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乡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活动学习研讨交流发言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按照乡党委统一安排,我通过参加集中学习、聆听专家报告等,边学边思,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下面,我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谈一些体会。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乡镇面对广大的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意义重大。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呢?个人认为最主要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工作中要扑下身子、勇于探索。群众工作不是能力问题,不是水平问题,不是文凭问题,不是级别问题,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感情问题。能不能做好群众工作,就看你对人民群众有没有感情,如果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自然会在为群众服务的实践中提高。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敢于做群众工作
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我们往往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
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而造成的。对此,我经常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共产党就是要做到“三个代表”,其中归根结底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共产党是怎么执政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第三,领导干部是干什么的?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不是官老爷。第四,基层组织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基层组织直接同群众打交道,基层组织的全部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做群众工作,包括做群众的服务工作,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群众的要求集中起来,把上级的任务落实到群众中去。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也就明白了我们工作的定位和方向,就明白了我们应该分出多少精力来做群众工作。
四、树立正确的方法观,善于做群众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仅有热情和干劲远远不够,还须有新方法、新招数,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我们方面掌握法规,另一方面是掌握方法。
(一)掌握法规就是依法行政,按章办事。依法行政不仅体现着领导者的水平,更是领导者的责任。我们既要做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又做法律法规的遵守者,更做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者,学法懂法,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公道正派,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第二篇:乡镇干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得群众工作[最终版]
目前,乡镇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乡镇干部处于矛盾的焦点: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忙不到群众心坎上,受累不讨好。干部觉得不顺心,群众看到不顺眼,干群关系紧张。我认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乡镇工作,做一名称职的乡镇干部,需要乡镇干部转变观念,从以干事创业、无私奉献、公平公正、与时俱进四个方面努力。
一、干事创业,做发展型乡镇干部。发展是硬道理,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是乡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镇出现这问题、那问题,经济欠发达,群众不富裕,思想观念落后是根本问题。如果乡镇干部为官一任,年复一年,乡镇面貌依旧,老百姓贫困依旧,就失去民心。目前,乡镇干部在经济上,一是具有自满意识。他们认为,完成平安建设,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等硬性任务就是最好的表现,乡镇辖区内不出事就是最大的成绩,缺乏发展经济的进取精神,把乡镇干部的标准定位在看摊守业上。
特别是有些干部对群众摆架子,缺乏干大事的雄心壮志。这些消极、片面的思想,与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与群众的愿望极不适应。乡镇干部要增强发展意识,树立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的责任感,思想再解放一点,思路再开阔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带领群众发展区域经济,找准经济发展的路子,发挥本地优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把经济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面貌改变了,条件幽雅了,干部才会有说服力,乡镇工作才能走出困境。
二、无私奉献,做服务型乡镇干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级让我们当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选我们当干部,目的是为了公家的事有人管,大伙儿的事有人办。当干部就要为群众服务,做服务型干部。尤其在新的形势下,一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二是着力改善民生。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心中有民,一切为民。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愁;赏罚如加之身,赋敛如取己物,时刻牵着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与此同时,还要做到三不怕:一要不怕吃亏。乡镇干部是基层干部,时刻与群众打交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线线都重要,因此,乡镇工作十分繁重,硬任务一个接一个,忙起来没白没黑,大多是异地工作,无时顾家务,如果没有不怕吃亏的精神,就干不好工作,也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二要不怕吃苦。乡镇干部要为群众服务,替群众办他们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没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是干不好的。这几年部分乡镇干部更换频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的人没有吃苦受累的准备,想着当官人前风光,没把乡镇干部当成“侍侯”群众的人。事实证明,干乡镇工作,怕吃苦受累是绝对干不好的。三不怕受气。当乡镇干部气量一定要大。当前,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对集体的依赖性降低了:有吃有喝不求你,有了问题就找你,解决不了就骂你。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干部被误解,被埋怨肯定是难免的,对此,乡镇干部一定要具备服务意识,摆正自身位臵,做到正确对待。
三、公平公正,做民主型乡镇干部。很多乡镇干部谈到工作难时,往往爱说群众素质低,这是片面的。多数群众是通情达理的,他们民主意识强了,掌握政策多了,爱问为什么了,折实农民群众的进步,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适应新形势,需要乡镇干部学会用民主的方法做乡镇工作。首先,要正确对待群众,不能对群众摆架子。群众心里有杆秤,你是什么样的人,群众拿自己当回事,他就越不拿你当回事;你越尊重他,他就越给你面子。乡镇干部只有做到决策讲民主、办事重民意,工作上把群众当主人,感情上把群众当兄弟,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其次,要正确对待班子成员。乡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合作共事,搞不好团结,就办不成事。班子成员只有拧成一股绳,一个声音对外,才会有战斗力。要把团结看做班子的生命。乡镇党委和乡镇人民政府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应由乡镇人民政府讨论决定的事项,要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实施。乡镇党委书记作为一把手,领导核心,要有容人、容事、容言之量,能容纳因一时不明真相而反对自己的人,能谅解班子其他成员偶然出现的过失与错误,能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切忌事事计较、斤斤计较。要讲民主、讲原则、讲风格,要在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带头遵守制度、服从纪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优良的作风引导人,以优秀的品质影响人,这样才能树立起真正的威信,才能有正面的示范效应,才能营造一个风正、气顺、心齐、高效的干事创业环境,才能克服离心力、增强向心力、创造凝聚力、提高战斗力,从而带出一个廉洁奉公的班子和团结协作的队伍。再次,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乡镇干部工作生活在基层,处在农民群众中间,对农民群众所需、所盼、所愿最清楚。有些事情放在乡镇是小事,但放到一家一户就是大事;乡镇干部工作中的1%失误,就可能会给一个家庭、一个农民群众造成100%的遗憾。小事积累起来就是大问题。不把农民群众放在心上的乡镇干部,群众也一定不会把他(她)放在心上。乡镇干部只有真心实意地对待群众,为群众办事,才会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乡镇的氛围才会和谐。
四、与时俱进,做学习型乡镇干部。乡镇干部处在农村最基层,条件艰苦,任务繁重,正因为这样,多数乡镇干部往往忙于事务,忽略了学习。乡镇干部要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上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归根结底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一要学以足践。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耳闻之不如目视之,目视之不如足践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识源于实践。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廖燕最早提出学习“无字书”的基本思想:“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乡镇干部只有在足践中见微知著、管窥全豹,才能笃志醒脑、见贤思齐。二要学以立德。德为官之魂。“行德则兴,倍德则崩”、“为政以德,比譬如北辰所而众星共之”。立德,就是要负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任;明白“香饵触口是铁钩”是哲学,清廉为政;海纳白川,从善如流,以“不同”促和谐。三要学以明识。识乃为政之道、辩人决事之能。大识非才不浅,大才非学不成。“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变”。学以明识,才能承接千载,纵横万里,窥天地之妙,得万物之灵,使思想的精髓、文化的血脉、民族的伦道转化为乡镇干部工作的能力。四要加强对科技知识和经济知识的学习,做带领群众的明白人,要加强对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做农村工作的明白人。农村工作出问题,大多出在国土、计生、安全、稳定、医疗、财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敏感而又政策性强的工作上。有的乡镇干部做了多年的农村工作,却不明白有关规定,盲目决策,违反了政策,给工作造成了被动。实践证明,乡镇干部要有实实在在的本领,必须要下大工夫、大决心加强学习,才能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如果问:目前乡镇最怕的是什么?最难的是什么?最耗费精力的是什么?可能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应对上访。上访原本是群众表达合理诉求、解决合理问题、加强党群干群沟通的有效方式。但是,近些年来,群众上访案件的急剧增加已经使基层党委、政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解决上访成“头号工程”上访给基层带来的压力和影响是巨大的。解决上访案件成了基层组织不得不重视的“头号工程”。第一,有上访基层就要去接访。接访的费用是个“无底洞”。不管是上访者,还是接访者,包括食宿费、交通费以及其他一些支出,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并且都要由乡镇政府支出。以鄂西北某贫困县的乡镇为例,尽管每年的财政收入不到百万元,但用于接访的费用就有十多万元。第二,“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各地都把信访稳定工作列入综合考核一票否决的范畴。上访能否得到控减,一定程度影响当地领导的仕途。一个地方上访的人多了,上级组织和领导自然会对一个地方的工作有看法,认为基层组织和干部工作不力,甚至有可能因为上访问题而把一个地方的工作给全盘否定了。
第三,上访牵涉精力。有时,一个地方发生一起上访案件,可能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平静下来。某镇出现过一起上访案件,算起来已经历时十年之久,至今仍未完全解决。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指导下,上访牵涉了基层很大的精力,使基层干部难以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难以做好本职工作。接访让基层疲惫不堪
笔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某村有一位残疾人想要盖房,看中了国道边的一块地。他到镇政府上访,要求政府无条件为其办理各种手续。此人多次把自己的小三轮车堵在镇政府大门口,阻拦车辆和人员出入,还屡次砸坏政府的门窗,谁来制止就要与谁拼命。报警后,警方认为,这样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可以拘留,但拘留以后谁来照顾他的生活?拘留完了之后又该怎么处理?这种无理上访让有关部门十分挠头。信访工作的重要原则是“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但属地管理原则与“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叠,造成了责任主体不明,于是乎一些基层政府和村、社区便成了“替罪羊”。某居民的孩子原在县实验小学读书,因为教师体罚学生引发上访,并且一访就是近十年,不论怎么做工作都不能解决问题。按说,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学校和教育局,但是,按照属地原则,此信访案件划归上访者所属的乡镇管理。作为乡镇,既不是引发信访案件的单位,也不是主管部门,每次处理这一信访案件,都是谈条件——让步——再谈条件——再让步。作为“责任主体”的乡镇大惑不解:我们的责任在哪里?现在对于上访,不论上访者是否有理,上面一般都要求下级单位把人接回,这就是所谓“接访”,接访还有时间限制。接访不仅给地方政府增加了工作压力和财政负担,而且给上访者造成“上访有理”的错觉:我没理政府怎么会去接我呀!于是便呈现出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怪圈:上访——接回——再上访——再接回。不仅接回的难度一次比一次大,影响一次比一次坏,更重要的是,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也面临严峻挑战。
在上访群众中,有的要求过高,违反法律政策规定;有的按政策解决了,又提出新的要求;有的坚持无理要求,甚至制造事端。有时为了让上访人员回家,乡镇政府还要接受其提出的一些无理要求。接访就像“接客人”,上访者的吃住行费用都得包揽。接访的同时,还要接受上级领导的批评。如此这般地“稳定一个人,波动一大片”,无疑助长了一些人的上访冲动,使许多信访案件越来越复杂。少数信访人员不按法定程序、不到法定机关反映问题的做法被越来越多的上访者所效仿,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应是服务型政府,作为基层政府,人民群众有事来找,政府就应该管。但是有些事,基层政府也是有心无力。由于没有相应的人权、财权,基层政府处理信访案件往往陷于力不从心的难堪境地。别让信访处于无序状态目前,我国虽然有《信访条例》,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上访、接访和结访都还存在不按程序办事的现象,信访工作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关于“有访必接”。现在信访部门基本是“有访必接”。笔者认为,以下几种上访必须规范:一是集体上访。信访条例规定,集体上访不能超过5人,实际上为了给有关部门施压,许多集体上访都超过了规定的人数。二是进入司法程序的接访要慎重。有的信访案件本来已经进入司法解决程序,但当事人却试图通过信访方式“叫停”正在审理的案件,这不仅于法无据,而且对审理案件的法院造成很大干扰,削弱了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助长了某些当事人缠讼的念头,也不利于构建法治社会。三是越级上访的。大部分信访案件还是要靠基层来解决,即使越级上访,最后还是要转到基层来解决。所以,对于越级上访或基层还没有给出明确结论的,上级部门一般应不予受理。关于限时接人。为了及时有效做好上访人员的接返和调处工作,一些地方出台规定,要求基层限时将进京、赴省上访人员接回,涉及哪个地方就由哪个地方抽专人解决问题。让基层把上访者接回去,犹如上级把皮球又踢给了下级,下级又把皮球踢给更下一级,如此一来,不仅不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而且很可能将问题进一步复杂化。比如,被接人员乘机要挟,把接访者答应自己的条件作为回家的筹码,接访者为了接回人员,违心甚至违规、违法作出一些决定等。着力维护信访秩序。信访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但必须依法依规,有序上访。建立和维护信访秩序,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信访观,改进信访工作的考评方式,不能简单地把信访量的多少作为衡量稳定工作的依据,而应该把信访案件的处理成效和群众的满意度作为主要标准;其次,要加大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群众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引导群众依法上访、合理上访;再次,有关机关和负责人必须坚持依法办事,不能为了平息事端而做出丧失原则的事情;最后,应研究完善有关遏制恶意上访的法规政策,依法惩戒恶意上访行为,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
第三篇: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文档
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面对新时期基层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我们要适应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探索新时期基层群众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提高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是摆在农村基层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个人认为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抓观念教育,思想上适应。要强化思想观念教育,磨刀不误砍柴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从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创先意识,提高党员的党性认识,在做好群众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做群众的尾巴,争做党委、政府的眼睛,从思想上适应新时期群众工作,其中具体做到以下几方面:
(1)树立大局意识,讲原则。所谓“大局意识”,说白了就是坚定小局无条件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要进一步强化以村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严厉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发生。要珍惜目前为之奋斗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树立服从意识,讲党性。作为一名党员,服从是天职,在任何条件下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委的各项决议。基层干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组织”,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的干部是应该被肯定、被学习和被推崇的榜样。
(3)树立责任意识,讲纪律。“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每一位同志都有自己职责所在,在其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就应该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4)树立团队意识,讲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形象体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
(5)树立创先意识,讲效率。“脸是自己的,面子是别人给的”,这个社会是很现实的,也没有绝对的公平,你要想这个世界对你公平,就要靠自己的能力,逼着这个社会对你不得不公平,正因为如此,才要求我们基层干部要树立创先意识,要有拿得出手的“核武器”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服众。
2、抓坦荡做人,品性上适应。古人云,任人唯贤。十个手指有长短,人的能力有大小,这个不能强求,但是做好基层群众工作要始终把坦荡做人摆在显要位置,从品性上着手逐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具体为:
(1)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它的意义在于,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人要始终经得起长时间的反复检验。毛主席提出过“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时至今日,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它仍然具有思想指导意义,它始终告诫着我们忌在鲜花、掌声中自我陶醉、自我麻痹,要时刻清醒地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才能始终密切的联系群众,始终保持稳步前进的步伐。
(2)坦荡做人,不搞阴谋。做好群众的当家人,不当背后的阴谋家。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分歧和矛盾是在所难免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凡是有益于更好的开展工作的异样声音,我们都应该欣然接受,并加以讨论,将之更好地践行于工作中,推动工作的开展。当然,我们始终拒绝阳奉阴违的歪风邪气,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当好群众的当家人不指望你有多大的本事和能耐,最起码要有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风度与气量,要懂得善待和理解他人。
(3)真诚待人,不拘一时。人要懂得善于发现并挖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始终把握真诚、真情、真心的待人原则,无论是对待群众,还是共事的同事,切勿因为一时的错误,而否认所有的努力,人无完人,允许犯错误,重在改正的态度和行动。在开展群众工作中也是如此,不能因为某位群众对你有过负面想法,就对其处处针对、处处为难,这样只是进一步将干群联系越推越远,误解不断加深,留下不必要的安全隐患而已,身为基层干部,得罪人的事多,发生冲突的事件不少,但要有容人容事的肚量和气魄,有以德报怨的宽容和诚意。
(4)廉洁从政,不越雷池。基层干部要争当经济上过得硬,作风上站得住的实在人。少数干部怕与群众打交道,怕做群众工作,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主要是这些干部没有更好的加强自我约束,手脚不净,形象不好,缺乏正气,在做群众工作时,抓不住人心,服不得众,解决不了问题,面对群众时底气不足。所以,要想做好群众工作,必须长期严格自律,廉洁从政,不得不该得的利益,不交不该交的朋友,清醒的认识到“嘴稳、手稳、身稳,处处好安身”的道理,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面对面地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5)服务群众,全心全意。“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谁都会喊,但真正能做到实处的却不那么容易了。当前的形势,自上而下各级党委、政府都在转变行政职能,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作为我们最直接和广大群众打交道的基层干部,更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的干部高高在上,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有的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有的盲目决策,给群众利益造成损失。人都是有感情的,只有首先在思想上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才会真正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充满了感情,与群众的相处就会融洽,办群众的事情就会自觉,由衷地产生责任感、使命感;就会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与群众接触多了,官僚主义就会减少;与实际接触多了,主观主义就会减少;与民情接触多了,形式主义就会减少,这样才会真正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3、抓模范带头,能力上适应。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7月1日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中提到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1)工作作风严肃认真,雷厉风行。我镇始终坚持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时时以思想育人,以作风建设为重,正所谓“成也作风,败也作风”,要有效保证工作执行力,就必然要求工作作风严肃认真,消除带队伍失之于宽、失之于疲、失之于软的现象,坚持作风建设常抓常硬,打造一支讲忠诚、乐奉献、创业绩的坚实团队。
(2)建章建制发扬民主,严格执行。“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始终严格坚持以制度管人,按制度执行。行政工作其实就是社会管理工作,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保证管理出效率、出水平。要依法依规办事群众对我们工作的信任度。
(3)工作方法科学严谨,突出核心。在工作过程中,始终突出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在党的领导和指导下,切实有效的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针对不同工作的特性,求同存异,制定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
(4)重大问题认真把握,科学决策。基层工作是盘大杂烩,什么都要管,什么都涉及,但在繁、杂、细的工作中,要注意对重大问题认真有效的把握,始终突出“稳定工作高于一切,计生工作不打折扣,国土工作不容有失”的工作重点,“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事关民生问题,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科学做好决策。
总之,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注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常常是发生在身边的诸如住房问题、吃水问题、子女就学、市场物价、看病就医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他们判断干部的标准,也是看谁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具体实际问题,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但这些看似不大的问题,对群众来说则都是大的不能再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累积起来,则不但直接影响到群众情绪,解决不当还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所以,切不可漠然视之。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重要的是要怀着对人民众无比深厚的感情。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我们的一切事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成功。因此,要像尊重父母那样尊重人民群众,像爱护父母那样爱护人民群众,高度珍惜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财富,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需,解人民群众之所难,做人民群众之所求。要看到,有时候在人民群众遇到困难时,干部的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不起眼的举动,都会让人民群众从内心中感到温暖,甚至终生不忘。
第四篇: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对党的新考验
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首要是要解决好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工作方式亦需契合现代民主法制,制度平台仍有待创新
面临21世纪第二个十年,尤其是“十二五”期间的诸多考验,群众工作仍是执政党极为重视且力图加强的政治优势。
日前,中央再次重点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站稳群众立场,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联系近期颇有回潮的强拆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干部中颇有市场的“强拆为了现代化”心态,这一重申和相关要求透射出高层的忧虑和紧迫感。
多位党建领域资深专家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解读道,对于党的群众工作,既要高度强调其重要性,也要清醒认识其复杂性。在新形势下,直面新的挑战,关键作为:一是解决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二是工作方式需契合现代民主法制,三是亟需创新制度平台。
群众工作越来越难
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势。今时今日,近至“十二五”目标任务,远至中国社会发展转型,也都必须紧紧依靠群众以及群众工作。
然而,从党内外的反映来看,普遍认为群众工作越来越难了。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传统依赖的群众工作方式逐渐失灵,部分群众“不顾大局”给改革发展稳定添乱,社会情绪极不稳定一点就着。江西省宜黄县某官员甚而称之“人们不愿相信政府一方的说法,哪怕是这种说法合情合理”。
在一些群众眼里,相反看见的是自身利益受到不当侵害,部分基层干部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只做表面文章,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甚至动辄打压,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进而见利忘义、以权谋私。党群距离由此拉开。
“应该讲,我们今天做群众工作,比过去具有更好的条件、更高的技术手段。但究竟„难‟在哪里?”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分析,首先难在宏观制度方面,主要是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社会分配制度还存在一定问题,某些群众把怨气撒到基层干部头上,导致基层具体工作难做。
其次,宏观上党和政府控制的资源很多,但具体到每一单位、每一地方,可利用资源并不平衡,有的地方乡镇政府负债率较高,很难为群众办实事;而今天的群众如果看不到“实事”就很难认同基层干部。
其三,权力来自上级,很多事情是做给上面看的,导致了群众观念冷漠,作风漂浮。
再有,工作方式缺少创新,群众心里不能认同。
还有,缺少干事的心态,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难得接近群众,等等。
面临诸多困难,群众工作从理论到实务都有待创新。2009年以来,中央党校为参加培训的部分领导干部准备了“党的群众工作”研究专题,高新民即是主讲人之一。
在中央党校党建部另一位教授张希贤看来,有的地方和部门群众工作制度不健全,已有制度贯彻落实不力,一些工作领域和环节缺乏制度安排,工作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不强,都是现实困难。
“华北某县的一把手曾经私下跟我说,现在是解放了农民,也解散了农民。农村大量的群众失去了组织平台,分化严重,对话困难,传统的群众工作也就力有不逮。”张希贤说。
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体制上理顺党政官员的授权问题。张希贤认为,一方面近年来党内民主、人民民主不断创新完善,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仍有待真正落实。虽然绝大多数党政干部有群众立场,但乌纱帽是“上面”给的,必然首先考虑上级领导和组织部门的考核,因此在树政绩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忽视与人民群众的协商,出现了“代民作主”、越俎代庖、强拆强迁种种行为。
而少数干部经由群体性事件免职之后,重能平调甚至升迁,更是树立了一种错误导向:只要不捅大娄子,只要能及时“摆平”,领导干部可以在谋划当地发展时不惜违背群众的意愿。
“对党负责要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张希贤说,“不能总认为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更要看到保住这样一个干部,对执政党的威信损伤有多大。”
背后是利益问题
在与基层党政干部接触中,高新民发现其普遍反映现在思想工作难做,“因为所有思想问题的背后都是个利益问题”。如果利益问题不解决,思想工作收效甚少,“这是最大的问题”。
高新民认为,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十分丰富,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出现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群众基础发生了多方面变化,主要特征包括:代际更迭,群众对党的认同已经从过去的感情认同,转变为法理型认同和利益认同;市场经济导致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复杂化,群众划分为多个不同利益群体;社会价值观多元、利益诉求碎片化。
另一方面,作为群众工作的施行者——执政党自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党员社会身份复杂化,社会上有多少利益群体,党员的社会身份就来自多少利益群体;二是党的干部队伍发生重大变化,经历几次代际更迭,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战争年代老一辈党的干部相比也有很大变化。
两个方面的变化相互交织,又与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结合在一起,对党形成了重大考验与挑战。“首先考验了党能否公正协调利益关系,”高新民说,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是指社会分配格局能否公正协调,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是基层各种利益矛盾能否得到公正、及时化解。
对此,来自高层的新要求十分明晰:确定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政策和工作目标任务时,充分考虑不同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有利于群众的就干,不利于群众的就不干,决不能干劳民伤财、违反群众意愿的事。同时,要坚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
“当务之急是解决底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县域以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拆迁群众的利益补偿问题,”张希贤说,“相对而言,富人、权贵的利益,已经有了更多保障。”
高新民指出,利益协调的含义,还包括如何使群众利益诉求以制度化的渠道合法地表现出来。这又考验了党如何应对民主政治。
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民主诉求日渐强烈。群众首先关注的是利益,但利益能否得到公正协调,需要特定的制度、法律保障,这与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权力制约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转变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而我们有的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能够与这种变化相适应,有的则明显不能适应,习惯于用传统的强制性手段对待群众。少数地方甚至出现过领导一句话就决定一条街道、一个村庄是否拆迁的行为;出现过仅因上访就把群众抓起来的行为;出现过仅因在互联网发表批评政绩工程就导致牢狱之灾的现象,等等。这与社会主流价值理念有很大差距。”高新民说。
同时,还有党风廉政问题能否最大限度解决的考验。近些年来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其深层次原因之一与党风廉政问题有关。就干部队伍总体而言,出现的问题大多数属于作风层面,如对群众冷漠,方式简单粗暴,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等,导致群众难以接受。就其价值取向而言,本质上还是没有把群众当做国家权力和权利的主体。
“所有的考验,汇集到一点,就是群众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高新民说。
工作平台亟待创新
从中央的要求看,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一方面要坚持传统有效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创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改进群众工作方式。高新民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重视:
一是转变理念,树立“四观”——“大群工”观,即群众工作是一个蕴含在整个政治体系运作之中的过程,党群关系是整个政治体系运转的结果;服务观,即以服务作为党政机关、基层组织的主要功能和业绩考核内容;民主与依法执政观,即群众基础变了,民主与依法执政是群众工作应有的基本观念,也是基本的工作方式;民众利益本位观,即公权力不得与民争利。
二是进一步改进决策方式,通过民主决策,给利益相关方以平等的机会介入到决策过程中来,防止少数人控制话语权。以民主与法制的途径确保公正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人民放心。
三是把服务融入到社会控制中,以服务的良好形象获得群众认可与社会的稳定。
四是进一步在基层实行选举制度改革,以授权方式的改革,迫使各级领导干部为群众服务,迫使各级组织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
五是进一步改革、完善人大代表制度,使其真正反映选民意志。
此外,还需创新领导方式、工作方式,以民主、法制的手段为主解决群众问题,同时充分运用高科技时代提供的一切手段、渠道,如互联网留言版等,热线电话等,及时了解群众意见,排查矛盾,解决群众困难。
“但一切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最终还得依赖各级领导机构的重视,因此,关键在领导。”高新民说。
正确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是做不好的,必须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张希贤认为,改革与创新党的群众工作,首先需要构建开展党群工作的新平台。现今党群工作中的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平台的“老化”与缺失。
比如,农村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专业协会,城镇可以街道和社区为基础,大力发展各种新型社会组织,把人民群众按市场化要求重新组织起来,使党群工作在新的平台上推进。
与此同时,创新基层党的领导体制。张希贤认为,今天的城市城镇,居委会和城中村、近郊村的党组织,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需要,应当创新城市基层社会党的领导体制。农村的青壮年主力走了,年轻党员和积极分子队伍进城了,许多农村党支部已经无法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因此也可依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化发展,用农村社区党工委逐步取代村党支部。
比如,一些地方探索创建了社区“大党委制”,在城市拆迁和城中村、近郊村的改造过程中,避免了群众的震荡;一些地方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力图满足农村群众的生活和文化需求。
“实践证明,党群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是党在基层的领导体制问题。因此,新时期党群工作,必须有体制创新作保证。”张希贤说。(
第五篇:做好群众工作
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党是靠群众工作起家的,也是靠群众工作发家的。实践证明,党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背离群众观点,丧失群众立场,违反群众路线,放弃群众工作,改革就会失去支持,发展就会失去动力,稳定就会失去基础,社会就会失去活力。
胡锦涛同志提出,既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又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这为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一,通过发扬民主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要全面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扩大群众对政务、财务和其他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第二,通过办实事好事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要自觉地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具体行动中,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
第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沟通情况,增进了解,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第四,通过示范引导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要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言行影响群众、示范群众、教育群众。要注重发现和总结先进典型,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