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就是你作为一个出来的自己人,觉得中小学计算机课应该教什么,有什么好的想法?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信息和技术,信息技术的产生、应用和普及也正是这个新时代的需求和产物。因此,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对于一个人的学习、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形势。对于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人生中基础知识学习储备和基本能力锻炼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计算机基本技术的运用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中,对于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的问题,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推进的一大难题。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图像处理》的教学设计研究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每一学科都有《课程标准》,其中规定了本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等。例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以及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㈡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6.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实施学科课程的过程,就是将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有计划、有顺序、有内容、有难度、有方法地分散融入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当中去。将课程(大)目标分解、转换成每一节课的教学(小)目标。①课程目标要求任课教师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②课堂教学目标则要清晰地表明实施本节课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的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绝不能混淆!
二、学科本位的标识在教学目标中,如果没有“知识”的内容,就没有了学科之间的区别度,14 个学科(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就可以合并为1 个学科了!“概念、事实和规则”属于知识的内容。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 信息的知识、信息技术的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信息文化的知识!”而不是物理知识、数学知识、语文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生物知识、体育知识、外语知识…,等。不能以任何的借口(如:“个别的课可以。”),使三维的课堂教学目标变为二维或一维的教学目标!
三、隐含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目标中写出“情感”的内容是较难的。“这儿既是一个技术问题,又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用文笔将“情感目标”写出来,就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好写。但是,如果将“情感目标”实实在在地写出来,又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总是觉得有些牵强附会。“情感”的内容应当是“水滴石穿”地渗透、融化在各个学科的每一堂课中去。应当通过设计的教学活动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具体实在地、生动灵活地、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来。所以说:“这儿又不是一个写出来的技术问题。” ⒈教学目标中要求必须有的情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必须有的情感应当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情感;对信息技术的情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情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情感;对信息文化的情感等。这部分情感是要求在情感目标中主要写出来内容。写出来的确是个技术问题!⒉教学目标中不宜写出来的情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目标中必须有、但不宜写出来的情感应当是: ①培养学生对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情感;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历史的情感;对中华民族灿烂的优秀文化情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大众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对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情感等。这部分情感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水滴石穿地、春雨绵绵地渗透到其中。此情感目标可不用写出来,就不存在写出来的技术问题!但是,在教学评价表中,会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分数的。②培养学生对建立、健全正确的、科学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的情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分析事物的情感;对学习和使用唯物辩证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感等。这部分情感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水滴石穿地、春雨绵绵地渗透到其中。此情感目标可不用写出来,就不存在写出来的技术问题!但是,在教学评价表中,会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分数的。
四、撰写知识、能力和情感教学目标由于撰写教案主要目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年轻教师有时)看的,不是给听课的学生看的。“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既有“教”的考虑,同时也有“学”的思量。“学习”只是单方向地“学”,没有“教”的内容。所以,此栏目的名称不能是站在学生角度的“学习目标”,应当是站在教师角度的“教学目标”。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要注意将课程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到每一节课中去,要具有可实施性、可检测性、唯一性。例如:信息技术学科。①《课标》中的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归纳为课程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人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画成一条数轴,三条数轴在原点交叉,并相互间隔90°,形成空间立体三维直角坐标系。即所谓的“三个维度”,只不过是个“文字游戏”而已!)②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技能、情感。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目标有三条左右的具体目标即可。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有时可以各自单独写成一条,更多的是两两合在一起写成一条,或是三三合写成一条。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撰写课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常用“知道”、“了解”、“理解”等词语来表述。技能目标中,常用“学会”、“掌握”、“熟练掌握”等词语来表述。情感目标中,常用“体会”、“体验”、“感受”、“认识”等词语来表述。(见《课标》《教研手册》)课堂教学目标是撰写教案的过程中,比较难写的部分。需要授课教师对此章、节的教材,要有全面的认识和较深的理解。教学目标写大了、写多了,脱离了实际情况,在本节课内根本就完不成。常见的情况是:将宏观的学科课程目标作为具体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思想方法、行为习惯、世界观等,在一节课内能形成吗!(消灭一个人容易,改造一个人的思想和世界观不容易。中国共产党在改造人的思想和世界观方面就很有成绩!)教学目标写小了、写少了,在本节课里教给学生的知识、能力太少,知识的密度信息量不够。教学目标写偏了、写远了,说明没有把握好教材,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知识部分的教学目标,是指信息的知识、信息技术的知识、信息素养的知识、信息文化的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等。不能是历史、地理、生物等其它学科的知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具体、可操作。只能用于本节课,而不能用于其它节课,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唯一性。检测一节课教学目标唯一性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目标,如果放在上一节课的教案中,或者放在课的教案中,或者是放在一学期、一学年的教案中,或者是放在了其他学科的教案中都适用,就说明了此教学目标不具有唯一性!就是不可取的教学目标。例如:对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评析。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角色设计的一般知识。(不具体,不知道是什么知识?)⑵掌握Flash 中动画角色绘制的一般步骤。(有Flash 软件教学的嫌疑。)⑶理解Flash 中“元件”的意义。(有Flash 软件教学的嫌疑。)⑷掌握图形元件的制作方法。(可以。)⑸能够在动画制作中熟练使用图层。(可以。“熟练使用
”需要有一定的训练,或者不是本节课所学新的技能。)过程与方法(过程能作为目标吗?方法可以归到知识、技能目标中去。如此,此项没有什么可写的了。)⑴通过欣赏、讨论、动手制作(时态状语,可以不要。),了解并掌握动画角色设计与绘制的一般方法。(使用了“了解”行为动词,此为知识目标内容,不应当在此处!)⑵通过具体图形元件制作(时态状语,可以不要。),体会层的作用。(使用了“体会”行为动词,此为情感目标内容,不应当在此处!)⑶通过对角色构建(时态状语,可以不要。),体会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方法的重要性。(使用了“体会”行为动词,此为情感目标内容,不应当在此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还可以。价值观就不是一两节课能解决的,应当作为隐含性的教学目标。)⑴通过绘制元件构建角色(时态状语,可以不要。),感受技术为人们带来的便利和效率。(使用了“感受”行为动词,此为情感目标内容。但是,所说的“ 技术”太笼统。所说的“便利和效率”不清晰。)⑵通过自主创意设计角色(时态状语,可以不要。),增强学习动画的热情和兴趣。(还可以。)(教学目标⑸+⑶+⑵=10 条,分散、过多,没有优化的过程!)例如:对设计《合成全景图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评析。①了解全景图的概念及拼接模式。(使用了“了解”行为动词,此为知识目标内容。)②知道全景图的制作流程(使用了“知道”行为动词,此为知识目标内容。),学会使用给定素材合成全景图。(使用了“学会”行为动词,此为技能目标内容。)③初步感受多媒体技术的魅力,通过体验全景图的制作(时态状语,可要可不要。),激发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兴趣。(使用了“感受”行为动词,此为情感目标内容。所说的“多媒体技术”有点大。)
五、教案的后期利用教案的后期利用是指将过去的旧教案(如:去年的教案)复制过来。①首先是改换日期时间等基本信息。②然后,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所授班级的情况、教学环境的变化,个人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个人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等,将教案中的旧的东西剔除掉,加进新的教育教学观点、概念和方法,加进新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加进更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例子…。③最终,将旧教案改变为适合今年教育教学的新教案。
第三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山东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
心得体会
张
斌 2012年6月 6月1日——3日,在淄川育才中学参加了“山东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共同研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用问题。
5月30日是到淄川育才中学报到。6月1日首先是教学观摩课,可以说7节课堂堂精彩,展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展示课之后,各地市教研员做了精彩点评,最后南京师范大学张义兵教授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创新教学》专场报告,大家各抒己见,讨论非常积极。
关于创新,张教授的观点我很赞同。她说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才能发现问题之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创新。创新的自信来自正确的认识。随着正确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扩展,创新便会不断深入和全面。我发现我付出的太少了,虽然现在能做到每个作业必看,但是对于每个学生的作业都有反馈我没有做到,而且把精力都放在了为了以后初三的中考应试,而忽视了教学的核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这方面我还需要纠正自己的观点。
几点反思如下:
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主要不是看讲课教师的表现有多优秀,也不是看课堂活动组织的多么热闹,而是看学生的思维是不是处于高度集中、高度兴奋状态,是不是快乐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实践。简言之,学生是不是真正学有所获。
教学设计中要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高效主动的学习。在这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是密不可分的。
要真正做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需要教师下很大的功夫。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首先,要给学生做的时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并不排除必要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如信息、信息特征、信息技术、分辨率、等概念,因特网工作原理等,但更多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需要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来培养。由于国情所限,学生目前还不可能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这就需要把课上学习和课后巩固均放在课堂上来统筹设计,如果课堂上只是设计一些几分钟即可完成的小任务让学生动手实践,只能起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熟悉作用,并不能达到巩固和熟练的程度。所以,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保证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时间,一定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实践,没有老师的切屏和讲解。
经常有老师说,课堂上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多了,势必减少了教师讲的时间,教学内容讲不完怎么办?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许多老师都反映初中新课程教学内容太多,讲不完。新课标规定每周2课时,是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时间,没有把课外巩固时间算在内,且不说每周上不到2课时,就是上足了2课时,也没有给做作业留下时间。其实,在目前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还是有解决办法的,那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把教学内容写在网页或文档中,课堂上只讲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心智水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看书,根据书上的步骤独立完成课堂任务。
其次,要给学生想的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只给学生时间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的大脑飞速转起来。课堂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时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精心设计实践内容,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使用所学内容做自己感兴趣、熟悉的事,实现自己想实现的愿望。这里所指的实践内容不是零零碎碎的小练习,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内容丰富而又充满想象空间、有一定挑战性的实践。设计海报、呈现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教学设计时只要在最终作品的功能上、知识技能的应用上给出具体要求即可,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想象发挥。这种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实践内容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深水池”里学游泳。
第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有了时间和空间,并不是每位学生就可以创作出好作品,好的创意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一点点培养。创新从模仿开始,所以,除了时间和空间,还要为学生提供典型的范例和丰富的样例,开拓学生的思路,打开学生的创意之门。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实践内容,还需要提供大量的素材。这些都需要在教学设计阶段设计、准备。范例要典型,样例要丰富多彩,素材要精挑细选。如设计“制作海报”实践内容时,一定要有典型的海报范例,还要有丰富的创意独特、应用各种技术的样例,以及大量的名片背景、线条、边框、图标等图片素材。
以上就是我这次参加这次研讨会听了这么多专家的报告的心得,对于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很庆幸自己有机会能够亲临其境学习专家、名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优秀课堂案例,为我今对“解决问题”的研究及教学指明了方向。
第四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导论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课程论文
班级学号姓名
成绩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现状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2011级计科一班李晶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所要具备的基础的素质,而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表现更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实施现状 农村中小学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
1、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
目前我国的教育形式还是属于应试教育,这使得多数的领导和家长都认为好的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农村,对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信息素养的培养观念不是特别浓厚,不能深刻的意识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科教学中的好处。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开战后,也总是被所谓的主科课程所代替,或者是被当成休息娱乐的计算机课,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失去了它的作用和意义。
2、硬件设备不完善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有计算机等硬件作为保证。但由于资金限制等多种问题,许多农村学校计算机多媒体的数量、质量都不理想,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在计算机多媒体的维护方面十分欠缺,这些都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带来了许多阻碍。使得学生不能更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课程。
3、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乏,整体素质不高
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应用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试试到农村学校教育当中去。在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瓶颈”,农村在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大多由原来数学、化学和英语教师担任,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和缺乏创新思维等特征,大多是边教边学,非常辛苦。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这就更加增加了他们在教学中的难度。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又不愿意到第一线工作,造成农村的信息技
术教师新老交替“断层”,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都没有,这就无法去谈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仍采取传统的书面考试方式,常常出现以纸和笔来考学生操作能力的现象。这种评价方式及不合理,更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的方法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造成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全面实施,针以上问题,可以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以期更好的在全国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应有的能力培养。
1、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应从学生主体的内因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新鲜事物往往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改革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成为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这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科现状和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改造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加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吸纳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到农村任教。为适应国际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国家必须完善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政策,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提供政策保证,改变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可对现有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考核,对合格的教师颁发合格证书,对信息技术课程实行“执证上岗”。每年农村学校选派一定的名额,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对考核合格的,颁发合格证书,以扩充我国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纳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到农村任教,以改善我国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结构。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农村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成为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3、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进行更新补充,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很强的课程,没有相关的教学环境,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我国农村无成套的电教设施,无法完成信息技术班级授课,也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全面实施的重要原因。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电教室、多媒体教室,完善相关信息技术教学设施、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平台。
针对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设备耗损严重的情况,国家应及时地对其进行升级和
更新,在各地方成立维护小组,定期对所属片区的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承担本地区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保证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
4、改变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极大地束缚着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一贯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教学的开放度,扩大学生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从而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要鼓励学生自我设问、自主探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符合“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
5、改进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以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而应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量规评价,七月评价,作品评价等。除了考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扎那个我情况,还应注意考察有关信息意识、态度情感培养目标,以及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
三、课题总结
受教育是每个孩子应有的权利,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要努力给学生最好的条件去学习对他们自身发展有力的知识,培养他们应有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的开展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教育部门更要加大力度,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信息技术课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给孩子一个平等学习的空间。
【1】 张昆明,周晓萍,中小学信息技术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高等函授
学报,2005
【2】 钱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网络科技时代,2007
【3】 韩忠强,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
法,2005
第五篇: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熟悉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把握教材各部分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第2条
每学期应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安排好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计划中应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进度和活动安排等内容。
第3条
教学设计应具备授课课题、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等内容。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从教材结构、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等角度进行,做到准确、全面、有效。
第4条
对学情分析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及家庭计算机学习环境等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第5条
对教学环境分析时应关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找到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切入点。
第6条
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表述时应体现三位一体的思想。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往往较大,可设产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7条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第8条
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第9条
板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并注意简练、规范、美观。
第10条
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作业的管理方式,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目标一致。
第11条
熟悉教学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结合校本实际,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学习素材。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2条
课堂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要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要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提问,根据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的来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师生交互、操作实践中动态生成的。
第13条
要坚持精讲多练原则,选择合适的讲授方式和时机,控制讲授和演示时间。演示操作要规范、细致、熟练。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将抽象计算机知识通俗化、情趣化,教学语言要简练、情境描述要生动、环节过渡要自然、专业术语要规范、设问小结要清晰。
第14条
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要重视师生互动,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中的亮点与不足,及时总结提炼学生中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多样化的操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第15条
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根据教学实际落实多级学习目标,提倡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屏幕提示、网络资源等方式辅助学习,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磋商、协调中集思广益,达成教学目标。第16条
要使教材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操作。板书的呈现应按照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共同提炼逐步推进。第17条
每节课要预留课堂小结时间,结合课堂回顾和技术展望两项内容,小结内容应包含本课所获得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第18条
上机操作应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形式,要充分保证每节课学生操作时间,加强巡视指导,提高上机操作规范性和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做到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第19条
注重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及时了解学生操作和学习状况,择机作出教学调整。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示范操作、典型作品展示环节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思想观和审美观。
第20条
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网络控制平台等教学系统使用要遵循精简、有效原则,教学系统多应用于情境创设、操作演示、作品展示等环节。要把握控制的时机,选择控制的方式,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节奏感。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如死机、网络不通等“教学事故”,要有预案,在不影响整体授课的前提下妥善解决。
三、教学测试与评价
第21条
作业布置应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进行,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操作等,要让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和要求,注重作业的及时性和延续性。
第22条
根据作业类型,利用学校网络平台、FTP、E-mail或自行开发的作业系统等平台进行作业的收发和管理。对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及时进行批改、记录、反馈,及时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弥补教学缺陷,调整教学策略。
第23条
要根据课程计划与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对测试内容、测试方法与成绩评定标准进行细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可以通过以书面笔试或者网络测试方式进行,技能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测试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或作品创作为主要形式进行。
第24条
要及时统计、分析学生的测试结果,注重测试结果的记录与积累。要适时反馈测试结果,进行试题的分析、讲评,为调整教学提供参考。
第25条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要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引导学生能正确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正确对待评价结果。
第26条
教学评价的开展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学生实际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
第27条
注重作品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合理的作品评价量表,从作品的主题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四、课外活动与辅导
第28条
有效的课外辅导能让学生不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得到有效的提升。辅导的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联系的。为满足不同的辅导需求,可以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利用网上学校、学科论坛,或者以其他信息技术工具为载体的基于网络的辅导形式进行。
第29条
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要根据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理念来组织设计活动,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组织开展电脑节等专题教育活动,将信息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教师要加强活动的组织与规划,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组织中的主观能动性。
第30条
信息技术活动要结合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应用,围绕一些专题有效开展竞赛、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并帮助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机器人比赛、信息学奥赛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活动资料的积累和活动成果的展示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