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禁烟令国内外研究综述
禁烟令是我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提出的要求,卫生部颁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的有关条例,其中,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如今,禁烟的话题,已经在公共范围内掀起数轮热议,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人们分别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禁烟令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主要如下:
一、国外禁烟研究现状:
1.禁烟必要性研究
在禁烟意识未被公众大量接受前,国外有关人员对烟草的危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研究人员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进行了上百万人的调查,结果发现:从肺癌的发病率来看,每日吸烟支数越多,肺癌的发病率就越高。每天吸20支烟以上的人,其肺癌死亡人数是不吸烟者的18倍。每日吸25支烟以上的人其肺癌死亡人数是不吸烟者的31倍,烟草还会显著提高肺部、口腔、咽部、喉部、食道、胰、腺、膀胱和肾盂患癌的危险性,也有引发鼻腔、鼻窦、胃部、肝脏、肾脏、子宫颈的癌症和白血病的可能。他们的危险性由吸烟者的吸烟时间和数量决定。有研究表明,从防癌的角度应该戒烟已成定论,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长南希·戴维森透露,目前,10%的癌症死亡病例与吸烟有关。导致癌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饮食、缺乏锻炼及化学暴露等,但最大的祸首却是吸烟。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2003年5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2个成员一致通过了第一个限制烟草的全球性公约——《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为在全球控制烟草危害、共同维护人类健康提供了法律框架。
2.各国禁烟实施研究
在禁烟实施过程中,各国都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新加坡经研究决定,从1986年12月1日起,将不吸烟列为国民守则内容,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有违反者处以高额罚款,高的可达2000新加坡元,吸烟者报考学校不予录取,如是汽车司机吊销执照,由于禁烟的规定,现吸烟人数已下降到人口总数的15%,成为世界上吸烟率最低的国家,它们正努力争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烟国; 马来西亚政府从20008年3月起开始实行新条例,全面禁止18岁以下的青少年吸烟、买烟,18岁以下青少年吸烟及拥有香烟者可被处以最高罚款1000元。沙特阿拉伯政府成立了反吸烟委员会,规定:凡是香烟中尼古丁超过1mg的不准进口。巴基斯坦总统下令不准在医院病房、诊所、教育机构、影剧院、图书馆吸烟,禁止在车、船和飞机上吸烟。日本文部省决定全力开展中小学生不准吸烟运动,在日本到处都有“禁烟”标语、“禁烟”区。各国都相继出现了一股股禁烟研究浪潮。
一、国内禁烟研究现状:
我国在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号召下,各地区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措施积极响应,研究人员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各地禁烟现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调查研究。
为了解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游客对公共场所禁烟的认知与态度,为制定相关禁烟法规提供依据。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上海市黄浦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联合采用拦截式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南京路步行街600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合文献《环境与职业医学》,以江月英、傅华为代表的研究人员提出:部分公众对二手烟危害健康的认识存在不足,应积极倡导有效的无烟政策,提高公众对于100%无烟公共场所的支持力度,减少烟草对人群的危害。与此类似,为了解秦皇岛市市民对奥运场所禁烟的知晓情况与态度,为控烟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以任
敏、耿笑霞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在秦皇岛市随机抽取了20个调查点,对每个调查点遇到的前30个愿意合作的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对奥运场所禁烟的知晓情况和态度以及知识的来源途径、一般控烟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吸烟危害的认识。研究提出:控烟工作者应借无烟奥运的推动力量,积极配合主流媒体,开展多种多样的控烟宣传教育活动,使控烟工作进一步加强。
同时,为分析目前我国公共场所禁烟现状,探讨进一步加强公共场所禁烟工作的对策,有关部门人员对四川、贵州、浙江、广西等地区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以及健康教育所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性访谈,并结合文献综述,研究表明:尽管我国公共场所的禁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公共场所彻底禁烟不仅需要烟民的自觉禁烟,也需要政府有关法令的力行实施,更需要全社会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
为做好控烟履约工作,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卫生部和武警部队卫生部2009年5月联合发出《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要求今年在军地所有卫生行政部门和至少50%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建成无烟单位,确保2011年实现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目标。
从以上对禁烟令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的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已经打响,禁烟令的实行,已经引起全国的重视,并更加需要全社会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
第二篇:国内外研究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检索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滞后发现国内外有关旅游专业酒店实习效果评估的论文很少但是相关的研究很多。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研究逐渐得到许多教育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旅游专业实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习效果、实习教学模式、实习过程管理、实习与择业意向研究等方面。现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第一旅游实习效果的研究。成慕敦、陈素平指出影响旅游本科生酒店实习效果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差距学生实习前的高期望值和实际效果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学生和酒店需求的差距、酒店的近期目标和行业的发展目标的差距提出要发挥学校、学生和实习企业的积极性三者互相约束互相补充实现“共赢”1。王永挺认为学生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很多酒店管理专业院校的学生毕业时不能立即适应饭店工作必须通过培训和一段时间的锻炼方法才能胜任工作岗位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旅游院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生实习上不愿花费太多的人力和财力缺少实习教师学生的实习指导名存实亡2。邓振锋等对酒店实习效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满意度、实习基地选择及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等方面做了调查并针对不很理想的实习效果提出了相应措施3。第二关于旅游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冀东怡2008指出酒店实习模式可以创新通过实习与课程同时进行、实行轮岗制度、聘请酒店管理人员讲座、指导教师全程陪伴等方式进行了改革并在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4。张利民、张福安2001提出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要重视能力培养建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研结合建立“双线”人才培养模式5。刘洋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之一的认识实习效果入手阐述了实践环节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培养人才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指出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6。第三关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李俊、李旭峰等分析了建设教学实习基地的意义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了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原则提出了实习就业基地的运行模式7。郑岩、周力2008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其功能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旅游院校要合理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好实践教学基地教育实训、专业培训、社会服务、职业资格鉴定等四个方面的功能8。张静2005结合高职旅游酒店专业的发展状况和教学心得阐述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任务与作用并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创新构想即走品牌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道路9。李德明、程久苗2007从地区概况、酒店内部指标、待遇与工作环境、学生发展四个方面构建了酒店实习基地评价体系建立了综合评价的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并对具体的实习酒店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10。纪红坤2008认为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足够的资金实习计划不科学学校、企业、学生合作困难等方面应该从走产学研办学之路整合实训基地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握旅游酒店产业发展的脉搏等方面入手有效解决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问题提高实习基地建设水平11。第四关于专业实习过程管理的研究。费寅从实习前教育、实习基地的选择、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和加强实习考核等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实习管理问题12。翟向坤2008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实习基地少且不稳定、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且效果一般等提出需重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体系加强实习管理制定出科学的实习管理对策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13。谌世龙2004分析了酒店实习的测评对象和测评方法从实习管理的组织机构、实习计划的制定和测评指标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14。第五关于实习与择业关系的研究。杨效忠、汪淑敏、叶舒娟、陶晨晨等2008以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学生为调研对象进行酒店实习前后感知问卷调查比较学生对酒店工作、实习与就业的关系等方面的感知变化探讨酒店实习前后学生就业倾向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15。王兴琼2008从酒店实习角度出发探讨旅游管理人才隐性流失的问题实证研究酒店实习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择业倾向的影响16、17研究结果表明实习生对实习酒店的工作报酬、领导水平和培训机会方面的主观评价显著影响其对酒店行业发展的预期和在酒店行业的择业倾向实习生对酒店行业发展的预期不仅影响到其在实习酒店留职的倾向也影响到其他酒店求职的意向。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于旅游教育的研究比较注重应用性旅游就业是其研究的重点旅游实习的研究也多研究旅游实习与就业的关系等。第一旅游实习含义的研究。旅游实习的含义很多不同的学者对于旅游实习的解释也不尽相同。Davies1990认为实习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通过实习学生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思考并加以巩固18Fox2001把实习看作是学生们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差距的机会19 McMahon Quinn 1995把实习称作是一种有监督的工作经历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会受到特殊指导和关心他们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工作20。第二旅游教育与旅游实习关系研究。旅游教育与实习的关系受到了广泛的讨论。Shortt1992指出旅游教育必须要满足旅游企业的需要但是这种要求不能仅仅依靠一流的师资队伍来达到还要配备充足的实践操作设施21。Terry Lam Larry Ching2007以香港的旅游及酒店院校为例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研究主要侧重于学生实习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发现学生实习前的期望与实习后的感受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实习期望较高实习后的满意度偏低其中上级主管、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来自上级的管理与帮助是影响整体实习满意度的三大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就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之间的网络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对应的改进措施22。第三旅游实习与就业关系的研究。旅游酒店业中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并没有刺激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其数量有显著的下降Barron and Maxwell199323。这种尴尬的矛盾局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国外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Berta2003指出佛罗里达州的旅游酒店专业学生对于潜在性晋升有很高的期望这与将来职业发展的高期望相联系所以调查中85实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旅游行业做兼职24。Jekins2001认为迫使学生们离开旅游行业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们认为旅游或酒店业得工作形象不好与其他行业比起来它属于体力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而且具有很大的挑战性25。Zhang H.Q等以Charles Strut UniversityCSU为例分析该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实习情况以及毕业生高就业率、高流动率的现状分析得出仅55旅游专业毕业生仍在从事旅游工作指出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专业毕业生比较注重职业生涯的驾驭能力和职业发展26。第四旅游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研究。Ghosh、Siddique和Gabbay2005在研究中在提出要重视旅游教育的职业相关性vocational relevance和实践适用性Monika2005 在研究中对该观点表示支持明确提出学生的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应该是旅游教育和产业关系中的一个关键点27他曾撰文强调学生的就业机会应该是指导旅游教育发展的原则。虽然旅游行业能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旅游教育还值得讨论但其提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即旅游教育是否应该是“职业应用教育”旅游业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是否可以被忽略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Kirstie和AnneRichardson2006充分肯定了合作与联合教学的积极成效28。Teng2006指出自2000年以来台湾的旅游酒店专业学生人数有了极大的增加但是旅游行业内就业人数却有所减少供需不平衡现象严重。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通过实习学生们对于旅游就业并不是很满意29。
第三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是承认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下,以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而且在不断研究和分析后,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从总体上来看,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虽然各有侧重,但主要着眼点还是比较集中。傅晨(2001)指出,“由于资源禀赋不一样,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差异很大。在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一条能够增加农产品的产出,同时又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地区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顾焕章(1998)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认为,“从改革的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改变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还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特征,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相反,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作为宏管理主体,对农业产业化应加强政策指导,并制定可行的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国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的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创立了人口流动模型,这个模型解释了在城市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还不断流入城市的这种矛盾现象。托达罗的建议是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发展农村工业。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1.2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即城市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中WS所示。
最初的资本为K1,雇佣的劳动为OL1时,资本家的利润所得为D1WF。因为假设利润全部用作新资本投资,资本量由K1增加到K2,继而增加到K3,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也相应地由D1(K1)外移到D2(K2)和D3(K3),这三条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WS分别相交于L1、L2、L3,OL3>OL2>OL1,说明劳动就业随着工业部门扩张而增加了,增加的数量及劳动力转移量分别为L1L2和L2L3。因为劳动供给曲线WS是水平的,L1L2和L2L3是可能存在的最大的劳动转移量。直到农村的剩余劳动转移完之后,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时工业部门再想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必须得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往右上倾斜,如图中虚线SS′所示。这时就到了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劳动和资本一样都属于稀缺要素。
1.2、刘易斯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实际?
刘易斯模型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即二元经济结构,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我国的工业化模式是一种政府高度介入的模式,农业起初为了贡献工业而成为一个被剥夺的产业,随后又成为被拯救的产业,始终处于经济的“瓶颈”部门。因此形成了工业发展超前、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经济,并且伴随着产生了具有刚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模型还假定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且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这一点与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基本相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劳动力非常丰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就业不足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农民只是在两个农忙季节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生产,加一块儿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农闲季节就成了“失业者”,因此我国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
并且在农村一家的农活根本不需要一家所有的劳动力参与就能完成得很好,这说明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刘易斯曾表示,他说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不是指一个人时的边际生产率,而是指一个人的边际生产率。当农业部门撤出一部分劳动力后,剩下的劳动力会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来保持总产出不变。这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再者,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城乡收入差距可高达几十倍,因此在这样的城市工资水平上,如果没有人为干涉,会有无数劳动力愿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即农村对城市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有一个假设和我国现实情况是极为相似的,即资本的稀缺性。我国属于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国家,但是我国的资本却是非常稀缺的。然而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我国把大量的资本投在了城市的工业部门上,对于农业的资本投资是很少的,甚至于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和刘易斯的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的假设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可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比较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国情的,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缺陷,刘易斯模型虽然受到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赞扬,但是同时也受到了种种的批评。而且各国的实践也早已告诉我们,不同国家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要利用某个特定的理论和模型对所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出具有普适性的解释并找出具有普适性的对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利用刘易斯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时,应该有所考虑,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
1.3、刘易斯模型的政策指导意义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至此达到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劳动和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要素。这说明一个国家要想从劳动力丰富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到具有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经济,政府必须鼓励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至少不能阻碍这种转移。
刘易斯模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该模式所说的农业部门等同于农村部门,工业部门等同于城市部门,即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看做是同步进行的。这样有助于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过于重视工业化发展,所以现在我国工业化的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城市化却严重滞后。刘易斯模式对于我国这种现状的改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刘易斯模式另外一个积极的政策含义是重视资本的作用。刘易斯认为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把资本积累看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并且刘易斯注意到了技术知识增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在他的分析中,“生产资本的增长与技术知识的增长被看成是单一现象”。因此,可以通过扩大投资,增加资本积累,从而拉动就业的增长,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解决具有深刻的参考意义。
第四篇: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站推荐)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实现阔叶材横切面图像中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为目的,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最终探究出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算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深入的了解木材显微构造、木材细胞图像以及轴向薄壁组织的特点,为轴向薄壁的提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分析了数字图像处理的常见的几种算法,但是传统的算法不适合轴向薄壁的提取。考虑到木材微观图像中细胞的特点以及数学形态学在木材解剖学上应用比较广泛等因素,本文提出了基于形态学的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提取的算法。为了更好的提取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的形态,本文对图像预处理操作、结构元素的选取都做了一定的研究。
(3)经过形态学处理图像后,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形态就会成功地提取出来。本文研究了两者的特点,提出基于封闭区域面积直方图的算法来分离出轴向薄壁组织的形态。对标记封闭区域、计算封闭区域的面积以及确定面积区域都做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4)经过上述两种算法的结合,就成功地从阔叶材图像中分离出轴向薄壁组织。本文对算法的每一步都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数据来分析和验证。
第五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群文阅读的研究
群文阅读是最近两年在国内悄然兴起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最早,是2007年,台湾地区的陈易志老师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听了这样一堂阅读课,老师们有很大争议,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课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有的老师认为,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而且很多老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于是,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掀起了高潮。
首先,在台湾地区,众多学者走在了研究的先列。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吴敏老师认为:“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透过阅读教科书来学习,然而,为了拓展知识、学习者必须超越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要能发挥最大功效,学生必须整合众多文本里的细小信息,建构出较直观的图像。进行学科领域的课外阅读时,学生连结他们从教科书里学到的东西跟补充读物里的“新”信息。在连结的过程中,他们在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并运用此意义来支持、辅助其他的学习历程;学生建构的意义成为进行新学习的一项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先前学科知识里的错误概念,或发展有关社会议题的批判思考,发展阅读策略本身。因此,进行文本之间的连结是从阅读中学习的关键能力。” 赵镜中先生也在《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一文中道出阅读教学的转变: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由重视识字教学转向理解教学、由精熟学习转向策略学习、由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由讲授教学转向合作学习。对其中的“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赵镜中指出随着图书出版及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从原先的“一篇”到现在的“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决不止阅读数量的增加,阅读形式的革新,更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2.关于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策略的研究
内地教育先进地区也开始了对群文阅读的研究,并总结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比如,很多学者研究得出了很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的议题:同一主题、同一写作手法、同一作者等等。
重庆市武隆县实验中学校的冉启均老师在《运用群文阅读理念指导初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一文中提出:结合群文阅读这一先进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首先是指导学生选择好阅读内容。其次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为了更好的落实课外阅读,还应加强检查督促。群文阅读下开展的课外阅读,一般都是老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的,但学生阅读效果如何,老师还应加强检查和督促。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中学的肖峰老师在《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一文中指出:
(1)通过阅读式预习,实现有用信息的准确提炼,促进阅读主体意识的增强;(2)对课外阅读收获积极交流,存精神与语言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3)抓准课文各项拓展点,在资源整合中促进有效阅读的实现。
河南省荥阳市第三小学的张振敏和马飞燕老师也在《群文阅读中课内外阅读结合的策略》一文中提出了策略如下:
1、构建教学模式,实施阅读计划;
2、推荐合适书籍,培养阅读兴趣;
3、把握学段特点,找准阅读方法;
4、搭建展示舞台,提升阅读能力。
由此可见,前人的研究中理论阐述分析多,实证干预研究少。不过前人的研究还是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也为我们在中学阶段开展本项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实验的方式来实施研究,相信通过长期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这一创新的尝试会激发阅读教育研究的灵感,引起更多有价值的思考,探索出阅读教育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