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科学含义

时间:2019-05-13 23:3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科学含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科学含义》。

第一篇: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科学含义

深刻把握总书记“四个全面”的科学含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辛向阳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的时候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那么,这“四个全面”是什么关系呢?从总体上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个总目标的两大支柱,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障。“四个全面”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内在关系。

我从四个方面介绍一下“四个全面”的思想:第一,深入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第二,系统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第三,科学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第四,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本质要求。

一、深入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邓小平理论最早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在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讲,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从1979年第一次提出小康社会的思想以后,小平同志围绕着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

第二阶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具体的战略部署。

第三阶段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此做了很多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社会。

第四阶段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很多新构想。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阶梯。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二)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具体内涵 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我想概括为六个字,就是建塑型、强体、铸魂的中国。

塑型。所谓塑型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的中国一定是一个成熟定型的中国,主要体现在各方面的制度已经成熟定型。十几年以来,中央围绕着成熟定型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成熟定型的科学构想。第一,我们要建成一个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第二,我们要建成一个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第三,我们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第四,我们要建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强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大幅度上升,也就是说2020年以后,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第五,两型社会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这两型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在这个方面,我们确实要有很多的部署,包括我们现在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等,未来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第六,我们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强调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我们要不断通过教育让大家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通过获得的知识,不断提高能力。学习型社会本身也应该是两型的,一是通过学习丰富知识,二是通过学习提高能力。第七,我们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三型政党建设是中央强调的,任务也相当繁重。第八,我们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强体。强体就是中国在方方面面都要体魄强健。第一,产业要

强。要建成工业化的中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从2020年以后中国就进入后工业社会。第二,法治要强。要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而且是三位一体的建设。第三,文化要强。我们要弘扬文化的力量,初步建成一个文化的中国,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体系,中华文化走出去要迈出更大步伐。第四,人才要强。建成一个人才的中国,中央也要求我们到2020年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第五,民生中国。要实现“五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老百姓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能够获得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利益,让老百姓的生活不断好起来。第六,平安中国。强调社会要充满活力,同时又安定有序。第七,宽带中国。要建设更加强大的信息化国家,就要发展我们的信息产业,让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有助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要确保国家的信息安全。第八,美丽中国。到2020年我们要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当然,还有共富的中国,要不断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这是包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内在要求。铸魂。到2020年形成一个昂扬向上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内化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魂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我们引导、适应现在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要求,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思想意识领域的多元化是由于利益多元化、社会分层多元化带来的;多样化是由于职业多样化、工具多样化,包括意识形态自身的变化带来的;多变化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带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意识形成一个最大的共识,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思想氛围,为实现中国梦奠定精神基础。

2020年之前,我们应该找到一些科学的路径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我们的优秀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要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要强调理想信念和信仰的作用,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有非常强烈的信仰色彩。我们还要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生产方式中去。

二、系统地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我们要建成的是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改革的任务就必须是全面的。无论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一)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背景

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来自于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么一个战略任务。这里面有两大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第一个背景,中国改革遇到了很多的陷阱,要想跨越这些陷阱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个陷阱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总书记多次 谈到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2013年11月2日,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就明确讲,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的时候再次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为什么有这样的信心?我想正是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如果不能全面深化改革,就有可能掉到这个陷阱里去。

第二个陷阱就是“修昔底德陷阱”。2014年1月22日,美国《世界邮报》刊发了对习近平主席的专访,其中习主席专门谈到在当今世界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时说,我们都应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实际上并不是修昔底德本人发明的,而是西方学者面对中国崛起创造出来的概念,最初是出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姆·阿利森。它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崛起中的新兴强国必然对古老的霸主发起挑战,从而触发世界范围的冲突,犹如修昔底德笔下的雅典和斯巴达。冲突的结果也会是灾难性的,像雅典和斯巴达的冲突一样,两个强国都走向衰落。

中国是和平崛起,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陷阱。除了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避免这种陷阱,也就是说我们要从深化改革的角度,让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加侧重内生性增长。现在我们可能过度依赖外部世界的资源,如果强调内生性增长,使我们对世界资源的依赖性降低了,也有助于我们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个背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一系列难题。我们讲问题倒逼改革,所以解决问题就要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9月17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总书记讲,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那么,我们就要思考有什么问题倒逼我们去进行改革,这些倒逼我们的问题也是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了,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有可能落空。

简单的举几个,第一个难题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得了“高血压”的问题。“高血压”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已经关注到了。所谓的高血压,“高”是指经济发展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比如高耗能,中国每消耗一吨标准煤,只能创造14000元人民币的GDP,而世界平均值是25000元,美国是31000元,日本是50000元。我们耗能耗得多,带来的问题就是污染非常大。所谓“血”就是指发展中带来非正常死亡人数太多,包括生产安全问题、交通安全问题。所谓“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大,比如资源压力、土地压力、环境压力、空间压力、工作压力等。面对这样大的压力,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高血压”降到一个正常的范围。

第二个难题就是要突破利益藩篱。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工作时,他再次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如果不突破利益藩篱,一些利益集团垄断了利益,控制了市场,老百姓创业总是得不到好的机会,创业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第三个难题就是“制度天花板”。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一些制度,这些制度有的发挥着非常好的作用,有些机制却慢慢向着与其作用相反的方向发展。过去的一些激励性制度变成了制约人们发展的制度,所以我们要解决“制度天花板”问题,让更多的人才能够有创业的积极性和成长的空间。

第四个难题是社会流动性问题。刘云山同志在201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中说当前一定程度上出现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现象。所以说,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社会流动“缓慢化”的问题可能出在教育或就业上,所以我们要通过教育改革和就业体系的完善,加快社会流动性,打破社会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堰塞湖,让社会的流动,尤其是从下往上的流动加速。

第五个难题就是要解决特权的问题。现在存在一些特权的隐身衣、金钟罩问题。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该说在反对特权作风、特权思想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要继续把这个问题抓下去。

第六个难题就是腐败高发易发的问题。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走出这个腐败高发易发期,逐步为建设一个廉洁的中国,一个政治清明的中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目标言简意赅又非常科学,我们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把握。

第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首要目标,就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制度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这些优势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要通过完善这些制度让其原本已有的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让还没有发挥出来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我们的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4年北京APEC会议,在基础设施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还有中国高铁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到2014年年底中国已经修建了15000公里高铁,老百姓的出行方式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本身是个国内优势,但是也可以变成一个国际政治优势,在国际政治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中国将来可以依靠这个制度优势在很多方面重塑国际政治格局,还可以创造出很多的机遇。习总书记在2014年11月28日至29日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在给我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我们要利用好。

第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完善和发展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弄清楚和把握好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什么是国家治理能力?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什么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哪些需要着手去做的工作? 首先,要不断完善我们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一定要让我们的基本制度既符合时代潮流又有效率,而且还能不断降低制度成本,这是现代化的具体要求。

其次,要实现国家治理权力更替的依法、平稳、有序。实现国家领导层依法有序更替,这是包含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尤其是包含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上都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再次,要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水平,达到现代化的标准。这就意味着要通过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社会中各个治理主体到位不越位,有为不乱为的状态。市场主体竞争有序,调控主体主动有度,社会主体积极有位,个人主体创业有力,形成一种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局面。当然,要想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解决好很多关系。比如说,要处理好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跟社会的关系等等,解决好这些关系才能够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还有,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确定政府的两条绿线和三条红线,就是明确政府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绿线是明确能干什么,红线是明确不能干什么。两条绿线,第一条就是职能绿线,三中全会提出来政府应该履行的八项职责要履行好。第二条就是政绩绿线,考核的标准是什么,心里要清楚,按照考核的标准努力做好工作。三红线,第一条生态红线是不能踩的,第二条安全生产红线也是不能踩的,还有一条是耕地红线,四中全会还提了一条不能踩的就是法律红线。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地位,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一要做优秀的产业领航员,政府要选准战略新兴产业。二要做优秀的国家规划设计师,一定要把我们的战略规划设计好。三要做优秀的制度供给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度供给的时候,政府要及时满足,这其中一些规则的制定,法律体系的完善都是政府要做好的工作。四要做市场空间的开拓者和维护者,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政府要为企业发展,尤其要为企业走出去找出广阔的空间,空间开拓出来以后,政府还要维护好这些空间。

三、科学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

第一个方面,依法治国有三个“事关”。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现实意义。所以依法治国有三个“事关”,这三个“事关”其实也事关到我们能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我们能不能实现中国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判断。所以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理解依法治国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意义。

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那么,如何使市场在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关键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三中全会讲,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个一般规律的内容就是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那么,这个一般规律要想真正落地,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就需要制定一系列法律,真正从法律的层面上来确保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政府能配置哪些资源,不能配置哪些资源在法律上要有清晰界定。市场经济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法治对于产权的保护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很多人就不敢创业,即使创业之后也总是在担心产业得不到保护,甚至有人干脆把钱转移到国外去。现在随着我们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体系的完善,我们的产权保护制度也越来越完善,逐步形成体系,对于企业的创新会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决策科学化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做出很多重大的决策,要想不犯颠覆性错误,真正实现决策科学化,就要让科学化的决策机制有法治保障。决策机制要法治化,否则在决策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决策失误。

决策,尤其是改革决策一般具有很强的时间变异性。所谓时间变异性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今天的科学决策到明天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为了防止变异和减少变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一定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那么依法决策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制定重大决策必须符合已有的法律基本精神,不能逾越甚至完全超越法律去制定重大决策。其次,制定重大决策必须具有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查程序,要进行合规性审查,确保所制定的重大决策没有违反现有的法律精神。再次,决策实施应当有合理的评估,对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决策应当及时予以修改。只要确定了合理的评估,如果重大决策出现变异性,就能够及时应对,反之解决问题的难度就很大了。如果在实施重大决策的第一、二年就去评估,发现可能在两、三年以后会出现问题,就可以及时调整决策,一些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就大幅减小,甚至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问题再解决的难度也不大。

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国际社会中确实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是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在铁托执政时期曾经是整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市场体制比较完善,经济也比较繁荣。但是铁托逝世以后,南斯拉夫分崩离析,由一个联邦国家变成了六个国家,包括现在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马其顿、斯洛文尼亚。为什么原本繁荣的国家会分崩离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制度建设,尤其是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好很成熟的经验。我们一直注重抓制度体系的建设,有根本政治制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也有一系列基本制度,还有具体的机制体制,再加上对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确保了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二个方面,要系统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包含几个重要思想。

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两条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因为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要贯彻中国特色法治理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比如,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深刻理解这句话,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不等于照搬西方的宪政,这两者之间有根本的区别。比如,强调党员干部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要搞清楚什么是法治思维?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法治思维跟辩证思维有什么区别?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要不断提高法治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不断提高用法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他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就是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柱上,而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是刻在十二块铜表上的。所以说关键在于要让公民形成信仰法律的氛围。

第三,要建设中国的法治体系。这个法治体系我想其实就是一个4+1的体系,所谓4+1就是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4”就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各方面的法律规范都要非常健全。“1”就是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逐步实现党内法规的法治化,使党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符合国家法治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的。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实际上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行,三者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依法治国需要执政党以依法执政的方式来实现,而依法执政确保政府要依法行政。第二个方面,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至少有两大要求,一是公共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和限制,二是公民的合法权利要得到国家法律完整的保护,国家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同时,还要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上,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法治社会有两个关键,一是在社会领域,尤其社会重要领域里,法律体系比较健全;二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开始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了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第三个方面,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五,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很多的要求,比如,决策体系的科学化需要法治,我们的基本制度要想发挥制度效力,也有一个法治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路径,把握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基础。

四、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本质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也是习总书记最近提出的一个新思想。从严治党,不光要严,还要全面。主要有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背景。为什么要严?为什么强调全面?就是因为我们在党的建设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比如说长期执政会不会使党变质?这个问题就是相当大的一个挑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这个问题从列宁时期就提出了,现在这个问题也是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再比如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内会不会出现某些利益集团?这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总书记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中就谈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这种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可能有消极的一面。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会不会在政治领域里出现一些市场化的倾向?如何防止市场中的经济利益集团对政治产生消极的影响?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可能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的途径是什么?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做了大量的探索,而且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

一是思想上从严,强调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如果丢失了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者,最后意志消沉,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甚至产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想法,把当干部作为一种谋取私利、巧取豪夺的手段。

二是组织上从严,强调党的组织纪律问题。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执行组织纪律,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要从严执行民主集中制,把执行民主集中制作为衡量党员标准的重要尺度,要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善于畅所欲言。民主集中制确实是我们党的组织优势,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共产党,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曾经出现的欧洲共产党,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像法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等当时都非常强大。后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欧洲共产党突然销声匿迹,原本法国共产党有100多万名党员,现在只剩几万名。虽然说受到了很多国内国外的影响,但是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自己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党内总是派别纷争,相互之间矛盾重重,最后根本无法形成合力,很多党员就脱党了。所以说,民主集中制对我们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从严执行民主集中制。

三是作风上从严,要狠抓四风。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得到有效整治。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找到了解决的思路。狠抓四风还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去,要使我们党具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该有的作风。

四是反腐倡廉建设从严。大家也感受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的决心和力度是非常大的,打掉了一批大老虎,也解决了一批苍蝇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党如此严?习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讲到,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必然会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要想让渗透到党内的商品交换原则不影响党的集体战斗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就应当始终保持对腐败行为的高压态势和打击力度,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要坚决查处一个。在这方面,不仅打掉了一批腐败分子,还确实在抓制度建设。2014年12月,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按照中央规定中央纪委将在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机关等7家中央和国家机关设立派驻机构,应该说这一举措是影响深远。

五是制度建设从严,确保执行上的严肃性。近两年,我们抓了很多制度建设,从严制定制度,从时间、内容到具体执行上的要求都是非常严的。比如说,为了加强对裸官的管理监督,中组部下发了《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成员岗位在内的5类岗位,将不得由裸官担任。现任岗位上的裸官,要么由其配偶(没有配偶的由其子女)主动回国,要么接受岗位调整。这项规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落实得非常坚决。这些“严”字当头的制度,不仅赢得了人民的赞誉,而且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无论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反腐倡廉建设上,还有制度建设上,都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全面性和严格性、严肃性。正是因为全面从严治党,才使得我们现在制定的很多制度,不仅是党的建设的制度,很多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都能够迅速落实到位。

第二篇: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重要讲话精神

《总书记四个全面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性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学习贯彻。

“四个全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战略保证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旗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能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和伟大梦想提供强有力的战略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坚实基础。中国梦涵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和过程性的有机统一。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苦干实现梦想,奋斗成就伟业。从现在起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我们立足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的实际,按照全面小康的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为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石、铺平道路。

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向前推进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进。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必然选择,更是抓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必将使我们越来越接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法治保障。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改革开放的各种措施办法都必须在我国宪法和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运行。当前,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凸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关键所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政党来说,党的形象和威信、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才能经受住“四大考验”、战胜“四大风险”,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个全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创新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提出了“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内涵。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将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综合施策,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的发展、我们的改革、我们的法治都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重要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更加突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迫切性,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认识。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实力,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观点和判断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突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党中央以法治建设为切入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深化了对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习近平同志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作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科学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最新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迈进了一步。正是从这一高度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全党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组织保障。

坚定不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力争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

以牢固的宗旨意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要为人民做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不论环境条件怎么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民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任务相当艰巨,迫切需要我们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

以顽强的工作作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靠的是优良工作作风。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从严治党,注重优良工作作风的养成,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落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以好的作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确保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赢得更加灿烂的未来。

以严明的政治纪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离不开一个团结统一、纪律严明的党。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是我们立党的基石,也是每个党员必须坚守的政治生命线。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把讲党性、讲纪律、讲规矩落实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全过程。

第三篇:深刻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全面”党课专题讲稿2015.3.24DOC

2015年春党员教育培训专题党课讲稿

深刻学习理解总书记的“四个全面”

阳城县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 王春红

大家下午好!借这次党员春训学习机会,我想和大家共同学习理解总书记的“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习总书记2014年12月份,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提出的。

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介绍一下“四个全面”的思想:一是要深入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二是要系统的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三是要科学的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四是要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本质要求。

一、深入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邓小平理论最早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命题,应该说在1979年12月,邓小平在见到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第一次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当时讲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1 而是小康之家。第二个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构想。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提出今后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个阶段,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到了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为此做了很多的战略部署。第四个阶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很多新构想。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他提出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他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大力培育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了很多的论述,所以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就越来越丰富,从最早20世纪70末提出来到现在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应该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二)、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和具体内涵 具体内涵可用六个字概括:塑型、强体、铸魂。首先说塑型。

1、围绕十六个字,塑造服务型政府。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按照十二个字,塑造开放型经济。互利共赢、多元平等、安全高效。

3、围绕十六个字,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

4、要建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这个创新型就是强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大幅度上升。

5、两型社会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

6、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

7、建设三型政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8、推进新型城镇化。到2020年的中国,它展现给世界的,应该说是非常成熟的一个中国,而且相当的定型的一个中国。

其次说强体。强体,就是中国在方方面面要非常的健康。

1、产业要强。到2020年我们要基本实现工业化,从2020年以后中国就进入后工业社会,我想产业要强大。

2、法治要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保到2020年要建成一个法治的国家,法治的社会,法治的政府。

3、文化要强。我们要初步建成一个文化的中国,包括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体系,中华文化走出去要迈出更大步伐。

4、人才要强。到2020我们建成一个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5、民生中国。到2020年前要实现“五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6、平安中国。我们强调社会要充满活力,同时又安定有序。

7、宽带中国。发展信息产业,让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有助于老百姓生活的提高,同时要确保国家的信息安全,建立一个宽带的中国。

8、美丽中国。到2020年我们要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9、共富中国。促进共同富裕。十七大提出来到2020年,中等收入占多数,党的十八大提出来到2020年要缩小贫富差距。

第三说铸魂。铸魂就是要培育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系统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陷阱,要想跨越这些陷阱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

习总书记直接谈到了跨越“两大陷阱”。

一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习总书记多次谈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比如说2013年11月2日也就在我们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十来天,那么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就明确讲,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是抱有信心的,4 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为什么习总书记有这样的信心?我想就是来自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如果不能全面深化改革,我想就有可能掉到这个陷阱里去呀,那么时隔一年,2014年的11月10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的时候,再次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的向前发展。这里边再次提到中等收入陷阱,他讲肯定要迈过去的,为什么如此的有信心?也是来自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

2、二是跨越所谓“修昔底德陷阱”的问题。2014年的1月22号习总书记在接受美国世界邮报记者专访的时候谈到,在当今世界处理大国关系的时候都应该努力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实际上并不是修昔底德本人发明的,而是西方学者面对中国崛起而创造出来的概念,最初它是出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里森。它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崛起的新兴国家,必然对古老的霸权国家发起挑战,从而触发世界范围的冲突,由于修昔底德笔下的雅典、斯巴达冲突的结果会是灾难性,像雅典和斯巴达冲突那样,两个强国都走向衰落。习近平讲我们是和平崛起,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陷阱,当然除了我们说大国关系,构建新兴大国关系之外,很重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来避免。习总书记直接提到两大陷阱,其实当然不仅这两大陷阱还有更多的陷阱,那么要想跨越过去,我想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

(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一系列难题,问题倒逼改革,所以解决问题就要全面深化改革。举两个例子。

1、如何解决中国经济社会“高血压”的问题。所谓的高血压“高”是指什么呢?就经济发展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那么所谓“血”就是指发展中带来非正常死亡人数太多,所谓“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大,比如资源压力、土地压力、环境压力、空间压力、工作压力,所以具体的讲,高血压,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应该说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大家都是关注得到了,高耗能,中国的每消耗一吨标准煤,我们只能创造14000块钱人民币的GDP,而世界上平均是创造25000元,美国是31000,日本是50000,所以我们耗能耗得多,所以带来的问题就污染非常大,包括我们最近这几年连续遇到的雾霾问题,还有高成本,我们的投入高,产生的相对低,所以经济发展中高的问题,我们要解决。

2、如何解决腐败高发易发的问题。我们知道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到今年的1月5号为止,十八大以后落马的副省级以上官员达到61位,这个数字应该说是非常高的,我们知道从2008年党的十七大到党的十八大五年间落马的副省级官员五年是30名,我们仅仅这两年多的时间,落马的已经达到61名,这说明确实我们的腐败处在一个高发易发期,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要走出这个腐败高发易发期,要逐步为建设一个廉洁的中国,一个政治清明的中国,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这几个 6 方面限制来看,我们有需要跨越的陷阱,有需要解决现实的问题,所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是非常突出的。

三、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一,推进依法治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国际社会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当然最典型我们知道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在铁托时期曾经是整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应该开放的很早,市场体制也比较完善,经济也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也比较高,而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了40多年,但是铁托逝世以后,我们知道十来年,南斯拉夫就分崩离析,由一个联邦国家变成了六七个国家,包括现在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马其顿、斯洛文尼亚,为什么原来一个生活水平这么高的国家,市场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为什么分崩离析?其实很重要的就是铁托在世的时候确实没有很好的解决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制度安排,尤其是法律安排,尤其是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一些基本制度体系都没有真正的建设好靠,是靠个人魅力来推进国家发展的。

第二,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法治理论。比如说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治国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定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 7 能逾越的观念。比如说法律要发生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内心里面。他为什么讲,刻在大理石上,刻在铜表上,因为人类应该说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就是刻在一块大理黑色玄武岩柱上。古罗马的第一部比较成熟的叫传统习惯法的汇编,公元前452到450年制定的十二铜表法,就是刻在十二块铜表上的。卢梭说不是刻在大理石刻在铜表上,关键不是刻在哪里?关键是能不能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就让公民能不能形成信仰法律的氛围这也很重要。

四、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本质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也是习总书记最近提出的一个新的思想。因为我们在党的建设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第一,思想上从严,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习总书记强调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强调理想信仰是共产党精神之干,解决一个软骨病的问题;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习近平讲如果丢失了共产党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最后意志消沉,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甚至产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想法,把党干部都一种谋取私利,巧取豪夺的手段,所以从严治党必须强调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党远大理想。

第二,组织上从严,强调党的组织纪律问题。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执行组织纪律,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习近平讲在当前,在请示报告制度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说有的领导干部哪儿来的神通,办了好几个身份证,违规办了一次护照,甚至持有外国绿卡,有的有几本港澳通行证,有的把老婆孩子都送到国外去了,这种情况都要查,查出来要处理,不搞下不为例等等。所以从组织上要从严,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性。

第三,作风上从严,就是狠抓四风。应该说这个方面通过一年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得到有效的整治。应该说,群众反应强烈,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通过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抓四风,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四,反腐上从严,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确实是从严的,打掉了一批大老虎,也解决一批苍蝇问题,为什么我们党如此严,总书记在去年10月8号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讲到,要始终保持对腐败行为的高压态势,打击力度,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要坚决查处一个。

第五,制度上从严,这两年抓了很多制度建设,而且从严制定制度,不论从时间的要求上严,还是从具体执行上它的要求的内涵都是非常严的,比如说为了加强裸官的管理监督,中组部去年2月份制定了印发了配偶已移居国或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规定配偶已移 9 居国外或者境外,或者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外或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也就是我们俗称裸官,不得在党政国家机关的领导岗位、国有企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岗位上以及涉及军事外交国家安全机要等岗位上任职。

从这五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反腐倡廉建设上,还有制度建设上,都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

今天我就和大家共同学习这些内容,谢谢大家!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深刻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思熟虑、深谋远虑的结果,意味着一项重大战略构想的形成。那么,如何认识“四个全面”的逻辑体系、思想方法,如何把握“四个全面”的实践要求,是当前学习、领会、贯彻“四个全面”需要厘清的问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中国道路新境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总书记深刻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的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的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蕴含着对中国发展方略的深邃思考,对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将开辟中国道路新境界,成为当代中国新航标,书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统一的逻辑体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统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动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引擎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支撑地位;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的核心、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四个全面”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是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进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必须把每一项战略举措放在“四个全面”总体布局中把握,才能正确认识每一项举措同其他三项的关系,也才能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推动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全面、联系的观点。“四个全面”科学联系、有机统一体,从整体上强调,正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种很全面的观点,不是单打一”。这深刻体现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的要求,彰显了全局思维、战略思维,是全面系统、辩证平衡观点的实际运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这一战略布局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在推进过程中,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这一战略布局着眼的是统筹把握、协调推进,强调“十个指头弹钢琴”。这就要求把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统一起来,把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统一起来,把总体布局与具体规划统一起来。要通盘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和进展,统筹好推进的速度、力度和进度,把握平衡、综合施策,从而激发统筹兼顾的优势,达到更好效果。

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引领实践。“四个全面”作为一种战略布局,要改变中国现实、引领中国发展,关键在于实施、在于实践。要自觉推进。要不断提升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这一战略布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水平,真正学懂、学透、学通,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要协调推进。四个方面要协调推进、全面落实,哪个“全面”都不能短缺,都不能放弃,否则整个战略布局就会落空。要加强宏观谋划、顶层设计,形成“四个全面”的互动机制、照应机制,避免各行其是。要创新推进。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攻坚克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创新。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都是难题、“硬骨头”,必须更新改革观念、创新改革推进方式,才能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改革难题。要汇聚民智与民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四个全面”的实践也应当依赖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四个全面”的实践,是党和政府的事业,更是全体人民的事业。

第五篇: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

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人民要论)

舒国增

《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27日

07 版)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这一政治属性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当前,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关键是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必修课。这“四个意识”既有各自的规定性和明确要求,又彼此联系、互为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依赖,集中体现为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要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增强“四个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现代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必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回顾我们党的历史,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始终坚持讲政治。可以说,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和特有优势。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坚持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是由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决定的。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和对党员权利义务的基本规定,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都决定了全党必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

这是由当前我们党面临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决定的。放眼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可以说是世所罕见。我们党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进,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就必须使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学会从政治上认识和分析问题,认清形势、把握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发展,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这是由我们党所担负历史任务的艰巨性、繁重性决定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完成这一中心任务,中央明确提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状况和面临形势任务的清醒认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克服这些困难和矛盾,完成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必须注重讲政治,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各种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政治意识强调政治方向,要求坚定信仰不迷失

政治意识通常表现为政治集团的政治思想、政治路线、政治文化和个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仰。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对全体党员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的首要任务,也是合格共产党员的重要标准。

在“四个意识”中,政治意识是管总的,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都具有政治意识的涵义,都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增强政治意识,必须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保持政治警觉和政治清醒,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前,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有的对涉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政治问题公开发表反对意 2 见,有的拿那些党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来说事。有的党组织觉得政治纪律是“软”的、“虚”的,对违反政治纪律的错误言行不在意、不抵制、不查处。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特别是要做到忠诚于党的事业,学会从政治上分析和处理问题,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使命是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

大局意识强调认识高度,要求登高望远不短视

大局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善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观大势、谋大事。大局意识与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我们所说的大局,必然是站在政治高度的大局、紧紧围绕核心的大局、自觉主动看齐的大局。不断增强大局意识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自觉从党和国家大局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大局意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识大体、顾大局,必须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讲,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都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大局。就一个领域、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来讲,中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大局,党和国家的全局性工作是大局,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大局。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大局搞服务、谋良策、抓落实、出成果,努力在大局中实现自身价值。就领导干部分管的工作来讲,也有一个形成“一盘棋”、共吹“一个号”的大局意识问题。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必须把自己的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尤其要时刻绷紧党性原则和政治纪律这根弦,不能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能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或以种种借口和理由脱离大局、妨害大局、给大局添乱。

核心意识强调力量聚合,要求集中统一不离散

增强核心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不断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内在包含讲政治、顾大局、能看齐的要求。核心就是中心,是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圆心”。领导核心就是一个组织和集体的中心或者“圆心”,组织和集体的活动是一个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核心意识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就不会有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

在95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今天,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8700多万党员、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要经受住“四大考验”、防范住“四种危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核心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在国内外赢得崇高威望,全国人民真心拥护、由衷爱戴、高度信任和完全信赖的坚强领导核心。进一步增强核心意识,就要坚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 部署,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在党言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意志贯彻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用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恪尽职守。

看齐意识强调步调一致,要求整齐划一不掉队

看齐意识源自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的报告。原话是这么说的:“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当前,不断增强看齐意识,就要听从党中央的指挥,服从党中央的安排,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坚持向党中央看齐。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是我们党担负的历史使命所要求的,是每位党员干部的责任所在、义务所在。

不断增强看齐意识,要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站不直、立不正,看齐就无从谈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学、成于思、固于行。要切实加强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要把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融会贯通,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特别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保持思想定力、战略定力、道德定力,沉着冷静地看齐;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时抵御住各种诱惑,拧紧固牢“总开关”,不碰法纪“高压线”,无怨无悔地看齐。总之,增强看齐意识既要有“思齐”的自觉,还要有“对齐”的标准,从而迈出整齐的步伐。(作者为中央财办副主任)

下载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科学含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科学含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案

    目录 1. 含义 2. 意义 3. 内涵 4. 理论的提出 含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 认真学习领会和正确认识把握“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对于促进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大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案 (各题型按第一个字拼音首字母排序) 一、单选题 ●从制度建设角度考察,改革就是( )。单选题(3分) ■答案:建立一个能够体现社会公正的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85分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考试时长:60分钟 考生: 总分:100 及格线:60 85分  o o o o  o o o o  1.在全方位改革中,是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单选题3分)A.经济体制改革 B.政......

    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5篇)

    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摘要: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

    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

    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基本分五个问题: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年来的丰富与发展;第二,“四个......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答案分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答案分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共五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站在时代和全局战略高度,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