人眼里,China与Tea(茶)是同义的。说到中国人与茶的渊源,我们不得不提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几千年前“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尝百草”,无意品出了茶的妙趣。从此,中国人与喝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各地又有哪些名茶呢?
老师总结并将代表性的名茶列举,如安溪的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黄山毛尖和我省的信阳毛尖等。
第二环节--读茶诗
西江月咏茶
云雾清香柔曼,春壶馥郁幽遐。
锋苗挺秀扁针芽,雀舌怡情温雅。
妙手精工凉爽,酵红焙绿奇嘉。
健康长饮四时茶,百岁不为神话。
让同学们自述诗词的含义,老师加以补充点评
二、新课教学
方法:听唱法,教唱法,比较法
第三环节--咏茶
讲了这么多的《茶》文化,我们是不是该以“茶”思
源,感受一下采茶的乐趣呢?播放歌曲《采茶舞曲》。提
出问题:
A、从歌词提示中,大家想象一下该是一幅怎么的图
景?(概况性的解说)
B、歌曲旋律性强不强?所唱的内容是什么?
劳作过程中为抒发情感,减轻劳动强度,劳动者最直
接的一种表露方式就是唱山歌。采茶相对来说体力消耗较
轻。所以歌唱起来旋律性较强,多以赞美家乡及歌颂生活
为主。而且各产茶地都会流传自己的茶歌,具有丰富的地
方特色。我们书本中《采茶舞曲》就是赞美西湖景美、人
美、茶香的一首好歌。
C、我们刚才所提到的茶歌具有地域性,这首《采茶舞
曲》是如何体现的? 是用哪一带方言演唱?与我国何种戏
曲种类唱腔相似?
D、歌词内容分几部分?分别是什么?
这首《采茶舞曲》根据越剧现代戏《雨前曲》改编的,是用江浙一带的方言演唱,揉进了越剧唱腔,流畅而
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我们知道了方言对歌曲风格
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用河南的方言来替代它,这
首茶歌的风格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歌曲风格是否因着方
言演唱而改变呢?
好,那我们还是用原汁原味的江浙一带的方言来演唱
本曲。
发声练习:
第一则:(多媒体图片)
第二则:
1=C-G4/
5 5 5 | 5 4 3 2 | 1 5 5 5 | 5 4 3 2| 1---‖帮帮帮帮帮帮帮帮 帮帮帮帮帮帮帮帮帮
注意:声音母音断开,小腹收紧,声音有弹性。
B、歌曲学习:
方法:听唱法,教唱法相结合,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先学
歌曲的感兴趣的歌曲片段,注意歌曲中跳音记号的标注和应
用。并用活泼轻快的感觉去唱。
C、用方言演唱,戏曲唱腔,音调富于浓郁江南特点。
(根据学生情况选学)
D、导出民歌的起源及茶歌的内容。
引出各地民歌所具有的地域性及方言对民歌风格形成的作用。提高演唱兴趣,巩固前面所提知识点。
三、小结
茶是中华民族最为崇尚的传统饮料,也可谓是“国
饮”。今天,我们通过听茶歌,读茶诗,唱茶曲这三个步
骤,不仅了解了丰富中国茶文化,还感受到了中国民歌中茶的魅力,正如我们歌曲中所描绘的“茶香阵阵歌不停”,我们应感激茶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乐趣,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细细品味生活的点点滴滴与甜美香浓。
四、下课仪式
后记:歌曲《采茶舞曲》若单纯作为歌曲教唱,会略
单调,我因加入了茶文化知识介绍及采茶歌录像片段,并科
学进行引导,使整堂课内容变得丰满起来了,集知识性与趣
味性为一体,真正让学生体味到课改教学给学习带来乐趣。
学生从中体味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及茶歌与劳动的密切关
系。
第三篇:两岸交流会心得体会
我不是一个孤独的行者
——2011年第四届海峡两岸“多元文化教育与教育行动研究研讨会”观摩随感
麻江县碧波中学 凌忠梅
由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贵州省教育协会,台湾行动研究会,贵州省高等教育协会主办,由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协办,贵州财经学院教育管理学院,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2011年第四届海峡两岸“多元文化教育与教育行动研究研讨会”及2011全省教育科研方法培训会,于2011年8月4日至8日在贵阳花溪青少年宫举行。
我有幸自始至终参加了本次活动,收获颇丰。
一、强强联手,教育科研与行动研究并进
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心理学系夏林清教授60多岁她做得报告好似斗室星空中的一个个明珠,擦亮我朦胧的眼神。在报告中夏教授言辞亲切,理论思路剖析透彻,让我重新认识到播撒爱心的女人,收获的是美丽。在夏教授一行报告组中有教授、教师、还有工人,他们用心交换,他们在一起播撒心中的真爱关心需要帮助的人。夏教授的报告如清风拂面,我知道行动研究的脉络。对一个乡镇中学的音乐教师来说,我被震撼啦。我要向夏老师学习做一个播种爱的人。
1、保持积极的心态。自始至终保持一个积极、明朗的心态,首先自己是开心的,其次才能把快乐带给别人。给予别人快乐绝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健康积极心态的自然流露。
2、真心付出不求回报。付出爱心的时候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带有功利的想法。我们都是教育劳动者,关注每个人,大家团结在一起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教育科研,提高教师对职业的幸福感追寻。
二、娓娓道来 行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开展的行动研究工作坊就像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作为一名行动研究者,她成功的跨越到我们心中,行动的步伐如果能变成大踏步跨进黔东南,踏进碧波中学那我们的教师执着修炼,必会获得丰收的喜悦。陈教授的理论联系,活动研究方法需要在“做中学”。
行动研究全方位阐述它的性质: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取向
研究主体:行动者即研究者,可与外来研究者合作;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研究的目的:发现问题,采取对策,提高反思能力,改进工作
检验研究效果的标准:行动者的意识和能力是否有提高,问题是否解决,生存环境是否有改善
1、行动中反思的步骤: 1)行动/事件 2)对行动/事件的描述
3)对自己为什么如此行动的反思 4)对自己反思特点的反思 5)对自己价值观的反思
2、如何提出研究问题?
1、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3、研究的范围不宜过大,但有足够探索的空间(小题大做、以小见大)
4、实施条件许可
1、提出研究问题
2、如何收集和分析资料
3、分类
4、举例
5、实践活动。陈教授建议组织一个团体,营造气氛。
中小学教师一定要做研究吗? 需要做什么类型的研究?
与以前的工作经验总结有何不同?(问题导向,循环的系统性,提供证据)与学者所做的研究有何不同?(适切性,有用性,求善)
为什么说教师的职业特征需要教师做行动研究?(实践,明智,知识分子,合作文化)
农村的孩子有些不爱学习:我们会启发同事热忱,对同事好,服务好,与人的关系,换角度,事业热忱度,做一个教育行动研究者,让研究回归。我认为想要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首先来自于教师高尚的师德;教师的人格魅力还来自于学术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
三、涓涓流水两岸共唱中华一家亲
在教育沙龙中,台湾尊贵的客人里有一位来自飞机场搬运工,我们都称他为强哥。他是一个黑手,在台湾黑手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苦力给我的冲击力很强,苦力对我们来说生活中不可缺少角色,干苦力人的音乐乐章带著生命的献身。希望强哥继续当一名行动者,用音乐唤起大家的职业幸福感。
一个孩子一个家,我看见水中的自己,在土壤中我们的孩子不自信,我们的教师队伍一定要营造出自己的品牌。再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合并而成,它不仅带着先填饱的润泽之光,经营出一套优秀风景线。
四、重新认识教师职业乐趣
我从教13年,为什么到今天我还深爱我的事业。那是我对教育沉甸甸的爱,一步一个脚印,用劳动感受幸福。带领学生到北京比赛,我的缘由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行动者给予农村孩子机会,让农村孩子的那片斗室星空也可以亮起来。在两岸交流会上我有幸发言,我的发言的主题是以腰鼓促民乐。碧波地区就是五寨组的老老少少都喜欢打腰鼓,特别是每年6月24日孩子们都自发组织到各个乡镇去观摩。他们聪明伶俐,回到家找来废旧的塑料瓶用线穿着在家门口练习。为了到北京比赛,孩子们不但要在舞蹈技能技巧上下功夫,还要每天听音乐,腰鼓、舞蹈、民族音乐伴奏整合,我们创编了欢乐腰鼓的第二个节目《苗岭鼓韵》。它与安塞腰鼓最大的区别,安塞腰鼓是男人打,我们是女生打腰鼓。这与我们的民族有很深的渊源。碧波聚居的大部分是畲族,畲族人就喜欢敲粑槽,在多元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的校园里掀起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氛围。以腰鼓促民乐。
短暂的四天培训,让我坚定信心,在教育科研上行动,我不是一个孤独的行者。
第四篇:青春两岸行
“青春两岸行”活动侧记:两岸青年浓情深过日月潭
2012年03月16日 16:09 来源:湖南日报
0
参与互动(0)
相约,是一种温暖。就像春天的花蕾,风一吹,就幸福地开了,绽放着,并难忘着。
作为第十一届湖湘文化之旅“青春两岸行·牵手桃花源”两岸大学生交流活动的回访,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来自常德的青年大学生和工作人员一行73人,登上了飞往宝岛台湾的班机,开启了一段看望朋友、重逢亲人的旅程。
“青春两岸、相亲相爱”
抵达台湾的当晚,一场以“青春两岸、相亲相爱”为主题的联欢晚会,在台北市青年文化活动中心隆重举行。落落大方的主持人妙趣横生,才华横溢的两岸学子纷纷一展歌喉。青春流淌在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欢乐洋溢在每一个青春的脸庞。就如同大家手拉着手所唱的《我们都是一家人》:“从前的时候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手牵着手,肩并着肩,相亲相爱”,这是欢聚与重逢,是思想的碰撞,是浓情的交融,更是同根同源、同心同行的激情呼应。
短短6天的时间,两岸大学生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互动,就学习、生活及
教育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沟通,并互赠礼物、交换联络方式,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领略了民族文化的底蕴,体验了前沿科技的魅力;游览日月潭、阿里山、雾峰林家、垦丁公园等名胜,秀丽的风光、美丽的传说和民俗风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尽管交流活动时间不长,但却让来自“桃花源里”的师生们,时时刻刻都感受到台湾民众对大陆同胞的热情,深深体会到两岸同根同族同源的骨肉深情。
亲手制作凤梨酥
于佩育是台湾德明科技大学物流专业大三的学生,来自台北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去年参加“牵手桃花源”活动后,佩育对大陆多了一份惦记和念想。去年11月份,她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境况更显拮据。其后不久,她得知常德学子将在今年2月回访台湾,激动得夜不能寐。为了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她在台北一家蛋糕店找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利用每天上课前的两个小时以及放学后的时间打工。
当回访团顺利抵达台北后,佩育用打工积攒下来的3000元台币,为回访团的每位成员送上了一个从自己打工的店里购买的蛋糕。看到大家吃得很开心,不停地夸赞蛋糕的质量和口感,她甜甜地笑了。回访团抵达台湾的当天,正值其父亲百日祭辰,但她还是赶到了晚会现场,并在参访团6天时间里,默默地做着服务工作。
2月22日下午,阿里山开往高雄的高速公路一个入口,一名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设计系大四学生焦急地等待着回访团车队的到来。他叫颜松展,是匆匆从台北的家中乘火车赶来的。他为交流团的73名成员,带来了一份由他和妈妈亲手制作的凤梨酥,以表达他身为一名台湾大学生对大陆同胞的朴素亲情。这些凤梨酥从2月15日开始制作,到22日中午才完成。他还奉上亲手制作的精致卡片,上面写着“尊敬的××:欢迎您到台湾来。这是我妈妈亲手制作的凤梨酥,请您品尝。祝您台湾之行愉快!小颜。”仅制作卡片,他就用了3天时间。闻着这散发出浓浓香味的凤梨酥,大家都不愿意打开品尝,而是把它当成一份珍贵的礼物带回大陆,希望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这份浓情厚意。
默默相许:真情永驻
由于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几名同学患上了病毒性感冒,接待方随团的工作人员郭瑜珍得知后,立即联系医院,将这名同学送去治疗。为增加大家对感冒病毒的抵抗力,被大家称为“漂亮小阿姨”的郭瑜珍,又回家找出一副偏方,亲自调好药后送给同学们喝。这位“漂亮小阿姨”一路上嘘寒问暖,令大家感动不已。而为了不让流行性感冒继续在同学中传播,那名感冒的同学被提前送回台北治疗,几名台湾大学生每天都陪护他,给他送饭送药„„
台湾当地的导游“蒋导”是个博学、热情的人,为大家劳碌奔波毫无怨言。由于一路上要不停地介绍情况,休息时间少,他的声音变得沙哑了。同学们几乎用哀求的语气请求他休息一会,但他仍然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抵达日月潭参观时,天空飘起了小雨,“蒋导”又想方设法自掏腰包买来了雨伞送给大家。
72岁高龄的陈蜀龙,是此次活动接待方的负责人,他全程风雨相伴。对于此次活动,他感慨万千,他说:“台湾青年一定要了解中华历史和文化,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会知道去向和未来。”
对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著名文史专家洪卜仁这样评价:“两岸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无疑浸润到湖湘文化之旅的每一个细节,渗透到活动的方方面面。
“拉起我们的双手,连接青春的两岸,祥和的空气,芬芳明艳,美丽的花季,结下一段美好情缘„„”送别晚会上,一台以深厚的湖湘文化和台湾乡土文化为底蕴,将楚风汉韵与校园民谣、原生态的洞庭水乡与风光旖旎的海岛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歌舞节目,让两岸学子在充满亲情的氛围中难舍难分,大家互相拥抱,默默相许:真情永驻!
第五篇:两岸基层交流
两岸基层交流
海峡之声网8日讯(记者宋印伟程娟娟王倩)在日前上海举行的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中,如何深化两岸基层民众交流成为与会嘉宾的关注重点,来自两岸基层社区的代表各抒己见、畅谈心得,代表们一致认为,应该加强两岸基层民众交流,因为基层民众交流才是两岸交流的真谛所在。
台湾村里基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郭云辉代表台湾基层社区介绍了近年来台湾基层社区赴大陆交流的情况,郭云辉表示,大陆基层社区具有自己的特色,值得台湾学习。“不管是外在的建设还是内在的管理,都令人感受到大陆进步非常大,而且还有很多合理的规划在运作。”郭云辉说。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对此表示,大陆基层社区建设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这其实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基层社会孕育发展的最好体现,通过两岸基层社区交流,可以让台湾民众更加深切地了解大陆基层社会的真实风貌,有助于一部分台湾民众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刘国深指出,大陆的政治体制可以确保基层社区建设集中力量、发挥效率。“社区建设做好了,台湾朋友自然会心悦诚服,不用说太多的道理。”刘国深欣慰地说。
两岸基层民众互动热络
在研讨会现场,郭云辉表示,台湾中南部还有不少民众没有来过大陆,更有不少的中南部民众受民进党的政治误导,对大陆的心态僵化不变。他希望通过交流活动让台湾南部民众消除误解,正所谓“眼见为实”。“中南部的一些民众长期受民进党的影响,有的人甚至没来过大陆,我希望更多的乡亲亲身感受一下。”郭云辉说。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本次交流,郁慕明表示,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归根结底就是心灵契合,让两岸民众的心灵拉得更近。“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心灵之契合,心灵契合最要紧就是让大家多了解,让基层民众也能够参与论坛。”郁慕明说。
从2008年开始,两岸基层社区交流每年都在持续深化,包括海峡论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交流沟通平台,都针对两岸基层交流展开务实的研讨、制定具体的举措,并举办专项活动展现两岸基层民众的风貌。刘国深表示,下一步可以进一步建立可持续措施,促进基层社区深化交流,“关键就是要有持续性,就是要能够自我造血、自我循环,最关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机制,让两岸老百姓有利可图,不一定是经济的利益,要能实现自身价值。”刘国深还以厦门举例,厦门正在推进“美丽厦门”、“和谐厦门”,台湾基层朋友可以来了解厦门的社区建设管理经验,这其实只是大陆基层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
两岸同胞是一家人。如果说两岸经贸交流是手牵手,文化交流是心连心,两岸基层交流则是根连根。基层交流有利于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推动两岸县市乡镇的互利合作,有利于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建更为牢固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越来越多的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才是两岸交流的真谛,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帮助最大。
“两岸交流中,年轻人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年轻人是两岸发展的未来。”今日出席“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两岸总决赛颁奖典礼的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向中国网记者表示。
“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两岸总决赛暨颁奖典礼上,来自海峡两岸的23所高校的23支队伍获奖,4支来自台湾高校参赛团队名列前茅。
杨毅认为,当今世界,网络已然成为两岸年轻人沟通与交流渠道中最为普遍和熟悉的一种方式,通过网络方式加强两岸年轻人的交流交往异常重要。
谈到两岸年轻人的民间交流,是否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时,杨毅认为,两岸青年通过网络交流的形式还可以更为多样化。“本届比赛以网络商务为主题,但围绕网络话题的内容和形式开展两岸青年交流与合作前景广阔,空间很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深这种交流。”
此前,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曾表示,大陆一贯积极支持两岸的教育和青年交流。杨毅对中国网记者说,越来越多的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才是两岸交流的真谛,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帮助最大。
海峡论坛:基层交流弥合两岸差异
华夏经纬网
2011-06-16 14:27:14
字号:小大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致辞,谈到进行基层交流的重要性。旅美学者王名舟今日在香港中评网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实行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是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促进和弥合两岸存在差异的交流形式。既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还可以促进经贸发展,更能推动两岸高层的政治互动。
全文摘编如下:
6月12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致辞,谈到进行基层交流的重要性,说这样可以“让两岸民众了解更全面、理解更深入”。贾庆林并且指出“基层交流是人民的直接交往,不需要太多资源,也不拘泥于形式,一次聚会、一杯清茶、一通电话、一封电邮,都可以搭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实行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的确是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促进和弥合两岸存在差异的交流形式。基层交流与高层交流,或者说与当权者之间交流的不同点在于,高层人士的交往主要涉及政策设计的谈判或安排,而基层民众则往往则重于实际和具体的沟通,并主要表现为文化层面的沟通。例如一通电话、一封短信、一个问候、或一次家庭访问等等,民众只要通过简短的语言就可以进行心灵深处意识的交换,疏通误解,理平埋怨,在潜移默化中求同存异。
两岸政治上分割60多年,催生出了某些差异,但在文化上仍然同属中华文化大范畴,这给了两岸进行基层交流的基础和方便。台湾与大陆60年来出现的文化差异,还是只是中华文化大范畴下的小差异,这种差异性只要一沟通就可以填平和弥补。这就像大陆的各个不同的地区一样,民众的喜好风俗都有不同。如东北流行二人转,江浙流行越剧,成都流行川剧,等等。这些小小的文化差异,只要加强不同地区民间的来往,就很容易互相接受,互相欣赏,甚至互相学习和普及。
两岸进行基层交流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手段和形式,除了贸易经商之外,民间的走亲访友、邀请演出、学术交流等等都越来越越活跃。加上即将开始的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使基层交流将更加名付其实。当然,今年6月28日即将开放的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是台湾当局60年来第一次让大陆民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自在地游览宝岛台湾;而大陆开放让台湾民众自由行则在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就实行了。台湾当局现在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做了一件十分有利于两岸弥合差异的大事,朝实质性发展两岸关系迈出了关健一步。
两岸民众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对促进经贸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事。据有人估计,个人游开始后,今后3年可为台湾创造17000个就业机会。按现在规定以每天开放500人,首批开放的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厦门等来计算,据说一年就可以为台湾带来90亿到150亿新台币的经济效益。这样好的经济效益,台湾基层民众、台湾当局甚至民进党也都举双手赞成,何乐不为。
两岸民众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能够弥合两岸久已存在的文化语言上的差异。两岸语言上有差别,主要表现为对汉字的简、繁区别问题。大陆以文化开放的态度实行简化字几十年,但并未禁用繁体字;台湾当局沿用繁体字却一直采取禁锢简体字政策。这样的差异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在民众的心里一定会认为不应该继续下去。有鉴于此,台湾当局应该加油,尽快取消禁锢简体字的陈旧政策以适应新形势发展。但不管怎样,基层交流扩大一定能把简体字带到台湾大街陌巷,使两岸语言文字加速统一。
两岸民众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也一定能推动两岸当局的政治互动,促进统一进程早日开启。只有两岸政治上统一,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打开大门,让一个强大的中国走出去,自信地登上世界大舞台。两岸民众通过基层交流先行握手,再用民众之手拉起当局之手,最后形成和解和平和谐的大气候。这就是以民间带动官方,以基层推动上层,最终达成两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