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楼
读书楼—在线读书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榕树下http://www.xiexiebang.com/ 起点http://www.xiexiebang.com/index.asp 小说阅读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西陆文学http://www.xiexiebang.com/ 红袖添香http://www.xiexiebang.com/ 幻剑书盟http://www.xiexiebang.com/
如果楼主想看免费的VIP的话,那我推荐个虚拟天空,这个是我见过最大最全的盗帖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爱番薯
时代书城收集大量古今中外作品。中华读书网各类文学作品集合,小说、诗歌、散文、文学欣赏、流行书籍。
人民网-人民书城综合文学网站,含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及网络文学等。BookICQ中文文学目录站点。动态目录更新、小说/作者查询、阅读排行榜等。139探索器藏有武侠、爱情、侦探、古典、科幻、军事、经济、外国和记实文学、诗歌、笑话及计算机书籍。
大唐中文之中文书库含武侠、爱情、侦探、古典和当代文学、笑话及计算机书籍介绍。
晋江文学城综合性文学网站,含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作品及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等。
书路文学网站,含网络情缘、诗歌鉴赏、抒情散文、诗词绝名、情感论坛等。
娱乐先锋之文学殿堂各类现当代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
读书人关怀人文,兼容并包。有文学、评论、环保、法律、诗歌、艺术、历史等栏目。
菊斋含名家专集及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文学欣赏等。ebook完全下载现当代作家作品及网络原创文学。百灵文学含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现代文学、科幻小说、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纪实文学、军事天地、侦探小说、原创文学等。北国网文学频道提供各类图书下载,含古典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及各类小说等。
春光书屋含爱情、科幻、武侠小说、侦探推理、网友原创等。电子书苑含各类小说、儿童文学、外国文学及新书推荐等。读书免费下载各类电子小说。
奉浦热线网上书苑由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主办。
会文书院青少年读书网网友原创,武侠世界,科幻天空,现代文学,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纪时文学,外国文学,侦探小说等。极品书库含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网络文学、散文、小说、历史史籍等。
精文书斋综合性图书网站,推荐畅销新书及网络原创作品。蓝书屋含各类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及原创文学等。联通书屋含当代文学、诗歌、武侠小说、散文随笔、爱情故事、校园文学等。
名著在线含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名家作品、港台作品、外国文学、纪实文学等。奇奇书屋含文学资讯、民间文学、小说、散文、诗歌等。秋雁南回提供长篇、中篇、短篇、散文杂谈、散文、诗歌、书评、网络文学等多种作品。
三石图书传播网含古典、现代、外国文学及儿童文学、戏曲、网络文学等。
十堰书社综合性文学网站,含现代文学、名家作品及原创文学等。书海含中华古典、外国文学、武侠名篇、学术名著、传记纪实、现代文库、哲学宗教、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儿童文学等。书灵含现代文学、武侠小说、纪实文学、侦探推理小说等。书香含古典文学、武侠小说、现代文学、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纪实文学、言情小说、历史小说、儿童文学、诗歌散文等。天涯在线书库含文坛动态、原创作品、文学评论等。图书下载城文学网站。包含古典文学、现代名家、外国文学及武侠言情、科幻推理作品等。
网络图书含文学新闻、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及小说、散文、诗歌等。
文学殿堂含现代作家作品、文学动态、网络原创、小说连载等。文学精品网含现代名家作品、古典文学、文学评论等。
梧桐树下含网络文学及小说、散文、诗歌等。箫剑江湖含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科幻作品、言情小说、古典小说等。新青年新诗、古典诗词和名人文章。
燕山书院武侠、古典、侦探、传记小说。叶落秋寒古典文学、儿童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传记文学、推理小说、科幻文学、军事文学、纪实文学、文学评论等。逸海书城各类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文学新闻、写作、中国文学史等。
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各类图书。
中国文化资料集大型书库,书籍搜索,作品排行和各种文学专栏等
中国作家网各类图书,书讯及出版信息,书评、论坛等。中华文苑网文化传播网站,文化新闻、文学作品及网络文学等。重庆文学重庆的文学站点,作家目录,作品目录,网友作品,诗人肖像,旅游风光,相关下载等内容。
走路书吧武侠、言情小说及古代文学、外国名著、现代文学等。
暮日山庄武侠作品及原创作品。
搜书各类经典和畅销书网络版 文新网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及各类文学书籍在线下载。雅典文学城诗词歌赋、名著笑话。
第二篇:《寂寞丛书楼》读后感
好久没有拜读韦明铧伯伯的文章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读到了一篇《寂寞丛书楼》。我没有想到作为扬州人的我竟然不曾知晓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丛书楼。更不用说其他人了。现在的我们只关心韩国,日本等国的流行资讯,而忽略了本国的历史文化。丛书楼坐落在扬州个园的东南角,一个人迹罕至的小院里。一座貌不惊人的小楼,上下两层,左右三间,正面朝阳,背倚山石。上下都是木雕的原始结构,显得古朴而冷清。即使是这样的一座小楼,在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史上,曾经有过他的辉煌。他是小玲珑山馆十二景之一,是其灵魂所在;他经历了4位主人的转手交接;他曾是扬州八怪以及名人政客(厉鹗、郑燮……)的聚会地;他也是清时全国最有名的藏书胜地;他更是清代著名文人马氏兄弟的心血之造。历史的变迁早已将一切磨净,只剩下他一人,独自面对寂寞的永远。经过岁月洗礼的丛书楼是时间的车轮,历史的见证。他的破旧与斑迹是现代工业所模仿不来的。他见证了盐商的没落、扬州的没落、甚至大清帝国的没落。但他终究逃脱不了现代社会所附加给他的文明因素。他默默的承受着一切,曾经深藏腹中的十万卷名书,早已失去踪迹。曾经为《四库全书》的编撰而贡献过很大力的他,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他流泪了,就象一个迷路的孩子一样,他找不到自己的路,母亲已同白鹤一起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他一人独自面对下个,下下个世纪的到来。他想不通,为什么母亲不带他走?却要留下他见证沧海变桑田,人性善恶转变的悲伤。如今的他虽已面貌一新,但用失去当年的万卷藏书的代价换来的象征现代文明的小卖部和接待处,无法让他快乐。他不开心,他怀念过往的一切,珍惜岁月、历史遗留在他身上的印记。他的不开心也印证了我们的不开心。《寂寞丛书楼》一文的出现将我们内心深藏的脆落揭露的无处可躲。我们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再刻意逃避,学会去过自己的本能生活而非时代强加给我们的所谓的快乐生活。他需要同母亲的交流,需要同时代的交流。可是现实没有赋予他这样的机会。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成长在世界和平,经济发达的21世纪的地球,我们喜欢边听歌边聊天的生活方式,喜欢哈韩哈日的奇装异服,喜欢KTV、网吧,喜欢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我们是这个社会上自私的一代,堕落的一代,我们没有机会和父母交流。而他们也只会一味的给予我们所想要的生活或是他们心中的幸福生活,我们学会去不断的索求,学会去不断的遗忘历史,学会去不断的接受外来国度带给我们的精神与物质上的同化。我们逆来顺受,隐藏着内心的那份脆落,心灵的空虚,寂寞。同丛书楼一样的寂寞,不,他不寂寞,因为他还有远方的我们在看着他,关心着他,还有一大批学者注视着他,研究着他。但是却没有人来了解我们,因为连我们自己都不曾真正了解过自己。走在大街上,穿的很哈,很时尚的小妹妹们眉飞色舞,她们真的开心吗?她们只是想用表面的快乐来掩饰她们真实内心的惟恐和空虚寂寞罢了。记得有人说过,我们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民族气节,可是昨天的我重新看到了我们的伟大的民族气节终于重现了。也许我们不久就可以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了吧,可以过真正属于我们的幸福快乐生活了吧。可是丛书搂却没有办法畅所欲言,他只能够期待下一位名主的早日降临。他会想念他的马氏之主,我们会怀念那个曾经单纯的自己。明天,我一定要去探望他,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寂寞与痛楚,同他交流,对他倾诉,就象一对爷孙一样的亲密——心中的丛书楼,不再寂寞的丛书楼,永远的丛书楼!
第三篇:【书楼】韦棣华文华公书林:书馆之先书研之母
【书楼】韦棣华文华公书林:书馆之先,书研之母
韦力
我不知道韦棣华这个中文名字是谁给她起的,因为她名字的英文全称是:Wood Mary Elizabeth,如果按照现在惯例式的音译,她应当把名字翻译成:伍德·玛丽·伊丽莎白,但我还是觉得,叫韦棣华,更有亲切感,除了她姓韦,而“棣华”二字,当然是来自“棠棣之花”,这同样也是个美物。但韦棣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她为了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不止耗尽了自己的钱财,她为此一生未嫁,最终还是死在了她所挚爱的中国图书馆事业上。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我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所到遗迹来纪念她。我以为这是文华公书林 来武汉之前,我几次给陈琦先生去电话,告诉他我的寻访名单,并且向他强调其中的重点就有文华公书林。陈先生是个认真的人,他为了能够让我的寻访得以顺利完成,竟然提前把那些寻访之处先去探看了一番,其中的文华公书林,他告诉我,而今已经没有了痕迹。这听来让我很是失望,但我还是不死心,告诉他,即便如此,也要领到我那个原址之处去祭奠一番。这一代原本都是文华的范围
这天的寻访正赶上武汉大雨,这场雨忽大忽小,至少让我这个北方人找不出什么规律,但这样等下去,总不是个办法,于是一咬牙,跟陈琦先生走入了雨中。同去的朋友还有两位,一位先生名叫陈勇,他是武汉市政府参事史的参事。陈琦边开车边介绍着陈勇的简历,他说陈先生是参加考试考上的现在这个职位,因为他是那场社会招聘的第一名。陈先生说,他自己最对武汉的历史感兴趣,因为广泛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并且也到实地去探访。经过他的探访,找到了一些早已没有痕迹的遗迹。
我对陈先生的这句话最感兴趣,因为我也有着自己的寻访之旅,所以我知道探访一个未确定的遗迹是何等之难。我听到陈先生的说法后,真大受启发。他说曾帮助一位古代名人的后人找到了这位名人的墓址,那处遗址几乎已经没有了痕迹,但陈先生能够找到,重要的原因,是他曾经在部队里当过侦察兵,所以他能从地形上分析出别人所不注意的痕迹,通过各种资料的佐证来确定此处遗址所在。这个本事让我听来,只能是羡慕,而不可能学得到。陈勇先生说,文华公书林旧址就在这座楼下
另一位同来的朋友,则是武汉大藏书家柯逢时的五世孙柯立志先生。柯立志先生不善言谈,坐在车内不发一声,因为今天也要同时去寻访柯逢时藏书楼的旧址,因此他也一并同来。有他二人的陪伴,我感觉今日的寻访之旅,定会大为顺利。陈勇先生做事极为认真,陈琦先生告诉他我的寻访计划之后,他提前做了相关的功课,他的网搜功夫十分了得,说自己从国外的网站找到许多国内都没有的相关资料,今天他特意打印了几份关于韦棣华和文华公书林的照片。他把这些提供给我,让我很是感动。在车上,他又向我讲述着关于武汉文物古迹的变迁,同时向我解释,为什么本市的古迹被毁坏的很厉害。有这样的朋友陪同,确实去除了雨中堵车的岑寂。封路
开到路口的时候,竟然整条路被隔离墩封了起来。这时候,雨渐渐小了下来,陈琦准备停下车,将隔离墩拿开,以便驶入。他刚走到近前,就从旁边的一个店铺里冲出一位警察,立即制止了他的行为。警察说,里面正在中考,只可驶出,不可驶入。无奈,只好把车停在路边。但陈琦刚学车不久,因为下雨而让倒车雷达变得失效,我只好站在侧边指挥他尽量地贴近路崖子。一不小心,让自己踏入了水中。其实,在前一程的寻访中,膝盖之下本以湿透,到这时,也就懒得顾这些细节。
沿街向内行走,在入口处看到了几处仿古建筑,我本以为这就是。陈琦告诉我,这只是个美术学校。步行300米的样子,迎面看到一处像办公楼式的建筑,陈琦说,这就是文华公书林。虽然我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让自己觉得有些诧异。陈琦说,文华公书林一直保留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虽然早已被列入了文保单位,但最终还是被拆掉了,就盖起了这样一座破楼。眼前的这座楼,是水泥外立面,因为没有阳台,所以我不知道里面是住人还是办公。似乎从每一层的防盗窗制式不同,感觉到这里面应当是宿舍楼。公书林旧址的对面是第十四中学大门
这座楼的正对面,是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大门,因为中考,门口拉着警戒线,旁边还停着一辆警车,里面坐着几位警察正在说笑,看我举起相机要拍照,马上予以制止。大门的旁边是一个自动借书亭,这个小亭子被称之为“自助图书馆”,因为亭子上面有雨搭,几位考生的家长坐在下面避雨。李勇先生笑着说,你可把这个小书亭跟书楼选一个角度,一同拍进去,这是一个强烈的对比,因为拆掉了那么一座大的图书馆,然而在它旁边却建了这么一个小的所谓图书馆。我注意到这个书亭的门牌号是“武昌昙华林117号”。
关于韦棣华的历史,有很多相关的书都曾提到过,她的经历也有些传奇。她是美国人,出生于纽约,当过舞蹈演员、导游,甚至还当过看门人。跟图书相关的专业,则是他毕业于波士顿西蒙斯学院图书馆专业。1889年,纽约州的巴塔维亚市成立了图书馆,他竟然当上了这个图书馆的首任馆长,而那年,她仅28岁。
韦棣华在中国,也是一个偶然。她有两个弟弟,她的二弟名叫韦德生,这位韦德生是一位牧师,他对基督教很是虔诚,坚决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传教,于是就来到了武昌。到武昌的当年,中国就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开始杀洋人。这件事情传回美国之后,韦棣华十分担心二弟的安危,她曾写信劝弟弟回国,韦德生拒绝了姐姐的要求,这让韦棣华很不安,于是她就在1900年的夏天,乘船来到上海,然后转到了武昌。韦棣华见到弟弟之后,看到弟弟生活的情况比她想象的要好许多,这让她放下心来。在陪弟弟居住的一段时间里,韦德生告诉她,圣公会创办的文华中学和文华书院特别缺英文老师,所以他希望姐姐能在这做一段兼职,为此,韦棣华留了下来。楼对面的书亭,号称图书馆
从查到的资料看,早些年的说法对韦棣华留下来的动机做了另外的解读,认为韦棣华是想以办图书馆的名义来传教。其实这种说法只是一种臆断,因为韦棣华不是传教士。对于韦棣华来华的动机,裘开明在《韦师棣华女士传略》中说:“庚子拳匪倡乱京津,排外仇教,一时传教士之被害者众,风声所播,国外尤严,韦师笃于友爱,因于一千九百零零年,单身冒险来华,探视其弟。”
韦棣华在当英文教师期间,发现中国特别缺乏真正的公共图书馆,因为她有图书馆工作的经验,她能够知道图书馆的发展是启迪民智的最好手段,韦棣华认为图书馆:“在学校则为学校之心神,在社会则为社会之骨髓。”因此她决心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做出她的贡献,但是那时的中国因为没有相关的现代化知识读本,更没有相关的图书馆管理训练,再加上没有钱,于是韦棣华自想办法。1906年,她独自回到美国,到处搞讲演,拉赞助,并且做专题报告来讲解在中国设立图书馆的重要性。经过她的一番努力,最终筹得1万美元和3000册图书。
在1910年5月16日,她在武昌建起了中国第一个美式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据说,建造此馆花了10万美元,在那个时代,这是很大的一个数目。焦急等待的考生家长 楼虽然建成了,但韦棣华仍然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为了能够让文华书林有造血机能的运行下去,因此她觉得有必要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个时候,关于庚子赔款问题,国外有过相关的讨论。她觉得,如果利用这个钱来搞图书馆当然是件好事,于是她在1923年又返回美国,联系很多有识之士,最多达到400多人,他们共同给总统写信,希望能将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拿来建图书馆。其中有一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坐在国会会客厅里等候,去一位一位地说服那些议员。为了不错过机会,据说她每天都不出外去吃午饭,而是带几个面包来作自己的午餐。经过她的努力,她见到了参众两院的大多数议员,那些议员经他的说服,同意了她的申请,最终韦棣华得到了这笔捐款中的一部分。
韦棣华当上了文华公书林的第一任馆长,但她仍然努力地扩大该馆的规模,并且捐书自己的收入,对馆舍又进行了扩充,为此她几乎没有任何的积蓄,并且她为了这个图书馆事业而终生未嫁。有人问到她这个问题时,她说自己已经嫁给了中国。想到这一层,我真觉得这个韦棣华是个伟大的人物。而韦棣华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在文华大学内开设了图书科。她认为,中国仅仅有书还不行,还要有真正懂书的管理人员。这个图书科所培养的人才,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影响至深,她所开设的文华大学图书科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当今的武汉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就是由当年的图书科所递延而来者。因此,这个图书科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机构,直到今天,在全国各大图书馆工作的专家都有不少毕业于武汉大学,正因如此,武汉大学的图书馆专业成为了国内相关专业中的翘楚。相看两不厌
由此可见,当年的文华公书林对中国图书馆业是何等重要的一个标致性建筑,这等重要之处竟然被随意拆毁,建成了这座丑陋的宿舍楼。我站在雨中,看着这座所谓的现代建筑,心中又瞬间升起了百无一用的义愤填膺。我真不知道这些拆真建假之人,是何等的心志。
回来后,为了搜集资料,我得到了一本周洪宇先生所著《不朽的文华》,此书的副题为“从文华公书林到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这部50多万字的大作详细地介绍了关于文华公书林的发展历史,读完之后,让我更加感慨文化公书林的消失是何等的可惜,而这种可惜,我在现场探访之时,就毫不掩饰地挂在了脸上。这个难堪的表情让陈琦先生颇为不安,他说,这几天下来,没能让我看到更多的所看,他也感到很内疚。我安慰他说,这是非人力所堪。陈勇先生笑着说,陈琦的内疚不是因为没有给您安排好,他是替武汉人员觉得羞愧。这一代的建筑有些旧味儿
好在周洪宇先生的大作中有一段话描述了公书林当年的外观,此书中引用了唐月萱的一篇研究文章,唐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公书林以书库为中心,居大厅中央。长长的大厅内一排排双面架上陈列着按杜威法分编的精装图书;侧面靠窗设有阅鉴座,读者座厢前后也是靠背双面书架,排列成套的《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经典巨著,琳琅满目,书背上的金字从窗玻璃上透过的阳光下闪烁可见,给人一种宁静之感。”
周文中对公书林也有如下的描写:“公书林内设编目室、参考室、阅览室、报纸杂志室、书库、孙公纪念室(专藏商学书籍)、罗瑟纪念室(专藏西文书籍,以捐款人罗瑟博士命名)、博物古物陈列室、实习室、图书馆学研究室和斯托克斯大厅(以捐款人纽约慈善家O.P.斯托克斯小姐命名)。”消失的风景线
我通过这些描述,想象着文华公书林的壮美,再加上陈勇先生赠送给我的照片复印件,两相对照,让我更加佩服这位韦棣华。同时,我也在想,她当年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动机,为了一个异国他乡的图书馆,而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因为她最终就是在武汉而去世者。韦棣华在武汉工作了30年,在文华公书林工作了20年,本在1931年要给她庆贺70寿辰的时候,她却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去世了。她将自己的生命也奉献了这个她所热爱的事业,那么,她为的是什么呢?是怎样的信念支撑她,能够将如此艰难的破荒之事坚持到底?以我这固有的因果关系式的功利思维方式,确实不能找到为自己信服的答案,我只能把她视之为一位伟大的人物。我的这个寻访,就是对她的一个纪念,但这个纪念不是为了忘却。
第四篇:读《西游记》
读《西游记》有感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籍一直都是我们人类忠实的伙伴。鸟儿没了翅膀不能飞,植物没了根就不能生长,飞机没了油可以说就是一种摆设,而人没了书籍,不就相当于是一具行尸走肉吗?书籍能给我们知识,能我们鼓励,给我们安慰,给我们启迪……
这个寒假我读了《西游记》,在这本书里,一个慈悲为怀的人物形象印在我脑海里。他凭着坚持不懈、顽强的精神,并在徒弟的帮助下战胜了去西天路上的妖魔鬼怪和险恶的环境。经历八十一难后,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唐三藏。
唐三藏出生于一个官臣家庭,他的身世非常悲惨,他还没出世之前,父亲便已被水贼谋杀,母亲被人强占为妻,勉强生下他,但是恐怕他被贼人所害,所以把他放在木盆里,放在江里向远方漂去,恰巧被僧人捡救,就剃发为僧,因此也叫江流僧,也从此开始了西天取经之路。
这一路,他收了三个徒弟,第一个叫孙行者,法号“悟空”,第二个叫猪八戒,法号“悟净”,第三个叫沙和尚,法号“悟能”。他们三个可是为唐僧去西天立了大功呢。
读了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从唐曾身上,我就学到了许多道理:人只要信念坚定,有理想追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也不管外界有多少诱惑,从不动摇就一定会成功,但也不能是非不分,盲目慈悲,懦弱无能。也要学习孙悟空的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幽默乐观、聪明灵活、勇敢的精神。但不能学他调皮捣蛋、性情急躁、好胜心强、喜欢听奉承话的坏毛病,同样,沙和尚和猪八戒小心谨慎、忠诚老实、立场坚定、知错能改地好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温泉中学七(2)班
陈玉珠
指导老师
高丽娟
第五篇:读《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日记,记载了作者在湖畔安居的两年;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历数了瓦尔登湖周遭万物百态;这是作者立下的摩西石碑;深深的文字获得了海子早殇时的朝拜。
亨利·大卫·梭罗,哈佛大学高材生,艾默生的得意弟子;一个从未走上政坛,从未下海经商的怪物,一位面带微笑辛勤劳作的农夫,一位默默笙歌的哲人。这就是本书的作者,在浮华中默默凝视世界的人。
草草看去,《瓦尔登湖》好像是一本平凡的日记:作者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细数他在湖畔的生活;从春日阳光下作者伐木盖房的种种到夏夜星光中猫头鹰与青蛙此起彼伏的叫声,从秋水粼粼处轻舞的燕子到冬雪皑皑里顽皮捣蛋的松鼠,作者的笔尖划过,用文字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
你若放慢脚步,在这蔚蓝的湖畔细细打量,会发现藏在树叶下的瑰宝。你知道1674年印第安人的树皮房是什么样的么?你知道康科德的农夫为获得土地而付出的代价么?你知道豆田的管理方法么?你知道印度人心中真正的圣经么?凡此种种,以及更多,被作者信手拈来,夹在微微发黄的书页中,颇有“用典无痕,浑然天成”的感觉。诸多枯燥无味的繁琐杂乱的知识被作者安排的井井有条趣味横生,使人欲罢不能;就在翻动的书页中汇入读者的脑海,让人获益匪浅。
然而梭罗既不是鲁滨逊,把日记记录成小说;也不是达尔文,事事讲究格物致知。梭罗和苏格拉底一样,是哲人。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后者常常在熙熙攘攘的雅典街头驻足,前者却在燕啼蛙鸣的湖畔开垦豆田。这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空间位置不同,而是心灵视野的天差地别。
人们常说苏格拉底与俗世格格不入,而在我看来,他只是站在高处看雅典。一方面心向古代圣贤,另一方面有处处为雅典考虑:说白了,他还是一个雅典公民,一个被世俗之海包围的孤岛。而梭罗不同,他站在了工业文明外面,站在了金钱名利外面,他放逐了自己,把自己丢在瓦尔登湖,一个能静静旁观人类生活的地方,他就像向地球投来打量目光的月亮。
“非洲算得了什么?西部又说明了什么?我们自己内心的航图上还不是一片空白?”梭罗冷冷地发问。他不是轻视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伟业,他只是问我们:如工蚁一般碌碌终生的人啊,你们为什么奔波?为什么你们总是试图用足履而不尝试用心灵去探索未知,去发现新大陆?这冷喝在今天更令人羞愧,令人警醒。
诚然,当下的科技足以让那个时代的任何人汗颜,包括当时最疯狂的幻想家。但是,我们心灵的荒凉与贫瘠却足以使我们在无数的古人面前低下自己不可一世的头颅。当金钱和名利充斥了我们的视野,当重重的居所压弯了我们的腰,当蛛网般的上下关系蒙住了我们心灵,当街头只有铺天盖地的红唇美人和美酒佳肴,我们迷失了。心中有个声音在叫嚣:走!去获得财富与地位吧!去购买豪宅名车吧!行动吧!冲吧!无边的享受就在眼前!于是我们也随人流冲入滚滚俗世,去争抢本已不多的土地和权力:我们像极了一群抢骨头的野狗。野狗是为
了生存,而我们呢?是所谓的面子和私欲。可伶,可悲!
梭罗告诉我们,每个人还有一片无边无际的土地,每个人都有享之不尽的资源—这些就在我们心中。我们只需要从粗布衣保暖即可,我们只需要黑面包果腹即可,我们甚至可以找一只大箱子当作居所。你说种种无所事事、陈腐霉变的美德?在自然这伟大智者和恩主面前,这不过是人类这帮自命智慧,为地球设定规则的爬虫的蠕动。“当我们俯视林地上松针叶丛中蠕动的虫子时,它费尽气力隐匿自己,我深自纳闷:它们何以会执着于北魏如许的念头,自许自珍,而对我藏头掖尾?或许我还会成为它的施惠者,而能给予它的同类一些令人振奋的喜讯。”人类,你又有什么可遮挡的呢?
与其关注世间万物的表象,不如关注经得起考验和磨砺的真理。与其迷失在物欲横流的凡尘,不如耕耘在自己心灵的田野。与其追求种种奢华的享乐,不如坐在瓦尔登湖畔,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问自己:我在追求什么,为什么而追求?
我想,这就是梭罗想要告诉我们的,藏在瓦尔登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