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内控国内外研究
高校内部控制学术研究方面,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会计、审计领域权威期刊就关键字“大学、高校或公共组织与内部控制”均未搜到相关文献,说明我国内部控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其内部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未实际涉及到非营利性组织;而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教育领域的权威期刊就关键字“治理或者内部控制”进行搜索,共有文章25篇,但对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比较浅显,主要是针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研究。以上研究虽然显现出学科交叉性的特征,但仍是浅层次的涉猎,关于高校与内部控制结合的研究的相关文献还很少,在该领域的著作则更是少有。虽然教育领域对内部控制领域研究不多,但从高校治理视角研究高校制度改革己有一定成果。彭宇文(2005)提出在借鉴公司法中法人治理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尽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法人治理机构,并从构建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现实性、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张天雪、曾天山(2006)在公民社会理念下研究了高校治理与校长权力问题,指出政府一学校-市场和社会之间是良性互动、合作和谐、理性交往、依法促教的关系,要求各利益主体之间信息公开、权责明确匹配、积极高校合作,校长权力在此理念引导下则视为道德领导,即通过合作、沟通、协商与分享学校权力;李福华(2007)认为,大学与企业相比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的决策必须权衡和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四个层次。为维护各方利益,应重视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大学,推进我国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米格尔·安吉尔·埃斯科特(2008)从大学自治与财政来源多元化方面研究了大学治理,认为大学应将自治与社会的相互依赖结合起来并通过不断管理创新实现大学财政来源地多元化;龚怡祖(2009)认为大学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是应对“冲突和多元利益”需要的决策权机构。以上代表性学者研究可以看出,由于高校自身的特殊性,针对高校治理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引入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决策,从而形成权力的有效制衡,达到治理的目的。
[6]彭字文.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5,(03):47-50 [7]张大雪、曾大山.公民社会理念下的学校治理与校长权力[J].教育研究,2006(05): 55-58 [8]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07):36-39 [9]米格尔·安吉尔·埃斯科特.大学治理:责任与财政[J].教育研究,2008(08): 41-49 [10]龚怡祖.大学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J7.教育研究,2009(06):22-26
在各类的研究文献中关于国外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文献很少,这主要是由于国外高校的治理结构及财务管理模式、预算制度都较为完善,并且在内部控制的研究上也较为先进,高校内部控制也一般参照有关内部控制的权威规定来制定。当前,在国际上比较权威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就是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至于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内部控制系统一般都是在这两个标准框架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在本论文中,笔者借助互联网搜索到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外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比如美国、英国、口本等。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各个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一般都是根据国家的有关管理部门对于高校经济活动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出来的,之后再采取法律法规的发布模式来要求各个高校执行。比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高校财务制度》、《关于清理检查直属高校资金往来情况,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的通知》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等多部法规就是根据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发布的。当前阶段,国内学术界关于高校内部控制相关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基础条件以及相关策略作出研究探讨。比如吴素花和李强(2007)就是从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现状分析入手,重点探讨了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来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2」习张兴(2005)则也是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具体现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几点关于构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政策建议。[3 ](2)基于COSO的框架结构内容,对其中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探讨。比如聂庆芝在《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研究》一文当中,就是重点的研究了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的具体概念以及产生原因等,并且部分涉及到了高校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方式;[6」而单超则在《浅议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创新》一文当中对于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方面进行了分析概括,认为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对于高校的内部控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5](3)对于构建高校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进行研究。比如潘庆阳(2005)就是根据COSO报告里面关于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目标内容,归纳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所应该遵循的基本目标和相关概念,而且还指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4」还有余小林在《公立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措施》一文中也深入研究了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出现原因,并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以上的关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能够科学合理的吸取COSO报告里面的先进经验,而且还能够具体的结合我国社会以及高校发展的实情,对于我国建立与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吴素花,李强.高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土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7, 4.[]习张兴.关于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及其构建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 6.[]潘庆阳.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儿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5, 7.[]余小林.公立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措施[J].财会研究,2010,(9):65-67.[]聂庆芝.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2):129-130.[]单超.浅议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6):139-140.国外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由来已久,从摩洛哥的非斯城在公元859年创立加鲁因大学起,到十二世纪法国创立的巴黎大学、英国创立的伦敦大学等等,他们都十分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本文在研究国外高校内部控制时,主要通过国外知名大学网站、政府发布的关于高校内部控制的文件和法规。在国外文献资料中,关于国外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很少,但是国外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都较为完善,实际操作谨慎。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是由高权威的专业组织机构制定并发布的,各个单位按照规定制定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些国家的高校内部控制也是依据这些规定制定的。所以,研究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控制可以参照这些国家关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
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并非学校为加强自身管理而自发制定的,而是高校经济活动出现问题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再以法规的形式颁布,以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和提高办学效益,例如《高等学校财务制度》(1997),《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200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2004)等法规制度的颁布。
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关于高校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主要是分析构建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从那几个方面构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但是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
张界新(2003)在《高校内部控制及其构建的探讨》中提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包括组织规划、授权批准、预算控制、实物资产、费用支出、风险控制、审计控制七项内容[13]。
何海栋(2005)在《高校内部控制及其构建》一文中,从合法合规控制、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资产控制、风险控制、审计控制等方面构成高校内部控制体系[14]。
宁宏茹(2006)在《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结合内部控制框架及风险管理框架理论,主要从设计依据、控制目标、控制原则、业务控制活动、人员责任、控制体系、评价模型和控制的局限这八个方面来设计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15]
陈宝禄(2007)在《完善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一文中,从控制环境的建设、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控制五个方面建立高校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并在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中,注重人的因素,以增强内控执行的自觉性,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来保证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16]。
王卫星(2008)在博士论文《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中认为,构建高校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关键在于明确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和控制要素。在明确高校内部控制目标后,将高校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由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监督与评价构成。第二层次要素:控制环境分为组织与文化、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则分为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程序和方法、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在监督与评价要素里,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证研究[1]。
苏少辉(2010)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马四海(2010)的《基于COSO框架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分析》等文章中认为,高校应该按照COSO框架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17][18]。(2)关于高校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关于高校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是针对高校内部控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张佩佩(2004)在《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中依据《会计法》等法规和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若干建议[19]。
庞长兰(2006)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深入分析了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从内外部两方面分析了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改进高校内部控制的几点对策[2]
黄建林(2007)的《高校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对我国高校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从总会计师的引入、专业委员会的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治理制度的建立、预算管理措施的强化以及内部审计制度的健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21]
刘建群(2009)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及其改进对策》中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相对薄弱的现状,对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22]
汪惠兰(02010)在《高校内部控制缺陷浅析》一文中,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对策[23](3)关于高校内部控制内容的研究
关于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主要是研究高校的具体会计业务控制制度,从财务的角度研究高校如何加强财务资金的管理。主要集中在目前高校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如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货币资金管理、工程建设等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
路丽艳(2003)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研究》中利用案例法对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认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包括货币资金控制,实物资产控制,筹资与投资控制和工程项目控制[24]
陈旭晖(2007)在《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研究》中认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包括财务预算控制、管理制度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业务控制、财产安全控制和工程项目控制六个方面,并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中的货币资金及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了实证设计[25]
徐惠强(2008)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浅议》中从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原则和内容出发,认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筹资、采购与付款、收入与支出、学生收费等经济业务[26]
张翼(2009)在《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中对高校内部控制中的货币资金控制、实物资产控制、筹资与投资控制和工程项目控制进行了实务设计,包含设计目标、设计原则、设计的基础工作和主要内容的控制目标、控制要点、主要控制流程等方面,并采用了图示法对有关控制流程做了举例说明[27](4)关于内部控制某个具体要素的研究
对内部控制某个具体要素的研究主要涉及高校的控制环境、风险和内部控制的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①高校的控制环境
宁宏茹、孙红梅(2006)在《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当议》中分析了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并从高校管理层、高校内部组织管理体制、高校文化建设和高效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28]
王雪峰(2008)在《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探析》中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结合高校实际,认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包括法人治理结构、文化和人三方面因素,并分析了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和成因,提出了改进建议[29]
张美掸(2009)在《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探讨》中分析了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分别从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者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内部审计等方面提出了改善高校内部环境的建议[30]
②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研究
王海霞、何云飞(2006)在《浅议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机制》中分析了当前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提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防范的有效途径,并建立和实施高校内部控制机制[31]
梅成(2010)在《我国高校会计风险防范研究》中深入剖析了高校会计风险的成因,通过案例分析指出高校防范会计风险在认知和管理两方面还存在问题,构建了高校防范会计风险的控制体系,即防范基础:制度规范;防范保障:利益引导;防范途径:专业化管理;防范长效机制:德治与法治并举[32]
③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王卫星、赵刚(2008)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一文中根据高校内部控制要素,构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高校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价[33]
朱波强、林宗兵(2009)在《高校内部财务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中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并对高校内部财务控制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定性指标进行了量化处理[34]
综上所述,一些发达国家对内部控制有根本性的规定,各高校内部控制比较完善,在实施时可以依照这些规定。而我国高校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滞后于企业,而且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的规定主要是针对企业而制定的,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很高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标准。目前我国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会计控制上,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系统。针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认识的局限,本文将根据我国高校的现状及特点构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体系,并对高校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评价,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提供思路。
13.张界新.高校内部控制及其构建的探讨[J].事业财会,2003,(1): 32-34 14.何海栋.高校内部控制及其构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83-87 15.宁宏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系统设计[D].陕西科技大学,2006 16.陈宝禄.完善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7.苏少辉.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J].会计师,2010,(9):81-83 18.马四海,王英辉,郭跃显.基于COSO框架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46-48 19.张佩佩.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3): 91-92 20.庞长兰.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财会研究,2006,(9): 34-35 21.黄建林.高校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研究田1.湖南大学,2007 22.刘建群.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及其改进对策[J].会计之友,2009,(9): 50-51 23.汪惠兰.高校内部控制缺陷浅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3): 98-99 24.路丽艳.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 25.陈旭晖.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 26.徐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浅议[J].会计之友,2008,(4): 35-37 27.张翼.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 28.宁宏茹,孙红梅.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当议[J].财会月刊,2006,(2): 22-23 29.王雪峰.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探析阴.财会月刊,2008,(4): 16-17 30.张美掸.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探讨[J].经济师,2009,(5): 97-98 31.王海霞,何云飞.浅议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机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111一113 32.梅成.我国高校会计风险防范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3.王卫星,赵刚.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 93-97 34.朱波强,林宗兵.高校内部财务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1): 30-33
通过互联网上国外知名大学网站、政府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文件和法律法规。本文了解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学校制定内部控制系统时大多依据美国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强调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监控和信启、系统的重要性,强调将内部控制纳入高校治理之中。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发现不多,但有部份国外高校成功的内部控制实践值得研究,如英国剑桥大学就十分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财务风险的控制,并将这项工作作为管理当局的重要工作内容常抓不懈[50]
首先,治理机构健全。剑桥大学的治理机构是由大学和学院的资深成员、大学校长等共同组成的评议院(Regent House)。下设大学理事会(council of university)负责学行政、工作计划和资源管理的执行和政策制定。大学理事会负责监督除大学出版社之外的所有单位的则一务情况;编制和发布年度财务数据并对财务状况给出真实公正的描述。在大学理事会下设计划与资源委员会、财务委员会(the Financial committee)、审计委员会、风险控制指导委员会等多个专门的委员会。其中:财务委员会负责向大学理事会报告大学财务收支情况;就大学收支情况做出预测和建议;控制大学的投资等;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核大学内部会计控制和其他控制制度的效力情况。
其次,内部控制建设体系完善。大学理事会负责维护一个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判断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力,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改进和修正;明确规定内部控制制度是以加强管理为目的的而不是完全消除在执行政策、实现目标与目的过程中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基于已有的程序来确定政策执行、达到目标和目的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并对其进行管理。
第三,注重对风险的控制。剑桥大学的风险筹划指导专门委员会,具体负责大学风险的识别和管理问题并向大学理事会负责。以从银行贷款的操作控制为例,首先,财务处向财务委员会提出建议,由该委员会与计划与资源委员会共同向大学理事会建议,由其进行决策后执行。虽然英国法律允许高校使用银行贷款、政府也不会干涉,但是,大学的治理结构基本上会控制自身的举债行为,剑桥大学对银行贷款的控制主要来源于自身而不是政府。
国内关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资金控制等具体业务活动或具体控制要素的探讨。这方面的文献主要有:杜万波(2003)',基于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史为业(2003)对高校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进行了分析;胡学莲(2005)''以部属高校为对象,讨论了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问题;宁宏茹,孙红梅(2006)'‘从控制环境要素出发,提出如何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2、关于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如吴素花,李强(2003)",郭宏(2006)'fi、汪晖,李敏(2007)、赵善庆(2007)',华永杰(2007)'”等对高校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高校发生的经济腐败案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强调要加强高校会计内部控制,明确职责分工,搞好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执行。
3、关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
张界新(2003)b0、潘庆阳(2005)6'、张兴(2005)、何海栋(2005)、田园(2008)6‘等分别就如何构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行了探讨,运用COSO内部控制等有关理论对高校内部控制进行了分析,提出高校内部控制框架的建设应包括组织规划、授权批准、预算控制、实物资产、费用支出、风险控制、审计控制等内容。
[50]王守军.2008.剑桥大学财务管理方面的几点启示和借鉴意义.教育财会研究,3:51-57 [51]杜万波.2003.高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问题探讨.经济师,5:88 [52]史为业.2003.浅议高等学校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江苏高教,5:127-129 [53]胡学莲.2005.部属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财务与会计,7:50-51 [54]宁宏茹,孙红梅.2006.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色议.财会月刊(综合版),6:23-24 [55]吴素花,李强.2003.高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师,8:86 [56]郭宏.2006.改进高校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财会通讯(理财版),9:47-48 [57]汪晖,李敏.2007.浅析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完善措施.则会通讯(理则版),2: 52-53 [58]赵善庆2007.加强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财政研究,4:65-68 [59]华永杰2007.高校内部控制的常见缺陷及改进措施.则会通讯(理财版),6:63-64 [60]张界新.2003.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及其构建的探讨事业财会1:31-33 [61]潘庆阳.2005.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会计之友(上旬刊),7:36-37 [62]张兴.2005.关于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及其构建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6 : 96-98 [63]何海栋.2005.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及其构建.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88-89 [64]田园.2008.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则会通讯(理财版),6:113-114
在我国现阶段,关于对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相关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基础条件、相关策略等方面作出的研究探讨。例如,在吴素花和李强发表的《高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1]一文中,就是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分析了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王刚在《当议高校内部控制缺陷与完善对策》[2]一文中,对一高校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根据所提出的缺陷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关于高校内部控制如何完善的对策。
(2)根基COSO的框架结构内容,对其中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探讨。比如聂庆芝在《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研究》[3]一文当中,重点对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的概念、内部控制风险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了,并且涉及了高校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方式;单光超则在《浅议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创新》[4]一文中,对于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形势、现状己经发展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概括,认为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对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张春富、张莎在《COSO报告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运用》[5]一文中,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对COSO报告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3)关于构建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的研究。比如潘庆阳在2005年发表的《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一文中[6],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COSO报告)有关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内部控制应达到的目标出发,分析、归纳了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目标及概念,并针对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六点对策[6];还有余晓林在2010年发表的《公立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措施》一文中分析了公立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及其原因基础上,就建立与完善高等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相关措施[7]。张兆亮、赵鸿雁在2011年发表的《COSO报告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构建的启示》一文中通过对COSO报告构成要素的分析,在理论上探讨了影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要素,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使高校经济行为健康、有序地运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健康的 发展[8]
以上阐述的关于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不仅将COSO报告里面的先进经验科学合理的吸取,而且还能够具体将我国社会以及高等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种结在我国建立与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1]吴素花,李强.高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3,(8),89.[2]王刚.色议高校内部控制缺陷与完善对策[J].商业会计.2011,(5),28-29.[3]聂庆芝.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2),129-130.[4]单光超.浅议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6),139-140.[5]张春富,张莎.COS。报告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运用[J].教育财会研究.2010.21(3),60-63.[6]潘庆阳.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10.21(3),34-35.[7]余晓林.公立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措施[J].财会研究.2010.(9),65-67.[8]张兆亮,赵鸿雁.COSO报告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构建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86-88.
第二篇:国内外研究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检索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滞后发现国内外有关旅游专业酒店实习效果评估的论文很少但是相关的研究很多。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研究逐渐得到许多教育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旅游专业实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习效果、实习教学模式、实习过程管理、实习与择业意向研究等方面。现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第一旅游实习效果的研究。成慕敦、陈素平指出影响旅游本科生酒店实习效果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差距学生实习前的高期望值和实际效果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学生和酒店需求的差距、酒店的近期目标和行业的发展目标的差距提出要发挥学校、学生和实习企业的积极性三者互相约束互相补充实现“共赢”1。王永挺认为学生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很多酒店管理专业院校的学生毕业时不能立即适应饭店工作必须通过培训和一段时间的锻炼方法才能胜任工作岗位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旅游院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生实习上不愿花费太多的人力和财力缺少实习教师学生的实习指导名存实亡2。邓振锋等对酒店实习效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满意度、实习基地选择及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等方面做了调查并针对不很理想的实习效果提出了相应措施3。第二关于旅游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冀东怡2008指出酒店实习模式可以创新通过实习与课程同时进行、实行轮岗制度、聘请酒店管理人员讲座、指导教师全程陪伴等方式进行了改革并在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4。张利民、张福安2001提出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要重视能力培养建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研结合建立“双线”人才培养模式5。刘洋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之一的认识实习效果入手阐述了实践环节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培养人才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指出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6。第三关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李俊、李旭峰等分析了建设教学实习基地的意义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了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原则提出了实习就业基地的运行模式7。郑岩、周力2008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其功能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旅游院校要合理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好实践教学基地教育实训、专业培训、社会服务、职业资格鉴定等四个方面的功能8。张静2005结合高职旅游酒店专业的发展状况和教学心得阐述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任务与作用并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创新构想即走品牌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道路9。李德明、程久苗2007从地区概况、酒店内部指标、待遇与工作环境、学生发展四个方面构建了酒店实习基地评价体系建立了综合评价的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并对具体的实习酒店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10。纪红坤2008认为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足够的资金实习计划不科学学校、企业、学生合作困难等方面应该从走产学研办学之路整合实训基地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握旅游酒店产业发展的脉搏等方面入手有效解决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问题提高实习基地建设水平11。第四关于专业实习过程管理的研究。费寅从实习前教育、实习基地的选择、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和加强实习考核等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实习管理问题12。翟向坤2008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实习基地少且不稳定、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且效果一般等提出需重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体系加强实习管理制定出科学的实习管理对策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13。谌世龙2004分析了酒店实习的测评对象和测评方法从实习管理的组织机构、实习计划的制定和测评指标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14。第五关于实习与择业关系的研究。杨效忠、汪淑敏、叶舒娟、陶晨晨等2008以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学生为调研对象进行酒店实习前后感知问卷调查比较学生对酒店工作、实习与就业的关系等方面的感知变化探讨酒店实习前后学生就业倾向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15。王兴琼2008从酒店实习角度出发探讨旅游管理人才隐性流失的问题实证研究酒店实习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择业倾向的影响16、17研究结果表明实习生对实习酒店的工作报酬、领导水平和培训机会方面的主观评价显著影响其对酒店行业发展的预期和在酒店行业的择业倾向实习生对酒店行业发展的预期不仅影响到其在实习酒店留职的倾向也影响到其他酒店求职的意向。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于旅游教育的研究比较注重应用性旅游就业是其研究的重点旅游实习的研究也多研究旅游实习与就业的关系等。第一旅游实习含义的研究。旅游实习的含义很多不同的学者对于旅游实习的解释也不尽相同。Davies1990认为实习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通过实习学生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思考并加以巩固18Fox2001把实习看作是学生们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差距的机会19 McMahon Quinn 1995把实习称作是一种有监督的工作经历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会受到特殊指导和关心他们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工作20。第二旅游教育与旅游实习关系研究。旅游教育与实习的关系受到了广泛的讨论。Shortt1992指出旅游教育必须要满足旅游企业的需要但是这种要求不能仅仅依靠一流的师资队伍来达到还要配备充足的实践操作设施21。Terry Lam Larry Ching2007以香港的旅游及酒店院校为例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研究主要侧重于学生实习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发现学生实习前的期望与实习后的感受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实习期望较高实习后的满意度偏低其中上级主管、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来自上级的管理与帮助是影响整体实习满意度的三大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就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之间的网络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对应的改进措施22。第三旅游实习与就业关系的研究。旅游酒店业中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并没有刺激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其数量有显著的下降Barron and Maxwell199323。这种尴尬的矛盾局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国外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Berta2003指出佛罗里达州的旅游酒店专业学生对于潜在性晋升有很高的期望这与将来职业发展的高期望相联系所以调查中85实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旅游行业做兼职24。Jekins2001认为迫使学生们离开旅游行业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们认为旅游或酒店业得工作形象不好与其他行业比起来它属于体力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而且具有很大的挑战性25。Zhang H.Q等以Charles Strut UniversityCSU为例分析该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实习情况以及毕业生高就业率、高流动率的现状分析得出仅55旅游专业毕业生仍在从事旅游工作指出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专业毕业生比较注重职业生涯的驾驭能力和职业发展26。第四旅游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研究。Ghosh、Siddique和Gabbay2005在研究中在提出要重视旅游教育的职业相关性vocational relevance和实践适用性Monika2005 在研究中对该观点表示支持明确提出学生的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应该是旅游教育和产业关系中的一个关键点27他曾撰文强调学生的就业机会应该是指导旅游教育发展的原则。虽然旅游行业能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旅游教育还值得讨论但其提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即旅游教育是否应该是“职业应用教育”旅游业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是否可以被忽略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Kirstie和AnneRichardson2006充分肯定了合作与联合教学的积极成效28。Teng2006指出自2000年以来台湾的旅游酒店专业学生人数有了极大的增加但是旅游行业内就业人数却有所减少供需不平衡现象严重。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通过实习学生们对于旅游就业并不是很满意29。
第三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是承认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下,以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而且在不断研究和分析后,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从总体上来看,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虽然各有侧重,但主要着眼点还是比较集中。傅晨(2001)指出,“由于资源禀赋不一样,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差异很大。在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一条能够增加农产品的产出,同时又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地区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顾焕章(1998)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认为,“从改革的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改变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还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特征,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相反,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作为宏管理主体,对农业产业化应加强政策指导,并制定可行的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国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的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创立了人口流动模型,这个模型解释了在城市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还不断流入城市的这种矛盾现象。托达罗的建议是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发展农村工业。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1.2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即城市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中WS所示。
最初的资本为K1,雇佣的劳动为OL1时,资本家的利润所得为D1WF。因为假设利润全部用作新资本投资,资本量由K1增加到K2,继而增加到K3,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也相应地由D1(K1)外移到D2(K2)和D3(K3),这三条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WS分别相交于L1、L2、L3,OL3>OL2>OL1,说明劳动就业随着工业部门扩张而增加了,增加的数量及劳动力转移量分别为L1L2和L2L3。因为劳动供给曲线WS是水平的,L1L2和L2L3是可能存在的最大的劳动转移量。直到农村的剩余劳动转移完之后,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时工业部门再想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必须得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往右上倾斜,如图中虚线SS′所示。这时就到了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劳动和资本一样都属于稀缺要素。
1.2、刘易斯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实际?
刘易斯模型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即二元经济结构,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我国的工业化模式是一种政府高度介入的模式,农业起初为了贡献工业而成为一个被剥夺的产业,随后又成为被拯救的产业,始终处于经济的“瓶颈”部门。因此形成了工业发展超前、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经济,并且伴随着产生了具有刚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模型还假定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且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这一点与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基本相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劳动力非常丰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就业不足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农民只是在两个农忙季节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生产,加一块儿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农闲季节就成了“失业者”,因此我国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
并且在农村一家的农活根本不需要一家所有的劳动力参与就能完成得很好,这说明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刘易斯曾表示,他说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不是指一个人时的边际生产率,而是指一个人的边际生产率。当农业部门撤出一部分劳动力后,剩下的劳动力会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来保持总产出不变。这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再者,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城乡收入差距可高达几十倍,因此在这样的城市工资水平上,如果没有人为干涉,会有无数劳动力愿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即农村对城市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有一个假设和我国现实情况是极为相似的,即资本的稀缺性。我国属于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国家,但是我国的资本却是非常稀缺的。然而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我国把大量的资本投在了城市的工业部门上,对于农业的资本投资是很少的,甚至于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和刘易斯的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的假设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可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比较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国情的,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缺陷,刘易斯模型虽然受到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赞扬,但是同时也受到了种种的批评。而且各国的实践也早已告诉我们,不同国家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要利用某个特定的理论和模型对所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出具有普适性的解释并找出具有普适性的对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利用刘易斯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时,应该有所考虑,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
1.3、刘易斯模型的政策指导意义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至此达到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劳动和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要素。这说明一个国家要想从劳动力丰富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到具有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经济,政府必须鼓励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至少不能阻碍这种转移。
刘易斯模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该模式所说的农业部门等同于农村部门,工业部门等同于城市部门,即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看做是同步进行的。这样有助于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过于重视工业化发展,所以现在我国工业化的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城市化却严重滞后。刘易斯模式对于我国这种现状的改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刘易斯模式另外一个积极的政策含义是重视资本的作用。刘易斯认为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把资本积累看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并且刘易斯注意到了技术知识增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在他的分析中,“生产资本的增长与技术知识的增长被看成是单一现象”。因此,可以通过扩大投资,增加资本积累,从而拉动就业的增长,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解决具有深刻的参考意义。
第四篇: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站推荐)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实现阔叶材横切面图像中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为目的,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最终探究出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算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深入的了解木材显微构造、木材细胞图像以及轴向薄壁组织的特点,为轴向薄壁的提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分析了数字图像处理的常见的几种算法,但是传统的算法不适合轴向薄壁的提取。考虑到木材微观图像中细胞的特点以及数学形态学在木材解剖学上应用比较广泛等因素,本文提出了基于形态学的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提取的算法。为了更好的提取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的形态,本文对图像预处理操作、结构元素的选取都做了一定的研究。
(3)经过形态学处理图像后,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形态就会成功地提取出来。本文研究了两者的特点,提出基于封闭区域面积直方图的算法来分离出轴向薄壁组织的形态。对标记封闭区域、计算封闭区域的面积以及确定面积区域都做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4)经过上述两种算法的结合,就成功地从阔叶材图像中分离出轴向薄壁组织。本文对算法的每一步都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数据来分析和验证。
第五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群文阅读的研究
群文阅读是最近两年在国内悄然兴起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最早,是2007年,台湾地区的陈易志老师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听了这样一堂阅读课,老师们有很大争议,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课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有的老师认为,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而且很多老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于是,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掀起了高潮。
首先,在台湾地区,众多学者走在了研究的先列。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吴敏老师认为:“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透过阅读教科书来学习,然而,为了拓展知识、学习者必须超越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要能发挥最大功效,学生必须整合众多文本里的细小信息,建构出较直观的图像。进行学科领域的课外阅读时,学生连结他们从教科书里学到的东西跟补充读物里的“新”信息。在连结的过程中,他们在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并运用此意义来支持、辅助其他的学习历程;学生建构的意义成为进行新学习的一项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先前学科知识里的错误概念,或发展有关社会议题的批判思考,发展阅读策略本身。因此,进行文本之间的连结是从阅读中学习的关键能力。” 赵镜中先生也在《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一文中道出阅读教学的转变: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由重视识字教学转向理解教学、由精熟学习转向策略学习、由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由讲授教学转向合作学习。对其中的“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赵镜中指出随着图书出版及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从原先的“一篇”到现在的“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决不止阅读数量的增加,阅读形式的革新,更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2.关于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策略的研究
内地教育先进地区也开始了对群文阅读的研究,并总结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比如,很多学者研究得出了很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的议题:同一主题、同一写作手法、同一作者等等。
重庆市武隆县实验中学校的冉启均老师在《运用群文阅读理念指导初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一文中提出:结合群文阅读这一先进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首先是指导学生选择好阅读内容。其次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为了更好的落实课外阅读,还应加强检查督促。群文阅读下开展的课外阅读,一般都是老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的,但学生阅读效果如何,老师还应加强检查和督促。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中学的肖峰老师在《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一文中指出:
(1)通过阅读式预习,实现有用信息的准确提炼,促进阅读主体意识的增强;(2)对课外阅读收获积极交流,存精神与语言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3)抓准课文各项拓展点,在资源整合中促进有效阅读的实现。
河南省荥阳市第三小学的张振敏和马飞燕老师也在《群文阅读中课内外阅读结合的策略》一文中提出了策略如下:
1、构建教学模式,实施阅读计划;
2、推荐合适书籍,培养阅读兴趣;
3、把握学段特点,找准阅读方法;
4、搭建展示舞台,提升阅读能力。
由此可见,前人的研究中理论阐述分析多,实证干预研究少。不过前人的研究还是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也为我们在中学阶段开展本项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实验的方式来实施研究,相信通过长期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这一创新的尝试会激发阅读教育研究的灵感,引起更多有价值的思考,探索出阅读教育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