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PPT文本
教育学
•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三、教育学的创立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
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
一、教育学的概念【识记】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 • 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 • 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 • 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这种教材也就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其名称也随着课程名称的不同称谓而有所不同。•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
三、教育学的创立
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识记】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代表人物 •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代表人物
•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 代表人物
•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 代表人物 •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这是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而且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基础上的; •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2、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3、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 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
代表人物:德国的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代表著作: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和《实验教育学纲要》
实验教育学强调定量研究
•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
• 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代表著作: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地增长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
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
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
发展的差异性。
• 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
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代表著作:《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以及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 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和法国的布厄迪尔 •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就是教育学研究最活跃的时期。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教育家洛克撰写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教育漫话》 D《我的教育信条》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律
C教育体系
D教育问题
3、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杜威
4、强调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这个观点所体现的教育思潮是()A文化教育学
B实用主义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制度教育学
5、德国教育学家拉伊的代表作是()
A《实验教育学》
B《实验教育学纲要》 C《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
D《普通教育学》 • 试题
6、《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A夸美纽斯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7、主张“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A洛克
B斯宾塞
C卢梭
D培根
8、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鲍尔斯
B杜威
C狄尔泰
D凯洛夫
9、在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是()
A《普通教育学》B《教育漫话》C《林哈德和葛笃德》D《大教学论》
10、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大量的分析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毕达哥拉斯 •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一、“教育”的定义
二、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发展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
一、“教育”的定义【识记】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识记】
• 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 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 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教育的发展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 特征:
•(1)
教育水平低。•(2)
教育没有阶级性。
•(3)
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 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 特征:
•(1)
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2)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3)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 特征:
•(1)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2)
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3)
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
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 特征: •(1)
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2)
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
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
师生关系民主化。
•(5)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 特征: •(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2)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3)
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 1.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视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 2.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3.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
• 4.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 5.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 6.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第二章
学校 •
一、学校概说 •
二、学校文化 •
三、学校管理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 •
一、学校概说
• 学校的定义【识记】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想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学校制度的发展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 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
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
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
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
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具体体现:
•(1)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
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
二、学校文化
• 学校文化的概念【识记】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 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手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学校管理
• 管理的概念【识记】
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胃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一)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
(二)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三)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
(四)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 学校管理基本的方法【识记】
•(1)行政管理方法
• 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2)法律方法
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
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4)经济方法
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5)学术方法
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识记】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公主管理
• 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二)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 1.信息传递
•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 2.控制 • 3.激励 • 4.情感交流
(三)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
(四)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 1.主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
• 2.客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 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沟通媒体(如电讯、电脑网络、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符号。•
(五)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 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 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 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1)
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2)
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因此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为基础,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
•(3)
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4)
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5)
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具体地说,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及升迁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
• 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小学是国家教育行政的重要对象,其内容之广泛远胜于其他教育领域。由于中小学是各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不能不考虑其所在地方的需要。同时由于教育工作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教与学的精神活动,很难以划一的标准来加以规范,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一)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小学规定基本的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实上的控制。
(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学校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具有法定拘束力。•
(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因此,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属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其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的管理适用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的法规、制度。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
• 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应诉。•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
(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 •(1)
一般性指导 •(2)
针对性指导 •(3)
分类指导 •(4)
个别指导
•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
(2)
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通的方式。
(3)
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1)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
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
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
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第三章
学生
一、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二、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内容
三、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四、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一、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识记】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
(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由于上述观点对善恶的肯定与否定过于绝对化,难以解释现实中人的发展差异复杂多样的事实,韩愈等又提出了性三等论。韩愈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的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
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三、辐和论
辐和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辐和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但并非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地同意“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的判断。•
辐和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则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三、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 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识记】
儿童的个体发展是指儿童有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生理和心理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
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2)
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3)
教育不等于发展
•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
•(1)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4)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 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四、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一、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
教师
一、教师职业
二、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
一、教师职业
教师概念的含义【识记】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指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
(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这是就教师的职业特质而言的。
(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这是就教师的工作目的而言的。教师地位的含义【识记】
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其中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这也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政治地位则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文化低位体现了教师在掌握、传承和展现文化中的地位。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专门的只是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制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定进行管理。
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质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 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
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华。
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
其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
再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
最后,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质: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二、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
教师资格分类【识记】
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件【识记】
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识记】
认定机构:是指依法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受委托的的高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们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认定程序:
1、提出申请
2、受理
3、颁发证书。教师培训的含义【识记】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帮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了解教育科研的新成果,充实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考核的含义【识记】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
1、职务设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任职条件
3、职务评审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
1、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
2、教师聘任制的形式 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
教师考核的内容:
1.政治思想 主要包括政治态度和职业道德
2.业务水平主要是指与教师所任职务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3.工作态度 指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心和责任感 4.工作成绩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绩和贡献 教师考核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主要指对教师的考核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的对教师做出合理的评价
2.公正性原则 主要只对教师的考核严格按照考核的标准、程序和办法进行,对教师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3.准确性原则 指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做出与教师实际表现相符的评价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的概念【识记】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狭义:学校教育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识记】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导向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
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都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评价功能。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识记】 •(1)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2)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过程。• 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1)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回归宗教教育,主张以培养青年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由于宗教立场的唯心主义的本质,其主张往往有脱离实际生活的缺陷。在当代社会,它已不可能成为教育思想的主流,为广大教育界所广泛接受。•(2)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它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在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是它过分夸大了其作用。
•(3)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它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点,但它没有吧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所谓的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变成空中楼阁。
•(4)
教育无目的论。这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他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识记】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 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建国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重要任务。”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1957-1978年,以毛泽东的指示为直接指导所形成的教育目的着重强调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也考虑到了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及其规律的适应性,在不同时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这段时期中,许多提法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主导下提出的,也曾产生过消极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来,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制定了新时期的教育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主导下的教育目的。
1986年以来,提出的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几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此外,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 德育的概念【识记】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 智育的概念【识记】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 体育的概念【识记】
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的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它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增进体质和体能的活动。我们这里所讲的体育是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其基本特征是教育性、技能型和娱乐性。
• 美育的概念【识记】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 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指德育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智育的功能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功能。
(1)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体育的功能
(1)健体功能。首先是指对身体机能的促进作用。其次,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再次,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功能。可以理解为体育的价值功能。这具体表现在体育活动中对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促进上。(3)娱乐功能。是指学校体育能够使学生在劳累之后在体力和精神上得到恢复和放松。
美育的功能
(1)关于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2)关于美育的间接功能。它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功能,具体讲,就是美育的德育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3)关于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美誉的超越性功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关于中小学德育的任务,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所指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是这样表述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指那个键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将定那个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我们认为,从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的层次:(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纪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项内容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一)传授知识
(1)如何界定知识,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知识概念;(2)如何认识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如何看待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的关系。
(二)发展技能
(1)技能概念的理解
(2)技能发展与智力发展的联系
(三)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论
二、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三、课程的一般范畴
四、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五、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一、课程与课程论 课程的概念【识记】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地组织安排的。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
课程是知识:在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这样的课程主要关注并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程。容易导致“重物轻人”。
课程是经验: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识论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
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二、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决定课程有哪几个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为主的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三、课程的一般范畴
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识记】
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几个层次【识记】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即aims 如全面发展的人、四有新人等 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即goals(语、数、英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课程目标。即objectives(每一课的具体目标)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课程的一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发展变化:
1.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如我国地方课时的安排是我国课程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四、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识记】
(一)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
(二)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
(三)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课程实施,由教师进行再设计。
五、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泰勒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第一个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当然要与此一致;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可能达到的。
(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达方式: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有效陈述教育目标的工具:二维图表。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选择学习经验的5条原则: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4个特征:(1)有助与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
(2)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4)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
(1)连续性:对于一些重要的目标,要让学生有机会反复地涉及以便于理解和掌握(2)顺序性:主要指正确安排难易深浅的顺序
(3)整合型:是指不同课程之间,以及课程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横向关系 组织学习经验的具体步骤:(1)“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学科课程,还是核心课程等(2)“对已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组织原则,取得一致的看法”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确定与所采取的课程形式一致的逻辑顺序和原则
(3)“对采用的低层次单元的的种类,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系列的课、顺序的课题还是单元
(4)“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或所谓的‘资源单元’,供每位教师在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
(5)“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班上从事的特定活动”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评价课程程序的四个步骤:(1)
确立评价目标
(2)确定评价情境
(3)设计评价手段
(4)利用评价结果 第八章
教学(上)
一、教学的意义
二、教学的任务
三、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四、教学模式
五、教学原则的概念及其发展
六、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原则体系
七、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八、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九、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一、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定义【识记】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二、教学的任务【识记】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三、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教学活动的本质
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一)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基本观点。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三)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教学时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交往过程。
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
(二)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在总体上是去认识人类已知的事物,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应注意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四)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中,教育性带有客观必然性和目的性
四、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概念【识记】
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教学模式的分类【识记】
1.关于教学模式的概括化研究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杜威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瓦•跟舍音的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进程: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2.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概念模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个人类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社会类的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拟模式
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五、教学原则的概念及其发展 教学原则的概念【识记】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该概念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六、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原则体系【识记】 各种原则的含义和对教师的要求: 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具体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基本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只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学科课程的体系和学生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 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这是教学系统性的根本保证。•(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 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要求: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育艺术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的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的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 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七、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识记】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八、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识记】
•(1)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变成固定的班级
•(2)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 •(3)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 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的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
九、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基本要素包括: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设立小组目标;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个人责任的明确;均等的成功机会
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为15~25人。第九章
教学(下)
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三、计算机的发展及其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四、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识记】
各种方法的概念和要求: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要求: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
(4)注意与其他敬爱呕血方法配合使用
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
(1)做好充分的准备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
(1)选好讨论题目
(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3)善于引导
实验法
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
(1)准备工作充分
(2)及时、具体地指导
(3)帮助学生总结
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要求:
(1)提出明确要求
(2)选择恰当的方式
(3)做好事后的检查 • 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要求: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4)科学掌握练习量 •(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
(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
(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 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 要求:
•(1)做好参观的准备
(2)指导参观的进行
(3)总结参观的收获 •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识记】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1)发现学习(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
学生在课程中应当通过发现学习去构造基本结构,即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优势:由于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持续的、全面的智力活动,他们的智力也就因此获得发展,这是讲授法难以企及的。
弱点: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它的时间花费要比讲授法多出许多,这是它无法完全取代讲授法的重要原因。对教师要求很高。•(2)探究-研讨法
• 探究-研讨法与发现法有密切联系,实质上也基本一致。• 特征:
• 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 b.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c.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 d.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
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其具体运用包括以下6个阶段:
• a.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
• b.出示纲要信号图式,进行第二次讲解,突出重点,分析难点,指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加以概括
• c.把小型的图式发给每个学生进行消化 • d.要求学生课下按图式进行复习
• e.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根据记忆,在各自的练习本上画出图式 • f.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图式回答问题 •(4)暗示教学法(卢扎诺夫)
尤其用于外语教学。上课如同游戏、表演。
基本原理: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信息。具体做法:
a.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尽可能彻底的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 b.用跨学的观点,按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的整体逻辑的感情效果 c.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的进行(5)范例教学法
发端于蒂宾根会议。主要倡导者: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
范例的基本特征(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范例教学的过程:
a.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b.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 c.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
d.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6)非指导教学法(卡尔•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 “完整的人”
根本目的: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的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特征:
a.极大地依赖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b.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c.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d.强调人际关系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三、计算机的发展及其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四、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教学工作的实施包括那些基本环节【识记】
一般过程: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
其他过程: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展示与交流 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实施应遵循哪些要求
(1)
备课(基础)
a.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
b.了解学生。全面了解学生。
c.设计教学过程。完成三个计划的编写: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
上课(中心环节)a.教学目的明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教学内容正确 c.教学方法适当 d.教学过程紧凑
e.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最根本)
(3)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有机组成部分,上课的延续)
a.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每项作业都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
b.作业的分量要适当,要做到时间和难易适度,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
c.布置作业是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 d.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
(4)
课外辅导(重要组成部分,上课的补充和辅助)第十章
学生集体和集体教育
一、学生集体的概念与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过程
二、学生集体的基本组织形式
三、班主任与班集体的相互关系
一、学生集体的概念与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过程 学生集体的概念【识记】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通过集体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学习民主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是学生集体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学生集体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本身也是教育的目的。
狭义的群体概念是指由于某种共同的社会活动和交往需要而结合起来的具有组织特征的联合体,参加到这种联合体之中的人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发生组织上的相互联系和接触。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学生集体的基本手段和方法:(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集体的特征首先是共同奋斗目标。奋斗目标首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我国的教育目的;其次,要有针对性;再次,应具有吸引力、时代感,能鼓舞全体成员达到目标而努力奋进(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培养学生干部,首先要有严格的要求;第二,要耐心引导;第三,要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使集体中每个成员轮流的置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地位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培养健康的舆论,首先,要经常进行正面教育;第二,要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第三,要注意控制各种信息;第四,要特别重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首要的原则)
• 2.目标一致的原则
•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二、学生集体的基本组织形式 • 班级的概念【识记】
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班级在教育学中的含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当今,人们对班级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为班级授课制的简称,意指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另一种理解为班集体的简称,意指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 班级的组织结构
班级组织机构是班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班级组织机构的微观建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
班级组织结构主要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
三、班主任与班集体的相互关系 •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班主任在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
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协调各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社会、家长、学生集体等)力量,组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从而促使其全体成员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健康的发展。
•(1)班主任作为学校职员,代表政府和学校行使其教育权利,他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与要求,因而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必须与国家的教育意志意志。•(2)班主任是教育者,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 第一,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 第二,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
• 其一,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 其二,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 其三,班主任要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其四,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合理支配课余时间
• 最后,班主任要团结学校、科任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本班的教学工作 •(3)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
•(4)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教育学生遵守卫生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评定学生操行
(6)做好与本班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
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的反作用:
1.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2.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获取工作经验的宝贵资源之一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基本任务与工作
二、学校咨询与辅导的目标、原则、过程与方法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基本任务与工作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识记】
1.干预与矫正。缺陷矫正;早期干预 2.预防与发展。问题预防;发展指导 3.预防与干预的平衡。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1)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
(2)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3)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二、学校咨询与辅导的目标、原则、过程与方法 咨询的目标与原则【识记】
咨询者的直接目标,当然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
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原则: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主要咨询方法【识记】
(1)着重调整感情的方法 1.鼓励表达 2.深入共感 3.身体放松
(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1.系统脱敏法 2.行为契约 3.模仿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4)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5)关于团体咨询(6)关于环境因素 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
(1)建立询访关系(2)澄清和评估问题(3)确定改变的目标(4)促成改变的实现(5)结束咨询及追踪效果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一、测验的类型
二、良好测验的标准
三、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四、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五、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六、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步骤
一、测验的类型
测验的类型及其含义【识记】
测验是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测验仅指一分测验卷子,而广义的测验指编制试题、施测、评分到报告成绩的全过程。测验的类型:
根据测验目的分: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根据测验内容分:成就测验、学能测验
根据规范程度分: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根据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分:常模参照性测验、标准参照性测验
二、良好测验的标准 良好测验的标准是什么
1.实用性:(1)便于组织(2)测验便于实施(3)容易评分(4)结果要容易解释
2.可信度
3.有效性:(1)内容效度(2)效标关联效度
4.难度
5.区分度
三、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识记】
(一)确定试题内容:
(1)确定知识点
(2)确定认知水平
(3)设计双向细目表
(二)选择试题类型:
(1)客观题
(2)论文题
(三)评分:
(1)等级分
(2)百分制
(四)测验分数的解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识记】
从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上考虑,可以分成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是在群体中进行对比,衡量标准是相对的。
绝对评价要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为合格。从评价的功能上分区,可以分成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
五、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如何对教师授课的质量进行评价
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
(1)对新事物的感受
(2)教育分寸
(3)本学科的知识
(4)发展学生的思维(5)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技能(6)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7)以个体方式对待学生
(8)学科课外活动的组织 评价涉及方面:(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
(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
(5)语言表达
(6)教学原则
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
六、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步骤
如何对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评价
(一)建立评价目标
1.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2)情意目标 2.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
(1)学生的智能、性向等
(2)学生的环境
(3)身体的评价目标
(二)选择评价样本
(三)收集评价信息
1.观察 2.检查作业 3.考试 4.家访 5.轶事记录法
(四)报告评价结果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则
一、教育与法律
二、学校中的法律关系
三、法律责任
四、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
五、法律救济概说及主要制度
一、教育与法律
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产生的关系
法律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要求,体现了一种社会进步。教育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立法领域。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它不进表现为法律数量的大规模的增长,而且表现为法律地位的增强,法律调整范围的扩大,以及法律向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的愈来愈大规模的功能扩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方国家教育法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1.零星立法阶段
2.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
3.广泛进行教育立法的阶段
4.教育的综合法治阶段
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四个基本层次
教育法--第一个层次;
部门教育法--第二个层次; 教育行政法规--第三个层次;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第四个层次
二、学校中的法律关系
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识记】
具有两种主体资格: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识记】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我国学生的法律地位【识记】
国家公民;受教育者;未成年人
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张(5)制止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三、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定义【识记】
广义: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第一性义务)、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第二性义务)狭义:第二性义务
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
(1)承担主体具有多重性
(2)法律责任的承担具有相互性
(3)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关及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 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
根据违法行为性质: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根据违法主体: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
构成要件:
(1)行为人已构成行政违法及部分的行政不当(2)行为人须具有行政法律责任能力(3)行为须具有相应的情节 免责条件:
(1)行为人无责任能力(2)超过时效(3)情节显著轻微(4)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或者特殊需要 责任形式:
(1)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2)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
四、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 学校事故的定义【识记】
学校事故包括意外事故和过错事故。
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也不是由于不可抗力。当事人不具备法律责任
过错事故:指由于一方当事人(学校、教师)的违法行为而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件
学校事故的基本特征
(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 •(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归责原则、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
• 特点:
•(1)是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而产生的法律后果 •(2)以侵权行为为前提的责任 •(3)具有强制性
•(4)责任形式的财产责任 • 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原则、公平原则所组成的体系。• 如下特征:
•(1)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根据民法规定,在当事人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就是说,学校事故的归责中也存在着公平原则和无过错原则。
•(2)实行谁主张谁举证责任原则,也就是说,在学校事故的归责中,主要由受害人就加害人的过错问题举证。
•(3)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但受害人的轻微过失一般不影响加害人的责任。
•(4)加害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对其赔偿的范围有一定的影响。
•(5)行为人只对自己的行为过错负责,而不对第三人过错所致的损害负责。• 免责条件:
•(1)依法执行公务(2)正当防卫(3)紧急避险(4)受害人的同意(5)自助,以及受害人有故意(6)第三人的过错(7)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等。(其中(6)(7)与学校事故有关)• 责任形式: •
主要是侵权民事责任。基本形式有: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碍
(3)消除危险
(4)返还财产
(5)恢复原状(6)赔偿损失
(7)消除影响
(8)恢复名誉
(9)赔礼道歉 • 制裁方式:
民事制裁方式。包括: •(1)训诫
•(2)责令具结悔过
•(3)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以及罚款、拘留 • 学校事故分类标准
•(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方面有无过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过错?
•(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及教师方面的过错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人身伤害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 学校事故的分类
•(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任何过错,对所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不负法律责任。•(2)如果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有某些过失,但这些过失不是构成学生人身事故的原因,而仅是发生事故的一种条件,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应• • •
• • • • • • •
• • • • • • 当承担部分责任。(3)对于因学校管理失当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校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学校应承担部分责任。(4)直接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造成的人身事故,应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承担法律责任。(5)由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工作人员明知或应该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较严重或很严重的损害后果,却违反职责规定行为并造成事故发生的,应由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
(6)对于在学校以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果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并且学校确有过错时,则学校应负法律责任。
(7)在学生人身事故中应负法律责任的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如果其不具备法人资格,则其隶属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负连带赔偿责任。
五、法律救济概说及主要制度 法律救济的定义【识记】
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
教师申诉制度【识记】
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 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识记】
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 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提起学生申诉制度的条件
首先,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较小,可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
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
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之内。
第二篇:大学教育学课件(PPT)
斯宾塞(1820--1903)英国思想家。他建立了实科教育体系,认为要学有用的东西,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代表作:《教育论》。(三)多样化阶段特点:新论迭起学派林立1、实验教育学2、实用主义教育学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梅伊曼(E.Meumann,1862-1915)[ 德国]拉伊(W.A.Lay,1862-1926)[ 德国] 《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认为过去的教育学是概念化的、思辨的。杜威(1859 ~1952)Dewey,John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 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教学凯洛夫(1893 ~1978)Kairov,Ivan Andreevich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 苏联]:《教育学》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主要继承了欧洲传统教育思想,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我国教育界也出现一批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蔡元培陶行知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四)深化阶段特点:教育学科体系庞大,一些学科走向了综合与分化;新的研究成果、方法运用在教育理论的研究中,促使教育学不断向纵深发展。代表人物与著作:布鲁姆[ 美国〕(B.S.Bloom)《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布鲁纳(Jerome Seymorr,Bruner 1915 -)布鲁纳〔美国] 《教育过程》提出了学科结构理论;提倡发现学习。赞可夫[ 苏联](1901-1977)
《教学与发展》应用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批评了苏联的教学理论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忽视,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保罗?? 朗格朗(Lengrad,P):1965 年终身教育思想材料1 :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路遇未请假擅自回家的学生。老师:(吆喝)嗨,你过来!学生:(不快地)干吗?老师:(责问)你为什么不请假就回家?学生:(不耐烦地)家里有事。老师:(生气地)你怎么这个态度?学生:(抵触不满地)我怎么啦?
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方法另一班主任也遇到了类似情况。一位学生上课迟到了,正好被班主任碰到。老师:(温和地)xx 同学,今天来迟了,是家里有事,还是身体不舒服?你可以告诉我吗?学生:(难为情地)不是。老师:(委婉地)你今天起床迟了?昨晚睡得太迟了吧?以后可要早睡早起啊!学生:(由衷地)老师,我明白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材料2 初一有一位男生拿了母亲给他的100 元钱到小卖部去买饮料,没曾想这张百元大钞是一张假钞。小卖部的老师一开始并没有验出,事后交到财务处才知道,因为当天只有这位同学使用过百元大钞,所以便与班主任取得联系,那位同学也承认是他母亲在明知假钞的情况下让他拿到学校来使用的,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做人要有诚信,不能贪小。没想到孩子的母亲却对自己的孩子讲了这样一番话:你怎么这么傻,老师一问你,你就说实话,你不会坚决不承认?这样老师对你也就没办法。(大意如此)真难以想象,母亲的这一番话语,会给孩子照成怎样的影响。1、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做好教书育
人工作3、提高自身修养和教育理论水平总之:教育学将会使你具有教师资格教育学将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 一位好父母请大家阅读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阅读以下文章,结合实际谈谈你如何度过几年大学时光,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
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今你的头顶上,照耀的已是一轮21 世纪的太阳,那么太阳底下的你,该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你能否做到“最光辉”?
你应该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作为教师,校园就是你的“大地”,你“充满劳绩”,但更应该充满着诗意。诗意的本质是情感。过去,你也许看起来还非常具有爱心,但你不妨无情地解剖一下自己,是否狭隘、庸俗、伪圣,是否是以学生智商的高低、分数的多少决定你情感的浓淡。诗意来源于憧憬,对明天的憧憬会使你美丽无比。诗意的生存,会使你感觉到趣味和美,感觉到校园风景如画。于是,你与学生的每一次诘难问疑,都会唤醒彼此心中的眷恋与期待。你应该开阔你的教育视野。除了文化视野,你还要具有时间和空间视野。关于时间视野:你紧抓住学生在校的时间当然没有错,但你若看不到他们更长的未来乃至一生,那么你肯定只会睁着葛朗台般的眼睛,把分数当做金子,并疯狂地占有它,贪得无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的追求。”所以,你的眼光应该穿透学生的一生!关于空间视野:学校的围墙可隔断安全隐患,但你假如用它把社会也隔断了,那么学生就
如同置身山巅上的庙宇,心中只剩下与实际相脱离的虚幻;你更不能筑起你心中的围墙,以你对分数(实际上是对奖金、饭碗)的片面的疯狂追求,胁迫学生回归校园、死守校园,而不让他们走向更宽广的世界。所以,你的眼光应该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你应该追求教育附加值。认知活动是教育的核心、最主要的部分,然而在过去,你却把它看做教育内容的全部或本身。这样,面对课本,你教在这头,学生学在那头,而在教与学的漫漫路途上,进行的仅仅是冰冷的智慧:正确以及纠正错误。但是,课堂上惟有是与非? 没有美与丑? 善与恶? 学生只要智商而不要情商? 否!你应该树立新的理念: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借认知活动,共同发生着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这样你与学生完成认知活动的同时,也体验了心灵的丰富、情感的震撼、友谊的碰撞、伦理的力量和意志的砥砺等。你应该富有创造力。在信息闭塞得连一本书都难买的过去,你仅凭一本教参就能使自己的话语充满权威,但当今是一个信息便捷的时代,而更重要的是创新已成为时代之精神,你要让学生富有创造力,你得先有创造性。姚鼐《登泰山记》云:“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东海)动摇承之。”新的世纪,金光照耀,你是否做好“动摇承之”的准备了呢? 太阳底下,你是否能够“最光辉”呢? 李仁甫:(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成才导报),2002 年1 月15 日。思考:有的老师没有学过教育学却成为了优秀教师。教育工作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职业,教学的成功依赖于长期的摸索,与学习教育学无关。如张思明、钱展望等等。在师范大学,教育学不受欢迎,没有开设的价值。你同意上述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观点。1.广泛阅读教育名著、教育期刊2.关注现实教育改革,对教育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3.努力思考教育问题4.善于交流和对话5.在教育研究中进行学习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思考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和著作。3.比较西方传统派和现代派的教育思想。4、阅读其他相关的教育学教材,把本书的基本框架和其他教材的基本框架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提出自己的看法。5、阅读教育经典名著,并写读书笔记。教育学(Pedagogy)教育学是一种教人以道德的艺术.――(德)黑格尔如果在大学里有医学系甚至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那就只能证明,一直到现在人还是对他的身体的健康比对他的精神的健康看得重些,对未来一代的财富比对他们的优良教育要关心得多。――(俄)乌申斯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思考: 具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中一般常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有什么差别?迷惑的双眼案例:一个母亲因孩子把他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的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教师幽默的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教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那我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教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不过,你可以采取方法补救。”教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
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能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理解学习教育学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及其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的理念。教学重点:教育学形成与发展阶段中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理念教学难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教育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一)“教育学”的二层含义广义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狭义教育学: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几种基本观点教育现象说教育规律说教育事实说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第三篇:十月联考-教育学ppt(下)
全国教育硕士联考-教育学
2012年7月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各种学派的主张:
1.主知主义:知识的传授过程和观念运动过程,是间接经验的习得 2.行为主义:学生亲身探索、操作而获得直接经验的活动 3.科学主义:理性活动 4.人本主义:情意活动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的概念
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 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 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 的个性的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 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的意义
1.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 有力的工具之一 2.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 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概念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 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 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 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即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第二节 教学过程
各家之言
1.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2.经验论(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感觉 逐渐逼近事物,进而形成认识。洛克) 3.唯理论(柏拉图、康德):主张离开经验凭理性去创造知 识。认为知识来源于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或主体内部预先形成 的结构的展开,人的头脑像一台电影放映机,儿童是带着一 个内在的胶卷库来到世界的。
第二节 教学过程
各家之言 4.赫尔巴特:统觉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是新观念与旧观念 联合的过程,提出教学形式的阶段理论: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杜威: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把教 学过程分为:
情景——问题——观察——解决——应用
认识的普遍规律为教学过程的规律指明了总的方向和根本线索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第二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第二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机制)
第二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 主体,教师对学生起主导、指导作用。
(1)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 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2)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
1.接受性学习
是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 基本特点:
(1)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 (2)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 (4)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
2.探究式学习
是借助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 获得知识的方式
基本特点:
(1)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
(2)以解决问题为主题
(3)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型
(4)对谈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
第二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二节 教学过程
教学模式
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 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
教学原则
定义: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 定的知道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原则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
定义: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
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 框架指导下 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不是按照操作规程机械套用 的“傻瓜相机”。
现代教学策略追求的目标:改革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接
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问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
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
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
促进学生发展
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
科学教学策略下学生的学习方式
(1)选择性学习
(2)参与性学习(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 动性的统一)(3)自主性学习
(4)合作学习(体现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
a.任务应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 b.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c.强调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 d.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 e.注意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 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条件第八章 教学工作的方法、组织形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定义: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
意义: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教学
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 人。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 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讲述、讲解、讲演 (2)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
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 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 考书来获取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主要包括 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 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方法 (2)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 工厂、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地,通过对实际实 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操 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 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 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3)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 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 法。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发现学习、探究教学、问题教学 (2)基本步骤和过程
a.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
b.学生利用有关材料,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 c.从理论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可展开争辩 d.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3)基本要求 a.正确选择探究课题
b.创设进行探究的良好情境 c.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d.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定义: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
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主要研究教师如何把学生 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实践、如何利用教 学空间等问题。
制约因素:1.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程度 4.科技发展提供的可能性
2.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课程的结构及复杂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个别教授
二、近现代: 1.班级授课制
(1)首先研究并确定基本轮廓: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进一步完善并基本定型:赫尔巴特 (3)形成了一个完成的体系:凯洛夫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二、近现代:
2.贝尔-兰喀斯特制
又称导生制,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 期,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 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3.道尔顿制 是1920年柏克赫斯特在美国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具体做法是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 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二、近现代: 4.文纳特卡制
1919年美国人华虚朋在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实行的一种教 学组织形式,具体做法是课程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按 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方 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部分通过艺术、集会及组织自治会 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两者分别通过个别教 学和团体活动进行。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三、当代: 1.分组教学
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是 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一般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 组两种。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三、当代: 2.特朗普制
又称灵活的课程表,特朗普创立,出现于20实际50年代 的美国,具体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 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 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三、当代: 3.小队教学
又称协同教学,具体做法是采取两门或两名以上的教师 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点组成“互补性”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 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班的教学工作。 是对教师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次尝试,旨在发掘教师 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三、当代: 4.合作学习
特征:(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任务分割,结果整合
(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4)公平竞赛,合理比较(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定义: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 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 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特征:(1)以“班”为人员单位
(2)以“课时”为单位
(3)以“课”为活动单位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优点:(1)面向全体(2)循序渐进(3)教师主导
(4)固定人数时间(5)师生交流 (6)全面发展 局限:(1)限制主体
(2)动手机会少
(3)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4)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5)人为地分割教学内容和手段(6)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课的基本结构:
(1)组织教学(保证课内师生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2)检查复习(3)学习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1)备课(先决条件):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2)上课(中心环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
组织得好、积极性高 (3)布置课外作业 (4)课堂教学效果测评
第三节 教学评价
概念
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 过程,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检验教学效果
第三节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依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1)诊断性评价: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 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包括各种通常所 称的摸底考试。(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 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 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3)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 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成为终结性评价。
第三节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依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 (1)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 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 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 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2)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 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 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 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第三节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育
第九章 德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德育的概念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 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 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 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 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德育目标
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 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德育内容
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 总和,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不同国家社会性质、发展水平和 文化传统而各显特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概念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 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 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 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 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1.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 程 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的(德育过程的 基础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3.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4.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第三节 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德育原则的概念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 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 择德
德育方法的概念
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 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 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第三节 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几种主要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陶冶教育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评价法
德育途径:教学(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
第四节 我国新时期的德育改革
新时期德育的特点
1.社会主义方向性 2.全民性和民主性 3.变革性 4.开放性
第五节 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当代西方德育教育思想
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1.马卡连柯
基本教育原则: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
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体主义教育,提出前景教育原则 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是:纪律
第五节 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当代西方德育教育思想
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2.苏霍姆林斯基
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和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第四篇:ppt专题
打开当前目标下“几米的漫画.ppt”文件,完成以下操作。
1、将第一张幻灯片标题“几米漫画系列”的动画效果设置为“螺旋”。
2、给第一张幻灯片的文字“作品简介”设置超链接,链接到第三张幻灯片。
3、将第一张幻灯片的文字“作者简介”艺术字样式改为第三行第一个。
4、在第一张幻灯片中插入背景音乐“moon.mid”
5、删除第七张幻灯片。
6、设置第三张幻灯片的切换方式为“水平百叶窗”
7、将第二张幻灯片的图像2设置动画效果“盒状展开”,声音效果为“鼓掌”。
8、将第五张幻灯片背景设置为填充效果“图片”,选择当前目录下的“背景”。
9、在第五张、第六张幻灯片之间插入一张新幻灯片,选取“只有标题”版式。在“单击此
处添加标题”位置输入“向左走,向右走”,再将该幻灯片的背景设置为填充效果“纹理”→ “羊皮纸”
10、将最后两张幻灯片位置互换。
11、以“几米的漫画+自己的名字”保存提交作业。
打开桌面上的演示文稿“我们班的故事.ppt”,做以下操作:
1. 在第一张幻灯片中先将原标题删除,再插入艺术字“我班的故事”,采用艺术字库中第三行第一列的式样,字体为华文新魏,字号为48。
2. 在第一张幻灯片右下角插入剪贴画“学校”。
3.设置所有演示文稿应用模板为Straight Edge.pot模板。
4.在最后一张幻灯片的空白处插入动画“Cyclers.avi”,设置在单击鼠标时播放该动画
5.以“我们班的故事+自己的名字”保存提交作业。
PowerPoint2000重点难点
1、插入新的幻灯片 插入→幻灯片
2、修改幻灯片中的文字,文字的大小、字体、形状和颜色等。
3、改变幻灯片的显示方式 窗口左下角的五个按钮
4、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5、改变幻灯片的背景格式→背景→颜色(填充效果)
6、应用设计模板。格式→应用设计模板。
7、为幻灯片设置动画效果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
8、在幻灯片中插入电影片段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影片
9、在幻灯片中插入声音文件 wav,mp3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
10、幻灯片的移动复制和删除
11、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幻灯片放映→幻灯片切换
12、选择幻灯片的放映方式 幻灯片放映→设置放映方式
13、给幻灯片加上超级连接 选中文字或图片→插入→超级链接
第五篇:PPT材料整理
PPT演义总结(陈魁P368)
六种典型框架模式:
1.说明式:多用于方案说明、课题研究、产品介绍、情况发布等PP演示,逐步分析、从不同角度解释,一般采用树状图,特点:中规中矩、清晰明了。2.罗列式:主要用于工作汇报、成果展示等,一般内容较单一,无需目录,在封面或序言后直接把内容按一定顺序(如时间、地域、重要性、关联性等)罗列出来。3.故事式:主要针对一些轻松、娱乐、煽情型PPT演示,多用在沙龙、晚会、聚会等场所。一般按照时间、地点、事件演变的线索或者演示者内心变化的线索进行。4.剖析式:针对特定问题层层剖析、层层递进,以展开整个PPT的一种结构模式,主要用于咨询报告、项目建议书、方案介绍等PPT。其结构:引出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提出解决方法—结论。5.抒情式:结构随心所欲,可以有感而发(针对具体事件。先叙事再发表看法),也可以无病呻吟(开门见山,直接抒发)。6.渲染式:对内容不断重复、不断强化,甚至用夸张手段展示。关键在于找准你需要渲染的核心内容,及你的宣传点,明确其独特且最能调动观众兴趣的地方,围绕着个点组织整个结构。注意两点:宣传点的数量与宣传效果成反比;对表现内容本能简单地重复有一定“节奏感”,带动观众。
图文
文字的精简衡量标准:
一、作用,文字作用:提示、注释、装饰。凡不属于这几类的就要考虑精简了。
二、效果,大部分文字是观众用来瞟的,而不是用来读的,要坚持“瞟”的原则,瞟一眼不明白的,就需要精简。
字体
一、字体选择:“宋体”较为严谨,适于正文使用。“黑体”较为庄重,可以用作标题或需强调的区域。
二、五种经典字体组合:
1、方正综艺体简(标题)+微软雅黑(正文)适合课题汇报、咨询报告、学术科研等正式场合。
2、方正粗倩简体(标题)+微软雅黑(正文)适合企业宣传、产品展示之类豪华场合。
3、方正粗宋简体(标题)+微软雅黑(正文)适合政府、政治会议之类的严肃场合。
4、方正胖娃简体(标题)+方正卡通简体(正文)适合卡通、动漫、娱乐之类的轻松场合。
5、方正卡通简体(标题)+微软雅黑(正文)适合中小学课件之类的教育场合。
三、快速修改字体:开始/替换/替换字体。
四、字体的嵌入
防止PPT字体在别的电脑乱码或无法编辑。平时制作时不要嵌入字体,所有操作完成再完全嵌入。
方法:单击最左上角(office键)--单击Powerpoint选项—单击“保存”选项,最下面设置保存。
五、字号的大小
1、快捷键:Ctrl+[--缩小一档; Ctrl+]—增大一档。
2、文字效果:制作自定义艺术字
① 更改字体颜色:文本填充—其他填充颜色—选色确认。② 为文字填充图片效果:文本填充—图片—选择图片单击插入。③ 文字渐变效果:文本填充—渐变—选择已有效果或其他效果—渐变填充—选择设计。④ 为文字填充纹理效果:对填充的位置、大小、透明度等进行调整。方法:文本填充—纹理—选择效果或选择其他纹理,单击文件、剪贴板、剪贴画添加---选择是否“将图片平铺为纹理”(平铺默认为图片左上角为背景)---调整偏移量、对其齐方式等。
3、添加绚丽花边 方法: ① ② 选择文本轮廓或选择字体后单击右键—选色、调整轮廓粗细 渐变效果轮廓:选择文字或文本框—单击格式—艺术字样式(右下角设置箭头)—单击设置箭头—选择确认。
4、文字立体效果(与边框、渐变过程相似)
5、映像效果:方法:文本样式—选择
6、发光效果:方法:文本效果—发光---选择样式或点击其他颜色。注意:光亮选择要自然,要么与文字色相一致,要么与背景相融合,要么白色。另外为文字增加一个与光亮同样颜色的边框会强化发光效果。
7、棱台效果(与6同理)
8、文本变形效果
方法:文本效果—转换—调整“◆”键
9、消除艺术字方法:选中文本—单击格式/默认艺术字下拉菜单/消除艺术字。
六、让文字更易识别方法:
1、分解文字:找出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重点、次重点、非重点,保留重点内容。按条排列。
2、凸显重点:给标题强调内容加特效,如;加粗、变色、斜体、特殊字体、艺术化文字等。
3、添加项目符号:放在文字前的导引符,有强调和引导作用。一般用于简短的文字前。如:●或立体符号
图片
一、让图片背景透明话 方法:
1、复制图片到PPT:插入图片或Ctrl+c,Ctrl+v复制粘贴。Ctrl+滑轮上下滚动,图片放大缩小。
2、Ctrl+拉伸按钮:同时上下左右对角线双方向拉大或缩小;Shift+拉伸按钮:单方向保持图片同比例拉大或缩小:Ctrl+ Shift+拉伸按钮:上下左右对角线双方向并保持同比例拉大或缩小。
3、单击图片—图片工具—格式—重新着色—设置透明度—魔法棒单击希望取出颜色部分。
二、对图片进行裁剪 方法:
1、选中图片单击—图片工具—格式—裁剪—托洞八个按钮。
2、精确裁剪:Ctrl+滚轴图片放到最大—裁剪;按下Alt键,拖动裁剪按钮(Alt+拖动鼠标)
三、提高图片质量
1、选中图片复制到PPT——图片工具/格式/亮度
四、快速艺术效果
1、单击图片——图片工具/格式/图片样式最右面的下拉菜单。
图片图形化
改变图片形状方法:
1、选中图片——单击图片工具/格式/图片形状。
2、基本形状选择——可用裁剪方式进行大小调整。
图片加边框
作用:突显图片;美化图片。
原则:与背景相融,同时又与背景相区别。
方法:选择图片——单击图片工具/格式/图片边框——选择颜色(推荐白色)——在粗细(虚线、其他线条)选项里设置线条粗细
图片立体效果
方法:图片内容重要慎用该效果
单击图片工具/格式/图片效果——预设效果/阴影效果/映像效果/发光效果(突出照片、一般选择白色)/柔滑边缘效果(适合干净的背景,作用在于减少背景与图片的对比感)/棱台效果(三维选项设置)/旋转效果(从不同角度观看图片,从而强化立体感)
压缩图片
选中图片——单击图片工具/格式/压缩图片——单击选项按钮——压缩选项全选——目标输出(若对PPT大小无要求选择打印版保证清晰度)——注意:不要选择“仅应用于所选图片”
图片快速替换
质感、样式、效果、位置都不会改变
方法:选中对象——右键单击选择“更改图片”(尽量选择比例相似图片)
图表
图表是PPT表达的核心武器,所以应先掌握绘图。
1、图形绘制技巧
线条:最后三条线曲线、任意多边形、自由曲线,是绘图的“万能线”,能绘制出任何平面图形。矩形:第一个矩形以外的所有矩形角度都可以调整。箭头:一个PPT内尽量保持一致。
技巧
技巧一:把绘图工具添加到快速访问工具栏
方法:单击最左上角“office按钮/powerpoint选项”——选择自定义:左侧为待选的所有工具选项,右侧为已经选择的快速访问工具选项——单击常用命令——选择“插入选项卡/形状”——出现“形状”工具条——单击添加按钮——选择在功能区下方显示快速访问栏工具
快捷键:CTRL+S保存;CTRL+Z撤销;CTRL+Y重复(与撤销相反动作)
技巧二:用Shift键绘制标准图形 作用:绘制规规矩矩的图形
三种线条:水平线、垂直线、45°倍数直线。
方法:选择绘图工具——选取直线——按下Shift键,任意拉伸——按下Shift键得到延长线
技巧三:用Ctrl键实现居中拉伸图形
方法:Ctrl同时拉伸按钮——拉伸中心不变;Ctrl+shift+拉伸按钮——图形以中心为原点、等比例拉伸
技巧四:快速复制图形方法(用于图形、图片文本框、幻灯片等)
法一:选中图片——Ctrl+D(连续复制、且保持相同间距)法二:Ctrl+拉动对象,任意复制法(选中对象,按下Ctrl 拖动 图形到任意地方,即复制图像到该位置)
法三:Ctrl+Shift+拉动对象,对齐复制法(平行或垂直等间距复制);只按Shift键仅对齐移动对象
技巧五:一条线绘出任一图形 在“形状/线条”里最后三种线足以满足我们的全部需要。
1、曲线:两点之间自动产生曲线;
2、任意多边形:两点之间构成直线;
3、自由曲线:连续不断的绘制,形状随心所欲。
图形的填色技巧
按照前一节的方法绘制图像,如柱形图等。① 填色方法:
1、选择对象:Ctrl+对象,按下Ctrl键不放,选对象。
2、单击“绘图工具/格式/形状填充”,选择颜色。
3、同理可以为标题框等填色。
4、改变形状边框“绘图工具/格式/形状轮廓/。” ② 渐变填充
一是异色渐变,即图形本身有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变化。二是同色渐变,图形只有一种颜色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变化。作用:增加生动性和立体感。方法:
1、运用绘图技巧画图,填充,2、选择需要填充的形状,方法:
1、单击右键并按O键;
2、单击绘图工具/格式/形状样式里展开按钮;
3、单击绘图工具/格式/形状填充/渐变。
3、纯填色改成渐变颜色
注意:多个图形填充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渐变方向要保持一致,光线要向同一方向照射。二是、颜色要有明显区分。三是、颜色饱和度和亮度要基本统一。
高光效果 高光是图形立体化,剔透感的杀手锏。高光主要是在平面图形的上层加一个半透明的图形,一般由白色、半透明色到透明色的一个渐变。步骤:
1、绘制图形。
2、插入图形,默认有色、有边框的。
3、按下鼠标右键+O键,设置填充色。把默认纯填充色改为渐变填充色。
4、矩形填充改成线性,方向。光圈1,颜色改为白色。纯白色显得光线过亮,透明度设为40%。光圈2,把透明改为100%,颜色是什么没关系。
5、取消边框颜色。
6、高光有些单调。一般光线会有一定的角度,比如略微偏左照射,左上角需要加个高光。插入一个椭圆。
7、单击绘图工具/格式/旋转/其他旋转选项,“旋转”调整椭圆方向。
8、采用与矩形高光同样的操作方法,把纯色改为高光填充。(记住复制格式快捷键,选中需复制格式图形 ——Ctrl+Shift+c;再选中要设置图形按Ctrl+Shift+v,即可把矩形效果应用。)
注意:高光一般用于颜色较暗的背景,只有这样才能透出高光的亮度。同样,要注意高光的一致性,整个PPT都应如此。
图形组合排布技巧
方法:
1、把背景图拉满屏,设置为最底层。
2、元素排列位置后,调整排布分层。快捷键:右键+R至于顶层;右键+F上移一层。右键+K至于底层;右键+B下移一层。作图功能——选择窗口
单击任意元素,格式-选择窗口——选择和可见性,已添加到快速访问栏。便于编辑图片。组合与解散 意义:便于把有关的对象(图形、图片、文字)等捆绑在一起,类似于一个对象。
作用:
一、更容易批量选择对象。
二、避免误操作。三便于做动画效果。
组合操作:Ctrl+选择对象,单击右键,选择“组合”快捷键:Ctrl+G。
解散操作:Ctrl+选择对象,单击右键,选择“取消组合”快捷键:Ctrl+G+U。快速对齐操作:
一、网格线和参考线设置:单击右键,选择“网络和参考线”。
二、把对其设置加入到快速访问工具栏。
单击office按钮,单击“PPT选项”,单击“自定义”,选择“绘图工具/格式选项卡/对齐”并添加,确认。
制作3D效果
3D图表包括两类:仿3D图表和真3D图表。
一、柱形立体
主要用于柱形图中。一般通过绘制一个立体的方形图或圆柱图,加上配色、阴影即可。例:
1、根据原始数据,在空白PPT上绘制横坐标;添加文本框;添加纵坐标刻度。注意:纵坐标里的数字一般实行右对齐,以便识别。
2、在横坐标的第一个标题上,插入一个立方体。
3、根据数值大小,拉伸立方体,使图形与数值吻合。
4、设置图形颜色。快捷键:右键+O键。光线:从上往下一般是从浅到深。
5、一般把图形边框颜色去除。
6、必不可少的一步:为图形添加阴影。因为光线来自上方,阴影自然是向下向后的透视效果。一般,选用预设的透视效果即可,不需要调整大小、透明度等。
7、按下“Ctrl+Shift”键,平行复制立方体。然后拉伸调整。
二、线性立体
线性图表一般以直线或曲线为主题元素,但因为线一般较细,所以立体效果不明显,其效果主要是通过坐标、点等来衬托出来。方法:
1、绘制横坐标,添加文本框,添加纵坐标刻度。为方便纵坐标添加版的效果,没有建立坐标轴。
2、为方便对齐数据,调出网格。把数据用圆形标出来并填充颜色。
3、不同组填充不同颜色。
4、全选3个圆,按右键+O键,去除边框颜色。
5、全选三个圆、单击“绘图工具/格式/形状效果/预设”选中合适效果。注意:一般做3D效果时,如果没有成熟想法,就用预设,在此基础上修改。
6、按下Ctrl+鼠标滚轴可以看出,效果阴影过于夸张。选中3个球,单击“绘图工具/格式/形状效果/阴影“可换成外部阴影”。
7、批量复制格式。选中对象,按下快捷键:Ctrl+Shift+c。选中需要改变的对象,按下快捷键:Ctrl+Shift+v。
8、绘制连接线。单击“插入/绘图/任意多边形”,从第一个对象开始点击,直到最后一个对象,按下ESC键。
9、选中绘图的线形,按右键+O键,把线的宽度加大。
10、把颜色设为圆点同色,最好线条加点渐变色,以体现变化的感觉。
11、按下Ctrl。单击圆点,使其至于顶层。
12、添加图例、说明、灰色纵坐标板。特别注意右侧加一个灰色的版,用于平衡画面,常用于研究报告、工作汇报等比较正式和严谨的PPT。版型立体
是指矩形之类的图形添加的一种厚度效果,主要用于整句或整段的文字后,起到强调、美化的作用,目录、标题应用较多。方法:
1、常规型目录(即文字加矩形),比较简单。首先绘制出圆角矩形。
2、为使画面体现出光照的立体效果,将矩形设为渐变填充。单击右键+O键。渐变填充一般用三种:本色由浅到深;由白色到浅色;由彩色到黑色。
3、去除边框。使用真3D效果时,一般都不加边框,这样才能更加营造立体感。
4、若立体效果相同,也可全选后统一添加。
3D立体效果的设置(单击右键+O键)
三维格式:通过设置顶端棱台、底端棱台、深度、轮廓线及表面材料等,为平面图形增加一个纵深效果,从而实现平面图形的立体化。这是实现三维效果的核心。
三维旋转:顾名思义,共有三个维度:平行旋转(X轴)、垂直旋转(Y轴)、圆周旋转(Z轴)。其本质在于让三维格式能被看出来。任意立体 方法:
1、在快速访问工具栏中插入一个拐角箭头,并调整位置、大小和粗细。
2、为图形添加一个渐变颜色,因为要做一个迅速前进的感觉,所以采用由浅入深的渐变色。
3、为箭头设置棱台效果。顶端采用花纹棱台,并且比底端稍小。深度颜色采用自动颜色,以求自然。照明效果采用“明亮的房间”。
4、在三维效果中,添加透视效果。没有设置默认透视效果时,透视选项为灰色,无法修改。
5、添加向左下偏移的外部预设阴影,并对阴影透明度、大小、角度及距离进行调整,看起来更加自然、分量适当。
6、继续添加箭头。注:其余图形的立体效果无须重新制作:一是选中已经制作好的立体图形。按下“Ctrl+Shift+c”键。二是需要同样效果的图形,按下“Ctrl+Shift+v”键。三是重新设置填充颜色。让图表专业起来(SmartArt图表)一是智能添加和删除。方法:
1、单击“插入/SmartArt/图片重点列表”,绘制一个SmartArt图表。
2、若需要添加,则选中该图标单击:“SmartArt工具/设计/添加形状/在后面添加形状”
3、若需要减少,则按住Ctrl+对象+Delete 二时快速配色 方法:
1、当我们添加SmartArt时会以默认形状出现。单击“SmartArt工具/设计/更改颜色 ”。
2、选择颜色。三是只能调整大小
操作一:调整某个图形的大小 操作二:调整整个图表的大小 四是批量设置质感。
方法:单击“SmartArt工具/设计”,在预设的14种效果进行选择。选择后还可以进行边框、阴影、三维等设置。
并列关系图标
所有对象是平等关系,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一列举出来,无主次之分。制作要领:并列的对象一般都是由标题加解释性文本组成的。
几个对象在色彩、大小、形状等方面要保持一致。所以,我们只需要制作一个,复制、更改颜色即可。方法:
1、每个对象一般由标题和解释文本两部分组成,标题面积小但分量重。用三个圆角矩形分别制作标题和解释文本,2、为标题底层的矩形填充红色渐变,一方面能增加标题分量,同时非规则边框会生动很多。由红到深红也是为了生动。
3、标题的文本框也设成浅灰到灰色的渐变,是为了更加凸显边框效果,同时与边框对比形成立体感觉。
4、解释性文本设成60%的半透明色,为的是降低分量,同时也能画面透彻。
5、去除红色矩形的边框,为灰色标题加上白框,是为了让画面显得干净、透彻、醒目。
6、按“Ctrl+Shift”键的同时连续横向拖动第一个对象。可以同时复制多个同样的对象。
7、按照前面的方法改变颜色。注:采用亮度和饱和度较接近但对比又较明显的配色。标准:一眼能看到四种颜色,而且没有轻重感。
8、为对象添加文本框,标题加粗,下面的文本加项目符号。多个对象分别组合,然后在对齐选项里选择“横向分布“。
综合关系图表
由多个对象推导出同一个对象的关系形态,一般表示因果、集中、总结等意思。
制作要领:综合关系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中心非常明确,也就是由几个对象最终推导出的那个对象,颜色最突出、尺寸最大。位置一般处于中心,也有的处于幻灯片右侧。
其余几个对象一般都是中心对象的缩放,而且处于并列关系,形状一般相同,颜色或相同或间隔区分。方法:
1、首先制作中心对象。按下“Ctrl+Shift”键,在幻灯片中心绘制两个叠加的圆。为了增加生动感,两个圆呈45°错位。
2、为中心圆填充颜色。一般填充较鲜艳的颜色,如:红色、紫色等,而且采用纯色或带高光的渐变。
3、外圆的填充色作为中心圆的边框,采用45°由灰色到深灰色的渐变,以增加立体感。
4、把中心圆的边框改成2磅纯白色,以凸显红色填充效果,让画面显得明亮。去除外圆的黑色边框,让画面显得干净简洁,给人更强的视觉冲击,5、为便于操作,全选两个圆,并按下“Ctrl+G”键,群组。按下:“Ctrl+Shift”键,移动该群租,复制到任意位置。
6、按下“Ctrl+Shift”键,拉伸复制的群组,等比例缩小到原群组一般左右大小,作为分对象的图标。
7、如果我们准备做6个分对象,则在画面中心按“Ctrl+Shift”键绘制一个正六边形,同理。
8、按下Ctrl键,拖动缩小的对象,分别复制到六边形的六个顶点,对象中心对准顶点。我们看到,6个分对象围绕中心对象呈均匀分布。
9、为表示综合的方向性,在插入图形选项里,绘制箭头。调整大小,使箭头尾部与分对象的直径相等。
10、设置箭头颜色。因为箭头不是强调重点,所以调整成与背景较为相近的颜色,并去除边框。
11、按下Ctrl键,拖动箭头,复制到六个对象处。全选六个箭头按右键+K+K键,把箭头至于顶层。或单击右键设置。
12、分别选中箭头按右键+Z键,分别调整箭头方向,使箭头顶点对准中心对象。
13、加入文本说明。插入六个圆角矩形。因为画面已经由很多很多圆组成,所以把圆角矩形调成直角。注意:画面只用圆形或只用直角都会显得太单调,最好两者搭配。
14、为矩形填充60%透明的纯白色,并把边框颜色改成灰色。把文本框图形至于底层。15、插入文本框。中心对象的文字加大加粗,分对象标题加粗,解释性文本一般字体即可。推荐用微软雅黑字体。
扩散关系图表
是指一个对象分解、引申或演变为几个对象的情况,是综合关系的逆过程,一般用于解释性的幻灯片中。该应用最广泛。制作要领:“总”到“分”是这一关系的典型特征。中心对象最明显、分量最重,分对象通过各种方式关联在一起,并与中心对象呈发散状态。方法:
1、制作中心对象,选中对象,按“Ctrl+Shift”键,移动复制对象。两圆叠加,其在与增加中心对象的分量。
2、把外圆色彩设为“无填充”。
3、把外圆的边框加粗,颜色调成20%透明的灰色。
4、水晶球一般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渐变圆形套上一个高光构成的。
5、水晶球的高光一般是半透明到全透明的椭圆,面积约为背景圆的一半。
6、去除高光的边框颜色,并把其填充色设置为:渐变填充、增加光圈2结束位置100%、透明度100%。其中光圈1的色彩决定了高光的强弱,如果不透明则最强。
7、中心图像下方的连接线是一根圆弧线、三根直线段组成的。线条加粗。
8、分对象由两个矩形叠加实现。
9、分对象的底层是非常巧妙的形状。既起到标题的作用,也起到边框的作用,同时还起到文本框背景的作用,所以采用了独特的矩形同色渐变。去除边框颜色。
10、如前所述,为下面的图形填充一个25%的透明的纯白色,这样会让画面比较清透和生动。
11、为标题栏增加立体效果。插入一个略小的圆角矩形给它加个亮光。注:因为分对象是标题,所以不能过分抢眼,用一个稍微弱一点的高光,填充色设置为:渐变填充、增加光圈2结束位置100%、透明度100%,光圈一的透明度为50%。
12、以同样的方式制作另外的对象。注意三个颜色的协调和区分,同时与重新对象有明显的区别(如分对象用偏冷的色调)
层进关系图表
几个对象之间呈现层层推进的关系,主要强调先后顺序和递增趋势,包括:时间上的先后、水平的提升、数量的增加、质量的变化等。
制作要领:层进关系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先后的顺序和量的变化,如何表现层次感是制作的关键。
层进关系里几个对象的制作方法是相同的,只是在大小、高低、深浅等方面有所差异。方法:
1、菱形得的三维效果实现阶梯状,先绘制底座。
2、假设光线从左上角照射,为菱形设置45°,线性渐变填充,同时去除边框。填充色设置为:渐变填充、类型:线性、方向:45°、增加光圈2结束位置100%、透明度0%,光圈一的结束位置、透明度为0。
3、为菱形添加一个三维格式的效果。深度根据个人感觉而定,颜色用灰色。同时加一点顶端和棱台更加自然。(1.1磅)
4、按下Ctrl键并拖动图形,连续复制3个同样的菱形立体。菱形的排列方向即为层进的方向。
5、调整层次,使菱形在同一层次。按照复制的顺序,依次选择/右键/K+K键,置于底层。
6、制作第一个标题图标。也是一个菱形的三维效果。插入菱形,位置在刚才制作的第一个图形的正上方。
7、填充颜色,去除边框。填充一个较为鲜艳的红色渐变,注意其渐变方向跟底座一致。
8、为菱形设置三维效果。深度设为深红色,深度较低,18磅左右。与底座保持一致,设置较小的棱台效果。
9、第一个完成后按下Ctrl键并拖动对象,复制到另外三个底座上。
10、分别调整另外三个对象的三维深度,直至产生明显的层次感,11、调整位置。按制作的逆顺序,依次选择并按右键+R+R键,从上而下,后者在前这的顶层。右键+K+K依次设置各个形状的色彩。
12、为图形制作文本背景框。依次插入4个条直角矩形。
13、全选矩形,按右键+Z键并进行旋转,与原先制定的立体菱形方向保持一致,设定为333°。同时,按右键+K+K键,把四个矩形置于底层,以表明是文本框的背景。
14、新插入文本框的背景色与正上方的图形颜色尽量一致,光圈2结束位置50%、透明度50%即中间50%透明、两端100%透明。
包含关系图表
是指一个对象包含另外一个或几个对象的图表,其余几个对象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更复杂的关系。
制作要领:关键在于“包含”的概念如何体现,一般都是用一个闭合的图形表示,可以是中心对象本身做的很大把其余几个对象包含进来,也可以单独再画一个圆或矩形把其余几个对象囊括进去。方法:
1、插入圆角矩形,制作中心对象。
2、加一个由浅入深的红色渐变,并去除边框。
3、仅一个矩形显得单调,给它加一个淡淡的亮光,让画面立体些。高光是一个矩形,宽度与红色矩形相等,高度为其1/3,添加60%的白色到100%透明的填充。
4、全选、单击右键为标题框添加一个外部阴影效果。(阴影:透明度60%、大小100%、模糊4磅、角度90°、距离3磅)
5、按下“Ctrl+G”键群组该对象。按下“Ctrl+shift”键垂直拖动复制,作为分对象的标题。
6、按下“Ctrl+shift”键和拉伸按钮,等比例左右压缩压缩群组,使对象的标题框稍小些,并更改填充颜色。
7、按下“Ctrl+shift”键,并平行拖动图标,分别复制两个同样的标题框,更改颜色。选中三个群组,用横向分布把三者均匀分布。
8、因为标题比较炫丽和鲜艳,下面解释性文本框需要制作简洁。直接插入一个圆角矩形,并按右键+K+K键至于底层。
9、去除边框,并进行50%透明的纯白填充,同样是为了让画面更透彻。
10、为图形添加向下的外部阴影效果。注:为半透明图形添加阴影效果,图形会变暗。
11、按下“Ctrl+shift”键,拖动白色文本图形,平行复制到后两个分对象处,并与标题框对齐。并按Ctrl +K+K键至于最底层。
12、发现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点缀就显得必不可少。要让下面重一些,加一个下箭头。注:箭头带有很强的指向性,下箭头往往会加重下方的分量。
13、箭头的颜色和风格与分对象标题保持一致。
14、还可以把点缀做大点,但颜色要半透明化或弱化。点缀毕竟是点缀,不能分散主题。
15、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加个虚线边框,包含关系就一目了然了。注:因为背景和图标里都有明显的矩形色块,所以这里只能采用虚线边框,而不能采用大面积的色块。
冲突关系图表
指两个及以上的对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和对立,冲突的焦点可以是利益、观点、政策等。展示冲突不是目的,预测趋势或寻找解决的方法才是根本所在。
制作要领:不仅要列出两个冲突的对象,还要列出来冲突的焦点、双方的冲突政策、力量对比、以及解决冲突的方法。一般冲突关系里两个对象都是水平摆放,为美观起见,这里采用45°对象摆放。方法:
1、对称型图表,只需制作一个对象,然后复制旋转即可。首先插入两个正圆,交叉45°叠放,并填充图形。(参考综合关系图表的制作)
2、插入右箭头,象征冲突关系。箭头尾部宽度与外圆的直径相等。右键单击箭头,按下K+K键,置于底层。
3、右键单击箭头,按下Z键,在弹出的对话框里把旋转设为45°。把箭头移到圆形图案的底部,并让尾部与圆的直径重合。
4、冲突关系要特别强调箭头,所以设为显眼的纯白色,并去除边框。
5、一般还要为对象加上文本框,以便于说明立场、观点、策略、趋势等。插入圆角矩形,大小根据文字多少而定。右键单击矩形按下k+k键,置于底层。
6、文本图形不是强调的中心,所以给于30%透明的纯白填充。另外,一般情况下,为边框赋予浅浅的色彩,使文本图形有轮廓感。
7、绘制冲突线,也是两个对象之间的分割线。单击插入图形,选定直线,并且按下Shift键,拉伸即可绘制一条45°的线段,长度不宜撑满画面。注意Shift键的妙用。
8、把分割线调整成虚线,颜色调整成与画面协调的色彩。线条颜色不宜过于鲜艳,否侧容易与两个对象的颜色冲突。适当增加分割线的宽度,已给人厚重感。
9、制作另一个冲突对象,有几种方法:拉辅助线、显示网络、用对象翻转。这里采用最后一种。因为矩形和箭头是完全对称,群组它们,选中并按下“Ctrl+G”键。按下Ctrl键拖动该群租复制。
10、对组合进行垂直旋转、水平翻转。翻转功能在制作对称图形时是非常实用的。翻转后位置可能有所偏差,把两个箭头的顶点对齐即可。
11、选中圆形图标,按下Ctrl键。拖至下面一个箭头的尾部,把圆形直径与箭头尾部重合即可。
12、为复制的图标更换填充色,赋予同绿色同等鲜艳和饱和度的颜色。注意:颜色和面积一样都可能带有某些含义,如两种颜色相当,说明分量相当;否则,会给人轻重感。
强调关系图表 是指在几个并列的对象中更突出强调某一个或数个对象的情况。制作要领:强调无非是通过这样几种形式去实现的:放大面积、突出颜色、用线条勾选、绘制特殊形状、摆在核心位置等,有的是单重强调,有的是二重强调,有的是多重强调。另外,对于非强调的对象一般只列出标题就行了;对于强调对象,还要加上解释性文本图形。方法:
1、先制作一个普通的对象,由两个矩形叠加构成。插入 一大一小两个圆角矩形,稍大的放于底层,稍小的放于顶层。大矩形左右露出,上下遮盖,以活跃画面。
2、因为是文本背景,所以小圆角矩形色彩不宜过亮,填充为灰白到灰的90°线性渐变。为了增强画面的亮度,把边框设为纯白色(光圈2结束位置100%、透明度0%、光圈1结束位置0%、透明度0%)
3、大矩形填充为灰色到深灰色的渐变,方向与小矩形一致,90°线性填充。去除边框颜色。
4、全选对象,按下“Ctrl+G”键,群组该对象。按下“Ctrl+Shift”键,拖动该对象,复制,在需要强调的那个对象旁的空间适当留大。
5、通过放大面积、突出颜色、用线条勾选、绘制特殊形状、摆在核心位置等,增加强调效果。按下“Ctrl+Shift”键,同时拉动角部按钮,等比放大。
6、特别注意:等比拉伸后,实际上这个对象的边框也变宽了,这是两个图形相扣制作边框时会出现的问题。这是需要在外矩形不变的前提下把内矩形调宽些。选中内矩形横边框,按下“Ctrl+Alt”,向一侧稍微拉伸,是整个对象的黑色边框与别的对象大小相近。Ctrl键在于让两个方向同比例拉伸;Alt键在于能够细微拉伸。
7、更改外矩形填充色为由红到深红的90°线性渐变。这是一种即显眼又庄重的色彩。
8、选中所有对象,在快速访问工具栏中(或“绘图工具/格式/对齐”里)单击“横向分布”,把对象之间的距离调匀。
9、避免过于单调。添加一个圆形图标,首先插入两个正圆,交叉45°叠放。(参考:综合关系图标的制作)
10、因为该部分是强调部分也即中心对象,所以对内圆色彩填充较为鲜艳且厚重的颜色,与下面外矩形颜色一致:采用稍深的红色填充。对外圆也采用45 °灰色到深灰的线性渐变填充。
循环关系图表
循环关系图表是指几个对象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强调对象的循环往复。
制作要领:循环是一个闭合的过程,通常用循环指向的箭头区表示,有时候对象本事就是箭头。循环过程一般较复杂,所以在制作图表时,尽可能去除无关紧要的元素,尽可能把循环对象凸现出来,并保持画面一目了然。方法:
1、对于较复杂图形的绘制,建议调出参考线,必要时调出网格,纵横坐标对准0。操作方法:在视图任意地方单击右键,选择“显示网格和参考线”。参考线显示或隐藏的快捷键:Alt+F9
2、从绘图工具栏插入环形箭头,按“Ctrl+Shift”键,并以纵横参考线交会处为起点绘制,大小适中。
3、如果做三个箭头旋转构成的圆,则每个箭头从始点到终点的角度为120°,这是绘制一个等边三角形,置于右侧就可实现。按住“Ctrl+Shift”键,从视图中心开始绘制。
4、选中箭头图形,点击上面的箭身调节按钮(黄色,用于调节箭身的长度和宽度),在保持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把图形拉伸到顶点对准三角形左上边。
5、删除三角形。选中箭头图形,按下“Ctrl+D”键,复制两个同样的图形。三个图形中心重合,旋转另外两个让它们首尾相连。
6、为便于进行三维旋转和三维格式设置,选中三个对象,按下“Ctrl+G”键群组。为便于看效果,按下Alt+F9 键,隐藏参考线。
7、填充颜色。填充较为鲜艳的纯色渐变,并去除边框。
8、因为画面简洁,所以可采用很炫的三维格式及三维旋转。采用形状效果中的预设中的最后一种。
9、效果变形过于严重,不利于识别箭头效果,所以,对“三维旋转”进行设置,把水平旋转(X)取消,保留透视。
10、因为图形突出,文本框也尽可能简洁,以线条加文字的形式更能凸显图表关系。插入任意多边形绘制一条折线。
11、去除折线填充色。把与箭头图形接触的一端设为圆点(设置图片格式/填充,无填充;线型/前端类型、后端类型)
12、复制并旋转制作另外两条折线,并添加标题及文本框。(这是一种典型图表型幻灯片,图表非常突出,文字处于辅助地位。)
组织结构图表
树状的组织结构图把机构设置、管理职责、人员分工等——展示出来,是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最常用的图表之一。
制作要领:其制作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把架构的复杂和画面的美观结合起来。有一个基本原则:简洁。
一、删除无关紧要的内容;
二、不重要内容淡化;
三、让线条尽可能清晰。方法:
1、三个部分:标题图标、解释性文本、线条。首先,从制作标题图标开始。插入一个矩形。
2、标题图标是组织结构里的核心元素,所以一般颜色较鲜艳。线性渐变填充由红到深红的90°,同时去除边框颜色。(填充:光圈一颜色为红,结束透明度为0;光圈二结束位置100%,透明度0,颜色黑)
3、为加重图标分量并增加立体效果,为渐变矩形添加一个淡淡的高光。
4、高光:光圈一:颜色为白色,透明度为40%,结束位置0;光圈二:结束、透明为100%的渐变,不与形状一起旋转。比较自然。同时,去除高光矩形的边框色。
5、一般,还应为标题添加一个边框或阴影以凸显立体效果。为了不与前面重复,特意添加一个细细的外套线框,实线、设为淡红色、透明度0,为了美化。
6、群组该图标,按下Ctrl键并拖动复制。长度及内容根据实际调整,分层。
7、中层调整为跟高层接近的色调,底层过多时可以设为同色。(一般灰色之类的稍暗的颜色),若内容不多时可设为不同的彩色(颜色不应花哨,应接近)
8、在底层下方,制作解释性文本图形,用以说明。这些解释无需字多,只需提示性的文字即可。分别插入直角矩形。
9、一般我们把图形设为纯白色,边框涂成灰色即可。
10、为提高视觉效果,可以进一步设置。填充:纯色填充颜色白色,透明度30%,为的是增加图形的透澈感。把边框(线条颜色-实线-透明度0)设为与标题同样的色彩,以便于识别。
11、为实现立体效果,为图形加上透视阴影。要注意:
1、阴影的方向。光线来自前上方,所以阴影都是向中后。
2、图形的层次,避免阴影盖在图形上面的现象。(阴影:黑色、透明度80、大小100、模糊6磅、角度315°、距离0磅)
12、在绘制连接线前,需要把各个图标群组。所有的连接线都是由直线或肘形连接符构成。连接线尽量与各个图形的红点连接,这样连接线会随着图形位置而动。
13、组织结构图的本质在于清晰化,要尽可能让相同性质的连接符重叠,不至于画面过花。拖动肘形连接符的黄色菱形,可调节连接符的弯曲位置。
14、注意画面的层次性,选中三条连接线,按右键+K+K键,把连接线至于底层。
流程图图表
是指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具体业务处理过程,是一种形象化、清晰化的“流水账”。
制作要领:简洁、形象是流程图的基本要求。简洁,就是把原先纷繁复杂的业务流程抽丝剥茧,剔除不重要的环节;形象,就是把文字表达改为图示表达,让人一目了然。方法:
1、图标还是用两个圆角矩形叠套,要做简洁风格,就把矩形中心完全对齐。
2、若整个图标都透明,则不醒目,所以,只把外矩形透明,内矩形采用三维炫丽效果,以形成对比。内边缘填充炫丽的色彩:90°深-浅-深的红色渐变。(填充:渐变填充:预设颜色与背景色相同,光圈1:颜色黑色、透明度结束位置为0。光圈2:颜色红色、透明度0结束位置为50.光圈3:颜色黑色、透明度0结束位置为100)。
3、为凸显图标,添加立体效果。选定图形,按右键+O键,设置三维格式。顶端棱台选择艺术装饰,因为其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棱台效果。
4、上述立体效果较暗,所以设定一个光照效果。特殊格式里的第三个较亮,设定。同时注意设定角度,可以比较一下,不同的光照角度所得到的效果相差也较大。
5、为外矩形添加70透明的纯白填充(填充:纯色填充)。这个效果跟背景的高光感接近。同时取消外部边框的色彩。
6、为外矩形添加一个棱台效果看起来会有半透明的玻璃质感(三维格式:深度:颜色白色深度5磅;轮廓线:颜色黑色、大小0磅)。注:为保持与图标的统一性,不要做三维旋转,也无须设置过亮的光照。
7、选中对象,按下“Ctrl+Shift”键并拖动,根据需要复制足够的对象,并用对齐、横向分布、纵向分布等功能均匀排布。
8、插入箭头。在插入图形菜单中选择箭头,按下Shift键,绘制出的箭头不会出现倾斜。
9、把箭头颜色调整为白色(线条颜色:实线、白色、透明度0),与整个画面明亮的风格相统一。(线型)把箭头宽度由默认0.75磅调整到2.25磅或更宽,使之清晰化。(箭头设置)如右图所示的箭头风格,第三种最锋利,第五种最钝,其余根据情景选择。
10、建议用任意多边形绘制跨行弯曲箭头。当然也可以用一节节线段拼接只是插入对象过多,比较麻烦。
11、让任意多边形的效果设置与箭头保持一致。注:对于流程、组织结构等图表中箭头、线段等要尽可能简洁,纯白、纯黑无论在什么场景都适合,尽量不要设置过多的色彩。三维等,否则容易喧宾夺主。(线条颜色:实线、白色、透明度0),(线型)把箭头宽度由默认0.75磅调整到2.25磅或更宽,使之清晰化。(箭头设置)如右图所示的箭头风格,第三种最锋利,第五种最钝,其余根据情景选择。
柱图图标
柱图图表是指柱形或条形图案来表示数据变化的图示模式。可以通过PPT2007的图标插入功能直接制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各种各样的柱形形状。
自制柱状图,制作要领:自带柱状图的制作较简单,只需要掌握插入图表和设置图表的一些基本技能,进行色彩设置、数据添加就行了。方法:
1、单击“插入/图表/柱形图”,里面提供了19个不同的柱形形状。选择其中的一种,确定后。会自动弹出一个默认柱形图和一个Excel表格。两个图形的数据保持同步,当更改Excel表格里的文字和数据后,柱形图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也可以随意添加删减类别或系列的数量,相应的柱形图也会随之改变。此处添加一个三维簇状柱形图。
2、按下“Ctrl+Shift”键并拉伸调节按钮,把图形等比例拉大。Ctrl+Shift+拉伸按钮。
3、在图表工具里可对各项参数进行设置,包括“设计”、“布局”、“ 格式”三类。设计:主要针对图表各元素的分布、形状进行设置。布局:主要针对图表各个元素是否要显示以及显示的方式(包括三维旋转)等进行设置。格式:主要针对图表各个元素(包括图形、文字)的色彩、格式、大小等进行设置。
4、调整颜色。单击其中一个浅蓝色柱形,系统会自动选中所有的浅蓝色柱形,单击绘图工具/格式/形状样式中的设置按钮,进入对话框。
5、为体现立体质感,为所有的柱形添加90°的由浅入深的同色渐变,相应的图例颜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注:在纯净的背景里,数据图表尽可量选用红、黄、绿等较鲜艳的颜色。
6、因为整个画面背景是透澈型风格,所以把文字改为白色,使图表更亮。同时,把文字由默认的Arial改为微软雅黑,把线条颜色改为白色。
7、还可以采用三维旋转,让图表更加立体、形象。具体操作在布局/三维旋转中。
除此之外,PPT中还可以插入折线、饼图等图表,操作方法相识。
任意柱状
制作要领:任意柱状图的制作手法各种各样,只要有纵横坐标、只要有柱状的图形体现数值就可以。这里的关键在于柱状图行的设计,可以用线段、矩形、箭头、圆柱,也可以用各种元素累加而成。赋予立体效果,会让画面摆脱自带图的枯燥和单一。方法:
1、如所有柱状图一样首先绘制纵横坐标,这是制作图表的前提。接下来,插入两个上下并排的圆柱形。
2、下面的图形作为圆柱形的底座,所以填充较深的颜色才更厚实、稳定,进行0°的黑-灰-黑线性填充,有一种光线从正中照射的感觉。同时去除边框,让画面更逼真。(填充:渐变填充:光圈1:颜色黑色、透明度结束位置为0。光圈2:颜色灰色、透明度0结束位置为50.光圈3:颜色黑色、透明度0结束位置为100)。
3、为第一个圆柱图上色,通样也是0°的黑-灰-黑线性填充。注意,立体柱形图需要涂上红、金、绿等鲜艳的颜色。(填充:渐变填充:光圈1:颜色黑色、透明度结束位置为0。光圈2:颜色红、透明度0结束位置为50.光圈3:颜色黑色、透明度0结束位置为100)。
4、一般的,说明文字直接写于柱形图上方,简洁明了。因为画面内容较少,需要把文字融为柱形图的一部分,所以,为说明文字添加一个圆球背景。圆球颜色与柱形保持一致,边框与背景风格一致。采用30纯白透明色。
5、插入一个比圆形稍小的椭圆,制作高光效果。能让圆球更逼真。
6、高光采用三个光圈,90°线性白-透明-透明的填充效果。这是一个较强烈但并不大的高光效果,这样让圆球立体感最强又不至于干扰上面的说明文字。(填充:渐变填充:光圈1:颜色白色、透明度结束位置为0。光圈2:颜色红、透明度100结束位置为56.光圈3:颜色黑色、透明度100结束位置为100)。
7、按“Ctrl+Shift”键,拖动对象,复制成所需要的数量,分别调节柱形的黄色按钮设定高度,并填充相应色彩。Ctrl+Shift+拖动对象。
8、插入万能曲线。需要角度为直角或需要绘制直线时按下Ctrl键就行。完成后,还可以按右键+E编辑顶点微调。
9、进行渐变填充。因为柱形本身已经非常艳丽了,所以箭头不宜过份抢眼,我们为其填充一种灰色,只要能强化趋势效果即可。(填充:渐变填充:光圈1:颜色深灰色,透明度、结束位置为0。光圈2:颜色浅灰、透明度0结束位置为50.光圈3:颜色深灰色、透明度0结束位置为100)。
10、保持画面同意,也可以设置三维格式和三维旋转。
表格图表
表格就是用条条框框把文字切割、填充的一种图表形式。对于内容比较复杂,无法删除,又无法用图形表示,而用纯文字表现又不够直接的内容,使用表格就是最理想的选择。
制作要领:表格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直接插入表格并设置格式;可以绘制矩形拼制;也可以制作复杂质感,然后在上面叠加透明表格。但有些规则必须注意:背景与文字对比要大;背景不宜过花;切忌使用异色渐变;文字一般用黑色或白色。。
注意:表格图一般采用直角,即使用圆角矩形,也要把角度调整为接近直角。方法:
1、单击“插入/表格”,可以随意选择单元格数量,最大为10×10,不够用可在表格后继续添加。
2、选中两行表格,在开始菜单里直接单击形状填充,选择所希望的颜色。
3、可根据实际要求合并单元格。
4、设置表格的大小。
5、为表格间隔填充白色和浅灰色。(底纹:颜色选择)
6、表格只有三种立体效果(棱台、阴影、映像)可供设置。第一种针对单元格,后两种针对整个表格,从12种棱台效果里选择适合的。(注:谨慎选择映像,这会让人不容易读懂表格内容。)
7、添加文字。
饼状图表
饼图显示一个数据系列中各项大小与各项总和的比例。其应用广泛,但有以下几个限定:只有一个要绘制的数据系列;要绘制的数据没有负值;绘制的数值一般没有零值;各类分别代表整个饼图的一部分。
基本要求:组成饼形的几个部分在颜色上能够明显区分,同时又能够在形式上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方法:
1、按下“Alt+F9”键弹出参考线。因为背景方格会干扰画面,插入圆角矩形,并设置30%纯白透明,作为图表展示的背景。
2、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选中饼形,并按下“Ctrl+Shift”键,插入正圆饼形。根据数据拉动调节按钮(黄色的菱形)
3、采用同样的方式或按下“Ctrl+D”键,绘制几个同样的饼形,根据比例拉动调节按钮,让几个饼形拼成一个正圆。按下“Alt+F9”键,隐藏参考线。
4、一次选中各个饼形图,并按右键+O键,分别填充几个区分明显的颜色。注意颜色的亮度和饱和度要一致。
5、选中四个图形,按下“Ctrl+G”键,群组,并作为一个整体添加三维效果。按右键+O键,在“三维旋转”选项里,进行纵向旋转315°。
6、在“三维格式”选项里,为顶部添加三维棱台。选择效果较明显的艺术装饰,默认宽度为9磅,高度为6磅,无需更改。底端棱台无需设置。为立体效果添加45磅深度,颜色自动添加,各个图形会自动匹配与表面颜色匹配的深度色彩。这时,一个立体的饼图图表就完成了,只需添加文字。
7、进一步设置,让效果精益求精。按右键+G+U键,解除群组,几个图形因为中心发生变化而自动分开。
8、调整位置,使图形按照一定的顺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9、为立体效果添加45磅的深度,颜色自动添加,各个图形会自动匹配与表面颜色匹配的深度色彩。
雷达图表
是对同一对象的多个指标进行描述和评价的图表,分别打分,让人对指标状况和发展趋势都能一目了然。制作要领:
该表制作较单一,一般都是同心圆配合任意多边形。其不同在于标注的形式,可以把名称和数字直接标在雷达图上,也可以只在雷达图上标注名称,而把数值与说明标在图例上。方法:
1、按下“Alt+F9”键,调出参考线,并把其交汇点定位在雷达图的中心。要制作一个具有6格参数的雷达图,首先绘制一个正六边形(以交汇点为起点,按“Ctrl+Shift”键绘制)。
2、插入位条线段(对角线),分别连接3副对角,这3条线作为雷达图的坐标轴。
3、删除正六边形,按下“Ctrl+G”键,群组三条线。
4、右键+Z,把图形旋转为33°左右,让其中一条线垂直,若不能完全垂直,按下Alt键,调整旋转按钮,直至垂直。
5、单击插入图形/椭圆形,按控制键“Ctrl+Shift”,以参考线交汇点为起始画7个大小均匀分布的正圆。如果拿不准圆的大小,则按右键+Z键,直接设置圆的直径数值。
6、添加标题,并根据数值制作标记图形。在雷达图上不显示数值,所以,用标记图形的大小进行区分,这里制作正方体表示。
7、为正方体填充鲜艳的红色(由鲜红到深红矩形渐变)。(阴影颜色黑色、透明度60、大小100、模糊2磅、角度315°、距离0)
8、在“三维格式”选项里,为顶部添加三维棱台。选择效果较明显的艺术装饰,默认的宽度为9磅,高度为6磅,无需更改。底端棱台无需设置。
9、插入任意多边形,连接各个立方体中心点,绘制雷达覆盖面。
10、把覆盖面的填充色改为红色,与立方体颜色保持一致,并设为80%透明。
11、添加图例和文字说明。
美化
1、一个中心:每个PPT只要一个中心点。即,在同一时刻,只让一个点吸引观众的视线,其余的都是点缀。要突出一个中心的方法:集中、删除、主角凸显。(1)集中
把相同或相识的内容集中到一个区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2)删减
把不必要的文字及图片删除,只保留最核心的内容。(3)主角凸显
突出的方式有几种:放大、把颜色调整醒目、把对象置于画面中心或左上位置,不要让配角抢了风头。
2、整齐划一
整齐是精致的前提,也是凌乱的天敌。整齐不是传统上的方方正正,因人而异,只要你确立了你的规则,并且始终如一,就是对的。不同的对齐方式有不同的艺术效果:(1)左对齐
最常规的对齐模式,让人一目了然;应用最广,正式与非正式的PPT作品里都可应用;但也是最缺乏个性的对齐模式,并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左对齐之所以能够为众人所接受,在于其符合人们“之”字形的视觉顺序-人在看书和屏幕的时候总是自左向右。然后到下一行,类似“之”字的路径)(2)右对齐
独特而且增强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人民视线由左向右看,在视线还处于左侧时,往往会感到几个对象在右侧是连为一体的,强化对象间的关联感,如在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经常采用。(3)中对齐
中对齐往往给人一种保守而又严谨的感觉,常用于政府、商务、科研等领域,也是初学者最经常使用的一种对齐模式。
因为居中对齐会把人的目光直接聚集在中部位置,所以,中部对齐经常用于PPT的封面标题或者作为口号性的宣传语、欢迎辞等,并用大号的文字。一般画面较干净,仅有装饰性对象,尽可能去除干扰性文字和图片。(4)顶对其
顶对齐与左对齐一样,符合人们自上而下的观看习惯。如果数个对象按顺序排列时,无论怎样排,顶端第一排总是对齐的,这给人一种规矩严谨的感觉。(5)底对齐
若图片、图表本身存在上下的区别,也就是有“站立”的感觉,或者其底部有明显统一的元素,则应采取底部对齐的模式,给人一种稳重感。(6)一体对齐
当文字与竖排图片挨在一起时,最好让文字依靠图片分布,即使靠近图片的一侧对齐,这样给人一种稳定感整体感。(7)分页对齐
相同的内容(如标题等)即使处在不同的页面,位置与质感等一般不会发生变化;相似的内容(即在整个PPT处于并列关系的内容)在不同页面也应处于同样的位置。在翻页时,任何的差错都会暴露出来,显得不够专业。分页对齐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复制文本法
针对文字,直接复制上一页的文本到下一页,会自动定格在相同的位置,修改文字内容即可,文本位置不会发生改变。第二种借用参考线法 针对所有的对象,按下“Alt+F9”快捷键,会弹出纵横两条参考线,可以拖动参考线作为标尺。若两条不够用,按下Ctrl键并拉动参考线,会复制出更多的参考线,最多纵横可分别调出8条。
画面统一
画面的统一,讲究的是色彩、质感、大小、风格的一致性。统一是站在整个PPT文件的角度,讲究的是整个PPT中各个页面的一致性。比如,同级的文字采用同样的字体字号、颜色、和背景图标;比如整个PPT图表近可能不要采用多种质感,颜色的变换要有规律性,而不是随意去设置等。
追求统一的目的有二:
一、美观,看起来舒服;二是便于理解,不会用乱七八糟的画面去分散观众视线。
单击“幻灯片浏览”按钮,PPT作品的统一性情况就会一览无余。(1)文字的统一
PPT里的文字有四种:标题文字、阐述文字、注释文字、强调文字。一般情况下,所有的标题文字的字体及颜色都要保持统一,而且主要是黑色和白色,背景比较特殊时也可以用灰色或很深的彩色,不同层级的标题所有字号的大小要有明显的层次性。阐述文字、注释文字也是如此。强调文字一般就是在前三种文字的基础上加上醒目的颜色,或者增大字号,在字体上不要有变化。所以,一套PPT使3种字体基本上够用了。(2)色彩的统一
色彩主要指图表的色彩,在应用过程中,总结两个经验: 经验一:同级对象色彩饱和度接近。
一般图表中的标题按钮颜色较重,解释性文字的背景按钮颜色稍弱,同一个层级的颜色分量相当。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配出分量相当的颜色:在自定义调色板中,选择同一水平(同一纵向高度)的色彩即可(即颜色的饱和度接近)。经验二:多条图出色,一条调和色。图表的颜色整体上要与背景颜色有明显的对比,这样图标效果才能凸显;同时,最好其中一种贯穿始终的颜色与背景色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图表更加融图。(3)质感的统一
善于着色
配色是设计的核心,是美化的关键。颜色的调整主要有3个调色板来实现的,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功能。(1)快速配色
这是初级设计常用的一种配色模式。单击任何一个图形,再单击右键+O键,快速配色调色板即显示出来。主题颜色:
即PPT里预设的主题色,共有十种,每种颜色的亮度由浅到深共6个等级。当我们在做同色由浅入深的渐变时非常方便。其内置25套经典配色效果,每套配色均有12种颜色,这些效果给人的感觉不同,也分别用于不同的环境,一般的PPT制作者直接应用即可。
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新建主题色。可以自动设置12种颜色,便于以后制作直接调用。可根据网上和一些平面教程收集配色的搭配方法,建为PPT的主题色。
主题色有一个特征:一旦把内容换到别的PPT中,颜色会自动随别的PPT主题色而变化,有时会很漂亮,有时会一塌糊涂。但这样有一个好处:便于修改。若你觉得某一种色彩不好看,只需要在“设计”中修改主题色即可。(2)选择冷暖色
冷色调与暖色调是指色彩带给人的感觉,前者给人安静、稳重。冷酷的感觉;后者给人热情、奔放、温暖的感觉。
一般情况下,模版色调决定了PPT的色调。冷模版用冷色调内容;暖模版用暖色调的内容;中性两者皆可,或者两种色调同时用。
(3)灵活运用相近色和对比色 用相近色做的PPT,比较素雅、严谨,画面看起来也比较统一,初学者可以多加应用。但同时会导致两个问题:
一是,画面较平淡,长时间观看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二是,对象间的区分度不够,有时候会让人忽视各个对象之间的区别。(用对比色做的PPT,反差较大、变化多端、吸引眼球,但颜色把握不好会让画面眼花缭乱)(4)自如配色
这是一个PPT设计高手必须达到的境界。善用自定义调色板,就等于真正读懂了配色密码。它提供了两种设置颜色模式。
RGB:这是常用的模式,通过调节红、绿、蓝3种颜色的比例调整。这种调节只强调色调,看起来更直观、更容易操作。选中一种颜色时,记住RGB值(红、绿、蓝的数值),给别的图形配色直接输入这个数值就能得到完全相同的色彩。
HSL:通过调节色调、饱和度、亮度去调整颜色。这种调解方式调节的变亮更多,纵深更大,主要考虑色彩的强弱、轻重,更值得推荐。同样,选中一种颜色时,记住HSL值(色调、饱和度、亮度的数值),给别的图形配色直接输入这个数值也能得到完全相同的色彩。分析一下颜色板:
配色的一些基本原则在这里都能得到轻松的贯彻。
一是:做简便时,尽可能使用同色渐变,即几个光圈的颜色要相同,只让它们右侧的亮度不同,或调节HSL模式下的亮度值(L)即可,其余设置保持不变。
二是:要让不同对象颜色的强弱看起来接近,只需为它们填充同样的色值,并水平拉动当前色的十字架,或者在HSL模式下只调节色调值(U)即可,饱和度的设置不变。
三是:要让不同对象颜色的差异看起来均匀,只需在HSL模式下调节色调值(U),让其数值之间的差值相等即可。四是:在配色时,要让画面绚丽多彩,就要用较高的饱和度;要让画面看起来舒适、平静,就用中等饱和度;过低的饱和度会让画面灰蒙蒙的,慎用。
五是:要制作对比度很高的图表,只需要把各个颜色的饱和度调高,而且色调差值拉大即可。
对比强度
对比是辨认的基础,也是冲击力的前提。要让强调的内容凸显出来,就需要增强它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对比度。而对比度,主要是通过颜色的差异来实现的。
一是保持画面内容与背景的高对比度。
传统的PPT背景一般采用纯色填充,内容宜采用鲜艳、靓丽、立体的效果;半透明的效果、模糊效果应用越来越多,画面会显得透彻、活泼,但采用这类背景时,内容就需要用纯色和厚重的颜色,慎用透明色和高光效果。
二是保持文字与图标背景的高对比度。
灵活运用白色、黑色文字。在深色背景上用白色文字,在浅色背景上运用黑色文字,有时候为了强调或者凸显艺术效果,也可以用彩色文字。一个基本要求:能看得清。三是保持不同内容之间的高对比度。
标题与正文之间、图表中各对象之间需要用形状或颜色相区别。一般来说,每页的大标题不宜过分醒目,只要有一定的分量,能够引起注意即可,但正文中图表的分量要足够高、足够重;一般来说,图表内各个对象之间需要用明显的色彩差别来区别。PPT初学者最容易犯得两个错误:
一是胆大妄为,色彩随意搭配,忽高忽低、忽轻忽重,颜色相互冲突;二是缩手缩脚,画面只敢采用一种颜色,画面显得平淡无奇。所以,内容配色的基本标准是协调:对比而又一体,相近而又不同。
稳定均衡
如何做到均衡:(1)心中有框
在制作PPT时,需设想这样一个矩形,处在除标题区域外的画面的正中,把所有的正文内容包含在内,并在四周留有适当的空白。一般情况下,PPT内容都不宜突破这个矩形的范围。两种方法:一是按下“Ctrl+Shift”键,从内容区域中心出发绘制一个矩形;二是调出参考线,分置于矩形的四条边上。(2)三分法则
一副图形总是被纵横均匀分布的四条直线分割,我们以任意一条线作为参考线分割画面,总能得到1/3和2/3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就是设计中的美学比例,很美也很稳定。推而广之,对角分割也遵循1/3法则。(3)添加砝码
PPT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标题栏比正文区域分量会重,容易导致头重脚轻;某页只需放一些简短的文字,导致中心偏向一侧等。这时候,我们会故意在底部、左侧、右侧添加一些元素,如色框、图片、图标、线条等,看似装饰,实则让PPT重心下移,以保持画面的稳定。(4)主次分明
只有主画面没有次画面的页面是单调的,只有次画面没有主画面的页面是残缺的。所以,PPT的页面一般都是主画面、次画面相互烘托,共同组成的。这样的画面充实而稳定。
在制作PPT时,注意主次画面的分布。主画面分量重、颜色深,表达关系深刻,让个人过目不忘,一般是由深色的图片、图表、大号艺术文字构成,并且居于画面的中心或底部,偶尔也居于中心偏左或偏右的位置;次画面分量轻、颜色浅,主要为解释说明主画面,一般由浅色的图表、线条、字号较小的文字构成,并且分布在画面的四周、顶部或左右边缘。
协调搭配
PPT一般由图、表、文字三者的结合,纯图片、纯文字或者纯图表的PPT都会让人感觉到枯燥。要达到完美融合,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版面率 PPT上下左右都有一定幅度的空白,叫做留白。版面率是指非空白部分所占的比例。PPT是一种多媒体、形象化、远距离观看的内容展现形式,这决定了其版面率相对较低,一般为30%-70%,超过70%就会显得拥挤,表现内容过多,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如:Logo、数字、口号等,版面率为10%,该效果一般能用于强调对象。
有时候留白不一定是纯白,大幅色块也给人留白的感觉。有时留白也可以是一些网格、一幅抽象画或一副风景,这样的留白不会显得太空,也避免了纯色的单调。(2)图版率
即图片或图形占PPT画面的比率。图版率越高,画面越形象、生动,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越强。一般来说,汇报、报告、总结简历类PPT的图版率较低,一般为10%-50%;企业宣传、婚庆礼仪、娱乐游戏类的图版率较高,甚至达到100%。(3)视觉度
指在PPT中不同文字、图表、图片、动画等元素给人视觉上带来的强度。总体上,文字视觉效果最低,其次是图表,接着是图片,视觉度最高的当然数动画了。因此,在PPT的制作中常常强调:少用文字,能用图表用图表,能用图片用图片,动画在某些类型的PPT里更是必不可少的法宝。
不同类型的图片视觉度有很大不同,一般遵循以下规律: 生物类图片的视觉度高于静物类图片。
仅就图片表现的对象而言,视觉度弱到强:风景,一般适合做背景;没有生命的静物;水果、食品等能够刺激人食欲的;动物和人视觉度最高,而其中可爱的小动物、儿童因为可爱和弱小,较能唤起观众的喜爱;最高的是人的脸部特写,特别是眼睛的表现力最强。在PPT设计学里有个3B原则,认为美女、动物、婴儿最能唤起观众的本能的情感诉求,表现力最强。逼真图片的视觉度高于虚假图片 图片越逼真,对观众的诱惑力越强,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就越高。同理,一套精美的PPT尽量不要使用早期那些粗制滥造的插画,尽量用精美的实物照片或3D图标代替。强烈型图片的视觉度高于平淡型图片
画面元素之间对比强度的图片视觉度往往较高。有些图片颜色对比强烈,给人热烈的感觉;有些图片光线对比强烈,给人明显的层次感;有些图片空间对比强烈,形成明显的立体效果。与此相反,还有些图片缺乏层次、缺乏对比,看起来污成一团,也无法给人清晰的印象。
趣味型图片的视觉度高于写实型图片
动画
总体而言,PPT动画主要有两大类:自定义动画和页面切换动画。
自定义动画又包括进入动画、强调动画、退出动画、路径动画4种,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出组合动画。
1、进入动画
2、强调效果
经常使用的效果是:放大、缩小、闪烁、陀螺旋等。有时对一些对象组合后再做强调动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放大缩小
单击尺寸设置选项,还可以设置微小。较小、较大、巨大四个预设量,也可以在自定义里随意设置所希望的大小。另外,还可以设置变化的方向为:水平、垂直、以及两者。
利用这个功能还可以设置很多创意动画,如烛光的闪烁,非常逼真。(2)忽明忽暗
事实上是一个图形微幅放大的同时也变得透明的一种效果,有点像星星眨眼睛的那种感觉。一般让忽明忽暗重复几次,从而使强调的效果更突出。这是通过右键单击动画效果,选中“计时”来实现。在“重复”中设置你希望动画播放的次数。
注意:一个很重要的设置,即“延迟x秒”。设置了秒数后,动画会比原来的时间延后该秒数后进行。所有动画都有这个设置。其好处在于,当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设置“之后”动画时(如很多动画同时进行但中间又有一点先后顺序),我们可以只用“之前”动画,画面连贯性会非常好。陀螺旋
其是为了让对象保持图形中心不变,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在平面的效果。它是很多圆形对象旋转必不可少的工具,如车轮、风车、转盘等,但要注意:其主要适用于圆形。正方形、矩形等对称图形,非对称图形使用该效果会变的很奇怪。
陀螺旋还可以对旋转的方向、角度进行设置、单击该动画,然后单击“数量”后的三角按钮,即可打开。注意:使用自定义时,输入角度后要按回车键。
右键单击该动画,选择“效果选项”,可见有三个重要选项。①平稳开始、平稳结束:即动画在启动后,速度较慢,但会逐渐加速运动;动画结束前,速度会降低,缓慢停止。这两个效果在于让这类动画更加自然。
②自动翻转:即逆动画,在动画结束后,自动按照相反的方向运动,直至回到对象的初始状态。强调动画一般用在两种场合:
一是在进入动画完成后,这样更加自然,其遵循这样一个逻辑:上台→表演。二是在进入、退出和路径动画进行过程中添加强调效果,就不会使进入、退出和路径动画过于僵化,同时也赋予形态的变化,更加立体、逼真。
3、退出动画
它是实现画面之间连贯过度必不可少的选项。与进入动画相同,选中对象,在“动画/自定义动画/添加效果”中即可添加退出动画。制作退出动画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注意与该对象的进入动画保持呼应,一般怎样进入的,就会按照相反的顺序退出。第二,注意与下一页或下一个动画的过渡,能够与接下来的动画保持连贯。
4、路径动画
其能够实线PPT 动画千变万化,也是PPT动画炫目的根本所在。选中对象,在“动画/自定义动画/动作路径”中即可添加,为提高效率,尽量选用“其他动作路径”。
例:三个圆球围绕中心旋转,只需要添加圆形路径。
方法:首先确认三个圆球位于一个同心圆的圆周上,并且距离相等。可以按下“Ctrl+Shift”组合键,绘制一个正圆,并改为无填充色,咖啡色边框,作为参考圆;再绘制一个正三角形。三个圆球的中心应该是三角形与参考圆形的三个重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