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
中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模板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首先我先来说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年级—册第__ 单元第__ 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掌握。。。的方法。本课在之前的所学的。。中,学生已经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1)学生通过***操作练习,熟练使用 ;
(2)学生通过***操作练习,熟练使用 ;(3)结合前面知识,特作包含***的作品。
②技能目标:(1)能够通过教师引导、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操作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2)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③情感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协作与交流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肯定自己的价值。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熟练制作。。。; 难点:学生通过交流与实践操作掌握。。。技巧,并做到与 学科完美整合。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情。
(小学三、四)XX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认知需要依赖实践和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多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爱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不够集中,且动手能力教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增加学生的参与成分,且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五、六)XX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认知需要依赖实践和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多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向少年转变期,他们的思维活跃、爱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听老师的话,也不满足于接受课堂教学,同学之前在学习上出现了较明显的差距,兴趣爱好有所分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并且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的予以解决,同时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差异,重视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初中)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的过度阶段,抽象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成长,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在逐步形成。另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改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讲授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自由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选三种)
教法:
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学习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堂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教学相长,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用到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探究学习——尝试操作——综合运用。在信息更新如此迅速的时代,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这节课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小组讨论、邻近同学互帮互助方式,自我探究,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提高了能力,训练了思维。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对于教学过程我划分为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合作交流、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来进行。我的第一个环节是:
(一)激趣导入:
广播 游戏(播放 视频、播放 动画),学生带着无比的兴奋观看完游戏(视频、动画),我提出:这样的视频(动画)我们也能制作,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制作一件这样的作品。那就让我们马上出发吧。由此来引出课题。。
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成功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
在探索新知环节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以任务驱动式展开分层教学。
(二)探索新知
任务一:,由我来通过屏幕广播方式演示示范操作过程,让学生们观看我我操作过程中作品的变化是什么?(这样设计是为了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给学生 分钟,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对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加以强调、说明,同时肯定学生的成绩。(我这样设计目的是及时对学生的操作成果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确定自己的方向)
任务二:如果,我们接下来该如何操作呢?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同桌交流以及我及时必要的补充,完成书中设定的任务。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不能将结果简单地塞给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然后互相讨论补充,教师总结。
任务三:,这是与 学科有关的问题,这个任务我设计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日积月累”后,与同桌交流讨论,然后制作演示,适时请几名同学谈一下自己的操作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在交流中弥补自己的不足。
任务四:我们生活中真实的 是这样吗?学生回答后,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学习制作。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借助老师的直观演示学习。
(三)合作交流: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升华,是本节课最具闪光点的一环,在这时里既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讨论,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所以我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在学习了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本组的一件个性作品。
最后是课堂小结:在这个环节里,我将会采用汇报的方式来结课。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来让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可以总结出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优秀说课稿集锦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优秀说课稿集锦
(这些优秀的说课稿化了大量时间收集整理,希望能给您的说课带来帮助。祝君成功!)
第一课:认识计算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 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时期
组成器件
时间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
(1945年~1955年)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
(1955年~1965年)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年~1980年)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务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讲解完后教师出示几幅现代微型机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再出示任务二。任务二:计算机的分类(看书、老师课件)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教师举例:音乐、画图我们能摸得着吗?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画图、Word、电子报刊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测试1:继续收集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
测试2: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测试3:小组间互相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因此,本课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找出有特点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或让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小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本节课收集到的内容回家后制作成电子报刊或小动画,然后当小老师讲解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听。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馈机会。
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第二课《植物趣谈》
一、从教材方面说,《植物趣谈》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一课时。从信息技术知识模块上看,本课是文字输入学习和网络浏览的一个知识整合。从任务内容上看,本课又是语文写作和信息技术学习的一个整合。让学生通过网站获取文字资料并用写字板编辑成一篇短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网络浏览、文字输入,文字修饰、语言组织等多项能力。
从课堂内容上看,本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趣味植物”介绍怎样从网上寻找想要的资料。第二部分“为我所用”介绍怎么从网上获取文字信息到写字板中。第三部分“修改文章”介绍怎样完善这篇短文,并且提出尊重知识产权的初步做法。
本课的练习是让学生模仿本课示例,通过网上获取资料,写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从知识目标来说:要让学生知道从网上可以获取文字资料并要有所选择。
从能力目标来说:让学生学会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学会写字板的字体设置。
从情感目标来说: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操。
本课的重点是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
本课的难点是网上资料的筛选。
二、从教法方面来说
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大约是30%)的情况下,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给予学生启示。
三、从学生的学法来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有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电脑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四、从教学过程来说,分成四个部分:新课导入,新课教学,上机操作,课堂总结
(一)第一部分:导入(3-4分钟)
首先问学生:你看到过会吃动物的草吗?再让学生浏览中国科普博览馆的植物馆里的图片及资料
然后问学生:我们怎么样把自己到网上查到的东西保存下来?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出网络下载的教学内容
(二)第二部分:新课教学(8-10分钟)
1、有选择地选中自己需要的文字
2、突出复制操作的作用(右击后选择复制选项)
3、突出文章编辑时几个键(光标定位键、回车键、退格键等)的使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文字的美化操作可以通过对画图软件里美化操作的知识迁移来完成。
在下载的文字前面或后面给出原作者信息或下载的网站网址,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及网络道德。
(三)、第三部分:学生上机操作(20-25分钟):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进行下载并修改。
出示要求:(1)、文章必须有标题、作者姓名、正文、引用出处
(2)、部分资料可以从网上复制
主题:一种动物或植物
内容:网上下载部分内容,结尾加上自己的看法
(3)、同学之间相互观赏,学习
4、第四部分: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一:从网上下载资料(文字型);二:对文字进行修改(要注明资料的出处,重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说完了。
第三课《美化表格》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美化表格》。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这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美化表格》是《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第八课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在掌握了制作一个完整的Excel表格之后,学习如何合并、居中单元格,修饰文字,设置边框。这节课为整个表格的美化从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上开好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合并、居中单元格,文字的美化,表格背景的设置以及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审美观,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实例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我为本课确定的教学方法是:
(教法):对比式导入,以两张六年级的课程表为事件导入新课,把此表的全局设置作为贯穿全课新知识教学的主线,边学边练,教法与学法相渗透。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立的依据】
1、教学重点: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这是表格美化的基础,又是整个表格编辑的基础。
2、教学难点:边框设置的过程。其中边框设置的顺序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重难点、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内容课时安排为2课时。【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下简单的介绍。本课分为6个环节,1、复习提问,2、导入新课,3、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4、展示学习成果
5、巩固练习
6、总结本课。
(1)复习提问(2分钟)
首先,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行宽和列高的设置进行回顾,复习,并请1位学生展示具体的操作。(2)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选择了课程表作为贯穿全节课的操作对象。首先我给他们看了两张六年级课程表,其中一张没有经过任何美化,一张经过了美化。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文字,边框,背景等几个方面找出不同点,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美化表格。(课题板书:美化表格)接着,我会把今天要学习的三个知识点板书出来
板书:①合并、居中单元格 ②修饰文字 ③设置边框
板书重点,难点,是想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针对性更强。作为本节课的难点,边框的设置,可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进行选择学习。
(3)自主探索,协作学习(9分钟)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景后,就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引言“老师今天为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小博士,它能带领同学们一起去学习今天的知识”。出示:“http://10.0.0.10/学习资源/小博士”。
让学生选择要学习的内容,按照内容的不同把学生分为三组,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板书: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这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4)展示学习成果(16分钟)小组一——合并、居中单元格
①由第一组1~2名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内容,边操作边讲解,遇见问题老师及时解决。②学生操作。学生认真观察每一步的演示并聆听讲解,学生通过思考,作出自己风格的东西。③小结本节内容。利用比较法,让学生明白设置之前,选中对象区域的重要性。④展示优秀作品。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
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多给学生扬长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
小组二——修饰文字 ①由二组1~2名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学习的内容,边操作边讲解,遇见问题老师应及时解决。②学生操作。学生认真观测每一步的演示并聆听讲解,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去常识。③小结本节内容。④展示优秀作品。
背景的设置和文字的修饰时,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背景的颜色和文字的颜色搭配不好,背景的颜色太深,太艳,文字的颜色相比不突出。此时可对两个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问题,注重颜色的搭配,突出文字,培养学生的美感。
小组三——边框的设置
边框的设置顺序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任务三的这个环节上,我仍然会由第三组的学生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此时,我准备了两套方案,1是如果他们成功设置的方案,二是如果他们没成功设置的方案。对于前者,如果演示的同学成功了,我会引出一个“小迷糊”的卡通人物,把“小迷糊”设置出来的表格展示给学生看,反问“为什么‘小迷糊’没有设置成功呢?”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引出设置顺序。对于后者,如果演示的学生没有成功,我会提出问题“他为什么没有成功,有谁愿意帮帮他们吗?”让学生思考,引出设置顺序的问题。
然后,由老师综合讲述表格边框的[颜色]、[线型]、[内、外边框]的设置顺序的重要性,布置练习,要求学生将表格[边框][颜色][线型]设置次序打乱,并一一记录不同次序所对应的结果。
在学生完成任务三后,由“小博士”提出两个问题,学生探讨学习⑤
怎么删除表格边框的某些线型? ⑥
能否设置一种有立体效果的表格? 接下来是小结本节内容。展示优秀作品。
展示优秀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从背景颜色和文字颜色搭配,表格边框设置,其他特效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让全班评。评价的结果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多元化,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此环节,可按每小组的表现给每组加上红星。并且,我设置了一个奖项,最佳搭配奖,获奖的学生有三名。
6、巩固练习。(10分钟)
让学生打开事先准备的习题,(六年级体检表)进行联系,(教师可在一旁指导)。其中有要求学生做记录的要做好笔记,需要讨论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双双讨论,尽可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评比,完成好的小组加星。
7、总结。(1分钟)
(说课中的亮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①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体现在自主学习。我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②协作学习,交流的方式只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学。
我的说课完毕,课中的不足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第四课《网上下载与解压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市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把好东西扛回家》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Internet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浏览器的打开,网址的输入,搜索引擎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学习任务:是教会学生把Internet上信息下载到本机的方法,以及对下载的压缩文件进行解压缩的处理能力。分为图片下载、网页下载、软件下载三个学习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下载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贯穿着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好集学习与练习于一体的教学资源网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讨论交流学会三类信息的下载与保存。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信息的分类收集与保存的能力。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学习能力有差距,天才学生和一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3、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网上信息下载的意义,了解下载的基本方法。
2、掌握图片、网页、软件的保存方法与压缩软件的解压缩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分类保存网上下载的资料的好习惯,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如何分类保存下载的信息以及怎样解压缩。
二、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分层教学法
3、赏识教育法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
本课尝试引导学生置身于网络这一开放的信息化资源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来掌握三种资源的下载保存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任务的启动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首先,老师在老师机的“我的文档”文件夹里打开一个网页文件,该网页是搜狐网上当日头条新闻。然后提问:
师:“老师刚才有没有上网?”。
生:“没有”。
师:“那我们怎么看到了搜狐网上今天的头条新闻呢?”。
生:“老师已经下载了”。
师:“对,老师已经把这条新闻的网页下载保存到了老师的电脑里面了。你们也想不想把你们从网上找到的感兴趣的东西保存到你们自己的电脑里呢?”。
生:“想”。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样保存网上找到的信息,要求三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通过交流讨论,互相帮助,以自学的方式学会网上图片、网页、软件的下载与分类保存”。
2、任务一—图片的下载
通过打开“图片下载方法”网页学会网上图片下载的操作步骤,然后单击“试一试”网页,练习从该网页上下载一张图片并保存到“我的文档”的“图片”文件夹里。老师巡视指导。
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
3、任务二—网页的下载
先指导学生阅读“网页的下载”,了解网页下载保存的步骤,然后进入“中国儿童文学网”下载一篇童话故事。
学生演示操作:请一个学生演示网页的下载操作。老师根据学生的演示操作进行点评,并提问:“网页的下载与图片的下载有什么不同”。
4、软件的下载
请全体学生练习:点击“下载一”,并将下载内容保存到“我的文档”中的“软件”文件夹里,然后点击“下载二”。
请学生根据下载内容思考,“下载一”下载的是什么软件?“下载二”呢?
引出压缩包的解压缩,老师先示范怎样解压缩软件,然后由学生解压缩已下载的压缩软件。
5、综合练习
进入活动资源网页,按要求完成三个下载任务。
6、总结:
①、请学生说一说,下载了什么?
②、对于下载和解压缩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反思与总结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充分运用了网络技术将老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结合在一起,学生可通过网上的教学指导边学边做,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又能实现分层教学,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不足之处:在设计下载任务时,对下载的内容主题没有统一,使学生主要学到了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俢。比如在设计下载任务时可以将要下载的内容统一到一个主题《菊花知识》,图片下载任务中下载小榄菊展的相关图片,网页下载中下载与菊花有关的网页,软件下载中可将一些菊花作品压缩后供学生下载。这样使学生不但学会了下载与解压缩,而且使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小榄菊展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了用网络工具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过程。
第五课《申请免费电子邮箱》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申请免费电子邮箱》。本课的实施,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前三节中Internet的基本操作,如认识Internet、利用浏览器浏览网页、信息的检索和信息的下载等操作的基础上设置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目标是让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为下一课学习《收发电子邮件》作铺垫。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信息传输交流的主要方式,并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免费资源与他人进行远距离友好交流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要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传递信息,体验友好交流的愉悦,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家中有电脑的学生可能已经拥有免费电子邮箱,并已经有过收发电子邮件及贺卡的经验。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基础校差的学生,可能连注册资料的填写都有困难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分层教学,采用协作学习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完成任务。
根据《纲要》要求,结合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掌握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的基本操作。(2)学会利用网上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的电子邮箱。
2、能力目标:通过自我探索,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兴趣和意识,体验交流的愉悦。(2)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与他人交流。
本课主要围绕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展开,所以本课的重点就是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但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填写注册资料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导致申请不成功,所以我将本课的难点设置为注册资料的填写。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使用电子教室管理系统作为教学工具。
二、说教法学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我是这样设计的:
1、任务驱动法。根据学科特点,我将以“任务驱动法”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贯穿本课,在任务驱动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会去发现、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将一个个任务击破的同时也就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体验成功的快乐。
2、直观演示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直观演示法组织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当然,直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演示,根据实际让有经验的学生进行演示,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3、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法。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课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教学过程设置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们班有许多学生是上网,我本人又是计算机老师,于是我创设一个情景:展示学校邮箱收到的一封电子邮件,阅读邮件内容。看完后,请小记者谈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然后我请学生想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投稿,也许有的学生会说写信,发邮件。我就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经济又快捷又安全,以此得出“发电子邮件”的方法最好。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子邮箱的作用,我组织讨论:要发电子邮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要成功发送电子邮件必须收信人和发信人都拥有电子邮箱。接着我请学生中已经用过电子邮箱的同学来交流一下自己使用电子邮箱的体会,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电子邮箱收发信件、照片、贺卡等,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交流,既快捷又安全。
通过这部分学生的介绍,激发其他学生运用网络与人交流的愿望后,我以任务驱动法为学生设置任务,要求学生为自己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信箱,并给中华小记者回信投稿。第二个环节,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第一步,首先组织学生讨论:哪里可以申请到免费的电子邮箱?肯定有许多学生会说出几个大型门户网站。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国许多大型的门户网站都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如新浪、搜狐、163、126等,并以在126上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为例,明确本课的第一个具体任务。并指导学生打开浏览器登陆126免费邮网站,根据学生实际,提示学生在输入126免费邮网址后不要忘记按回车键确认,巩固上网浏览网页的操作。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填写注册信息的操作。
首先我让学生找一找在126免费邮网站上哪里有注册免费邮箱的链接?找到后打开注册页面,要求学生依据网页上面的提示填写注册资料。我估计一小部分学生能成功,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注册不成功,估计不成功的原因是:用户名填写不正确,注册资料填写不完整,有些同学没有仔细看填写要求。此时,我充分调动已经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请一个学生通过广播演示讲解注册过程,请不成功的同学仔细观察,自已不成功的原因在哪。在学生演示的同时,我提问:(1)为什么注册条款必须选择同意?然后请学生仔细阅读注册条款,说说通过注册条款你知道了什么?使学生知道注册条款其实就是126对注册用户正确使用电子邮箱签订的协议,必须遵守,所以,在注册条款下必须选择“我同意”选项,否则不能申请。教育学生要健康使用网络资源与他人友好交流。(2)用怎样的用户名和密码又好记又安全?提示学生在填写会员名和密码时要仔细阅读填写要求,用户名和密码要便于记忆。注册资料填写完整后,按提交,当出现注册成功的页面后,根据页面提示记下自己的邮箱地址。学生演示完后,请不成功的学生说说自己在注册时存在的问题,网站会提示注册不成功的原因,然后鼓励学生修改注册信息,直到成功注册。
第三部分,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许多学生会将网址与电子邮箱地址混淆。因此,我通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电子邮箱地址的基本格式。首先请愿意公布自己的邮箱地址与大家交流的同学,将电子邮箱地址写在纸条上,通过实物展示台播放到大屏幕上。请学生观察这些邮箱址址有什么异同?学生很快会发现,这些邮箱地址都有@126.com,而@前面的一串字符都不一样。我请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得出结论,学生的电子邮箱都是在126上申请的,所以提供邮箱服务的服务器都是126,而@前面的表示注册的用户,所以不可以有重复的用户名。这样,一个正确的电子邮箱的地址由用户名和提供邮件服务的服务器名组成,中间用@隔开。
接着,我选择几个学生的邮箱地址,并故意将一个网址夹在其中,在大屏幕上展示,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想给这上面的邮箱发邮件,都能收到吗?为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电子邮箱地址,看看每个人的邮箱地址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赶快改正。
三、自主学习,巩固新知。
首先将我自己在sina的邮箱地址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老师的邮箱地址和大家的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发现老师的用户名很好记,是老师名字的缩写,而@后面的服务器与大家的不一样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请学生仔细看看@后面的sina.com,回忆前两节课上网冲浪时上过的网站,我想,很多同学能猜到,这是搜狐网站的域名。这时我告诉大家很多大型网站都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在不同的网站上申请的电子邮箱,@ 后面的服务器也不一样。你想不想到其他网站上申请一个电子邮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学习。老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几个大型网站的网址,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互相合作,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交流注册心得,体验成功的快乐。
最后我进行本课总结:在因特网上,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有:输入的用户名的具体要求不同,服务条款的内容有多有少,个人资料的填写栏目要求不同,只要同学们在填写注册信息时仔细阅读注册要求,将信息填写完整,你一定会成功注册拥有一个免费信箱的。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是根据《纲要》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法贯穿本课,始终渗透 “自主——尝试”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一个个子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分层教学、实际操作、合作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信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六课《制作简单的表格》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制作简单的表格》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金山文字2003基本的编辑和排版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制作表格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调整表格及表格的数据计算作好辅垫。
(二)、学生分析
我们学校的学生一般学习兴趣不高,好玩好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学生整体素质比较差,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所以我尽量不使用演示法,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及网络环境,创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利用优美、生动的画面,丰富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从亲身的感受中说、做、学。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有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表格中一些常用名词(行线、列线、一行、一列、单元格)
2、学会制作简单的表格,在表格中输入文字及装饰文字。
3、感知生活中应用表格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简单的表格及美化表格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来制作表格。
二、说教法与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老师,我采用情境的创设和任务的设置,先把问题灵巧地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来尝试解决。制作课件利用网络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同时老师也是知识反馈的调整者,在此过程中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
作为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下,采用探究式学习,从老师创设的网络环境中最大力度地获取信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及利用动手操作探索,完成老师的布置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新知,通过操作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前老师在之前问少先队辅导要十几张香港迪斯尼乐的抽奖卷。(抽奖卷内要填写个人资料的表格),引导学生回答要抽奖必须先填写好这份表格,告诉学生只有今天表现好而且幸运的同学才有机会得到。并且明确评奖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积分比赛,获胜的组每人一张)
通过提问:生活中还能见到什么要的表格?(抢答)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领悟表格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过程
1、学习表格的常用名词。(教学课件、抢答)
既然大家都想学习好表格的制作,米琪为大家带好一个很好的学习软件,大家可要认真学习它。
2、学习插入表格
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制作五行六列的表格(看书、看光盘、上网学习,问同学等形式)。
学生汇报自学的情况,每种方法在介绍的时候我注意其中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会用不同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让每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这样水到渠成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任意制作一个几行几列的表格,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巩固练习
在学生会制作表格的基础上,来进行美化表格。通过评选“表格设计师”这个活动调动学生竞争意识和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学生通过米琪俱乐部提供的表格,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美化,并在小组内交流评选。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注意了分层次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说评价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
第七课《宣传海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宣传海报》,选自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浙江摄影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文字输入练习和画图软件学习的一个知识点整合。通过用画图软件创作一个宣传海报,来达到学习画图文字工具和进一步熟练汉字输入的目的。本课的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从内容上看,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选择背景图片”,让学生从一个纯文字环保宣传出发,提出用画图实现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的任务,从而让学生用画图打开图片先选择一张海报的背景。第二部分“输入宣传文字”是介绍文字工具的使用,同是还提到了文字工具栏。对于文字格式的要求,教材不作强调,只是提示学生用文字工具栏可以改变文字效果。文字颜色设置与画图前景色有关,教材以“教你一招”的形式出现。第三部分“保存海报作品”,由于是在原有背景基础上修改,所以保存时画图不再弹出对话框,这里便介绍了换名保存的方法,便于让学生给文件取个有意义的名字。本课练习是让学生根据主题和提供的背景图片创作另一幅海报。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画图中的文字工具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画图中的文字工具,进一步熟练汉字输入法。
3、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画图软件中文字工具的使用。
四、学生分析
三年级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五、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驱动”的方式来组织进行。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使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环保教育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创设一个绿色学校的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鼓励、探究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在学习中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归纳总结”的四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我力求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开展:思考讨论――探索质疑――自主创造的活动。
六、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1、激趣导入,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需。
首先是教师自我介绍:我来自兰溪市永昌小学,是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学校,是一所金华市绿色学校。学校的同学们为了争创绿色学校,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出示学校开展的各类环保活动的图片、宣传标语,然后又出示几张环境污染的图片,通过对比,形成极大的情绪反差,激起学生的兴趣。)
讨论:看了这些图,你想说些什么?你们有什么想法?
在教师和全体同学的参与下,通过概括、提炼,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几句环保宣传语,为后期制作准备前提材料。请同学们说说环保的意义,问:你是不是也想和永昌小学的同学们一样,大家齐心协力保护我们的环境,创建绿色的校园呢?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可以从制作宣传海报着手。)
2、教师导航、质疑探究。
问:刚才我们欣赏完这么多漂亮的宣传标语,而现在我们自己写的标语只有文字,没有图片,是不是太单调了呢?我们应该制作非常漂亮的宣传海报来吸引其他人。
(引导学生通过配上图片,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
任务一:选择海报背景
从给定的素材库中自主选择合适的图片作为宣传海报的背景。
任务二:文字工具的运用
通过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引出可以利用文字工具进行编辑,先让学生尝试,在学生遇到问题后,可以再小组讨论,最后再由个别学生示范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文字的颜色怎样设置?文字工具栏不见了哪里去找?文字字体大小如何设置?文字写好后怎样修改?”(学生示范,教师讲解后,教师再巡视辅导,个别纠错。)
解决问题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比较在“画图”软件和“写字板”中输入及编辑汉字操作的异同及效果,以进一步掌握画图中的文字输入工具。
文字输入与画图软件结合的应用不仅仅限于海报的制作,在最后教师可提出:“学会了画图中的文字工具后,除了制作海报以外,你觉得还能做些什么?”意在由点及面,强调应用。
任务三:保存海报
引导学生理解,由于是在原有背景基础上进行修改,所以不会弹出“保存”对话框,介绍“换名保存”的方法,取个更有个性的名字。
3、作品评价,讨论交流。
通过小组交流评选推荐出小组的代表作,教师利用电子教室展示这些同学的典型作品,让该学生说说自己的创作意图,然后通过学生互相评价,鼓励学生制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4、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①、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互评互助。
②、教师帮助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同时还要渗透环保教育,进一步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优化整合。
5、练习巩固,体验乐趣。
在创作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图片主题,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图上画了什么?表明了什么?你想对中国航天事业说些什么?在练习之前,还应进一步明确练习的要求,如文字颜色、文件命名、作者姓名等。让学生逐步养成看清题目,按要求操作的习惯。
七、设计理念
全课一开始,我以永昌小学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图片为起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学校的热情,同时激发学生“要做得更好”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激发下,学生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的确,孩子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开发,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缺乏情感交流。老师一古脑儿地灌,学生囫囵吞枣地照单全收,教学相长根本无从谈起。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注重体现信息技术与美术、思品课的有效结合,加强“绿色学校创建”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努力形成“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形成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的良性循环,以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八课《植物趣谈》
一、教材分析
《植物趣谈》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中的第14课。这篇课文是对本册所学电脑知识的一个综合复习、运用过程。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已经比较熟悉;第二单元的键盘练习,为学生正确流利打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第三单元的字、词、句的练习以及13课海报的设计,对于中文打字,简单的排版和编辑,学生正处于一个兴趣增高的过程。对他们来说,自己的想法能够以图文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所以,第十四课《植物趣谈》既是学生兴趣的继续培养,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新。
教材给我们创设了“植物趣谈”的情境,从猪笼草这一学生感到有趣的植物入手,分成两块。一是上网浏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为我所用;二是将所选取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编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介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从网上有选择地获取文字资料并加以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操。重
点:获取网上有价值的文字资料。难
点:网上信息资料的选取、编辑。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最近有一个烦恼,随着天气变热,苍蝇、蚊子越来越多了,这些讨厌的东西太可恶了,你们知道他们的危害吗?(生:吸血、传播病菌„„)这么可恶的东西我们应该怎么来消除他们呢?(蚊帐、蚊香、杀虫剂„„)这些办法也都是我们平常采用的,可是,其中一些方法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对环境造成污染,我们来评一评最环保的办法。(学生评价)老师也知道一种环保的灭蝇方法,想知道吗?(出示猪笼草图片,简单介绍)老师还知道一些有趣的植物,如:含羞草、绿毛龟身上的藻类植物等等。(出示视频)这么多有趣的植物,你们猜,老师是怎么认识的?(引出教材中的科普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展示猪笼草的资料
1、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进入网站,查看猪笼草。(点击进入网站——点击植物--点击趣味植物――点击猪笼草)
2、学生尝试进入网站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植物。
(提醒学生注意网址输入的正确性;喜欢哪种植物就用鼠标单击那里)
(三)为我所用
这么多有趣的植物,真是太有意思了!你愿意给它们写个介绍,让大家都来认识吗?那么,我们该怎么从网上“拿”下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呢?
1、选定文字(教师边讲解边操作)
先指向选定内容的开始处,然后拖动鼠标到结尾处,颜色突出的部分就是选定的区域。
2、复制
在选定区域单击右键,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
3、粘贴(教师边讲解边操作)
打开写字板,单击粘贴按钮;写字板空白处单击右键,快捷菜单中选择粘贴。
(四)修改文章
怎么样才能使我们选取的内容成为吸引读者的文章呢?看看谁的点子最棒!
1、教师根据学生说的修改办法进行编辑演示。(标题、字体、开头„„)
2、进行补充:
a、这些知识是别人的,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注明出处。b、写上自己的班级、姓名
3、保存
(五)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总结
1、学生说说都认识了什么有趣的植物?
2、怎么认识的?通过什么办法让网上的知识为我所用呢?
3、环保教育:地球上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植物、动物,可是由于人类的一些破坏活动,环境的恶化,这些有趣的生物越来越少。看着这个变化,你心疼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四、设计意图 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始终围绕3个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利用教材中给我们创设的情境,同时对他进行补充和扩展,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吸引力。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变教师的单纯的说教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在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另外,在整堂课中始终贯彻环保思想。从开始的导入,到最后的总结,学生的环保意识必会得到加强。
第十课《字体魔术大师》
一、说教材
1、对学生的分析:本节课,上课的的是五年级的学生,是在他们已经熟悉Word2000的设置,能比较熟练的输入文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学期的知识,生动、实际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2、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这节课主要学习Word2000中,字体、字型、字号、位置以及简单介绍字符间距的设置,和字体选项卡中“特殊效果”的运用。
3、教学目的
(1)学会给字体设置特殊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养成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优秀学习品质。
4、教学重点:字体、字型、字号、位置的设置,和字体选项卡中“特殊效果”的运用。
5、教学难点:字体选项卡中特殊效果的设置,尤其是上标、下标、阴文、阳文等特殊设置。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的应用: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演示法、讲授法、实际操作法、讨论法。
2、说学法指导: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这节课,我会把学生每3人结合成为一个小组,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共同完成操作步骤,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三、说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就是必须考虑到硬件条件的支撑。这节课,需要教师机一台、学生机20台并装有Windows98操作系统和office2000办公软件以及传奇2000或其他软件教学系统。此外,我还为着节课专门制作了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设计了两分文档,第二分队字体进行了设置和美化,一上课就展示给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有两位同学交给我一份作业,都是用Word2000打了一段文章,我们来看一看,咱们大家来当一回小裁判,看看谁的作业完成的好。
学生一定回答第二份好,我接着说:老师也是这么认为,那么谁能说一下,第二份作业,为什么比第一份作业做得好呢?它都有哪些方面比第一份作业更加出色?谁能说一说?看随观察得最仔细!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各抒己见。我继续说: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说的也非常好。那么,你们以后写文章想不想也像第二份作业一样的精彩呢?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请来一位字体魔术大师,帮助大家美化我们的文字。
2、新授
首先,来学习设置字体的大小。Word2000为我们提供了十几种字体的大小,包括初号、小初号、一号、小一号、二号、小二号„„等等。Word2000默认的是五号字。下面,我们就以古诗《春晓》为例来设置一下字体的大小。
我们就把这首诗的题目变成二号字,四句诗变成三号字。(教师演示)首先,选中题目“春晓”,然后点击菜单栏字号下拉菜单,选择二号字,这样题目就变成了二号字;接下来选中四句诗,点击菜单栏字号下拉菜单,选择三号字,这样诗句就变成了三号字。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下面,就让同学按照把题目变成小初号字,诗句变成小二号字的要求,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操作一下。这时候我下去巡视并指导学生。
第二、学习设置字体样式。我对学生说:字体大小调整好了,那么如何设置字体样式呢,大家都知道,我们汉字字体很多,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Word2000也为我们提供了13种不同的字体,比如楷体、隶书、仿宋体、华文彩云等等,Word2000默认的是宋体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不同的字体样式,有什么样的效果。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样式的不同效果。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回呢,我请咱们同学来做自己的小老师,谁能根据刚才我们所讲的把《春晓》这首诗的题目变成隶书,诗句变成楷体呢?我请2名学生,到教师机上,来给大家演示,便操作边讲述你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同学们按照刚才的要求自己操作一下。
完成之后,我说:我们把字体大小调整好了,字体也样式也变化了,你们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毛病吗?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发现题目没有居中,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讲述。
接下来,我想同学们具体介绍字体选项卡。如何设置字体的一些特殊效果呢?这就要请出字体魔术大师的看家法宝——字体选项卡了。我们单击菜单栏格式选项,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单击字体选项,就弹出了字体选项卡了,字体选项卡共分为三个部分:字体、字符间距和文字效果。字体选想从上到下依次为:中、西文字体、字形、字号的选项,下面是对文字颜色、下划线、下划线颜色以及字体是否带着重号的选项,在往下,是对字体效果的设置选项,最下面是预览窗口,顾名思义,就是在这个窗口中可以看到我们对字体所进行的设置效果。我们可以演示几种效果来看一下。(教师演示)接下来,我们来看字符间距选项卡,在这里我们可以设置字体的高矮胖瘦以及每个字之间的距离。不过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量词:磅,这个磅呀既不是英镑,也不是重量单位,它是印刷业中的一种长度单位,1磅大约等于0.35毫米。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文字效果选项卡,它给我们的文字提供了一种魔术般的动态的效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都有哪些特效吧。
字体选项卡我们介绍完了,这回我们就利用它把《春晓》这首诗的题目变成红颜色。首先选中题目“春晓”,然后点击“格式、字体”选项,弹出“字体选项卡”,在点击字体颜色下拉按钮,选择红色,题目“春晓”就变成红色的了。当然了,在字体选项卡中,还有很多设置字体效果的选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设置一下其他的效果,并预览看一看都各有什么效果。
这时,我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字体选项卡中的各种设置。
3、巩固
我设计了一个“Word小医生”的练习,让学生对一些对文字的效果处理有那些不当的地方进行修改。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练习,请大家根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每人打一份自我简介,看谁打的最好,把字体选项卡中的特效运用的最合理。在练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走动一下,互相学习、参考一下别的同学的设计,等同学们基本上完成之后,我请几位同学把他打的自我介绍演示给大家看,把他自己介绍给大家,并让他说说为什么这么设置?
附:本节课当中,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的应用:
这节课,在教学上,我注重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和对话。合理、恰当的运用了探究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在“设置字号”和“居中”这一环节,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之前,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先前经验,并不是盲目的让学生进行探究。在练习的时候,在学生已基本掌握设置方法的同时,合作学习,并做出了有针对性和具操作性的要求,避免了盲目合作、放任合作,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合作的无序性、表层性和低効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师生之间的参与度,学生参与了教,教师也参与进学生的学和练,保持了和学生的亲和度,在练习时,充分把握了学生练习的自由度,做到了放收自如,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练习内容时,注意了课程的整合度。
第十一课《初识Powerpoint2000》
一、教材分析
《初识Powerpoint2000》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的37课的内容。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Powerpoint是微软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2000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件,它可以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汇集在一个作品中,用它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简单方便,较容易微学生所接受,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Powerpoint也将成为学生今后进行其它学科的学习展示作品、学习成果的强有力工具。而且,四年级学生已经学过Word2000的操作,对Powerpoint的许多菜单、工具的操作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轻松进入Powerpoint的多媒体世界。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Powerpoint2000;学会启动Powerpoint,选择版式的方法;掌握幻灯片上文字的输入,格式设置的方法;理解建立新幻灯片和插入幻灯片的不同命令。
能力目标:能用Powerpoint制作两页幻灯片;具有一定探索新应用软件的能力;培养自主、协作能力。情感目标: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而产生愉悦并受到感染;感受信息技术的价值,教学重点:初步制作两页含有文本和艺术字的幻灯片。教学难点:“新建”命令和“新幻灯片”命令,背景颜色设置。
二、教法阐述
对于新的应用软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Powerpint与word同属一个家族,非常利于学生比较发现它们相似的地方,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情境法”、“比较发现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注重从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位主动获取,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三、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为核心,便学生为知识的灌输对象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课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协作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交流、不断评价中自然达成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硬件:PIII级别以上50座标准机房。
软件:Windows98操作系统、苏亚星或远志多媒体教学软件一套(也可等同于此的其他软件)、Powerpoint2000、集图文声像于一身的优秀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为学生展示Powerpoint生动实例让学生感受Powerpoint的广泛应用和魅力,在欣赏、赞叹之余,教师顺势提出:这都是Powerpoint的功劳,这里面既有文字、图片、声音,又有动画,效果非常好,你想不想也来用Powerpoint做一个电子幻灯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制作出更精美的幻灯片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他必将力排外界各种干扰,发挥个体强大的内驱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任务一:启动Powerpoint。
学生机广播,教师介绍Powerpoint与Word都是微软公司出品的Office2000办公组件,有很多相同之处,你能联系Word的启动方法来启动它吗?交流启动的几种方法。
任务二:新建幻灯片。
教师紧接着启动界面,在“新建演示文稿”的窗口演示建立“空演示文稿”,在弹出的“新幻灯片”对话框内选区自动版式中的“标题幻灯片”,学生比较“新建演示文稿”和“新幻灯片”,讨论交流;学生操作,在第一张幻灯片上的相应框内输入文字(以“我的焦小我的家”为题作为本课任务,介绍自己的母校,本页添加校名、班级、姓名等文字),设置字体、字形、字号、颜色、对其方式等完成本次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学生评价。
(三)、引导自学,探索发现 任务三:插入新幻灯片。
说明优秀的演示文稿要充分表现某一主题往往需要多张幻灯片,学生自学课本P156页第二节,同桌合作,交流,完成插入第二张幻灯片,指名完成的出色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前演示,全班交流。
任务四:给幻灯片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内容为美丽的校园、敬爱的老师、亲密的伙伴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小标题)
由于学生已有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的基础,因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是独立自学课本,可以是4人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也可以是主动邀请老师加入探讨等。
选派代表演示,学生总结评价。任务五:设置背景颜色。
对初步完成的作品进行美化。这一部分对于学生熟悉的Word来说是陌生的,教师可把操作录制成教学软件让学生自学尝试,也可直接演示。
任务六:保存文件。
(四)、个性练习,提高技能。
在此基础上,提出让学生制作两页简单的演示文稿——个人简介。这个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题目可以自拟,幻灯片内容可以自定,充分
体现个性,展示学生个性。教师巡视指导。
(五)、评价反馈、指导激励
指名学生展示作品,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评价。评价先由学生自评,再由其他学生评,教师从主题鲜明、内容生动、色彩协调、操作正确、叙
述有条理等方面指导学生评价,最后教师评价(还可进行优秀协作小组评选)。
纵观全课,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第十二课《绿色家园》
一、教材分析
《绿色家园》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windows画图程序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画图》单元中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置前景色、背景色和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涂色”、“喷枪”、“刷子”、“取色”等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根据教材的目的和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操作,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难点:“彩色世界”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阐述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的作品是多么多姿多彩。接着出示电子画展中未涂色的作品,学生认识到电子画展中未涂色的作品由于缺乏色彩而显得单调、不“美”。最后我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学生自己选择图画涂色,要求注意色彩的搭配。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1、学生选择图画练习涂色,教师巡回指导色彩搭配。
2、交流评价学生作品,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小结过渡。第二层次:
1、教师指出画面内容的不丰富性,结合学生已受过的德育教育,集体讨论,引导拓展“彩色世界”的意义——美丽的色彩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德。
2、制定整合美育、德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自我创作一幅体现自我个性的图画。要求对于画面设计(如内容、颜色搭配等)可利用小组协作方式来解决。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小组讨论,向老师求助来解决。
3、集体讨论交流、评价。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三大学科。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后的优点,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同时使用优越有效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特有的激励制度,为任务驱动法注入又一推动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互评互助。(2)帮助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第十三课《彩色世界》
一、教材分析
《彩色世界》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13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置前景色、背景色和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涂色”、“喷枪”、“刷子”、“取色”等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色彩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在受到美术教育后最感兴趣的,它蕴涵了许多感性和理性的内容,如黄色象征宁静,绿色代表生命,蓝色象征高尚等,丰富的色彩既可以美化画面,还可以让人感受理性美的熏陶,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了新的一种绘画方法计算机画图的基本操作要领之后,学习兴趣更是被大大激发,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表现欲望极其强烈。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才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画图功能的使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拓展“彩色世界”的丰富内涵--美丽的色彩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德,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画图知识教学提高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一些学习网页上的帮助自己研究或通过学习交流中心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帮助解决。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操作,了解利用IE浏览器和学习交流中心获取帮助,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难点:“彩色世界”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环境
制作画图学习网站(学习网站提供音频、视频、文字等方面的技术帮助以及部分素材、作品上传、学习交流等)
七、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可用FLASH模拟一个场景),接着出示电子画展中未涂色的作品,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未涂色的作品由于缺乏色彩而显得单调、不“美”。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学生自己选择图画涂色,要求注意色彩的搭配。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1、学生选择图画练习涂色,教师巡回指导色彩搭配。
2、交流评价学生作品,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小结过渡。第二层次:
1、教师指出画面内容的不丰富性,结合学生已受过的德育教育,集体讨论,引导拓展“彩色世界”的意义——美丽的色彩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德。
2、制定整合美育、德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自我创作一幅体现各种“彩色世界”的图画。要求对于画面设计(如内容、颜色搭配等)可利用小组协作方式来解决。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学习网页解决(提供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进行比赛,优胜者发奖品:软盘和书签。
3、学生自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为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操作技能比较熟练者为A等,操作基础薄弱者为B等,A等学生可让其充分自主学习,B等学生教师可适当进行个别指导。)
4、集体讨论交流、评价,优胜者发放奖品。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1)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三大学科。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后的优点,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同时使用优越有效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特有的激励制度,为任务驱动法注入又一推动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2)分层教学的运用,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即分层教学的策略和效果)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互评互助。(2)教师帮助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八、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利用网络学习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5、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不同对象分别对待)
(武进信息技术说课一等奖)
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邵胜峰
第十四课《巧用文本框》
一、设计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信息科技的兴趣,让学生逐步掌握有关计算机操作知识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工具。
二、设计意图
我设计的《小小名片设计师-----巧用文本框》这节课,是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下第六单元我的家乡宣传板报中的内容。本课是在设置艺术基础上,是板报制作中不可少的内容,为后面制作板报做了铺垫。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设计名片来掌握文本框的插入,调整大小和位置,及设置颜色。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实际的实践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课的重点是熟练掌握插入文本框,难点是设置文本框的格式。
本课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自主探索式学习方法,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和协作学习教学。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对新知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给学生为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设计名片这个任务,使新知进一步在实际中应用。
四、设计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设情激趣,给学生发名片,以谈话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借机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利用闯关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插入文本框,调整文本框的大小、位置和设置文本框的格式,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智慧包资料,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出闯关的方法。从而掌握这三个知识点。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说给大家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个环节让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名片,可以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设计,有的孩子想到给自己设计。这是对本课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能力提高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四个环节本节课的升华,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自己评,学生互评,师生评,把好的作品打印出来,送给学生,给好的学生发“名片设计大师”奖卡。最后老师建议学生课后利用本课学的知识来做一些贺卡、板报等。
五、成功之举
整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同学协作为主,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学生自己领悟,自己动手、尝试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通过介绍自己的情况,发名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种和谐,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了,提高了能力。
六、败笔之处
1、语言还需进一步的加强,使之更流畅,精练,准确,更具有感染力
2、由于课前没能很好的检查好机器,过程中有个学生的机子死机,而浪费了一些时间。
3、教学过程没能照顾到全部同学,4、最后作品展示,由于打印机出了问题,没能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
七、再教设计
一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扬长避短、精益求精,首先,继续坚持采用创设情境,营造更为和谐、平等氛围的教学策略。同时要更慷慨的给予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和机会去探索,提高学生探究的深度和质量。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第三篇: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优秀说课稿集锦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优秀说课稿集锦
(这些优秀的说课稿化了大量时间收集整理,希望能给您的说课带来帮助。祝君成功!)
第一课:认识计算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 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时期
组成器件
时间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
(1945年~1955年)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
(1955年~1965年)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年~1980年)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务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讲解完后教师出示几幅现代微型机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再出示任务二。任务二:计算机的分类(看书、老师课件)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教师举例:音乐、画图我们能摸得着吗?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画图、Word、电子报刊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测试1:继续收集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
测试2: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测试3:小组间互相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因此,本课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找出有特点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或让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小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本节课收集到的内容回家后制作成电子报刊或小动画,然后当小老师讲解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听。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馈机会。
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第二课《植物趣谈》
一、从教材方面说,《植物趣谈》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一课时。从信息技术知识模块上看,本课是文字输入学习和网络浏览的一个知识整合。从任务内容上看,本课又是语文写作和信息技术学习的一个整合。让学生通过网站获取文字资料并用写字板编辑成一篇短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网络浏览、文字输入,文字修饰、语言组织等多项能力。
从课堂内容上看,本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趣味植物”介绍怎样从网上寻找想要的资料。第二部分“为我所用”介绍怎么从网上获取文字信息到写字板中。第三部分“修改文章”介绍怎样完善这篇短文,并且提出尊重知识产权的初步做法。
本课的练习是让学生模仿本课示例,通过网上获取资料,写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从知识目标来说:要让学生知道从网上可以获取文字资料并要有所选择。
从能力目标来说:让学生学会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学会写字板的字体设置。
从情感目标来说: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操。
本课的重点是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
本课的难点是网上资料的筛选。
二、从教法方面来说
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大约是30%)的情况下,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给予学生启示。
三、从学生的学法来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有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电脑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四、从教学过程来说,分成四个部分:新课导入,新课教学,上机操作,课堂总结
(一)第一部分:导入(3-4分钟)
首先问学生:你看到过会吃动物的草吗?再让学生浏览中国科普博览馆的植物馆里的图片及资料
然后问学生:我们怎么样把自己到网上查到的东西保存下来?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出网络下载的教学内容
(二)第二部分:新课教学(8-10分钟)
1、有选择地选中自己需要的文字
2、突出复制操作的作用(右击后选择复制选项)
3、突出文章编辑时几个键(光标定位键、回车键、退格键等)的使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文字的美化操作可以通过对画图软件里美化操作的知识迁移来完成。
在下载的文字前面或后面给出原作者信息或下载的网站网址,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及网络道德。
(三)、第三部分:学生上机操作(20-25分钟):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进行下载并修改。
出示要求:(1)、文章必须有标题、作者姓名、正文、引用出处
(2)、部分资料可以从网上复制
主题:一种动物或植物
内容:网上下载部分内容,结尾加上自己的看法
(3)、同学之间相互观赏,学习
4、第四部分: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一:从网上下载资料(文字型);二:对文字进行修改(要注明资料的出处,重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说完了。
第三课《美化表格》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美化表格》。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这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美化表格》是《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第八课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在掌握了制作一个完整的Excel表格之后,学习如何合并、居中单元格,修饰文字,设置边框。这节课为整个表格的美化从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上开好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合并、居中单元格,文字的美化,表格背景的设置以及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审美观,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实例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我为本课确定的教学方法是:
(教法):对比式导入,以两张六年级的课程表为事件导入新课,把此表的全局设置作为贯穿全课新知识教学的主线,边学边练,教法与学法相渗透。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立的依据】
1、教学重点: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这是表格美化的基础,又是整个表格编辑的基础。
2、教学难点:边框设置的过程。其中边框设置的顺序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重难点、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内容课时安排为2课时。【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下简单的介绍。本课分为6个环节,1、复习提问,2、导入新课,3、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4、展示学习成果
5、巩固练习
6、总结本课。
(1)复习提问(2分钟)
首先,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行宽和列高的设置进行回顾,复习,并请1位学生展示具体的操作。(2)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选择了课程表作为贯穿全节课的操作对象。首先我给他们看了两张六年级课程表,其中一张没有经过任何美化,一张经过了美化。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文字,边框,背景等几个方面找出不同点,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美化表格。(课题板书:美化表格)接着,我会把今天要学习的三个知识点板书出来
板书:①合并、居中单元格 ②修饰文字 ③设置边框
板书重点,难点,是想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针对性更强。作为本节课的难点,边框的设置,可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进行选择学习。
(3)自主探索,协作学习(9分钟)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景后,就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引言“老师今天为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小博士,它能带领同学们一起去学习今天的知识”。出示:“http://10.0.0.10/学习资源/小博士”。
让学生选择要学习的内容,按照内容的不同把学生分为三组,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板书: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这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4)展示学习成果(16分钟)小组一——合并、居中单元格
①由第一组1~2名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内容,边操作边讲解,遇见问题老师及时解决。②学生操作。学生认真观察每一步的演示并聆听讲解,学生通过思考,作出自己风格的东西。③小结本节内容。利用比较法,让学生明白设置之前,选中对象区域的重要性。④展示优秀作品。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
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多给学生扬长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
小组二——修饰文字 ①由二组1~2名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学习的内容,边操作边讲解,遇见问题老师应及时解决。②学生操作。学生认真观测每一步的演示并聆听讲解,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去常识。③小结本节内容。④展示优秀作品。
背景的设置和文字的修饰时,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背景的颜色和文字的颜色搭配不好,背景的颜色太深,太艳,文字的颜色相比不突出。此时可对两个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问题,注重颜色的搭配,突出文字,培养学生的美感。
小组三——边框的设置
边框的设置顺序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任务三的这个环节上,我仍然会由第三组的学生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此时,我准备了两套方案,1是如果他们成功设置的方案,二是如果他们没成功设置的方案。对于前者,如果演示的同学成功了,我会引出一个“小迷糊”的卡通人物,把“小迷糊”设置出来的表格展示给学生看,反问“为什么‘小迷糊’没有设置成功呢?”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引出设置顺序。对于后者,如果演示的学生没有成功,我会提出问题“他为什么没有成功,有谁愿意帮帮他们吗?”让学生思考,引出设置顺序的问题。
然后,由老师综合讲述表格边框的[颜色]、[线型]、[内、外边框]的设置顺序的重要性,布置练习,要求学生将表格[边框][颜色][线型]设置次序打乱,并一一记录不同次序所对应的结果。
在学生完成任务三后,由“小博士”提出两个问题,学生探讨学习⑤
怎么删除表格边框的某些线型? ⑥
能否设置一种有立体效果的表格? 接下来是小结本节内容。展示优秀作品。
展示优秀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从背景颜色和文字颜色搭配,表格边框设置,其他特效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让全班评。评价的结果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多元化,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此环节,可按每小组的表现给每组加上红星。并且,我设置了一个奖项,最佳搭配奖,获奖的学生有三名。
6、巩固练习。(10分钟)
让学生打开事先准备的习题,(六年级体检表)进行联系,(教师可在一旁指导)。其中有要求学生做记录的要做好笔记,需要讨论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双双讨论,尽可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评比,完成好的小组加星。
7、总结。(1分钟)
(说课中的亮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①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体现在自主学习。我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②协作学习,交流的方式只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学。
我的说课完毕,课中的不足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第四课《网上下载与解压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市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把好东西扛回家》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Internet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浏览器的打开,网址的输入,搜索引擎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学习任务:是教会学生把Internet上信息下载到本机的方法,以及对下载的压缩文件进行解压缩的处理能力。分为图片下载、网页下载、软件下载三个学习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下载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贯穿着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好集学习与练习于一体的教学资源网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讨论交流学会三类信息的下载与保存。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信息的分类收集与保存的能力。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学习能力有差距,天才学生和一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3、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网上信息下载的意义,了解下载的基本方法。
2、掌握图片、网页、软件的保存方法与压缩软件的解压缩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分类保存网上下载的资料的好习惯,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如何分类保存下载的信息以及怎样解压缩。
二、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分层教学法
3、赏识教育法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
本课尝试引导学生置身于网络这一开放的信息化资源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来掌握三种资源的下载保存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任务的启动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首先,老师在老师机的“我的文档”文件夹里打开一个网页文件,该网页是搜狐网上当日头条新闻。然后提问:
师:“老师刚才有没有上网?”。
生:“没有”。
师:“那我们怎么看到了搜狐网上今天的头条新闻呢?”。
生:“老师已经下载了”。
师:“对,老师已经把这条新闻的网页下载保存到了老师的电脑里面了。你们也想不想把你们从网上找到的感兴趣的东西保存到你们自己的电脑里呢?”。
生:“想”。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样保存网上找到的信息,要求三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通过交流讨论,互相帮助,以自学的方式学会网上图片、网页、软件的下载与分类保存”。
2、任务一—图片的下载
通过打开“图片下载方法”网页学会网上图片下载的操作步骤,然后单击“试一试”网页,练习从该网页上下载一张图片并保存到“我的文档”的“图片”文件夹里。老师巡视指导。
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
3、任务二—网页的下载
先指导学生阅读“网页的下载”,了解网页下载保存的步骤,然后进入“中国儿童文学网”下载一篇童话故事。
学生演示操作:请一个学生演示网页的下载操作。老师根据学生的演示操作进行点评,并提问:“网页的下载与图片的下载有什么不同”。
4、软件的下载
请全体学生练习:点击“下载一”,并将下载内容保存到“我的文档”中的“软件”文件夹里,然后点击“下载二”。
请学生根据下载内容思考,“下载一”下载的是什么软件?“下载二”呢?
引出压缩包的解压缩,老师先示范怎样解压缩软件,然后由学生解压缩已下载的压缩软件。
5、综合练习
进入活动资源网页,按要求完成三个下载任务。
6、总结:
①、请学生说一说,下载了什么?
②、对于下载和解压缩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反思与总结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充分运用了网络技术将老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结合在一起,学生可通过网上的教学指导边学边做,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又能实现分层教学,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不足之处:在设计下载任务时,对下载的内容主题没有统一,使学生主要学到了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俢。比如在设计下载任务时可以将要下载的内容统一到一个主题《菊花知识》,图片下载任务中下载小榄菊展的相关图片,网页下载中下载与菊花有关的网页,软件下载中可将一些菊花作品压缩后供学生下载。这样使学生不但学会了下载与解压缩,而且使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小榄菊展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了用网络工具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过程。
第五课《申请免费电子邮箱》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申请免费电子邮箱》。本课的实施,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前三节中Internet的基本操作,如认识Internet、利用浏览器浏览网页、信息的检索和信息的下载等操作的基础上设置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目标是让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为下一课学习《收发电子邮件》作铺垫。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信息传输交流的主要方式,并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免费资源与他人进行远距离友好交流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要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传递信息,体验友好交流的愉悦,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家中有电脑的学生可能已经拥有免费电子邮箱,并已经有过收发电子邮件及贺卡的经验。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基础校差的学生,可能连注册资料的填写都有困难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分层教学,采用协作学习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完成任务。
根据《纲要》要求,结合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掌握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的基本操作。(2)学会利用网上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的电子邮箱。
2、能力目标:通过自我探索,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兴趣和意识,体验交流的愉悦。(2)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与他人交流。
本课主要围绕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展开,所以本课的重点就是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但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填写注册资料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导致申请不成功,所以我将本课的难点设置为注册资料的填写。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使用电子教室管理系统作为教学工具。
二、说教法学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我是这样设计的:
1、任务驱动法。根据学科特点,我将以“任务驱动法”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贯穿本课,在任务驱动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会去发现、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将一个个任务击破的同时也就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体验成功的快乐。
2、直观演示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直观演示法组织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当然,直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演示,根据实际让有经验的学生进行演示,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3、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法。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课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教学过程设置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们班有许多学生是上网,我本人又是计算机老师,于是我创设一个情景:展示学校邮箱收到的一封电子邮件,阅读邮件内容。看完后,请小记者谈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然后我请学生想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投稿,也许有的学生会说写信,发邮件。我就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经济又快捷又安全,以此得出“发电子邮件”的方法最好。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子邮箱的作用,我组织讨论:要发电子邮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要成功发送电子邮件必须收信人和发信人都拥有电子邮箱。接着我请学生中已经用过电子邮箱的同学来交流一下自己使用电子邮箱的体会,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电子邮箱收发信件、照片、贺卡等,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交流,既快捷又安全。
通过这部分学生的介绍,激发其他学生运用网络与人交流的愿望后,我以任务驱动法为学生设置任务,要求学生为自己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信箱,并给中华小记者回信投稿。第二个环节,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第一步,首先组织学生讨论:哪里可以申请到免费的电子邮箱?肯定有许多学生会说出几个大型门户网站。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国许多大型的门户网站都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如新浪、搜狐、163、126等,并以在126上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为例,明确本课的第一个具体任务。并指导学生打开浏览器登陆126免费邮网站,根据学生实际,提示学生在输入126免费邮网址后不要忘记按回车键确认,巩固上网浏览网页的操作。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填写注册信息的操作。
首先我让学生找一找在126免费邮网站上哪里有注册免费邮箱的链接?找到后打开注册页面,要求学生依据网页上面的提示填写注册资料。我估计一小部分学生能成功,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注册不成功,估计不成功的原因是:用户名填写不正确,注册资料填写不完整,有些同学没有仔细看填写要求。此时,我充分调动已经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请一个学生通过广播演示讲解注册过程,请不成功的同学仔细观察,自已不成功的原因在哪。在学生演示的同时,我提问:(1)为什么注册条款必须选择同意?然后请学生仔细阅读注册条款,说说通过注册条款你知道了什么?使学生知道注册条款其实就是126对注册用户正确使用电子邮箱签订的协议,必须遵守,所以,在注册条款下必须选择“我同意”选项,否则不能申请。教育学生要健康使用网络资源与他人友好交流。(2)用怎样的用户名和密码又好记又安全?提示学生在填写会员名和密码时要仔细阅读填写要求,用户名和密码要便于记忆。注册资料填写完整后,按提交,当出现注册成功的页面后,根据页面提示记下自己的邮箱地址。学生演示完后,请不成功的学生说说自己在注册时存在的问题,网站会提示注册不成功的原因,然后鼓励学生修改注册信息,直到成功注册。
第三部分,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许多学生会将网址与电子邮箱地址混淆。因此,我通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电子邮箱地址的基本格式。首先请愿意公布自己的邮箱地址与大家交流的同学,将电子邮箱地址写在纸条上,通过实物展示台播放到大屏幕上。请学生观察这些邮箱址址有什么异同?学生很快会发现,这些邮箱地址都有@126.com,而@前面的一串字符都不一样。我请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得出结论,学生的电子邮箱都是在126上申请的,所以提供邮箱服务的服务器都是126,而@前面的表示注册的用户,所以不可以有重复的用户名。这样,一个正确的电子邮箱的地址由用户名和提供邮件服务的服务器名组成,中间用@隔开。
接着,我选择几个学生的邮箱地址,并故意将一个网址夹在其中,在大屏幕上展示,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想给这上面的邮箱发邮件,都能收到吗?为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电子邮箱地址,看看每个人的邮箱地址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赶快改正。
三、自主学习,巩固新知。
首先将我自己在sina的邮箱地址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老师的邮箱地址和大家的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发现老师的用户名很好记,是老师名字的缩写,而@后面的服务器与大家的不一样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请学生仔细看看@后面的sina.com,回忆前两节课上网冲浪时上过的网站,我想,很多同学能猜到,这是搜狐网站的域名。这时我告诉大家很多大型网站都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在不同的网站上申请的电子邮箱,@ 后面的服务器也不一样。你想不想到其他网站上申请一个电子邮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学习。老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几个大型网站的网址,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互相合作,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交流注册心得,体验成功的快乐。
最后我进行本课总结:在因特网上,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有:输入的用户名的具体要求不同,服务条款的内容有多有少,个人资料的填写栏目要求不同,只要同学们在填写注册信息时仔细阅读注册要求,将信息填写完整,你一定会成功注册拥有一个免费信箱的。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是根据《纲要》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法贯穿本课,始终渗透 “自主——尝试”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一个个子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分层教学、实际操作、合作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信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六课《制作简单的表格》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制作简单的表格》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金山文字2003基本的编辑和排版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制作表格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调整表格及表格的数据计算作好辅垫。
(二)、学生分析
我们学校的学生一般学习兴趣不高,好玩好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学生整体素质比较差,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所以我尽量不使用演示法,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及网络环境,创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利用优美、生动的画面,丰富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从亲身的感受中说、做、学。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有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表格中一些常用名词(行线、列线、一行、一列、单元格)
2、学会制作简单的表格,在表格中输入文字及装饰文字。
3、感知生活中应用表格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简单的表格及美化表格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来制作表格。
二、说教法与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老师,我采用情境的创设和任务的设置,先把问题灵巧地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来尝试解决。制作课件利用网络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同时老师也是知识反馈的调整者,在此过程中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
作为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下,采用探究式学习,从老师创设的网络环境中最大力度地获取信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及利用动手操作探索,完成老师的布置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新知,通过操作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前老师在之前问少先队辅导要十几张香港迪斯尼乐的抽奖卷。(抽奖卷内要填写个人资料的表格),引导学生回答要抽奖必须先填写好这份表格,告诉学生只有今天表现好而且幸运的同学才有机会得到。并且明确评奖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积分比赛,获胜的组每人一张)
通过提问:生活中还能见到什么要的表格?(抢答)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领悟表格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过程
1、学习表格的常用名词。(教学课件、抢答)
既然大家都想学习好表格的制作,米琪为大家带好一个很好的学习软件,大家可要认真学习它。
2、学习插入表格
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制作五行六列的表格(看书、看光盘、上网学习,问同学等形式)。
学生汇报自学的情况,每种方法在介绍的时候我注意其中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会用不同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让每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这样水到渠成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任意制作一个几行几列的表格,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巩固练习
在学生会制作表格的基础上,来进行美化表格。通过评选“表格设计师”这个活动调动学生竞争意识和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学生通过米琪俱乐部提供的表格,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美化,并在小组内交流评选。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注意了分层次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说评价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
第七课《宣传海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宣传海报》,选自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浙江摄影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文字输入练习和画图软件学习的一个知识点整合。通过用画图软件创作一个宣传海报,来达到学习画图文字工具和进一步熟练汉字输入的目的。本课的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从内容上看,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选择背景图片”,让学生从一个纯文字环保宣传出发,提出用画图实现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的任务,从而让学生用画图打开图片先选择一张海报的背景。第二部分“输入宣传文字”是介绍文字工具的使用,同是还提到了文字工具栏。对于文字格式的要求,教材不作强调,只是提示学生用文字工具栏可以改变文字效果。文字颜色设置与画图前景色有关,教材以“教你一招”的形式出现。第三部分“保存海报作品”,由于是在原有背景基础上修改,所以保存时画图不再弹出对话框,这里便介绍了换名保存的方法,便于让学生给文件取个有意义的名字。本课练习是让学生根据主题和提供的背景图片创作另一幅海报。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画图中的文字工具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画图中的文字工具,进一步熟练汉字输入法。
3、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画图软件中文字工具的使用。
四、学生分析
三年级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五、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驱动”的方式来组织进行。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使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环保教育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创设一个绿色学校的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鼓励、探究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在学习中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归纳总结”的四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我力求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开展:思考讨论――探索质疑――自主创造的活动。
六、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1、激趣导入,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需。
首先是教师自我介绍:我来自兰溪市永昌小学,是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学校,是一所金华市绿色学校。学校的同学们为了争创绿色学校,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出示学校开展的各类环保活动的图片、宣传标语,然后又出示几张环境污染的图片,通过对比,形成极大的情绪反差,激起学生的兴趣。)
讨论:看了这些图,你想说些什么?你们有什么想法?
在教师和全体同学的参与下,通过概括、提炼,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几句环保宣传语,为后期制作准备前提材料。请同学们说说环保的意义,问:你是不是也想和永昌小学的同学们一样,大家齐心协力保护我们的环境,创建绿色的校园呢?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可以从制作宣传海报着手。)
2、教师导航、质疑探究。
问:刚才我们欣赏完这么多漂亮的宣传标语,而现在我们自己写的标语只有文字,没有图片,是不是太单调了呢?我们应该制作非常漂亮的宣传海报来吸引其他人。
(引导学生通过配上图片,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
任务一:选择海报背景
从给定的素材库中自主选择合适的图片作为宣传海报的背景。
任务二:文字工具的运用
通过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引出可以利用文字工具进行编辑,先让学生尝试,在学生遇到问题后,可以再小组讨论,最后再由个别学生示范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文字的颜色怎样设置?文字工具栏不见了哪里去找?文字字体大小如何设置?文字写好后怎样修改?”(学生示范,教师讲解后,教师再巡视辅导,个别纠错。)
解决问题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比较在“画图”软件和“写字板”中输入及编辑汉字操作的异同及效果,以进一步掌握画图中的文字输入工具。
文字输入与画图软件结合的应用不仅仅限于海报的制作,在最后教师可提出:“学会了画图中的文字工具后,除了制作海报以外,你觉得还能做些什么?”意在由点及面,强调应用。
任务三:保存海报
引导学生理解,由于是在原有背景基础上进行修改,所以不会弹出“保存”对话框,介绍“换名保存”的方法,取个更有个性的名字。
3、作品评价,讨论交流。
通过小组交流评选推荐出小组的代表作,教师利用电子教室展示这些同学的典型作品,让该学生说说自己的创作意图,然后通过学生互相评价,鼓励学生制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4、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①、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互评互助。
②、教师帮助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同时还要渗透环保教育,进一步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优化整合。
5、练习巩固,体验乐趣。
在创作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图片主题,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图上画了什么?表明了什么?你想对中国航天事业说些什么?在练习之前,还应进一步明确练习的要求,如文字颜色、文件命名、作者姓名等。让学生逐步养成看清题目,按要求操作的习惯。
七、设计理念
全课一开始,我以永昌小学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图片为起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学校的热情,同时激发学生“要做得更好”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激发下,学生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的确,孩子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开发,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缺乏情感交流。老师一古脑儿地灌,学生囫囵吞枣地照单全收,教学相长根本无从谈起。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注重体现信息技术与美术、思品课的有效结合,加强“绿色学校创建”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努力形成“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形成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的良性循环,以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八课《植物趣谈》
一、教材分析
《植物趣谈》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中的第14课。这篇课文是对本册所学电脑知识的一个综合复习、运用过程。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已经比较熟悉;第二单元的键盘练习,为学生正确流利打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第三单元的字、词、句的练习以及13课海报的设计,对于中文打字,简单的排版和编辑,学生正处于一个兴趣增高的过程。对他们来说,自己的想法能够以图文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所以,第十四课《植物趣谈》既是学生兴趣的继续培养,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新。
教材给我们创设了“植物趣谈”的情境,从猪笼草这一学生感到有趣的植物入手,分成两块。一是上网浏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为我所用;二是将所选取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编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介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从网上有选择地获取文字资料并加以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操。重
点:获取网上有价值的文字资料。难
点:网上信息资料的选取、编辑。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最近有一个烦恼,随着天气变热,苍蝇、蚊子越来越多了,这些讨厌的东西太可恶了,你们知道他们的危害吗?(生:吸血、传播病菌„„)这么可恶的东西我们应该怎么来消除他们呢?(蚊帐、蚊香、杀虫剂„„)这些办法也都是我们平常采用的,可是,其中一些方法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对环境造成污染,我们来评一评最环保的办法。(学生评价)老师也知道一种环保的灭蝇方法,想知道吗?(出示猪笼草图片,简单介绍)老师还知道一些有趣的植物,如:含羞草、绿毛龟身上的藻类植物等等。(出示视频)这么多有趣的植物,你们猜,老师是怎么认识的?(引出教材中的科普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展示猪笼草的资料
1、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进入网站,查看猪笼草。(点击进入网站——点击植物--点击趣味植物――点击猪笼草)
2、学生尝试进入网站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植物。
(提醒学生注意网址输入的正确性;喜欢哪种植物就用鼠标单击那里)
(三)为我所用
这么多有趣的植物,真是太有意思了!你愿意给它们写个介绍,让大家都来认识吗?那么,我们该怎么从网上“拿”下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呢?
1、选定文字(教师边讲解边操作)
先指向选定内容的开始处,然后拖动鼠标到结尾处,颜色突出的部分就是选定的区域。
2、复制
在选定区域单击右键,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
3、粘贴(教师边讲解边操作)
打开写字板,单击粘贴按钮;写字板空白处单击右键,快捷菜单中选择粘贴。
(四)修改文章
怎么样才能使我们选取的内容成为吸引读者的文章呢?看看谁的点子最棒!
1、教师根据学生说的修改办法进行编辑演示。(标题、字体、开头„„)
2、进行补充:
a、这些知识是别人的,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注明出处。b、写上自己的班级、姓名
3、保存
(五)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总结
1、学生说说都认识了什么有趣的植物?
2、怎么认识的?通过什么办法让网上的知识为我所用呢?
3、环保教育:地球上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植物、动物,可是由于人类的一些破坏活动,环境的恶化,这些有趣的生物越来越少。看着这个变化,你心疼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四、设计意图 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始终围绕3个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利用教材中给我们创设的情境,同时对他进行补充和扩展,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吸引力。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变教师的单纯的说教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在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另外,在整堂课中始终贯彻环保思想。从开始的导入,到最后的总结,学生的环保意识必会得到加强。
第九课《感受千变万化》
一、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感受千变万化》,《感受千变万化》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电子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改变字体、字号、字型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今后的学习时间,为自由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能)学会用格式工具栏为文本设置字体、字号和字型。
2、(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同学的互助下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格式工具进行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 教学难点:怎样通过文字的设置体现出文章编排的美。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能通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的设计时准备以学生“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进行对字体、字号、字型的各种设置(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三、说教学流程
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事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那么今天我们也就来在计算机上让它变一变。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情绪。
2、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并不是新的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汉字输入时,可以把这3种设置组合起来,抓住设置时的共同点展开教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选中方法,体会不同选字方法的优缺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完成任务提供基础。
3、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对范例激趣——个案示范——小组合作——教师指点——展示作品等,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
4、千变万化,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一定技法,就有一种创作欲望。这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创作,充分利用本节课学习内容,设置自己喜欢的字体、字号、字体,然后教师引导同学从技法的运用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评。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教师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
2、结果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
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出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结果多样化。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在我们信息技术所致力求的目标。(突出说课中的亮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
1、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体现在自主学习,教师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2、合作作学习,交流的方式只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学,3、创造学习,即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贴近生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十课《字体魔术大师》
一、说教材
1、对学生的分析:本节课,上课的的是五年级的学生,是在他们已经熟悉Word2000的设置,能比较熟练的输入文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学期的知识,生动、实际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2、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这节课主要学习Word2000中,字体、字型、字号、位置以及简单介绍字符间距的设置,和字体选项卡中“特殊效果”的运用。
3、教学目的
(1)学会给字体设置特殊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养成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优秀学习品质。
4、教学重点:字体、字型、字号、位置的设置,和字体选项卡中“特殊效果”的运用。
5、教学难点:字体选项卡中特殊效果的设置,尤其是上标、下标、阴文、阳文等特殊设置。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的应用: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演示法、讲授法、实际操作法、讨论法。
2、说学法指导: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这节课,我会把学生每3人结合成为一个小组,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共同完成操作步骤,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三、说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就是必须考虑到硬件条件的支撑。这节课,需要教师机一台、学生机20台并装有Windows98操作系统和office2000办公软件以及传奇2000或其他软件教学系统。此外,我还为着节课专门制作了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设计了两分文档,第二分队字体进行了设置和美化,一上课就展示给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有两位同学交给我一份作业,都是用Word2000打了一段文章,我们来看一看,咱们大家来当一回小裁判,看看谁的作业完成的好。
学生一定回答第二份好,我接着说:老师也是这么认为,那么谁能说一下,第二份作业,为什么比第一份作业做得好呢?它都有哪些方面比第一份作业更加出色?谁能说一说?看随观察得最仔细!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各抒己见。我继续说: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说的也非常好。那么,你们以后写文章想不想也像第二份作业一样的精彩呢?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请来一位字体魔术大师,帮助大家美化我们的文字。
2、新授
首先,来学习设置字体的大小。Word2000为我们提供了十几种字体的大小,包括初号、小初号、一号、小一号、二号、小二号„„等等。Word2000默认的是五号字。下面,我们就以古诗《春晓》为例来设置一下字体的大小。
我们就把这首诗的题目变成二号字,四句诗变成三号字。(教师演示)首先,选中题目“春晓”,然后点击菜单栏字号下拉菜单,选择二号字,这样题目就变成了二号字;接下来选中四句诗,点击菜单栏字号下拉菜单,选择三号字,这样诗句就变成了三号字。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下面,就让同学按照把题目变成小初号字,诗句变成小二号字的要求,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操作一下。这时候我下去巡视并指导学生。
第二、学习设置字体样式。我对学生说:字体大小调整好了,那么如何设置字体样式呢,大家都知道,我们汉字字体很多,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Word2000也为我们提供了13种不同的字体,比如楷体、隶书、仿宋体、华文彩云等等,Word2000默认的是宋体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不同的字体样式,有什么样的效果。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样式的不同效果。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回呢,我请咱们同学来做自己的小老师,谁能根据刚才我们所讲的把《春晓》这首诗的题目变成隶书,诗句变成楷体呢?我请2名学生,到教师机上,来给大家演示,便操作边讲述你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同学们按照刚才的要求自己操作一下。
完成之后,我说:我们把字体大小调整好了,字体也样式也变化了,你们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毛病吗?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发现题目没有居中,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讲述。
接下来,我想同学们具体介绍字体选项卡。如何设置字体的一些特殊效果呢?这就要请出字体魔术大师的看家法宝——字体选项卡了。我们单击菜单栏格式选项,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单击字体选项,就弹出了字体选项卡了,字体选项卡共分为三个部分:字体、字符间距和文字效果。字体选想从上到下依次为:中、西文字体、字形、字号的选项,下面是对文字颜色、下划线、下划线颜色以及字体是否带着重号的选项,在往下,是对字体效果的设置选项,最下面是预览窗口,顾名思义,就是在这个窗口中可以看到我们对字体所进行的设置效果。我们可以演示几种效果来看一下。(教师演示)接下来,我们来看字符间距选项卡,在这里我们可以设置字体的高矮胖瘦以及每个字之间的距离。不过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量词:磅,这个磅呀既不是英镑,也不是重量单位,它是印刷业中的一种长度单位,1磅大约等于0.35毫米。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文字效果选项卡,它给我们的文字提供了一种魔术般的动态的效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都有哪些特效吧。
字体选项卡我们介绍完了,这回我们就利用它把《春晓》这首诗的题目变成红颜色。首先选中题目“春晓”,然后点击“格式、字体”选项,弹出“字体选项卡”,在点击字体颜色下拉按钮,选择红色,题目“春晓”就变成红色的了。当然了,在字体选项卡中,还有很多设置字体效果的选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设置一下其他的效果,并预览看一看都各有什么效果。
这时,我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字体选项卡中的各种设置。
3、巩固
我设计了一个“Word小医生”的练习,让学生对一些对文字的效果处理有那些不当的地方进行修改。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练习,请大家根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每人打一份自我简介,看谁打的最好,把字体选项卡中的特效运用的最合理。在练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走动一下,互相学习、参考一下别的同学的设计,等同学们基本上完成之后,我请几位同学把他打的自我介绍演示给大家看,把他自己介绍给大家,并让他说说为什么这么设置?
附:本节课当中,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的应用:
这节课,在教学上,我注重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和对话。合理、恰当的运用了探究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在“设置字号”和“居中”这一环节,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之前,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先前经验,并不是盲目的让学生进行探究。在练习的时候,在学生已基本掌握设置方法的同时,合作学习,并做出了有针对性和具操作性的要求,避免了盲目合作、放任合作,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合作的无序性、表层性和低効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师生之间的参与度,学生参与了教,教师也参与进学生的学和练,保持了和学生的亲和度,在练习时,充分把握了学生练习的自由度,做到了放收自如,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练习内容时,注意了课程的整合度。
第十一课《初识Powerpoint2000》
一、教材分析
《初识Powerpoint2000》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的37课的内容。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Powerpoint是微软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2000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件,它可以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汇集在一个作品中,用它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简单方便,较容易微学生所接受,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Powerpoint也将成为学生今后进行其它学科的学习展示作品、学习成果的强有力工具。而且,四年级学生已经学过Word2000的操作,对Powerpoint的许多菜单、工具的操作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轻松进入Powerpoint的多媒体世界。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Powerpoint2000;学会启动Powerpoint,选择版式的方法;掌握幻灯片上文字的输入,格式设置的方法;理解建立新幻灯片和插入幻灯片的不同命令。
能力目标:能用Powerpoint制作两页幻灯片;具有一定探索新应用软件的能力;培养自主、协作能力。情感目标: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而产生愉悦并受到感染;感受信息技术的价值,教学重点:初步制作两页含有文本和艺术字的幻灯片。教学难点:“新建”命令和“新幻灯片”命令,背景颜色设置。
二、教法阐述
对于新的应用软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Powerpint与word同属一个家族,非常利于学生比较发现它们相似的地方,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情境法”、“比较发现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注重从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位主动获取,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三、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为核心,便学生为知识的灌输对象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课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协作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交流、不断评价中自然达成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硬件:PIII级别以上50座标准机房。
软件:Windows98操作系统、苏亚星或远志多媒体教学软件一套(也可等同于此的其他软件)、Powerpoint2000、集图文声像于一身的优秀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为学生展示Powerpoint生动实例让学生感受Powerpoint的广泛应用和魅力,在欣赏、赞叹之余,教师顺势提出:这都是Powerpoint的功劳,这里面既有文字、图片、声音,又有动画,效果非常好,你想不想也来用Powerpoint做一个电子幻灯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制作出更精美的幻灯片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他必将力排外界各种干扰,发挥个体强大的内驱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任务一:启动Powerpoint。
学生机广播,教师介绍Powerpoint与Word都是微软公司出品的Office2000办公组件,有很多相同之处,你能联系Word的启动方法来启动它吗?交流启动的几种方法。
任务二:新建幻灯片。
教师紧接着启动界面,在“新建演示文稿”的窗口演示建立“空演示文稿”,在弹出的“新幻灯片”对话框内选区自动版式中的“标题幻灯片”,学生比较“新建演示文稿”和“新幻灯片”,讨论交流;学生操作,在第一张幻灯片上的相应框内输入文字(以“我的焦小我的家”为题作为本课任务,介绍自己的母校,本页添加校名、班级、姓名等文字),设置字体、字形、字号、颜色、对其方式等完成本次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学生评价。
(三)、引导自学,探索发现 任务三:插入新幻灯片。
说明优秀的演示文稿要充分表现某一主题往往需要多张幻灯片,学生自学课本P156页第二节,同桌合作,交流,完成插入第二张幻灯片,指名完成的出色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前演示,全班交流。
任务四:给幻灯片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内容为美丽的校园、敬爱的老师、亲密的伙伴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小标题)
由于学生已有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的基础,因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是独立自学课本,可以是4人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也可以是主动邀请老师加入探讨等。
选派代表演示,学生总结评价。任务五:设置背景颜色。
对初步完成的作品进行美化。这一部分对于学生熟悉的Word来说是陌生的,教师可把操作录制成教学软件让学生自学尝试,也可直接演示。
任务六:保存文件。
(四)、个性练习,提高技能。
在此基础上,提出让学生制作两页简单的演示文稿——个人简介。这个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题目可以自拟,幻灯片内容可以自定,充分
体现个性,展示学生个性。教师巡视指导。
(五)、评价反馈、指导激励
指名学生展示作品,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评价。评价先由学生自评,再由其他学生评,教师从主题鲜明、内容生动、色彩协调、操作正确、叙
述有条理等方面指导学生评价,最后教师评价(还可进行优秀协作小组评选)。
纵观全课,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第十二课《绿色家园》
一、教材分析
《绿色家园》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windows画图程序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画图》单元中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置前景色、背景色和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涂色”、“喷枪”、“刷子”、“取色”等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根据教材的目的和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操作,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难点:“彩色世界”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阐述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的作品是多么多姿多彩。接着出示电子画展中未涂色的作品,学生认识到电子画展中未涂色的作品由于缺乏色彩而显得单调、不“美”。最后我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学生自己选择图画涂色,要求注意色彩的搭配。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1、学生选择图画练习涂色,教师巡回指导色彩搭配。
2、交流评价学生作品,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小结过渡。第二层次:
1、教师指出画面内容的不丰富性,结合学生已受过的德育教育,集体讨论,引导拓展“彩色世界”的意义——美丽的色彩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德。
2、制定整合美育、德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自我创作一幅体现自我个性的图画。要求对于画面设计(如内容、颜色搭配等)可利用小组协作方式来解决。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小组讨论,向老师求助来解决。
3、集体讨论交流、评价。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三大学科。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后的优点,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同时使用优越有效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特有的激励制度,为任务驱动法注入又一推动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互评互助。(2)帮助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第十三课《彩色世界》
一、教材分析
《彩色世界》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13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置前景色、背景色和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涂色”、“喷枪”、“刷子”、“取色”等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色彩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在受到美术教育后最感兴趣的,它蕴涵了许多感性和理性的内容,如黄色象征宁静,绿色代表生命,蓝色象征高尚等,丰富的色彩既可以美化画面,还可以让人感受理性美的熏陶,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了新的一种绘画方法计算机画图的基本操作要领之后,学习兴趣更是被大大激发,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表现欲望极其强烈。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才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画图功能的使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拓展“彩色世界”的丰富内涵--美丽的色彩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德,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画图知识教学提高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一些学习网页上的帮助自己研究或通过学习交流中心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帮助解决。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操作,了解利用IE浏览器和学习交流中心获取帮助,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难点:“彩色世界”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环境
制作画图学习网站(学习网站提供音频、视频、文字等方面的技术帮助以及部分素材、作品上传、学习交流等)
七、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可用FLASH模拟一个场景),接着出示电子画展中未涂色的作品,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未涂色的作品由于缺乏色彩而显得单调、不“美”。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学生自己选择图画涂色,要求注意色彩的搭配。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1、学生选择图画练习涂色,教师巡回指导色彩搭配。
2、交流评价学生作品,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小结过渡。第二层次:
1、教师指出画面内容的不丰富性,结合学生已受过的德育教育,集体讨论,引导拓展“彩色世界”的意义——美丽的色彩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德。
2、制定整合美育、德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自我创作一幅体现各种“彩色世界”的图画。要求对于画面设计(如内容、颜色搭配等)可利用小组协作方式来解决。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学习网页解决(提供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进行比赛,优胜者发奖品:软盘和书签。
3、学生自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为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操作技能比较熟练者为A等,操作基础薄弱者为B等,A等学生可让其充分自主学习,B等学生教师可适当进行个别指导。)
4、集体讨论交流、评价,优胜者发放奖品。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1)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三大学科。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后的优点,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同时使用优越有效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特有的激励制度,为任务驱动法注入又一推动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2)分层教学的运用,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即分层教学的策略和效果)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互评互助。(2)教师帮助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八、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利用网络学习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5、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不同对象分别对待)
(武进信息技术说课一等奖)
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邵胜峰
第十四课《巧用文本框》
一、设计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信息科技的兴趣,让学生逐步掌握有关计算机操作知识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工具。
二、设计意图
我设计的《小小名片设计师-----巧用文本框》这节课,是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下第六单元我的家乡宣传板报中的内容。本课是在设置艺术基础上,是板报制作中不可少的内容,为后面制作板报做了铺垫。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设计名片来掌握文本框的插入,调整大小和位置,及设置颜色。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实际的实践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课的重点是熟练掌握插入文本框,难点是设置文本框的格式。
本课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自主探索式学习方法,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和协作学习教学。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对新知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给学生为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设计名片这个任务,使新知进一步在实际中应用。
四、设计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设情激趣,给学生发名片,以谈话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借机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利用闯关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插入文本框,调整文本框的大小、位置和设置文本框的格式,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智慧包资料,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出闯关的方法。从而掌握这三个知识点。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说给大家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个环节让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名片,可以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设计,有的孩子想到给自己设计。这是对本课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能力提高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四个环节本节课的升华,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自己评,学生互评,师生评,把好的作品打印出来,送给学生,给好的学生发“名片设计大师”奖卡。最后老师建议学生课后利用本课学的知识来做一些贺卡、板报等。
五、成功之举
整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同学协作为主,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学生自己领悟,自己动手、尝试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通过介绍自己的情况,发名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种和谐,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了,提高了能力。
六、败笔之处
1、语言还需进一步的加强,使之更流畅,精练,准确,更具有感染力
2、由于课前没能很好的检查好机器,过程中有个学生的机子死机,而浪费了一些时间。
3、教学过程没能照顾到全部同学,4、最后作品展示,由于打印机出了问题,没能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
七、再教设计
一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扬长避短、精益求精,首先,继续坚持采用创设情境,营造更为和谐、平等氛围的教学策略。同时要更慷慨的给予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和机会去探索,提高学生探究的深度和质量。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第十五课《表格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教学目的: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word这个主题的展开。学生在学习了word中的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后,继续学习word中的另一些重要的操作,加深他们对于word的了解,更能体现word的 “所见即所得”的特点。本课是word中的“表格设计”,具有6个部分组成,上一节课已经讲解了前4个部分,这节课主要再深入讲解一些word中对于表格的操作方法。“表格设计”这一课的内容循序渐进,内容慢慢深层,从表格的建立到表格的润色,十分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在学习了新内容的同时,更加加深了对于word的“所见即所得”的特点的认识。
2. 教学目标:
对于本课教学,重在对表格的一些更深入的操作,以及表格的润色。基于以上认识和教材前后联系和意图,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二个方面。
⑴.认知结构目标,获取表格的新知识,并让学生能把理论跟实际联系起来,能为他们平时生活常用的表格来建一张表格。
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在培养科学素质中提高计算机能力,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努力实现知识上的迁移。
3. 重、难点
⑴.掌握表格的合并和拆分的方法。⑵.熟练掌握对于表格的润色的操作方法。
二、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要方法恰当,才会有效。我采用直观教学法,从“感知
模仿
迁移
运用”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学生理解操作方法,更能运用操作方法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地。
四、教学程序
第一步:复习。指定学生进行操作演示,了解学生对于上一节课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在操作中,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把机会尽量让给中等和中等以下的学生,鼓励他们一开始就尽可能的参与课堂教学,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第二步:信息输入。也就是直观教学法,详细地对学生讲解对于表格的操作步骤,让学生积极思考。1.表格的合并及拆分
选定第一列的第一、二行单元格,然后选主菜单上“视图”—“工具栏”—“表格与边框”,打开浮动工具条,单击“合并单元格”,这样,这两个单元格就合二为一了。
同样将第二列的第一、二行单元格合并,再将第一行的五、六列合并。2.拆分,操作步骤基本同上。3.表格的润色。⑴设置表格线颜色
为了显示出表头部分的表格线,可以将表头的表格线设置为与斜线相同的绿色。选定表头的所有单元格,打开“格式”菜单,单击“边框和底纹”。然后在“打开“格式”菜单,单击“边框和底纹”。”中选择“鲜绿”。接下来注意要点击右边预览图的中心,使方框中纵横的两条线变成绿色,才能使选定的颜色更新。
注意:现在的“应用范围”是“单元格”。完成后,单击“确定”。
⑵.设置表格的底纹
选定单元格,打开“格式”菜单,单击“边框和底纹”。选择底纹选项,然后选择所需要的颜色,完成后,单击“确定”。第三步:实践。学生在掌握了具体操作方法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训练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新知识,及时发现知识上的漏洞,并及时加以补充。
第四步:反馈。学生在实践中遇到什么问题,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并做到用详细,带有鼓励的话语去讲解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对话中,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了解学生的在实践中的困难,为学生,顺利地进行学习获得成功的结果奠定基础,特别是对于后进生,采取具体的措施,以免引起消极态度。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宽松、自然的气氛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十六课《妙用符号》
大家好:我是来自抚顺市第三十八中学的教师,我的名字叫刚剑。
我说课的题目是《妙用符号》,是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初中版第四册第5课,其主要内容是:按照输出格式的要求,巧用PRINT语句后面的标点符号。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二)说大纲
(三)说学生
(四)说教学目标
(五)说重难点、关键
(六)说教学环境
(七)说教法及学法
(八)说教学模式
(九)说教学教程
(十)说教学效果
(十一)说电子版书
一、说教材:
本册书重点介绍了QBASIC编程语言,它是一种简单、实用、易学的程序设计语言。用它编写的程序是由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阿拉伯数字及字符构成的一条条指令,初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妙用符号》是本册书第五课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QBASIC窗口组成及简单的操作,对程序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学习了运用PRINT语句编程,对PIRNT语句的格式、功能、使用上有了较深的了解。在此课之后,学生将学习用循环语句、打印语句,定位语句编程打印图形,在这些程序中,PIRNT语句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PIRNT语句在QBASIC编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本节课要研究的《妙用符号》是学习PRINT语句的重要部分,它初步接触了编程语言的精妙之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它在本册内容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此外,通过本课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回首页
二、说大纲: 回首页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初中学生应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在学习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三、说学生: 回首页
本次课程的学习对象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并且有一定的争强好胜心。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多寻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本课是学习QBASIC编程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程序的概念,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并理解什么是程序。所以学生在同一水平上起步学习,在学习本课内容时没有明显的层次及优劣的区别,只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适当的调节课堂节奏,保证整体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PRINT语句,学会运用PRINT语句编程;巧用PRINT语句后面的标点符号。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回首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合作的意识品质。
五、说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PRINT语句后面的标点符号编程。教学难点:区别各标点符号的功能。
教学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多用眼睛观察、多动手操作实践,运用类比的方法突破难点。
六、说教学环境:局域网环境。
七、说教法及学法: A、教学方法: 因为本节课在全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为把重难点分解,我在教法上选择了任务驱动法和讲解演示法,通过这些的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也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更加活跃起来。通过教师的质疑问难,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B、学法指导: 回首页
本课内容并不难理解,在学生掌握PRINT语句的基础上,我运用的学习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通过这些学法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清晰,这也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回首页
八、说教学模式:展开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索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
九、说教学过程:
1、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选择了任务驱动的方法导出新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出新的结论,有助于掌握本课内容。教师首先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请同学上机操作完成编程。
请学生演示程序,得出上面的结果。教师小结,出示正确的程序。教师提问:为什么在输出结果中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来的?
学生对比程序得出:PRINT语句后面的标点符号不同,决定了输出结果不同。由此引出本课内容“妙用符号”。
2、讲授新课: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讲解演示的教学方法,通过和学生协作演示讲解PRINT语句后面标点符号的运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充分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在师生合作研究的过程中突破本课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内容,达成学习目标。
1)
教师讲解演示:PRINT语句后没有任何符号,则打印输出完本语句中的各项内容后自动换行。
2)分别找学生讲解、教师演示: “逗号”——不换行(标准格式输出)
“分号”——不换行(紧凑格式输出)3)找学生讲解演示:没有指定任何输出项”——输出空行 学生可以举书上的例子,也可以自举简单的例子为其他学生讲解。
4)请学生小结刚才我们研究过的内容,总结出PRINT语句可以输出的四种不同格式,加深学生记忆。
3、课堂练习: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习题的操作,强化符号的运用和操作,在此同时教师做个别指导,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给予有侧重点的讲解。对于普遍出现的问题,重点强调。(课后练技能:略)
4、小测试: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一些有特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分组比赛,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测试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间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协调组织分组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小结:在这一环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及重难点,让学生再一次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十、说教学效果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大部分学生掌握了PRINT语句后符号的使用方法,能顺利完成课后习题,并在测试中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完成编程。少部分学生对逗号和分号的使用还不够明确,容易混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学习中的瓶颈,应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回首页
十一、说电子版书:Word文档
回首页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第四篇:中小学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图像处理》的教学设计研究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每一学科都有《课程标准》,其中规定了本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等。例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以及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㈡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6.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实施学科课程的过程,就是将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有计划、有顺序、有内容、有难度、有方法地分散融入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当中去。将课程(大)目标分解、转换成每一节课的教学(小)目标。①课程目标要求任课教师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②课堂教学目标则要清晰地表明实施本节课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的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绝不能混淆!
二、学科本位的标识在教学目标中,如果没有“知识”的内容,就没有了学科之间的区别度,14 个学科(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就可以合并为1 个学科了!“概念、事实和规则”属于知识的内容。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 信息的知识、信息技术的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信息文化的知识!”而不是物理知识、数学知识、语文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生物知识、体育知识、外语知识…,等。不能以任何的借口(如:“个别的课可以。”),使三维的课堂教学目标变为二维或一维的教学目标!
三、隐含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目标中写出“情感”的内容是较难的。“这儿既是一个技术问题,又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用文笔将“情感目标”写出来,就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好写。但是,如果将“情感目标”实实在在地写出来,又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总是觉得有些牵强附会。“情感”的内容应当是“水滴石穿”地渗透、融化在各个学科的每一堂课中去。应当通过设计的教学活动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具体实在地、生动灵活地、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来。所以说:“这儿又不是一个写出来的技术问题。” ⒈教学目标中要求必须有的情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必须有的情感应当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情感;对信息技术的情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情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情感;对信息文化的情感等。这部分情感是要求在情感目标中主要写出来内容。写出来的确是个技术问题!⒉教学目标中不宜写出来的情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目标中必须有、但不宜写出来的情感应当是: ①培养学生对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情感;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历史的情感;对中华民族灿烂的优秀文化情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大众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对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情感等。这部分情感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水滴石穿地、春雨绵绵地渗透到其中。此情感目标可不用写出来,就不存在写出来的技术问题!但是,在教学评价表中,会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分数的。②培养学生对建立、健全正确的、科学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的情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分析事物的情感;对学习和使用唯物辩证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感等。这部分情感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水滴石穿地、春雨绵绵地渗透到其中。此情感目标可不用写出来,就不存在写出来的技术问题!但是,在教学评价表中,会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分数的。
四、撰写知识、能力和情感教学目标由于撰写教案主要目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年轻教师有时)看的,不是给听课的学生看的。“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既有“教”的考虑,同时也有“学”的思量。“学习”只是单方向地“学”,没有“教”的内容。所以,此栏目的名称不能是站在学生角度的“学习目标”,应当是站在教师角度的“教学目标”。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要注意将课程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到每一节课中去,要具有可实施性、可检测性、唯一性。例如:信息技术学科。①《课标》中的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归纳为课程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人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画成一条数轴,三条数轴在原点交叉,并相互间隔90°,形成空间立体三维直角坐标系。即所谓的“三个维度”,只不过是个“文字游戏”而已!)②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技能、情感。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目标有三条左右的具体目标即可。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有时可以各自单独写成一条,更多的是两两合在一起写成一条,或是三三合写成一条。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撰写课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常用“知道”、“了解”、“理解”等词语来表述。技能目标中,常用“学会”、“掌握”、“熟练掌握”等词语来表述。情感目标中,常用“体会”、“体验”、“感受”、“认识”等词语来表述。(见《课标》《教研手册》)课堂教学目标是撰写教案的过程中,比较难写的部分。需要授课教师对此章、节的教材,要有全面的认识和较深的理解。教学目标写大了、写多了,脱离了实际情况,在本节课内根本就完不成。常见的情况是:将宏观的学科课程目标作为具体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思想方法、行为习惯、世界观等,在一节课内能形成吗!(消灭一个人容易,改造一个人的思想和世界观不容易。中国共产党在改造人的思想和世界观方面就很有成绩!)教学目标写小了、写少了,在本节课里教给学生的知识、能力太少,知识的密度信息量不够。教学目标写偏了、写远了,说明没有把握好教材,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知识部分的教学目标,是指信息的知识、信息技术的知识、信息素养的知识、信息文化的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等。不能是历史、地理、生物等其它学科的知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具体、可操作。只能用于本节课,而不能用于其它节课,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唯一性。检测一节课教学目标唯一性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目标,如果放在上一节课的教案中,或者放在课的教案中,或者是放在一学期、一学年的教案中,或者是放在了其他学科的教案中都适用,就说明了此教学目标不具有唯一性!就是不可取的教学目标。例如:对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评析。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角色设计的一般知识。(不具体,不知道是什么知识?)⑵掌握Flash 中动画角色绘制的一般步骤。(有Flash 软件教学的嫌疑。)⑶理解Flash 中“元件”的意义。(有Flash 软件教学的嫌疑。)⑷掌握图形元件的制作方法。(可以。)⑸能够在动画制作中熟练使用图层。(可以。“熟练使用
”需要有一定的训练,或者不是本节课所学新的技能。)过程与方法(过程能作为目标吗?方法可以归到知识、技能目标中去。如此,此项没有什么可写的了。)⑴通过欣赏、讨论、动手制作(时态状语,可以不要。),了解并掌握动画角色设计与绘制的一般方法。(使用了“了解”行为动词,此为知识目标内容,不应当在此处!)⑵通过具体图形元件制作(时态状语,可以不要。),体会层的作用。(使用了“体会”行为动词,此为情感目标内容,不应当在此处!)⑶通过对角色构建(时态状语,可以不要。),体会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方法的重要性。(使用了“体会”行为动词,此为情感目标内容,不应当在此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还可以。价值观就不是一两节课能解决的,应当作为隐含性的教学目标。)⑴通过绘制元件构建角色(时态状语,可以不要。),感受技术为人们带来的便利和效率。(使用了“感受”行为动词,此为情感目标内容。但是,所说的“ 技术”太笼统。所说的“便利和效率”不清晰。)⑵通过自主创意设计角色(时态状语,可以不要。),增强学习动画的热情和兴趣。(还可以。)(教学目标⑸+⑶+⑵=10 条,分散、过多,没有优化的过程!)例如:对设计《合成全景图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评析。①了解全景图的概念及拼接模式。(使用了“了解”行为动词,此为知识目标内容。)②知道全景图的制作流程(使用了“知道”行为动词,此为知识目标内容。),学会使用给定素材合成全景图。(使用了“学会”行为动词,此为技能目标内容。)③初步感受多媒体技术的魅力,通过体验全景图的制作(时态状语,可要可不要。),激发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兴趣。(使用了“感受”行为动词,此为情感目标内容。所说的“多媒体技术”有点大。)
五、教案的后期利用教案的后期利用是指将过去的旧教案(如:去年的教案)复制过来。①首先是改换日期时间等基本信息。②然后,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所授班级的情况、教学环境的变化,个人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个人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等,将教案中的旧的东西剔除掉,加进新的教育教学观点、概念和方法,加进新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加进更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例子…。③最终,将旧教案改变为适合今年教育教学的新教案。
第五篇:信息技术说课稿
信息技术说课稿——《制作一周食谱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制作一周食谱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和课后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
《制作一周食谱表》是泰山版信息技术第三册上第三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从网上获取信息,将信息保存在Word中的基础上,对word的使用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该年龄学生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乐于探究利用计算机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我也应该看到小学生比较好玩、好问、好奇,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他们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应多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特制订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根据需求规划表格、掌握插入行、列的操作、了解调整表格的常用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及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要求,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规划表格、制作与调整表格,根据学生的思维障碍和学情情况分析,我将难点定位于:调整表格。
二、说教法:
小学生对计算机具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又强,基于这些原因,我尝试构建了“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操作实践”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情境导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实践,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因此,我通过微课、自主探究学习和讨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法来引导学生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并整理了自己的一周食谱表,为学生准备了“制作表格”、“调整表格”的微课,以及在课堂上所需的学习资源。
五、说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学习。因此,为了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参与学习,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准备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在这节课当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分五部分: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其次是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再次是拓展学习,合作创新;接着是综合运用,大显身手;最后是展示评价,分享成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直觉、兴趣是产生学习动力最活跃的成份,上课开始,我向学生展示一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大强和能能为什么能很快地找到自己哪一餐吃什么?由漫画中带格子的小柜子展开交流,过渡到日常生活中整理物品的常识,引出表格的概念从而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用时2分钟。)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这种情境设计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使他们带着好奇的情绪去学习和思考。抓住这一契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首先出示任务一:建立一周食谱表。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以观看微课为主,参照课本13页,完成制作一张“食谱表”的表格。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仔细阅读教材,2、借助微课学习,3、寻求同学帮助,4、请求老师的指点。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提出,并以推荐的方式,由同学推荐两名学生上台展示,帮助解决。(用时7分钟。)
我看着学生们做的表格,对学生们说:午餐太丰盛了,表格太窄,盛不下了,怎么办?这时候引出第二个任务:调整列宽。这一任务,同样让学生借助微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完成。也可参考课本14页的操作步骤完成。最先完成的小组,一会展示的时候,去讲台进行展示。(用时7分钟)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电脑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精神。
(三)拓展学习,合作创新
出示任务三: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忙,增加一列“我监督”。提出要求: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完成。可参考课本
页上的操作步骤。(用时6分钟)(设计意图)设计此项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灵活掌握列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拓展到行的增加,使学生更加熟练的调整表格。
(四)综合运用、大显身手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就急切的想运用技能。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为学生准备了此环节,先向学生出示一张本班的课程表,然后让学生试着完成。(用时10分钟)
(设计意图)只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综合考察一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看哪个小组所有成员最先完成,为哪个小组加一颗星。通过这种评比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协作能力。
(五)展示评价,分享成功
教师出示评价标准(美观性、实用性、创新性),请最先完成的小组上台展示,其他小组同学给出点评。最后,以一首自编儿歌,来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用时8分钟)
(设计意思)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我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选取典型的例子(如:团结协作、有创新等)进行全班评。最后评选出最美作品。由于儿歌的特点是朗朗上口,小学生比较喜欢,所以,我以一首自编儿歌,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让全体同学在朗读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课后反思 总之(突出说课中的亮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
1、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
2、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3、创造学习,即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贴近生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知识的日新月异带给小学生的是强烈好奇,而学科知识的严谨特点又使得他们感觉枯燥乏味。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落入传统的“讲解法”的俗套中,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针对学情将知识或化繁为简、或化整为零,让学生自主学、你帮我学、不知不觉的学是我今后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