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

时间:2019-05-13 23:3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

第一篇: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

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基本分五个问题: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年来的丰富与发展;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地把握了新形势;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品格;第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未来逻辑;第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意义。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年来的丰富与发展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他是这么讲的:“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年来,总书记围绕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阐发了一系列重要思想。2015年9月,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摘录了截止到2015年9月3日的287段论述。《摘编》集中反映了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

一年来,总书记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丰富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总书记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是强调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之间的有机统一。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问题导向的治国理政新方略。2015年3月29日,习近平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第四届理事会成员的时候指出:“两年多来,我们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这一段论述阐明了“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新方略。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扬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在理论上是重大的战略思想,成为理论指导;在实践上,它是重大的战略布局,可以起到实践指南的作用。很显然,它的作用是两个方面,既有理论指导性,还有实践指南性。

第四,“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必须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所以,“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要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和实践进展得非常快,以上四个方面可以体现了这一年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和完善的基本脉络。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地分析了新形势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际上是在对中国国情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那么,当代中国是什么国情?我想可以从三个“三”来分析。

第一,当代中国有“三个没有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这“三个没有变”揭示了当代中国国情的本质。那么,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国际地位,我们讲的都是它们的根本性质没有变。但问题就复杂在,在根本性质没有变的基础上,每一个“没有变”背后的表现形式都在发生变化。比如说,基本国情的表现形式在发生变化。我们现在一直强调阶段性特征,尽管我们一百年中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它不断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来。再一个是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表现方式在发展变化。如果说过去改革开放之前或者改革开放之初,它主要表现为社会生产没法满足物质文化需求,大多是短缺问题。现在很多方面不是短缺,是过剩,它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与社会生产的大规模排浪式之间的矛盾。生产是大规模的排浪式的,但是文化需要是个性化、多样化的。那么,国际地位也在发生很多变化。所以,在这个“变”和“不变”中,产生了很多新矛盾,产生了很多新问题。如何解决新问题?我们必须有新的战略布局。于是,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先是基于对当代中国这“三个没有变”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第二,当代中国有“三个前所未有”。

这个判断是2014年10月总书记在“新古田会议”召开前不久提出来的。他说:“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前所未有”,是以前没有或者以前不明显而现在开始具有了的。所以,它很明显是一个新的形势。那么,这“三个前所未有”会产生另外两个“前所未有”,一个是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越来越接近目标,包括我们的能力——道路能力、理论能力、制度能力不断提升,包括三大自信的提升,带给我们的机遇肯定是前所未有,越来越多的机遇摆在我们的面前。同样也应该看到,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也摆在我们面前。所以,云山同志2015年4月21日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专门讲到了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有“三个前所未有”。他说,我们现在面临着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

我们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的机遇我们怎么抓住,出现的风险如何化解它?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同时也能够化解风险。所以,“四个全面”是在对这个新形势认识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三,当代中国处在“三期叠加”时期。

十八大以来,中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局,作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

这也是一个非常新的形势。我们的经济速度从过去高速增长到现在中高速增长,增长速度正在换档。结构面临着深层次的调整,这个结构调整既面临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于我们的压力,也面临着我们自身的产业结构从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很多深层次问题。另外,2009年以来的刺激政策有一些问题需要消化。比如说政府债务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产能过剩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叠加在一起,出现了很多非常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那么,要处理这些问题、这些复杂的矛盾,怎么办?我们要用新的战略布局、新的战略思想来解决它。所以,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实是科学把握了当代中国的国情,科学分析了新的形势,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品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品格。总书记讲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我国人民群众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句话就是鲜明地表达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品格。两个“得出来”,一个“提出来”都是从现实出发,具有的特点是:现实需要、热情期待、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那么,现实品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陷阱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谈到有四大陷阱。第一,“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一词最早出现在2006年世界银行的《东亚经济报告》中。它是指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特别是达到6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政治体制转化,经济增长出现乏力,人均GDP长期徘徊在6000美元-10000美元之间,由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总书记非常重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几次谈到这个问题。比如说,2013年11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他讲:“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时隔一年,2014年11月10日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他再次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

第二,“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个,总书记关注到的是“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修昔底德本人提出来的。修昔底德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他写过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研究雅典作为一个新兴称霸国家崛起以后,如何挑战斯巴达,最后导致两败俱伤。美国一个哈佛大学教授拉姆·阿利森前几年就借用了修昔底德的名字,创造了一个概念——“修昔底德陷阱”,含义就是一个崛起的新兴强国必然对古老的霸主发起挑战,从而触发世界范围的冲突,犹如修昔底德笔下的雅典和斯巴达,冲突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像雅典和斯巴达一样两个强国走向衰落。

总书记也高度关注“修昔底德陷阱”。他在2014年1月22日接受美国《世界邮报》记者专访的时候明确讲,我们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的陷阱”。2015年9月在访问美国的时候,总书记也多次谈到了“修昔底德陷阱” 问题。9月22日,在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候,他讲,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是大国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我们现在特别强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对重大的国际战略不要发生战略误判,也就是防止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问题。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设计的国际战略思想就是要努力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

第三,“党大还是法大”的政治陷阱。

总书记2015年2月2日就明确地说:“我说过,„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明确予以回答。”

有人在谈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时候设置这么一个陷阱,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你要承认它是一个真命题,那么你就掉到陷阱里去了。党大还是法大?如果说党大,他就说你不是依法治国;你如果说法大,他就说应该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所以,设置这个命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所以,我们全面依法治国,要把这个陷阱剔除出去。全面依法治国,一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我们始终强调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所以,不能承认它是一个真命题,它是一个伪命题。这个政治陷阱问题,我们要把它从理论上要把它说明白;在实践上,我们要在走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时候,坚持好党的领导。

第四个陷阱就是福利陷阱。

2013年10月29日,十八届中央中央政治局进行第10次学习的时候,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

所谓福利陷阱就是,一旦社会保障水平超过某种界限以后,有一些人不用勤奋工作、不用努力劳动,仍然可以获得不错的生活水平,公共服务、公共保障有可能蜕变成“养懒汉”的制度。所以,我们在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完善公共服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这个陷阱问题。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现实品格首先就体现在,善于发现陷阱问题,而且要善于解决这些问题,这是第一方面。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现实问题 除了陷阱问题,第二个是中国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现实问题。第一,我们经济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存在“高血压”问题。所谓高血压,“高”是经济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血”是指发展中非正常死亡人数比较多,比如说我们的交通安全、生产安全问题;“压”是经济发展时候压力大,资源、土地、环境、空间、工作压力等。要逐步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利益铁藩篱”问题。我们必须要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破这些利益固化的藩篱。

第三,破解制度“天花板”。包括企业发展的一些制度“天花板”问题,在科研制度上的一些“天花板”问题,干部人事制度上的“天花板”问题,都要加以解决。

第四是产权保护中的一些问题。相对来讲,产权保护制度现在并不是特别健全,确实影响人民创业、创新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就讲了,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五中全会也特别强调,到2020年我们建成法治政府,强调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们建成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产权保护制度将比较完善。这个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迫切去解决的。因为你只有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那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才能逐步形成。再一个,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也离不开产权保护制度的支持。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带有基础性制度的制度,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它尽快建立和完善起来。

第五是社会流动性问题。我们要加快社会的流动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确实出现一些社会流动缓慢化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刘云山同志在201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当前一定程度上出现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现象。这个问题也确实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社会出现了一些分层,分层导致社会阶层之间出现了某种凝固化,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减小,一些人的上升空间受到影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通过教育公平改革,通过就业体系的完善,通过法律体系不断健全,要解决社会流动性问题,让更多的没有背景的人、没有背景的人的孩子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

所以,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看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突出强调去解决它们。这是第二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发现陷阱和问题的方法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品格体现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发现陷阱和问题的科学的系统的方法论。

第一个方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带有全球视野的布局。它是从全球视野来看待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陷阱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全球视野而提出来的,它把中国的发展始终置于全球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来看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强调,既要借鉴国际社会成功的发展经验,也要强调防止一些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陷阱和问题。

总书记在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总书记已经在这个讲话中提到了这样和那样的“陷阱”,直接明确讲出四大陷阱。(当然,实际上还是有很多陷阱。)那么,总书记讲到的四大陷阱其实都是在全球视野中发现出来的。第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很多的国家都出现了这个问题。第二个陷阱就是我们讲到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本身就是从全球视野中看到的。第三个是“党大还是法大”的政治陷阱。其实我们知道在几十年前,当时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的时候,在完善法治的时候,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提出“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当时,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陷阱,没有回答好这个问题,结果掉到西方人设置的陷阱里去了。所以,“党大还是法大”的这个政治问题,也是在全球视野中看到的。第四个是福利陷阱。福利陷阱,既有西欧所谓的高福利国家出现的陷阱问题,另外还有一些不是高福利国家,甚至有一些国家到了中等阶段就出现了过多的福利问题,制约了这些国家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看待这些现实问题,必须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可以从全球视野中发现很多的问题。

第二个方法是以远虑来观近忧。总书记强调,“从现在的情况看,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总书记也讲得非常清楚,我们还是要经过努力,甚至是经过艰苦的努力。有一些方面的目标,比如说扶贫攻坚战,没有艰苦的努力,能实现吗?不去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能自动实现。所以,有一些人的思想就是“我等着”,等5年以后它自动就会来了吗?不是的!要经过我们努力。那么,总书记接着说:“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重大问题,也是需要远虑的问题。一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路该怎么走?我们要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逻辑继续往前走。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我们继续往前走。再一个,我们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往前走。所以,怎么走?其实我们的路子非常清楚。

再一个,怎样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呢?我们应该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解决我们党执政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使我们党长期执政。

那么,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可以看出来,我们从深化改革的角度,让我们的制度成熟定型,然后成熟定型以后,制度还不断能够自我完善。我们通过依法治国建设我们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让我们的国家能够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都是确保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路径。

所以,我们要通过远虑,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就可以看到前进的道路上可能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我们要在思想上、实践上都做好准备。那么,问题来的时候,我们能够比较主动地解决。

从以上三个大的方面看出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品质,它是敢于啃硬骨头,而且善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而且是确保能上岸的战略布局。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未来逻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非常鲜明的把握未来的基本逻辑。列宁在1915年就讲过,马克思主义“不仅仅限于解释过去,而且大胆地预察未来,并勇敢地用实际活动来实现未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有这个特点,不光能够把握未来的逻辑是什么,知道未来向何处去,而且能用勇敢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对未来的设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有着强烈的未来逻辑的一个构想,它本身就体现了未来逻辑性。五中全会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这个目标要求反映了未来的指向性。五中全会强调的新的目标要求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这把未来描述得非常清楚,未来的逻辑也是非常鲜明的。

具体地讲,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到2020年,中国首先要成熟定型。2020年的中国,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要建成的“型”。

第一个是要建成服务型政府。

第二个是要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第三个要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而且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要基本建立。

第四个要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通过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20年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第五个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此,五中全会也指出了很多建设两型社会的举措。比如说,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资消耗。

第六个是建立学习型社会。为此,五中全会也作了一些部署。五中全会强调,“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而且五中全会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和学分累计制度,调动个人学习的积极性。

第七个是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为我们有学习型社会、服务型政府、创新型国家,所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应该是三型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当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学习型首要强调的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立场、观点、方法;服务型就是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落实到位;创新型主要是强调理论创新。

第八个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五中全会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实际上,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了到2020年新型城镇化的具体目标要求。比如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第九个是实现引领型发展。五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型”叫做引领型发展。强调“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让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跟踪型,更多的是要产生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先发优势的引领型,既包括技术方面的先发优势,也包括一些制度上的先发优势。所以,中国的发展要从过去的跟踪型发展更多地要转向引领型发展。从以上“九型”来看,中国到2020年是一个成熟定型的社会。从形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到2020年是服务型政府,开放型经济体制、新型城乡关系、创新型国家、两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三型政党、新型城镇化和引领型发展,各个领域里都有特殊的一些型,国家有型,政府有型,政党有型,社会有型,经济有型,发展也有型,所以,到2020年的未来逻辑非常清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实每一个“全面”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未来指向性。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未来指向非常清楚,全面深化改革也同样有非常强烈的未来指向性。我们一直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直是面向未来的。全面依法治国,总书记也讲过,全面依法治国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全面从严治党,总书记也讲,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倡廉永远没有休止符,一直是面向未来的。

我们要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未来指向性,掌握住这个逻辑,我们就知道中国的未来向何处去,如何去。这样,我们做工作就非常积极主动了。

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非常科学的方法论。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很值得我们关注。

(一)规律分析的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把握规律性。五中全会也强调了,各级党委要深入把握发展的规律。我们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导下认识四个“三大规律”。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个“三大规律”从2001年江泽民同志提出来以后,党经历十几年的发展过程对这“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当然,这个高度不可能是终结,我们要继续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上,更加深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二是2009年锦涛同志提出的现代化的“三大规律”,即:把握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这“三大规律”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到2049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只有把这“三大规律”认识得非常清楚,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才能不走弯路,或者是少走弯路,或者是不会犯颠覆性错误,能够顺利到达现代化目标。

三是2009年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央党校校长的时候提出来的要把握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执政确实要深刻地把握这“三大规律”。所有的政党在执政时有其一般性规律,所有的共产党执政时有其普遍规律,那么中国共产党执政也有其特殊规律。所以,清楚地把握这“三大规律”对于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对于我们推进党的科学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四是2014年7月中央政治局在开会的时候提出的关于发展的“三大规律”,我们的发展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符合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自然规律确实需要我们认识。恩格斯当年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来,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最后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想不得到自然界的报复,就必须把握清楚规律。把握自然规律,把自然规律认识清楚,第一,我们不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第二,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根本性的保障;第三,科学发展背后有经济规律,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实质上是经济的一般规律。我们要很好地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深刻认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能不能再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是什么。我们把握住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再把握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这样我们的科学发展就有了根本的保障了。当然,我们还深入研究包容性发展背后的社会规律是什么。它的内在的社会规律,能够体现包容性发展、能够实现广大人民共享发展的社会规律应该是什么,都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所以,发展本身有“三大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规律意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告诉我们怎么样去把握规律,如何认识那些规律。我们只有在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推动工作更好地向前发展。

(二)战略辩证法

世情、党情的“变与不变”的战略辩证法。

首先,世情的“变与不变”。这是2014年11月28日出席全国外事工作会议时,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认为,当代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有“五个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这些讲话非常重要,实际上体现了五个“变”和五个“不变”。国际格局演变的复杂性、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国际矛盾斗争的尖锐性、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我国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其实就是复杂性、曲折性、尖锐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就反映了“变”,但这个“变”的背后有五个东西不会改变,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时代主题、国际体系变革、亚太地区总体格局都不会改变。所以,我们的国际战略就是基于这个“变”和“不变”提出来的科学的国际战略。那么,世情的“五个不会改变”是根本性质不变,但表现形式在变,所以在“变”与“不变”中产生了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辩证地处理好这些新问题。

再一个是党情的“变”与“不变”。这也有很多表现,比如说,我们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014年年底,我们党员人数就达到了8800万人了,2015年年底将突破9000万,是1956年的8.8倍、1978年的2.5倍,数量确实非常大了。但是,不管数量怎么变,对于党员质量的要求不会改变,对于党员的本质要求不会改变。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不断变化,过去是在封闭条件下搞党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搞党建;现在我们是在开放的条件下搞党建,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搞党建。我们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执政的,但不管条件怎么变化,不管环境怎么变化,对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要求是不会改变的。无论是在开放条件下,还是封闭条件下,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现在在全面从严治党,实际上是在“变”和“不变”中来进行的。我们要看到变的是什么,看到不变的是什么,以此来制定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三)系统分析的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就是系统分析,就是总书记强调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看待任何问题都要有系统性、整体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之间有系统性、整体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他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同样,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也是紧密联系。它们都不是孤立的。“四个全面”之间有着非常内在的整体性,包括我们也强调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总书记谈到改革的时候也特别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事物之间的系统性越来越复杂,我们必须要有系统性思维。当然,这个系统性在现代的表现非常复杂。

系统性,首先有时间上的系统性。什么叫时间上的系统性?就是今天我做出一项改革举措,要考虑到未来5年以后,这个决策会不会带来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会不会带来一些不能克服的问题;再过10年,是不是带来更大的问题。一定要把一项改革的举措考虑得更加长远。不能把眼前的事解决了,但5年以后、10年后演变成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在设计改革举措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今天、明天和后天,有一个时间上的整体性。

第二,部门之间的整体性。这个部门的一项改革会不会对整个社会带来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这个部门的改革成功了,只是解决了一个部门的问题。但是,这个部门的问题解决了,会产生一些你想象不到的溢出问题,所以必须有整体性,要站在整体来考虑这个问题。

我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就是系统分析。我们知道,深改小组到现在成立不到两年,已经通过将近90个顶层设计的文件,我想它就是考虑到,发展到了今天,事物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越来越强,过去的关系可能是外在的,今天可能就变成内在的了,过去可能是一般性的关系,现在成了一个本质性的关系。我们一定要看到事物之间的整体性、复杂性。所以,现在我们一直强调顶层设计、整体谋划。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恰恰体现了这种顶层设计、整体谋划。

如何培养我们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我们要培养做好任何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思维。首先,打破思维定式。我们要消除职业偏见和知识偏好,看问题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四个全面”告诉我们,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式。你不能说,我是学这个,我只是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是干那个的,我只是我那个角度看问题。这样,有一些问题就容易形成偏见,就不容易形成系统性、整体性思维。

第二就是培育辩证思维。这也是总书记特别强调的。2015年1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的时候,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形势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

总书记一口气用了五个成语来讲有一些人的思维方法是形而上学的。应该说,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一些人很容易形成这五种情况的思维方式。比如盲人摸象,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里首先那三个盲人摸到大象了;第二,说大象像一个柱子的人,他还算是比较靠谱的,他摸到了大象,又形容得还比较像。但是,现在往往是这样:一头大象来了以后,几百几千个人围着,闭眼睛来摸象,这样是很难摸得到象腿的,常常会摸到摸象人的腿。第一,摸不到象;第二,摸不到象腿。你摸到一个人的腿,你说大象像棍子,就越来越不靠谱了。如果我见不到这个象怎么办?如果见不到象,我又需要把象比较客观地描述出来,那么就需要有辩证思维,要形成科学的逻辑分析的能力,不断地去还原事物的真相,不断地去进行逻辑比对,然后接近事物真相。所以,总书记谈到辩证思维,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在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一定要把握好辩证思维的方法,头脑中要有事物普遍联系的思维,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要通过辩证思维去伪存真。再一个,辩证思维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把握事物的事实的总和,把握住一个现象跟其他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这样我们去分析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走偏路。如果你看到一个孤立的现象,你就认为它是一个具体问题,那么实际上一个孤立的现象未必是一个具体问题,你只有找到这个现象跟其他的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了,形成一个对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认识,才能找到具体问题。找到具体问题,你才能找到具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确实要注意总书记提到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包括坐井观天也是如此。由于受我们专业的影响、学科的细化影响,我们有时候看问题很容易从我们自身的某个专业出发,而忽略了整体性。所以我们要不断地破除坐井观天的思维。揠苗助长也好,削足适履也好,画蛇添足也好,这些问题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要逐步用辩证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一定要形成整体性思维,就是要一定要培养我们的立体性视野。也就是看问题的时候,我们角度要多一点,要宽一点。“四个全面”的“全面”强调的就是多面,肯定不是一个平面,也不是一个单面,也不仅仅是两个面。平面也好,是单面也好,它就不是全面,全面一定是一个多面。也就是说,我们看待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能孤立地或者只是一个角度看。我们必须要培养立体视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是立体性的多面的。要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不仅仅是深化改革要解决,依法治国也得解决,全面从严治党也得解决。比如我前面提到社会流动性问题。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教育的公平改革,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教育的公平性;我们要通过依法治国,建立更多解决社会公平性的法律体系,我们强调我们法律要实现公平正义,那么从法律上要解决教育的公平性问题;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打破一些特权也好,解决一些腐败问题,都是为老百姓实现公平性提供保障的。所以,解决一个社会公平性问题,我们不是从一个角度去考虑,而要形成合力,既从深化改革的角度,也从依法治国的角度,也要从从严治党的角度着手。很多重大问题都是这样的,一下子对照几个面,同时要去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非常强。

我们要很好地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科学的方法论,无论是强大的辩证思维,还是多面分析问题,这些方法我们一定要科学掌握。那么,掌握住这些方法,对于我们解决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我想这些方面告诉我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有立场、有观点,有科学方法论。所以,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在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很值得我们去把握和学习。

第二篇:深刻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思熟虑、深谋远虑的结果,意味着一项重大战略构想的形成。那么,如何认识“四个全面”的逻辑体系、思想方法,如何把握“四个全面”的实践要求,是当前学习、领会、贯彻“四个全面”需要厘清的问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中国道路新境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总书记深刻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的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的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蕴含着对中国发展方略的深邃思考,对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将开辟中国道路新境界,成为当代中国新航标,书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统一的逻辑体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统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动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引擎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支撑地位;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的核心、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四个全面”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是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进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必须把每一项战略举措放在“四个全面”总体布局中把握,才能正确认识每一项举措同其他三项的关系,也才能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推动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全面、联系的观点。“四个全面”科学联系、有机统一体,从整体上强调,正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种很全面的观点,不是单打一”。这深刻体现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的要求,彰显了全局思维、战略思维,是全面系统、辩证平衡观点的实际运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这一战略布局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在推进过程中,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这一战略布局着眼的是统筹把握、协调推进,强调“十个指头弹钢琴”。这就要求把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统一起来,把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统一起来,把总体布局与具体规划统一起来。要通盘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和进展,统筹好推进的速度、力度和进度,把握平衡、综合施策,从而激发统筹兼顾的优势,达到更好效果。

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引领实践。“四个全面”作为一种战略布局,要改变中国现实、引领中国发展,关键在于实施、在于实践。要自觉推进。要不断提升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这一战略布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水平,真正学懂、学透、学通,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要协调推进。四个方面要协调推进、全面落实,哪个“全面”都不能短缺,都不能放弃,否则整个战略布局就会落空。要加强宏观谋划、顶层设计,形成“四个全面”的互动机制、照应机制,避免各行其是。要创新推进。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攻坚克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创新。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都是难题、“硬骨头”,必须更新改革观念、创新改革推进方式,才能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改革难题。要汇聚民智与民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四个全面”的实践也应当依赖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四个全面”的实践,是党和政府的事业,更是全体人民的事业。

第三篇: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摘要: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内在关系

一、“四个全面”的提出与形成过程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小康之家”的设想。2002年,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十七大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2年,十八大将“建设”改为“建成”,进一步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二)全面深化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实际上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就是坚持改革开放。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作出重要决定。总书记说,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

(三)全面依法治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我们建国以来,实际上我们的法制建设一直不断加强。1997年,十五大要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2012年,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专门议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

(四)全面从严治党

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2年的十六大和2007年的十七大,都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格局。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命题和任务。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竞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再次强调要从严治党。2014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现在,又直接使用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

综合来看,“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国理政思路的高度概括。“四个全面”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

在十八大之前,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十七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把“一个全面”扩展为“两个全面”。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个阶段是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样,就把“两个全面”进一步扩展为“三个全面”。

第三个阶段是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不久,2014年12月14日,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至此,把“三个全面”首次扩展为“四个全面”。而且在这次对江苏考察中,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并且是同其他三个全面一起结合起来,首次提出“四个全面”,这是第一次提出来。

二、“四个全面”之间的内在关系

总书记讲,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伟大目标。“全面”一词充分说明这个小康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诸多方面的小康社会。“四个全面”是一个大系统,每一个“全面”是一个小系统,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关联递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向,其他三个全面则是实现目标的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关键一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根本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护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新常态下波澜不惊、破浪前行的压舱石。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都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也要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大举措实施得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就要受到影响,目标就不能保证实现。三大战略举措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互相渗透,共同推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由党来领导,因此,就必须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具有总分总的逻辑结构。之所以在这些施政方略前面加上“全面”,一方面是一种延续性,是对以往方向、路线的一脉相承,表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没有另起炉灶,否定过去;另一方面,“全面”就是要覆盖面更广,不可能留有死角、达不到的地方,而且加强了力度深度广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其他三个全面分别是我们的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强大动力、根本路径。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其他三个方面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坚强起来,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坚强保证。总之,“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成为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趋于成熟。

“四个全面”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四个全面”作为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内在统一的整体。

一是统一于“四个伟大”。“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都离不开“四个全面”的协调共进。抓好“四个全面”,就能形成“四个伟大”联动的时代洪流。

二是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四个全面”涵括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统揽了治国理政的全局。

三是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既是进一步形成中国特色、打造中国优势的大棋局,又是中国进一步拥抱世界、引领时代的大棋局。统筹好“四个全面”,“中华号”巨轮必将在世界大潮中行稳致远,驶向胜利彼岸。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坚定中国自信、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带领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既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又是实践创新的巨大飞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开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不断开拓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是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升的标志。“四个全面”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治国理政的关键,拎起了治国理政的总纲,集中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方略,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成为我们党新的历史时期指导思想,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确立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总方略

由大向强,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如何实现这“关键一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课题。由大向强是件好事,但是另一方面是“树大招风”,原来我们是边缘,现在我们在放大镜里工作,人家就用显微镜来看我们。越是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越是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越大。同时,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要用几十年解决西方在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要解决自身特有的突出矛盾问题。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等,这些都给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能更好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中国梦的统一,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以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确保发展风险有序可控,以全面从严治党来强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无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继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是以“中国奇迹”的升级版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核心都在于完善“中国模式”,打造和增创“中国优势”。“四个全面”是将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中的大手笔,特别是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意味着中国模式的核心之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党带领人民向着宏伟目标的伟大进军又迈出重要一步。“四个全面”总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到“五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到“全面从严治党”——正是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不断完善中,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走向兴旺发达,中国以势不可挡的雄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单 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 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姓 名:徐田利 学 号:14030203004

第四篇: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

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人民要论)

舒国增

《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27日

07 版)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这一政治属性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当前,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关键是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必修课。这“四个意识”既有各自的规定性和明确要求,又彼此联系、互为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依赖,集中体现为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要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增强“四个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现代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必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回顾我们党的历史,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始终坚持讲政治。可以说,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和特有优势。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坚持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是由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决定的。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和对党员权利义务的基本规定,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都决定了全党必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

这是由当前我们党面临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决定的。放眼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可以说是世所罕见。我们党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进,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就必须使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学会从政治上认识和分析问题,认清形势、把握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发展,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这是由我们党所担负历史任务的艰巨性、繁重性决定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完成这一中心任务,中央明确提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状况和面临形势任务的清醒认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克服这些困难和矛盾,完成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必须注重讲政治,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各种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政治意识强调政治方向,要求坚定信仰不迷失

政治意识通常表现为政治集团的政治思想、政治路线、政治文化和个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仰。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对全体党员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的首要任务,也是合格共产党员的重要标准。

在“四个意识”中,政治意识是管总的,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都具有政治意识的涵义,都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增强政治意识,必须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保持政治警觉和政治清醒,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前,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有的对涉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政治问题公开发表反对意 2 见,有的拿那些党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来说事。有的党组织觉得政治纪律是“软”的、“虚”的,对违反政治纪律的错误言行不在意、不抵制、不查处。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特别是要做到忠诚于党的事业,学会从政治上分析和处理问题,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使命是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

大局意识强调认识高度,要求登高望远不短视

大局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善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观大势、谋大事。大局意识与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我们所说的大局,必然是站在政治高度的大局、紧紧围绕核心的大局、自觉主动看齐的大局。不断增强大局意识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自觉从党和国家大局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大局意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识大体、顾大局,必须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讲,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都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大局。就一个领域、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来讲,中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大局,党和国家的全局性工作是大局,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大局。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大局搞服务、谋良策、抓落实、出成果,努力在大局中实现自身价值。就领导干部分管的工作来讲,也有一个形成“一盘棋”、共吹“一个号”的大局意识问题。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必须把自己的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尤其要时刻绷紧党性原则和政治纪律这根弦,不能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能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或以种种借口和理由脱离大局、妨害大局、给大局添乱。

核心意识强调力量聚合,要求集中统一不离散

增强核心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不断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内在包含讲政治、顾大局、能看齐的要求。核心就是中心,是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圆心”。领导核心就是一个组织和集体的中心或者“圆心”,组织和集体的活动是一个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核心意识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就不会有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

在95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今天,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8700多万党员、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要经受住“四大考验”、防范住“四种危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核心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在国内外赢得崇高威望,全国人民真心拥护、由衷爱戴、高度信任和完全信赖的坚强领导核心。进一步增强核心意识,就要坚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 部署,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在党言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意志贯彻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用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恪尽职守。

看齐意识强调步调一致,要求整齐划一不掉队

看齐意识源自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的报告。原话是这么说的:“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当前,不断增强看齐意识,就要听从党中央的指挥,服从党中央的安排,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坚持向党中央看齐。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是我们党担负的历史使命所要求的,是每位党员干部的责任所在、义务所在。

不断增强看齐意识,要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站不直、立不正,看齐就无从谈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学、成于思、固于行。要切实加强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要把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融会贯通,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特别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保持思想定力、战略定力、道德定力,沉着冷静地看齐;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时抵御住各种诱惑,拧紧固牢“总开关”,不碰法纪“高压线”,无怨无悔地看齐。总之,增强看齐意识既要有“思齐”的自觉,还要有“对齐”的标准,从而迈出整齐的步伐。(作者为中央财办副主任)

第五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内涵解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内涵解读

【摘 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精髓,是蕴含新目标、新要求、新方略、新格局的科学擘划和理论创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对于突破改革瓶颈,实现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四个全面;意蕴;解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是突破改革瓶颈、祛除改革痼疾的关键一招,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擘划我国改革发展蓝图的科学布局和重大创新。总书记2014年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并详细阐述了其理论内涵和战略意义,它成为新形势下我国改革发展的理论武器和科学工具,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

一、擘划治国理政新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了目标设定,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擘划了新目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天下大同”是古人治国安邦的最高理想,小康社会就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敲门砖”。实现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攻目标。从邓小平同志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社会”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总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和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最后到党的十八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检验改革开放兴衰成败的“试金石”,成为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效的“指向标”,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奠基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明确,路线明了,内容全面,内涵丰富,它的关键点在于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统一,将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新目标和根本追求。

二、彰显革弊鼎新新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依赖路径,为新常态下突破改革发展瓶颈、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着,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基于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破除利益藩篱,释放政府、市场、社会“三驾马车”的整体活力,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一剂“强心针”和“兴奋剂”,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实践就是革弊鼎新,即祛除痼疾,创新发展,建立一套符合当前形势下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新系统、新体制、新制度。在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的改革攻坚期和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体制创新,是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困境的关键抉择,新常态下进行革弊鼎新,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推进改革事业发展。

三、蕴含改革发展新方略

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保障力量,是保障我国改革发展成果,全面推进改革发展进程的关键一环,为新形势下我国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方略。“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建设对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重大改革都需要于法有据,同时也是巩固改革成果的关键一环,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性、规范性、系统性支持,能够将改革发展事业纳入到法治化轨道,推进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和生态良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提升到战略高度,将法治精神、法治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以法治建设革除传统人治影响,以法治建设推动改革事业发展,将法治作为我国深化改革事业的“排头兵”和“先行军”。“改革未动,法治先行”,这是当前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必然选择,也是巩固改革开放成果的最优方略,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抉择。

四、开创党的建设新格局

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领导主体的纪律约束、严格要求和自我革新,开创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格局。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牢固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地位。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依法治党和依纪管党相结合,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将中国共产党锤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对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约束党员干部行为,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具有重要作用。全面从严治党以高压反腐为起点,以党纪国法为手段,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依托,以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为目标,努力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定基调”,为进一步管党治党“明任务”,为进一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筑基石”,最终实现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魏礼群.“四个全面”:新布局、新境界[M].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程晓辰(1990-),男,山西临汾人,研究方向:制度理论与制度建构。

下载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荐五篇)

    “四个全面”战略布 姓名:陶龙 学号:316040303011 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

    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全)

    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摘要: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201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心得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心得 这一次线上学习,我学习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曲青山 正确把握 四个全面 的战略布局

    曲青山: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2015-03-26 07:35宣讲家 核心提示: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

    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参考标准答案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引发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热议。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许耀桐分析认为,这是习近平首次在正式讲话场合集中阐述四者关系,宣示了......

    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参考标准答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目 录 摘 要....................................................................................................................